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一)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一)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一)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一)

摘要:重庆存在显著的高于全国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重庆经济发展,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展过程呈二元性,行政体制调整、工业扩张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加剧了二元性。加快二元经济的转换,应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重庆经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1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及二元特征

从历史上看,解放前重庆市的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发展,解放后一方面在“三线”建设时期,由于行政因素移植了大批工业,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国家工业基地的基础,机械、化工、冶金、食品和纺织工业实力较强,交通机械、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常规兵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重庆市地缘辽阔,广大的丘陵山区存在大量的传统农业经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重庆直辖后,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典型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特征日显突出。

1.1传统农业比重较大且发展滞后

(1)在产值结构方面,重庆市传统农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大,且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36.8%,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1995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25.9%,仍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下降较慢,始终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其相对规模应缩小、产值比重应下降。1997年,重庆直辖后,农业产值比重才较快与全国水平接近,2001年时只高出全国1.47个百分点,但自身比重仍高达15.23%,2004年占GDP的比重为16.2%。

(2)从就业结构来看,农业就业劳动力转移缓慢、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就业人员在农业部门的占77.1%,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1997年占57.2%,比全国高7.3个百分点,2000年占53.4%,仍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这表明改革二十年后,重庆市仍有一半的就业人员在农业部门,经济的二元性相当突出。从1978年到1997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为年均1.5%,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转移速度为年均1.7%,直辖后重庆市虽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1997年到2000年,重庆市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3.8个百分点,转移速度为年均2.3%,但是农业劳动人员比重仍很高。

1.2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

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有扩大趋势。从改革开放到今天,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因此,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相对全国来说要大些。1985年重庆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2.51∶1,1999年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为3.21∶1,2001年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为3.41∶1,

2004年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64∶1。

从重庆市城乡恩格尔系数来看,由于重庆市城乡收入水平的极度不平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份额就比较大,而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相对较小,恩格尔系数较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总支出中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相对较大,用于食物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份额就比较小,恩格尔系数较低。

1.3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差距大

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当二者差异较大

时表明存在严重二元结构。

改革二十年,重庆市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这个过程有起伏。20

世纪80年代,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常大,进入90年代后,96年到97年有缩小趋势,98年、99年又有扩大趋势,2004年时又缩小,这说明重庆市二元结构转换很不稳定。

2二元经济结构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不利于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总规模的绝对扩张,而且依赖于产业结构向发达国家类型的接近,即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刘易斯认为传统农业一般来讲成本高、效益低,当它不能通过现

代技术进行改造、不能与工业的发展同步时,就会制约现代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2.2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重庆市经济发展受到需求约束的制约

农业不仅给工业提供农产品、原材料、剩余劳动力,而且广大的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在农民收入不能有效提高时,这种潜在的消费市场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从而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利于政府“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的实施。

当农业不能有一个显著的发展时,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有效的增加,没有相应的购买力,工业品的生产会缩小。另一方面为工业部门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成本将会增大,将会增大工业部门的工资,减低工业部门的利润,不利于工业部门的扩张。

2.3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不利于重庆市小康目标的实现

重庆市2001年人均GDP仅为56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4%,整体上还没有达到人均GDP800美元的小康水平,2004年全市人均GDP达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但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35元,这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重庆市传统农业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党中央所提的小康社会目标是一个均衡发展,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逐步缩小的社会,重庆市如果不尽快设法转换现有的二元结构,不仅自身的小康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会影响全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重庆市经济结构转换中的问题及原因

3.1经济结构发展过程呈二元性

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自身依次顺应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演化过程。

重庆市在建国后行政力量的作用下,在本地区尚无充分准备、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情况下移植大机器工业,开始的工业化历程。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另一方面是重工业、先进技术产业,而缺乏处于中间演化阶段的加工业和轻工业。因此经济结构必然呈现二元结构,表现出城市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不强。

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重庆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 专业班级国商专2008-01 学生姓名滕杨学号2008631616 指导教师胡琳祝职称讲师 评阅教师职称 2011年6月15日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设计(论文)中引用他(她)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重庆科技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其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设计(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 年月日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摘要:文章以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为前提,运用产出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得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 关键词:重庆市;产业结构;二元经济;优化思路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实证分析 (一)产值结构分析 从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来看,产业结构布局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变化。如表1所示。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基本上没有现代服务业,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体,比重高达70.1%。到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明显被第二产业取代。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37.8个百分点,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形成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且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的2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突飞猛进,比重逐渐超过第一产业,截止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7.2:42:40.8。重庆市直辖之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007年有所回升,2009年又一次回落创历史最低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7

年第二产业比重过半达50.7%,且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仍居后于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 9.3:52.8:37.9,基本上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 (二)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评价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愈高,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愈高,经济效益愈好。重庆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第一产业较低,1999年达到0.3之后持续下降,直至2009年基本稳定在0.21左右,这表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增长潜力释放殆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二产业比较高,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这与重庆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发展战略相符。第三产业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并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可见重庆市产业结构的效益比较低。 国民经济中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强。从表3可以看到,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大,在3.5上下徘徊,说明重庆市的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这与重庆是国内二元经济非常典型的区域的事实相符。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商丘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丘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 题与对策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商丘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以商丘市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商丘市的产业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发现商丘市现在的产业结构还存在许多的不合理之处。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分布不科学、工业发展中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本文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丘市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结构优化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而良好的产业结构则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会在相当程度上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也就成为了判断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则是在借鉴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丘市的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商丘市的产业结构分析 1、商丘市的产业结构现状。根据商丘市政府发布的《2013年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商丘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居于黄淮四市第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三次产业比例为%∶%∶%,从数值上看商丘市2012 年的总体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此外在三大产业中第

二产业发展的尤为迅速,增长速度最慢的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经济总量而言发展相对缓慢。 2、就业结构现状。根据《商丘统计年鉴2013》所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商丘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从工业人员比例是%:%:%。从这个比例关系中不难发现,农业仍然是现在商丘市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同时农业人口是商丘市人口构成的主体。再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最少,这对于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非常不利的。 二、商丘市现在的产业中结构存在的问题 1、商丘市现行的三大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商丘市现在一、 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是%:%:%,因此,现在商丘市明显是以工业为主的发展结构。2012年商丘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为%远不及第二产业的%。现代一般认为最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三、二、一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第二产业保证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第三产业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商丘市现在的产业结构形式明显的不是最合理的形式。 2、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在商丘市现在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工业中又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生产总值超过了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还要多。同时,受限于现在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商丘市现在发展的重工企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消耗、高污染类的企业。而且为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商丘市过去对地区内的重工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标准。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结构调整也要经常进行,不能一劳永逸。要十分重视国际市场,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全面考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部署,提高国际竞争力。 (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3)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服从全局,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效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结构调整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就业和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结构调整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立足于存量资产的重组、优化,增量投入必须同激活存量密切结合。决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乱上项目,大铺摊子,引发又一轮投资膨胀和重复建设。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以农业为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条件,任何时侯都不能忽视。要多渠道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有序流动。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护农民权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放松。这方面的建设既要及早部署,又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提高技术起点,注意合理布局,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确保取得最佳效益。 第三,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根据需求,振兴机械、汽车、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调整、改造、提高轻纺工业。

重庆产业现状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2008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在1907-2008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

上升到2008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08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3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08) 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1997 200120052008(年) 图4 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 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1) 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2) 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 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 (2) 3.2 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3) 3.3 第三产业质量不高 (4) 4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4) 4.1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 4.2 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6) 5 优化对策 (7) 5.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7) 5.2 综合发挥各个区域内的功能,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 (7) 5.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产业效益 (7) 参考文献: (8)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姓名:袁丹学号:20100512118 班级:10资源(1)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等经济指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对徐州市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优化对策

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指区域内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区域生产力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一定体制机制下,资金、人力、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使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1]从本质上讲,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调整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重,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协调处理各经济要素的关系。[2] 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794.88亿元[3]增加到2012年的4016.58亿元[4],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801元增加到2012年46877元。全社会的固定资产由2002年的323.1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685.89亿元。由此可看出,徐州市总体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市场内部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徐州市的产业结构也应该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 徐州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有2002年的3.45:44.03:52.52 调整为2011年的3.01:38.58:58.41。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适时适度调节本国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增加,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就业与失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国际日新月异环境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一点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预测防范这些隐患,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另外再加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就业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现状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快速发展的核心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和其他元素在快速的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新的功能和运行机制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 2003至2006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自70年代以来连续四年。按实际汇率计算,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3.8%;世界贸易增长9.4%,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2%,达到1.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中经济体已提出了全面振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6年为7.3%,低于世界3.5%的整体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上升到了全球的贡献率为30%,25%,按照购买力平价超过50%。其原因是:首先,由于投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其发展资源的经济能力增强的领域进入较快增长;其次,中东国家和贸易顺差得益于石油收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多的长期和稳定的员工队伍的工作,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约3%到目前的6%;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最强劲的经济增长,70年代2006年,5.2%的经济增长率;四是经济稳定增长在拉丁美洲,大国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以抵御日益增加的外部冲击的能力,经济增长在2006年的5.3%; 5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良好,虽然有过短暂的泰国金融风暴,东盟经济整体的声音,四小龙经济较快增长,2006年,亚洲(不包括日本)的8.3%的经济增长;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已经成为在美国之外的另一大动力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五年内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 在2007年,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很高。同时,在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严峻。这种不平衡的贸易不平衡主要表现,美国的贸易赤字在最近几年扩大,短短几年已经翻番。这种不平衡反映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相对缺乏美国的储蓄,而其他国家相对缺乏消费,而来自美国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正是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导致贸易失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反映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过流动性和利率上升的持续收缩,CPI增速在主要经济体目前都比较适中。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服务价格(特别是物价和生活相关的服务,如租金等)占主导地位导致了上涨,而贸易品(不包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但由于全球化和提高生产力和呈现下降趋势。但流动性泛滥的资产泡沫方面得到真正的体现。在经历不仅房地产价格仍然固执地上涨宏观调控(美国房地产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不太可能大幅下跌),以及股市继续朝着泡沫新的高度。2006年,全球股市上涨了近20%,已经超越了创建2000年初的历史峰值,同时,在流动性支持商品市场已经运行的高。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会接触到商品市场,流动性将支撑繁荣的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价格高企反弹,回到上升通道。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

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要 关键词:第三产业发张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一、产业分类 1.1三大产业分类法 1.2 第三产业 1.2.1 第三产业的概念 1.2.2第三产业发展理论 1.2.3第三产业地位和作用 二、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2.1重庆第三产业产值现状 2.2重庆第三产业产值和比重的变化 2.3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 2.4重庆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5与京津沪的比较分析 三、重庆市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重庆市产业结构有序度低,第三产业贡献率不足 3.1.2 重庆市第三产业相对竞争力不强 3.1.3 重庆市第三产业地域分布不合理 3.1.4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3.2 影响重庆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 3.2.1 历史和观念因素 3.2.2 重庆市第三产业市场化低,经营方式陈旧 3.2.3 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落后 3.2.4 区域不平衡的因素 3.2.5 城镇化因素 四、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对策 4.1 发展第三产业要树立正确发展观念 4.2 发展第三产业要推动其市场化 4.3 发展第三产业要优化其结构 4.4 要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 4.5 发展第三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并缩小区域差距 4.6 发展第三产业要加快城市化建设 4.7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五、参考文献 [1] 郑科;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伟;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3] 梁嫚;重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4]任华百;城市二元结构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危害及治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邓伟;京沪粤第三产业比较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6]杜延宇;上海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演变规律[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吴彦皓;上海第三产业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经济学简析

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经济学简析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客观上又需要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从需求结构看,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却相对不足,且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从而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加大。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扩大内需,使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 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所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工业逐步迈向中高端,使服务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从城乡结构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束缚了劳动力和资源的流动,使得城乡不能协同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使城乡资源能双向合理流动,高效配置。 从区域结构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这对扩大内需和拓展发展空间不利,对社会和谐稳定也不利。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 从所有制结构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失衡,从而造成了就业能力差、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贡献。 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从而导致了内需不足。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就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使得以要素投入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 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分类 / 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而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情况不明显,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但不明显,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重庆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个法则,农业实现收入的比重不断下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