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原作/龚蕾

简单回顾:

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后,中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启动,

2001-2002年加速,大规模投资,其中包括房地产。2003-2005年,随着美国红火的泡沫经济、欧洲经济繁荣、日本开始加息走出零利率时代,使得我国出口迅速扩张。这期间,兴起了留学热。2005年后,全世界典型周期行业,比如钢铁行业产量增长,国际市场消化了中国的钢铁产能,中国还替代了一部分国际市场产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回落,对中国经济拖累较大。尽管2008年,我国出台了两千亿的刺激计划,到2010年底来看,对国内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家电下乡等内需消费计划也将结束。

产业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增长方式来看,很大程度上依靠技术进步,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的投入。如今,劳动力和资源成本都在上升,产业转型亟待解决。产业转型将面临一个艰苦的过程,大量低附加值企业将推出市场,也就是说一大批没有技术含量和市场的小企业将面临很

快倒闭。产业整合、行业整合、提高现金流的贡献。

教育方面:

随着产业转型,社会新一轮发展周期,随着对劳动力要求不同,更加重视人力资本,从微观个体来看,要适应发展及时更新学习,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比如,未来国有大型企业的一线工人的学历普遍提高,蓝领工人将普遍拥有大本以上学历,而且熟练本行业的技术,是高学历高技能的新一代蓝领工人。

正如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说:“未来十年某些高校将破产”,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18岁~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人。相应的,生源减少会加剧高校的竞争和淘汰,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学校会陷入困境。

综合实力强的高校将培养更多研究型的博士,以充实国家各个领域研究需要。

三驾马车:

从郎咸平老师的“三驾马车”理论来分析:消费、出口、投资三方面,出口目前依然不乐观,政府投资还是很有限,所以,消费依然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方面。如何扩大消费,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吃、穿、用、住、行,不仅要消化掉前几年大规模投资的那一部分,还要有新的发展。

房地产和汽车产业是一个高消费、高奢侈的行业,只有发达国家才可以靠房地产和汽车维持,中国的支柱产业更应侧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领域。中国的汽车和家电产业仍然有潜力。

房地产业:

房地产是地方政府财政主要来源,也是每个百姓每个家庭一大块消费必需品,迅速挤出房价中的泡沫部分,调整价格到合理水平,增加销量了,已建成的空置的商品房的资金才可能流出,加快保障房的建设。对于商品房来说可能会出现分化,有品牌物业好产品好的房地产商会发展更好,反之则联合被收购甚至被市场淘汰。

增长亮点:

未来经济增长点在哪里,这个不好预测,笔者试着展望几点:

第一,汽车和家电

中国汽车产业仍然有潜力,尤其是私家小汽车。家电包括很多,除了传统的电视、冰箱、彩电、厨房炊具等,还有笔记本、平板电脑、MP3\4\5等等。

第二,物联网

物联网在未来可能更多应用在智能小区、智能医院、智能学校、智能连锁店等场所。物联网是一种新技术,了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新浪潮,近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物联网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型机、主机的联网,第二个阶段是台式机、笔记本与互联网相联,第三个阶段是手机等一些移动设备的互联,第四阶段是嵌入式互联网兴起阶段,更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设备,包括洗衣机、冰箱、电视、微波炉等都将加入互联互通的行列,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物联网”。美国、中国、印度和欧洲各国目前在大力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第三,速递行业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速递行业或许有一个快速增长。

第四,网络媒体

媒体或将快速发展,这主要指互联网媒体,纸质书籍被电子书籍所代替,不仅有助于环保,而且有助于快速检索下载阅读。

第五,文化产业

政府出台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件中,明确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文化产业包括很多方面,这其中,比如旅游、电影等。

第六,智慧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区域资源整合、产业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作为后盾,把物联网及农业其他高新技术元素融入设施农业栽培、葡萄酒制作等领域,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新兴农业产业。或许你会看到,更多农业博士将进入农村,研发农业种植养殖及产品等。

第七,中小企业

在这次金融危机过后,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小企业将破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更多的年轻人或大学毕业生或将参与到创业潮中,更多的中小企业将会出现,或许掀起一轮创业潮,在这些新创业的小企业中,将会有部分企业发展成大型企业甚或世界知名企业。

第八,基础建设

随着城市化,更多的公路需要建设、桥梁、城市建筑等。所以,笔者仍然看好基础设施建筑行业。

第九,老年产业

中国老年人比例在提高,老年人行业将会有更多创新点。

第十,环保行业

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并努力保护的。

以上是笔者自己的一些不深入的想法,希望与大家交流,不足不对之处请指出并交流学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中国经济改革的下一步

我们经常提分配政策改革,但是我们从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分配政策不应该是重点,重点是社会政策。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营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我们应该搞一个系统的“立足点工程”、“中产阶级工程”和“藏富于民工程”。和美国、德国比,为什么我们上学贵、买房子贵、工资少、压力大?根本原因是人家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系统做得比我们好。要知道,全世界的税收都是以促进公平为目的进行转移支付的,中央政府应该利用财权保证全国老百姓得到基本一致的公共服务,缩小不同地区间的贫富差距,缩小地区内部老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而高效的不需要“跑部钱进”的地区之间转移支付,需要我们建立目标管理制的行政流程和透明公开的问责程序。 我在《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书中反复强调:所有改革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所以,老百姓的参与非常重要。没有老百姓的参与,保障房的标准和过程就缺少合法性、认同感和公平感,没有老百姓程序性地、建设性地表达民意,水价、电价、油价、车价都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在一个个具体关系到社会和人民利益的经济决策中,创造性地让民众参政议政。 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决策委员会向社会开放?比如交通委员会的三 分之一席位由出租车司机协会来推举,三分之一席位由市长直接提名社会知名人士和热心公益的个人出任,余下的三分之一留给主事的政府部门。实际上,在纽约都市圈,本地的交通规划委员会、学区教育政策委员会都是这样对社会开放的,由此形成社会与政府的良好互动。

要知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社会的民智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以上海磁悬浮项目为例,政府聘用的专家里有相关专业的大学教授,而沿线居民中也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教授。基于同样的道理,从民怨甚深又有切肤之痛的教育学区改革等着手,交给民众决定自己学区的政策,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政策的支持,即便是有些决策失误,也很容易取得民众的谅解。 我们能不能改变发改委的工作作风?将发改委由高高在上的决定 企业命运的机构,变为以科学、客观、专业的政策调研和决策分析报告来辅助上面讲的决策委员会。与此同时,中央的决策机构对地方的管理也应该转变作风,由过去的审批为主,变为指导为主,以决策科学化监督目前最大的权力真空,即地方项目的决策政绩化、短视化。这样,政府的决策风格就会逐渐由目前的前导能动型变为后置否决型,就像香港政府对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管理风格,更多的是请外部董事来决策,而自己只在关键时候行使否决权。 到现在,我们还没怎么意识到:很多经济问题的背后是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有赖社会的广泛参与。比如,工资问题的根本是社会政策出了严重问题,这方面我们在改革上严重缺乏信心,只是一味抑制和回避,其实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工会。在我们印象中,工会是和企业对着干的,会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国内媒体对工会的报道也都是负面的。国内学界对工会的研究也相当匮乏。 而在国外罢工、骚乱这些都只是个别现象,工会的作用更多的是 积极的。比如说德国,德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正是工会的有力作

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

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新世纪中国人面临的一大尴尬 多年前差不多人手一方的手帕现在上海已几近绝迹,跑遍这里的大街小巷也难觅手帕踪影。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上海人逐渐用一次性使用的餐巾纸取代了传统的可多次使用的棉质手帕,虽然反映了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这场革命却令环保人士忧心忡忡。因为与手帕相比,餐巾纸对环境有更大的危害。它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木材,漂白剂等化学物质还将污染环境;而餐巾纸使用完后的随手丢弃又造成了二次污染。其实,“手帕绝迹”现象只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方面,当前中国环境形势已十分严峻:七大水系、部分湖泊和近岸海域的污染趋势没能得到控制;煤烟型为主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668个城市的大部分存在水源、大气、城市垃圾和噪声的污染;森林草原生态功能急剧衰退,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更令人难堪的是,在联合国评出的世界10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的城市占了一半以上,中国的首都北京也赫然在列。这就是世纪之交中国环境问题的图景:一方面,危机重重,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国人、特别是未来一代环境意识的沉醒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又在危机中孕育着希望。也正因为此,中国已经逐步认识到环保的紧迫性,迄今共制定了10多部环境与资源法律,100多项环保法规和900多项地方性环保法规,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几万家;同时对江河湖海的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展开。并全面禁止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利用芦苇、蔗渣为原料的可降解的纸浆模塑制品成为替代品。但这一切在环保主义者看来,距新世纪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环境污染将企业“逼上梁山”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控双达标”即到2000年底以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指标以内,所有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现标排放,环境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类别达标。将企业逼上了梁山。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直被认为“烧钱”的项目——环保治理在“一控双达标”中,却因治理废水开发出新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甚至可以与企业主产品相媲美。从而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今后5年内,中国环保产业产值将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发展,从现在近70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00亿元,2010年将猛增到2500亿元。中国环保产业的潜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国环保产业的潜力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仅在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方面即显示出相当大的市场。据了解,在700多座城市中,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 仅为20%,每年7000多万吨的城市固体垃圾中,经无害化处理的仅为10%。5年之后,按中国的环保治理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5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也将大幅提高。 其次,中国在未来5-10年内将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厂污水治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和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等市场前景广大。随着环境治理向纵深发展,中国对环保治理投入不断上升,环保产业未来潜力逐步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 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我们,当而代大学生,祖国母亲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正确的认识毛阿敏在《绿叶对根的情意》里唱到绿叶总是深深依恋着根,唱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做到精神上爱国,行为上爱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活力和希望。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爱国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挑战,这挑战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与祖国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责任。世界是多彩的,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利用其带给我们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其次,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有理想有行动亦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只有着单一的一股爱国热情,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条件,我们又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什么呢?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其策略》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 其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环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尤为突出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是严峻的。应对挑战的策略可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宏观调控、制度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外,还对国家经济主权、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安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设施、基础经济宏观调控。 具体说来,第一,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第二,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百年大变局

中国经济演进引发城市裂变:有房快卖 中国经济新常态已经提出一年有余,从最初的提出,到政府和民众的消化执行,现在确切地说已经到了深化阶段,而2015年正是深化的初始之年。 经济放缓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GDP增长预期定在7%左右。国际货币基金(IMF)组织预测,在未来数年内,该目标还会继续下调。 事实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正经历一场艰苦的巨变,中国在尽力改变中国经济模式。 近30年来,山西太原古交市见证了中国发展,同时也成了中国发展的缩影:早前该市因为煤炭迅速发展,但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当地煤炭需求及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衰落。 尽管在过去的数年里,以建筑业和重工业为依托的贸易和投资成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而今却随着资源的枯竭而日渐衰落。 以炼钢等重工业为主的地区发展更是每况愈下。煤矿业也深受其害。时隔14年,煤炭消费于去年再度下滑。而素以中国“煤炭之乡”闻名的山西省去年经济增长也仅为4.9%,为历史最低。 虽然中央承诺,将通过对私营企业开放更多国有主导经济的方式促进就业,但这也意味着,政府不得不削减其对垄断行业和特权行业的支持。支持改革的人士指出,这些行业会给经济发展拖后腿。 而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也表示,与当前需求相比,改革的步伐仍显缓慢、拘谨。 和古交市一样依靠制造业或采矿业发展起来的单一产业城市,如今也期待着进行产业转型,发展零售、技术、旅游等混合型产业。 去年,古交市市长雄心勃勃地公布了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制造等“新能源”产业的诸项计划,但对于这座毫无技术基础支持的河谷小镇而言,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此外,随着建筑业和制造业公司的裁员或纷纷倒闭,劳工紧张的形势也在全国愈演愈烈。 “今年不好过,”在街上卖水果的李秋梅(音)说,她每天的收入已降至去年的一半,只有50元左右。当被问及觉得状况何时会改善时,她无奈地说“我不知道”。 世行称,第二大经济体要想保持增长,将不可避免地转向服务业和国内消费。该转变还将帮助中国应对高速增长的另一代价:空气和水污染。 去年,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0多年来的最低。依赖钢铁等重工业的地区情况更糟。从业人员达1030万的煤矿开采业尤受重创。去年,中国煤炭消耗量出现14年来的首降。 古交市的矿工付森杰(说),他仍照常倒班,但收入已降至两年前的一半,每月约3000元。 像古交这类产业单一化的城市,正对发展零售业、科技、旅游和其他产业的混合经济寄予厚望。去年,该市宣布雄心勃勃的“新能源”产业计划。但对这个位于孤立河谷且无科技底蕴的城市来说,这看似是个难题。

物联网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中国电子报/2009年/9月/1日/第004版 专题 物联网: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本报记者张煜 “每一次大危机,都会催生一些新技术,而新技术也是使经济,特别是工业走出危机的巨大推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8月26日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如是表示。物联网正是这样一种新技术,掀起了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新浪潮,近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实现人与物“对话” 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家”中,盖茨的每件衣服上,都有一个电子标签,从衣橱中拿出一件上衣时,就能显示这件衣服搭配什么颜色的裤子,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穿比较合适。给放养的每一只羊都分配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会一直保持到超市出售的每一块羊肉上,消费者通过手机阅读二维码,就可以知道羊的成长历史,确保食品安全。在电梯上装上传感器,当电梯发生故障时,无需乘客报警,电梯管理部门会借助网络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去现场处理故障。物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何为“物联网”?朱宏任说,物联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公认的概念,总体来说,它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项新技术。按照百度的解释,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通俗地说,就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而这些物体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钥匙,也能是汽车、楼房,总之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 从条形码到射频识别,自动识别技术已经有50年的历史。而如今,“它的新特征就是物物相连的这种连通性已经日益商品化。”从事电信、IT及媒体领域策略咨询的欧洲公司AnalysysMason 首席顾问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说,“通过一定的方式,是可以将这种新技术转变成巨大收益的。” 在最早使用RFID的物流领域,虽然麦德龙、家乐福等欧洲多数零售巨头早已开始使用该技术,但据欧洲零售业圆桌会议(TheEuropeanRetailRoundTable)主管保罗·斯科汉(PaulSkehan)统计,该技术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表示,一旦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无数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加装更加小巧智能的传感器,或者直接升级换代,将给市场带来巨大商机。 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 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以后,在他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智慧地球”的概念被提出,其中包括美国要形成智慧型基础设施“物联网”,其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奥巴马政府对此给予积极回应。 5月7、8两日,来自欧洲信息业、商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官员和企业负责人齐聚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就物联网这种新科技的发展前景做了广泛讨论。可以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这一会议已不仅仅限于对有关新科技的讨论,更是欧盟寻找危机解决之道、保持经济长期发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涌入中国,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对中国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无疑是坐以待毙,在同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他们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必将丧夫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摈弃旧有的观念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从长计议,制定竞争战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扬长避短,寻求比较利益,创造比较优势,把握机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走出去”的要求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

政策支持,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选择目标。 2、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我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4、海外华人众多的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如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做到以下战略目标与要求:1、企业应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

中国经济布局和战略

中国经济布局和战略 五大经济特区│三大新区│八大综合配套试验区 五大经济特区 深圳经济特区: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厦门经济特区:“创新”成为“热词” 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幸福汕头 海南经济特区:创新特区体制机制推动特区科学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 三大新区 重庆加快两江新区建设保障5年内打造“创新中心” 2010年07月10日15:08:49 来源:重庆晚报 为加快两江新区建设,保障实现其“创新中心”功能定位,(重庆)市科委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5年内预计使科技研发机构总数达100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昨日(9日),记者从市科委获悉,力争到2015年,在两江新区新建3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成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聚集国家级科研机构总部 据了解,今年起,两江新区将重点引进一批国家级大院大所、国内创新型大企业、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各类国家及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入驻,并设立地区总部。目前,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长安汽车研发中心的入驻计划都已启动。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还将在两江新区成立100亿的科技投融资集团,布局建设科技投融资大厦,引进20-30家国内外各类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完善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以促成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 布局十大产业示范基地 市科委还将牵头,围绕两江新区战略性产业布局,培育服务外包、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物联网产业创新、智能电网核心设备产业、装备制造业、动漫及创意产业、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我们还将聚集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技术市场、创新驿站等机构,开发西部最大的技术成果网上交易平台,实现技术、成果以及物权、股权、绩权等产权的网上交易。”该负责人说,其中,将重点新建或引进科技成果评估与交易中心,建立科研成果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市场培育、拓展服务机构及产权交易中心。 造科技企业孵化示范基地 该负责人说,两江新区还将设立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科技文献中心及科技检测中心、质量计量检测中心等机构,建立一批新的微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机构,使新区成为科技企业孵化示范基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2020年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十二个判断精品篇

对当前经济和市场的十二个判断 判断一:本次暴跌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完全不同,美股十年牛市谢幕,全球货币宽松还将被动加码。 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的触发因素更多在金融市场“内部因素”次级贷,以及长期居民部门加杠杆隐藏的潜在风险。 而本轮暴跌的触发因素是疫情的“黑天鹅”事件,是金融市场的“外部因素”。 疫情的全球扩散冲击欧美股市,2018年底以来的“涨估值”模式一直延续至这轮回调的开始,标普5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2月14日突破19倍的水平,到目前已回调至17倍的历史均值附近。考虑到疫情影响,中长期受经济衰退的拖累,将结束长达十年的牛市。 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此次紧急降息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首次,但对比2008年时联邦储备利率高于5%,目前的联邦储备利率才1%,降息空间有限,扩表将成美联储下一步宽松手段。 判断二 :目前来看全球爆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概率还不高。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系统内部的“次级贷”触发短期银行间流动性迅速收紧,进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目前来看,这次疫情的“黑天鹅”触发全球市场暴跌,叠加油价暴跌,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但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取决于以下三点: 一是短期是否引起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二是美国整体的杠杆率问题;三是疫情发展本身对经济的拖累。 第一,对于金融环境收紧的担忧,这也是美联储紧急降息的一大原因。 目前收益率曲线倒挂,经济衰退概率徒增,降息前超额准备金利率1.6%的水平大幅高于长端国债收益率,美国大型银行对于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偏好可能再次导致隔夜融资市场的流动性紧缺。 若疫情进一步冲击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恐慌,美联储可能短期需要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包括加大目前每月600亿美元的短端国债购买规模等,维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第二,2009年后美国经济的复苏带动了全球过去近十年的“超级大牛市”,然而这背后主要的推手是政府和企业部门杠杆率的快速上升。 特朗普执政期间,一方面通过减税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另一方面又签署大规模的基建计划来带动经济发展。虽然次贷危机后美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有明显下降,但政府和企业“举债”,是推动经济最重要动力,也是最大的潜在结构性问题。

谈谈印度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经济中心的优势

谈谈印度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经济中心的优势,相比之下,印度有哪些因素值得中国借鉴. 1.优势:印度的发展模式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比较好。例如,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 至15年, 但印度却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1、大力发展服务业,变过度工业化为适度工业化 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良的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政府竞争性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世界的大量的制造资本,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被发达国家禁止的、或者是设置了较高门槛的污染产业转移到了中国。中国的生态环境因此遭到破坏。现在不仅仅是过高的制造业比例,还包括被污染的空气、水源和土地,都显示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呈现过度工业化的特征。暂且不管印度以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增长是不是欠工业化的结果,只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近年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吸收的就业人数,不能不肯定印度服务业确实发展得非常成功,特别是它的软件产业及信息技术带动的服务外包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成功。分析和总结印度在一些服务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对于软化我国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调整外资优惠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为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印度也越来越重视外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虽然两国政府都对FDI提供税收优惠,但印度的税收优惠分类更细、限制更严(包括特定的领域与特定的时限),往往强调的是投资的流向,而不是来源,因而对相同领域内的内资、外资少有区别对待。一直以来印度的外资企业都与印度本土的企业负担着相同的公司所得税率,有时甚至还要高一些。但在中国,FDI 承受的实际税率大约只有国内企业税率的一半,而且由于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作为一个政治目标来对待,对外资的产业流向不加选择,使得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发生直接竞争,并可以利用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挤垮民族资本。这显然与引进外资的本意相违。因此,我们在一定程度可以借鉴印度引导外资流向先进技术及优先发展行业的具体政策。 3、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 企业所处的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内容,而对印度来说,它的相对稳健的金融体系、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都值得中国借鉴。占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四分之三的印度国有银行,呆帐率只有5%,而1992年以后陆续建立的私人银行,它们的呆帐率还要更低一些。随着政府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开放国内的银行业,竞争促使印度银行的运营成本不断下降、资产回报率逐步上升。印度的证券市场历史悠久,在包括股票发行、交易制度、市场风险管理、信息披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360docs.net/doc/f14797655.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在进入了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但是在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有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本文首先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再针对性地对我们可持续发展提出几个发展思路。特别是要看到它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环境

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环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洁净能源比重提高 我国能源的人均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5~10%,按我国GDP增长速度,能源需求将在20 年内增长一倍。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煤炭比重过高,这也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自1993 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我国油气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我国洁净能源比重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据国际能源署最新估计,到2010 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 万~1 亿吨,净进口率达到41%。 1.2 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 庞大的人口基数使资源紧张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威胁,我国资源发展实行的是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内向型战略。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后,注重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不但使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显然,这既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经济发展为环境治理提供越来越强的物质基础 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后,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我国有能力在环境保护上进行更多的投入。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增加。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 世纪80 年代的0. 5%增加到2000 年的1. 5%。沿海发达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国现在实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都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