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燃气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燃气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县城概况

衡阳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中游的蒸水流域。东与衡南县、衡阳市区交界,西邻邵东、祁阳县,北抵双峰县。

衡阳县域土地总面积255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2.04%,丘陵占41.89%。衡阳县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种植业,主要作物为水稻、豆类、油菜、棉花;山丘植被主要是马尾松、杉树、楠竹等。

近年来,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在全省排名考前,但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较低。

地理位置

衡阳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中游的蒸水流域,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衡阳县东与衡山县交界,南毗衡阳市、衡南县,距衡阳市高新区18公里,西邻邵东、祁阳县,北抵双峰县,衡阳县域土地总面积2557.60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15度59分至112度45分,北纬26度52分至27度23分,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74公里。折合26.450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4%。

行政区划

衡阳县隶属于衡阳市,通过历次行政区划调整,目前有26个乡镇,其中13个镇(含县城所在的西渡镇),13个乡。全县共有居委会43个,村委会891个,居民小组155个,村民小组10029个,总人口113.13万人。

地质地层

衡阳县地处五岭上升和洞庭湖下陷的过渡地带,即“衡阳盆地”北沿。地质构造复杂,元古、古生、中生、新生界均有零星出露,以新生界第四系最为发育,其次为三迭系印支期和早侏罗系燕山早期岩浆侵入,二迭系、石碳系、志留系尚未发现。

岩石

衡阳县境内出露的岩石大体有变质岩、红岩、花岗岩、灰岩、四纪红土等5种类型。县城属紫色砂岩,白垩系,无断裂层。

构造

衡阳县境在历次大地构造运动中,以印支运动为主,使泥盆系至三迭系准地台盖层、普遍产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基本结束今衡阳盆地的海侵历史,开始形成断陷盆地或山间盆地,进入陆相沉积阶段。全境主要构造为:西南向构造,红盆丘陵构造。县城属北西向构造。

地形地貌

衡阳县城内自西向东由虎形山脉分隔形成北高南低两个小平原的地势。县城地处衡邵走廊中段的河谷平原,由于地壳升降,风化剥蚀,东南呈开阔的盆地地貌,其地貌为蒸水Ⅰ级阶地及河漫滩,境北部地势高,中部和东南西三面平坦,一般地面高程在60—65m之间。

岣嵝峰是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雄峙于县境的东陲岣嵝乡,海拔951.5米,面积约20余万亩。岣嵝峰林场自1958年在此建立以来,造林成绩显著。森林覆盖率达81.9%。山峰气候多变,终年云雾缭绕。高杉参天,修竹遍地,1993年被划为国家森林公园。

紫云峰,位于岘山紫云村的牛形水库南侧,海拔约400米,相对高度约150米,

为一蚀余型山体,诸多基岩外露,形成一座以花岗岩系为主体,且风化尚不深厚的大石山,在风化层较厚的裂隙处或低洼部分,森林生长茂密。

气象与气候气温

衡阳县多年平均气温18.0°C,极端最高气温40.8°C(1971.7.26),极端最低气温-8.3°C(1972.2.9)。

日照

晴天117—182天,雨天177—183天,无霜期279天—290天,日照天数73天降水与湿度

就全省而言,衡阳县为少雨区,据衡阳县气象站站1960—1995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218.7毫米,最大日降水量159.7毫米(1970.7.1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45.6毫米,一般为1350—1700毫米,大于同期多年均降水量。

全年除7月为东南风最多外,其余11月均以北风为主,年出现频率为28%。多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最大风速18.7米/秒,相应方向NNW(1980.4.13)。汛期最大风速多年平均值为12.3米/秒。

四季特征:县城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丰富,无霜期长,雨量适中

水文

地表水主要来自河川,蒸水河为湘江左岸一级支流,流域面积3470平方公里,河长194公里,河流坡降0.54‰,属湖南多沙河流,其上游井头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达600吨/平方公里,为湖南省极大值之一。据神山头水文站47年(1952—1998年)对蒸水流量的实测,最大流量为2770立方米/秒(1954年),其次为2450立方米/秒(1962年)和2320立方米/秒(1982年)。蒸水自北向南呈“V”型流经县城,从里仁堂至彭泥塘全长11.91千米,蒸水河常年水位61.8米,历史上最大洪水位达67.72米,最低枯水位59.3米。蒸水属山溪型,夏汛冬凅,易涨易落,沿岸低洼农田常因山洪受淹,蒸水有大小支流69条,其中由左岸流入的36条,由右岸流入的33条。根据水文分析计算,蒸水河多年平均流量为31.8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峰流量达3060立方米/秒,十年一遇洪峰流量达1720l立方米/秒。武水源头牛形山水库库容量为5900万立方米,武水断流时,至少可补给1.87个流量/秒。人口现状按公安部门户口统计,2011年末,全县总户数336806户,总人口1125023人,其中农业人口987846人,非农业人口137177人,年内出生人口12223人,死亡人口7397人,自然增长人口4826人,人口出生率10.83‰,死亡率6.55‰,人口自然增长率4.27‰。

经济发展

衡阳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10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1%,为“十五”期间最快的一年。与2000年相比,增长73.4%,年均增长14.68%;财政总收入1.81亿元,比2000年增长30.88%,年均增长6.18%。

经济结构不断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45:29:26调整为39:34:27。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7亿元,是“九五”的1.53倍。一批现代化超市和专业化市场兴起,现代流通网络逐步成型。投资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是“十五”的1.7倍。

衡阳县优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电子电器产业、陶瓷产业、梳篦产业、建材产业、轻工产业、石材产业、铁矿产业。

从2005年至2011年,衡阳县三次产业产值基本同步增长,第二、三产业增速大于

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3:25:22调整为2011年的39:34:27。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第二章法律规章依据

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依据

标准及规范依据

被评价单位提供的有关文件

1)《衡阳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文件》(衡计工[2003]25号);

2)《衡阳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0505028号);

3)安全验收评价合同书。

第三章天然气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为衡阳县城镇居民用气工程,气源从松木塘天然气门站接取,敷设高压长输管道24Km,在S315线的衡阳县西渡镇八一村段建门站一座。已在衡阳县县城内敷设城区主干管16 Km、庭院干管18 Km,第一期工程已完成,具备通气条件。

目前县城居民管道用气用户达到5000户,年用气量达到80万立方米,企业目前只有三和食品厂在用气,年用气量为24万立方米。

门站及城区管网基本情况

门站

衡阳县天然气门站座落在衡阳县西渡镇八一村S315线南侧,东距衡阳市区25 Km、西距衡阳县城8Km,除北面与恒生制药隔路相望外,其余三面150m内暂无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该站担负着衡阳县城区用气的调压、加臭、计量任务,用地面积6675.0平方米。

城网

已形成城区主干管16 Km、庭院干管18 Km,覆盖居民及工业用户5000

户。城区主干管材质为 PE,直埋地敷设;庭院主干管材质为PE,直埋地敷设。管路的分支、转弯处均有闸阀,并且闸阀两侧设有放散管。主干管和庭院干管沿道路人行道敷设,距路边一般为1.5m左右,距建筑物外墙均在1m以上,埋深一般为1m 左右。天然气管过马路段套钢管敷设。

天然气门站的工艺流程

长输管道进来的0.8 MPa天然气经过滤、调压(调压至0.4Mp)、加臭、计量进入中压管网,最后经箱式调压器调压后送至用户,到用户的气压为2KPa。

天然气的组分衡阳县城区天然气用的是川气组分见表

天然气组分表

门站的主要工艺设备

门站主要工艺设备见表

门站主要工艺设备一览表

管网

衡阳县城区天然气管网分布及主、次干管参数见表。

城区管网基本情况表

消防设施器材配备情况

门站消防、安全设施器材配备情况见表

主要消防设施一览表

门站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1)给水

门站水源取自衡阳县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生活、消防用水共水源。

2)排水

门站冲洗水、生活用水、雨水经水封井隔离可燃残留物后外排。

供电

门站仅有照明、控制用电,负荷很小,电源就近从公共3801/220线路上接入,门站内设配电间,各设备、装置用电由总配电柜统一供给。

门站防雷及防静电

门站按一级防雷考虑,设一根避雷针作站区防直击雷保护,办公室和配电室屋顶装有避雷带作为防直击雷保护。

所有设备及管道均与接地网连接,管道法兰连接处做跨线连接,以防止静电积累和防感应雷。

门站消防:门站北面紧靠S315省道,与衡阳县城相距只有8km,交通便利,消

防队可以在5分钟内到达门站,另站内配有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县城瓶装气分布

目前县城内瓶装气商业网点有24处,乡镇瓶装气商业网点有81处,县城西边现有一处液化气加气站,占地面积6亩地,每月供气量可达120吨。

县城瓶装气商业网点表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文本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仙桃市人民政府 仙桃市科学发展规划合作领导小组 张沟镇人民政府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文本 目录 总则 (1) 第一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 第二章镇域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3) 第三章镇区规划布局 (7) 第四章镇区用地布局 (8)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六章绿地水系景观规划 (11) 第七章镇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2) 第八章防灾减灾规划 (13) 第九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规划 (14) 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6)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17) 附则 (18)

总则 一、编制背景 第一条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设置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全省区域发展的高度出发,做出的战略决策。为了加快仙洪实验区发展,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按照小城市建设规模,在试验区改造建设一批中心集镇”,并选择了仙桃张沟镇、洪湖峰口镇、监利白螺镇为中心镇建设试点镇。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在省建设厅的要求和指导下,制定了《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第二条“十一五”期间,张沟镇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张沟位于仙洪试验区的“门户”,将承担“先行先试”的发展责任;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特别是武汉至潜江的城际铁路即将建设,将使张沟成为承接和传递武汉经济向外辐射的重要节点区域;仙桃城区实施“南扩战略”,将使张沟融入城区实现“同城化”发展;以“养蟮”为主的特色农业和初具规模的工业、较好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将形成工农互动的发展局面,促进张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为张沟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第三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仙洪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按照仙桃市委市政府建设“市域副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特色农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城镇和“荆楚明珠”。 第四条立足张沟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按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促进发展、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促进张沟镇与周边区域城镇和仙洪试验区的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建立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共建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突出城镇建设重点和方向,实施“战略空间北移”,合理确定发展规模,优化空间布局,与仙桃城区无缝对接,实现“同城化”发展; (4)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市域副中心”的标准培育小城市功能; (5)坚持“工业兴城”,积极承接城南工业园产业辐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6)按照“现代化小城市”标准,完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过境交通干扰和环卫、污水处理、燃气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7)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彰显江南水乡的城镇特色,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三、规划依据、期限与规划区范围 第五条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环卫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厕所一览表

二、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垃圾收集站一览表

三、城市环境卫生现状 一、现有环卫人员构成 现有环卫工作人员1751人,由在编人员和临时工组成。在编人员421人,临时工1330人。 二、环卫设施设备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厕所142座(含公园、沿江风光带、车站、加油站公厕),其中一类水厕7座、二类水厕37座、三类水厕98座;已建成垃圾中转站42座,其中压缩式30座,行吊式12座;小型垃圾围点(垃圾斗)1398个,果皮箱3472个;环卫车辆149台(含市场化清扫保洁公司作业车辆,未含单位和小区清运车辆),其中洒水车28台,垃圾运输车62台,清扫车16台,装载车6台,其它工作用车37台。 三、管理模式 市设立市环境卫生和渣土管理处,赫山区、资阳区设立赫山、资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赫山、资阳两区环境卫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相对独立,高新区城管办下设城管大队和环卫处。各街道设城管中队。各级市容环境卫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市区财政预算。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实行市场化清扫保洁,背街小巷清扫保洁全部实行了环卫责任承包。 四、垃圾收集处理方式 日清运垃圾约450吨。垃圾收集清运采取1:垃圾从各垃圾产生点由人力收集至中转站或垃圾压缩车收集点,再由清运车辆清运至益阳市白鹤山垃圾处理场。2、手拖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3、挂臂式收集清运车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4、垃圾压缩车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 垃圾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后作卫生填埋的无害化处理。 五、公厕、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 公厕分布状况:资阳区68座、赫山区64座、高新区16座;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资阳区8座、赫山区20座、高新区15座。现有环卫设施主要分布在桥北片和桃花仑片,高新区北片环卫设施配套很少,高新区东片和高新区西片为城市规划新区,几乎没有环卫设施。其中桥北旧城区环卫设施主要是沿五一路、资江路周边区域布置,环卫设施比较陈旧落后,桃花仑片环卫设施分布不均匀,呈北多南少趋势,另外两个工业园区公厕、垃圾中转站数量偏少。 六、现日清扫面积 现日清扫面积716万平方米(含背街小巷150万平方米)。 七、垃圾清运路线 资阳区: 五一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马良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赫山区: 滨江路——粮运路——金山路——花乡路 滨江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龙洲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秀峰西路——金山路——花乡路 团圆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桃花仑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萝溪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建筑识图与规划基本知识.

建筑识图与规划基本知识 房屋是供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的场所,与人们关系密切。将一幢似建房屋的内外形状和大小,以及各部分的结构、构造、装饰、设备等内容,按照有关规范规定,用正投影方法,详细准确地画出的图样,称为“房屋建筑图”。它是用以指导施工的一套图纸,所以又称为施工图。 1.要牢记并识别建筑图中的常用的图例和符号。 2.建筑平面图 主要说明拟建筑物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平面布置。一般在图上应标出新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层数、绝对标高;建筑物周围的地貌以及旧建筑物的平面开头新旧建筑的相对位置(新建筑与道路和相对位置);建成后的道路、水源、电源、水道管线的布置;指北针等。 3.建筑立面图 建筑立面图:建筑物外墙在平行于该外墙面的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图,是用来表示建筑物的外貌,并表明外墙装饰要求的图样。表示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对有定位轴线的建筑物,宜根据两端定位轴线编注立面图名称; (2)无定位轴线的立面图,可按平面图各面的方向确定名称。也有按建筑物立面的主次,把建筑物主要入口面或反映建筑物外貌主要特征的立面称为正立面图,从而确定背立面图和左、右侧立面图。 4.建筑剖面图 建筑剖面图是按一般规定比例绘制的建筑物竖向剖视图,它表示房屋垂直方面的内部构造和结构特征,编制预算时利用剖面图计算墙体、室内粉刷等项目。 5.建筑透视图和表现图(效果图) 住宅建筑的透视图,表示建筑物内部空间形体与实际所能看到的住宅建筑本身的相类似的主体图像,它具有强烈的三度空间透视感,非常直观地表现了住宅的造型、体量、空间布置、色彩和外部环境。一般都是在住宅设计和住宅销售时使用。从高外俯视的透视图又叫做“鸟瞰图”或“俯视图”。住宅透视图一般要严格地按比例绘制,出于某种需要和测绘计算上的困难,有些透视图不一定严格按比例绘制,并进行绘制上的艺术加工,这种图通常被称为住宅建筑的表现图。 6.小区规划图 7.基础平面图 基础平面图是假想用一个水平剖切平面在室内地面以下将基础进行水平剖切后,得到的被剖切以下部分的正投影图。 8.电气设备施工图 电气设备施工图是房屋建筑内部电气线路的走向和电气设备的施工图纸。 9.暖卫施工图 是一幢房屋建筑中卫生设备、给排水管道、暖气、煤气管道、通风等布置和构造图。 10.房型图 一、施工图的内容和用途 一套完整的施工图,根据其专业内容或作用不同,一般包括:

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1) 二、自然条件 (1) 三、风景旅游资源 (1) 四、人口与经济 (1) 五、产业发展现状 (1)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1)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1) (三)第三产业分布情况 (2) 六、村域用地现状 (2) (一)居住用地 (2)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 (四)工业用地 (2) (五)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2) (六)非建设用地 (2) 七、村域现状建筑评价 (2) 八、村域基础设施现状 (2) (一)道路交通设施 (2) (二)市政设施 (3) 附表: (3)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2014-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地处黄陂区蔡店街西北部,北接孝感,西南部紧临清凉寨风景区,向东6公里到达蔡店街区,向东南56公里抵达黄陂市区,向南95公里可达武汉市中心,村域总面积为833.20公顷。 村内青山环绕,沟壑纵横,农田绵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5%。该村气候宜人,属亚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宜茶叶、油茶、水稻、棉花、花生、蔬菜、板栗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自然条件 西峰村西南、西北部群山绵延,山上植被覆盖,林木资源丰富。村内总体呈现群山环绕,西北部高,东南部略低的势态,村内的村湾主要分布于中部盆地区,在各处山脚依山顺势而建,村内主要山峰有双峰尖、西峰尖、黄牯石、团山寨、丁家山等属大别山余脉山系。村内水资源丰富,大型水库有和睦咀水库,东部紧邻钟盆水库。村内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具有较大面积的带状农田。该村属于中纬度亚热带季风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3oC,夏季平均气温28oC,极端高温为39.7oC;冬季平均气温为2-3oC,极端低温为-12.6oC。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主要集中在4-8月,全区的降雨量分布大致是北多、南次、中间少。 三、风景旅游资源 西峰村西南与清凉寨,锦里沟两大4A旅游区毗邻,西北与孝感市4A级景区观音湖仅一山之隔,占据着连接三大景区的核心地理区位。此外,西峰村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如:西峰长岭、古驿站、女神庙等遗址,以及传说中木兰凯旋归来路过的神秘古道。 四、人口与经济 至2013年,西峰村下辖24个自然湾,1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677户,总人口2679人(其中男性1551人,女性1128人),全村农业人口2580人,占总人口的97%。全村劳动力有1149人,其中有718人外出务工经商,仅431人从事农业生产,村内现状常住人口仅973人。 西峰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691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为61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2.85%;第二产业收入为131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8.91%;第三产业收入为76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8.24%万元。人均收入约为10500元,高于蔡店街人均收入9918元的平均水平。 五、产业发展现状 西峰村村内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同时大量经济由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内现状产业分布情况如下: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西峰村第一产业以茶叶种植、油茶生产、林业种植、农作物种植为主,现有700亩绿茶基地,500亩油茶基地,8700亩林地以及1280亩耕地。农业收益中,种植业收入为550万元,林业收入为65万元。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目前西峰村内第三产业以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其中有四处规模性的养猪厂,两处规模性的养鱼厂。养殖业收益中,畜牧业收入为250万元,渔业收入为16万元;外出务工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收入为1050万元。

(完整版)镇总体规划资料收集清单

镇总体规划收资清 下列的内容是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如有不足,请指正! 相关表格见附表。1、历版总体规划以及其它相关规划的电子版(文字和图纸)2、当地行政区划图(能够显示该城镇在上级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界线明显)3、地方志 ⑴ 气象资料(风玫瑰图)当地主导 风向,风速、日照时数、冰冻深度及 灾害性天气等一些相关记载 ⑵ 水文资料镇域内的河流、湖泊等名称、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洪水淹没界线,现有防 洪设施(是否有山洪发生) ⑶ 历史资料主要包括城镇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建设区的扩展等资料。 ⑷ 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小城镇所在地域的地质构造情况地震地质:小城镇所在地区断裂带 的分布及地震活动情况 4、2013年度政府工作报告5、最近5 年统计年鉴6、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7、城镇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各产业的具体概况,特色产业详细说明) (1)包括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整体的产业结构、三产的比例、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等,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 (2)一、二、三产业的状况 (3)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企业入驻情况,企业类型、产值状况;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4)当地工业发展情况8、主要资源及利用价值 ⑴ 自然资源主要涉及到城镇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 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⑵ 矿产资源:主要矿产种类、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分布及目前开发利用情况以 及矿产资源分布图。 ⑶ 旅游资源:主要景点的等级及介绍 9、给排水现有自来水、污水、雨水处理设施数量、位置、管道长度、管径。 10、清洁能源(燃气、沼气等)现状用气气源种类、位置、供气量、气化率;输配气管网分布、管径;燃气其它设施位置、规模。 11、环保镇域及镇区内主要污染源的位置、单位名称、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等级及污染范围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班级:104653 学号:105040650051 姓名:苟武林 指导老师:王丹

目录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 1 镇域基本情况 (1) 1.1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1) 1.2自然环境 (1) 1.3历史沿革 (1) 2 现状人口 (1) 2.1现状人口概况 (1) 2.2劳动力状况 (2) 3 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 4 居住现状 (2) 4.1居住概述 (2) 4.2乡镇住宅类别 (3) 4.3住宅配套设施 (3) 5 社会事业 (3) 5.1行政办公事业 (3) 5.2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 (3) 5.3卫生事业 (3) 6 工业和仓储现状 (3) 6.1工业用地 (3) 6.2仓储用地 (5) 7 基础设施建设 (5) 7.1道路交通 (5) 7.2给排水现状 (5) 7.3电力、通信及有线电视 (6) 7.5供热工程规划 (6) 7.6环保现状 (6) 7.7防灾工程规划 (6) 8 绿地系统现状 (6)

1 镇域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潦河镇位于南阳市境西南部。其辖区东与溧河乡以白河为界,南靠陆营,西与镇平县彭营乡接壤,北与王村乡为邻。总面积76. 25平方公里,辖潦东村、潦西村、王营村、崔营村、闫庄村、张茂庄村、胡庄村、姚营村、元西袁营村、清凉寺村、王陈庄村、西粱庄村、大陈营村、吴集村、刘谢营村、中庄村、上范营村、李庄村、丁奉店村、大周庄村、小周庄村、大官庄村、小官庄村、前宋马营村、后宋马营村、辛店村2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 1997年总人口60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988人。主要为汉族,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兄弟民族。 1.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潦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有新店岗自北而南延伸,海拔145米,西部海拔110米。 气候特征:潦河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白河、段长8公里;潦河,段长10公里;沐垢河,段长12公里 1.3 历史沿革 历史上该镇辖区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新店的毛笔、宋马营的柳编制品、清凉寺的陶器、西梁庄的苇编、上范营的稿荐都久享盛名。现在潦河是辖区的中心集镇,80年代以来,集市贸易繁荣,逢集可上市2万余人,商业、服务业沿南邓公路两侧兴起。新店、于刘营、吴集、新集4个传统集镇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 文物古迹有张茂庄村北汉墓、新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潦西村委会潦河遗址。 2 现状人口 2.1 现状人口概况 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结果,林坛镇全镇人口30776人,共7702户。其中镇区人口2464人,共684户。

7、通济镇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彭州市通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是彭州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丹景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通济镇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汇点,其分别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白鹿森林公园。 (二)行政区划 通济镇总人口2.9万人,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建设试点镇。全镇18个村,村村通公路,并有12公里村级水泥路面。 随着1992年思文乡的并入,至1993年,通济镇共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05年通济镇对村级区划作了调整,当年全镇辖20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因亚东水泥厂矿山项目占地,通济镇村级区划再次调整:将花牌、万福2村合并称“天生桥村”,将雾坪村(迁居至通济场)划入通济场社区,将石羊、白桥2村划入思文场社区。至此,通济镇下辖18个农业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详见附表一)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镇域内山、丘、坝地形俱全。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2、气候 通济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3、自然资源 通济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耕种条件好,盛产各种粮食作物,森林资源较丰富,“三木”药材、黄莲、川芎在川内享有盛名,石灰石矿较丰富。(四)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 通济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禽畜养殖业、菌类栽培已成为本镇一大经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全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31万元,第二产业4395万元,第三产业5274万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量的67%、15%、18%,人均收入4685元。 (五)镇域社会服务设施现状 通济镇历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较为配套。 基础设施:镇境内分别有3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并已建成日产2.5万吨的水厂。通讯设施先进完备。现有水泥路面长达22公里,已安装程控电话2821门;有线电视已入户3250户。 道路交能:场镇内有1.2公里长、宽24米的水泥路面成环形状连接各村,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实现“村村通”。 社会事业:全镇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达,拥有高中、普中各一所,中心小学两所,卫生院3所,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二、镇区概况 (一)基本概况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secret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 (2001—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城科规划设计事务所 2002年6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一.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 1 二.历史沿革................................................... 1 三.自然地理................................................... 1 四.资源状况...................................................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一.经济发展状况 ........................................... 2 二.人口状况................................................... 2 三.附表.......................................................... 2

第一章 基本概况 一. 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新石塘地域范围包括撤扩并前的箬山、钓浜、石塘三镇,位于浙江省南部台州湾南端温岭市东南松(门)石(塘)半岛。东经121°35′北纬28°16′,北临松门镇,离温岭市20公里,东南西三面环海,距上海至福州、广州航道1海里。镇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总人口76373人,辖60个行政村。 二. 历史沿革 石塘历史悠久,原为东海海滨岛屿,清朝时因水道渐淤,石塘逐渐与大陆相连,形成半岛。宋元时黄岩第六十六都,乾隆六十年归太平县所辖,嘉庆时为石塘庄属五都。民国时称石塘镇,属松门区。1948年曾与箬山合为石箬乡。1951年属石陈区,箬山分离为乡,石塘镇为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石陈区撤消,改属松门区。1958年称石塘营,属松门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石塘镇,1979年11月属石陈区。1992年在撤区扩镇并乡中,把原石塘镇、车关乡和上马乡的金星、盐南、盐北、后沙扩并成新的石塘镇。2001年,温岭市城镇体系调整,原石塘、钓浜、箬山三镇合一,成为目前的石塘镇。 三. 自然地理 1、地质地貌 温岭市地质构造属浙闽地质的东南边缘,位于我国东南部新华夏系第一级构造复式第二隆起带南端的东南侧。燕山期总的属隆起剥蚀区,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石塘东南部的剥蚀平原被抬升,经侵蚀切割成山地,这些山脉直通海洋,经长期风化,侵蚀合海浪冲击,切 割较深,坡芭较陡,土层浅薄。沿海山脚深入海洋、岩石裸露、石芽嶙峋,呈独特的岩坡海 岸。其西滩涂平坦,淤泥松软,泥质肥沃。石塘属沿海丘陵,全镇被山体分隔,山多为荒山 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红壤为主,由近代海积物形成,含盐量较高。 2、气候及水文 石塘镇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冬温夏凉,雨量充沛,阳光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温度36.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温度-5.9度。年平均降雨量157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8天,年平均雾日数56天,年日照数1840.5小时常年风向为东北偏北。由于风大,陆地年蒸发量1427.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600毫米,同时境内山体小,集雨面积少,植被破坏严重,储水条件差,水资源贫缺,生活用水不足。 主要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夏末和秋季的台风,其次为干旱、暴雨。 3、植被 石塘山体多裸露岩皮,植被浅薄稀松,境内缺少成片茂盛的树林。 四. 资源状况 石塘镇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滩涂围垦、海盐生产等,其中海洋捕捞产品中,主要有带鱼、绿鳍马面屯、大黄鱼、中国毛虾、乌贼、鲳鱼、蓝点马鲛等浅海滩涂现养殖有蛏子、泥哈、抟哈、牡蛎、对虾等,浅海岩礁的野生生物品种有50余种,为国家一级渔港,浙江渔业重镇,台州渔业第一镇。 石塘三面环海,旅游资源丰富: 有雷公山、老公头山、狮子山等山石景观;洞下沙滩、三蒜等沙滩景观;有大小蚊虫岛、

登岗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目录 (1) 第一部分登岗镇基本概况 (2) 一、行政区划 (2) 二、人口现状 (2) 三、历史沿革 (2) 四、自然环境 (2) 五、资源概况 (3) 六、社会经济 (3) 七、城镇建设 (4) 八、交通运输 (4) 九、居民生活 (4) 十、科教文卫 (5) 十一、供水现状 (5) 十二、排水现状 (5) 十三、供电现状 (5) 十四、电信现状 (5) 十五、环境质量现状 (6) 十六、自然灾害概况 (6)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图表资料 (7) 第三部分总体规划资料清单 (12)

第一部分登岗镇基本概况 一、行政区划 登岗镇隶属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管辖,是一个建制镇。全镇辖13个行政村,共64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登岗村。包括:登岗居委会、浦口村、洋淇村、沟边村、彭厝村、安乐村、埔上村、仁美村、许厝村、三坑村、登岗村、光明村、黄四村、西淇村。 二、人口现状 1、镇域人口现状 2004年全镇总人口740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01人,农业人口70945人。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2.7‰,增长的速度较缓慢。登岗镇是揭东县著名的侨乡之一,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6万多人。 2、镇区人口现状 按地域连片原则确定现状镇区由居委、高美、登岗、宅下、后郭组成,根据农业报表分村的人口数据统计,现状镇区人口为8138人。人口集中在居委、登岗村和高美村,宅下村和后郭村人口相对较少。 三、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属揭阳桃山都,民国期间(1938年)属揭阳第二区,1952年属揭阳第十九区,1953年改为十七区,1957年改称登岗乡,1958年并入炮台公社,1960年拆社称登岗公社,1983年废社设区,1987年3月撤区建镇。 四、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登岗镇位于揭东县东部,距县城所在地曲溪镇11.6公里。东南靠近汕头、东北靠近潮州的浮洋、金溪,西南靠近揭阳,位于三市中心地位置。 2、地形地貌 登岗镇西北面是虎岗山,南濒桑浦山,北临枫江,其余皆为平原。南部与西南部地势稍

总体规划的基础收集

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收集齐备有关城市和区域的勘察、测量、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现状和规划情况等基础资料,并作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应包括:市、县、镇域基础资料:城市基础资料。 一、市、县、镇域基础资料应包括: 1.市、县、镇域近期测绘的地形图:一般为省测绘院购买的1:10000的地图,若乡镇能够提供其他比例尺的地图,则必须有明确的村镇界限、地表水体的位置、大小,道路、铁路的走向等。 2.自然条件: 2..1气象资料。 应包括:历年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最高气温,最大降雪量,历年平均降水量,暴雨强度(要有公式),历年平均风速、风向频率等。 来源:县(镇)志,气象局等 2..2水文资料。 应包括:沿江河城市的水位、水系和流域特征,年平均流量,丰水和枯水期流量,最高洪水位和淹没范围(洪水频率标准),城市堤防的防洪等级等。 来源:县(镇)志,访谈,水利局、水文局等 2. 3地貌资料。 应包括:地面形状:水——陆的轮廓;地势起伏;坡度分析。自然特征:陆地、水面、植被、地形价值、自然景色的价值。人工的特征:分界标志和边界,道路交通,居民点,市政设施,污染源分布 来源:县(镇)志,现场踏勘,访谈等 2. 4地质资料。 应包括:地质构造及地基承载力,地基最大冻结深度,不良地基的分布及地质灾害情况等。基岩层:断面和露头;面层地质:土壤类型和分类;土壤稳定性:对断层、滑动、侵蚀和下沉的敏感性;土壤生产力:构成和条件。地下水的种类及其主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主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资源评价。 来源:县(镇)志,地质局等

2. 5自然灾害资料。 应包括:国家最近确定的城市所在地的用于抗震设计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抗震设防烈度,历史记载地震发生状况及市域内地质断裂带分布情况等。滑坡、崩塌、泥石流、暴风雨(雪)、异常气候(干旱、洪水)等。 来源:县(镇)志,地震局 2. 6生态环境资料。 应包括:生态群落、植物、鸟类、兽类、鱼类和水生物、昆虫、生态系统:价值、变化和控制 来源:县(镇)志,现场踏勘,访谈等 3.资源状况: 应包括: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范围、贮量及可采量等;自然资源,如特产、乡土树种等;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 来源:县(镇)志,现场踏勘,访谈等 4.主要产业及工矿企业状况: 应包括:名称,产品,产量,销路,原材料,运输方式,污染情况,规模,位置等 来源:县(镇)志,工业局,访谈等 5.主要城镇状况: 应包括:分布,历史沿革,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 来源:各地走访、踏勘 6.区域基础设施状况: 应包括:水源,水量,水质,供水普及率等,电力来源,一次、二次变电所位置,容量等,各电讯设施(移动、固话、网络等)容量,运转状况等,邮政局所位置,规模,等级,排水设施、能力,燃气、供热(本地区冬季供热标准)、加油站等情况,垃圾填埋点位置,规模等等,以及各专业的发展计划。 来源:各部门访谈,实地踏勘等 7.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状况: 应包括:规模,位置,使用(保护)状况,价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