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中国年降水量序列的重建一-GongDaoyiBiography

近百年中国年降水量序列的重建一-GongDaoyiBiography
近百年中国年降水量序列的重建一-GongDaoyiBiography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

王绍武1)龚道溢2)叶瑾琳1)陈振华1)

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00871

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所,100875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

摘要:根据降水量观测记录及史料,建立了我国110?E以东35个站1880-1998年完整的四季及年降水量序列。1880年-1889年主要依靠史料及少数站降水量观测;

1900-1950年根据降水量等级图,并用史料插补;1951年以后完全是降水量观测资料。3段时间降水量观测记录分别占22.6%、69.0%及100%。史料部分利用了近30多年公布的15种经过整编的旱涝记载。本文介绍了建立序列的方法及可能包含的误差大小。年降水量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的突出周期有两个,分别是3.3a 和26.7a,前者可能与ENSO的影响有关,而后者则说明我国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近百年来我国年降水量趋势,只有约+0.1%/100a。我国降水近几十年的低频变化,可能主要是年代际变化引起的,而并非全为气候变化趋势。

关键词中国降水量

1 前言

降水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工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范围的洪涝与持续性的干旱常可造成上百亿公斤粮食的减产以及大量生命财产的损损失。因此,旱涝变化是气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五百年旱涝的分析充分利用了我国丰富的史料,并与观观测资料结合,建立了长期的连续序列,为旱涝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图集》[2]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气候变化的研究,各省均相继出版了有关史料或发表了研究报告。不过,五百年旱涝图只反映了夏季的旱涝。实际上,根据最近几十年的完整资料分析,其它各季的旱涝也是比较频繁的[3],如1982-1983年冬季华南降水量比常年增加一倍以上,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1966年是最近40多年中的大旱年,其中春季与秋季的干旱严重程度也都超过了夏季[4]。因此,除了对影响较大的夏季旱涝进行研究以外,对其它季节旱涝也要加强研究。

近来何素兰、马天健[5,6],王伯民[7]研究了我国四季及年降水量变化。但资料时间仅限于1951-1990年,对研究气候变化,序列尚不够长。有的作者研究了近百年降水变化,但早期用站少,后期用站多,序列不均匀[8]。本文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均匀的降水量序列。一方面要对中国有较好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序列又有足够的长度,能够充分显示近百年中国降水气候变化的特点。

2 资料

为了建立一个能反映中国降水量变化主要特征的序列;要考虑两个基本因素:1.对中国是否有较好的代表性,2.如何保证序列的均匀性,并有足够的长度。我们先利用近40年完整的月降水量观测资料讨论第一个问题。原始资料包括大陆上160个站,以及台湾5个站的月降水量记录,均自1951年1月到1990年12月。先计算历年各站年降水量,再计算历年165个站的平均值,然后计算这个平均值与165个站的相关系数。图1给出相关系数分布图。很明显,大约在105?E以西的西部地区降水量变化与全国的降水量变化无明显关系。图中标出0.2,0.4以及0.6等值线,对于40年资料来讲达到90%、95%及99%的信度的相关系数为0.26、0.31及0.40。可见东部地区在45?N以南与全国的总趋势是比较一致的。关系最大是在江南地区,相关系数最高达0.70以上。

其次,再看观测资料,1951年以前中国的降水量观测记录稍多于气温观测,但也有许多缺测1)。因此,如果早期用少数站,近期用较多的站,则序列前后不均匀。所以,考虑到地理分布的代表性,并尽可能利用所有有较长序列的测站,从165个站中选出35个站建立1880年到1996年每个站的四季及年降水量序列,这些站在图1中用黑点标出。显然从图1

*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首批项目(G1998040900)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35190)资助(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Developing Program for Basic Sciences: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rediction Theory of Heavy Climatic Disasters in China, No.G1998040900,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9635190).

1)中国降水资料,中央气象局等联合资料室,1954年

中可以看出这35个站比较均匀的复盖了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与全国平均降水量相关比较大的地区。这35个站的资料开始年代列在表1,同时给出1880-1889年及1900-1950 年两段时间缺测年数及1951-1990年与全国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

图1. 全国平均与各站年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据1951-1990年资料,黑点为35个站的位置) Fig. 1 Correlation in precipit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mean of whole China and that at each

station (1951-1990, black dots are the 35 stations).

表1 35站观测开始年份、缺测年数(1880-1889年及1900-1950年两个时段)及与全国年平均

降水量相关系数(以1951-1990年资料计算)

Tab.1. Beginning years of the observation, numbers without record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为什么把序列开始取为1880年,又为什么表1中分两段时间统计资料缺测情况呢?这取决于资料来源。从表1可知道1880年之前只有北京与上海两个站有观测记录。所以,如果希望建立的降水量序列中至少有一定数量的仪器观测记录,实际上不大可能再提前了。另外之所以把1900年前另划一段与1900-1950年分开讨论,是因为从1900年开始,我们可以利用月降水量等级图。这是原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在60年代初期开始绘制,后来

由原中央气象台长期预报科继续补充,包括1900年1月到1970年12月逐月我国东部降水量等级分布图。这份图的研制非常适合我国的具体资料情况。例如,40年代后期华南地区缺测,但东面的福建及西面的云南、贵州及四川均有观测,这样可以从大范围级别分布来内插。也有一些情况是相邻很近的站,如吉安(27?03'N,114?57'E)缺1945-1950年观测,但在附近的泰和(26?45'N,l14?50'E),则有1937年1月至1950年12月的完整序列显然就可以用来插补吉安的级别。当然有时两个站相邻很近,但降水级别经常不同,例如北京与天津、南京与镇江、香港与广州。在这种情况下内插时,就要特别小心。但是,无论如何,根据月降水量等级图比直接用某一个单站来插补另一个站降水量效果要好得多。但在西北部及西部边远地区,就不容易只根据降水量等级图来插补了。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史料十分丰富,因此在插补各月级别时,也参考了各地的史料。

表2 不同时期仪器观测降水量记录所占百分比

Tab.2. Percentage of the observed records dur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1880-1889年1900-1950年1951-1998年1880-1998年

22.6% 69.0% 100.0% 73.7%

从表2可见1880-1899年期间观测资料只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比例,因此,这段时间主要依靠史料来决定降水量级别。不过,由于史料往往在时间上一般精确不到月,所以我们只插补了四季的级别。顺便说明,这里无论月或季,降水量级别均分为5级。1级为涝,2级为偏涝,3级为正常,4级为偏旱,5级为旱。月降水等级图主要考虑概率分布划级,即1级与5级的概率为1/8,其余3级的概率为1/4。在绘制《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时也用的是同样的标准。因此,在划分1880-1899年季降水级别时,仍然采用同一原则。不过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概率往往有一些小的变化。例如北方地区冬、春季4级与5级的概率要高一些,这在各种研究旱涝级别的工作中都几乎是共同的。由于这段时期主要以史料为基础,在没有特别明显的灾害时,史料多不记载。所以,这样划分出来的3 级频率经常略高于25%,这一点也同《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图集》一致。

3 根据史料划定季降水级别

因为许多的证据来源于史料,因此如何根据史料来确定季降水级别成为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作五百年旱涝研究时[1],对这个问题已经作过比较充分的讨论,而且1880年以后旱涝图非常完整,所以确定1880年以后夏季的降水量级别没有任何困难。只需要根据后来又整理发表的各种史料,看一下对旱涝图有没有可以修改或补充之处。因此,本文的主要问题是划分冬、春、秋三季的降水级别。下面先介绍一下我们所采用史料来源。这些资料大部分是未正式发表的材料,一般由整编单位印发。下面表3按印发的时间先后列出15种资料。其中2及7两种是在五百年旱涝研究协作的基础上印的,包括了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其它各种资料又对长江上游、我国西北及西南地区作了重要的补充。

表3 旱涝史料来源

Tab.3 Resources of the Flood/drought categories

编号来源

1 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文史研究馆编,1963年

2 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等,1975年

3 山东省气候历史记载初步整理,江苏省地理研究所,1975年

4 内蒙古及邻近地区气象灾害旱涝丰欠年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1975年

5 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气候历史记载初步整理,江苏省地理研究所,1976年

6 河南省西汉以来历代灾情史料,河南省气象局科研所,1976年

7 华东地区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上海气象局等,1978年

8 宁夏回族自治区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宁夏气象局,1978年

9 青海东部近五百年气候史资料,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院,1978年

10 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四川省气象局资料室,1978年

11 云南天气灾害史料,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院,1978年

12 安徽省近五百年旱涝分析,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院,1981年

13 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河南省水文总站编,1982年

14 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贵州省图书馆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

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气象出版社,1985年

划分冬、春、秋三个季度降水量级别的方法基本与夏季相同,可参看文献[1]。表4、表5举出冬、春各一个例子。1886-1887年冬季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大范围多雨,沿长江几个站降水量正距平均在50%以上。根据仪器观测记录,这个冬季烟台降水达95.3mm(距平百分率为114%),上海为239.6mm(62%),芜湖221.0mm(53%),汉口209.3mm(64%),宜昌107.9mm(54%)。关于这个冬季大雪的记载非常多,表4中给出了一些例子。1891年春则是一个人范围干旱的例子,根据仪器观测记录,烟台降水26.2mm(距平百分率为-67%),上海为172.7mm(-36%),芜湖140.9mm(-59%),汉口295.6mm(-29%),北京11.8mm(-79%)。这年也有不少春旱的记载(表5)。通过这两个例子,大体上可以看到根据史料来判断冬、春、秋季降水级别也是可能的。当然,并不是35个站中每个站每个季都能找到史料,一般在缺少降水量观测记录的季节中大约有一半时间有史料,而另一半时间则不得不依靠降水级别图内插。不过,从1880-1998年这119年来看,有降水量观测以及有史料的情况占了86.9%,其中73.6%为降水量观测,13.3%为史料。所以,应该说这个序列主要是根据降水量观测建立的。

图2 1891年35站的降水级别(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Fig.2 Precipitation categories for the 35 stations in 1891(a.spring b.summer c.autumn d.winter)

表4 1886-1887年冬季旱涝史料

Tab.4. Some examples of the flood/drought categories for the 1886/87 winter

省份 站名 年份 记 载

江苏 淮阴 1886 宿迁,十二月十六日雪,明年正月初七始止。 镇江 1886 句容,大雪,溧阳十二月大雪、树介。 扬州 1887 兴化,正月大雨雪。

南京

1886

南京冬十二月大雪经月,折木坏屋,平地深五尺。汇浦冬十二月大雪旬日,除

夕尤甚,平地深六尺余。(1887)南京春正月山水发,冲圯东水关外石闸。 安徽 宿县 1886 五河冬大雪。

六安 1886 舒城冬大雪,平地深六尺。

安庆 1887 怀宁正月大雪,平地三、四尺。

湖北 汉口 1886 冬大雪,平地六、七尺,河港坚冰,上可通车。 沔阳 1886 冬大雪,平地深四、五尺。 枣阳 1886 十二月大雪,深数尺。

安陆 1886 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大雪积深六尺。

河南 修武 1886 大雪深三尺,自(1886)十月十六日至(1887)正月二十日始消。 获嘉 1886 大雪深二、三尺。

鄢陵 1886 冬大雪寒甚,树木房屋皆生白毛。 信阳 1886

十二月中连续大雪,路两边雪齐人肩。

表5 1891年春季旱涝史料

Tab.5. Some examples of the flood/drought categories for the 1891 spring

省份 站名 年份 记载

山东 临朐 1891 二月至五月不雨 蒙阴 1891 春三月旱

陕西

1891 入春以来雨泽衍期,自四月以来未得透雨 上海 嘉定 1891 春夏大旱 江苏 溧阳 1891 自春徂夏旱 盐城 1891 旱蝗

兴化 1891 夏五月旱、蝗 湖北

利川

1891

春大饥

图3 长沙站夏季降水序列 (a.夏季降水级别, b.6月降水级别 c.7月降水级别 d.8月降水级别 e.夏季降水量序列)

Fig.3 Summer rainfall time series of Changsha station. (a.categories of summer, b.categories of June, c.categories of July, d.categories of August, d.summer precipitation amount calculated from the categories, in mm)

如上所述,1880-1899年期间绘制了四季降水级别图,作为一个例子,图2中给出了1891年35个站四个季的降水级别分布图。1900-1970年有逐月降水级别图。接下来的问题

188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030060012

3

451

23

4

5

123

45

12

34

5

a)

b)

c)d)e)

就是如何把这两种级别转换为降水量。

4 降水级别转换为降水量距平

首先我们作1900-1950年间的月降水量的转换。月降水级别是根据概率来划定的,只不过当时的基本资料为1919-1959年。但1951年以前降水量序列长短不齐,且有许多中断,为了求碍每个站每个级对应的降水量,我们根据1951年以来资料按相同的概率分布重新划级,得到1951年1月以来历年各月35个站的降水级别。这个级别序列与气象科学研究所1900-1970年的级别序列有20年(1951-1970年)是重复的,因此可以比较两个月降水级别序列。计算各站各月两种降水级别序列的相关系数,一般在0.78到0.92之间,平均0.86。大部分时间级别相同或仅差一级。因此,可以认为1900-1970年及1951-1998年两个月降水级别序列基本是一致的。这样就根据后一时期比较完整的降水量资料来把1900-1950年的月降水级别转换为降水量;1951年1月以后一律用实测降水量。这样就得到了完整的35个站1899年12月以来的的降水量序列。然后按12月-2月、3月-5月等合成为冬、春、夏、秋四季的降水量。其中在作月降水级别到降水量转换时,根据有关资料补绘了1899年12月的降水量级别图,使1900年冬(即1899年12月1900年2月)有一个完整的冬季资料。

图4 我国东部四季平均降水量距平

(a: 春季, b: 夏季c: 秋季d:冬季 e:年降水量, 距平为对1961-1990年平均)

188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Year

-2000200-100-500

50100-1000100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 m m

-1000100-1000100a b

c d

e

Fig.4 Anomalies of the mea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ern China for spring (a), summer (b), autumn (c), winter (d) and annual (e). With respected to 1961-1990.

图3给出了长沙站夏季降水的一个例子,图3(b),(c)和(d)分别为6,7和8月1900-1950年的降水级别。将1951以来观测记录3个月的降水量分别按划分级别同样概率分5级,即1级与5级的概率为1/8,其余的3个级别的概率为1/4。将各级所有年的观测降水平均即作为每级对应的降水。这样计算出1900年到1950年长沙各月降水量,6~8月相加即为夏季的降水量。

其次,再讨论1880年到1899年降水量序列的重建。如上所述,根据史料但也应用了所有可用的降水量观测记录,建立了1880年冬(代表1879年12月-1880年2月)到1899年秋四季各20年35站的季降水级别。由于划分季降水级别的原则与绘制《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相同,所以对1951-1998年的季降水量也按这个概率分级,求出每级的平均降水量,用这个级平均降水量对1880-1899年期间作转换,这样就得到1880年冬至1899年秋四季的降水量。与前面得到的1900年冬以来的序列连接就得到四季近119年的降水量序列。把春、夏、秋、冬四季相加,就得到年降水量。由于冬季是12月至2月。所以这个年降水量序列不是每年1月到12月的和,而是当年3月至下年2月的和。

下面我们扼要讨论一下这个序列可能包含的误差,或者叫作不确定性。表6给出3段时间各级出现的频率。显然,频率的分布大体上是一致的,不过最后一段时期资料最完整,又是整个序列的标定时期,即用来求各级所对应的降水量的时期,所以频率分布最规整。顺便指出,一般求多年平均往往取30年平均。计算概率分布似乎也应该用30年,但考虑到1900-1970年的月降水级别定级时用了40年,同时,中国的降水有30-40年周期,所以我们用1951年以来的全部资料标定时期。1880-1899年1级与5级频率稍低,3级频率稍高,这是因为主要依靠史料的缘故。不过无论如何,总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认为这3个时期的级别序列是可以衔接的。

当然,用级平均降水量作为该季降水量显然是有误差的。为了判断这个误差的大小,把1951年以来历年各站各季降水量对该季所对应的级的平均降水量求距平,然后分季计算标准差。最后把这个标准差与历年对多年平均计算的标准差比较,平均为0.28。显然,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

表6 不同时期降水量级别的频率(%)

Tab.6. Frequencies of the precipitation categories (%)

时期 1 2 3 4 5

1880-1899年9.3 24.4 35.3 22.4 8.6

1900-1950年9.1 26.8 27.8 26.9 9.4

1951-1998年10.9 26.0 26.2 26.0 10.9

根据上述各种处理和计算,就得到了1880年以来我国东部35站四季和年降水量序列。图4给出了东部平均的降水量序列。此平均降水量序列的代表性如何呢?为了比较图5(a)给出1951-1990年165个站平均年降水量,与35个站比较,165个站平均降水量要小一些,这是因为包括了西部大范围干燥区,但两者的变化趋势是很相似的。40年的相关系数达到0.95。我们还可以与更多站求得的中国降水量曲线比较。图5(c)为王伯民[7]给出的384个站的降水标准序列,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6。可见用35个站确实能较好地反映中国降水量的变化。此外,35个站平均降水序列,还能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中国的旱涝变化,图5(d)为文献[3]中给出的全国受旱站数减受涝站数曲线,为了便于比较,坐标向下为正,可以看出与图3(a)的关系相当好,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4。因此,我们可以认为35个站的序列基本上能代表中国的降水变化。

5 1880-1998年中国降水量变率的初步分析

普遍的观点认为近百年来的气温变暖,可能已经造成全球平均降水量的增加。Hulme[9]根据1900到1994年资料计算,发现全球陆地平均降水与温度相关系数在年际尺度上为+0.36,在年代际尺度上为+0.51,显著性都超过99.9%。对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情景

的模拟也显示,如果温度上升1?C,全球平均降水增加量在1.5~3.0%范围[10,11]。不过,Hulme[9]也指出,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在各个地区有很大的差异。那么,中国降水是否也与全球最暖有关呢?这也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王伯民[7]根据384个站1951-1990年资料,计算得到-46.5毫米/百年。由于全国平均降水量大约在850毫米左右(用不同站计算结果不同)。因此,这大约相当百年减少5.5%。但是这只是近40年的结果。用本文的平均序列,同样对1951-1990年计算得到-65.6mm/100a。由于35个站的平均降水量为1052.4mm,相当于百年减少6.2%,与王伯民的结果相当接近。对东亚地区的7个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也表明,当全球升温1?C时,东亚各季的降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春、夏、秋、冬四季幅度分别为4.2、3.8、3.0和3.5%[12]。对最近30a(1969-1998)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增加趋势达5.0%/100a,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尤其突出。文献[13]指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的降水与北半球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推测最近20多年来我国夏季的多雨可能与全球变暖的加剧有关。不过,全球增暖至少是从19世纪后期即开始了,已经持续了近百年。而计算1880-1998年我国年降水量趋势,只有约+0.1%/100a。从图4中也可以看到,各季和年的降水量除了有很强的年际波动外,还有明显的低频变化。图6是对东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序列的功率谱分析结果。很显然,突出的峰值集中在两个频率段,一个极大值对应的是3.3a,另一个是26.7a。前者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年际尺度变率可能与ENSO的影响有关;而后者则说明我国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这说明近几十年的低频变化,主要是年代际变化引起的,而并非全为气候变化趋势。

下面对我国东部平均降水与全球陆地平均降水的变化作一下比较。全球陆地平均降水资料有两个,一个是IPCC1996年报告中的序列[14],另一个是NOAA的序列[15]。比较序列的波动可以发现,中国降水与全球陆地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有一些一致之处。计算两个序列与中国降水序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及0.12。具体看,上世纪末全球降水偏多,在世纪交替时出现一个很强的少雨期,中国亦有类似之处。但是全球在1920年之前以少雨为主。而中国则是一段降水正常偏多时期。在1903年-1922年的20年间,除1913年以外,无很强的干旱年。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全球陆地少雨,中国情况类似。但随后30年代出现了几个多雨年,而在全球反映不明显。从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世界范围多雨,中国也出现了多雨期,特别是1947年-1954年连续8年降水为正距平。但全球80年代到90年代前半以少雨为主,而中国早涝交替明显,强多雨年略多于强少雨年。因此,可以认为中国与全球陆地降水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也有时不一致。严中伟曾经指出60年代中降水由多转少是一个行星尺度的现象[16]。分析表明不仅是60年代的干旱,19、20世纪之交的干旱及20年代后朔的干旱,中国也同全球陆地降水变化一致。不同的是中国的年代际变化更明显,而全球降水长期趋势较强。不过全球陆地降水中有3.8a左右的比较突出的周期,这可能也反映了ENSO的影响。

图5 反映中国年降水的不同序列的比较(a:165站平均,b:35站平均, c:384站平均, d: 旱减涝站数)

Fig.5. Different annual precipitation series. In the terms of mean of 165 (a), 35(b), 384(c) stations and the numbers of flood stations minus drought stations (d).

图6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的功率谱分析

Fig.6.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averaged annual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6 结论

本文主要根据降水量观测资料,并用史料插补,得到了1880年以来在中国东部较均匀分布的35个站的四季及年平均降水量序列。分析表明35个站的平均值对中国有较好的代表性,不仅与384个站的气温序列有较好关系(0.86),与旱涝频率相关也很高(-0.84)。1880-1998年我国年降水量并没有明显的趋势,只有约+0.1%/100a 。功率谱分析表明,我国年降水量变化的周期主要是3.3a 和26.7a ,前者可能与ENSO 的影响有关,后者则表明我国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近几十年来我国降水的低频波动可能主要是年代际变化引起的,而并非全为气候变化趋势。

当然,降水的空间特征很小,要研究区域整体特征需要密集的站点资料。虽然35站较均匀地覆盖了我国东部地区,以此代表中国也必然会遗漏小尺度的一些特征,今后如果条件成熟,还应该恢复更多站的降水序列。此外,本文的重点是建立降水序列,因此对我国年降水量的变率这里只是初步做些分析,各季及其空间特征将在今后进行更具体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Wang Shaowu, Zhao Zongci. Analysis of the drought/flood for the last 500 years in China. Acta Geogra.Sinica,

34(4):329~341 [王绍武, 赵宗慈. 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 地理学报,1979, 34(4):329 341. ] [2]Centr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China. Atlas of the drought/flood category for the last 500 years in China.

Map Press. Beijing, 1981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北京:地图出版社, 1981 ]

[3]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Scientific Academe, National Climatic

Center. Atlas of the Climatic Disasters in China. Ocean Press, Beijing, 1997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 地理研究所, 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气候灾害分布图集.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7 ]

[4] Feng Peilan, Li Cuijin, Li Xiaoquan et al. Maj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1951-80. Meteorological

Press, Beijing, 1985 [ 冯佩兰, 李翠金, 李小泉等.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5 ]

[5] He Sulan, Ma Daji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variability in the last 40 years over China.

in Short-term climatic changes and causes in China. Cao Hongxing eds. Meteorological Press, Beijing, 1996, 0.00.10.20.30.40.50.000.05

0.10

26.7 3.395%

25~32 [ 何素兰, 马大健. 近40年我国降水及变率的分布特征. 我国短期气候变化及成因研究. 曹鸿兴主编.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25~32 ]

[6] Ma Dajian, He Sul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ought/flood in the last 40 years over eastern China. in Short-term

climatic changes and causes in China. Cao Hongxing eds. Meteorological Press, Beijing, 1996, 33~42 [马大健,何素兰. 近40年我国东部地区旱涝特征. 我国短期气候变化及成因研究. 曹鸿兴主编.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33~42 ]

[7]Wang Boming. Trends analysis for the standard precipitation time series of China. in Proceeding of Climatic change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Series A). Meteorological Press, Beijing, 1996, 200~206 [王伯民. 我国降水标准序列的趋势变化分析. 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第一集). 85-913项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200~206 ]

[8]Zhang Minli.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Atmospheric Science.

1993,17(4):451~461. [章名立. 中国东部近百年雨量变化. 大气科学,1993, 17(4):451~461 ]

[9] Hulme M. Recent climatic change in the world's dry land. Geophy. Res. Letters, 1996, 23(1):61~64

[10] IPCC. Climate Change: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eds.) Houghton J T, Jenkins G J and Ephraums J 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0, 137~164

[11] Hulme M, Osborn T J, Johns T C. Precipitation sensitivity to global warming: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s

with HadCM2 simulations. Geophy. Res. Letters, 1998, 25(17):3379~3382

[12] Hulme M, Wigley T, Zhao Zongci et al. Greenhouse warming and induced impacts on China.

CRU/WWF/SMA, Switzerland, 1992, 57pp [Hulme M, Wigley T, 赵宗慈,等, 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CRU/WWF/SMA, Switzerland, 1992, 57pp ]

[13] Gong Daoyi. Global warming and summer flooding risk in China. J. Natural Disaster. 1999,8(3):30~37. [龚道

溢. 气候变暖与我国夏季洪涝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学报,1999,8(3):30~37 ]

[14] IPCC. Climate Change l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K, 1996,

152~156

[15] WMO,UNEP.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Climate System Monitoring. Dec 1988-1991, 1992, 25~29

[16] Yan Zhongwei, Ji Jingjun, Ye Duzhen. Climatic jumps in late 1960s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

Sciences in China (B). 1990, 1,97~103 [严中伟, 季劲钧. 叶笃正. 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I). 中国科学(B),1990, 1,97~103 ]

SEASONAL PRECIPITATION SERIES OF EASTERN CHINA

SINCE 1880 AND THE V ARIABILITY

Wang Shaowu1), Gong Daoyi2), Ye Jinlin1) and Chen Zhenhua1)

1)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Institute of Resources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series of 35 stations over eastern China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he observations as well as proxy data. All the time series cover the period 1880-1998. During the period 1880-1889, the observed precipitation records are available only for several stations. The huge gap in the data were filled using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which is used in the past climate reconstruction fruitfully. During the period 1900-1950, the Precipitation Grade Map was applied, and some data gaps were resolved using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too. Since 1951, there are all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3 different time sections, the observations account for 22.6%, 69.0% and 100% of the total data number respectively.

All documentary evidence used in this paper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5 precipitation categories for every season. The standard is as the same of that used by the China Flood/drought Category Map for the Last Five Centuries, i.e., category 1 is heavy flood, 2 is flood, 3 is normal, 4 is drought and 5 is heavy drought. The frequency of the categories is 1/8 for category 1 and 5, 1/4 for the three others. Then, all precipitation categorie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precipitation amount by the specific functions determined using the recent observed data. Thus, the seasonal precipitation data of all 35 stations are obtained, and added into the annual amount in the order of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And the possible error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re estimated, in average less than 28% of the actual rainfall value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preliminarily analyzed. There are no obvious trend, only +0.1%/100a when calculated using the data of whole period 1880-1998. However, as shown in Figure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low-frequency variations for both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series.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are evident cycles, centered near 3.3a and 26.7a. The annual-time-scale period of 3.3a may be have relationship to the ENSO, and the period of 26.7a suggests that there is strong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precipitation of China. The significant rainfall variations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maybe caused by the interdecadal changes, and have not strong association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trends as expected in some diagnostic and modeling studies.

[地理学报, 已接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六章专题测试

一、判断题 题目1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改变农村土地结构,稳定社会局面的重要手段。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2 2、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国内的任务就是消灭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3 3、毛泽东主席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性质及危害。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4 4、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入城仪式上解放军穿过东交民巷,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5 5、《北京条约》中规定列强在东交民巷享有的一系列“特权”包括:东交民巷不许中国人居住,不准设立中国衙署,其行政管理权与驻兵权完全属于列强,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6 6、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结成国际统一战线的外交策略。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7 7、1952年10月26日,由西铺村23户贫农组成的第一个集体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8 8、由于西铺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时村民都比较穷,凑起来只有三条驴腿的牲畜股,没有农具和车辆,因此被人们称做“三个驴腿”穷棒子社。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9 9、1993年3月,作为“红色资本家”最典型代表的荣毅仁出任国家副主席,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肝胆相照和荣辱与共。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10 10、在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于在1957年底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大部分指标,取得了工业建设的一大奇迹。 选择一项: 对 错 二、单选题 题目11 1、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归国家经营,使得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重新掌握了经济命脉,为巩固新政权提供了必要的()。 选择一项: A. 经济基础

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

《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国季风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个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二)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我国降水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特征和气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哪个自然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示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 学生回答预设:降水。 教师:(展示建筑所在位置,学生竞猜)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情况,我们结合我国年均降水量

的分布来看一下。请同学们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1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岭、张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6.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链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读图。】 教师:观察到现象后,我们需要思考原因,为什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学生回答预设:西北内陆离海较远,东南靠近水汽源头。 教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含有丰富水蒸气的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运动,所以使得降水出现这种变化趋势,是什么推动了云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预设:风。 教师: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和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2021中考历史专题: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_

2021中考历史专题: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 精神_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 一大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 一国两制 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A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近代列强侵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和方式 从国家看:近代前期,侵华国家最初以英法为主,美俄是帮凶; 19世纪末,日本也加入侵华队伍,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 近代后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 这种变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的反映。 1、英国、法国: (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俄国 (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美国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积极支持介石打战。 (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海峡。) 4、日本 (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 (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 从方式看: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开拓市场、掠夺原料,侵华主要方式是以武力打开大门,输出商品,企图瓜分中国;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侵华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比较特殊的是俄国,由于其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其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中国水利统计年鉴2011_1-142010年主要城市降水量_

江河湖泊及水资源 1-14 2010年主要城市降水量 Monthly Precipitation of Major Cities in 2010 单位:毫米unit: mm 城市City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Total of Jan. Feb. Mar. Apr. May June July Aug. Sept. Oct. Nov. Dec. the Year 北京Beijing 10.4 2.6 22.2 17.5 29.5 88.7 34.0 177.8 80.8 59.0 522.5 天津Tianjin 5.0 4.4 8.1 7.9 21.0 49.8 124.7 56.4 44.5 32.1 1.5 355.4 石家庄Shijiazhuang 1.2 12.0 16.1 15.7 19.3 15.7 75.8 155.3 109.6 10.4 1.8 432.9 太原Taiyuan 9.8 6.6 27.7 26.5 4.2 52.8 124.8 104.5 19.7 376.6 呼和浩特Hohhot 2.8 2.0 23.8 21.9 75.2 17.1 37.3 97.4 125.6 64.8 1.6 469.5 沈阳Shenyang 11.6 26.2 30.6 72.7 134.8 35.5 149.1 356.9 56.0 52.4 87.1 23.7 1036.6 长春Changchun 7.1 9.6 23.4 42.2 162.0 30.5 276.3 205.9 7.9 41.0 51.7 20.7 878.3 哈尔滨Harbin 4.6 17.6 26.8 44.4 115.6 68.3 184.7 57.8 16.5 13.9 22.2 18.9 591.3 上海Shanghai 40.6 80.2 172.8 96.3 60.9 100.4 124.0 202.0 120.5 81.0 5.0 45.2 1128.9 南京Nanjing 18.8 115.6 117.8 197.9 56.1 62.1 343.2 142.1 181.1 32.1 7.6 24.0 1298.4 杭州Hangzhou 37.1 151.2 300.4 127.9 65.1 163.3 256.5 164.6 212.9 158.0 25.5 65.6 1728.1 合肥Hefei 19.7 84.2 120.7 160.7 91.7 106.5 340.5 150.5 185.7 27.7 8.0 20.9 1316.8 福州Fuzhou 63.4 138.8 166.1 326.2 173.9 315.0 122.8 53.2 132.2 61.7 10.8 40.4 1604.5 南昌Nanchang 86.9 109.4 276.7 302.5 501.0 404.4 144.1 63.1 104.5 55.5 19.6 143.5 2211.2 济南Ji’nan 6.7 21.2 15.7 11.0 37.4 84.1 155.4 421.8 64.6 1.5 1.5 820.9 郑州Zhengzhou 0.2 13.2 15.4 54.6 21.6 18.7 152.6 178.6 141.1 2.8 1.5 600.3 武汉Wuhan 28.5 49.5 150.6 140.3 138.7 152.7 389.7 83.6 91.0 83.5 14.6 15.2 1337.9 长沙Changsha 31.0 63.8 141.2 174.6 323.1 276.4 75.3 141.9 173.6 61.3 36.5 127.7 1626.4 广州Guangzhou 69.5 71.7 19.0 256.7 584.5 322.7 164.9 250.5 558.6 28.9 2.1 24.5 2353.6 南宁Nanning 150.7 3.8 9.1 126.8 168.4 282.1 326.1 103.8 161.5 2.5 10.1 32.0 1376.9 海口Haikou 52.0 22.1 7.5 60.9 136.9 113.1 219.3 424.5 109.3 1212.9 64.9 21.7 2445.1 重庆(沙坪坝)Chongqing(Shapingba) 20.8 13.4 47.4 141.6 121.9 197.1 185.0 105.6 57.2 62.5 56.7 35.5 1044.7 成都(温江)Chengdu(Wenjiang) 0.3 3.1 21.5 29.1 66.1 106.3 238.2 291.9 150.0 16.6 6.2 7.5 936.8 贵阳Guiyang 7.1 6.3 23.3 57.2 95.0 189.9 140.3 144.1 156.7 104.2 38.8 47.1 1010.0 昆明Kunming 3.4 22.1 27.9 43.6 84.3 159.5 215.4 98.8 150.1 34.9 29.1 869.1 拉萨Lhasa 0.1 2.9 5.0 8.8 35.2 86.3 142.7 70.1 8.7 359.8 西安Xi’ an 11.0 18.8 47.1 41.9 25.6 106.4 150.1 72.0 43.4 10.3 0.7 527.3 兰州(皋兰)Lanzhou(Gaolan) 0.8 0.5 0.2 16.0 47.0 44.8 10.3 18.6 31.8 20.6 1.4 192.0 西宁Xining 1.2 1.2 4.2 17.6 99.0 50.8 58.2 65.4 72.6 33.2 0.4 1.2 405.0 银川Yinchuan 10.1 0.6 5.3 31.1 67.8 34.6 4.0 39.4 13.4 206.3 乌鲁木齐Urumqi 15.6 9.5 46.8 30.0 26.2 31.2 13.2 12.5 5.1 32.5 28.3 31.5 282.4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 Note Figures in the table come from China Statistical Y earbook 2011. 19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5、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6、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7、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8、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9、“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四2018年

答案: 【单选择题】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孤立了顽固势力 b.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争取了中间力量 d. 调动了一切反日阶级、阶层的积极性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力量的变化 c.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选择一项: a. 整风运动 b. 实行“双减双交” c. “三三制”原则 d. 精兵简政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前提是()。 选择一项: a. 推翻国民党统治 b.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 ①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④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选择一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是( )。 ①国民党尚未完成军事部署②阶级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 ③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④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选择一项: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专题五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 A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2018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一

1.【单选择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开始的。 选择一项: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严复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2.【单选择题】高度评价十月革命,说从“刀光火色”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的是(选择一项: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 【单选择题】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选择一项: a.陈独秀 b.毛泽东 c.董必武 d.李大钊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1922年至1923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选择一项: a.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香港海员罢工 d.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题目5)。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5 【单选择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中国国民党一大 b.中国国民党二大 c.中国共产党一大 d.中国共产大二大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选择一项: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整理党务案 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中山舰事件 题目7 正确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是()。 选择一项: a.蒋冯战争 b.蒋桂战争 c.直奉战争 d.中原大战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会议是(选择一项: a.中共六大)。 b.八七会议 c.三湾改编 d.遵义会议 题目9 正确

中国各省年降水量排行

中国各省年降水量排行 本表给出我国各个省区市的2010年人口数量、面积、平均年降水量以及由此计算出来的各个省区市的每年每人具有的降水资源量。全国为4385立方米/人.年。而我国每年获得的降水资源量是6万亿吨(60291) 说明:年降水总量=(年降水量)×(面积) 降水总量/人口=人均年降水资源量 省区市人口面积年降水量总降水量人均降水 万万平方公里毫米亿m3/年m 3/人.年 黑龙江3831 45.4 500 2270 5925.346 吉林2746 18.74 550 1030.7 3753.46 辽宁4376 14.69 800 1175.2 2685.558 北京1961 1.6 500 80 407.9551 天津1294 1.2 600 72 556.4142 重庆2884 8.2 1439 1179.98 4091.47 上海2302 0.6 1124 67.44 292.9626 河北7185 18.47 600 1108.2 1542.38 山西3571 15.6 520 811.2 2271.633 陕西3732 27.6 600 1656 4437.299 甘肃2557 45.5 300 1365 5338.287 宁夏630 6.6 200 132 2095.238 新疆2181 166 154 2556.4 11721.23 西藏300 122 400 4880 162666.7 内蒙2470 118 220 2596 10510.12 青海562 72.23 380 2744.74 48838.79 山东9579 15.8 710 1121.8 1171.103 河南10975 16.8 700 1176 1071.526 江苏7866 10.2 1000 1020 1296.72 浙江5442 10.2 1400 1428 2624.035 安徽5950 13.9 1200 1668 2803.361 湖南6568 21.2 1500 3180 4841.657 湖北5723 18.36 1200 2203.2 3849.729 江西4456 16.69 1600 2670.4 5992.819 广西4602 23.67 1600 3787.2 8229.465

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作业

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作业 姓名: 学号:

我眼中的林彪 林彪是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人物之一,从小到大,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在课堂上了解到全面的林彪,通过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这门课的学习,在老师介绍下,联系以前所了解的信息,终于对林彪的一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号育容、育荣、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中共二号人物,党内唯一的中央副主席,曾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但其后与毛泽东关系破裂,随即失势。中国官方称其在试图发动政变失败后出走苏联,于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他短暂参与的抗日战争及苏德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摄氏四十多度的海南岛,兵力居四个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之首,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歼敌数180万人,位居第三,高于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和第一野战军。 以上是维基百科对林彪一生的概述。 林育蓉出生于湖北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少年师从“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接触进步思想,1925年,在其堂兄林育南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一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改名林彪。 1926年12月,林彪被教官聂荣臻分派到第4军叶挺独立团2营7连任见习排长,后升任排长。1927年4月,蒋介石宣布清党后,林彪依然选择跟随中共。8月1日,中共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事。2日,林由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到达加入暴动。1928年4月28日,林彪随朱德、陈毅部与毛泽东秋收暴动所部等会师井冈山。由于林彪脑子灵活,加上毛泽东的欣赏,1932年3月12日,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25岁的林彪升任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1934年10月10日,博古、李德等率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共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以向西突围离开根据地,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合的方式对付国军“第五次围剿”。林彪率红一军团1.8万人和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负责开路。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失败后,林彪率未渡河的红一方面军一部奔袭泸定桥,先头部队红4团强行军,历经数场战斗于25日到达泸定桥一侧,后到的林彪迅速开会研究部署夺桥方案。红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二2018年

1.【单选择题】迫使国民政府正式对日作战的是()。 选择一项: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2.【单选择题】下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b. 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单选择题】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点是()。 选择一项: a. 政治基础相同 b. 社会主要矛盾相同 c. 主要任务相同 d. 合作方式相同 4.【单选择题】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淞沪会战结束②平型关大捷③台儿庄战役④南京陷落 选择一项: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②③④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表明日本侵华战略意图失败的战役是()。 选择一项: a. 台儿庄战役 b. 太原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平型关大捷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选择一项: a. 忻口战役 b. 平型关大捷 c. 临沂战役 d. 台儿庄战役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选择一项: a. 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 b. 总结抗战的经验 c. 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d. 开辟敌后战场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日本速战速胜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b.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顽强抵抗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题目9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下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 西方国家普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 b. 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最完整的基于ArcGIS的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制作

《GIS应用技术》课程 课间实验报告 基于ArcGIS的中国 2011年降水量分布图制作 姓名: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 基于ArcGIS的中国 2011年降水量分布图制作 一、实验目的及所用软件版本 1、实验目的 (1)了解和熟悉ArcGIS的基本操作和工作原理 (2)了解和熟悉ArcGIS底图制作、空间降水插值、地图整饰直到最后成图的整个过程的基本操作 2、实验软件所用版本 实验软件 二、实验内容及问题背景 1、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底图的制作。这一部分介绍衬托专题图的底图的制作,这一部分的结果还可以作为其它专题图的底图; (2)中国年降水量插值。这一部分介绍用ArcGIS的空间插值方法将气象站点的降水量数据插值得到全国范围内的降水分布; (3)地图整饰。这一部分介绍添加地图要素和美化及最后出图; 当前绝大多数的GIS软件都能够提供对数据处理的功能,本实验以为例完成以上工作。 2、实验内容所涉及的问题背景 在今年的Esri中国用户大会上,我听了几场关于ArcGIS用于制图方面的讲座,也在体验区与Esri中国的技术老师有一些交流。一直觉得ArcGIS在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方面很强大,而在制图方面却表现得不怎么样。我看到在国内很多人制图用的是CorelDraw、AI(可能不仅仅是国内,国外的专业制图也是),诚然这些软件作为专门的图形软件,在很多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对于地理信息制图来说,图形不能和地理信息相关联却是这些软件最大的软肋。而ArcGIS越来越注重在制图方面的发展与应用,每年举办的制图大赛就是推广之一。 三、实验原理与数学模型 本实验主要从实际要求出发,经过对以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制作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数据的获取、预处理、空间降水插值直到最后成图的整个过程。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底图的制作。这一部分介绍衬托专题图的底图的制作,这一部分的结果还可以作为其它专题图的底图;

2018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一

2018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一

1.【单选择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开始的。 选择一项: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严复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2.【单选择题】高度评价十月革命,说从“刀光火色”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的是()。 选择一项: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鲁迅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选择一项: a. 陈独秀 b. 毛泽东 c. 董必武 d. 李大钊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1922年至1923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 选择一项: a.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b.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 香港海员罢工 d. 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5 【单选择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 中国国民党一大 b. 中国国民党二大 c. 中国共产党一大 d. 中国共产大二大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 整理党务案 c.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 中山舰事件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是()。 选择一项: a. 蒋冯战争 b. 蒋桂战争 c. 直奉战争

中国水利统计年鉴2010_1-142009年主要城市降水量_

江河湖泊及水资源 1-14 2009年主要城市降水量 Monthly Precipitation of Major Cities in 2009 单位:毫米unit: mm 城市City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Total of Jan. Feb. Mar. Apr. May June July Aug. Sept. Oct. Nov. Dec. the Year 北京Beijing 18.0 7.4 32.2 14.7 95.5 196.6 60.9 23.3 5.9 26.1 480.6 天津Tianjin 15.2 12.9 47.4 9.2 166.2 171.7 75.8 49.9 12.2 5.7 566.2 石家庄Shijiazhuang 10.2 5.5 7.0 47.1 49.1 67.1 288.2 119.2 11.1 94.4 698.9 太原Taiyuan 9.9 4.4 8.9 55.5 10.6 155.0 185.4 130.5 10.3 53.0 1.6 625.1 呼和浩特Hohhot 14.5 15.3 31.8 15.4 77.5 55.6 48.7 0.8 5.4 265.0 沈阳Shenyang 12.2 36.7 13.1 104.8 44.4 109.2 122.1 63.1 26.4 92.8 15.8 17.1 657.7 长春Changchun 3.5 10.3 7.2 50.8 28.5 125.2 123.2 64.5 14.2 20.2 14.4 19.0 481.0 哈尔滨Harbin 6.8 4.0 25.8 34.4 28 178.7 106.1 66.9 37.2 24.4 10.4 11.4 534.1 上海Shanghai 51.7 124.6 56.2 75.2 59.4 142.7 217.0 290.4 86.2 17.0 106.2 62.8 1289.4 南京Nanjing 32.2 112.8 48.3 59.2 56.0 168.7 485.4 102.7 102.9 3.2 113.7 78.4 1363.5 杭州Hangzhou 36.3 190.7 117.6 117.9 77.0 85.6 227.7 213.0 113.7 18.0 186.6 69.8 1453.9 合肥Hefei 29.3 84.4 67.8 64.9 119.4 160.2 128.6 91.5 19.3 12.8 115.6 58.1 951.9 福州Fuzhou 23.7 12.4 115.3 104.6 70.5 262.1 211.6 378.3 24.0 11.4 94.1 66.7 1374.7 南昌Nanchang 19.4 85.3 249.8 244.3 75.4 200.6 142.2 96.0 23.0 11.8 80.1 49.9 1277.8 济南Ji’nan 13.5 22.2 57.1 152.8 65.2 172.2 128.1 29.0 26.6 26.5 8.6 701.8 郑州Zhengzhou 30.1 17.3 49.2 82.9 49.8 125.2 270.2 80.4 9.6 46.7 1.1 762.5 武汉Wuhan 18.5 122.9 69.7 197.7 132.1 306.7 95.9 38.8 41.8 23.9 67.7 42.3 1158.0 长沙Changsha 17.9 103.6 140.9 217.0 130.7 198.5 194.8 54.1 5.4 34.9 44.0 74.8 1216.6 广州Guangzhou 5.4 0.6 207.7 108.8 210.9 273.7 221.6 230.1 39.0 26.4 101.2 47.2 1472.6 南宁Nanning 7.9 2.1 37.7 114.3 149.6 150.6 241.2 125.1 42.8 75.1 8.4 8.3 963.1 海口Haikou 3.7 15.0 215.2 211.6 245.3 244.3 242.4 427.2 566.5 443.5 5.9 7.6 2628.2 重庆(沙坪坝)Chongqing(Shapingba) 26.8 16.6 45.2 117.4 93.5 260.2 102.1 383.7 49.3 66.5 18.0 19.6 1198.9 成都(温江)Chengdu(Wenjiang) 12.0 3.1 12.6 51.1 35.6 33.5 195.2 169.1 154.8 42.3 8.0 6.9 724.2 贵阳Guiyang 17.4 28.7 39.8 192.3 90.5 117.6 150.8 105.5 35.4 47.1 8.7 15.7 849.5 昆明Kunming 7.1 10.7 22.4 51.6 153.8 90.8 169.7 28.3 9.1 21.8 0.5 565.8 拉萨Lhasa 0.6 5.2 0.8 1.1 37.9 80.7 191.4 18.2 8.0 0.1 344.0 西安Xi’ an 18.4 35.5 21.0 116.3 59 57.6 176.0 81.3 27.6 56.3 11.3 660.3 兰州(皋兰)Lanzhou(Gaolan) 1.0 3.4 1.3 12.3 9.6 11.3 20.4 79.7 33.5 8.6 4.7 0.1 185.9 西宁Xining 4.7 0.4 15.7 18.4 66.4 66.7 68.2 106.5 87.3 16.9 7.1 0.8 459.1 银川Yinchuan 0.4 6.6 3.2 27.2 13.9 77.1 18.3 15.1 17.6 0.6 180.0 乌鲁木齐Urumqi 6.3 11.8 35.0 65.1 70.9 39.3 10.8 12.4 35.3 15.5 27.5 23.2 353.1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Note Figures in the table come from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19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之一 ——西方列强侵华史2005年1月11日星期二【知识梳理】 方法之一:按阶段梳理 一、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1,国际背景:工业革命兴起与扩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2,主要国家:英法美俄,以英国为最强。 3,主要目的:打开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沙俄以满足领土扩张为目的) 政治上直接发动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4,侵华手段:开埠通商(有那些?) 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 控制海关(协定关税海关总税务司) a,政治上主权沦丧,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 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5,对中国社会影响:经济结构变化外资经济出现 洋务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新式学堂创办 c,思想文化上教育近代化起步留学教育开始 教会学校出现 二、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1901年 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英法相对衰落,美日德迅速崛起;掀起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狂潮。2,主要国家:美日德强,美国领先。(原因何在?) 政治上从“中外和好”到瓜分狂潮再到“以华治华” 3,侵华手段:争作债主 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争夺路矿权 开办工厂与银行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 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义和团运动 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4,对中国社会影响: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经济上 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有力冲击封建思想文化,为维新变法及民主革命兴起提供 思想武器。 三、第三阶段——1901年至191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