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古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物质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古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包罗万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建筑风格中透析不同的文化。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中西方的古建筑就有着很多的不同点,而这些不同的建筑特点也可以反映出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

本文所指的西方建筑主要指古典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而中国建筑主要指古代的中国建筑。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 ,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

总体上说,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等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在结构上,西方建筑主要以柱子结构为主,即多以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柱子支撑建筑。

2.建筑布局的不同。

1)中国古建筑以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沿轴线对称的空间艺术和追求“天人合一”

的建筑环境为特点。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

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

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

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

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

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

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

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

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

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

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

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

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

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

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

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

近自然、开发自然。

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

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

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

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

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

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

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

谐调以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

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

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和堪舆

学说,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2)西方建筑强调感官上的冲击性,布局较单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奥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

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

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

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钢劲雄健之

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

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

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却带给人们的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

撼。

3.装饰色彩的不同。

一位哲人曾经讲过:“色彩本身是具有哲学性的,它体现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美学思想”。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能够体现出建筑所处地域的文化特性,这种特性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隐性的文化精神。

梁思成先生说:“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看来,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是最敢于使用颜色、最善于使用颜色的了。这一特征无疑地是和以木材为主要构件的结构体系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统建筑是色彩装饰的建筑。

1)色彩的运用与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关系密切。《周礼·考工记》曰:“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五种色彩象征着五种自然要素,并提出了这五种色彩与建筑方向及季节的关系,赋予人的主观意识,将人的思想观念附加于色彩之上。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封建社会,颜色成为区

分社会等级的手段,从而使颜色政治伦理化,具有了尊卑高下的文化特性。装饰色彩成为划分古代建筑阶级的标志,成为权势地位的象征,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3)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在色彩上的选用上往往显得较为谨慎。在官方建筑中,

黄、红色用得最多,黄色是帝皇之色,所以皇家宫殿采用黄色琉璃瓦屋顶,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宫殿群外的围墙呈红色,象征中央集权。至于一般民居村落只能使用灰色,而白色除了在江南民居建筑中用作墙体的颜色外,一般也不常用。但是,我国宫殿装饰色彩的运用不同时期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不拘泥于黄与红两种颜色,发展至后期,总的趋势是色彩纷呈,光晶耀目,越往后越繁艳。

与之对应的,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虽没有中国建筑的丰富,但也并不局限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而是随着时间和艺术的变更发展碰撞出新的火花,不断变幻,是有阶段性的。最初,西方建筑保存大面积彩色饰面,并不多加修饰,主要色彩有红、白、黑。后来出现的琉璃砖,则使装饰色彩更为丰富多彩。古希腊曾采用陶片贴面来制作装饰线脚,同时也把陶器中的彩绘引入建筑,使建筑檐部覆满色彩鲜艳的装饰。而古罗马的建筑装饰,起初使用色泽美丽、朴素大方的大理石贴面,后来在色彩处理上则追求富丽堂皇、奢华浮艳。对于哥特式建筑的装饰,以宽大的彩色玻璃窗为主要特点,颜色从最初的9种颜色发展到有21种,灿烂的阳光使教堂内五彩斑斓,增添教堂的神秘肃穆感。到了洛可可建筑,建筑色彩多采用娇艳的颜色,追求色彩的柔媚、温软和秾丽,反映了那个时代贵族社会生活的奢华腐朽。

4.建筑理念的不同。

和谐是中西古建筑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在和谐之下表现更多的是结构、功能的差异。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建筑重视群体之间的文脉关系,代表的是一种伦理的、心理的和谐,从而促成人与人关系稳定;以神为尺度的西方古建筑,重视建筑本身的物理属性,代表的是一种物理的、形式的和谐,从而在心理上达到与上帝一体。中西古建筑和谐理念的本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中西古建筑形态的不同,并体现中西文化的不同。

儒家的伦理思想,其核心理念和突出表现就是儒家礼制的“礼乐和谐,这种“礼乐和谐”,使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形式成了“礼”与“理”的结合体,使建筑布局成了某种严格的“礼”的秩序的反映。“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

相互联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以“礼”为特征的理性贯穿了中国古建筑的始终,中国古建筑遂成了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工具,它处理的出发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一直以来就具有神本位的传统,理性和神秘的相互对立贯穿全部历史。西方时空观基于这样的逻辑分析基础,因而建筑空间也就成为可以被测量的几何体,在此种意义上,他们把宇宙归结为可被测量的某种实体,建筑空间是一种可以被测量、被量化的物理空间。其建筑构想是在天文学、物理学中对时空做出精确的数学度量,再从数学的立场得出时空和谐的理念,强调的是一种人支配下的“物物以和”,并把这种“物物以和”概括为“美”。

帕提农神庙在结构上合乎人体美的比例,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美的追求;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崇拜,由对人体美的赞叹、对和谐的追求引申出对人性美的企羡和推崇的人本精神,但这种对人本精神的肯定,实际上是对神的崇拜,因此这种“物物以和”的建筑理念归根结底也是一种神性的映射,是以神的尺度表达着对上帝和天国的迷狂与向往。

同时,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最初的静态的和谐美,其体量宏大,外部形体突兀; 内部空间巨大,细部装饰繁琐,从而重重地压抑着人的精神,使人因感到痛苦而产生一洗尘俗、升入天国的欲念,渴望能够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与神对话,从而传达出人们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天国的向往。

5.美感效应的不同。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的目的而建,有一种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的美感,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其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西方建筑显得庄严,其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使其有一种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

6.价值理念的不同。

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再宏伟的建筑也终将沦为废墟。在中国,建筑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宏伟的建筑气势更多的突出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形成的皇权的至高无上。而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西方人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此外,中国式建筑强调建筑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强调自然美;而西方建筑更强调坚固、实用。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

7.建筑历史变化方面的不同。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式的,由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强调大一统的影响,两三千年来中国的建筑在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上变化很小;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综上所述,建筑是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植根于肥沃的文化土壤、留下深刻的文化印痕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每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都是从重视文化传统,探求民族特色中发展成长起来的。激活本国特殊的文化价值,发掘本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精华,从而奠定自己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已成为国际性建筑思潮之一。中国古建筑是美妙的,它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而是从建筑里能解读到人生观和建筑蕴涵的文化。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事物巨细无不渗透着中国古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所在。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发展 中国建筑稳定渐进,西方建筑剧烈变革 材料 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 布局 中国建筑强调群体,西方建筑注重单体 同自然的关系 中国建筑强调同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西方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对立与突兀 审美 中国建筑体现的是结构美,西方建筑体现的是雕塑美 建筑价值取向 中国建筑实用且着眼于信息,西方建筑永久且着眼于实物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正文: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 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

透析中国明清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透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摘要: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色彩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建筑虽名为多色,但建筑施色却重在有节制的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营造法式》对于中国建筑彩画制度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颜色选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总结了中国古建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中国建筑的色彩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独树一帜,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明代建筑色彩艺术:鼎盛时期的开始,浓重悦目、细致华丽 明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极大地推进了明代手工业的生产,手工业技术突飞猛进。明初立国南京,建筑主要仰赖江南工匠。永乐移都北京,北京宫苑建设,以南方工匠为主。形成了严谨、工丽、清秀、典雅的明代建筑风格,颇具江南艺术的风范,只是经过皇家贵胄的渲染,明代建筑体量宏巨,色彩浓重。虽更改了江南雅淡之风,但其根系,实与江南建筑相近。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https://www.360docs.net/doc/f14333982.html,收集整理。 建筑色彩的施用,在中央集权的明代封建君主制下仍然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明、清时期,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筑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寺院建筑由于有一些比较完整定性的装饰手法,这就使寺院中许多建筑的外形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墙很厚,收分很大,窗很小,因而建筑显得雄壮结实,檐口和墙身上大量的横向饰带,给人以多层的感觉。这些特点在艺术上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在色彩和装饰上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教义规定:经堂和塔刷白色,佛寺刷红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红色木门廊及棕色饰带、红墙面上则主要用白色及棕色饰带,屋顶部分及饰带上重点点缀镏金装饰,或用镏金屋顶。这些装饰和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突出宗教建筑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以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和玛扎为代表。这类建筑窗户棂条的组合使用了各种精巧的几何纹样。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种类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拼砖、石膏花

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西方建筑比较 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不管在文化背景,所创造的文明,宗教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理念正是造成东西方建筑差别的原因。这种不同点表现在建筑的材料,总体布局,注重点等众多的方面。下面由在建筑领域上代表东方的中国和代表西方的希腊来做比较。说明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而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首先是中西方对建筑价值有着明显不同的看法: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跟此有明显不同的是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

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而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再一很大的区别是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可以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而西方建筑占领着空间。这也造成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同。 中西方在建筑建造时的着重点也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建筑物最出色之典型,莫过于庙宇之正堂.普通正堂为四墙环

国外古建筑鉴赏论文

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建筑鉴赏课程 论文 赵雅轩

古罗马斗兽场 提到意大利首都罗马,令人不禁想起了传颂千年的古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据说,早在公元八世纪时,从意大利半岛以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所以,罗马皇帝尤里安不无得意的说出了这句话。 如今的古罗马,让人很难想到一句确切的词汇来形容它,古老,壮观,陈旧?似乎这些言语都无法表达它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辉煌与自豪,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的能让时光倒流的地方,罗马市中心凯旋门旁边的斗兽场虽已破败,但依旧魏然耸立着,中世纪历史学家彼得的一句话:只要斗兽场还耸立着,罗马就魏然不动,一旦斗兽场颓圮了,罗马也就倒下了,一旦罗马倒下,世界也就完了,这句名言虽然很好的诠释了罗马与斗兽场的关系,但罗马斗兽场在整个罗马的历史中为什么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罗马斗兽场兴建于公元72年,是古罗马皇帝提图斯·弗拉维乌斯·苇斯巴芗为罗马军队征服耶路撒冷而建造的,它的建造是为了显示罗马的力量与光荣,但也有记载说它的建造是当时的皇帝为了稳固政权争取民心,建造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中间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呢。现在依旧巍峨耸立的斗兽场,它的建造又是运用了什么科学的建造方法呢,而使他屹立千年而不倒的呢,而在斗兽场的舞台上,究竟又上演过怎样的故事呢。 在长而略显昏暗的长廊里,一座座拱门比邻而建,关于斗兽场拱门数量的不同说法,据说,每个门都有不同的门号,观众入场会领导一个木牌式的入场劵,根据入场劵入场,好似现今观看篮球比赛的篮球场,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座位号,当时是按距离坐的,出的钱越多,买的位子就会越宽,当然的罗马人对斗兽场的座位安排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罗马斗兽场份四层,不同的层次是为不同的人设计的,皇帝和贵族被安排在了最下层的用高级大理石铺成的看台之上,而骑士,罗马市民则被安排在中间的二三四层,最高一层不设坐席,那里就像阳台一样,奴隶们允许在那里观看比赛,如此学者们至今也就无法准确估计斗兽场究竟能容下多少观众,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数字大概是在五万到七万人之间。 关于斗兽场结构,材料等方面的成就,在结构方面,罗马人在伊特洛里亚和希腊的建筑基础上又创造除了梁柱与拱劵结合的建筑体系,在建筑材料上,除砖石以

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西方建筑比较 自古以来和西方不管在文化背景,所创造的文明,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理念正是造成东西方建筑差别的原因。这种不同点表现在建筑的材料,总体布局,注重点等众多的方面。下面由在建筑领域上代表的中国和代表西方的希腊来做比较。说明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而西方建筑充满着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首先是中西方对建筑价值有着明显不同的看法: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跟此有明显不同的是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

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而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再一很大的区别是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可以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而西方建筑占领着空间。这也造成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同。 中西方在建筑建造时的着重点也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建筑物最出色之典型,莫过于庙宇之正堂.普通正堂为四墙

论文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摘要 欧洲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前低密度、低技术的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了,一些历史城市、街区、建筑都面临改造的时候,各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历史建筑保护的法案条例不断颁布。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建筑保护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其中不乏一些大胆的举动,而其结果褒贬不一,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欧洲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热衷。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欧洲国家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国家保护的侧重及方式,最后重点列举了四种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及相关案例。 关键词:欧洲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正文 1.欧洲建筑保护发展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欧洲古建筑保护始于1931年的《雅典宪章》,首次提出了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指导原则。1964年,《威尼斯宪章》进一步阐述了古建筑的保存原则和技术要求,其理念与指导思想也与时俱进,成为影响深远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从建筑单体扩大到建筑周围环境、城市和古村落。《威尼斯宪章》也界定了古建筑遗迹的定义,保护修复的原则,以及古建筑日常使用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发表方面的细则。之后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又补充了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细则,而1975年《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1982年作为《威尼斯宪章》的附件的《佛罗伦萨宪章》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古建筑保护工作。在其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下,欧洲的古建筑保护方法愈加严谨科学,效用显著,成果斐然。 2.欧洲各国的保护方法与侧重 欧洲国家的“性格”迥异,也导致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和侧重也不径相同。希腊成立了古迹保护审核会,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历史建筑保护拥有职能优先和特权干预。严谨的英国人则通过不断立法来保护古建筑,早在1882年,政府就颁布了《古迹保护法》,1890年又颁布了《古迹保护法修正案》,1913

西方建筑色彩分析

关于西方建筑色彩的分析 英国学者P.L.格列高里曾在《视觉心理学》说过:“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的色彩是由七种基本颜色组成,但那时的七种色彩是指白、黄、红、紫、绿、青、黑。我们无法考究当时确定七种基本色彩的理论依据。但是,“七”这习惯数字在西方的学术界中统治了两千多年之久。而且,在西方的神学世界观中“七”数字显示了超凡的活性。英国教会奉献给上帝的七声音阶调式,这也被称为多里安式。即使是牛顿也将光谱与该调式音列所对应的弦长并列,并用当时光实验中发现的色彩名命名。 一、远古时期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 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颜料来装饰洞穴,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最突出的是用红、黑、褐画出各种姿势的野牛,生动而精致,这说明原始时代的人类就会用色彩点缀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法老胡佛陵墓的大金字塔,用浅灰黄色的石材砌筑的锥体建筑与蓝色的天空在色相与质感上形成对比,使景物愈加鲜明。巨大的金字塔与浩瀚的沙漠相结合,增加了统一的协调感,显得雄伟壮观、稳定宁静,给人以庄严神秘的印象。还有古埃及人为了预防耀眼的阳光,建筑中很少开窗,他们通过将墙壁用明亮而强烈的白、绿、蓝和金色等进行装饰,来满足使用的采光要求。这说明古埃及人以使用效果为目的,使色彩起到对环境条件的改善功能。公元前6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建筑色调具有富贵、威赫、显耀和强权的特点,明暗对比强,彩度高而鲜明,喜好大面积的白色,常用的是金、白、黄、青、胭脂色和黑色等颜色。后来统治过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有很多石头建筑及浮雕,其文化也受巴比伦、古埃及、亚述的影响,赤、橙、白、绿、金色的瓷砖在当时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形成了这一地区辉煌、华丽的城市色彩风格。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色彩的运用 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希腊,神殿是建筑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神殿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建筑色彩与其造型非常协调。仿男人体的陶立克柱式的柱头上涂有蓝色与红色,显得庄重、壮实和朴素;仿女人体的爱奥尼柱式除蓝与红之外,还有金色,显得优雅、秀美、轻巧;科林斯式柱式则是以上两种柱式进一步演变而来,它盛行使用金色,使建筑显得富丽华美。这些经典柱式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后来被古罗马继承和发展,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建筑。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浅析欧洲古建保护流派

浅析欧洲古建保护流派 Briefly analyse the genres of european ancient buildings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处在变革发展时期的中国古建筑,由于技术的滞后和保护措施的理论不足,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城市化进程下的古建筑保护问题便十分突出的摆在人们面前。本文通过对欧洲古建保护流派的系统分析与整理,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以米兰Sforzesco城堡为例,系统的介绍欧洲古建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并针对我国古建筑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解决措施,以保证城市化和古建筑保护达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风景园林;西方建筑;古建筑;欧洲古建保护流派;Sforzesco城堡 Abstract: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due to technical delays and lack of protective measures theory,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a lot of convenience t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duced some negative impact, therefore, urbanization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t is very prominent before the people. Based on the ancient protection of the European schools system analysis and sorting, to form a more complete theory, Sforzesco Castle in Milan, for exampl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uropean system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protect ancient buildings and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our country produces some of the problems detailed analysis, propose solutions measures to ensure protec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ancient buildings to achieve win-win.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western architecture ; ancient architecture ; European ancient building protection genres;Sforzesco Castle 我国是有着灿烂建筑历史文化的国家,现今都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古旧建筑,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护仅有古建筑已迫在眉睫。欧洲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方面的理论技术已经历几百年的沉淀,有了一套从法规到技术、从理论到施工较完整体系,而我国在这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以米兰Sforzesco城堡”为例,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对制定和执行古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指导和借鉴。 1 欧洲古建筑保护及改造的发展历程及各流派简介 国外对于古建的保护意识起源比较早,尤其是意大利,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们经过中世纪的长期思想禁锢和封闭之后,对古罗马时期建筑文化的辉煌产生了狂热的兴趣,当时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皇就在政府的“古代物品司”中设有古建筑保护师这样一个专门职位,负责对古罗马时代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但是,文物建筑保护真正作为一专业科学,却是从19世纪中叶才开始的。在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法国派和英国派,20世纪前半叶形成了意大利派,这一派别出现较晚,但却比较成熟,《威尼斯宪章》就是以意大利派为基础草拟的。 1.1法国派的“风格性修复”(restauration stylistique) 十八世纪末,法国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中心,文物保护意识觉醒也比较早。在1840年,就在古建筑鉴定专家和文学家梅里美的倡议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政府机构“历史建筑总检查院(历史建筑管理局)”,并提出了《历史建筑法案》,从而开始了对历史建筑的系统保护。此时,一位重要人物:维欧莱—勒—杜克(Viollet—le—Duc)登上了法国文物建筑保护舞台,在梅里美的支持下挽救了一些眼看就要

古建筑的色彩分析

古建筑的色彩分析 课程名称设计心理学 专业建筑学 班级建筑1301班 学号 133300104 姓名苑莹 指导教师佟璐琰

目录 一、古建筑色彩应用发展 (3) 1、1我国古建筑色彩应用的发展历史 (3) 1、1、1西周 (3) 1、1、2春秋 (3) 1、1、3秦 (3) 1、1、4汉 (3) 1、1、5唐 (3) 1、1、6宋 (4) 1、1、7元明清 (4) 1、2国外古建筑色彩应用的发展历史 (4) 1、2、1古希腊 (4) 1、2、2古罗马 (4) 二、园林建筑的色彩特点 (5) 2、1南方园林建筑的色彩特点 (5) 2、2北方园林建筑的色彩特点 (5) 三、古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5) 3、1现代建筑艺术 (5) 3、2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6) 四、结论:古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6) 参考文献 (7)

前言 《营造法式》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应用曾有这样的描述:“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不仅仅有装饰作用。它就是作为对建筑物基本构件的保护而存在的,就是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大都采用木制结构而产生的。 色彩反映着那个年代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与用色的考究程度。当时人们对于建筑彩画有着独特的规定与要求。建筑的色彩与彩画的不同,反映着建筑等级的高低,体现着社会的等级制度与那个朝代独有的建筑文化。 色彩及其描绘的场景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艺术范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载体。 它统一了色彩的表现美学、文化内涵、建筑的功能属性等诸多要素,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的鲜明特色。

西方古建筑的色彩

西方古建筑的色彩 在古希腊的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彩。从现存遗留下来的大理石顶部残物色迹推测,那里有最早的红、黄、蓝、绿、紫、褐、黑和金等色彩,神庙檐口和山花及柱头上不但有精美的雕刻,也有艳丽的色彩。如陶立克式柱头上涂有蓝与红色。爱奥尼式建筑除蓝与红外,还用金色。科林新式则对金的使用较盛行。帕特农神庙(陶立克式)在纯白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银色花圈图样,色彩十分鲜艳。希腊色彩是他们宗教观的反映,使用色彩已具有象征意义。红色象征火,青象征大地,绿象征水,紫象征空气。通过色彩表现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多运用红土为底色,黑色为图案或相反使用。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华贵感。 古罗马继承希腊文化并没有创新,罗马贵族爱好奢华,为了装饰宏大的公共建筑和华丽的宅邸、别墅等,各种装饰手段都予以运用。室内喜用华丽耀眼的色彩,红、黑、绿、黄、金等,墙上有壁画,色彩运用十分亮丽,还通过色彩在墙面上模仿大理石效果,并在上面以细致的手法绘制窗口及户外风景,常常以假乱真。艳丽奢华的装饰风格影响整个欧洲。当时的建筑经典《建筑十书》所介绍那时建筑色彩非常丰富,有黄土色、灰黄、胭脂、淡红、红褐、鲜红、朱红、灰绿、蓝绿、深蓝、白、红白、黑、金等色彩。 中国古建筑的色彩 随着阶级的产生,色彩逐步成为政治、宗教的服务工具。《周礼》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性币,各放其玉之色。”色彩已用于政治礼仪之中。西周时色彩的正色(五色)、非正色已作为“明贵贱、辨等级”之用。春秋时不仅宫殿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秦代继承战国时礼仪,更重视黑色。秦始皇统一后变服色与旗色为黑。“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黑色为主色从此开始。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末。汉代除民间一般砖造泥木房的室内比较朴素外,宫殿楼台极为富丽堂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分析 在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历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其中涌现出不少的经典建筑,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象征,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还极大的影响着后续的建筑风格,它们是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建筑设计师们思想的结晶,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明清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到达了最后一个巅峰,故宫是其代表作之一。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时所建的宫城。从总体布局上说,它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所谓的外朝和内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作为两翼,为行使朝政的主要场所。内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构成,为皇室的生活居住区。按四根柱为一间的传统进行计算,共有近万间之多,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殿群由紫禁城围护,城高10米,外又围以52米宽的护城河。整座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玄(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

华门。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并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间丰富多变。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在城墙墩台上建有一组建筑。正中是宽九间的庑殿顶重檐大殿,两侧有联檐通脊的殿阁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个高大的角亭。这一组建筑称五凤楼,巍峨壮丽、气势浑厚。进午门,经过一个大庭院,再过金水桥,入太和门,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个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 米,分3 层,用汉白玉砌筑而成。每层当中都有石雕御路,边上都装饰有栏板、望柱和龙头。据统计,有透雕栏板1414 块,刻有云龙翔风图案的望柱1460根,龙头1138个。这些石雕装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同时,在结构功能上又起着排水的作用。栏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龙头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当下雨,水由龙头流出,恰似千龙喷水,蔚为大观。太和殿又称金鸾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高35.05 米,宽63.96 米,深37.20米,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现存全国最大的木构建筑。它的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即,先在栓础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层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每层的梁逐层缩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

浅议外国古典建筑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广州近代建筑浅析 【摘要】广州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城市,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明清时期以书院及祠堂建筑为代表,清末民初以西关大屋、骑楼建筑为代表,民国时期的西洋式建筑,解放后中西交融的现代建筑。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建筑,西方古典建筑的研究,对广州的古建筑,近代西方建筑进行实地观测并进行总结,得出中国古建筑以及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及近代中国建筑的演变,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以及其在广州的现状。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西方古典建筑、特点 【正文】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第一,完整的木构架系统。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此创造出独特风格的各种平面和外观。 第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庭院,在以“庭院”组成群体建筑。建筑群总以均衡对称方式布置,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规划,或在中心建筑周围环绕庭院布置。 第三,造型优美色彩绚丽。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处理讲究形象精巧,多样屋顶的组合主次分明,同时带有威严、庄重的气氛。而在南方,则与自然环境相调和,形成与皇家豪华气派不同的秀丽淡雅的格调。 下面是具体细节: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2、收分: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3、侧角: 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4、上出 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其中2份为檐椽出头,一份为飞椽出头。 5、步架、举架 相邻两檩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举架是中国建筑带坡屋顶的房屋用之屋顶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相邻两桁檩中至中协垂直距离称为举的高度。举的高度与步架的长度之比即为举架(即屋面坡度)。 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 西方古代建筑的范围,是指从古希腊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建筑。主要以石块砌垒。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 古希腊的神庙建筑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3 拜占庭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3)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4)色彩灿烂夺目。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

中 西 方 古 建 筑 比 较 学号:1004122216 姓名:张鹏

经过在中国旅游文化选修课上的学习,我对中西方古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本文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建筑理念,价值观念,历史变化等方面对中西方古建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对比分析: 1、建筑材料: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2、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而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

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3、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 欧洲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 4、建筑理念: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 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5、价值观念: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表现为“新陈代谢”(认为建筑是

古建筑之“木头的历史”

古建筑之“木头的历史” 古建筑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表述为:古代的一切建筑物。历史学家将1840年以前的建筑归属古建筑的范畴,但1840年以后的建筑不因这一界限致使结构突然变化。事实上清末与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仍为建筑的主流,所以建筑史学上将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建筑也归为古建筑之列。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美《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于根本目的相同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也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起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现存建筑所包容的结构特征与样式特征可以上溯到唐代,使人们对现存建筑状况有可能得到一个明晰的认识。但是唐代以前的建筑状况,只有通过考古资料得到证实。建筑构件的演化轨迹,也只有通过考古资料与现存建筑的结合得到证实。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为古建筑特征研究提供了详实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差异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这门课,通过这门课使我了解到了许多中西方古代文化差异,其中的建筑方面格外吸引我。通过课堂学习和资料查询,我了解到,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 建筑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文化最深刻而不朽的纪录者。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重道德和艺术。同时,中国的民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本文主要从材料、结构、布局、细节特色、发展、价值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一、建筑材料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基本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经营的。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等。唯有我国的古典建筑(包括临近的日本、朝鲜)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构架,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诗”。 西方的原始经济以狩猎方式为主,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石质材料可以体现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另外,宗教建筑是西方传统建筑的最重要的类型,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砖石使宗教建筑表现出永恒的纪念。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提倡与自然相亲近。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主要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不像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即使是佛寺也经常翻新改建,固选取木材作为基本建材。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似于“四合院”模式在地面平面铺开,方整划一、主从分明、按中央轴线安排主次,它的美是一种“集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非常强调单体建筑的个性的张扬与“人格”的独立,其建筑常常有着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