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毒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是研究病毒复制的一个实验,最初为研究噬菌体复制而建立,现已推广到动物病毒及植物病毒复制的研究中。具体操作是将适量病毒接种于高浓度敏感细胞培养物,或高倍稀释病毒细胞培养物,或以抗病毒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的病毒特征曲线,即为一步生长曲线。一步生长曲线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

一步生长曲线不同阶段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以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它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隐晦期:指在潜伏期前期认为的(用氯仿等)裂解宿主细胞以后,此裂解液仍无侵染性的一段时间,这时细胞正处于复制噬菌体核酸和合成蛋白质衣壳的阶段;2、胞内累积期:即潜伏期的后期,指在隐晦期后,若认为的裂解细胞,其裂解液已呈现侵染性的一段时间,这意味着细胞内已经开始装配噬菌体粒子,此时电镜可以观察到。

裂解期:紧接在潜伏期后的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速增加的一个阶段。噬菌体或者其它病毒粒因只有个体装配而不能存在个体生长,再加上若宿主细胞裂解的突发性,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其裂解是瞬间出现的。但是事实上因为宿主群体中各个细胞的裂解不可能是同步的,故出现较长的裂解期。

平稳期:指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经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的数目达到最高峰,在这个时期,每一个宿主细胞释放的平均噬菌体粒子数即为裂解量。

实验方法

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方法如下:先把在对数期生长的敏感细菌悬浮液与适量的噬菌体混合,通常噬菌体和细菌的混合比例为1:10,避免几个噬菌体同时侵染一个细菌细胞。经数分钟吸附后,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该噬菌体的抗血清,以中和尚未吸附的噬菌体。然后再用培养液进行高倍稀释,以免发生第二次吸附和感染。培养后定时取样,将含噬菌体的样品与敏感细菌混合,在平板上培养,计算噬菌斑数。结果可见,在吸附后的开始一段时间内(5~10min),噬菌斑数不见增加,说明噬菌体尚未完成复制和组装,这段时间称为噬菌体的潜伏期。紧接着在潜伏期后的一段时间(感染后20~30min),平板中的噬菌斑数突然直线上升,表示噬菌体已从寄主细胞中裂解释放出来,这段时间称为裂解期。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称为裂解量。当宿主全部裂解,溶液中的噬菌体的效价达

到最高点时称为平稳期。

结论

通过一步生长曲线可以得出病毒的潜伏期和裂解量。潜伏期是毒粒吸附细胞受到感染细胞释放出子代毒粒所需的最短时间。裂解量是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稳定期受染细胞所释放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除以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目,即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

single burst curve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其基本步骤是用噬菌体的稀悬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以保证每个细胞至多不超过一个噬菌体吸附。数分钟后中止吸附并稀释后置于该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在一定时间内,每隔数分钟取样作效价测定。以效价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即为一步生长曲线,它可以反映每种噬菌体的三个最重要的特性参数:潜伏期、裂解期、裂解量。

双层平板法

又叫双层琼脂平板法

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噬菌斑的数量。

方法:双层琼脂平板法

1 倒下层琼脂

融化下层培养基,倒平板(约10mL/皿)待用。

2 倒上层琼脂

融化上层培养基,待融化的上层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每管中加入敏感指示菌 (大肠杆菌) 菌液0.2mL,待检样品液或上述噬菌体增殖液0.2~0.5mL,混合后立即倒入上层平板铺平。

3 恒温培养

30℃恒温培养6~12h观察结果。

4 观察结果

如有噬菌体,则在双层培养基的上层出现透亮无菌圆形空斑——噬菌斑。

微生物复习提纲及答案(全)

微生物学复习题纲 (未包含填空、选择、判断题部分)名称互译:(熟记以下中英(拉)的名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aris 产气杆菌Enterobacter areogenes 铜绿假单孢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根瘤菌属Rhizobium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诺卡氏菌属(Nocardia)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米曲霉 (Aspergillus oryzae) 毛霉属Mucor 根霉属Rhizopus 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假丝酵母属Candida 白腐菌 (white rot fungus) 红曲菌属(Monascus) 噬菌体(phage) CFU(colony 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单位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体由小增大的过程,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牵涉到个体细胞的增加、分化,器官结构及功能的完善。小儿生长发育总的特点为:出生后头2年身高、体重增长较快,2岁至青春期以前有较为稳定的增加,青春期快速增长,以后渐渐停止。体格发育有头尾规律,即:婴幼儿期头部发育领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增长不多而四肢、躯干增长速度加快。婴儿期头部高度占全身的1/4,成人头高占身高的1/8。 常用的小儿生长发育指标有:体重、身高、头围、胸围。 一、体重 体重是反映小儿生长发育的最重要也是最灵敏的指标。因为体重反映孩子的营养状况,尤其是近期的营养状况。体重可以受多种因素如:营养、辅食添加、疾病等的影响。体重在出生头3个月增长最快,一般为月增长600~1000克,最好不低于600克。3~6个月次之,一般月增长60 0~800克。6~12个月平均每个月增长300克。1岁后小儿生长速度明显减慢,1~3岁小儿平均每个月体重增长150克。1岁后小儿的体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体重(kg)=年龄(岁)×2+7(或8)

二、身长 身长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但它反映的是长期营养状况,短期内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营养、疾病等)对身长影响不明显。它主要受遗传、种族和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身长的增加同体重一样,也是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平均年增长25厘米。第二年平均增长10厘米,第三年平均增长4~7.5厘米。幼儿期孩子的体型由婴儿期的肥墩型向瘦长型转变。这期间躯干稍长些,下肢稍短些。幼儿期后,四肢的增长逐渐快于躯干的增长。一岁以后平均身长的公式为:身长(cm)=年龄(岁)×5 +80(cm)。小儿的身长与体重都可以用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来评价。 三、头围 头围是反映孩子脑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头围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1岁时平均46cm;第二年增加2cm,第三年增长1~2cm。3岁时头围平均为48cm,已与成人相差不很多了。由此可看出,脑发育主要在生后头3年。正常小儿后囟门3个月闭合,前囟门1岁~1 岁半闭合。过迟闭合要考虑有无佝偻病的可能。有的孩子出生时囟门就较小,闭合也会早些。这与母亲孕期营养状况较好有关。因此要综合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超量服用鱼肝油或超量服用及注射维生素D,一般问题不大。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孩子头越大越聪明,聪明与否和头围大小并不成正比。孩子的头围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了。头围过大则要考虑有无脑肿瘤、脑积水的可能。 四、胸围 孩子在出生时,胸围小于头围,随着月龄的增长,胸围逐渐赶上头围。一般在孩子1岁时,胸围与头围相等。但现在由于普遍营养状况较好,不少婴儿在未满1岁时胸围就赶上了头围。影响胸围增长的因素有:营养状况不好,缺乏体育活动及疾病造成胸廓畸形,如:鸡胸、漏斗胸等。孩子1岁后,胸围增长明显快于头围,胸围逐渐超过头围。到青春期胸廓发育很快,向成人体型转变。

微生物习题xiti

微生物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 1、什么是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 2、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特点?举例加以说明。 3、微生物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为谁? 4、试述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及其贡献。 5、什么是微生物学?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名词解释:细菌、原核微生物、肽聚糖、芽孢、荚膜、菌胶团、鞭毛、伴孢晶体、附器、异形胞、菌落、菌苔、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1、试述G+菌肽聚糖、G-菌细胞壁结构。 2、比较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异同,说明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3、什么是缺壁细胞?在原核生物范畴内有哪些细菌没有细胞壁?简述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 特点及实践意义。 4、依据鞭毛的数目和着生位置不同,可将鞭毛菌分为哪几种类型? 5、细菌荚膜依据其存在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有什么功能? 6、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7、芽孢有何特殊生理功能?其抗性机理是什么?芽孢的这些特点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8、什么是伴胞晶体?它在何种细菌中产生?有何实践意义? 9、试述苏云金杆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 10、什么叫菌落?怎样识别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 11、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各有何特点? 12、蓝细菌的异形胞有何功能?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名词解释;:真菌、酵母菌、霉菌、真核生物、真酵母 1、简述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2、以啤酒酵母为例,说明酵母菌的形态和繁殖方式。 3、毛霉、根霉、曲霉和青霉的特征各是什么? 4、比较根霉与毛霉的异同? 5、比较青霉与曲霉的异同? 6、霉菌的孢子可分为哪些类型?哪些是有性孢子?哪些是无性孢子? 7、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8、试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9、试述霉菌的菌落特征。 10、霉菌的有性繁殖分哪几个阶段? 第四章病毒 名词解释: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卫星病毒、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前病毒)、噬菌斑、溶源性细菌、溶源性、溶源细胞的复愈、病毒溶 源性转变、病毒粒子、亚病毒、包膜病毒、脱壳、效价、多角体病毒、蚀斑、感 染病灶、坏死斑。 1、何为病毒、病毒粒子?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病毒特征有哪些?) 2、病毒粒子包括哪些基本结构?

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0-18岁体重身高头围)详细解析

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0-18岁体重、身高、头围)详细解析 数字来源于全国学生体质调查,仅供参考。 表1 中国0~18岁男童体重参照值(kg) 年龄组下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初生 2.54 2.92 3.30 3.68 4.06 1月~ 3.84 4.47 5.10 5.73 6.36 2月~ 4.72 5.44 6.16 6.887.60 3月~ 5.40 6.19 6.98 7.778.56 4月~ 5.94 6.757.56 8.379.18 5月~ 6.267.148.02 8.909.78 6月~ 6.747.688.62 9.5610.50 8月~7.198.199.19 10.1911.19 10月~7.578.619.65 10.6911.73 12月~8.089.1210.16 11.2012.24 15月~8.489.5910.70 11.8112.92 18月~8.8710.0611.25 12.4413.63 21月~9.3110.5711.83 13.0914.35 2.0岁~10.0111.2912.57 1 3.8515.13 2.5岁~10.9012.231 3.56 1 4.8916.22 3.0岁~11.4012.911 4.42 1 5.9317.44 3.5岁~12.2713.8215.37 16.9218.47 4.0岁~12.6914.4616.23 18.0019.77 4.5岁~13.361 5.3017.24 19.1821.12 5.0岁~14.081 6.2118.34 20.4722.60 5.5岁~14.8817.1319.38 21.6323.88 6.0岁~15.7718.3720.97 23.5726.17 7.0岁~15.2519.3023.35 27.4031.45 8.0岁~16.2120.9725.73 30.4935.25 9.0岁~17.2222.9428.66 34.3840.10 10.0岁~18.4225.1531.88 38.6145.34 11.0岁~20.1527.9235.69 43.4651.23 12.0岁~22.2831.0139.74 48.4757.20

微生物复习题

绪论 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包括:属于原核类得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谭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2. 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巴斯德和柯赫分别都做了什么贡献? 答:巴斯德:否定了自然发生说,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氏消毒法。 柯赫:(1).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纯种分离技术) (2).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悬浮培养法)。(3).流动蒸汽灭菌 (4).染色观察(细胞染色技术)和显微摄影。 (5).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6).发现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7).柯赫法则。 3.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有哪些?你现在了解哪些技术? 答:(1).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 (2).无菌技术:接种微生物(接种环),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3).纯种分离技术:画线法、逐级稀释 (4).纯种培养技术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答:医疗:外壳消毒手术的建立,免疫防治法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磺胺等化学治疗剂的普及,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使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彻底绝迹。 工业:生物工程学,工业发酵技术。 农业: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做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5.简述柯赫法则。 答:证明某微生物是某疾病原菌的四项要求。 (1).一种病原微生物必然存在于患病动物体内,但不应该出现在健康动物体内。 (2).此病原微生物可以从患病动物分离得到纯培养物。 (3).将分离出的培养物人工接种到健康动物时,必定出现该疾病所特有的症状。 (4).从人工接种的动物可分离出性状与原有病原微生物相同的纯培养物。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 答:(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病毒 一步生长曲线

病毒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微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特征: 1、形体十分微小,滤过,电镜可见; 2、无细胞结构,分子生物,由核酸和蛋白组成,且一种病毒仅含一种类型核酸; 3、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宿主专一性,无独立代谢酶系,依赖宿主自身复制; 4、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1、大小:20~200nm, 多在100nm左右。 2、病毒粒子(病毒颗粒)构造 成分:核酸--核心、蛋白--衣壳核衣壳 衣壳粒包膜(类脂或脂蛋白) 病毒粒子对称体制:螺旋对称(TMV) 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 功能:核酸:遗传物质基础 蛋白:构成外壳,保护病毒免受核酸酶及其它因子破坏;决定感染特异性;决定抗原性。形态:球状(动物病毒);杆状(植物病毒);蝌蚪状(微生物病毒) 群体形态:病毒包涵体、噬菌斑。 噬菌体:多为蝌蚪状,结构模式图。头部为二十面体对称,尾部为螺旋对称。 病毒的分类:植物病毒:多含DNA,少数含RNA 动物病毒:DNA或RNA 微生物病毒:多含DNA,少数含RNA 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一.噬菌体 繁殖(烈性噬菌体为例) 1、吸附 2、侵入:头部DNA通过尾管注入至细胞中,外壳留在胞外。自外裂解 3、增殖: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双链DNA噬菌体三阶段转录,遗传信息转移。 4、成熟(装配):潜伏期 5、裂解(释放):裂解期 上述烈性噬菌体的生长方式,称为一步生长。 一步生长曲线:(潜伏期(隐晦期,胞内累积期)、裂解期、平稳期)

裂解量: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二.植物病毒:大多数为ssRNA病毒,基本形态为杆状、丝状和球状(二十面体),一般无包膜。 植物病毒的增值过程与噬菌体相似,但在细节上有所差别。因它们一般无特殊吸附结构,故只能以被动方式侵入。在植物组织中,则可借细胞间连丝而实现病毒粒的扩散和传播。与噬菌体不同的是,植物病毒必须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才脱去衣壳即脱壳。 三.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脊椎动物病毒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其核酸类型可分为dsDNA 和ssDNA病毒以及d sRNA和ssRNA病毒,其衣壳外有的有包膜,有的无包膜。 增值过程也与噬菌体和植物病毒相似,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大多数动物病毒无吸附结构的分化。少数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其包膜表面长有柱状或蘑菇状的刺突,可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黏蛋白受体上,腺病毒则可通过五邻体上的刺突行驶吸附功能。吸附之后,病毒粒可通过胞饮、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受体的转移等作用,侵入细胞中,接着就发生脱壳、核酸复制和衣壳蛋白的生物合成,再通过装配、成熟和释放,就形成大量有侵染力的子代病毒。艾滋病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981年首先在USA发现,1983年巴斯德研究所宣布分离出一种virus证实为AIDS的病原,1986年WHO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专门侵犯淋巴细胞,造成免疫缺陷。 传播途径:血液、母婴、体液 亚病毒 1、类病毒: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 2、拟病毒(类类病毒):一类包括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RNA。 3、朊病毒(羊瘙痒病、疯牛病、库鲁病):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性蛋白。 4、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5、卫星RNA:一类存在于某专一病毒粒的衣壳内,并完全依赖后者才能复制自己的小分子RNA病原因子。 噬菌体与发酵工业:要防止噬菌体的污染,必须确立防重于治的观念,例如绝不可使用可疑菌种,严格保持环境卫生,决不任意丢弃和排放有生产菌种的菌液,注意通气质量,加强发酵罐和管道灭菌,不断筛选抗噬菌体菌种,经常轮换生产菌种,以及严格会客制度等。

微生物习题及答案3

一.名词解释 1.溶源性类病毒温和噬菌体效价一步生长曲线朊病毒病毒 二.填空 1.TMV 是螺旋对称体,腺病毒是T 偶数噬菌体是 2.通过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其两个重要的特征参数,分别是和3.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和三个时期. 4.昆虫病毒的种类有、、和四类 5.T4噬菌体的吸附位点是 6.病毒的核衣壳结构是:外壳是,壳体内是,二者共同构成;有些大型病毒外还包有封套,主要是有或者组成 7.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或;植物病毒多为病毒,噬菌体多为病毒 8.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 9.温和噬菌体能以整合在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形成细胞,该细胞具有,,具免疫性,溶原性细菌的复愈,还能获得一些新的特性等几个特征10.前噬菌体是噬菌体感染宿主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DNA,将这种细菌菌株称,这类噬菌体称。 11.病毒是,,的统称 12.噬菌体繁殖过程包括,,和,。 13.病毒的特点是、、、 14.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称作,溶源性细菌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会出现大量溃溶释放出噬菌体的现象称为;即便没有外界条件的影响极少数也会出现裂解产生大量噬菌体称为自发裂解。 15.震惊全球的“疯牛病”就是由亚病毒引起的。 16.目前流行的SARS是由引起的。 17.1892年俄国学者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18.腺病毒的衣壳是典型的对称 19.病毒壳粒的对称方式有对称、对称、对称。 20.请将下列微生物的代码配对填入对它们的描述:

代码微生物特征描述 A藻类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B细菌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 C真菌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进行光合作用 D 原生动物细胞结构复杂,但缺细胞壁 E病毒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 三.判断 1. 噬菌体裂解循环结束,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2. 病毒的刺突用作侵入宿主细胞。() 3. 溶源性期间,噬菌体处于潜伏状态。() 4. 同一病毒其壳体的壳粒成分是相同的。() 5. 有些ssRNA病毒无包膜。( ) 6. 一个病毒粒子就是一个裸露的RNA侵染片段。() 7. Viroids(类病毒) are the infections agents responsible for “mad cow” disease.( ) 8. HIV 具包膜,核酸是线状ssRNA。() 9. T4噬菌体的核酸是线状ssRNA。() 10. TMV 的核酸是线状dsDNA.( ) 11.有的具包膜的病毒其包膜外有刺突,刺突与其侵染特异性有关。()12“疯牛病”和“口蹄疫”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13、类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 14 SARS的致病因子确定为冠状病毒。() 四.选择 1.下述那种藻类与赤潮有关,并产生一种神经毒素:() A 褐藻 B 红藻C绿藻 D 甲藻 2.下述病毒的壳体属于螺旋对称的是:() A 烟草花叶病毒 B 腺病毒 C T偶数噬菌体 D 噬菌体 3.T4噬菌体的吸附位点是() A 刺突 B 基板 C 尾鞘 D 尾丝 4.下列属于T4噬菌体增殖过程早期蛋白的是()

最新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

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 用小儿身长预测成年时身高法1、男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2949;女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3109。用此公式要注意:只适用于正常足月新生儿;测量身长数据时如能精确到0.1厘米,身高的预测将更准确。 2、男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37.69(厘米);女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25.63(厘米),人体标准身高预测公式(遗传法则) (下述公式大体上符合“高加高生高,高加矮生高,矮加矮生矮”的遗传学原则。) 男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厘米) 女性身高=(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厘米) 骨龄可知孩子的生长潜力骨龄和年龄不是一回事,骨龄是生物年龄,与生长密切相关,常用来评价人生长发育的成熟状态。判断骨龄主要是利用X线,拍一张小儿右手腕骨的X片,根据腕骨X片显示的骨化点的个数及小儿的实际年龄就可以确定小儿的生长潜力。骨化点出现比实际年龄早,说明孩子的生长潜力较小;相反说明小儿生长潜力很大。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长高些,给孩子服用一些催长的药物,虽然暂时加快了小孩的生长,但由于“刹车”时间提前反而影响了最终的身高,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以上几种方法可相互参照,还可以预知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和孩子的生长潜力,如发现骨龄和孩子的实际年龄不符,应到医院检查。 青少年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在青春期生长突增中,身高的增长非常快。长高的原因主要是骨骼的发育。男孩平均每年可增高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女孩平均每年可增高5~7厘米,最多可达8~10厘米。这主要靠下肢和脊柱的增长。一般女性在19~23岁、男性在23~26岁身高才停止增长。这时因为骨骺闭合,所以不能再生长了。由于女性的骨骺闭合一般比男性早,所以成年女性比男性矮。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身材,这就要进一步了解可能影响身高的因素: (1)身高与性成熟早晚有关成熟年龄的迟早会影响急速成长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当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时,性晚熟的少女却还在长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12厘米。 (2)身高与营养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身高是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堆砌”起来的。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物质有5~10万种,组成这些蛋白质的8种必需氨基酸要靠食物供给。如果食物能提供足量的8种必需氨基酸,就能加速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骼软骨的生长发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试验表明,每餐面包中增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体重显著超过其他儿童。日本将6对孪生婴儿分两组进行试验,第一组给予正常营养,第二组在食物中增添赖氨酸。1300天后,

噬菌体简介

噬菌体 一、生物学特性 噬菌体(Phage)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它们个体微小,通常仅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结构简单,多数噬菌体仅由蛋白质和核酸两种成分组成,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包裹着核酸。在自然界单独存在的噬菌体不表现出生命规象,但具有潜在的生命力。噬菌体从吸附至宿主细胞上的一瞬间,就开始了自己的生命过程。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可将其分为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通过吸附、侵人、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等步骤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而温和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则将其核酸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并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宿主则转为溶原性菌株;但有时也有机率较少的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一样,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死亡。温和噬菌体对溶原状态和裂解途径的选择,取决于感染细胞内的一些宿主基因产物和噬菌体基因产物活性之间的平衡。[1] 噬菌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与其宿主的广泛分布分不开的。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群细菌尚未发现其相应的噬菌体,只有那些我们了解的还很肽浅的细菌才尚未见其相应噬菌体的报导。[2] 根据大小、形态结构特征,可以把噬菌体分为3种类型,一是蝌蚪状不可收缩尾的噬菌体,其头部为二十面体,直径约110 -120nm,尾部长220-230 nm,尾宽13-15 nm,无尾鞘、基板、尾丁、尾兹等结构。二是蝌蚪状可收缩尾的噬菌体,其头部为三十面体,约70nm x 110 nm,尾部长约120 -130 nm,尾宽约18-22nm,有尾鞘、基板、尾丁、尾兹等结构,该噬菌体似有包膜。三是短尾噬菌体,其头部为二十面体,大小为20 nm,尾部长约2-3 nm。 [3]

(整理)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1章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 2.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3.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5.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第2章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 2.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什么是芽胞?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 说明芽孢的抗逆性。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4.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衣 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 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 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试述古生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8.什么是学名?什么是双名法?用具体的例子说明。 9.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10.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示真核生物“9+2型”鞭毛的横切面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 6.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 质体的制备方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 8.试述真菌的孢子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 1. 名词解释:病毒粒子、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 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 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4. 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 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5. 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和结构特征?各类病毒基因组的复制策略有何区别? 6. 病毒复制循环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 以T4噬菌体为例说明)

儿童发育对照表

发育对照表

目录 体格 (3) 视听觉 (4) 理解 (4) 语言 (5) 手功能 (5)

体格 体格发育是小儿发育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体重、身长、头部、胸部、牙齿等方面。 1.体重 体重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体格发育尤其是近期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临床给药、输液也常根据体重计算用量。 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约为3kg.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入量的不足、水分的丧失及排除胎便,体重可暂时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后迅速恢复和增长。生后前半年增长较快,每月平均增长0.7kg.后半年增长速度变慢,1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9kg),1岁以内小儿估计体重的推算公式是: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后半年体重(kg)=6+(月龄×0.25) 1~2岁一年中体重平均增加3kg,2岁时的体重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周岁以后每年平均增加2kg,故2~12岁期间的体重推算公式是:体重(kg)=年龄×2+8 12岁以后为青春发育阶段,受内分泌影响,体重增长较快,不再按上述计算。因个体差异,小儿体重可波动在±10%.低于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高于20%以上,应考虑营养过剩。 2. 身长 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包括头部、躯干、下肢的长度。是反映骨骼发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为50cm.1岁内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1岁时约为75cm,1~2岁一年增长10cm,2岁时约为85cm.2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7cm,故2~12岁平均身长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身长(cm)=年龄×7+70身长的个体差异较大,若低于正常身长平均数30%以上,为异常。 3.头部 (1)头围。头围反映颅骨与脑的发育。正常新生儿约为34cm,第一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约为48cm,5周岁时约为50cm,15岁时即与成人相近。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大脑发育不全。 (2)囟门。前囟为额骨和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1.5~2.0cm(两对边中点连线)。一般在生后2~3个月随头围增大而略增大,以后则逐渐骨化而变小,至12~18个月时闭合。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闭合过迟见于佝偻病、克汀病和脑积水等。前囟饱满、紧张、隆起,表示颅内压增高,是婴儿脑膜炎、脑炎或脑积水等重要体征之一,前囟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后囟一般于生后6~8周闭合。颅骨骨缝一般于生后3~4个月闭合。 4.牙齿 牙齿可分为乳牙及恒牙两类。乳牙多于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最早4个月,如果12月仍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乳牙2~2.5岁出齐,共20个。2岁以内乳牙总数=月龄-4~6推算。6~8岁开始换生恒牙。约14岁时全部换为恒牙,共28个。18岁以后第三磨牙出现(有终生不出者),出齐后则为32个牙齿。出牙是一个生理过程,一般无特殊反应。但有的也可出现暂时性流涎、睡眠不安及低热等症状。佝偻病、营养不良、呆小病及先天愚型等患儿出牙延迟、牙质欠佳。 5.骨化中心发育 临床上通常采用左腕、掌、指骨正位X线片来了解和判断小儿的骨骼发育年龄。小婴儿可采用膝及髋部X线片来了解发育情况。骨骼简易计算法:10岁以前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等于年龄加1. 6脊柱出生时脊柱是直的。3个月小儿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第一个生理弯曲),6个月小儿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第二个生理弯曲),1岁小儿站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第三个生理弯曲),从而形成脊柱的自然弯曲,至6~7岁时随韧带的发育而固定。

第三章 病毒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病毒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包涵体:当病毒颗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观察的特殊群体,称为包涵体。 2.噬菌斑:将噬菌体与敏感宿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宿主细菌菌苔上出现的一个个透明圈或负菌落,称为噬菌斑。 3.烈性噬菌体:短时间内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通过裂解寄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核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核染色体上,随宿主细胞核基因组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寄主细菌裂解,称作温和噬菌体。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6.溶源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与宿主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7.溶源菌:是指在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 8.病毒多角体: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9.类病毒:是由单链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组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0.拟病毒:是一类包裹于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11.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包涵体和噬菌斑各有何实践意义? 答:1、包涵体是病毒颗粒的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别和计数等许多实际工作。由于不同病毒包涵体的大小、形状、组分以及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的部位均不同,所以包涵体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2、噬菌斑有一定的形态,可用作该噬菌体的鉴定指标,也用于纯种分离纯化和计数。 三、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答:预先分别配制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的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一般经10余h后即可对噬菌斑计数。 这种方法有许多优点,可弥补培养皿底部不平的缺陷,使噬菌斑大小一致、边缘

微生物思考题1

微生物学思考题 绪论 1、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 2、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3、什么是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菌落、芽孢、PHB、鞭毛伴孢晶体菌毛、LPS、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糖被、异形胞、磁小体、原生质体、L型细菌、性菌毛。 1、G+、G-细菌的细胞壁化学成分、结构及相关的特点有何区别? 2、依据鞭毛的数目和着生位置不同,可将鞭毛菌分为哪几种类型? 6、试用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芽孢耐热机制。 9、细菌主要贮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是什么? 10、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几类? 其中球菌按分裂后排列不同分哪几种? 12、典型细菌大小和重量是多少? 14、蓝细菌及其特点? 15、简述革兰氏染色机理、染色方法、步骤、结果是什么? 16、比较链霉菌和大肠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化学组成等异同。 18、细菌的糖被化学组成是什么?对细菌本身有什么作用?与人类有哪些关系?细菌糖被依据其存在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分别简述其特点。 19、细菌芽孢的作用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使之具有这种作用? 真核微生物 假根、子实体、吸器菌丝、菌丝体、真菌丝、假菌丝 1、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构造? 2、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孢子的特点。 3、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 4、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 5、比较真核与原核生物的异同。 7、真菌及其特点? 病毒 噬菌斑、病毒、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溶源菌、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亚病毒、包含体、包膜、原噬菌体、噬菌体效价、一步生长曲线 1、病毒粒子和核壳体的关系? 2、病毒的一般大小?病毒粒子的典型构造?病毒粒子有哪几种对称形式?试各举一例。 3、简述烈性噬菌体的生活史? 4、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可反映噬菌体哪些特征性参数?它们分别指什么?一步生长曲线可 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噬菌体分离

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噬菌体生理特性研究 1.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的纯化 划线分离纯化 2. 变形杆菌噬菌体、大肠杆菌噬菌体分离 器材: 菌种:变形杆菌、大肠杆菌 噬菌体样品:阴沟污水(100ml),土壤 培养基:3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4瓶,每瓶50ml),牛肉膏培养液,牛肉膏蛋白胨半固体培养基(倒上层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倒底层用) 仪器:离心机,细菌滤器,抽滤装置,恒温水浴锅,无菌涂布器,无菌吸管等 步骤: a.培养大肠杆菌至对数期600nm(OD值0.8左右) b.增殖噬菌体样品:取上述大肠杆菌培养液6ml于盛有50ml 3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的三角瓶内,后加入污水样100ml(离心并过滤除菌),继续37℃摇床振荡培养12-14h,以增殖噬菌体。 c.制备裂解液:将以上培养液3000r/min离心30min,将上清液过滤除菌,取100ml 滤液及5ml大肠杆菌液加入50ml 3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中,37℃培养12-18h 进行噬菌体富集。 d.将以上富集液3000r/min离心30min后,取上清液10mL加入5mL 3×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及相应宿主菌液1mL,室温下放置1h,37℃ 120rpm振荡培养 3.5h。 e.收集噬菌体:将上述培养液于4℃下12,000g 离心30min,上清液再经微孔滤膜(0.22μm)过滤,滤液即为拟含有相应宿主菌噬菌体的原液。 f.验证噬菌体存在:在大肠杆菌平板上,滴加上述滤液5-7小滴,同时滴加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进行标记,37℃培养18-20h,若出现噬菌斑,则证明滤液中存在噬菌体。 3. 变形杆菌噬菌体、大肠杆菌噬菌体纯化 (1)用接种环取菌液一环接种于液体培养基内,再加人0.1ml大肠杆菌悬液,使混合均匀。 (2)取上层琼脂培养基,溶化并冷至48℃(可预先溶化、冷却,放48℃水溶箱内备用),加入以上噬菌体与细菌的混合液0.2ml,立即混匀,并立即倒人底层培养基上,混匀,置37℃培养12h。 (3)此时长出的分离的单个噬菌斑,其形态、大小常不一致,再用接种针在单个噬菌斑中刺一下,小心采取噬菌体,接入含有大肠杆菌的液体培养基内。于37℃

微生物解答

第一章 1.试述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文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细胞退成无色。复染: 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2.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的耐热机制的? 芽孢的耐热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渗透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欣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何为“栓菌”试验? 即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固地“栓”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镜下观察该菌细胞的行为,结果发现,该菌只能在载玻片上不断打转而未作伸缩“挥动”,因而肯定了“旋转论”的正确性 4.对细菌细胞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设计表解。 一般构造: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拟核、细胞质。特殊构造:糖被、鞭毛芽孢 第二章 2.试对酵母菌的方式作一表解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一)无性:①芽殖②裂殖③产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后垣孢子) (二)有性(产子囊孢子) 3.试图示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并对其中各主要过程作一简述 1.子囊孢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芽产生的单倍体营养细胞 2.单倍体营养细胞,不断地进行出芽繁殖 3.两个性别不同的营养细胞彼此接合,在质配后即发生核配,形成二倍体营养细胞 4.二倍体营养细胞不进行核分裂,而是不断进行出芽繁殖 5在以醋酸盐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同时又缺乏氮源等特定条件下 6子囊经自然或人为破壁后,可释放出其中的子囊孢子 4.试以表解法介绍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可分化成哪些特化构造,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功能吸取养料假根 吸器 附着:附着胞、附着枝 菌核 特化的营养菌丝休眠(或休眠及蔓延) 菌索 延伸:匍匐枝

生长发育对照“生长曲线图”

近日,卫生部制定并公布了《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该标准制定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第四次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城区数据。参照标准主要有体重、身高以及头围等,且配有方便、实用的生长曲线图。 “生长曲线图是家长监测孩子生长发育情况更简单、直观的工具。”省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刘丽君说,儿童生长指标在上下两实曲线之间都属正常,接近中间的实曲线则为平均水平,接近上下两条虚曲线则说明孩子的指标稍高或稍低于正常范围。 家长判断孩子的生长情况,应该动态地观察不同阶段的数据,把各个阶段监测到的数值连成一条曲线,若这条曲线在正常范围内,且与参考曲线呈大体平行,这说明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比较正常的。否则,出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 刘丽君主任指出,在孩童生长发育正常的情况下,1岁之前前6个月每个月到医院监测一次,第9个月和12个月各监测一次;1—3岁之间,则半年监测一次;3—7岁至少每年监测一次。若孩子生长发育出现异常,则需根据医生建议定期监测。 此外,对于头围的监测在囟门未闭合之前显得更为重要,主要在孩童2岁之前。头围的增长代表大脑发育情况,若头围过大,则要警惕有脑积水,头围过小则会增加有小头畸形的可能性。 刘丽君主任指出,从临床上来看,贫血、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等多发于1—3岁的孩童,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水平。这个年龄段,家长们更应该注意孩子的营养状况。 如今,厌食的孩子越来越多,但经医生检查后发现,大多为非疾病性厌食,主要是家长们喂养方式不当造成的情绪厌食症,如有的家长以叫骂方式强迫孩子进食等导致孩子厌食。刘丽君主任建议家长们,应在孩子主动进食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喂养孩子。而且,孩子的食谱应多样化,给孩子多食用一些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讲究营养均衡。另外,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又白又胖才健康,让孩子过多地进食,实际上孩子的体重不应超出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曲线的正常范围。孩童肥胖是成人代谢综合征的高发危险因素,会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她主张孩子少吃高糖、高脂以及油炸快餐食品。 □本报记者方素菊.corrTxt_01{border-top:1px dashed #F0C8C8;margin-top:10px;}.corrTxt_01 h3{font-weight:bold;padding:5px 0 0 3px;line-height:25px;margin:0;}.corrTxt_01 ul{padding:0 0 0 18px;}.corrTxt_01 ul li{font-size:14px;line-height:%;}.corrTxt_01 a {text-decoration:none;}> 相关阅读:诠释10-11月龄生长发育规律家长应为孩子制作生长曲线图视频:婴儿生长发育及护理保健视频:2-3岁孩子生长发育指标家长应走出孩子生长发育误区为何5月是儿童生长高峰期?视频:婴儿生长发育知多少早产儿面临三大生长挑战4-5个月婴儿生长发育规律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微生物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菌株: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 2、气生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即是气生菌丝。 3、真病毒: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的病毒。 4、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5、假酵母: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 6.生长: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7、化疗:、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称为化疗 8、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仅用于大型发酵厂的大批培养基灭菌。培养基一般加热至135~140 ℃下维持5~15s。 9、鉴别性培养基:鉴别性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0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有害微生物,而对被消毒物品基本无害得方法。 11、菌落: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这就是菌落。 12、基内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

废物功能的菌丝叫基内菌丝。 13、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14、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叫一步生长曲线。 15、碳源:碳源是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氮源是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 16、培养基: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7、防腐:防腐是指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18、巴氏灭菌法: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门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法。 19、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是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20、防腐: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的一种措施。 21、伴孢晶体;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5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22、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3、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叫能源。 24、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25、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