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

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
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1):18~2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

韩在柱1,2 舒 华1,2 毕彦超1

(1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2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 要 认知神经心理学为探讨语言的心理机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使得人们对心理词典的认识日渐深入。该文着重介绍了汉语方面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语义系统、语音输出词典、语音输出buffer 的信息表征方式,以及汉字的书写机制与阅读机制。 关键词 汉语,认知神经心理学,汉语失语症。 分类号 B842

1引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研究语言是探索人类本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对语言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许多领域的热点之一。心理学界也不例外,也在不断探讨语言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存储)和加工的心理机制。人们一般把人脑中的这一表征和加工系统称为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 )。在过去,心理学家多数是通过研究正常人的行为反应(如反应时)来考察心理词典的机理。但近年来,人们又发展出了一种新方法,即认知神经心理学(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的方法,它通过考察语言障碍者的损伤模式来深入细致地揭示正常心理词典的内部机制。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一些脑疾病会造成患者选择性地损伤或保留某一或某些特定的语言功能,研究人员通过探讨这些损伤模式的产生机制,便能够推知正常心理词典系统的表征和加工原理。举例来说,Miceli 等人[1]曾报道了一位病人IOC ,他对颜色本身的知识保存得很好(如能够正确识别或命名各种颜色),但对物体的颜色知识却受到了损伤(如不知道煤是什么颜色的),可是对物体的其它属性知识(如形状、大小、功能)保留的完好无损。也就是说,IOC 只是特异性地损伤了有关物体颜色方面的知识。由此推测,在正常人的词典系统中,物体的颜色知识具有相对独立的表

收稿日期:2007-05-3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574,6053408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YY009)、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52035)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SYS100270661)。 通讯作者:毕彦超,E-mail: ybi@https://www.360docs.net/doc/f13447702.html,

征或/和机制。事实上,患者损伤的功能越细微,我们能够揭示的心理机制也就越细致。有关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可参阅相关文献[2]。现以证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是传统方法的一个很好补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手段,它已经使人们对心理词典的认识日趋深入。

目前,人们基本上认同心理词典的功能结构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语义系统(semantic system )中存储着有关词汇意义方面的信息,语音输入词典(phonological input lexicon )和语音输出词典(phonological output lexicon )分别存储着词汇输入和输出时的语音信息,字形输入词典(orthographic input lexicon )和字形输出词典(orthographic output lexicon )中分别存储着词汇输入和输出时的字形信息,语音输出buffer (phonological output buffer )和字形输出buffer (orthographic output buffer )分别临时存储语音输出和字形输出有关的信息。例如,听觉词汇理解时,听觉刺激先激活语音输入词典中的语音输入信息,然后激活语义系统中的语义信息,从而实现对词汇的理解;口语词汇产生时,语义信息先激活语音输出词典中的语音输出信息,之后把相关的语音信息临时存放在语音输出buffer 中,最后把词汇的语音依次说出来。在该理论的基本框架下,认知神经心理学家目前正在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机制内部更详细的心理机制。总的看来,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主要来自对西方拼音文字系统的研究,而对汉语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但是,汉语属于非拼音文字语言系统,它有诸多鲜明独特的属性,这便为我们研究语言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提供了新的突破

第16卷第1期 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 -19-

口,所以对汉语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世人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已有学者们开展了一些有关汉语方面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本文将这些成果做一概述,希望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由于这些成果相对比较零散,不很系统,所以我们只介绍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方面的研究,包括语义系统、语音输出词典、语音输出buffer 的信息表征方式,以及汉字的书写与阅读机制。

图1心理词典的功能结构简图

2 汉语的认知神经学研究

2.1 语义系统的信息表征方式

语义系统是心理词典的核心成分之一,其内部信息的存储是毫无规律的,还是按照特定方式组织起来的,备受当今研究者的关注。现已发现的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semantic category-specific deficits )的个案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3]

。Han 等人[4,5]曾采用完全相同的测试材料和任务,对两位汉语病例(WJX 和WD )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WJX 加工有生命类的项目比无生命类项目的能力差,而WD 却与其恰好相反。比如,在图形命名任务中,他们共从事了三种分析,分析一是在所有的项目中,比较了患者命名72个有生命类和160个无生命类项目的成绩;分析二是剔除一些对范畴分类有争议的项目(人体器官、乐器项目)后,比较剩余的70个有生命类项目和130个无生命类项目的成绩;分析三是从中选出有、无生命类各45个项目,两个类别间严格匹配了词频、熟悉性、获得年龄、

图2 WJX 和WD 在图形命名中对有、无生命类项目的正确率

命名一致性、表象一致性等混淆因素,比较它们的命名成绩。三种分析都一致发现,WJX 命名有生命类项目的正确率差于无生命类项目(均p <0.01),而WD 命名无生命类项目的正确率不及有生命类项目(均p <0.001)(见图2)。这两位患者间在有、无生命类语义范畴间的双分离模式表明,脑损伤确实会造成人脑对有、无生命类知识概念出现选择性认知

语音输出

语音输入 字形输出

字形输入

-20-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

损伤,由此推断在语义系统中,有、无生命类知识的存储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有/无生命类是语义系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组织维度。

2.2 语音输出词典的信息表征方式

语音输出词典是继语义系统之后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功能成分,多数语音输出任务(如图形命名)需要从该词典中提取词条的恰当的语音信息之后,方可顺利完成后续加工,输出正确的目标语音。一旦该词典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找词困难,甚至命名障碍。事实上,这些命名异常患者的表现却为我们探讨语音输出词典中信息的表征机制提供了契机。

周晓林等人[6]曾报道了一位非语义性命名障碍的汉语病例LY。LY的词汇理解能力近乎完好,说明她的语义系统是正常的。但LY却存在严重的命名障碍(如图形命名的正确率仅为14%)。又由于LY在图形命名时发出与目标词近似的语音(如把蝴蝶命名为“hXde”),以及她的复述表现正常。由此断定,LY的受损部位在对语音输出词典信息的表征或加工过程中,她能够通达目标词的语义,但却难以激活正确的语音表征。由她犯语音相似性错误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语音输出词典中,激活了与目标词语音相近的语音信息。柏晓利等人[7,8]进一步发现,图形命名时,语音输出词典中不仅激活目标词语音相近的语音表征,而且也激活目标词语义相关词的语音表征。他们调查了一位类似LY的语音输出词典受损的患者,与LY不同的是,柏晓利等人[7]的病例在图形命名时不仅犯了一些语音错误,也犯了大量的语义错误(如把鼻子命名为耳朵)。语义相关错误产生的原因在于,患者在进行图形命名时,在语音输出词典中不仅激活了目标词的语音表征,也激活了与其语义相关词的语音表征。由于患者的语音输出词典的认知功能招致一定程度的毁损,所以难以通达目标语音,此时,语义相关词的语音表征却先行达到阈值,被作为最终的输出对象,便引发了语义错误[9]。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在语音输出词典中,不同词类的语音表征可能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说,在该词典中,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类间的语音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支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证据来自词类特异性损伤(grammatical category- specific deficits)的患者。这类损伤的主要症状是,患者对某个或某些特定词类(如动词)的认知能力受损,而对其它词类(如名词)相对较好或不受损。

Bates等[10]和Zhou等[11]最早对汉语的词类特异性现象进行了探讨,并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最近,Bi等人[12,13]也加入了这一讨论行列,他们深入探究了一位名词特异性损伤的命名性障碍患者ZBL。该患者的语义系统是相对正常的,但存在严重的图形命名障碍。在图形命名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两类图形材料,一类为名词/实物图形(如猪、飞机),另一类为动词/动作图形(如跑、击剑)。动、名词图形间匹配了图形的数量、图形名称的内部结构、名称一致性值、概念一致性值和熟悉性以及标准名称的基本频率和相对频率等。结果表明,ZBL对动词的命名正确率明显高于名词(p < 0.01)。更有趣的是,当要求ZBL对这些材料进行图形写名时,动、名词间的差异却消失了(p > 0.05)。由此说明,ZBL 的名词特异性损伤是通道特异性的,即仅限于语音输出通道,而没有延伸到字形输出通道。但是,ZBL 的名词差于动词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测验材料的混淆因素控制不当。这是因为,如果是材料本身造成名词难于动词完成,那么ZBL在图形写名时也应该具有名词不及动词的表现,而实际并未如此。另外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韩在柱等[14]用相同的材料却发现了另外一位患者MPJ,他表现出动词显著差于名词(p <0.001)。ZBL与MPJ间的双分离模式证明,在心理层面上汉语的词典系统确实存在词类的分离。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对ZBL来说,他的名词特异性损伤是如何产生的呢?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在心理词典中根本就不存在动、名词的区分,人们观察到的动、名词分离现象,只是语义系统中不同语义类别受损的不均衡引起的副产品[15]。按照这种观点,Bird等人[15]预期名词特异性损伤的病人对动物类比非动物类概念损伤的更严重。为了考察这一预期,Bi等人[12]对ZBL给予了进一步探讨,结果发现,虽然ZBL是一为名词选择性受损的个案,但是他不论在理解任务(如属性核证,attribute judgment)还是产生任务(如图形命名)都没有表现出对动物类概念的作业成绩差于非动物类。除此之外,如果说动、名词的分离源于语义系统的损伤,则ZBL应该在图形写名时也表现为名词不及动词的行为模式。这一系列证据表明,ZBL的名词特异性损伤不可能用语义损伤的思想做出圆满解释。取而代之的一种解释是,在语音输出词典水平具有词类信息的表征,即动、名词有相对独立的

第16卷第1期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21-

信息表征,脑损伤使得ZBL对名词信息的表征或加工选择性受损,从而引起了他对名词命名的严重障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词类信息是表征在语音输出词典中,还是脱离于语音输出词典而具有自身独立的功能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3 语音输出buffer的信息表征方式

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拼音文字系统的心理词典包含语音输出buffer这一比较重要的组分。该buffer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一个工作记忆系统,犹如计算机的缓冲器,临时存储等待输出的语音信息,以确保随后的加工顺利完成(见图1)(参见Shallice 等[16])。基于语音输出buffer在词典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人们预期当它遭到特异性损伤的患者,在需要该buffer参与的任务会有如下表现:首先,由于buffer不能有效保持信息,所以对长词比短词保持更困难,因此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词长效应。其次,由于它是一个词典系统之后的受损成分,所以不会受词典因素(如词频、词类、抽象具体性、规则性等)的影响。再者,它也不受通道的输入(如复述、阅读、图形命名)和输出的影响,这是因为这些通道共用了该buffer。最后,患者的错误主要以语音错误为主,包括替换、删除等。

Shu等人[17]证明了汉语的心理词典中也存在语音输出buffer。他们报道了一例传导性失语症病人SJ,他们使用完全相同的测验材料要求SJ完成了三种语音产生任务(图形命名、阅读、复述)和三种字形产生任务(图形写名、听写、延迟抄写)。结果表明,SJ在所有语音产生任务上均受到了程度相当的损伤(正确率在54%~62%),而在字形产生任务上表现接近正常水平(正确率在91%~94%)(见表1)。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口语产生任务中,SJ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词长效应,而各种词典因素(如词频、词类、抽象具体性等)的效应不明显。SJ在三种语音产生任务中犯了298个错误,其中,除了一个错误外,其它所有的错误均为语音相似性错误(如/mao4/→/bao4/),其中声母错误占多数(见表2)。而且,70%~72%的声母错误是声母的替换。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声母替换错误中,用于替换的声母并不是被随机选择的,而是趋向于用那些与目标声母享用相同发音特征的声母进行替换。依据这些结果可以初步推测,语音输出buffer是汉语心理词典必不可少的成分,其内部保持着声母与韵母、声调等相对分离的信息,而且发音特征有可能是声母的一种表征信息。SJ的语音输出buffer系统受到了损伤,其结果是主要影响到了对声母的加工,不能准确地

输出目标声母,而常常以一个具有相同发音特征的

声母进行替代。

表1 SJ在各种产生任务的正确率

任务正确率

图形命名62%(143/232)

阅读54%(125/232)

复述56%(130/232)

图形写名91%(211/232)

听写91%(211/232)

延迟抄写94%(218/232)

表2 SJ在各种语音产生任务中每类语音错误的分布

错误类型图形命名阅读复述

声母错误72% 69% 80%

韵母错误14% 16% 14%

声调错误7% 1% 1% 声母+韵母错误7% 8% 4% 声母+声调错误0% 1% 1% 韵母+声调错误0% 0% 0% 声母+韵母+声调错误0% 4% 0% 合计100% 100% 100%

2.4 汉字的书写机制

从视觉上看,汉字的结构非常复杂,分为整字、声旁/形旁、部件、笔画等不同水平。那么,人们在

书写汉字时,在人脑中的书写系统是否要把整字进

行分解呢?如果分解,分解到哪个水平呢?Law等

人[18,19]曾报道了一些粤语失写症患者,他们在书写

时犯了大量声旁/

形旁水平的错误,如形旁替换(如

踢→扬)、删除(如茄→加)或增加(如,摩→)。根据这些结果,他们推测汉字的书写要把整字分解

到声旁/形旁水平。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人们在

书写汉字时,要把整字一直分解到部件水平[20,21],

其主要的依据是有些失写症病人在书写时犯了大量

的部件水平的错误。例如,Han等人[21]报道了一例

字形输出buffer受损的病人WLZ,WLZ能够准确

无误地对汉字进行直接抄写(抄写目标字时,该字

一直呈现在他的视野中)(正确率100%),但当改

为对汉字进行延迟抄写(先让WLZ看目标字2秒钟,之后把目标字撤离他的视野,随后要求他把该

-22-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

字写出来)时,他的正确率却明显下降(64%,557/876),他在两种抄写任务中的书写样例见图3。比较有趣是,在WLZ 的所有写错的

319个字中,部件错误最多(91%,如嘶→),而很少犯其他水平的错误,如整字错误(被错误地写为另一个汉字,如斧→爸)、笔画错误(逃

→)。并且,多数部件

错误为部件替换(77%,如榛→

)和部件删除

(22%,如萎→

)。而且,在写一个汉字时,越后

写的部件越容易写错。WLZ 的书写模式表明,人们在书写汉字时,要把整字分解到部件水平,以部件为单位依次输出。

WLZ 的主要困难是,由于他的字形buffer

功能失常,导致本已激活的信息开始出现

异常快速消退,致使它不能有效保持存放在其中的部件信息,越后写的部件,信息丧失得就越多,就越容易写错。

目标字 直接抄写 延迟抄写

图3 WLZ 在直接抄写和延迟抄写汉字时的书写样例

(虚线圈示替换的错误部件)

图4 拼音文字系统的口语词汇阅读模型

2.5汉字的口语阅读机制

口语阅读(oral reading )是把文字从形到音(from print to sound )的加工过程,有关汉字口语

阅读机制的探讨主要是借鉴了西方拼音文字系统(如英语)的研究成果。过去人们认为英语词汇的阅读至少可以通过三条通路完成,它们是语义通路

视觉词汇

第16卷第1期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23-

(semantic route)、亚词典通路(sublexical route)和直接的词典通路(direct route)(见图4)。语义通路是视觉词汇通达词汇的语义,然后再提取词汇的语音。存在语义通路的证据之一是深层阅读者(deep dyslexic patients)在阅读时犯大量的语义错误,即把目标词读作了与其语义相关的词,如把cat(猫)读为了dog(狗)。由此表明这类患者在阅读时借用了从字形到语义再到语音的这条语义通路。另一条是亚词典通路(sublexical route)或GPC通路,它通过形-音转换(grapheme-to-phoneme conversion,简称GPC)规则从亚词典单元建构语音,通过从字素(grapheme)到音素(phoneme)简单的拼读规则,把词的相应读音拼出来。例如,阅读英文词汇tea 通过拼读字素t和ea分别对应的音素/t/和/i:/,便把语音/ti:/得到了。可见,对于规则词(符合拼读规则的词,如heat/hi:t/)来说,可以利用这条通路获取正确语音,而不规则词(不符合英文拼读规则的词,如head/hed/)在这条通路上获取的语音是相对不可靠的或完全错误的。存在亚词典通路的证据之一是浅层阅读障碍者(surface dyslexic patients)在阅读规则词和非词(符合拼读规则的假词)是好的,而阅读不规则词差。同时,也犯大量的规则化错误(regularization errors),把不规则的词按规则直接拼读出来,如把head/hed/读做/hi:d/。这表明患者在利用亚词典的通路来阅读。存在一条直接的词典通路的证据之一是有些病人[22]在语义通路和亚词典通路都受损的情况下,仍能把词汇(包括不规则词)正确读出来,人们认为这些患者就是利用了从字形输入词典到语音输出词典的直接通路,获取了正确的目标语音。

与拼音文字系统的研究结果相类似,也有人提出汉字的口语阅读也可能存在类似的三条阅读通路。研究者也发现汉语中的深层阅读障碍者犯大量的语义错误,浅层阅读障碍者犯大量的规则化错误[23],以及语义受损的患者仍能够正确阅读汉字包括不规则汉字[24]。然而,最近Han等人[25,26]主张汉字的阅读不一定要借助以上三条通路才能完成,事实上,只需要语义通路和另外一条通路,通过这两条通路间的交互作用就可以解释已有的阅读现象。他们认为,通过语义通路激活与目标词(如妈)语义相关词条的语音表征(如/ma1/、/ba4/、/yi2/、/gu1/等),而通过另外一条通路激活与目标词语音相关词条的语音表征(如/ma1/、/ma2/、/la2/、/mu1/等)。在语音输出过程中,来自这两条通路的信息相互累加整合。在正常情况下,整合的最终结果是由于目标语音/ma1/受到了两条通路的同时激活,最早达到阈限,先行被输出,发出正确读音。这种理论就是Hillis和Caramazza提出的Summation假说[27,28]。

最近,Han等人[25,26]通过一位病人阅读汉字的表现为两条阅读通路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证据。该病人是一位老年性痴呆患者WJX,他的语义系统受到了损伤(参见Han等[4]),也就是他的阅读的语义通路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Han等人[25,26]所用的主要实验材料为三类字:规则一致字(如,蝗)、规则不一致字(如,清)、不规则不一致字(如,猜)。每类包含50个汉字。在此,规则字和不规则字分别是指该字声旁的读音与其整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和不同,一致字和不一致字分别是指包含该字声旁的所有汉字的读音相同和不同。例如,对于“蝗”字来说,它的整字“蝗”和它的声旁“皇”都读/huang2/,所以“蝗”是一个规则字。又由于带声旁“皇”的字(如蝗、湟、煌、隍、徨、鳇、篁,等)都读相同的音/huang2/,所以“蝗”字也是一个一致字。可见,汉字的规则性和一致性主要反映了汉字声旁的性质。如果阅读中出现了规则性效应(阅读规则字比不规则字好)和/或一致性效应(一致字比不一致字阅读好),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读者采用了亚词典通路进行阅读。Han等人[25,26]的测验任务是先定义后阅读,即每呈现一个字,要求WJX先大声说出这个字的确切含义,然后把它正确读出来。WJX对该字定义得准确与否体现了他对该字语义理解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该字阅读时语义通路提供信息的程度。阅读中的规则性/一致性则体现了他利用亚词典通路进行阅读的情况。结果分析时,研究者把WJX的定义成绩分为三类:完全正确(对字义的描述是精确的)、部分正确(描述出了部分语义信息)和完全错误(描述完全错误或无任何反应)。把WJX的阅读成绩分为两种:正确和错误。结果发现,这位患者对那些完全理解和部分理解字义的汉字都能读对(正确率为100%),而对那些完全理解错误的字,显示出了显著的一致性效应,对规则一致字的阅读正确率(69%)明显高于规则不一致字(37%)和不规则不一致字(32%)。研究者共做了两次测试,都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结果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语义通路和亚词典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对于那些理解完全错误的字来说,由于

-24-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

没有了语义通路的任何支持,患者主要借助亚词典通路进行阅读,从而体现出了一致性效应。而对于那些理解部分正确的字来说,不仅有亚词典通路的信息,还有部分语义信息的帮助,所以能够获得它们的正确读音。而对于那些理解完全正确的字来说,既有亚词典通路的信息,也有精确的语义信息的支持,便得以顺利通达目标语音。

3 结语

与其它认知功能(如感知觉、注意、记忆)相比,语言只是物种进化中的一个新型产物,但就是这一产物使得人类能够自由准确高效地交流思想,进而创建了有史以来最辉煌最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语言这一如此功能强大的认知功能到底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从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就是人脑中的神经元细胞。那么这些细胞又是如何构建并得以承载语言功能呢?从其功能来看,有听、说、读、写。为了实现这些功能,语言信息又是在人脑中如何表征和加工的呢?无疑,怀着对这些科学问题的好奇,许多研究者开始着手探索语言的心理学奥秘。

可以看出,人们对汉语的心理学机制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亟待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研究。其中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实,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另外,我们只有把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它们相辅相成,彼此验证,互相不可取代。另外,我们之所以要对汉语进行研究,绝不是仅限于想知道汉语本身的机制,而是想通过汉语这一独特的语言样例来洞悉整个人类语言系统的内部机制。或者说,一个人脑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不同语言环境的作用如何发展形式不同的语言应用技能。在人脑内,哪些语言机制是所有语言系统都共有的,哪些又是语言特异性的,即语言不同,机制也有所改变,并阐明其中的缘由。

参考文献

1 Miceli G, Fouch E, Capasso R, et al. The dissociation of color from form and function knowledge. Nature Neuroscience, 2001, 4(6): 662~667

2 韩在柱, 舒华, 柏晓利, 等.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和研

究方法. 心理科学, 2002, 6: 271~272

3 韩在柱, 柏晓利, 舒华.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的理论研究进

展. 心理学科学进展, 2002, 10(1): 15~20 4 Han Z,Shu H, Bai X, Bi Y. Category-specific semantic deficits:

A case study. Acta Psychologia Sinica, 2003, 35(Special issue): 23~28

5 周筠, 韩在柱, 舒华, 毕彦超, 曹德腾.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

伤.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18): 7~9

6 周晓林, 柏晓利, 舒华, 等.非语义性命名障碍: 一个认知神

经心理学的个案研究. 心理科学, 1999, 22(4): 289~292

7 柏晓利, 熊汉忠, 徐忠宝, 毕彦超,韩在柱, 舒华. 失语症患

者口语命名障碍中语义错误的原因初探.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 37(4): 311~314

8 韩在柱, 舒华, 毕彦超. 汉语口语产生障碍的起因辨析:一项

个案研究. 心理学报, 2005, 37: 927~932

9 Caramazza A, Hillis A E. Where do semantic errors come from? Cortex, 1990, 26: 95~122

10 Bates E, Chen S, Tzeng O, et al. The noun-verb problem in

Chinese. Brain and Language, 1991, 41: 203~233

11 Zhou X L, Ostrin R K, Tyler L K. The noun-verb problem and

Chinese aphasia: comments on Bates et al (1991). Brain and Language, 1993, 45: 86~93

12 Bi Y, Han Z, Shu H, et al. Are verbs like inanimate objects?

Brain and language, 2005, 95(1): 28~29

13 韩在柱, 舒华, 毕彦超, 等. 名词特异性损伤的个案研究.

心理科学, 2005, 28(4): 909~911

14 韩在柱, 舒华, 张玉梅, 等.一例动词特异性损伤的原发性

进行性失语个案.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4): 58~59

15 Bird H, Howard D, Franklin S. Why is a verb like an

inanimate object? Grammatical category and semantic category deficits. Brain and Language, 2000, 72: 246~309

16 Shallice T, Rumiati RI, Zadini A. The selective impairment of

the phonological output buffer.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0, 17: 517~546

17 Shu H, Xiong H, Han Z, et al. The selective impairment of the

phonological output buffer: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patient.

Behavioral Neurology, 2005, 16(2-3): 179~189

18 Law S P. Writing errors of a Cantonese dysgraphic patient and

their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Neurocase, 2004, 10: 132–140 19 Law S P, Yeung O, Wong W, et al. Processing of semantic

radicals in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Data from a Chinese dysgraphic patient.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5, 22: 885~903

20 Law S P, Leung M T. 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characters

in Chinese writing: Evidence from a case of acquired dysgraphia. Psychologia, 2000, 43: 67~83

21 Han Z, Zhang Y, Shu H, et al. The orthographic buffer in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Evidence from a dysgraphic patient.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7, 24(4): 341~350

22 Funnell E.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reading - new evidence

from acquired dyslexia.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3, 74: 159~180

23 Yin W, Butterworth B. Deep and surface dyslexia in Chinese.

第16卷第1期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25-

In: Chen H, Tzeng O, Ed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1992. 349~366

24 Weekes B, Chen M, Yin W. Anomia without surface dyslexia

in Chinese. Neurocase, 1997, 3: 51~60

25 Han Z, Bi Y, Shu H, et 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mantic

and sublexical routes in reading: Converg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Brain and Language, 2005, 95(1): 235~236

26 Bi Y, Han Z, Weekes B, et 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mantic and the non-semantic systems in read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Neuropsychologia, 2007, 45: 2660~2673

27 Hillis A E, Caramazza A. Mechanisms of accessing lexical

representations for output: Evidence from a category-specific semantic deficit. Brain and Language, 1991, 40: 106~144

28 Hillis A E, Caramazza A. Converging evidence for the

interaction of semantic and sublexical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accessing lexical representations for spoken output.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995, 12: 187~227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Chinese Language

HAN Zai-Zhu 1,2 SHU Hua 1,2 BI Yan-Chao 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Learn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Beijing Municipal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Experi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provides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languages. It has made the researchers learn the mental lexicon more and more. The current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studies on Chinese language in past few years. The studies focus on the internal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emantic system, phonological output lexicon, phonological output buffer, writing and oral reading.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Chinese aphasic patients.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本节考纲透视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考点精讲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 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关于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7), 970-975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13447702.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13447702.html,/10.12677/ap.2018.87116 A Review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tudies on Empathy Yiying Zheng Educational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un. 27th, 2018; accepted: Jul. 13th, 2018; published: Jul. 20th, 2018 Abstract Empathy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and feelings of other people’s emotions and thoughts.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has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 neural basis of empathy.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mpathic nerves has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ERP, fMRI, and PET has enabled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empath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n empathy and highlights its possible future. Keywords Empath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Neural Basis 关于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 郑意颖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6月27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3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20日 摘要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想法和情绪的感受和理解。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研究共情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关于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ERP,fMRI,PET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共情的产生机制。本文是对共情的认知神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考试说明及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考试有关说明 本次考试将采用书写一课时教案及课堂教学两部分结合判定学生成绩的做法。 第一部分:书写一课时教案(满分:30) 教案写作要求 (1)教案要求书写工整,步骤齐全,打印。 (2)大标题黑体四号字,小标题宋体小四号字,涂黑。正文宋体小四号字。 (3)教案字数800-1000字。 (4)教案后面附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每位学生限时15分钟,当堂讲授,老师根据其讲课水平打分(满分:70),教案制作和讲课水平两者结合,最后给出期末成绩。 附:印尼版华语教材第八课教案 第八课你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练习对韵母i—u, uo—ou, ao—ou 发音的辨析 2. 背诵情景会话,能将本课所学的表达法用于交际 3.正确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注意每个字的笔画,笔顺,部件和结构 二、教学重点: 1.课文和生词 2. 语音: 韵母i—u, uo—ou, ao—ou 发音的辨析 在音节拼读的语流中掌握声韵调的正确发音。 3. 会话: (1)用多少询问数量 (2)用想表示希望和打算 4. 汉字:多,少,男,女,同,学,山。 三、教学难点: 1. “有”字句 2. 量词“个,名,口”的区别 3.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

四、教具: 1. 词语卡片 2.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1.以旧带新 2.讲练结合 六、课时: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复习检查上节课内容 (1)请三对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七课情景对话 (2)背诵第七课情景对话 (3)听写第七课的生词和汉字(教师酌情挑选) (二)新授 (1)引人新课(话题引人,复习引人:几---多少;口—个,名等) (2)学习新课 领读生词 认读生词 组词组句:扩展法(词—词组—句子) (1)班\个\名: 班—你们班—你们班有多少个(名)学生? 我们班—我们班有十九个(名)学生。 (2)多少:多少—多少人—你们班有多少人去游泳,多少人去爬山? (3)男\女: 男人\女人—男\女同学—你们班有多少个男\女同学? (4)活动:有活动—我们班有活动—你们班有什么活动?—你们学校有什么活动? (5)打算:打算去游泳—打算去爬山—打算回家—打算去参观—打算去看足球比赛 (6)想:想去游泳—想去爬山—想回家—想去参观—想去看足球比赛 (三)巩固复习 多种方式练习 归纳语言点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略)

《持续的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

《持续的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马丁·塞利格曼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认识疗法主要倡导者之一;1988年,以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曾获美国心理协会两项大奖——威廉姆斯奖和詹姆斯卡特奖;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中走出来,不再只关注人性黑暗、脆弱与痛苦的一面,发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召唤——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因为看到“积极心理学”这个陌生而又让人好奇的词语,我买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学到了很多时髦又专业的词语,诸如实用心理学、装饰性心理学、幸福 1.0、幸福 2.0、习得性无助、创伤后应激障碍、促进创伤后成长、复原力、蓬勃发展、品格优势、洛萨达比列等等。 幸福 1.0(真实的幸福)理论的基本元素是积极情绪、投入、人生意义,它不能包括人生的终极追求,以生活满意度为量度,目标是提升生活满意度。 幸福 2.0(重新思考的幸福)理论是幸福 1.0的升级版,它以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成就为量度,目标是提升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成就,是人生丰盈蓬勃。 下面则是蓬勃人生的各项特征及解释: 积极情绪: 总体而言,就是你觉得自己有多幸福。 投入、兴趣:

喜欢学习新事物。 意义、目的: 通常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 自尊: 通常为自我感觉良好。 乐观: 总是对自己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复原力: 经历逆境与痛苦后,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与抵抗力,变得更加坚强与智慧。 积极关系: 在生活中有真正的朋友,有人真的关心你。 不反弹的幸福,需要有效的积极心理学练习。 我们总是在想生活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却很少花时间去想生活中有多少幸运与赐福。 为了克服大脑的负面偏好,我们必须练习去想美好的事情。 (感恩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满足。 感恩的时候我们对人生中美好的回忆能让我们身心获益。 同时,表达“感激之情“也会加深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 具体联系方法就是亲自为ta写感恩信,用一种周到、明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另外,我们还可以多想想好事。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 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P2。。。等。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 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 (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 (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 (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 (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 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 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 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 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心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总是由注意状态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气质+环境。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联想和释梦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S-R)3认知心理学派:S—O—R(刺激—内部机体变量—个体行为)4人本注意心理学派:发起人马斯洛,后影响最大的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任务是了解人,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人格威信。 学习概念: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特点: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上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特点: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试验。1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律(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巴莆洛夫条件反射说:狗实验。条件反射几个规律现象:A强化B消退C自然恢复D泛化E分化F高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他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和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指有意义的接受理论):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高。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内、外部条件)5教学原则6“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建构注意理论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结实、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题作用。学习观: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3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法-模拟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法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①语言的______的本质特点决定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 语言交际能力。 ②______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生于法国。《新概念英语》是这种教 学法的典型教材。 ③认知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______。 ④第二语言教学法之所以形成各种流派,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 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产生了严重作用外,_____________及其他相邻学科的发展及研究成果也对其产生了影响 ⑤话语分析是对话语的_______分析,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⑥教学单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它是依据教材的_______划分的。 ⑦学习语境主要指课堂、教材、教师和_______。 ⑧第二语言教学重视区分失误和_______这两种例外性质的错误。 ⑨在一本教材中包括了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训练内容的称为_________教材。 ⑩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_________试题。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建国以来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0年成立于: A.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

C.北京外国语学院 D.北京师范大学() 2.《语言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经典著作,也是______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A.直接法 B.听说法 C.自觉实践法 D.功能法 () 3.最早提出“中介语”概念的是 A.奥苏贝尔 B.皮特.科德 C.塞林格 D.克拉申 ()4.进行教学总体设计的关键是______与_______相一致。 A.教学原则、教学类型 B.教学目标、教学类型 C.教学原则、教学内容 D.教学目标、教学原则 () 5.会话教学最根源的原则是

the introduc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的简单介绍)

The origi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must date back to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focused heavily on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As scientific psychology did not take its modern form until the late 19th century)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sources have influence on positivity. Socrates advocated self-knowledge as the path to happiness. Plato believed that happiness is found by finding deeper meaning. Aristotle had the idea that happiness is constituted by rational activity in accordance with virtue over a complete life. The first positive psychology summit an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sitive Psychology took place in 1999 and in 2002. Since then, more attention was given by the general public As a positive branch of psychology, the defini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make psychology investigate and promote realistic ways of fostering more joy in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Its purpose is to achiev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building thriving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and making normal life more fulfilling, rather than merely treating mental illness.Positive psychology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techniques to understand the positive, adaptive, creative and emotionally fulfilling aspects of human behavior. Its goal is to help people change negative styles of thinking as a way to change how they feel. Positive psychologists are concerned with four topics: (1) positive experiences, (2) enduring psychological traits, (3)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nd (4) positive institutions. [8]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volve in happiness, such as age, gender, personal finances, education, intelligence, parenthood, marriage, personality, social ties, weather, religion culture, political views and suffering. It helps people complete mental health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high emotional well-being, hig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high social well-being, along with low mental illness. Using your signature strengths every day to produce authentic happiness and abundant gratification is a kind of positive thinking mentioned i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verall general, positive psychology creates a bridge between Ivory and main street, contributing a well-lived and fulfilling life.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 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你认为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210 二、教口语的方法很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选择方法的依据是什么?P196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方法上应遵循口语课的教学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一)学习内容中的交际:口语教学要重视说话双方能互相交际的内容和意义,因而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着其独特的要求。 (二)课堂活动中的交际:口语课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没有互动就不能称之为口语教学。 (三)以学生为中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口语交际的特定情境,在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和学习动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注意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绝大多数学生都可参与的话题,便于双向互动的话题 2、个人化原则 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谈熟悉的事情、讲自己的故事。 3、精讲多练原则 (一)精讲 其一,立足于与情景相结合的功能,讲清一定的情景下的一定的交际功能,以及完成一定功能的语法项目,以功能统语法。 其二,口语用法。注意多讲一些口语的表达特点,尽量在课堂上再现社会口语的特色和情景,增强真实感,使课堂教学和社会交际接轨。 (二)多练 第一,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第二,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通过教授语言讲解文化 (二)通过相关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举例说明分析教学对象的重要性。P85 P86 分析教学对象能够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对象的分析指引着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设定。 教学对象的特征主要从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四个方面分析。 1、自然特征包括学习者的国别、年龄、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及文化背景等等。这些自然特征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有决定的作用。自然特征关系到教学原则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孩子与成年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在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有所不同;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教学策略;国别不同、第一语言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教学原则和方法也是不同的,如教韩国、日本学生的中文和教欧美学生的中文就很不相同。 2、学习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和临时目的等五种。不同的学习目的决定了第二语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 3、学习起点一般是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对学习汉语的认识、兴趣、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都有差异,直接影响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认知神经科学本身只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即采用神经科学的范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认知心理学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经历了大概四个研究阶段,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是第四个阶段,也是目前比较受追捧的研究范式。目前的阶段,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读大脑认知的功能,探讨心智和大脑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与机制,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就是探索人类智能的起源、机制和发展过程:为什么人类会成为智慧生物,人类的心智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从基础科学到转换科学 1. 基础研究—大脑与心智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家不会轻易相信身心二元论,相反,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对人类心智的基本认识就是“功能起源于结构”,“没有无生理基础的心理活动”。因此,研究者的基本任务就是找到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基本关系,这个是最基础的。因此,可以把基础类的研究划分:心智的功能与结构;心智的起源,基因与文化;探索心智与大脑的技术与方法。

1)心智的功能与结构:大脑信息处理过程被看作不同的阶段,从感觉,知觉,到注意,记忆,情绪动机,思维决策,意识和自由意志等等。人多研究者都始于对某个信息加工过程的专研,希望能找到通往心智与大脑关系的钥匙。 2)心智的起源:基因与文化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更加基础,研究的层次可大可小。精细的话可以达到细胞分子水平,谈到基因与上述心智过程的关系;宏大的话可以讨论文化对大脑和心智过程的塑造。最近,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对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个研究也应用了很多认知心理学的范式, 3)探索心智与大脑关系的方法:基础研究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方法上创新,推动上述研究话题的发展。目前已近于应用的探测人脑状态的方法有:对大脑状态进行客观观察的技术, 其根本的逻辑是找相关(如单神经元细胞活动记录、EEG/ERP 脑电记录、 MRI/fMRI 大脑核磁成像与大脑功能核磁成像、MEG 大脑磁活动记录、fNIR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Pupil size 瞳孔变 化测量等);对大脑状态进行操控,以寻找大脑活动和心理行为 过程的关系,本质是找因果(如TMS 经颅磁刺激、tDCS/tACS/tRNS 经颅电刺激等)。 2.应用性研究或转换科学—服务于现实 1)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是为了发现心智的功能和结构以及它们与大脑的关系,而临床研究就是为了研究部分人的心智发生失常,能否在掌握心智的规律后,通过特定的手段进行干预。认知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心的研究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由单纯的学习心理向关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心理转变,教学心理学兴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教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其独立性,并非只是普心的一种应用。因而,几乎所有当代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教心产生着影响。同时,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也一再向教心提出要求,影响着教心研究课题的变化。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当代教心研究与发展的理解:教心的独立性发展,教心的研究课题的变化以及心理学新理论的启发与影响。 一、教心的独立性发展:尽管交心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出现的,但是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使得教心不再单纯是普心原理的一种应用,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领域。对教心这种独立性发展的认识,是把握当今教心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实际上,教心的形成与发展,一直表现为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我们认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除了继续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其他问题也必将引起教育心理学的关注。例如我国学者正在进行的而且还将继续进行的有关校本问题的研究,就有可能给教育心理学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扩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由于教育心理学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加之她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因而教育心理学没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等,都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稍加改动而形成的。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之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把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正在使用的方法融合起

对外汉语教学法作业

[一、二看现代汉语书,三、四、五找出英文单词] 一. 汉语拼音拼写 二. 汉语的笔顺 三. 汉语学名词术语 1.元音Vowel / vau额l/ 2.辅音 consonant 3.声母initial consonant 4. 韵母simple or compound vowel of a Chinese syllable 5. 声调tone 6.音节 syllable 7.单音节词monosyllabic word 8.双音节词disyllable 9.多音节词polysyllabic word 10.阳平 rising tone/second tone 11.阴平 high and level tone/first tone 12.上声falling-rising tone 13.去声falling tone 四. 汉字学名词术语 1.汉字Chinese characters 2.书法 handwriting 3.笔画 strokes 4.点 dot/point/spot 5. 横transverse/ horizontal/cross 6.竖 upright/vertical 7.撇 cast aside 8.捺 press down/restrain 9.提 raise/ 10.横折 cross break 11.竖折Vertical fold 12.横撇Horizontal right-handed 13.笔顺order of strokes 14. 部件component/ parts 15.偏旁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the side of a Chinese character 16.单人旁 single side 17.言字旁 18.竖心旁 19.宝字盖Treasure word cover 20.学字头Learn injured-dedicated 五. 语法学术语 1.名词 noun 2.专有名词 proper noun 3.动词 verb 4.助动词 helping verb/ auxiliary

品味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教学教材

品味塞利格曼的积极 心理学

品味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摘要: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本文主要从塞利格曼的简介、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幸福,内在动机,沉浸体验 1.前言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浪潮,补充完善了仅仅研究心理缺陷和病态的理论阶段。在美国,塞利格曼教授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与人的积极力量和幸福有关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时代的到来,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个人概况

马丁·塞利格曼(1942-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1942 年8 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奥尔巴尼。1964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塞利格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同时也是该校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 年,塞利格曼以历史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据海格布鲁姆等2002 年数据统计显示,塞利格曼是20 世纪百名杰出心理学家之一。2006 年,塞利格曼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这一奖项是为在心理学理论和应用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推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科学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 3.研究方向与理论 3.1幸福 塞利格曼在2002年提出: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在这里,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如喜悦或安详,也包括积极的状态,如沉浸或欣慰。 3.1.1.积极情绪:塞利格曼将积极情绪划分成三类:与过去有关的幸福、与现在有关的幸福和与将来有关的幸福。与将来有关的幸福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 3.1.2.幸福的作用:塞利格曼认为,积极情绪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更好的关系和显示更强生产力的机会。幸福的人们会高估他们的能力,对积极事件比对消极事件记得更多,但由于他们会运用一些重要策略,因此他们更擅长做生活的规划决策。

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探析情绪与认知的整合关系

第26卷第1期 (201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 AL U NIVERSIT Y No.1Vol.26 (2011) 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探析情绪与认知的整合关系 郑 庆, 许远理, 瞿鸿雁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学者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范畴;而认知神经科学以情绪与认知的脑机制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其关系,从大脑结构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角度,强调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关系,发现杏仁核、前额皮层等大脑结构是情绪与认知共同的神经基础;这些大脑结构具有 网络集线器的作用,其功能是对情绪和认知进行整合。 关键词:情绪;认知;连通性;交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1)01-0117-05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已经深深地困惑西方哲学家长达两千年之久。早期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研究经历了四种不同的观点:(1)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激情、欲望三者构成的,理性占主导地位,把理性与情绪比喻为 主人!奴仆的关系。(2)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这种有机体的更为高级的机能,即认知,欲望和情感;并且他认为情绪是人类高级认知与低级的纯感官欲望相结合的产物,即情绪的认知观点。(3)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情绪可以通过心理上的训练加以改变,原因是观念时常是情绪的根源。说明人们逐渐认识到认知的变化可以引起情绪的改变,即认知与情绪之间有相互作用。(4)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 情绪与认知谁为首因大辩论中,双方各自列举大量证据,结果打成了平局。随后,Lazar us从分析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观点,强调情绪与认知之间是互倚关系。 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止,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研究主要经历了 主!从关系、彼此独立、相互作用、互倚关系四种不同的观点[1]。这些结论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而且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情绪与认知有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各自有着不同的脑机制。因此,在冷认知为主的研究背景下西方的哲学界和科学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认为情绪与认知是相互分离的系统,它们之间很少有相互影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无损伤技术(如ERP、FM RI等)的广泛运用,人们开始以情绪与认知的脑机制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情绪与认知的传统划分是基于普遍的、明显的加工过程和表征不同,情绪与认知只是人为的区别,而非本体论的;由于大脑具有结构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情绪与认知的神经基础不可完全分离。 一、大脑的连通性 从Broca(1824-1880)提出 功能定位的概念起,人们试图定位 情绪脑和 认知脑的区域。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杏仁核、下丘脑、腹侧纹状体等皮层下结构属于 情绪脑,参与情绪信息的加工;而外侧前额皮层、眶额皮层等皮层结构属于 认知脑,在认知加工中起着关键作用[2]148 14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实验数据表明 情绪脑和 认知脑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它们之间的整合操作对于人类适应性功能是必要的[3]。以下 收稿日期:2010 10 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年课题(课题编号2010-JD-015) 作者简介:郑庆(1984-),女,河南南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许远理(1960-),男,河南商城人,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瞿鸿雁(1979-),女,河南商城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的管理学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征。 3、教学内容 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从简单的教具模型、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不可替代的因素。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硬件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仪)和空间布置(如教室文化建设情况、座次排列)等要素; 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要素。 (二)学习与教学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

认知神经科学解读

认知神经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葛查尼革(M.S.Gazz0aniga)主编,1995年出版。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 《认知神经科学》由17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撰写。全书由11篇,92章,1400多页,百余张插图和27张彩色图组成。每章作者总结其研究领域的实验成果,概述了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 11篇的篇目为: 1 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可塑性(7章),阐明机体对环境反应中的机能和结构的灵活性(flexibility)多变性(Mutability),是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基础。 2 神经发育和心理过程的发育(6章),介绍了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新技术,用当代脑功能成像成果来说明婴儿脑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 3 感知觉(17章)阐明单一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与主观感知觉的变化,神经元间编码和感知觉的多样性,信息加工组合及其对环境制约的关系。 4 运动系统的策略和规划(8章)从神经生物学讨论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对不同运动及其阶段的活动规律。 5 注意(8章)阐明各种感觉刺激在心理定向中的作用。 6 记忆(8章)阐明记忆过程和多重记忆系统的脑结构及其作用(包括海马、边缘系统、颞叶和额叶皮层等)。 7 语言(7章)从神经心理学,语言学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讨论语言的获得,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 8 思维与表象(7章)从理论上阐明思维与表象的脑功能实时动态规律,在方法上总结了近年来应用事件相位电位,脑构像技术和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心理学与动物模型研究的成果。 9 情感(9章)阐明从恐惧到情感及其和意识的各种复杂情况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包括杏仁核、脑干、海马、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的理论。 10 进化理论(7章)讨论心、脑机能结构的进化及其种种理论之间的争论, 11 意识(8章)回顾了意识生理研究的历史,和20世纪60-80年代间的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关系,割裂脑病人和失语症等对意识神经问题研究的多种事实。 原著已于1998年编译成中文出版。为了帮助读者对本书形成这门新学科的整体概念,译者沈政撰写了一篇"总论"(见本书正文前),指出原著"为我们描绘出认知神经科学对基本认识过程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当代前沿科学专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