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沈晓丹1,王冰2,刘春宇1,张健1*

1苏州大学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2上海市中药研究所,上海201203

摘要:目的为阐明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对其地上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乙醇提取、溶剂萃取、反复硅胶柱层析。结果分离得到十二个化合物,经光谱方法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1),木栓酮(friedelin) (2),海棠果醛(canophyllal) (3),熊果酸(ursolic acid) (4),齐墩果酸(oleanic acid) (5),蓝萼乙素(glaucocalyxin B) (6),蓝萼甲素(glaucocalyxin A) (7),蓝萼丙素(glaucocalyxin C) (8),木犀草素-7-甲醚(7-methylluteolin) (9),芹菜素(apigenin) (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 (11),胡萝卜苷(daucosterol) (12)。结论其中化合物3、9、10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关键词: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

Study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Rabdosia japonica

SHEN Xiao-dan1, WANG Bing2, LIU Chun-yu1, ZHANG Jian1*

Pharmic Department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Shanghai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hanghai 201203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bio-active principles of Rabdosia japonica var. glaucocalyx (Maxin.) Hara,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nvestigated. METHODS It was extracted with EtOH, distributed by different solvents, isolated via column chromatography on silica gel. RESULTS By using spectral evidences, twelve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asβ-sitosterol (1), friedelin (2), canophyllal (3), ursolic acid (4), oleanic acid (5), glaucocalyxin B (6), glaucocalyxin A (7), glaucocalyxin C (8), 7-methylluteolin (9), apigenin (10), luteolin-7-O-β-D-glucoside (11), daucosterol (12). CONCLUSION Four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Rabdosia japonica var. glaucocalyx (Maxin.) Hara; chemical constituents

蓝萼香茶菜菜Rabdosia japonica var. glaucocalyx (Maxin.) Hara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朝鲜,日本,原苏联远东地区。蓝萼香茶菜为民间药,性味苦、寒, 具有健胃、清热解毒、活血等功能,用于治疗胃炎,脘腹胀痛,肝炎初期,感冒发热等。蓝萼香茶菜茎叶中主要含有蓝萼甲素、蓝萼丙素、木栓酮、乙酰熊果酸、齐墩果酸、熊果酸、2α-羟基熊果酸、2α,3α-二羟基熊果酸、ent-7β,14α,15β 三羟基-16-贝壳杉烯-3-酮、山香三萜二烯酸、阿江榄仁酸、毛花猕猴桃酸B等萜类化合物;及槲皮素、木犀草素、异槲皮苷、芦丁、β-谷甾醇、胡萝卜苷、果糖等黄酮和其它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蓝萼甲素可抑制卡西霉素刺激的兔血小板生成血小板活化因子,能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血栓素A2生成,并同时升高前列腺素E2,能显著抑制ADP,AA,PAF等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显著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蓝萼香茶菜的乙醇提取液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蓝萼香茶菜菜的无水乙醇、乙酸乙酯、三氯甲烷、蒸馏水和丙酮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米曲菌均有抑制作用[1-6]。

为了开发应用蓝萼香茶菜资源,我们对黑龙江省地区的蓝萼香茶菜的地上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其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薄层检识和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分别为β-

谷甾醇(1),木栓酮(2),海棠果醛(3),熊果酸(4),齐墩果酸(5),蓝萼乙素(6),蓝萼甲素(7),蓝萼丙素(8),木犀草素-7-甲醚(9),芹菜素(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胡萝卜苷(12);其中化合物3、9、10和11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试剂与实验材料

熔点使用X4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紫外光谱使用205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红外光谱使用Nicolet Impact410型红外光谱仪测定;EI-MS用HP5989A质谱仪测定;核磁共振使用Brucker ACF-500型、Brucker ACF-400型、Brucker ACF-3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薄层层析和柱层析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高效薄层板为烟台市化学工业研究所烟台化工科技开发实验厂产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药材采自于黑龙江省铁力市桃山林业局白河林场,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振月教授鉴定为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var. glaucocalyx (Maxin.) Hara,标本保存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标本馆。

2提取和分离

蓝萼香茶菜地上部分50kg以8-10以95%乙醇提取3次,提取液浓缩,得流浸膏10000ml,将其溶解在水中,经石油醚萃取脱脂, 再分别以氯仿、正丁醇(1:1)依次萃取,得氯仿部分

600g、正丁醇部分960g;其中氯仿部分经硅胶柱层析,氯仿洗脱,石油醚-乙酸乙酯25:1重结晶,得化合物1 (30mg);石油醚-乙酸乙酯20:1重结晶,得化合物2 (70mg);石油醚-乙酸乙酯15:1重结晶,得化合物3 (10mg);氯仿-甲醇50:1洗脱得化合物4 (50mg),经氯仿-甲醇重结晶得化合物5 (21mg);氯仿-甲醇30:1洗脱, 石油醚-乙酸乙酯5:1重结晶得化合物6 (30mg),氯仿-甲醇5:1重结晶得化合物7 (20g),氯仿-甲醇2:1重结晶得化合物8 (1g),甲醇重结晶的得化合物9 (30mg),;正丁醇部分经经硅胶柱层析,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其中的氯仿-甲醇100:7流份15g经经硅胶柱层析,氯仿-甲醇25:1洗脱得化合物10 (18mg),氯仿-甲醇100:10流份26g经经硅胶柱层析,氯仿-甲醇20:1洗脱得化合物11 (36mg),氯仿-甲醇10:1洗脱得化合物12 (16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 :白色针晶(石油醚-乙酸乙酯),mp141.0-143.0℃;经与β-谷甾醇标准品对照,TLC中Rf值及显色行为一致;因此确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分子式为C17H14O6。

化合物2 :无色块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mp 190.0-192.0℃;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EIMS m/z :426 (M+)。1HNMR(CDCl3, 400MHz)δ:0.87 (3H, d, J=6.0 Hz, Me), 0.73, 0.86, 0.95, 1.00, 1.01, 1.05, 1.18各(3H, s, Me)。经文献[3, 7]波谱数据核对,确定此化合物为木栓酮(friedelin),分子式为C30H50O。

化合物3 :无色块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mp 263.0-265.0℃;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EIMS m/z :440 (M+)。1HNMR(CDCl3, 400MHz)δ:9.41 (1H, s, CHO), 0.87 (3H, d, J=7.0 Hz, Me), 0.67, 0.72, 0.85, 0.95, 0.98, 1.01各(3H, s, Me)。经文献[7]波谱数据核对,确定此化合物为海棠果醛(canophyllal),分子式为C30H48O2。该化合物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ν(cm-1):3420, 2900, 1683, 1367;

化合物4 :无色粉末,EI-MS m/z: 456(M+); IR KBr

max

1HNMR (500MHz, DMSO-d6) δ: 5.12 (1H, s, H-12), 3.01 (1H, m, H-3a), 2.10 (1H, d, J=11.2 Hz, H-18), 0.81 (3H, d, J=6.1Hz, Me), 0.88 (3H, d, J=6.0 Hz, Me), 0.67, 0.74, 0.86, 1.04 各(3H, s, Me);经与熊果酸对照品薄层比较,Rf值及显色行为一致,确鉴定此化合物为熊果酸(ursolic acid),分子式为C30H48O3。

ν化合物5 :无色片状晶(氯仿-甲醇);mp 260.0-262.0℃;EI-MS m/z: 456(M+) ; IR KBr

max (cm-1):3402, 2930, 1692, 1455, 1380, 1275, 1050;1HNMR (500MHz, DMSO-d6) δ: 5.15 (1H, s, H-12), 3.99 (1H, m, H-3a), 2.10 (1H, dd, J=11.2, 3.0 Hz, H-18), 1.09, 0.89, 0.87, 0.85, 0.80, 0.71 , 0.67各(3H, s, Me);经与齐墩果酸对照品薄层比较,Rf值及显色行为一致,确定此化合物为

齐墩果酸(oleanic acid),分子式为C30H48O3。

化合物6 :无色块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mp 189.0-191.0℃;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EIMS m/z :374 (M+)。1HNMR(DMSO-d6, 400MHz)δ: 5.95 (1H, brs, H-17), 5.45(1H, brs, H-17), 5.82 (1H, brs, H-14α), 3.93 (1H, dd, J=4.0, 15.6Hz, H-7β), 3.02 (1H, brs, H-13α), 0.94 (3H,s), 0.99(3H,s), 1.10 (3H,s), 1.80 (3H,s, OAc)。13CNMR (100MHz, DMSO-d6)δ: 37.9 (C-1), 34.1 (C-2), 216.9 (C-3), 46.7 (C-4), 51.2 (C-5), 29.5 (C-6), 71.5 (C-7), 62.0 (C-8), 54.5 (C-9), 39.0 (C-10), 18.5 (C-11), 32.5 (C-12), 44.2 (C-13),75.0 (C-14), 206.3 (C-15), 147.6 (C-16), 117.1 (C-17), 27.6 (C-18), 21.3 (C-19), 18.1 (C-20)。OAc: 171.0, 22.2。经文献[8]波谱数据核对,确定此化合物为蓝萼乙素(glaucocalyxin B),分子式为C20H30O5。

化合物7 :无色块状结晶(氯仿-甲醇),mp 220.0-222.0℃;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丙酮、甲醇等有机溶剂。EIMS m/z :332 (M+)。1HNMR(Me2CO-d6, 400MHz)δ: 6.00 (1H, brs, H-17), 5.36 (1H, brs, H-17), 4.80 (1H, brs, H-14α), 4.19 (1H, m, H-7β), 3.01(1H, brs, H-13α), 1.04 (3H,s), 1.09(6H,s)。13CNMR (100MHz, Me2CO-d6) δ: 38.6 (C-1), 34.1 (C-2), 216.7 (C-3), 47.1 (C-4), 51.6 (C-5), 31.4 (C-6), 73.8 (C-7), 61.4 (C-8), 53.7 (C-9), 39.3 (C-10), 18.6 (C-11), 30.6 (C-12), 46.8 (C-13),75.3 (C-14), 206.2 (C-15), 149.5 (C-16), 116.6 (C-17), 27.6 (C-18), 21.1 (C-19), 18.4 (C-20)。经文献[8]波谱数据核对,确定此化合物为蓝萼甲素(glaucocalyxin A),分子式为C20H28O4。

化合物8 :无色块状结晶(氯仿-甲醇),mp 272.0-273.0℃;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等有机溶剂。EIMS m/z :334 (M+)。1HNMR(DMSO-d6, 400MHz)δ: 5.71(1H, d, J=6.27Hz, OH), 5.60 (1H, brs, H-17), 5.14 (1H, d, J=6.28Hz, OH), 5.10 (1H, brs, H-17), 4.93(1H, brs, H-14α), 4.87 (1H, m, H-7β), 4.33(1H,brs, OH), 3.58(1H,m,H-13α), 0.94(3H,s), 0.95(3H,s), 1.03(3H,s)。13CNMR (100MHz, DMSO-d6) δ: 40.1 (C-1), 33.5 (C-2), 216.5 (C-3), 45.9 (C-4), 50.6 (C-5), 30.6 (C-6), 73.4 (C-7), 52.8 (C-8), 48.8 (C-9), 38.6 (C-10), 17.4 (C-11), 32.1 (C-12), 46.2 (C-13),71.2 (C-14), 75.6 (C-15), 157.7 (C-16), 106.2 (C-17), 27.2 (C-18), 20.7 (C-19), 17.8 (C-20)。经文献[8]波谱数据核对,确定此化合物为蓝萼丙素(glaucocalyxin C),分子式为C20H30O4。

化合物9 :黄色针晶(甲醇),mp270.0-271.0℃;易溶于甲醇、丙酮;FeCl3反应阳性,盐酸-镁粉反应阳性,提示为黄酮类化合物。UVλmax(nm): 266, 346 (MeOH), 267, 347 (NaOAc), 274, 400 (AlCl3), 276, 364 (AlCl3/HCl),提示B环含有邻二酚羟基,A环含有5-羟基,但不含有7-羟基。1HNMR (400MHz, DMSO-d6) δ: 6.72 (1H, d, J=1.6Hz), 6.99 (1H, d, J=2.0Hz), 6.36 (1H, s), 6.89 (1H, d, J=8.0Hz), 7.44 (2H, m), 12.90 (1H, s, OH), 3.85 (OCH3);

13CNMR (100MHz, DMSO-d6)δ: 182.5 (C-4), 165.7 (C-2), 164.8 (C-7), 161.6 (C-5), 157.8 (C-9), 150.3 (C-4'), 146.4 (C-3'), 122.1 (C-1'), 119.7 (C-6'), 116.0 (C-5'), 114.1 (C-2'), 105.3 (C-10), 103.7 (C-3), 98.7 (C-6), 93.2 (C-8), 56.1 (OCH3)。经文献[9]波谱数据核对,确定化合物为5, 3', 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即木犀草素-7-甲醚(7-methylluteolin),分子式为C16H12O6。该化合物首次从蓝萼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10 :黄色针晶(氯仿-甲醇),mp193.0-195.0℃;易溶于甲醇、丙酮;FeCl3反应

ν(cm-1): 3287, 1652, 1607, 1589, 1501, 阳性,盐酸-镁粉反应阳性,提示为黄酮类化合物。IR KBr

max

1353。UVλmax(nm): 268, 334 (MeOH)。1HNMR (500MHz, DMSO-d6) δ: 6.18 (1H, d, J=2.0Hz), 6.47 (1H, d, J=2.0Hz), 6.76 (1H, s), 6.91 (2H, d, J=8.5Hz), 7.91 (2H, d, J=8.5Hz), 12.90 (1H, s, OH)。经文献[9]波谱数据核对,确定此化合物为5,7,4'-三羟基黄酮,即芹菜素(apigenin),分子式为C15H10O5。该化合物首次从蓝萼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11 :黄色粉末,易溶于甲醇。FeCl3反应阳性,盐酸-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

ν(cm-1): 3484, 3449, 1656, 1599, 1496, 1261, 1071。应阳性,提示为黄酮类化合物。IR KBr

max

UVλmax(nm): 256, 332 (MeOH)。1HNMR (300MHz, DMSO-d6) δ: 6.45 (1H, d, J=2.1Hz), 6.79 (1H, d, J=2.1Hz), 6.75 (1H, s), 6.91 (1H, d, J=8.5Hz), 7.41 (1H, d, J=2.2Hz), 7.44 (1H, dd, J=2.2Hz, 8.5Hz), 12.90 (1H, s, OH), 5.07 (1H, d, J=7.2Hz), 3.16-3.72 (5H, m)。13CNMR (75MHz, DMSO-d6)δ: 182.0 (C-4), 164.7 (C-2), 163.0 (C-7), 161.2 (C-5), 157.1 (C-9), 149.9 (C-4'), 145.8 (C-3'), 121.6 (C-1'), 119.4 (C-6'), 116.2 (C-5'), 113.7 (C-2'), 105.5 (C-10), 103.4 (C-3), 99.7 (C-6), 95.0 (C-8), 100.1 (glu-C-1), 77.3 (glu-C-3), 76.4 (glu-C-5), 73.2 (glu-C-2), 69.7 (glu-C-4), 60.8 (glu-C-6)。经与文献[9]波谱数据核对,确定此化合物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 ,分子式为C21H20O10。该化合物首次从蓝萼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12 :白色粉末,难溶于一般有机溶剂,能溶于氯仿-甲醇混合溶液或吡啶,Lie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阳性;经与胡萝卜苷对照品比较,TLC中Rf 值及显色行为一致;因此,确定此化合物为胡萝卜苷(daucosterol),分子式为C35H60O6。

参考文献

[1]Dongsa K, Ryongung C, Shen X Y. Diterpenoids from Rabdosia japonica [J].

Phytochemistry, 1992,31 (2): 697.

[2]曹露晔, 陈子君. 蓝萼香茶菜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4, 25 (3) : 42-43.

[3]王福东, 丁兰, 汪汉卿. 蓝萼香茶菜三萜成分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 (24):

1929-1932

[4]张健,王冰, 张宁.蓝萼香茶菜的黄酮类成分研究[J]. 中草药, 2006, 37(8): 1142-1144.

[5]刘兰娣, 叶丽卡, 潘东军. 蓝萼香茶菜对大鼠全心缺血一再灌注时心肌c-fos基因表达的

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 (4) :358-361

[6]金忠民, 沙伟, 胡修茵. 蓝萼香茶菜提取液抑菌作用研究[J]. 广西科学, 2007,14

(2) :160-162.

[7]Hiroshi N, Hideyos U, Eruhisah I, et al. Antitumour triterpenes of Maytenus diversifolia[J].

Phytochemistry, 1986, 25 (2): 479-485.

[8]孙汉董, 许云龙, 姜北. 香茶菜属植物二萜化合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9]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黄酮体化合物鉴定手册[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1981.

第一作者:沈晓丹(1986-),男(汉),苏州大学药学院,2008级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

*通讯作者:张健(1975-),女(汉),苏州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Tel:(0512) 68161276;Fax:(0512) 65880031 E-mail: jian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f110639961.html,

项目资助:苏州大学科研预研基金资助

马齿苋的营养保健功能及产品研制

马齿苋的营养保健功能及产品研制 张 雁1 潘江球2 池建伟1 张名位1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功能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2 华南热带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01) 摘要 概述马齿苋的主要化学成分、医疗作用和营养保健功能,探讨马齿苋饮料、马齿苋蜜饯、酸辣马齿苋等马齿苋产品的加工工艺。 关键词 马齿苋 功能成分 加工工艺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又名马苋菜、马蚱菜、瓜子菜、酸味菜、长寿菜等,我国南北各地都有产出,生命力强,生长季节长,从4月到10月均可在野外采集,且蕴藏量大。它是常见的中草药,也是人们喜爱的野生蔬菜,近年国内有些地区开始将它进行田间栽种。马齿苋已被我国卫生部定为药食共有资源。 1 马齿苋的药效、营养特点及保健功能1.1 马齿苋的医药效能 传统中医认为,马齿苋性寒、味酸、无毒,入大肠、肝脾经。临床医学证实,马齿苋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除湿消肿、杀菌止痢等方面的确有不凡功效。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4]:①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人体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急慢性痢疾疗效良好,有“天然抗生素”之美称;②能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机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③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④对血管有显著收缩作用。对于妇女产后出血、剖腹产、刮宫后子宫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均有疗效;⑤具有抗结核作用。尤其对淋巴结核溃烂、脊椎结核、骨结核、肾结核、肺结核有治疗作用;⑥清热解毒。凡毒热内壅或湿热蕴结所致血痢、热淋、肠痈、阴肿带下等均可用它作为食疗;⑦消肿止痛。鲜马齿苋水剂、膏剂外用于虫咬伤感染处疗效显著,并对银屑病等皮肤病有疗效。 1.2 马齿苋的营养特点及保健功能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马齿苋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马齿苋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含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功能成分。 1.2.1 蛋白质含量高[5~7] 马齿苋中蛋白质含量达到2.37%,比大白菜高近一倍,比南瓜高5.92倍。可见,马齿苋是一种高蛋白蔬菜。 1.2.2 含氨基酸全面[6~8] 马齿苋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总量为2%,高于一般常见蔬菜,而且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占总量的47%,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也较接近人体组织的相对量。 第6卷第3期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0年9月 V ol.6N o.3 JOURNA L OF S OUTH CHI NA UNI VERSITY OF TROPIC A L AG RIC U LT URE Sept.2000

云台山植物资源调查分析_摘要_

位不含或少含该成分;产自甘肃者根、茎中含未知成分J,而其茎皮和叶中未发现该成分。 (4)同一成分在不同产地凹叶瑞香中含量稍有不同:秦皮甲素在四川马尔康县城电视转播站及四川冕宁县产凹叶瑞香中含量较其它产地者低;四川宁南县产者isodaphnorin 含量最高;甘肃和四川冕宁县产者瑞香素-8-0-葡萄糖甙含量较其它产地者高;四川马尔康县城河岸阳坡产者双白瑞香素含量最低。 (5)同一成分在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含量也有变化:未知成分J 在甘肃产凹叶瑞香茎中含量高于其在根中的含量;瑞香素在甘肃产凹叶瑞香叶的含量高于其它部位的含量,四川若尔盖产者瑞香素含量也有类似变化规律。 (6)原据形态被定为唐古特瑞香的实验材料4和6被更正为凹叶瑞香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张泽荣.中国瑞香属植物志资料.植物研究,1985,5(3):87~108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科学出版社,1987,285~287 3魏文彬.中国瑞香属植物分类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1984,23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87,546~564 云台山植物资源调查分析(摘要) 刘永英 张振文云台山位于河南修武县境内,是太行山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交汇处,属暖温带气候,水光热季节性集中,植物资源丰富。1996~1998年,焦作教育学院生物系以云台山为野外实习基地,对植物资源进行了多次调查,经分析后,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观赏植物、淀粉植物、纤维植物、油料植物、蜜源植物、野果植物、香料植物、鞣质植物、木材植物等。 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珍稀濒危植物及有特殊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如青檀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既是优良用材树种,又是很好的韧皮纤维植物。野大豆也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大豆杂交育种的良好种质资源。连香树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太行花和独根草都是具重要科研价值的珍稀植物,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在云台山分布是最北界。本地区在植物资源开发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重要的有:以山楂为主生产的 源晖果茶 ,以酸枣为主生产的 酸枣汁 ,以溪黄草、蓝萼香茶菜为原料制成 冬凌草片 、 冬凌草保健茶 等。本文希望对开发云台山植物资源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63第18卷第3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作者单位:焦作教育学院生物系 焦作 454151

香茶菜的药用价值香茶菜的副作用

香茶菜的药用价值_香茶菜的副作用 文章目录*一、香茶菜的药用价值*二、香茶菜的副作用*三、香 茶菜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香茶菜的药用价值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余。茎直立,4棱, 被微短毛,多分枝。单叶对生,有柄,阔卵形,长6~12厘米,宽3~7厘米,基部在中央处突然收缩成楔形,下延,先端渐尖或锐尖。 边缘具粗大牙齿。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多分枝;总花梗及花梗被白色细毛;萼5裂,常带灰蓝色,有白色细毛;花冠淡紫色,二唇形,上唇向上弯,3裂,下唇稍向下伸,不裂;雄蕊4,2强,花药蓝色;花柱伸出花冠外,柱头2裂。果实由4个小坚果组成,小坚果椭圆形,稍扁,有不明显网纹。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功能主治①《吉柿中草药》:“健胃整肠。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②《宁夏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健脾,活血。治胃炎, 肝炎初起,感冒发热,经闭,跌打损伤,乳腺炎,关节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 香茶菜的副作用暂时没有明确的副作用 香茶菜的医学记载及附方药材名称:香茶菜 拼音:Xiānɡ Chá Cài 别名:蛇总管[广西]、蛇通管、小叶蛇总管、母猪花头、铁

棱角[浙江]、铁角棱、棱角三七、铁钉角、铁秤锤、铁生姜、盘龙七[云南] 来源: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Hara,以全草或根入药。秋季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或秋后挖根,鲜用或晒干。 性味:辛、苦,凉。 药理作用:日本香茶菜中提出之延命草素有抗肿瘤作用,能延长小鼠接种艾氏腹水癌后之生命,二乙基延命草素效力更强。此外,还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之生长。印度产香茶菜的叶、花中含挥发油,有抑菌作用。精油能抑制心脏,引起麻醉犬的呼吸兴奋、血压上升,收缩大鼠下肢血管,扩张支气管(离体豚鼠肺灌流);对平滑肌(兔、大鼠离体十二指肠)有直接松弛作用,并能降低蛇腹直肌的收缩。 附方:(1)急性乳腺炎、一切无名肿毒香茶菜全草适量,配以金养麦、甘草,一并用水煎煮,饮用药汁。(2)妇女经闭、小腹作痛香茶菜全草及根,用等量的水和酒煎服。(3)消肿止痛香茶菜根适量加黄洒炖服。(4)带状疱疹香茶菜根30克,水煎服,另取香茶菜根浸洗米水频频涂患处。(5)黄疸型肝炎香茶菜30克,鸡骨草30克,水煎服。(6)蕲蛇咬伤香茶菜根。

绞股蓝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一)

绞股蓝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一) 【摘要】随着对绞股蓝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对绞股蓝化学成分的研究日渐深入,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章就绞股蓝化学成分方面的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特别是在绞股蓝新皂苷的发现和多糖成分的研究方面,为绞股蓝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关键词】绞股蓝;化学成分;皂苷;多糖 Abstract:Withmo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Gynostemmapentaphyllum,peoplehavelearnedmo reaboutchemicalingredientsinit.Inthispaper,somenewachievementsinchemicalingredientresearch wereintroduced,whichisfavorabletofurtherresearchofchemicalingredientsofGynostemmapentaph yllu. Keywords:Gynostemmapentaphyllu;Chemicalingredients;Saponin;Polysaccharide 绞股蓝G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又名七叶胆,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资源丰富。绞股蓝中含有皂苷、多糖、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绞股蓝能够有效地保护心、脑、血管和肝脏,降低血脂、降胆固醇、降转氨酶、调节免疫和抗诱变,而且在抗衰老、抗疲劳、抗辐射和消除自由基的同时,还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抗溃疡、抑制胆结石形成和调节内分泌活动〔1~3〕。因此,研究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绞股蓝,明确绞股蓝中的药理活性成分。本文主要介绍了绞股蓝皂苷和多糖等成分的研究进展,为绞股蓝的开发提供参考。1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现状 1976年日本人永井正博等在绞股蓝中分离得到了人参二醇和2α-羟基人参二醇,首次揭示了绞股蓝中含有达玛烷(dammarane)型皂苷类成分。随后,人们对绞股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发现的绞股蓝皂苷(Gyp)总共达136种,其中有绞股蓝皂苷(Gyp)Ⅲ、Ⅳ、Ⅷ、Ⅻ与人参皂苷(Gin)-Rb1,-Rb3,-Rd和-F2完全相同,此外还分离得到了人参皂苷Rd3,K,其余为人参皂苷的类似物。由于绞股蓝的产地不同,其中的皂苷成分和含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覃章铮〔4〕等曾经对1990年以前发现的84种皂苷成分进行过综述性报道,但由于绞股蓝皂苷具有较好的药理疗效,因此,对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一直是热点。1990年后,又有52种绞股蓝皂苷被相继报道。根据苷元结构相近的程度,本文将这52种皂苷分为11类。 第1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01〔5〕C47H76O172-ara-glc-rha(S)2〔5〕C47H76O17 2-ara-glc-rha(R)3〔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S)4〔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R)5〔6〕C47H76O17-glc-rha3|2xyl-H (S)6〔6〕C47H76O17-glc-rha3|2xyl-H(R)7〔6〕C48H78O18-glc-rha3|2glc-H(S)8〔6〕C51H80O19MeCO -glc-rha6||43|2xylMeCO-H(R) 第2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2α3β20(S)9〔7〕C54H90O23-OH2-glc-glc6-glc-rha10〔7〕C53H88O23-OH2-glc-glc6-glc-xyl11〔8〕C54H90O20-Hrha -glc-rha3|2|6rha-H 第3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20(S)2112〔7〕C48H80O192-glc-glc-CH2OH-glc-H13〔9〕C55H92O22CH3CO-glc-rha|36|2xy1-CH3-H-O-glc14〔9〕C54H92O22-glc-rha3|2rha-CH3-H-O-glc15〔9〕C53H90O21-glc-rha3|2xyl-CH3-H-O-glc16〔9〕C52H88O21-ara-rha3|2xyl-CH2OH-H-O-glc17〔9〕C53H90O22-glc-rha3|2xyl-CH2OH-H-O-glc18〔10〕

绞股蓝皂苷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绞股蓝皂苷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摘要】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以全草药食两用,含有皂苷、黄酮、多糖等成分。其中皂苷为主要的药用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皂苷的提取方法作以综述。 【关键词】绞股蓝;绞股蓝皂苷;提取方法 绞股蓝Gyrt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 Makino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攀缘草质藤本植物,又名七叶胆、公罗锅底。绞股蓝以全草供药食兼用,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补气、止咳、祛痰之功效[1]。近期的研究表明,绞股蓝具有抗肿瘤、抗疲劳、抗衰老、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过氧化脂质、镇静、催眠、镇痛、防治老年性白发等作用[2]。绞股蓝中含有皂苷类、黄酮类、氨基酸、糖、微量元素等成分[3]。其中皂苷为主要的药用成分之一,在药品和保健食品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便于查阅、分析和研究目前有关绞股蓝总皂苷的实验资料,对其提取方法进行以下综述。 1.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是实际工作中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它是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来提取。其作用原理是溶剂穿透入药材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4]。 1.1 水提取 水浸提法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安全无污染等特点。林硕等[5]通过实验确定水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5,温度85℃,时间90min。在此最佳条件下绞股蓝皂苷平均提取得率为7.7943%,提取纯度为26.8522%,各提取得率相对标准差RSD为1.2099%。皂苷提取率与纯度较高,提取工艺稳定,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 1.2 乙醇提取 董玉睿[6]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绞股蓝总皂苷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对影响绞股蓝总皂 苷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有显著影响,乙醇用量的影响不显著。确定绞股蓝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8倍量7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 超微粉碎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绞股蓝细胞壁,增加了植物细胞的比表面积,使绞股蓝粉体有效成分溶出更迅速、完全。邓美林等用乙醇提取绞股蓝超微粉总皂苷,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绞股蓝粉碎粒度D50为3.03μm,乙醇70%vol,料液比(g∶mL)为1∶30,提取时间为60min,提取温度为60℃,绞股蓝总皂苷提取率为4.25%[7]。 2. 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kHz的弹性机械波,传播过程中产生空化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8]。其原理为超声波的空化效应产生极大的压力造成被粉碎物细胞壁及整个生物体的破碎,而且整个破碎过程在瞬间完成;同时,超声波产生的振动作用加强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及溶解,有利于胞内有效成分的提取[9]。 林硕等[10]采用常规水浴提取、40kHz和28kHz超声波提取三种方法分别提取绞股蓝皂苷,得出结论:与常规水浴提取相比,40kHz超声波对绞股蓝皂苷的提取过程无明显强化作用;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98394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一、化学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从大类分是指经典的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重量分析是指根据试样经过化学实验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的质量来计算式样的化学组成,多数是指质量法。容量法是指根据试样在反应中所需要消耗的标准试液的体积。容量法即可以测定式样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测定试样的次要成分。 重量分析 指采用添加化学试剂是待测物质转变为相应的沉淀物,并通过测定沉淀物的质量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容量分析 滴定分析主要分为酸碱滴定分析、络合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分析是指以酸碱中和反应为原理,利用酸性标定物来滴定碱性物质或利用碱性标定物来滴定酸性待测物,最后以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等)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的终点,通过加入的标定物的多少来确定待测物质的含量。 络合滴定分析是指以络合反应(形成配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如EDTA与金属离子发生显色反应来确定金属离子的含量等。络合反应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各种分离与测定中,如许多显色剂,萃取剂,沉淀剂,掩蔽剂等都是络合剂,因此,有关络合反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是以溶液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通常借助指示剂来判断。有些滴定剂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有足够深的颜色,如果反应后褪色,则其本身就可起指示剂的作用,例如高锰酸钾。而可溶性淀粉与痕量碘能产生深蓝色,当碘被还原成碘离子时,深蓝色消失,因此在碘量法中,通常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沉淀滴定分析: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又称银量法(以

苗药抗真菌成分lophanic acid在植物中的分布

中国氏族医药杂志2019年3月第25卷第3期 29 方药纵横 苗药抗真菌成分lophanic acid 在植物中的分布“ 李广杰叶江海刘亚华张敬杰邹娟* *潘炉台△基金项目:贵州省GNYL (2017)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1560709;项目号:黔苗医药K 字[2017J037 作者简介:李广杰(1996-),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民族药资源与化 学研究。E-mail : 1592018738@https://www.360docs.net/doc/f110639961.html,o *通讯作者:邹娟(1983-),女,副教授,博士,从事民族药资源与化 学研究。E-mail:zoujuan@https://www.360docs.net/doc/f110639961.html, 。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目的:研究苗药抗真菌成分lophanic acid 在植物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对lophanic acid 进行实验研究以及对其 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和整理。结果■:总结整理出含有抗真菌成分lophanic acid 的植物5种。结论:lophanic acid 具有很好 的抗真菌作用,且大多分布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为后期该抗菌成分的探寻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关键词:lophanic acid ;抗真菌;分布 中图分类号:R29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810(2019)03-0029-02Lophanic acid 即线纹香茶菜酸,是一种三环二话酸,为 无色针状结晶。王兆全等U 首次从线纹香茶菜中发现并命名 为线纹香茶菜酸。通过相关实验研究以及文献的查阅,发现 线纹香茶菜酸具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叫因此,本文就线纹 香茶菜酸在植物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整理。 1线纹香茶菜 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Isodon lo - phan t hoides (Buch. -Ham. ex D. Don ) Hara.的全草。别名茵 陈草(广东怀集),熊胆草、土黄连(广西),草三七、小癫疙 瘩、黑节草(云南),涩疙瘩、黑疙瘩(云南富源),碎兰花(贵 州兴义)。产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福 建、湖南、湖北及浙江;生于海拔500-2700米的沼泽地上或 林下潮湿处。且印度、不丹也有叫味甘、苦,性凉。具有清热 利湿、凉血散瘀、驱虫的功效。全草入药,用于治疗急性黄疸 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咽喉炎、妇科病、瘤型麻风、痢疾、跌打 损伤等叫1987年王兆全等m 从线纹香茶菜的干叶中提取分 离得到了线纹香茶菜酸。 2淡黄香茶菜 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淡黄香茶菜Isodon flavidus (Hand. -Mazz.) Hara.的全草。别名小尊麻(zl 南嵩 明)。产于云南中部至西部、贵州西北部;生于海拔1500~ 2600米的杂木林下或林缘潮湿处叫味辛、苦,性凉。具有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的功效。全草入药,用于治 疗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咽喉肿痛、关节痹痛、闭经、乳痈、 痔疮、发背、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叫在贵州雷山县的苗 族聚居村寨调研发现,当地的苗族同胞常用淡黄香茶菜 (苗药音译名为喔嘎良)鲜叶治疗脚气病且疗效确切。2016 年刘亚华等冋从贵州雷山产的淡黄香茶菜中提取分离得到 了线纹香茶菜酸。 3香茶菜 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Isodon amethys- toides (Benth.) C. Y. Wu et Hara.的全草。别名铁稜角(浙江 兰溪、衢县、乐清、杭州、泰顺),稜角三七、四稜角(浙江临 安),铁角稜(浙江丽水、天台),铁生姜(浙江诸暨),铁丁角 (浙江龙泉),石哈巴(浙江鄭县),铁龙角、铁钉头(浙江平 阳),铁称锤(浙江乐清),蛇总管、山薄荷(广西河池),痒子 草(福建龙溪)。产于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江西、浙 江、江苏、安徽及湖北;生于海拔200-920米的林下或草丛 中的湿润处叫味辛、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 效。全草或根入药,用于治疗闭经、乳痈、跌打损伤、筋骨酸 痛、劳伤、疮毒、薪蛇咬伤等,为治蛇伤要药叫2017年赵臣 亮等问从贵州荔波产的香茶菜中提取分离得到了线纹香茶 菜酸。 4狭基线纹香茶菜 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狭基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 (Buch. -Ham. ex D. Don ) H. Hara var. gerar- dianus (Benth.) H. Hara.的全草。别名石疙瘩(云南镇康), 沙虫草,粪虫叶(云南盈江),沙虫叶、白线草(云南腾冲),猪 屎把(四川峨眉),野苏麻(四川会理),熊胆草、风血草(广 东)。产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广东、广西、湖南;生 于海拔430-2900米的杂木林下及灌木丛中。印度、尼泊尔、 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也有叫味甘、苦,性凉。具有清热利 湿、解毒的功效。全草或根入药,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胆囊炎、驱蛔虫等叫2000年姜北等㈣从广西产狭基线 纹香茶菜中提取分离得到了线纹香茶菜酸。 5碎米極 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碎米粧Isodon rubescens (Hemsl.) H. Hara.的全草。别名破野霍香花(湖北房县),血 丹(四川巴县),野薑香(贵州贵阳),山香草(贵州凤冈),雪 花草(贵州瓮安),冬凌草、冰凌草、六月令、山荏(河南)。产 于湖北、四川、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浙 江、安徽、江西及湖南;生于海拔100-2800米的山坡、灌木

绞股蓝的论文

中药学综述 题目:绞股蓝研究进展 姓名:夏洁 学号:094031446 学院: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班级:食科094班

绞股蓝研究发展 绞股蓝系双子叶纲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中药名为七叶胆。在日本,被誉为“福音草”。现代研究表明绞股蓝中含有皂苷、氨基酸、黄酮、糖和多种无机元素等,其中皂苷有80多种,6种与人参皂苷相似。绞股蓝活性成份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衰老、保护肝脏及增强肌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对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患、糖尿病、肿瘤等病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制作保健饮品饮用,味道纯正且极具保健价值,长期饮用无毒副作用,被誉为中国“南方人参、抗癌新秀”。 民间有句俚语“北有长白参,南有绞股蓝”,说明绞股蓝与人参功效相仿。常将其加红糖水煎服,具有一定抗疲劳、促睡眠、提高记忆力的作用。作为药食同源的保健品,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1.植物形态特征 皱缩,茎纤细灰棕色或暗棕色,表面具纵沟纹,被稀疏绒毛,复叶,小叶膜质,常5~7,少数9枚,叶柄长2~4cm,被糙毛;侧生小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央一枚较大,长4~12cm,宽1~1.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粗毛,叶缘有锯齿,齿尖具芒。果实圆球形,直径约5mm,果梗长3~5mm。味苦,有草腥气。草质藤本。卷须2叉,着生叶腋;野鸟足状复叶,有5~7小叶,具柔毛。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圆锥状;花小,萼、冠均5裂;雌蕊5枚;子房2,常3室,稀为2室。瓠果球形,大如豆,熟时黑色。 2.地道沿革 始载于明代的《救荒本草》云:"绞股蓝,生田野中,延蔓而生,叶似小蓝叶,短小较薄,边有锯齿,又似痢见草,叶亦软,淡绿,五叶攒生一处,开小花,黄色,亦有开白花者,结子如豌豆大,生则青色,熟则紫黑色,叶味甜。"据其生长环境及形态特征,其所述即本种。《本草纲目》中开始将其以“乌蔹莓”之名入药。绞股蓝味苦酸,性寒,生于山间阴湿处,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多有生长,以农历七八月采收为宜,药用全草或根状茎。功效可归纳为养心健脾、益气和血、清热解毒、祛痰化瘀。现代研究表明,绞股蓝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钙、铁、钾等多种微量元素。临床实验证明,绞股蓝不但有消除疲劳、增强食欲、镇静催眠、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同时在预防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哮喘、

连云港常见野菜

连云港常见野菜一、藻类 地耳 野紫菜 条斑紫菜 边紫菜 石花菜 鸡毛菜 海萝 蜈松藻 海膜 江篱 扁江篱 叉枝藻 角叉菜 二叉仙菜 轮枝仙菜 钩凝菜 宣藻 绳藻 海带 裙带菜 鹿角菜 羊栖菜 软丝藻 礁膜 囊礁膜 石莼 裂片石蒓 孔石蒓 长石蒓 蛎菜 浒苔 扁浒苔 肠浒苔 曲浒苔 海藻 刺松藻 昆布 鹅肠菜 琼枝 麒麟磷菜 灵芝 茯苓

菱红菇 黄斑红菇 黑白红菇 红菇 梨菇 裂褶菌 粘锈耳 香菇 平菇 亚侧耳 紫孢侧耳 榆黄蘑 蒙古口蘑 松蕈 蜜环菌 金针菇 肉色香蘑 斜顶蘑 草菇 黄伞 皱环球盖菇 毛柄庫恩菇 墨汁鬼伞 白地林菇 蘑菇 田蘑菇 细粉绒盖牛肝菌褐绒盖牛肝菌点柄绒盖牛肝菌灰环乳牛肝菌褐环乳牛肝菌木耳 皱木耳 褐黄木耳 毛木耳 鸡油菌 银耳 金耳 硫磺菌 猴头菌 灰树花 长裙竹荪 栓皮马勃

小羊肚菌 黑脉羊肚菌 尖顶羊肚菌 白鬼筆 地衣类 石耳地衣体 苔藓类 地钱叶 蕨类 问荊孢子囊茎$ 石松嫩枝叶 蕨菜嫩叶$ 薇菜嫩叶$ 水蕨 荚果蕨嫩幼叶 猴腿蹄盖蕨嫩幼叶乌巢蕨嫩芽嫩叶尖 乌毛蕨嫩芽 肾蕨球茎嫩叶$ 铁芒萁嫩叶 苹嫩茎叶 胡椒科 假蒟嫩茎叶 三白草科 鱼腥草嫩叶嫩根茎$ 杨梅 杨梅果 杨柳科 垂柳芽嫩芽嫩花序$ 旱柳芽嫩芽嫩花序$- 小叶杨叶嫩叶 壳斗科 茅栗叶嫩叶 米槠果 野板栗果 锥栗果

榆嫩叶、嫩果$ 青檀嫩叶 大叶朴嫩叶 小叶朴嫩叶$ 桑科 薜荔果实$ 野桑果实$ 构树幼叶雄花序$ 变叶榕嫩叶 葎草嫩芽叶$ 荨麻科 苎麻嫩叶$ 狭叶荨麻嫩叶 麻叶荨麻嫩叶 糯米团嫩茎叶 波缘冷水花全株 蓼科 萹蓄嫩茎叶$ 酸模嫩叶$ 两棲蓼 水蓼嫩苗$ 酸模叶蓼嫩苗$ 红蓼$ 何首乌幼茎枝块根$ 华北大黄嫩茎$ 波叶大黄嫩苗嫩叶羊蹄叶 野荞麦嫩叶$ 火炭母草嫩苗$ 蚕茧草嫩苗 虎杖$ 藜科 大藜嫩茎叶$ 小藜嫩茎叶$ 地肤嫩茎叶$ 盐地碱蓬嫩茎叶$ 猪毛菜嫩茎叶$ 灰绿藜嫩茎叶$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绞股蓝在食品,药理,临床功效等方面的进展,以供研究和临床参考。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文献资料, 进行分析整合。结果:绞股蓝具有抗疲劳,降低过氧化脂质, 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以及临床治疗气虚,阳虚,白发及防治老年 病,抗癌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结论:可作为药品如绞股蓝片,也可作为保健品如保健茶,饮料,食 品附加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绞股蓝;药食同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前言 绞股蓝又名七叶胆是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国内外学者已从该植物中分离出84种总皂甙,其中 6 种与人参皂甙相同,还有许多绞股蓝皂甙产生的次生甙,甙元和次级甙元与人参皂甙水解产物相同,并已证明其优良株系中人参皂甙的含量高于人参中的对应分子。绞股蓝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 其抗血栓、降血脂、抗溃疡、抗疲劳、增加机体耐缺氧、耐高温能力、对心肌梗塞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防治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实 , 对绞股蓝作用机制的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亦日趋深入。现将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在食品方面的应用等综述如下。 1.药理作用

1.1绞股蓝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拮抗作用 1.1.1调节脂质代谢 , 抑制过氧化物产生 AS发病的炎症学说认为血液中过多的脂质, 特别是 T渗入动脉壁引起了炎症反应 , 刺激结缔组织和细胞增生形成病灶。提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 LDL) 对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 , 能刺激内皮细胞 (EC) 产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 CSF) 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CP) , 使单核细胞募集并分化成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ox- LDL还可使病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致炎因子促进 AS的形成和发展。丙二醛 (MDA) 的含量可反映机体内过氧化程度 , 间接反映血管老化的程度。生理状态下 , 人体虽有氧自由基 (OFR) 产生, 但能被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清除不至于引起组织细胞出现过氧化导致损伤。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是抗氧化酶系统的主要代表 , 是 OFR的清除剂 , 可抑制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 , 从而抑制过氧化脂质反应 , 减少 OFR和 MDA的产生。发现大、小剂量复方绞股蓝胶囊均能提高高脂血症小鼠 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 , 降低高脂血症小鼠体重 , 对 TC、TG、LDL - C含量有明显降低作用及对 HDL - C有升高作用。发现不同剂量绞股蓝滴丸均可明显降低大鼠 TC、TG、LDL - C含量 ,升高 HDL - C, 使 LDL - C/HDL - C下降。发现由绞股蓝、银杏叶、丹参等组成的“绞股蓝复方”有预防食高胆固醇饵料兔发生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彭世志等发现绞股蓝具有降低高脂血症患者 TC、TG、LDL - C和升高 HDL - C的功效。谭华炳等还发现“绞股蓝复方”能降低高脂血症患

绞股蓝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绞股蓝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史琳1,赵红2,张璐雅3,满亮4 1.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 2. 大连大学,辽宁大连 116622 3.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 110016 4. 沈阳红药制药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4 摘要: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是五加科外具有人参皂苷资源的植物之一,具有滋补保健、抗癌防衰、增强体质和改善脂质代谢等多种功能,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综述近年来绞股蓝药理作用的研究近况,为绞股蓝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生物活性成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绞股蓝;绞股蓝皂苷;药理作用;葫芦科;免疫增强剂 中图分类号:R282.71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376 (2011) 02 - 0125 - 05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SHI Lin 1, ZHAO Hong2, ZHANG Lu-ya3, MAN Liang4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 2.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3.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China 4. Shenyang Hongyao Pharmaceutical Co., Ltd., Shenyang 110044, China Abstract: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is the one of the plants containing ginsenosides ever found from the plant not belonging to the Araliaceae. 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tracts of this plant exhibited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effects, such as nourishment, anticancer, anti-inflammatory, and cadiovascular effects. This review covers the progress about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G. pentaphyllum in recent years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scientific approach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determination of relevant biological active ingredients of G. pentaphyllum. Key words: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 gypenosid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ucurbitaceae; immunostimulants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的干燥全草,多年生攀缘草本,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国,为我国常用中药,又名七胆草、小苦药、遍地生根等。始载于明代的《救荒本草》作野菜使用,《本草纲目》中开始将其以“乌蔹莓”之名入药。味苦、微甘,性凉,无毒,归肺、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补气生津、健脾安神之功效。 绞股蓝作为一种与人参相似的免疫增强剂,有着“南方人参”的美誉,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抗肿瘤、抗血栓、降血糖、增强免疫力、保肝等作用显著。现代药学研究表明,其主要药效成分是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Gyp)。本文将近年来绞股蓝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加以整理综述,希望为今后对该植物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充分利用提供参考。 1抗肿瘤作用 绞股蓝皂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其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繁殖。日本学者竹本常松等指出Gyp Ⅲ、Ⅹ以及其他一些在C20、C21上有游离羟基的多种皂苷,对体外培养的黑色素肿瘤细胞(B16)、子宫颈癌细胞(HeLa S3)、肺癌细胞(3LL)以及肝癌细胞(MH1C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20%~80%,且在2~10 μg/mL随质量浓度增高表现出抑制作用增强,同时对正常细胞增殖无不良影响。体外实验证明Gyp能直接杀伤S180肉瘤细胞[1],作用浓度0.38%~0.75%的杀灭率为54.0%~87.5%。在绞股蓝总皂苷抑制小 收稿日期:2011-01-13 基金项目:沈阳农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20101006) 作者简介:史琳(1982—),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E-mail: linnashi@https://www.360docs.net/doc/f110639961.html,

四方草的功效与作用

四方草的功效与作用 在现代生活中,对于各种中草药,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四方草是很常见的一种,那么究竟四方草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一块来看看。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长叶香茶菜的全草。 【原形态】 长叶香茶菜,多年生草本,茎高40-60cm。常具铺匐茎,上升,基部以上四棱形,具浅槽,被粟色串珠状具节的短柔毛鳞秕状短毛。叶对生;叶柄短,有时近无柄;叶片狭披针形,长2.4-7.5cm,宽0.6-2.1cm,先端渐尖,基部狭楔形,边缘自中部以上具疏或密的锯齿,上面脉上被鳞秕状短硬毛,下面满布紫褐色腺点,脉上被鳞秕状短硬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4-30cm,由聚伞花序组成;下部的苞叶叶状,向上渐变小而呈苞片状;苞片卵形,披针形或线形;花萼小,钟形,花时长约2mm,明显10脉,被褐色腺点,脉上被鳞秕状短毛或近无毛,萼齿5,略短于

萼筒,二唇形,后3齿小,前3齿较大,均为卵形,果时花萼长约3mm,略俯垂,下唇明显较上唇长;花冠粉红色或白色,长6-7mm,冠筒直,向上增宽,冠檐上疏被红色腺点,二唇形,上唇具紫色斑点,长仅为冠筒长之半,具4圆裂,裂片卵形,极外反,下唇与冠筒近等长,狭卵形,伸展,扁平;雄蕊及花柱长长地伸出。小坚果极小,卵形,略扁。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边或林下湿处。 【化学成份】 地上部分含6,7-去氢总状土木香醌(6,7-dehydroroylea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长叶香茶菜甲素(16-acetoxy-7α -methoxyroyleanone)。

Xerophinoid C , 旱生香茶菜中一个新的二萜糖苷化合物

翁稚颖 1,2, 3, 黄胜雄1, 2,韩全斌1,肖伟烈1,孙汉董 (1 中国科学院昆明 植物研究所植物化 学与西部植物资源 持续利用国 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650204;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3昆明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从旱生香茶菜(Isodon xeropene)枝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到一个新的松香烷型二萜苷类化合物。通 过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为16,18-二羟基-7,15(17)-二烯-对映-松香烷-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 关键词:旱生香茶菜;二萜糖苷;Xerophinoid C 中图分类号:Q9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700(2007)02-256-03 * WENG Zhi-Ying1,2,3,HUANG Sheng-Xiong1,2,HAN Quan-Bin1, XIAO Wei-Lie1,SUN Han-Dong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ytochemistry and Plant Resourc es in West China,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650204,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39,China; 3Kunming Medical College,Kunming650031,China) new ent-abieta-glucopyranoside was isolated from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Isodon xerophilus.The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as16,18-dihydroxy-7,15(17)-dien-ent-abieta-3α-O-β-D-glucopyranoside by spectral methods. Isodon xerophilus;Diterpene glucoside;Xerophinoid C Isodon xerophilus(C.Y.Wu&H.W.Li)H. Hara is a perennial shrub native to Yunnan province. The leaves of this plant have been used as a folk medi- 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ore throat,inflammation,and influenza.This plant is belong to the Isodon genus be- ing rich in ent-kaurane diterpenoids(Sun et al. 2001).It’s the first time to get an abietane deterpene from I.xerophilus(Li et al.2002). as brown amorphous solid[α]28D-29.6°(c0.65MeOH).Its molecular formula was deduced to be C26H42O8on the basis of NMR data and from the negative HRESIMS that showed an ion peak[M+Na]+at505.2778.Intense absorption bands at3419,and1645cm-1were ob- served in the IR spectrum of in accord with the pr- esence of hydroxyl groups and C=C double bond,re- spectively.The1H NMR spectrum of exhibited sig- nals for aβ-glucopyranoside moiety in the structure. The anomeric proton appeared atδH4.29(1H,d,J= 7.6Hz,H-1′),which correlated in the1H-1H C OSY spectrum with a downfield double doublet signal atδH 3.16(1H,dd,J=9.5,7.6Hz,H-2′).In the same 1H-1H COSY experiment,the H-3′,H-4′,H-5′, and H-6′signals could be assigned unambiguously 云南植物研究2007,29(2):256~258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Tel:+86-871-5223251;E-mail:hdsun@https://www.360docs.net/doc/f110639961.html, Received date:2006-09-07,Accepted date:2006-10-11 作者简介:翁稚颖(1975-)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 Foundation item:This study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Yunnan Province(2004C0008Z)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0502026to Q.-B.Han.)

菜籽油化学成分分析

菜籽油化学成分分析 油酸、亚油酸。油酸、亚油酸为动物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而本身木能合成, 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其中亚油酸尤为重要, 它是细胞组织的构成部分, 线粒体和细胞膜的结构, 新生组织生长, 受伤组织的修复都需要。亚麻酸. 它是一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在菜油组成中占十分之一左右, 与气、光、热、温接触易于氧化。 芥酸。芥酸为十字花科植物种籽所特有, 莱籽油中含有近一半的芥酸, 它的凝固点高, 在4 ℃时就易硬化, 不易挥发, 特别是冷操时易形成固态, 在人体内的消化率亦低,

B_谷甾醇是食用菜籽油中的主要植物甾醇, 它的含量高低直接影响菜籽油的品质. 类胡萝卜素是使大多数油脂呈色的主要物质。该色素及其氧化衍生物是高度不饱和的多聚异戊间二烯烃, 属脂溶性, 不溶于水。目前已确知有75 种类胡萝卜素, 其中最重要的类胡萝卜素是β-胡萝卜素。在植物油中, β-胡萝卜素可以作为抗氧化剂抑制单线态氧氧化, 对油脂稳定性起保护作用。 食用植物油含有不皂化物, 其主要成分为甾醇、4-甲基甾醇、三菇烯醇, 这 3 类物质随油脂种类及加工不同而变化, 表现在种类和含量上的差异。菜籽油含有0.8- 0.9 % 的不皂化物, 甾醇约为5.5 9 %, 三菇烯醇约0.0 3%。在甾醇中, 芸苔甾醇(Brassiceasterol) 占5 -19% ,其含量远远高于其它油脂。 菜籽油不皂化物分离为甾醇、4-甲基甾醇、三菇醇和烃四类。 菜籽油不皂化物中街醇含量为57.9 %。甾醇中的成分符合十字花科植物种子油脂成分规律, 即β-谷甾醇为主(56.8 % ) , 它是良好的

液晶母体材料; 双键位置以△5-为主, 其中有β-谷甾醇(56.8 % ) , 菜油甾醇(28 % ), 菜籽甾醇( 13 % ) , △ 5-燕麦衡醇(1.9 % ) 。△7-甾醇含量极微。在甾醇中C28的甾醇即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共占41%。 菜籽油中除极少量饱和脂肪酸棕搁酸、硬脂酸(约2 %一3% )外, 其它几乎全是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20 % 左右亚油酸及亚麻酸。芥酸含量一般在45 %以上。 生育酚含量: 毛菜油为0.130% , 经脱胶碱炼后为0.119% ,经脱色后为0.083% , 经脱臭后为0. 069%; 流向副产物中的生育酚为毛油中的47.1%。经脱胶碱炼、脱色和脱臭后, A-生育酚含量下降率分别为33. 1%, 49. 3%和1. 7% 。 生育酚是维生素E 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天然生育酚主要来源于植物油脂。生育酚是菜籽油中重要的微量生理活性成分及抗氧化剂。 α-生育酚在四种生育酚中的生物活性最高, 非α-生育酚的生物活性只有它的几十分之一至几分之一, 人及动物体内的维生素 E 活性几乎完全归功于α-生育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