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发展变迁对恩庇—侍从之中央地方派系运作结构关性之探讨

台湾政治发展变迁对恩庇—侍从之中央地方派系运作结构关性之探讨
台湾政治发展变迁对恩庇—侍从之中央地方派系运作结构关性之探讨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第四屆「公共事務」論文發表會

台灣政治發展變遷對恩庇—侍從之中央地方派系運作結構關聯性之探討

研究生:黃創夏 撰

中華民國94年4月

壹、研究動機:

地方派系在台灣政治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越是基層的選舉就越能發現地方派系介入的嚴重性;過去研究多重於縣級地方派系,往往忽略鄉鎮派系特色。

關於地方派系的研究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為「侍從主義」,二是「人際關係網絡」,本研究以這二種研究途徑上,希望探討政黨競爭對各地方派系轉型(分化、結盟、式微)產生哪些影響。

蔣介石就是以一種所謂的恩庇—侍從主義維持他的威權統治1,國民黨主要是透過政治、經濟利益,交換地方派系之忠誠與支持,經由地方選舉與地方制度的設計,以此強化國民黨政權統治的正當性(Legitimacy),而地方派系也因為取得特殊的地方政、經利益,而得以生存、茁壯,形成了台威幾十年以來地方政治,實際上等同於是地方派系政治與統治的特殊現象。

方派系最大的特徵為活動範圍侷限於地方層次,擁有區域性壟斷經濟2。趙永茂進一步說明地方派系主要是以血緣、姻緣、地緣與語緣為關係結合的團體,更藉由為選民服務建立起恩惠關係(partronage relationship)形成政治活動的基礎,藉此由公職身份影響公共政策制定3。

而值得特別觀察的重點是,因國民黨籍的省主席宋楚瑜為了避免縣市級派系在省長選舉時反彈,造成不利的結果,乃採取避開縣市級派系,直接與鄉鎮市級地方派系結盟的策略。省長候選人身份的宋楚瑜,以省主席身分跑遍全台三○九個鄉鎮市,召見鄉鎮市級的派系人物,以承諾地方建設基金、小型工程補助款的方式,創造了以行政體系創造經濟租金給基層的派系人物,完成新的結盟。

2000年台灣經歷政黨輪替,對地方派系也有值得關注的演變:就國民黨而論,其地方派系有區域結盟與更中央化的趨勢,隨著立法院角色的增強,這些區域聯盟與中央結盟現象將可能加強。而民進黨方面將隨著地方、中央執政的鼓勵,其各派系也會有新的結盟、流動與擴張,並使其中央派系更地方化,成為台灣地方派系的新部分。就地方派系的權力均衡結構而論,地方派系有漸由雙派系步入多頭派系,產生多元均衡與多元不均衡的現象;在選舉提名與動員上將更為困難。民進黨也將產生類似的問題。

1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頁3-7

2陳明通、朱雲漢:「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分析」,1992,頁77-97

3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1989,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卷3期,頁58-70

貳、恩主—侍從結構之台灣地方派系

一、侍從主義之理論

侍從主義概念最早是由人類學者所發展出來,後為政治學者所引用分析派系與地方政治之研究,所謂人類學的侍從主義(anthropologist clicentelism),指傳統農業社會中是一中不對等交換與互惠關係,關係建立於物品的交換與互惠,通常地位高與資源多的恩護主(parton)提供服務以交換下位者之忠誠4。應用到政治上即成政治澩的恩庇侍從主義。

陳璿仁整理出艾森斯塔德與國尼格(S.E. Eisenstadt & L. Roniger)指出侍從主義有以下八大特徵作為建構基礎5:

1.侍從主義通常是特殊(particularistic)和廣佈的(diffuse)。

2.互動基礎的特色是在同一時間進行不同型態資源的交換。

3.「整批交易」(package-deal)是資源交換的模式。

4.侍從主義通常包含無條件、長期信任與義務。

5.侍從主義有著強烈的團結因素。

6.侍從主義的建立是一種不完全的契約形式。

7.侍從主義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垂直的進行方式。

8.侍從主義是奠基於權立的不平等與差異。

王振寰則歸納指出恩庇的九大特徵6:

1.恩庇關係通常是鬆散與特殊的人際關係

4陳璿仁:「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民9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頁22。

5陳璿仁:「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民9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頁23。

6王振寰:「私人資本與台灣政治轉型」,台北,1992,中研院台灣民主化過程研討會論文

2.恩庇關係的互動是建立在多樣資源的同時交換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工具性、

經濟性與政治性資源的交換,在本質上是屬於一種「交換」關係。

3.恩庇關係的建立,非基於法定或契約的型式,而是基於非正式的默契。

4.恩主與侍從間忠誠與情感性因素,是用以維持恩侍關係的重要因素,特別是

在傳統初級性的恩侍關係中,情感因素已逐漸被利益因素所取代,但仍可發現某一程度的情感因素存在。

5.恩庇關係的形成,出於成員間的自願性,因此,至少在型式上可以自由退出

這層關係。

6.恩侍關係是以垂直的形式,運作於人際之間,因此會削弱水平性的團體組織,

以及侍從彼此之間的團結與凝聚力。

7.恩侍關係建立在權力的分化與權力分配不平等的因素上,特別是恩主獨佔某

些對侍從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造成彼此間的權力不平等。

8.恩侍關係的政治意義在於,恩主提供物質與非物質的財貨勞務給予政府支持

的侍從,這些性質性利益包含安插職務、承包政府工程、特權貸款、非法關稅、利益輸送、獨佔性經濟特權的授與等。

9.恩主藉由侍從的政治支持,取得政治權力,掌握更多的資源分配給自己的支

持者,從而形成恩主與侍從之間,利益交換與社會資源流動的分配組織與模式。

陳璿仁整理出史考特(J.Scott)的見解,認為侍從主義有四種可能轉變之型態7:

1.侍從者提供恩庇主的服務,差到不足以為持交換的平衡。

2.侍從者可能可以自其它恩庇主裡獲得所需要的資源。

3.侍從者坐大,指定恩庇主題供特定的資源。

4.侍從者已經不需要恩庇主所提供之資源。

7陳璿仁:「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民9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頁23。

二、恩庇—侍從結構與台灣政治結構之關係

一個因內戰失利的政權流亡到一從未統治過的小島,在外有強大宿敵壓境;內又缺乏草根基礎的土地上,竟能維持數十年政權於不墜,陳明通研究認為,國民黨在台灣政治統治的這項「奇蹟」主要是因蔣介石以一種革命民主的方式,在台灣造就了政治學上所謂的「威權主義」(authoritaranism)所致8。

這種威權體制是一種立體而且動態的設計,根據胡佛的描述9它的結構如同一把傘,統治者是傘的機鈕,而在政黨的主軸上,撐起統治社會、政治社會及市民社會的三隻傘柄。

陳明通指出,蔣介石是以一種所謂的恩庇—侍從主義維持他的威權統治10,國民黨主要是透過政治、經濟利益,交換地方派系之忠誠與支持,經由地方選舉與地方制度的設計,以此強化國民黨政權統治的正當性(Legitimacy),而地方派系也因為取得特殊的地方政、經利益,而得以生存、茁壯,形成了台威幾十年以來地方政治,實際上等同於是地方派系政治與統治的特殊現象。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8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頁1

9胡佛:《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香港,1991,中文大學出版,頁36-40

10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頁3-7

地方派系的起源,學者中有兩種說法,陳介玄等學者認為是起源於台灣於1951年之第一次民選縣市長選舉時產生,認為是選舉與威權侍從主義政策下的產物11。吳文星等則反對歷史進行片斷之分割,認為早在國民黨政權遷臺之前,地方派系就已經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12

趙永茂的實證調查研究並發現,至少有十二項因素影響台方地方派系之形成,其中多數與選舉有直接相關13:

1.選舉時之拉票運作與投票。

2.選舉時個人新生政治利害與恩怨。

3.選舉後之人情包圍。

4.地方政客之自私作風,感情用事。

5.狹隘的地方關念作祟。

6.群眾的盲目。

7.地方無賴勢力之介入。

8.地方領袖之私人恩怨。

9.社會關係之結合。

10.政黨關係之結合。

11.經濟關係之結合。

12.其它。如職業關係、社會階層意識、年齡,教育程度、意識型態與信仰等。

11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名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設會意義〉,台中,東海大學「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題研討會論文1994年,頁2。

12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頁374-375。

13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1989,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卷3期,頁58-70

根據陳明通、朱雲漢等人之研究,地方派系最大的特徵為活動範圍侷限於地方層次,擁有區域性壟斷經濟14。趙永茂進一步說明地方派系主要是以血緣、姻緣、地緣與語緣為關係結合的團體,更藉由為選民服務建立起恩惠關係(partronage relationship)形成政治活動的基礎,藉此由公職身份影響公共政策制定15。

朱雲漢指出,國民黨主要是以四種經濟特權在壟絡地方派系16:

1.政府特許下的區喻性獨佔經濟活動:銀行、信用合作社、青果合作社、農漁

會信用部以及汽車客運公司。

2.省營行庫的特權貸款:凡有機會當選省議員的縣市級派系都可以分享。

3.省政府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部門之採購:主要是公共工程的包攬,特別是

在建設經費較為充裕的縣市。

4.以地方政府公權力所換取的經濟利益,可再區分兩類:

(1).利用都市計畫或公共建設規畫來進行土地投機炒作。

(2).以公權力掩飾寡佔性之非法經濟活動,如地下舞廳與賭場。

陳明通與朱雲漢之研究17指出,1951年以後,全省有89個縣市級地方派系,其中擁有一個以上前述之「地方壟斷經濟」的有81個派系,佔了91%比例可謂極高。

14陳明通、朱雲漢:「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分析」,1992,頁77-97

15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1989,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卷3期,頁58-70

16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台北,1989,台灣研究基金會《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頁151

17陳明通、朱雲漢:「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分析」,1992,頁89

大多數學者多以威權侍從主義途徑來解釋與探討,國民黨作為一個外來政權,為建立強勢統治,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關係是一種「上對下」的威權侍從關係,也可說是一種「雇主與代理人」(principal-agent)的共生關係,地方派系(代理人)協助國民黨(雇主)贏得選舉、統治社會,國民黨則給予地方派系酬庸(區域性壟斷經濟),國民黨並以提名策略建構「雙派系主義」(Bifactionalism),以避免地方派系坐大,以致動搖國民黨之統治基礎,因此在鄉鎮以上之行政區域中,國民黨都會扶植兩個以上的地方派系相互競爭18。

以地方派系勢力所及為標準,翁翊19分成三類型:

1.全縣型地方派系:派系勢力深入該縣的每一鄉鎮市,利用其政治情勢建立派

系本身的人事地盤,使該鄉鎮市侍從者及省、縣議員與縣長選舉事宜可相互搭配。如台中縣的紅、黑兩派。

2.鄉鎮級地方派系:以鄉鎮市為勢力範圍,主要以家族力量為主體。如台北縣

板橋市有劉派、郭派與邱派;中和市有大陳派、小陳派。

3.混合型地方派系:鄉鎮級的小派系與縣市級的大派系有明顯結盟關係,如嘉

義縣地方派系,全縣分屬黃、林兩派,鄉鎮上布袋分成大房二房派,平時自主運作,每到縣級選舉,大房就支持林派,二房就替黃派抬轎。

18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頁152-153

19翁翊:「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1997,政大碩士論文,頁22-27

六、地方派系之權力結構:

陳華昇研究指出,地方派權力結構是屬於金字塔型的權力結構20:

主要成員

威權統治時期威權轉型時期

領袖與領袖群 1.現任縣長

2.資深民意代表

3.資深省議員

4.轉任省或中央高級或常務

主管之卸任縣長1.地方財團領導人

2.地方企業集團負責人

3.轉任省或中央高級或常務主

管之卸任縣長

第二層幹部 1.省議員

2.地區寡佔經劑事業主持人

3.縣級農業會社主管

4.現任或卸任之中央民代

5.資深鄉鎮農會總幹事

6.富有之企業家

7.資深縣議員1.立法委員

2.國民大會代表

3.地區寡佔經劑事業主持人

4.省議員

5.縣議會議長

第三層幹部 1.現任或卸任之鄉鎮市長

2.現任或卸任之鄉鎮市農會

幹事、理事長

3.縣議員

4.資深鄉鎮市民代表1.現任或卸任之鄉鎮市長

2.鄉鎮市農會幹事、理事長

3.縣議員

4.鄉鎮市代會正、副主席

第四層幹部 1.鄉鎮市民代表

2.鄉鎮市農會理事長級資深

會員代表、農會小組

3.資深村里長

4.村里幹事1.鄉鎮市民代表

2.鄉鎮市農會理事

第五層幹部 1.村里長

2.鄰長

3.鄉鎮市農會會員、農事小組

4.其它在鄰里間關係良好者1.村里長

2.鄰長

3.鄉鎮市農會會員、農事小組長

4.其它在鄰里間關係良好者

20陳華昇:「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1993,台大碩士論文,頁173

七、派系與賄選之關係

羅聰欽研究指出,在選舉中,地方派系最常用的選舉動員手段,就是買票21。王金壽八十二年度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中發現,每一個投票所買票的成數並不一樣,平均而言,買票的比例約66.6%22。王金壽研究發現,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勢力,在選舉動員中佔關鍵之地位,地方派系提供了買票作業所需的組織,透過地方派系勢力龐大數目的樁腳,買票才能全面進行。

由於1990年代之後,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經濟部門的勢力大舉向政治部門滲透,民選公職成了財團最愛,紛紛湧入地方派系的動員網絡,希望循此模式迅速競選成功,投入選舉的人數既多,綁樁者眾,帶動了價碼節節上升,幾翻上漲之後,陳明通指出23,競選縣市議員需以千萬元計算,競選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需花競選經費達數億元。

這些金額已不是傳統的派系所能負擔,同時為了提高買票的精準度,因此引入黑道力量「顧庄頭」,避免其它勢力進入地盤買票,以進行排它性買票,確保成功率,兩種原因下,派系逐漸和財團與黑道結合,形成所謂之「黑金體系」。

21羅聰欽:「選舉買票與資金回收」,2002年,世新大學碩士論文,頁19

22王金壽:「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1993,台灣政治學刊第二期,頁3-62

23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頁242

參、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生態之發展

依趙永茂之分析,台灣之地方派系的發展階段與經社文化與政治環境之特質可以下表呈現之24:

地方政治特質年代

社經還境型態政治環境型態

農村地區都市化地區

1.士紳政治

2.家族政治

3.挾隘型政治文化

1.派系政治

2.士紳政治

3.家族政治

4.狹隘型政治文化與臣屬型政治

文化1945 1950

農業(村)社會為主體

1.派系政治

2.家族政治

3.士紳政治1.士紳政治

2.家族政治

3.商人主體政治

4.派系政治

工業化、都市化主體社會轉型中央一黨威權

統治

1.派系政治

2.家族政治

3.國民黨對黨

外政治

4.賄選政治

1.國民黨對黨外

政治

2.派系、家族政治

3.多元菁英政治

(商人為主體)

4.賄選政治

工業化、都市化社會為主體威權轉型期

民主化轉型期

1.民意代表素

質低落

2.地方派系轉

3.金錢(賄選)

政治

4.黑道(暴力)

政治

5.過渡型政治

文化

1.金錢政治(商人

政治)(政商結

合)

2.多元菁英政治

3.社會運動與政

黨政治

4.過渡型政治文

1960

1970

1980

1990

24趙永茂:《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盧出版社,1997,頁264

陳明通則是從政治變遷過程中,探討在一九九○年代前,派系政治與政治變遷的關聯性25:

戰後初期威權統治重建

期威權統治鞏固

民主轉型期

威權統治強中上強度逐漸轉強一直很強

最後轉弱

疲弱

有限多元主義軍政集中的行

政官長體制,但

社會其它團體

最初仍保有一

定程度的自主

性逐漸發展出一

套動員戡亂體

動員戡亂體制

一直很強勢,直

到最後才遭反

對勢力破壞

動員戡亂體制

逐漸解除

威權心態尚未取得霸權

地位逐漸取得霸權

地位

霸權地位在後

期受到強力挑

崩解

領袖與領導在台最高領導

人陳儀不具政

治強人地位蔣介石為卡理

斯瑪式政治強

蔣經國在蔣介

石培養下成為

政治強人

雖有「李登輝情

結」,但與蔣氏

父子的政治強

人不能相比

社會動員與控制中等程度逐漸轉強一直很強,最後

才轉弱

鬆動

派系結構穩定度不穩定逐漸穩定由穩定趨向不

穩定

由不穩定趨向

穩定

派系鬥爭是否

激烈

激烈中等弱一度很激烈

至高領袖是否存在在台最高領導

人陳儀僅是政

學系要角,蔣介

石不在台灣

蔣介石退到台

灣,透過黨政改

造重建至高領

袖地位

蔣介石過世

後,蔣經國繼承

蔣介石為至高

領袖

因蔣經國去世

一度€不存

在,後李登輝逐

漸取得此地位

統治聯盟是否分裂陳儀與半山派

所形成的統治

聯盟合作無

間,但備受CC

派的攻擊

蔣介石與陳誠

所組成的統治

聯盟主軸相當

程度的密合

前期整合,後期

因打壓地方派

系出現分裂

分裂成主流與

非主流

25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2001,台北新自然主義,二版一刷,頁262

一、民主化過程中地方派系中央化之過程

1990年,國民黨因主流與非主流鬥爭而分裂,林洋港結合蔣緯國形成非主流,讓主流派的李登輝一時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雖然在國民黨中央有所謂的「八大老」出面協調,但仍不得要領,後來是台中縣「紅派」大老,前省議會議長蔡鴻文出面勸退林洋港,化解了李登輝的危機,這是地方派系首度在國民黨中央高層派系的鬥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的地位起了結構型變化26。

此時的國民黨邁入政體轉型期,因民主化的浪潮使得長期執政的國民黨無法再為持原有之威權統治,解除戒嚴與反對黨的合法化,國會的全面改選,台灣的人治時代結束,選舉制度取代了強人政治,成了台灣最具權威性與正當性的政治權力分配機制,任何權力的重組都必需在選舉的賽局中加以進行。

面對此一局面,國民黨不僅不打壓地方派系,更加速與地方派系結盟,從1990年蔣經國強人走後不久的立法委員省議員選舉與縣市長選舉為例,關中原本欲透過黨內初選機制,澈底消滅地方派系,引起了黨內極大的反彈,在國民黨中常會中,有林洋港、吳伯雄、高育仁、張建邦、謝深山、許水德與倪文亞等七位中常委發言反對,其中吳伯雄、高育仁都是分屬桃園與台南地方派系出身之大老。

黨內衝突的結果,造成了黨內在省議員中提名派系出身的人數上下降,立法委員與縣市長名單中則上升,結果國民黨在提名的二十席縣市長中挫敗,僅獲十三席,關中因此下台,宋楚瑜接任秘書長之後,頻頻走訪地方基層大老,以一種更相互依存的關係,重新調整中央與地方的結盟關係。

宋楚瑜的加緊與地方派系結盟,創造了國大選舉派系提名者97.47%當選的佳績27,1992年立委提名中,宋楚瑜主導提名了58名派系人士,佔了國民黨總提名

數的59.18%,這是首次國民黨提名半數以上的候選人出身地方派系,等於是把地方派系的勢力,正式地引入中央國家機器中。

1994年初,國民黨為了舒解社會對其「黑金政治」的批評,指示當時的法務部長馬英九進行四十年來首度大規模的查察選舉賄選行動,波及16縣市,遭起訴判刑的議員高達257人,引起了地方派系的重大反彈。

陳明通研究發現,此次查察所波及的多為縣級派系28,國民黨籍的省主席宋楚瑜26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2001,台北新自然主義,二版一刷,頁221

27同上註,頁226

28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2001,台北新自然主義,二版一刷,頁254---260

為了避免縣市級派系在省長選舉時反彈,造成不利的結果,乃採取避開縣市級派系,直接與鄉鎮市級地方派系結盟的策略。省長候選人身份的宋楚瑜,以省主席身分跑遍全台三○九個鄉鎮市,召見鄉鎮市級的派系人物,以承諾地方建設基金、小型工程補助款的方式,創造了以行政體系創造經濟租金給基層的派系人物,完成新的結盟,這階段,宋楚瑜承諾給地方的建設經費總數,達到八千億元之數29。

這過程中,陳明通統整了地方派系主要的三大變化:

1.地方派系合縱連橫,任憑無阻:

地方派系在國會形成了加盟國會次級團體的現象30。

次團名稱派系出身人數非派系出身人數

集思會15 6 建設研究會11 34 金釵盟 3 5 新國民黨聯線7 7 薪傳連誼會8 10 厚生會 3 10 協和會7 32 創新會14 13 國會功能改革會18 31

2.地方派系財經基礎轉化,全國性政商集團出現:

除了地方派系跨出縣、鄉鎮市地域跨入中央外,全國經濟正走向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地方經濟領域朝向活動區域擴大,以及更資本密密集發展,以金融證券業、土地建築業為主要發展方向:

1990年4月財政部核準16家新銀行,陳明通統計有六家具有派系背景31:銀行名稱聯邦銀行泛亞銀行萬泰銀行萬泰、華信

銀行

大眾銀行中興銀行

派系背景台北三重

幫台中縣黑

雲林縣林

台中市張

高雄市在

地派

高雄市王

製表:作者整理自製

29沈國屏:新新聞周刊,1994年

30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2001,台北新自然主義,二版一刷,頁230--233 31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2001,台北新自然主義,二版一刷,頁237

此外,陳明通也統計出當時68個縣級派系中,計投資證券公司的派系有36家,投入派系佔52.9%;經營建設公司,進行工程營造、土地房屋買賣仲介的派系有47個32。顯示出地方派系隨著政治上威權鬆動,以及經濟上的自游化,正迅速調整以資本主義邏輯替代威權統治的邏輯,繼續維持他們對經至濟租金的汲取,保持既有政治優勢。

3.派系引入黑道勢力,黑道轉化派系體質

黑道勢力原本是以買票的保駕護航系統被引入派系的配角角色,但久而久之也學會這種選舉動員模式,開始主動參與選舉,根據《新新聞》統計第二屆立委的參選人,就有21人所犯的是黑道慣有之罪刑,此為黑道介入中央之濫殤33。之後如台東縣議長鄭太吉以議長派取代原本之張派,是黑道勢力足以轉化原有地方派系之典型例證。

32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2001,台北新自然主義,二版一刷,頁277--296

33新新聞:1992,301期,頁20--30

肆、政黨輪替後民進黨與地方派系之新恩庇侍從關係一、以嘉義縣觀察(招降納叛之發展)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期間,民進黨人在非都市地區面對的主要是國民黨所提名的地方派系人物,民進黨的發展因此相對狹小,如在有「民主沙漠」之稱的加義縣,嘉義縣民進黨部成立於1987年12月12日,當時只有黨員200名34。

民進黨在此發展的策略因此是採用了「招降納叛」策略,這是根據前民進黨黨主席許信良,在1995年所提的構想35:

「我們自己的組織、加上中間游離票,形成的勢力足以威脅國民黨,卻不足以戰勝國民黨。下一步的走向只有兩種選擇----保守地鞏固既有票數,以作為第二大黨自滿;

或者進取的主動瓦解國民黨的組織。我當然選擇後者。正是這樣的進取策略考量下,所以會有所謂的『招降納叛』的策略。黨中央主動出擊,替各地縣市長候選人深入國民黨陣營,鬆動對方派系結構,把派系的固定局面攪亂後,我們的候選人才有希望真正去接觸、去爭取原來在派系壟罩,包圍的大批選民。」

透過幾次縣長選舉,嘉義縣的林派因此和民進黨進行結盟,最顯著的結果就是從和何嘉榮結盟,民進黨和林派結盟關係發展到最後由陳明文於2001年12月贏得縣長寶座,其中過程因篇幅限制不多贅述,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政府政黨倫替之後,民進黨享有了政治經濟資源的掌控權,造成在原本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勢力的侍從關係中,國民黨的雇主(patton)角色已經喪失了,恩庇侍從關係的角色扮演,民進黨成了需要關注的新角色。

陳璿仁分析指出36,民進黨和林派合作的基本邏輯就是透過資源的提供,幫助林派領袖陳明文與張花冠在縣長與立委選舉中獲勝,勝選之後即獲得公職人員的職位,握有職位即握有資源進行再分配,可以『勝選=職位=資源』的邏輯解釋民進黨黨中央與林派侍從關係建立的基礎。如民進黨黨中央就給予林派大樁腳黃文鋒擔任省諮員,又曾經嘗試給予曾振農接果國營事業美台電訊董事長一職,都是在人事上彷效國民黨的恩庇侍從機制,而在建設經費上,公共建設經費也將是一大經濟利益,惟民進黨統治嘉義時間仍短,仍需再觀察。

34黃江正:「嘉義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以地10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200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頁102

35許信良:《挑戰李登輝》,1995,新新聞出版社,頁40

36陳璿仁:「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民9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頁139--142。

二、以彰化縣為例(三度縣政權之政黨輪替)

彰化縣自1989年就有第一次地方政權之政黨輪替,由民進黨籍之周清玉取得地方執政權,1993年又由阮剛猛代表國民黨二次政黨輪替,2001年民進黨籍翁金珠第三次政黨輪替,當選縣長,從1989年至2001年之十二年間,杜慶承研究發現:「政黨輪替,加速地方派系影響力的式微」37,因政黨輪替之關係,彰化縣全縣性的派系組織與動員能力,呈現出派系力量個人化、零細化與區域化的轉變,政黨多元化的轉變,政’黨依侍多元化的發展,更加速了地方派系的式微。具體而言:杜慶承指出有以下特色:

1.派系個人化

不論是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與台聯黨等,都缺乏了嚴密的派系運作組織,至高無上的派系內領袖並未出現,由於選舉提供了政治權勢取得的路逕,依侍的政黨不再是政經資源的壟斷者,政黨與派系對個人政治勢力的影響力轉為道德勸說,但功效有限。

2.派系力量零細化

所謂派系力量零細化,主要是表現在區域的動員能量上,全縣性或大規模的選舉動員能量有逐年縮減的趨勢。

3.派系進行全縣動員的力量不再

4.政黨輪替壓縮了派系的生存空間

不過,值得注意的發展是,在政權輪替後,民進黨儎地方補助款的分配上,國民黨地方派系能爭取的空間也正在縮減之中,杜慶承研究發現38,民進黨執政的彰化縣政府,也藉由地方補助款的運用,進行拉攏國民黨的地方派系,民進黨在執政之後,有更多資源整編地方派系,杜文研究指出,彰化縣以縣議員層級的議員也仍在觀’望,還能透過本身的職權與縣府進行折衝、協商,不必由藉由依侍民進黨籍縣市長取得政經資源。

在此,杜慶承指出一個新的觀察方向,因失去旁大政經資源的絕對操控力,國民黨不再對地方絕對主導性,單向的恩庇關係,可能會被互利、互惠的夥伴關係所取代39。

37杜慶承:「政黨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以彰化縣為例」,2003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頁124 38同上註,頁128

39同上註,頁134

三、小結

上述的發展,符合了趙永茂的觀察,2000年台灣經歷政黨輪替,對地方派系有五點值得關注的演變40:

1.就國民黨而論,其地方派系有區域結盟與更中央化的趨勢,隨著立法院角色

的增強,這些區域聯盟與中央結盟現象將可能加強。而民進黨方面將隨著地方、中央執政的鼓勵,其各派系也會有新的結盟、流動與擴張,並使其中央派系更地方化,成為台灣地方派系的新部分。

2.就地方派系的權力均衡結構而論,地方派系有漸由雙派系步入多頭派系,產

生多元均衡與多元不均衡的現象;在選舉提名與動員上將更為困難。民進黨也將產生類似的問題。

3.有關派系的動員基礎與結構,研究發現地方派系成員的派系與山頭認同意識

仍很強,但仍呈現若干政黨移位與功利移動的現象。

4.就政黨與派系的關係而論,由於宋楚瑜效應,地方派系與地方鄉鎮級與縣級

都有三黨化取向,而轉投親民黨的主要係國民黨與無黨籍者,在三黨政治之下,無黨籍空間有縮小的現象。

5.就派系與外部社經環境的關係而言,在鄉村與邊陲地區,國民黨與親民黨的

派系,均有與黑、金三位一體化的現象。就民進黨而言,亦有漸由原來理念系派系轉為接納黑、金力量與人士,成為庸俗化派系的現象,有可能會漸漸鑲入成為正常地方派系生態的一環;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人頭黨員的效應,部分則可能是金錢政治的壓力、派系擴張、招降納叛等新依附主義,政經結盟效應所致。

40趙永茂:〈2000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2000年,高雄「跨越2000年政治學研究」研討會,頁1-14

參考文獻: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

陳明通、朱雲漢:「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分析」,1992,

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1989,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卷3期

陳璿仁:「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民9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陳璿仁:「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民9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王振寰:「私人資本與台灣政治轉型」,台北,1992,中研院台灣民主化過程研討會論文

胡佛:《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香港,1991,中文大學出版

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名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設會意義〉,台中,東海大學「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題研討會論文199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1989,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卷3期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台北,1989,台灣研究基金會《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

翁翊:「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1997,政大論文

陳華昇:「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1993,台大碩士論文

羅聰欽:「選舉買票與資金回收」,2002年,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王金壽:「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1993,台灣政治學刊第二期

趙永茂:《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盧出版社,1997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2001,台北新自然主義,二版一刷

沈國屏:新新聞周刊,1994年

新新聞:1992,301期,頁20—30

黃江正:「嘉義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以地10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200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許信良:《挑戰李登輝》,1995,新新聞出版社

陳璿仁:「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民9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杜慶承:「政黨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以彰化縣為例」,2003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趙永茂:〈2000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2000年,高雄「跨越2000年政治學研究」研討會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是榫卯结构,即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辅助连接构件,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具有柔性的结构特征,抗震性强,并具有可以预制加工、现场装配、营造周期短的明显优势。而榫卯结构早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建筑中就已见

端倪。 抬梁式木结构的特点是在柱头上插接梁头,梁头上安装檩条,梁上再插接矮柱用以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每榀屋架梁的总数可达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插接于斗拱上。这种形式的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是室内分割空间比较容易,但用料较大。广泛用于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民居以及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中。 穿斗式木结构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纵向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屋架,檩条直接插接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形式的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是室内分割空间受到限制,但用料较小。广泛应用于安徽、江浙、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的民居类建筑中。 还有一种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混合式结构,多用于上述南方地区部分较大的厅堂类或寺庙类建筑中。 战汉时期,重要建筑出檐的进深都较大,最大的可达4米,所使用的是以斗拱作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的结构技术。在随后斗拱的应用中,又以梁柱与“铺作(斗拱)层”相结合的技术,支撑大开间大进深的殿堂类建筑的屋顶。

新形势下该如何应对祖国统一面临的新挑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还面临 海基会.海协会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共和国家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反分裂、反“台独”斗争,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交往,促 进海外反“独”促统力量的团结与联合,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台湾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不懈努力。 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赞成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科技交流不断扩大,以及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同种同文,这些都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造成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影响台海和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隐患仍然存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在新世纪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中国统促会的光荣使命。中国统促会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台独”分裂势力作坚决斗争;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加强与海外中国统促会和华侨华人的联系,不断壮大反“独”促统力量;积极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出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成为联合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纽带,发展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桥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积极力量,为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未能实现祖国统一,如何实现祖国统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任务。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结合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然而台湾当局的一些政党尤其是主张?台独?的党派顽固坚持分裂祖国的道路,另一方面, 采取?务实外交?拓展所谓生存空间。2008年3月,国民党在台湾执政后,虽然两岸关系有所缓和, 但实现和平统一仍然任重道远。所以,在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后,坚持?一国两制?妥善解决台湾问题,保持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成为当前统一战线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之木结构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之木结构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基材,发展出系统的木结构形式。本文将对木结构的基本类型、组成元素和历史沿革进行简要叙述和论述。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并发展繁衍出完整缜密的木结构,其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建筑之源头究竟起于何时何地,当无法考证,而木构建筑似乎也是如此。但是从有较详尽史料记载起,到后世的考古发现,屡屡有关于木构建筑的记载和发现。 殷代末年(约公元前十二世纪)“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其后约三千年,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寓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之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已可确考矣。”(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19页)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至此(周),传统木结构,如木柱的采用,翼形的屋顶,已经初露端倪。 至春秋战国,木结构之立柱、门扇、斗拱、枋以及斗拱承托平坐的形式已初具规模,此情况可以从故宫博物院藏“采桑猎钫”中的宫室图上看出。(插图1)

至秦始皇更是开始亘古未有的大肆兴建,“先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熟知的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蜀山秃,阿房出”,可见当时修建宫殿囿苑的主要用材乃为木材。 至两汉,宫苑和市井建设仍绵延不绝,“长安城内诸宫散置,有长乐、未央、明光、长信及桂宫、北宫六处,有九市,百六十里,八街,九陌”(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24页)。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及汉代的仿木构墓室建筑中可以看出,至此,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椽,斗拱,枋等)已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大江南北石窟洞穴星罗棋布,其中大部分的石窟从结构上看均是模仿木构,更有完全忠实模仿木构的实例,可见木构建筑在当时应是建筑的主流所在。 如今确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此寺是经梁思成先生费尽千辛万苦始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由佛光寺大殿大可以略看出当时木构的发展情况,应该说,此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几趋于成熟并已经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后世即使有修改,也是在小处细节。 至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李诫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史上记载最早最系统的一本关于建筑科学的工具书,其中对于建筑的用材、构架、结构、比例都有详细周全的规定。至此,应该说,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在一种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逐步完善。 再到元、明、清期间木结构的演变或趋简练硕大,或趋精巧细致,或有更多新作法的出现,或不可避免经历避重就轻的倒退,当是历史发展之常有更迭,但其发展始终是在一个主干的基础上,万变而不离其宗。 埃及和西方传统建筑以石材为主要建材,而中国传统建筑则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其中可能有诸多偶然性原因,但也或有可探讨的必然性。首先从地理条件来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所在地均以石材为普遍可采之材,而缺乏大量的森林和材质适宜的木材。而埃及的干旱气候及希腊罗马的潮湿的地中海气候都不利于木材材性的稳定性。相对地,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木材的来源及气候条件对木建筑都很友好。以此,凡三种文明因其地理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建筑传统,或有可考之处。其次,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及宗教领域来看待,埃及法老向往灵魂转世而永世长存,石材的坚硬和恒久正是这种这种内在信仰的外在表

中国地缘政治中的台湾问题

中国地缘政治中的台湾问题 ——由钓鱼岛问题引发的思考 最近各大媒体热议的钓鱼岛问题牵动了很多国人的神经,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中美日三方的博弈,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台湾问题在钓鱼岛争端的解决乃至中国地缘政治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中国崛起,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日益加强了对中国的防范和遏制。而随着美国从伊拉克撤军,美国相当的有生力量逐步从伊战的泥沼里腾出了手来,虽然美国还面临阿富汗战争以及恢复国内经济危机的巨大问题。但是可以想见,一旦在这两个问题上,美国逐渐解决麻烦,获得进展,那么美国就能够逐渐腾出手来,解决他认为的重要“问题”和“威胁”,以现有世界局势来看,有很大可能是把精力放在亚太,特别是东北亚地区,以中国为核心的美国亚太战略将逐渐清晰起来。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作为前期准备,美国在东南亚、东亚,或挑拨与中国大陆有间隙的国家,恶化中国周边关系,或将其代理人推向了与中国大陆对抗的前沿。在南海问题、在黄海问题、乃至今天在钓鱼岛问题上,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发生局部事件。美国的战略目的,一是为遏制中国展开的战略布局,二是为阻止中国崛起而实施破坏。因此如果中国在相关事件和地区因应对措施不得当,跟相关利益冲突方形成了最终摊牌局面,整个亚太局势紧张,这必然客观导致美国战略目的实现,这是需要十分警惕的。 在此情况下,钓鱼岛问题虽然有着中美斗争的大战略格局下的重要因素。但是又有着自身的特殊的一些因素在内,这就是中日关系、两岸关系、日台关系的复杂的三角交织。在大陆、日本、台湾这个三角关系里,两岸关系是核心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两岸事实分裂和对立,这使得日本等国家利用两岸关系的难题左右逢源,甚至从中渔利。 因为大陆相对与台湾军力的悬殊巨大,一直以来台湾当局的执政者一直寄希望于日美等国,在两岸问题不幸最终摊牌时能进行干预甚至武力支援台湾。由于台湾方面在这个自身生死存亡的方面有求于人,以及台湾相关党派与美日等国历

新形势下开展对台工作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开展对台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新获得政权,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且暗涛汹涌的两岸关系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机遇之下也不乏新的挑战,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与麻痹。笔者以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开展对台工作,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从战术层面,都应当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 首先,从战略层面上说,我们过去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一直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于和平统一,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仍不宜改变;而且这一条也为对岸和国际社会所乐于接受,坚持这一条有利于顺利开展对台工作,所以更没有改变的道理。但对于一国两制,笔者以为有加以调整的必要。理由如下: 第一,虽然有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但对岸仍对一国两制疑虑重重,抱有很深的戒心,一国两制模式对对岸的吸引力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理想。况且,台湾问题毕竟与港澳问题不同,试图照搬解决港澳问题的模式来解决台湾问题,即使是给台湾更大的自治权,也未必能够顺利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统一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只要能够实现国家统一,并且符合中华民族和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解决台湾问题的模式,我们都不应当排斥。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模式限定为一国两制,是画地为牢,自缚手脚。在实现国家统一的模式上,我们应当持开放态度。 第三,一国两制的本来含义是,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则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实际上是在解决统一后的国家姓“资”姓“社”问题。我们国家自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来,早已不提倡在国家姓“资”姓“社”问题上打转转。现在在解决国家统一的模式问题上,再为了国家姓“资”姓“社”的问题,强调一国两制,实在已经不合时宜。 笔者建议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修改为:“一个中国,平等协商,共同努力,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强调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平等协商”强调在一个中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台湾问题展望

台湾问题展望 台湾问题能否合情合理解决,其关键就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大陆方面与台湾方面的力量对比,这包括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以及军事力量;其次就是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军事阻挠和威胁:最后就是要看岛内各派政治斗争的形势以及台湾民意走向。 大陆在2012年的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3万亿美元元,雄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行列而且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增长率,2009年4月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说:中国极有可能在2027年超过美国,虽然仅仅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并不代表着综合国力的超越,但经济是振兴一国基础,经济力的超越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于中国大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岛内的经济处在长期低迷之中,2013年生产总值只有4,739万亿元,就此来说已经被中国大陆某些省份超越,比如广东山东江苏等,和大陆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其次就是政治影响力,一个国家的立足根本就在于能否为国际社会所承认,这方面的体现就在于台湾是否有资格入席联合国等此类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很显然台湾没有做到。再者是看能否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和台湾保持正常交往关系的只有十几个国家,台北当局拿不出奏效的政策措施来整合台湾政治影响力实现外交突围,况且任何对台湾在政治上有所声援军事上有所干涉的行为都会中国视为莫大的挑衅,在这个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美国影响力减弱、其他国家急切需要中国开放市场的时候,没有人希望自己无端招惹到作为后起工业化大国的中国:最后就是台湾岛内与大陆的军事力量的对比,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两岸军事力量的对比相差悬殊,根本谈不上两岸军事力量的平衡,仅仅依靠台湾岛内自身的武装力量,当局很难挺得住大陆的第一波军事打击,就算依靠台彭金马四岛联防也很难奏效。武器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大陆,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愿对台售武,一方面是由于顾及到与中国大陆政治关系,避免葬送自身前途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就是害怕国民党亲民党为首的蓝营上台执政两岸关系走得太近或者中国大陆统一台湾之后那些技术流失到大陆手中。 在中国之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是在战争中崛起,因为旧有的掌握世界霸权的国家不愿自身霸主地位受到威胁从而流失自身支配别国的权力,中国的崛起尽管不是在战争中崛起,但往往也伴随着大国之间的相互倾轧。美国为了牵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时间有意在台湾问题中采取暧昧立场刁难中国,日本为了维护自身的能源航道安全也在台湾问题中追随美国的。从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形势中就可以看出,中国虽然是海陆兼备的东亚的大国,但

我谈台湾政治问题

我谈台湾政治问题 10092144 金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从来没有放弃台湾,一直试图解决台湾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就得先了解台湾的政治问题。 我以为台湾人民现实及不久将来追求的政治理念和前途应该是和平、民生、发展。这是广大台湾人民所根本需求的,也是台湾社会的根本矛盾所在。所谓的族群对立分裂并不是台湾社会的根本矛盾。外省人和台湾人在现台湾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台湾人,都可以平等的参加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活,都可以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所谓台湾人和外省人矛盾即不是种族矛盾也非民族矛盾,完全可以化解调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强调包容、融合,区区的外省和本省人在政治地位上的矛盾完全可以消弭。 马英九连任的问题,也对于日益严峻的台湾问题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马英九连任,是台湾之幸,也是中华民族之福,两岸稳定的局势得以巩固,这对两岸都是好事,也是两岸的期望。选举结果显示多数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马英九连任成功也让两岸间的机会更多一些。同时在马英九第二任期内,他也应该从更大的格局和战略思维考虑两岸关系,更好地发展与大陆关系。这次选举,对很多的台湾民众来说,意义尤其不一样,因为它攸关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攸关台湾的未来。他们所求不多,只祈愿有一个好的政经环境,一个

廉能的政府,一个持续发展的经济。而选举的这一结果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求和平、求发展、求稳定成为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更多的红利嘉惠两岸同胞,成为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大陆要以最大的诚意帮助台湾人民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台海合作才会双赢。对台独分子和分裂势力保持绝对的军事高压。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要发展,要复兴,发展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对比,打破、粉碎所谓的遏制、围堵,挤身强者之林,台湾问题终将解决。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台湾还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美国控制亚太格局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 首先。台湾于中国可谓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是亚洲六大陆的的前卫,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而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通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台湾是中国守卫大陆内地的前哨,也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意义可谓生死攸关。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日本到东盟,中国基本上处于美国岛链战略包围中,中国的活动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东南沿海一带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地带,最发达的工业基地也基本在此范围内。中国要想突破美国的岛链限制,保护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太平洋地区找到一个安全的入海口,而台湾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便捷的门户,是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对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军队就可以东出太平洋扩大海防纵深,从而更好地保护大陆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如果台湾不统一,中国是一个连小国都敢来取一勺饮的受遏制的大国. “台独”一旦得逞,南沙就会不保,中国原本就不太乐观的海权就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线将受到阻截,且失去南沙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前沿地带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将失去保护屏障,直接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威胁. 到那时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内陆国家.中国将丧失大国地位,其安全权和发展权乃至生存权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台湾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台湾问题意味着中国对延续百年的海权地缘政治的根本挑战,无论如何中国非得统一台湾,这关乎一个历史大国的信誉、生存以及发展. 同样,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缺乏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国人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中间还有亚洲国家不断的敲打日本右翼们的脊梁骨。”根据马汉的理论,要控制海洋,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关键的海上据点。所以日本要发展,必须在海洋空间上大作文章,占领更多的岛屿,从而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以获取岛屿周围半径200海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日本有难以割舍的台湾情节,早在甲午战争时就侵占过台湾,而且台海地区是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有重要意义。拥有台湾,日本可以控制

浅析新形势下影响台海关系的因素

学院:人文学院年级:10行政1W 姓名:张培学号:10112118 成绩: 试论台海关系的影响因素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问题,祖国统一是中国的根本利益。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解放战争后,蒋介石兵败退居台湾,大陆和台湾隔海相单,因而产生了“台湾问题”。大陆和台湾同根闻源,经过双方六十多年的努力,新形势下的台海关系有所缓和,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例如国际国内的很多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阻碍着台海关系的进一步推进。本文将就台海关系的影响因素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势力的干预 台湾问题本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可是一直以来却受到国际势力的影响,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势力。中美建交以来,两国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在逆境中成长、在曲折中前进的状态,而台湾问题则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美国的台海政策是:主张两岸和平解决,并反对任一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美国的这一外交政策虽有干涉中国内政之嫌但对我们遏制“台独”,维护台海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总体来说,美国希望台海局势稳定但不乐见海峡两岸最终走向统一。 在1982年8月7日中美双方签署的《八一七公报》中,美国曾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是不久之后,美方便又出台了《对台湾问题法》,虽是国内法却涉及了中国的内政,违反了先前美国对中国作出的承诺。更进一步的是在1992年9月,美国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9月3日,我国外交部副部长就美国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一事召见了美国驻华大使并奉命向美国政府提出最强烈的抗议。此后,美国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武器和扩散敏感军事技术。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就台湾问题发表演讲时也提及到美国将继续遵行所谓的“国内法”对台湾进行军事支持。这一些列的举动无不反映出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模糊的态度,台湾面积虽小处于东亚和西太平洋的中心位置,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为了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制约中国的发展,美国公然向台出售军事装备,威胁中

中国古代木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据考古发现,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少有三栋以上的干阑式建筑遗迹,其中一座长约23米,进深约8米。木构件建筑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有榫卯,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发现的最早的遗存。如果我们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遗迹当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真正”起点,那么,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古代木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抬(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另外还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出现,如云南。 抬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布局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造型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在所有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顶”。 中国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过来,它是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的屋顶。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大屋顶,这个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不管是殿、堂、厅、轩、馆、楼、阁、榭、亭等称呼的建筑,还是方的、长方的、圆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宫一样的建筑群体;无论是住宅,还是宫殿,或是庙宇、寺观;无论是悬山、歇山、硬山或庑殿、卷棚,还是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景山顶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顶,它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但总体上形式统一、规整,这就是“大屋顶”。 装饰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古建木作--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厘米;穿枋断面不过6×12至10×20平方厘米;檩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新形势下看台湾问题

新形势下看台湾问题 迄今为止,台湾问题是中国最敏感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问题,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 的斗争。随着2007 年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2008 年第29 届北京奥运会召开的日期日益临近,台湾当局动作频繁,而国际形势也变化多端风起云涌。在这关键的时候,台湾问题会朝何处发展?中国针对台独势力如何面对?世界局势对台湾问题有何影响?很多问题都在新形势下突现出来面对新时期日益变化的新形势,该如何面对台湾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这都是作为领导 层和大众群众都不应该忽视的现实问题。我组就是从新形势出现的多种事件分析台湾问 题及其影响,分析台独势力的贼心不死和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压力和障碍,分析台湾 问题的实质及对策。 一新形势下的各种事件显示台湾问题的时局紧迫 2007 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8 年北京将召开第 2008 年更是被多方认 29 届奥运会。而2007 年是陈水扁“执政”的最后一年, 为是台湾问题关键的一年。在临近这“关键”的一年前的2007 年,台湾岛上各 种大事小事层出不穷,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民间方面,都有种不安骚动的情形。在2007 年,台湾当局制造各种事件,比如拒绝奥运圣火传递台湾岛,23 号“汉光”军事演习,试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等等新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到台独势力试图把台湾问题进一步拉进世界范围内,进而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制造更大的困难。 一)拒绝圣火入宝岛:自我封闭强调“独立

传统木结构有哪些中国特色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是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标准化、程式化特征,技术的应用和艺术的表现都在于遵守这一整套技艺的规定,而非匠人主观的发挥创造。 为了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梁柱结构方法,如原始人很早就发现了用两个垂直放置的石块支撑一个水平石块的奥秘。中国由于盛产性柔质轻且取用方便的木材,所以他们发展了木框架体系,其主要特征是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相互分离,采用木制的构件结构成稳定的框架,如同人的骨架。然后再将骨架围护,形成内部空间供人们使用。总之,框架体系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需要,由于这种框架结构形式,可以适用于多种气候条件和地貌条件,也可以满足各地区不同的建筑材料的资源条件,因而分布广泛、绵延不断,至今仍被应用。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绝大部分构件,特别是主要构件都是采用榫卯形式结合。几千件,及至数十万件的大小构件用榫卯形式严丝合缝地组合成一座精美的殿堂或楼宇。榫卯结构的优点在于构件之间是柔性连接,可以吸收横向水平冲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此外可以预制装配,节省施工期。缺点是削弱材料断面,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受力潜能。 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各个结构部分和结构构件之间有着统一的数字比例关系,即模数关系。模数制的产生虽有其施工、构造及结构上的原因,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模数制在很大程度上还起到确定建筑单体间的等级秩序、单体建筑自身内在秩序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模数系统的建立,不但在一座建筑内部产生和谐的比例关系,而且被用来统领和协调建筑群的秩序,即按照单体建筑不同位置及其在群体中的不同作用,来选择确定其材分或斗口,从而确定其建筑的规模和等级,达到群体内部各单体建筑之间的和谐。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只是木结构适应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还必须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这一特性体现在木构架体系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意识形态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充分契合。木构架建筑虽然单体尺度有限,但通过庭院自身的放大和院与院的聚合,同样可以铺展出庞大的建筑组群,有效地适应封建时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功能需要。这种封闭性结构的庭院式布局形式也充分适应了封建时代主从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型的社会结构。满足了在父权、族权支配下的独立血缘、祭祀、经济因素等的住居功能,也与防守型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契合。

论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形势与政策 论 文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所谓地缘政治,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 地缘政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全和利益及发展紧密相联。从古至今,许多战争都缘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都是为了自身国家安全利益造成战争连绵不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是与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大王朝的兴亡也是如此。从西周向东周的演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鼎立到元朝的兴灭,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兴盛等等,无一不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的特点紧密相联的。因此,每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者都不能无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否则将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损失。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地缘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回眸我们中国的地缘位置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而今的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其灭我之心将永远存在。说到美国对我国的战略抑制就不得不从台湾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台湾问题”不仅不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问题。朝鲜战争使美国对华外交进入冷战轨道,此后,在1949年底即将被美国抛弃的台湾才被纳入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美国西太平洋战略防御链环之中。而今,随着美国战略上企图强化亚太地区的控制权的思想,在伊拉克战争后,已对其部署亚欧大陆的兵力上进行了西退东进调整,一方面强化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的实力存在;另一方面加强了与日本的军事合作。企图将其战略重点放在重新掌握西太平洋的实现上。由此可见,其指向性之强,不言而寓。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更显举足轻重。但是中国各个方面都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地缘政治格

台湾政治与文化

第二讲、国民党退台初期的调整措施 一、国民党来台初期所面临的情况 1、失去大陆,来到台湾这个陌生的岛屿社会 由于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50年,即存在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所以国民党未能将自己的有效统治延及到台湾,到1949年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才4年。在它统治过的中国各个地方中,惟对台湾最不熟悉。 国民党退台初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主要表现在: 经济方面:经济衰退,物资匮乏,人口激增,自然灾害,导致日用消费品奇缺,物价飞涨。整个台湾处在经济危机之中。 政治方面:政治统治处于危机状态。退台后,国民党高层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下层组织完全处于混乱状态。党内和社会上失败主义情绪滋长。而省籍矛盾加剧了国民党当局与当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影响政局的稳定。 军事方面:国军60万,“虚张声势有余,英勇拒敌不足”。 外交方面:美国采取弃蒋政策,未派正式代表驻台。国民党当局在国际上所受到的外交支持十分有限。 2、蒋介石复出,提出“保卫大台湾”口号 在国民党退居台湾和中共掌握中国大陆后,中共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政治继续,也是当时中共对台政策的主旨。人民解放军便承担着执行这一政策的任务,并准备随时渡过海峡,解放台湾。所以,台湾面临着大陆的巨大军事压力,国共仍存在着军事上的对抗和较量。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复行“总统职权”,提出“保卫大台湾”的口号,台湾当局宣布“台湾进入战时”。“保卫大台湾”是为防止解放军可能随时而来的武力攻台行动。 二、五大调整措施 50年代初期,为了建立和强化自己在台湾的统治,国民党当局在“军事反攻”主导下进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调整,采取了五项深有影响的重要调整措施,即:反共戒严、国民党改造、和平土改、地方自治和树立反共思想体系即重塑道统。 1、反共戒严体制 反共戒严体制是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初期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调整措施。其法源有两个。 A、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1948年4月,国民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后附上了一个“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条款规定,总统有紧急处分权,从而大大扩充了总统的权力。本来,宪法规定,总统的任何决定需经“立法院”批准,再经“行政院”副署,方可生效。但“临时条款”却规定,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得须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不受宪法……所规定程序之限制”。在去台以后的历次“国民大会”上,“临时条款”不断修正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动员戡乱体制,没有限制地扩大了总统的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论新形势下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

论新形势下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 内容提要:自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的心愿。虽然在新形势下的台海问题有所缓解,但是影响两岸和平稳定的不安全因素依旧强势。随着不断的发展,这些不稳定因素也在发生改变。 关键词:两岸和平统一:新形势:大陆政策:美国:日本:台湾执政党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党败退至台湾,台湾从此与祖国分离。台湾问题由此产生,一直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台湾与大陆血缘相亲,地缘相近,文源相承,商源相连,法缘相循。大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两岸关系改善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国际国内的很多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阻碍了两岸和平统一的步伐。一:大陆因素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本身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台湾的人均GDP是我们10倍以上,当然不能回归。加之我们政治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民主制度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人权自由等。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假民主假选举,这些现象都是有待改进,也是台湾方面一直不愿意也不肯回归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和平统一是极及复杂的问题,既是中国的内部的领土问题,更是个世界范围内的的地源政治问题,还是大国争霸博弈的问题,更要紧的政治制度问题。中国的完全统一,将去掉扼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羁拌,中国将直接挺进太平洋,进军世界。1.中国大陆思想文化建设需要新思想,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导文化思想,文化需要历史重建的进程。2.中国的民主文化思想文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对中国和平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应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区性和主局性的重大问题。入体制改革的视野,开展党内民主,突破政治局限和不段的扩大改革的力度。3.中国社会稳定建设和发展需要改变和完善,尤其是各种群体性利益冲突的不段蛹现,意味着中国大陆的社会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的方式都必需改善和提高,而且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内部的当务之急。4.加强中国的国家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大力的发展经济,只有足够的强大武力作准备,做足了,和平统一的机会就越大,在台湾上空甚至世界上空掀着一把利剑,以威摄台独和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国际势力,是保证和平统一的断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二:美国因素 (1)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对于美国政府,台湾问题是其制衡中国崛起的一张牌,故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的立场上也逐渐清晰化,那就是一方面遵守和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做出改变现状的行动;另一方面,处于冷战思维,暗地里却加大售台武器的力度,并强化“中国威胁论”,力图阻碍中国的统一进程。近年来,美国已进一步介入台湾问题,并为长期维持两岸分离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安全措施,令两岸的局势发展进一步复杂化。美国反对中国大陆以武力改变台海关系现状,也反对台湾宣布法理独立,但默许其以“事实独立”的方式存在。 (2)美国底线“不统不独”的基本政策 美国目的是要保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既便于美国控制台湾,又便于美国制约中国大陆。美国政府一方面既可宣布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声称对台的“三不”政策,同时又通过所谓“台湾关系法”,搞对台“军售”。可以说,美国既不愿看到“急统”,但也担心“急独”。这是美国两党基本认同的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政策。 3,军事上美国强调对台安全承诺,扩大对台军售。 中美建交后不久,美国即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对保证所谓的台湾安全做出承诺。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美主要通过保持并不断扩大对台军售,履行了这一承诺,尽管美领导人很少公开强调这一承诺,在1997年美对台政策调整之际,克林顿宣称,“任何事情都未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