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第四编 五代宋元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编 五代宋元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编 五代宋元的美术

第四编五代宋元的美术

五代人物肖像画·宫廷画院画家周文矩能画冕服车器人物仕女,仕女画风格近似周昉,而纤丽过之,现存作品《重屏会棋图》《宫中图》(在平凡的情节中较为细致的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情态,写实技艺超出唐人水平);顾闳中与周文矩同时为南唐画院待诏,以画人物肖像著称,曾画过后主李煜的肖像。现存《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五代山水画·北方画家荆浩,字浩然,河南沁阳人,在其重要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中不但提出“图真”“搜妙创真”还提出了“六要”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伦,他还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还提倡山水形象要“气质俱盛”达到神形兼备,代表作《匡庐图》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平远深远兼具,技巧上较唐代有明显提高;关仝tong活跃于五代及宋初,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描绘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宋人认为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被称为“关家山水”代表作《山谿待渡图》和《观山行旅图》;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江南画家董源的山水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情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用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沈括《梦溪笔谈》)成功的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具有革新精神,其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代表作《湘潇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袖郊民图》;董源追随者巨然是金陵开元寺僧人,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五代花鸟画·以西蜀黄筌和南唐徐熙成就最高,黄筌代表院体风格,徐熙开创了水墨淡彩和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例,人们用“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来形容二家不同的艺术风格。黄筌继承唐代花鸟画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代表作《珍禽图》;徐熙的画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

宋代建国之初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是最为突出,成为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盛的时期,翰林图画院专为皇室贵族服务,绘制帝王肖像、宫殿衙署的壁画屏风以及敕建的寺观壁画还有宫廷书画的鉴定及临摹工作,画家进入画院需经人推荐或经过考试,根据其水平授予职位按月发给俸值,徽宗时设立画学,内分六科,除学习绘画外,还要兼习文字学典籍,以提高文化修养,宫廷绘画对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宋代宗教画·高益是宋初著名宗教画家,在相国寺殿画了阿育王变相和佛降鬼子母;武宗元-北宋重要宗教画家,代表作《朝元仙仗图》(壁画粉本小样)

李公麟对白描的形式和提高有着重大的贡献,代表作《五马图》、绢本设色的《临韦偃牧放图》

南宋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代表作《李白行吟图》《六祖图》《布袋和尚》水墨作品《泼墨仙人图》

张择瑞是北宋后期卓越的风俗画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内容丰富,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表现得无比生动真切。宋代许多

画家都擅长风俗画,苏汉臣及李嵩尤以此著称;南宋的风俗画家有:楼钥《耕织图》(描绘农作及蚕织的劳动过程)、南宋初期朱锐《盘车图》、苏汉臣《婴戏图》、李嵩《货郎图》

南宋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以蔡琰(女)的《胡笳十八拍》、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和李唐《采薇图》;描绘宋代帝王事迹者的代表萧照的《中兴瑞应图》

宋初的山水以李成、范宽(两家都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成就最高,李成尤负盛誉,中后期出现了以燕文贵的集山水界画于一体的“燕家景致”,以赵令穰rang为代表的富有诗情的小景山水,米芾父子的“米点山水”以

及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李成尤以画寒林平远著称,代表作《窠石读碑图》《寒林平野图》;范宽代表作《谿山行旅图》;郭熙-北宋画家代表作《早春图》描绘了春来冬去的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他的山水画主张由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标志山水画理论进入成熟阶段),他强调“可游可居之境”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北宋属于李成画派的著名画家有驸马·王诜shen代表作《渔村小雪》;米氏山水创造者为米芾、米友仁父子,米友仁画山水自题为“墨戏”,米氏以前山水画皆崇尚传神地描绘自然山川景物,米氏父子则运用简笔淡墨表现烟云溟濛的意趣,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米友仁的代表作《潇湘奇观图》;小景山水-在北宋流行,以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竹外桃源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轼赞美僧人惠崇的春江晓景;赵令穰生于北宋后期,代表作《湖庄清夏图》;青绿山水-出现于盛唐,李思训时期得到发展,宋代的青绿山水代表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伯驹。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gui ]以南宋四大家为代表南宋院体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明显的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李唐《万壑松风图》(注重景

物裁剪,采用中景);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马远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峭坚实的山石峰峦,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裁剪,描山之一脚‘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留出大量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间与诗意--“边角之景”,传世《踏歌图》是马远大幅山水代表作,《水图》精确而

生动的画出了江湖河海等12种不同状态的水势,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主要传世作品《华灯侍宴图》《西园雅集图》《梅石溪凫fu图》;夏圭与马远同时略晚马远用笔清劲而外露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代表作巨型长卷《溪山清远图》和仅存四段的《山水十二段》,马、夏山水大胆裁剪,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两宋花鸟图·北宋真宗时期四川赵昌以画色彩明丽的折枝花果著名;长沙易元吉善画猿猴;黄筌之子黄居寀的代表作《山鹧棘雀图》;突破宫廷花

鸟画成规的是北宋后期崔白,以画带有野情野趣的败荷凫雁驰名,突破“黄家富贵”之风善于表现在不同季节自然环境中花鸟的运动变化及相互关联,代表作《双喜图》《寒雀图》;宋徽宗·赵佶ji编《宣和画谱》代表作《瑞

鹤图》《芙蓉锦鸡图》

文人士大夫的墨竹墨梅·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绘画形成了独特体系,他们的作品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多好水墨写意,爱画梅竹以表现高洁品格。墨竹兴于晚唐五代,但取得重大成就的是北宋的

文同,自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仍见其所欲画者,急笔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代表作《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墨梅传说始自北宋华光和尚,而扬补之(扬无咎)成就最高,其墨梅有清雅闲逸出尘绝俗的情致《墨梅图》;南宋杰出的文人画家赵孟坚擅画梅兰竹石,墨梅师法扬补之,画白描水仙尤为著称,代表作《岁寒三友图》《白描水仙图卷》;宋末元初的郑思肖以画墨兰著称,自号所南,曾题画兰“纯是君子,绝无小人”以寄托高雅之情;法常-号牧溪,生活于宋末,擅画水墨写意花鸟,不少画流入日本,代表作《观音》《猿》《老松八哥》。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元代绘画发展中已跃居重要地位。

辽金的绘画·胡瓌gui生活于唐末及五代初年,契丹画家,代表作《卓歇图》是描绘契丹贵族射猎后休息情景;李赞华的《骑射图》契丹族;辽宁一座辽墓中出土两件绢本画轴,一为山水画《深山会棋图》一为花鸟画《竹雀双兔图》;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的辽代壁画墓是了解辽代绘画发展的重要遗存,辽庆陵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壁画墓《山水图》;内蒙古库伦1号辽墓最为重要的壁画是画于墓道南北两壁上的《出行图》和《归来图》;河北宣化张世卿墓出土的《散乐图》(表现音乐演奏及舞蹈场面)与北宋画风多有相似之处;金代宫廷画家张瑀《文姬归汉图》传世描绘后汉女诗人蔡琰从匈奴归汉的故事;金朝士大夫中有不少擅长绘画,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庭筠,尤以墨竹著名,是继文同以后最有成就的画竹名家,代表作《幽竹枯槎cha图》;武元直(金)擅于山水画,代表作现仅有《赤壁图》;金代士大夫画家-李山《风雪杉松图》表现深山幽居的情致,画风完全源自北宋,与南宋山水迥然不同;现存金代画马作品有赵霖《昭陵六骏图》。

元代前期的士大夫绘画·赵孟頫fu号松雪道人,在艺术上主张 a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意”b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现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形似和纤巧 c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进绘画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认为书画等同 d在花鸟画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从工笔重彩像水墨写意过渡的新画风,代表作《秋郊饮马图》是晚年人物鞍马的代表作,《鹊华秋色图》是山水画的代表作,体现“书画同体”的《秀石疏林图》;与赵孟頫齐名在元初画坛“复古”思想中活跃的还有钱选、高克恭等人,二人艺术主张上大体一致,钱选与赵孟頫同居“吴兴八俊”之列代表作《浮玉山居图》《白莲图》;高克恭善绘山水,融合米氏山水兼取董巨皴染而自成一体,代表作《春山欲雨》《云横秀岭图》;李衎kan著有《息斋竹譜》七卷,是古代竹画的重要专著。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生活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受赵孟頫影响。黄公望-代表作《天地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山居图》,《富图》为横卷,系应友人郑无用之请而作,黄公望还著有《写山水诀》在剖析画法中不忽略师造化,是一篇历来受到重视的画论;吴镇-号梅花道人,代表作《渔父图》吴镇画学董、巨兼泼墨之法,墨色深厚,具有苍茫淋漓的气势,与其他三位艺术手法不同,世人有黄、王、倪三家皆重笔,吴镇重墨之说,自谓“驰骋于法度之外,逍遥于尘垢之外”;倪瓒-号云林,代表作《鱼庄秋霁图》构图布局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征,一般为三段式布局,笔墨简略,善用偏锋,表现空寂荒凉的境界,自谓“仆之所谓画着,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索皴牛毛皴,代表作《春山读书图》《青卞隐居图》;·“元

四家”的山水画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怎样评价人文画艺术?A 元四家艺术

上的共同之处(也是文人画的共同点)a强调绘画的文学化,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b突出强调笔墨和以书入画;c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有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传统;B 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的、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和花鸟画的发展,使他们在表现技法上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浪漫精神,意境更广阔、丰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园地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继承董、巨画风的画家中,盛懋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画家。元代各家各派的共同点是从内容到笔墨都追求“士气”。

元代的水墨梅竹与花鸟画·元代花鸟画的主流是向文人情趣发展;元代水墨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作为创作主题,人们把画兰花过程比作众所周知的“永”字八法;元代画家批评家李衎在《息斋竹譜》中指出写竹杆用篆书,写竹枝用隶书,写竹叶用楷书,这与赵孟頫的“石如飞白木如籀zhou(大篆),写竹还须八法通”的提法是一致的;元代著名的水墨花鸟画家有:王渊、陈琳、李衎、王冕与柯九思。王渊的类似白描画法的花鸟画被视为他的创新,类似白描的花鸟画法更鲜明表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致,代表作《桃竹锦鸡图》·陈琳《溪凫图》·王冕-塑造繁花满枝的梅树形象是元代墨梅画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代表作《墨梅图》;柯九思曾任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注重以书法用笔入画,代表作《晚香高洁图》《清河阁墨图》

元代人物画及寺观壁画

元代卷轴人物画不如山水花鸟发达,且较少表现社会生活风俗的作品,主要是对古今高人雅士及文学作品的描绘。何澄擅画历史人物故事、鞍马及界画,是元初因画艺高超特别受到统治阶级的欣赏的画家,传世作品《归庄图》(取材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元前期擅画肖像画者有刘贯道和礼霍孙,刘贯道代表作《元世祖行猎图》(描绘忽必烈率臣狩猎情景)·王绎是元代末活跃于杭州江南地区的肖像画家,代表作《杨竹西像》《倪云林像》著有《写像秘诀》主张画肖像应在对方“叫啸谈话之间”·元代有一批画家继承李公麟白描画法,其中张渥较为突出,传世作品《九歌图卷》,卫九鼎作《洛神图》也是以秀润的白描表现的。

永乐宫壁画(道教壁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最优秀的古代壁画之一,现存四个殿,以三清殿、纯阳殿最为精美壮观,主殿三清殿中的壁画《朝元图》的作者为洛阳画工马君祥,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a 提供了民间画工的名字,这对研究元民间绘画的发展和他们师承关系很有意义;b 对研究宋代以及更早的道教壁画提供了借鉴资料;c 从表现技巧上可以看出民间绘画与其他画派之间的关系;d 对研究道教和佛教壁画提供了现实资料。

书法·宋四家是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李煜南唐后主,擅长行书,被称为“金错刀”;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摹本。

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最早最大的木结构塔;妙应寺白塔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喇嘛式塔;卢沟桥是中国北方目前最古的大型联拱桥;北宋时期最重要的建筑著作是《营造法式》是李诫完成的;《元代画塑记》是一本记录元代宫廷艺术家从事雕塑画像所需资料准则的书。

宋代陶瓷以青瓷和白瓷为主。汝窑有如雨过天晴般淡蓝色,隐现出细碎

的开片;耀州窑是有民间刚健清新的风格,大量烧民用瓷;定窑以烧白釉瓷为主;宋代景德镇所烧瓷器以影青瓷最具代表性,也称“青白瓷”;窑变--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神垕镇,该地古代称为钧州,故将其所烧瓷器成为钧窑,钧窑属青瓷系统,但烧窑工人创造了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使青瓷釉色上泛出海棠红、玫瑰色之类的色彩,打破了单色釉的局面,为后世红釉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宋代陶瓷中颇具特色的品种,这种釉色的变化成为窑变(钧窑大量烧制花盆);建窑--以烧造黑釉瓷著名;辽三彩具有鲜明特色,如模仿契丹皮囊容器而烧造的鸡冠壶。&a mp;a mp;l t;/ LI> 宋代缂ke丝技巧以非常高超,以定州所产最为著名。

宋代美术的特点

宋代美术的特点 聋人工学院姓名:孙帮学号:20132595 两宋时期的中国,从经济实力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又各自形成体系,构成宋代绘画繁荣的面貌,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 宋代绘画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局面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使命阶层的壮大,导致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多样化,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另外,绘画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身发展,以及对隋唐五代绘画的继承与发展,统治者爱好的推动等。 宋代的文人画题材广泛,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题材多以历史上的隐士、渔夫为主,以及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这些都显示了画家关注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文人士大夫画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积极的探讨绘画理论上,如注重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运用等。士大夫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目的在于自我的享受。他们喜欢在画幅上题字、写诗,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在山水化方面,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显示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的独特技巧,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这一时期的许多山水画家喜欢亲近自然,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花鸟画也是宋代绘画的重要类别,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宋代花鸟画家喜欢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草虫鱼一丝不苟,极为精工细丽,在设色上,崇尚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绘画的美学特征。代表人物如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绘画达到我国鼎盛的。他还擅长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是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地位;社会上中山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术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整理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商周青铜艺术1、青铜器分期 二里头文化期夏代青铜器的基本特点:(前19C----16C) 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器壁匀薄; 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基本是圆点,园块和几何纹饰; 3青铜器形体受陶器影响,为商代提供了参考。代表器物:乳钉纹爵。 商早期(盘庚迁殷)青铜器特点:(前16C----15C中叶) 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含铅量高; 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 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 商中期青铜器特点:(前15C中叶----前13C) 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 2)品类增多; 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 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 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 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 商晚期前段青铜器的特点:(前13C----前11C) 1)方形器大为发展; 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 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 4)器物方面代表器物:司母戊(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商晚期后段青铜器特点: 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 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 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 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代表器物: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 鼎,虎食人卣. 西周青铜器特点:周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 1)新出现了方形簋,西周早期,利簋;大盂鼎,三足圆鼎 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 西周中后期: 1)鼎,簋,鬲规范化,大克鼎 2)波曲纹的出现。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水器,虢季子白盘;颂壶东周春秋早期:(前770----前7C上半叶)子仲姜盘 春秋中期:(前7C上半-----6C上半)立鹤方壶(复杂美感、立鹤莲花) 春秋后期:(前6C下半-----前476年)越王勾践剑 战国时期:(前476----前221)镶嵌图像纹壶犀牛尊错金银工艺 2、青铜器文饰: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它形象狰狞可怕,用来“辩神奸”的图腾符号。春秋时代基本消失。 3、青铜器铸造工艺: ①陶范:内外范两层拼合成中空铸模,铸造铜器,完成后打碎内外陶范 ②失蜡法: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陶土包在外面做成外模,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艺术各期特征及黑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学习用书: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王逊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4、《中国美术全集》(古代部分),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5~1993年版 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演变发展过程,认识中国历朝各代的美术现象,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美术的知识,还在于引导学生在提高具有民族性质特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加深中国文化的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以后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各类艺术活动的打下基础。 题型举例: 大约包括四种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简答题与论述题。举例如下: 1、填空:古人称的绘画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2、单项选择:1.中国第一个皇家绘画机构成立于( )。 A.秦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3、简答:简述秦兵马佣的艺术特征。 4、论述:论述中国文人绘画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了解美术史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美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习要点:美术史和文化史的关系。 一方面美术史是文化史的一部分,而且美术作品更直接的反映了其所产生时代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文化史为认识美术史或作品提供了各种可靠的资料。 第二章史前美术 学习目标:主要从人类起源的角度,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认识中国石器时代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 一般了解:南北建筑;早期岩画。 重点掌握: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玉器之美。 新石器时期陶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陶器的起源和地域分布;彩陶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其工艺特点和造型、纹饰特征。 新石器时期玉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玉器的起源、地域分布;玉器的材料特点;良渚玉器的型制和造型、纹饰特征;玉器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 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中国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目前发现的早期的文化遗址为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距今约180万年)、陕西蓝田猿人遗址(距今约80-65万年)和北京猿人遗址(距今约57.8万年);中期比较重要的遗址是陕西襄汾的丁村人、高阳的许家窑人和陕西大荔的大荔人,都距今约20万年;晚期遗址的主要代表是北京的山顶洞人(距今约2-1万年)和山西朔县的峙峪人(距今约3-2.7万年)。 2、打制石器的造型和类型 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遗存至今的唯一的造型物品,它是当时人们利用天然砾石(鹅卵石)稍加打制而成的生产工具。从石料上打下来的叫石片,剩下的内核叫石核,对它们在进行加工便分别形成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用途并不明确,往往是一器多用,因此,今人将工具因用途而命名为砍砸器、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时长53年之久。五代虽然纷争并峙,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却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五代十国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南唐和西蜀,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南北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开发;经济已有很大的程度的发展。 一.五代十国的独特性 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史上的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五代十国的形成却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五代十国的文化、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后面的两宋时期各方面的飞跃,有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五代十国的特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画诗词音乐有一种附庸风雅的风气,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及时行乐”的表现。同时,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极为兴盛,涌现了许多的名作大家,也创造出了许多的表现形式——檫、点、染等技巧!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成就 五代十国虽然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五代的绘画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发展成了唐代艺术的世俗倾向。这一点,在两宋时期更为显著。比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为强烈的反映了世俗的美,同时五代时期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样式方面为绘画扩大了领域,为宋代的绘画艺术作了铺垫。花鸟画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更加强烈。从五代十国开始,花鸟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独特地位的一种形式。 三.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1.自从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社会经济开始恢复,绘画艺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善于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绘画技术,并直接和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在两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张择端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有描绘汉人于少数民族关系的画。例如《中兴瑞应图》《昭君出塞》《文姬归汉》《郭子仪见回纥》等 1.同时在宋代,描会自然景观的山水画在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四.宋代的人物画和年画 1.在北宋时期有多次大规模的绘制宗教壁画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画院为中心的,同时这也是画院画家的一部分。从古代保存下来的佛寺物品中可以看出,被画人物的精细,同时,画院也是绘制宗教壁画的主力军。 2.相对于佛教人物画来说,宋代的年画是非常值得人们欣赏的。早在宋代早期的时候就有木版年画了,同时也有手绘的。这种话很容易别世人接受,所以传播的非常快,影响也非常大。类容多为一些戏文故事、美女、娃娃、风景花卉等,其中戏文故事所占比例相当大,直到现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保留贴年画的传统。 由此可见,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史继李唐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了许多名家名画,对后世影响颇深。我们在惊叹之余同样要我们考究学习。

宋元时代山水画的艺术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三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与中期的郭熙深受荆浩的影响,作品仍体现着雄浑壮美的五代之风;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凝想与构思,其山水画的风格与李成的风格迥然不同,偏重壮美气势的意境表达,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壮观山石,山顶设置密林群体结构,一泻千尺的瀑布装饰点缀,使北方山川的壮美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一家。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 南宋时期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南宋四家”中,李唐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李唐的山水画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刻画得细腻真实,使用的是典型的“小斧劈皴法”,刻画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其作品逐成笔墨精练、阔略豪放、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山巅的丛树,近处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得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夏画风的兴起做了铺垫。 马远的《踏歌图》《倚松图》与夏珪的《临流抚琴图》,画中有诗,突破了前人的全景式构图,多画边角之景。“马一角,夏半边”。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踏歌图》这幅画在北宋全景构图法中有所创新,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一角,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于方硬中挺拔,皴法上除了马虫鸟远常用的“大斧劈皴”外,还使用方头尖尾“钉头鼠尾皴”。画面体现了马远利用“边角之景”独创意象所产生的魅力。在此绘画作品上所表现的“踏歌”,尤其是《踏歌图》通过四个年龄、姿态各不相同的点景人物“踏歌”的形式,将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附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使整个画面统一在典雅、秀美、轻快的审美情绪意境之中。 元代山水创作分为前、后期,元代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群体主要有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非汉族画家以及蒙元宫廷或贵族赞助的画家所组成。其中以遗民身份出现的代表画家有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风尚古俊”的《鹊华秋色图

精选--中国美术史讲解--实用.doc

《中国美术史》复习总结 第一章:史前美术(实用目的性明确) 第一节(石器与玉器) 一:常见器具 1, 早期: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 2,中期:三棱尖状器石球 3,晚期:石镞石刀石锯 第二节(陶器)——陶器的诞生是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一:仰韶文化彩陶 1:时间上第一个文化 2:属于具象型 3:代表作《人面鱼纹盆》(半坡类型) 《鹳鱼石斧缸》(庙底沟类型)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1:地理上第一个文化(黄河上游) 2:属于抽象型 3:代表作《漩涡纹瓮》(马家窑型) 《舞蹈纹盆》(马家窑型) 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1:特点:属于黑陶 2:山东龙山文化代表作《高柄杯》(又称蛋壳陶杯)——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罄,亮如 漆 大汶口文化代表作《兽形鬶》(又称“猪形鬶” ) 四:陶塑 1:分类:器物局部装饰雕塑,拟形器(如:猪形鬶),小型独立圆雕(如:孕妇像) 2:孕妇像特征:腹部隆起,性特征明显,可能蕴含着生殖崇拜的观念 第二章;先秦美术(王权) 第一节(青铜器) 一:观察青铜器三步: 1:器形2:纹饰3:文字 二:青铜特点: 1: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主要为锡青铜 2:先秦青铜器主要采用合范铸造法铸造,还有失蜡法,复合金属熔铸法等。 3:先秦青铜器具从功能上可分为礼器,实用器具,雕塑三大类。 4:礼治的核心是通过尊崇王权和明辨等级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统治秩序,因而,青铜礼器也就成了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标志和具体象征。 5:青铜礼器的别称:鼎彝 6:青铜器主要集中在商周 7:青铜器艺术:铭文 (1)萌芽:甲骨文 (2)制作:用尖利的工具刻在坚硬的甲骨上 (3)金文亦称钟鼎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五代宋元部分

五代宋元部分 重点:民族政权的并立及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点: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友好交往。 知识体系:知识点及高考考点具体为:(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方法及技巧:应注意两点:(1)运用以人带事法或以事带人法整理知识线索,进而划繁为简、划难为易;(2)利用比较法记忆历史,通过各个角度的比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复习清单: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评价: (1)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得兵权,组编禁军,集中军权; (2)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集中行政权权;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经济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批、核准,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隐患。 2.“蕃汉分治”制度的推行与实质: 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的需要,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资料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② 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 C 形玉雕龙①1971 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

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6. 泥塑女神像① 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8. 饕餮纹①也叫兽面纹②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③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兽体身躯。④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称兽面纹。⑤常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简答题 1.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内涵:P92 ①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 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 ②“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 学准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谢赫的“六法”和顾恺之的“传神论”呈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 ③他的《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一部什么样的“百科全书”?P120 ①《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善于绘画艺术的通史,这部著作 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因此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②全书共分10卷,内容大致可分为4大部分:关于绘画历史发展的评 述;关于画家传略及画迹史料;关于绘画技法与理论;关于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③《历代名画记》所论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绘画的起源、功能、承继 关系、评论标准、艺术表现以及时代和地方的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新的见解。 3. 何为佛教的犍陀罗风格? 犍陀罗作为古地名,指的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东部一带,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据

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他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的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 4.何为“文人画”,它的表现特点是什么?P143 ①文人画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画,北宋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 的概念,是没有功名的文人的画。 ②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人文思想的绘画,并以书法 如法,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③文人画以诗为魂,有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性特征。以诗的表现性、 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它不拘格套,任性而发。 ④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取材于山水,花 鸟,梅兰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的意趣,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注重笔墨情趣,体现文人趣味。 5.郭熙为什么要在文人画中表达林泉高致的情怀?P145 ①郭熙的《林泉致集》奠定了他在山水画史上的不朽地位。它是在山水 画高度成熟后产生的,一定程度上是对北宋后期之前山水画创作总结。 ②《林泉高致》正处于北宋时期儒道禅思想全面发展的时期,儒道思想 在郭熙绘画理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他身处官场,却醉心山水。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 第1周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 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概述 史书中被称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创造和劳动工具创造有关: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造耒耜,作陶器。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曾画过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第一节、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 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第二节、玉器 我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等,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典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 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董源,被誉为南宗的实质创始人,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他的江南山水画新体格,得到其弟子释巨然追随,并称“董巨”。他们的绘画在崇尚抒情写意的元朝得到推广。《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 巨然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宋代崇尚知识,以程朱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为两种冲突实现的代表。书法轻快活泼,是中国书法的另一高峰。“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如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从六朝起,文人将山水画的基本功能归纳为“畅神”、“卧游”,即在把对宇宙的领悟融入山水图象。在当时实性山水画风格基本完成,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氛围,这种做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宋初期绘画:960-1063 人物画:主要是吴派人物画在壁画中的复兴。《朝元仙仗图卷》,《八十七神仙图卷》。 山水画:“自然主义”,出现两个标程百代的画家,李成、范宽,覆盖形体影响了北宋的山水画。他们的画是直接师法自然和改造五代北方山水的结果,他们的风格被称为“齐鲁山水”、“关陕山水”。李成,擅长使用苍老枯枝、山石、人物、古碑等营造一种历史化和心理化的自然,《读碑窠石图轴》。范宽,清新自然,《雪山萧寺图轴》、《雪景寒林图》。他们的传人有许道宁。 李成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画风是承接着荆浩、关仝而来。他的山水画是纯出于写实,它的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胜。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也特别用心。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范宽的山水画最初学李成。他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有所得,又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范宽的山水是外师造化而来,即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等。 花鸟画:黄筌之子黄寀进入画院,黄家花鸟的装饰性、富丽逼真成为院体标准。徐派发展出一种“没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中国美术史青铜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 )。 A、礼器 B、乐器 C、兵器 D、车马器 2、秦陵兵马俑三号坑设计的是( C )。 A、主题部队 B、混合部分 C、军事指挥部 D、弩兵 3、创造“秀骨清象”风格的画家是( C )。 A、曹不兴 B、卫协 C、陆探微 D、张僧繇 4、开创我国青绿山水端绪的作品是( A ) A、游春图 B、江帆楼阁图 C、明皇幸蜀图 D、千里江山图 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 A ) A、安济桥 B、广济桥 C、宝带桥 D、安平桥 6、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 b ) A、李成 B、范宽 C、许道宁 D、郭熙 7、元代学识深厚的少数民族画家是( C ) A、钱选 B、李衎 C、高克恭 D、王渊 8、明代擅长“易园以方,易整以散”装饰手法的画家是( A ) A、陈洪绶 B、崔子忠 C、丁云鹤 D、吴彬 9、瓷器中的“粉彩”出现于( C ) A、嘉靖时期 B、万历时期 C、康熙时期 D、雍正时期 10、《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是( A ) A、吴有如 B、郑曼陀 C、张聿光 D、马星驰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A 2、C 3、C 4、A 5、D 6、B 7、C 8、A 9、C10、A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 D ) A、兽面纹 B、凤鸟纹 C、几何纹 D、鱼纹 2、秦汉时代表**仪登第的建筑物是( A ) A、门阙 B、墓表 C、享堂 D、坞壁 3、首先提出“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功能的是( B ) A、顾恺之《画云台山记》 B、谢赫《画品》 C、宗炳《画山水序》 D、王微《叙画》 4、我国第一部绘画断代史著作是( B ) A、历代名画记 B、唐朝名画录 C、贞观公私画史 D、续画品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明清 芥子园画谱明清时期绘画进一步普及于社会,作为学习范本的画谱纷纷刻板流传,《芥子园画谱》即是其中影响最大的画谱之一。《芥子园画谱》共分三集,初集为山水谱, 二集为梅兰竹菊谱,三集为花卉草虫翎毛谱。因对技法皆有简要分析,便于初 学者入门,故风行一时。 萝轩变古笺谱笺纸是古代文人书信或写诗时用的纸,讲求美观实用,明代后期套色水印用于笺纸的装饰,并将之辑印成集,遂有笺谱出现。《萝轩变古笺谱》为南京吴发 祥刊印,除用套色水印外,还创造性的采用了“拱花”技术。共182幅作品。杨柳青和桃花坞年画杨柳青位于天津西郊,又称“卫画”,杨柳青年画受到北方版画和院体画的影响,精工细腻,生动逼真,设色鲜艳雅致,题词讲究。在风格上追求绘 画效果,彩色套印可与彩绘结合。细腻鲜丽,人物形象俊秀传神。题材包括神#、 风俗、历史故事、戏曲、娃娃、美人、风景、花卉等。苏州桃花坞年画收到南 方版画影响,严谨细致,人物多作微笑表情。原色套印的传统形式,以粉红粉 绿为主,具有明丽雅致的效果,风俗、戏曲等题材的作品更具有南方地区特色。泥人张泥人张是天津张姓民间彩塑艺人的称号。“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题材广泛、 惟妙惟肖。艺术上雅俗共赏。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第一代匠 师名张长林,第二代张兆荣,第三代张景枯 景泰蓝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 以金或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细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 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 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 顾绣又称“露香园绣”。明代顾绣多以名人书画为蓝本,配以典雅,针线平整,形象生动,又略以画笔点染补绣工不足,表现古代书画名迹能得其韵致,而无生硬 造作之感。顾绣的成就大大促进了欣赏性刺绣艺术的发展。 嘉定竹派明代嘉定朱氏祖孙三人相继以刻竹著名,形成“嘉定竹派”,他们都擅长书画,所刻古贤、佛像、山水、花木、章法新颖,用刀如笔,意趣横生。 馆阁体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在科举试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 性。书法家有沈度,风格婉丽,雍容端庄。其弟沈¥, 吴门三家(明代书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体现着明代中期书法艺术的新成就。他们从古代书法艺术中广泛吸收营养,彻底摆脱台阁体的流弊,各自形成独特的风貌和 个性,具有相当的影响,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吴门三家”。 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总体上属于人文画派,四人风格不同。画风精笔墨,尚意趣。沈周、文征明比较接近,但也有所区别,沈周山水笔墨挺健,气韵浑厚, 形成了粗笔写意的新面貌,开创一代水墨浅络山水的独特风格。他的花卉,笔墨 尚朴,风格淡逸。文征明在融汇细润文雅,独具一格。唐寅运用了元人水墨写意 的笔墨,融合变化,形成了劲秀潇洒的风格。仇英摹古的功力深厚,师法南宋院体, 人物山水,多以工笔重色为主,风格浓丽典雅,兼能水墨写意,也具有刚健秀逸之 致。他所画人物仕女,形象优美,线条流畅,形成了明代后期人物仕女画的时代风 貌,对明清画坛影响很大。

宋元时期的中国绘画

宋元时期的中国绘画 宋代绘画的繁荣兴盛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汴京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靖康之变,宋氏南迁,绘画的重心又转移到杭州。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画家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精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技巧上都有创造。宋代绘画基本特点是:职业画家的活跃﹑宫廷绘画的兴盛﹑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题材风格多样化。 宋代人物画家和作品 北宋初期的宗教人物画继承了唐以来的传统,创作仍较活跃。至北宋中期,山水花鸟画迅猛发展,俨然已跃居于人物画的影响之上,同时人物画开始朝着新的方面迈进。在画法上由绚烂的重着色走向水墨是一个方面,在内容上重视更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风俗画与可以借古鉴今甚至讽喻现实的历史故事画,是另外一个方面。这在北宋后期均已出现,只南宋又有发展。 高益﹑武宗元的宗教画 高益宋初著名宗教画家,人称大高待诏,他在相国寺殿画了阿育王变相和佛降鬼子母,所画阿育王变相中的战争场面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嘉许,认为他通晓兵法。 武宗元(?-1050)北宋重要宗教画家,宗法吴道子,曾在开封洛阳等地画了大量寺观壁画。 李公麟和白描人物画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安徽舒城人。画技全面而扎实,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等无不精能。他的人物画长于形象塑造,别创新样。个人创作多以墨笔在纸上作画,这种不着彩色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注重格法技巧,又包含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致。代表作《五马图》﹑《西园雅集图》(失传)﹑《龙眠山庄图》(摹本)。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 梁楷南宋宁宗嘉泰年间的画院待诏,所画人物山水花鸟并精,擅绘洗炼放逸的减笔画,是在技法上的重要创造,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代表作《六祖图》《布袋和尚》《泼墨仙人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宋代风俗画

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

国画基础知识 4、中国画中的用墨,历来的画家都很讲究,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 技巧,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 和清】五种,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 10、用笔,中国画技法。笔不是指毛笔,而是指【勾、皴、点、染】等方法。 11、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焦墨法、 积墨法和蘸墨法】等方法。 7、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散点透 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焦点透视法】。首次提出山水 画“三远”的论著是【林泉高致】。 6、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中堂,条幅,小品,卷轴和册页扇面】 等多种。 7、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常用幅式有【条幅、横幅、中堂、扇面和 斗方】等。 17、工笔从画法上可分为【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 3、中国画以题材分通常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 国画中传统四君子是指【梅、兰、菊和竹】 8、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风格流派,自【元代】兴起,【明、清朝】以后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它在创作上张扬个性,强调【诗、书、画和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8、唐三彩常用颜色主要是【黄、绿、白】 10、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借鉴前代的【“白画”】发展为更具表现力 的【“白描”,其传世真迹有《五马图》】。 艺术家 6、六朝三大家:【顾恺之、陆探微“秀骨清象” 、张僧繇“张家祥”】。 4、元代四个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中山水画章法 稠密的画家是【王蒙】。 2、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仇英画法以【工笔重彩】闻名,代表作品是【《剑阁图》】。 16、清初四王:派分为两种,即【王时敏和王原祁】为一种;【王鉴 和王翚】为一种,取得“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收获的 画家是【王原祁】 7.五代山水四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和巨然】。 12、“南宋四大家”指的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 16、清初“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 8、画史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分别指的是唐代画家【“画圣”和“画祖”吴道子】和北齐【曹仲达】 8、唐代画家周昉,创造了【“水月观音”】之体,他的佛画风格被称 为【“周家祥”】。 4.最早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他创造的 线形被称为【春蚕吐丝 , 行云流水】。 10、“徐黄异体”指的是五代画家【徐熙和黄筌】的花鸟画风格。 4.麻皴技法的创造者是【董源】。 16、中国现代画家中,以山水画著称于世,其作品有“黑、密、厚、重,然虚实有致”特点的是【黄宾虹】 6、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 ,“与山传神”的画家是【范宽】 11、突破【“黄家富贵”】这种宫廷花鸟画成规的画家是北宋中后期的【崔白】 3、首先提出“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 功能的是【谢赫《画品》】 8 、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破墨”】山水,书写文人情怀。王 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泼墨】”之法。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减笔画”】,开启了元明清写 意人物的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