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成分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报告

香水成分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报告
香水成分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报告

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班级:

实验名称:香水成分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法分离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2、学习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3、了解程序升温技术在气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4、了解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法,多组分的试样是通过色谱柱得到分离,主要是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气相)之间发生吸附、脱附和溶解、挥发的分配过程。气相色谱法应用于气体试样的分析,也可以分析易挥发或可转化为易挥发物质的液体和固体。但其不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物质的检测。在同一气相色谱分析条件下,采用纯样加大法和保留值对照,对风油精的5个主要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以氢气和空气燃烧生成的火焰为能源,当有机化合物进入以氢气和氧气燃烧的火焰,在高温下产生化学电离,电离产生的离子,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离子流,经过高阻(106~1011Ω)放大,成为与进入火焰的有机化合物量成正比的电信号,因此可以根据信号的大小对有机物进行定量分析。

本实验采用程序升温,低沸点先出峰,高沸点后出峰。风油精中含有的有机物成分复杂,沸程较宽,宜采用程序升温(即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作线性或非线性的增加),可使各组分以最佳柱温流出色谱柱,改善复杂试样的分离,缩短分析时间。

针对风油精的主要成分(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是具有香味的挥发性有机物,因此适合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程序升温进行分离和分析。

三、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条件,将色谱仪按仪器操作步骤调节至进样状态,,待仪器的电路和气路系统达到平衡。基流稳定后,准备进样。

2、吸取风油精0.2μL分别四次进样,程序升温从140℃,以20℃/min的速度升至200℃。采样并记录色谱数据。

3、实验完毕后,按要求关好仪器。

四、实验条件

1、仪器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美国惠普—4890,配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毛细管气路)

氮气钢瓶,氢气钢瓶,空气压缩机

微量进样器1 μL

风油精(主要组成: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

无水乙醇(分析纯),萘(分析纯)

0.5g/10ml风油精-乙醇

0.1g/10ml萘-乙醇

2、色谱条件

色谱柱: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

(件号:01—11—1109

柱型:SF—54(高惰性交联)

规格:30m×0.32mm×0.4um

中科院大学化物所105组中山路161号)

汽化室温度:220℃

柱温采用程序升温:起点140℃,以20℃/min的速度升至200℃。

混合载气流速:1.0ml/min

分流比:30:1

进样量:0.2 μL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附原始图)

1、原始数据图

序号 被测物

萘浓度(g/mL )

萘峰面积 水杨酸甲酯

峰面积 标1# 10ml 乙醇+0.1097g 水杨酸 0.1 31345.6 10740.1 标2# 10ml 乙醇+0.1975g 水杨酸 26458.309 22120.291 标3# 10ml 乙醇+0.3158g 水杨酸 51124.422 23376.277 标4# 10ml 乙醇+0.3923g 水杨酸 15472.276 9764.674 标5#

10ml 乙醇+0.5077g 水杨酸

4459.219

19447.699

风油精1# 10ml 乙醇+0.5597g 水杨酸

2、将实验数据计算结果列入下表中 以第一组为计算示例

Ai/As=10740.1/31345.6=0.3426, mi/ms=0.1097/0.1000=1.097

序号 Ai/As mi/ms 标1# 0.3426 1.097 标2# 0.8360 1.975 标3# 0.4572 3.158 标4# 0.6311 3.923 标5#

4.3612

5.077

3、.以Ai/As 为纵坐标,mi/ms 为横坐标,做内标标准曲线。 (因为标3#、标4#点偏差较大,所以舍弃。)

4、风油精样品

(1)、定性分析

A、从保留时间定性知:因为萘保留时间为4.9min左右,所以6号峰为萘的出峰数据;

B、其他组份按沸点高低出峰,沸点低的先出峰,沸点高的后出峰(桉油176℃、樟脑204℃、薄荷脑216℃、水杨酸甲223℃、萘230℃、乙醇78.4℃),其出峰顺序和峰高,峰面积等相关数据列表如下。

峰号峰名保留时间峰高峰面积

1 乙醇 1.023 *******.625 1986655.625

2 桉油 2.632 3058.857 6757.900

3 樟脑 3.432 4253.667 8443.316

4 薄荷脑 3.557 47698.668 81538.898

5 水杨酸甲酯 3.74 57240.332 107425.547

6 萘 4.8482597.918 6185.573

(2)、定量分析

在样品中A i/A s=107425.547/6185.573=17.3671。

代入y=1.043x-0.9866,则m i/m s=17.597,那么m i=1.7597g即水杨酸甲酯的含量为1.7597g

六、实验结果及讨论

(1)、为什么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柱效比填充柱高?

答:气相色谱组分在气相中流动速度快,增加柱长,可以提高柱效。毛细管柱(一般为30-100m),填充柱(一般为15m),而且毛细管柱要比一般的直译柱细的多,所以毛细管气相色谱的柱效比填充柱高。

(2)、程序升温技术可用于何种试样的分析?

答:恒温条件下,沸程很宽的样品才采用程序升温操作。柱温按一定的加热速率,随时间做线形或非线性的增加。在较低的初始温度下,沸点较低的组分先出峰,随着柱温的增加,较高沸点的组分也能较快的流出,并得到分离良好的尖峰。各组分的保留值可用色谱峰最高处的相应温度即保留温度表示。

3、注意事项

(1)、实验前先开载气,实验结束后关载气,实验过程中不能断气。

(2)、避免出现超前锋,所以要进样准确进样准确,样品浓度不能太大。(3)、气相温度不够,温度太低会造成峰拖尾,流动相速度太慢也会造成峰拖尾。(4)、进样时,进样针应先用被测试液润洗几次,然后缓慢抽取一定量试液,然后针头朝上派去多于试液便可进样。

主成分分析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实验4―主成分分析 所属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英)项目类型综合性实验 实验(实训)日期2012年 4 月15 日

实验报告4 主成分分析(综合性实验)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实验原理:主成分分析利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从而达到降维和数据结构简化的目的。这些综合指标反映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通常表示为原始指标的某种线性组合,且综合指标间不相关。利用矩阵代数的知识可求解主成分。

实验题目:下表中给出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男子径赛记录:(t8a6) Country 100m (s) 200m (s) 400m (s) 800m (min) 1500m (min) 5000m (min) 10,000m (min) Marathon (mins) Argentina 10.39 20.81 46.84 1.81 3.7 14.04 29.36 137.72 Australia 10.31 20.06 44.84 1.74 3.57 13.28 27.66 128.3 Austria 10.44 20.81 46.82 1.79 3.6 13.26 27.72 135.9 Belgium 10.34 20.68 45.04 1.73 3.6 13.22 27.45 129.95 Bermuda 10.28 20.58 45.91 1.8 3.75 14.68 30.55 146.62 Brazil 10.22 20.43 45.21 1.73 3.66 13.62 28.62 133.13 Burma 10.64 21.52 48.3 1.8 3.85 14.45 30.28 139.95 Canada 10.17 20.22 45.68 1.76 3.63 13.55 28.09 130.15 Chile 10.34 20.8 46.2 1.79 3.71 13.61 29.3 134.03 China 10.51 21.04 47.3 1.81 3.73 13.9 29.13 133.53 Columbia 10.43 21.05 46.1 1.82 3.74 13.49 27.88 131.35 Cook Islands 12.18 23.2 52.94 2.02 4.24 16.7 35.38 164.7 Costa Rica 10.94 21.9 48.66 1.87 3.84 14.03 28.81 136.58 Czechoslovakia 10.35 20.65 45.64 1.76 3.58 13.42 28.19 134.32 Denmark 10.56 20.52 45.89 1.78 3.61 13.5 28.11 130.78 Dominican Republic 10.14 20.65 46.8 1.82 3.82 14.91 31.45 154.12 Finland 10.43 20.69 45.49 1.74 3.61 13.27 27.52 130.87 France 10.11 20.38 45.28 1.73 3.57 13.34 27.97 132.3 German (D.R.) 10.12 20.33 44.87 1.73 3.56 13.17 27.42 129.92 German (F.R.) 10.16 20.37 44.5 1.73 3.53 13.21 27.61 132.23 Great Brit.& N. Ireland 10.11 20.21 44.93 1.7 3.51 13.01 27.51 129.13 Greece 10.22 20.71 46.56 1.78 3.64 14.59 28.45 134.6 Guatemala 10.98 21.82 48.4 1.89 3.8 14.16 30.11 139.33 Hungary 10.26 20.62 46.02 1.77 3.62 13.49 28.44 132.58 India 10.6 21.42 45.73 1.76 3.73 13.77 28.81 131.98

烟道气体成分分析方案

a) 对烟气成分进行分析,在设备上选择质谱仪作为在线分析仪表。采用 1 台质谱仪、4套采样探头、2套前处理系统、1套后处理系统及1座分析小屋。质谱仪同时对两个采样点(余热锅炉入口、电收尘出口)进行分析,两采样点双流路切换分析,每个点的分析时间小于10S。 对于烟气成分分析选用上海舜宇恒平的工业连续在线质谱仪进行测量。质谱仪可快速响应,实时监测烟道气中成分变化,以便快速反映工艺状况、指导工艺生产。烟气中湿度测量选用瑞士ROTRONI(公司的高温湿度计进行测量,自带温度计算。 由于烟气中含有大量粉尘和水,系统难点在于预处理系统的处理,本系统主要采用采样探头的一备一用设计,同时自动控制反吹以防止堵塞,同时采用美国杜邦公司的nafion 管进行脱水。 整个方案主要由采样探头、前处理、后处理、及在线分析设备构成。 在现场需要布置单独的现场小屋用于放置在线分析设备。 样品采样探头安装在工艺现场取样点位置,针对余热锅炉入口和电收尘出口工况中高温、高粉尘、高水的特殊情况,每个采样点均采用一反吹的冗余设计,由PLC控制系统实现,正常工作时,PLC空制相应的电磁阀动作,一个采样探头正常工作取样、另外一套采样探头反吹电磁阀打开,氮气对另外一个采样探头进行反吹。以防止探头堵塞。 探头采用法兰对接,采样探针伸入烟道的至位置。由于烟道内的高温高粉尘工况,为防止粉尘的冲刷在探针外部设有保护套管,同时探针入口处设有金属网的过滤器,以减少进入取样管的粉尘,防止管线堵塞。 PLC控制系统安装在分析小屋内,同时控制4个采样点之间的切换和反吹,每个位号的采样点的双采样探头切换采用定时反吹,具体的切换间隔根据现场实际调试而定。 前处理箱就近安装在工艺现场取样点位置,用于样品的降温、除尘和脱水。样品的降温通过风冷方式实现,冷却用的仪表风先进行伴热,温度维持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摘要:毛细管电泳法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分析方法。该技术可分析的成分小至有机离子、大至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可用于分析多种体液样本如血清或血浆、尿、脑脊液及唾液等,比HPLC 分析高效、快速、微量。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原理分离模式应用 1概述 毛细管电泳(Caillary Electrophoresis)简称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C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瑞典Hjerten最先提出在直径为3mm的毛细管中做自由溶液的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但他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电泳的弊端[1]。现在所说的毛细管电泳(CE)是由Jorgenson和Lukacs在1981年首先提出,他们使用了75mm的毛细管柱,用荧光检测器对多种组分实现了分离。1984年Terabe将胶束引入毛细管电泳,开创了毛细管电泳的重要分支: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1987年Hjerten等把传统的等电聚焦过程转移到毛细管内进行。同年,Cohen 发表了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工作。近年来,将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引入毛细管电泳中,又发展了电色谱,扩大了电泳的应用范围。 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HPCE与HPLC可以互为补充,但是无论从效率、速度、样品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毛细管电泳(C E)除了比其它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耗量更少、应用面同样广泛等优点外,其仪器结构也比高效液相色谱(HPLC)简单。C E只需高压直流电源、进样装置、毛细管和检测器。 毛细管电泳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试验成本低、消耗少、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学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化工、环保、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2]。

实验六主成分分析报告

实验六 主成分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SPSS 及ENVI 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二、有关概念 1. 主成分分析的概念 主成分分析(又称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 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代表各类信息的综合指标就称为因子或主成份。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可写为: m m x a x a x a x a z 131********++++= m m x a x a x a x a z 23232221212++++= m m x a x a x a x a z 33332321313++++= ……… m nm n n n n x a x a x a x a z ++++= 332211 其中,x 1、x 2、 x 3、 x 4 …x m 为原始变量;z 1、 z 2、 z 3、 z 4 …z n 为主成份,且有m ≥n 。 写成矩阵形式为:Z=AX 。Z 为主成份向量,A 为主成份变换矩阵,X 为原始变 量向量。主成份分析的目的是把系数矩阵A 求出,主成份Z1、Z2、Z3…在总方差中所占比重依次递减。 从理论上讲m=n 即有多少原始变量就有多少主成份,但实际上前面几个主成 份集中了大部分方差,因此取主成份数目远远小于原始变量的数目,但信息损失很小。 因子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对原始变量进行分门别类的综合评价。如果 因子分析结果保证了因子之间的正交性(不相关)但对因子不易命名,还可以通过对因子模型的旋转变换使公因子负荷系数向更大(向1)或更小(向0)方向变化,使得对公因子的命名和解释变得更加容易。进行正交变换可以保证变换后各因子仍正交,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经过正交变换后对公因子仍然不易解释,也可进行斜交旋转。 2. 因子提取方法 SPSS 提供的因子提取方法有: ①Principal components 主成份法。该方法假设变量是因子的纯线性组合。

浅谈商用燃气灶具烟气成分分析

浅谈商用燃气灶具烟气成分分析 浅谈商用燃气灶具烟气成分分析 摘要:针对商用燃气灶具烟气成分分析,讨论了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并对新旧标准中烟气成分的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烟气成分最准确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商用燃气灶具取样方法空燃比烟气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TK01 前言 商用燃气灶具遍布机关、学校、医院食堂及宾馆饭店的厨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外就餐,商用燃气灶具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国内生产企业上千家并且呈现与日俱增的势态。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如果控制不好商用燃气灶具的质量不但会造成燃料的极大浪费,而且会排放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今天,如何能够生产出低排放、高效能的产品是生产企业和质检部门日前关注的焦点。分析烟气成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根据烟气中氧含量的多少,可以推算出燃烧所用空气的多少,进而可以调整空气量,使燃气灶具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同时通过控制完全燃烧的程度,限制排放到大气的烟气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如何能够准确、及时地分析和检测商用燃气灶具的烟气是十分令人关心的问题。 1、烟气分析的影响因素 燃气燃烧后产生烟气中的成分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氧气、一氧化碳、氧化物及硫化物等。但由于燃气成分与燃烧情况的不同,烟气中各种成分会有些变化。正确分析烟气成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取样方法和空燃比α(过剩空气系数)。 1.1取样方法 烟气成分正确分析的首要条件是分析的气体有代表性。因此燃烧产物的取样就显得特别重要。商用燃气灶具取样时特别注意取样的位

置和取样方式。取样要求:1)能连续自动地取样;2)取样点应尽可能避开有化学反应的位置;3)若有一级烟道的燃气灶具采用图11[1](a)所示取样管,在距烟道口100mm处的中心位置(图1[1](b)所示)取样,若无一级烟道需用特制的取样罩见图1[1](c),取样方式见图1[1](d)。4)取样须在等速的条件下进行,即进入取样探头进口的吸入速度与探头周围烟道中的烟气流速相等。为保证准确取样,取样器的截面通常为流通截面的1%~2%,最大也不应超过5%,烟气分析时须采用补偿式静止灵位探头结构。 1.2空燃比α 当鼓风量过大时(即空燃比α偏大),虽能充分燃烧,但烟气中过剩空气量偏大(O2含量高),过剩空气带走热损失Q1值增大,导致热效率η偏低,同时,过量的O2会与燃料中的S、烟气中的N2 反应生成SO2、NOx等有害物质;当鼓风量偏低时(即空燃比α减小),烟气中O2含量低,CO含量高,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2增大,热效率η也将降低,且会产生黑烟。空燃比与热效率的关系如图2[2]所示。 由于商用燃气灶具燃烧时空燃比α(过剩空气系数)不能准确的控制且其对商用燃气灶具的烟气成分和热效率有直接影响,商用燃气灶具国家标准规定检测干烟气中CO含量时均换算为α=1(没有过剩空气)状态。 2、烟气成分分析方法 烟气成分综合分析方法主要有:奥氏气体分析仪分析烟气、气相色谱仪分析烟气、烟气连续自动分析等。目前,多项成分连续自动分析设备应用最为广泛。多项成分的烟气分析仪分析过程如图3[3]所示。一般安装多个传感器,分为电化学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来分析烟气中的CO、CO2、O2、NOx、SO2等气体含量。商用燃气灶具烟气检测采用多项成分烟气分析仪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标准中的公式(1)和公式(2)称为“氧稀释法”,公式(3)称为“二氧化碳稀释法”。老标准中CO含量计算采用公式(1),新标准中采用公式(2)和公式(3)。公式(1)和公式(2)的使用条件是氧含量占空气的20.9%,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空气中氧氮比

毛细管电泳实验报告

毛细管电泳实验报告 高乃群S0 实验目的 1.了解毛细管电泳实验的原理 2.掌握毛细管电泳仪的操作方法,并设计样品组分的分析过程. 3.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C E所用的石英毛细管柱, 在pH>3情况下, 其内表面带负电, 和溶液接触时形成了一双电层。在高电压作用下, 双电层中的水合阳离子引起流体整体地朝负极方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渗, 粒子在毛细管内电解质中的迁移速度等于电泳和电渗流(EOF)两种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一致, 故最先流出;中性粒子的电泳流速度为“零”,故其迁移速度相当于电渗流速度;负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方向相反, 但因电渗流速度一般都大于电泳流速度, 故它将在中性粒子之后流出, 从而因各种粒子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电渗是CE中推动流体前进的驱动力, 它使整个流体像一个塞子一样以均匀速度向前运动, 使整个流型呈近似扁平型的“塞式流”。它使溶质区带在毛细管内原则上不会扩张。 一般来说温度每提高1℃, 将使淌度增加2% (所谓淌度, 即指溶质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和单位电场上移动的距离)。降低缓冲液浓度可降低电流强度, 使温差变化减小。高离子强度缓冲液可阻止蛋白质吸附于管壁, 并可产生柱上浓度聚焦效应, 防止峰扩张, 改善峰形。减小管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高电场引起的热量积聚, 但细管径使进样量减少, 造成进样、检测等技术上的困难。因此, 加快散热是减小自热引起的温差的重要途径。

实验设备:电泳仪。仪器及试剂: 缓冲溶液(buffer):20 mmol/L Na 2B 4 O 7 缓冲溶液。1mol/L NaOH溶液,二次 去离子水。未知样饮料(雪碧和醒目) 1.实验步骤仪器的预热和毛细管的冲洗:打开仪器和配套的工作站。工作温度设置为30℃,不加电压,冲洗毛细管,顺序依次是:1 mol/L NaOH溶液5 min, 二次水5 min,10 mmol/L NaH 2PO 4 -Na 2 HPO 4 1:1缓冲溶液5 min,冲洗过程中出 口(outlet)对准废液的位置,并不要升高托架。 2.混合标样的配制:毛细管冲洗的同时,配制标样苯甲酸浓度依次为、、、、1 mg/ml。 3.做标准曲线:待毛细管冲洗完毕,取1 ml混合标样,置于塑料样品管,放在电泳仪进口(Inlet)托架上sample的位置,然后调整出口(outlet)对准缓冲溶液(buffer),升高托架并固定,然后开始进样。进样压力30 mbar,进样时间5 s。进样后将进口(Inlet)托架的位置换回缓冲溶液(buffer),切记换回buffer 的位置!选择方法,修改合适的文件说明,然后开始分析,电压25 kV,时间约10 min。 4.未知浓度混合样品的测定:方法与条件同上,测试未知浓度混合样品,分析时间约25min,据苯甲酸钠标准曲线测雪碧与醒目这两种饮料中的苯甲酸钠的

锅炉烟气成分分析

7.2锅炉烟气成分分析 在火力发电的过程中,对锅炉烟气含氧量、二氧化碳含量、一氧化碳含量的分析测量对于指导锅炉燃烧控制有重要的意义。 为保持锅炉处于最佳燃烧状态,应使实际供给的空气量大于理论空气量,锅炉机组热损失最小的炉膛出口的最佳过剩空气系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对锅炉铟气中的过剩空气系数的分析测量要考虑到烟气取样点的选择或给予必要的修正。目前,一般把烟气取样点设计在过热器出口或省煤器出口处。燃烧理论指出:在燃料一定情况下,当完全燃烧时,过剩空气系数是烟气中氧量或二氧化碳含量的函数,此时一氧化碳的含量为零。当不完全燃烧时,因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过剩空气系数与氧量或二氧化碳含量的函数要受到一氧化碳含量的影响:因此对一氧化碳含量和氧气或二氧化碳含量的监视,对于指导燃烧更为有利。实际燃烧时,很多情况是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比较少.因此,对于一氧化碳分析仪要求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在不完全燃烧时,烟气中还会有未燃尽的可燃物含量对烟气中的一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和氧量都有影响。过剩空气系数α与一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和氧量的函数关系就更复杂,这种情况下.通过对一氧化碳含量和氧量的监测来指导燃烧会更有实际意义。目前,对于高压大型锅炉,烟气中未燃尽可燃物的含量很小.通常多是通过对烟气中的含氧量的监测来指导燃烧控制。

7.2.2 氧化锆氧量计 氧化锆氧量计属于电化学分析器中的一种。氧化锆(2 ZrO )是一种氧离子导电的固体电解质。氧化锆氧量计可以用来连续地分析各种锅炉烟气中的氧含量,然后控制送风量来调整过剩空气系数α值,以保证最佳的空气燃料比,达到节能效果。氧化锆传感器探头可以直接插人烟道中进行测量,氧化锆测量探头工作温度必须在850℃左右的高温下运行,否则灵敏度将会下降。所以氧化锆氧量计在探头上都装有测温传感器和电加热设备。 1) 氧化锆传感器测量原理 氧化锆在常温下为单斜晶体,当温度为 1150℃时,晶体排列由单斜晶体变为立方晶 体,同时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体积收缩。如果 在氧化锆中加人一定量的氧化钙(CaO )和 氧化钇(32O Y ),则其晶型变为不随温度而 变的稳定的萤石型立方晶体,这时四价的锆 被二价的钙和三价的钇置换,同时产生氧离 子空穴。当温度为800℃以上时,空穴型的 氧化锆就变成了良好的氧离子导体,从而可以构成氧浓差电池。 氧浓差电池的原理如图7.13所示。在氧化锆电解质的两侧各烧结上一层多孔的铂电极,便形成了氧浓差电池。电池左边是被测的烟气,它的氧含量一般为4%~6%,设氧分压为1p ,氧浓度为1?。电池的右边是参比气体,如空气,它的氧含量一般为20.8%,氧分压为2p ,浓度为2?。在温度T=850℃时,氧化锆氧浓差电池的工作原理可用下式表示: Pt p O CaO ZrO p O Pt ),(,)(,22212分压力分压力 负极 电解质 正极 在正极上氧分子得到电子成为氧离子,即 -?→?+22224)(O e p O 分压力 在负极上氧离子失去电子成为氧分子,即 )(421 22p O e O 分压力?→?-- 这个过程就好像2 O 从正极渗透到负极上去一样。这也好像是图7.13氧浓差电池的原理

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实验报告--SPSS

对2009年我国88个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因子分析 分析结果: 表1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637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398.287 df 45 Sig. .000 由表1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98.287,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小于显著性水平 (取0.05),所以应拒绝原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63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可知原有变量不算特别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公因子方差 初始提取市盈率 1.000 .706 净资产收益率 1.000 .609 总资产报酬率 1.000 .822 毛利率 1.000 .280 资产现金率 1.000 .731 应收应付比 1.000 .561 营业利润占比 1.000 .782 流通市值 1.000 .957 总市值 1.000 .928 成交量(手) 1.000 .858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表2为公因子方差,即因子分析的初始解,显示了所有变量的共同度数据。第一列是因子分析初始解下的变量共同度,它表明,对原有10个变量如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所有特征根(10个),那么原有变量的所有方差都可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度均为1(原有变量标准化后的方差为1)。事实上,因子个数小于原有变量的个数才是因子分析的目标,所以不可提取全部特征根;第二列是在按指定提取条件(这里为特征根大于1)提取特征根时的共同度。可以看到,总资产报酬率、成交量、流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华东师大化学系叶建农)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和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据美国疾控中心研究报告估计,美国每年因食品中毒而死亡的人数约5000人左右。日本也先后发生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食品中毒事件,以及导致上万人中毒的雪印牛奶事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品中毒事件时有所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食物中毒例数在200万人次以上,其中有相当比例是由违禁食品添加剂引起,如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瘦肉精”事件,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等。这类事件不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也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产生及其负面的影响。客观而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整治。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 食品分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以及

食品中化学添加剂、化学污染物的分析。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监控的主要内容,本质上是指能够准确分析和严格控制食品中化学添加剂及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其中食品添加剂属限用品。根据我国卫生部2008年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在一定前提下可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数为1812种,共分为22大类。这一千多种食品添加剂虽然已经卫生部认可,但对其允许的添加范围及添加量却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至于化学污染物则属违禁品,有时又叫禁用品,即在任何条件下均不得人为添加,如苏丹红、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氨等。 从理论上讲,现有的化学分析方法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控。如比色法、滴定法、水解法、蔡氏砷斑法、凯氏定氮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是近二十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所需样品量少、分析成本低等优点。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迁移速度的差

外文翻译--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中文版-精品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applications to inorganic species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 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电化学检测法在毛细管电泳 和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即电导检测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检测法,并与较常见的光学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了三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在无机元素分析物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字:电化学检测、毛细管电泳;无机阴离子、金属阳离子。 目录: 1.简介--------------------------------------------------------------1 2.电导检测法--------------------------------------------------------2 2.1原理----------------------------------------------------------2 2.2实现方法------------------------------------------------------3 3安培检测法--------------------------------------------------------6 3.1原理----------------------------------------------------------6 3.2实现方法------------------------------------------------------6 4电位检测法--------------------------------------------------------5 4.1原理----------------------------------------------------------9 4.2实现方法------------------------------------------------------9 5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9 6总结-------------------------------------------------------------10 7参考文献---------------------------------------------------------10 1.简介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光学方法(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而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法即电导测定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测定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种替代方法,尽管目前开发的还相对较少。相对套色板离子法来说(其他和以前一般化的检测方法)他主要借助于电导性能而不是运用光学方法。由与针对毛细管中更小体积细胞的光学检测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事实上许多离子也不能直接由光学方法直接检测到,或许当人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会感到很惊讶。关于这一情况或许有两种解释。首先由于高性能流体套色板的广泛应用,我们在毛细管电泳中通常采用光学吸收检测法,许多毛细管电泳仪器制造商似乎已经走上

烟气成分分析

实验三 烟气成分分析 一、实验目的 锅炉中燃烧产物的计算和测定主要是求出燃烧后的烟气量和烟气组成。燃料燃烧后烟气的主要成分有:CO 2、SO 2 、O 2 、H 2 O 、N 2 、CO 等气体。本实验使用奥氏烟气分析器测定干烟气的容积成分百分数。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烟气组成成分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奥氏烟气分析器测定烟气成分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奥氏烟气分析器是利用化学吸收法按容积测定气体成分的仪器。它主要由三个化学吸收瓶组成,利用不同化学药剂对气体的选择性吸收特性进行的。 吸收瓶Ⅰ内盛放氢氧化钾溶液(KOH ),它吸收烟气中的CO 2与SO 2气体。在烟气成分中常用RO 2表示CO 2与SO 2容积总和,即RO 2=CO 2+SO 2。 其化学反应式如下:2KOH+CO 2→K 2CO 3 ;KOH+SO 2→K 2SO 3 ; 吸收瓶Ⅱ内盛焦性没食子酸苛性钾溶液[C 6H 3(OK )3],它可吸收烟气中的RO 2与O 2气体。当RO 2被吸收瓶Ⅰ吸收后,吸收瓶Ⅱ则吸收的烟气容积中的O 2气体。 焦性没食子酸苛性钾溶液吸收O 2的化学反应式为: 4C 6H 3(OK )3 + O 2→2[(OK )3C 6H 2—C 6H 2(OK )3]+2 H 2 O 吸收瓶Ⅲ内盛氯化亚铜的氨溶液[Cu (NH 3)2Cl ],它可吸收烟气中的CO 气体。 其化学反应式为:Cu (NH 3)2Cl+2CO → Cu (CO )2Cl+ 2NH 3; 它同时也能吸收O 2气体。故烟气应先通过吸收瓶Ⅱ,使O 2被吸收后,这样通过吸收瓶Ⅲ吸收的烟气只剩下一氧化碳CO 气体了。 综上所述,三个吸收瓶的测定程序切勿颠倒。在环境温度下,烟气中的过饱和蒸汽将结露成水,因此在进入分析器前,烟气应先通过过滤器,使饱和蒸汽被吸收,故在吸收瓶中的烟气容积为干烟气容积,气体容积单位为Nm 3/Kg ,测定的成分为干烟气容积成分百分数,即CO 2+SO 2+O 2+CO+N 2=100% CO 2= %1002?gy CO V V (3-1) ; SO 2=%1002?gy SO V V (3-2) ; O 2 = %1002?gy O V V (3-3) ; CO = %100?gy CO V V (3-4);

教育信息处理(实验九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实验报告-示例

1、对北京18个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聚类。X1:每万人中职在校生数;X2:每万人中职招生数;X3:每万人中职毕业生数;X4:每万人中职专任教师数;X5:本科以上学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X6: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X7:学校平均在校生人数;X8:国家财政预算中职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X9:生均教育经费。 具体步骤如下: 1、导入数据,建立数据文件(data.sav) 2、选择聚类分析(分析—分类—系统聚类分析),选择变量,分群选择个 案方式 3、聚类分析描述统计(统计量—合并进程表;聚类成员—单一方案—聚类 数3) 4、聚类分析绘制(树状图;冰柱—所有聚类,方向—垂直) 5、聚类分析方法(聚类方法—组间联接,度量标准—区间—平方Euclidean

距离) 6、聚类分析保存(聚类成员—单一方案—聚类数3) 7、保存实验结果,并分析结果 结果与分析: (1)输出结果文件中的第一部分如下图1所示。 图1中可以看出18个样本都进入了聚类分析,但有效样本为14个,缺失14个。 (2)输出结果文件中的第二部分为系统聚类分析的凝聚状态表如图2所示。

第一列表示聚类分析的步骤,可以看出本例中共进行了17个步骤的分析; 第二列和第三列表示某步聚类分析中,哪两个样本或类聚成了一类; 第四列表示两个样本或类间的距离,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距离小的样本之间先聚类; 第五列和第六列表示某步聚类分析中,参与聚类的是样本还是类。0表示样本,数字n(非零)表示第n步聚类产生的类参与了本步聚类; 第七列表示本步聚类结果在下面聚类的第几步中用到。 图2给中第一行表示,第二个样本和第四个样本最先进行了聚类,样本间的距离为4803.026,这个聚类的结果将在后面的第六步

凝胶电泳实验报告模板

凝胶电泳实验报告模板

降低了对流运动,故电泳的迁移率又是同分子的摩擦系数成反比的。已知摩擦系数是分子的大小、极性及介质粘度的函数,因此根据分子大小的不同、构成或形状的差异,以及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便可以通过电泳将蛋白质或核酸分子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彼此分离开来。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的糖-磷酸骨架中的磷酸基因呈离子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讲,D N A 和RNA多核苷酸链可叫做多聚阴离子( Polyanions ) 。因此,当核酸分子被放置在电场中时,它们就会向正电极的方向迁移。由于糖- 磷酸骨架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而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电极方向迁移。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这种迁移速度,亦即电泳的迁移率,取决于核酸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分子量较小的DNA分子比分子量较大的DNA 分子迁移要快些。这就是应用凝胶电泳技术分离DNA片段的基本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的核酸。琼脂糖凝胶孔径较大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等应用较广。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大小和孔隙度。琼脂糖凝胶分离DNA度大小范围较广,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分离长度从200bp至近50kb的DNA段。琼脂糖通常用水平装置在强度和方向恒定的电场下电泳。聚丙烯酰胺分离小片段DNA(5-500bp)效果较好,其分辩力极高,甚至相差1bp的DNA段就能分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很快,可容纳相对大量的DNA,但制备和操作比琼脂糖凝胶困难。聚丙烯酰胺凝胶采用垂直装置进行电泳。目前,一般实验室多用琼脂糖水平平板凝胶电泳装置进行DNA电泳。 3.1 凝胶电泳的分类 按照分离物质来分凝胶电泳可以分为核酸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凝胶电泳;按照分离介质来分可以分为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AGE凝胶电泳。本次实验我们采用按介质的分类方法来学习的。 3.1.1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用琼脂糖作支持介质的一种电泳方法。其分析原理与其他

主成分分析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实验4—主成分分析 所属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英) 项目类型综合性实验_____________ 实验(实训)日期2012年4 月15日

二、实验(实训)容: 【项目容】 主成分分析。 【方案设计】 题目: 由原始数据求主成分。 【实验(实训)过程】(步骤、记录、数据、程序等)附后 【结论】(结果、分析) 附后 三、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批阅日期: 实验报告4 主成分分析(综合性实验) (Prin cipal comp onent an alysis) 实验原理:主成分分析利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从而达到降维和数据结构简化的目的。这些综合指标反映了原始指标的绝

大部分信息,通常表示为原始指标的某种线性组合,且综合指标间不相关。利用矩阵代数的知识可求解主成分 实验题目:下表中给出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男子径赛记录:(t8a6) Country 100m 200m 400m 800m 1500m 5000m 10,000m Marathon (s) (s) (s) (min) (min) (min) (min) (mins) Argentina 10.39 20.81 46.84 1.81 3.7 14.04 29.36 137.72 Australia 10.31 20.06 44.84 1.74 3.57 13.28 27.66 128.3 Austria 10.44 20.81 46.82 1.79 3.6 13.26 27.72 135.9 Belgium 10.34 20.68 45.04 1.73 3.6 13.22 27.45 129.95 Bermuda 10.28 20.58 45.91 1.8 3.75 14.68 30.55 146.62 Brazil 10.22 20.43 45.21 1.73 3.66 13.62 28.62 133.13 Burma 10.64 21.52 48.3 1.8 3.85 14.45 30.28 139.95 Canada 10.17 20.22 45.68 1.76 3.63 13.55 28.09 130.15 Chile 10.34 20.8 46.2 1.79 3.71 13.61 29.3 134.03 China 10.51 21.04 47.3 1.81 3.73 13.9 29.13 133.53 Columbia 10.43 21.05 46.1 1.82 3.74 13.49 27.88 131.35 Cook Islands 12.18 23.2 52.94 2.02 4.24 16.7 35.38 164.7 Costa Rica 10.94 21.9 48.66 1.87 3.84 14.03 28.81 136.58 Czechoslovakia 10.35 20.65 45.64 1.76 3.58 13.42 28.19 134.32 Denmark 10.56 20.52 45.89 1.78 3.61 13.5 28.11 130.78 Dominican Republic 10.14 20.65 46.8 1.82 3.82 14.91 31.45 154.12 Finland 10.43 20.69 45.49 1.74 3.61 13.27 27.52 130.87 France 10.11 20.38 45.28 1.73 3.57 13.34 27.97 132.3 German (D.R.) 10.12 20.33 44.87 1.73 3.56 13.17 27.42 129.92 German (F.R.) 10.16 20.37 44.5 1.73 3.53 13.21 27.61 132.23 Great Brit.& N. Ireland 10.11 20.21 44.93 1.7 3.51 13.01 27.51 129.13

密炼车间烟气排放成分分析

炼胶工艺 1混炼:通过适当的加工将生胶与配合剂均匀混合在一起,制成质量均一的混合物的工艺过程。 2密炼的混炼:密炼机混炼密炼机通过转子、上下顶栓在密炼室中产生复杂的流动方式和高剪切力,使橡胶配合剂和粒状添加剂很快粉碎和均匀分散,是一种高效的混炼方法。但是高剪切力会使物料温度在混炼中迅速上升,一般会达到130℃。这已超过了大多数硫化系统的活化温度,会使胶料发生早期硫化(焦烧)。一般的做法是将大部分物料在密炼机中混炼,然后将胶料从密炼机排放到开炼机上,在开炼机上加硫化剂或超速促进剂。由于开炼机实际上只在辊缝线上对胶料有挤压作用,而提供了很大的冷却面积,致物料的温度降低。在这一阶段加入硫化剂可以避免胶料发生早期硫化(焦烧)。 密炼机混炼方法主要有一段混炼法、二段混炼法、引料法和逆混法: (1)一段混炼法指经密炼机和压片机一次混炼制成混炼胶的方法。通常加料顺序为:生胶→小料→填充剂或1/2→1/2炭黑→油料软化剂→排料。胶料直接排入压片机,薄通数次后,使胶料降至100℃以下,再加入硫黄和超促进剂,翻炼均匀后下片冷却。此法的优点是比二段混炼法的胶料停放时间短和占地面积小,其缺点是胶料可塑性偏低,填充补强剂不易分散均匀,而且胶料在密炼机中的炼胶时间长,易产生早期硫化(焦烧)。此法较适用于天然橡胶胶料和合成橡胶比例不超过50%的胶料。 (2)二段混炼法将混炼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段同一段混炼法一样,只是不加硫黄和活性较大的促进剂,首先制成一段混炼胶(炭黑母炼胶),然后下片冷却停放8小时以上。第二段是对第一段混炼胶进行补充加工,待捏炼均匀后排料至压片机加硫化剂、超促进剂,并翻炼均匀下片。为了使炭黑更好地在橡胶中分散,提高生产效率,通常第一段在快速密炼机(40r/min以上)中进行,第二段则采用慢速密炼机,以便在较低的温度加入硫化剂。一般当合成胶比例超过50%时,为改进并用胶的掺合和炭黑的分散,提高混炼胶的质量和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可以采用二段混炼法。 (3)引料法在投料同时投入少量(1.5~2Kg)预混好的未加硫黄的胶料,作为“引胶”或“种子胶”,当生胶和配合剂之间浸润性差、粉状配合剂混入有困难时,这样可大大加快粉状配合剂(填充补强剂)的混合分散速度。例如,丁基橡胶即可采取此法。而且不论是在一段、二段混炼法或是逆混法中,加入“引胶”均可获得良好的分散效果。 (4)逆混法加料顺序与上述诸法加料顺序相反的混炼方法,即先将炭黑等各种配合剂和软化剂按一定顺序投入混炼室,在混炼一段时间后再投入生胶(或塑炼胶)进行加压混炼。其优点是可缩短混炼时间。还可提高胶料的性能。该法适合于能大量添加补强填充剂(特别

锅炉烟气成分(知识材料)

锅炉烟气成分 2.6 燃料消耗量 根据煤质分析资料,本期3台220t/h锅炉,年利用小时按8000小时,单台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的耗煤量见下表: 燃煤量机组容量及煤种符 号 单 位 设计煤质校核煤质 锅炉最大负荷时耗煤量Bg t/h 30.566 35.311 锅炉计算耗煤量Bj t/h 29.955 34.605 2.7 烟气脱硫入口烟气参数 脱硫入口烟气为3台220t/h锅炉烟气总量,下表为单台锅炉参数。

项目单位设计煤种校核煤种备注烟气成分(标准状态,湿基,设计煤种a=1.45,校核煤种a=1.45) CO2Vol % 12.286 12.699 O2Vol % 6.334 6.339 N2Vol % 75.632 75.667 SO2Vol % 0.257 0.341 H2O Vol % 5.491 4.954 烟气参数 脱硫装置入口烟气量m3/h 409036.17 11 421047.29 09 实际,湿基 Nm3/h 251066.52 255412.08 标态,湿基 脱硫装置入口烟气温度℃133 134 设计值 160 160 最大值 160 160 FGD旁路烟气温度 脱硫装置入口烟气压力 Pa 1500 1500 正常运行至BMCR工 况 烟气中污染物成分(标准状态,干基,a=1.4) SO2mg/Nm37047.5 9298.1 SO3mg/Nm3144 214 Cl(HCl) mg/Nm350 50 F(HF) mg/Nm335 35 烟尘浓度(引风机出口)mg/Nm387.97 110.56 3 公用工程基本条件 1)吸收剂品质: A、尿素装置来氨水(用量满足需要)

主成分分析实验报告

主成分分析 地信0901班陈任翔010******* 【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思想和具体步骤。掌握SPSS实现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具体操作。 【实验原理】 1.主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异,将我们手中许多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异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由此可见,主成分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降维方法。 2.因子分析研究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它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实验步骤】 1.数据准备 ●1)首先在Excel中打开“水样元素成分分析数据”,删除表名“水样元素成分分析数据”, 保存数据。 ●3)数据格式转换。 2.数据描述分析操作 1)Descriptives过程 点击Analyze下的Descriptive Statistics选项,选择该选项下的Descriptives ●选中待处理的变量(左侧的As…..Hg等);

●点击使变量As…..Hg 移至Variable(s)中; ●选中Save standrdized values as variables; ●点击Options 2)数据标准化 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

2.主成分分析 1)点击Analyze下的Data Reduction选项,选择该选项下的Factor过程。选中待处理的变量,移至Variables 2)点击Descriptives判断是否有进行因子分析的必要 Coefficients(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Significance levels(显著水平) 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统计学检验) Inverse(倒数模式):求出相关矩阵的反矩阵; Reproduced(重制的):显示重制相关矩阵,上三角形矩阵代表残差值,而主对角线及下三角形代表相关系数; Determinant(行列式):求出前述相关矩阵的行列式值; Anti-image(反映像):求出反映像的共同量及相关矩阵。 Univariate descriptive单变量描述统计量(输出被选中的各变量的均数与标准差) Initial solution未转轴之统计量(显示因素分析未转轴前之共同性、特征值、变异数百分比及累积百分比) 3)点击Extraction : ●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 ●输出未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