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自然资源(1课时)

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自然资源(1课时)
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自然资源(1课时)

【课题】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自然资源(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辨别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重点)

2.运用中国煤矿分布图及中国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的特点。(重点)

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基本特点。(重点)

4.初步认识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知道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难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图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活举几个例子。

教师补充:自然资源分类的关键是能不能生长繁衍和循环利用,注意他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合理利用。

请同学们读图:

查找出主要的煤矿

查找出主要的油田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3.思考; 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学生回答:不是。

应该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4.读图3.1 、3.2(课本53、54页),标出下列矿产地

并分析所在省区

煤炭:鸡西()大同()神府()

平顶山()六盘水()

石油:大庆()胜利()辽河()

华北()克拉玛依()

从煤炭、石油的分布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特点

是。

的观察

和分析

能力。

通过学

生自己

的观察

与勾画

培养学

生的专

注力。并

把这种

关注力

转化为

今后的

用用图

能力,培

养学生

的转换

能力。

衔接过渡(过渡)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要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分布、种类、开发利用等方面)

大家通过阅读煤矿、石油天然气分布图,看看我国自然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极为不均衡:煤、石油的分布是南少北多,有色金属则是南多北少。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第1课时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1课时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知识与技能 1.举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应如何合理利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重点 学会举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 难点 学会分析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家庭小调查,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你家现在的耕地比以前多了还是少了? 刚才很多同学说到自己家耕地减少了,乱占耕地的现象很严重,比如城市中公路、铁路的修建,工厂的建设等.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物质,这是一种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二、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什么是自然资源. 学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须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称为自然资源. 教师:你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吗? 学生:农业生产需要的土地、阳光、水;冶炼钢铁需要的铁矿;开动汽车需要的汽油、天然气等.这些土地、阳光、水、铁矿、石油等都是自然资源. 讨论交流:请观察你周围的环境,教室里哪些事物与自然资源有关?它们是用什么自然资源做成的? 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只要说得合理就鼓励. 学生:教室里用的桌凳是用木材做的,用的铅笔是木材做的,铅笔芯是矿产中提炼的,作业本的纸张是木材做的等. 教师:自然资源分几类?读图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图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请举例说明你身边的自然资源分别属于哪一类.

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1)

会城创新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基础知识 一、按要求默写12% 1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鲁山山行〉〉 2 苏轼《浣溪沙》中,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自我勉励的诗句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 《三峡》中,写出山连绵不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4刘禹锡的《秋词》中,抒发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5 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不同的两项是( B )(C )4% 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发夕至B其间千二百里/挑拨离间 C素湍绿潭/ 素不相识D沿溯阻绝/ 络绎不绝 生活就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需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生活是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kuān shù( )那些蹉跎岁月的“玩者”。如果没有①做事踏实,不虚浮的bá shè( ),一切幻想都是②非常空虚不切实际的。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我们要踏着青春的脚步,快快追赶,追赶属于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开拓者。 3 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 kuān shù( 宽恕 ) bá shè(跋涉 ) 4文中划线的部分,如果改用成语来表述,这两个成语分别是:2% ①脚踏实地②海市蜃楼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7至9题 据统计,广东省有公路桥梁2万余座,不仅是我国公路桥梁最多的省份,而且自古以来广东的桥梁建设都处于全国甚至世界同期的领先水平。对于桥,你一定印象很深,请你回忆一下,拿来和我们分享,好吗? 7 请写出一句与桥有关的诗词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 请你用简单的语言说出一个有关桥的传说故事。3% 鹊桥相会 9 广东省有许多著名的桥,请你向我们简单介绍一座你熟悉的桥。(说明、描绘皆可)3% 崖门大桥全桥长1289.22米,桥形为特大型单索面斜拉桥,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总投资为5.29亿元人民币的崖门大桥,是国内同类型双塔单索面结构桥梁中主跨度最大的桥梁,在亚洲排名第二。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生物人与自然校本教案:第1课保护自然资源

七年级人与自然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1课保护自然资源 (第 1 课时) 主备人:张春艳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知道自然资源的定义和范围。 2、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目标达成: 1、自然资源的分类,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观察景观图,找出自然资源的定义,区别资源和自然资源。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前者如土地、生物、气候等,后者主要指矿产资源。 【创境激趣】 观察景观图,阅读课本3页,找出自然资源的定义,区别资源和自然资源。【自学导航】[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14829306.html,] 1、自然资源分几种类型呢?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答案,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举几个例子。 2、自然资源分类的关键是能不能生长繁衍和循环利用 [来源:Z https://www.360docs.net/doc/f14829306.html,][来源:学。科。网] 【合作探究】 1、自然资源分几种类型呢? 2、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2、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前者如土地、生物、气候等,后者主要指矿产资源。 【强化训练】 1.发现问题: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分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解决问题:解决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措施。 通过这一模式,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不足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 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这节课用这一模式来看看我国的其 它资源,是否是同样令人担忧,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也要为保护祖国 的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归纳总结】 1、自然资源极其类型 2、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作业布置】[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f14829306.html,] 自然资源的定义,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板书设计】[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f14829306.html,] 保护自然资源

高中化学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作业 苏教版选修4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 一、选择题 1.量热计能够用于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实验中,该仪器直接测得的数据是()A.体系质量的变化B.体系能量的变化 C.体系温度的变化D.体系电流的变化 2.相同条件下,均为50 mL 0.50 mol/L的溶液被分成3组反应:①盐酸与NaOH溶液; ②盐酸与KOH溶液;③硝酸与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相同B.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不等 C.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不等D.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 3.相同条件下,向l L 0.5 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稀醋酸;②浓H2SO4; ③稀HNO3;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Q2、Q3,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Q l > Q2 > Q3 B.Q2 > Q3 >Q1 C.Q3 > Q2 > Q1D.Q1 > Q3 > Q2 4.“中和热”是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强酸强碱反应,可用如下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热:H+(aq) + OH-(aq) = H2O(1) △H = -57.3 kJ/mo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稀溶液中,所有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都叫中和热 B.在稀溶液中1 mol酸和1 mol碱反应放出的热量不一定相等 C.含1 mol Ba(OH)2的稀溶液和1 mol稀硫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即为中和热D.将浓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刚好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 kJ

5.有些反应的反应热难以直接由实验测得,运用盖斯定律则可以间接计算求出。 已知:①Zn(s) + 1/2O2(g) = ZnO(s) ΔH = -348.3 kJ/mol;②2Ag(s) + 1/2O2(g) = Ag2O(s) ΔH= -31.0 kJ/mol;则Zn(s) + Ag2O(s) = ZnO(s) + 2Ag(s) 的ΔH等于() A.-317.3 kJ/mol B.-379.3 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6.分析下面四个热化学方程式,则选项中关系正确的是()①H2(g) + 1/2O2(g) = H2O(g) H = a kJ/mol;②2H2(g) + O2(g) = 2H2O(g) H = b kJ/mol ③H2(g) + 1/2O2(g) = H2O(l) H = c kJ/mol;④2H2(g) + O2(g) = 2H2O(l) H = d kJ/mol A.a <c <0 B.b >d >0 C.2a =b <0 D.2c =d >0 7.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 + 2HCl(aq) = SnCl2(aq) + H2(g) △H1 ②Sn(s、灰) + 2HCl(aq) = SnCl2(aq) + H2(g) △H2 ③Sn(s、灰) Sn(s、白) △H3 = +2.1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H1 >△H2 C.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二、非选择题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初中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资源》测试卷有解析

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资源》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下图所揭示的问题是() A.乱砍滥伐 B.草地资源普遍超载 C.草场污染 D.浪费资源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3.以下不是自然资源的是() A.棉花 B.森林 C.土地 D.阳光 4.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的原因是() ①自然资源种类少,数量有限①人均占有量很少,且人口仍在增长①许多资源利用、管理不当,破坏、浪费严重 ①人均占有量多,但破坏、浪费严重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5.下列关于中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很丰富 B.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很贫乏 C.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D.自然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丰富 6.为解决水、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南方水资源丰富,应扩大耕地面积 B.北方地区相对缺水,应大力缩小耕地面积 C.南水北调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 D.节水与区外引水相结合是北方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长远之策 7.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况且从时间和空间来看都分布不均,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途径是() A.节约用水,多采地下水 B.防治水污染,多建污水处理厂 C.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D.少建化工厂,少种地 8.下列关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叙述,你认为错误的是() A.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B.防止滥伐森林,毁林开荒的现象发生 C.大力营造人工林,扩大森林面积 D.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 9.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A.部分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B.部分地区严重的缺水问题 C.部分地区的酸雨问题 D.部分地区的盐碱化问题 10.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特点是() A.夏秋少,冬春多东南少、西北多 B.夏秋少,冬春也少南缺北丰

自然资源一体化审批系统解决方案

自然资源一体化审批系统 解决方案 一、建设背景 机构改革前,原国土、原规划部门、原林业部门及原其他被整合部门的各种系统均有着独立、完整的业务审批体系。自然资源部门的组建以后,亟需要从业务重组、数据融合、应用整合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实现机构改革后的“化学反应”。同时,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三定规定”后新业务需求及《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等文件的公布,“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等新举措也给自然资源部门业务审批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因此,自然资源部门需要建立一套与新业务相匹配的智慧审批系统,以达到服务提质、审批增效的目标。 二、需求分析及建设目标 1、需求分析 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要以“三定规定”为核心,明确为履行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修复的“两统一”职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依次梳理具体业务需求,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

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以及进行矿产资源、海洋、测绘管理等业务梳理,做好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支撑,支持统一数据底板建设,满足自然资源监管决策、自然资源政务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等应用需求。 2.1.1摸清家底 摸清家底,梳理分析自然资源信息化的需求差距从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情况、平台支撑、信息化应用等几个方面梳理分析原国土管理部门、规划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已有的数据资源目录情况及信息化建设情况,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三定规定”后新业务需求,对比出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与国家信息化要求和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的需求差距。 2.1.2梳理自然资源数据 自然资源数据资源体系方面,需要全面梳理自然资源数据,摸清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土地、矿产、海洋、林草、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在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信息、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源目录下新增如生态环境、灾害、生态修复等专项数据。 2.1.2整合原各业务系统 在软件层面,原国土资源部门有对外服务平台、不动产登记平台、“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综合事务管理、行政审批系统、土地开发管理系统、土地储备管理系统、综合监管平台、档案管理系统等;原规划部门有综合事务管理系统、规划“一张图”、规划业务管理平台、综合监管、规划移动执法系统、规划档案等子系

环境教育公开课教案.doc

课题: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者:陈晓龙时间:2001年3月29日上午第三节课地点:高二(1)班[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介相互依存的整体,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 的最终解决离不开生态学; 2、了解自然资源破坏的现状及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 3、欣赏古诗词,了解自然美、生态美,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通过 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环境,让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决心; 4、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的 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整体的生态的生命科学观点; 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通 过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与生态学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 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生 命科学价值观的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学的概念以及生态学对解决世界性问题的重要作用是本课题的重点; 2、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待自然、保 护自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 1、回忆“第六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分析生物和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环境对生物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 3、介绍全球所面临的五大社会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 污染、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并着重介绍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的现状。 4、介绍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 为因素又会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 5、欣赏古诗词,让学生从古诗中感受自然美、生态美,并能在发出由衷感叹 的同时,心底自然升起要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更好! 6、讲述生态学的概念,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第一方面的内容:环境对生 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的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阳光 非生物因素温度 生态因素 水 生物因素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其它生物 (二)第二课时 略 [相关练习]: 1、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从生态学角度考虑,造成洪灾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异常,雨水过大 B、“三废”污染 C、滥伐森林,植被破坏 D、食物链的破坏 2、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含有一定程度的() A、可吸入颗粒物 B、氮氧化物 C、SO2 D、A、B、C三项和其它有害物质 3、下列对环境保护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防治“三废”污染 B、限制能源消耗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4、右图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 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今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 大帮助。(图纵轴表示面积[万公顷],横轴表示时间[年]) (1)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2)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投影]――1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的自然资源单元测试题

的自然资源单元测试题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八年级(上)地理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 每空2分,共44分) 1.判断以下几项内容中,哪一项不是自然资源( ) A.空气 B.鱼 C.水 D.书本 2. 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 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C.阳光、土地、水、草原 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3.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气候资源 4.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种类不齐全 B.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C.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绩显着,没有浪费 D.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十分乐观 5.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 B.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C.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数量众多 D.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6.对我国土地资源描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没有后顾之忧 B.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丰富 C.我国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 D.我国难利用的土地资源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多 7.有关我国耕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水田分布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 C.旱地分布在年降水量200至400毫米之间的地区

D.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8.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 A.耕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B.草场超载,草质下降 C.过度开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D.土地价格过低 9.我国人与地突出的问题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后备耕地资源丰富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坏,数量减少 10.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 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11.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 ) A.江河湖泊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水 D.地下水 12.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北方多,南方少 B.西北多,西南少 C.南方多,北方少 D.东北多,西南少 13.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开发地下水 14.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是( ) A.冬春多,夏秋少 B.冬春少,夏秋少 C.东部多,西部少 D.东部少,西部多 15.调节河水水量季节变化的有效措施是()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防止水污染

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建设方案

桂南市自然资源数据库及“一张图”系统 总体方案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名称 桂南市自然资源数据库及“一张图”系统(自然资源信息化项目)。(二)建设单位 桂南市自然资源局。 (三)项目背景 桂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桂南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以及原有地理信息数据,结合桂南市信息化现状及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相关部门工作需要,经过深入的探讨研究,提出了桂南市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需求,构建自然资源综合数据库,桂南市自然资源数据库及“一张图”系统,自然调查移动端,服务自然资源监管决策、政务服务和调查评价等自然资源信息化应用体系,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四)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包括:基于三调成果和原有自然资源数据的的自然资源综合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数据建库与管理“一张图”系统建设。

二、项目的需求分析 (一)项目背景和依据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送审稿)》,提出要建成以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为支撑,面向监管决策、政务服务和调查评价的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一

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数据整合力度,类型,范围不够。未对基础地理数据数据,遥感影像,规划数据进行了整合;范围上,目前只对地籍类,用地类数据进行了整理,缺乏对执法,监管,审批等业务数据的整合。范围上,目前主要还是以土地类数据为主进行整合,缺乏对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数据的梳理和整合。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展示能力缺乏。目前依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简单的空间地理信息的二可视化表达。尚缺乏基于自然资源数据的多视图、多样化表达能力,急需研制。 辅助决策能力缺乏。目前依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紧提供了对矢量数据的查看和查询能力,尚缺乏对空间分析能力的应用,急需根据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各部门管理需要开展定制化研发,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水平。 三、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项目的意义 (1)构建桂南市自然资源一张图,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数据新生态 通过制定统一分类标准,建立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模型,开展土地、矿产、地质调查、测绘、林业、草地、水资源等数据整合集成,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全面、准确掌握桂南市自然资源“家底”,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联动更新,做到数据统一,权威发布。依托桂南市现有自然资源相关数据,建立横纵协调的自然资源数据联动更

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第六讲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案 【课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高考考点: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点解读: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能够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成因与分布特征 3.以水资源为例,通过读图分析世界及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不同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高考展望: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在区域发展中,考查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形式上看以图表资料和热点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还能记住哪些自然资源?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什么意义?人们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回答不全面,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复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部分内容。 考点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知识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完成《高考总复习》P67“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分类:按是否可再生分为两类 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的特征: ①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一般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不仅仅体现在空间上,也可以体现在时间上。对于某一种资源而言,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因此,产生的自然资源的跨时空调配需求。 ②自然资源间存在着联系性。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可能会引起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的变化。比如,森林资源的破坏可能会造成土地资源质量的下降。 ③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是不可再生的,固然是有限的;但纵使是可再生资源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段之内也是有限的。比如,对于某一个区域的水资源而言,在一定时间段内,如果过度利用,则会造成更水资源的枯竭。人类过度狩猎某生物物种,则可能造成该种生物资源的灭绝。 ④自然资源的发展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范畴是在不断扩大的。截止到当前为止,整个地球上,在人类可预期的未来,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资源了。【想一想】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之间关系的是:

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资源测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测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以下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 A.土地、淡水、铁矿石 B.玻璃、石油、野生动物 C.钢铁、闪电、阳光 D.杂交水稻、森林、煤炭 2.(2012·泰安学业考)下图中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最主要目的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环境污染 B.防止被盗,维护社会治安 C.绿化植被,美化环境 D.拓展城市旅游资源 3.(2012·济南学业考)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水田 4.(2012·长沙学业考)针对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况,主要采取的水利工程措施是() A.节约用水 B.兴修水库 C.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 D.防治水污染 二、综合题 5.(2012·滨州学业考)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一向有“地大物博”之说。 材料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1)下列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是() ①石油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 ④太阳能⑤天然气⑥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总量________,人均________。 (3)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①~⑤代表的土地类型中最适宜发展畜牧业的是________,②类型所在地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4)我们所在地区水土配合不佳,缺水现象非常严重。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为节约用水做出自己的贡献?(至少提出两项措施)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自然资源教案.doc

第1课自然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资源的定义和范围。2、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分类【教学用具】地理景观图,中国煤矿分布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入新课:观察景观图,引入自然资源的讲述。 2、阅读课本52页,找出自然资源的定义,区别资源和自然资源。板书:一、自然资源极其类型 1、自然资源讲解: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人工产生的东西也是资源,但是不属于自然资源。那么,自然资源分几种类型呢?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答案,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举几个例子。补充:自然资源分类的关键是能不能生长繁衍和循环利用,注意他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合理利用。(转承)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呢?大家通过阅读煤矿、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得出结论。板书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总量丰富,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2、空间分布不均讲解:课本54页的表格是一个考试内容,要依据几种自然资源的位次,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结: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大,但是人均少,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前提是自然

界中的东西,就是天然形成的,条件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阅读课本知道,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前者如土地、生物、气候等,后者主要指矿产资源。 阅读煤矿分布图,知道我国主要的煤矿分布在北方,油田也分布在北方。得出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作业设计】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资源的定义和范围。2、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分类【教学用具】地理景观图,中国煤矿分布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入新课:观察景观图,引入自然资源的讲述。 2、阅读课本52页,找出自然资源的定义,区别资源和自然资源。板书:一、自然资源极其类型 1、自然资源讲解: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人工产生的东西也是资源,但是不属于自然资源。那么,自然资源分几种类型呢?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答案,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举几个例子。补充:自然资源分类的关键是能不能生长繁衍和循环利用,注意他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合理利用。(转承)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呢?大家通过阅读煤矿、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得出结论。板书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总量

优秀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1)

六年级语文《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地球知识和自然资源等知识的专用词语。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朗读关键词语,回顾主要内容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请齐读课题两遍)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字词,同学们都能分好了自然段并通读课文,接下来我们回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关键词语,请同学们以大组为单位开火车读一读(第一大组读第一组,第二大组接上……) 1.遥望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渺小茫茫宇宙一叶扁舟 3.有限资源枯竭不加节制 毁坏滥用威胁生态灾难 4. 指望移居设想别无去处 同学们,看到这四组词语能说说课文讲了地球哪些内容吗?来,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告诉我!板书: 地球的美丽; 地球的渺小; 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 人类无法移居 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节课我们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深入解读,明确中心 同学们,请看,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球,你会用什么词语?(看来每个同学对地球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到的词语也不一样,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 对,那么在宇航员心中,地球又是怎样的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告诉我,第八段)非常好,说明你认真地读了课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宇航员用了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地球,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可爱、容易破碎。(板书)那么问题来了,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地球可爱,又为什么说地球容易破碎?(5分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用直线划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波浪线划出地球容易破碎的句子。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这样划的理由。讨论出结果的小组可以安静地举起你们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2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根据自然资源部的规划,全国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一般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省、市、县地方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由省参照国家级平台确定建设模式与框架。其中网络体系由部统一设计,应用体系由各地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设计,数据与部互连互通,应用系统与部系统业务协同。 重点内容如下: 1、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划分为2020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逐步推进。 2、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地方自然资源信息化 体系由省参照国家级平台确定建设模式与框架。 3、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由“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三个方面作 为支撑。 4、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监管决策、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是 三大应用体系。 5、建立二三维一体化的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三维实景数据库,努力实现动态实 时实景可视化。 6、接入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互联网空间数据信息,并通过协议购买、交换、 搜集等方式,获取互联网上与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有关数据。 7、成立自然资源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集中统一领导。 时间节点如下:2019-2020年五大目标: ?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一张网”; ?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一张图”; ?基本建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生态修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海洋管理、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执法督察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一网通办”; ?接入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 2021-2025年目标: ?形成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力,实现对国土空间的全时全域立体监控; ?建成以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基本形成“数据驱动、精准治理”的自然资源监管决策机制; ?“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联网运行,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和共享开放能力全面提高。 ?将成立自然资源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全国自然资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落实领导小组确定的方针政策、战略规划和工作要求。 ?自然资源部还将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方式,降低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成本,解决自然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人员缺乏的难题。

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自然资源

【课 题】八上第三单元 第1课 自然资源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发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通过举例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 节约资源的教育。 【活动建议】 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说出其分类。 2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能辨别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 ?运用中国煤矿分布图及中国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4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特点。 5?根据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知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途径。 【重 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2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3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对比分析,情境教学及直观演示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展示金鱼在鱼缸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鱼和 水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鱼与水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人与地球的关系。我们 知道地球不仅有 美丽多样的地表形态,同时它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这节 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给予人类的“宝贵的自然资源”。(板书课题) 观察下面景观图,人们正在利用哪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观察景观图, 讨论、归纳明 确:人们的生 产和生活离不 开土地、矿产、 森林、水 等自 然资源。它们 都是我们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基础。 联系生活 实际创设 情境,导 入新课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 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