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检验学考试试卷答案

临床基础检验学考试试卷答案
临床基础检验学考试试卷答案

临床基础检验学考试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5分)

㈠ A型题为单选题,每1题有A、B、C、D、E.5个选择性答案,答题时仅从

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⒈瑞氏染色最适PH值为:(B)

A. 6.2~6.4

B. 6.4~6.8

C. 6.8~7.0

D. 7.0~7.2

E. 7.2~7.4

⒉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B)

A. 560nm

B. 540nm

C. 510nm

D. 450nm

E. 520nm

⒊那种方法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血沉测定方法:(B)

A. 库氏法

B. 魏氏法

C. 温氏法

D. 潘氏法

E. zeta血沉(ZSR)

⒋网织红细胞计数用何种染料染色:( E )

A. 瑞氏染液

B. 瑞氏-姬姆萨染液

C. 碱性亚甲基蓝染液

D. 乙醇-

伊红染液 E. 煌焦油蓝染液

⒌目前常用三部法(三分类)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是:(A)

A. 电阻抗原理

B. 电导性原理

C. 光散射原理

D. 细胞化学原

理 E. VCS技术

⒍有关出、凝血时间测定的评价,哪项并不正确:(B )

A.Duke法应予立即淘汰 B.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应做常规使用

C. 可用试管法CT取代末梢血法的CT

D. 可用PT 或APTT取代CT

E. 只有在临床怀疑是血小板病或血管性假血友病时才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测定

出血时间。

⒎一位贫血患者在做血细胞检查时发现红细胞直方图峰值左移,提示那种

贫血:(A )

A. 小细胞性贫血

B. 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C. 正细胞性贫血

D. 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 大细胞性贫血

⒏关于新生儿溶血病的叙述,哪一点是错误的:(B)

A. 发病是由于母胎血型不合

B. 母亲血清中存在IgM抗体

C. 胎儿红细

胞被母亲血清中相应的血型抗体致敏 D. 母亲常为O型或Rh阴性 E.

为同种免疫性溶血

⒐以下那项检查对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有重要意义:(D)

A. 铁蛋白 B C反应蛋白 C 纤维联结蛋白 D 溶菌酶 E 乳酸

脱氢酶

⒑哪种交叉配血的方法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规则和不规则抗体:(E)

A. 室温盐水配血法

B. 抗人球蛋白法

C. 蛋白酶法

D. 胶体介

质法 E. 聚凝胺法

⒒以下那项检查结果不符合渗出性胸腔积液:(A)

A. 积液总蛋白/血清总蛋白 <0.5

B. 积液LDH/血清LDH >0.6

C. 比重>1.018

D. 蛋白质定量>30g/L

E. 细胞总数>500×106/L

⒓平均红细胞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1飞升(fl)等于:(C)

A. 10-9L

B. 10-12L

C. 10-15L

D. 10-18L

E. 10-21L

⒔哪种大便的外观符合重症“02”病(霍乱)的特点:(B)

A. 稀水样

B. 米泔样

C. 粘液样

D. 脓血样

E. 鲜血样

⒕正常大便中杆菌与球菌的比例是:(B)

A. 1:10

B. 10:1

C. 1:20

D. 20:1

E. >1

⒖那种尿液中管型主要以T-H蛋白构成:(C)

A. 颗粒管型

B. 细胞管型

C. 透明管型

D. 蜡样管型

E. 肾功能不全管型

⒗管型中的大小颗粒超过整个面积多少可判断为颗粒管型:(C)

A. >1/5

B. >1/4

C. >1/3

D. >1/2

E. 占距整个管型

⒘哪种蛋白定量的结果难以判明胸腔积液的性质:(C)

A. 10-20g/L

B. 20-25g/L

C. 25-30g/L

D. 30-35g/L

E. 35-40g/L

⒙肾脏浓缩功能检查的指标是: (C)

A. 蛋白质定性和定量

B. pH值

C. 尿渗透量

D. 尿体积

E. 尿无机盐

⒚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是根据: (D)

A. 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

B. 血清中存在的抗体

C. 遗传基因

D. 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和血清中存在的抗体

E. 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不同

⒛尿液妊娠实验测定的激素是: (D)

A. 雌激素

B. 胎盘催乳素

C. 胎盘专一性蛋白

D.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 孕激素

21. 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细胞是: (B)

A. 大单核细胞

B. 中性粒细胞中毒变性

C. 幼稚单核细胞

D. 异型淋巴细胞

E. 幼稚粒细胞

22. 患阻塞性黄疽时尿中胆红素:(D)

A. 阴性

B. 正常

C. 减少

D. 增加

E. 不定

23. 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是: (B)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E. 亚型

24. 某患者MCH为20pg,MCV为73fl,MCHC为256g/L,其可能为:(E)

A. 正常

B. 大红细胞性贫血

C. 正常细胞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5. 某患者, 女性,35岁,头昏、乏力,面色苍白1年,活动后心慌、气急,2个月来就诊,行血液检查结果如下:红细胞2.7×1012/L,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4.5×109/L,MCV70fl,MCH25pg,提示异常的指标不包括:(C)

A. 红细胞

B. 血红蛋白

C. 白细胞

D. MCV

E. MCH

26. 下列体液中不含血型物质的是:(D)

A. 唾液

B. 羊水

C. 胃液

D. 脑脊液

E. 尿液

27. 下列不属于正常人尿液检查结果的是:(D)

A. RBC 0~1/HP(高倍视野)

B. WBC1~3/HP

C. 透明管型偶见/HP

D. 颗粒管型0~1/HP

E. 尿糖(-)

28. 血涂片计数100个WBC见25个有核RBC,WBC计数值为10×109/L,则白细胞计数的真实值为:( B )

A. 4×109/L

B. 8×109/L

C. 10×109/L

D. 12.5×109/L

E.

15×109/L 29. 食管癌以下列哪种细胞类型为主:(A)

A. 鳞状细胞癌

B. 腺癌

C. 未分化癌

D. 急性淋巴瘤

E. 类型不明

30. 下列是针吸细胞学检查的优点,但不包括(D)

A. 操作安全,副作用小

B. 应用范围广

C. 采集细胞新鲜

D. 无假阳性

E. 取样迅速,制片诊断快

31. B型血,Rh阴性患者输血时,可以接受的血型是:(D)

A. B型

B. AB型

C. O型

D. B型,Rh阴性

E. 无需考虑ABO 血型

32. 区别血尿和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 D )

A. 蛋白定量

B. 蛋白定性

C. 尿蛋白电泳

D. 尿沉渣镜检及隐血试验

E. 尿色 33. 计数池内压线细胞的计数原则是:(D)

A. 压线的细胞不计数

B. 压线的细胞全部计数

C. 压在双线里边线上的计数,压在外边线上的细胞不计数

D. 计数压在上线、左线上的细胞,不计数压在下线、右线上的细胞

E. 以上都不对。

34. 精子原地打转,活动迟钝应属于哪一级:(C)

A. a级

B. b级

C. c级

D. d级

E. e级

35.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检查显示:阴道杆菌少量,杂菌“++”,上皮细胞少量,白细胞为15~20/高倍镜视野,则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可判为:(C)

A. Ⅰ度

B. Ⅱ度

C. Ⅲ度

D. Ⅳ度

E. Ⅴ度

36. 显微镜白细胞计数,计数池四角四个大方格内的细胞数分别是:23、24、

26、27,则该份标本的白细胞总数是:(B)

A. 4×109L

B. 5×109L

C. 5.5×109L

D. 6×109L

E. 6.5×109L

37. 消化道肿瘤与消化道溃疡患者粪便隐血试验主要区别在于:(C)

A. 出现阳性的程度

B. 出现阳性的早晚

C. 阳性持续时间

D. 出现阳性的颜色深浅

E. 是否出现阳性

38. 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所引起的蛋白尿是指:(B)

A. 肾小管性蛋白尿

B. 肾小球性蛋白尿

C. 混合性蛋白尿

D. 溢出性蛋白尿

E. 生理性蛋白尿

㈡ B型题为共用答案题,每题先给出数个选择性答案,然后列出2个以上问题供选择,每个问题只能从共用的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以选用几次,或者一次也不选用。

39~41题共用备选答案:A. EDTA B. 枸橼酸钠 C. 草酸钠 D. 肝素 E. 肝素和EDTA

39.主要用于静脉血自动化血球计数仪的检查(A)

40.主要用于有关凝血指标的检查(B)

41.主要用于血液粘度和红细胞脆性试验的检查(D)

42~44题共用备选答案: A. 相对贫血所致 B.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C. 血小板聚集性增加

D. 高球蛋白血症

E. 组织损伤

42.妇女月经期血沉增快的原因(E)

43.60岁以上老年人血沉增快的原因(B)

44.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沉增快的原因(D)

45~46题共用备选答案: A. 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

B. 计算尿液中b2-微球蛋白/白蛋白的比值

C. 分析尿蛋白的选择性

D. 计算尿液中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

E. 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

45.有助于肾小球和肾小管蛋白尿的鉴别(B)

46.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A)

102~105题共用备选答案:尿液中出现以下细胞

A. 形态不均一的大量红细胞

B. 多量嗜酸性粒细胞

C. 白细胞中以单核细胞为主

D. 大量白细胞,同时伴有大量扁平上皮细胞

E. 肾小管上皮细胞

47.急性肾小管坏死(E)

48.阴道炎(D)

49.急性肾小球肾炎(A)

50.肾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C)

㈢ X型题为多选题,每题有A、B、C、D、E5个选择性答案,可从中选择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选错、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5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查的特点是:(B C D )

A. 混浊,有薄膜形成

B. 涂片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

C. 葡萄糖含量明显减低

D. 氯化物含量轻度减低 E 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52.O型血父亲和B型血母亲婚配,他们的子女的血型不可能为:(A D E )A. A B. B C. O D. AB E. 以上都不对

53.PLT计数和MPV均减低可见于以下那些疾病:(B C E )

A.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D. 艾滋病

E. 预后不良的败血症

54. 关于国际敏感指数ISI,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 C E)

A. ISI越低,表示试剂越敏感

B. ISI越高,试剂越敏感

C. ISI 是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PT校正曲线的斜率

D. ISI 由各实验室自测

E. ISI由试剂厂商提供

55. 免疫学方法粪便隐血试验,造成假阴性结果的原因是:(A B C)

A. 红细胞的免疫原性发生了改变

B. 大量出血时出现带现象

C. 病人的血红蛋白的抗原与试剂的单克隆抗体不匹配

D. 维生素C干扰

E. 患者控制了饮食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酮体包括___、___和___。①乙酰乙酸②丙酮③β-羟丁酸

2. 十二指肠引流液是指____(D液)、__(A胆汁)、__(B胆汁)和__(C胆汁)液的总称。

①十二指肠液②胆总管液③胆囊液④肝胆管液

3. 异型淋巴细胞按形态特征可分为三型:__________(Ⅰ型)、___________(Ⅱ型)、_____________(Ⅲ型)。①空泡型②不规则型③幼稚型

4. P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和因子____、____、____的水平。

①凝血酶原②纤维蛋白原③Ⅴ④Ⅶ⑤Ⅹ

5. PT是检查____源凝血系统的试验。APTT是目前最常用的敏感的检查____源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筛选试验。①外②内

6. ABO血型鉴定中反定型是用已知ABO血型的红细胞作试剂,利用其_______鉴定血清中的________。①抗原②抗体

7. 脑脊液采集时,将脑脊液依次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

_____________,第二管作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管作________________。

①细菌培养②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③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

8. 羊水中________的浓度可作为判断肾成熟度的指标。羊水中________的浓度可作为判断肝成熟度的指标。①肌酐和葡萄糖②胆红素

9. 胃酸分析中,BAO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MAO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

①基础酸排量②最大酸排量

10. 某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血红蛋白的结果为112g/L,靶值为108g/L,已知CCV=2.9,则其变异百分数(V)=_______,VIS=_______,VIS分值属于_______(成绩优秀、可接受水平、不及格)。①3.7②128③可接受水平

三、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5分)

1.红细胞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2.网织红细胞是介于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属于幼稚红细胞。(×)

3.止血过程涉及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血小板的量和质以及凝血因子含量及其活动等。(√)

4.正常脑脊液中无红细胞,白细胞数极少,几乎完全为淋巴细胞,偶见内皮细胞。(√)

5.晨尿最适于尿常规检验,午餐后尿对病理性蛋白尿和糖尿的检出现敏感,下午尿标本对尿胆原检出特别有益。(√)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MCHC――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可用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

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来计算。

2.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

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

急性化脓性感染。

3.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称为少尿。

4.镜下血尿――凡每高倍镜视野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则可确定为镜下血

尿。

5.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对医学检验来说只是实施医学检验质量保证中的

一部分,主要由实验室来完成。它将质控物和待测标本一起进行试验操

作,从控制值了解分析过程的质量情况,同时使用一些统计方法进行归

纳和分析,严格控制“外来”误差,所以质量控制又被称为过程质量控

制或统计质量控制。

五、问答题(共20分)

1.(10分)简述瑞氏染色法的原理及PH值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①.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美蓝(又名亚甲蓝mehylene blue)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市售美蓝中部份已被氧化为天青。伊红(又名曙红cosin)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化钠。美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蓝中性沉淀, 即瑞氏染料。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 又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②.细胞的染色即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份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色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 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

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或紫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紫红色称中性物质。

③.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细胞各种成份均为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在染色过程中玻片必须清洁,无酸碱污染。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用水应近中性,否则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致使细胞的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2.(10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病因、外观〈包括颜色和透明度〉、粘蛋白试验、细胞总数、有核细胞分类、常见疾病,可列表说明)。

项目漏出液渗出液

病因

颜色

透明度

粘蛋白试验

细胞总数(×106/L)有核细胞分类

常见疾病非炎症性

淡黄色、浆液性

清晰透明或微混

阴性

<100

以淋巴细胞为主,偶见间

皮细胞,单个核细胞>

50%

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

和肾炎伴低蛋白血症

炎症性或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黄色、血性、脓性或乳糜性

混浊

阳性

>500

炎症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期

以淋巴细胞为主;恶性积液以淋巴细

胞为主

细菌感染、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急

性胰腺炎等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

一、名词解释 1.计数域误差:这种由于每次充池后细胞在计数池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 2.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规范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3.中毒颗粒:在严重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的颗粒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5.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常伴有白细胞增高 6.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 7.中性粒细胞核右移:若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则称为~ 8.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压积):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单位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容积的比值 9.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10.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11.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 12.LE细胞:吞噬细胞(如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吞噬了1个或多个云雾状的、染成淡红色的圆形和椭圆形均匀体,其本身的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13.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14.抗凝剂: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 15.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法对血细胞进行测量,以细胞体积fl为横坐标,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构成的图形 16.散点图:血细胞分析仪通过联合使用多项技术对白细胞进行检测得到各类白细胞的散点状分布图 17.RDW:指血细胞分析仪测量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体积后,计算求得的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来表示 18.Ret: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胞浆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RNA,活体染色后,构成网织状,此红细胞为网织红细胞 19.活体染色:指细胞未经过固定,保持生物活性情况下进行染色方法。 20.点彩红细胞:某些重金属中毒时,胞质中残存的碱性物质(RNA)变性而形成沉淀,用瑞氏染液,可见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 21.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凝血在静置过程中,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度。 22.牛顿流体:在一定温度下,有些液体的黏度值为一常数,不随切变率变化而变化,这类流体称牛顿流体 23.非牛顿流体: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黏度值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这类流体称非牛顿流体。 二.选择题 项目一任务二 1.关于白细胞计数的固有误差,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计数范围大,固有误差愈大 白细胞计数标准差SD=M1/2 计数细胞愈多,固有误差愈小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A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具有吞噬传递免疫信息在特异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红细胞 2.冲液后,计数池每个大格的体积是() A 0.1u l B 0.01 ul C 1.0 ul D 0.0001 ul 3.血片经过瑞氏染色后,成熟红细胞呈鲜红色,白细胞核染色呈浅灰色, 其原因是PH为() A 5.4 -6 B 7.4-8 C 6.5-7 D 8.2-8.6 E 8.7-9.4 4.三种粒细胞区别的要点是() A细胞大小 B特异性颗粒 C染色质结构 D浆颜色 E核浆比例 5.下列除了哪种疾病外,均是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 A猩红热 B尿毒症 C 流行性感冒 D 铅中毒 E化脓性阑尾炎 6.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分叶核常为() A一叶 B二叶 C三叶 D四叶 E 五叶 7.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以上幼稚细胞增多称为() A核左移 B核右移 C中毒颗粒 D 逆行性变化 E杜勒氏小体 8.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是棕红色,在波长540nm处,有一较宽的吸光带, 它是() 9.大面积烧伤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增高的原因是() A红细胞生成增多 B红细胞寿命延长 C 红细胞破坏减少 D 血液浓缩 E白细胞生成减少

10.诊断铅中毒的最佳指标是() A.网织红细胞增多B低色素红细胞增多 C 靶红细胞增多D 点彩红细 胞增多 11使血沉明显加快的原因是() A红细胞数量增多 B 大红细胞贫血 C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 D 球形红细胞贫血 E 红细胞凝集成团 12.关于魏氏血沉发测定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深静脉血1.6ml B 用血沉管吸抗凝血至零刻度 C与0.4ml抗凝剂混匀 D垂直立于血沉架上 E 室温静置半小时 13.关于血沉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正常男性血沉生理变化不大 B 新生儿血沉加快C妇女月经期血沉可 加快 D 年龄超过50岁的老年人血沉可加快E 高原地区的居民血沉低于平原地区的居民 14.欲中和A型血清的天然抗体,可加哪一种唾液() A A型分泌型唾液 B B型分泌型唾液 C O型分泌唾液 D A B型分 泌唾液 E 任何唾液 15.用标准血清鉴定血型,下列哪项的结果应判断为A型血() A与抗A不凝,抗B凝抗A+B凝 B与抗A凝,抗B不凝抗A+B凝 C 与抗A凝,抗B凝抗A+B不凝 D与抗A不凝,抗B不凝抗A+B凝 E与抗A不凝,抗B凝抗A+B不凝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

血液标本 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 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 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 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 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 简要步骤:1、准备材料;2、选择采血部位;3、按摩皮肤;4、消毒皮肤;5、针刺皮肤;6、拭去第一滴血;7、吸血;8、止血;9、稀释血液。 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 部位:主要是肘静脉。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简要步骤:1、准备试管;2、标记试管;3、消毒双手;4、选择静脉;5、检查注射器;6、扎压脉带;7、选择进针部位;8、消毒皮肤;9、穿刺皮肤;10、抽血;11、止血;12、放血 【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 抗凝: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一、草酸盐, 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 使用方法:草酸钠0.1mol/L和血液1:9。 优点: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 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用于凝血试验);106mmol/L的浓度和血液1:4(用于血沉)。 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缺点: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 使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 三、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15g/L EDTA和血液1:10。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试题及答案大全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试题及答案 1、成人毛细血管采血常用部位是(D ) A. 手背 B. 肘部 C. 足跟 D. 手指 E. 耳垂 2、哪一凝血因子不是内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 E ) A .Factor XI B. Factor VIII C. Factor XII D. Factor IX E. Factor VII 3.凝血试验,首选的抗凝剂是:(E ) A、肝素 B、EDTA-K2 C、EDTA-Na2 D、草酸盐 E、枸橼酸钠 4、瑞氏染色法的染色作用:(C ) A.物理吸附 B.化学亲合 C.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合 D.化学结合 E.物理性结合 5. 下列何种物质被公认为是最强有力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B ) A、白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γ球蛋白 D、β球蛋白 E、胆固醇 6.门诊患者做尿常规分析,常采用下列哪种尿标本(B ) A晨尿B随机尿C清洁尿D 3h尿E 24h尿 7. 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细胞是:(D ) A.大单核细胞 B.中性粒细胞中毒变性 C.幼稚单核细胞 D.异型淋巴细胞 E.幼稚粒细胞 8. 血红蛋白的组成是由(A ) A.球蛋白和亚铁血红素 B.铁原子和原卟啉 C.血红素和铁原子 D.α2β肽链 E.血红素和白蛋白 9.下列哪种尿标本经加热后浑浊可消失(C ) A 脓尿B菌尿C 结晶尿D脂肪尿E乳糜尿 10.白陶土可激活的凝血因子是:(D ) A、I B、Ⅱ C、Ⅱ D、Ⅱ E、Ⅱ 11.临床判断消化道出血完全停止的最可靠实验指标结果是(C ) A粪镜检无红细胞B无柏油样黑便C粪隐血试验阴性D粪胆素试验阴性E粪胆原试验阴性12.通过粪便检查可确定疾病(C ) A消化道恶性肿瘤B消化道溃疡C肠道寄生虫D肝脏疾病E消化不良 13.正常精液液化时间不超过(E ) A 5min B 10min C 20min D 25min E 30min 14.正常前列腺液镜检时可见大量(B ) A草酸钙结晶B卵磷脂小体C上皮细胞D中性粒细胞E 夏科-莱登结晶 15.血小板计数是研究:(C ) A.止血障碍的重要指标 B.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 C.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 D.毛细血管壁完整性指标 E.血管内皮完整性指标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技术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内踝静脉 E 股静脉 B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 A 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D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E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D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 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A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D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A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C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C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C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B 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C 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 D Hb为碱性物质 E 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 D 17. 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说法是 A 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B 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C 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 D 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E 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D 29.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the ICSH, the best anticoagulant for the blood routine tests is ("

临床检验基础考试重点2

临检(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细胞病理学基本检验技术 1、标本采集方法:①直接采集法②自然分泌液采集法③灌洗法④摩擦法⑤细针穿刺抽吸法 2、涂片制备方法:①推片法②吸管推片法③涂抹法④压拉涂片法⑤喷射法⑥印片法⑦微孔滤膜过滤法 3、标本固定 (1)目的:①固定:保持细胞的自然形态,以防细胞的自溶及细菌导致的腐败②保持细胞内的化学物质 (2)常用固定液:①Carnoy固定液:处理明显血性的标本,特点是渗透性强,固定效果好②乙醇乙醚固定液③95%乙醇固定液(3)方法:①▲带湿固定(wet fixation):涂片后标本尚未干燥即行固定的方法称为带湿固定。将标本涂片迅速浸入固定液中,在固定过程中细胞不与空气接触,使细胞质脱水、蛋白质凝固。此固定法适用于巴氏染色或HE染色,该法固定后染色的细胞结构清晰,染色鲜艳。②干燥固定:此固定方法适用于瑞—姬染色。湿固定法细胞变小,干燥固定细胞变大。 4、标本浓缩技术:①离心法②细胞离心法③滤膜过滤法④细胞块法⑤液基细胞学技术 5、染色方法: (1)巴氏染色法:鳞状上皮过度角化细胞胞质呈橘黄色;角化细胞显粉红色;而角化前细胞显浅绿色或浅蓝色,适用于上皮细胞染色或观察阴道涂片中激素水平对上皮细胞的影响。 (2)苏木精—伊红(hemotoxylin eosin,HE)染色法:适用于痰液涂片、穿刺细胞标本。胞核呈紫蓝色,胞质淡玫瑰红色,红细胞呈淡朱红色。 (3)瑞特—吉姆萨染色法(wrightgiemsa atain);本方法多用于血液,骨髓细胞学检查。 六、细胞病理学诊断 ●1、(多选)涂片通常由各种复杂细胞成分组成,因病变组织或采样部位不同,涂片上可同时见到正常和异常细胞。通常,涂片上正常同类同层细胞形态是均一的,细胞核反映的是细胞增殖状态和能力,细胞质反映的是细胞起源、功能状态和分化程度。 细胞活性增加可以是生理性的,如激素调节引起的细胞增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增生、生长激素促使骨骼的生长),也可以是损伤性的,如修复(repair)和再生(regeneration),或肿瘤性异常。细胞活性减低多为激素(如低甲)、衰老(如卵巢功能降低)或凋亡等生理性情况,细胞可发生萎缩和退化变性。 (一)细胞数量 1、细胞过多(hypercellularity)表示增殖过程指数增加,代表增生或肿瘤。 2、细胞过少(paucicellularity)也并非表示无恶性细胞的存在,与标本的采集、肿瘤进展、肿瘤类型有关。分化差的恶性肿瘤时,细胞常散在脱落,形态类似于正常。因此,足够量的标本是提高结果解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二)细胞结构特征 在细胞学涂片中常常缺乏细胞结构特征,而采集大量细胞时能显示组织学特征。 1、涂片上,正常上皮细胞常保持细胞极性(cell polarity)和细胞间黏附性(intercellular adhesion)。 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这种不对称性是细胞生长的基础,正是因为细胞的不对称性生长,产生了极性,这才完成细胞的各项功能活动。 极性:细胞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差别,它们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为“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组织的一面称为“基底面”,而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称“侧面”。 细胞间黏附性,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可溶性递质称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相互结合,钙黏蛋白也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镶嵌于细胞膜。 2、腺上皮细胞多呈规则排列,单层成片,正面观呈“蜂窝状”,侧面观呈“尖板条栅栏状”。 3、增生和良性肿瘤的上皮细胞常保持良好的黏附性,呈特殊的外观,如乳头状、玫瑰花样结构。 4、合胞体样细胞边界改变和极性紊乱时应考虑肿瘤的可能。 5、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的极性差,细胞间相互重叠,有时三维状聚集呈球形。 6、、癌细胞具有异常黏附性和异常聚集性2个主要特征。但是,正常淋巴细胞、分化差癌细胞的细胞间黏附性差,常呈散在分布,而淋巴瘤细胞(肿瘤性淋巴细胞)则相反,两者很难鉴别。 7、良性基质细胞常呈卵圆形、梭形,细胞间疏松黏附或呈裸核,恶性基质细胞(肉瘤)与良性基质细胞类似,但细胞核和细胞质多异常。 (三)细胞核特征:是判断良性细胞与恶性细胞的关键。(判断:多核细胞并不一定是恶性) 细胞核形态的异常称为核异质(dyskaryosis),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或者低度和高度。 1、良性细胞核的一般特点:细胞核体积相对较小,核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核边界光滑,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涂片上同一类型细胞之间差别很小,称为单形性。

临床基础检验学-2试题

临床基础检验学-2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总题数:50,分数:50.00) 1.红细胞直方图显示曲线波峰左移、峰底变窄,提示为( ) ?A.缺铁性贫血 ?B.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D.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2.尿中管型形成的机制和条件包括( ) ?A.尿蛋白和T-H蛋白浓度增高 ?B.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C.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D.ABC匀是 ?E.ABC均不是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下列哪个指标不属于电子血细胞计数仪评价范围( ) ?A.精度 ?B.准确度

?C.可比性 ?D.灵敏度 ?E.以上都不是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不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为( ) ?A.嗜多色性红细胞 ?B.网织红细胞 ?C.有核红细胞 ?D.含染色质小体的红细胞 ?E.点彩红细胞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 含染色质小体的红细胞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浆中,常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 5.尿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引起假阳性的物质是( ) ?A.维生素C ?B.左旋多 ?C.试剂带被过氧化物污染 ?D.尿中含对氧亲和力强的物质 ?E.尿标本放置过久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解析] 尿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假阳性可见于尿标本容器残留强氧化性物质,如:漂白粉、次亚氯酸或低比密尿;假阴性见于尿中含有高浓度酮体、VitC、阿司匹林;使用氟化钠保存尿液标本若久置,葡萄糖被细菌或细胞酶分解,也可引起假阴性。 6.有关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特点正确的是( ) ?A.外观透明 ?B.细胞计数以淋巴为主 ?C.葡萄糖含量减少 ?D.蛋白质明显减少 ?E.可找到抗酸杆菌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7.下列有关渗出液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炎性积液 ?B.多混浊 ?C.细胞较少 ?D.多不能自凝 ?E.无细胞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8.关于红细胞平均值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 ) ?A.红细胞平均值正常,提示患者红细胞形态无改变 ?B.贫血患者虽有明显的红细胞异常,但其平均值可在正常范围内 ?C.MCV小于正常,MCH小于正常,其MCHC必小于正常 ?D.MCV大于正常,MCH大于正常,其MCHC必大于正常 ?E.MCV、MCH、MCHC三者之间无联系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1)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技术 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内踝静脉 E 股静脉 [本题答案]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本题答案]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1型题)“实践技能"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本题答案]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本题答案]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本题答案]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本题答案]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本题答案]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A1型题)"基础知识"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本题答案]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本题答案]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本题答案]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单选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踝静脉 E 股静脉 [本题答案] B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从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本题答案] D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1型题)“实践技能"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本题答案] E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本题答案] D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 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本题答案] A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本题答案] D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本题答案] A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A1型题)"基础知识"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本题答案] C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本题答案] C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本题答案] C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B 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C 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 D Hb为碱性物质 E 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 [本题答案] D 17. 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B 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C 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 D 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E 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本题答案] D 1. 关于血液的理化性质,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成人约3~4L B 约占成人体重的7~9% C 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所含红细胞的百分比 D 健康人血液pH值为7.35~7.45 E 血浆渗量为290~310mOsm/kgH2O [本题答案] A 2. 有关红细胞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临床检验基础 体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

脑脊液部分 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中的无色透明液体。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主动分泌。 作用:①缓冲、减轻或消除外力对脑组织和脊髓的损伤;②调节颅内压;③供给中枢神经系统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④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脑脊液pH在7.31~7.34;⑤转运生物胺类物质,参与神经内分泌调节。 【参考值】 健康人脑脊液总量约120ml~180ml,约占体液总量的1.5% 颜色 正常无色透明。新生儿由于胆红素移行,可呈黄色。当中枢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屏障,使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 (1)红色: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特别是穿刺损伤的出血、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 除此以外,脑脊液中黄色素、胡萝卜素、黑色素、脂色素增高时,也可使脑脊液呈黄色。 (2)黄色:脑脊液黄色称为黄变症,可由出血、黄疸、淤滞、梗阻等引起。 ①出血性黄变症: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出血,由于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胆红素增加。出血4~8h后脑脊液即可呈黄色,48h颜色最深,并可持续21d左右。 ②黄疸性黄变症:见于重症黄疸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胆管梗阻、新生儿溶血症等,由于脑脊液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其呈黄色。 ③淤滞性黄变症:由于颅内静脉、脑脊液循环淤滞时,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渗出,导致脑脊液中胆红素增高,从而使脑脊液呈黄色。 ④梗阻性黄变症:见于髓外肿瘤等所致的椎管梗阻,导致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当蛋白质超过1.5g/L时,可使脑脊液呈黄色。黄色的程度与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呈正比,且梗阻部位越低,黄色越明显。 (3)白色:多因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脑膜炎奈瑟氏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绿色:多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性、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医学检验副高考试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历年真题

第1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亚硝酸盐测定中,假阴性情况见于: 备选答案: 1.细菌缺乏亚硝酸盐还原酶 2.尿量过多,硝酸盐被稀释 3.尿频尿急情况下留尿 4.食物中硝酸盐含量 5.尿液pH=8 6.泌尿道大肠 第1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亚硝酸盐测定中,假阴性情况见于: 备选答案: 1.细菌缺乏亚硝酸盐还原酶 2.尿量过多,硝酸盐被稀释 3.尿频尿急情况下留尿 4.食物中硝酸盐含量 5.尿液pH=8 6.泌尿道大肠杆菌感染 7.泌尿道葡萄球菌感染 第2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HCG测定用于: 备选答案: 1.男女性别测定 2.胎儿成熟度检测 3.早期妊娠诊断 4.判断胎盘功能 5.绒毛膜癌的协助诊断 6.乳腺癌诊断 第3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用于化学法测定尿糖,以下哪些是对的?备选答案: 1.次氯酸钠可使尿糖出现假阴性 2.试验阳性时出现变化 3.为巳知偏差常规方法 4.葡萄糖氧化酶反应为特异性反应 5.过氧化物酶为非特异性反应 6.葡萄糖氧化酶法较葡萄糖激酶法好 第4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有关管型与临床疾病的配对哪些是对的?备选答案: 1.透明管型-偶见于正常人 2.RBC管型-肾小球肾炎 3.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病变 4.蜡样管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5.脂肪管型-急性肾小球肾炎 6.肾衰管型-慢性肾功能不全 7.WBC管型-急性肾盂肾炎 第5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粪便隐血试验中哪些是正确的? 备选答案: 1.化学法是基于Hb中的球蛋白有酶活性 2.病人服用大量维生素C可命名化学法为假阴性 3.金标法对上、下消化道出血均敏感 4.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 5.金标法特异性强、灵敏度差 第6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常出现下列哪类红细胞?备选答案: 1.镰状红细胞(这也是见于HBS病) 2.嗜多色性红细胞 3.有核红细胞 4.棘形红细胞(这也是) 5.裂碎红细胞 第7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血小板数减少见于: 备选答案: 1.急性白血病 2.再障 3.慢粒早期 4.脾功能亢进 5.骨髓增生 6.溶血性贫血 第8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尿比重测定有哪些方法? 备选答案: 1.比浊法 2.化学试带法 3.比密计法(浮标法) 4.折射法 5.称重法 6.光学法 第9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白细胞中毒性变化包括? 备选答案: 1.中毒颗粒 2.空泡变性 3.棒状小体 4.退行性变 5.Cabat环 第10小题:请注意:此题为多选题。 提问:下列尿试带法检测组合哪些是对的? 备选答案: 1.酮体-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2.蛋白质-磺柳酸法 3.白细胞-白细胞脂酶法 4.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酶法 5.尿胆原-对二氨基苯甲醛法 6.胆红素-偶氮反应法 7.亚硝酸盐-硝酸盐氧化法 8.比密-比重法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答案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 DEECB 6-10:BDACD 11-15: CCEBC 16-20: DAABC 二、填空题 1. ①大红细胞;②小红细胞,③棘形红细胞,④环形红细胞(面包圈红细胞),⑤新月形红细胞,⑥颗粒形红细胞,⑦皱缩红细胞,③影细胞,⑨红细胞碎片。 2. 皱缩、胀大、渗出。 3.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vohie小体、退行性变。 4. 3 /HPF,镜下血尿,肉眼血尿。 5. 流动,凝胶。 三、名词解释 1、核右移: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若5叶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3、渗出液:多为炎症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而渗出血管外、组织间隙及浆膜腔所形成的积液。

四、简答题 1、异型淋巴细胞种类

I型(空泡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H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足。核形状及结构与I型相同或更不殊途同归,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量丰富,染色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皿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2、血沉增快的病理临床意义? 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时,血中急性反应物质释放增多所致。风湿热的病理改变,结缔组织性炎病症,其活动期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时,血沉增快。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的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如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心肌梗塞时血沉增快,,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 ③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恶性肿瘤病人增快的血沉,可因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较彻底而渐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见增快。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慢性肾炎、肝硬化时血沉亦常增快。⑤贫血:轻度贫血对血沉尚无影响,若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增快。 ⑥高胆固醇积压症: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者,血沉常见增快。 3、大便OE试验临床意义是什么? 粪便隐血阳性见于①消化性溃疡、药物致胃粘膜损伤(如服用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及胃癌、结肠癌等消化肿瘤时。②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肿瘤鉴别诊断:在消化性溃疡时呈间断性阳性。消化性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1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一) 一、单选题(1分×45分=45分)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得部位就是 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腘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 2 关于Neubauer计数板得盖玻片,错误得描述就是 A为特制得专用盖玻片B本身应有一定重量C可用一般得盖玻片代替D高倍镜下检查无裂隙E要求表面平整光滑 3 若计数5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为350个,按法定计量单位,应报告为 A350万/mm3 B350万/ul C3、5×106/L D3、5×109/L E3、5×1012/L 4 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红细胞较浅,中央淡染区扩大,这种情况称为 A正常染色 B Hb含量低,着色浅 C Hb含量高,着色深 D Hb含量高,着色不均 E Hb含量低,着色不均 5 关于血细胞比容得概念,错误得叙述就是 A就是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B红细胞比容就是一项相对值C其高低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D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E还可用来推断贫血疗效观察 6 血浆中作用最强得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得物质就是 A清蛋白B纤维蛋白原Cγ-球蛋白Dβ-球蛋白E胆固醇 7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该出现得白细胞为 A嗜酸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早幼粒细胞 8 核右移就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 A 2% B3% C4% D5% E 6% 9 对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得方法学评价,错误得说法就是 A简单易行,不需昂贵仪器B就是白细胞计数得常用方法C在严格规范得条件下可用于血液分析仪校准D重复性与准确性均较好E适合基层单位选用 10 关于ABO血型,错误得说法就是 A A型红细胞含有A抗原 B 人血清中存在某种血型抗体,而同时红细胞上缺少相应得抗原 C 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得存在着A,B,H抗原 D 人体分泌液与

临床检验基础-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精选试题)

临床检验基础-临床检验基础试题 1、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 A.手背静脉 B.肘部静脉 C.腘静脉 D.内踝静脉 E.股静脉 2、关于Neubauer计数板的盖玻片,错误的描述是 A.为特制的专用盖玻片 B.本身应有一定重量 C.可用一般的盖玻片代替 D.高倍镜下检查无裂隙 E.要求表面平整光滑 3、若计数5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为350个,按法定计量单位,应报告为

A.350万/mm3 B.350万/ul C.3.5×10 /L D.3.5×10/L E.3.5×10

/L 4、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红细胞较浅,中央淡染区扩大,这种情况称为 A.正常染色 B.Hb含量低,着色浅 C.Hb含量高,着色深 D.Hb含量高,着色不均 E.Hb含量低,着色不均 5、关于血细胞比容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是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B.红细胞比容是一项相对值 C.其高低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 D.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E.还可用来推断贫血疗效观察 6、血浆中作用最强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是

A.清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γ-球蛋白 D.β-球蛋白 E.胆固醇 7、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该出现的白细胞为 A.嗜酸性粒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早幼粒细胞 8、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 A.2% B.3% C.4% D.5%

E.6% 9、对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说法是 A.简单易行,不需昂贵仪器 B.是白细胞计数的常用方法 C.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可用于血液分析仪校准 D.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 E.适合基层单位选用 10、关于ABO血型,错误的说法是 A.A型红细胞含有A抗原 B.人血清中存在某种血型抗体,而同时红细胞上缺少相应的抗原 C.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的存在着A,B,H抗原 D.人体分泌液和体液中都存在A,B,H物质 E.AB型红细胞含有A,B抗原 11、ABO反定型试验中,血型签定为B型时可观察到 A.A管不凝集,B管凝集,O管不凝集

临床检验基础资料·高分必考

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他亦见于单核细胞中,常见于严重感染。 3.豪-焦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常与卡波环同时存在,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减低、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的现象。 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现象,常见于巨幼贫。 6、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报纸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 7、卡波坏:成熟红细胞内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或绕成8字型结构,可能是由于核膜的残余物或纺锤体的残余物及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 8、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9、血细胞比容:只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 10.本周氏蛋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可出现于尿中,该蛋白加热至40~50℃发生沉淀,继续加热则重新溶解。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14.APT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 15.PT: 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 16.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17.乳糜尿: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18.渗出液:由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19.漏出液: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漏出液。 20、抗凝剂: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21、卵磷脂小体:內酰脂胆碱成分,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均,折光性强,形似血小板但略大。22.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23、瑞士染色法:瑞氏染色液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溶解于甲醇而成,不同的细胞由于所含化学物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24、闪光细胞:在急性肾盂肾炎中,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在油镜下呈灰蓝色,具有光折射性发光现象,其运动似星状闪光的一种细胞。 25、漏出液:多为双侧性非炎症性积液.发生机制: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淋巴回流受阻,钠水潴留. 26、抗凝剂:就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常用抗凝剂有乙二胺四乙酸,枸橼酸盐,肝素,草酸盐,促凝剂,分离胶. 27、尿胆红素:有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三种.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而溶血性黄疸为阴性. 28、尿胆素:无色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照后形成黄色的尿胆素.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 疸均为阳性. 29、尿胆原:结合胆红素岁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在肠 道细菌的作用下,先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再逐步还原 为中胆素原,尿胆原和粪胆素原,从肾小球滤过或肾 小管排出的为尿胆原.溶血性黄疸为强阳性,肝细胞 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为阳性. 30、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 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操作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 裂和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清蛋白滤 过,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 31、渗出液:多为单侧性炎性积液.发生机制:微生物 毒素,缺氧以及炎性介质,血管活性物质增高,癌细胞 侵润,外伤,化学物质刺激. 32、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 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CFU-Eo).嗜酸 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 胞产生,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33、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 B,能释放质子,与细胞的碱性成分如血红蛋白,嗜酸 性颗粒及细胞质中的某些蛋白质结合并染色. 34、网织红细胞:是介于万有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 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细胞质中 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 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 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故名网织红细胞. 35、选择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后,使 血浆蛋白滤过,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量 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称选择性蛋白尿, 多见于小儿肾病综合症。 1、影响血沉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①血 浆因素:血浆纤维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 酯升高,血沉加快。②RBC因素:红细胞数量(数 量多,血沉慢);质量和形态(直径大,薄,血沉 快)。③血沉管架放置:倾斜,血沉快。④血标本: 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4:1。⑤室温:温度高血沉 快,温度低血沉慢。⑥血沉管规格:不干净、血柱 含气泡,血沉慢。 2、尿液管型形成的条件?答:①原尿中有清蛋白, T-H蛋白:这是构成管型的基质和首要条件,其中T- H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核心。②肾小管有浓缩尿液 和酸化尿液的能力:浓缩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质及 盐类浓度增高,而酸化则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性凝 聚、沉淀。③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尿液 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各种成分沉析、凝聚成大的有 形体。④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有利于管型 的形成与排泄。 3、尿液管型的临床意义?答:(1)细胞管型:①红 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 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 性肾功能衰竭。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 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若尿内有较多此 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 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 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这种情况可出现 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 并存。(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 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 成。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 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 管的毒性损伤。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 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3) 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 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 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 征存在脂肪尿时。(4)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可以出现 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见 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4、尿液标本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诊断?答:溶血性 黄疸时,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和尿胆素皆明显增 加;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和尿胆 原皆无变化或稍减少;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 素、尿胆素、尿胆原皆增加。 5、病理性蛋白尿的临床意义?答:①肾小球性蛋白 尿:是指肾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免疫、代谢等因 素的影响,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 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 成的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损伤较轻,蛋 白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9万的中相对分子 质量的清蛋白的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 毛细管壁有严重受损,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 质同时存在为特点的蛋白尿,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 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的以小相对 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③混合性蛋白尿:指肾 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 特点是在尿液中,蛋白以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和 中相对分子质量清蛋白为主,但大、中、小相对分 子质量蛋白均增多。④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循环 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 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 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 蛋白尿。典型情况如BJP。⑤组织性蛋白尿:指由于 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或分解、炎症或药 物刺激分泌等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形成的蛋白 尿。病理性蛋白尿在临床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 之分。肾前性蛋白尿可见于①浆细胞病;②血管内 溶血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③大 面积肌肉损伤;④酶类增高等。肾性蛋白尿主要指 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 尿以肾病综合征为典型病例:蛋白尿以清蛋白为 主,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肾后性蛋白尿可见 于①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②泌尿系结石、结 核、肿瘤等。 6、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答:1、生理性增多: 见于机体缺氧如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劳动、恐 惧、冷水浴等。相对性增多见于连续剧烈呕吐、大 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生理性减低: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造血功能衰 退的老年人、血容量增加如孕妇、长期饮酒、生长 发育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婴儿。3、病理性增多:由 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 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 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 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 白病等。4、病理性减少:(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 致的贫血: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 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2)因造血物质缺 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 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 胞性贫血。(2)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 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 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 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 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失血:急性失血或消 化道溃疡、钧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7、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学评价?答:1、氰化高铁血 红蛋白法(HiCN):1966年被ICSH推荐为参考方 法。该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 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其致命的弱点是氰化 钾(KCN)试剂有剧毒,使用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该法 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 无公害等优点。但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 认,不能直接用吸光度计算Hb浓度,而且SDS试剂 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会影响检测结果。 3、叠氮高铁 血红蛋白(HiN 3)法:该法优点与HiCN测定法相 似、最大吸收峰在542nm、显色快、结果稳定、试 剂毒性仅为HiCN测定法的1/7,但仍存在公害问 题。 4、碱羟血红蛋白(AHD 575)测定法:该法试 剂简单、呈色稳定、无公害、吸收峰在575nm、可 用氯化血红素作为标准品。但仪器多采用540nm左 右滤光板,限制了此法使用。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 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该法试剂溶血性强又 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仪器上自动检测Hb和白细 胞。缺点是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佳。 8、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答:(1)评价骨髓 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 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②网织红 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③鉴别贫血。 (2)评价疗效。①观察贫血疗效。②骨髓移植后监 测骨髓造血恢复。③放疗和化疗的监测。 9、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答: (1)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①反应性增多:A.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 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 B.寄生虫病 特别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等。C.某些皮 肤病 D.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②肿瘤性或持续性 增多:A.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B.某些血液病如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 (2)嗜酸粒细胞减少:由于嗜酸粒 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较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 意义。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 胺合成可间接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 10、白细胞检查的误差分析?答:①技术误差:器 材、标本要求、加盖玻片影响、冲池影响、计数原 则(记上不计下,记左不记右)、计数室内细胞分 布要均匀、有核红细胞影响。②固有误差:主要指 记数域误差。还包括计数池误差和吸管误差。③生 理状态影响:运动、劳动、冷水浴、酷热、严寒等 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增高。 10、瑞氏染色中pH对细胞染色影响有哪些: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细胞的各大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所带正电荷的数量随溶液pH而定。对某一蛋白质而言,如环境pHpI,即在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结合,染色偏蓝。临床上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值,同时还应注意使用清洁、中性的玻片,优质的甲醇配制染液,以期达到满意的染色效果。11、HCT的临床意义:HCT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 相似。HCT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叵红细胞数量 正常,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HCT增加可因红 细胞数量绝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HCT的主要 应用价值为:临床补液量的参考;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诊断指标;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血 液流变学指标。 12、白细胞计数误差分析:1.技术误差,可通过规 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试剂的标准化和操作 人员责任心的增强而减小或消除(器材,标本要求,加 盖玻片影响,充池影响,计数原则,细胞分布要均匀, 有核红细胞影响);2.固有误差,主要指计数域误差, 即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 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3.生理状态影 响:运动,劳动冷热水浴,酷热,严寒等常出现一过性 白细胞增高;一日之内白细胞数最高与最低可差1倍; 吸烟者比非吸烟者高30%. 13、电阻抗原理:利用血细胞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能 的差异,当体积大小不同的血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 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于血细胞数 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 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这就是电阻抗原理.(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