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其出发点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乃至人类的解放。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首先,它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其次,它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最后,它还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既然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二)人类对理想的追求经过了漫长道路。在我国古代《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对不合理现实的控诉和对“乐土”“乐国”的向往和追求。《礼记·礼运》篇设想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其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中,勾画了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历代农民都提出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近代康有为写的《大同书》,为人们展现了又一幅“大同世界”的图画;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思想。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不可能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他们提出的社会理想也不可能是科学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集中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吸取了历史上劳动人民和进步思想家的理想的积极因素,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容,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从空想变成科学。从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凭灵感或推理发现的,而是千百年来人们探索、追求理想社会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在对人类探索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结论,因此它也是科学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容: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国家已消亡,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觉悟,把生产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总之,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改造世界,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三)(1)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更不是为了剥削、压迫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全人类谋利益,使全人类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进步的理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已经消亡,全体公民都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把劳动作为生活第一需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马克思对未来的描述中,无疑也让我们感受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3)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科学的理想,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看到人类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却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要求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所形成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作这样的调整,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进行这种调整。因此,只有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所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必然结论。它既不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那种“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主观想象,而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长期以来,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和大胆地探索。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到二战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一批国家,都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共产主义运动,尽管当前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上存在并向前推进,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所以,共产主义理想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或设想,更不是虚无飘渺的“未知数”,而是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因此,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我们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若干历史阶段。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异常艰巨。现在,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所以我们要紧抓“经济建设”不放松。但同时又得抓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不抓,要么经济建设搞不上去,或者也可能背离共产主义方向。所以我们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正是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沿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的。

(四)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范围内分别地进行的。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七大重大报告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报告的最大亮点,其坚定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包含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观点,充满创新精神: 关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重要思想观点;关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的主要思想观点;关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的思想观点;关于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思想观点;(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一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伟大的思想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也是历史长河昭昭流淌的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

?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胡锦涛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

?

?

?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1、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2、原因: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决定的,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解放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是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落后于或超越于生产力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突出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邓小平指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必须要有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2)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a.坚持自主创新,注重协同创新。 b.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c.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 d.建立国家荣誉制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e.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诚信与和谐 内容摘要:诚信,是立国之本;诚信,是社会的基石;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核心;诚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需要;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诚信,是个人或企业进入社会或市场的通行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资本。社会和谐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执政党等和谐基础上的,这些关系都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就是诚信。 关键词:社会发展诚信和谐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等。这些重大决策是我

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最终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一伟大工程建设中,我认为社会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和谐与诚信 和谐,意味着和睦相处,谐平共生,“和”与“谐”二字看似有共义,实则有分义。“和”有“和面”之义,意即“面对面”商讨、议事、谈判;而“谐”具有“糅合”之义,意即“谐调”、“统一”、“共处”。《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所以,从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和谐思想。因此,和谐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即和谐必定是不同要素的协同互济,而不是简单的同一,要素的多样性是形成和谐的前提,“他平他谓之和”。二是关系的协调:表现为比例恰当,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比例搭配适度;各得其所,各种要素于相杂和在一起时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三是力量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测试题

2.1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满分25) 一、填空题:(4分) 1、_______________,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经济进入了___________时期。 2、创造财富最重要的资源是__________。 3、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3分)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为我们勾画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我们实现了战略部署的第一、二步目标,即() A.解决温饱问题 B.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C.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2、浙江义乌,从一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小县一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以有形的市场模式,演绎出无穷的经济发展潜力,创造出一个的商业奇迹。这说明() A.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义乌快速发展因为他们最聪明 C.义乌的发展模式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D.市场经济只在义乌起作用 3、我们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下列违背了此项内容的是 () A、炒股 B、玩六合彩 C、村集体办工厂 D、个人开办养殖场 二、多项选择题:(8分) 1、为了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社会中就应该形成______社会风气。()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2、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共同富裕要求的有() A.修筑青藏铁路 B.西电东送 C.某消费者协会积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 3、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 A.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B.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 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农业化 C、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

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先富的人要带动整个社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要求的共同富裕中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并不意味着这部分人可以用自己的先富,抑制其他人和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而是要求先富的人要有利于和带动他人和社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最广大劳动人民享受民主权利的保障,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根基 社会和谐有赖于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合理与否是影响乃至决定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社会结构一般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阶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一般都应和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应有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社会既要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也要有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公认的一个事实是,现代化社会的阶层结构一般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结构。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非常富有的阶层和处于底层的贫穷弱势的人口规模都比较少而社会中间阶层的人口规模为大多数或较大多数,这样的社会,才是比较稳定健康,也就是和谐社会。 原因何在?因为社会结构的协调有赖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而社

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又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没有全体人民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没有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的合理调整和良性互动,没有社会各基层的共同富裕,就没有什么和谐社会可言。“橄榄形”社会结构就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基本上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结构。 实际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由于共同富裕是与社会的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各阶层之间走上和谐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展开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一本质特征的客观要求,更是这一本质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从价值论的视阈来考察,社会主义应该是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为自己的价值本位,这是相对于以资本的个体占有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来讲的。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贫富差别和不和谐现象的批判中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扬弃中,并以理论、运动和制度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社会主义精神就是追求和谐。而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对和谐追求的先决条件就是共同富裕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和谐关系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比起以往的阶级社会,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平得多的社会,但它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既面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要为消除旧社会残留的以及由于自身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①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①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②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③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②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①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②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①新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D)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A、党风廉政建设 B、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C、能否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D、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是( A ) 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各民族的团结 D、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 C ) A、知识分子 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中国共产党 6.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 B ) A、从属于各个阶级 B、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一个独立的阶级 D、从属于社会各个阶层 10.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C ) A、民主党派 B、共产党 C、工农联盟 D、知识分子 4.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以后,工人的主人翁地位( B ) A、改变了 B、没改变 C、国有企业的没改变 D、三资企业和私人企业的改变了 5.新时期农民问题的核心是( D ) A、实现农业现代化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农业集体化 D、农民利益问题 11.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 A ) A、大陆范围内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联盟和大陆范围外联盟都是主体 D、大陆范围外联盟是大陆范围内联盟的基础

12.新时期划分两个联盟的依据是( C ) A、阶级 B、民族 C、不同地域和政治层次 D、信仰 【民族问题】 7.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根本特征是( B ) A、团结、民主、平等、互助 B、团结、友爱、平等、互助 C、团结、友好、平等、和睦 D、团结、民主、平等、友好 8.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 D ) A、根本路线 B、主要方针 C、重要政策 D、基本原则 9.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的关键是( D ) A、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B、要给予政策倾斜,给予扶持 C、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D、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 13.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B ) A、阶级矛盾问题 B、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问题 C、民族冲突问题 D、阶级斗争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BCD ) A、中国共产党 B、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C、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D、爱国统一战线 3. 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是(ABC ) A、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 B、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C、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 D、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4. 中国的农民是(ABC ) A、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 B、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C、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

初三知识点 政治第二单元 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

2.1走共同富裕道路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时间 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①市场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②经济更有生机和活力 ③经济增长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更大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①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③实现城乡和东西地区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④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⑤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含义 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体现:①内容—物质、文化、政治生活 ②范围—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③途径—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 5.共同富裕的地位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设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 7.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①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④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8.推动城乡发展的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 9.怎样缩小城乡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②国家要大力发展科技,走科技兴农道路(农业机械化) ③充分发展各地区比较优势 10.怎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①推进西部大开发 ②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③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⑤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法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 2.民主法治的鲜明特点 ①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核心)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 4.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成为领导核心 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党的主导思想(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和人民的关系】 5.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坚持党的领的重要性(两个根本保证)【意义】 ①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是确保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 7.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8.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①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②人民的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9.保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新要求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0.依法治国的概念 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标准)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客体),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1.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1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①有法可依(前提)②有法必依(中心环节)③执法必严(关键)④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3、试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化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导致远离根本目的的结果。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改革开放的一些政策调整之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也是因为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去孤立地看待是否符合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因此,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的首要的任务。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3)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不仅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中国的发展,而且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这个方面看,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中的地位不亚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 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国有企业改 革不再限于经营权的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它的主流是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 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2走向共同富裕 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2走向共同富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 ) A.对外开放 B.改革开放 C.对内改革 D.科教兴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无论是从速度变化看,还是从结构优化、动能转化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都更加明显”。下列对我国经济发展认识正确的是() ①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②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挑战③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高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发展阶段 A. 更高速度增长 B. 高质量 C. 中速增长 D. 高效益 4.下列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B.改革已经完成 C.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我国未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5.“将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2018年我国政府的“民生红包”之一。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产生的影响是( ) A.增强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 B.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C.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越来越理性 D.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效益 6.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五年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我国棚户区住房改造2 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 1 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这表明( ) ①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②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改革就是要使全体人民过上同样的生活 ④改革能实现同等富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③说明我国坚持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④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体现了党和政府( )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其出发点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乃至人类的解放。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首先,它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其次,它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最后,它还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既然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二)人类对理想的追求经过了漫长道路。在我国古代《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对不合理现实的控诉和对“乐土”“乐国”的向往和追求。《礼记·礼运》篇设想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其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中,勾画了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历代农民都提出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近代康有为写的《大同书》,为人们展现了又一幅“大同世界”的图画;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思想。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不可能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他们提出的社会理想也不可能是科学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集中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吸取了历史上劳动人民和进步思想家的理想的积极因素,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容,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从空想变成科学。从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凭灵感或推理发现的,而是千百年来人们探索、追求理想社会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在对人类探索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结论,因此它也是科学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容: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国家已消亡,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觉悟,把生产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总之,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改造世界,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三)(1)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更不是为了剥削、压迫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全人类谋利益,使全人类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进步的理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已经消亡,全体公民都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把劳动作为生活第一需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马克思对未来的描述中,无疑也让我们感受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3)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科学的理想,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看到人类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

2016考研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第一节就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的内容。从命题方式来看,可以出选择题也可以出材料分析题,以选择题为主。下面,作者就来给各位2016考研的考生分析一下各个知识点的命题方式和复习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 这个知识点要以选择题来备考。注意正确表述,避免在选择题中被错误的干扰项所迷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原因,或称依据:第一,一切为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是个选择题的考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原因或依据是: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这个知识点可以作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来加以关注,以选择题来备考。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我们来看看在这部分内容中,材料分析题怎么出。材料分析题可考的是为什么,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答案就在上面阐述过的原因或依据中。希望以上内容对各位考生的考研政治复习有所帮助。祝各位考生学习进步!取得好成绩!

(毛概习题)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有科学水平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论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C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特征 5、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A.实行公有制 B 实行按劳分配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B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 解放、发展生产力 D消灭贫富差距 7、邓小平首次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1982年党的十二大 B1987年党的十三大 C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D1997年党的十五大 8、发展之所以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党的性质、地位和前途,归根到底要看 A.党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C.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表现 D.党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9、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发展问题的著名的观点是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考纲要求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理解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考纲分析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它同第三章一起,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什幺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为此,应围绕什幺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掌握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1)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2)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基于上述两点,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之间内在一致性及其辩证关系。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的特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有自己鲜明的特点。(1)它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2)它突出地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相统一;(3)它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是一个过程。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的重大意义。(1)它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2)它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道路,具有重大实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任何事物的内在矛盾,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矛盾的统一,由此构成的事物本质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继承并高于先前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本质,是同先前和未来社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看个性,不看共性;只注重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本质区别的一面,不注重内在联系的一面。所以,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而邓小平的科学概括,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社会生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一条,长期以来,经常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一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被“四人帮”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针对以往脱离发展生产力来讲“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生产力理论。不过由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时,是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又预计革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知识总结重点难点

2.1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知识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时间:1992年(十四大) 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有哪些?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越有生机和活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方面还需要做什么?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城乡和东西部地区协调共同发展,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和国家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个尊重方针的重要性(作用)有哪些? ①劳动是财富产生和积累知识、孕育和发现人才、激发和凝聚创造力的源泉 ②知识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 ③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 ④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 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有哪些?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富裕,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什么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在总体上达到比较富裕的程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怎样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帮带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其内容有哪些? ①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②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 实现现代化。 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本世纪头20年,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