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新生儿头部磁共振成像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 目的探讨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提高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CT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筛选25例新生儿和8例婴儿正常颅脑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儿及婴儿颅脑具有白质密度较低、灰白质分界模糊、第四脑室和基底部脑池宽大、存在透明膈间腔、硬膜窦密度高,前囟未闭合,颅骨骨缝不连及颅骨内板下蛛网膜下腔增宽等特点。结论新生儿及婴儿的颅脑CT影像学表现与成人存在显著不同,在其相应疾病的CT诊断中,应注意结合正常CT表现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新生儿及婴儿的影像学资料,降低误诊率。 标签:CT;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CT临床检查技术在各种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在由于围生期窒息导致的颅内出血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使用率也不断提高[1]。人们对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CT表现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仍有一些影像科医生由于对新生儿正常颅脑CT图像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将正常图像误诊为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2]。本文筛选出8例婴儿和25例新生儿的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成像特点,为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提供CT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3 例,男21 例,女12 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4例,婴儿8例;剖宫产9例,产道顺产18例,产道产加胎头吸引6例)。因发热、微小型惊厥或轻微外伤而行颅脑CT检查,结合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最后确诊为新生儿低钙惊厥或正常。以上病例均无产伤,产妇无影响胎儿发育的孕期严重疾病,患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为8~10分,新生儿CT 检查的时间为娩出后3 h~27 d,平均为11 d。婴儿为1个月~1岁。 1.2方法采用Philips螺旋CT机设置的婴儿头颅扫描程序,扫描条件为120 kV,100 mA,层厚5 mm,连续扫描10层。受检新生儿及婴儿均未作镇静处理,在正常睡眠状态下用小棉垫加头带固定头部。 2结果 2.1颅内伴有明显的高密度变化本组病例中有27例发现分布于颅内特定部位一硬膜窦区的高密度影,系硬膜窦的正常改变。观察其后纵裂池部位发现,其静脉窦呈等腰三角形状,且其尖端指向前;其上下矢状窦、窦汇、直窦、横窦部位的密度显著增高,但是仅存在于相应的硬膜窦内,且其具体形态和硬膜窦部位的断面保持一致,并和密度无直接联系;该部位的边缘比较锐利,密度较均匀,CT 值50~70 HU;受检时间越早,这种高密度影越多见,且密度越高。除硬膜

新生儿颅脑病变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

新生儿颅脑病变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颅脑病变的CT影像学特征,并总结其临床表现。方法45例颅脑病变新生儿,先后进行颅脑彩超、颅脑CT检查,对比不同影像学特征并分析CT检查新生儿颅脑病变的结果。结果CT检查诊断新生儿颅脑病变的准确率为95.56%,与病理学诊断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诊断新生儿颅脑病变的准确性高,出现误诊或漏诊的几率小,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颅脑病变;CT影像特征 【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CT imaging features of neonatal brain lesions,and to summarize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45 infants with neonatal brain lesions received cerebr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CT examination. Comparison was made on different imaging features,and CT outcomes for neonatal brain les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ccuracy of CT examination for neonatal brain lesions was 95.56%,and i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gold standard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CT provides high accuracy and low misdiagnosis rate in neonatal brain lesions,along with high safety. It contain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Neonatal;Brain lesions;CT imaging features 新生儿颅脑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其后果较为严重,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则会引起患儿死亡等严重后果。有研究认为,若新生儿颅脑病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则会对新生儿的预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新生儿颅脑病变的有效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研究新生儿颅脑病变的CT诊断价值与影像学特征,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45例颅脑病变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由两位以上的主治医师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的颅脑病变诊断标准[2]。其中男27例,女18例,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度兴奋、面部发绀、昏迷或伴有惊厥性肌张力下降等。本次入选新生儿家属均对本研究内容充分知情,且均在征求家属同意后将患儿病历资料纳入研究范围,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要求。 1. 2 方法 1. 2. 1 彩超检查方法选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HD15),

新生宝宝的头部发育规律

头头是道!看BB头部的发育规律 与体型类似的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胎儿出生时的大脑尺寸绝对“出类拔萃”,因此新生儿都是“大头宝宝”,从脑细胞数量的角度来说,大头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积累的一个优势,从分娩的角度来看,这却导致人类几乎成为自然界最难生产的动物。大脑袋对于自然分娩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最大限度化解这种矛盾,婴儿出生时,头部的骨头相互之间是游离可以活动的。 【新生儿固定睡姿会影响头型】 刚出生的小宝宝全身软绵绵,甚至连头部都是软软的。为了能够顺利分娩,新生儿头部之间的骨头并没有完全愈合,而是互相游离留着一些缝隙,等到出生后花上多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愈合,尤其是面部的骨骼成型要比头部骨骼还要晚。 由于骨片之间缝隙的存在,在婴儿时期,人类面、颅的形状很容易收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改变。而婴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如果婴儿的颅面部某个部位长期接触枕头,而枕头又不能很好的保持柔软、弹性的话,就很可能造成婴儿的颅面畸形。 (新生儿睡姿应该仰卧、侧卧交替进行) 所以在护理婴儿时,应该尽量避免婴儿长时间保持同一个睡姿,最好是能保证仰卧、侧卧交替进行,这样才能为宝宝今后留下一张五官端正的脸。某些地区给新生儿“睡扁头”的习俗,就是用字典、厚书、硬枕头等改变婴儿颅骨的形状。虽然这种习俗于健康并无大碍,但很容易把孩子的头睡偏了,反倒影响美观。 【宝宝前囟门最迟1岁半闭合】 新生儿头顶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摸上去柔软,有时候甚至能看到它在“跳动”,老人认为这个地方不能随便摸,否则宝宝会变哑巴,而医生把这个地方叫“囟门”。 人类颅骨是由6块骨头组成的,宝宝在出生之后由于颅骨还没有

发育完全,所以骨与骨之间有缝隙,并在头的顶部与枕后部形成两个没有骨头覆盖的区域,分别称为前囟门和后囟门。后囟门在宝宝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不太容易被摸到,而且闭合的也比较早,通常在宝宝出生1-4个月内即闭合了,而前囟门一般1 岁左右才能完全闭合。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前囟门的直径大约为1.5-2厘米,在出生后的数月里,前囟门会随着头围的逐渐增大而略微增大,约至6个月时最大可达到2.5-3厘米,以后随着颅骨缝逐渐骨化,面积又开始慢慢地变小,通常到1岁至1岁半左右时即可完全闭合,最迟不超过1岁半闭合。 【囟门异常的情况】 囟门虽然不大,但却像个小“天窗”一样,可以反映出宝宝的健康状况,囟门的闭合情况,有时候能反应宝宝的健康状况。前囟门变化有几种,包括早闭、迟闭、过大、过小、膨隆及凹陷等6种情况。 (囟门早闭不一定代表宝宝有疾病) 囟门早闭:有一些小宝宝因为先天发育差而出现了囟门早闭的现象,这在医学上称为“先天性小头畸形”。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囟门早闭都是疾病,有的妈妈孕期营养比较好,小宝宝出生后发育较好,也可能会出现囟门相对稍早一点闭合的现象。 鉴别方法:要做好常规儿童保健,通过定期的专业检查及测量,看孩子头围是否按照正常的速度增长,全身的发育水平是否与该月龄相吻合,如果全身发育与该月龄相吻合的话,是不必太担心囟门早闭会影响到孩子大脑发育的。但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的变化,如头围明显低于该月龄的正常值,全身的发育也明显落后于正常的水平,比如到了四个月还是不会抬头等情况时,则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尽早干预。 囟门迟闭:有些宝宝超过一岁半了,囟门还是没有闭合。囟门迟闭,比较常见的原因有佝偻病、骨骼组织发育不良或先天性甲状腺

颅脑CT报告模版

颅脑CT模板 一、.颅脑正常表现 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异常狭窄或增宽,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室脑池未见异常。 检查结论: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二、脑血管病变 1.脑梗死 左侧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MRI:病变区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临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为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左侧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检查结论:左侧额顶叶脑梗塞。 2.出血性脑梗死 可见扇形低密度区灶(MRI:病灶内不均匀长T1长T2,其内夹杂短T1短T2,),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约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室脑池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回样强化。 检查结论: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塞。 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的斑点状低密度灶(长T1长T2),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小于1cm,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检查结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4.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约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MRI:病变短T1短T2信号, 检查结论:右侧丘脑区急性脑出血。 5.动脉瘤破裂出血 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清晰,出血破如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中线结构居中。 检查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 6.脑血管畸形出血 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

正常新生儿颅脑ct研究

正常新生儿颅脑ct研究[/center] 脑白质密度低主要是由髓鞘形成状况和水分含量所决定。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是从胎儿5个月开始的,mri证实,髓鞘化是渐进的,从下至上,先中央后周围,由背侧向腹侧,从感觉纤维发展到运动纤维。也就是说髓鞘形成是自脑干开始(约孕29周)由下至上到基底节(约孕31周),然后伸展到大脑各叶,但大脑各叶的髓鞘在出生前尚未形成。新生儿期脑髓质化不完全,缺乏髓鞘形成是造成脑白质密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新生儿脑内水分含量高,并且与胎龄成反比,因此早产儿脑白质密度更低,范围更广。从胎儿髓鞘形成的先后顺序可以得出脑干、基底节、丘脑、小脑叫部、大脑脚及外围皮质出生时已有髓鞘形成而密度相对较高。灰白质分界模糊与脑组织的组织学与生化特点有关,新生儿脑特别富于蛋白质,而类脂质、磷脂和脑苷脂含量较少,蛋白质占46%,类脂质占33%。另外神经系统的发展是从胚胎第7周开始,神经纤维逐渐从白质深入到皮质,但出生时为数还很少,以后迅速增加。并且出生时脑水分含量高达90%,且灰质、白质内水分含量相似。 各脑叶白质密度平均ct值范围为19.4--28hu(23.2土2),93.1%最低值为20hu,脑白质边缘呈“枫叶”状,足月新生儿以额叶显示率最高为90.0 %,其次为顶叶、枕叶、颞叶。不足月新生儿以枕叶显示率最高为93.7%,不足月新生儿脑白

质ct值比足月新生儿平均低2.0hu。 脑灰质具备成人沟和回,但较成人者浅,灰质层也较成人薄。各脑叶灰质密度平均ct值范围26.6-38.2hu(30.9土12.7)为90%,上限值为38hu。 脑组织密度存在差异,尤其是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基本变化规律是,实际胎龄越小,则脑白质密度越低且该低密度范围越大;实际胎龄越大,则灰白质分界越显模糊。早产儿脑呈较广泛的对称性低密度,基底节、脑干、脑回呈相对稍高密度。足月儿白质低密度范围较窄,突出的部位为双侧额叶和顶叶后上部,两侧基本对称;低密度区形态不规则,不同于成人的“半卵圆中心”。足月儿灰白质分界模糊,但在白质区和灰质带各自区域内的密度较为均匀,足月儿脑回轮廓显示不如早产儿清楚。 新生儿硬膜窦密度较高属正常现象。这主要与新生儿血容量及所含成分有关,新生儿血容量为80ml/kg。初生时红细胞可高达(5一7)x10g几,血红蛋白为170-200 g/l,未成熟儿可稍低,生后6--12h由于不显性失水,血液稍浓缩,红细胞数量相应增高。上述因素决定新生儿硬膜窦密度增高,特别是早期更多见,随日龄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而硬膜窦密度相应降低。 新生儿时期脑室及脑外间隙的显示不像成人及儿童那样完整。在脑室系统中,四脑室显示良好,双侧脑室及三脑室表

新生儿反射32种

婴儿反射32种 1呼吸反射特征:持续性吸气与呼气 怀孕20周的胎儿会有不规则呼吸节律,每分钟30~100次,且会有呼吸暂停期;怀孕6个月后,胎儿呼吸动作变得连续且持续;出生时,健康婴儿会有稳定的呼吸节律,尤其是睡眠时;出生第1个月会与哭泣协调;第3个月转变到与非哭声的发声协调。 出现时间:消失时间: 2 听觉眨眼反射特征:两眼对尖锐的声音有眨眼反射 存在期:5~6周左右,婴儿可看到随物体而动的眼球协调运动。 动作意义:若婴儿对尖锐的声音无反应微弱,则家长应注意婴儿是否听力减退或者耳聋。 出现时间:消失时间:

3追踪反射特征:婴儿的眼睛会随着物体移动 出现时间:消失时间: 动作意义: 4视觉颈部反射特征:当婴儿的眼前闪过一道亮光时,他会扭转颈部显得要尽力避开亮光。 出现时间:消失时间: 动作意义: 5瞳孔反射特征: 瞳孔会对明亮的光线收缩,周围环境黑暗时则放松。 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是一种神经反射,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该反射的感受器为视网膜,传入神经为视神经,中枢为中脑的顶盖前区,效应器是虹膜。虹膜

由两种平滑肌纤维构成,散瞳肌受交感神经支配,缩瞳肌受动眼神经中付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对光反应的特点是效应的双侧性,受光照一侧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未受光照的另一侧眼瞳孔缩小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动作意义:如果婴儿3个月时,眼球还不能会收缩,应怀疑是否有智能缺陷,与视觉减弱或者丧失。 出现时间:消失时间: 动作意义: 6 眨眼反射存在期;婴儿在2~4 周左右,可以注视一件物体。特征:婴儿对强光会有闭眼反应 出现时间:这样的表现出生即有。到孩子长到6~9周时,你把一个东西迅速移到他眼前,他也会眨眼。 消失时间这种反射将持续终生,其作用是保护婴儿免受强光刺激。若婴儿对强光无反应或反应微弱,则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word资料4页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CT临床检查技术在各种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在由于围生期窒息导致的颅内出血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使用率也不断提高[1]。人们对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CT表现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仍有一些影像科医生由于对新生儿正常颅脑CT图像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将正常图像误诊为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2]。本文筛选出8例婴儿和25例新生儿的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成像特点,为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提供CT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3 例,男 21 例,女 12 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4例,婴儿8例;剖宫产9例,产道顺产18例,产道产加胎头吸引6例)。因发热、微小型惊厥或轻微外伤而行颅脑CT检查,结合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最后确诊为新生儿低钙惊厥或正常。以上病例均无产伤,产妇无影响胎儿发育的孕期严重疾病,患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为8~10分,新生儿CT 检查的时间为娩出后3 h~27 d,平均为 11 d。婴儿为1个月~1岁。 1.2方法采用Philips螺旋CT机设置的婴儿头颅扫描程序,扫描条件为120 kV,100 mA,层厚5 mm,连续扫描10层。受检新生儿及婴儿均未作镇静处理,在正常睡眠状态下用小棉垫加头带固定头部。 2结果 2.1颅内伴有明显的高密度变化本组病例中有27例发现分布于颅内

特定部位一硬膜窦区的高密度影,系硬膜窦的正常改变。观察其后纵裂池部位发现,其静脉窦呈等腰三角形状,且其尖端指向前;其上下矢状窦、窦汇、直窦、横窦部位的密度显著增高,但是仅存在于相应的硬膜窦内,且其具体形态和硬膜窦部位的断面保持一致,并和密度无直接联系;该部位的边缘比较锐利,密度较均匀,CT 值50~70 HU;受检时间越早,这种高密度影越多见,且密度越高。除硬膜窦呈高密度影外,小脑幕与大脑廉亦可呈高密度影,呈细线状或窄带状.密度较淡[3]。 2.2脑白质、灰质本组病例CT值灰质为22~36 HU(平均值29.8 HU),白质为16~28 HU(平均值22.8 HU)。脑白质密度显著较低,呈现出水样密度,灰白质分界模糊。其分布规律为灰白质密度均较成人降低约10~15 HU,胎龄越大,灰白质分界越显模糊;胎龄越小,则其脑白质的密度越低且范围越大,其两侧脑灰质与脑白质的具体形态呈对称表现。而其基底节区的实际密度则和灰质密度相仿.各核团之间分界欠分明。针对日龄为14~28 w新生儿,观察其侧脑室三角区以及额叶部位,其大脑白质部位存在明显的低密度影,且呈片状,其边界轮廓清晰,CT值 3.2脑组织密度在新生儿CT图像上,其灰白质之间不存在清晰的分界线,属于新生儿独特的神经组织学特点以及生理解剖结构特征,其原因为新生儿的脑组织尚未完全发育。新生儿的脑部脑白质的密度取决于该部位的水分含量以及髓鞘的具体形成情况[6]。胎儿5个月时,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髓鞘开始逐渐形成,有研究指出[7]:在孕29 w左右时,其髓鞘开始由脑干部位逐渐形成,在孕 31 w左右时,可延伸至基底节部位,并可一直延伸到其大脑部位。出生前,其大脑各叶部位的髓鞘尚未完全成形,大脑(基底节

儿童脑正常发育的磁共振成像

、儿童脑正常发育的磁共振成像

————————————————————————————————作者:————————————————————————————————日期: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袁新宇 写在课前的话 对异常的认识建立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因此了解脑组织的正常发育特点对于诊断儿科断脑部疾病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查脑组织发育状况的主要手段是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和MRI等,通过这些方法观察脑组织在妊娠及出生后的发育顺序和速度,为进一步了解脑发育相关疾病奠定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必将对脑部这一人体最复杂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对于脑组织的正常发育,需注意以下方面: 1. 脑沟形成; 2. 神经纤维髓鞘化; 3. 脑组织化学组成变化; 4. 脑组织内水弥散变化; 5. 脑血管血流速度变化; 6. 特定部位的脑组织活动改变; 脑组织的正常发育包括哪些方面? 一、脑组织正常发育 目前,诊断脑组织疾病的常用影像学手段包括超声、 CT 和磁共振。超声可经前囟可显示脑沟、脑回发育,但不能提供髓鞘化信息; CT 可提供脑沟发育和部分髓鞘发育信息;MRI 是评价髓鞘化和脑沟发育的最佳方法,还可判断脑组织化学成分变化。 在磁共振检查中,用于评估脑组织发育的方法有常规自旋回波 T1WI 和 T2WI 、弥散张量成像( DTI )、磁共振波谱分析( MRS )以及以 BOLD 技术为基础的 fMRI 。 T1WI 和T2WI 可用于观察脑沟、脑回发育以及髓鞘化过程。弥散张量成像可以定量或半定量观察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磁共振波谱分析可以观察在发育过程中脑组织化学成份变化的过程。fMRI 可以观察脑在发育过程中特定区域的活动变化。 脑形态变化包括两个方面: 1 .原始胚胎在神经管闭合后,头端膨大,形成脑发育基础; 2 .脑细胞生成并构建脑组织,脑重量和表面形态发生变化,即脑沟形成,可分为三阶段: ①细胞增殖和移行期:胚胎 5 ~ 20 周; ②突出发生期:胚胎 20 ~ 40 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