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制造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食品制造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食品制造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食品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王雅娟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郑州, 450002)

摘要:“国以民为先,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生活水平。食品安全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虽然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年生产并消耗粮食近5亿吨的农业大国,但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食品加工业生产力水平却十分落后,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于是食品行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已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全面综述了食品加工的三个发展阶段,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食品加工的高新技术。

关键词: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现状;展望

0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据统计,我国现在的粮食总产量约5亿吨,肉类7000多万吨,奶类2200多万吨,水果7300多万吨,蔬菜约5亿吨。中国13亿人口食用物资供应需求,给加工产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加工产业的发展为食品、药品的现代化加工和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人们的膳食结构的调整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促进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1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食品工业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我国的食品工业起步较晚,居民的食品消费一直以直接的农产品消费为主,我国的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平稳缓慢的增长阶段我国的食品工业处于“进口型“的状态

这个阶段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比较缓慢,整个行业的劳动率比较低,技术生产水平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而且对引进的技术吸收水平也很低。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发展政策的影响,重视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不够重视。

1.2食品工业的觉醒阶段

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呈现全面振兴之势。改革开放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先进技术的引进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由于食品工业有“久病积重难返”的困难,因而在开放之年没有爆发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在两年之后,食品行业的技术引进以及新增投资开发挥作用,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食品工业呈现出了觉醒之势,整体发展水平突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3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在政策上逐渐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五”中加大了对食品工业科技研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使得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表现出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03年以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速度又明显高于上一阶段,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44%。在已有的基数之上,每年的产值增长都在4000亿元以上。从食品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额来看,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民以食为天,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食品已朝着营养、绿色、方便、功能食品的方向发展,且功能食品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食品。食品工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装备食品工业的食品机械工业发展尤为迅猛。

2现状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是广义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种类型。

2.1 食品工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食品工业成为工业发展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截至“十一五”期末的2010 年底,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41867 家,从业人员654万人,现价工业总产值达到6.31 万亿元;按工业增加值计算,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的10.4%。

“十一五”期间,经过食品工业全行业的努力,《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的各项主要指标已经全面或超额完成。这五年中,食品工业企业布局趋向合理,

加快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区和物流节点集中,集约化程度提高,规模企业数目有较大增长;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品种档次更加丰富,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大大增强;食品工业整体科技水平有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除美国、德国之外少数几个可以制造食品冷加工、高效能太阳能干燥、大型连续成套高技术设备的国家之一;食品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食品工业“三废”排放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平均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食品工业对外贸易总额比“十五”期间增长125.9%,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7%,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3810.7亿美元,其中出口1750.4亿美元,进口2060.3亿美元。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已成为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产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加工设备,在下游需求的拉动下,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行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共有452家规模以上企业;2010年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05.06亿元,同比增长40.37%;实现工业总产值305.51亿元,同比增长33.77%;利润总额为23.57亿元,同比增长38.09%。

随着中国食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档次更加丰富,每年增速较高。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人均食品购买能力及支出逐年提高,中国食品的需求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57万亿元,增长率达12.2%。2013年一季度,规模以上食品制造行业数量达到7314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63.27亿元,同比增长18.3%。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快速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及营养性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无公害食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的要求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食品加工制造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增长101.1%,年均增长15%左右;利税达到1.6万亿元,增长76.2%,年均增长12%。到2015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未来食品行业零售额、餐饮收入将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由于城乡、不同地区的居民在食品消费上有较大的差距,食品消费市场仍有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另外,城镇化过程中,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将是带动食品消费的重要力量,预计到2015年中国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超过2.5万亿元,年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

2.2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食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食品行业结构不够合理。

一是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烟酒等嗜好食品所占比重较大,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发展不够。二是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三是从地区结构看,西部省区食品行业比较落后。西部12省区食品行业产值仅占全国食品行业总产值的13.5%,而东部的山东、广东、江苏及中部的河南4省食品行业产值占全国食品行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8.6%。

2.2.2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

如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面粉加工400-600吨/日、稻谷加工200-400吨/日,而我国78.9%的面粉企业为日处理小麦50-100吨的生产规模,80%的稻谷加工设备为日处理50吨以下的小机组,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日处理量。

2.2.3食品市场、食品行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的要求。例如,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适宜加工的高面筋蛋白含量的小麦品种严重缺乏;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适宜生产高档苹果汁的苹果种植基地基本没有。

2.2.4 食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工技术储备不足。

目前,在我国的食品行业科技成果中,食品行业的初级加工的成果所占比重大,而精、深加工的成果明显不足;对食品行业的综合利用,尤其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较少,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2.2.5食品行业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完善。尽管我国大部分食品加工产品已有国家或行业标准,但普遍存在标准滞后、制定周期长、标准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不接轨;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不高。

2.2.6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较多。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有些出口的产品因为质量不达标,而受阻。有关专家指出:这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加工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

在食品加工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病死畜(禽)等加工食品的违法活动屡禁不止;一些淀粉、酿造、屠宰等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在建厂时不做环境影响评价,生产产生的大量“三废”随意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这种状况影响了食品出口,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3高新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已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且可改善食品品质,开发新食品。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食品加工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出新一代的高档食品,是世界各国食品技术专家的奋斗目标,也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3.1 食品加工中的高新技术

3.1.1 微波技术

微波是指波长为1mm~1m,频率在30MHZ~30GHZ之间的电磁波,在食品加工业中常用的频率有915MHZ和2450MHZ 。微波食品加工技术是应用微波对物质的场致作用来进行食品的加热、干燥、灭菌、膨化、抑酶等加工,是一种特殊的加工工艺,是当今食品加工的高新技术之一。1960年以前,微波技术的应用只限于在食品烹调和解冻方面。1960年以后,微波技术尤其是微波加热和微波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得以广泛发展。目前在食品微波干燥,微波膨化,微波杀菌,微波灭酶保鲜,微波萃取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微波干燥技术发展较快,近年来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在法国、日本、美国已经推广到工业化生产。美国加州大学与某公司合作,使用微波真空干燥无籽葡萄干,保持了葡萄原有的形状和颜色,避免了过去的传统工艺产品颜色、形状、风味和营养成分变化的缺点,产品质量大大提高。法国某公司制造的微波真空干燥机加工速溶桔粉,产品保有原有的色香味。

微波其维生素的保留也远远高于喷雾干燥,具有磁场效应和热效应的共同作用,对物料的干燥效果不仅是失水,还有增强物料性能的作用,如在茶叶的处理中,韩国、日本用微波蒸热,制成的绿茶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都有所增加。

微波膨化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有:淀粉膨化食品加工、蛋白质食品膨化加工和瓜果蔬菜类物料的膨化。微波灭菌有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对肉制品、蛋制品、蔬菜水果、乳制品、豆制品、谷类等都有杀菌效果,对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等都有杀伤作用。同样还可以使酵母、霉菌、霉菌孢子失活。利用微波杀菌对熟食品的保鲜上,吴永年已经进行了几年研究,对盐水鸭、烧鸡、风鹅、酱制品、烤鸭等试验总结了微波杀菌保鲜的作用优势。

微波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新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微波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且以其独特的加热特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3.1.2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真空冷冻干燥为世界上公认最先进的食品加工高新技术,该技术的产品具有能保留新鲜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有良好的速溶性和复水性,及易于运输、贮藏成本低等优点,在食品工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冻干食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是热风干燥食品4~6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民用食品中确立了稳固的地位。近年来,冻干食品的年消费量,美国是500万t以上,日本是160万t以上,法国是150万t以上,还有许多国家的消费量都很可观。我国的山东、辽宁、宁夏、江苏、广东、福建等省(区)也相继建立了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厂,产品以蔬菜、水果、调味品为主。冻干食品质量轻,复水快,色、香、味俱佳,与罐装食品、冷冻食品相比,以其运输、储存等经常性费用较低等优点,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但由于生产成本高的缺点,一直是人们致力加以改善的研究热点。

近几年,国外有一些关于真空冻干与其它方法组合的干燥试验研究报道,人们在不断认识冻干过程本质的基础上,正在探索采用联合干燥,如微波-冻干联合,远红外-冻干联合,热风-冻干联合等解决方法,其目的都是期望能在保证制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降低能耗。

3.1.3 超高压技术

超高压技术是指将食品密封于弹性容器或置于无菌压力系统中(常以水或其它流体介质作为传递压力的媒介),在高静压(一般为100~900MPa)下处理一段时间,以达到加工保藏的目的。超高压加工食品的原理为在超高压下食品中的小分子(如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将缩小,而蛋白质等大分子团组成的物质还仍保持原状。这时水分子就要产生渗透和填充效果,进入并粘附在蛋白质等大分子团内的氨基酸周围,改变了蛋白质的性质,称之为“变性”的大分子链在压力下降为常压后被拉长,而导致其部分立体结构被破坏。超高压技术的一个独特性质就是它只作用于非共价键,而保证共价键完好无损,这在保持食品原有品质方面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超高压处理激活或灭活食品中的食品品质酶,非常有利于食品色泽、香味及品质的提高。

早在1895年,H,Royer就进行了利用超高压处理杀死细菌的研究,1899年,Berthite报道了利用450MPA或更高压力能延长牛奶的保存期;1914年高压物理学家

P.W.Bridgman首先发现,超高压会产生蛋白质的加压凝固和酶的失活,还能杀死微生物。后来陆续也有一些报道,但大多数研究只是在单纯培养基上进行的,而且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人把这种技术应用到食品行业的研

究领域中。1991年日本首次将超高压技术处理产品—果酱投放市场,其独到风味立即引起了发达国家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国内的食品超高压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注重于食品灭菌、大分子变性等研究,蔬汁超高压灭菌、高压糊化淀粉等,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没有成熟的超高压灭菌技术可投入食品生产中。然而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已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并跟踪这一高新技术的发展,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与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合作,对超高压下生成的豆腐凝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3.1.4 超微粉碎技术

随着现代食品(尤其是保健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往普通的粉碎手段已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的需要。超微粉碎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加工方法,已运用于许多食品的加工中。超微粉碎一般是指将直径为3mm以上的物料颗粒粉碎至10~25μm的过程。由于颗粒向微细化发展,导致物料表面积和孔隙率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超微粉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良好的溶解性、分散性、吸附性、化学活性等,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此外,食品加工中液氮低温研磨技术、改善食品原料加工特性技术、冷冻浓缩技术等也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开发活跃的高新技术,值得研究、开发。袁惠新等人的研究表明,许多可食动植物、微生物等原料都可用超微粉碎设备加工成超微粉,甚至动植物的不可食部分也可以通过超微化后被人体吸收。

食品超微粉碎技术是食品加工业一种新的手段,对于传统工艺的改进、新产品的开发必将带来巨大的推动力。目前日本、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果味凉茶、冻干水果粉、超低温速冻龟鳖粉等都是应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而成的。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生产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超徽粉碎技术必将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为食品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5 膜技术

膜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膜分离技术具有如下特点:①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因此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节能技术。②膜分离过程是在压力驱动下,在常温下进行分离的,特别适合于对热敏感物质,如酶、果汁、某些药品分离、浓缩、精制等。③膜分离技术适用分离范围极广,从微粒级到微生物菌体,甚至离子级等都有其用武之地,其关键在于选择不同的膜类型。④膜分离技术由于只是以压力差作为驱动力,因此,该项技术所采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型高效、精密分离技术,它是材料科学与介质分离技术交叉结合,具有高效分离、设备简单、节能、常温操作、无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膜分离技术首先应用于乳品加工和啤酒无菌过滤,随后应用于果汁生产、料质无菌超滤、酒类精制和酶制剂提纯及浓缩方面[11]。据报道[12],微滤膜技术在茶饮料澄清工艺中能有效保留茶汁中有效成分,除浊效果好,膜通量恢复率高,较超滤膜适合于茶饮料澄清工艺。膜技术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新技术之一。虽然分离膜存在一些缺点,但其优势非常明显,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开发新产品而采用膜分离技术是食品加工的发展方向之一。

3.2 高新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1 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虽然“六五”和“七五”期间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是由于消化、吸收跟不上等原因,原先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现在已经落后,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经济效益徘徊不前,客观上分析与其他一些工业部门相比,食品工业相对处于高消耗、高成本、低技术、低效益的特点。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增长速度较快,高出全国平均增长率;另一方面,这种增长速度大多数是依靠扩大外生产,铺摊子,上项目来实现的,存在着资金投入多,资源消耗大,质量档次低,产出效益小的问题。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以其知识密集,资金密集,技术更新换代快决定了它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效益。

3.2.2对策

科技兴食,这不仅仅是一种高新技术,或者是一个技术人才的问题,实际上它牵扯到管理决策、资金技术、信息观念直至体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势必需要系统的规划管理才能解决,在这一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认识到高新技术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2)建立健全科学的论证操作体系与机制(3)加强技术力量(4)加强科研院校与一线技术骨干的横向联系(5)要注意从外引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深入理解、消化、吸收。

4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现代食品工业为满足人们的营养和消费需求,正向着追求安全、营养、美味、快捷、方便、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往往难以适应现代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开发新产品的要求。因此,依靠科学采用高新技术将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食品工业高新技术将会朝着可最大限度保持食品营养成分和其固有的品质,且生产能耗低、效率高、效益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食品加工的高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宋彦显,闵玉涛.[中国

食品与营养].2010,4

[2]几种食品干燥新技术的进展与应用.张静.[包装与食品机

械].2003,1

[3]我国粮食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朱文辉

[湖南农机].2009,3

[4]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李淑芬等[沈阳农业

大学学报].1998,10

[5]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高大雄等[食品与机械].1996,2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o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uthor:wangyajua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2)

Abstract:"Country with the people first, hunger breeds discontentment." Food is the most basic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human survival.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flects a country'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living standard. Food s afety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of global concern in twenty-first Century. Although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1 billion 400 million, the annu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nearly 5 million tons of grain, but the key link of food safety, food processin

g productivity level is very backward,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and market demand.So the development and a pplication of high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 This paper comprehen sively summarizes the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of food process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of food processing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Food processing;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食品行业的现状与分析

食品行业的现状与分析 1. 概述 ①食品行业定义和分类: a)食品加工与制造业 ●粮食加工业 ●植物油加工业 ●糕点 ●糖果制造业 ●制糖业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蛋品加工业 ●乳品加工业 ●水产品加工业 ●罐头食品制造业 ●加工盐业 ●食品添加制造业 ●调味品制造业及其他食品制造业 b)饮料制造业 ●饮料酒制造业 ●酒精制造 ●无酒精饮料制造业 ●制茶业及其他饮料制造业 c)烟草加工业 ●烟草烘烤业 ●卷烟制造业及其他烟草加工业 d)采盐业 ●盐加工业

②发展主要成就与问题: a)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2010年粮食产量:中国以5.01亿吨据世界之首,美国为3.63亿吨排名第2 2010年啤酒产量为4483.04吨,连续9年维持全球最大的产量规模 b)食品工业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发展 c)企业结构改善,涌现出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d)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较好应用,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食品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分离新技术(超临界,膜分离,分子蒸馏,色谱分离等) ●现代高新灭菌技术(超高压,辐照,高压脉冲电场,磁场等) ●超微粉碎技术 ●挤压与膨化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 ●食品纳米加工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 ●基因技术(DNA重组,分子克隆,分子杂交) ●气调保鲜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 e)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有了新的发展 f)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扎 g)品牌培育问题 中国仍旧缺少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与国际品牌相比则还相去甚远,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整合资源,组建跨国集团。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doc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 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 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 类行业。 2.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 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 年12 月10 日,第 1 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 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 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 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 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

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 量仪制造业。 (二)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 ——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 ——国家安全的保障。

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已迈入新千年,现代食品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日新月异,产品琳琅满目,工艺技术日趋完善。透过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分析、探讨和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使我国食品工业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和加快其发展速度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客观地说,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差是我国食品最普遍和最严重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自身生命健康的日趋关注和食品销售与消费的国际化、理性化,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企业注重提高食品生产的安全性。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疯牛病事件,我国的有毒食用油、致癌大米、有毒奶粉和有毒香肠、金华火腿、乡巴佬违规生产等等事件,均造成恶劣影响,祸害无穷,触目惊心,已敲响了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性的警钟。要提高食品的卫生安全性,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注意:①优质原料的选择。控制有毒有害原料的购入和保持原料的新鲜状态,尽可能选用非疫区、无公害、绿色食物原料;②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加工工艺流程,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生产标准,保持环境卫生,杜绝食品交叉污染,严防有毒有害成份的混人,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③强化销售过程的管理。注重对食品运输、贮存条件的完善及跟踪配套管理的控制,防止变质、过期食品流入市场。我国质检、卫生执法部门正在加强和完善食品的安全生产监测工作,随着国家对食品市场准入制实施的不断推进,生产条件差的作坊式食品企业将会很快淘汰出局。 重点强调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与使用。说到食品添加剂,人们往往谈虎色变,嗤之以鼻,这其实是种误解。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食品生产都不同程度地使用食品添加剂。

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抓住国家加快农业产业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食品行业被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的政策优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实现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的重大转变,食品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03年以来,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到2007年底,河南省2238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52.45亿元,占全省总计的13.8%,年均增长22.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35.92亿元,占全省总计的13.9%,年均增长26.5%,占全国食品工业总计的8.3%,居全国第2位;实现利润总额281.51亿元,占全省总计的14.5%,年均增长55.6%,占全国食品工业总计的12.0%,居全国第2位。 进入2008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企业个数增加至2636家;完成增加值1043.28亿元,增长23.8%,增幅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前11个月,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4.4%和35.9%,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和15.4个百分点,均居全国第2位。目前,河南省的食品工业在总量上已经远远超过广东、江苏、四川、辽

宁和河北等人们印象中的传统食品工业大省,仅低于山东,竞争优势凸现。 2007年部分食品工业大省食品工业主要指标 (二)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主导产品稳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通过充分发挥“大粮仓”优势,积极向“大厨房”转变,河南省基本告别了卖原粮的历史,走上了卖产品的历史新阶段,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速冻米面食品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方便面、饼干、小麦粉、味精产量均占全国的20%以上,已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 河南省部分食品产量情况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食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66768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02971128.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67683←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uangHeFaZ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食品工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食品工业取得长足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食品购买能力及支出逐年提高,中国食品市场的需求量实现了快速增长,食品制造工业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档次也更加丰富。 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139.9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531.0亿元,税金总额8 649.76亿元。2013年进出口食品总额达到1531.6亿美元,同比增长8.1%。2014年1-1 2月,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3530亿元,同比增长9.9%。 2010-2014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食品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认为,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利税达到1.6万亿元,增长76.2%,年均增长12%。到2015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中小食品企业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逐步实现良性发展,继续淘汰一批工艺技术落后的企业,形成各类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国食品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是对食品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食品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高静 食品工业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同时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超过了汽车工业,居国民经济之首。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和确立的过程中,食品行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并连续多年在国民经济比率中居于首位。 食品行业是对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取得食品的生产部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它包括门类非常广泛,通常大致分为十类,即制糖工业、发酵工业、粮油加工、罐头食品加工、烟草工业、饮料工业、调味品工业、屠宰加工、食品冷藏工业及食品加工废料利用工业。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分类方法,食品行业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五个部分。本报告根据行业规模、社会关注度、品牌特征以及消费者关联度等综合因素,最后确定了对休闲食品、大众食品、饮料、冰品、乳品、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九大品类进行品牌生存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超过了汽车工业,居国民经济之首。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拥有初具规模的食品企业18811家,2001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约900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2001年食品工业生产和销售持续以11%—13%的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02年中国食品行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突破10000万亿元的产值大关。 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3.1%。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26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连续八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食品工业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 中国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这决定了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产生并快速发展了如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新生的“朝阳产业”;加速了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到1997年,食品工业中非国有经济产值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2.87%,而且近二三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前后,其进程仍在加速。这一变化,适应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规律,使中国食品工业在过去20年中,年平均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的年均增加值。 食品工业在连续十余年保持上扬势头的同时,在今后5~10年内仍将持续发展。这是因为: 1、世界食品工业以约27000亿美元的营业额居世界工业之前列,中国仅占其不到5%的份额,潜力巨大。 2、到“十五”末期,城镇将进入富裕生活的初等水平,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中国的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2000年为37.88%,而发达国家为80%,差距即发展空间。

国内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继续保持位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前列的地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 1、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产值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2000—2005年,每年完成总产值分别为:8368.87亿元、9318.09亿元、10759.30亿元、16163.86亿元、20000亿元,5年增长约140%。 2、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提高 2000—2005年食品工业产品产量普遍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主要产品有小麦粉、液体奶、食用油、乳及乳制品、罐头、水产加工品、方便主副食品、礼品食品等。有的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如食用植物油、味精、柠檬酸、制盐、啤酒、食糖等。 3、全国食品工业经济效益增幅较大 2000年完成利税总额1129.79亿元,其中利润229.49亿元,2001年完成利税总额1673.62亿元,其中利润444.83亿元,2002年完成利税总额1925.90亿元,其中利润524.85亿元,至2004年完成利税

总额2757.42亿元,其中利润915.90亿元,2005年预计完成利税总额3200亿元,其中利润1140亿元。5年利税总额增长180%,其中利润增长4.1倍。 4、全国食品工业出口创汇平稳发展,出口额逐年增加 全国食品工业出口贸易额2000年为107.50亿美元,2002年为155.12亿美元,2003年为187.59亿美元,2004年为203.26亿美元,2000年至2004年出口贸易额4年内平均年增长率为17.26%,共增长了89%。 5、食品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首先是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其中与人民群众一日三餐密切相关的小康型膳食结构的新产品增幅在20%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将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旋律;其次是企业的装备结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优化,使食品产品在“质”中有了新的突破,满足了市场向科技含量高的优质产品高度集中的需求;再次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调整,近年来食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平均水平增长一倍。 6、高新技术得到较好应用,技术装备有了较大提高。 食品工业高新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啤

制造业现状及建议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思考和建议 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石,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往往能体现其经济发展程度、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实力。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 1.制造业比重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蓬勃发展,迅速崛起,规模日益壮大。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92%以上,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就业人员、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也达到90%左右。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 2.制造业构成集中于传统产业。从行业构成上看,制造业囊括了从农副产品加工至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共30个行业。 3.制造业组织形态呈块状集群态势。 (二)制造业的困境 虽然制造业总体来说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也有了较大的成效,但在产业层次、投资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浙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1.产业层次不高,人均附加值普遍偏低。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集中在传统领域,处在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人均附加值严重偏低。产业层次低下,势必影响制造业的后续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度,推动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化演变,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投资意愿不强,增长率持续回落。制造业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制造业投资增加,会带动整个生产链条新的生产活动,带动消费和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然而,近年来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却呈持续回落态势,政府性投资项目仍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体,政府主导型投资还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制造业投资不足将影响整个工业增长,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增长,因此,必须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3.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相对偏低。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推动力。浙江制造业技术基本处于模仿和引进阶段,对外依存度偏高。技术引进明显存在重硬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装备制造业标准占总数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依然延续良好发展势头。2016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实现稳步增长,船舶工业实现好转,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展望下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发展将继续“平稳回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领域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船舶工业将逐步好转、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将出现新起色。 但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仍然存在出口交货值增速持续下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需求持续低迷、新兴产业过剩风险增加等问题。近年来全球经济状况转变,作为全球装备制造业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迅速攀升,部分产业“去产能、去库存”的任务仍然严峻;另一方面,周边新兴经济体的“供给替代”作用开始逐步显现,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必须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的贸易方式转变,必须在新兴产业和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首先须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一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等部署和要求,加快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等,启动建设一批重点装备制造领域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共性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等进行攻关,推动试点示范应用。二是继续组织实施装备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及科研或产业化专项,论证启动机器人、3D打印等一批新兴成长性产业扶持专项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三是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创新应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进,鼓励制造企业与使用部门共同开展研发,促进研发成果应用。四是鼓励产学研用加强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平台、行业检测试验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其次应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制造在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和服务、能源管理、物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开发一批智能装

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及前景

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传统发酵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且种类繁多,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功能而深受大众欢迎。该文就传统发酵食品的过去及传统发酵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作 一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而制得的食品都可称之为发酵食品。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历史悠久,曾影响着日本、朝鲜等国家。近年来,我国发酵食品工业化水平逐年提高,白酒、啤酒、葡萄酒、酸奶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发展迅速,其它产品如腐乳、豆豉、酱油、发酵肠等,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必须提高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水平,参与国际竞争。 如今说到传统食物,一般都会联想到“原始”、“落后”、“作坊”、“手工”等,其实这不正确。各地传统食品是当地人类在很长的发展历史中顺应自然、赖以生存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传统食品的本质特色就是和当地自然条件、生命健康及社会的和谐,其生命力和价值也在于此。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传统食品也要与时俱进,和不同地域的食品交流、融合、不断创新。事实上每个国家的传统食品一直都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也不例外,只是国情不同,发展速度有相当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食品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还是人类伟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发展史上,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圈。而其中传统发酵食品更是中华食文化的代表,不仅至今为国人之生活必需,而且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饮食文明。中国人历来视“柴、米、油、盐、酱、醋、茶”为生活的基本保障,其中酱、醋、茶都和发酵有关。其实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远不止这些。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可以提高食物的味道、储存时间等,创造了一系列的发酵工艺和发酵食品。例如,以粮食为原料发酵制成的烧酒、白酒、豆豉、酱、醋等被称为是固体发酵的起源,甚至一些工艺至今还是国外同行希望了解和模仿的热点。中国传统发酵食品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种类之多,方法之妙在其他国家都是罕见的。除了各种酒类产品之外,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发酵食品几乎无处不在

浅谈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谈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民群众生活刚性需求产品,食品工业也是临沂市 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占临沂市工业总量的20%左右。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对于促进当前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出口创汇,提高人 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社会提供有效供给和生活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食品工业;现状;趋势 1.临沂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以来,临沂市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 术结构、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 年末,临沂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7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2100多亿元。临沂市食品工业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现有粮食加工、肉类制品、果蔬罐头、焙烤食品(饼干、膨化制品)多功能生物糖、黄原胶、谷 氨酸、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肽及制品、酶制剂等行业,其中淀粉糖 及制品产量名列全国同行业前列;果蔬罐头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黄原胶、味精产量 名列全国同行业前列。 1.2技术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提高 近几年临沂市食品工业加大产业投入,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了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了产品质量和 档次。目前,临沂市肉类加工、淀粉糖及功能糖、大豆制品、黄原胶等行业的重 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1.3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优化,现已基本形成初具规模的多个产业集群。即:“生物 糖产业集群”、“果蔬罐头产业集群”、“焙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肉类制品产业 集群”“果仁制品产业集群”、“蔬菜加工生产基地”、“饮料产品生产基地”。 1.4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 临沂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制订完善食品相关法规、标准,建 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管理体系,食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体系 等认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食品质量监管力度,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进 一步提高。目前,临沂市大、中型食品企业基本上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 经过近些年发展,临沂市食品工业虽然初具规模,但产业层次多处于价值链 的中低端,与食品工业发达地区相比,食品工业链延伸不够,食品企业生产产品 多为初级加工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少,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更新换代速度不快。 2.2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少 虽然临沂市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焙烤食品等在全省有较强影响力,但粮食 加工、禽畜加工、方便食品等产业却存在品牌影响力较弱、名优产品较少等问题。在高端产品上没有品牌优势,在中低端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大。 2.3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食品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短缺,部分发展较快的果蔬加工、畜禽加工等行业的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重要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缺乏人才的矛盾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食品制造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欢迎共阅 食品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王雅娟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郑州,450002) 摘要:关键词0引言 1进。 接的农产品消费为主,我国的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平稳缓慢的增长阶段我国的食品工业处于“进口型“的状态 这个阶段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比较缓慢,整个行业的劳动率比较低,技术生产水平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而且对引进的技术吸收水平也很低。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发展政策的影响,重视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不够重视。 年代开 提高,人民对食品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食品已朝着营养、绿色、方便、功能食品的方向发展,且功能食品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食品。食品工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装备食品工业的食品机械工业发展尤为迅猛。 2现状分析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

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是广义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种类型。 2.1食品工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食品工业成为工业发展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截至“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底,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41867?家,从业人员?654万人,现价工业总产值达到6.31?万亿元;按工业增加值计算,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的10.4%。 升, 用率达到 长?125.9% 元,进口 业。 设备制造行业共有452家规模以上企业;2010年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05.06亿元,同比增长40.37%;实现工业总产值305.51亿元,同比增长33.77%;利润总额为23.57亿元,同比增长38.09%。 随着中国食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档次更加丰富,每年增速较高。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人均食品购买能力及支出逐年提高,中国食品的需求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57万亿元,增长率达12.2%。2013年一季度,规模以上食品制造行业数量达到7314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63.27亿元,同比增长18.3%。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快速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及营养性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无公害食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的要求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食品加工制造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增长101.1%,年均增长15%左右;利税达到1.6万亿元,增长76.2%,年均增长12%。到2015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形成以大 2.2.2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如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面粉加工 400-600吨/日、稻谷加工200-400吨/日,而我国78.9%的面粉企业为日处理小麦50-100吨的生产规模,80%的稻谷加工设备为日处理50吨以下的小机组,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日处理量。 2.2.3食品市场、食品行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 系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分散的农业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