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同等学力心理学简单题及答案

最新同等学力心理学简单题及答案
最新同等学力心理学简单题及答案

测量心理学:

简述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P381-382:

答: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

(一)专家判断: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做出判断。

(二)统计分析:内容效度可由一组被试在独立取自同样内容范围的两个测验复本上得分之相关来作数量的估计。如相关高,一般可推论测验有内容效度。

(三)经验法:一般来说,测验总分和题目通过率随年级而提高,便是测验具有内容效度的证据。

简述测验说明书应包括的主要内容P351:

答:测验说明书包括的主要内容:

1.本测验的目的和功用。

2.编制测验的理论背景以及选择题目的根据。

3.测验的实施方法、时限及注意事项。

4.测验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

5.常模资料,包括常模表、常模适用的团体及对分数如何做解释。

6.测验的信度效度资料,包括信度系数、效度系数及这些数据是在什么情境下得到的。

简述影响测验信度的主要因素P375:

答:影响测验信度的主要因素:

一、受试者方面:身心健康、动机、作答态度等。

二、主试者方面:不按规定实施测验,制造紧张气氛,评分主观等。

三、测验内容方面:试题取样不当,内部一致性低,题意模糊等。

四、施测情境方面:测验现场条件等。

五、被试样本:

1.团体的异质性

2.团体的平均水平

六、题目的数量:一般来说,在一个测验中增加同质的题目,可以使信度提高。

七、测验难度:若测验对某团体太难或太容易,则分数范围将缩小,是信度降低。

八、间隔时间: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

简述测验标准化的主要含义P350:

答:为了减少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题目的影响,这个控制的过程,称作标准化。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内容

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

(二)施测

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

(三)评分

标准化的第三个要素是客观评分。客观性意味着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有一致性。

为使评分尽可能客观,有三点要求:

1.及时并清楚地记录反映。

2.要有一张标准答案或正确反应的表格,即计分键。

3.将受测者的反应和计分键比较,对反应进行分类。

(四)常模

一个标准化测验,不但内容、施测和评分要标准化,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标准化。

简述良好的效标测量必须具备的条件P385:

答:良好的效标测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效性:效标测量必须能真正反映观念效标。

2.可靠性:效标测量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

3.客观性:采用判断性的效标测量,必须控制偏见,使评定过程尽可能客观。

4.实用性:效标测量应尽可能用法简单,省时,花费少,经济实用。

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P393:

答: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

1.难度和区分度都是相对的,是针对一定团体而言的

2.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被试区分度高

3.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

4.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5.项目难度的分布以常态为好,即特别难与特别容易的题目较少,越接近中等难度的题目

越多,而所有项目的平均难度为0.50。

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测验信度的?P375

简述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区别P382:

答: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区别:

1.含义不同:表面效度是有受测者、使用测验者的行政人员及其他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观

察者来看,这个测验是否有效,也就是从表面上来看,测验题目与测量目的是否一致。

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

2.评分对象不同:表面效度是由外行对测验作表面上的检查而确定的,而内容效度是由够

资格的判断者详尽地、系统地对测验作评价而建立的。

3.判断的标准不同:表面效度只考虑题目与测量目的之间明显的、直接的关系;内容效度

则同时考虑到题目与测量目的和内容总体之间逻辑的微妙关系。

简要说明投射测验的优缺点P421:

答:投射测验的优缺点有以下内容:

一、投射测验的优点

1.可以对人格作综合的、完整的探讨,对受测者的内心生活作深层的探索,并作出

动态解释;

2.测验本身不显示任何目的,受测者不至于有意防范而作虚假的反应。

二、投射测验的缺点

1.评分缺乏客观标准,难以量化;

2.缺少充分的常模资料,测验结果不易解释;

3.信度和效度不易建立;

4.原理复杂深奥,非经专门训练者不易使用;

5.与其他测验相比,被试的反应更易受施测情境的影响。

说明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P366:

答:内容参照和常模参照的区别:

1.参照标准不同:常模参照测验中,一个人的分数是通过与其他人的分数进行比较来解释

的,并能表示成在某个比较团体内的相对等级。内容参照是对测验所包含的材料熟练或掌握的程度,涉及的主要是测验内容。

2.前者着重于学生之间的比较,后者关心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P171-测量心理学

书籍

3.常模参照测验适用于选拔性考试和总结性评定;而目标参照测验(亦称标准参照测验)

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P171-测量心理学书籍

施测过程中引起测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因素有哪些?P357-P358

答:测试过程中引起测验结果产生的误差因素有:

1.物理环境:施测现场的温度、光线、声音、桌面好坏、空间阔窄等皆具有影响。

2.主试方面:主试的年龄、性别、外表,施测时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等均能影响测验结

果。

3.意外干扰:当测验环境复杂,特别是当被试人数较多时,容易发生出乎意料的干扰或分

心事件。

4.评分计分:评分不客观以及计算等级分数出错等也是常见的误差。

发展心理学

简述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P500

答:幼儿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这时儿童的言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简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P506

答: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再分为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

阶段2:功力取向(个人利益)

(2)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取向(权威人物)

阶段4:“好公民”取向(维护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协商与变通)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全人类)

简述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机制的观点。P473

答: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的理论核心是,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一)同化

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

(二)顺应

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三)平衡

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比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的共同观点。

参考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陈英和.pdf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的共同观点:

1.从广义的角度看, 皮亚杰学派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同属认知心理学派, 都是研究人

类认知的科学。

2.都试图描述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上认知发展的能力及其局限性。

3.都试图解释儿童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 为什么有些能力能达到, 而有些则不能达到。

4.都强调儿童现存的知识结构对获取新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等。

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P524

答:青春期也称为危险期,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如解决不当,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一、心理生理性紊乱

青春期生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为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病的过分夸大,也有人表现为由于自己对身体的某些特征不满意而极度焦虑。

二、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从少年期开始,个体需要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积累起来就会导致心理崩溃,有人就想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

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这种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遗传所致。这个时候起作用,由于这时个体所具有的特殊的身心状态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少年们在心理上敏感而脆弱,最易感到压抑、挫折和焦虑,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普通心理学

简述想象的功能。P82

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想象具有预见的功能: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第二: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第三:想象具有代替作用

第四: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简述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P87

答:启发式策略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较省时省力。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性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

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4.探试搜索法

是利用事先得到的有关达到目标的某种信息和已有经验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选择最有利于达到目标的方向再进行探索。

简述语言理解的水平。P98

答:语言理解有三种水平:

1.词:词是语言材料中能独立应用的最小意义的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是借助于词语来

表达的。理解语言必须以正确地理解词的意义为基础。

2.短语和句子:理解短语和句子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更高的水平。它需要借助于句法和语义

的知识,需要有语境的帮助。

3.语言理解的第三水平是了解使用者的动机与意图,包括他们用语言所传达的情感和态度,

以及某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

简述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或媒介。P50

答:知觉时间必须通过各种媒介简介地进行。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周期出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人体的生理活动,许多是周期性的、有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借助于先进的计时工具,不仅可以准确地估计时间,还可以准确地记录极其短暂的时间。

简述情绪的“詹姆士—兰格”理论。P120

答: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这些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一理论中,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

简述表象的基本特征(2)。P81

答: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有三个基本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2.概括性

表象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3.可操作性

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按照保持时间长短划分记忆的类型,并说明各自的特点。P68-P69

答:按记忆保留的时间长短多少分类,有

1.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0.5秒。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是当前一刻能够意识到的记忆,包

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

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 + -2个组块。

7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

保持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含义。P72

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得到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P59-P60

答:不随意注意也成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

(2)个体本身的状态。

不随意注意不仅有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绪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你有着密切的关系。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P92

答: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地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存储的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地分析和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问题情景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分成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准备期:在思维形成之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

2.酝酿期: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3.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可称作灵感期。

4.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

简述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答:与情绪、情感相关的外显行为表现,叫表情。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二、姿态表情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三、语调表情

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同时,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90-P91

答:问题解决受到诸如社会、自然、物质和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一)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也即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

(二)动机与情绪

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总是有一定的动机,并伴随一定的情绪情感的产生。(三)定势

定势,也称心向,指个体以特殊方式从事某一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四)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五)酝酿效应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现象叫做酝酿效应。

(六)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七)个性因素

个体的人格差异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简述耶基斯—多得森(Yerkes-Dodson)法则。P102

答:根据耶基斯和多得森的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就叫做耶基斯—多得森法则。

意识的含义及作用。P53-P54

答:意识的含义: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它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意识对人类生存有重要的作用:

(1)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

(2)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P140

答: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

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体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

1.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2.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3.次要特质:是指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动机的功能。P100

答: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功能有:

1.激发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

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个体的行为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3.维持和调节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

活动后,这种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对提高记忆效果的意义。P72-P73

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得到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对提高记忆效果的意义:

(一)及时复习。

(二)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

(三)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四)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五)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简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P69

答:按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者的区别:

1.内隐记忆一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

2.内隐记忆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外显记忆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3.内隐记忆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外显记忆的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

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随意地提取记忆的信息。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01

答: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简述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异同。P52

答:

1.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动知

觉。

2.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

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3.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即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

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简述知觉特性。P44-P46

答:知觉具有四种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认知,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定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它的稳定性。

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它有哪些主要种类

答: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它的稳定性。

恒常性的种类有:

(一)形状恒常性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不断变化。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二)大小恒常性

网像按几何投影的规律变化,随对象的距离按比例增长或缩小,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这就是大小的恒常性。

(三)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四)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额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简述造成遗忘的原因。P72-73

答:引起遗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

这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

2.由压抑造成的遗忘:这是有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

3.由衰退引起遗忘:这是指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而引起的遗

忘。

4.由线索提取引起的的遗忘:该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

人们对一些事情回想不起来,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5.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

请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P134-135

答:能力和知识、技能虽有不同,但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着的。

1.能力是掌控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感性知识,缺乏抽

象概括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理性知识。

2.能力的大小也会影响掌握知识的深浅和技能的高低。

3.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4.掌握了系统的社会知识也能提高对社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如果离开知识、技能的学习

和训练,什么事都做不成,也不能发展一个人的能力。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请论述两者的区别。P114-P115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情绪是较低级的感情,既可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是较高级的感情,通常只用于人类。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情感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

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

2.情绪带有情境性,变化快;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的影响很小。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带有更多的冲动型和外显性;情感比较内隐和深沉,往往

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

简述睡眠的功能和梦的功能。P55-P56

答:睡眠的功能:

1.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2.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能适应的那段

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

梦的功能:

1.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2.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

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3.心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社会心理学

2002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学科真题(暂缺答案)

2002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学科真题(暂缺答案)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总题数:20,分数:20.00) 1.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练习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是__________。 (分数:1.00) A.高原现象 B.负迁移现象 C.语文—运动迁移现象 D.运动—运动迁移现象 解析: 2.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因违反了心理学研究中应遵循的________而受到批评。(分数:1.00)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解析: 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___。 (分数:1.00) A.神经元 B.突触 C.神经胶质细胞 D.反射弧 解析: 4.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刺激量之比为一个常数是由___________发现的。 (分数:1.00) A.韦伯 B.费希纳 C.冯特 D.荣格 解析: 5.电影和霓虹灯活动广告是按照___________原理制作而成的。 (分数:1.00) A.似运知觉 B.真动知觉 C.错觉 D.荣格 解析: 6.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________。 (分数:1.00) A.判断 B.定势 C.概念 D.自主知觉 解析: 7.印象管理是指__________。 (分数:1.00)

A.对别人的认知 B.对自己的认知 C.对别人印象进行调整 D.调整自己给别人的印象 解析: 8.过度理由效应指____________。 (分数:1.00) A.内在动机转移 B.动机强度过度 C.外部原因不足 D.内部理由过度 解析: 9.“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的。 (分数:1.00) A.鲁利亚 B.维果斯基 C.达维多夫 D.列昂节夫 解析: 10.艾里克森人为,青少年(12-18岁)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 (分数:1.00) A.自主感对自卑感 B.亲密感对孤独感 C.自主感对同一感混乱 D.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解析: 11.智力结构三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理论是由_________提出的。 (分数:1.00) A.弗拉维尔 B.斯腾伯格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特 解析: 12.若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即X~(200,1/2),则该分布的数学期望为_________。 (分数:1.00) A.200 B.150 C.100 D.50 解析: 13.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已知复相关系数Ryx1x2,则变量Y的变异由变量X1和X2的回归所决定的比例为________。 (分数:1.00) A.0.803 B.0.802 C.0.80 D.0.800.5 解析: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同等学力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14年同等学力心理学试卷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 A音调B音高C音响D音色 2. 词干补笔作业通常用于测量。 A内隐记忆B外显记忆C瞬时记忆D短时记忆 3. 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这种视觉经验属于。 A视觉适应B视觉对比C正后像D负后像 4. 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区分智力活动的学者是。 A斯皮尔曼B斯腾伯格C韦克斯勒D吉尔福特 5. 格局艾里克森的观点,“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这一发展任务大致在。 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期D青年期 6. 幼儿的道德认识大致处于。 A道德相对论阶段B自律道德阶段C习俗水平D前习俗水平 7. 反映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 A方差B全距C平均数D变异系数 8. 回归方程解释力的指标为。 A回归系数B确定系数C相关系数D通径系数 9.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A命题和命题网络B正例和反例C变式和比较D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10.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掌握学习D意义学习 11. 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 A罗斯B麦独孤C奥尔波特D勒温 12. 解释“过度理由效应”的理论基础是。 A归因理论B控制点理论C符号相互作用论D认知不协调理论 13. 适合于表示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是。 A折线图B直方图C圆形图D条形图 14. 当两总体为非正态分布,样本数据为等级数据时,对两总体平均数差异进行检验的适用方法是。 检验检验 C.非参数检验检验 15.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间设计C混合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 16. 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的“因素”是指。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教育制度)

第5章教育制度 5.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教育制度?学制在古代和现代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1)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它包括教育制度环境和教育制度安排两方面。教育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指导教育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则,教育制度安排是支配各个不同的教育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环境的变化将决定着制度安排的变化,而制度安排则是制度环境的具体体现和延伸。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制在古代和现代的发展历程 学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①古代学制。在原始氏族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产生学校,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学制。在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由于社会的分化,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于是就产生了古代学校,后来还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因此就产生了古代学制。 由于古代学制只有等级性和阶级性,没有生产性和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古代学制的不

系统和不完善。古代学制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教学年限的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②现代学制。现代学制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它是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特别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现代学校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人才,因此,现代学校不但有阶级性,而且还有生产性和科学性。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结构上多层次的特点,从而确定了现代学制的系统和完善的性质。 在现代学制中,现代学校教育机构系统是最严密的和最有效的教育施教机构系统,并且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试述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代学制的形成。 答:现代学制是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学校的产生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的,是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的,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教育系统,后者是群众性的现代教育系统。从横向的学校阶段来看,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代学制的形成的情况如下: (1)大学和高等学校 在欧洲,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概在12世纪时就产生了中世纪大学。到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当时大学的四科,对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都没有严格的规定。文科一般为6~7年,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

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 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 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精细加工策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即 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组织策略是将学习材料划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 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2策略教学的原则。 (1)、特定性。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2)、生成性。即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 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3)、有效的控制。教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 (4)、个人效能感。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 3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与智力、人格有何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 讲,创造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指科学家 和其他发明创造者最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创造的产品是 新颖的,对社会而言是已知的,只具有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智力指的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 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2、智力与创造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的产品。 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 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可能有高的创造 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也就是说,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并且,这种非线性关系还揭示, 创造力具有一般的智力测验无法测出的智慧品质,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品质的参与,才实现了单纯智力无法完成的创造。 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高创造力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推孟通过 长期追踪研究发现,高创造力者具有以下人格特点: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 3、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讲课稿

1、从起源上看,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 育儿童的方法。 2、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 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 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 4、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科学提出。 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6、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7、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8、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 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 学化”的主张。 10、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1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4、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 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15、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 19世纪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 等人。

同等学力心理学精心整理必过--教育心理学学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习:广义上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上学习即人类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试误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阐述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通过尝试,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而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学习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的成功。 3、顿悟说:德国科勒提出的,认为解决问题不是试误的渐进过程,而是突然发生的顿悟的结果,不是对问题情境中个别刺激的个别反映,而是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而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学习是通过对时间的模式或意义作突发性的重组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准备律:又称预备律,个体正准备以某种方式反应,若顺利实现此反应则会有满意感,学习便有效,若阻碍此反应的发生,或对某种方式的反应无准备时被迫作出反应,则会引起烦恼而无效。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达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效果律:通过结果的后效作用来达到控制反应概率的规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这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小。 5、强化:指在一种刺激情境中个体的某种反应后果有使该反应出现的几率提高的作用。有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通过增加某种刺激使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 负强化:是指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提高的过程。 6、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极其强化结果而获得该行为反应的学习过程。 7、替代强化:一种间接强化方式,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从而增加自己的此种行为的现象。 自我强化:是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节的过程,若自己达到或超过标准,予以自我奖赏,若自己未实现预期目标,则予以自我惩罚。 8、认知结构:指个体通过各种认知活动行程的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心理表征,即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 9、有意义的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实弹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 10、先行组织者: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是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1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过程。具有低级与高级的不同形式,动物与婴儿的发现学习是低级形式,人类在其发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同等学力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国考题库总结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这时期贡献最大的是桑代克,他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第2章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分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同时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主要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有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有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主要有三种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抛锚教学),支架式教学。 桑代克的事物联结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不断的试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他说学习即是联结。 桑代克推出了三个重要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能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的多了,就越来越能得到加强,反之就会变弱。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代表人,他把学习看作是形成条件反射,c—r连接的观点推向极端。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都属于操作性行为,只有少数是应答性行为,因此几乎所有情景中的学习都可以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在特定情景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其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行为,这就是学习过程。强化被认为是操作性学习理论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他认为任何学习或者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他的强化理论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统考教育学真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统考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察举制度 3.观察学习 4.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 二、简答题 1.教学评价的类型 2.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产生以及特点 3.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功能 4.问卷调查的优点 三、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2.论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3.课题论证中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4.心理学原理李明有什么问题及以后的可能影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2、察举制度: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3.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4、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 二、简答题 1、教学评价的类型 答案:(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应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2.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产生以及特点 答案:1814年以后,美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自1820年起,美国又实行了关税保护政策、随着轮船的输入、铁路的铺设和运河的开凿,美国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商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美国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也有很大变化,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雄厚起来,他们积极开展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运动,要求选出资产阶级新政府来代替原有的贵族统治性质的政府;工人阶级壮大以后,为争取教育权也进行积极斗争。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重视教育,以培养新型劳动力并使之能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次重要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即公立学校运动。 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

2016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真题答案

2016 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B ) A.比较与分类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音高听觉理论的是( C ) A.电话说 B.神经齐射说 C.拮抗过程说 D.行波理论 3.鲁利亚认为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机能属于( B ) A.行为调节系统 B.动力系统 C.信息接受系统 D.信息存储系统 4.镶嵌图形的特点可以用于测量的认知风格是( D ) A.自动化加工与意识控制加工 B.冲动与沉思 C.同时性与继时性加工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C ) A.可逆性 B.抽象性 C.具体形象性 D.去自我中心性 6.在新生儿阶段通常不具备的是( D ) A.吸吮反射 B.巴宾斯基反射 C.抓握反射 D.初级循环反应 7.在被试内实验设计中,控制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常用方法是( B ) A.恒定法 B.平衡法 C.双盲设计 D.纳入处理 8.一定属于多因素实验设计的是( A ) A.混合设计 B.被试内设计 C.随机区组设计 D.被试间设计 9.下列实验中不能用来论证社会学习理论的是( B ) A.抗拒诱惑实验 B.水下击靶实验 C.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 D.言行一致实验 10.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迁移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说 B.概括原理说 C.共同因素说 D.关系转换说 11.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方法是 (A ) A.社交测量法 B.罗夏墨迹测验 C.角色扮演法 D.主题统觉测验 12.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缺乏,越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作( B )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