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坂茂 普利兹克奖

日本建筑师坂茂 普利兹克奖
日本建筑师坂茂 普利兹克奖

日本建筑师坂茂获普利兹克奖

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于北京时间昨日凌晨5时揭晓,2014年度获奖者为现年56岁的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

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后,坂茂建造了纸板教堂,作为基督城重建的象征。

在东京的“幕墙宅”(1995年)中,沿着房子外围的白色窗帘可以打开进行空气对流,也可以在关闭后形成一个茧状内部空

间。

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在避难所内建立的纸质隔间。

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于北京时间昨日凌晨5时揭晓,2014年度获奖者为现年56岁的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评委会认为,坂茂不仅能有富于新意的作品,而且将同样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设计方法,广泛运用于人道主义事业。

得知获奖后,坂茂称“我把这个奖项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我会坚持自己的事业——不是改弦更张,而是继续成长。”

颁奖典礼将于6月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举行。

建筑师坂茂1957年出生于东京,目前在东京、巴黎和纽约设有工作室,是建筑界的奇才,善于发现标准部件及普通材料,诸如纸筒、包装材料和集装箱等的新用途。他绝大多数设计均具有实验色彩。更令人称赞的是他在结构方面的创新以及对非传统材料的使用,诸如竹子、织物、纸板还有再生纸纤维和塑料等复合材料。类似在构建救灾避难所时,坂茂经常采用可回收的硬纸管作为墙壁,因为它们容易取材、价格低廉;便于运输、安装和拆卸;而且能够防水、防火和循环利用。他说,在日本的成长经历培养了自己不浪费材料的信念。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在评审辞中指出,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二十年来,坂茂不断创新,用创造性和高品质设计来应对破坏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极端状况。与此同时,评审辞中还特别强调了坂茂对硬纸管和集装箱等常见材料的实验性运用。

得知获奖后,坂茂在自己位于巴黎的工作室接受采访时表示:“获得这一奖项是莫大的荣誉。获奖后,我必须保持谨慎,继续聆听于我的服务对象,无论他们是私人住宅客户还是救灾工作中的人们。我把这个奖项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我会坚持自己的事业——不是改弦更张,而是继续成长。”

■ 人物特写

11岁梦想做建筑师

“我始终对低成本、本地出产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怀有兴趣。”

还在孩提时代,喜欢古典乐的父亲或许希望坂茂长大后成为音乐人,让他从小学小提琴。但坂茂却对传统木匠活很着迷。在他看来,木匠的工具、建造活动甚至木材气味都充满了神奇。他常收集废弃的小块木材,并用它们搭建小模型。为此,当一名手工艺人——木匠成为他儿时的理想。

不过,11岁那年,老师要求大家设计简单的房子,坂茂的作品被评为最优并在全校展览。从那时起,建筑师的梦想就此种在坂茂心中。

坂茂决定报考东京艺术大学,学习建筑学。从12年级开始坂茂参加了大学预备学校的夜间课程。在那,他学会了使用纸张、木材和竹子搭建结构模型。此后,从南加州建筑学院再到库柏联盟,1985年,坂茂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赴东京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其业务又相继扩展到纽约和巴黎。他完成的项目从极小居所、实验性住宅和社区到博物馆、展览馆、会议中心、音乐厅及写字楼。

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昀告诉新京报记者,坂茂的建筑设计个性非常突出。当时王昀在东京留学,刚从国外留学回东京的坂茂曾在王昀住的附近盖过一个混凝土的房子,“那会儿日本后现代建筑风格兴盛,但在坂茂的建筑中看不到

强烈的后现代色彩。”此后,王昀又接触到坂茂用硬纸管设计而成的美术馆,“这一建筑令人印象深刻。”

在坂茂的建筑实践中,硬纸管是个关键词。从1985年左右开始,坂茂开发了纸管结构,并将其付诸实施,作为系列研究案例,他还设计了“PC桩宅”“双顶宅”“家具宅”“幕墙宅”“2/5宅”“无壁宅”和“裸宅”。

这样的建筑通常被誉为“可持续”和环保设计,但坂茂本人也表示:“大约30年前我开始采用这种设计风格时,还没有人谈论环境,而我则把它视为理所当然。我始终对低成本、本地出产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怀有兴趣。”

评委会评语

他的建筑既直接又诚恳,但并不平凡。每一个作品都具有一个新鲜的灵感。其作品的优雅简约及轻松自如都建立在他对建筑的热爱及从业多年的经验之上。至关重要的是,他对居于建筑里的人们怀有一份尊重,不论他们是自然灾难的受害者,或是私人客户还是公共大众,这份尊重体现在他用心的工作方式、合理布局、精心选材以及丰富空间。

用建筑参与救灾

1994年卢旺达内战→1995年神户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海地大地震→

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

在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看来,坂茂是位模范建筑师,这缘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用高质量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行动,以及他应对人道主义挑战的独有方式。

坂茂的人道主义工作开始于1994年。当时坂茂得知卢旺达内战导致200万难民被迫在极其悲惨的条件下生活,他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提出了纸管避难所的想法,随即被聘为顾问。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一些前越南难民不能入住由日本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房,坂茂就为他们建造了“纸木宅”。

而这一事件也促使了非政府组织——建筑师志愿者网络(VAN)的筹建以及此后救灾活动的实施。VAN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曾建造临时学校,也曾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后建造避难所。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VAN在50多个避难所内建立了1800个纸质隔间,使居住其中的家庭有了更多的隐私。VAN还在日本宫城县的女川市建造了临时房屋。这些努力大大改善了避难所的生活质量和临时居住环境。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后,坂茂建造了纸板教堂,作为基督城重建的象征。“通过杰出设计,来应对高难挑战,坂茂扩展了建筑师这一职业;他使建筑师能够参与政府、公共机构、慈善家及受灾群体之间的对话。”这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对坂茂的一致赞誉。

对此,王昀也深有同感,“坂茂的建筑设计用纸来思考,不仅针对的是材料问题,还有环保再生、再利用。他很早就在实践着建筑在能源、在社会上的作用。在关注绿色、环保的同时,也关照了建筑的意义。应该说,坂茂从一个建筑师追求建筑本体性过渡到建筑的社会责任以及意义上。我个人觉得建筑的社会性作用在未来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 延伸话题

7位日本建筑师问鼎该奖

自35年前普利兹克建筑奖设立以来,已有多位日本建筑师问鼎该奖项。此次坂茂成为第七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前六位分别是已故的丹下健三(1987年)、槙文彦(1993年)、安藤忠雄(1995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团队(2010年)以及伊东丰雄(2013年)。

对此,王昀告诉记者,日本建筑师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观,他们对建筑的理解是非常个体的,“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怎样,就在实践中去做,对建筑的某一个层面进行追求。有些日本建筑师追求的是建筑社会性,有些是材料,这也构成了日本建筑的丰富性。”

东亚建筑师连续3年得奖

更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也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连续3年来将该奖颁给了东亚建筑师。2012年是中国建筑师王澍,此后则是伊东丰雄、坂茂。为此,建筑评论家王明贤告诉记者,今年能再度颁给日本建筑师还是感觉有点意外。

不过,这似乎也让东亚建筑师在国际建筑界受关注再度成为话题。对此,王明贤指出,这表明欧美当代建筑发展得很完善,但却无法再提供更有意思的惊喜和对整个当代建筑界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为此东亚建筑师成为关注对象,“他们给世界建筑界提供新的东西。”

具体而言,日本建筑界有着长达几十年的谱系。王明贤介绍,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新陈代谢学派的提出(注: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其现代建筑有个理论。他们既吸收了西方建筑精华,又有着东方文化的发展。而中国建筑师则相对较散漫,没有形成谱系。

评语

自三十五年前设立以来,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宗旨一直都是表彰当代在世建筑师的杰出建筑作品以及其对人类所做出的重

要而持久的贡献。

坂茂,2014年获奖者,将该建筑奖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二十年来,他不断创新,用创造

性和高品质设计来应对破坏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极端状况。他的建筑对于那些遭受巨大损失、流离失所的人们就是庇护

场所、社区中心还有精神领地。每当灾难发生时,他常常自始至终地坚守在那里,例如在卢旺达、土耳其、印度、中国、

意大利、海地,还有他自己的祖国,日本。

他富有创意的思维模式和革新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他善意的初衷,而且也体现在他全部的作品中,尤其是表现在建筑

材料和结构方面。坂茂的全部作品不仅仅呈现了他善良的初衷,都体现了创意的思维模式及革新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在

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通过杰出设计,来应对高难挑战,坂茂扩展了建筑师这一职业;他使建筑师能够参与政府、公共

机构、慈善家及受灾群体之间的对话。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用高质量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行动,以及他应对人道

主义挑战的独有方式,使得本届普利兹克奖得主成为一名模范建筑大师。

本届获奖者的职业生涯非常广泛。1985年在东京成立第一个工作室之后,坂茂的业务又相继扩展到纽约和巴黎。他完

成的项目从极小居所、实验性住宅和社区到博物馆、展览馆、会议中心、音乐厅及写字楼。

坂茂大部分作品的基本特征都带有实验性色彩。他不仅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上,而且还在建筑工具与技巧上都拓宽了建筑

领域。他善于发现标准部件及普通材料,诸如纸筒、包装材料和集装箱等的新用途。他更令人称赞的地方是他在结构方

面的创新以及对非传统材料的使用,诸如竹子、织物、纸板还有再生纸纤维和塑料等复合材料。

在其作品“裸宅”中,坂茂对房屋的传统房间观念及家庭生活概念提出质疑,并创造了一个半透明近乎魔幻的氛围。“裸宅”的造价低廉:外部墙面用透明的瓦楞塑料板做围护,而室内墙面为木构架上绷白色腈纶。这种精巧的普通材料复合,即自然又有效,创造了一个舒适、环保性能高,同时又具有极佳采光效果的环境。

坂茂自己的工作室,位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顶部的露台上。他在那里花费了六年的心血设计蓬皮杜梅斯中心项目。该工作室的建造使用了纸筒材料以及纤维薄膜来构成一个拱形屋顶。坂茂还使用集装箱作为建造博物馆的现成元素。他的作品证明了他通过设计增加了建筑价值的能力。他对新概念和结构的研发还体现在他的其它作品中,例如“PC桩宅”、“双顶宅”、“家具宅”、“无墙宅”以及“九宫格宅”等。

贯穿其作品的另一个主题是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性。在“幕墙宅”中,他用帐篷状的可移动窗帘将内部与外部轻松地联系起来,需要时又可有私密性。位于东京的十四层高的尼古拉斯?海耶克中心前后外墙由完全可以打开的玻璃百叶窗构成。

对于坂茂而言,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后期添加的概念,而是建筑的核心考量之一。他的建筑谋求与周边环境和特定地域相适应的产品与体系,尽量使用可再生或当地出产的材料。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他新近完成的位于瑞士苏黎世的Tamedia传媒公司办公大楼,该建筑使用锁扣的木结构系统,完全避免了五金件和胶的应用。

他成熟清晰的建筑归功于他丰富的结构知识以及他对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弗雷·奥托等大师作品的学习。他的建筑即直接又诚恳,但并不平凡。每一个作品都具有一个新鲜的灵感。其作品的优雅简约及轻松自如都建立在他对建筑的热爱及从业多年的经验之上。至关重要的是,他对居于建筑里的人们怀有一份尊重,不论他们是自然灾难的受害者,或是私人客户还是公共大众,这份尊重体现在他用心的工作方式、合理布局、精心选材以及丰富空间。

坂茂是一位永不知疲倦的建筑师,他的作品散发着乐观的精神。在别人眼里不能克服的挑战,坂茂却看到前进的动力。在别人眼里充满未知的道路,他却看到创新的机遇。作为一名为投入的建筑老师,他不仅是年轻一代的榜样,更是他们的旗帜。

基于上述理由,坂茂成为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坂茂及其建筑集合

坂茂建筑事务所: 日本地震应急庇护所 坂茂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44 更新时间:2011-3-22 14:33:46 坂茂建筑事务在日本东北地区分发他们设计的纸板模数隔墙应急庇护所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 ),是当今国际最受瞩目的中生代建筑师之一,他的创作遍布全世界,最为人熟悉的从东京的三宅一生住宅,到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日本馆,从纽约“游牧博物馆”到法国庞皮度中心新馆的设计,都是他的作品。 但坂茂最广为人知的特色则是对自然建筑材料的运用,尤其是大胆采用纸管材料,从1989年开始,创作一系列的“纸建筑”的探索实验,充分展现建筑设计和自然环境融合的创新思考。他不仅是国际知名的建筑师,更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曾说:“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数人服务,例如种族冲突的受难者和因灾难而无家可归的人们。” 坂茂的人道主义观充分表现在他的行动上,他运用纸建材的轻巧、组装迅速的特点,为大地震后的

阪神灾民设计纸教堂及临时房屋,也为非洲卢旺达难民搭可以安身的居所。“纸建筑”对于坂茂的理念里不仅仅是一种结合高科技的创作,更深含了他作为知识创造者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坂茂建筑事务所近日在日本东北地区的地震避难所和体育馆中分发他们设计的纸板隔墙,并作为应急避难所供灾民使用。更多关于此项捐赠的信息请参见坂茂事务所网站上的“日本地震”专栏。 在此次地震撤离中,紧急避难于各个公共避难所的灾民们,生活隐私难以得到保障,这更加深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由坂茂设计的纸板模数隔墙为地震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经济而灵活的解决方式,通过这种便携式隔板,他们可以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生活。 建筑师坂茂以及他位于日本东京的事务所总部,在世界范围内建造了一大批以纸和硬纸板作为建筑结构材料的住房和建筑,自从2004年日本新鸿niigata地震开始,坂茂就将自己设计的这种纸板建筑作为地震救灾中的应急避难所,为大批灾民提供了庇护场所。经过一次次在灾害中的实践,坂茂将自己的应急建筑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这种模数化隔板系统。这种隔板建筑用硬纸板做成的纸管作为结构支撑柱,配以胶合板连接件,用绳子作为固定装置,用白布做为建筑隔墙。每一座单元建筑面积为180平方米,不同大小的房间倚靠原有承重墙体建造。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

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论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对世界建筑设计的影响

论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对世界建筑设计的影响 摘要: 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源于对建筑本体的探求,建筑史上出现了风格、流派之争,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从其历届获奖者的建筑主张不难发现,现代建筑本体的价值取向始终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徘徊,反现代主义的流派所作的某些尝试也扩大了建筑哲学范畴,而探求建筑本体的过程极富有意义,通过它可把握建筑学的未来。 关键词:建筑本体;环境;多元化 荷兰一、回顾性的分析 普利兹克建筑奖(The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是由美国海亚特基金会于1979年设立的。该奖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表现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在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其评选程序与奖项均依照诺贝尔奖的做法设立,奖金为10万美元,接受所有国家的提名而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或意识观念。获奖者的最后选定是由一个国际评审团经过多方面慎重协调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的[1] 。在已产生的23位获奖者中,有7位美国人、3位日本人、1位巴西人,其余均为欧洲国家人。 首获殊荣的菲利普?约翰逊是狡猾而善变的。他“在现代主义这条土船的底下凿了个窟窿,在任何人认识到它正在沉没之前,先跳上岸来”。众所周知,现代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脱颖而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不久便因其形式僵化和易于抄袭,而遭到众多非议和攻击。约翰逊在实现了自身从现代主义向新古典主义的转变后,又改弦易辙,充当了后现代派积极的鼓吹者。至此,僵化的状态已成过去,没有了压倒一切的原则和规律,建筑界迎来了空前活跃和繁荣的新局面,而机遇也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的作品是一幅幅超现实主义的图画:水面、绿色植物、简单几何形体,纯净而开朗。至后期,巴拉甘又汲取了墨西哥传统艺术的精华,赋予建筑魔幻般的色彩,一扫国际式的冷漠与苍白[2] 。尼迈耶从对巴西的群山、河流、海洋、浮云等感受中,从殖民时期巴洛风格中,提炼出了巴西精神——曲线形体,因此它是有生命力的。在阿尔托的影响下,费恩似乎对北欧的独特文脉理解甚深,从他设计的布鲁塞尔博览会挪威馆及一系列住宅方案中,我们感受到一股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森林覆盖的北欧、精湛的砖工、含情脉脉的小镇都给予了费恩极大的创作灵感;丹下健三是日本建坛承上启下式的人物,早年追随柯布西埃,传播现代主义,但他最终还是在日本传统之绳纹文化中找到了建筑创作的根;自学成才的安藤忠雄似乎注定是要成为日本禅宗哲学在建筑领域的代言人,他认为:“与其用多样的风格和材料去创造多样的内容,不如用十分单纯的风格和材料去创造多样的世界。”光线造型的渲染、素混凝土肌理的诗意以及“禅”、“无”境界的诠释,使传统与现代成功并置,感人至深 建筑师对社会的关切决不能仅限于某一幢单体建筑,而应着眼于整个城市,并“强调新建筑应赋予城市以新的生命,并与环境保持连续性”。这一点从1981至1984年间获奖的建筑师中可见一斑:斯特林是20世纪60年代运用建筑历史遗产的第一人,建筑材料和技术都成为他创作的依据,在其力作斯图加特美术馆中,我们既能感知古典的凝重与严谨,又能体味现代技术空间的魅力,把交通部分作为艺术重点对待,更是启发了哈迪德等解构主义建筑师的创作;罗奇则热衷于大型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既融合了密斯式的简明沉静,又融合了小沙里宁的表现主义造型;贝聿铭也是处理国家性公共建筑的高手,无论是华盛顿美国国立美术馆东馆,还是卢浮宫扩建工程,新旧建筑都能和谐共生,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而“阳春白雪”派的理查德?迈耶则在纯净的空间构成和建筑造型上取得卓越成就。我们暂且把上述建筑师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精编版

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 1: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建筑奖是Hyatt(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所设立的, 因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每年一次的颁奖都由美国总统颁发并致颁奖词,1983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从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受的大奖。该奖项一向是当代建筑风潮的指针性奖项,历届得奖的建筑师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从第一届的Philip Johnson(约翰逊),第五届的Ieoh Ming Pei(贝聿铭),之后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 O.Gehry(盖里),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无一不是当代的大师级人物。2000年的得主是来自荷兰的建筑师Rem Koolhaas(库尔哈斯)。Pritzker奖的由来Pritzker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在1979年设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该奖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已于1999年1月23日逝世)发起设立了这个奖。他们的长子Thomas J. Pritzker现在是凯悦基金会的主席。他介绍说:“我们之所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建了许多饭店,与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营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关切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一座满是象Louis Sullivan(沙里文), Frank Lloyd Wright(赖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这样的建筑伟人设计的建筑的城市,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1967年我们买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作为我们的亚特兰大凯悦大酒店。它那高挑的中庭成为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一个标志。很明显,这个设计对我们的客人以及员工的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说芝加哥的建筑让我们懂得了建筑艺术,那么从事酒店设计和建设则让我们认识到建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因此,在1978年我们想到来表彰一些当代的建筑师。爸爸妈妈相信,设立一个有意义的奖,不仅能够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同时能够在建筑界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我为能代表母亲和家里其他人为此继续努力而自豪。”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它似乎自成体系,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1979年)开始,到凯文·罗奇(1982年)、丹下健三(1987年)、雷姆·库哈斯(2000年),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它能打破地域偏见,三位日本人和两位拉丁美洲建筑师的入选,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出生于巴格达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4年)的登场,多少弥补了它在性别取向上的一些遗憾;而对弗兰克·盖里(1989年)的关注,足以表明它的前瞻和远见:当时盖里只在美国西海岸做过一些美学冒险性建筑,其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尚未出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弗兰克·盖里确实能够为世界创造惊人的建筑。一个奖项成为伟大,是因为获奖者足够伟大,而这首先要求评委们足够睿智,评选程序足够公正。在短短的27年时间里,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29位得奖者如群星闪耀,风光无限。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 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奖赏Pritzker建筑奖在许多程序上以及奖金方面参照了诺贝尔奖。Pritzker建筑奖的获奖者可以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一个正式的获奖证书,1987年以后还增加了一块铜质奖章。(在这之前为每位获奖者颁发的是一座限量制版的亨利.摩尔的雕塑。)奖章正面图案的设计是以有“摩天楼之父”美称的芝加哥著名建筑师Louis Sullivan(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刻有“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ritzker 建筑奖)字样,获奖者的姓名刻在奖章正中,奖章背面刻着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评奖任何国家

日本建筑师坂茂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催生了世界首例的「纸的建築」,坂茂还將其应用在阪神地震后搭建的临 时建筑及恆久建築物上。 一九八六年,从美国留学归国的坂茂,在Alvar Aalto特展的会场设计,因为经费有限,无法使用芬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Aalto爱用的木材,他以纸管作为展馆的內墙、天花板及展示台,這次的经验,让坂茂意外发现纸管的强度远超过想像,进而孕育「纸建筑」的创作原点。 一九八九年,名古屋设计博览会馆,展馆虽不大,但却让坂茂首次实现纸建筑的梦想,他以四十八支外径三十三公分、厚度十五公厘、長度四公尺,表面经过蜡纸防水加工的紙管,重现江戶時代造园名家所设计用來欣赏水琴窟的东屋。这座纸建筑,白天里,一束束屋外的光线透过纸管间的空隙照射屋內,入夜之后,建筑物本身就像一座大型灯具,朝向四面八方射出四十八条灿烂的光束。 二○○○年德国汉诺威万国博览会占地五千平方公尺的日本馆,坂茂采用纸建筑,让世人重新评价我们身旁熟悉的素材,发挥纸柔软的特性,创造出美观、坚固而低环境负担的新可能性。 坂茂不仅在建筑上有杰出的表现,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曾任联合国难民高等委员会(UNHCR)顾问的他曾说过:「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数人服务,例如种 族冲突的受害者和无家可归的人。」 表现在行动上,他运用纸建材轻巧、组装迅速的特质,为阪神大地震的災民设计纸教堂及临时房屋,也为非洲庐安达难民搭蓋避难所及住家;「纸建筑」在他的理念中,已不单纯是一种结合高科技的创作,更 深含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PAPER ARBOR - Nagoya, Japan, 1989

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李江:以下简称李,西泽立卫:以下简称西泽)2010年普列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之一,另一位为妹导和世 李:我对日本建筑界有两个很深的印象。一是建筑师队伍积累雄厚。在各个年代层都拥有几位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二是建筑师分代比较明确。年轻一代无论是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为反抗而反抗,都有意识地与上一辈建筑师保持距离。西泽先生出生于1960年代中期,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你在大学学习建筑的1980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盛行的时期,当时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潮流的呢? 西泽:1980年代前期流行后现代主义,当时我还不是大学生,所以后现代主义对我来说是后来的追加体验。研究生时期我读了罗伯特·文丘里的书,觉得非常有意思。他对学生时期的我影响很大。 李:你是指文丘里的理论,不是作品? 西泽:对,主要是理论。他也有一些好的作品。文丘里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首先他无视“历史”。例如他对罗马风建筑、巴洛克建筑、柯布西耶和赖特的现代建筑是等同看待的,完全打破了当时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他很重视“历史”。他的理论论及了西方建筑历史中几乎所有的东西,视野之宽阔,令人惊讶。另外,他研讨美国建筑、欧洲传统建筑,对建筑的“表皮”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视点。

李:1960年代正是“现代主义”最盛行的时候,大家对功能、空间、结构等建筑内部的东西很重视,奉若神明。 西泽:对,文丘里发现了不同于一般人考虑的、全新的建筑体系。他用“表皮”来分析建筑。本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建筑一定是有外皮的。可当时只有文丘里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的想法很有个性。 李:他的代表作品“母亲的住宅”立面就很有新意。 西泽:对。但从根本上来讲他主要还是理论上的贡献。文丘里非常喜爱建筑。他评价建筑时,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这个建筑是否重要,而是强调这个建筑对自己是否重要。用这种自己建立起来的体系对历史上的建筑进行评价,完全不用“历史”的审美体系,因此,可以说文丘里是完全无视“历史”的。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李: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1988年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展览。 西泽: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正在大学学习。当时可以说解构主义来势凶猛。但我对解构主义没有一点儿兴趣。1988年解构主义的那个建筑展览,屈米、里勃斯金德、埃森曼、盖里、OMA都参加了。我只对OMA感兴趣。当时OMA被归类到解构派里,可我认为OMA的建筑和其他解构主义建筑师有根本的不同。我完全倾向OMA。实际上,在1980年代后期的日本,你很难不受到雷姆·库哈斯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谈论库哈斯。

浅析坂茂纸建筑设计

浅析坂茂(Shigeru Ban)的设计思想与纸、木建筑 "What is temporary and what is permanent?It does not depend on what material we use.A concrete building is temporary if a developer demolishes it a few years after it was built.A building made of paper can become permanent if乡eople love it.” 一一Interviewed by Martin Moeller 上述这段话来源于 Martin Moelle:对坂茂采 访中的一段,也被放在普 利兹克建筑奖官方网站 中坂茂的页面上,可见普 利兹克的评委们也认为 这段话最能代表坂茂本 身的建筑思想。坂茂认为 一栋建筑是永久还是临 时,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这充分反映了日本经济危机对建筑师的影响,在所谓房地产‘泡沫’时期,开发商会买下一块土地,拆除上面的所有房屋,哪怕它们是刚刚完工的,因为在高涨的土地价格面前,房 屋建设的费用就是九牛一毛。而他在1995年为神户大地震建设的临时纸教堂,因为人们喜欢它,才得以存在了十年,并且搬迁到了台湾直到今天。这样的观点或者说思想贯穿了坂茂所有的建筑作品,很多人认为坂茂就是一位做临时建筑的建筑师,这恰是对他的误读。所以,为了尽量全面、正确地了解坂茂的轻型设计的思想,了解坂茂本人的教育与执业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一、追随海杜克John Hejduk 坂茂出生于1957年的东京,他说他早年的生活经验对他的职业有影响。在他的童年,他曾经想成为一名木匠,因为他们家经历了多次加建,而他经常会捡木工用剩的边角料制作玩具,例如火车或者房子之类的。坂茂认为童年的经历养成了他讨厌丢弃东西的习惯,让他在执业后有冲动去重复利用不同的材料。在教育方面,坂茂首先进入了东京艺术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学习,他说,在入学考试中,他们被要求制造一个超高一米高的模型塔,并且只能用纸板完成,且不能浪费任何材料。在坂茂成名后又遇到东京艺术大学的老师,老师对 他说:“你还是在做一样的事情”。 1、辗转SCI-Arc 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棋文彦(Fumihiko Maki)和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之外,比较少著名的日本建筑师是在国外留学的,即使在今天,日本的建筑系学生也更喜欢在本国著名的学府如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学校中学习,因此日本建筑师也呈现明显的师承关系。但是明显的,坂茂是一个例外,他说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希望日后能在大学学习建筑,当时为了能考上东京大学的建筑学院,他前去就读了一种类似预科班的学校。在这时他通过杂志《a+u》了解 到了John Hejduk和库拍联盟,于是他改变了原来的打算,而一心想去 纽约进入库拍联盟学习。但是当年并没有互联网,而在日本也几乎没有 什么人了解库拍联盟,更糟的是,坂茂当时的英文也很差。在库拍联盟 的小册子中,坂茂了解到他们并不接受国际学生,所以他必须先申请另 一所美国大学,然后再转入库拍联盟。坂茂最初在挑选学校的时候并没 有特别的要求,幸运的是,最后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 California)接 受了他的申请。坂茂申请的时候是1977年,而南加州建筑学院是1974 年建立的,因此在当时还是一所非常新的学校,虽然Eric Owen Moss, Thom Mayne,Frank Gehry等著名建筑师己经在这任教了。也由于学院 刚刚成立,坂茂甚至不需要英语的成绩证明就进去了,当然这也归功于 他己经在日本的预科学校打下了建筑学基础。虽然南加州建筑学院只是 坂茂作为去库拍联盟的跳板,但实际上却比坂茂想象的有趣的多,Frank Gehr y在7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他的鼎盛时期,而Thom Mayne也是后来 2005年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不过即使如此,坂茂仍旧十分向往Hejduk 所在的库拍联盟,于是在1980年,坂茂放弃了在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所 有学分,己经大三的他终于转入了梦寐以求的库拍联盟,重新作为一个 大一新生再次开始了在建筑学院的学习。直到1984年坂茂从库拍联盟 毕业,他一共在两所学校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驱使他如此向 往库拍联盟,Hejduk又是什么样的人,对坂茂有怎样的影响呢? 2、John Hejduk与库拍联盟 John Hejduk(约翰海杜克),192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99年逝世。 他曾经就读库拍联盟(Cooper Union,1947-1950)辛辛那提大学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1950-1952)以及哈佛大学(Harvard, 1952-1953。他曾经在贝律铭的工作室工作过,然后才在1965年于纽约 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75年,他才成为了库拍联盟的院长。他的 建筑生涯,可以说是以教育教学为主,设计生产为辅,这点和现代主义 四大师的Walter Gropius(格罗皮乌斯)很相似。他比较出名的作品包括克 洛兹堡塔和裙楼(Kreuzberg Tower and Wings),柏林的IBA社会住宅项 目(IBA Social Housing in Berfin。他还设计了大量实验性的住宅,例如所 谓的“墙宅”项目(Wall House,1968-1974),但是在大约四个方案当中, 只有一个真正建立起来一一二号墙宅(Wall House2)。 在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德克萨斯州,John Hejduk和Bernhard Hoesli(伯纳德.赫斯里)、Colin Rowe(柯林罗)、Robert Slutzky(罗伯特.斯 拉兹基)、Lee Hirsche(赫希)、Kan Nuhn(甘.鲁恩)、Irwin Rubin(欧文.鲁 宾)等人汇聚在一起,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形式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对现代建筑的教育进行了探讨。后人将他们称为为“德州骑警”,这一 附有美国西部牛仔片色彩的称号。他们回顾了Le Corbusier(柯布西耶) 的“多米诺结构”和Theo Van Doesburg(凡.杜斯堡)的“空间构成”这两 者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基本的空间图式,前者将钢筋混泥土框架结 构和抽象的空间形式结合,提出更多的设计可能,后者则更多地从新的 艺术和哲学概念出发,将抽象的空间要素和构成概念应用在设计当中。 而得州骑警的教师们通过回顾,发展出了“九宫格练习”这一有效的现 代建筑教育工具。最初是Slutzky和Hirsche开创了九宫格(nine grid)三 维练习的雏形,一开始仅仅是以三成三的九个相同立方体作为基本网络 的抽象模型,后来在Hejduk的帮助下,深化了九宫格练习的可能性:将 网络交点垂直方向立起作为柱子,水平连接成为梁,以此形成框架,在 框架中水平方向板片为楼板,垂直为墙体,最终将“点一线一面”的抽 象形式与“柱一梁一板”的具体建筑构件联系起来。在Hejduk看来, 这种联系了抽象空间形式与具体建筑构件的练习正是结合了“多米 诺结构”与“空间构成”这两种现代主义基本空间图式,使得结构和空 间的问题可以同时进入设计练习当中。Hejduk认为九宫格是一种隐喻, 代表一种开放性的问题,不关乎任何风格,因为其空无一物,所以可以 永无止境地发展。 Hejduk于1963年来到纽约的库拍联盟,他不但将以前“德州骑警” 的九宫格练习带到这里,并且还发展了“方盒子”(cube problem)练习。 后来Hejduk成为了“纽约五”(New York Five)的一员,“德州骑警” 和库拍联盟的影响则继续体现在这个组合上,尤其是在Peter Eisenman(彼得.埃森曼)身上。 坂茂本人说,在他从学校毕业后,他曾经在矶崎新(Arata Isozaki) 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按照日本许多建筑师的发展轨迹来说,通常 其工作过的事务所的影响会大于在学校的影响,但是在这点上,坂茂是 一个例外。坂茂说他非常崇敬矶崎新,特别是他的Gunma Museum C 1974,他从高中时代就很想在矶崎新的事务所工作,但是在库拍联盟毕 业后,他发现自己对矶崎新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毫无兴趣,这段工作的经 历反而更加让他决心追随John Hejduk。坂茂说虽然Hejduk并没有很多 建成作品,但是他的建筑语汇却非常切合实际。坂茂甚至调侃说“似乎 我注定就要成为一个‘纸建筑师’C paper architect”,比起美国很多只 能在纸上做设计的建筑师,坂茂真的变成了一个纸建筑师,只不过他真 的用纸 在搭建。 二、两场展览: 1、Emilio Ambas:的“功能二重性” 在坂茂执业后,真正使得他开始关注材料的,并不是他在库拍联盟 接受的教育。如果说John Hejduk和库拍联盟是为坂茂奠定了坚实的现 代主义教育的基础的话,Alvar Aalto(阿尔瓦.阿尔托)、Emilio Ambasz 两位著名建筑师和两场关于他们的展览则是使得坂茂真正转型到使用 纸作为建筑材料的关键。 坂茂毕业后在矶崎新的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坂茂负责了几场在东京 中轴美术馆(Axis Gallery of Tokyo)的展览,其中有一场是关于阿根廷籍 的设计师Emilio Ambasz的。坂茂说他本来就对Ambasz很感兴趣,不 仅因为他既是建筑师,又是图形和工业设计师,而且他的作品通常带有 一种“功能二重性”(functional duality)一一也就是他的作品在满足一般 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其他出乎人意料的功能要求。例如1992 年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世博会(Seville1992Exhibition),他曾经试图 说服每个国家都设计了一艘船作为展馆来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 周年。因为世博会的展馆通常都是临时的,所以每个国家的“船展馆” 都能在本国建造,然后驶入西班牙塞维利亚,在展览结束后,只需要再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 作品赏析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普利兹克奖(1979-2013) 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 美国 (1)代表作品: 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HouseNewCanaan 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CrystalCathedralGardenGrove 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BuildingNewYork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地震及每小 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老式结 构。 (2)设计概念: 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 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 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Barragán墨西哥 (1)代表作品: 1948 巴拉干住宅CasaLuisBarragan

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Galves 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Cristobal ★巴拉干住宅: 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 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的喷泉 中。 三、1981年詹姆斯·斯特林JamesStirling 英国 (1)代表作品: 1959 莱斯特大学工程楼 1968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1983 新斯图加特州立绘画馆 ★新斯图加特州立绘画馆: ①建筑采用勒花岗石和大理石为建筑材料,局部采用古典主义的细节,如拱券,天 井。整体上的古典主义又戏谑的局部处理,如扭曲的玻璃幕墙,粉红色的巨大扶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着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

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非人类的建筑语言”:开创神话园林与宇宙观念建筑的鬼才戴帆 作前卫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戴帆(DAIFAN)以突如其来巨变般全新图景的建筑设计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定性观念和价值,其作品内容思想繁复,精确的表现、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将空间和感觉在建筑语法、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上作了多样化的呈现,。 戴帆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戴帆的“宇宙宣言”(UniverseManifesto)首先作为一种复杂的谜一样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一种能量巨大的建筑语言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建筑语言上的,也是观念方面的。就观念而言,戴帆重新更新了人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与人、与世界、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他的“宇宙宣言”动摇了既定的有关建筑的成见,或者说,他从另外的不同于所有的人角度,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1979-2013) 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1)代表作品: 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 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 Building New York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地 震及每小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 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 老式结构。 (2)设计概念: 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 等方面的作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 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墨西哥 (1)代表作品: 1948 巴拉干住宅Casa Luis Barragan 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 Galves 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 Cristobal ★巴拉干住宅: 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 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

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

1:普利兹克建筑奖 Pritzker建筑奖是Hyatt(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所设立的, 因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每年一次的颁奖都由美国总统颁发并致颁奖词,1983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从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受的大奖。该奖项一向是当代建筑风潮的指针性奖项,历届得奖的建筑师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从第一届的Philip Johnson(约翰逊),第五届的Ieoh Ming Pei(贝聿铭),之后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 (盖里),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无一不是当代的大师级人物。2000年的得主是来自荷兰的建筑师Rem Koolhaas(库尔哈斯)。 Pritzker奖的由来Pritzker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在1979年设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该奖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 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已于1999年1月23日逝世)发起设立了这个奖。他们的长子Thomas J. Pritzker现在是凯悦基金会的主席。他介绍说:“我们之所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建了许多饭店,与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营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关切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一座满是象Louis Sullivan(沙里文), Frank Lloyd Wright(赖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这样的建筑伟人设计的建筑的城市,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1967年我们买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作为我们的亚特兰大凯悦大酒店。它那高挑的中庭成为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一个标志。很明显,这个设计对我们的客人以及员工的情绪有着显着的影响。如果说芝加哥的建筑让我们懂得了建筑艺术,那么从事酒店设计和建设则让我们认识到建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因此,在1978年我们想到来表彰一些当代的建筑师。爸爸妈妈相信,设立一个有意义的奖,不仅能够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同时能够在建筑界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我为能代表母亲和家里其他人为此继续努力而自豪。”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它似乎自成体系,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1979年)开始,到凯文·罗奇(1982年)、丹下健三(1987年)、雷姆·库哈斯(2000年),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它能打破地域偏见,三位日本人和两位拉丁美洲建筑师的入选,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出生于巴格达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4年)的登场,多少弥补了它在性别取向上的一些遗憾;而对弗兰克·盖里(1989年)的关注,足以表明它的前瞻和远见:当时盖里只在美国西海岸做过一些美学冒险性建筑,其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尚未出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弗兰克·盖里确实能够为世界创造惊人的建筑。一个奖项成为伟大,是因为获奖者足够伟大,而这首先要求评委们足够睿智,评选程序足够公正。在短短的27年时间里,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29位得奖者如群星闪耀,风光无限。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 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奖赏 Pritzker建筑奖在许多程序上以及奖金方面参照了诺贝尔奖。Pritzker建筑奖的获奖者可以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一个正式的获奖证书,1987年以后还增加了一块铜质奖章。(在这之前为每位获奖者颁发的是一座限量制版的亨利.摩尔的雕塑。)奖章正面图案的设计是以有“摩天楼之父”美称的芝加哥着名建筑师Louis Sullivan(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刻有“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ritzker建筑奖)字样,获奖者的姓名刻在奖章正中,奖章背面刻着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评奖任何国家的任何人,无论是政府官员、作家、批评家、学者、建筑师、建筑团体、实业家,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作者谭畅 [摘要] 传统形式的建筑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将传统一分为二来讨论日本建筑师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硬传统软传统日本建筑 一、引言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建筑文化。同样,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各个民族。位于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岛自古以来就接受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日本又结合其自然环境和价值观,形成了与其他各国迥然不同的、有着自身独到特点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从而领先于东方其他各国。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仅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走过的现代化的路程。而日本的建筑文化同样也是从学习中国、取法欧美而达到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甚至在一些领域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所取得的尤其是战后几十年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这些进步与成就促使人们去探其原因,究其奥秘。 在继承传统的创作观的问题上,日本建筑师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以及繁复多样的实践手法。他们的理论有着相当深刻的日本建筑文化内涵的,其手法逐渐由象形走向意象的发掘,直到精神空间的体现。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日本建筑师分别把自己所理解的“日本”纳人其建筑空间之中。“新陈代谢”理论的提出、“道”空间的探索、“灰”空间的研究、“奥”空间的挖掘、“间”空间的探求、到现今原广司的“宇宙牧场”,日本建筑师研究传统的角度不同,最后形成的作品对传统的表达也有着差异。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相互间各行其事,但都是来源于日本传统,所以仍有交错、重叠之处。他们不断地利用新文化来发展和扩充旧传统,从而形成文化自身所衍生出的新文化型式,创作了许多充溢着明显日本传统气息的现代化的日本建筑,让人感受到东方建筑文化的魅力。 二、“硬传统”与“软传统” 传统,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传统即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目前的建筑创作大多和“传统”联系在一起,“传统”仿佛一直是我们建筑创作当中永恒不变的重要因素。那么传统在建筑创作领域中如何来定义和继承呢?有关问题在建筑业内讨论了很久,或许还将继续下去。这里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形式上表现的传统,称为硬传统;把思想文化上的传统,称为软传统。在建筑设计中前者指的是看得到的传统,如木架构、大屋顶;后者指的是意境上、精神上的传统,它是一个有内部结构的系统,包含着价值观念、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他是自然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习惯,是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一种理解,包括对功能、对空间、甚至对细部、对色彩的理解。 三、日本建筑师和日本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扬 一直以来,日本建筑在西方建筑师心目中是非常传统的。而日本建筑师重视的传统并非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