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朊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朊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朊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摘要】朊病毒是一个超出经典病毒学和生物学的全新概念。1982 年,美国生理学家Prusiner 经过大量试验,突破经典病毒学理论提出了朊病毒概念,认为绵羊瘙痒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尚未证实有核酸结构的蛋白质浸染颗粒,并将其称为朊病毒蛋白(PrP)可引发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等。从理论上讲,“中心法则”认为DNA复制是“自我复制”,即DNA~DNA,而朊病毒蛋白是PrP→PrP,是为“自他复制”。这对遗传学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也有矛盾,即“DNA→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矛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会丰富生物学有关领域的内容;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探索生命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综述过往对阮病毒的一下认识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及方向。使人们更好的认知阮病毒。

【关键词】阮病毒综述特点研究现状

1.朊病毒的特性

1.1.朊病毒的一般特性

朊病毒的特性是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而且可直接通过蛋白质传播而不需经过DNA或任何遗传物质。它可被胰蛋白酶降解,被一些蛋白质变性剂或氨基酸化学修饰剂灭活或抑制,但对作用于核酸的酶或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对

一般的理化因子具有高度的抵抗力,目前常用的理化消毒、灭菌方法往往不能完全灭活朊病毒。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病毒感染后短期内机体不会有太大反应,到了后期一旦发现时,由于寄生时间长已很难治愈。当一个正常的细胞接受了外来的朊病毒,将会使原本正常的蛋白质转变成致病蛋白。这种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无法被正常蛋白酶所水解,因此会堆积在脑组织中(尤其是神经细胞),引起神经细胞凋亡(Apoptosis),进而星状细胞移除发生凋亡的神经细胞并形成脑组织中的空洞。

1.2.朊病毒的分子结构

朊病毒的早期认识多源于羊瘙痒病的研究,它是一种具有侵染性且不含核酸的蛋白质。朊病毒蛋白(PrP)分子量为27,000至30,000,是构成朊病毒的基本单位,PrP本身不具有侵染性,由3个PrP分子构成的“朊病毒单位”具有高度侵染性。PrP 还能聚合成杆状颗粒,约由1000个PrP构成的这种杆不单独存在,总是排列成丛。杆和丛都有传染性[7,8]。PrP由17种氨基酸,246个分子组成[7]。它包括两种形式[9]:细胞型(the normal or cellular form of prion protein, PrPc)和异常型(the pathogenic or scrapie form of prion protein , PrPSc)。PrPC分子量33—35KU,含一对二硫键和2个N 型复合寡糖链,二硫键和糖基化残基都在PrP的C端。N端含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序列,C端含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糖基磷酸肌醇锚受体结合位点

(GPI)[10]。PrPC是一种膜蛋白,已证明它是定位于细胞膜的穴样内陷类结构域(CLDS)[11]。PrPSc与PrPC具有下列不同生化特性:(1)在非变性去污剂中PrPSc是不溶的[12];(2)PrPSc具有相对的抗蛋白酶水解特性[13];(3)PrPC和PrPSc都依赖GPI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经磷酸肌醇脂酶C(PIPLC)酶解后PrPC从膜上释放出来,而PrPSc 不释放,TritonX-100进行相分配后,PrPC处于水相,而PrPSc处于TritonX-100相中[14];(4)特异的抗体只与PrPSc有血清反应,而与PrPC无反应,证明两者含有不同的构象表位[15]。(5)糖基化比例和部位不同,PrPSc糖基化比例要低于PrPC[16]。

1.3.朊病毒的传染途径

Jackson[20]认为人感染朊病毒病有三种可能途径:一是遗传突变,使朊病毒蛋白失去细胞型而易于折叠成致病型;二是医源性感染,如角膜转移手术中的捐献者为朊病毒的感染者[21],注射用的人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是提取于朊病毒病患者的腺垂体[21];三是饮食感染,如食用朊病毒病患者的脑组织[21]。而Alter [21]不认为遗传突变是感染朊病毒的病因,他提出自然得病学说,认为PrPSc可能是PrPC 翻译后转变而成的。

1.4.朊病毒增殖的可能机理:

大多学者认为有一编码朊病毒氨基酸序列的基因组,但此DNA不存在于朊病毒中,而是正常哺乳动物基因组的一部分。朊病毒的感染可活化或改变这一基因,使之转译出蛋白质。亦有人认为朊病毒中存

在某种小的核酸片段,它可能是基因活化的扳机。此片段插入到寄主细胞染色体的PrP基因前面,即在此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之前,插入的核酸片段可作为基因表达的启动子或强化子。如果朊病毒本身只含有蛋白质,PrP本身可能结合到DNA控制PrP基因转录的区域而起到同样的作用。大多数结合到DNA上的蛋白质都趋向于阻遏基因的表达,但一种蛋白质刺激其本身合成的现象并不是没有先例[22]。

此外,有少数学者认为朊病毒是通过与生物中心法则不同的信息流来增殖的。它可能先由PrP转译成RNA或DNA,然后再合成子代PrP。这一过程需要逆转译酶和逆转录酶,前一种酶还从未被发现过,也可大胆设想朊病毒的氨基酸序列可直接作为模板合成新的蛋白质分子,但这种蛋白质指导的蛋白质合成也从未被发现过[22] 。

可见,朊病毒增殖的研究不仅对这类特殊病原物是重要的,还牵连到生物中心法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

2.朊病毒的防治

2.1朊病毒的治疗

朊病毒病至今尚无有效疗法, 90% 病例均在1 年内死亡, 故在朊病毒病治疗方面各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发现, 蔗糖、海藻糖、二甲基亚砜、刚果红、多烯复合物、分枝多胺等, 在体内外均有抑制PrPc 转化为PrPsc的活性, 但大多难以透过血脑屏障[ 9] 。利用能分解磷脂酰基肌醇的磷脂酶可将PrPsc 从细胞膜表面除去; 使用螯合剂可除去PrPsc 分子中的金属离子, 改变基蛋白酶抗性和致病性[ 10] 。这些都颇具开发潜力。根据PrP 序列而人工合成的一些单克

隆抗体, 如anti PrP219232、Fab D18 等, 通过体内外试验也发现有抑制PrPsc 与PrPc 结合及转变的作用, 有的还能清除机体中原有的PrPsc。但一般半衰期较短, 透过血脑屏障效率差[20] 。但是, 最近的一项小鼠相关研究表明[21] , 如果及早发现, 朊病毒疾病或许可以得到治愈。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支持了通过降低患者脑内朊蛋白表达水平的早期治疗方案[22] 。同时, 此项研究还提出了一项检验朊病毒疾病疗效的新途径: 检测朊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认知情况。Giovanna Mallucci 和同事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07 年2 月1 日的?Neuron# 杂志上。在这篇新的研究中, 作者模仿人类的朊病毒疾病构建了认知和行为损伤的小鼠模型[23] 。患病的小鼠在早期就表现出辨认新物体、挖掘2 个方面上的能力缺陷。同时, 在脑细胞中的一些信号通路也发生了损伤。对小鼠河北医药2008 年11 月第30 卷第11 期HebeiMedical Journal, Nov 2008, Vol 30, No. 11 1783脑中的朊蛋白进行清除之后, 研究者发现患病小鼠的上述症状都逐渐消失了, 恢复正常。

2.2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的研究

虽然由于阮病毒的特殊性,给治疗以及药物的筛选带来很大的难度。但从阮病毒发现至今出现了多种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 并且一些模型体现了诸多优势, 但鉴于朊病毒疾病的特殊性, 以下筛选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而这些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在推动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乃至新药的发现中起着关键作用.相信人类科学发展的某天,终会找到克制阮病毒的特效药.

1 基于动物实验模型的抗朊病毒药物筛选

2 基于动物细胞模型的抗朊病毒药物筛选

3 基于无细胞体系模型的抗朊病毒药物筛选

4 基于酵母细胞模型的抗朊病毒药物筛选

5 基于朊病毒蛋白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计算机虚拟筛选

3.展望:

人们在结构水平上认识朊病毒已取得重要进展。这包括PrPC的结构、折叠动力学和可能转变成PrPSc的折叠途径的特点。蛋白酶消化敏感性实验和脑组织杂交分析证明PrPSc可采取不同的构象,所以我们现在至少已经知道朊病毒有不同的株型且相互杂交。朊病毒传播和致病的必需区域已被限定为两个不同片段,共同区域只包含106个残基,除在朊病毒构象方面取得喜人进展外,还没有人通过纯化、重组技术在体外获得有侵染活性的朊病毒蛋白。所以蛋白致病假说仍无法被证实。但随着X-射线衍射技术、核磁共振光谱等技术在朊病毒研究中的应用,朊病毒结构的研究即将取得成功,其功能学的研究已成为科研的工作重点,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能揭开朊病毒的面纱,最终攻克朊病毒病难关。同时找到其相应的治疗药物.同时阮病毒的出现可以说对人类遗传学理论有了很大的扩展和补充.在未来任务克服其难题的同时,对朊病毒其特殊蛋白构造的了解,终将对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学涛,王洪海,孟祥兵.朊病毒和朊病毒病研究进展.生命科学研究,200

2.

2.金奇.医学分子病毒学.科学出版社,2001.

3.C R Trev itt, J Co llinge. A system atic rev iew of priontherapeutics in exper im enta lmode ls[ J]. B ra in, 2006, 129, 2241- 2265.

4.宋有涛, 等. 一种高灵敏度的利用酵母细胞筛选抗朊病毒药物的方法[ P], 国家职务发明专利,No. 200910010219. 9.

5.宋有涛, 等. 一种在活细胞内精确定量检测抗朊病毒药物作用效果的方法[ P], 国家职务发明专利, No. 201010132003. 2.

6.宋有涛1, 吴宪远1, 何星蓉2,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的研究进展,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 辽宁沈阳110036.

7.方元. 牛海绵状脑病须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 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1, 2: 23.

8.以及网上上一些参考材料,由于比较多而杂故不一一列举.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982年,美国生理学家Prusiner及其同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突破经典病毒学理论而提出朊病毒(prion)的概念,认为绵羊瘙痒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尚未证实有核酸结构的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并将其称为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简称为PrP。朊病毒是医学生物学领域中至今尚未彻底弄清,与病毒和类病毒都很不相同的一种蛋白质传染病原体。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甚强、分子重量在27000~30000道尔顿的蛋白质颗粒,它们是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递的海绵脑病的特殊病因。 朊病毒是一个超出经典病毒学和生物学的全新概念,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或构型上的变化由良性变为恶性,即变为具有传染性的侵染颗粒,可引起人和动物脑内神经元空泡变性(即海绵状变性),所以这类病毒引起的疾病被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又称为朊病毒病。 一、朊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 朊病毒都是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病理学上的特点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退化、空泡变性、死亡、消失,最终被星状细胞取代,因而造成海绵状态。患者具有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已知人和动物朊病毒有以下几种:人的库鲁氏病,又称新几内亚震颤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又称皮质-基底节-脊椎变性综合征,也有人称其为人类海绵状脑病和早老性痴呆症(Presenile Dementia);致死性睡眠综合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吉斯综合症,又称脑软化病(Gersrmann -Straussler-Scheikerg disease,Gss);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MCD),即牛海绵状脑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传染性紫貂脑病(TME);猫海绵状脑病( Fel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FSE);羊瘙痒症(Sctapie),有绵羊瘙痒(Scrapie of sheep)和山羊瘙痒症(scrapie of gaats)两种;大耳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of Mule Deer,CWD);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olopathy,TME)。 这些疾病有些在二百年前就已发现,如人们在羊群中发现一种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兴奋、瘙痒、瘫痪等症状,最后死亡,称之为羊瘙痒病(Sctaple in sheep and goat)。1985年英国暴发疯牛病事件,人们注意到疯牛病的症状及脑部病理变化与羊瘙痒症类似,同属于海绵状脑病,多有食用病羊和病牛内脏或骨粉饲料的病史,于是人们才认识到种间传播的可能性,并将它们和人类的某些中枢神经疾病相联系,同时开始怀疑疯牛病会传染给人,至此,对此类疾病的研究达到高潮。 二、朊病毒病原学特征及分子机制 羊瘙痒病是最早发现的传染性脑病,其病原体也是研究最早和最多的病原体。1961年Chandler通过实验成功地把羊瘙痒病传染给小鼠,随后其他实验室的动物模型如白鼠、豚鼠、大鼠等相继获得成功,羊瘙痒病伴随纤维(Scrapie Associated Fibrile,SAF)是在Scrapie感染的小鼠脑组织用去污剂处理提取的膜性部分中观察到的一种特殊纤维结构。它有两个类型:Ⅰ型纤维,直径为11~14nm,由两根直径为4~6nm的原纤维相互盘绕而成,螺距为40~ 80nm不等;Ⅱ型纤维,直径为34nm,有四根相同的原纤维组成,每两根之间间隙为3~4nm。Ⅱ型纤维每100~120nm即出现一个狭窄区,狭窄区的直径约为9~11mn。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是自然发生朊病毒病的动物还是人工感染朊病毒病的实验室动物,在脑组织的提取物中均观察到SAF,而对照组均为阴性。 1982年,Prusiner等人发现羊瘙痒因子感染的仓鼠脑组织中部分纯化的Scrapie病原的片段,经过了修饰或者蛋白酶水解后能够减弱其抗原性,同时发现寻求Scrapie特异性核酸所作的试验不能证实它有独立的传染性,他将分离出的这一特殊的蛋白质——蛋白酶抗性蛋白称之为朊病毒蛋白(PrP)。PrP是一种膜蛋白,存在于大部分组织细胞中,其正常功能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细胞表面的信号识别和粘着有关;在淋巴细胞中,PrP可能与激活有关;在神经系统中,PrP可能与突触功能及调节生物钟节律有关。随着实验的进展,Prusiner又把朊病毒(PrP)称作传染性蛋白颗粒(proteine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该蛋白能够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作用,分子质量为27000~30000道尔顿,故又称作PrP27-30,用免疫亲和层析纯化去污剂溶解的病脑提取物时,PrP27-30浓度与朊病毒滴度成正

计算机病毒有那些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有那些传播途径 主要有:1.网络传播 2.软驱(读写软盘) 3.光盘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6554945.html,B存储设备. 病毒传播的途径--- 目前的情况下,病毒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进行传播: 途径1: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这类病毒虽然极少,但破坏力却极强,目前尚没有较好的检测手段对付。 途径2:通过移动存储介质传播,包括软盘、光盘、U盘和移动硬盘等,用户之间在互相拷贝文件的同时也造成了病毒的扩散。 途径3: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附着在正常文件中通过网络进入一个又一个系统,其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是目前病毒传播的首要途径。 ---防止感染病毒的方法--- 绝对的防止病毒感染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采取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您降低系统感染病毒的概率,减少病毒带来的损失,您可以参考执行。 方法1:购买正版的杀毒软件,而且最好选择知名厂商的产品,因为知名厂商的产品质量比较好,更新病毒库的速度及时,很快就能查杀最新出现的病毒。而且很快您就会发现:购买一款正版的杀毒软件的是非常超值的,因为您得到的回报将远远大于原先的付出。 方法2:从网上下载软件使用时一定要小心,最好到知名的站点下载,这样下载的软件中包含病毒的可能性相对要小一些。 方法3:打开所有的邮件附件时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论它是来自您的好友还是陌生人,建议对于那些邮件主题十分莫名其妙的邮件直接删除,因为根据统计,病毒通常就在那些邮件中。 方法4:打开可执行文件、Word文档和Excel前,最好仔细检查,尤其是第一次在您的系统上运行这些文件时,一定要先检查一下。 方法5:对于重要的数据,一定要定期备份;对于十分重要的数据,最好在别的计算机上再备份一次;特别重要的数据,即使进行多次备份也是值得的(我们看过了太多的用户痛心疾首的样子,因此强烈建议您这样做!!!)。 方法6:即时升级您的病毒库,保证它随时处于最新的版本,建议每天都升级一次病毒库。 方法7:建议采取如下的安装顺序:操作系统—>杀毒软件—>其它软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2015212374 世祺 摘要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高、传播围广的传染性疾病。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目前没有针对HIV的特效治疗方法。曾经由大卫·巴尔迪摩领导研发的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研究,然而这项耗时经年、耗资过亿的实验最终仍然宣告了失败。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实验失败了之后,艾滋病研究领域一时充满了悲观的声音,但更多的观点认为,目前艾滋病研究只是误入歧途。目前DNA疫苗成为了比较有希望的研究新方向,然而仍然有许多专家报以谨慎观望态度。随着对HIV的深入研究,HIV流行特点、流行株的克隆、测序和重配等基础工作的完成,以及HIV病毒本身生物学特性的阐明,我们依然有理由乐观的相信,人类将不断开发出新的更有效的疫苗,最终实现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感染。 一、为什么至今未能研制出HIV疫苗 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高度变异性是HIV及其他反转录病毒所具有的显著特征。HIV外壳蛋白的抗原性很低,而且存在不同型1。HIV可以分为主型M(main genotype)及A~I亚型,不同的亚型之间的差异可达30%以上,而且不同分化体之间还会产生重组体。HIV感染者虽然可以产生各种中和性抗体,但是这些抗体通常是病毒株特异的而不能交叉中和。艾滋病病毒的变异非常“聪明”。它们在复制的过程中错误率至少比人类高一千到一万倍。艾滋病病毒复制高错误率的代价就是一些变异后代的死亡,但是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就是药物对旧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时候,它立刻就会有新的病毒出现,避开药物的侵害。 1BurtonDR,WilliamsenPA,PattenPW,el:a1.Antibodyandvirus:bindingandneutralization.Virology,2000,270:1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摘要: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已被证实具有难降解性,“三致”作用且易在生物体内富集的碳氢化合物,它广泛存在于大气、水、动植物和土壤中。本文论述了多环芳烃的性质和来源,研究了它在各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着重阐述了它的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预处理方法,各种仪器监测以及生物监测的原理及方法,也论述了环境中多环芳烃的降解方法,涉及到物理降解、化学降解以及微生物降解。 关键词:PAHs 来源迁移仪器监测生物监测微生物降解 一、多环芳烃的定义、性质及来源 多环芳烃从广义上说上讲是指分子中含有2个或2个以上苯环的化合物,而狭义的多环芳烃是指若干个苯环稠合在一起或是由若干个苯环和环戊二烯稠合在一起组成的稠环芳香烃类[1]。它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也是环境中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目前已经发现的致癌性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已超过400种,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多环芳烃约几十万t[2]。美国环保局提出的129种“优先污染物”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有16种。 多环芳烃具有强疏水性,其水溶性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当溶液中存在其它有机化合物时,它们可与这些有机物形成胶体,使水溶性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由于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构成,结构稳定,不易被降解,且随分子量的增加降解性降低,故具有强吸附性,此外它还具有难降解性、毒性以及生物蓄积性,多环芳烃最突出的特性是具有强致癌性、致畸性及致突变性,当PAHs与-N02、-0H、-NH2等发生作用时,会生成致癌性更强的PAHs衍生物。另外,PAHs 很容易吸收太阳光中可见(400-760nm)和紫外(290-400nm)区的光。对紫外辐射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尤为敏感。另外可在其生成、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中,可直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并且可以间接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进入人体和动物,又由于其亲脂性及难降解性,易在生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及动物健康产生危害。 环境中的PAHs除极少量来源于生物体(某些藻类、植物和细菌)内合成,森林草原自然起火,火山喷发等自然本底外,绝大部分由人为活动污染造成,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煤、石油和木材及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即热解成因[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基础设施的完备,交通污染源也逐渐成为多环芳烃污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我国是燃煤大国,在北方城市,使用煤炉取暖的情况很普遍,而在煤炉排放的废气中,致癌性PAHs浓度可达1000ug/m3,另外,家庭炉灶每年所产生的PAHs的含量也相当多,以居室厨房内做饭时由于欠氧燃烧产生的为例,其中BaP含量可达559u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百倍;在食品制作过程中,若油炸时温度超过200°C以上,就会分解放出含有大量PAHs的致癌物;吸烟所引起的居室环境的污染,已引起国内外的关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曹译文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225) 摘要通过对已有艾滋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探究在艾滋病领域存在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支持两方面进行阐释,并从心理学与医学两个领域探讨艾滋病的防治现状。本文旨在了解当前社会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艾滋病研究方向的新思考。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态度;防治现状 1引言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有艾滋病病毒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力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1] 1985年,我国发现了首例HIV感染者,此后AIDS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截至2011年10月,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万例。据中外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组权威评估指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DIS, PLHIV)78 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即目前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2]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为准确掌握疫情、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病例报告数与实际感染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成为了解人群实际感染情况的重要手段。艾滋病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导致人们对它产生本能上的恐惧。 艾滋病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两大特点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国均加大对艾滋病的相关研究的投入,从预防方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预防艾滋病,也从有效疫苗、治疗方法等方面试图解决艾滋病这一难题。在艾滋病研究与防治这一方面,我国也从未停止努力的步伐。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关于我国艾滋病防治状况的论文新发表数量和累积数量越来越多。[3] 2艾滋病相关研究 在HIV感染者数量逐年增长的当今社会,因HIV的高致死率以及感染途径,使民众对艾滋病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与排斥。伴随着HIV感染者数量的提升,其心理健康情况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刘颖等人发表的《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中探讨了艾滋病污名形成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影响因素,试图探究其污名形成的心理学原因。同时就污名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其个人的发展影响与对家庭的影响,最后提出其干预措施,建议增加非感染者与感染者的积极接触以便包容与理解,除此外也加大知识传播的力度给予公众对艾滋病广泛正确的认识。 耿柳娜等人采用实验法探讨正念在吸毒人群对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吸毒者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相关不显著,而正念干预对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研究最终得出正念

朊病毒

生命科学学院11级生物工程 C01114013 宋强微生物学 朊病毒综述 一、朊病毒的发现 早在300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搔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搔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症症”相似。以后又陆续发现了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缩病)、猫的海绵状脑病。最为震惊的当首推1996年春天“疯牛病”在英国以至于全世界引起的一场空前的恐慌,甚至引发了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 B.P Prusiner),因为他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iron)。“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多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的蛋白质颗粒,它是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染性脑病(TSE)的一个特殊的病因。 二、朊病毒的概念 1982年stanly B1prusiner等提出蛋白质感染颗粒(pro 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prion)假说,提出了朊病毒(prion)的概念,他给朊病毒所下的定义是:朊病毒是不被大多数修饰核酸的方法灭活的蛋白质传染性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缩写为prion,今的朊病毒假说是唯蛋白质说,认为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不含核酸,分子量33kD~35kD,抗蛋白酶的PrPSc是其唯一(或主要)成分;它是宿主PrP基因编码的蛋白PrPC经翻译后修饰构象改变形成,在朊病毒病病理发生中起主导作用,其复制和分离物(或毒株)的不同特性都由其自身和宿主PrPC相互作用决定,而不依赖于任何核酸。

朊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朊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刁小龙,徐志良,边静静,施福明,杨飞宇,胡鹏年,陈扶香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dxl841016@https://www.360docs.net/doc/f116554945.html, 摘要:朊病毒病是人和动物的一种退行性脑病,主要包括羊骚痒病,疯牛病,以及人的克——雅氏综合症。其致病因子被认为是一种由正常细胞PrP蛋白经非正常折叠所形成的蛋白质(PrP sc)。PrP sc和PrP c来自于同一基因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但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因为PrP sc是一种不含有核酸的蛋白质感染因子,所以关于朊病毒的致病机理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有关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于PrP sc或ctm PrP在大脑中积累所致。 关键词;朊病毒,PrP,PrP sc 引言 朊病毒,也称为朊粒,是一种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传染因子。它是动物和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loathy, TSE)的主要致病因子。Prusiner的“唯蛋白”假说认为:TSE是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细胞型PrP(Cellular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 PrP c)转变为致病性的异常痒病型PrP(Scrapie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 PrP sc)所致。PrP sc在感染动物脑内形成不溶性的、抗蛋白酶的积聚物而引起动物发病,1985年英国爆发疯牛病后,朊病毒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朊病毒蛋白的结构特征、生化特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1 朊病毒病 1.1羊搔痒病(Scrapie) 早在1730年就有了关于羊搔痒病的记载。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但直到1936年,Cuill和Celle才通过试验证实其具有传染性。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性物质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病变组织仍具有传染性,因而他认为羊搔痒病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室验支持,因此没有得到认同。 1.2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 1920年,发现克—雅氏病。由Creutzfeldt 和jakob 两位神经病理学家首先描述报道,因而被命名为克—雅氏病(CJD)。其经典病例特征是:脑组织出现明显海绵样病变,星状细胞增生及淀粉斑块,与羊搔痒病病理特征相似。 1.3库鲁病(Kuru) 19世纪50年代,在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海拔1000-2000米高地土著Fore居民中流行着原因不明的库鲁病。临床症状为:战栗性震颤并发展成为发音障碍,失语直至完全不能运动,一年内即死亡。此病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后经检测发现库鲁病病理变化、临床经过、流行病学与痒病相似。 -1-

多环芳烃的处理方法探究

多环芳烃的处理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检测技术的现状,包括分光光度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固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介绍了多环芳烃降解技术的方法,最后总结了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环芳烃;灵敏度;降解 Stdy on the processing method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tection technology,including spectrophotometry,reverse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method,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supercritical fluid,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egradation technology,finally summarizes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rat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ensitivity;the degradation 多环芳烃(PAHs)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迄今已发现有400多种PAHs,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占被发现致癌物质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16种PAHs(萘、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苯(1,2,3-cd)芘、二苯并(a,n)蒽、苯并(ghi)北)由于存在显著的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被美国环保署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目前,中国只将7种列为优先污染控制物。 多环芳烃大部分是无色或淡黄色的结晶,个别具深色,熔点及沸点较高,蒸气压很小,大多不溶于水,易溶于苯类芳香性溶剂中,微溶于其他有机溶剂中。多环芳烃大多具有大的共扼体系,因此其溶液具有一定荧光。一般说来,随多环芳烃分子量的增加,熔沸点升高,蒸气压减小。多环芳烃的颜色、荧光性和溶解性主要与多环芳烃的共扼体系和分子苯环的排列方式有关。 PAHs的来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其中,自然源又分为:燃烧类(森林大火和火山喷发);生物合成(沉积物成岩过程、生物转化过程、焦油矿坑内气体)。人为源分为:流动源(交通、香烟);固定源(垃圾焚烧、家庭燃烧、工业活动、其它)。多环芳烃在大气中、水体中、土壤和作物中,食品中和人体中均有相应的分布、迁移与转化。 因此,多环芳烃对于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PHAs的激素作用,造成的致癌、致畸、致突变(肺癌,阴囊癌,呼吸道癌);基因毒性(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对免疫系统的破坏(烹饪油烟冷凝物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对T淋巴细胞的破坏比B淋巴细胞更明显);破坏造血和淋巴系统(能使脾、胸腺和隔膜淋巴结退化,抑制骨骼的形成,动物实验)。因此,对于多环芳烃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探究是有着极其重要的。

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朊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是造成人类及其它动物的多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的元凶,它不含有核酸,因而其生物学结构及特性、复制及致病机理具有特殊性,这也为朊病毒的鉴别提供了标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朊病毒的遗传也具有多样性,这造成了朊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障碍。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对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朊病毒 人类早在18世纪就发现了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1],但却一直无法分离出朊病毒病原。这是因为朊病毒不含有核酸和脂类,是纯粹的“有侵染性的疏水性蛋白颗粒”[2]。直到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病学教授Prusiner在对绵羊瘙痒病因子的研究中,才第一次揭开其神秘的面纱[3]。朊病毒的发现,无疑使人类对生命体的认 识,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不具有核酸却能复制的朊病毒是否属于生物的范畴,至今仍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特殊的存在。 1.生物学结构及特性 朊病毒是由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组成的,是具有传染性的结构简单的糖蛋白,其分子量为27000~30000Da[4],在电镜下看不见其病原颗粒。 朊病毒蛋白的前体(cellular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PrP C),是一种正常无害的蛋白质,是由宿主细胞一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产生的,多数存在于神经元中,能通过空间构象变化形成感染形式的朊病毒蛋白前体(scrapie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PrP Sc)。PrP Sc 再经蛋白酶的酶切作用可转化为具有侵染性的PrP27~30,最后通过纤维聚合自我成核作用,形成朊病毒蛋白。PrP27~30的浓度与其传染性成正比,经化学灭活处理后,其活性与传染性将同步下降。 1.1.理化性质 由于朊病毒是纯粹的疏水性蛋白颗粒,因此能抵抗多种核酸酶(包括RNA酶和DNA酶)的作用,但却可被胰蛋白酶降解,蛋白质变性剂或氨基酸化学修饰剂也对其具有灭活或抑制作用。它耐高温,能抵抗254nm紫外线的照射,但对237nm紫外线表现敏感[5],同时能抵抗离子辐射和超声波。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对其无破坏作用。 1.2.生化特性 由于朊病毒不具有遗传信息载体——核酸,不能像病毒一样通过逆转录,利用宿主细胞物质合成自身所需物质,因此,它不能形成包涵体,不能产生干扰素,也对干扰素不敏感, 同时不能干扰其他病毒产生干扰素。它不破坏宿主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也不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均不能改变其致病过程。在温和的清洁提取物中纤维状或短杆状朊病毒会大量聚合,表明其在非变性去污剂中不溶。朊病毒只以单体或是二聚体形式存在,所以用核磁共振(NMR)和X光谱分析不能辨别其构象[6]。 此外,由于朊病毒依赖于磷酸肌醇磷脂酶作为结合位点(GPI)附着在细胞表面,因此经过磷酸肌醇磷脂酶C(PUPLC)酶解后,朊病毒不会从膜上被释放[7]。 1.3.基因结构 PrP基因为单一基因,人、哺乳动物和禽类都具有该基因。人类朊病毒蛋白(PrP)基因定位于20号染色体,小鼠则定位于2号染色体[8]并与控制朊病毒潜伏期的基因(Prn-i)相连

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幼儿园中班教案

中班科学认知领域《病毒就是怎么传播的》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的来源,知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危害。 2、开展积极的行动,学会加强自我保护,学会正确洗手。 3、明白病毒就是可防、可治的。 教学重点: 能理解在家休息、勤洗手、保持作息规律就是能够抵抗病毒的重要方式。 教学准备: 1、有关病毒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知识。 2、准备预防病毒必须的洗手、开窗、戴口罩等相关动作图片。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您们有没有感觉到这个春节很特别呢?就是的,春节本事万家团圆的日子,大家走亲戚,串门,拜年就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可就是今年却因为有一种病毒,通过口沫等传播途径侵害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都要在家做好阻断传播途径。小朋友听过关于新冠肺炎的一些报道不?听过哪些内容呢? (二)了解新型冠状病毒。 1、这就是谁? 这就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已经跟她们战斗了一段时间了 战斗中进攻很重要,防护更重要哦!

2、新型冠状病毒就是什么?就是怎么传播的? 教师:病毒说:我的样子,就像就是一朵长满花瓣的花,所以我就叫长得像花冠的病毒,主要通过口、鼻、眼进入人体。有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在人说话、打喷嚏、咳嗽、吐痰的时候会产生飞沫,我在飞沫中传播。 (三)讨论演示如何预防病毒。 1、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病毒呢? (与幼儿一边回忆之前了解到得传染途径,边想出预防方法如勤洗手、打开窗户通通风、人多不去凑热闹、外出可以戴口罩等,并出示相应图片) 2、教师出示正确的洗手步骤图片,组织全体幼儿练习。 练习过程中针对错误做法进行纠正。介绍勤洗手,勤洗脸,不乱摸,以防病从口入。饮食前、大小便后、接触不洁物体后要及时洗手,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洗手要用消毒皂,手心手背都搓到,指缝中间不马虎,流水洗手很重要。 3、讨论:还有哪些对身体有益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抵抗病毒? (常喝水、不挑食、锻炼身体等) 五、教师总结 懂得科学防疫,积极主动应对,教育幼儿不怕新冠病毒。 小朋友们: 通过今天的活动,您学到了哪些预防知识呢?如果您周围有人不知道预防新冠肺炎的正确方法,您愿意告诉她怎么预防不?小朋友希望把

阮病毒的研究

朊病毒的研究 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质,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朊是蛋白质的旧称,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质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严格来说不是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严格来说,朊病毒由于没有DNA或RNA,并不能进行自我复制。它的复制方式是: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触到了生物体内正常的C型PrP蛋白,导致C型的变成了SC型。)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传染性的病变因子,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Prusiner认为它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 朊病毒的发现,提示在传统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之外,又增加了一种全新类型的病原因子,因其构造极为特殊,所以其生物学位置还未确定。 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朊病毒病和艾滋病并立为世纪之交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疾。 动物传播史 早在三百年前,人类在绵羊和小山羊中首次发现了感染朊病毒病的患病动物。因患病动物的奇痒难熬,常在粗糙的树干和石头表面不停摩擦,以致身上的毛都被磨脱,而被称为“羊瘙痒症”。该病广泛传播于欧洲和澳洲,潜伏期为18到26个月,患病动物兴奋、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瘙痒、瘫痪直至死亡。后来又相继发现了传染性水貂脑软化病、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猫的海绵状脑病等等。经病理性研究表明,这些病都侵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随病程进展,在神经元树突和细胞本身,特别是在小脑区星形细胞和树枝状细胞内发生进行性空泡化,星形细胞胶质增生,灰质中出现海绵状病变。这些病均以潜伏期长、病程缓慢、进行性脑功能紊乱、无缓解康复、终至死亡为主要特征。 朊病毒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患“羊瘙痒症”动物的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痒症”相似。以后又陆续发现了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缩病)、猫的海绵状脑病。最为震惊的当首推1996年春天“疯牛病”在英国以至于全世界引起的一场空前的恐慌,甚至引发了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 B.P Prusiner,因为他于1982年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多年来的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大全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大全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介绍一: 第一种途径: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这些设备通常有计算机的专用asic芯片和硬盘等。 二种途径: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传播这些设备包括软盘、磁带等。 第三种途径: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 第四种途径: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道传播。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介绍二: 病毒的传染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网络,二是软盘与光盘。如今由于电子邮件的盛行,通过互联网传递的病毒要远远高于后者。 腾讯电脑管家温馨提示:如何预防电脑病毒 1、不要轻易下载小网站的软件与程序。 2、不要光顾那些很诱惑人的小网站,因为这些网站很有可能就是网络陷阱。 3、不要随便打开某些来路不明的e-mail与附件程序。 4、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司提供的防火墙,并注意时时打开着。 5、不要在线启动、阅读某些文件,否则您很有可能成为网络病毒的传播者。 6、经常给自己发封e-mail,看看是否会收到第二封未属标题

及附带程序的邮件。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介绍三: 网络最成用的途径是邮件,软件下载,接受文件时 1.移动的存储设备 即指软盘、cd-rom、zip磁盘、jaz磁盘、移动硬盘等。其中的软盘是使用较为广泛存储介质,因此也就比其它几种磁盘有更多的传播机会。另外盗版光盘也是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主要途径。 随着大容量可移动存储设备(如zip盘、可擦写光盘、磁光盘-mo)等的普及,这些存储介质也将成为计算机病毒寄生的场所。 2.网络电脑网络是人们现在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的迅速传播铺平了道路。 在当今的国际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它来获取信息、发送和接收文件、接收和发布新的消息以及下载文件和程序。正因为如此计算机病毒也走上了高速传播之路。其感染计算机病毒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电子邮件:计算机病毒主要是以附件的形式进行传播,由于人们可以发送任何类型的文件,而大部分计算机病毒防护软件在这方面的功能还不是十分完善,使得电子邮件成为当今世界上传播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媒介。 www浏览:任何可执行的程序都可能被计算机病毒编制者利用,java applets和activex control也不例外,目前互联网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java applets和activex control来编写计算机病毒和恶性攻击程序,因此www浏览感染计算机病毒的可能性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随着HIV病毒的传播,感染人数逐渐增多。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本文收集了近期以来的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抑制剂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 本文通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其中pol 区编码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HIV 又分为HIV-1 型和HIV-2 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HIV-1 病毒所感染。[8,9] 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最终致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还可造成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损伤。另外周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脾脏)是HIV不断复制的场所,所以淋巴组织受到不断破坏。HIV感染时,嗜神经性HIV毒株对大脑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HIV感染人体后还会破坏胃肠道系统,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结果[10]。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应对方法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应对方法 摘要:目前计算机的应用遍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计算机病毒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和潜在威胁,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以及信息的安全性,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些特征、传播方式及防范措施十分必要。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分类传播方式预防查杀 一、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一般来讲,凡是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能够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包括软件和硬件)的代码,统称为计算机病毒。它通常隐藏在一些看起来无害的程序中,能生成自身的拷贝并将其插入其他的程序中,执行恶意的行动,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渠道从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 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 2、潜伏性。有些计算机病毒并不是一侵入机器就对机器造成破坏,它可能隐藏 在合法的文件中,静静的呆几周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繁殖、扩散。 3、隐蔽性。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执行程序,如 不经过程序代码分析或计算机病毒代码扫描,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很难区分开来。 4、破坏性。任何计算机病毒侵入到机器中,都会对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轻者占有系统资源,降低工作效率,重者数据丢失,机器瘫痪。 除了上述四个特点,计算机病毒还具有不可预见性、可触发性、衍生性、针对性、欺骗性、持久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计算机具有这些特点,给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检测和清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二、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系统病毒。系统病毒的前缀为: Win32 、PE、Win95 、W3 2、W95 等。这种 病毒的公有的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 *.exe 和 *.dll 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 2、蠕虫病毒。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 。这种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 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很大部分的蠕虫病毒都有向外发送带毒邮件,阻塞网络的特性。 3、木马病毒。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它是一种会在主机上未经授权就自 动执行的恶意程序。木马病毒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 4、Arp病毒。Arp病毒也是一种木马病毒,它是对利用Arp协议漏洞进行传播的 一类病毒的总称。由于其在局域网中威胁比较大,所以单独列举一下。此病毒通过路由欺骗或网关欺骗的方式来攻击局域网,使用户电脑无法找到正确的网关而不能上网。 5、后门病毒。后门病毒的前缀是:backdoor。该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 传播,给系统开后门,给用户电脑带来安全隐患。

我国艾滋病数据及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 近年来,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等地区的疫情比较严重,这6个省区报告的感染者约占全国总报告例数的80%。 根据中国卫生部、UNAIDS(联合国艾滋规划规署)和WHO(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做出的估计,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74%由性传播引起。 到201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超过37万,其中艾滋病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区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占全国77.1%。 全国艾滋病专报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至2010年全国艾滋病患者因各种原因死亡的病例总数分别为1809例、5544例、9748例、12287例和18987例。2010年死亡病例数是2006年的10倍多。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天发表的《全国抗病毒治疗病人特征及其变化》报告透露的信息。中国内地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已累计治疗病人10万例,艾滋病人的平均死亡率(指治疗与没有治疗病人合计)已从治疗前2003年的28.9 /100人年,下降到2009年6月的13.5/100人年,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病死率稳定在4—5/100人年。 现在,主要的传播模式已经发生这种变化。在目前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中,性传播占到近六成且逐年上升趋势。发展到这个阶段,说明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我们的艾滋病防控工作面临更严重的挑战。因为相对于其他传播途径,性行为的干预最为困难。 特别强调一下男男性传播,它的上升速度尤其明显,其新发感染在所有新发感染中的构成比例从2007年的12.2%猛增至32.5%,成为2010年新发感染的重要途径。去年我们在61个城市对5.7万多男同人群做了一个调查,平均的感染率是5%,西南几个城市竟然达到15%。 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拿74万除以13亿人口,我国的流行感染率在0.057%,这在国际上是低流行国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感染率达到1%,那就叫做广泛流行国家。如果超过3%,那就是严重流行国家。而我国离这个数字还相距很远,但是如果看几个局部地区情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云南、四川、广西、新疆这些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个别地市县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严重流行地区的标准,有的地方达到7%。去年在某省某县搞了一次调查,我们查了四万人15岁—49岁,结果查出三千多个感染者,感染率高的可怕,将近7%。四川的凉山、广西柳州市、贺州市,这些地方都是疫情严重的地区,新疆的伊犁、乌鲁木齐也是高流行地区,云南的德宏、红河。 以前积累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因担心招致社会歧视,一直不敢检测而处于隐蔽状态。由于病情发现过迟,确诊时已到晚期,患者已来不及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近5年报告的艾滋病死亡病例中,高达80%的人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死亡病例的分布与疫情严重程度基本相一致。他透露,一项对中国数万名艾滋病病人进行的为期5年临床研究发现,治疗过晚是患者最大的死亡风险因素。他强调,2003年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前,中国内地艾滋病病人病死率为30/100人年至40/100人年,而目前总病死率已经降至18/100人年。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病死率已降至5/100人年,为发展中国家病死率最低水平。 中国内地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已累计治疗病人10万例,艾滋病人的平均死亡率(指治疗与没有治疗病人合计)已从治疗前2003年的28.9 /100人年,下降到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