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CPA 知识点复习重点总结

注册会计师CPA 知识点复习重点总结
注册会计师CPA 知识点复习重点总结

会计

第一章.总论

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1.《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包括:①基本准则:受托责任观

⑴..财务报告目标决策有用观

⑵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 母公司:个别报表+合并报表(?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个别报表)

分公司: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不具有、不独立…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⑶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适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营业务可用权责发生制)

⑷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⑸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计量原则:

A:资产

B: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法定义务:根据合同/法律规定的义务

推定义务:根据企业多年习惯做法等企业将承担的

C:所有者权益:(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

股本(/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D:收入

E:费用

F: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现行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以恰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价值)、

公允价值:只有在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我过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

?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确定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再如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这时现值往往是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估值方法。

⑹财务报告:应当是对外报告。专门为了内部管理需要的、特定目的的报告不属于财报的范畴。

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小企业可以不包括)

附注

第三章存货

第一节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1.存货包括:

⑴原材料: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但用于建造固资等各

项工程不符合存货的定义。

⑵在产品.

⑶半成品

⑷产成品: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企业接受外来原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

完成验收入库后,应视同企业的产成品。

⑸商品: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⑹周转材料: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物、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保护用品及经营过

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等低值易耗品和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其他周转材料。

2.初始计量

⑴外购:即采购成本;入库前的全部支出。在实务中,企业可以将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及其他可归

属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先进行归集,期末,对于已销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销售费用。

⑵加工: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为特定产品的产品设计费用)。制造费用包括生产部门管理人员的职工

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⑶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

A:投资者投入(按合同/协议约定,不公允的情况下,按公允价值入账)

B: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

C:盘盈的存货:按重置成本入账,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经批准后冲减管理费用

⑷通过提供劳务取得的存货:按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于该存货的间接费用。?不应计入存货成本:

A:非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如超定额的废品损失及自然灾害而发生的

B:仓储费用:采购入库后发生的储存费

C: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D:企业采购用于广告营销活动的特定商品,待取得相关商品时计入当期损益(销费)。企业取得广告营销性质的服务比照该原则进行处理。

第二节发出存货的计量

?现行会计准则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1.计量方法:

A:先进先出法

B:移动加权平均法

C: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D:个别计价法

2.企业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按比例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即对已售商品按存货账面价值结

转成本。

3.企业周转材料按次数分次计入成本。金额较小的,领用时一次计入成本费用,但应在备查簿上登记。

第三节期末存货的计量

1.存货期末计量原则: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计量。(符合谨慎性要求),当成本>可变现净值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2.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前提是企业在进行日常活动。如果不是比如企业处于清算过程,那么不能按照存货准则的规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3.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以资产负债表日取得最可靠的证据估计的售价为基础并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存货售价发生波动的,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对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进一步的证据,则在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予以考虑,否则,不应予以考虑。

4.具体方法:

A:如企业销售合同规定的标的物还没有生产出来,但持有专门用于该标的物生产的原材料,其可变现净值也应当以合同价格作为计算基础;

B:如企业持有存货数量>销售合同订购数量,超出部分存货可变现净值按市场销售价格为计算基础;

C:没有销售合同约定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市场销售价格作为计算基础;

D:用于出售的材料,以材料的市场销售价格为计算基础;

5.材料存货的期末计量:

A:对于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如果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高于成本,则该材料仍应按成本计量。

B:如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成本,则材料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7.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类似最终用途/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8.存货存在下列情况,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0,:

A: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B: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C:生产中已不再需要,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D: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应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由此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不得相互抵消。

?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条件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而不是在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其他影响因素。

?如存货按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按转出存货的成本占该存货未转出前该类别存货成本的比例,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9.存货盘亏/毁损: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原因→计管理费用

属于自然灾害→计营外支

因非正常原因导致的存货盘亏/毁损,按规定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当予以转出。

第五章固定资产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不符合固资确认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

?汽车/飞机,按其预计行驶/飞行里程估计使用寿命;

?对于已达到预订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结算的固资,先按估值等资料确定成本,计提折旧,办理竣工结算后,再按实际调整暂估,但不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1.固资的初始计量:

⑴外购

需要安装→购买价款+包装费+运杂费+保险费+专业人员服务费+相关税费

不需要安装→在前者成本基础上+安装调试成本(在“在建工程”科目归集,交付时转入固资)

?员工培训费不计入成本,应计“管费”

?做题时,题目给出的运输费(营改增后为11%)金额,记得要算运输费的进项税额(价税分离,),不考虑相关税费的除外;

☆具有融资性质的合同(一般分期付款>1年),这时固资的成本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

①实际支付价款之和与现值之间的差额,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计入固资成本,其

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即过了信用期间,就计入当期损益?)

借: 固资/在建工程(即现值,即应付本金)

未确认融资费用(是长期应付款的备抵科目)(即应付利息,然后应每期摊销)

贷:长期应付款(即应付本金+应付利息)

②购买价款闲置=每期应付价款X(P/A,利率,期数)→查年金现值表得知

③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应付本金(余额)/摊余成本X实率

?在设备安装期间,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额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固资成本;当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分摊额不再符合资本化条件,应计入当期损益(即“财费”)

⑵自行建造=工程物资成本+人工+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应分摊的间接费

⑴自营建造=料+工+直接机械施工费

?工程完工后,剩余工程物资转为企业存货的,按实际成本/计划成本进行结转。

?建设期间工程物资盘亏、报废、毁损-残料/保险公司赔款后的净损失→计入成本

建设期间工程物资盘盈/处置净收益,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

完工后的盘盈/盘亏等,计入当期损益

☆高危行业:

①按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

借:生产成本/当期损益

贷:专项储备(所有者权益科目)

②支付安全生产检查费(费用化支出应冲减专项储备)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

贷:银存

③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资的,应通过在建工程归集,待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资,同时,按固资的成本冲减专项准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积折旧(即专项剩多少,就提多少?)

⑵出包建造=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其他分摊计入的待摊支出

?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支出如人工、料、机械使用费等由建造承包商核算;

对于发包企业,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是工程成本的重要内容。

?待摊支出:是在建设期间发生的,包括建造工程发生的管理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公证费、监理费、应负担的税金、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建设期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的净损失及负荷联合试车费等;(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将需要安装设备运抵现场安装时,借:“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XX设备”

贷:“工程物资-XX设备”

企业为建造固资发生的待摊支出,借:“在建工程-待摊支出”

贷:“银存”/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

●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首先计算分配待摊支出:

待摊支出分配率=累计发生的待摊支出/在建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在安装设备支出在建工程应分配的待摊支出=(在建工程的建筑工程支出+在建工程的安装工程支出+在建工程的在安装设备支出)X待摊支出分配率

其次,计算已完工固资成本=建筑工程支出+应分摊的待摊支出。

需要安装设备的成本=设备成本+为安装设备发生的支出+安装工程支出+应分摊的待摊支出。

?明细科目:在建工程-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待摊支出

[3]其他方式取得的固资成本:

⑴接受投资者投入:按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如果不公允的按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

⑶盘盈固资: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再转到“留存收益”

?存在弃置费用的固资:

对于特殊行业的固资,确定其初始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

①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按现值计算应计入固资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资的使用寿命内按预计

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工商企业的固资发生报废清理费用不属于弃置费用,在发生时作为固资处置费用处理)-“预计负债-弃置费用”

?P/F

? P/A

第二节. 固资的后续计量

⑴?应计折旧额=固资原价-预计净残值-(已提固资累计减值准备)

?影响固资折旧的因素:

1.固资原价;

2.固资使用寿命:如该项资产预计生产能力/实物产量;

该项资产预计有形损耗;

该项资产预计无形损耗: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带来的损失;

法律/类似规定对该项资产使用的限制。(如融资租赁的固资,如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2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如能合理确定,应在租赁资产使用寿命内计提合计。)

3.预计净残值

4.固资减值准备:固资计提减值准备后,应在剩余使用寿命内根据调整后的固资账面价值和预计净残值重新计

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

?1.对于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资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提前报废的固资不再提折旧。

2.固资终止确认时/划分为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时停止计提折旧,按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熟低进行计量。当固资转入在建工程,停止计提折旧。

3.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资,应按估价确定成本计提折旧,待决算后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固资折旧方法:

①年限平均法(直线法)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寿命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资原价X月折旧率

②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资原价X(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月折旧额=固资当月工作量X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③双倍余额递减法(在最后2年,要将固资净值-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2,平均摊销)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加速折旧法月折旧额=固资净值(每期期初固资原价-累计折旧)X月折旧率(使用早期多提折

④年数总和法(年限合计法)旧,后期少提折旧)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年数总和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资原价-预计净残值)X月折旧率

?未使用的固资,计提的折旧计入管理费用。

?企业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资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如有改变,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固资后续支出可能涉及到替换原固资的某组成部分,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固资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对于固资定期检查发生的大修理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成本,不符合的计入当期损益。

在定期大修理间隔期间,照提折旧。但对固资的日常修理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

第三节 . 固资的处置

1.固资转入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资减值准备”

贷:“固资”

2.发生清理费用:借“固资清理”

贷“银存”、“应交税费”

3.出售收入和残料:借“银存”、“原材料”

贷“固资清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4.保险赔偿的处理:借“其他应收款”、“银存”

贷“固资清理“

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处理损失)

“营业外支出-非正常损失”(自然灾害)

贷“固资清理”(净收益则相反)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固资)应划分为持有待售:

1.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项资产作为决议;

2.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

3.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

(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如果处置组是一个资产组并按规定将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商誉分摊至该资产组,或该资产组是这种资产组中的一项经营,则该处置组应包括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商誉)

?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持有待售的固资名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处置费用和预计处置时间等。

?某项资产后来不满足持有待售的固资的确认条件,应停止将其划归为持有待售,并按照两项金额中较低者计量:

⑴资产/处置组被划为持有待售前的账面价值-原应确认的折旧、摊销、减值进行调整后的金额;

⑵决定不再出售之日的可收回金额。

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这里所指的其他非流动资产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及企业会计准则22号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等。

第六章无形资产

第一节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1.是企业拥有/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需要企业拥有其所有权,如企业有权获得某项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约束其他人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即说明企业控制了该无资。

?某些无资存在有赖于实物载体。如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工具没有特定计算机软件就不能运行时,则说明该软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作为固资处理。如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则作为无资处理。

?商誉不构成无资。某些情况下无资可能需要与有关的合同一起用于出售、转让等,这种情况下也视为可辨认无资。(客户关系、人力资源无法控制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不符合无资定义。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刊头、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项目的支出不能与整个业务开发成本区分,也不应确认为无资)

2.内容

①专利权:发明专利权(期限20年)

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10年)自申请日起计算

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10年)

②非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各种技术和诀窍。工业专有技术

(非专利技术不是专利法的保护对象,商业贸易专有技术具有经济、机密性、动态性

它是用自我保密的方式)管理专有技术

③商标权: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有效期10年,自商标局核准之日起计算,需要续展的应提前6个月申请,未提出申请的可以给与6个月的宽展期,过后仍未申请则注销,每次续展有效期10年)(保护期不受限制)

④著作权(版权):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由法人/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其他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第50年的12月31日)

⑤特许权(经营特许权、专营劝)

⑥土地使用权: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大致有行政划拨取得,外购取得(如以缴纳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及投资者投资。

3.无资的确认条件

?无资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包括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收入中,或者企业使用该项无资而减少/节约的成本中,或体现在获得的其他利益中。

4.无资的初始计量

①外购

下列不包括在无资的初始成本中:

为引入新产品进行宣传发生的广告费、管理费用及其他间接费用;(在形成预定经济规模之前发生的初始运作损失,为运作该无资发生的培训费及在无资达到预定用途之前发生的经营活动并非是达到预定用途必不可少的,则应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外购的无资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按取得无资购买价款的现值计量其成本,现值与应付价款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付款期间内按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费用。

②投资者投入无资成本:按合同/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按公允价值确定;

③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资;在有支付补价情况下,支付补价方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无资的成本。收到补价方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和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无资成本。

④债务重组取得的无资成本:公允价值入账

⑤政府补助取得的无资成本:按公允价值入账,不能可靠取得公允的,按名义金额计量。

⑥土地使用权的处理:土地使用权用于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地上建筑物,其账面价值不与地上建筑物合并计算其成本而作为无资核算,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分别进行摊销和提取折旧。但下列情况除外:

1.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相关土地使用权应计入房屋成本;

2.企业外购的建筑物,实际支付价款包括土地与建筑物的价值应对支付价款按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如实在无法合理分配,应全部作为固资处理。

⑦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资成本:

1.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按被合并企业无资的账面价值确认,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合并方在合并日编制合并报表时,应按照被合并方无资账面价值作为合并基础。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应以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量,独立于商誉确认为一项无资。

?企业合并中,如取得的无资本身可以单独辨认,但其计量/处置必须与有形或其他无形资产一并作价,在这种情况下,如该无资与其相关资产各自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将该资产组(即无资与其相关有形资产)独立于商誉确认为单项资产。

第二节. 内部研究开发支出的确认和计量

1.研究阶段特点:计划性、探索性

2.开发阶段特点:针对性、形成成果可能性较大。

3.开发阶段判断可以予以资本化的条件:

①完成该无资以使其能够使用/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企业在判断时,应说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所需技术条件等已经具备,应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

②具有完成该无资并使用/出售的意图。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应能够说明其持有拟开发无资的目的。

③无资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证明运用该无资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无资自身存在市场。在内部使用的,应证明其有用性。

④有足够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如能证明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为该无资的开发提供所需资金的声明等。

⑤归属于该无资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可靠计量。企业同时从事多项开发活动的情况下,所发生支出应按一定标准在个项目之间进行分配,无法明确分配的,应予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成本。

第三节. 无资的后续计量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资不需要摊销但应于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使用寿命有限的,其残值一般视为0。持有待售无资不摊销,按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熟低计量。

1.估计无资使用寿命应考虑的因素:

①该资产通常的寿命周期,及可获得的类似资产使用寿命信息;

②技术、工艺等方面现实情况及对未来发展的估计;

③该资产在该行业运用的稳定性和生产的产品/服务的市场需求情况;

④现在/潜在竞争者预期采取的行动;

⑤为维持该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所需的维护支出及企业预计支付有关支出的能力;

⑥对该资产的控制期限,及使用的法律/类似限制如特许使用期间等

⑦与企业持有其他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关联性等。

?如合同性权利/其他法定权利能够在到期时因续约等延续,仅当有证据证明企业续约不需要付出重大成本时(即延续付出的成本相对于预期从延续中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相比不具有重要性),续约期才能包括在使用寿命中,如在延续前需要第三方同意,则还需有第三方将会同意的证据。

?如没有明确合同/法律规定无资使用寿命的,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与同行业情况进行比较等。如果经过这些努力仍无法确定期限,才能将无资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

?无资至少应与每年年度终了复核,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2.摊销方法:

①直线法(无法可靠确定其预期实现方式的)

②产量法

?无资摊销一般计入当期损益,但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其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其他资产中实现的,摊销费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3.除下列情况外,残值一般视为0:

①有第三方承诺在无资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项无资;

②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无资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资使用寿命结束时可能存在。

?至少每年年末复核,如残值重新估计高于其账面价值,则不再摊销。直至低于时再恢复摊销。

第四节. 无资的处置

1.出售、报废:营业外收入/支出

2.出租:其他业务收入/成本

?记得转销“累计摊销”、”无资减值准备”

第七章投资性房地产

第一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特征与范围

1.房地产是土地和房屋及其权属的总称。在我国,土地归国家/集体所有,企业只能取得土地使用权。因此房地产中的土地特指土地使用权。

2.特征:①是一种经营性活动:主要形式是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是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性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应缴纳营业税。我国实务中,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情况较少;

②应区别于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的房地产和用于销售的房地产;

③企业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对投房进行后续计量,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其投房的公允价值能持续取得,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投房进行后续计量。

3.投房范围:

①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企业通过出让(一级市场交纳土地出让金)或转让(二级市场接受其他单位转让的)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但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土地使用权再转租给其他单位的,不能确认为投房;

②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必须有企业管理当局(董事会/类似机构)作出书面决议明确继续持有这部分土地使用权,待其增值后转让以赚取收益。即使未签订租赁协议,也应视为投房。但国家认定的闲置土地不属于投房;

③已出租的建筑物:指企业拥有产权的,包括自行建造、开发活动完成后尚未使用的/正在建造、开发过程将来用于出租的建筑物;企业已经与其签订了租赁协议,应自租赁协议规定的租赁期开始日起确认。

?尚未开发完工的商场不属于空置建筑物,不属投房。

?按租赁协议向承租人提供的相关辅助服务在整个协议中不重大的,应将该建筑物确认为投房。如企业将办公楼出租,同时向承租人提供维护、保安等辅助服务。也应确认为投房。

?下列不属于投房:

①自用房地产:如企业员工宿舍;

②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实务中,某项房产部分自用部分作为存货出售、部分出租赚取租金的应分别单独计量,分别确认为固资、无资、存货和投房。

第二节. 投房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1.投房的确认时点:为企业将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准备增值后转让的日期。

2.外购:

⑴成本模式计量:部分用于出租,部分自用的应予以单独确认,按不同部分的公允价值占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将成本在不同部分之间进行分配。

⑵公允价值模式:实际成本的确定与成本模式计量一致。需在“投房”科目下设置“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2个明细科目。即“投房-成本”

3.自行建造:成本包括土地开发费、建筑成本、安装成本、应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支付的其他费用和分摊的间接费用。建造中的非正常性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建造成本。

4.非投资性转换为投房:即用途发生改变。

?企业改扩建/装修支出满足确认条件的,应予以资本化。对某项投房进行改扩建再开发且将来仍作为投房的,在开发期间应继续将其作为投房,再开发期间不计提折旧/摊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房也不计提折旧/摊销)?费用化后续支出,如日常维护产生的支出。借:“其他业务成本”,贷“银存”

第三节. 投房的后续计量

?根据有关规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应按期(月)计提折旧/摊销。(投房的减值得以恢复的不得转回)

借“其他业务成本”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投房累计折旧”贷“投房减值准备”

?在极少数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房进行后续计量的企业,有证据表明当企业首次取得某项非在建投房(或某项现有房地产在改变用途后首次成为投房)时,该投房公允价值不能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对其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直至处置,并假设无残值。对于在建投房(包括企业首次取得的在建投房),如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确认但预期该房地产完工后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以成本计量该在建投房,其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时或其完工后(两者孰早)再以公允价值计量。

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企业,即使有证据表明,企业首次取得投房时其公允价值能持续可靠取得,该企业仍应对该项投房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公允价值除了参照同类或类似房地产价格,也可基于预计未来获得的租金收益和相关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1.资产负债表日,投房公允价值>账面余额的差额借“投房-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低于就做相反分录)

?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只有在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能够满足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条件的情况下,才允许企业对投房从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并按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已采用公允模式的投房不得转为成本模式)

第四节. 投房的转换和处置

1.转换形式:

①转为自用:作为固资使用;(转换日为达到自用状态,企业将房地产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经营管理的日期)

②存货转为出租;(转换日为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有权行使其租赁资产权利的日期)

③自用转为出租:即无资/固资转为投房;

④房地产企业的出租转为出售:即投房转为存货。(转换日为租赁期届满,企业董事会/类似机构作出书面决议明确标明将重新开发对外销售的日期)

2.投房转为自用:

成本模式:借“固资”/“无资”、“投房累计折旧/摊销”、“投房减值准备“

贷“投房”、“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固资/无资减值准备”

公允模式:应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固资”

贷“投房-成本”、借/贷“投房-公允价值变动”、借/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投房转为存货:

成本模式:借“开发产品”、“投房累计折旧/摊销”、“投房减值准备“

贷“投房”

公允模式: 应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开发产品”

贷“投房-成本”、借/贷“投房-公允价值变动”、借/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存货非投转为投房:

成本模式:借“投房”、“存货跌价准备”

贷“开发产品”

5.自用转为投房:

成本模式:借“投房”、“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固资/无资减值准备”

贷“固资”/“无资”、“投房累计折旧/摊销”、“投房减值准备“

公允模式:借“投房-成本”、“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固资/无资减值准备”、借/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开发产品”、“其他综合收益”(公允>账面价值)→处置时再转入当期损益

6.存货转为投房

公允模式:借“投房-成本”、/“存货跌价准备”、借/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固资”/“无资”、“其他综合收益”(公允>账面价值)→处置时再转入当期损益

7.处置: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将处置收入-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成本模式:借“银存”、“其他业务成本”、“投房累计折旧/摊销”、“投房减值准备”

贷“其他业务收入”“投房”

公允模式:借“其他业务成本”(若存在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也一并结转)

贷“投房-成本”、借/贷“投房-公允价值变动”、同时结转借/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第二章金融资产

第一节. 金融资产的定义和分类

1.金融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存、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券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本章不涉及货币资金、长期股权投资)

?分类一经确定,不应随意变更

交易性金融资产

第二节.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某项金融资产划分为以XXXXXXXXXXXXXXXXX的金融资产后,不能再重分类为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也不能再重分类为以XXXXXXXXXXXXXXXX的金融资产。

1.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条件:

①目的是为了近期内出售,赚取差价。

②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将金融资产组合从事短期获利活动,对于组合中的金融资产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公允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③属于衍生金融工具,如国债期货、远期合同、股指期货等,其公允变动>0时,将其相关变动金额确认为交融,同时计入当期损益。但,如衍生工具被企业根据其对应的套期关系(即公允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

2.划分为指定为以XXXXXXXXXXXXXXXX的金融资产条件:

①该指定可以消除/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②企业风险管理/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如企业集团对所辖范围内全资子企业/分公司的风险敞口进行集中管理以总体控制财务风险,该企业集团采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方式进行管理,每日均以公允价值对该组合进行评价以及时调整组合来应对相关财务风险。

3.?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为购买金融工具发生的差旅费不属于此处讲的交易费用)

?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购入: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应收股利”(如支付的款项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

贷“银存”

股价变动:借“交融-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第三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1.特征:

①到期日固定(从而权益工具投资不能划分为持XXXXXX)、回收金额固定/可确定:如果符合其他条件,不能由于某债务工具投资是浮动利率投资而不将其划分为持XXXXXX;

②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主要是债权性投资,具有长期性质。但期限较短(1年以内)的债券投资,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也可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持有到期:

⑴该金融资产期限不确定;

⑵发生市场利率变化,流动性需要变化、替代投资机会及其投资收益率变化、融资来源和条件变化、外汇风险变化等情况时,将出售该金融资产。但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引起的金融资产出售除外;

⑶该金融资产的发行方可以按照明显低于其摊余成本的金额清偿;

⑷其他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的情况。

?表明企业没有能力持有XXX的情况:

⑴没有可利用的财务资源持续的为该金融资产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⑵受法律法规的限制的情况;

⑶其他(企业应于每个资产负债日对持XXXXXX的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持XXXXXX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持XXXXXX在出售/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则企业在处置/重分类后应立即将剩余的持XXXXXX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2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不得将该金融资产划为持XXXXXX,但下列情况除外:

⑴出售日/重分类日距离该投资到期日/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3个月内)且市场利率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⑵根据合同约定的定期偿付/提前还款方式收回该投资几乎所有初始本金后,将剩余部分予以出售/重分类;

⑶出售/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所引起。此种情况包括:

㈠因被投资单位信用状况严重恶化,将持XXXXXX予以出售;

㈡因相关税收法规取消了持XXXXXX的利息税前可抵扣政策,或显著减少了税前可抵扣金额,将其出售;

㈢因发生重大企业合并/处置,为保持现行利率风险头寸/维持现行信用风险政策,将其出售;

㈣因法律法规对允许投资的范围/特定投资品种的投资限额作出重大调整,将其出售;

㈤因监管部门要求大幅度提高资产流动性/大幅度提高持XXXXXX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风险权重,将其出售。

?对于发行发可以赎回的债务工具,如发行方行使赎回权,投资者仍可收回其几乎所有初始净投资(含支付的溢价和交易费用)那么投资者可将此类投资划分为持XXXXXX,但对于投资者有权要求发行发赎回的债务工具投资,投资者不能将其划为持XXXXXX。

2.企业不能将下列划分为持XXXXXX:

①在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②在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③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初始确认成本=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初始时,应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在存续期间/使用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确定实际利率时,应考虑金融资产/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应考虑未来信用损失。(未来现金流量无法可靠预计时应用整个合同期内的合同现金流量)

4.摊余成本指初始确认金额:

⑴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⑵加上/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直接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⑶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收入(摊余成本X实率)-实际应收的钱(面值X票率)

5.购入:借“持XXXXXX-成本”

贷“银存”、借/贷“持XXXXXX-利息调整”

确认:借“应收利息”、借/贷“持XXXXXX-利息调整”

贷“投资收益”[实际利息收入(摊余成本X实率)]

6.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书P29)

出售部分时:借“银存”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贷“持XXXXXX-成本”、“投资收益”贷“持XXXXXX-成本”、“其他综合收益”

全部出售时:借“银存”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收益”贷“投资收益”

?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的金融资产,其会计处理与持XXXXXX基本相同。

第四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的分类是管理层意图的如实表达。

1. 初始确认成本=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应先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利息/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发生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如是外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形成的汇兑差额也应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应计入当期损益。现金股利在被投资单位宣发发放时计入当期损益。处置时,将取得价款与账面之间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转出计入投资损益。

购入时: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利息调整

贷“银存”

收利息时: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根据末摊余成本与账面之间: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第五节. 金融资产减值

1.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XXXXXXXXXXXXXX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含单项/一组)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

客观证据包括:

①发行方/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②债务人违反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本金发生违约/逾期等;

③债权人出于经济/法律等方面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

④债务人可能倒闭/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⑤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

⑥无法辨认但根据公开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债务人所在国家/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

⑦发行方经营所处技术、市场、经济/法律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成本;

⑧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非暂时性下跌;

?判断时应注意:

①这些客观证据的损失事项必须影响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并能可靠计量。对于预期可能的损失,无论发生可能性多大,均不能作为减值损失予以确认;

②如难以找到单项证据来认定,应综合考虑相关证据的总体影响来判断;

③债务方/金融资产发行方信用等级下降本身不足以说明企业所持的金融资产产生了减值,但企业将债务人/金融资产发行方的信用等级下降因素,与可获得的其他客观减值联系起来,往往能够对减值作出判断;

④对以外币计价的权益工具投资,应将投资在初始确认时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成本与资产负债表日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公允价值对比,判断其是否减值。

⑤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低于其成本本身不足以说明已发生减值,应综合判断该投资公允价值下降是否是严重/非暂时性下跌,同时从持有的整个期间来判断。

2.?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取得和出售该担保物发生的费用应予以扣除)即使合同条款因债务方/金融资产发行方由于发生财务困难而重新商定/修改,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仍用条款修改前的原实际利率计算。

?短期应收款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在确定减值损失时,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

3.对存在大量性质类似且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的企业,在考虑减值时,应先将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区分开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不重大的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也可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实务中,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金额重大的标准,一经确定,应一致运用,不得随意变更。

?单项测试未发现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单项重大和不重大)应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已单项确认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不应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采用组合方式进行减值测试时,应注意:

①应将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在一起,如按资产类型、行业分布、区域分布、担保物类型、逾期状态等进行组合;

②对已包括在组合中的资产,一旦有证据表明其发生减值,应将其从组合中分出来,单独确认减值损失;

③在对某金融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计时,应当以其具有类似风险特征组合的历史损失率为基础。企业应对预计资产组合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和假设进行定期检查,以最大限度消除差异。

?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资产价值已恢复,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该转回后的价值不应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

本。

?外币金融资产减值的,应先按外币确定,在计量减值时再按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合成为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金额。

4.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将该权益工具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按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与权益工具挂钩并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也采用类似方法。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另外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该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第六节 . 金融资产转移

1.转移情形:

①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转移给另一方(如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贴现);

②将金融资产转移给另一方但保留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并承担支付给最终收款方的义务,同时还满足一下条件:

⑴从该金融资产收到对等的现金流量时,才有义务将其支付给最终收款方。企业发生短期垫付款,但有权全额收回该垫付款并按市场利率收利息的,视同满足条件;

⑵根据合同约定,不能出售该金融资产/作为担保物,但可将其作为对最终收款方支付现金流量的保证;

⑶企业无权将该现金流量进行再投资,但按合同约定在相邻两次支付间隔期内将所收到的现金流量进行现金/现金等价物投资的除外。企业按合同约定再投资的,应将投资收益按合同约定支付给最终收款方。

2.判断金融资产转移是否符合终止条件应注意:

①转出方能否对转入方实施控制,如能则表明是转出方的子公司,应纳入转出方的合并财务报表属于内部交易,不存在终止确认问题;

②看金融资产是整体转移还是部分转移。部分转移情形包括:

⑴将金融资产所产生现金流量中特定、可辨认部分转移,如企业将一组类似贷款的应收利息转移等;

⑵将金融资产所产生全部现金流量的一定比例转移,如将一组类似贷款的本金和应收利息合计的90%转移等;

⑶将金融资产所产生全部现金流量中特定、可辨认部分的一定比例转移,如将一组类似贷款的应收利息90%转移等。

3.转移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情况:(不符合则相反)

①企业以不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②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结束时按当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回购;

③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看跌期权合约(即买入方有权将该金融资产返售给企业),但从合约条款判断,该看跌期权是一项重大价外期权(即期权合约的条款设计使得金融资产的买方极小可能会到期行权)。

4.符合终止条件的计量:

①整体转移:转移损益=收到的对价+/-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利得(损失)-该资产账面价值?因金融资产转移获得了新金融资产/负债的,应在转移日按公允价值确认(包括看涨期权、看跌期权、担保负债、远期合同、互换等),并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

?企业与金融资产转入方签订服务合同提供相关服务的(包括收取该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并将收取的交付给指定资金保管机构等)应确认为一项服务资产/负债。服务负债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并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服务资产应视同未终止确认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其金额应根据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在终止确认和未终止确认部分之间按各自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而确定。实务中所涉及服务费金额较小的,可在收取时确认为收入。即转移收到的对价=因转移交易收到的价款+新获得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转移获得服务资产的价值-新承担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因转移承担的服务负债的公允价值。

②部分转移:应将所转移资产的账面价值在终止确认和未终止确认部分(这种情况下,所保留的服务资产应视同未终止确认金融资产的一部分)之间按各自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并将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与原直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中对应终止确认部分的金额之和扣除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差额,确认为金融资产转移损益。分摊时未终止确认部分公允价值按下列原则确定:

⑴企业出售过与未终止确认部分类似的金融资产/发生过与其有关的其他市场交易,按最近交易价格确定。

⑵未终止确认部分在活跃市场是没有报价且最近市场也没有与其有关的实际交易价格的应按转移金融资产整体公允价值-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后的余额确定。整体公允也难以确定的,按金融资产整体账面价值-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后的余额确定。

?不附追索权的应收债权出售,企业应将所售债权予以转销,结转计提的相关坏账准备,确认按协议约定预计将发生的销售退回、销售折让、现金折扣等,确认出售损益。

附追索权的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借款的核算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5.转移不符合终止确认时的计量应将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如贴现确认为短期借款)。该金融资产与确认的相关金融负债不得相互抵消。

6.继续涉入: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①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控制,应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应关注转入方能否单独将该资产整体出售给与其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的第三方,且转出方没有额外条件对此出售加以限制即是否有约束性条款);(该资产如不存在活跃市场则不表明转入方有实际能力);

②未放弃的,应按继续涉入所转移资产的程度(指金融资产价值变动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确认有关金融资产/负债。

7.继续涉入的计量:

①通过对所转移金融资产通过财务担保方式继续涉入的,应在转移日按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财务担保金额2者中的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进而确认相关收入,同时按财务担保金额(被要求偿还的最高金额)和财务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提供担保的取费)之和确认形成的负债进而确认相关费用。

?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和负债不应当相互抵消。

?仅继续涉入转移金融资产一部分的,应将该部分金融资产视作一个整体,并运用上述会计处理原则。

?次级权益:系指来自于"信托"分配的次于"优先权益"的权益。V

三年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经历与心得

三年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经历及心得 来源:考试大【相信自己,掌握未来,考试大值得信赖!】2010年11月9日导读:CPA考试,一半要靠努力,一半要靠方法,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以下介绍注会考试六点“关于。。” 四、关于各科要点 1.经济法 (1)经济法是有重点可以抓的,每年的新增章节,加上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都是必考的大题,有人说把这几章搞好了就可以去考试了。但是我觉得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把其他章的要点熟悉好了拿多点客观题的分对及格也比较有保证。其实有些小章节每年考的题都差不多,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会计法》那一章,连续几年的最后一道单选都是考对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这里书里只有2个点,每年轮着考。这些分都很好拿,为什么要随意放弃呢? (2)经济法复习的方法主要是记忆,书至少要看三次以上,第一遍是弄懂,第二遍是熟悉,第三遍是巩固,当然重要的知识点还要总结出来再多加锤炼。建议对着郭守杰的讲义一起看书,里面有重要知识点的历年考题罗列总结规律,有对相似知识点归纳对比帮助记忆,先不要说他押题的准确与否,这都是一份能帮你找到复习方向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好东西,特别对初次考试的人更有帮助。 (3)其实对文科不是很差的人来说,经济法应该是比较好过的一科,因为它是唯一没有计算题的科目,不会有明明会做却因计算错误而失分的问题出现,所以只要你肯下苦功去背书,有条理有重点地去记忆,这一科应该难不倒你的。 2.税法 (1)税法的大题重点也比较明显: 增值税(进项扣除的几种规定:包装物,运费等;销项特殊税率企业;出口退税) 企业所得税(以前内外资各占一道大题:都是考比较常见的扣除项目,不会考生僻的),个人所得税(N多种收入计算所得税:纳营业税的收入要记得扣除营业税), 某些小税种穿插(如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结合;比如某年发神经考了印花税的一堆税率,征管法处罚与所得税计算结合)。 这些类型的题目在平时的练习中都会遇到的,其实税法的大题不会有什么偏题怪题,也不会像财管的计算数据那么繁杂,但是却有着你想像不到的陷阱(一般是书里的特殊规定,考试时千万要仔细看好题目的每一句话),所以一定要注意大题的练习,把在做题中踩过的陷阱作适当标识或总结来提醒自己,从而减少你考试时犯错的机会。

2019年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9年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会喜欢! 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税法的概念 税法一词在英文中为TaxationLaw,《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为“有关确定哪些收入、支付或者交易应当纳税,以及按什么税率纳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是国家或者政府为了实现公共职能、满足公共需求,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定的标准和程序,无偿、强制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税法即是国家调整税收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经济法部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内理论界对税法的概念有所争议,有的学者将税法定义为“国家制定的各种有关税收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税收法律、法令、条例、税则、制度等”;有的学者则认为税法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者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国家在筹集财政资金方面所形成的税收的法令规范的总称”。 税法的原则

税法的原则反映税收活动的根本属性,是税收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础。税法原则包括税法基本原则和税法适用原则。 (一)税法基本原则 税法基本原则是统领所有税收规范的根本准则,为包括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在内的一切税收活动所必须遵守。 1.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又称为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税收法定主义贯穿税收立法和执法的全部领域,其内容包括税收要件法定原则和税务合法性原则。税收要件法定主义是指有关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等税收要件必须以法律形式做出规定,且有关课税要素的规定必须尽量明确。税务合法性原则是指税务机关按法定程序依法征税,不得随意减征、停征或免征,无法律依据不征税。 2.税法公平原则

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知识点总结归纳(五)

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知识点总结归纳 (五) 导语:笔者对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的重点知识点按课本章节顺序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小伙伴起到一点作用。由于知识点较多,所以分成了多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系列文章。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 持有待售类别的分类 一、持有待售类别分类的基本要求 1.分类原则 企业主要通过出售而非持续使用一项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收回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其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 处置组,是指在一项交易中作为整体通过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以及在该交易中转让的与这些资产直接相关的负债。 处置组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分摊了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商誉的,该处置组应当包含分摊至处置组的商誉。处置组中可能包含企业的任何资产和负债。 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可立即出售 根据类似交易中出售此类资产或处置组的惯例,在当前状况下即可立即出售。

(2)出售极可能发生 即企业已经就一项出售计划作出决议且获得确定的购买承诺,预计出售将在一年内完成。 2.延长一年期限的例外条款 因企业无法控制的下列原因之一,导致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未能在一年内完成,且有充分证据表明企业仍然承诺出售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企业应当继续将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 (1)意外设定条件 买方或其他方意外设定导致出售延期的条件,企业针对这些条件已经及时采取行动,且预计能够自设定导致出售延期的条件起一年内顺利化解延期因素。(2)发生罕见情况 因发生罕见情况,导致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未能在一年内完成出售,企业在最初一年内已经针对这些新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且重新满足了持有待售类别的划分条件。 3.不再继续符合划分条件的处理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不再满足持有待售类别划分条件的,企业不应当继续将其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

注会会计知识点(详细)(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一章总论 【高频考点】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高频考点】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高频考点】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高频考点】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区分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注册税务师知识点总结(增值税要点)

注册税务师知识点总结(增值税要点) 一、境内 1、税额=销项税-进项税 2、销项税=销售额*率 3、视销征税无销额,(1)当月类平均;(2)最近类货平均,(3)组税价=成本*(1+成利率) 4、征增税及消税: 组税价=成本*(1+成润率)+消税 组税价=成本*(1+成润率)/(1-消率) 4、含税额换 不含税销额=含税销额/1+率(一般) 不含税销额=含税销额/1+征率(小规模) 5、购农销农品,或向小纳人购农品: 准扣的进税=买价*扣率(13%) 6、一般纳人外购货物付的运费 准扣的进税=运费*扣除率 随运付的装卸、保费不扣 7、小纳人纳额=销项额*征率(6%或4%) 不扣进额

8、小纳人不含税销额=含额/(1+征率) 9、自来水公司销水(6%) 不含税销额=发票额*(1+征率) 二、进口货 1、组税价=关税完价+关税+消税 2、纳额=组税价*税率 三、出口货物退(免)税 1、“免、抵、退”计算方法(指生产企自营委外贸代出口自产) (1)纳额=内销销税-(进税-免抵退税不免、抵税) (2)免抵退税=FOB*外汇RMB牌价*退率-免抵退税抵减额 FOB:出口货物离岸价。 免抵退税抵减额=免税购原料价*退税率 免税购原料=国内购免原料+进料加工免税进料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组税价=到岸价+关、消税 (3)应退税和免抵税 A、如期末留抵税≤免抵退税,则 应退税=期末留抵税 免抵税=免抵退税-应退税 B、期末留抵税>免抵退税,则: 应退税=免抵退税

免抵税=0 期末留抵税额据《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定。 (4)免抵退税不得免和抵税 免抵退税不免和抵税=FOB*外汇RMB牌价*(出口征率-出口退率)-免抵退税不免抵税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免和抵扣税抵减额=免税进原料价*(出口征率-出口货物退率) 2、先征后退 (1)外贸及外贸制度工贸企购货出口,出口增税免;出口后按收购成本与退税率算退税还外贸,征、退税差计企业成本 应退税额=外贸购不含增税购进金额*退税率 (2)外贸企购小纳人出货口增税退税规定: A、从小纳人购并持普通发票准退税的抽纱、工艺品等12类出口货物,销售出口货入免,退还出口货进税退税=[发票列(含税)销额]/(1+征率)*6%或5% B、从小纳人购代开的增税发票的出口货: 退税=增税发票金额*6%或5%。 C、外企托生企加工出口货的退税规定: 原辅料退税=国内原辅料增税发票进项*原辅料退税 率

注册会计师考试《战略》知识点总结归纳(一)

注册会计师考试《战略》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导语:笔者对注册会计师考试《战略》的主要知识点按课本章节顺序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小伙伴起到一点作用。由于知识点较多,所以分成了多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系列文章。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 应急资本 应急资本是一个金融合约,规定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某个特定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公司有权从应急资本提供方处募集股本或贷款,并为此按时间向资本提供方缴纳权力费,这里特定事件称为触发事件。 【特点】 (1)应急资本的提供方并不承担特定事件发生的风险,而只是在事件发生并造成损失后提供用于弥补损失、持续经营的资金。事后公司要向资本提供者归还这部分资金,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2)应急资本不涉及风险的转移,是企业风险补偿策略的一种方式。 (3)应急资本是一个在一定条件下的融资选择权,公司可以不使用这个权利。(4)应急资本可以提供经营持续性的保证。 战略管理过程总结 1.企业战略的实践表明,战略制定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说与干并重)

2.制定一个良好的战略仅仅是保证战略成功的一部分,只有有效实施这一战略,企业的战略目标才能够顺利地实现。 (1)如果对一个良好的战略贯彻实施很差,则只会导致事与愿违甚至失败的结果。 (2)如果企业没能制定出完善而合适的战略,但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能够克服原有战略的不足之处,那么就有可能最终导致该战略的完善与成功。 影响产业内竞争程度的因素 (1)产业内有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 (2)产业发展缓慢。 (3)顾客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4)产业中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 (5)产业进入障碍低而退出障碍高。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主要为争夺市场占有率。 企业资源分析 企业资源概念: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有效因素的总和。

2020年注册会计师《会计》知识点:合营安排

2020年注册会计师《会计》知识点:合营安排 合营安排 【所属章节】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与合营安排 【知识点】合营安排 合营安排 一、概念及合营安排的认定 (一)合营安排 合营安排是指一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方共同控制的安排。 合营安排具有下列特征: 1.各参与方均受到该安排的约束;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方对该安排实施共同控制。 (二)共同控制及其判断原则 共同控制,是指按照相关约定对某项安排所共同的控制,并且该安排的相关活动必须经过度享控制权的参与方一致同意后才能决策。 1.集体控制 如果所有参与方或一组参与方必须一致行动才能决定某项安排的相关活动,则称所有参与方或一组参与方集体控制该安排。 2.相关活动的决策 主体理应在确定是由参与方组合集体控制该安排,而不是某一参与方单独控制该安排后,再判断这些集体控制该安排的参与方是否共

同控制该安排。当且仅当相关活动的决策要求集体控制该安排的参与 方一致同意时,才存有共同控制。 如果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方组合能够集体控制某项安排的,不构成共同控制。 3.争议解决机制 相关约定条款的存有一般不会妨碍某项安排成为合营安排。但是,如果在各方未就相关活动的重大决策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其中一 方具备“一票通过权”或者潜在表决权等特殊权力,则需要仔细分析,很可能具有特殊权力的一方实质上具备控制权,不构成合营安排。 4.仅享有保护性权利的参与方不享有共同控制 5.一项安排的不同活动可能分别由不同的参与方或参与方组合主 导 6.综合评估多项相关协议 有时,一项安排的各参与方之间可能存有多项相关协议。在单独 考虑一份协议时,某参与方可能对合营安排具有共同控制,但在综合 考虑该安排的目的和设计的所有情况时,该参与方实际上不一定对该 安排并不具有共同控制。所以,在判断是否存有共同控制时,需要综 合考虑该多项相关协议。 (三)合营安排中的不同参与方 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方对该安排实施共同控制,一项安排 就能够被认定为合营安排,并不要求所有参与方都对该安排享有共同 控制。对合营安排享有共同控制的参与方(分享控制权的参与方)被称 为“合营方”;对合营安排不享有共同控制的参与方被称为“非合营方”。 (四)合营安排的分类

大学《税法》知识点总结

税法 项目一税法基本原理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依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特征:强制性(直接依据是政治权利)、无偿性(特征核心)、固定性(制度为保障,规定征税对象、征税标准、课征方法) 税法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过程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税法分类:(一)按征税对象分:商品劳务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目的税(二)按征收权限和收入支配权限分:中央税(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地方税(车船税,房产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三)按计税标准分:从价税、从量税 (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消费税)、价外税(增值税,关税,车辆购置税)(五)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分: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直接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税法按职能作用分类:实体法、程序法 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税收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双方当事人(征税主体:国家税务机关、纳税主体) 纳税义务人=纳税主体=纳税人: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分自然人和法人 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直接税中纳税人=负税人,间接税中两者不相等。 代扣代缴义务人: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个人所得税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代扣代缴。资源所得税在收购环节代扣代缴。 代收代缴义务人: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交往而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并不直接持有纳税人的收入。 征税对象=课税对象: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客体,税法中规定征税的目的物。 计税依据=税基:税法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表现形态上分两

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版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1.会计主体 ◢界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例如,独立核算的事业部、分公司; 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企业集团等。 2.持续经营 ◢界定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 应用: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包括摊销)等,都是基于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3.会计分期 ◢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期间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这种划分是人为假定的。 ◢会计期间通常包括年度和中期,年度的划分通常是1月1日到12月31日;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季度以及半年度。 ◢应用: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有折旧、摊销、递延这样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4.货币计量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货币计量,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不使用其他计量单位。 ◢应用:我国境内的企业,其会计核算通常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货币计量的局限性: (1)货币计量的背后隐含着币值不变的假设 会计业务中常常将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进行汇总比较,这是以币值不变为前提的,这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持续通货膨胀的冲击。 发生剧烈的通货膨胀时要启动通货膨胀会计或物价变动会计。 (2)有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

比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 基于以上两点缺陷,需要通过报表的附注等表外披露来弥补货币计量的局限性。 5.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

注会会计知识点 详细

第一章总论 【高频考点】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高频考点】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高频考点】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高频考点】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区分

【高频考点】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及来源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章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高频考点】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划分 一、以会计确认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 一般地,对会计确认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 二、以计量基础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 一般地,对计量基础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

增值税基本知识

增值税基本知识: 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但在实际当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我国也采用国际上的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公式为: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增值税计算公式:含税销售额/(1+税率)=不含税销售额 不含税销售额×税率=应缴税额 上面说增值税是实行的“价外税”,什么是价外税?也就是价外征税,就是由消费者负担的。 比如:你公司向a公司购进货物100件,金额为10000元,但你公司实际上要付给对方的货款并不是10000元,而是10000+10000*17%(假设增值税率为17%)=11700元。为什么只购进的货物价值才10000元,另外还要支付个1700元呢?因为这时,你公司做为消费者就要另外负担1700元的增值税,这就是增值税的价外征收。这1700元增值税对你公司来说就是“进项税”。a公司收了多收了这1700元的增值税款并不归a公司所有,a公司要把1700元增值税上交给国家。所以a公司只是代收代缴而已,并不负担这笔

税款。 再比如:你公司把购进的100件货物加工成甲产品80件,出售给b公司,取得销售额15000元,你公司要向b公司收取的甲产品货款也不只是15000元,而是15000+15000*17%=17550元,因为b公司这时做为消费者也应该向你公司另外支付2550元的增值税款,这就是你公司的“销项税”。你公司收了这2550元增值税额也并不归你公司所有,你公司也要上交给国家的,所以,2550元的增值税款也不是你公司负担的,你公司也只是代收代缴而已。 如果你公司是一般纳税人,进项税就可以在销项税中抵扣。你公司购进货物的支付的进项增值税款是1700元,销售甲产品收取的销项增值税是2550元。由于你公司是一般纳税人,进项增值税可以在销项增值税中抵扣,所以,你公司上交给国家增值税款就不是向b公司收取的2550元,而是:2550-1700=850元,所以这850元也b 公司在向你公司购甲产品时付给你公司的,通过你公司交给国家。b 公司买了你公司的甲产品,再卖给c公司,c公司再卖给d公司...... ,这些过程都是要收取增值税的, 直到卖给最终的消费,也就把增值税转嫁到了最终消费者身上了,所以增值税也是流转税。 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实行增值税的优点:第一、有利于贯彻公平税负原则;第二、有利于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化;第三、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往来;第四、有利于国家普遍、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

注册会计师考试知识点练习题

1.多选题 2×12年1月1日,甲公司向其32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5万份股票期权。其行权条件为:2×12年年末,可行权条件为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8%;2×13年年末的可行权条件为2×12年~2×13年两年 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5%;2×14年年末的可行权条件为2×12年~2×14年三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不 低于12%;(2)每份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6元。行权价格为3元/股;(3)2×12年末,净利润增长率为16%,甲公司预计2×13年有望达到可行权条件。同时,当年有2人离开,预计未来无人离开公司。 2×13年末,净利润增长率为12%,但公司预计2×14年有望达到可行权条件。2×13年实际有2人离开,预计2×14年无人离开公司。2×14年末,净利润增长率为10%,当年无人离开;(4) 2×14年末,激励对 象全部行权。下列有关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正确的有()。注册会计师考试知识点练习题 A、2×12年12月31日确认管理费用1440万元 B、2×13年12月31日确认管理费用330万元 C、2×14年12月31日确认管理费用840万元 D、2×14年12月31日行权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的金额为3360万元 【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附非市场业绩条件的权益结算股份支付; 选项A,2×12年末,应确认的管理费用=(32-2)×15×6×1/2=1350(万元);2×13年末,应确认的管 理费用=(32-2-2)×15×6×2/3-1350=330(万元);2×14年末,应确认的管理费用=(32-2-2)×15×6×3/3-1350-330=840(万元);行权时,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的金额=(32-2-2)×15×3+1350+330+840-(32- 2-2)×15×1=3360(万元)。注册会计师报名时间 2012年: 借:管理费用 135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350 2013年: 借:管理费用 33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30 2014年: 借:管理费用 84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40 借:银行存款 [(32-2-2)×15×3]126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20 贷:股本 [(32-2-2)×15]42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3360 2.单选题 下列关于产品质量保证费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 A、企业将计提的产品质量保证费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B、已确认预计负债的产品,当企业不再生产该产品时,应在产品质量保证期满时,将预计负债转销,预计负债余额为零 C、企业针对特定批次产品确认预计负债,在保修期结束时,预计负债余额可以在其他产品发生维 修支出时再行结转 D、已确认预计负债的产品,当企业不再生产该产品时,预计负债余额应在其他产品发生维修支出 时予以结转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选项A,企业计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应计入当期销售费用;选项C,企业针对特定批次产品确认预计负债,在保修期结束时,应将“预计负债——产品保证质量”余额转销;选项D,已确认预计负 债的产品,当企业不再生产该产品时,应在产品质量保证期满时,将预计负债转销,预计负债余额为零。 3.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初始入账价值的有()。 A、发行一般公司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注册会计师考试

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知识点会计调整

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知识点会计调整

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知识点:会计调整网校论坛学员精心为大家分享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里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学习 注会有帮助。 重要考点: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考频:★★★内容要求必须掌握,相关内容需背诵,熟记于心。 一、会计政策概述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的特点: 第一,会计政策的选择性。 第二,会计政策的强制性。 第三,会计政策的层次性。 二、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能够变更会计政策: 第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第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以下两种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如:经营租赁设备租赁期届满又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签订续签合同,由经营租赁会计处理方法变更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方法。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如:低值易耗品由一次摊销法变更为五五摊销法。

三、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 (一)以会计确认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 一般地,对会计确认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 (二)以计量基础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 一般地,对计量基础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 (三)以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 一般地,对列报项目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 (四)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列报项目所选择的、为取得与资产负债表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如预计使用寿命、净残值等)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不是会计政策,而是会计估计,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估计变更。 四、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一)追溯调整法 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追溯调整法一般由以下步骤构成: 第一步,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第二步,编制相关项目的调整分录; 「提示」会计政策变更涉及损益调整的事项经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本期发现前期重要差错和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涉及损益调整的事项经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第三步,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及其金额; 第四步,附注说明。 其中,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即变更年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上年金额”栏目“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调整。 累积影响数一般能够经过以下各步计算获得:

《增值税》易错考点总结

《增值税》易错考点总结

《增值税》易错考点总结 总结如下: 1、在计算进口货物增值税时,首先要把关税、消费税等计算出来,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情况:题目告诉货物价格比如100万,在境外发生了运费,保险费,但在境外发生的运费,保险费无法确定价格,只知道运费占货物价格的2%,则保险费=(100+100*2%)*0。3% 2、将固定资产计为流动资产的特殊问题:

某全套生产线销售单位购进一批生产线全套设备,发生进项税金,在销售生产线时,由于此类销售单位是专门以购销生产线为业务,购进的生产线是作为流动资产来计价的,因此在销售时可以抵扣购进时的进项税金. 例:某汽车生产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当月购进100个汽车发动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万,增值税17万元,货已验收入库。当期领用购进发动机生产100辆汽车,销售98辆,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2000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另外2辆作为本企业自用汽车管理。试计算当期应纳的增值税。当期应纳增值税为:2000*17%+2000/98*2*17%-17注意,

这里一定本次考试的必关注内容 3、购进境内的设备投资到境外,实行出口时免税并退税的政策 4、实行简单征收方法:免税商店销售免税货物,个人销售旧货等,但不包括免税的情况,例如废旧物资经营单位销售废旧物资 5、如果题目中要选择以发出货物为纳税时间的业务,应该包括托收承付的情况,虽然教材中明确提到是发出商品并办妥托收手续时纳税。 6、计入材料成本的运费是扣除可抵扣部分进项税后的运费余额,如果此材料需做

进项税转出,应该分别计算购价和运费的进项。 例:某材料成本为10000元(其中包括运费5000),发生非正常损失,需将已抵扣的进项转出,转出的进项=(10000-5000)*17%+5000/(1-7%)*7%注意,这里一定本次考试的必关注内容 7、对于善意第三人收到虚开的增值税发票,可在取得销售方开具的真实发票后并通过税务部门认可的情况下抵扣。 8、凡是投资、分配、赠与货物,不管货物怎样得到,均视同销售交纳增值税 9、旧货经营单位销售商品一定纳税~!

2014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预习第十三章知识点 (1)

知识点:或有事项及其特征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或有事项具有以下特征: (一)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 (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三)由未来事项决定 常见的或有事项有: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环境污染整治、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 知识点:或有事项会计问题 知识点: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1.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 2.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知识点:或有事项(预计负债)的确认 (一)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确认为负债的条件 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罚款、赔款等) 管理费用(诉讼费用等) 销售费用(产品质量保证等) 贷:预计负债 (二)或有事项发生概率的判断

提示:可能性除基本确定外,均为左开右闭的区间。 知识点:预计负债的计量 企业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的金额,应是清偿该债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 (一)最佳估计数的确定 1.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 2.其他情况 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按最可能发生的金额确定。 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计算确定。 3.计量预计负债金额时,通常应当考虑下列情况: (1)充分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按照最佳估计数确定预计负债的金额。 (2)预计负债的金额通常等于未来应支付的金额,但未来应支付金额与其现值相差较大的,如油气井及相关设施或核电站的弃置费用等,应当按照未来应支付金额的现值确定。 (3)有确凿证据表明相关未来事项将会发生的,如未来技术进步、相关法规出台等,确定预计负债金额时应考虑相关未来事项的影响。 (4)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二)预期可能获得补偿的处理 知识点:预计负债的后续计量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最新)税法知识点总结

(最新)税法知识点总结 1.权利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2.纳税客体: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3.我国现行税率: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4.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实施六个暂行条例: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5.一个国家的税法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税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四个层次 6.特定目的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城建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 7.财产和行为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屠宰税、契税 8.农业税类:农业税、牧业税 9.税收管理权限划分: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 10.地方税具体包括:营业、资源、土增、印花、城建、土使、房产、车船 11.国税系统负责征管项目:增值、消费、车购、铁银保集中交纳的营所城、中企所得、海油所得、资源外企所得、证券交易 12.地税系统负责征管项目:营业、城建、地企、集企、私企、个人所得、资源、土使、耕占、土增、房产、车船、印花、契税、屠宰、宴席、农牧 13.中央政府固定收入: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14.地方政府固定收入: 15.中央地方政府共享收入:1、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中央75%,地方25%。 2、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3、企业所得、外资所得: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

央政府,其余比例分享:02年各50%,03年中央60%,地方40%,03年以后另定。 4、个人所得税:除储蓄存款利息外,其余与上比例相同。 5、资源税:海洋石油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6、城建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7、印花税:证券交易94%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修理修配:是受托对损伤和丧失功能的货物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状和功能的业务。(不包括对不动产的修理、修配) 16.属增值税征税范围的特殊项目:1.货物期货(在交割环节) 2、银行销售金银 3、典当行的 4、集邮物品的生产以及邮政部门以死当物销售业务和寄售业代委托人销售寄售物品的业务 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销售的 17.增值税视同销售: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无偿赠送他人 18.自行开发软件产品、集成电路产品:实际增值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19.转让企业全部产权涉及的应税货物的转让:不属于增值税范围 20.生产和经营单位销售黄金、进口黄金:免增值税。黄金所会员销售标准黄金,即征即退 21.销售或进口13%的货物税率:1、粮食、食用植物油 2、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煤炭 3、图书、报纸、杂志4、饲料、化肥、农药、农机(不包括农机零配件)、农膜 5、农业产品、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 22.进项税转出处理: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 23.向购买方收取的价外费用和逾期包装物押金:应视为含税收入。

201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核心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201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核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一)外购的无形资产成本 外购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其中,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包括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专业服务费用、测试无形资产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费用等。 注意:下列各项不包括在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成本中: (1)为引入新产品进行宣传发生的广告费、管理费用及其他间接费用; (2)无形资产已经达到预定用途以后发生的费用。 外购的无形资产,应按其取得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如果购入的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按所取得无形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计量其成本,现值与应付价款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在付款期间内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为利息费用。 (二)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成本

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本书“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 (四)土地使用权的处理 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按取得价款和相关税费确认为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用于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地上建筑物时,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分别进行摊销和提取折旧。但下列情况除外: 1.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应当计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 2.企业外购房屋建筑物所支付的价款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地上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处理。 企业改变土地使用权的用途,停止自用土地使用权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时,应将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重要考点: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一、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 研究开发项目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企业应当根据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

2017注会《会计》知识点:所得税知识点汇总

2017注会《会计》知识点:所得税知识点汇总 2017年注册会计师的备考工作已经开始,为了使大家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中华会计网校学员在论坛中分享了注会《会计》科目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备考愉快,梦想成真! 知识点:所得税知识点汇总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 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 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 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发生额 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1.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新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追加应税所得,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会冲减应税所得; 3.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匹配“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新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列入借方,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列入贷方。 4.“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本期发生额(登账额)=当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变动额×所得税率。 5.“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该时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6.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7.新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会调减应税所得,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会追加应税所得; 8.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匹配“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新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列入贷方,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列入借方。 9.“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发生额(登账额)=当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变动额×所得税率; 10.“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该时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11.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