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铁平 普通语言学概要教案版

伍铁平  普通语言学概要教案版
伍铁平  普通语言学概要教案版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财富”

一、什么是语言

我们正常的人每天都要讲话,就像每天都要呼吸,都要睡觉一样,语言无处不在。但至今语言学界对语言还没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它又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听觉的,很严密的符号体系。

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人类以外的动物也有所谓的“语言”。但这些所谓的动物“语言”和人类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动物也不能真正掌握人类的语言。我们主要来看动物的语言和人的语言的本质区别:

(一)人类语言结构的任意性、离散性、层级性和动物语言结构的简单性。

语言中绝大多数的词和语素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即用什么样的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是任意的,没有道理可言的。比如,汉语“人”“走”“好”等词为什么用语音形式“ren35”“zou214”“hao214”来表达,是说不出道理的,其实当初完全可以用其他语音形式来表达。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保证了任何事物都可用语音表达。离散性指每个单位都独立存在,彼此不相混淆。离散性保证了单位的自由拆装。而且通常可以使组装成的上一级单位内涵分明,便于从成分断定整体。人类的语言内部是分层级的:分为两层。音位层和符号层。音位层包括几十个音位。符号层又分三级:语素、词、句子。语言划分了层级,就可以用较少的单位有规则的组成数量上扩大许多倍的上一级单位,逐级递增,直到无穷。动物所谓的“语言”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但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动物的叫喊是浑沌的,无法分析出明晰的单位。动物语言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只包括一套相互区别的本能反应。这种低效率的结构自然限制了动物语言的功能。

2、人类语言的功能开放性和动物“语言”的功能相对封闭性

人类的语言具有功能开放性,表现在人类语言的可变性和创造性上。人类语言虽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语言各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可以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对比中发现。不管是语音、语义,还是词汇、语法,汉语都发生了变化。创造性指人类能够运用有限的词语和规则造出无限个句子,包括从来都没有听到过的句子。而动物的语言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从古到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有限的。

3、人类语言的文化传授性和动物语言的先天遗传性

人类语言具有传授性。人先天具有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但是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必须要靠后天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学习。脱离了这种实践,没有这样的学习过程,人也不能认识和运用任何一种语言。“印度狼孩”就说明了这一点。而动物所谓的语言不需要任何传授,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4、人类语言的不受时地的限制和动物语言的对刺激的直接反应

人类语言不受时地的限制,有无刺激都可以实现。只有人类可以利用语言谈古论今,驰骋想象。而动物不可能用语言回顾过去,也不能设想未来。

(参看课本1-12页)

第二节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先提出来的。他称此为“建立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一分叉路。”这也就是说,要进行语言学的研究,第一步需要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

在语言学中说话是一种复合现象,至少可以分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张口说话的动作,称为言语动作或言语行为;二是说话所用的那套代码,由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组成,称为语言;三是说出来的话,称为言语作品。我们也可以把一和三统称为言语,它和二形成言语与语言的对立。

这样言语可以总结为“个人说的行为和结果”,它是对语言的运用及其成果。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如:

琼瑶的语言很美。(言语作品)

他会说好几种语言。(语言)

说话要注意语言美。(言语作品)

他说话太快。(言语动作)

校园内应该讲普通话。(语言)

二、语言的符号性

(一)符号

1、含义

符号就是人们约定的,代表某种事物的标记。比如,用红色标志革命,十字路口用绿灯代表可以通行,鼓掌表示欢迎,“口”代表一个器官,包装物(纸箱、纸盒)印上一把伞或一个酒杯,提示不要倒放;交通标志牌,一只嗽叭打上一条斜线,提示此地禁鸣喇叭。

2、特点

(1)符号都具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内容即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所指”;形式是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外在形式,即“能指”。比如,我们学校的校徽。样式和图案是一样的,只是颜色不同。白底红字的代表大学生身份,黄底白字的代表研究生身份,红底白字的代表教职工身份。这是内容;它的形式就是颜色、图案等,可以被视觉感知,属于视觉符号。语言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2)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一般没有天然的联系。如,气色不好标志着失意或生病;脸红心跳标志着紧张或激动;闻到花香,说明院子里的玫瑰已经开放。这些都是征候,不是符号。

3、分类

(1)从符号的形式作用的感觉器官不同,可以分为听觉符号(语言、音乐、军号、汽笛、自行车铃声、上下班的钟声等)、视觉符号(文字、图画、舞蹈、哑语、各种商标、袖章、徽标、信号灯、旗语等)、触觉符号(盲文、握手、拥抱、接吻等)。嗅觉、味觉符号很少见。

(2)从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有无联系上,可以把符号分为象征性符号和任意性符号。如汉字早期的象形字、语言中的拟声词等。

另外像信号灯、旗语、文字也是视觉符号。它们也都代表一定的意义。军号、汽笛、语言都属于听觉符号。盲文属于触觉符号等等。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听觉符号,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有任意性、象似性、线条性、概括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我们主要来看一下任意性、象似性、线条性。

1、任意性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这是源于索绪尔的观点。所谓任意性即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即是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例如:汉语中“牛”“羊”“月季”“牡丹”等词,为什么普通话用“niu35”“yang35”“yue51ji”“mu214dan”等声音表示,而不用别的声音来代表,是说不出什么道理的。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也说明了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另外语言中的同音异义现象也说明了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可以说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主要是就语言符号的单位语素、词来说的。这也不是绝对的,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叹词和拟声词,如:唉、啊、哇噻、叮咚、哗啦等。这些词的音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里,同样的人的激情本能的反应和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也是有差别的。比如同样是布谷鸟的叫声,汉语用“bu51gu”,英语用“cuckoo”;同样表示惊讶,河南方言用“咦”,普通话用“哇塞、哎呀”等。这些词可归入象征性符号。但因为这些词在整个词汇系统中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语言中的词音义结合基本上都是任意的。

另外,语言规则的形成也有任意性。汉语说“吃苹果”,日语说“苹果吃”。汉语说“红苹果”,法语说“苹果红”。汉语说“李先生”,英语说“先生李”。前后次序相反,说不出道理。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印欧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等。也说不出道理。这些都是使用语言的不同民族约定俗成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音义(或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能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误解为人们可以随意改变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关系的随意性。语言的音义结合一旦形成并进入交际以后,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就具有强制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它。因为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取决于社会公认的习惯,并无好坏优劣之分,没有随意更改的必要。

2、象似性

与任意性相对的是象似性,也叫临摹性。关于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争论由来已久。长期以来索绪尔的任意性被看作语言的特性之一。20世纪80年以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疑问,认为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

我们首先来看什么是象似性。所谓象似性是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形式)与所指(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论证的,有理据的;以及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经验结构。

词汇层面上的拟声词、叹词具有一定的象似性。象似性主要反映在语法平面上,包括词法和句法。比如复杂词的构成,句子的构建都受到已由词汇和认知规律的制约。它在句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象似性可分为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等。如:如汉语中可以说:我的帽子。我的书包。我的桌子。但不能说:我帽子。我书包。我桌子。但若把其中的“帽子、书包、桌子”换成“爸爸、姐姐、眼睛”又可以说了。即:我爸爸。我姐姐。我眼睛。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反映了句法的距离象似性。在我们的经验中,爸爸、姐姐、眼睛与人的关系要比帽子、书包、桌子与人的关系密切得多。所以心理距离要近。反映在语言中即“爸爸、姐姐、眼睛”可以去掉“的”与“我”的距离相邻,而“帽子、书包、桌子”不能去掉“的”与“我”相邻。另外像:他没有瞒着家长买东西吃。他瞒着家长没有买东西吃。“没有”否定的对象不同。再如:她的一把小瓷茶壶。其中定语的排列次序(领属、数量、形容词、表性质的名词),也是由它们与中心语的亲密关系不同决定的。

另外像顺序象似性:他到那儿坐公共汽车。他坐公共汽车到那儿。

猴子在马背上跳。猴子跳在马背上。

数量象似性:我我们 bird birds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呢?它们之间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认为就单个语言符号(语素、词)而言,任意性仍然是不能动摇的原则。另外复合词和派生词

以及句法层面上除了任意性外,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象似性。正如索绪尔所说,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或基本真理,象似性只能看作是对索绪尔理论的补充,而不是任意性原则的替代。

3、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说,当符号与符号组合,形成更大的单位时,只能在一条线上延伸,不能在两维的面上或三维的立体空间里摆开。语言符号的排列只能成一条线,线条性限制了符号在组合时的空间配置。语言符号的排列具有线条性,但语言符号的组合却具有层次性,层次是两维的。

参看P16-18。

课前提问:

1、名词解释,并举例说明。

语言言语

2、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矛盾吗?为什么?

5、什么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第二节语言是符号系统

三、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由各要素和单位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下面我们从语言符号的层级性、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两大基本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以及语言符号各要素及其单位之间的依存与作用等方面探讨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符号的层级性

语言符号的各个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都处在同一平面上,而是分层级的。

语言共分两层:底层和上层。底层由音位构成;这一层中的各单位只有音而无意义,但可以区别意义。也是其他符号所不具备的。如汉语中的b、p不表义,但可以区别意义。如,ba51(爸)和pa51(怕)的不同就是由b和p来区分的。由于这一层只表音不表义,所以它是单面体,只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层。上层是符号层,这一层的单位都是音义结合体,也是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共有的。这一层又可分为三级:语素、词、句子。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词是造句的单位,句子是交际单位。这一层的各单位都有内容和形式,所以它们是双面体。

从音位到语素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在这里,意义和形式才结合起来。在这一层级构造中,低一层级的单位要比高一层级的单位少得多,高一级的单位都是低一级的单位根据规则构成的。语言中的音位只有几十个,语素有几千个,由语素构成的词有几万个。词是有限的,而由词构成的句子就是无限的了。无限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按照有限的规则组织起来的,不会影响人们的相互理解。正是由于语言符号的这种层级装置,人们才可以根据交际的需要灵活地随时地造出无限多的句子,并理解别人说出来的句子。

(二)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

语言单位在语流中产生的相互关系就是组合关系。这些语言单位一般为同一层级上的语言单位。如汉语中的“tian ”“火车”“我们去吃饭了”“因为他病了,所以没有来上课”等。其中的“t ”与“ian ”,“i ”与“an ”,“a ”与“n ”,“火”与“车”,“我们”与“去吃饭”,“我”与“们”,“去”与“吃饭”,“吃”与“饭”,“他病了”与“没有来上课”等之间,都是同一层级上的语言单位之间形成的组合关系。少数情况下会有不同层级上的语言单位发生组合关系,如英语中的语素“′s ”(所有格)便可以加在词或短语后面,如,teacher ′s book.

The king of England ′s people.

组合关系是语流中发生的关系,是一种现实在场的、有顺序的、可数的横向关系,是显性的。

2、聚合关系

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可以通过联想、类比进行替换的语言单位之间形成的关系叫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分类关系。有聚合关系的各个语言单位组成一个聚合体。我们平常根据语言中的某个或某些特点分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类就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聚合体。如:

他爱唱歌。

中的“爱”可以被“喜欢”“学习”“讨厌”“想”等替换。这些词和“唱歌”形成动宾结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能出现在下面的组合中:

( )+宾语=动宾结构

我们能从它们带宾语的组合特点,取一个总的名称叫做“及物动词”,这些词还很多,形成一个“及物动词”聚合体,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聚合关系处于语流之外,是一种联想的、无顺序的、不易精确数出来的纵向关系,是隐

性的。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从语言和言语上来看,组合是一种说或写的过程和结果,可归入言语的范畴。组合后的

模式有的进入了语言系统,可归入语言范畴。聚合是一种备用的系统,可归入语言范畴。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两大基本关系。可以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一个

纲,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各个单位都处在这两大基本关系之中。因为任何语言单位都可以与同一层级上的其他单位进行组合,而且任何语言单位都可能处在某一类别之中。

(三)语言符号系统内各要素及其各单位之间的依存与制约

上万 词

几千 语素 几十 音位 ////////////////////////////

///////////////////我们

大家

女儿 爱 讲 学 祖国 卫生 英语 我们爱祖国大家讲卫生女儿学英语

由于语言符号是成系统的,所以语言结构的各个要素以及每一个要素的单位都处在对立统一之中,也即是说不仅语言要素语音、语义、语法、词汇处在对立统一之中,而且众多的语言单位如音位、词、语法成分也处在对立统一之中。没有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的意义就失去了依托;没有语义,语音、词汇、语法就成了空洞无物的虚壳;没有词汇,语言就没有了建筑材料;没有语法,语言的各符号也只能是一盘散沙。这表明它们是相互依托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相互制约的。比如汉语,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要比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复杂得多。如古代汉语的语音中有清浊的对立:[p]-[b]、[t]-[d]、[k]-[g],以及入声韵尾等。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比如现代汉语中同音的“并”-“病”、“合”“河”。在古代汉语中不同音:并[bi ]-病[pi ]、合[x p]-河[x ]。由于语音系统的由繁到简的变化等,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同音词。为了区别词义,又产生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这是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系统的变化。而大量双音节词的出现,又使语音、语法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轻声、儿化的出现,某些实词的词缀化,构词规则的复杂化等。(老、儿、头、子等的词缀化)。构词法有单一化转向多样化(派生、复合法等)。

语言各要素的各单位之间也是相互依存与制约的。以语法系统为例,语法内的语法意义是相互依存的。如单数、复数,主格、宾格,主动、被动等等。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的,如汉语在唐以前没有表示行为单位的动量词,关于行为的称数,除了“两次”用“再”外,其它都是数词加在动词之前形成“数动”结构,比如“三思而后行”,“三过家门而不入”“七遇皆北”等。后来动量词出现了,从而“数动”结构变成了“动数量”结构。这是语法中词法的变化引起了句法的变化。

第三节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一、语言的社会功能

我们主要来谈一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说话的目的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说话时所用的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语言的发展和消亡也说明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由于语言是交际工具,所以决定语言发展还是消亡,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这种语言有没有交际价值。有交际价值就存在,没交际价值就消亡。汉语、英语等为前者,巴比伦语、鲜卑语等为后者。

(二)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外,还有不少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字;第二类是旗语、灯光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第三类是身势语。但在这诸多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大大增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发挥。但是无论是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还不能和语言相比。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了几百万年了。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当今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要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就中国而言,有民族语言70多种,有文字的20种。总之,文字在语言之后产生,它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始终从属于语言,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旗语之类的交际工具更不能与语言相提并论。这些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或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它们是语言或文字的代用品。如,交通信号灯:绿灯代表“通行”,黄灯代表慢性或准备停车,红灯代表禁止通行。这些交际工具的使用都离不开语言或文字。而且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使用领域,离开了特定的使用环境,就会失去其原来的交际

作用了。如家里或舞厅里的红绿灯就没有交通指示灯的意义了。所以旗语等交际工具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适用于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身势语是非语言的交际手段,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来传情达意。如,点头(同意);招手(请过来);食指、中指竖起成“V”状(胜利,Victory)。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用途的交际手段。但是由于身势语在运用过程中受到各种限制,如时空的限制、民族的差异、场合的不同等,容易产生误会等。如同样是鼓掌,场合不同含义也不同。有时表示欢迎、感谢,有时表示讽刺。同时点头,有的民族表示同意,有的民族表示不同意。所以也不能和语言相比,也是辅助性的。

总之,在上述种种交际工具中,语言的表达能力最强,服务领域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所以语言是人类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旗语等交际工具是在语言或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适用于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工具,也是辅助性的。

二、语言的思维功能

(一)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

1、思维的定义

所谓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2、思维的类型

思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主要依靠形象进行思维,抽象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思维。狭义的思维专指抽象思维。

3、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抽象思维虽然是一种语言思维,但它毕竟不是语言。两者之间的区别是: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属于物质的范畴;思维是运用工具的主体,属于精神的范畴。

(2)语言的构成要素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抽象思维的构成要素是概念、判断、推理。

(3)抽象思维是一种语言思维,抽象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分别是由语言的词、单句、复句来固定与表达。然而,它们之间并非是一对一的关系。可以有一词多概念,也可以有一概念多词;可以有一判断多句,也可以有一句多判断;推理可以省略大前提,也可以省略小前提或结论。

(4)语言虽然属于全人类,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抽象思维的形式各个民族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二)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1、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而且是人类最自然、最方便、最有效的信息载体,是人类生产信息、承载信息、传播信息、接收信息、储存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信息的最主要的信息工具。信息的交流大体上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2、语言的羡余度(可参看课本第54页的多余机制)

“羡余”,也称“冗余”,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比实际需要多的信息符号现象。它的产生与信息传递过程中噪声对信道的干扰有关。如,“不知不觉”

、“初来乍到”,“The boy posted the letter yesterdag.”中的“yesterdag”,还有现代汉语中的量词等。

语言的羡余度具有增强语言的抗干扰能力、突出语义信息的焦点、缓和话语表述口气等功

能。对于受话人来说,羡余度越大的话语,其可接受性的程度也越高。羡余度过大的话语,在

表述形式上往往是不经济、不简练的。

课前提问:

1、名词解释,并举例说明。

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羡余

2、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呢?

3、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4、抽象思维与语言的区别是什么?

第四节语言学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或者可以说专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就叫语言学。研究和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一般说来,大学中文系的语言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现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的语言;古代汉语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等阶段;语言学概论有很强的交叉性,不但涉及以上两门课程的内容,还涉及到大量的外语知识。我们要学习的普通语言学概要就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它主要介绍有关语言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语言学的分类

语言学研究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因此,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又有着不同的分支。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

(一)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从研究对象的范围着眼,语言学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个别语言学(具体语言学)指专门研究一种具体的语言或者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对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类型对比研究等。任务是对具体语言体系及其特点进行描写、比较,找出其共时和历时的规律。如,汉语语言学、印欧语言学、汉英对比语言学等等。

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是以人类所有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有关语言学的一般性理论。奠基人是德国的洪堡德和瑞士的索绪尔。如,转换生成语法等。我们现在讲的概要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个别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是两个相对立,又彼此不能分离的研究领域。一方面,个别语言学为普通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材料,它的研究越丰富,越深入,普通语言学的内容就越全面,越可靠。另一方面,普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又会有效的指导人们进行具体语言的研究。

比如,普通语言学中有一条规律为“语言成分的排列一般有一定的规律”。这条规律的得出是建立在个别语言的研究之上的。如日期的排列:汉语为年月日;英语为月日年。地址的排列:汉语为从大到小;英语为从小到大。汉语中表方位的东、南、西、北也有一定的排列次序。一般说东南西北,不说西北南东等;说东南角,东北角,不说南东角,北东角。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不管怎样排列,总有一定的规律。这一普通语言学的规律又可用来解释或深入研究个别语言学。汉语学界已有人探讨: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多项状语的排列次序,连动句中动词的排列次序等。

(二)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

从研究方法上划分,语言学又可分为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描写语言学指主要利用静态描写的方法,描写和分析某种语言在特定时期所呈现的具体状态和特点。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当代英语等。历史语言学指主要利用动态的、历史的方法揭示某一种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规律。如:汉语史、《汉语史稿》(王力)、俄语史等。

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也是既相互对立,又彼此作用的两个研究领域。历史语言学研究某种语言的历史演变的规律,可以为描写语言学中的语言现象和规律提供一定的解释。反过来,描写语言学又为历史语言学提供了充分的前提。如汉语中的离合词:洗澡、游泳、散步、睡觉、考试、登记等。从现代共时的角度讲,它们是动宾结构,但从古代共时的角度讲,它们并非都是动宾结构,像“洗澡”、“睡觉”在古代汉语中是并列结构。结合古代现代进行历史考察,为什么这些在古代汉语中不是动宾结构的词语到了现代汉语中成了动宾结构呢?可以认为这是动宾结构的类化作用。因为在各种结构中动宾结构的词语很多,有很强的同化、类化力量,把这些不是动宾结构的词语类化成了动宾结构。而且这些结构还可以用来解释当今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比如汉语中的音译词“幽默(hummor)”,只是个单纯词。但我们常见到有人用“幽他一默”,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到底和不合规范,要看大多数人是否认可和接受。其实它也是被类化的结果。就像“洗澡”“睡觉”一样。所以共时的描写和历时的考察是相互作用的。

(三)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从研究的时间跨度上看,可把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情况。如上述的描写语言学、现代汉英对比语言学等。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

(四)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从研究的侧面看,可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专门研究人类语言的一般性理论,包括语言的本质、构造、机制、变异、演变等,狭义的理论语言学指普通语言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应用语言学也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个语言学分支。如,词典编纂、文字制定、语言教学、机器翻译、人工智能、失语症的治疗等都要应用语言学知识。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则指语言教学的研究,即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语言习得心理等)。以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给语言学进行了分类,这些语言学类别并非完全独立,而且常有交叉。同一个研究对象也可以分属不同的类别。如现代汉语既属于个别语言学,又属于描写语言学,也属于共时语言学。

第五节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

一、建立

对语言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以前。但直到十九世纪初期,语言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其建立的标志一般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和建立。

二、语言学的发展脉络

纵观语言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语文学阶段

1、起源

语文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人类的祖先用文字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读起这些文献越来越感到困难了。这就需要有人专门对古文献做些讲解、注释工作,目的是让后人读懂文献,而不是在于研究语言,这就是语文

学的起源。

2、语文学的三个源头

语文学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印度、希腊与罗马、中国被认为是语文学的三个源头。

3、语文学的特点

(1)研究目的上,一般都是为了帮助人们读懂当时的文献典籍,并非为语言而研究语言;(2)研究对象上,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且大多局限于对本族语言的研究;(3)研究地位低下,处于附庸地位,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4)研究方法上,大多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缺少发展的观点。虽然有这些局限性,但语文学的研究为后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后来语言学的发展都突破了这些局限。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

19世纪初,西方语言学者开始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历史比较法把相近似的语言或方言互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借以确定它们的共同来源和历史发展的一种方法。从而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也叫比较语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现代科学精神的氛围中迅速兴起的,反过来它也支持和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有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葆朴、格林、俄国的沃托可夫。他们敢于跨越本族语言的樊篱,将不同的语言拿来进行纵向对比,从而不仅证实了语言和生物界一样,都有着不断演变的客观历史,而且证实了印度-伊朗诸语言和欧洲多数语言有着共同的来源,即存在着一个原始印欧语。他们以及后来的学者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历史比较方法和谱系分类法,找出不同语言的亲属关系。

他们的研究使语言学摆脱过去的附庸地位,标志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局限:(1)过分偏重于语言的历时研究,忽视共时的系统描写,因而其研究的前提不够充分。(2)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只适用于亲属语言的研究,对那些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如,日语、朝鲜语;以及非洲、美洲、澳洲的许多土族语就无能为力了。(3)最为严重的缺点是语言发展观的封闭和将语言简单地类比为有机体的自然现象。忽视了社会历史与语言发展的关系,认为语言都是由原始共同语以树形图的形式分化再分化的过程和结果,而语言分化后除纵向关系外,彼此都封闭发展。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

二十世纪初,语言学在经历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这就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鼻祖,也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去世后由他的同事根据学生的笔记和他遗留下来的讲稿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此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此书严格区别了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组合关系与联想关系(聚合关系)等内容。索绪尔认为:(1)在语言学领域里,存在着两种语言学,即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当时应主要研究语言的语言学;(2)语言实质上是一种符号体系,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等特点,语言学应该研究这种体系的内部结构;(3)语言有共时和历时两种状态,并号召把当时的研究重心转向共时语言学。

在索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个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有三个大的分支:(1)布拉格学派。以马泰休斯、雅克布逊等为代表。发挥了索的语言的社会观,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而且在音位及音位区别特征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又被称为功能派。(2)丹麦学派,也称哥本哈根学派。以布龙达尔、叶尔姆斯列夫等为代表。该派将索的语言符号说发展到了极端。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所构成的符号。又称为符号派。(3)美国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萨、布都有《语言论》代表作。美国学派注重记录实际语言,重断代(即共时)描写和归纳。并创立了直接成分分析法,又被称为描写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也有局限性:(1)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比如对语言中的同形异义现象等缺乏解释力。如:

研究方法、反对的是他等。(2)侧重于对已有语言事实的描写、归纳,对人类语言的生成能力无所探讨。只描写不解释。这就孕育了语言学史上的另一场新的革命。即转换-生成语法的创立。

(四)形式语言学阶段(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的崛起,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格局。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是美国的乔姆斯基。1957年他的《句法结构》的问世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为什么人能在短时期内学会说话,而其他动物不能?乔姆斯基假设人脑中有一个潜在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通过后天的激发,人能自觉地学会接触到的任何语言;(儿童习得语言有一个关键期,在一两岁至十一二岁之间。超过十一二岁再学习语言比较难。)

他把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认为语言研究主要是对语言能力的揭示,即揭示能生成无限句子的语法规则。其目标是找出一个能生成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即普遍语法。从而为语言找出形式上的解释;注重语言的共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数学和逻辑中的演绎法,把语言描写形式化。

转换生成语法主要包括转换和生成两部分。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

由于在转换与生成句子的过程中都采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所以可以把他的学说称为“形式语言学”。

这种学说的优点是: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换生成语法也有局限性:(1)忽视了言语环境和交际等因素。(2)操作手续较为繁琐。

(五)交叉语言学阶段(也叫多元化阶段)

在西方语言学史中,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都曾各领风骚。而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出现了众多的语言学理论,形成了语言学理论的多元化局面: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既有形式的又有功能的(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既有微观的(语言本身),又有宏观的(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等)。

第六节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功用

一、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且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之一。人们在各个领域里的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但它还有自然属性,与一些自然现象也有联系。因此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必然广泛地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由语言的特点决定的。

所以语言学和其他科学在科学体系中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它受到不同时代多种学科的影响,如19世纪中叶,受生物学上的进化论的影响,产生了自然主义语言学派;20世纪初,受哲学上经验主义和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等的影响,产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记50年代,受哲学上理性主义、心理学上心智主义以及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等的影响,产生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受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的影响,语言学形成了若干现代应用语言学分支。另一方面,语言学又以其优势在某些方面影响着其他学科。如,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对古语的构拟,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提供了有用的素材;从比较的角度看,它为尔后建立的比较法学、比较文学等提供了研究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美学、历史学、教育学、音乐学等领域。转换生成语法不但直接影响

了神话学、民俗学,而且被机器翻译所利用。另外根据语言学理论建立的自然语言理解系统,促进了管理自动化和生产自动化等等。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的出现,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也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如,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等。

我们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评价语言学:“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它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还有科学家曾预言“在当今及未来电子时代与电子文化中,语言学发达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首先是电子学与电子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说明语言学正一天天走向科学的前沿。

二、语言学的功用

(一)有助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现代社会生产过程的特点之一是高度自动化。计算机不但可以帮助人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可以代替人进行一定的脑力劳动。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显示出许多美好的前景。如果人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换,就会产生一系列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语言机器,如情报自动检索、语言翻译机、语音钥匙、盲人阅读机等。

用计算机检索资料,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检索语言。这种语言的建立就需要语言学家和计算机学者的共同努力,为计算机程序运算提供一种既明确又简便的人工语言。

要实现机器翻译就要做好两种语言的分析、对比和综合。从两种语言的词汇对译到语法分析,再发展到语义分析,机器翻译都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当今词汇对译已发展得很成熟,但句子和段落的对译还有待完善,有时还错误百出。这说明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还很不够。

人工智能是研究计算机模拟人的智力活动的,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是对自然语言的理解。所谓自然语言的理解,就是使计算机“懂得”人类社会使用的语言,以便使人和计算机能够使用自然语言交谈,实现真正的人机对话。自然语言的理解对于一个拥有正常语言能力的人来说,很容易。但对于机器人来说,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句义的理解,比如语境。同样一句话,语境不同,含义也不同。比如:

(1)(儿子早晨去上学,)父亲对儿子说:要下雨了。(含义:要带上雨伞)

(2)(父子俩在田间干活,)父亲对儿子说:要下雨了。(含义:赶快动身回家)

(3)(久旱无雨,旱情严重。)父亲对儿子说:要下雨了。(含义:这下庄稼有救了)

要正确理解“要下雨了”。一方面需要语言学对语境的正确描写,并尽量把它形式化;另一方面需要计算机专家把这些形式化的信息进一步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程序运算。这是极为复杂的。所以,人工智能的研制,对语言学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可举我校计算机系与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座谈)

(二)有助于语言的获得。

语言的获得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母语的获得,叫习得。一是对非母语的获得,叫学习。比如儿童的语言习得有一个关键期,一般在1岁半到五岁之间。在这期间,儿童习得语言的速度最快,效果最佳;错过这个关键期再习得语言,速度较慢,效果也不佳。过了12岁再去习得语言,就很困难了。儿童外语的学习最佳期也应在这一范围之内。

成人学习外语时,掌握一定的普通语言学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语言学根据这些特点,把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进行归类,并从每一类中概括出一些基本规则,掌握住这些基本规则后,不但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而且可以较快地掌握某一类型的语言。有些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几门外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语言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比如,英语和德语同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部语支。它们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相似点多,而且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如在学会英语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德语,就会感到省时省力。再比如,二战期间,美军急需多种外语的翻译

人才,当时委托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写了《实际掌握外国语的指导提纲》(1942),并按它进行训练,仅在一年之内便训练出了数以千计的在作战中会听会说的外语口译人才,解决了战争的需要。

方言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汉语不同的方言语音差别很大,但有较为整齐的语音对应规律,掌握住这些规律对学习方言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助于各项语文政策的制订和推行。

语言学有利于各项语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扫除文盲、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规范化等。

(四)有助于语言教学和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也离不开语言学基本原理的指导。

课前提问:

1、解释下列概念,并举例。

语文学历史比较法普通语言学个别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

2、索绪尔的语言学著作及主要语言学观点是什么?

3、转换生成语法的创立人及主要语言学思想是什么?

4、现代汉语、俄语史分别属于哪些语言学分支?

四要素论

第二章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形式,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可以被听觉器官接收并得到理解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研究语音的科学叫语音学。

第一节语音性质和分类

语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这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语音具有物理特性、生理特性、和社会特性等。其中社会特性是语音的本质特性。

一、语音的物理特性

这是语音和其他声音共同具有的性质,都是由物体的振动而形成的。一切声音都是物理现象,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质)四种声学特征,语音也同样具有这四种特性。

(一)音高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频率是发音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每秒钟振动一次是一赫兹。频率快,声音就高,反之,声音就低。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概在16—20000赫兹之间。长、大、粗、厚、松的发音体振动慢,频率低,声音也就低。相反,短、小、细、薄、紧的发音体振动快,频率高,声音也就高。

一般来说,妇女、儿童的声音要比男子的声音高就是这个道理。同一个人声音也会有高有低。汉语普通话中四声的差别就是由音高决定的。

(二)音强(音重)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或轻重。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幅度(振幅)。振幅的大小又跟发音体受到的力量的大小有关。发音体受到的外力大,其振幅就大,声音就强;发音体受到的外力小,其振幅就小,声音就弱。

语音的强弱同呼出气流量的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的程度有关。发音时用力大,气流强,声音就强,反之就弱。音强在许多语言里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普通话中的轻声就是音强在起作用。英语中的重音转移:content refuse 汉语中的:大爷、地道、麻子、莲子、帘子等。

(三)音长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的长短,振动的时间长声音就长,反之就短。音长在某些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英语中的:sheep\ship,客家话的:[m](你)[m:](不),新疆话的:[nei51 dA](近处)、[ne:i dA](远处)。

以上三个要素又可称为非音质要素。

(四)音质

又叫音色、音品。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音质是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一个音区别于其他音的基本特性。它主要取决于声音的振动形式(即声波的形式)。我们平常听到的音大多数是有若干个单纯音组成的复合音。频率最小,振幅最大的单纯音叫基音,其余的叫陪音。当基音和陪音之间在频率上存在整倍数的比例关系时,就会形成有周期性重复的复合波,持这种波形的音叫乐音。反之,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不存在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则呈杂乱无章的形状,持这种波形的音叫噪音。语音中的元音属于乐音;清辅音属于噪音;浊辅音属于混合音。

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造成语音音质的不同的原因有:

1、发音体不同,例如不同的声带或同一声带振动与否都会产生不同的音质,锣声与鼓声不同,[b][p]不同。敲铁盆与敲塑料盆的声音不同。

2、发音方法不同,同一根弦用手拉与用手弹音质不同;发音时用爆破的方法与用摩擦的方法也会造成不同的音质。[p′][f]不同,拍手和搓手的声音不同。

3、共鸣器的形状和大小不同,例如,大提琴和小提琴,二胡的音质不同,口腔的开闭,舌位的高低与前后,唇形的圆展等都会形成不同的音质。

四者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四个成分,但总的说来,音长、音高和音强三者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音色是最根本最本质的,任何语言的语音系统都是以不同音色的音色为其最基本构成,其他要素则不占据主要地位。音色的变化最丰富,可以满足人们区别各种意义的需要。

二、语音的生理基础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人的发音器官包括:

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三大部分。

(一)呼吸器官

是语音的动力器官,由肺和气管组成。说话的时候,主要利用肺部呼出的气流发音。只有少数吸气音,如搭嘴音等。汉语某些方言、非洲某些语言以及藏语中有吸气音,语言一般都利用呼气发音。

(二)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主要包括喉头和声带。其中声带是最主要的发声体。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韧带皱褶,前后两端分别连在软骨上。平时分开,像倒置的“v”形。中间的通道叫声门,上部分叫音门,下部分叫气门。

(三)共鸣器官

共鸣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鼻腔、咽腔。其中最重要的是口腔,口腔中最灵活的是发音器

官是舌头。舌头可分为舌尖、舌叶、舌面、舌根四部分。

上述的各种发音器官中有些是能活动的,比较重要的,如唇、舌、软腭、小舌、声带等,可以叫做主动发音器官。其余的如上下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可以叫做被动发音器官。

三、语音的社会特性

语音的社会特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它使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别开来。主要表现在:

(一)语音的表义功能是社会赋予的。一种语言或方言用什么音表达什么意义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二)语言的民族性也表现在语音系统上。任何语言或方言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和独特的音位体系。如俄语语音系统中有[r]舌尖齿龈颤音,而汉、英语中没有。汉语普通话里无舌叶音[t∫][∫],广州话里有。

(三)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里有不同的作用。有些音虽然在几种语言或方言里都有,但它们的作用却不同。如“n\l”,汉语普通话里能区别词义,是不同的音位。在南京话和河南某些方言里不区别词义,是一个音位。[p][p′]汉语普通话里区别词义,是不同的音位,英语里不区别词义,是一个音位。

四、音素和音标

(一)音素

1、定义

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所谓最小的即从语音组合关系上不能再切分的单位。如:hua[xua]——x-u-a,shan[ an]——-a-n三个音素。所以音素和字母不同。再入zui[tsuei]——ts-u-e-i四个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切分出来的,所以切分音素时可以不考虑非音质要素,如:音高、音强、音长等。

2、分类

音素可分为两大类: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在共鸣腔内是否受到阻碍。元音无,辅音有。

(2)肌肉是否均衡紧张。元音均衡紧张,辅音不均衡紧张,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肌肉紧张。

(3)气流缓急。元音气流缓慢,辅音气流较急。

(4)声带振动与否。元音声带振动,浊辅音声带振动,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元音一般响亮,辅音一般不响亮。

从物理学角度看,它们的区别是:元音为乐音,辅音为噪音或混合音。

3、音素与字母的关系:

(1)一个音素多用一个字母,[f][t][x]。

(2)一个音素用多个字母,lo ng[?],sh[ ],ch[ ]。

(3)一个字母多个音素,a→?、ei、?,i[i][ ][ ]。

(二)音标

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如,汉语拼音、日本假名、汉语注音字母等。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目前国际上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由“语音教师协会(后改为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公布的一套记音符号。它坚持“一个音标记录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记录”的原则,它的符号主要采用拉丁字母,包括拉丁字母的大小写、手写体、变形等,此外还吸收了少数其他语言的字母,使用了一些附加符号。国际音标的数量不是

固定的,随着语音研究范围的扩大,它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国际音标的数量很大,各民族语言用到的只是一部分。

国际音标可以分为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两种。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把宽式音标叫做音位音标,把严式音标叫做音质音标。宽式记音指较为宽松的音位记音,严式记音指尽可能精确地记录到不同的音位变体以及各种音质要素和非音质要素的细微变化。如,deal[di:l]和lead[li:d](宽式),deal[di:l]和lead[li:d](严式);“当”、“点”[ta?] [tian](宽式),[tα?][tiεn](严式)。

在采用国际音标表示音素时,通常在符号外加[ ]。

五、元音

也叫“母音”。根据口腔中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可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语言里的元音绝大多数是舌面元音。

(一)舌面元音

舌面元音是舌面起主要作用改变共鸣器(主要是口腔)形状而发出的音。根据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舌面元音。根据舌位的高低可以分为:高元音(i\y\u)、次高元音(I\Y)、半高元音(e\o)、中元音(E)、半低元音(ε)、次低元音(?)、低元音(a\A);根据舌位的前后可分为:前元音(i\e\ε\a)、央元音(A)、后元音(u\o);根据唇形的圆展可分为:圆唇元音(y\o\u)、不圆唇元音(i\e\a)。

其中的[i][e][ε][a][ɑ][ ][o][u]是8个基本元音(也叫标准元音)。四个极限音[i][u][a][ɑ];四个定位音[e][ε][ο][ ]。19世纪末,英国语言学家D·琼斯用x光从口腔的左侧面拍摄了这8个基本元音的近腭点(舌面离上腭最近的点)的舌位图。(见下图)8个基本元音就是其他所有元音的参照点,其他所有元音都可参照它们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处所。

横向的四根线分别代表高、半高、半低、低元音的位置;纵向的三根线分别代表前、央、后元音的位置。纵线的左侧代表不圆唇元音;纵线的右侧代表圆唇元音。还可在高与半高之间分出一个次高,低与半低之间分出一个次低,半高与半低之间分出一个中元音。根据舌位图我们可以对每一个元音进行描写。

上下左右的四条边是舌位活动的边界,变更口腔形状所发出的舌面元音,绝大多数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二)舌尖元音

根据发音时舌尖的不同状态,可把舌尖元音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

1、舌尖前元音

舌尖前元音有两个:一个是不圆唇的[ ],一个是圆唇的[ ]。发[ ]时舌尖前伸上抬,接

近上齿龈前部,声带振动。如汉语普话的“自”[ ]、“次”[ ]、“斯”[ ]中的[ ]。[ ]是与[ ]相对应的圆唇音,部位不变。如苏州话里的“书”[ ]中的[ ]。

2、舌尖后元音

舌尖后元音也有两个:一个不圆唇的[ ],一个圆唇的[ ]。发音时舌尖翘起靠近上齿龈后部,硬腭前部,声带振动。如普话里的“制”[ ]“”、“吃”[ ]、“实”[ ]中的[ ]。[ ]是与[ ]相对应的圆唇元音,如湖北麻城话里的“树”[ ]里的[ ]。

3、卷舌元音

卷舌元音是舌面舌尖同时起作用的,即在发舌面元音时,舌尖向硬腭方向翘起。如普话里的“er”[ ]。卷舌元音一般都用舌面元音后加[ ]的办法标写,如普话里的“把儿”[ ] 等。

以上介绍的是口元音,另外,元音还有鼻化元音(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流出的元音),长元音和短元音。元音音长可以区别意义(广州话、英语等)。

课前提问:

1、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2、语音的四要素是什么?、

3、音高和音强在汉语普通话里能区别意义吗?举例说明。

4、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造成语音音质不同的有哪些因素?

5、什么是音素?举例说明。

6、元音与辅音有哪些区别?

7、写出下列舌面元音的发音特征以及与发音特征相对的舌面元音的国际音标。[i] [u] [a] [o] [?] [ɑ]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 ] 舌面后、半低、不圆唇元音[ ]

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 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 ]

第一节语音的性质和分类

六、辅音

也叫“子音”。所有辅音都是气流在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受到阻碍或克服阻碍而发出的,气流受阻的部位叫发音部位,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叫发音方法。辅音的不同正是有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所以辅音分类的依据就是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一)从发音部位分类

按发音部位,辅音可分为以下十二种。

1、双唇音下唇和上唇接触或靠近发出的音,如[p][p′][m];[b][b′]等。如:爸、怕、妈等中的声母,big、babby等中的前辅音。

2、唇齿音下唇和上齿接触或靠近发出的音,如[f][v]等。如:纷纷、fish等中的辅音,va′cation(假期)。

3、齿间音舌尖和上齿尖接触或靠近发出的音,如[θ][ ]等。如:Think、tooth、that、the等。

4、舌尖前音舌尖抵住或靠近上齿背发出的音,如 [ts] [ts′] [s]; [dz] [z]等。如:自私、次子、四次、hands、zebra等。

5、舌尖中音舌尖抵住或靠近上齿龈发出的音,如[t][t′][n][l];[d][d′][r][ ]等。如:大胆、贪图、难耐、历练、dance、danger、rabbit、radio等。

6、舌尖后音舌尖抵住或靠近硬腭时发出的音,如[ts][ts′][s][z][dz][dz′]等。如:

知识、支持、市尺、日出等。

7、舌叶音发音时,舌叶两边隆起接近硬腭,双唇略有突出,如[t ][t ′][ ][d ][d ′][ ]等。汉语中没有,英语中有。如:teach、chalk、orange、Jack、ship、pleasure等。

8、舌面前音舌面前部抵住或靠近硬腭时发出的音,如汉语普通话里的[t ][t ′][ ]等。

9、舌面中音舌面中部抵住或靠近硬腭时发出的音,如[j]等。发i的舌位,但有摩擦。如:year、yellow、yes等。

10、舌面后音也叫舌根音,舌面后部抵住或靠近软腭发出的音,如[k][k][x][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g][g′]等。如:garbage、garden等。

11、小舌音舌根抵住或靠近小舌时发出的音,如[R](法语音)。

12、声门音发音时,声门紧闭又突然打开,或声门留一狭小通道让气流擦过发出的音,如[ ][ ′][h]等。如:英语中的hope等。

(二)按发音方法分类

根据发音方法辅音分为三大类十一小类。

1、根据发音时气流受阻、除阻的情况分为8小类。

(1)闭塞音(塞音、爆破音)发音时,发音器官某部位完全阻塞,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出的音,如[p][p′][t][t′][k][k′]; [g][g′][b][b′][d][d′]等。

(2)擦音发音器官的某部位不完全阻塞,留有一条缝隙,气流从缝隙中挤出摩擦生音,如[f][v][s][s][z][ ][x][ ][ ][z][ ][ ][h]等。

(3)塞擦音成阻时发音器官某部位完全阻塞,除阻时气流从缝隙中摩擦而出,即先塞后擦,如:[ts][ts′][ts][ts′][t ]

[t ′][dz][dz′][t ][t ′][d ][d ′]等。

以上三种总称阻塞音。

(4)鼻音发音使口腔某部位完全阻塞,像发塞音时一样,但软额下降,气流从鼻腔流出,如[m][n][ ?][ ]等。

(5)边音舌尖上翘,抵住齿龈,使气流从一侧或两侧通过,如[l]等。

(6)颤音舌尖、小舌、双唇连续颤动发出的音,像一连串的塞音,如俄语里的舌尖颤音[r],法语里的小舌颤音[R],双唇颤音[ ]等。

(7)闪音闪音是颤音的一次颤动,也叫单颤音,如英语every里的[ ]等。

以上四类总称为响音(声带振动)。

2、根据声带振动与否,分为清音和浊音。

(1)清音声带不振动的音叫清音。如:

塞音:[p][p′][t][t′][k][k′][ ][ ′]等。

擦音:[f][s][ ][ ][x][ ][ ]等。

塞擦音:[ts][ts′][ ][ ′][ ][ ′][ ][ ′]等。

(2)浊音声带振动的音。如:

塞音:[b][b′][d][d′][g][g′]等。

擦音:[v][z][ ][ ][ ]等。

塞擦音:[dz][dz′][d ][d ′] 等。

3、根据发音时气流的强弱,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1)送气音发音时气流较强,只有塞音和塞擦音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如:

塞音:[p′][t′][k′][ ′][b′][d′][g′]等。

塞擦音:[ts′][t ′][t ′][t ′][dz′][d ′]等。

(2)不送气音发音时气流较弱。如:

塞音:[p][t][k][ ][d][b][g]等。

塞擦音: [ts][t ][t ][t ][dz][d ]等。

另外还有鼻音口音的对立。软腭低垂,堵住口腔通道,气流从鼻腔出来,所发出的音叫鼻音;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道,气流从口腔出来,所发出的音叫口音。

(三)辅音发音的几种独特情况

1、半元音: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属于混合音。声带颤动,较为响亮(与元音相似);

又略带摩擦(与辅音相似);口腔近于开放,乐音成分大些。

普通话中零声母的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其韵头都是半元音。“烟、温、元”

2、腭化辅音:发音时扩大舌面与上颚的接触面,在发辅音时同时加上[j]音,两者合成一个音素。

英语dew、俄语、普通话[t、t’、n、l]与齐齿呼相拼时,就带有腭化色彩。“电”、“题”

3、唇化辅音:发辅音时伴随圆唇动作,一般在辅音下方(或右上方)加“w”。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常见,特别是舌根唇化明显。[kw、khw、gw]

普通话,多数辅音与合口、撮口韵母相拼时带唇化色彩。“都”“居”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辅音的分类,每一个辅音都可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描写,如[p]发音特点是:双唇、不送气、清、塞音。反之,知道发音特点就能确定这个辅音。如:舌根、不送气、清、塞音是[k]。

预习内容:

1、辅音。(p72-74);

2、现代汉语普通话辅音和元音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

七、现代汉语普通话辅音和元音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

(一)声母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

(b)[p]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P)[P′] 双唇、送气、清塞音

(m)[m] 双唇、浊、鼻音

(f)[f] 唇齿、清、擦音

(d)[t] 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t)[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n)[n] 舌尖中、浊、鼻音

(l)[l] 舌尖中、浊、边音

(g)[k] 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k)[k′] 舌根、送气、清塞音

(h)[x] 舌根、清、擦音

(j)[t ]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q)[t ′]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

(x)[ ] 舌面(前)、清、擦音

(z)[ts]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c)[ts′]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s)[s] 舌尖前、清、擦音

(zh)[ts]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ch)[ts′]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sh)[s] 舌尖后、清、擦音

(r)[z] 舌尖后、浊、擦音

((ng)[?] 舌根、浊、鼻音)

一些规律:

1、阻塞音(塞、擦、塞擦)才有清音。

2、塞、塞擦音才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分。

3、塞擦音用两个字母表示。

4、最多四个特征,少则三个,多出的一个为送气与否。

5、先看发音部位,后看是否送气,清浊紧随其后,最后塞擦边鼻。

6、汉语拼音中只有五个浊辅音。[l][m][n][?][z]。

(二)韵母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

a o e ê i -i(前) -i(后) u u er (10个)

[A][o][ ][ε][i][ ] [ ] [u][y][ ]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8个)

[ai][ei][au][ou][an] [?n][a?][??]

ia ie iao iou ian in iang ing (8个)

[iA][iε] [iau][iou][ian][in][ia?] [i?]

ua uo uai uei uan uen uang ueng ong (9个)

[uA][uo][uai][uei][uan][u?n][ua?] [u??][u?]

ue un uan iong

[yε][yn][yεn][y?] (4个)

(共39个)

课前提问:

1、写出下列辅音的发音特征以及与发音特征相对的国际音标。

[p][b][f][x][ts][l]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舌根、不送气、浊塞音[]

舌面前、清、擦音[]舌尖后、浊、擦音[]

舌叶、送气、清塞擦音[]齿间、清、擦音[]

2、用宽式国际音标给下列词语注音。

人民看见跳高学生分化意思联系奔跑自由中国

第二节音位

我们以上谈到的音素是从语言的自然属性来考察的,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得到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位。

一、音位

(一)音位的定义

音位指一定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类型单位。通常放在//中以区别字母和音素。

首先,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知道每种语言中音素众多,但有的能区别意义,有的不能区别意义。我们把能区别意义的音素当作一个语音单位,即一个音位。不能区别意义的相似的音素归为一个语音单位,即一个音位。如汉语普通话里的[n][l]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下能区别意义,nai(耐)-lai(赖)。所以是两个音位/n/、/l/。但在有些方言中如汉口话里n、l 不能区别意义,在nai(耐)-lai(赖)中n、l可以互换,所以应归为一个音位/n/。

语言学概论复习大纲讲课讲稿

语言学概论复习大纲

导言 一、解释以下概念并指出其区别 语言学语文学小学 二、语言学理论在指导语言实践上有哪些作用? 第一章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语言的主观性 二、举例说明 1、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 2、信息传递中接受存在的方式 三、论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第一性的、最重要的手段第一章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语言能力 二、举例说明:语言的民族性 三、简答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2、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3、聋哑人的语言问题与思维特点 四、论述 1、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过程基本一致

2、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第二章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1、征候 2、心理现实 二、辨析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定义区别相同点分点答题) 1、语言和言语 2、征候与符号 3、语言与符号 三、简答 1、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之间的关系(分点答题不举例) 2、怎么理解“人的心理现实是不断增量的” 第二章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1、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2、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 3、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 二、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三、论述 1、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 2、语言层级装置靠语言单位的组合和替换来运转

第二章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语言能力 二、简答 1、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后天的语言环境决定着人的语言能力的现实和维持 2、语言是其他动物与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论述 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第三章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1、音标 2、国际音标 二、辨析区别和联系 语音学和音乐学 三、简答 1、语音与自然界声音的异同 2、语音学研究的诸方面 第三章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1、纯音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2010年第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4,2010 (总第122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22[收稿日期]2010 03 04 [作者简介]陈振臣(1952-),男,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陈 振 臣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 模糊语言;功能对等;变异法[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323(2010)04 0052 02 一、引言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对自己语言的认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历来偏重于求 精确 ,认为越精确越好,讲究言简意赅,言必有中。但是语言现实错综复杂,往往不如人意,即语言是很难求得绝对精确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一方往往会出现语焉不详、言不达意或言不尽意的现象,接受信息的一方又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同样一件事物又会言人人殊,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自从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s)以来,涌现了许多涉及模糊性的学科,如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中,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热潮正从另一个角度对传统语言学作出有益的补充。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往往是必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使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以下将探讨模糊性语言的普遍性和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对人类而言并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大至人性,小至日常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令 模糊表达 应运而生。 1.语音模糊 语音模糊主要是利用谐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一般出现在双关语中,以收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如: A cannonball to ok o ff his leg s,so he laid dow n his arms. (炮弹打断了他的腿,所以他放下了武器。)这里, arms 一词兼有 手臂 和 武器 两种意思。 2.词义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文系统的固有特征之一,精确方法的应用往往得出一些完美但不合实际的结论。正如康德所说: 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 词义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指称模糊(refer ential vag ueness)。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wo ods 和for est ,hill 和mountain,y oung 和teenag 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二是词义缺乏确指(lack o f specificat ion)。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relativ e(亲戚)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交代,因此可以指代不同的人。另有co lleag ue,f riend 等。三是词义多项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同样的语料的组合得出不同的结果和含义的理解,词义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如:John is like a fish,在游泳时意为 约翰游得很棒 ;在聚会时意为 约翰很能喝酒 ;在面对别的困难时意为 约翰冷酷无情 。四是析取模糊。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也容易导致语义模糊的出现,如虚词词组either #or 的界限模糊性。如: T he candidat es fo r the position hav e either sale ex per ience or a bachelor ?s deg ree r elated to M ar ket ing. 这个句子中either #o r 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学士学位,但此句子还可有另一层意思,即候选人既有相关的学士学位又有销售经验。 3.语法模糊性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是灵活多变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词语的搭配多种多样。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引导,就会造成语义模糊的现象。这里仅指对同一短语或句子由于在语法结构层面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而引起的理解的不确定性。如:her small child ?s cat 这个词组可理解为(a)the cat of her small child ,(b)her small % 52%

1 语言学教案 导论zsl

1.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以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和理解的一种音义结合符号系统,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1.语言是一种系统;1.是人类独有的,主要包括人类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3.是一种音义结合体;4.其表现形式是言语;5.语言用于交际的方式是通过言语进行表达和理解;5.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2.语言的三个性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工作、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前两个性质是语言的功能,后一个性质是语言的结构特点。 3. 如何理解语言的全民性?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全民性,它与社会相互依存,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语言具有全民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语言没有阶级性。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不是为一个阶级服务,而是一视同仁地为整个社会,为社会各阶级服务。其二,语言不同于思想。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是有阶级性的;而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其三,语言不同于客观事物。语言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如“国家”、“军队”等)、语言所代表的感情(如“正义”、“邪恶”等)是有阶级性的,但代表这些事物或感情的词是没有阶级性的。因为不同阶级的人对这些词都有共同的理解。 4. 什么是语言学?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或对语言的科学研究。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它的性质、起源和结构原理的成为普通语言学。以某一具体语言(如汉英、英语等)为研究大学的成为XX语语言学,如汉英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等等。具体语言是研究是普通语言学的基础,因为语言的共性结构原理都是从具体的语言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的很晚,至今也不过二百多年的历史。 5.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任务: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分类、发展等这些语言方面的理性知识。 6.语言的定义特征?也叫语言的本质特征,是指那些把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语言”区分开来的定义特征。一般有5个,它们是任意性、二层性、创造性、移位性和文化转移性。 任意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于二十世纪初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提出的,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任意性具有3个不同的层次;(1)语素音义的任意性,(2)句法层面上的任意性,(3)任意性和归约性。 二层性是指语言的两层结构特点,即上层结构(符号层:有意义的单位)和底层(语音层)。 上层音义结合的符号层语素-词-短语/词组-句子有意义无限 底层语音层音位无意义有限(几十个)创造性是指语言的能产性。词语通过新的使用方法能表达新的意思,并能立刻被没有遇到过这种用法分人所理解。语言的创造性一方面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使用者可以通过组合基本的语言单位,无止境的生成句子,大多数都是以前没有过或没有听过的。语言的创造性另一方面来源于递归性,因为它有制作无穷长句的潜力,语言的递归性为这种潜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物体、时间或观点。移位性给予我们的心智的好处在于它使我们有可能用抽象的概念来交谈或思考。 文化转移性是指语言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来的。 7.语言的起源 P7。 摹声说(bow-wow):远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生环境中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语言表从此而来。拟声词在对自然声音的模仿程度上是非常不同的,此理论缺乏有力的证据。 感叹说(pooh-pooh):我们上古祖先在艰难生活中,常本能的发出表示痛苦、愤怒和高兴的声音。几乎所有的语言中感叹词数量都非常有限,使这一理论存在问题。 哼育声说(yo-hi-ho):原始人共同劳动时,他们发出有节奏的哼育声,逐渐发展成单调的语调然后变成语言。哼育声与实际的语言相差太大。这一理论至多是猜想。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课后习题(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圣才出品】

第11章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1. Why should language teachers learn some knowledge of linguistics? Key: Some knowledge of linguistics will not only help language teach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but also helps them better understand how to teach language. Theoretical views of language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inform 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adopted in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ers do need a theory (maybe theories) of language in order to teach language effectively, and they need to know at least how the language they teach works. To discover the real language and to obtain some understanding of it, language teachers may well turn to linguistics. Many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are proposed based on certain linguistic theories. In fact, knowledge in linguistics lies at the root of understanding what language learners can learn, how they actually learn and what they learn ultimately. Therefore, linguistics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i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2. What is FOCUS ON FORM? Key: The key point in focus on form is that although language learning should generally be meanling-focused and communication oriented, it is still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to focus on form occasionally. Focus on form often consists of an occasional shift of attention to linguistic code features by the teacher and/or one or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 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 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 1.功能开放 2.构造灵巧 3.习得 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圣才出品】

第11章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 11.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2. Grammar, input and language learning 语法、输入与语言学习 3. Interlanguage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中的中介语 4. Linguistics and syllabus design 语言学与教学大纲设计 5.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error analysis 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 6.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语料库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常考考点: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学与语言学习;语言学与教学大纲设计;二语学习者的主要障碍;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中介语;语料库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等。

本章内容索引: I. Defini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I.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III.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1. Grammar and Language Learning 2. Input and Language Learning 3. Interlanguage in Language Learning IV.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 eaching 1. The discourse-based view of language teaching 2. The universal grammar (UG) and language teaching V. Syllabus Design 1. Syllabus and curriculum 2. Theoretical views behind syllabus design 3. Types of syllabus (1) The structural syllabus (2) The situational syllabus (3) 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 (4) The task-based syllabus 4. Current trends in syllabus design (1) The co-existence of the old and the new (2) The emphasis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汇总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00540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英文名称: Linguistics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医药贸易方向)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英语语法,精读等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英语专业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向学生介绍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语言与文化、社会、思维等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所获得的知识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及增强对英语中一些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两个,即: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方面研究的能力。 1、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以英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英语语言的内部结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及与人的心理、社会、文化艺术、信息科学、教育等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听讲与自学,对英语语言学、语言学分支、流派及其发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提高对英语的理性认识,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课程,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从事英语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课程要求那些对语言学有兴趣并有意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和所学的语言学知识从事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用英语进行表达或撰写论文。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语言理论基础课。它从理论上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

余映潮-“语言学用”教学的基本方法

“语言学用”教学的基本方法 余映潮 第一部分最基本的道理 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教材 安排实践活动 重视课中读写 实现语言学用 注重知识积累 关注集体训练 “教学设计”的目标 语言学用 技能训练 知识积累 集体训练 气质养成 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非常讲究“课文研读” 十分重视“教学思路” 关键在于“课堂活动” 精心考虑“积累丰富” 时时关注“能力训练” 教师要克服的重要弱点 碎问碎读碎说 -老师的碎问碎说可形成知识碎片,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有力度有深入的课堂训练 单个对话频繁 -老师和几十个学生对话,因此对话显得肤浅,凌乱,零碎。时间消失在对话中,学生没有沉淀和收获。

没有选点深入 -不到知识点,文章的精彩中去,所谓点,一个是知识点,比如探究文章线索,欣赏这篇文章的照应 活动时间不多 -不肯安排时间,每个学生都要把握自己学习时间。 积累意识很差 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性 多读 多析 多写 *多背 多记 阅读课堂教学两个永远的点:语言学用,能力训练和知识积累 课标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不是把教学放到解读上去。 第二部分阅读训练最基本的指标 1、难读难写的字300个 2、两字书面语汇4000个 -雅致,离口语较远的词汇,如清新、清雅。朗读,背诵都是重要的途径。 3、成语、短语1000个 4、背诵积累60000字 -初中学生到高中一帆风顺,能读会写 5、精读训练100篇 -短文一定要让学生精细地赏析 6、知识术语200个 文体知识、修辞知识、 章法知识、手法知识 7、自学方法10种 8、阅读技能训练20种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期末考试复习专用笔记(老师画的重点-自己整理的)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1 Why study language? 1. Language is very essential to human beings. 2. In language there are many things we should know. 3.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we need to study language scientifically. 1.2 What is language? 1.3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The features that define our human languages can be called design features which can distinguish human language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1.3.1 Arbitrariness 1.3.2 Duality 1.3.3 Creativity Creativity means that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Recursiveness refers to the rule which can be applied repeatedly without any definite limit. The recursive nature of languag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endless sentences. 1.3.4 Displacement 1.4 Origin of language

最新 语言学概论课程标准

《语言学概论》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语言学概论课是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它解决的是语言的共性问题,所以不同于以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 本课程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论述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功能、发展,以及文字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这一门课之后,要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获得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且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奠定基础、提供方法的作用,主要对接基础教育、汉语国际教育、语言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提供进行社会调查需要的某些语言学知识和能力,比如用国际音标的识读、标写能力的培养,为方言调查提供前提条件。与学生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的职业岗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关系密切,对师范生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有一定作用,可以跟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相配合,为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语音教学专题、词汇教学专题、语法教学专题等后续的专业选修课和技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前导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概论。 后续课程: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语音教学专题、词汇教学专题、语法教学专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创建延续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我们既要坚持固有的优良传统,又要根据现在的形势和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首先必须承认,语言学概论就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语言学的入门知识,包括一些基础的概念、基本的方法。与此同时,也需要进行语言分析手段和技能的训练,包括观察点的选择、分析手段的把握等。另外,经过训练的学生应该建立起一定的观察语言生活的意识和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素养。 具体课程设计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 授课教案 课程编号:01012 总学时:51 周学时:3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类2年级 开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1997年第3版)

00导言(1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的分类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方法:讲授为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明问题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学的建立过程 主要的语言学门类和派别(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 方法:讲授为主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本节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法组织教学。 导言部分对课程的内容作一个总体介绍,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和已经在一年级学习过的现代汉语课程及正在学习的古代汉语课程之间的关系,说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介绍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认识和方法,即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语言,同时注重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以辩证的方法看待语言相关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材料分析的方法学习、认识并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的结构 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文学时期 –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 语言学时期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 语言交际的信息论解释: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三、语言学的功用 语言教学 推行语文政策 实际应用研究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2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 2.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1.思维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进行 2.思维的成果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表达与贮存 语言同样也离不开思维 方法:讲授为主,启发学生思考体会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方法:讲授为主,启发学生思考体会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于群,蒋跃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Abstract]Vagueness is an inherent fea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ly,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vagu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nslation.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author makes a general conclusion of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vagueness of translating process, vague phenomena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in dealing with vagueness. [Key Words] vagueness of language, translating process, criteria, strategies。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翻译具有模糊性。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近几年自然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理论、实践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了简要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讨论。 [关键词] 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翻译过程;标准;策略; 1、前言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自1903年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Pierce 1903)。近年来,此研究方向的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Pierce, Lakoff, Labov, Channel, Williamson, Keefe等。在国内,伍铁平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20多年来,随着模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重点之一逐渐由模糊语言学现象的阐释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上来。其中,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新课题(陈忠华1990;赵彦春2001;王卫新2003等)。本文拟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简要的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翻译标准的模糊性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和讨论。 2、概述 纵观目前国内以模糊语言学、翻译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不难发现,学者们主要从翻译过程和翻译中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下面,本文就分别从此四个方面,即,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过程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分别进行综述。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研究》(项目批准号:04BYY046)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章节题库(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圣才出品】

第11章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Ⅰ. Fill in the blanks. 1. _____ is a method of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makes use of translation and grammar study as the ma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答案】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解析】语法翻译法即在外语教学中主要运用翻译和语法学习为教学活动的方法。 2. _____ is formed when the leaner attempts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and it has features of both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but is neither. 【答案】Interlanguage 【解析】当学习者学习一种新语言时,就产生了中介语。中介语具有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特征,但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我们不能把中介语看成是母语和二语的过 渡阶段或者是二者的简单混合。 3. Hymes’ theory leads to nation/function-based syllables, and a step further, _____ syllabuses. 【答案】communicative 【解析】海姆斯提出的交际教学大纲以功能—意念大纲为基础,它教授表达和理解不同语言功能时所需要的语言,并且强调交际的过程。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对策分析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对策分析 [摘要] “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本身及与“现代汉语”内容的冲突性问题,课程内容的扩充与增加问题以及如何以学生为本位,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语言学科的发展趋势,语言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教材;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6-0095-03 一“语言学概论”内容上的三大模块及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冲突性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和研究语言现象的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论、语言发展演变论。这一模块的搭配和布局自早期的高名凯,石安石所编写的“语言学概论”(1963年版)就

已如此,以后的教材也多不出这个框架,如高校较为通行的叶蜚声,徐通锵本《语言学纲要》(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构成分别是: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六章:文字;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这些内容中既有属于共时语言学层面的,也有属于历时语言学层面的。换句话说,“语言学概论”其实是兼跨着中文专业的另外两门语言学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这个情况是符合我国汉语言学科研究传统的。因为它表明我们在借鉴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我们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历来研究的传统,即对古代传统的语言学资料和研究予以足够重视。从内容的三大模块来看,“语言学原理”部分是具有学科“独立性”的,因为这部分内容作为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其他课程所并不涉及的,这部分内容很能显示出“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价值及其独特性。“语言发展演变论”的部分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古代汉语”的内容,如中古音,古语词等,但主要的内容如语言演变的原因、特点,语言的接触,方言的形成等内容也都是相对独立的。而“语言要素论”模块所涉及的内容则明显缺乏“独立性”,因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内容都多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合,不

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7078527.html,/ 引言语言学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因此,有必要对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问题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使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1.翻译实践中的模糊性探索1.1模糊语在广告语中的使用1.1.1形容词的广泛使用广告语体给人以生动唯美的艺术享受,追求引起顾客强烈共鸣的实用效果,这离不开形容词的点缀和渲染。形容词通常被视为模糊词语,因为它们表达的概念的外延往往是模糊的。 如:例1.“How’S your coffeeWonderfu1.Rich.smooth and burstingwith flavorfNescafe的广告文) 例2.多么清澄的海底,多么绚丽的色彩,多么自如的生命。啊,自然的色调。请看彩色电视机:索尼(索尼电视机广告)例1中使用了一些很具有感染力的形容词,引起读此广告的人从味觉、嗅觉上都产生了美妙的联想.从而使雀巢咖啡的“浓香”沁人人心; 例2中“清澄”、“绚丽”、“自如”、“自然”几个形容词勾勒出和谐逼真的图画。 1.2诗歌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更显活力,信息容量大,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即模糊语言创造美。诗歌中模糊词语、比喻、夸张等模糊修辞语言和叠加意象随处可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诗句中,模糊词语“绿”字浓缩了比“吹”更多的信息量,既指春风吹到了江南,又指出了这种动作所带来的效果。由此可知,诗歌中模糊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2.模糊语产生的原因 2.1语义方面的原因语义方面的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词汇概念层和句子语法层。 2.1.1词汇概念层来自词汇概念层上的模糊性最为常见,也为大多数的学者所研究。这个层面上还可分为模糊限制词和模糊词语。模糊限制语如我们常见的about 10 kilometers,approximate短语中的about和approximate。模糊词也很常见。如邓小平同志讲到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提出:“到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2.1.2句子语法层语言模糊性也常由于句子层面的原因所引起,如:参议员伯克特:“希尔教授,你作证说你推测托马斯法官可能想要你看色情电影,但是在联邦调查局的讯问中你明确地说他从来没有邀请你去看电影,是这样吗?”在这里,参议员伯克特使用了一个附加问旬的形式,使他的用意模糊了。因为附加问句是~种在形式和功能两方面都兼具陈述旬和疑问句的特点的旬式。与其说参议员是在进行征询.不如说他的用意更多地是进行事实陈述。这样,参议员一方面单方面发出了信息,同时又摆脱了在听众听来可能会强加于希尔的权威角色。 2.2语用方面的原因 2.2.1主观故意导致的模糊性精确语言往往达不到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这时人们往往故意把语言模糊处理,以求趋利避害,达到原有的目的。这种主观故意在政治语言中尤其常见。

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

昆仑旅游学院课程教学大纲体例 《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建议学时数:2 学分:2 课程类别:其他课本 先修课程:基本语言学知识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数:72 (讲课:72 实验:0 实习:0) 学分数:4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期:6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 课程性质:普通语言学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 目的和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了解和掌握普通语言学有关语音、音系、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与心理、语言与认知、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言学流派等基本理论和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6学时) 关于语言:语言的定义、起源、特征、功能。关于语言学: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宏观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描写与规定、共时与历时、语言和言语、能力与表现。 第二章语音(6学时) 语音学:语音的发生与感知,发音器官,国际音标,辅音,元音,语音的描写,协同发音。音系学:音位理论和音位变体、音系规则,区别特征,音节,重音,语调,声调。 第三章词汇(4学时,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词汇概说:词的含义,词的识别,词的分类。形态学:词的构成,语素,屈折,派生,义素、音素和语素的关系。词的变化。 第四章句法(6学时) 句法关系:位置关系,替换关系,同现关系。语法结构:语法结构,直接成分,内向结构、外向结构,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句法功能:主语,谓语,宾语,词类和功能的关系。语法范畴:数、性、格,一致关系。语句构成:短语,小句,语句。递归性:连接,嵌入。句法之外:句子的连接,衔接手段。 第五章语义学(6学时) 词汇语义学:“意义”的意义,指称论,涵义关系,成分分析。句子语义学:组合理论,逻辑语义学。 第六章语言与认知(6学时) 什么是认知?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理解,语言的产生。认知语言学:识解,范畴化,图式理论,隐喻,转喻,整合理论。 第七章语言、文化、社会(6学时)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括导言、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符号系统、语音、语法、词义、文字和书面语、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发展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叶蜚声和徐通锵编写的《语言学纲要》为基本教材,另外有《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作为配套的辅助教材。《纲要》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学习指导书》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另外还根据教材和课程教学的要求编拟了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练习。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语言基础理论的认识。录像课为IP电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计算机课件 本课程计算机课件(CAI)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采用超文本手段,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组织在一起,并通过其独有的超级链接方式相互指向,构成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整体教学系统,以方便学生阅读、浏览。本课程的教学是信息的集合,运用这种方式,学生解疑释难非常方便,因此课件网络版将是本课程最重要的辅导方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可以随时借助计算机网络课件解疑释难,解决自学中碰到的问题。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介绍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名家名著,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网络版课件内容逐级逐层链接,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自由选择。 此外,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教学建议 (一)主教材《语言学纲要》是以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语言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语言的结构,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学习普通语言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本科阶段的《汉语专题》、《语法研究》、《汉语倏学》、《英语》等。尤其是有关汉语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到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应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