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内容提要:神经、免授、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掌

握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

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认识植物杭逆性及水分养

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开展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研究,是解决农业问题大

基础科学问题。认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从而更

好为人类健康服务。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全局。全球气候

变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温

室效应的机理,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是营造人类有利生活环境

的必需邵分。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氢能技术的

科学基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健之一。纳米研究是国际前沿性学科。我国其他关键科学技术

还涉及生殖与发育、干细胞等诸多领域。

核心概念: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可再

生能源;氢能;纳米技术。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国际科学界关注和竞争的又一个焦点。随着人类基因组

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需要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与阐

述。蛋白质组学将全面研究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全景揭

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蛋白质组研究也是开发新型

药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可以直接获得一批应用性

抗体、发现一批诊断和药物靶标,并依此研究发现大量新药,从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

迅速发展。另外,蛋白质组研究还将刺激和带动其他生物、分析、信息、材料等相关技术、

设备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广泛影响工业、农业、畜牧业、环

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

此,国际科学界

将人类蛋白质组作为21世纪最大的战略资源之一,在联合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后,

又推出了规模更大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二、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是动物和人体内三大调节系统。这三大系统之间不仅存在大的

回路,而且彼此之问还进行着直接的双向交流,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功能I:的

相互联系是通过三大系统共同存在的细胞因介、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及受体实现的免疫

系统的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在病毒、内毒素等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所谓

“免疫递质”( immune transmitter)来作为应答,这些“免疫递质”包括淋巴因子、胸腺素、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A CTH、TSH、IL--1等等。例如研究发现感染病毒的淋巴细胞可产生一

种与ACTH具有共同抗原特性和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此物质局限在垂体及大脑内,称为阿黑

皮素原(proopiomelancortin, POMC),并证实POMC即为ACTH的前体;在激活的淋巴细胞

内含有与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相同的MRNA,推测淋巴细胞也可能是这两种激素的来源;另

外.还证实淋巴细胞可对LHRH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而分泌LH,它与垂体所分泌的LH具

有同样结构的β亚单位,经T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可反应性地产生FSH。这些不同的“免

疫递质”首先能对兔疫系统本身施加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免疫系统受到不同的调节效应。

此外,不同的“兔疫递质”也能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起不同的作用,使机体的许多功能

(其中包括免疫功能)受到相应的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各自的活性物质,但共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肮等物

质,又同时都有这些多肤的受体,因此,人们认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肤是神经内分泌

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联系的信使和渠道。在细菌、病毒及其他抗原性物质进人机体后,特异

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引起相应的免疫应答。与此同时,免疫系统释放多肤因子,向神经系

统发出信息,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同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又反过来

通过共同的多肤因子,将信息反馈给免疫系统,再引起正常的或异常的免疫应答。

三、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

世界正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挑战,一些过去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而随着自然、

社会因素的变化,新的传染病在不断出现。最近十余年来,全球几乎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流

行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疯牛病、埃博

拉出血热、SARS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最近十余年来,全球范围内几乎每年都有新

发传染病的流行。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我国口前已有至少十余种新发传染病出现并造成流行,同时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传八

的可能。我国目前部分传染病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

疾等;部分曾被控制疾病出现流行扩散趋势,如肺结核、性病、血吸虫病;一些新发传染病

也已在我国出现并造成流行,例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我国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传

人的可能,包括埃博拉、西尼罗、尼帕等,因此对于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必须加强。新发传染

病特点是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杂、传播途径各异,感染方式复杂多变、容易造成跨国界、跨

洲界甚至全球性传播。人类普遍缺乏对新发传染病的免疫力,且新发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及诊

断较为困难,并缺乏特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同时,新发传染病发生、出现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加强部门联防联控,完善应急预案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并广泛开展国际

合作,共同应对新发传染病疫情。

四、药物在分子、细胞和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

光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甚于药效团的分子设计、基于结构的分子设计、构效关系研

究、乡巳合化学、药物代谢、药物作用机理研究、药物作用新靶标的发现等多个专题是当前药

物研发的前沿和重点药物作用机理是阐述药物在体内如何起作用的理沦对于药物特异作

用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现已发展到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特别是一些药物受体的纯化及

克隆,为深入了解药物作用的本质及体内一些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理有些药物的作用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解离度、溶解

度、表面张力等有关,其化学结构缺乏特异性。例如口服硫酸镁,M g2+和

SO42-不易被

肠壁吸收,在肠内造成高渗,阻止水分自肠道吸收而起导泻作用。静注甘露醇高渗注射液,

对周围组织有脱水作用,可清除脑水肿或肺水肿。口服抗酸药如三硅酸镁可中和胃酸,治疗

消化性溃疡。口服活性炭,具有吸附胃肠内有害物质的作用,用于食物中毒。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理大多数药物属于特异性药物( Specific drug) ,它们的生物

活性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能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特定功能基因结合,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

效应。这些药物大部分作用十受体。有些通过影响递质或激素的释放和分泌起作用。如利血

平耗竭去甲肾上腺能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贮存而发挥降压作用;大剂量黄体酮抑

制腺垂体黄体生成素(LH)抑制排卵。有些药物影响自体活性物质而起作用,如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产生解热镇痛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还有

些药物影响离子通道,如抗心律失常药,改变心肌电生理而起作用。

由于大多数药物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起作用,所谓受体是细胞膜、胞浆和胞核内的

一些能与生物活性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其中蛋白质是最重要的一

类药物受体。

五、环境对生理过程的干扰

开展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是环境科一学与医学共同面对的课题,在环境问题中,化

学物质污染占70%左右,其中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EEDs指存在于环境中并能干扰体内天

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作用、代谢或消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表现出拟天然激

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通过干扰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引起中毒或在较低的接触水平即对

心、肺、肝、肾、性腺等器官产生危害,通过改变人的内分泌系统而致病。

六、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药是中国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历代中医药学

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在临床实践中研究、发现问题,创新思

路、建立新学说,对其基础理论进行的创新、补充和发展。中医药学既有它发展时理论学术

思想中基本理论的“不变性”(即“原则性”,也有人称“封闭性”),又有其

接受外来医药

知识的“吸纳性”和“改造融合性”,这也是中医药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根源所在。她

既吸纳人类发展各个不同时期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军事)的各种学术观点,也吸

收各种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纳人中医药学理论中,同时,也引进当时其他医学的治疗思想和

方法,将其补充、归化为中医药学的内容。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应该结合具体的中医药学研究

对象和研究目的。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课题从一开始就脱离了中医药临床实

际,脱离了中医药理论,忽视了统计学的指导作用。因此,其研究结果很难说明问题、很难

被中医药界所认可和接受,而队对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中医药学是医学

科学,在临床医疗中治愈很多疾病,其临床疗效为社会所公认。进行中医药研究不应是研究

中医药是否能治疗疾病,疗效是否可靠、可以重复,而应是研究中医药是如何治疗疾病的、

如何治愈疾病的,尤其是如何治疗过去没有发现和记载过的疾病以及西医药无法诊断(实

验检查无阳性指标与病理发现)和无法治疗的疾病(如肿瘤晚期),甚至是应用西药后出现

不良反应而西医无法救治的疾病(相似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坏病”)等。这是中医药研另

的指导思想问题。医药学界也随着基因学利一的飞速进展,从生理、病理到临床各科,从临肺

诊疗技术到治病用药,从治疗概念到用药选药方法的认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提出了系统生物学的新概念。以往的研究注重于某个基因双

细胞及机体的影响,如通过敲除或敲人某个基因来实现研究构想,但基因的功能表现是许许

多多基因共同参与的网络信息调控的结果,我们只观察到了这个基因对机体的影响所带来就

结果,而不清楚这个基因给整个基因网络所带来的改变具体发生在哪里。至今对人类基因组

中的10000 -20000个基因的功能还不甚了解或对其功能的确认表示怀疑,因此必须对这些

基因的功能进行重新注释。这说明现代生命科学界的科学家们也已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引进

和应用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了。

第二节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

发展中的科学问题

一、生物多样性与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学基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许多诸如木材、纤

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它是维持人们健康的重要组

成部分。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

以生存的各种生命资源的汇集和未来农林业、医药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

源、材料等基本需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价值也是巨大的,它在自然界中维系能量的流

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小气候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

生物与它们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物支撑系统,为全人类带来了难以估

价的利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为人类的生存

环境提供保障。丧失生物多样性必然引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

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点。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中国

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多,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

总数的10%和14%。另外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繁多,超过世界上任

何其他国家,如水稻有5万个品种、大豆有2万个品种、药用植物有1万多种等等。此外,

中国特有属、特有种多,科研价值高。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在北半球首屈一指。但是,

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人口众多,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对生物多样性破坏十分严重。中国保

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极其繁重二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

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利用多样性的生物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将成为生物技术创新的源泉,并培育新兴生物产

业培育一批能源植物新品种、经济林木新品种,培育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如纤维植物、油

脂植物、芳香植物、食用植物等新品种,为工业、精细化工提供重要的原料和制剂等。培育

一批环保植物新品种,包括环境监测植物、抗污染植物、防风固沙植物、改土增肥植物、改

良环境植物、绿化美化植物等,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二、植物抗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

据统计,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年受旱面积达3-4亿亩。

特别是担负我国粮食生产任务65%以上的华北、东北和西北,恰恰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

即使在非干旱的农业区,也常常因季节性干旱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我国现在有1亿

亩盐碱土拼地,还有3亿亩盐碱荒地尚待开发,另外北方灌溉地区的次生盐渍化土地生产潜

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但我国灌

溉水的利用率和农田水分生产效率却很低,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还有,我国既是磷、钾矿

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又是粮食产量受磷、钾限制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作物的磷、钾

肥利用率很低,其中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10%-15%。面对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和

水肥资源日益减少、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严峻现实,如何通过提高

作物的抗旱、抗盐、耐养分亏缺的能力和水分、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来增加粮食产量、节约资

源和改善环境,已成为我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大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

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水资源已列到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合理利用植物的特异性基因资源,采用保护生物学理论、分子遗传学理论、现代育种学

理论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分子、蛋白质和细胞体层次上研究各类植物的抗生物与非生物逆境

肋、迫特异性基因适应相关表达的调控,阐明植物抗逆性调控机制。

三、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

近10年来,中国的现代生物技术有了较快发展,转基因抗虫、抗病毒和品质改良农作

物和林木已有100多种,转基因棉花、大豆、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菠菜、甜椒、小

麦等进行了田间试验,其中抗虫棉、抗病毒番茄等6种品种已商品化生产。中国转基因动

物、微生物的研究也取得重人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今后可能

会有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在中国境内进行环境释放。

根据《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的有关内容,中国的生物安全政策主要由以下几个部

分组成:①生物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制度和相关的技

术标准,把现代

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危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以

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同时促使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

业化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②生物安全管理的总体原则:研究开发与预先防范并重,预防为

主,统一监管与部门分工管理,科学管理,公众参与,加强生物安全国际事务合作;③转基

因活生物体及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开发政策:按照生物安全等级,对各类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的

商品化生产、销售和使用分别实行鼓励、限制或禁止措施,鼓励低风险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的

生产、销售和消费,禁止生产高风险的转基因生物与产品,努力使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生

产、转运、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

平。

生物技术为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正在发挥重大作用,不但增加了农业产量,降低了成本,

还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已有大豆、玉米、棉花、南瓜等六种经生物技

术改良的农产品进人市场每年仅美国可使食品和纤维产量增加180万吨,农户增收巧亿

美元,减少使用农药2万吨。另一项对27种农作物的综合估算则显示,如果这些农作物都

用生物技术开发抗病虫害新品种,可以使美国每年增收636万吨食品和纤维,使农户增加收

入25亿美元,并减少使用农药7.4万吨。研究报告说,在某些情况下生物技术是避兔大规

模病虫害的唯一途径。比如使墨西哥果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柑橘衰退病毒就是一个例子,这

种病毒可能很快就会侵袭美国得克萨斯州,破坏那里年产值4800万美元的柑橘种植业,只

有开发抗病毒柑橘品种才能防治这种病毒。又如灌木化矮态病毒对树幕危害甚烈,这种木本

植物有15年生长周期,但遭受病毒侵害之后五年就得砍伐,使种植者每年损失4500多吨树

毒如果培育抗矮态病毒品种,则可避免这种损失,每年还可减少使用近170吨熏蒸剂。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

一、资源勘探与开发过程的灾害风险预测

重点开发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①油气勘探综合评价新技术。重点开发前陆

盆地、隐蔽岩

性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综合评价技术。②高精度、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勘探技

术。重点是针对复杂地表和地质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三维地震的精度和分辨率。开发浅海、海

上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③海上油气勘探关键装备。重点研制海洋地震勘探装备,海洋钻、

修井装备。通过关键技术开发,使探井成功率在现有水平上提高5 %。在山地、黄土源及深

层地震勘探领域有突破性进展,达到准确构造成像的水平;振幅保真成像技术达到实际应用

水平;提高油气预测水平,三维地震分辨率再提高20%一50%;隐蔽复杂油藏识别、前陆

盆地勘探、碳酸盐岩储层勘探、天然气勘探和深层勘探等技术有重大突破。

(二)油气田高效开发新技术提高采收率新技术。重点开发高含水油田改善水驱、剩

余油精细挖潜、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低渗透油气藏、稠油、超稠油的开采新技术以及

特殊工艺钻井技术。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的实施,使采收率平均提高0.5%到1 %。满足油气

勘探开发的目标需求、提高开发整体效益;提高钻井工程效率、降低钻井工程成本

(三)煤炭资源高精度勘探及地质保障技术①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勘探技术。重点开

发山区、黄土源区、沙漠、戈壁地区三维地震勘探的整套数据采集、处理与解释技术。②东

部深部煤炭地质勘探及地质保障技术。重点是地面三维地震勘探新技术研究,井下长距离超

前探测技术为主的地球物理综合地质保障技术开发等。提出西部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山区、

黄土源地区、沙漠、戈壁地区)开展地震勘探的整套工作方法,显著提高分辨率。提供一

套针对东部地区深部煤炭1000米深度以上范围内3一5米小构造精细勘查物探技术;实现对

掘进工作面前方150米内地质条件的综合预报

(四)深厚冲积层建井及资源高效开发新技术①深厚冲积层建井技术。重点开发600

米以上深厚冲积层钻井法、冻结法特殊凿井技术②薄煤层全自动刨煤机成套装备。重点开

发自动控制系统软硬件、支架电液系统及工作面自动化作业程序、电液系统的配套、综采创

煤机各设备间的配套合理性研究③边角煤开采技术与装备。重点开发适合我国煤层和矿井

条件的高效短壁开采工艺;开发连续采煤机、连续运输系统及其配套生产装

备掌握冲积层

厚度为400 -600米情况卜的建井关键技术及冻结法特殊凿井技术。提高难采煤层资源回采

率.并使设备国产化程度达到95%。形成2. 5一4米煤层或综采边角煤层条件下,年产150

力一200万吨能力的成套技术和配套装备

(五)提高紧缺金属矿找矿率的先进勘查技术①伴生金属矿集区资源勘查技术。重卢

开发500米以下、强干扰环境隐伏矿找矿技术。②大型矿山外围接替资源综合探查技术。压

绕大型钢、铁等生产矿山,重点开发成矿地质、多频激电、地电化学找矿技术。大幅度提高

我国大型金属矿山深部和外围金属资源的找矿率,增加新的紧缺资源(其中:铜金属量400

万吨、铁金属】亿吨),有效提高紧缺金属资源保障程度。

(六)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开发深部及复杂难采矿体开采综合技

术;复杂难处理金属矿的高效分离技术;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矿高效冶金技术。实现对复杂矿

体开采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提高回采率5%以上;提高充填效率,改善作业环境并实现矿山

无废开采,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矿体和深井开采关键技术体系。解决复杂难处

理矿的高效选矿新药剂、新工艺,提高大型高效的选矿技术装备水平。解决制约我国湿法冶

金技术大规模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硫化矿加压、生物浸出技术。

二、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

好的生态环境是财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条件。人类究竟是怎样影响区域环

境和受环境所影响的?其后果如何?个人和社会怎样减缓和适应环境的这些变化?决策者针

对这些变化所选取的政策如何影响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些正是目前国际社会对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影响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国际科联(ICSU)和国际社科联(ISSC )

发起了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几个主要计划,其中与人类活动管理密切相关的有:①国际

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计划,正在开展的科学计划包括人文和自然资源管

理,生态系统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管理,健康与环境的生态安全管理等三大领域。②全球环境

变化的人类影响国际研究计划(简称IHDP),定义人类影响包括个人和社会对环境变化的

影响方式和途径;受环境变化影响的程度和过程;以及减缓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对策和行动。

③组织了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安全管理

(GECHS),全球环境变化的体制因素(IDGEC ),产业转型(IT)等领域的研究。

三、海洋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加快发展海洋产

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

意义。主要海洋产业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海洋船舶、

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涉及的区域为我国的内水、领

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未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

和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矿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

和。我国海洋经济居世界沿海国家中等水平,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发展海洋经济已具备

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

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海洋产

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部分

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海渔业资源破坏严重,一些海洋珍稀物种

濒临灭绝;部分海域和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海洋调查勘探程度低,可开发的

重要资源底数不清;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一技资源配置。加强海洋资源勘探与利用关键技术的

研究开发,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提高科

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坚持海洋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保证国防安全。海洋

经济发展要与增强国防实力、维护海洋权益、改善海洋环境相适应,坚持军民兼顾、平战结

合,使海洋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保证国防建设的用海需要,保护海上

军事设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减缓,外海水质保持良好状态,海洋

生物资源衰退趋

势得到初步遏制进一步提高对赤潮的监控能力,重点海域监控区内赤潮发现率达到

100,努力减轻赤潮灾害造成的损失。渤海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逐步实现重点入海河

口、湿地及滩涂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到2010年,入海污染物排放量得到进一步控制,

海洋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沿海城市附近海域和重要海湾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第四节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自1900年以来的地球上气候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的行为引起的

而非自然的变化。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大气的99%由78%

的氮气和21%的氧气组成。它们对气候调节基本没有直接的作用。在剩下的1 %的大气中有

一小部分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水蒸气、卤烃等)被称为温

室气体。这些气体能够使地球保持温暖。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大部分被地表吸收,并使之升

温。一部分被大气和地表反射。同时地表发射红外线,一部分穿过大气层,一部分被温室气

体分子吸收,再发射。这一过程使地球表面和接近地表的大气保持温暖。如果没有温室气

体,地球会比现在低30度。但是人类的活动产生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燃烧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产生二氧化碳和

森林遭到破坏降低了植被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所致。这些原因已经为人们所公认和接受。最新

的研究还发现,森林大火可能也是造成温室气体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的研究人员发

现:发生于1997年、1998年干旱期间的森林大火是造成大气中过量甲烷、二氧化碳和一氧

化碳的主要原因,这超过了先前预测的在此期间燃烧燃料和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这些气体的

量。结合使用卫星数据和计算机建立的气候模式,他们发现过量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60%

来自于东南业,30%来自中、南美洲,10%来自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森林繁茂地区。排

放量的增加与印度尼西亚、中美洲、亚马逊的部分地区、北部和南部非洲以及北美洲、欧洲

和亚洲的干旱引起的森林大火有关。这次干旱是由厄尔尼诺的南部震荡、太平洋洋流的周期

性逆转引起的,致使全球气候陷人混乱之中。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长期规划和其他策略,以尽量减少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和我们人类

自己的冲击。这需要政府、行业、社团和个人共同努力来应对这个十分紧迫,而涉及范围又

十分广泛的工作。例如由于物种分布范围和迁移路线随气候变化的改变,在现有条件下建立

起来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可能因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失去保护很多物种的效力,因此我们

需要更大的保护区体系。在保护区的设计中,在诸如位置选择,保护区面积、区域划分,建

立走廊等问题上,需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气候因素所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对此作出相应的反

映。

加强物种分布和种群变化的监测,将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这些变化,并采取必要的保护

措施。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

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80年代,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识的深化,随

着几百年来最热天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1992年联合国里约

环发大会上,通过并开放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经济发展方式

及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正在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国际问题。

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

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

的洪水暴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

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

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

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

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人

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二、大尺度水文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全球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需要研究回答的问题包括:全球变化对区域水循环规律?过去对气圈一水圈一生物圈的

相互联系及作用是如何认识?现在又是如何认识水资源的演变?其规律是什么?值得指出的

是,过去在气候系统与陆地水文循环之间存在一个误区,即长期以来,水文学者把气候看作

是静态:一个地区的气候是指某种统计的平衡,WMO规定系列30年的平均作为准平均,用

极差/标准差描述气候变异。对陆地水文过程研究方面,认为长序列水文均值是稳定不变的,

年径流出现的丰、枯现象,被看作围绕均值的周期变化。水利(水资源)工程设计:要求

的水文计算都是以几十年~几百年时间尺度的水文过程稳定不变为前提。未来被看作是过去

的重复或外延。例如,水资源的保证率有W75 %,W50%等;设计洪水有千年设计和万年校

核等。另一方面,在气候/天气过程研究中,长期以来气候学者把陆地水文看作是静态,气

候/天气过程研究仅仅到降水为止,较少研究流域水文循环动力机制与反馈作用。例如,天

气模式研究中仅设置若干参数代替水文过程变化和空间分布,认为陆面水文一生态的作用也

是稳定不变的。例如,许多GCMs对水文循环作用过程考虑相当粗糙,平面无径流联系与循

环过程。但是,现在人们业已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水文循环过程并不处在统计的平衡状

态,而是以不同尺度变化(年际、十年际、一百年际一千/万年际变化)。决定气候变化因子

不仅仅是大气内部的过程,还有大气上边界(太阳行星系统)和一下边界(陆地水文一生态、

海洋系统)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20世纪科学研究与进展显示:陆面生态系统对大尺度水

文循环有十分重要的反馈作用。因此,全球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21世纪水文科学研

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因此,特别需要大力加强水文学家与大气物理学家的联系与合作,积极

开展“全球-陆地—区域—流域尺度水文循环”科学基础的研究。

结合中国的实际背景,人类活动影响是惊人的。例如,在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建国后

洞庭湖围垦1700余平方公里;鄱阳湖围垦1400余平方公里;荆北所有通江湖泊被堵闭,减

少调蓄长江洪水面积约5700余平方公里建国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约有1/3以上湖泊面积

被垦殖;损失湖泊面积13000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大淡水湖泊面积总和的

1.3倍;损失湖

泊容积500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三峡水库调蓄库容的5.8倍,淮河年径流1. 1倍。建国

后,中游长江干流河道内的江洲河;难几乎全部被围垦。据不完全统计,围垦面积约1213平

方公里;城陵矶至螺山江段河床变迁剧烈,泥沙淤积问题严重。98洪水后,国家提出治理

长江32字方针:“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移民建镇、以工代贩、退田还湖、平烷行洪、加

固干堤、疏浚河道”但是,如何退田还湖?如何平垸行洪?认识人类活动(湖区开发、三

峡工程)对水循环关系影响水科学基础问题,都是十分重要又十分现实的问题。

在中国北方,人类活动剧烈例如,在华北地区,水文循环机理比较复杂,它不仅与陆

地表层系统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而且与农业开发、都市化等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直接相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循环自然变化的空间格局和过

程,加剧了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复杂性。过去有关部门在华北水资源方面做了相当的工作。

但是,在华北地区究竟缺多少水等基础方面仍分歧较大。有人认为在华北通过自身的节水和

提高用水效率可以解决水资源的需求问题;有人认为即使南水北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

缺水问题。争论问题的科学问题焦点是: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华北地区水循

环演化规律是什么?如何科学测算华北地区可供水资源量?华北地区节水的潜力究竟有多

大?如何保障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安全?争论的原因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情况下的华

北地区水循环演变格局与过程机理,有待重新认识;受人类活动影响等变化环境下的华北地

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测算科学依据不很充分;水资源安全与生态需水、节水潜力、国民经济

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需要研究。因此,开展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及水资源安

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人类活动与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海一陆一气相互作用与亚洲季风系统变异及其预测

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是一新兴基础科学领域。通过卫星遥感,数值

模拟,理论分析和交叉科一学集成研究,揭示了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独有的东亚季风气候

-----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关键的控制过程,为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和影响评估提

供了科学基础。研究发现,处于全球变化速率最大的典型季风区的中国大陆形成了由独特的

生存环境结构、功能和分布组成的生物群区,它们在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明显季风驱动

的特征:由温度和降水构成的湿润指数是决定大范围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分布的关键性参数;

同时,季风生物群区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的变化又可明显改变地表与大气之间的动量、热

量、水分和物质交换,对区域生存环境产生明显的反馈。因此,季风系统中生物、化学和物

理过程的相互作用是我国生存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过程。据此提出“季风驱动的气候一生

态系统”的新概念这一概念已发展成为IGBP的一个新的核心计划“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

究”的理论框架季风区,特别是夏季风北缘的气候—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在气候突变中

的敏感性;季风气候突变和我国北方的干旱化与全球增暖有密切关系:20世纪20年代,全

球迅速增暖,南亚季风突然增强,东亚季风减弱,我国北方迅速进人千旱期。60年代,全

球降温.亚洲季风出现相反方向的突变这一发现对认识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有重要意义。

季风气候一生态系统中三个重要过程的模式,其中陆面物理过程和植物生长过程相拙合

的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实现了植被大气的双向耦合;气溶胶—辐射—气候相互

作用模式,实现气溶胶过程和区域气候的双向耦合;森林生态系统生长演替模式,模拟常绿

和落叶树种相互作用生命史途径

四、中国近海—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我们呼出和吸进了什么?人失去氧气比人断了吃喝更容易濒临死亡。人类自身制造着污

浊的空气就意味着在慢性自杀。我们在空气中排放了太多的碳,已经使天空和大地一片乌烟

瘴气。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66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旨在“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以防止人类活动严重干扰

气候系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要求所有签约国或地区提交一份温室气

体排放量和转化量的国家清单,提出为实施该公约的原则和目标所采取的步骤和行动。为了

实施这个公约,各国科学家正致力于回答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问题,其中包括:目前

全球碳源和碳汇的时空格局如何?它为何种因素导致?决定未来碳循环动态的控制与反馈机

制是什么?未来全球碳循环的可能动态为何?我国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富有多样性,典型的

生态系统包括森林、农田、草原、湿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等,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变化无疑对全

球碳循环过程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人研究我国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情况,对于

阐明我国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履行公约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等承担的“中国陆地和近海生

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以森林、草原、农田、湿地、内陆水体和近海生态系统为对象、以中

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实验平台,将在今后几年,系统测定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排放、碳固

定、碳储量及相关环境要素。同时运用野外测定、过程研究与系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增加我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及减少排放的对策与技术等。通过这项重大研究,在

国家目标层面,将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中国典型

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通量、碳储量基本测定数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区

域分布清单报告;增加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固定的对策和技术报告。科学研究层面,

将阐明中国哪些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是碳源?哪些是碳汇?驱动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

循环过程的关键因子是什么?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反馈作用如何?

增加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固定、减少碳排放的对策及相应技术是什么?

五、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

修建青藏铁路面临着高原和冻土两大难题,加强高原冻土研究、保证青藏铁路平安,是

对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一次检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 118公里,其中多

年冻土区长度为632公里,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长度约550公里,冻土区筑路遇到的主要问

题是冻胀和融沉。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大多属高温冻土、极易受工程的影响产生融化下沉。

因为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放大器”,其升温早于和高于

全球平均值。

高温冻土加全球气候变化更使青藏高原铁路的修筑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青藏铁路的安全畅

通,必须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的变化,预测工程作用下冻土的变化以及预测两种因

素叠加后冻土的变化及工程稳定性,即必须开展气候一工程一冻土相互作用的预测研究。青

藏铁路大体与青藏公路平行修建,两者之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在10公里的狭长走廊

内已建有格一拉输油管、兰一西一拉光缆和青藏公路,其对环境的干扰强度可想而知。冻土

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冻土环境的改变也必将影响到工程的稳定性。所以无论

从生态环境保护,还是从保证工程稳定性的角度,都必须开展冻土环境与工程的相互作用研

究。

六、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

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悬浮于气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一种溶胶,它在人们心目中是不

起眼的小东西,但事实上却对人类健康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气溶胶越

来越成为科一学研究的热点。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关的有机酸以及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的硫酸在

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能够促进大气中气溶胶的形成。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大气中的气溶胶

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造成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如哮喘等。而空气中大量的气溶胶颗粒可

以散射阳光,从而使大气温度降低,影响全球气候;此外,高浓度颗粒物也可以通过影响云

的形成、降水率甚至闪电活动等直接影响天气状况。因此,气溶胶在许多研究和应用领域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气溶胶的形成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不过有一点已经

比较明确,就是发电厂燃煤形成的硫酸是目前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的基本成分之一。有机酸和

硫酸之间的反应能够促进大气中新的气溶胶颗粒的形成。实验数据显示,在大气条件下将芳

香酸加到硫酸中,能够使气溶胶生成率增加10倍。相关量子化学计算也支持了这一结果:

芳香酸和硫酸能够通过非常强的氢键形成稳定的联合体。在城市大气中,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经过氧化会形成有机酸,而发电厂燃煤和居民生活用煤能导致高浓度硫酸的产生,这二者之

间的反应会提高气溶胶颗粒的生成率。这一关于气溶胶颗粒形成的新机理有

助于解释,为何

城市大气中颗粒物如此普遍。大家都在致力于将大气颗粒物降至法定标准以下,要达到这个

目标,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更好地了解大气中气溶胶的形成和转化。可以帮助制定经济有效

的调控政策,减少气溶胶前体的排放,包括机动车和石化企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煤

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以减少气溶胶对人体健康、全球气候以及当地天气的影响。

第五节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

工程、自然和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微观机理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即stemScience)与“系统复杂性”的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代科

学技术的观点,系统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层次包括系统

学(svstematologv);“技术科学”层次包括“工程控制论(engineering cybernetics)”与运筹

学;工程应用层次包括各种系统工程。还有从系统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称之为

系统论(systematics);系统论可以概括为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系统论的观点对各

个领域中复杂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复杂性的研究,其实很早就开始了。但用的“名

词”不是“复杂性”罢了。其研究包括:①中医、药的现代化:中医、药界的人士大部分

人认为,复杂性科学能对中医、药的现代化起到支撑与基础的作用;②复杂系统与多尺度方

法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从微观到宏观的理论,也没有从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构建出来的统计

力学;③互联网等网络的动力学性质;④认知的复杂性研究,系统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

控制与管理系统;二是智能系统(包括人的智能、动物的智能、和机器的智能)。

多数物质转化过程属复杂系统,结构是复杂系统的共同特征,也是实现系统量化的主要

困难:由于传统的平均方法无法描述各种结构的特征及其对过程的影响,而结构量化现已成

为化学l-程由经验利一学向量化科学过渡的关键。因此多尺度方法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成为

很多领域的前沿内容,有望成为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现有的多尺度方法大致可分

为三类:①描述型:分别考虑不同尺度的行为和变化,但无法揭示各尺度之间的关系,也不

涉及结构形成的机制;②关联型:通过对小尺度机理的分析,描述大尺度的现象,关联大小

尺度的关系,但缺乏对系统的整体考虑;③分析型:致力于不同尺度之间的关联、结构形成

机理及其与系统整体特性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对微观细节描述。这三种类型的多尺度方法

中,描述型方法可作为后面两种方法的基础,关联型方法实质上属离散化方法;分析型方法

关注系统整体行为,与复杂性科学关系密切。三种方法都可望发展成为通用的方法。三者的

结合和互补也应引起关注。

二、化学和化学工程

化学和化学工程的中心问题是结构、性能和制备的关系,性能和制备都是宏观的。化学

的结构是微观的,化学工程的结构则是多层次多尺度的。化学理论研究中的微观结构主要研

究分子的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如波谱、标准态热力学和反应性质等。超分子构成了纳米

技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研究超分子的自组装、自组织和自复

制,是化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化学工程理论研究中处理宏观结构的方法是以三传一反为基

础,如将每一个相处理为均相或层流,加以相间的双膜模型,微孔结构模型,三传一反理论

可有效应用。这时,主要涉及前纳米和近纳米的微观结构,有时也涉及纳米到微米的介观结

构。但许多实际系统具有宏观层次的结构如振荡、界面层结构、湍流等,必须研究这种结

构,才能得到可靠规律。化学工程也应重视结构,当前更应重视宏观的结构。化学的研究方

法可以借鉴。

微化工系统是基于微化工技术的化工过程。微化工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可持续

发展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特征尺度在数百微米以下的微

型设备和并行分布系统中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微型系统高效、灵活、易控制、生产安全,能

大幅度提高相应系统的效率,也使分散资源可以充分合理利用。预计21世纪的微化工技术,

将为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微化工系统通常包括了微热系统、微反应系统、微分析系统。微型设备的面积体积比很

大,表面作用增强,传递作用比在常规尺度的设备中提高了两到三个数量级。特征尺度的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面向的国家重大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总体目标、五年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和五年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论述。五年预期目标要求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科学数据汇交计划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性观测数据、实验数据、考察数据、统计数据等科学数据,提出汇交计划。若没有,则填写“无”。 八、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九、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全时人均资助强度应在1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姓名: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十、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计划一: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一)、背景、意义 xx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xxx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二)、目标、任务 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XX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

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三)、定位 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科学前沿,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四)、遴选原则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任务书

密级: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 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任务书 (2011版)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性质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依托单位(盖章)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课题责任人 手机电子邮件 帐户名 帐号 开户银行 20 年月日订

填写说明 一、本课题任务书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所组织的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而设计。 二、本课题任务书一式三份,经正式审定后,即作为合同的附件,附于合同的正副文本之中。要求同时通过网络递交电子文本一份。课题责任人必须确保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一致性。 三、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核准资助经费在20万元人民币及以下时,毋须填写表2至表6 。 四、本课题任务书编写请使用A4纸双面印刷,请不要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请采用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 五、本课题任务书填写时,要求各项内容实事求是,外来语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本课题任务书填写后,按隶属关系审批上报。 六、本课题密级由课题责任人和课题依托单位提出建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业务处室认定。 申请市科委科技计划类型( ) 01 集成电路设计专项06 技术标准专项11 人才培养计划 02 中药现代化专项07 世博科技专项12 国际及台港澳合作计划 03 纳米技术专项08 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13 国内合作计划 04 光技术专项09 科技攻关计划14 环境条件计划 05 专利二次开发专项10 基础性研究计划15 软科学研究 16 其他

一、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总体思路, 包括:1、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研究成果综述;2、研究的

美国未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

美国未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 美国国防部提出了未来重点关注的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Disruptive Basic Research Areas)。包括:超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学(Metamaterials & Plasmonics)、量子信息与控制技术(Quantum Information & control)、认知神经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纳米科学与纳米工艺(Nanoscience & Nanoengineering)、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以及对人类行为的计算机建模(Computational Models of Human Behavior)。 美国国防部对于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的定义为:对于近期与未来美军的战略需求和军事任务行动能够产生长期、广泛、深远、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关键突破并且可以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成果能够使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绝对的、不对称的军事优势。 1.超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学(Metamaterials& Plasmonics) DDG1000大型驱逐舰应用了超材料隐身技术,美国F-35战斗机应用了超材料隐身技术 颠覆性应用前景: - 利用增强/捷变隐身超材料技术使美国海、陆、空军装备被雷达发现和锁定的概率大幅下降,获得压倒性的不对称战略优势。 - 小型化超材料隐身射频系统可以使通信设备更加轻便,并且不易于被侦查,使美军战场生存能力大幅提升。 - 智能自检测自修复结构超材料技术将使美军装备维修保障周期/成本大幅缩减,作战效能大幅提升。 核心能力: - 通过复杂人工微结构改变材料的表征特性 - 实现自然界材料不存在的负折射率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内容提要:神经、免授、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掌握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认识植物杭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开展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研究,是解决农业问题大基础科学问题。认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从而更好为人类健康服务。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全局。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机理,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是营造人类有利生活环境的必需邵分。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氢能技术的科学基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健之一。纳米研究是国际前沿性学科。我国其他关键科学技术还涉及生殖与发育、干细胞等诸多领域。 核心概念: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可再生能源;氢能;纳米技术。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国际科学界关注和竞争的又一个焦点。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需要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与阐述。蛋白质组学将全面研究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全景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蛋白质组研究也是开发新型药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可以直接获得一批应用性抗体、发现一批诊断和药物靶标,并依此研究发现大量新药,从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另外,蛋白质组研究还将刺激和带动其他生物、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填报说明 一、填写申请书前,请先查阅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有关规定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优势资助领域指南》。申请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辨。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二、申请书为A4 大小,于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一式六份,打印稿(至少一份为原件)并附软盘(按省科技项目申报系统要求的文档),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陕西省科技厅计划处。 三、封面右上角的“项目类别” 、“申报学科代码”由申请者填写,“评审编号”由省科技厅填写。 四、本申请书格式只适用于申报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简表 类别 A. 一般项目 B.青年项目 A.基础研究B.应用基础研究 申报学科名称 申请金额万元起止年月代码 年月至年月 A.国家重点 B.部门开放 C.省级重点 姓名性'生别A.男B.女出生年月年月专业技术职务类别 A.高级职称B.中级职称C.初级职称D.其它 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取后学位 A.博士B.硕士C.学士 所在实验室 留学回国人员 A.是B.否留学人员回国时间年月 所在单位名称 性质 A. 高等院校 B. 科研机构 C. 其它 隶属关系 A. 中央部委 B. 省属单位 C其它 所在地市(县)隶属单位名称 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参加单位数 主要参加人员 姓名性别年龄学位专业技术 职务 工作单位项目中的分 工 签字A.院士B.博士生导师C.博士后学位取得时间 请 者 项 目 组 年月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2000年4月20日委办公会议原则通过) 一、试点实施的原则和目标 1.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实施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研究计划)。 2.研究计划应适应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核心科学问题,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路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包括面上、 重点和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6-8年)的支持,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争鸣,激励创新。 3.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和创新体系框架下,研究计划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构成链条和互补关系,注意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规划》项目的协调配合。 4.借鉴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经验,结合基金资助工作特点,构架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模式。遴选采取上下结合原则;决策、 执行与评估相对分离,适度交叉;基金资助管理与专家学术管理结合;资助管理实行跨学科联合工作方式。 二、研究计划的立项 1.提出《建议书》 围绕基础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自然科学基金委依照上下结合的原则,加强宏观指导,征求科学界的意见,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明确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组织成立专家组,起草并提出研究计划《建议书》。 《建议书》应包括: (1) 建议依据(战略需求,前瞻性,国际前沿与我国优势,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及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的关系等); (2) 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 (3) 研究计划实施的初步框架; (4) 实施的基础与前景; (5) 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的建议名单; (6) 经费需求及预算框架。 2.立项遴选 召开委务扩大会议,由委务会议成员、科学部兼职主任和委外专家(不含建议的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成员)确定评议标准、评审程序和遴选办法。 委务扩大会在听取研究计划起草专家组论证报告的基础上,遴选与确定立项的研究计划及其资助规划框架与经费预算。 三、研究计划的管理体制 研究计划设立学术指导专家组、协调组和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 1.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以下简称计划专家组)负责研究计划的科学规划、实施部署与学术指导。计划专家组由7-9人组成,每两年更 换2人。主要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1人组成。设组长1人,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担任。计划专家组成员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下,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人年。专家任职期间一般不申请研究计划的项目。 2.研究计划协调组(以下简称计划协调组)主要负责对研究计划实施的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评估。计划协调组主要由1位自然科学基金委 委领导(以下称计划主管委领导)、相关科学部若干人、计划专家组1人组成。 3.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由有关科学部的相关人员组成(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研究计 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评审与资助工作。“学科联合工作组”由计划协调组组织。研究计划的主管科学部负责学科联合工作组的协调工作。

(推荐)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2015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申请须知 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在申请2015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关于申请人条件 1、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技人员推荐。部分类别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还有特殊要求。 2、不受理在读研究生、申请单位的兼职人员申请的项目。 二、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有关受理申请的通知等文件。 2、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按照撰写提纲撰写,应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违反保密规定的内容。申请人应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别,准确选择“资助类别”等内容。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的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

4、申请代码请根据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按照“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申请代码”在下拉菜单中准确选择。 5、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包括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公章一致。1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6、申请人申请的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7、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5年1月;终止年月按照各类别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一律填写201*年12月。 8、本年度项目申请全部要求在线填写。 三、关于申请受理的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本指南规定条件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四、特殊说明

(完整word版)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国家科技部

附件: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管理,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以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目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多门类、多学科知识,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第三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的项目包括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和出版项目三类。重大项目是根据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需求,由科技部综合各部门、地方和专家建议确定的年度重点研究任务;面上项目是指各申报单位提出,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同意立项的研究任务;出版项目是指各申报单位提出,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同意资助出版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四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按照管理规范、职责明确、公开公正、简明高效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二章组织与职能

第五条科技部负责编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共同组织实施。 第六条国务院各部门归口管理本部门的软科学研究工作,并协助科技部组织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各级地方科技厅(委、局)归口管理本地区的软科学研究工作,负责编制本地区的软科学研究计划,并协助科技部组织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第七条科技部负责对各部门、各地区的软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与协调,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软科学研究。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八条科技部负责编制和发布《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年度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项目指南》),确定年度研究重点和申报要求。 第九条国务院各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根据《项目指南》要求,组织本部门和本地区的申报工作。 第十条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按规定程序确定项目责任人和依托单位。项目责任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自然人作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期评估方案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期评估方案 一、中期评估原则 1.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滚动支持、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项目实施两年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估,目的是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目标,调整和优化课题设置、经费和人员配置。中期评估工作分项目中期总结和项目中期评估两个阶段进行。 2.中期评估主要评估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 “工作状态”主要指研究任务的落实情况、承担单位支撑条件的落实情况、研究思路的创新性、研究队伍的开拓创新意识、学术交流情况、项目管理是否规范等。 “研究前景”主要指项目预期在引领科学和技术发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研究工作的创新前景、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等。 3.中期评估要避免急功近利等浮躁现象,不要片面强调研究成果或论文数量。 4.中期评估工作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5.中期评估过程中,所有人员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二、项目中期总结 1.在项目中期评估前,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应会同项目依托部门进行项目中期总结。项目中期总结在课题总结基础上进行。课题负责人应在项目中期总结前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提交课题中期总结报告(提纲及要求见附件1)。 2.项目中期总结一般应以会议方式进行。项目中期总结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项目专家组成员参加,并邀请计划专家组责任专家、

项目外同行专家和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参加, 鼓励邀请海外同行 专家参加。参加项目中期总结会议的专家在审阅课题中期总结报告、听取课题负责人汇报的基础上,对课题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进行讨论评议,填写中期总结课题评议表(见附件2)和中期总结课题评议意见表(见附件3)。 3.项目专家组在项目中期总结的基础上,对项目课题设置、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队伍等方面提出调整方案。 研究队伍的调整,应注意吸收项目外符合项目研究方向的优秀研究人员和研究小组;对于项目的核心课题、有突破前景的课题,应根据课题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支持,对于与项目研究主攻方向关系不密切、没有突破前景或水平不高的课题应进行调整或中止支持。课题提前结题或中止,应办理结题手续。 4.项目中期总结工作结束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提交项目中期总结报告、课题中期总结报告、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及其他相关资料(提纲、格式及编写要求见附件1),经项目依托部门审核后(审核意见另附)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5.“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中期总结程序可适当简化,但应在项目交流总结(需邀请计划专家组责任专家)基础上,形成项目中期总结报告、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及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格式等参照相关附件,可略去中期总结课题评议表和意见表等内容)。 6.项目中期总结活动所需经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三、项目中期评估 1.项目中期评估由科技部委托中期评估专家组主持。项目中期评估专家组由11-15人组成,成员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和项目外同行专家及科技部有关管理人员。项目承担人员不得作为中期评估专家组成员。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区别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定义特点及区别? 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或特定的或使用为目的。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 ——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即通过实验分析或理论性研究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物质运动的,或者提出和验证各种、理论或。 ——没有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看不出、说不清有什么用处,或虽肯定会有用途但并不确知达到应用目的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一般由科学家承担,他们在确定研究专题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研究结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确性,成果常表现为一般的原则、理论或规律并以论文的形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 因此,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对现象的更充分的认识,和(或)当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领域,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时,即视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特点 ——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具体表现为:为了确定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着、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一般可以这样说,所谓应用研究,就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是利用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现在的知识与技术,创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是一种以生产新产品或完成工程技术任务为内容而进行的研究活动。 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基础研究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或目标主要表现在,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如何并不很清楚,或者虽然确知其应用前景但并不知道达到应用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途径。应用研究的特定应用目的不外乎二类:或是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预定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这种新知识是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对现有知识的扩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对比说明

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申报指南 本申报指南包括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杰出青年、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在撰写申请书之前,请认真阅读《征集通知》和拟报项目的具体申报指南。 一、支持项目类别 (一)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在我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在理论或技术上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的创新研究,促进受资助者快速成长为学科领军人才并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行列。 1.申报条件: (1)申请者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未满42周岁(1976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信誉; (2)须主持过两项以上(含两项)国家级科技项目/课题或陕西省重大科技项目(其中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3)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思,包括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工作方法等; (4)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学术积累,具备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目的研究工作。 2.资助额度及执行时间:本年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拟资助30项,资助额度30万元/项,研究期限3年。 (二)重点项目 围绕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需求,开展具有陕西优势和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1.申报条件: (1)申报内容应曾获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并已按计划结题但研究工作从未中断,可望取得新进展或突破的项目; (2)申请者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主持国家或者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经历; (3)此类项目必须依托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申报; (4)申请者年龄不超过57周岁(1961年1月1日后出生,院士除外)。 2.资助额度及执行时间:本年度重点项目拟资助50项左右,资助额度10万元/项,研究期限3年。 (三)一般项目 鼓励自由探索,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开展创新研究,促进学科均衡发展。自由探索的项目

2016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方案.doc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方案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有关要求如下: 一、课题验收 1. 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课题验收一般应在项目执行到期后2个月内完成。 2. 项目首席科学家会同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1-15人组成,项目首席科学家任组长,成员包括不承担任务的项目专家组成员、计划专家组相关专家、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鼓励邀请海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课题验收工作。 3. 课题验收一般以会议方式进行。课题验收专家组在全面听取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并审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对各课题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数据共享与数据汇交情况、资料归档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作出评价(课题验收评议表见附件1,课题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2)。 4.课题验收既要总结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严格审核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必要时可安排现场调研和考察。 5.课题验收工作完成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组织编写

项目验收材料(包括项目结题总结报告、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及项目验收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件3),经依托部门审核后报科技部。 6. 每个项目须发表至少一篇相关科普文章。结合本项目科学目标和主要成果,在报刊杂志上介绍相关科学前沿进展和研究工作特色,文字要求通俗易懂。科普工作将纳入评价指标,优秀科普文章可链接到科普网站。 7. 课题验收工作所需经费在项目经费中列支。 二、项目验收 1. 项目验收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负责,一般应在课题验收后2个月内完成。 2. 项目验收的同时,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负责对项目进行财务验收。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请科技部认可的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3.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委托项目验收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项目验收专家组15-20人,由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主持,成员包括计划专家组成员和特邀同行专家等。项目承担人员不得作为专家组成员。 4. 项目验收以会议方式进行,专家组在听取项目首席科学家关于项目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并审议项目结题验收材料的基础上,对项目整体执行情况进行定性评议和打分(项目验收评议表见附件4),提出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5)。必要时可组织现场调研

浏览该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针对的指南方向、面向的国家重大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经费概算。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针对的指南方向,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总体目标、五年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和五年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论述。五年预期目标要求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需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八、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以及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全时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九、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就《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0-01-15 来源:教育部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介绍一下实施“强基计划”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在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学术论文、升学深造等方面总体表现突出。但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2.请简要介绍实施强基计划的总体考虑。 强基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一是在改革定位上,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相结合。着力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二是在制度设计上,与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依据,完善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在评价模式上,与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育人为本,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引导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四是在改革协同上,与推进高等教育相关改革相结合。加强统筹协调,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相衔接,形成改革合力。 3.强基计划的招生定位是什么?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4.请简要介绍一下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范围。 起步阶段,强基计划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相关高校可向我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我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及规模。 5.强基计划的招生程序是怎么样的? 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4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参加强基计划招生。6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6月25日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有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高考加分)。6月26日前,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7月4日前,高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NSFC

附件: “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 2011年度项目指南 与人类视听觉感知密切相关的图像、语音和文本(语言)信息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类信息可被人类直接感知和理解,也可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但计算机对这类信息的处理与理解能力远逊于人类。如何借鉴人类的认知机理和相关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新的计算模型和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计算机对这类信息的理解能力与处理效率,不仅可有力推动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数理科学的交叉优势,从人类的视听觉认知机理出发,研究并构建新的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机对非结构化视听觉感知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海量异构信息的处理效率,克服图像、语音和文本(语言)信息处理所面临的瓶颈困难,为推动信息服务及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确保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为:在视听觉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视听觉信息计算、与视听觉认知相关的脑―机接口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集成上述相关研究成果,研制具有自然环境感知与智能行为决策能力的无人驾驶车辆验证平台,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在视听觉信息处理领域的整体研究实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人才与团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相关研究环境与技术支撑。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无人驾驶车辆、脑—机接口等为物理载体,围绕“视听觉感知特征提取、表达与整合”、“视听觉感知数据理解的认知机理”和“脑信号提取、脑区定位和功能分析”等核心科学问题,着重组织并实施如下三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图像与视觉信息计算。 在视觉信息处理方面,主要研究图像与视觉信息计算的认知机理,视觉基本特征的提取与选择,复杂场景下物体识别与图像内容理解,跨模态视频信息检索与网络搜索引擎等。提出若干图像与视觉信息处理与理解的高效计算模型。 (二)语音与听觉信息计算。 在听觉信息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主要研究交通环境下的听觉模型和声音识别与理解技术,复杂场景中的文字与符号信息实时检测、识别与理解,无人驾驶车辆的交通标识图文识别与理解等。提出若干语音、听觉和文本信息的新的计算模型。 (三)脑—机接口。 主要研究与视听觉认知相关的脑信号提取、脑区定位与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和技术,脑—机交互中的信号传输、处理与控制技术,视听觉感知信息协同的认知机理与计算模型,基于视听觉信息融合的模式识别与环境交互方法等。研发可用于无人驾驶车辆及其它应用的新型脑—机接口系统,提升本领域整体研究实力,为延伸和提高人类行为控制能力提供新技术。 通过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取得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和研究团队。 三、关键技术与集成验证平台

汽车工业基础性研究

汽车工业基础性研究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汽车工业基础性研究 课题之一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1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分析 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作为一个产业,汽车工业依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产品发明、产品发展、产出迅速扩大和以更新需求为主的市场成熟阶段。 从整体上来讲,90年代的世界汽车工业已步入以更新需求为主的成熟市场阶段,但部分市场还处于产出迅速扩大的市场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就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全球的汽车年产量在4650万辆~5517万辆范围内变动(表1),但总的趋势是在逐年增长。 表1? 90年代世界汽车总产量??????????????????????????? 单位:万辆 ? 1997年全球的轿车产量达3975万辆,比1996年的3755万辆增长了%;商用车产量达到1542万辆,比1996年1454万辆增长了%,主要是由于美国、加拿大和欧共体国家的商用车产量增长较快所致。 1997年全世界共销售汽车5401万辆,较1996年的5196万辆增长了4%。在1997年出现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汽车产销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汽车仍然是当前各国的消费热点。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市场已经扩散到整个世界的每个角落"。

随着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扩大,所谓"无国界经济"、"国际化产品"正在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跨越国界、洲界的生产及销售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加速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建立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经济接轨,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大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世界贸易正进入有序自由竞争的新时期。从全球看,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势在必行。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对企业特别是对于像汽车工业这样的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的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为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家、主要的汽车公司都逐渐确定了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展开了"将高品质、低成本和有竞争力的汽车提供到世界各地"的激烈竞争。 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已形成足够大的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皆足以应付各种需求,真正主宰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关键就是市场,形成了生产能力、产品开发、技术水平等一切围着市场转的局面。 从90年代中后期的情况看,全球汽车市场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新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从市场布局来看,西欧、北美和日本是传统的汽车市场。从真正可能影响汽车工业发展速度的需求增量方面来看,需求增长快的是东欧、南美和亚洲的新兴汽车市场。这些地区的新兴市场需求潜力很大,销售量增长很快。1996年东欧轿车销售量增长高达%。 --产品的需求构成出现新格局。在新兴汽车市场上,轿车和商用车销售形势都很好。在传统汽车市场方面,北美轿车销售量明显下降,商用车销售量猛增,特别是轻型客货两用车和休闲车(主要是MPV和4×4越野车)的销售出现热潮;西欧和日本的汽车市场上,轿车销售量虽然还有所增长,销售形势较好的多是些价格便宜的中小型轿车,高档轿车和豪华轿车的需求量正在下降。 --促销手段不断翻新。一方面,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销售市场"现地生产"方式正在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设厂转换为大型厂家积极到东欧、南美和亚洲大量投资建厂;另一方面,各国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更新旧车的政策,以刺激消费、发展生产。 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传统汽车市场的美国、西欧和日本已经趋于饱和,东欧、南美和亚洲形成了新兴汽车市场,市场需求正在逐年增加。 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历史最高记录的1986年,美国市场销售的汽车达1600万辆,以后美国汽车市场呈萎缩态势,但仍保持在年销售1500万辆左右。近十多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亚太地区汽车市场正在逐渐扩大。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社会生活汽车化就会得到发展。目前东盟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一半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 !""#年第$期 中国高教研究 张来斌鲍志东张士诚朱筱敏王英国 "面向石油工业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获得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和认可,于!""$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于!""%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摘 要:面向国家艰苦行业需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了校企合作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石油 石化企业组建了!!个研究生工作站。这种校企合作开放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 能力,增强了企业科研队伍实力,促进了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拓宽了办学空间。 关键词:工作站;研究生;培养模式;石油石化企业石油是世界重要战略物资和商品,自进入!&世 纪以来,石油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的影响更显突出。我国自&’’(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供需差距逐年增大,!""(年石油净进口量接近&亿吨,预计今后油气供需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到!"&"年石油净进口量预计将达到&)*亿吨,天然气缺口将达到!""亿立方米以上;!"!"年石油净进口量预计达到!)*亿吨,天然气缺口达$""+,""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达到#"-。这将超过能源安全警戒线,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重视油气资源勘察工作,集中力量,有所突破,这是地质勘察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校作为一所代表国家石油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为导向,以石油工业向海内外的快速发展为契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尤其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适应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紧迫需求,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根本,以研究生教育创新为主旋律,在面向石油工业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与实践。 一、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地质条件独特而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开发西部”的实施,使油气开发主战场越来越转向开发条件更复杂的西部地区。而开发西部油气资源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资源匮乏。以新疆塔里木油田为例,在全公司,#"#名职工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占职工总数 ")%-;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占职工总数()"!-。在新疆、青海等西部老油田,一些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职工占总职工数不及&-,具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则更低。因此,面向国家开发西部油气资源的需求,为石油工业培养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我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石油石化企业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 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边远偏僻地区,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研究生就业形式的多元化,赴石油石化企业,特别是赴西部企业就业的研究生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我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高等教育应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坚持以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艰苦创业精神,努力为国家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为加强学校研究生教育与石油石化企业的紧密联系,探索研究生“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新模式,校领导带领研究生院与院(系、部)负责人主动到西部石油石化企业,与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增强研究生实践环节,并积极引导研究生到西部石油石化企业艰苦创业的培养模式。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工作,我校于!"""年开始在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长庆油田、兰州炼化等企业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企业工作站。 &)研究生联合培养企业工作站的职能。(&) 根据企业生产和科研的急需,学校每年选派已完成全部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