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重难点题型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重难点题型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重难点题型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新题型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 新题型解析 探究性问题

传统的解答题和证明题,其条件和结论是由题目明确给出的,我们的工作就是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而探究性问题一般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我们认真收集和处理问题的信息,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猜想和论证等深层次的探索活动,认真研究才能得到问题的解答。开放性、操作性、探索性和综合性是探究性问题的明显特征。这类题目形式新颖,格调清新,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十分广泛,解题过程中有较多的创造性和探索性,解答方法灵活多变,既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又需要思维的创造性和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1. 阅读理解型

这类题主要是对数学语言(也包括非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进行考查。要求能够读懂题目,理解数学语言,特别是非数学语言,并能进行抽象和转化及文字表达,能根据引入的新内容解题。这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开始和基础。

例1. (1)据《北京日报》2000年5月16日报道: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00立方米,仅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32。问: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2)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相当于新建一个自来水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至少有6105

?个水龙头、2105

?个抽水马桶漏水。如果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能漏掉a 立方米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漏掉b 立方米水,那么一年造成的水流失量至少是多少立方米(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

(3)水源透支令人担忧,节约用水迫在眉睫。针对居民用水浪费现象,北京市将制定居民用水标准,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超标部分加价收费。假设不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1.3元,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2.9元,某住楼房的三口之家某月用水12立方米,交水费22元,请你通过列方程求出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为多少立方米。 分析:本题是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环保问题设计的题组,着重考查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检索、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好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理解题意,剖析基本数

量关系。

解:(1)

3001824003001

329600÷

=÷=,

答: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400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9600立方米。

(2)依题意,一个月造成的水流失量至少为

()61021055

?+?a b 立方米 所以,一年造成的水流失量至少为

(..)7210241066

?+?a b 立方米 (3)设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为x 立方米

依题意,得13

291222..()x x +-= 解这个方程,得x=8

答: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为8立方米。 例2. 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且满足a c b c a b 222244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

Θa c b c a b A 222244-=-()

∴-=+-∴=+∴c a b a b a b B c a b C ABC 2222222222

()()()()

()

?是直角三角形 问:(1)上述解题过程,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_______; (2)错误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题正确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认真阅读,审查每一步的解答是否合理、有据、完整,从而找出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 答:(1)C ;(2)a b 2

2

-也可以为零;(3)?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例3. 先阅读第(1)题的解法,再解第(2)题:

(1)已知

p p q q 22

301130--=--=,

,p 、q 为实数,且pq ≠1,求

p q +1

的值。 解:

Θpq p q ≠∴≠

11

又,

和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Θp p q

q p q x x 22

23011

301

30--=--=∴--=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可得p q +

=--=1

11()

(2)已知2370732022

m m n n --=+-=,,m 、n 为实数,n ≠0,且mn ≠1,求

m n +

1

的值。

分析:本题首先要求在阅读第(1)题规范的解法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逆用方程根的定义构造一元二

次方程,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代数式值的方法,并加以应用。但这种应用并非机械模仿,需要先对第(2)题的第二个方程变形转化,才能实现信息迁移,建模应用。

解:

Θ73202

n n n +-=,为实数且n ≠0 0

7)1(3)1(22=--n n ··可得

又23701

1

2m m mn m n --=≠∴≠

Θ

∴--=m n x x 、是方程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

2370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m n +

=--=1323

2()

说明:本题考查了阅读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例4. 阅读下列材料:

Θ

11312113?=-(),

13512131515712151

711719121171

19?=-?=-?=-()()()

……

?+?+?++?11313515711719…

=

-+-+-++-=-+-+-+++-=1211312131512151712117119121131315151717117119919()()()()()……”

解答问题:

(1)在和式1131351

57?+?+?+…

中,第五项为________,第n 项为_________,上述求和的想法

是:通过逆用________法则,将和式中各分数转化为两个实数之差,使得除首、末两项外的中间各项可以___________,从而达到求和的目的。

(2)解方程1212418105

24x x x x x x ()()()

()()++++++++=

…… 分析:本题是从一个和式的解题技巧入手,进而探索具有类似特征的分式方程的解题思路。

解:(1)第五项为1

911?,第n 项为12121()()n n -+,上述求和的想法是:通过逆用分数减法法则,

将和式中各分数转化为两个实数之差,使得除首、末两项外的中间各项都可以互相抵消,从而达到求和的目的。

(2)方程左边的分式运用拆项的方法化简:

12112121418110524121110524()()x x x x x x x x -+++-++++-+=-+=…即

化简可得()()x x +-=1220

解得,经检验,,是原方程的根。x x x x 1212212

212==-==-

例5. 阅读以下材料并填空。

平面上有n个点(n≥2),且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这些点作直线,一共能作出多少条不同的直线?

(1)分析:当仅有两个点时,可连成1条直线;

当有3个点时,可连成3条直线;当有4个点时,可连成6条直线;当有5个点时,可连成10条直线;

(2)归纳:考察点的个数n和可连成直线的条数S

n,发现:

(3)推理:平面上有n个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取第一个点A有n种取法,取第二个点B有() n-1种

取法,所以一共可连成n n()

-1条直线,但AB与BA是同一条直线,故应除以2,即

S

n n

n

=

-

()1

2

(4)结论:S

n n

n

=

-

()1

2

试探究以下问题:

平面上有n(n≥3)个点,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任意三点作三角形,一共能作出多少不同的三角形?

(1)分析:当仅有3个点时,可作________个三角形;

当有4个点时,可作________个三角形;

当有5个点时,可作________个三角形;

……

(2)归纳:考察点的个数n和可作出的三角形的个数S

n,发现:

(3)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得到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分析——归纳——猜想——推理——结论,再用这种方法探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解:(1)当仅有3个点时,可作 1 个三角形;

当有4个点时,可作 4 个三角形;

当有5个点时,可作 10 个三角形。

(3)平面上有n个点,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取第一个点A有n种取法,取

第二个点B有()

n-1种取法,取第三个点C有()

n-2种取法,所以一共可以作n n n

()()

--

12个三角形,

但??A???

ABC CB BAC BCA CAB 、、、、、

?CBA是同一个三角形,故应除以6,即S

n n n

n

=

--

()()

12

6

(4)S

n n n

n

=

--

()()

12

6

2. 探究规律型

例6. 观察下列各式:

2 12

2

1

2

3

2

3

3

2

3

?=+

?=+

4

3

4

4

3

4

?=+

5

4

5

5

4

5

?=+

……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数之积等于这两数之和?设n表示正整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从比较简单的例子入手,探索算式的规律,易得出

n

n

n

n

n

+

+=

+

1

1

1

·()

++

()

n1,其中n为正整数。

例7.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变换成?OA B11,第二次将?OA B11变换成?OA B22,第三次将

?OA B

22变换成

?OA B

33。

已知A(1,3),

A

1(2,3),

A

2(4,3),

A

3(8,3);B(2,0),

B

1(4,0),

B

2(8,0),

B

3(16,0)。

(1)观察每次变换前后的三角形有何变化,找出规律,按此变换规律再将

?OA B

33变换成

OA B

44,则

A

4的坐标是________,

B

4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

(2)若按第(1)题找到的规律将?OAB进行了n次变换,得到?OA B n n,比较每次变换中三角形顶点坐标有何变化,找出规律,推测

A

n的坐标为________,

B

n的坐标是___________。

分析:认真观察不难发现,无论?OAB怎样变换,A点和B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按两倍递增。所以得

A

4的坐标为(16,3),

B

4的坐标为(32,0),依此规律类推,不难推测出

A

n的坐标为(2n,3),

B

n的坐标为(

20

1

n+,

)。

例8. 在?ABC中,D为BC边的中点,E为AC边上的任意一点,BE交AD于点O。某学生在研究这一问题时,

发现了如下的事实:

(1)当

AE

AC

==

+

1

2

1

11时,有

AO

AD

==

+

2

3

2

21(如图1);

(2)当

AE

AC

==

+

1

3

1

12时,有

AO

AD

==

+

2

4

2

22(如图2);

(3)当

AE

AC

==

+

1

4

1

13时,有

AO

AD

==

+

2

5

2

23(如图3);

在图4中,当

AE

AC n

=

+

1

1时,参照上述研究结论,请你猜想用n表示

AO

AD的一般结论,并给出证明(其中n是正整数)

解:依题意可以猜想:当

AE

AC n

=

+

1

1时,有

AO

AD n

=

+

2

2成立。

证明:过D作DF//BE交AC于点F,如图4。

ΘD是BC的中点

∴F是EC的中点

由,可知

AE

AC n

AE

EC n

=

+

=

1

1

1

∴==

+

AE

EF n

AE

AF n

22

2

∴==

+

AO

AD

AE

AF n

2

2

说明:本题让我们阅读有关材料,从中感悟出结论,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证明。将阅读理解与探索猜想连接在一起,是考查能力的一道好题,同时它又给予我们发现真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证明。

例9. 已知:?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BT为⊙O的切线,B为切点,P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P做BC的平行线交直线BT于点E,交直线AC于点F。

(1)当点P在线段AB上时(如图),求证:PA PB PE PF

··

=;

(2)当点P为线段BA延长线上一点时,第(1)题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若AB EBA =∠=

42

1

3

,cos

,求⊙O的半径。

分析:第(1)问是证明圆中等积式,利用弦切角定理及平行线性质易得出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得比例式;第(2)问是研究题设条件下——点P为线段BA延长线上一点时,第(1)问的结论是否还成立?探求图形变化中不变的数量关系,需要据题意正确地画出图形,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进行猜想、判断,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证明:(1)ΘBT切⊙O于点B

∴∠=∠

∴∠=∠

∴∠=∠

EBA C

EF BC

AFP C

AFP EBP

Θ//

Θ∠=∠

∴=

∴=

APF EPB

PFA PBE

PA

PE

PF

PB

PA PB PE PF

??

~

··

解:(2)当P为BA延长线上一点时,第(1)题的结论仍成立(如图)。

ΘBT 切⊙O 于点B

∴∠=∠∴∠=∠∴∠=∠EBA C EP BC PFA C PFA PBE Θ//

又··Θ∠=∠∴∴=∴=FPA BPE PFA PBE PF PB PA PE

PA PB PE PF ??~

(3)解法一:作直径AH ,连结BH ∴∠=?ABH 90 ΘBT 切⊙O 于点B

∴∠=∠∠=

∴∠=

EBA AHB

EBA AHB Θcos cos 1

31

3

Θsin cos 22

1∠+∠=∠AHB AHB AHB ,又为锐角 ∴∠=∠=

=∴=∠=sin sin sin AHB Rt ABH AHB AB

AH AB AH AB

AHB 22

3

426

在中

,?Θ

∴⊙O 半径为3。

解法二:作直径BH ,连结AH (如图)

∴∠=?BAH 90 ΘBT 切⊙O 于点B

∴∠=?

∠=

∴∠=

=

EBH EBA ABH AH

BH 901

3

13Θcos sin 设AH=x ,则BH=3x

在中,由勾股定理,Rt ABH AB AB AH BH BH ?=+=∴=426222

∴⊙O 半径为3 3. 探究条件型

探究条件型问题是指问题中结论明确,而需要完备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解答探求条件型问题的思路是,从所给结论出发,设想出合乎要求的一些条件,逐一列出,并进行逻辑证明,从而寻找出满足结论的条件。

例10. 已知:如图,在?ABC 中,AD BC ⊥,垂足为D ,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1)EF 和AD 之间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请证明你找到的结论。 (2)要使四边形AEDF 是菱形,需?ABC 满足什么条件?

解:(1)EF 垂直平分AD

ΘΘΘEF EF BC AD BC AD EF

AE EB EG BD 是中位线,∴⊥∴⊥=////

∴=∴AG GD

EF AD 垂直平分

(2)由(1)知EF AD AG DG ⊥=, ∴要使四边形AEDF 是菱形,只需要EG GF =

显然需要满足AB AC B C =∠=∠(或),即满足?ABC 是等腰三角形这个条件。

例11. 如图,已知点A (0,6)、B (3,0)、C (2,0)、M (0,m ),其中m<6,以M 为圆心,MC 为半径作圆,则

(1)当m 为何值时,⊙M 与直线AB 相切?

(2)当m=0时,⊙M 与直线A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当m=3时,⊙M 与直线A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由(2)验证的结果,你是否得到启发,从而说出m 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M 与直线AB 相离?相交? ((2)、(3)只写结果,不必写过程)

分析:(1)属探求条件型问题,是由给定的结论——以M 为圆心,MC 长为半径的⊙M 与直线AB 相切,反溯探究M 点的纵坐标应具备的条件。过点M 作MH AB ⊥,垂足为H ,若MH 等于半径MC ,根据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定理,则⊙M 与直线AB 相切,再进一步追溯使MH=MC 时,M 点纵坐标m 的值。

解:(1)过点M 作MH AB ⊥,垂足为H ,若MH=MC ,则以M 为圆心、MC 长为半径的⊙M 与AB 相切。

在中,根据勾股定理,Rt MOC MC m MAH BAO Rt MAH Rt BAO MH BO MA BA m m ???=+∠=∠∴∴=∴+=

-+2222

443636Θ~

整理得解得或经检验,都是原方程的解m m m m m m 234014

14+-===-==- ∴==-当或时,m m 14⊙M 与直线AB 相切

(2)当m=0时,⊙M 与直线AB 相离;当m=3时,⊙M 与直线AB 相交

(3)当-<<41m 时,⊙M 与直线AB 相离;当16<

410+-=只有正实数根?

分析:本题是探究条件的题目,需要从关于x 的方程ax x 2

410+-=只有正实数根出发,考虑a 可取的所有值。首先要验证a=0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是否有正实根;然后再考虑a ≠0,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情况。

解:(1)当a=0时,方程为410x -=

∴=

x 14

(2)当

a a a ≠=--=+04411642

时,?() 令,得且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1640401+≥≥-≠<>a a a 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x x 12、

要使方程只有正实数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需

x x a x x a 12121040·,且=-

>+=->

解之,得a<0 <2>

由<1>、<2>可得,当-≤<40a 时,原方程有两个正实根

综上讨论可知:当-≤<40a 时,方程ax x 2

410+-=只有正实数根

4. 探究结论型

探求结论型问题是指由给定的已知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是:从所给条件(包括图形特征)出发,进行探索、归纳,大胆猜想出结论,然后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推理、证明。

例13. 如图,公路上有A 、B 、C 三站,一辆汽车在上午8时从离A 站10千米的P 地出发向C 站匀速前进,15分钟后离A 站20千米。

(1)设出发x 小时后,汽车离A 站y 千米,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汽车行驶到离A 站150千米的B 站时,接到通知要在中午12点前赶到离B 站30千米的C 站。汽车若按原速能否按时到达?若能,是在几点几分到达;若不能,车速最少应提高到多少?

分析: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解第(1)问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求出汽车从P 地出发向C 站匀速前进的速度。

第(2)问,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探求,汽车行驶到B 站后,若按原速行驶,到达C 站的时间。

解:(1)汽车从P 地出发向C 站匀速前进,速度为2010

15

6040-=(千米小时)/

∴=+y x 4010

(2)把y =150代入上式,得1504010=+x

解得(小时)又汽车到达站的时间为点分

若汽车按原速行驶,由站到站所需时间为(小时)x B B C =+=∴=35835115113030

40075...

.

Θ115075122512

...+=>∴汽车按原速行驶不能按时到达站C

-=30

1211560./(千米时)

∴汽车要在中午12点前赶到离B 站30千米的C 站,车速最少应提高到60千米/时。

例14. 如图,AB 为半圆的直径,O 为圆心,AB=6,延长BA 到F ,使FA=AB 。若P 为线段AF 上一个动点(P 点与A 点不重合),过P 作半圆的切线,切点为C ,作CD AB ⊥,垂足为D 。过B 点作BE PC ⊥,交PC 的延长线于点E ,连结AC 、DE 。

(1)判断线段AC 、DE 所在直线是否平行,并证明你的结论;

(2)设AC 为x ,AC+BE 为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是要根据图形的条件探求AC 、DE 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本题的难点在于P 是一个动点,那么AC 与DE 也始终在随P 点的运动而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它们的相对位置是否有一种特定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考察其中的必然联系。可由动到静,把动点P 设在AF 上的任意一个位置,根据题意画出草图,再观察、猜想、推理、判断AC 与DE 是否平行。 解:(1)依题意画出图形,如图,判断线段AC 、DE 所在直线互相平行,即AC//DE 。

证明:ΘCD AB BE PE CPD BPE ⊥⊥∠=∠,,

∴∴

=Rt PCD Rt PBE PC PB PD

PE

??~

ΘPC 与⊙O 相切于C 点,PAB 为⊙O 的割线

∴=∴

=∴=∴PC PA PB PC PB PA

PC PA PC PD PE AC DE

2·//

(2)连结BC

ΘΘΘAB ACB AC BC AB AC x AB BC x PC C BAC BCE 为半圆直径,与半圆相切于点∴∠=?∴+===∴=-∴∠=∠9063622222

∴∴=∴==-

=+∴=-++Rt ABC Rt CBE

AB BC CB BE

BE BC AB x y AC BE y x x ??~22

2

66

66

Θ

Θ点为线段上一动点(点与点不重合)

点与点重合时,的值最大,可求得此时P AF P A P F AC AC ∴=23

∴=-++<≤y x x x 2

66023

,其中

例15. 已知:AB 为⊙O 的直径,P 为AB 延长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O 的切线,设切点为C 。

(1)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连结AC,作∠AP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请你测量出∠CDP的度数;

图1

(2)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时,连结AC,请你分别在这两个图中用尺规作∠APC的平分线(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设此角平分线交AC于点D,然后在这两个图中分别测量出∠CDP的度数;

猜想:∠CDP的度数是否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请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解:(1)测量结果:∠CDP=45o (2)(作图略)

图2中的测量结果:∠CDP=45o 图3中的测量结果:∠CDP=45o

猜想:∠CDP=45o为确定的值,∠CDP的度数不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证法一:连结BC(如图)

ΘAB是⊙O的直径

ACB90

∴∠=?

ΘPC 切⊙O 于点C

∴∠=∠∠∴∠=∠∠=∠+∠∠=∠+∠∴∠=∠=?

∴123

4123445A PD APC CDP A CDP ΘΘ平分,猜想正确

证法二:连结OC (如图)

ΘPC 切⊙O 于点C

∴⊥∴∠+∠=?∠∴∠=∠=∴∠=∠PC OC

CPO PD APC CPO OA OC A 19021

2

3

ΘΘ平分

Θ∠=∠+∠∴∠=

∠1312

1A A

∴∠=∠+∠=

∠+∠=?∴CDP A CPO 21

2

145()猜想正确

5. 探究存在性型

探究存在性型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判断某种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它有结论存在和结论不存在两种情形,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先对结论作肯定存在的假设,然后由此肯定的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若导出矛盾,则否定先前假设;若推出合理的结论,则说明假设正确,由此得出问题的结论。

例16. 已知:点A (--11,)在抛物线y k x k x =---+()()2

2

1221上

(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

(2)若点B 与点A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问是否存在与抛物线只交于一点B 的直线。如果存在,求符合条件的直线;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要求过抛物线上点B 且仅交抛物线于一点的直线,除了应用判别式?=0解出直线外,不要遗漏与对称轴平行的这一条直线。

解:(1)Θ点,在抛物线上A y k x k x ()()()--=---+11122122

∴-=-+-+112212

k k ()

即k k 2230+-= 解得,k k 1213==- Θk 2

10-≠

∴=∴=-∴=++=-

k k y x x x 1213

810158应舍去抛物线的解析式为,其对称轴为直线

()点与抛物线上的点,关于对称轴对称

2115

8ΘB A x ()--=-

∴=-+---=-=-?

????--x y B B B B 58581141

1

41[()]即点坐标为(,),且点在抛物线上

<1>假设存在直线

y mx n y x x =+=++与抛物线81012只有一个交点 则,即将代入整理得直线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

-=-+-=<>

<>=+++-+-=11

4

44

11810181010

22m n m n y x x x m x n ()Θ

∴=---=<><><>==

∴=+

?()()103210

21261

2

61

22m n m n y x 由、解得,

<2> 过B ()--141,且与抛物线的对称轴

x =-58平行的直线是x =-

1

4,也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 所以符合条件的直线为

y x x =+

=-6121

4,

例17. 已知抛物线y ax bx c =++2

,其顶点在x 轴的上方,它与y 轴交于点C (0,3)与x 轴交于点A 及点

B (6,0),又知方程

ax bx c a 200++=≠()两根的平方和等于40。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试问:在此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 ,在x 轴上方且使S S PAB CAB ??=2。如果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设x x 12、是方程ax bx c 2

0++=的两根

∴A B A x B x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200

ΘB x 点坐标是(,)

606

2∴=

由,解得点的坐标为(,)或(,)x x x A 1222

1402

2020+==±∴-

Θ抛物线顶点在x 轴上方,且与y 轴交于点C (0,3),与x 轴交于点B (6,0)

∴=+-A y a x x (,)不合题意,应舍去

因此,可设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026()()

又抛物线过点(,),解得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即ΘC a a y x x y x x 03261

4

1

4

261

43

2∴3=??-=-

∴=-+-=-++()()()

(2)假设抛物线上有一点P (x,y )使S s PAB CAB ??=2

Θ

ΘS S AB y AB y y P x y y PAB

CAB

??===∴=∴>∴=1

212

332

606

····点在轴上方

||

||||

Θ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4),y 的最大值是4

∴点P (x ,6)不在抛物线上,即不存在点P 在x 轴上方且使S S PAB CAB ??=2

例18. 如图,已知?ABC 中,AB=4,点D 在AB 边上移动(点D 不与A 、B 重合),DE//BC 交AC 于E ,连结CD 。

设S S S S

ABC DEC

??

==

1。

(1)当D为AB中点时,求

S S

1

的值;(2)若

AD x

S

S

y

==

,1

,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点D,使得

S S

1

1

4

>

成立?若存在,求出D点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

ΘDE BC D AB

//,为的中点

∴==

??

ADE ABC

AD

AB

AE

AC

~,

1

2

∴==

S

S

AD

AB

ADE

?()2

1

4

Θ

S

S

AE

EC

ADE

?

1

1

==

∴=

S

S

1

1

4

(),

·

2

4

16

16

1

1

2

2

2

Θ

Θ

AD x

S

S

y

S

S

EC

AE

DB

AD

x

x

S

S

AD

AB

x

S

x

S

ADE

ADE

ADE

==

∴===

-

==

∴=

?

?

?

()

∴=

-

∴=

-+

=-+

<<

S

x

x

x

S

S

S

x x

y

x

x

x x

1

2

1

22

4

16

4

1616

1

4

04

()

,即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3)不存在点D,使得S S

1

1

4

>

成立。理由:假设存在点

D,使得

S S

1

1

4

>

成立,那么

S

S

y

1

1

4

1

4

>>

,即

∴+>

∴-<

-≥

x

x

x

x

2

2

2

16

1

4

1

4

20

20

()

()

Θ

>

x

D S S

不存在

即不存在点,使得成立

1

1

4

6. 实验操作型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猜想,调整等合情推理,得到数学结论,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常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操作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

例16(北京市西城区2002年中考题)也是实验操作性试题,它先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然后自己再作图测量,逐步领悟到一个猜想,最后对猜想加以论证。

例19. 取一张矩形的纸进行折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先把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如图1;

第二步:再把B点叠在折痕线MN上,折痕为AE,点B在MN上的对应点为B',得Rt AB E

?',如图2;

第三步:沿EB'线折叠得折痕EF,如图3。

利用展开图4探究:

(1)?AEF是什么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

(2)对于任一矩形,按照上述方法是否都能折出这种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1)证明:?AEF是等边三角形

证法一:由平行线分线段定理得PE=PA

∴B P Rt AB E

''

是?斜边上的中线

广西贵港市2017届中考数学总复习 重难点题型一与圆有关的计算试题

重难点题型(一) 与圆有关的计算 类型1 圆锥的相关计算 1.(2016·贵港模拟)圆锥底面圆的半径为6 cm ,其侧面展开图是半圆,则圆锥母线长 为(B) A .6 cm B .12 cm C .15 cm D .18 cm 2.如图,一个圆锥形漏斗的底面半径OB =6 cm ,高OC =8 cm ,则这个圆锥形漏斗的侧面积是(C) A .30 cm 2 B .30π cm 2 C .60π cm 2 D .120 cm 2 3.如图,一扇形纸片圆心角∠AOB 为120°,弦AB 的长为2 3 cm ,用它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接缝忽略不计),则该圆锥底面圆的半径为23__cm . 4.如图,有一个直径为8的圆形铁皮,要从中剪出一个圆心角为90°的最大扇形ABC ,用此剪下的扇形铁皮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则此圆锥的高为30(结果保留根号). 类型2 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 1.(2016·贵港模拟)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CD⊥AB,∠C =30°,CD =24.则阴影 部分的面积是(A) A .32π B .16π C .16 D .32 2.如图,在△ABC 中,AB =5,AC =3,BC =4,将△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30°后得到 △ADE,点B 经过的路径为BD ︵,则圆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 A.2512π B.43π C.34π D.512 π

3.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D ,E 是半圆的三等分点,AE ,BD 的延长线交于点C ,若CE =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A.43π- 3 B.23π C.23π- 3 D.π3 4.将△A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得到△A′B′C′,使A ,B ,C ′在同一直线上,若∠BCA =90°,∠BAC =30°,AB =4 cm ,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C) A .(163 π-23)cm 2 B .(4π-23)cm 2 C .4π cm 2 D .(4π+23)cm 2 5.如图,已知点A ,B ,C ,D 均在已知圆上,AD ∥BC ,AC 平分∠BCD,∠ADC =120°,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10 cm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B) A.32 cm 2 B .(23 π-3) cm 2 C .2 3 cm 2 D .4 3 cm 2

初一数学必考的个知识点重难点

初一数学必考的个知识 点重难点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一、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二、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三、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数a绝对值要由字母a本身的取值来确定: 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即|a|={a(a>0)0(a=0)﹣a(a<0)

中考数学要点难点分析整理复习总结

初一上册 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初步认识。 (1)有理数: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6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简单。 考察内容:复数以及混合运算(期中、期末必考计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和倒数(选择、填空)。 (2)整式的加减: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4分,题型以选择和填空题为主,难易度属于易。 考察内容: ①整式的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主要是同类项的概念和化简求值 ②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 ③利用提公因式发和公式法分解因式。 (3)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一学习重点内容,主要学习内容有(归纳、总结、延伸)应用题思维、步骤、文字题,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中考分值约为1-3分,题型主要以选择和填空题为主,极少出现简答题,难易度为易。 考察内容: ①方程及方程解的概念 ②根据题意列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一元一次方程。题型:追击、相遇、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打折销售、利润公式。 (4)几何:角和线段,为下册学三角形打基础 初一下册

相交线和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和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相交线和平行线:相交线和平行线是历年中考中常见的考点。通常以填空,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为3-4分,难易度为易。 考察内容: ①平行线的性质(公理) ②平行线的判别方法 ③构造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4分,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难易度属于易。 考察主要内容: ①考察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特征 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球函数的值 ③考察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考分值约为3-6分,题型主要以选择,解答为主,难易度为中。 考察内容:①方程组的解法,解方程组②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经济问题。 (4)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8分,选择,填空,解答题为主。 主要考察内容: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组)解集的数轴表示,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等,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 ②列不等式(组)解决经济问题,调配问题等,主要以解答题为主。 ③留意不等式(组)和函数图像的结合问题。

中考数学重难点突破专题二:作图问题

中考数学重难点突破专题二:作图问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专题二作图问题 类型1尺规作图 1.(2017·兰州)在数学课本上,同学们已经探究过“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尺规作图过程: 已知:直线l和l外一点P. 求作:直线l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 作法:如图:(1)在直线l上任取两点A、B; (2)分别以点A、B为圆心,AP,BP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Q; (3)作直线PQ. 参考以上材料作图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 (1)以上材料作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直线l和l外一点P. 求作:⊙P,使它与直线l相切.(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并把作图痕迹用黑色签字笔描黑) 解:(1)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如图⊙P 即为所求. 2.(2017·六盘水)如图,MN 是⊙O 的直径,MN =4,点A 在⊙O 上,∠AMN =30°,B 为AN ︵的中点,P 是直径MN 上一动点. (1)利用尺规作图,确定当PA +PB 最小时P 点的位置(不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 (2)求PA +PB 的最小值. 解:(1)如图1所示,点P 即为所求; (2)由(1)可知,PA +PB 的最小值即为A′B 的长,连接OA′、OB 、OA ,∵A′点为点A 关直 线MN 的对称点,∠AMN =30°,∴∠AON =∠A′ON =2∠AMN =2×30°=60°,又∵B 为AN ︵的中点,∴AB ︵=BN ︵,∴∠BON =∠AOB =12∠AON =30°,∴∠A′OB =60°+30°=90°,又 ∵MN =4,∴OA′=OB =12MN =12×4=2.∴在Rt △A′OB 中,A′B =22,∴PA +PB 的最小值 为2 2. 3.(2017·舟山)如图,已知△ABC ,∠B =40°. (1)在图中,用尺规作出△ABC 的内切圆O ,并标出⊙O 与边AB ,BC ,AC 的切点D ,E ,F(保留痕迹,不必写作法); (2)连接EF ,DF ,求∠EFD 的度数. 解:(1)如图1,⊙O 即为所求.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和负数2.有理数3.有理数的加减4.有理数的乘除5.有理数的乘方 重点: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计算、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 难点:绝对值. 易错点:绝对值、有理数计算. 中考必考:科学计数法、相反数(选择题)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1.整式 2.整式的加减 重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及系数和次数的确定、同类项、整式加减 难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确定、合并同类项 易错点:合并同类项、计算失误、整数次数的确定 中考必考:同类项、整数系数次数的确定、整式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从算式到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去分母 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定义、解法、应用) 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易错点:去分母时,不含有分母项易漏乘、解应用题时,不知道如何找等量关系 第四章图形认识实步 1.多姿多彩的图形 2.直线、射线、线段 3.角 4.课题实习——设计制作长方形形状的包装纸盒 重点: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认识、中点和角平分线的相关计算、余角和补角,方位角等 难点:中点和角平分线的相关计算、余角和补角的应用 易错点:等量关系不会转化、审题不清 新初一生如何做好数学衔接做好小升初衔接对之后初中学习大有帮助,那么在没有进入初中之前,我们要对其有一个大概的把握,首先从数学学习入手。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2—

初中数学重难点

初中数学重难点 姓名:__________ 指导: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1. 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点击可查看]中考占总分的15%左右。 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它比较抽象,刚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困惑,很多学生学过之后也没理解函数到底是什么。 特别是二次函数是中考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难点,在填空、选择、解答题中均会出现,且知识点多,题型多变。 而且一道解答题一般会在试卷最后两题中出现,一般二次函数的应用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及三角形、四边形综合题难度较大。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在这一环节掌握不好,将会直接影响代数的基础,会对中考的分数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化简运算 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科学计数法及分式化简等都是初中学习的重点,它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是我们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其中因式分解及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运算的关系、分式的运算是难点。 中考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但却是解答题完整解答的基础。运算能力的熟练程度和答题的正确率有直接的关系,掌握不好,答题正确率就不会很高,进而后面的的方程、不等式、函数也无法学好。 3.应用题,中考中占总分的30%左右 包括方程(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函数应用,解三角形应用,概率与统计应用几种题型。 一般会出现二至三道解答题(30分左右)及2—3道选择、填空题(10分—15分),占中考总分的30%左右。 现在中考对数学实际应用的考察会越来越多,数学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因为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在自己生活中的运用,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应用题要求学生的理解辨别能力很强,能从问题中读出必要的数学信息,并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也是中学阶段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工具。 4.三角形(全等、相似、角平分线、中垂线、高线、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考中占总分25%左右。 三角形是初中几何图形中内容最多的一块知识,也是学好平面几何的必要基础,贯穿初二到到初三的几何知识,其中的几何证明题及线段长度和角度的计算对很多学生是难点。 因为几何思维更灵活,定理、定义及辅助线的添加往往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更灵活,能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也只有学好了三角形,后面的四边形乃至圆的证明就容易理解掌握了,反之,后面的一切几何证明更将无从下手,没有清晰的思路。其中解三角形在初三下册学习,是以直角三角形为基础的,在中考中会以船的触礁、楼高、影子问题出现一道大题。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而且在以后的高中数学学习中会将此知识点挖深,拓宽。成为高考的一个重点,因此,初中的同学们应将此知识点熟练掌握。 四边形在初二进行学习的,其中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很多,容易混淆,深刻理解这些性质和判定、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解决证明和计算的基础,四边形中题型多变,计算、证明都有一定难度。经常在中考选择题、填空题及解答题的压轴题(最后一题)中出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5.圆,中考中占总分的10%左右

2018中考数学专题03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选填题重难点题型)(解析版)

1 中考指导:在初中数学中,求阴影部分的面积问题是一个重要内容,在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试题中屡见不鲜.这 类试题大多数都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正确把握求阴影部分面积问题的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见方法有:规则图形直接利用公式计算、不规则图形利用图形的面积的和差计算、通过分割,割补转化为规则图形计算. 典型例题解析: 【例1】(浙江省鄞州区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如图,点A 、B 、C 在⊙O 上,若∠BAC=45°,OB=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π﹣2 B. 2 13π- C. π﹣4 D. 223 π- 【答案】A 【例2】(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中考数学模拟)在矩形ABCD 中,2BC=2,以A 为圆心,AD 为半径画弧交线段BC 于E ,连接DE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2 A. 22 π - B. 22 2π - C. 2π- D. 22 π- 【答案】A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扇形面积公式等知识;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3】(2018年河北邢台市宁晋县换马店镇初级中学中考模拟)AB 是⊙O 的直径,弦CD 垂直于AB 交于点E ,∠COB=60°,CD=23,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3 A. 3π B. 23 π C. π D. 2π 【答案】B 【解析】连接OD . ∵CD ⊥AB , ∴CE=DE= 1 2 3, 故S △OCE =S △ODE , 即可得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扇形OBD 的面积, 又∵∠COB=60°(圆周角定理), ∴OC=2, 故S 扇形OBD =2602360?=23π,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3 π. 故选B . 强化训练 1.(山东省青岛市2018年中考数学试卷样题二)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AB=1, BD u u u r 和AC u u u r 都是以1为半径的圆 弧,则无阴影两部分的面积之差是( )

(辽宁地区)2018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一 选填重难点题型突破试题

专题一 选填重难点题型突破 题型一 巧解选择、填空题 一、排除法 1.(2017·玉林)一天时间为86400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一数字是( C ) A .864×102 B .86.4×103 C .8.64×104 D .0.864×105 2.(2017·永州)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 =x +k 与y =k x (k 为常数,k ≠0)的 图象大致是( B ) 3.如图所示的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是( B ) (导学号 58824218) 4.(2017·绥化)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如图①、图②对折两次后,再按如图③挖去一个三角形小孔,则展开后图形是( C ) 二、验证法 1.(2017·无锡)某商店今年1月份的销售额是2万元,3月份的销售额是4.5万元,从1月份到3月份,该店销售额平均每月的增长率是( C ) A .20% B .25% C .50% D .62.5% 2.(2017·临沂)在△ABC 中,点D 是边BC 上的点(与B ,C 两点不重合),过点D 作DE∥AC,DF ∥AB ,分别交AB ,AC 于 E , F 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若AD⊥BC,则四边形AEDF 是矩形 B .若AD 垂直平分B C ,则四边形AEDF 是矩形 C .若B D =CD ,则四边形AEDF 是菱形

D .若AD 平分∠BAC,则四边形AEDF 是菱形 ,第2题图) ,第3题图) 3.(2017·河北)图①和图②中所有的小正方形都全等,将图①的正方形放在图②中①②③④的某一位置,使它与原来7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位置是( C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三、特殊值法 1.当05 C .25 ,第2题图) ,第4题图) 3.(2017·包头)已知一次函数y 1=4x ,二次函数y 2=2x 2 +2,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初一数学重点难点总结 初一重点题型全在这里

初一数学重点难点总结初一重点题型全在这里 初一数学基础知识整理 有理数加减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方 乘方定义: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底数是a,指数是n,幂是乘方的结果;读作:的n次方或的n次幂。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2初一数学重点知识点 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1700+50x=1800,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⑵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去括号法则 1.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3初一数学学习技巧 ①着重预习,学会自学 预习是自学的开始,进入初中以后,你会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甜头,自觉预习初一数学,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②专心听讲,乐于思考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九讲几何图形的归纳,猜想,证明问题 【前言】实行新课标以来,中考加大了对考生归纳,总结,猜想这方面能力的考察,但是由于数列的系统知识要到高中才会正式考察,所以大多放在填空压轴题来出。08年的中考填空压轴是一道代数归纳题,已经展现出了这种趋势。09年的一模,二模也只是较少的区县出了这种归纳题,然而中考的时候就出了一道几何方面的n等分点总结问题。于是今年的一模二模,这种有关几何的归纳,猜想问题铺天盖地而来,这就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而且根据学生反映,这种问题一般较难,得分率很低,经常有同学选择+填空就只错了这一道。对于这类归纳总结问题来说,思考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下我们通过今年的一二模真题来看看如何应对这种新题型。 第一部分真题精讲 【例1】2010,海淀,一模 如图,n+1个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有一条边在同一直线上,设?B D C的面积为S, 2111 ?B D C的面积为S,…,?B D C的面积为S,则S=;S=____(用3222n+1n n n2n 含n的式子表示). B1B2B3B4B5 D1D 2 D3D4…… A C 1C2C 3 C4C5 【思路分析】拿到这种题型,第一步就是认清所求的图形到底是什么样的。本题还好,将阴影部分标出,不至于看错。但是如果不标就会有同学误以为所求的面积是 ?B AC,?B AC这种的,第二步就是看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共性和联系.首先S所代表的三22332

2 3 3 = 2 3 .接下来通过总结 ,我们发现所求的 S = 1 n + 1 角形的底边 C D 是三角形 AC D 的底边,而这个三角形和△ AC B 是相似的.所以边长 2 2 2 2 3 3 的比例就是 AC 与 AC 的比值.于是 2 3 2 3 2 2 三角形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高相等,为 3(连接上面所有的 B 点,将阴影部分放在反过来 的等边三角形中看)。那么既然是求面积,高相等,剩下的自然就是底边的问题了。我们发 现所有的 B,C 点连线的边都是平行的,于是自然可以得出 D 自然是所在边上的 n+1 等分 n 点.例如 D 就是 B C 的一个三等分点.于是 2 2 2 D C = n + 1 - 1 n n ? 2 (n+1-1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 减 1?) S ?B n +1D n C n = 1 1 2n 3n D C ? 3 = 3 = 2 n n 2 n + 1 n + 1 【例 2】2010,西城,一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称边长为 1 且顶点的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正方形为单位格点 正方形,如图,菱形 ABCD 的四个顶点坐标分别是 (-8 ,0) , (0 ,4) , (8 ,0) , (0 ,- 4) , 则菱形 ABCD 能覆盖的单位格点正方形的个数是_______个;若菱形 A B C D 的四个顶点坐 n n n n 标分别为 (-2n ,0) , (0 ,n ) , (2n ,0) , (0 ,- n ) ( n 为正整数),则菱形 A B C D 能覆盖的 n n n n 单位格点正方形的个数为_________(用含有 n 的式子表示). y 4 B A -8 O -4 D C 8 x 【思路分析】此题方法比较多,例如第一空直接数格子都可以数出是 48(笑)。这里笔

中考数学重点知识点及重要题型

中考数学重点知识点及重要题型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 1. 2.当x=3时,函数y= 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2)1(2 12+-=x y 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x y 2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60°+ cos 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初中的数学知识虽然不会太过深奥,但是知识点琐碎,能够将琐碎的知识点灵活地应用到题目的解答中是初中数学教师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数学的中考试题简要谈一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点的把握技巧。 一、把握细节,细化知识要点知识,本是琐碎之点,对于各类问题知识点的细致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严谨的思维,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考试中都能应对较为细微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地将知识点细致的讲解与练习,仔细剖析其中容易忽略的问题,提醒学生们平常不仔细的做题习惯,以便于应对考试中的题目“陷阱”。数学知识中的细节要点主要表现为图形的特点,比如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定理的应用条件,中心对称,轴对称知识;公式的应用条件,比如二元一次方程两个根的判断;切线定理的具体应用,都是学生需要把握的细节,也是知识的要点。例如在中心对称的知识点中,学生们知道中心对称的定义是:将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但是在做题之中更应重视旋转180度是什么概念,许多学生在做题中没有将这一知识点细化,造成答题时概念混淆,下面我们结合一道中考题进行讲解:例: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本题中,出题者有意选取富有新意的图形来考察学生日常学习到的知识点,尤其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图形来考察学生们对旋转180度的认识,通过细节的变换来提醒学生们真正地掌握知识的每一个方面,这样才能应对每一个细节方面的问题。根据题目,B、C两个选项都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排除两个选项。根据中心对称的定义A和D中,只有A绕180度后才能够与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

- 1 -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 3(1)230mx m x m --+-=. ⑴求证:m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总有实数根; ⑵若二次函数213(1)21=--+-y mx m x m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①求二次函数1y 的解析式; ②已知一次函数222=-y x ,证明: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两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2y y ≥均成立; ⑶在⑵条件下,若二次函数2 3y ax bx c =++的图象 经过点(50)-,,且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 值,这三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32y y y ≥≥,均成立,求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解析式. 【例2】 关 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2(1)2(2)10m x m x ---+=. (1)当m 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2)点 () 11A --,是抛物线 22(1)2(2)1y m x m x =---+上的点,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若点B 与点A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是否存在与抛物线只交于点B 的直线,若存在,请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 2 - 【例3】 已知P (3,m -)和Q (1, m )是抛物线 221y x bx =++上的两点. (1)求b 的值; (2)判断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21x bx ++=0是 否有实数根,若有,求出它的实数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将抛物线221y x bx =++的图象向上平移k (k 是正整数)个单位,使平移后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求k 的最小值. 【解析】 【例4】已知抛物线2442y ax ax a =-+-,其中a 是常数. (1)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2)若2 5 a > ,且抛物线与x 轴交于整数点(坐标为整数的点),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例5】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1210m x m x -+--=(m 为实数) (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m 的取值范围; (2)在(1)的条件下,求证:无论m 取何值,抛 物线()()2 121y m x m x =-+--总过x 轴上的一个 固定点; (3)若m 是整数,且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1210m x m x -+--=有两个不相等的整数根, 把抛物线()()2 121y m x m x =-+--向右平移3个 单位长度,求平移后的解析式.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第八讲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八讲 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前言】 在第三讲中我们已经研究了动态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但是那时候没有对其中夹杂的函数问题展开来分析。整体说来,代几综合题大概有两个侧重,第一个是侧重几何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代数知识来考察。而另一个则是侧重代数方面,几何性质只是一个引入点,更多的考察了考生的计算功夫。但是这两种侧重也没有很严格的分野,很多题型都很类似。所以相比昨天第七讲的问题,这一讲将重点放在了对函数,方程的应用上。其中通过图中已给几何图形构建函数是重点考察对象。不过从近年北京中考的趋势上看,要求所构建的函数为很复杂的二次函数可能性略小,大多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函数式,体现了中考数学的考试说明当中“减少复杂性”“增大灵活性”的主体思想。但是这也不能放松,所以笔者也选择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复杂计算题仅供参考。 【例1】 如图①所示,直角梯形OABC 的顶点A 、C 分别在y 轴正半轴与x 轴负半轴上.过点B 、C 作直线l .将直线l 平移,平移后的直线l 与x 轴交于点D ,与y 轴交于点E. (1)将直线l 向右平移,设平移距离CD 为t (t≥0),直角梯形OABC 被直线l 扫过的面积(图中阴影部份)为s ,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OM 为线段,MN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NQ 为射线,且NQ 平行于x 轴,N 点横坐标为4,求梯形上底AB 的长及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 (2)当24t <<时,求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 【思路分析】本题虽然不难,但是非常考验考生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很多考生看到图二

的函数图像没有数学感觉,反应不上来那个M 点是何含义,于是无从下手。其实M 点就表示当平移距离为2的时候整个阴影部分面积为8,相对的,N 点表示移动距离超过4之后阴影部分面积就不动了。脑中模拟一下就能想到阴影面积固定就是当D 移动过了0点的时候.所以根据这么几种情况去作答就可以了。第二问建立函数式则需要看出当24t <<时,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整个梯形面积减去△ODE 的面积,于是根据这个构造函数式即可。动态几何连带函数的问题往往需要找出图形的移动与函数的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利用对应关系去分段求解。 【解】 (1)由图(2)知,M 点的坐标是(2,8) ∴由此判断:24AB OA ==, ; ∵N 点的横坐标是4,NQ 是平行于x 轴的射线, ∴4CO = ∴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为: ()()112441222 AB OC OA +?=+?=..... (3分) (2)当24t <<时, 阴影部分的面积=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ODE ?的面积 (基本上实际考试中碰到这种求怪异图形面积的都要先想是不是和题中所给特殊图形有割补关系) ∴1122S OD OE =-? ∵142 OD OD t OE ==-, ∴()24OE t =- . ∴()()()21122441242 S t t t =-?-?-=-- 284S t t =-+-. 【例2】 已知:在矩形AOBC 中,4OB =,3OA =.分别以OB OA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 是边BC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 C ,重合),过F 点的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与AC 边交于点E . (1)求证:AOE △与BOF △的面积相等;

初一数学重难点梳理与学习套路

初一数学重难点梳理与学习套路 初一数学重难点梳理 一、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a2-b2;a与b差的平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负数是:-a2-b,非负数是:a2,非正数是:-a2. 二、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3|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x|b|=|axb|,.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2021年温州市中考数学重难点复习:二次函数

2021年温州市中考数学 重难点复习:二次函数 目录 一、历年真题 二、知识点讲解 三、各地真题及模拟题精讲

一、历年真题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将抛物线y =x 2﹣2向上平移1个单位后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A .y =x 2﹣1 B .y =x 2﹣3 C .y =(x +1)2﹣2 D .y =(x ﹣1)2﹣2 【解答】解:将抛物线y =x 2﹣2向上平移1个单位后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 =x 2﹣2+1,即y =x 2﹣1. 故选:A . 2.如图,抛物线y =﹣(x +m )2+5交x 轴于点A ,B ,将该抛物线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与原抛物线交于点C ,则点C 的纵坐标为( ) A .5 2 B . 114 C .3 D . 134 【解答】解:将抛物线y =﹣(x +m )2+5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y =﹣(x +m ﹣3)2 +5, 根据题意得:{y =?(x +m)2+5y =?(x +m ?3)2+5, 解得:{x =3 2?m y =114, ∴交点C 的坐标为(3 2?m , 114 ), 故选:B . 3.已知点A (﹣3,a ),B (﹣2,b ),C (1,c )均在抛物线y =3(x +2)2+k 上,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 A .c <a <b B .a <c <b C .b <a <c D .b <c <a 【解答】解:函数的对称轴为:x =﹣2, a =3>0,故开口向上, x =1比x =﹣3离对称轴远,故c 最大,b 为函数最小值, 故选:C .

4.如图所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开口向上,且对称轴在(﹣1,0)的左边,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abc>0B.2a﹣b<0C.b2﹣4ac<0D.a﹣b+c>﹣1【解答】解:A、如图所示,抛物线经过原点,则c=0,所以abc=0,故不符合题意; B、如图所示,对称轴在直线x=﹣1的左边,则?b 2a<?1,又a>0,所以2a﹣b<0, 故符合题意; C、如图所示,图象与x轴有2个交点,依据根的判别式可知b2﹣4ac>0,故不符合题意; D、如图所示,当x=﹣1时y<0,即a﹣b+c<0,但无法判定a﹣b+c与﹣1的大小,故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抛物线y=x2+6x+9与x轴交点的个数是() A.0B.1C.2D.3 【解答】解:∵b2﹣4ac=36﹣4×1×9=0 ∴二次函数y=x2+6x+9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 故选:B. 6.如图一段抛物线y=x2﹣3x(0≤x≤3),记为C1,它与x轴于点O和A1:将C1绕旋转180°得到C2,交x轴于A2;将C2绕旋转180°得到C3,交x轴于A3,如此进行下去,若点P(2020,m)在某段抛物线上,则m的值为()

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文/吴石金 【摘要】数学在学习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最重要的是练习设计,它可以起到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同时探究数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教育的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可以积极探索并且实施有效的练习创新思维。本文结合自身对数学的学习与探究,谈谈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数学;教学过程;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所谓的数学教学主要侧重于教师把教学的内容作为载体,用最恰当最易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产出兴趣,呈现出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发现以及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发现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的印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数学探究的学习中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诸如,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把握不到位,不能把最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同学。因此,我结合自己在初中的探究学生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中应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 1.教师不断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 正像伯乐发现千里马那样,学生的潜力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引导,每个人都隐藏着自身的创造力,只是缺少培养,缺乏挖掘。在课堂上发现每个学生都会迸发出一种创造力,这就可以说明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并且发掘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主动性,并且会不断地去探究问题,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环境 在探究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需要师生之间有更深的交流、沟通、互动。教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要善于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自由交流。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探究问题的态度与热情,才是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积极鼓励学生的语言。比如: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答不上来。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还能学习”。而应该用激励的语言说:“不要着急,坐下来慢慢想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 二、落实学生的有效练习 1.有效练习的基本策略 1)自主性策略 在学习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练习的根本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培养和发展,树立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不断培养自我监控能力。 2)趣味性策略 在教学中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新颖、有乐趣,通过一个人或某一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集中精力,热情饱满的去探究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差异性策略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都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室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去设计练习。尽可能的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且可以去延伸题目。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性。 4)应用性策略 要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练习设计时选择实际的,与生活接近的,具有挑战性的生活素材。这样可以使一些枯燥的数学题变得具有生活的气息,充满生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运用数学知识去探究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巩固理论知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