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貌变迁的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地貌变迁的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地貌变迁的自然因素

4.1自然因素

4.1.1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土质松散,富含氮磷钾等养分,极易耕种。土质的松软肥沃也使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更早的孕育出了文明。但也是由于土质的这种特点,黄土一旦遇水就极易崩解。其抗冲、抗蚀性能很弱,致使沟道崩塌、滑塌、泻流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

4.1.2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的黄土由于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其地形有垂直节理性,直立性较强,但也已被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地貌不断的发生变化,形成各种新的形状。

4.1.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占地极广,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

黄土高原所在的不同位置降水量也不同,从降水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

东南部为半湿润区,位于河南中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C,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域的范围与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中部半干旱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C~12°C,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域的范围与草原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区则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C~8°C,年降雨量100~300毫米。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此区域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风沙活动较为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每年夏秋季节易发生大面积暴雨,24小时暴雨笼罩面积可达5~7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龙门、泾洛渭汾河、伊洛沁河为三大暴雨中心。形成的暴雨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西风带内,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形成强对流而导致的暴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1981年6月20日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暴雨强度达267mm/60min。另一类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压的扰动而形成的暴雨,面积大、历时较长、强度更大。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使得此区域黄土高原发育成的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比另外两个区域更极端也更明显。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因此,西北干旱区的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

总之,暴雨的冲刷形成了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也一定程度上的造成了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的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4.1.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发生于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亦称为造地貌运动。地球表面的形状,即现代地貌主要由新构造运动塑造。我国的地貌格局总体上来说由构造运动所控制,在西部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受该碰撞所产生的应力的影响,柔性地块迅速褶皱上升,形成东西向山脉,而一些刚性地块则断裂成为断块盆地。在东部沿我国大陆沿海的边沿弧,太平洋板块以较大的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由于这种俯冲作用产生的应力作用,使我国中部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一系列的隆起与凹陷的地貌格局,奠定了黄土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学基础。第四纪以来,除地球轨道三要素变化的影响之外,新构造运动,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黄土高原的地貌变迁也产生了间接性的深刻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气候的影响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温带草原的半湿润性气候,第二阶段变为为干旱的温带性气候,第三阶段变为内陆干旱气候带,即现在黄土高原的气候。并且,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的形成也有这很大的影响,即对黄土高原基本构造的影响。

由于气候、构造等的不断变迁,在黄土高原黄土分布范围阶段性扩展的同时黄土地貌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黄土古土壤的时空分布的变化:古水文网、河流阶地及地质构造的演化等的综合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貌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控制,构造演化和气候变迁。

大面积或局部的沉降、坳陷或断陷时期为黄土堆积期,如高原的主体部分,而高原相对抬升的时期为大的侵蚀期,其构造的演化。

气候干冷期为黄土沉积期.暖湿期为古土壤形成期.暖湿向干冷转换的时期为相对强烈侵蚀期,气候变迁还会导致河流侵蚀力的变化并形成气候阶地。

同时,新构造运动也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境内以黄土高原、平原为主,亦有少量山地,地貌形态南北迥然不同,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北部属黄土高原南缘的一部分,其中东北部为土石山地。北山以南为泾渭冲积平原,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依地貌和高度可分为黄土台原和河流阶地与河漫滩。 一、地貌类型 (一)平原 境内由渭、泾等河流作用所形成的堆积平原(不包括黄土台原),按其成因、形成过程以及形态特征,分为泾渭河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洪积扇裙等类型。 1、泾渭河冲积平原 主要是渭河冲积物以及泾河、清峪河、冶峪河和漆水河等河流冲积物所组成的平原,大部分布在渭河北岸和泾河下游东部,基本连成一片,范围较大,但在渭河北岸呈带状分布,泾河以东呈片状。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河漫滩及各级阶地等。 2、河谷平原 属渭河、泾河的一些较大支流如沣河、马栏河、漆水河、冶峪河等,以及泾河上游切穿黄土高原、黄土台原或冲积平原而形成的具有平坦较宽广的河谷阶地、河漫滩的地貌形态。 3、洪积扇裙和洪积扇 在北山南麓一带,从三原嵯峨山一直延伸到乾县石牛山,分布着东西向的带状冲积扇,其宽度不一,西宽东窄。洪积扇分属4个不同的洪积时代,即晚中更新世早期、晚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这是由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南缘在第四纪一直处在上升运动之中,故又使老洪积扇被切割,新洪积扇又在老洪积扇之下出现,但它们之间的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埋藏型洪积扇裙,也有迭置洪积扇裙。组成物质为含泥的砂砾卵石及含砂砾质粘土及次生黄土状土,全新世以前的洪积扇的上部,多为风成黄土或亚粘土、亚砂土层所覆盖。 一些范围较小,尚未形成洪积平原的现代洪积扇、冲积堆等个体形态,在境内为数众多,常附加在平原、台原、阶地等地貌形态之上。 (二)黄土台原 1、黄土台原 黄土台原为关中渭河两侧或山前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本市的黄土台原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以北、北山以南的范围内,泾河以西面积最大,是黄土台原的主体。 黄土高原以南正处在渭河北岸的断阶部位,而断块式断凸自北而南陷落,断凸上覆厚层黄土后形成阶状台面,阶状台面南低北高。黄土台原地势较高,海拔高度450~800米,平均高出平原200~300米,台原与平原往往以陡坎相接,成为境内地形的第二阶梯。 黄土台原的组成物质,下部多为第三系或第四系早期的洪积、冲积、湖积物,上部为第四系风成黄土或冲积黄土。台原表面一般比较平坦、完整,坡度一般在5°以下,很少超过10°,台原边坡冲沟发育,滑坡、崩塌、泻溜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里的台原间有河谷切割,其上有洼地、岗梁分布,各级台地以陡坎相接,相对高差50~150米。本市黄土台原依原面高程、倾斜程度、物质组成以及下伏地层,可分为两级。低者为一级台原,位置偏南;高者为二级台原,位处一级台原之北。

黄土高原的历史

2012/6/ 4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机电1110班 郑斌斌

目录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3) 二.板块的移动和位置确定 (5) 三.文明的孕育 (6) 四.文明的兴替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6) 五.古代黄土高原的变迁和发展 (7) 六.现阶段黄土高原的严峻现状 (10) 七.黄土高原的水土治理 (11) 八.参考文献 (15)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郑斌斌机电1110班 摘要: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所独有的特征地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黄土高原,为中国的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土高原孕育里中国最早的文明,并且在古代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更是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根源。近代,直至现在,黄土高原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导致黄河水位不断被太高,决堤危险越来越大,洪灾、泥石流,滑坡,成为了影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成为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中央也确实采取了很多可以用来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略有效果。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的研究治理新途径,希望在不就的将来能够将黄河流域治理好。 关键词:文明发源地、泥石流、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地区其主要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 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

海拔1500到2000米。黄土高原没有高大的山脉,加之过高的山脉不是黄土这种疏松的结构可以承受的,所以,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厚厚的黄土层覆盖的平均厚度为50-80米,最大厚度为150-180米,部分地区可以达到200米。 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四模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四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赤道B.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C.本初子午线D.20°E和160°W组成的经线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北纬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故答案选B。 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当涟水为绿色时,说明涟水地区当时是() A.阴雨天气B.晴朗天气C.暴雪天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云雨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当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时,看到涟水为绿色时,其天气状况为晴天,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浓,表示的云层越厚,故答案选B。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B.俄罗斯C.美国D.巴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之间面积大小不一,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地跨亚欧两大洲的俄罗斯,面积约1700万平方千米,故选B。 4.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月分配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幅图中,气温季节变化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B.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 C.哈尔滨>武汉>北京>广州D.广州>哈尔滨>武汉>北京 2.四城市气候的共同特点是() A.全年低温少雨B.全年高温多雨C.夏季高温多雨D.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1.A 2.C 【解析】 【分析】 1.通过气候类型图判断某地区的季节变化是看该地区的气温曲线变化幅度,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地区的气温年变化越大,以上四个城市中,气温年变化最大的是哈尔滨、其次是北京,再是武汉,最小的是广州,故选A。 2.由图中四城市的气候类型图可以看出,四城市的的气候特点都是夏季高温多雨,既没有全年低温少雨,也没有全年高温多雨,只有哈尔滨和北京是冬季寒冷干燥,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四大城市的气候类型,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5.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为了() A.缓解交通拥堵B.缓解人口老龄化 C.解决住房困难D.治理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当前出现

黄土高原

第三节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图文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 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 导课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2)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 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 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渗透乡土地理的知识,明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 请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 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2.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到的灞桥周围的窑洞景观,并分析居住窑洞的优点。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1(新版)商务星球版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读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通过图文资料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4、了解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和黄土风情,并能举例说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黄土高原的学习,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教学思路: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一个地形区: 本文首先通过地图、文字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及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然后通过图片感受地表景观特征及成因,并通过活动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最后介绍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欣赏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和“黄土风情”。 教学重点设计: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难点设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设计: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把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特色图片及歌曲<<黄土高坡>>(2分钟) 播放时提出要求:认真看仔细听。 同学们,这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生:黄土高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土高原——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展示课题:第一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创设情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郭岩伟作业]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LOESS PLA TEAU 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一论文: (一)环境变迁与农牧业: 1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1 2庞奖励黄土高原稳定同位素与古环境研究干旱区地理 1998/03 3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2 4吕卓民明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农史 1998/02 5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 6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2 7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8史念海黄土高原考察琐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3 9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中国农史 2000/01 10萧正洪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11朱士光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03 12陈逸平先秦时期陇中黄土高原自然面貌与农牧业的起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13马志荣. 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14韩茂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总体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10 15费杰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04 16邹逸麟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7吴宏岐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8王乃昂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19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0肖兴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1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地区的生态研究农业考古 2002/03 22周群英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干旱区地理 2004/02 23艾冲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03 24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25杨红娟清代黄龙山地垦殖的政策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1 26景爱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7王毅荣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旱涝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干旱区地理 2005/02 28赵李娜汉代河东郡农业状况初论农业考古 2005/03 29马东涛黄土高原泥流灾害成因及特征干旱区地理 2005/04 30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干旱区地理 2005/05 31戴鞍钢. 清末民初西部农业困顿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2张希彪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甘肃陇东地区为例干旱区地理 2006/05 33吕卓民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2 34徐文梅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35桑广书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干旱区地理 2007/03 36肖晨超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干旱区地理 2007/05 37徐象平试论清初人地关系政策的演变与调整??以黄土高原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设计思路 本课以“图表教学”为基础,利用Power point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图表文字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同时利用最基本的黑板板图教学,更直观,更能保持知识点与学生思维同步,同时更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围绕教材的内容设计能激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积极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定位黄土高原在祖国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 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Power point课件、相应教学视频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

(二)第二课时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地理真题汇编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真题汇编 (2019年济宁学业考)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本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据此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 ①减少土壤肥力②淤塞河道③破坏农田④生态环境恶化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有()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名胜古迹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1选D,2选B。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农田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并形成“地上河”;植被覆盖率减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第2题,黄土高原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国家政策支持,重点扶持能源工业的发展;黄土高原历史文化悠久,开发早,名胜古迹众多。 考点: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发展经济的优势。 (2019年苏州学业考)地坑院也称“天井院”、“地窖”,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图5)。据此完成2、3题。 3.下列关于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夏季多雨,易于蓄水②窑顶平坦,便于耕作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④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图6中的省K有地坑院分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解析】3选B,4选C。第3题,黄土高原的地坑院位于黄土塬,这里形成地下村庄的原因,一是地下冬暖夏凉,调节气温;二是造价低。窑洞顶部不是为了耕作。地坑院需要排水,目的不是夏季蓄水。第4题,地坑院分布在黄土高原,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即丙。甲是贵州省,乙是辽宁省,丁是青海省。考点:考查黄土高原传统民居及黄土高原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域。 (2019年连云港学业考)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地形景观图,回答5、6题。

新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新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新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 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墚、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现了黄土高原自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风土人情,并配上本地区所特有民歌——信天游。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严重打下基础)【讲授新课】 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 (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总结归纳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7省。 (3)(出示图片)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通过问题的引导总结出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指图的练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总结归纳方法) 【承转】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来自哪里? 学生可能给出风吹来的、流水冲来的等多种答案。 2、风成说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播放视频:风吹来的黄土 学生边观看动画,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黄土来自哪里? 2、距离沙漠的远近不同,沙子的颗粒大小有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视频中获取的信息,总结答案。 师生归纳:黄土来自蒙古高原、中亚及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西向东,沙子的颗粒逐渐变小。这些黄土的沉降过程,就像冬天下雪一样,而黄沙最后像雪花一样很均匀的飘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风成说,一是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二是动画的方式更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 【过渡】(出示图片)部分黄土地貌类型图。读图回答,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学生回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屏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片段。

(完整版)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 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二、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这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认真考察研究的科学家的共识.例如,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1929年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并对晋西陕北破坏森林后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情景很感慨地说:“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这一科学结论为大量历史资料所证实. 人类行为: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战国以后,情况逆转。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特别是两汉、隋唐、明清各代均有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人口增加很快。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战乱的平凡,要求有充足的军饷供应,这些使得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扩耕种粮,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但由于粮食单产低,只能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黄土高原的大片森林被毁,土壤遭到冲刷、侵蚀,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个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皆分亩为屯”的记载.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据《明经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形成了现在这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自然方面: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练习:第二单元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二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及其影响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为( ) A.矿产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 C.产业结构不合理 D.人口过多,增长过快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的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4.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有( )

①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②耕地质量下降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淤积下游河床 ⑤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6.水土流失会对内河航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使(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题组二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单位:米),回答下面三题。 7.“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8.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共性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差异性 成因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且两板块相对运动,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喀斯特)分布区之一,许多石灰岩地形发育得非常典型。这里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从化学知识中我们知道,石灰岩很容易受流水的冲刷和侵蚀,经过多年不断的流水冲击,低的、有水流的地方就逐渐地被冲成峡谷。山高谷深,人们常说:“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由于多雨,因而也就出现了那么多的沟谷地带。 黄土高原多学者都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形成年代 青藏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云贵高原距今约2.08亿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纪晚期,印支运动爆发,云贵高原形成;距今约3600万年至53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云贵高原被再度抬升。 黄土高原郭正堂等通过对董志塬的黄土和黄土下的上新世红粘土以及甘肃秦安的中新世晚期古黄土与古土壤序列(即以前称为甘肃系的地层)的研究,认为亚洲内陆荒漠化起源于2200万年以前,由此到620万年之间为较稳定的干旱化和气候波动时期,形成了秦安的黄土。自620万年到500万年是一个干旱时期,500万年到360万年这段时间则是一个相对温暖湿润时期。360万年以后黄土高原粉尘沉积的速率表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60万年这种再次增长加强,第四纪黄土大量沉积。 岩性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压揉褶带。 云贵高原多高山,有雪峰山、大娄山、乌蒙山等,主要岩性为碳酸盐类、砂页岩;主要土壤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等,土层薄,基岩裸露,坪坝地位石灰土,溶蚀为主;水土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