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摘 要 小麦全蚀病又称黑脚病,是一个毁灭性较大的病害。在我国不少省自治区有分布,且多为省内植物检疫对象。 毕业论文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植物检疫
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拔节前显病的植株,往往早期枯死 拔节期显病植株,减产30~50% 灌浆期显病的植株减产20%以上。全蚀病扩展蔓延较快,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3年左右。 1 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2节。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部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株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及叶鞘内布满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土壤干旱时,黑脚及黑膏药特征不明显,也不形成子囊壳,但茎基部和根变成黑褐色,出现白穗。“黑脚”和“白穗”是抽穗灌浆期所特有的症状。 2 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禾顶囊壳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田间小麦残茬、夏玉米等夏季寄主的根部或混杂在麦糠、种子间的病残组织上越夏。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根侵入。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的根部及土壤中病残组织内越冬。小麦返青后,随着地温升高,菌丝增殖加快,沿根扩展,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后期至抽穗灌浆期,菌丝蔓延侵害茎基部1~2节,根系变黑腐烂,致使病株陆续死亡,田间出现成簇或成片“枯白穗”。 代写论文 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3 防治措施 3.1 植物检疫 控制和避免从病区大量引种。如确需调出良种,要选无病地块留种,单收单打,风选扬净,严防种子间夹带病残体传病。 3.2 农业防治 深耕 播前深耕40cm以上降低耕层菌数量 定期轮作倒茬 有条件的地区施行“水旱轮作”或小麦与非寄主作物油菜、棉花、甘薯、蔬菜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 3.3 药剂防治 1土壤处理。播种前选用每亩70%甲

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2~3kg,或50%福美双3~5kg加细土20~30kg,犁后撒施耙匀。2药剂拌种。每10kg小麦种子使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mL、或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60mL、或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40mL+2.5%咯菌腈适乐时20mL、或2.5%咯菌腈适乐时40mL进行包衣或拌种。3药剂灌根。在小麦拔节期间,用12.5%667m2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g,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mL,兑水50~60kg喷撒麦根基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