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HDRI贴图实现逼真高光金属效果

利用HDRI贴图实现逼真高光金属效果
利用HDRI贴图实现逼真高光金属效果

HDRI介绍

在讲述制作过程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HDRI贴图,HDRI 是High Dynamic Range Image(高动态范围图像)的简写,它除了拥有基本颜色以外还有一个亮度通道,所以在制作效果图时它还可以用来照明。使用HDRI贴图还需要有支持它的渲染器,这里我所讲的是MAX的渲染器VRAY的使用方法。

场景设置

下面开始我们的教程,我制作了一个金属的保温杯,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只需要画出它的2D线框图,然后用LATHE(车削)命令就可完成。(图01)

图01

在看看我们的场景布局,一个平面做为桌面,做好的杯子放在中间。灯光不需要了,因为我们用的HDRI贴图就可以用来照明。反射的物体也不需要了,HDRI贴图可以实现环型反射。(图02)

图02

HDRI贴图选择

我们打开环境贴图选项,在贴图栏里面我们选择VRAYHDRI贴图,这个可以直接在贴图列表里找到,只要你安装了VRAY渲

染器。然后我们用鼠标左键按住这个贴图不放,直接把它拖到材质编辑器里的一个空白材质球中,(小技巧)我们就在材质编辑器里设置好了HDRI贴图。(图03)

图03

材质设定

下面我们要给金属杯子指定一个反射材质,我用的是VRAY渲染器的VRMTL材质DIFFUSE贴图的颜色我们不去动它,我们只把它的REFLECT(反射)的颜色调为纯白,这样我们就设好了金属的反射效果。是不是很简单。(图04)

我给桌面加了一个很普通的木纹材质,好了,我们可以开启VRAY渲染器来进行渲染了。

图04

大家看看效果是不是很不错啊。怎么样,只要掌握了HDRI贴图的使用,我们就可以很轻松自如的制作出逼真的金属效果了。(图05)

图05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心理暗示案例——心理暗示、诅咒与催眠 心理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诅咒和心理暗示的原理基本一致,但也不完全一样。诅咒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你相信你被人诅咒了,那么你就被诅咒了。你并不是被别人诅咒而病加重,是你的心理暗示让你的病加重。佛家有句话叫做“心诚则灵”,诀窍就在心理暗示,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同样,你信你被诅咒了,你就被诅咒了,你不信就平安无事了。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 我们所处的环境总在变化,当心里产生一个念头的时候,倘若自己都觉得不好,那么自己得意识到是哪里出了差错,并去修补、改正,保持乐观,相信一切会更好。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在池塘边看人家钓鱼,一不小心掉入了水中,我奋力挣扎,紧紧抓住了岸边的杂草,当时大脑空白,本能抓着杂草不松手,心理暗示自己要撑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的,最后等到了救援,没事了。信念强的人应该比一般的人要坚持的时间长不少。

大家都跳过高吧,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跨不过去,可是当你看见一个比自己重了一倍的大胖子轻松跃过去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于是你立刻充满信心,心理暗示自己跳过去不是困难,没有了包袱,放开了就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小孩头上碰了一个大包,你给他吹口气再哄一哄他马上就不疼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暗示。 不要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我们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昨天我就是在这里摔倒的”、“这段路总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为越是这样,我们心里就会越紧张。所以,聪明人应避免老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比如:“走稳些就不会摔倒了”、“经过这段路时应该减慢速度”等等。这种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譬如妇女和儿童,就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资料中这样描述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因此,那些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是

期末考试考前心理辅导

期末考试考前心理辅导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40 更新时 【字体:小大】间:14-01-03 08:20 同学们: 再过两天期末考试快到了,随着考试临近,同学们你们是否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重呢?应试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越临近考试越应该做好心理和身体上的调节。避免把身体搞得过于疲劳,以至影响对问题的敏锐思考。要克服厌烦心理,避免急躁情绪。临场时,应该是信心十足,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一、如何克服考前焦虑 利用自我开放来宣泄紧张不安。当自己感到焦虑时,首先要查明自己担忧的具体问题,可以找自己的亲朋好友倾诉一番或者借助其他可行的方式加以宣泄。事实证明,把自己的担忧与不安讲述出来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并且容易对问题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还可以求得倾诉对象的一些帮助。 把自己的注意焦点放在如何获取成功上。有考前焦虑的学生,总爱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自己会不会失败、失败后又如何如何的想象当中,这样越想越担心,越想就越无法安心。不妨这样想,我的优势是什么,怎样才能发挥出来,这样一想,就会越想越有信心,有助于把自身的各种因素调整到最佳状态。 讲究生活的规律性和丰富性。不能因为将有重大的考试来临,就打乱了自己生活的节奏和安排,生活仍然要有条有理,有张有弛。让生活的丰富多彩来消除由于学习的紧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克服烦、乱、急的焦虑心理。

二、考生容易产生的10大心理问题 1、考前紧张不起来怎么办? 考前紧张不起来,表现为神经兴奋抑制,头脑发木,激不起最后“搏”的劲头。主要原因是经过较长时期的苦读,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些疲惫不堪,大脑接收的信息过多和负荷过重,造成了一种保护性的抑制。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下述三个措施:第一,适度休息、娱乐和锻炼。第二,交换复习形式,避免单调机械的刺激产生厌烦心理。第三,可学运动员赛前给自己打气的办法,复习之前挥挥拳头喊几句或默念几句振奋精神的口号。 2、考前烦躁不安,看不进书怎么办? 心事重重,无法把精力集中在复习中。对此,一定要把自己真正担心的东西表述清楚,然后再设法否定,以解除心理负担。此外,要复习的东西太多,常会因多生乱,因乱生烦;当务之急,复习要合理有序。 3、临考前失眠怎么办? 只有不怕失眠才能不失眠。实际上,完全没有睡着觉的情形是很少存在的,因此失眠一般并不影响考生在考试中智能的正常释放。失眠的真正危害在于失眠者过度夸大了失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而在考前和考试中不断给自己以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解除思想包袱是解除考前失眠问题的根本法宝。 4、一到考试就觉得身体某部位不对劲儿怎么办? 有些同学每逢考试,就觉得自己胃痛、肚子痛或头痛等,这绝大部分是心理性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紧张引起的。若特别留意并与考试建立了联系,以后一到考试就会人为地留意或感觉那个部位,不适的感觉就会暗示出来。为此,正确的做法是:不留意,不强化。 5、考砸了一两门,情绪影响到后面几门,怎么办? 实际上在每次考试中,几乎人人都认为自己至少有一两门考得不太理想。因此考砸了一两门当看作正常情况,没必要为此殃及其它。

一个关于心理暗示的故事

关于心理暗示的故事 有一个教授找了九个人作实验。教授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九个人听明白了,哗啦哗啦都走过去了。走过去后,教授打开了一盏黄灯,透过黄灯九个人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在蠕动的鳄鱼。九个人吓了一跳,庆幸刚才没掉下去。教授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没人敢走了。教授说,你们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坚固的铁桥上,诱导了半天,终于有三个人站起来,愿意尝试一下。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爬下了。教授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网,网是黄色的,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大家现在不怕了,说要知道有网我们早就过去了,几个人哗啦哗啦都走过来了。只有一个人不敢走,教授问他,你怎么回事?这个人说,我担心网不结实。这个试验揭示的原理是心态影响能力。所以心态好,生理健康,能力增强;心情不好,生理差,能力差。心态就具有这么大的力量,从里到外影响你。 1、积极暗示: 故事一:罗森塔尔效应。一次,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都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意外。其实,正是由于老师和学生接受了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故事二:罗杰·罗尔斯是纽约的第53任州长,也是纽约历史上饿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那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好流浪汉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等事,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到会的记者提出了一个

暗示教学法

第二章保加利亚:卢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 格奥尔基(乔治)·卢扎诺夫(Georgi Lozanov)是保加利亚心理治疗专家所创。他根据心理学的无意识原理,生理学的大脑两半球技能原理,哲学的整体性原理,教育学的暗示启发原理,受印度瑜伽功的影响而提出暗示教学思想并开始暗示教学实验。 一、发展阶段 (一)成人教育阶段 20世纪60年代,暗示教学小组,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初步实验,并进行理论研究。 (二)普通教育阶段 70年代,在普通教育(小学)中推广实验阶段,扩大到全国。 (三)国际影响阶段 1971年,国际会议召开(保加利亚瓦尔那);1976,国际学术会议(美国洛杉矶);80年代引入中国:暗示教学;情境教学。 二、含义 (一)暗示 所谓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隐喻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的一种作用方式。 (二)暗示教学 所谓“暗示教学”,就是对环(情)境作精心设计,用暗示、联想、想象、联系和音乐、戏剧等各种方法,营造充满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氛围),引起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以发掘学生的大脑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简单说,就是: 利用各种暗示手段(方式),激活学生心理潜力,加速学习进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教学方法。” 三、原理(依据) (一)心理学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向统一原理、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统一原理。 (二)生理学的大脑两半球分工协调活动原理。 (三)教育学的暗示、启发原理。 (四)哲学的整体性原理 (五)精神治疗学理论。 四、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原则(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 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因此,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学不应带有任何紧张气氛,要使学生在愉快、自然、轻松的情境中学习。在暗示教学中,愉快情绪不是来自要求学生掌

教师必知的七个心理学规律

教师必知的七个心理学规律 一、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期待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到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平时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给学生以热爱、关注和期待,尤其是对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这些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好成绩。 二、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 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完好无缺,等等。教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为了研究遗忘现象,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专门编制了一套无意义章节材料,用节省法(或重学法)求得在完全识记后的不同的时间间隔里,重新学习与最初学习的减少的时间或次数,并用这些数据绘制出一条表示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关系的曲线,即为艾宾浩斯建立曲线(如下图所示)。曲线显示,遗忘过程在识记后很快就会发生,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几小时遗忘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如在识记停止后20分钟,遗忘了需要41.8%时间内所学的内容,两天后,

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

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 廖 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暗示教学法是暗示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多适用于外语教学,并以超常的教学效果著称。洛扎诺夫针对长期以来教学中忽视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现象,提出教学的整体 性原则,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六种有利于学生产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技术。这六种技术共同 体现了指向无意识、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关键词]暗示;暗示教学法;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3)06-0065-69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家、医学家格奥尔吉?洛扎诺夫(G eorgi Lozanov)多年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这种教学法对东西方国家的学校教学都产生过一定影响,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优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成果。洛扎诺夫认为,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作用,导致无意识功能被压制,不但降低了学习效率,而且导致学生疲劳,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洛扎诺夫遵循大脑两半球协调统一、有意识无意识协调统一和潜能层次的暗示联结原则,采用树立权威、稚化、双重交流、语调变换、节奏契合和假消极等技术,充分发掘个体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达到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介绍暗示教学法的实施技术,并对反映该技术特点的指向无意识、整体性和实践性进行分析,探讨暗示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暗示教学法的六种技术 洛扎诺夫认为教学中最难克服的是学生的记忆问题。暗示教学法的理论源于无意识心理活动,即一个或一组刺激指向无意识,并被无意识接受。通过无意识接受的信息是长时记忆的基础。这需要学生处于可暗示状态,教师发出适当的暗示。洛扎诺夫在课堂上主要使用六种暗示技术来促进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从而实现高效记忆。 (一)树立权威 暗示学中使用的权威(authority)是指非直接的威望(Prestige)通过非直接的途径产生信任的氛围和服从的直接愿望。权威的观点来自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的教育哲学和洛扎诺夫的心理治疗实践。马卡连科肯定真正的权威,即树立在学科知识、责任感、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及对人类普遍理解基础上的权威,而不是伪装的、强加的权威。马卡连科认为集体的权威非常重要,集体是社会组织的雏形,个体应使自己的愿望服从集体的意志。 洛扎诺夫肯定并接受马卡连科的权威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从暗示学的角度论述了权威。他在其保加利亚文原著《暗示学和暗示教学法大纲》中提出,几乎所有暗示方法都以权威为基础———无论是领导 作者简介:廖坤(1978-),女,四川绵阳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积极心理暗示

积极心理暗示在部队心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工作向来有我军生命线之称,而心理服务工作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服务的方法多种多样,积极心理暗示作为心理学的一门技术,既是传统心理服务方法的补充,同时也可以为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助力加油。 一、积极心理暗示的含义及作用 受暗示性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用间接方法诱使某人用特定方式去行动,接受某个观点或相信某个事情的过程。”心理暗示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心理行为技术。其内涵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非强迫性的意见,这表示施加暗示是顺其自然的过程而不能是强迫式的;二是不自觉、不加怀疑,对于被暗示者而言会对暗示内容不加批判地接受。心理暗示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心理暗示给人以正性的引导,给人的潜意识注入力量及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我感觉越来越自信”“你真的很不错”。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可以让原本优秀的品质得到强化,原本不足的地方得到改进。反之,消极自我暗示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例如:“我的确是一事无成”“你永远也没办法获得成功”。从消极的自我暗示中人们感受到的就只有悲观、无助和失望。 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说服劝导法,如果说常用的说服劝导法是打开了人们的意识之门,那么心理暗示就是打开了人类潜意识的通道。 积极的心理暗示为潜意识注入了能量和勇气。一方面,积极心理暗示可以促进说服对象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另一方面,积极心理暗示对于说服劝导无效的官兵可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暗示在部队心理服务中应用的优势 (一)润物细无声的含蓄性

教师必知的七个心理学规律

教师必知的七个心理学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分不开,所以对于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规律教师非常有必要掌握并充分地在教学工作中灵活地使用。下面,启明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朋友展开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期待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到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实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仅仅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个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注重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平时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给学生以热爱、注重和期待,尤其是对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注重,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这些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注重,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好成绩。 二、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 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完好无缺,等等。教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为了研究遗忘现象,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专门编制了一套无意义章节材料,用节省法(或重学法)求得在完全识记后的不同的时间间隔里,重新学习与最初学习的减少的时间或次数,并用这些数据绘制出一条表示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关系的曲线,即为艾宾浩斯建立曲线(如下图所示)。曲线显示,遗忘过程在识记后很快就会发生,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几小时遗忘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如在识记停止后20分钟,遗忘了需要41.8%时间内所学的内容,两天后,遗忘了72.2%时间内所学的内容,到31天后,只比两天后多忘6.7%时间内所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

案例1问题: 1.以上案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什么基本原理? 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性,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并在事物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 ③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有着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如想像、猜测、灵感。 ④价值体现的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 2.学习以上案例后,你获得什么启发?请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越多越好)加以说明。 ①把握认识的本质。发挥其最大作用,创造价值。 热播电影《我不是药神》,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其中也有一些是情节需要而虚构,是主客观的统一。这部电影真实故事为基础做了戏剧化的改编,直击社会的痛点,通过白血病人买仿制药求生的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观影后的我们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是感悟。当时我和小王同学一起去看的,她哭得稀里哗啦的。 ②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我们要善于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论来指导实践,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例子:现在很多东西都要设置密码,各种应用App,手机,银行卡等等,还有的可以用指纹解锁,甚至还可以刷脸。设置密码是为了保障安全,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是,如果我们把密码弄丢了,可能有得麻烦去办理一些手续了。还有,有点公司是实行指纹签到,可能会有人制造假手指叫别人代替本人来签到。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但是又因为这些弊端,促进了研发人员的思考,对一项技术的研究的发展和成熟起着重要作用。这就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尤其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人都有手机,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发挥手机的用处,而不是沉迷网络中,受手机的支配。 ③在改造时,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认识这个活动上,我们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就比如:灵感,有时候就突然有某些想法,也要马上记下来,会使你有多一个方向思考。而这些非理性因素也要结合实际,不可随意臆想,完全脱离现实。 例子:发挥非理性因素作用的例子。 1.《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就是借助科学理论对未出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

催眠式教育与心理暗示法

催眠式教育 曼斯伯格是美国的一名职业催眠师,她为1000多位儿童做过催眠,有时也辅导家长。 最早,曼斯伯格最初只是用催眠术帮自家孩子克服尿床问题,后来她又用催眠治疗焦虑症和多动症,最终,曼斯伯格把它用到了教育子女上,她说用过催眠术后,孩子会变得更顺从、更安静、更有自制力、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抗压能力更强..... 她还说:“家事总得有人操持,我经常催眠孩子、让他们干家务、催眠后,他们的办事效率高了。” 女儿蕾娜表示对母亲的真心感激:“这帮我学会了抑制压力、自我反省,真心感激老妈,它塑造了今天的我,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而儿子吉克表示:“老妈一有机会就催眠他们,有点让人抓狂,“她能‘钻进你的脑袋’,有点让人吃不消。” 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暗示的存在,暗示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行为活动,而催眠是暗示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直接暗示法”。如何正确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 简单而有效的“心理暗示法” 暗示原则:永远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良性的心理暗示,同时避免一切消极的、不良的心理暗示,这是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暗示原理:心理暗示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心理现象,人每天都处在不同的心理暗示之中,这种暗示几乎到处在包围着我们。 比如,两个人到医院检查身体。拍片检查的结果,A有癌症;B没有癌症。一段时间以后,两个人又回到医院复查。医生发现一个重要失误,在上一次检查中,把两人的结果颠倒了。本来A是没有癌症的,却把B的检查结果给了他;本来B是有癌症的,但是把A的检查结果给了他。在复查时发现,未患癌症的人有了癌症;有癌症的人反而好了。 再比如,一个孩子本来很正常的,但老师或者家长说,这孩子智低商。孩子心里想,老师说我傻,父母也说我傻,我可能真的很傻,结果孩子就变得越来越笨了。同样的一个普通的孩子,家长说他很努力,老师也说他很努力,他就真觉得自己是努力的了。他越这么想就越努力,他越努力就会越自信越优秀,这就叫“预言的自我实现”效应。 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在一个班的花名册上随随便便划了几个名字,然

心理暗示案例

心理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诅咒和心理暗示的原理基本一致,但也不完全一样。诅咒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你相信你被人诅咒了,那么你就被诅咒了。你并不是被别人诅咒而病加重,是你的心理暗示让你的病加重。佛家有句话叫做“心诚则灵”,诀窍就在心理暗示,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同样,你信你被诅咒了,你就被诅咒了,你不信就平安无事了。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 我们所处的环境总在变化,当心里产生一个念头的时候,倘若自己都觉得不好,那么自己得意识到是哪里出了差错,并去修补、改正,保持乐观,相信一切会更好。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在池塘边看人家钓鱼,一不小心掉入了水中,我奋力挣扎,紧紧抓住了岸边的杂草,当时大脑空白,本能抓着杂草不松手,心理暗示自己要撑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的,最后等到了救援,没事了。信念强的人应该比一般的人要坚持的时间长不少。 大家都跳过高吧,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跨不过去,可是当你看见一个比自己重了一倍的大胖子轻松跃过去 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于是你立刻

充满信心,心理暗示自己跳过去不是困难,没有了包袱,放开了就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小孩头上碰了一个大包,你给他吹口气再哄一哄他马上就不疼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暗示。 不要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我们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昨天我就是在这里摔倒的”、“这段路总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为越是这样,我们心里就会越紧张。所以,聪明人应避免老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比如:“走稳些就不会摔倒了”、“经过这段路时应该减慢速度”等等。这种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譬如妇女和儿童,就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资料中这样描述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因此,那些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是内心不够强大或者说对信念不够坚定的人,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所臆想的东西的执念,才导致一些不可避免的消极后果。 曾有过一个真实的事情: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小的时候跟着妈妈去看牙医,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 有些教育心理学规律看似简单平常,往往易被忽视,但它的确是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效果的“灵丹妙药”。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完好无缺,等等。教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期待理论。 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

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M=V×E。公式中,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励水平;V表示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称为效价;E表示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运用“期望理论”,教师必须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即“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父母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平时,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远大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降低其难度,从而增大学生实现分步目标的概率,让学生经常获得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之后的喜悦的心理感受和成就感。这样,通过分步目标的逐步实现,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三、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

心理暗示小故事

1、某人喜欢新鲜空气的程度,无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一家高级旅馆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关得严严实实的,以防寒流袭击。尽管房间里舒服无比,但他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非常苦恼,辗转难眠。到了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便捡起一只皮鞋朝一块玻璃样的东西砸去,听到了玻璃碎裂的声音后,他才安然进入梦乡。 第二天醒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墙上破碎的镜框。 2、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3、一位工人下班后被锁在“冷库”里,第二天被人们发现时已冻死了,而令人惊奇的是,那天根本就没通电,冷库里只是常温! 4. 有一个教授找了九个人作实验。教授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九个人听明白了,哗啦哗啦都走过去了。走过去后,教授打开了一盏黄灯,透过黄灯九个人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在蠕动的鳄鱼。九个人吓了一跳,庆幸刚才没掉下去。教授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没人敢走了。教授说,你们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坚固的铁桥上,诱导了半天,终于有三个人站起来,愿意尝试一下。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爬下了。教授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网,网是黄色的,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大家现在不怕了,说要知道有网我们早就过去了,几个人哗啦哗啦都走过来了。只有一个人不敢走,教授问他,你怎么回事?这个人说,我担心网不结实。这个试验揭示的原理是心态影响能力。又 5. 有一个教授做了一个更加残忍的试验,他把一个死囚关在一个屋子里,蒙上死囚的眼睛,对死囚说,我们准备换一种方式让你死,我们将把你的血管割开,让你的血滴尽而死。然后教授打开一个水龙头,让死囚听到滴水声,教授说,这就是你的血在滴。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死囚死了,脸色惨白,一副血滴尽的模样,其实他的血一滴也没有滴出来,他被吓死了。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时值七、八月间,骄阳似火,万里无云,士兵们口渴难忍,行军速度明显变慢,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体力不支晕倒在道旁。曹操见状,非常着急,心想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根本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战斗力也会大大削弱。于是他叫来向导,询问附近可有水源?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不短的路程。曹操沉思一阵之后,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然后很高兴地转过马头对士兵说:“诸位将士,前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红红的,肯定很好吃,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许多。 一个男子两年多来一直在自我暗示:“如果我女儿的病能治好,我宁愿失去我的右臂。”他的女儿患了一种关节炎和一种皮肤病,生活不能自理。长期的医药治疗不起作用。他非常希望

《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作业参考答案

《心理学》(《实用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意识和无意识 P6-7 2.实验法P13 3.测验法P14 4.条件反射P52 5.感觉后像P66 6.感受性P65 7.记忆P76 8.表象P79 9.内隐记忆P85 10.遗忘P92 二、填空 1. 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两大支柱。 2.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独立。 4.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行为只是刺激-反应的简单模式。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修正了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5.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6.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7.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提取信息或检索信息的形式有三种,一是_同时扫描,二是_自动停止系列扫描_,三是完全系列扫描。 8.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三、判断正误(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测验法有三个特点: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间接经验的一门学科。(×) 4.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强化的建立。(×) 5.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幻觉。(×) 6.阈限是一种反应与另一种反应之间的分界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它是个固定值。(×) 7.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 8.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舌尖现象属于后者。(×) 9.干扰抑制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四、单项选择题 1.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 D 一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A.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B.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C. 《行为主义的方法》 D.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2.1834年,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他认为(C)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A.绝对感觉阈限B.感觉阈限C.最小可觉差D.中等强度刺激量 3.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B)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A.强刺激B.弱刺激C.适宜刺激D.阈下刺激 4.观察力是构成B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A.知觉能力B.智力C.认知技能D.思维能力 5.对学过的知识、概念、原理、公式等的记忆属于下面哪一种记忆(B)A 情绪记忆B 语词逻辑记忆C 动作记忆D 形象记忆 6.遗忘的压抑理论是(D )首先创立的。A 艾宾浩斯B 费希纳C 斯滕伯格D 弗洛伊德 五、双项选择题 1. 西方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可以归纳为: A 、 D 、认知心理学方兴未艾、人本主义心理学向各个领域渗透、学派对立与学派交融并存等。A. 重实证研究,轻理论建设 B. 重理论建设,轻实证研究C. 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 D. 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 2.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可分为 B 和 C 两大方面。A. 个性倾向性 B. 个性C. 心理过程 D. 性格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D)反映。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的反映。A.个别属性B.间接的C.概括的D.整体的 4.长时记忆信息提取形式是(C)(D)A 识记B 保持C 再认D 回忆 5.表象的特点有(A )(C)A 直观性和形象性B 稳定性和片面性C 概括性D 不可操作性 6.下面对短时记忆的说法正确的有(A )(C )A 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 B 短时记忆的痕迹很容易衰退,只有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时才会转入长时记忆,否则信息就会很快消失。 C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编码方式为主。 D 短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一般长于一分钟。 六、简答题

自信心暗示实验揭示人生规律

自信心暗示效果惊人 图:居里夫人 ——当你走向自信的同时,你也走向了美丽。经典实验:成绩来自于自信 2004年,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在六(1)班、六(2)班全体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跨越式跳高的比赛。 老师们在赛前,把成功体育的教学理念注入到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去,让六(1)班的学生克服跳跃的心理障碍,用成功的激励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跳过,再设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他们的高度,进行练习。到六(2)时,老师们不施加任何影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练习,然后就是比赛。 结果发现,六(1)班、六(2)班全体学生在实验前,跨越式跳高的成绩相当,没有太大的差距。而实验后,六(1)班成绩的优秀率10%上升到44%,六(2)班由6%仅上升到16%。尽管都有上升,但这些数据清楚的体现了教学理念的显著成效。 事后,老师们在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告诉大家,六(1)班获得胜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于让学生都能掌握跨越式跳高的正确动作技能,恐惧心理消除了,自信心增加了,自

然会渴望向更高的高度迈进,从中享受着成功带来的乐趣。 班图拉说:“人总是按照自己对自己的估计,他头脑中的自我形象去行动的,主体丧失了自信心,也就丧失了前进的力量。”老师们让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成果,得到了自己和社会的认可,他就是一个成功者,他就会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内驱力,它可以给人以自信。自信心与成功感的交互作用产生了良性循环。孩子们洋溢着欢笑的小脸就是自信与快乐的体现。 相关实验:A自信心衰竭的小狗B夜郎自大 A自信心衰竭的小狗 实验原理:当我们放弃自信的时候,我们也放弃了生存的权利。 实验主持人: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 实验对象:普通小狗 实验过程及结果: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小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塞里格曼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很结实,小狗们无法逃脱,笼子里面还装有电击装置。如果给小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它们的身体。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会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后,仍然发觉无法逃脱,它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随后,塞里格曼把另一只狗放进第二个笼子里,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塞里格曼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而把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实验联想: 你体验过极度丧失自信直至绝望的感觉吗?那是一种极端无助的感觉,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逃脱的感觉。绝望者是痛苦的,因为他无法改变目前的处境:绝望者是悲观的,因为他已经不再去尝试努力了,他只能等待着命运的安排。如果我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会发现他们也会出现这种特征。这个实验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这种缺乏信心的无助感所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也是自信心向负面发展的一个极端表现。 B自信让她变美丽 实验原理:青春美貌终将流逝,永恒的,是我们那颗勇敢自信的心。 实验主持人:美国某心理学家 实验对象:某女孩 实验过程及结果: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的、最不受人喜爱的姑娘,并要求他的同学改变对他的看法。于是同学们以假做真地认定她是聪慧漂亮的女孩。争着向她献殷勤,请他看电影、跳舞等。一年之后,这位姑娘不仅容颜焕发,而且言行举止也同从前判若两人。其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可在她身上却展现出蕴藏的美,这种美只

魔术的心理学原理

魔术的心理学原理 2007年,詹姆斯.兰迪,泰勒以及其他一些魔术师们在拉斯维加斯进行了一次集会,来探讨他们在营造魔术效果时运用的心理学原理。这次集会没有什么特别不同寻常之处,只是他们的听众是一些来参加科学研究意识学会组织的"意识魔术"研讨会的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 魔术师和心理学家这次合作的目标是寻找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新方法。现在已有两篇关于魔术心理学的文章刊登在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其中一篇刊登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介绍,魔术师们在斯蒂芬L. 麦克尼克和苏珊娜.马丁内兹-康德两位学者的帮助下,解释了魔术师在表演中运用的心理学原理。另一篇文章刊登在“认知科学趋势”杂志上,文中古斯塔夫.库恩博士指出了心理学家怎样利用魔术师们的技术来开辟新的研究道路。心理学家对魔术中的心理学原理感兴趣的原因是:魔术师们已经在几个世纪以来进行了非正式的实验活动并且建立了庞大的技巧库(其中很多涉及到了心理学的运用) 来营造他们令人难以索解的效果。戏法一般靠以下的技巧实现:操纵人们预想的“事实”,误导他们的注意力,施加巧妙地影响以使他们得出错误的结论——所有这些事情都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对魔术最有发言权的心理学家应该是英国的理查德?韦斯曼,原因在于,他曾经是职业的魔术师——从8 岁起就用魔术表演赚钱,之后才学习心理学,而且一直读到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博士。韦斯曼说,是魔术将他引向了心理学,“归根结底,魔术都是和心理学有关的。魔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必须去‘欺骗’观众,还得让他们喜欢你。我感兴趣的是,我们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确实,魔术师懂得心理,起码是观众心理——在操纵人们心理,误导他们的注意力,施加巧妙的影响以使观众得出错误结论方面,他们比心理学家更出色。刘谦就曾说:“与其说我掌控了观众的目光,不如说我掌控了观众的思考。”虽然魔术表演中误导观众、制造幻觉和“迫使”观众相信假象的实体技巧已经广为人知了,但是人们对与它们对应的心理学技巧知之甚少。这里就介绍几种各种类型的魔术师都经常运用的心理技巧,心理学家们对这些技巧的实验研究刚起步。 一、魔术造成了我们的“认知失衡”说到底,我们脑子里有一幅关于宇宙的“正常”图景,它让我们感觉安全又安心。但是魔术上演,事情以打破常理,不同常态的方式在我们眼前发生,平衡木倾斜了,没搞清楚的那个状况压倒了习惯性的安心,求知欲引发出揭秘的热潮。认知失衡会让我们不太舒服。那个迷一天没解开,我们就多一天困惑。你肯定经历过这种状态:他爱我吗?他不爱我吗?现在变成了:它怎么没的?它怎么变出来的? 二、心理导引(误导):实体导引是魔术师使用的广为人知的技巧:魔术师指向一个物体,用一个夸张的手势转移注意力,观众的视线最后固定在一只突然出现的鸽子上面。这个戏法的每个步骤事先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声东击西,保证表演成功。引导观众的心理则更为微妙——引导观众使其得出错误的结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魔术师引导着人们的心理,使他们相信自己看出了戏法是怎么变的。当人们相信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时,就不会过于注意这个戏法的来龙去脉了。与之相反,人们反而会自己寻找更能证实他们“理论”的证据。当魔术师最后展示出情况不是这样的时候,观众会觉得更加有趣。所以,引导观众的心理至错误的方向,不是一种快乐的巧合,而是对正确答案的干扰。对人们解决问题模式的研究表明,人们一旦心中有了某个答案,就很难去考虑其它解答。与这种效果相似的另一种情况是,就像我们要回忆起某个演员的名字,可总是有一个错误的答案萦绕在心里,挥之不去。我们知道他的名字不是“克里斯汀.贝尔”,但还是总记不起他真正的名字是什么。近来约克大学的古斯塔夫.库恩博士和他的同事利用“把球变没”这个戏法验证了误导人们心理的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中,魔术师把一个球抛向空中三次,但是第三次的时候,这个球不翼而飞了。实际上,第三次抛球的时候,魔术师把球藏在掌心里了,但是他仍然向上看,好像要等待球飞起来。观众们也会随着他的暗示继续向上看。库恩博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