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或称借物抒情、托物抒情、托物咏志。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春光;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我国古典诗歌运用很多,像松、竹、梅、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有的诗人还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鉴赏诗歌时,对于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它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如杜甫那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的离愁。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郑燮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表现手法手法。两者意思相近,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更为紧密。

触景生情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两者触发点不同。借景抒情是一种写作方式。触景生情是一种思想活动。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情景交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借景抒情)。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其实分别是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抒情方式构筑的。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借景抒情的古诗

借景抒情的古诗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 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作文范文之移情于景作文

移情于景作文 【篇一:作文如何借景抒情 (5000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 作用,直接或间接为人物、为文章主题服务,要和情感融为一体, 正是“以自我观物,物着心色;以本我观物,物着我色。”景物的描 写就是感情的抒发。 一、如何处理“景”和“情” 1、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古今中外好的文章无不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 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 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 随景生,触景生情”。 ?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 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 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 评价:营造了乡村暮春的月夜静谧祥和的氛围,使人不觉生出一种 惬 意几许陶醉。 ?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 几点

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 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 评价:营造了一种荒凉惨淡的氛围,使人也不觉生出一缕忧愁一种 压抑。 【小练笔】 观察教学楼外的木棉触发了你怎样的思绪,写一段景物描写,渗透 出一种心情 2、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记叙文当中的景物描写都是溶入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和当时 作 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人物 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的。俗语云“马上看 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 景物写活,常常采用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让读者 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 ?我喜欢在微风吹拂、细雨飘洒的日子里,撑着伞儿漫步垂柳间, 观察那雨中的荷塘的景致。这时雨疏疏密密地落着,偶尔看到几只 燕子穿梭于垂柳间。呈现出一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图画来。再看那雨中的荷叶上盛满的水珠,闪烁着明亮的光点。微风徐来, 轻轻地吹着荷叶, 大大小小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侧耳侧听 雨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就如同游丝似的似有若无,缥缥缈缈,几朵 红色的荷花像水中仙子,低首羞颜,似有千般幽思,万种情致,欲 说还休? 评价:通过人物的视角来写景,人在图画中,以荷塘雨景来烘托人 物的心情,让人的情感溶入到了自然景物之中。

借景抒情的诗句

借景抒情的诗句 本文是关于借景抒情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2、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更漏子》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7、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8、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白头吟》 9、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 1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 11、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词》 1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千秋岁》 13、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西江月》 1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1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见欢》 17、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上邪》 18、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 1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20、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 21、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木兰花》 2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23、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长相思》 24、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2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27、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28、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29、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 30、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借景抒情的古诗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雨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文如何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直接或间接为人物、为文章主题服务,要与情感融为一体,正是“以自我观物,物着心色;以本我观物,物着我色。”景物的描写就是感情的抒发。 一、如何处理“景”与“情” 1、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古今中外好的文章无不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

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评价:营造了乡村暮春的月夜静谧祥和的氛围,使人不觉生出一种惬意几许陶醉。 ?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

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评价:营造了一种荒凉惨淡的氛围,使人也不觉生出一缕忧愁一种压抑。 【小练笔】 观察教学楼外的木棉触发了你怎样的思绪,写一段景物描写,渗透出一种心情 2、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记叙文当中的景物描写都是溶入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人物

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的。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用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让读者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 ?我喜欢在微风吹拂、细雨飘洒的日子里,撑着伞儿漫步垂柳间,观察那雨中的荷塘的景致。这时雨疏疏密密地落着,偶尔看到几只燕子穿梭于垂柳间。呈现出一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图画来。再看那雨中的荷叶上盛满的水珠,闪烁着明亮的光点。微风徐来,轻轻地吹着荷叶,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怀诗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

古诗借景抒情鉴赏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 一、景、情反衬 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诗经·采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fē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关于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或称借物抒情、托物抒情、托物咏志。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春光;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我国古典诗歌运用很多,像松、竹、梅、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有的诗人还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鉴赏诗歌时,对于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它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如杜甫那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的离愁。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郑燮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表现手法手法。两者意思相近,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更为紧密。 触景生情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两者触发点不同。借景抒情是一种写作方式。触景生情是一种思想活动。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情景交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借景抒情)。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其实分别是由借景抒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 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 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为抒情而写景。借景抒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移情入景,一种是景中藏情。移情入景就是“化景物为情思”。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此时的景物,由于蕴含特殊的情感,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成为

作者依照他当时的感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溅泪”、“鸟惊心”正是诗人在国家破碎,民不聊生情境下情感的体现。景中藏情就是指诗人常常明写山川景物,而实际上在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是写景,实则流露出凄楚的离愁别绪。另外,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属于借景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抒情的一种。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感情溶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细细体味,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学语文串讲2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part3-4) (13)《张中丞传后叙》 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 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14)《种树郭橐驼传》 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 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 指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 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 (1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 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改革成功途径。 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变革精神的普遍意义。 (16)《前赤壁赋》 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 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 (part5) (17)《先妣事略》 概括本文的情感内容。 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与教子。 认知本文语言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的叙事特点。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体会本文作者不动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的古诗10首

借景抒情的古诗10首 导读:以下是小编为你收集的几首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的古诗。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喜欢。 1、《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020高考语文 第十三章 借景抒情 “情”“ 景”交融1作文写作指导素材

第十三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 2.能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3.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写出较好的语段或篇章。 写作指津 陶醉于湖光山色、崇山峻岭、草原荒野,多少文人墨客在晨曦晚霞、春华秋实、潮涨潮落、风霜雨雪中展开想像的翅膀。因为大自然的风光、特殊的景观,能寄托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所谓“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同样一朵花,心情愉快的人,会发现它特别美丽,内心会发出甜甜的微笑;悲伤的人,会觉得这花在流泪,自己更悲痛万分;愤怒的人,会认为这花也在朝他瞪眼,恨不得把这花摘下毁个稀巴烂。这就是“情”与“景”的交融。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环境与景物描写,作者往往精巧点缀,烘衬渲染,借以抒发自己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效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可以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也可以情随景生,触景生情,还可以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抑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取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如这位同学所写:“习惯一人站在窗口,遥望那永恒不变的孤月苍云;习惯一人独立街边,倾听那无限寂寥的瑟风秋叶;习惯一人漫步江南,轻抚那柔似垂柳的烟雨;习惯一人独卧船头,在一片烟雨朦胧中聆听那千古的绝响……”通过人物的视角写景,人在图画中,以雨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人是风景的构成者,写景与写人结合,景物更富有神韵。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感,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叫“情随景生,触景生情”。如这段描写:“大街上的人各自演绎雨中的故事。猛地望去,街上已是伞的海洋,编织着五彩的故事,在雨雾中,缓缓地流动着。我放下手中的伞,放飞紧张的心情,享受雨珠,是那样清凉,那样舒适……”描写了雨中所见所感,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景随情移。此地之景与作者此时之情相互交融,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溢上心头。 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客观景物之中去,所写之景被作者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

专升本语文常用修辞手法

《大学语文》常用修辞参考资料 一.论证方法 1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2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3比较论证 A、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B、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当然,以上所概括的这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许多议论文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论证类型 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立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立论的论点要鲜明,要正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地以判断句方式表示;不能用“大概”“也许”“总之”等模棱两可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论点提出的位置依常见次序:可在标题上;可在文章的开头;可在文章的结尾;也可在文章的中间;也可由几个分论点总结归纳而成。 在确定论点时,要注意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先言他物,由他物为据引出论点。他物就是论题,是引出论点的依据。 立论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立论的论证过程分为直接论证(摆事实归纳推理)和间接论证(讲道理演绎推理)两大类。 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

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比如: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

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 古人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当然是诗词中的或壮怀激烈或幽细缠绵的情感在天地与人心中激荡萦回,久而弥深。那么,诗词又是如何将情感传达出来的呢? 那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抒发的情感可谓多彩多姿,但就情感表达的手段而言,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不要任何附着物,直接对人、事、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一不是饱蘸诗人一生心血与信仰的神来之笔。每每读之,心潮翻滚。 二、间接抒情 (一)与直抒胸臆相比而言,古诗中的情感,更多的是借助景物间接抒发。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最二端。”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事物表情达意,历代沿习。主要有如下三类: 1.无生命的自然景观,如残月、西风、夕阳、烟波、流水等,多表送别的离愁或留恋。如: (1)杨柳岸、晓风残月。(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如柳、梅、草、寒蝉、猿啸、杜鹃、鹧鸪等。多表羁旅思乡或离愁别绪。如: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借景抒情诗词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

借景抒情写作技法指导(1)

第十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写作技法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借景抒情描写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训练。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习如何适时地在自己的文章里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两副图的比较,感受景物衬托人物的效果。

二、知识掌握 景物描写的概念:对山水景色、田园风光、草木鱼虫、风霜雨雪等自然风物进行描绘。 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三、名作欣赏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紫藤萝瀑布》 (2)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羚羊木雕》(3)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走一步,再走一步》 (4)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 请问:以上各句分别烘托了作者的何种情感() A. 悲伤 B.愉快轻松 C.宁静喜悦 D. 恐惧 四方法指导 1.张开联想、想像翅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突兀地来了一座山,郁郁的,似乎一个不很快活地村姑,没头没脑地在等什么人。接着,一座座秀拔而起的山,便络绎迎接上来,且相互之间绝不关联绝非约好了来的;来的

很突兀,似乎不是远远迎上来,而是兀地从地下拱上来;迎风一晃便化作一个个风姿绰约、飘飘逸逸的姑娘,梳了最新潮的发型,穿了时髦的长裙;满面春风挽了装满土特产的篮子,捧了盈盈欲滴的甜笑;走来争相招徕买主,推销货色,使人生出兴奋,想去亲近一番。(《看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想象成美丽的姑娘,表达了对南方山脉的喜爱。 (2)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立体感很强。 2.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一致,直接写;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不一致,改造写。反衬的手法是改造景物的最好方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A;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 ——《诗.小雅.采薇》 (注):A往:指出征时。依依: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B来思:指归来时。思:动词词尾。雨(旧读(уù):下雪。雨:动词。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讲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都写到了枫叶,但它所代表的感情却大相径庭。杜牧看了一路风景,陶醉在美好景物中产生了愉快的感情,而经霜的枫叶,层林尽染,如火如霞,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愉快的感情相一致。 但是,这一派美景在莺莺的眼里就不那么可爱了。《西厢记》里有一折戏叫“长亭送别”,讲的是相国夫人找藉口要张生赴京赶考,想以此来拆散张生与莺莺小姐的美满姻缘,莺莺送张生上路,在莺莺的唱词中有这么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打枫叶,红得那么醉人,这是可喜的景物,而莺莺只有悲情,哪有喜悦;也就是说,可喜的景物反而引起人的哀情,情景不一致,怎么办?改造一下,把枫叶说成是“点滴离人泪”,这样情与景就一致了。 怎么改造景物呢?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运用反衬的手法(点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同学们对这首诗作简要的分析。 兵士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昔我往昔,杨柳依依”,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反衬了兵士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兵士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显得加倍愁苦。兵士回来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风雪交加的冬天赶路是艰苦的,用苦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兵士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可见,反衬在表达感情上很有力量,可收到加倍的效果。顺便提一下,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典型事例。 3.酝酿真挚感情,做到情景交融 四、方法探究 思考:B、D段添加了哪些景物,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我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心情格外舒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