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表

公主岭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表
公主岭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表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公主岭市项目片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表(多年平均)

表3-7 单位:亩、万m3/k m2,万m3

公主岭市项目片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表(P=75%)

表3-8 单位:亩、万m3/km2,万m3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防治地下水过度开采的措施

防治地下水过度开采的措施 :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防治地下水过度开采措施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地下水位于地表深层,受污染程度小。正是由于地下水的独特优势,使得人类加速了对地下水开采和利用的步伐。但由于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使得地下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人类的生存。鉴于此,必须充分认清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做好地下水的保护工作,从而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 1.1造成地表塌陷 地表塌陷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之一,由于长时间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位的下降导致上下岩层之间的压力减轻,岩层受重力挤压而发生变形,从而造成地表下沉,严重破坏地表的稳定性,进而造成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会造成地面建筑物的倒塌,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有五十多个省市地区的地下水位都在下降,地下水漏斗面积已经达到9万平方千米[1].个别省市地区由于

地下水位被严重开采,地表塌陷事故频发。不仅造成地表建筑物的倒塌,更使城市防洪设施形同虚设,城市给排水系统运行经常发生故障。随着地表下沉塌陷,一些古建筑也在逐渐消失。 1.2造成地下水质污染 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破坏地下水循环系统,致使河流、湖泊干涸,从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反过来又会破坏地下水水质,其诱发原因如下: 首先,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地表塌陷,地表污水会随着地表径流随着塌陷的断层直接进入地下。例如一些重工业的工业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或者湖泊,随着地表塌陷,这些污水就会随着地表进入地下,造成地下水质污染。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更会威胁人畜饮水安全。 其次,随着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地下水位降低,使得地下水净化能力不足。另外,地下水漏斗面积的扩展扩大了地下水接受补给的面积,个别在水源地保护面积以外的污水则可能进入地下水的补给范围,这就加剧了地下水质污染的概率。例如在农田灌溉区,由于地下水净化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地下水盐量过大,灌溉后会造成地表盐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着地下水质。 1.3造成海水倒灌 地下水的长期过量开采破坏了地下水系统的咸淡水等压线,造成压力变化,致使咸淡水平衡能力下降,造成海水入侵地下,不仅影响当地人畜饮水,更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大连市海水倒灌的速度每年以12平方千 米的速度递增发加,致使灌溉区400多口井眼不能使用,严重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简介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经验估算法、综合指标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而且后面两种更为常见。 1)经验估算法。经验估算法是指操作主体应用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提出一个近似的数字,它虽然可以满足决策者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但从估算精度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经验估算法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预测法。

地下水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地下水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 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使地表农田灌溉所需水量大幅提高,进而地下水质发生变化。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还使平原或盆地的湿地萎缩,消失。地表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全国已形成趋于地下降落漏斗100多个,漏斗区总面积15万平方千米。 地面下沉,坍塌 地面沉降容易引起地裂缝,对地下的各种管道造成威胁,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形成危害。全国有近70个城市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面下沉,沉降范围万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两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苏州等城市。地面塌陷是超量开采岩溶地下水造成的,全国共发生岩溶坍塌3000多处,坍塌面积300多平方千米。 海水入侵 一般情况下,陆地淡含水层的水位比海水水位高,但经过长期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位低于海水水位,导致海水通过透水层渗入陆地淡水层,从而破坏地下水资源。沿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烟台等地都发生了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全国海水入侵面积近1000平方千米。 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的措施 完善政策和法规 行政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实行规划开发,统一合理调度,如在市区内逐步停止自行采井,统一调度使用城市供水;培养一批地下水资源监测、科研队伍,加强对事故处理的能力,同时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水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在资金支持上,完善投入补偿机制。要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投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法制管理方面,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加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水循环利用等方法,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充分利用雨水灌溉,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设人工增雨作业点,灌溉季节增加有效降雨,工业生产和民用中尽量多的利用中水,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合理利用中水、雨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和养蓄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环境。?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地下水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地下水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 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使地表农田灌溉所需水量大幅提高,进而地下水质发生变化。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还使平原或盆地的湿地萎缩,消失。地表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全国已形成趋于地下降落漏斗100多个,漏斗区总面积15万平方千米。 地面下沉,坍塌 地面沉降容易引起地裂缝,对地下的各种管道造成威胁,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形成危害。全国有近70个城市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面下沉,沉降范围6.4万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两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苏州等城市。地面塌陷是超量开采岩溶地下水造成的,全国共发生岩溶坍塌3000多处,坍塌面积300多平方千米。 海水入侵 一般情况下,陆地淡含水层的水位比海水水位高,但经过长期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位低于海水水位,导致海水通过透水层渗入陆地淡水层,从而破坏地下水资源。沿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烟台等地都发生了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全国海水入侵面积近1000平方千米。 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的措施 完善政策和法规 行政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实行规划开发,统一合理调度,如在市区内逐步停止自行采井,统一调度使用城市供水;培养一批地下水资源监测、科研队伍,加强对事故处理的能力,同时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水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在资金支持上,完善投入补偿机制。要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投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法制管理方面,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加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水循环利用等方法,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充分利用雨水灌溉,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设人工增雨作业点,灌溉季节增加有效降雨,工业生产和民用中尽量多的利用中水,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合理利用中水、雨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和养蓄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环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分析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地下水在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为关键。山西是我国能源化学工业的重要基地,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 求逐年上升。山西属于半干旱地理区域,地下水是本省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与其产业发展密切关联,为使山西的“绿水青山”永驻,就要下大气力治理地下水过度开采及其生态恶化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山西地下水的环境现况,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保障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开发;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断流 随着山西经济的高速成长,多年不科学的开采使用地下水已引发重度生态恶化的问题,亟待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当前,国家正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绿色永续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协同努力。 1山西地下水开发的环境现状 山西地跨我国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相对匮乏。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山西已成为国家首屈一指的能源重化学工业生产基地,然而,水资源的构成也出现了巨变,表现在地表水源的综合利用率每况愈下,供水量连年滑落,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更为广泛。山西自古就在地下水开采方面较为

领先,远在一千五百年前就以凿井取水滋润农田,如今随着工农业的成长与规模扩大,地下水的超采现象十分严重,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山西社会运行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供水来源,并与本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2山西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 2.1地面沉降 地下水的锐减使土壤含水层丧失了水分的涵养,粘(砂)性土出现塌陷。地下水流还对土体构成了一定的侵蚀,土体萎缩导致地面沉降,当沉降呈现不均匀特征时,地表就会裂缝。以开采地下水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的地方,地面裂缝及塌陷就会频繁出现。 2.2加剧了地下水污染,使水环境日趋恶化 由于对地下水不科学的利用,导致地下水水体系统受到污染。例如,城市工厂生产及城市居民生活所排放的废水未经任何绿色工艺处置便流到水道,甚至直接渗透到地下,导致不少区域的浅层地下水受到损害。地下水的开采一度呈现无序化状态,污染已迅速蔓延至本省多个城市,给水资源的质量蒙上一层阴霾。 2.3岩溶泉流量减少,面临断流 岩溶泉水是山西的供水来源之一,然而,因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加之开采规模的扩大和开采方式的落后,岩溶泉流量也在连年下降。近些年来,山西气候偏干旱,降雨量比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海洋局共同制定了《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统筹部署水安全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2018年度指南主要支持实施方案提出但在2016年和2017年指南未覆盖的任务,持续围绕

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开展科研部署。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2018年拟支持不超过20个项目,国拨经费约3.2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 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供用水模式下的公共建筑供水系统效能评价方法及基准指标体系;甄别公共建筑节水关键环节与用水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综合节水集成技术与系统供水设计技术方法;研发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设备产品,并开展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公共建筑水系统节水效能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形成公共建筑节水集成技术和节水系统设计方法,开发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设备产品5台(套)以上,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地下水过量开采

地下水过量开采对环境影响及防治 摘要: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易造成地面沉降。超采范围之内的岩土层地下水释放,土层被压密,厚度降低,引起其上部岩土体沉降,上覆土层因自重和疏水向下移动、弯曲变形,一直发展到地表,引起地面变形,使建筑物倾斜、墙体开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所谓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是指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超过了允许开采量。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土壤盐渍化、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且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因而引发严重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允许开采量的准确确定是非常重要的,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及时防治,有效预防地下水过量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质量问题措施

1地下水开采过量的危害 地下水是我国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地下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由于城市的工业过于集中市区,加之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总是如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这些环境地质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甚至威胁着城市的存亡。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我国地下水资源占到水资源总量的1/3,可利用的潜力较大,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但从管理水平上讲,与国外先进水平仍然相差甚远。 一半地区浅层地下水被污染目前,地下淡水天然补给资源约为每年8840亿立方米,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为每年3530亿立方米,在中国城市用水量中,地下水比重超过30%的有400多座城市,其中一些北方城市中甚至80%的用水量来自于地下水。对地下水的旺盛需求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地下水滥开采、超量开采等不合理行为,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给国家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重大损失。 1.1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 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易造成地面沉降。超采范围之内的岩土层地下水释放,土层被压密,厚度降低,引起其上部岩土体沉降,上覆土层因自重和疏水向下移动、弯曲变形,一直发展到地表,引起地面变形,使建筑物倾斜、墙体开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与岩土工程中的降水开挖相比,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影响范围非常大,据资料显示,美国长滩市1961年累计沉降量达9 m,休斯顿市1978年的沉降影响范围达到12 000 km2。需要说明的是地面沉降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超采地下水并非引起地面沉降的唯一原因,但是这种因抽取地下水而形成的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现象中发育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水资源评价与衡量考试复习总结材料

1.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广义:地球上一切具有直接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天然水。狭义: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社会直接利用,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并能在短时期得到恢复的天然水。 2.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3.水资源评价分区:是在一个时期相对固定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区模式,以利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各项水利规划都采用统一的基本资料,也有利于不同时期规划成果的参照与比较。 4.大气水:以水汽、水滴和冰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水。大气水是降水的来源。每天全球有12%的大气水降落到陆地或海面上。其全球大气水平均更新时间为8.1天。 5.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 6.地表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的地表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不同形态的水体总量,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沼泽水和海洋水等。狭义的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7.还原计算的概念: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有明显影响以后的观测资料“还原”到其本来面目,即不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状态,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这种计算过程常称为还原计算。 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在统筹考虑河道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9.允许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10.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11.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 12.导水系数: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 13.水资源管理: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4.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壳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新、恢复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可称为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具有可恢复性、调蓄性和转化性等特点。 15.水均衡法:水均衡法实质上是用“水量守恒”原理分析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通用性方法。 16.水资源总量:某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段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补给的有效数量总和,即扣除河川径流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部分。 17.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保证特定区域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水资源的特性 答:1)循环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 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 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

地下水过度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过度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班级:道桥121 学号:201202014227 姓名:熊祥森 摘要:水是生命所需的重要资源,而地下水是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下水的开采要适量,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地下水的概念,分类及其过度开采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地下水;;过度开采;环境问题;措施 Abstract:Water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 for life, and groundwater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fresh water resources.For th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over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can caus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groundwat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harm of over exploit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words: groundwater; excessive exploita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easures 1.地下水的概述 1.1概念 地下水是存在于岩石裂缝或地下孔隙中的水。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各种状态下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大气降水是主要来源,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分为上层滞水,潜水自流水三大类根据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

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分区目得 水资源分区就是水资源量计算与供需平衡分析得地域单元.水资源得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得保护与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得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得特点,又探索共同得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得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得开发利用进行合理得分区。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得相应措施。 2、水资源分区得原则 (1)照顾流域、水系与供水工程供水系统得完整性。 (2)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得相似性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得类似性。 (3)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得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得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与取水许可制度得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与主要水文站得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与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与有关规定执行. 3、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得、原则与温岭市得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与玉环区(Ⅱ).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得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得84、1%。该区就是金清水系得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就是防旱防涝得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与小平原。范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188、8 Km2。耕地面积7、

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资源现状

濮阳市地下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地下水资源通常是指作为工农业和生活水水源使用的地下水。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水质较优、不易被污染、动态稳定、调蓄能力强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比如区域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地质灾害。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一、我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埋深、动态变化) 濮阳市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据濮阳气象站1954—2005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8.3毫米,蒸发量1678.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1067.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仅204.5毫米(1966年),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蒸发以5—6月份最为强烈。

气象条件决定了濮阳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濮阳市是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为7.53亿立方米,居全省的第14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的1/2,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一般干旱年缺水1.89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2.96亿立方米。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降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且无蓄水工程,濮阳市的地表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很小,除引黄供水之外,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是濮阳市重要的供水水源。特别随着我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水环境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地下水资源来源主要是浅层地下土层贮藏的地表渗水,以北金堤为界,黄河流域因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时,水位偏高,一般在2--8米。海河流域因超采严重,加上外来水源少,补给欠缺,造成全市地下水量严重下降,已形成我省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北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漏斗区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最深地下水埋深南乐寺庄乡达30米,平均埋深23米(上世纪70年代平均埋深7米,90年代平均埋深20米,水文局提供)。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采补均衡状态的直观表征,也是检验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客观依据。为了给濮阳市区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1989年起,市节水办在濮阳市区(城市规划区)建立了地下水动态

水资源评价报告

某县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提要]:本文对某县水资源总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某县水资源统筹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得到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1.45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1650m3,比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还低504m3的结论。 [关键词]:水资源、调查、评价 1.概况 某县位于湖南中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3′至112°46′,北纬27°55′至28°29′;处于中低纬度区,属中亚热带与亚热带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达296天,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358mm,西部因靠近暴雨中心,年雨量达1600mm以上。 全县总面积2906km2,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万人),耕地面积76667hm2,其中水田68000 hm2,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154亿元),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前沿的县。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平,地貌因处于山地与平原交接带,故兼有山、丘、岗、平四种类型,东西部相对最大高差为1042.1m,地表植被覆盖好。 本县水系较为发育,境内有沩水与靳江两水系,均注入湘江。沩水水系尚有乌、楚两大支流,辖流域2447km2,某县境内占2300km2,为全县面积的77%;另外还有河长10km以上的溪流46条,5km以上溪流114条,水库山塘广为分布,这就为较好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矿、采砂等人类活动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 地表水及水资源总量估算 2.1降水计算 受县区垂直差异和地貌、植被等因素影响,降雨在时空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总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在西部山区沩山,年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而东部丘陵区的道林,年降雨量只有1282mm。在时间上,年际和年内变差也较大,降雨量最大的1969年为1723mm,降雨量最小的1978年为1199毫米,两者相差1.4倍。而年内降雨一般集中于4-7月份,降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55-60%。为有较好的代表性,共收集了本县13个水文雨量站和邻县8个水文雨量站的资料作降水计算,计算时利用宁乡、黄材、石坝子三个雨量站有同期28年的较长

水资源评价复习题

.简答题 1. 水资源评价的概念、类型以及内容 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极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水资源评价活动的内容:①水资源基础评价;②水资源利用评价;③水环境评价;④引发灾害评价。 现代水资源评价类型:①水资源质量评价;②水资源数量评价;③水资源环境效应评价;④水资源综合评价;⑤水资源价值评价。 2.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类型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要素有二:一是有赋存予岩石孔隙中并不断运动着的水;二是具有空隙的岩层。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即硬结构和软结构。硬结构是指介质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软结构是指地下水的运动形式、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分布格局及不同子系统间水量、水质的交换关系。 地下水系统有两种类型,即地下水含水系统(由边界圈围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和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统一体)。 3.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与局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不同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一般是在较大的地区,针对一个或若干个地下水系统,开展

的水量计算和可利用程度的分析评定工作;局域地下水水量的评价一般是在区域水量评价基础上,对地下水系统的某一子系统进行的水量计算和成井条件的分析论证。 无论在评价范围、时序、边界的确定上,还是在计算成果的内涵上,局域水量评价与区域水量评价都有所不同。 局域水量评价的评价范围小,时间序列短,更突出的是评价区的边界往往更具人为性,如按行政区界限,或人为圈画的均衡区边界来处理。因此计算出的补给量、储存量仅仅反映了系统某一局部的水量输入特征和储存状态,不能代表地下水系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全貌。所以,只能称为水量计算,而不能称为补给资源量、储存资源量计算。 4. 地下水水量补给量的计算方法( 或地下径流模数法) ⑴ 水量均衡法: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计算。 ⑵ 地下水文分析法 基本原理:一个地下水系统就其水量循环过程来说,无论补给方式多么复杂,补给 量总要转化为地下径流量,而地下径流又会在适当的地点溢出地表,成为地表水。如果 已知地下水的总径流量或总排泄量,则可推算出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文分析法实质 上属于水量均衡法的范畴,但其适用条件较特殊,即地下水的补给量全部转化为地下水的泄流。 常用方法: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基流分割法。 地下径流模数法: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地下径流量,称为地下径流模数。 计算公式:M=Q/F M为地下径流模数,m3/(s?km2);Q为测流点处的地下径流总 量,m3/s;F 为测流点控制的上游总汇水补给面积,km2。 地下径流模数是区域平均的概念,即在同一流域或同一地下水系统的不同地点是一个相同的定值。 5.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类型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

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

2019年第1期(第47卷) 黑龙江水利科技 Heilongjiang Hydrau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1.2019 (Total No.47) 文章编号:1007-7596(2019)01-0033-02 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 张亚军',刘超2 (1.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省秦皇岛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用水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地表的水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在近些年开采地下水资源成为了人们普遍的做法。文章首先结合实际案例对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希望对人们能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过度开发;水质污染;合理配置 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B 0引言 水被称作万物之源,水是孕育生命的源泉。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构成了地球的水系统,虽然地表水占据了地球总水量的绝大部分,但是大部分地表水都是咸水,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人类现阶段的提纯技术还无法对咸水进行大量提纯,因此,地球淡水资源十分匮乏,而地下水多为淡水,人类自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致使地下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某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现状 文章以我国某省高原戈壁地区地下水开发情况为例,阐述其因地下水开发不合理导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四周被沙漠环绕,日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较大,年均降水量较少而蒸发量远高于降水量的18倍左右,该区域的水资源也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⑷。由于该区域地表水量较少,人们在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只能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大量地下水资源,导致当地原本趋于完整和稳定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再加之该区域本身就属于干旱区域,一旦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发,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其具体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1水系变化,地表河流和湖泊逐渐干涸 古代时期,在人类没有对这片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以前,该区域为一片沼泽区,地表水资源充足,生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较为完善。但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降低,致使该沼泽地的地表水量下沉补充地下水位,导致泥沙淤积,于是一片完整的沼泽地被划分为了多个区域,而该区域内的河流和湖泊也因不断萎缩干涸逐渐化为了沼泽,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前,该区域地表还存有一些积水,但随着对该区域的不断开发利用,农业和工业大量用水,致使其地表水全部干涸,该区域的绿色植物也因为缺水而陆续死亡,随着植物的消失,该地的生态系统崩溃,继而成为了戈壁。 1.2植被逐渐消失,土地盐渍化加深 该区域的地表面貌随着人类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改变,从过去水资源充足的沼泽区域逐渐变为土地荒漠区域。该区域的各种植被也因为缺水而大面积死亡,缺少了植被的保护,原本十分干旱的土地,彻底成为了荒漠⑵。其次,该区域的草原也大面积消失,并且由于该区域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因为缺乏植被的保护,致使地下水被大量蒸发,从而导致水中含有的化学物质逐渐在地表凝结,土地盐渍化问题严重。虽然该区域的自然 [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简介]张亚军(1990-),男,河北保定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文观测的自动测报设备应用;刘超(1993-),男,河北石家庄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文观测的自动测报设备应用。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