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文学与社会”课程教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文学与社会”课程教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文学与社会”课程教案

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文学与社会”

为何要从马克思开始?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提的时候,人们往往感到这是一种罕见的或悖论的结合,是缺乏稳固基础的,以致有些人认为,当我现在“成为”后现代主义者时,必须不再做任何含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了。由于这两个术语装载着整个大众想像的重荷,“马克思主义”已被理解为列宁和苏维埃革命时期泛黄的老照片,而“后现代主义”则产生的是最豪华的大酒店的相像。于是,这种蓦地产生的无意识,迅速构成了这样一幅图景:一个正在艰难经营的小餐馆,里面充满一种怀旧氛围,墙上挂着老照片,一位苏维埃的服务员懒懒地端上一盘糟糕的俄罗斯饭菜——而这个小餐馆却处在闪烁着霓虹灯的繁华的建筑群中。

面对这样的一种场景,今天的我们是否还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呢?在今天的语境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被称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其中包含着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者和变节者的含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同样提供了将文学与社会相关联的方法,只是它不同于经验实证主义对文学社会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立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基础上,并与阶级斗争的革命实践紧密相连。

本章将选取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卢卡契、葛兰西等人的文章,这些人都不仅仅是文论家,而是积极投身革命活动的实践者,由于接近或曾经接近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他们的思想代表了20世纪头30年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社会”的论述。

一、相关问题概说(马克思如何催生了“文学与社会”的相关讨论)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文学依从于社会的思想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中得到发展:一个是实证主义,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前者是对斯达尔夫人、丹纳等人思想的继续推进,并与孔德的实证社会学相配合,试图从经验层面建立起一整套文化历史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后来的“文学社会学”;后者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将文学放置到阶级斗争的历史中去把握,并试图超越经验层面而直接呈现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文学的社会学批评并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因此,与其说存在着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学”,不如说存在着一种从社会角度来审视文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方法。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的著作在苏联的整理出版,标志着对文学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确立。在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批评的最终定型要归功于列宁、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努力。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的一系列文学批评实践就为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提出了文学艺术的党性原则。(《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中提出了反映论的说法,“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其实是文学艺术家利用自身能动性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党性原则是列宁在《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中提出的概念。所谓的文学艺术上的党性原则其实也就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相联系,文学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他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之上,催生了“文学与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二、普列汉诺夫《从社会学观点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是将社会方法应用于文学评论的代表作)

1、背景简介

(1)关于普列汉诺夫(1856—1918)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是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其代表作有《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没有地址的信》《俄国社会思想史》等,他的文学批评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评价文学作品,为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奠定了基础。

(2)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绘画的背景

民粹主义是俄国19、20世纪之交反沙皇专制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潮,曾对刚投身革命的普列汉诺夫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在19世纪80年代之后,民粹主义开始向代表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方向发展,在政治主张上,民粹主义否认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把农民看做革命的主要力量,致力于通过发展农村公社来实现社会主义。在文学批评上,民粹主义虽然继承了革命民主主义批评的传统,始终把文学创作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然而却坚持主观社会学的方法,用符合民粹派观点的抽象的道德标准取代对历史社会本质的客观分析。这种唯心主义的主观社会观点便成为普列汉诺夫在文学艺术领域内进行批评、展开争辩的对象。

2、普列汉诺夫的文学社会学观点

(1)艺术规律研究的社会学必然

普列汉诺夫指出,要真正揭示艺术的规律,就“必须从各方面揭露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必须善于用科学的、即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社会生活。”

他指出:他研究法国戏剧与绘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存在与意识”“社会的技术和经济与社会的艺术”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戏剧起源的历史并非来自于文学的影响,而是更多地缘于社会因素。

在他发表于1905年的《从社会学观点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中,论文的前半部分讨论的是18世纪30年代法国盛行的“流泪喜剧”与古典主义相递变背后的社会关系。普列汉诺夫认为,作为18世纪市民社会的肖像的“流泪喜剧”以展现活生生的市民生活为目的。但是古典主义题材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反而很快又再度成为一种时髦。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封建时代生产关系消亡之后,作为其美学对应物的古典主义也应该消失,然而事实上,在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典主义仍然很流行,历史唯物主义难道出错了吗?

普列汉诺夫认为,18世纪的法国本质上是一个阶级社会,贵族阶级正在一天天没落,而资产阶级却在大发其财。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普列汉诺夫所说的“资产阶级”实际上指称包含资产阶级、中等阶级、工业和商业资本家阶级在内的有产者,在外延上几乎等同于新兴的市民阶级。他指出,作为胜利者的资产阶级无法忍受舞台上永远只是皇帝和国王,因此借助英国戏剧来塑造自己的“流泪喜剧”。但也正是这种舶来性,使得流泪喜剧无法适合法国资产阶级宣扬自身道德的需求。普列汉诺夫分析说:“资产阶级的文学‘肖像’没有唤起英雄主义,但是反对旧制度的人们却感到需要英雄主义,认识到必须在第三等级里发扬公民的美德。”于是,他们把目光又重新转向了古代世界。可见,古典主义悲剧在法国的延续并非王权复辟的象征,而是由法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处境所决定的。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普列汉诺夫的一个重要术语。他将特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理解为社会心理的表现。普列汉诺夫之所以重视社会心理,是因为他反对那种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直接划等号的做法。早在1898年,普列汉诺夫就在《关于经济因素》的手稿里指出:“应该记住,不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直接从经济基础中成长

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只是间接的。因此在探求艺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中间环节。”由此,普列汉诺夫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结构的“五个环节”说:

A、生产力的状况;

B、被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

C、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D、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E、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这五个环节构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中间地带,而其中“社会心理”又是所有环节中最复杂的一环。普列汉诺夫的贡献在于,他将“社会心理”改造成一个唯物主义的术语,并将之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我们的读者中不止一人会非常吃惊:对于马克思来说,历史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居然也是心理问题。社会关系变了,阶级心理自然也要随之改变,并进而引发哲学思潮、宗教教义、审美需求的改变。由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必须对产生文学作品的“社会心理”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在论文的结尾,普列汉诺夫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为了理解文艺是怎样地反映生活的,就必须了解生活的机制”,而“阶级斗争是这种机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只有考察了这个推动力,只有注意了阶级斗争和研究了它的多种多样的变化,我们才能稍微满意地弄清楚文明社会的‘精神的’历史:‘社会思想进程’本身反映着社会各个阶级和它们相互斗争的历史”。

普列汉诺夫通过引入“社会心理”“五个环节”辩证地说明了经济因素、阶级关系同艺术之间复杂的、间接表现出来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克服主观社会学的流弊。

三、卢那察尔斯基《马克思主义批评任务提纲》

1、卢那察尔斯基简介

是第一位教育人民委员,主持编订了第一部《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文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美学思想体系,还总结了列宁的文学艺术思想。

2、写作背景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到1922年组建苏联,无产阶级政权虽然逐渐站稳了脚跟,但是文学界仍然处于复杂而艰难的局面中。批评界也长期充斥着形式主义与庸俗社会学的声音。无产阶级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面临来自极“左”的攻击,另一方面又要面临来自“右”的威胁,其任务显得尤其艰巨。为了正本清源,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必须要在与极左、极右两种思潮的斗争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批评任务提纲》是卢那察尔斯基于1928年4、5月间在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召开的联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文稿。

3、文本解读

(1)“实证主义社会学”与“科学社会学”

卢那察尔斯基早期深受实证主义社会学影响,后来虽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但并没有放弃使用“社会学”一词。

在发言中,卢那察尔斯基一开始就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性质:“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跟其他任何批评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它不能没有至关紧要的社会学性质,而且不言而喻,是以马克思和列宁的科学社会学的精神为依据的。”

实证主义只研究“如何”而不研究“为何”,亦即只搜集现象、罗列关系而不探求本质、寻找原因,这种思想方法一直保留在西方社会学中,它相沿成习的研究方法

是,把文艺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区分为文艺的社会起源、社会功能、社会团体、社会管理、社会预测等若干环节,再把每一个环节分切为若干项目,运用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统计法、比较法、综合法等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达到极其烦琐堆砌、枯燥乏味的地步。

比如西德学者鲁道夫·申达关于“文学的社会史”的调查系统:

一生产情况

1、作者

(1)性别、出身、社会归属、生活状况;

(2)动机(生产推动力);

(3)工作方法;

(4)生产的种类和生产数量;

(5)贡献;

(6)和同事、交流者及公众的联系;

(7)成功、失败、身后名声。

2、印刷者和出版者

(1)社会出身、职业履历、生活状况、印刷所或者出版社的发展史;

(2)动机;

(3)工作方式;

(4)生产的发展和全部生产;

(5)销售额;

(6)和作者、同事的合作,和公众的联系,公众的态度;

(7)成功、失败、历史意义。

3、产品

(1)图片和传单;

(2)小册子;

(3)书籍、袖珍本书籍、系列书籍;

(4)定期出版的报刊;

(5)发行量、订户;

(6)价格、价格变化;

(7)定期出版的报刊;……

这就无异于把文艺研究等同于填写履历或统计报表了。在这里文艺本身已经被切割成丧失了生命力的碎片了,而整体性、完整性正是文艺的生命之所在。总的来说,文学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方法存在着这样一些失误:第一,热衷于经验性的取证手段,缺乏较高的理论驾驭和宏观把握;第二,尽管实证主义的文学社会学标榜对对象不带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分析,但是它只问现象不问本质、只问关系不问原因的既定观念恰恰导致了与其纯客观性、无我性和可实证性的宗旨相悖逆的独断论。

卢那察尔斯基用“科学社会学”来指称马克思主义,旨在与实证主义社会学划清界限。在他看来“艺术是作为一种社会的现象,一种社会的努力和调解社会演变的规律存在的。”他说:“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学理论,作为关于社会的科学,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包括:文学是社会的反映;文学作为独立社会现象的演变规律;文学作为宣传所起的作用;这种定位与强调文学作为经验事实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截然不同。

(2)由庸俗社会学引发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任务的思考

庸俗社会学兴起于“十月革命”之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被认为

是一种盛行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庸俗化解释的教条主义思想体系。他们把文学看成“经济的审美表现形式”、“阶级的等同物”、“阶级心理的投影”,认为文学创作直接依从于经济关系与作家出身,把文学变成了社会学的简单图解。

卢那察尔斯基赞同普列汉诺夫的原则,反对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直接划等号,认为艺术作品并非直接依附于社会的生产形式,而要通过“阶级心理”来起作用。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批评任务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要揭示作品产生的社会根源;

其次,是要对作品进行评价,即“必须指出该作品的意义、照作者的本意它应该起什么作用,它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以后各个时代确实起过什么作用。”

在评价的问题上,卢那察尔斯基是没有亦步亦趋于普列汉诺夫的,普列汉诺夫反对评价和论断,卢那察尔斯基则认为批评仅仅停留于分析是不够的,关键要对文学作品做出判断。在卢那察尔斯基看来,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不仅要说明这个世界,还要改造这个世界,而改造的途径即是通过对作品进行评价,因此,“评价因素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应该提到特别的高度。”

关于评价的标准,卢那察尔斯基认为标准就是“无产阶级的伦理学”:“凡是有助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和胜利的都是好的,凡是有害于这一事业的都是糟的。”他甚至认为评价可以“不看作品的来源和倾向,只看其在我们的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在形式层面,则须坚持形式的形象性、独特性和通俗性。形式不仅要坚持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而且还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面目出现,“对工农群众有好处的作品,只要写的成功,富有才气,我们就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一标准体现出卢那察尔斯基在将俄国文学的人民性和列宁的党性原则相统一方面所作的努力。

四、卢卡契的《问题在于现实主义》

1、卢卡契简介

他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政治活动家,1923年,他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20世纪60年代之后,流亡苏联长达15年之久的卢卡契转向正统马克思主义立场。

2、《问题在于现实主义》写作背景

1934年8月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成立了统一的苏联作家协会从此结束了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文学派别林立的局面。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理论指导下,苏联文学艺术界一方面继续清理20世纪20年代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卢卡契的《问题在于现实主义》应这种讨论而生。

3、文本解读

在文章的开篇不久,卢卡契就指出:“争论的实质不在于古典文学反对现代文学的问题,而在于究竟哪些作家和哪些文艺流派在现代文学中代表着进步的问题;问题的焦点是现实主义。”

(1)卢卡契对当时文学的分类

卢卡契认为当时的文学不外乎三种:为现存制度辩护的文学、自然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现实主义文学。

卢卡契之所以把自然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相提并论,是因为他认为二者再现的都只是现实的表象。按其说法,第一种文学没有讨论的必要,而对后面二者的讨论,实际上是要搞清楚究竟谁才能代表历史方向的问题。

在卢卡契看来:“如果文艺确实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它就特别需要

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把握现实,而不局限于反映直接经历的现象。”

(2)“整体性”

卢卡契坚持从整体性的角度来把握资本主义的现实。“整体性”(又译为“总体性”)是卢卡契哲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在卢卡契看来,资本主义的一大罪过在哲学上的反映就是主客体分离,康德哲学正是这一罪过的完整体现,而黑格尔虽然认识到了这一局限,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调和了思维与存在,但却把二者的关系倒置过来了。卢卡契认为,只有马克思才有能力在历史进程中来把握现实的整体,通过规定可认识的和必须认识的整体,从而具体地发现“作为主体的真实的东西”,并借此确立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卢卡契看来,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把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看做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资本主义体制虽然外表显得支离破碎,但是每一个独立的局部因素仍然是“总进程中的一个因素”,而且这种“统一性、整体性恰恰在危机时刻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透过支离破碎的表象去把握历史的整体性现实,而文学其实也是这种整体性中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观点不承认在资产阶级世界中时行的、把各个科学学科截然分开并使之彼此对立的做法。科学和各个学科以及艺术都不存在它们独立的、内在的、完全由它们自己内部辩证法产生的历史。……文学的存在和本质、产生和影响因而也只有放在这个体系的总的历史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和解释。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社会的总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部分。”

(3)推崇现实主义

卢卡契认为:“伟大的现实主义所描写的不是一种直接可见的事物,而是在客观上更加重要的持续的现实倾向,即人物与现实的各种关系,丰富多样性中那些持久的特点在社会和人物方面还未能展开的发展倾向。”由于“他们对活生生的,但还直接被掩盖着的客观现实的倾向刻画得那样深刻和真实,以致后来的实际发展证实了他们的描写”,因此,卢卡契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看做时代真正的先锋。

五、葛兰西《论“国家的—人民的”概念》

1、葛兰西简介

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者。创立了意大利共产党7年之后,被法西斯政府逮捕。次年,葛兰西获准在狱中写作,他凭借着顽强毅力写下三十多册《狱中札记》。由于论述了与俄国革命不同的斗争经验,葛兰西被追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对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2、写作背景

与俄国不同,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欧洲国家,无产阶级无法通过暴力革命来砸碎国家机器,只能走改良之路,寄希望于通过组建工人政党来参与政治。

意大利虽然已于1870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意大利北部逐渐工业化,南部却仍然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导致知识阶层与人民群众相脱离,世界主义思想横行,国家意识薄弱。国民多靠文化上的维系,现代民族国家并未完全得到确立。

3、文本解读

(1)“国家的—人民的”概念的提出

这个概念隐含着文学与社会的关联,在他看来文学研究并非是对某种独立自足领域的研究,而要从社会文化的视野来对文学问题进行历史把握。因此,文学研究应该“是文化史的研究,而不是文学史的研究,或者更精确地说,是把文学史作为更加广

泛的文化史的一部分或者一个方面来研究”。

他指出:“文学不能产生文学,就是说,意识形态不能创造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除开由于惯性和惰性的结果外,无法产生上层建筑。它们的诞生,不借助于‘孤雌生殖’,而是依靠‘阳性’元素的参与,即历史、革命活动的参与;这种‘阳性’元素创造‘新人’,即新的社会关系。”

这段话表明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不能产生文学,文学是社会的产物。

“国家的—人民的”文学针对的是克罗齐美学,克罗齐文学思想的核心是坚持文学的独立性,认定艺术属于超脱于社会的精神之产物,这就将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历史割裂开来。葛兰西认为不批判克罗齐的唯心主义文学观,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无从谈起。

“国家的—人民的”概念是在批评克罗齐世界主义的过程中创造的。葛兰西指出:“克罗齐是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代表,他表达了种种世界性的要求和关系。这丝毫不意味着,克罗齐不代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因素’,而是说,在种种国家的要求和关系当中,他着重表达那些更带有普遍性的、同远远逾越国家范畴的欧洲文明相联系的那些关系和要求。”这种世界主义掩盖了“人民—国家”的需求,从而导致了知识阶层与群众的脱离。

(2)意大利文学批评的任务

要在批评世界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的—人民的”文学。

葛兰西认为,进入20世纪以后,法西斯的上台切断了作家与人民的联系。群众竞相阅读大仲马、欧仁·苏等人的通俗小说,在他们眼中,意大利人对本国作家甚至比外国作家“更为陌生、遥远”,针对这种现状,葛兰西明确指出:“美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内容,并使之成为一定的群众——即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人民—国家——的最深沉的愿望和完美和充分反映。文学应该既是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艺术作品。”

葛兰西指出,意大利知识阶层的毛病在于他们“不是来自人民,虽然偶尔了解人民,不懂得人民的疾苦和愿望、人民隐蔽的感情;就对人民的关系来说,知识阶层像是悬吊在空中的、脱离人民的阶层,而不是人民的组成部分;他们没有担当起应该承担的职能。”

因此应该造就能积极投身无产阶级战争洪流的有机知识者。在此意义上“国家的—人民的”文学乃是夺取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战略。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复习教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2、利用 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二、复习重点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三、复习难点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四、复习过程(一)、投影出示复习目标。(二)、投影展示复习提纲:1、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3、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5、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哪些方式?(三)、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依据复习提纲阅读课本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解决提纲中的问题。(四)、学生自学完毕后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评,并将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1、动物的运动是由于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完成动作都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 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 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4、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传递信息、用气味传递信息、用声音传递信息。五、复习巩固后完成练习题。1、骨的运动:骨的___的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___的牵拉。2、骨骼肌的特性:骨骼肌有受___而___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___传来的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活动,于是躯

《创业创新》课程教案

《创业创新》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创业 创新 课程编码: 61010 开课单位: 基础部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61010 课程名称 创业创新 教学单位 基础部 创业就业教研室 课程学分 2 考核方式 √ 考试 √ 考查 □ □ 其他方式:

教案首页

第五次教学活动设计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

教师寄语学海导航小组创新成果展示(10分钟) 【教师寄语】 《赢在中国》节目主持人王丽芬说过,做事情的人会清楚用心地对人,别人才会如此对待自已;做事情的人会因着希望事情的成功而不得不宽容,因为他不宽容别人,别人就不会宽容他;做事情的人会知道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因为他要成一件事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别人设身处地替他着想;做事情的人会懂得共赢的心态,因为一副与人争斗的姿态只会让他要做的事情莫名其妙地流产;做事情的人懂得生活并不是由白和黑或者对与错构成,因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只会将原本复杂的生活简单化,而很难想像一个思维简单化的人会成事;做事的人不会用情绪说话,而是用智慧用头脑说话,否则他将陷入一个又一个的窘景;做事情的人会透彻地知道一件事件做成的全部秘密永远是无法言传的,也是无法模仿的,所以他知道如何听别人说的那些关于成功的话,如何面对成堆的知识和理论。 【学海导航】 印度一位学者讲过,人有两只眼睛,神有三只眼睛,如果通过创造力开发,那么人就会比神还聪明,人就会有第四只眼。高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劳动者,本身既要有从业的技能,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人格素质,才能适应职业不断变更转移和自主创业的需要,才能在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学会创业或开创新的事业。市场经济永远呼唤创新创业型人才。一个成功的创新创业者应当具备哪些品质和素质呢?高等职业院校又如何培育和发展这些品质和素质呢?本章正是探讨和研究上述问题,并努力作出相应的回答:强调创新创业人格养成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性。通过本章学习,同学不仅能掌握创新创业人格养成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更能学会铸就自身的创新与创业人格。 第三讲风劲正是扬帆时 ——创新与创业人格 案例教学案例1:创业者 1994年的统计:30位亿万富翁中,70%出身农民,70%只有 小学文化。一穷二白,无牵无挂,所以,才敢于下海创业 案例点评:创业要过六道坎 第一关:创意——灵感不等于现实 第二关:产品——不做大而全,力求精而专 第三关:市场——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第四关:团队——创业凭激情,守业需稳定 第五关:管理——原则大于人情 第六关:资金——企业存活的死坎儿 小组创新成果 展示

英语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英语“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part B Let’s learn Let’s do)第四课时 主题:look at me 课时:共六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 英语学习的目的重在更好地运用语言于实际的交流之中,单调的重复课文内容或机械地操练吸引不了我们的学生。针对学生形象思维强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为达到交流的目的,我在课堂上尽量创设情景,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包括利用多媒体演示,启发学生表达与具体情景相适应的思想,达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而且小学英语教学的编排特点是活泼有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游戏、小组活动、表演比赛等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以及采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化繁为简,学生学起来通俗易懂。在 Let’s learn 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制定学习数字的内容。在小组初步学习数字的基础上,教师展开综合性的练习,反馈学生自学效果,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最后利用全身动作反应法进行Let‘s do 部分的指令语。 三、设计思路 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课本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卡通动画、故事等素材,创设真实的情景,拓展课文内容,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的视觉及听觉产生全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四、学习目标 ⑴课标陈述 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荷叶圆圆》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 单元主题:夏天 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郑州市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愿望。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基于阅读 学习默读。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3)基于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下册“夏天”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轻松活泼的小散文诗,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伙伴对荷叶的感悟,体现了荷叶的美,从而突出了夏天的特点,使读者从美中感受这个季节。课文语言活泼清晰,充满童真童趣,特别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与写字 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借助拼音初步认识生字,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进行识字,并能与同学交流,学生在生字和词语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在写字方面,学生初步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但部分学生不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不能正确笔顺书写。 (2)基于阅读 一年年级学生大体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过有时还会出现多字、漏字的情况。一年级学生对于童话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这篇课文简单易懂,一年级学生能够有初步的感受,但有部分学生不能够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出来。 (3)基于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大多数学生还缺乏表达的自信。 教学目标 1.认识“珠、摇”等14个生字和“身字旁”,会写“亮、台、机、”三个生字。 2.能根据多种方式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知道“躺、眨”等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把荷叶当作什么,并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字词。 评价任务 1.通过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观察、交流、教师范写等方式检测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的情况。 2.通过默读、指名读、师生对话、齐读等方式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摘自《上海教育》2015年第二期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一文很有针对性,对于厘清教学流利与教学目标等关系具有指导意义,现摘录部分,与大家一起分享,也算上假期中的精神食粮吧。 课程实施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聚焦课堂,关注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遵照教育规律来实施教学。 教学是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需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对师生双方的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旧的教学观偏重于传承知识,注重于教学生“学会”,对于教学准备工作的要求,通常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等进行备课和撰写 教案;现代的教学观倡导在关注知识传承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于教学生“会学”,学校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整体教学系统的协调运行。可见,原有的经验型备课不能适应当今学校教育的要求,应向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科学型教学设计转变。 一、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关于教学设计,可以概述为“运用现代学习和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和试行解决问题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通常就是对课程实施中某一单元或一节课进行设计。如果是单元设计, 1

此时安排的课时数通常不止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一座桥梁,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构思,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 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基于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其设计思想符合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就是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注重目标导向”,是强调尊重教学实际,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设计注重于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重视为展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二、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 达成,切实解决以下三大任务:“教什么”、“怎么教”、“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1.目标任务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所阐述的是 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以及其情感方面的发展。进行课程目标分解要深入分析内容标准,明确内容标准中所表达的核心观念以及需要在教学中解决的基本教学问题等,然后从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课时目标,可把“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有机地自然地整合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中。然后再提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目标任务分析”的关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研讨,可以比较完整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目标设计。是指对于本课教学所预期的学习结 果,即预期学生“学会什么”。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自强自立》教案 德庆县永丰中学陆荣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09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习惯”这一主题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4篇课文。4 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本单元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故事情节充满童趣,语言明白易懂,文中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是在延续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找出课文中的信息” 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是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本单元还要关注长课文的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59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27 个生字。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掌握“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朗读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重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平平安安、后悔”等词语的意思;运用组词的方法继续积累词语;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难点) 4.借助插图、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读懂长课文。(难点) 5.能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借助文本情节,了解告知一件事情时,需要说清楚时间、地点等要素;能根据问题提取、整合信息,推断事情的原因、结果。 6.在活动情境中明白游戏规则,在交际互动中初步学习条理表达。 7.学习分辨形近字;展开想象,能选择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8.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读出韵文的节奏,感受共读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1.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学习的层次性。《一分钟》的学习,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运用“要是??就??”的句式进行推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2.在《动物王国开大会》中,要让学生在分清角色的基础上,体会角色心理,读出祈使句带有号召、命令的语气,读出疑问句思考的语气。 3.教学时课利用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梳理、读懂课文,再引导学生体验角色,读好对话,读懂长课文。 四、课时安排:10 课时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复习课)优秀教案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的掌握。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回顾复习】 1.主要概念: (1)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 (2)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通过几名同学的回答,复习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定义,多项式的定义以及多项式的项、同类项、次数、升降幂排列等定义。 (3)什么叫整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用投影演示:整式? ?? 升降幂排列)多项式(项同类项次数)单项式(定义系数次数 2.主要法则: ①提问: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重要的法则?分别如何叙述?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整式的加减 ? ??合并同类项。去(添)括号。 【练习】P76复习题2 1、找出下列代数式中的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 3 z y x ++,4xy ,a 1,22n m ,x 2+x+x 1,0,x x 212-,m ,―2.01×105 2、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次数:a b ,―x 2,53xy 5,353z y x -。 3、指出多项式a 3―a 2b ―a b 2+b 3―1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项、常数项各是什么? 4、化简,并将结果按x 的降幂排列: (1)(2x 4―5x 2―4x+1)―(3x 3―5x 2―3x); (2)―[―(―x+2 1)]―(x ―1);

最新创新课程教案

创新课程教案

侧向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知识目标:了解侧向思维;能力目标:运用侧向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过程和方法:按照“案例——理论——案例——方法——实训”的思路,简单介绍理论,通过案例分析让侧向思维的理念形象地深入学生头脑,然后通过实战演练,训练学生的侧向思维,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侧向思维的方法进行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鼓励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运用侧向思维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案例和题目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侧向思维,并运用侧向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设想:由剪圆活动导入,引出侧向思维,然后通过课本上的五个侧向思维的案例阅读,引导学生归纳出侧向思维的概念,再通过一组课外案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侧向思维,最后进行侧向思维实战演练,将侧向思维运用到不同问题的解决上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发明创新中的侧向思维运用,则作为课外作业,由学生放入生活去思考和行动。 教学过程: 一、剪圆圈比赛(约5分钟) 让学生在三分钟时间内,利用圆规和剪刀,剪六个从小到大的实心圆。 假如有学生能够完成,并且边缘剪得都圆,那么就用对折再对折的办法检测是否是圆,不对称为不合格,合格的给予加分奖励;假如一开始就有学生提出可以更简捷的办法快速剪出圆,那么就激励该生,在还没有学习侧向思维的情况下,已经会侧向思维,再告诉他这只是侧向思维方法的一种,课堂上将会全面学习侧向思维的方法,学了侧向思维以后一定更得心应手。 活动过后。教师引导语:在三分钟内剪完六个完美的实心圆,有难度,当然了,熟能生巧,练多了一定可以做到。但是熟能生巧不是创新理念,创新理念会告诉我们,一定有巧妙的办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剪最多的圆。这节课,我们又将要学习一种创新思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可以有办法在三分钟内完成剪六个甚至更多完美的圆。课堂学习中,我希望同学们积极运用联系思维,在老师讲一个案例的时候,你就能联想到其他相关的案例或事件,使自己对侧向思维的理解更深入。 二、展示课堂学习任务(约1分钟)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培养良好的习惯(3) 【课题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培养良好的习惯3》 【标准相关陈述】 1、基于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对养成人的良好素质至关重要,它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要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务必使学生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写字”以及“既要把字写对,更要把字写好”的习惯。 2.基于学生实际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好习惯,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还需不断培养,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去理解图画内容。 2.正确、全面地理解习惯的要求,并从中受益。 3.鼓励学生按要求去做,坚持下去,形成习惯。 教学重点: 激发兴趣仔细看图,明确图的内容及要求。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见面了.一个暑假没见,不知大家是不是变聪明了?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看看谁是最棒的。 2.出示图片,(第一页的上幅图)瞧,这就是我要大家看的,请看仔细了,看谁说得最准确。 (看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评价指导) 这位学生在读书——在朗读(朗读是出声的读书,一般早上才这样读书。)相机板书(朗读) 3、要求自己看书的下面一幅插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图上的内容,把图上的内容说具体说完整。(要求通过说话指导,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要求——坐姿、精力等方面的注意点) 4、明确作用:预习课文、复习旧知、积累词语、形成能力。 二、交代学法,自主学习。 1、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学法,看第二页的图,自主学习。 (自由看图——各自练说——小组讨论——班内交流——达成共识) 这页图的内容是:背诵(相机板书)上面一幅图是老师带着同学们在看图背诵。下面几幅图是学生在课内外以各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章复习课

第二章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够结合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总特征。 2.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例外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黄河例外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复习过程 一、复习课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这节课我们对这一章进行全面地复习。 二、知识回顾 同学们根据学生用书,捋顺教材知识结构,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三、重点复习 现在同学们请看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的地形和地势。

我们看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气温的冬夏特点,温度带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展示我国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长江和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我们看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多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四、本章总结 板书设计 地型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漠 地形和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通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赫气候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以外流河为主 中国的自然环境 河流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培训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培训 一、目前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知识点的罗列,误以为知识点的罗 列可以代替教学目标的确定。 2.教学目标不全面,只有知识技能目标,缺少过程方法目标。3.抄袭教参目标,与学生实际脱节、与教学内容脱节、与自主的 教学实际脱节。 4.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全面、不恰当,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5.教学活动没有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自身的目标意识不强。 主要原因有三:责任心不强;观念陈旧,不懂得教学目标的重 要性;没有时间深入研究 二、议课就是议学习效果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 示准一(从课堂教学整体评价):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益的课,是充实的课,有内容、有实效性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的课,是丰实的课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是平实的课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是有缺憾的课

示准二(从学生的角度评价): 1.学生的情趣应该是健康的 2.学生的学习参与应该是主动的 3.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是端正的 4.学生的活动时间应该是充足的 5.学生的认知状况应该是高水平的 6.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的 7.学生的学习效率应该是高效的 标准三(从教师的角度评价) 1.教师的课前准备应该是充分的 2.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科学合理的 3.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帮助指导服务的 4.教师的专业功底应该是厚实的 (二)、什么样的课是有效益的 准则一: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 准则二:教师讲解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准则三:教师深刻把握教学内容的学科本质。 观课(自我反思)准则 语言是有激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问答自信、有独特的见解;师生、生生对话有效。 关注全体学生;学生能主动、自动地学习;课堂环境民主、平等、和谐、合作。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

基于标准的《岳阳楼记》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00页——204页。 【课程标准】 《岳阳楼记》属于“阅读”领域中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古文的能力。《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评价设计】 1、交流式评价:通过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师生交流情况和生生对话交流情况检测学习目标1的达成; 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过程、讨论表现、学生问题汇报情况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选择性反应评价:通过课堂上提问,课后拓展练习检测的掌握情况,检测学习目标3的达成。 【评价题目】 详见学习过程“达标测评”。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 2、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写到下面并解释: 3、整理并掌握这些词语。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通政通人和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北通巫峡 极南极潇湘去去国怀乡 感极而悲者矣西蜀之去南海 和至若春和景明空浊浪排空 政通人和而或长烟一空 或而或长烟一空一一碧万顷

减数分裂复习课教案

2、四分体的含义? 3、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在什么时间;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在何时? 4、染色单体的分开发生在什么时间? 5、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在什么时间?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练习:猪的卵细胞中有19个染色体,那么它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四分体应有?A 、 19个 B 、38个 C 、76个 D 、57个 任务二:绘制精子形成过程图像 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请大家绘制该生物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图像。(一个组集体绘制一份) 比较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练习:说出所给细胞处于何时期? 项目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A.一个精原细胞 ____ 个精子 B.细胞质、细胞核 ______分裂 C.精子细胞经_____ 成为精子 A.一个卵原细胞 ____ 个卵细胞, B.细胞核 分裂 细胞质______分裂 C.卵细胞的形成不需_______ 相同点 A.染色体复制____次; B.细胞连续分裂____次, C.细胞分裂的结果染色体的数目 动手绘制并展示 完成表格 练习 任务三: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 区别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形成细胞类型 染色体复制次数 细胞分裂次数 形成子细胞数目 染色体数目变化 有无同源染色体 的行为 完成表格

练一练: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 A 染色体进行复制 B 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 C 有纺锤体形成 D 着丝点分开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鉴别 三看法: 练习:根据下列所示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回答: 1、甲细胞表示分裂,判断依据是:。 2、乙细胞表示分裂,该细胞中DNA与染色体数之比为。 3、乙细胞表示分裂,细胞中含有个DNA分子,该生物正 常体细胞含有条染色体。 做题 练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

数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 【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74页 【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 1、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 2、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教材分析】:7的乘法口决是在2——6乘法口决的基础上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对与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一),学习表内乘法(二)中“7的乘法口诀”已经不算困难,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动手操作,学生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会说出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 2、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会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探索7的乘法口诀和记忆7的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七巧板 【评价设计】 1、采用课堂观察、课中操作、参与小组活动,交流讨论结果等方式检测目标1。 2、通过课堂练习、评价样题等方式检测目标2、3。 本节课属于计算课教学,我结合教研室提供的计算课教学模式进行灵活运用。安排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编制口诀;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运用口诀;总结回顾,回归生活;达标检测,验证收获。 【评价样题】:1、多种形式背诵口诀,记忆口诀 2、口算3×7 4×7 5×7 7×6 7×7 3、二年级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7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大约3分钟) 1、集体背诵1-6的乘法口诀 2、课件出示,直接说得数,说说用哪一句口诀 6×2 3×2 3×3 4×6 5×4 5×2 4×2 6×6 4×4 3×6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的表内乘法(一),为学习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做铺垫,架起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72页教材上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