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人教版初中历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人教版初中历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初中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一、政治史专题

1.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以后贯穿中国历史,一直到清朝灭亡。

2. 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3. 县制:商鞅变法时提出

4.郡县制度:秦朝时开始实行

5.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战国时期韩非提出,秦朝秦始皇创立,辛亥革命结束

6. 丞相制度:秦始皇时期开始,明太祖废除

7. 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朝演变,清朝废除

8. 元朝:行省制度

三、著名的改革

1.管仲改革

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军;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作用:为齐桓公称霸奠定基础。

2.商鞅变法

(1)时间及支持者:前356年秦孝公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设立县制。

(3)作用:使秦国国富兵强;确立封建制度。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习汉礼等。一句话概括就是向汉族学习。

(2)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4.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革

5.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6.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7.查理马特改革——欧洲封建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8.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9.明治维新——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标志。

10.罗斯福新政——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1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2.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

13.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4.东欧匈牙利改革:东欧国家改革中较为突出的改革。

启示: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开放

②改革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四、祖国统一问题:

(一)西藏问题:

1.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与西藏的关系;金城公主入藏,吐蕃赞普上书

唐朝汉藏“和同为一家”;

2.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管辖。

3.清朝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以后历代的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帝设驻藏

大臣标志着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4.建国后,对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疆问题:

1.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管辖下的一个地区;

2.清朝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3.建国后设立民族自治区。

(三)台湾问题:

1.三国时,孙权派船队到达台湾(夷洲)

2.元朝时台湾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管辖的一个地区;

3.明朝末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4.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重回祖国;

以上史实充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台湾历史上两次被侵占(荷兰、日本),两次回归(1662年,1945年)

5.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了今天的台湾问题;

6.建国后对台政策:武装解放—和平解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7.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8.妨碍国家统一的因素:台独分子、国家反华势力

9.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四)东北问题

1.明朝时期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2.清朝时期,沙俄侵入东北,康熙帝时期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双方签署《尼布楚条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东北领土100多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4.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中共派杨靖宇领导抗日游击队开始了局部抗战。

5.1948年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人民最终获得了解放。

6.一五计划:东北工业基地(鞍钢、一汽等)

7.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大庆油田、王进喜

(五)一国两制

1.概念: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提出,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

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解决两大问题:港澳回归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 月20日

五、古代重用人才

1.商汤重用伊尹使商朝兴盛

2.周文王、周武王重用姜尚使西周兴盛得

3.齐桓公重用管仲进行改革,才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4.战国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

5.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军事上重用卫青、霍去病才能打破匈奴,外交上重用张骞出使西域。这样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6.孙权、刘备能够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在于政治上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孙刘联合,军事上重用周瑜。

7.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从而统一黄河流域。

结论:得人才者得天下。

专题二、经济史专题

(一)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1.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三星堆文化是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盛行的独特青铜文化。

(二)春秋战国农业的发展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地点:岷江;

特点: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作用: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 1.三国经济发展: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发达,吴国造船业发达

2.江南经济的开发:⑴原因: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北方人南迁,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西晋后期以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③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⑵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四)唐朝开元盛世

1.在农业方面生产工具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3.商业繁荣: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市—商业区、坊—住宅区)、洛阳、扬州和成都。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农业: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

2.手工业: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3.商业: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

经济重心的南移: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六)明清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七)新中国的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任命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八)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九)探索时期的成就: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⑶好干部焦裕禄

(十)改革开放:1.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

3.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4.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的开放格局。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①②③④

专题三、民族关系专题

1.秦朝: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西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3.两宋:①辽宋:澶州之战后签定“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

②宋和西夏: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③宋金和议:南宋初年抗金英雄岳飞在郾城打败金军,后来岳飞被秦桧以谋反罪杀害,宋金议和。

4.元朝: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清朝:⑴西藏的巩固:①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②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后来,历代班禅和达赖都

必须经过中央册封。③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与班禅和达赖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⑵新疆地区:乾隆帝平定“回部(维吾尔族)”的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专题四、对外交往专题

(一)古代对外交往

1.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了重大贡献,丝绸之路:起点长安,经河西走廊、经新疆、西亚,终点欧洲。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在日本他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玄奘西游: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到天竺取经回国后写出《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及我国新疆地区重要的历史和佛学典籍。

4.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

6.郑和下西洋: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的东海岸。

7.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组建戚家军九战九捷,戚继光也成为民族英雄。

8.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荷兰占领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

9.康熙帝时期,抗击沙俄侵略,两次雅克萨之战,双方签定了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

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都是中国领土。

10.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要广州一处对外开放,设“广州十三行”管理海外贸易。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启示: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队伍开放,清朝时期闭关锁国,造成落后,闭关必然落后,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二)近代屈辱外交:屈辱、不独立、不自主

表现: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任人宰割。(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建国初期(1949.10---1955):①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

②1953---1954年周恩来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倡议,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2.20世纪70年代:①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

系。

③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专题五、战争战役专题

(一)古今中外著名战役

1.涿鹿之战: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进行的战争,奠定独立华夏族形成的基础。

2.牧野大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3.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4.马陵之战、桂陵之战:战国时期的战役。

5.长平之战: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的进攻。

6.巨鹿之战:发生在项羽和秦朝主力之间是秦朝灭亡的决定性战役,项羽以少胜多。

7.漠北之战: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8.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9.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与前秦的战役,东晋以少胜多。

10.黄海大战:甲午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民族英雄邓世昌勇撞吉野号。

11.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

12.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13.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14.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15.百团大战: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

16.挺进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17.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18.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9.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20.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21.来克星顿的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2.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23.凡尔登战役:发生在“一战”时期,被称为“绞肉机”。

24.莫斯科战役:粉碎希特勒不可战胜的神话。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历史复习提纲(一)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会制造工具并知道用火 2.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他们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并过着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他们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4.(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 (1)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 (2)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翻地耕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制作陶器 (5)饲养家禽(6)制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 (1)以粟种植为主的半田农业 (2)制作石器,骨箭头 (3)住半地穴式房子,定居生活 (4)饲养猪狗 (5)纺织、制彩陶 (6)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山东大汶口 (1)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2)农耕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农具发达 (3)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4)陶器有黑、白陶,质量好 三、华夏之祖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炎帝黄帝部落结合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的贡献: ①黄帝建造宫殿,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②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尧、舜、禹的“禅让制”: (1)“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尧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2)禅让制的实质:禅让制的实质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3)原始社会解体:生产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氏族贵族→早期奴隶主战俘、犯罪欠债的平民→早期奴隶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兴衰: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死后,启即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3)夏朝的标志,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5)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桀是最后的国王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经几次迁都,最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3)公元前1046年,,纣是最后一个国王,周朝武王与商朝在牧野大战,商朝结束 (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3.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内容)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3)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古代史专题

中国古代史 一、易错知识点: 1、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东汉、杜诗。比西方早400年 2、耧车:播种工具。西汉 3、筒车:灌溉工具。唐朝(还有曲辕犁) 4、唐长安城坊、市: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区 5、市舶司:南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6、交子:北宋前期出现在四川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互市:北宋时期在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交易的场所 8、瓦子:北宋时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9、勾栏:瓦子中供演出的圈子。 10、丞相制:丞相始于秦始皇,终于明朝朱元璋。 11、岳飞:抗金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取得郾城大捷 戚继光:抗击倭寇(日本)的侵略。为民族英雄 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1662年收复台湾。 康熙帝:两次在雅克萨战役中打败俄国,签定了《尼布楚条约》 12、清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有广州十三行可以),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 13、东厂: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和锦衣卫合称厂卫特务机构。) 14、长城:秦长城:是为了防范北方匈奴。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明长城:是为了防范北方蒙古族,东到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5、楚汉之争:项羽: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刘邦:推翻秦朝统治。 16、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官渡之战:200年,袁绍-曹操,曹胜,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符坚-东晋。东晋胜。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17、三国:220-280年,曹操不是三国人物。 18、民族融合: 北魏:魏晋南北朝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元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同汉族融合,已同汉族没有区别 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中国各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漠西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于1771年率部回归,受到乾隆帝接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石窟:北朝: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唐朝:甘肃敦煌莫高窟。 20、运河:隋朝大运河:隋炀帝,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三城: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都从北至南方向)P3图P29页 元运河:漕运:杭州-大都。大都-直沽:通惠河。山东东平-临清:会通河。 海运:刘家港-黄海-渤海-直沽(天津)-大都。P63图 21、朝代: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220西汉、东汉)-三国(220-280魏蜀吴)-两晋(265-316 -420西晋、东晋)-南北朝(420-589: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两宋(960-1127-1276北宋、南宋)-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36-1911)。中国近代史:1640-1949年(其中统一的王朝有:秦、西汉、东汉、西晋、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专题四: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次会议

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专题七:人物篇

初二下历史复习提纲_人教版

初二下历史复习提纲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了新中国的国家象征有: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为纪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门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国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8.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 9.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0、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1. “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2.“土改”过程:①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4.50年代“土改”的特点: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15.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

新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初中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 外敌入侵 一列强入侵的主要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签定《南京条约》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签定《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签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定《辛丑条约》完全形成 5日本侵华战争 二要求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 鸦片战争: 背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大增。向外扩张,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腐败,闭关锁国,国力日趋衰败。 根本原因:() 导火线:年在广州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这一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决心。结果:签定《》此条约内容有: 影响:中国社会性质由变为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 鸦片战争是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挑起国:() 1860年占领北京,火烧 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 原因: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抗敌英雄: 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签定《》此条约内容: 影响: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 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在华利益。 结果:签定《》此条约内容: 影响: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统治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日本侵华战争 原因:1929年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日本为了摆脱危机,缓和国内矛盾,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 制造的事变或惨案: (1)九一八事变:时间: 结果:由于()奉蒋介石旨意,不予抵抗。不到半年日本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年, 挟持()在长春建立()傀儡政权,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2)七七事变:时间: 影响: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3)南京大屠杀:时间()地点()人数() 中国人民的抗敌活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a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全国民众行动起来,开展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b 西安事变(时间()发动者()目的())发生后中共以()为重, 主张()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解决,成为()的转折点。全国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初步形成。 c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 指出“”。蒋介石也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抵抗。 d凇沪战役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改编为八路军。南方()改编为新 四军。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主要战役 A 国民党组织的抗战: a 凇沪会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太原会战(八路军参与,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本 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由()指挥,是中国抗战以来的最大战役性胜利。) B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活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端。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都阳城(登封)。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笔记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历史知识比较系统,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有效提问便是其中一种,它能使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最终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难易适中,兼顾主体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是初中历史朝代学习的开始,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在讲课中我重点选择一些适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学习第一部分“夏朝的兴衰”时,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夏朝的兴衰,下面谁能告诉我,夏朝是如何灭亡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仔细阅读了教材内容,并在相互讨论后给出了答案。在讲解整节课文过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夏朝、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性?”由于这个问题带有启发性,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同时也能够以问题锻炼自身的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而分析和总结过程也为有效记忆夯实了基础。有效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兼顾主体,即结合

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问题的设置要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同时又不能让他们觉得问题简单而索然无味。 二、适时切入,激活思维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主要内容是宋朝南方的各项经济的繁荣景象。针对经济这部分内容,学生容易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常常心不在焉,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鉴于此,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课上会向学生实时提出问题,如在讲解南方商业的繁荣时,我会针对南方商业繁荣景象让学生进行总结,如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总结出宋代的繁荣景象和国内外的经济往来。”接着我又会继续提问:“同学们,这些经济往来说明在当时,南方的哪些产业比较发达?为什么会发达?”通过将问题适时地切入,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教学节奏,加上问题难度适中,学生便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这就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历史学习。尤其在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激发,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形成缜密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适时切入提问,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16——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完善、走向成熟,近代社会开始逐渐确立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和扩大,近代社会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级,近代社会终结,向现代社会迈进☆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大机器生产优越性(进步性)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思想意识:要求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体现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发展的要求局限性:贫富不均☆资产阶级能统治世界的原因:生产工具先进,交通便利,使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工业革命、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确立资本阶级统治(英国、法国)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组度废除旧制度(俄国、日本)4、通过对外发动王朝战争(德国、意大利)☆四大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思想解放运动时间性质核心思想代表人物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启蒙运动17——18世纪资产阶级领导的、弘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理性主义洛克、霍布斯、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自由主义思想19世纪略自由主义亚当?斯密、边沁、孔德、杜威社会主义思想19世纪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复兴运动1、中古世纪,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性,防碍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引起广泛的不满背景2、14世纪前后,处于欧洲贸易最繁荣区域——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兴起很多城市国家,开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义” 3、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含义:14——17世纪,很多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表现人类持续追求进步的本性,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的思想文化运动发源地: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影响范围:几乎西欧所有国家影响: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推动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起推动作用,是近代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国籍称谓作品意义但丁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画家)、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家(戏剧家)“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使英语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联想,以和悦的眼神、发自内心的微笑表现人性的光辉,达?芬奇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赋予笔下人物真实的个性与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市民妇女的温柔与典雅,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不受宗教璀璨的世俗生活,完全摆脱宗教题材的束缚☆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实行反封建、反教会、反神学斗争,为资产阶级服务☆16——18世纪的四次巨变: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背景自然科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封建君主制依然存有,人们群众的利益仍然持续遭到侵犯和剥夺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不满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斗争,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摧毁封建制度含义:17——18世纪,很

2019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必备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必备知识点总结 1.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朝代是:___隋朝____。 2、隋朝开通运河的目的是:____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____“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_大运河__ 3、唐太宗_____“贞观之治”_;“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武则天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描绘的盛世局面是:__开元盛世_;统治者是:唐玄宗_ 4.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隋亡教训,重视民众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合并州县)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④扩充国学,完善科举⑤开明民族政策、开放对外政策。 5.唐朝时期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6.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是隋炀帝时;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了和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 7.科举制的影响有:①改善用人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教育和文学事业的发展③对后世和世界影响深远④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8.唐朝的对外政策:_开放_;唐朝的民族政策:_开明_ 9.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史实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 ①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今新疆地区设置最高行政军事机构,加强管辖。 ②唐与吐蕃和亲的表现: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10.唐朝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高僧是:_鉴真_;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学习外来文化的是:_玄奘,他还将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今天研究中亚、印度级新疆的重要典籍。 11.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12.唐朝时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上海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复习提纲 【古代史】 ----------------中华文明的发轫---------------- 原始人类遗址: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河姆渡遗址(长江):水稻;干栏式房屋 半坡遗址(黄河):粟、黍;半地穴式房屋 大禹治水促进水利事业,是农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启→夏(第一个国家)→夏桀→商(汤)→盘庚迁殷→商纣王(牧野之战)→西周(周武王)→分封制→宗法制 商→甲骨文(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文字) 商周→青铜器→金文 ----------------中华文明的拓展---------------- 东周:春秋;战国 齐桓公→管仲→尊王、攘夷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孝公→商鞅变法(内容、影响见课本31页)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李冰→都江堰 孔子开办私学;《论语》→仁、礼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孟子→仁政 老子→《老子》(道德经)→朴素辩证法思想 ----------------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 秦朝→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 中央集权制(措施: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万里长城) 秦朝暴政(赋税、刑法、滥用民力)→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楚汉相争 刘邦→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历代王朝统治思想;推恩令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曹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赤壁之战以弱胜强 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 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容和意义,民族融合)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南朝)《缀术》、圆周率、《大明历》;张衡地动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贾思勰(xié)《齐民要术》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我国本土宗教:道教 佛教汉代传入我国,中国化,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 杨坚建立隋朝→大一统;科举制(官吏选拔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发展;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一、人类的起源: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远古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模样与现代人差不多,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列表比较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 河姆渡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长江下游种植水稻饲养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房屋黑陶 半坡居民距今约5000多年黄河中游种植粟、蔬菜普遍使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3、大汶口遗址: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1、黄河中下游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即炎帝、黄帝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 2、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进来,他们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所以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自称“炎黄子孙”。 3、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4、禅让制: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 1、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奴隶制王朝),都城在阳城。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夏、商、周的更替一览表: 朝代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登封)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亳,盘庚时迁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洛邑周平王 第6课西周的分封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②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当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3、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叫做金文,又叫做钟鼎文。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执笔:银川市第十二中学杨芹 一、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师生互动的过程,而师生对话是完成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有资料表明,多达 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教师一个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提问中得到发展。可见,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但现在课堂中的提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的提问充满了整个课堂,而却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研究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既是非常必要的又是极其迫切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较为深入,但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实践性研究还较少。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加之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现状,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提出课堂教学问题的意识有,但如何使其有效、高效,重视不够。如何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思维品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认识不到位。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历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引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对他们终身有用的各种能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直问、追问、设疑、对比等,这些提问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总的精神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也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研究意义:

1(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提问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领会本质、可以拨正学生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师根据课堂的变化,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学生这种思维品质上的收获,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自课改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形式有,但实效性差。有些教师一问到底不求问题的质量;有些教师提问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是为了自己的教……;这些直接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已成为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课堂提问作用、方法和效果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改善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方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让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经验,在研究中改进课堂,使自己在课题的不断研究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作用和效果不同的原因分析。找出追问作用和效果不同的原因。 2、促进追问发挥良好作用和效果的行动研究。探索出能达到良好追问作用和效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2、调查法。调查、分析提问作用和效果不同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发布:杨芹时间:2013/5/21 10:26:32 来源:宁夏教研网点击:89讨论:0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执笔:银川市第十二中学杨芹 一、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师生互动的过程,而师生对话是完成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有资料表明,多达 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教师一个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能够有效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提问中得到发展。可见,教学有效性的实 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但现在课堂中的提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的提问充满了 整个课堂,而却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研究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既是非常必要的又是极其迫切的。 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较为深入,但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实践性 研究还较少。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加之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现状,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提出课堂教学问题的意识有,但如何使其有效、高效,重视不够。如何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思维品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认识不到位。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历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引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对他们终身有用的各种能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直问、追问、设疑、对比等,这些提问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总的精神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也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研究意义: 1.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提问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领会本质、可以拨正学生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师根据课堂的变化,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