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及性詈语的文化阐释

宗族及性詈语的文化阐释
宗族及性詈语的文化阐释

收稿日期:2005-01-03

作者简介:王燕(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理论及运用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7卷2005年第2期(总第125期)

宗族及性詈语的文化阐释

王 燕

(哈尔滨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詈语是各民族语言普遍存在的言语现象,汉族詈语中宗族和性的詈骂彰显出汉民族强烈的宗族和血统的父权观念及其意志,透视詈语可以把握汉文化的价值核心,找到独特的汉族文明生态形成的原因。关键词:宗族;詈语;话语权力;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5)02-0037-03 萨丕尔说:一种文明的文化模型网络正是在表达这种文明的语言中编成了细目。汉语编织了华夏文明,并以其巨大深厚的表意功能将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一网打尽。如果说汉语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言语类型是汉民族文化模型网络的一个又一个细目的话,那么,在这些细目中,詈语又编织了什么呢?如果透过这些细目可以洞见一个文明的堂奥的话,那么詈语,我们从中又能窥见什么呢?

詈语,粗话脏话骂人话者也。骂人话登不得大雅之堂,向为泼皮无赖陋夫悍妇行径,素被文明人所诟病所不齿所规避。但是,它真的不文明吗?让我们去“骚扰”一下汉族人有关宗族、性的詈语,看它“谜一般的密度”里埋藏了怎样的“初始话语”[1]。

文明作形容词是个相对后移的概念,自有其历史语境。新文明总会对旧文明说,你不够文明。新文明有自己后来居上的优越感。传承下来的骂人话写满了逝去的文明,并充满认同与尊崇、恐惧与坚守、亵渎与冒犯、气愤与悲壮的情感与态度。詈语以其最“不文明”的方式,气咻咻地捍卫着文明捍卫着传统捍卫着价值。詈语是文明的卫道士,一切违背既有文明的言行都会受到唾骂。

汉民族的詈语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汉民族的清规戒律都反映在里面。文明在可以做与不可以做之间,而以不可以来得更明显,边界或外延更清楚;文明在这么做与那么做之间,规矩重重。圣人们的“非礼勿……”伙同王道自上而下地训导教化,骂语则以集体无意识的漫骂自下而上应和,在市井阡陌间慑人地咆哮,以撒野的方式叫喊着在人间传布着文明。

詈骂的行为尊奉着某种信念体系。福柯说:“思想存在于话语的体系和结构之上。它经常被隐藏起来了,但却为日常的行为提供了动力。”[2]

作为话语和结构,詈语里隐藏着怎样的信念和文明?这套文明又怎样驱动人类的言行,包括詈骂行为呢?

文明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但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被建构出来的。权力总是社会规范的叙述者,权力通过语言来叙述,并把“他”的权力意志写进语言,将“他”的好恶写进语言,把“他”的秩序写进语言。所谓人际文明,就是权力安插在语言中的“看守”和“保安”,当然权力也早已把“他”自己安排在线性的语言里了。以“他”作为第一默认的表达与书写充斥在所有父权制的语言中。故事是叙述者的故事,历史是史官的历史,文明是权力的文明,话语既为权力役使,又为权力的话语。于是,话语成为权力。权力的更迭和瓦解,也意味着文明的变迁和崩溃。

权力意味着话语的权力,即说的权力及说的效果。谁可以说或谁不可以说,可以说什么或不可以说什么,可以怎样说或不可以怎样说,谁说的或谁没有说,等等,其实都源于对话语权的信赖以及由此而生的求证癖。所谓权威,端赖话语权的归属与默认。在此意义上,一切权力的较量争夺对峙都是关涉话语权的战争。拥有话语权,就意味掌握着表述思想传达意志的权力。

权力在话语里规定了文明,汉民族的詈语里又藏着些什么样的文明样本呢?詈骂中有一个先在的预设观念,即大众认可的民族文化习惯,公认的社会行为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文明。詈骂以此作为原则,其直接目的或功能是泄愤和攻击。攻击当然要择其要害,泄愤亦当寻其痛处。詈骂又是大张旗鼓的行为,也求引起共鸣,因此所选择的骂点当然也是被骂者和社会所看重的东西。什么是汉民族的文明命脉与要害?什么是汉文化的价值痛处与珍爱?考察发现,在汉族詈语里,关于宗族与性的詈骂十分显赫

[3]

(一)由家族观念促生关于祖先、后嗣、长幼尊卑的詈语1.从祖先崇拜观念逆生出对他人祖先的咒骂。例如:

掘祖坟、砸牌位、祖宗造孽、祖上不积德、祖坟不冒烟……“要攻击高门大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了。”[4]其互文语境为光宗耀祖,树碑

73—

立传,门当户对,飞黄腾达,这是汉人世世代代的追求。“发达了”也好,“阔”也好;“人过留名”也罢,“留取丹心照汗青”也罢,都逃不脱利与名的渊薮。因此,富贵不返、锦衣夜行也就显得不可理喻。穷鬼穷光蛋,穷竟至于遭骂,端赖富成为价值风向标的缘故。势利由富贵始,即使五十步笑百步。如果“阔”是并继续是中国大小丈夫的梦呓,那么社会就盛吹势利之风。如同忧郁的病态竟可称为美,这是“阔了”们奢侈的男权口味,一个劳作者断不会有此嗜好。对祖先的尊崇和重视是汉民族共同的传统观念,正因为这样,才可以或能够以他人祖先为目标,借攻击其祖先以攻击其人。上溯到祖先的迂回的詈骂战略,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因此詈语以此作为杀手锏。

2.由家族延续观念逆生出对他人家族前途的诅咒。例如:

断子绝孙、绝户、绝后、断香火、没人烧纸收尸、败家子、生的孩子如何如何……

与此构成互文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承袭家业延续香火当然靠人,保住家族命脉绵延不绝的唯一办法就是繁殖后代。无论皇族还是平民百姓,一律把生男育女和家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汉民族的生育观念是服从于家族观念的。

3.由家族长幼尊悲观念逆生出以长者自居、侮辱他人是小辈的詈语。例如:

“儿子打老子”、三孙子、大爷……

原本平等的对骂者,常常以改变辈分,作人长辈加骂对手。改变辈分竟可成骂,这确乎是汉人詈骂的一大特点。

汉人有夸族望的遗风。不仅屈原在《离骚》吟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阿Q也说:我们从前———比你阔的多啦!还夸耀赵太爷是他的本家。汉人如此倚重族望,也就无怪乎会有以上詈骂。正如鲁迅的分析:“至于大姓,实不过承祖宗余荫,以旧业骄人,空腹高心,当然使人不耐。但士流既然用祖宗做护符,被压迫的庶民自然也就将他们的祖宗当作仇敌。”[5]因此,陈涉吴广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充满了大胆怀疑的精神和向宗族世袭挑战的勇气以及由我叙述的渴望。指向祖宗家族的詈骂,“对于躲在门第下的男女,却确是一个致命的重伤。势位声气,本来仅靠了‘祖宗’这唯一的护符而存,‘祖宗’倘一被毁,便什么都败了。这是倚赖‘余荫’的必得的果报。”并且由于“人们不能蔑弃扫荡人我的余泽和旧荫”,进一步的策略就是“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6]了。每个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破与立,喧嚣着漫骂与口号。族望与这类骂互为表里,相映成趣,一反一正诠释价值,构成互文语境。骂里包含着肯定和维护,其间埋伏着一个预设———社会意识形态。

在许多有着发达的敬语系统的语言里,在所有语言的礼貌表达的形式中,早已设置好了各色人等的话语权力和话语权限。男人的和女人的,长辈的和小辈的,上层的和下层的,诸如此类。西方女权主义者在争取女性解放的路上遇到最棘手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包括女权主义者自己以之为武器向男权制挑战时所赖以使用的语言。她们的敌人是男权制,而她们的工作语言恰恰是男权制的语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我们述说我们反对的,我们用我们反对的话来述说;我们说它不好,我们却不得不使用它;一个罗网,一个悖论;默认着反对,接受着抗拒。多么尴尬的窘境!

(二)从属于家族詈语的性詈语

关于性的骂语,以骂女人为多为重。也缘于保障家族利益,血统的纯正,权力的世袭的根本要求。

汉族人有关性的詈骂几乎都指向女性。女性运用这套骂语,宛如拿了别人的矛来刺杀自己。因为制作的时候就是男性视角,詈语作坊里住着的小炉匠是个男人。詈骂场上,男人用来得心应手,女人用时满脸窘迫。同样的汉语,同样的措辞,缘何不一样灵验呢?其一,祖宗说,女人不该说脏话,何况骂人。其二,这些话本来就是祖宗为男人发明的,专门用来骂女人。原来祖宗在这里拉着偏架,偏心眼的祖宗宠爱男孩。即使女人有天大的理,我们的汉族祖宗还有一句“好男不和女斗”,紧急时刻让那男人全身而退,戴着“好男人”的桂冠得胜回朝,腆着一脸的骄傲、蔑视与不屑。

这是一场女人打不过男人的战争,硝烟未起,败局已定。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何?语言也。而性语言是这场战争中男人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里,性为什么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种族、家庭和个人进行再生产的手段?为什么它不单是获取快乐和享受的手段?”[7]性何以竟能成为詈骂的口实?

汉族骂语有“乌龟王八”、“戴绿帽子”、“王八蛋”、“杂种”,虽系女性性行为出轨所致,但关注的焦点仍是男人,关涉男性威严与权威,关心的是其后代血统的纯正,关乎家族命脉及其权力世袭。而同一方面却没有对应于女性的骂语,即使在骂中,也没给女性平等的机会。说到底,性骂也是男人之间的战争,女人只是一只被骂来骂去的皮球,是侮辱和改变其他种姓的手段。

性本质上是人的生产本能及其快感,如同吃与排泄,“食色,性也”,人所难免。以各种堂而皇之的名义加诸于性,性从此变得异常沉重。尼采问:道德是何人的权力意志?所谓性文明性道德,唯“菲勒斯”马首是瞻,在男权规定的性道德里,性被非人化,性加骂于女身,效力非凡。道德多么不道德!

人生而平等吗?平等的一个检验标准就是是否分享话语权。“‘平等’的可怕结果———最终每个人都认为有权过问一切问题。这就等于完全抛弃等级制。”[8]在汉民族语言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长幼男女夫妇,关于谁说?说什么?怎么说?早已事先安排停当。一以贯之,汉族的詈语对上述情况也均有考虑。“奴才”、“不孝子”、“混账”、“败家子”、“穷鬼”、“兔崽子”、“畜生”、“骚货”、“贱人”等等,不是随便谁都可以骂的。关于谁骂?骂什么?文明在这儿贴好了尊卑长幼贵贱的座次呢。骂,在行使着权力,骂者相对于被骂者具有一种优势,位上位尊位长位贵,地位辈分,贫富男女,都贴上了等级品质的标签。下为卑,长为尊;富为贵,贫为贱;男为尊,女为卑。

然而“……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既得利益之势力,……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危险的倒

8

3

不是既得权益,而是思想。”[9]思想本身成为一种力量,成为一种权力。而在渗透着权力的社会里,“如果没有话语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发挥功能的话,这些权力关系自身就不能建立起来和得到巩固。……这种话语至少是部分地在权力的效应的基础上裁决、发送和扩展。最后,我们被裁决,被审判,被分类,被注定了要在某种模式中生存和死亡,作为承载权力的特定效应的真实的话语的一种功能。”[10]话语也被赋予或承载了生杀予夺的权力。詈语就起到了福柯所说的这种话语的作用。

不仅在詈语里,汉人的尊家族重人伦观念,在汉族的称谓语中同样有体现。汉人家族因男女地位不同而别其称谓,重男轻女,尊长贱幼。女无长幼,称谓亦无别;男别长幼,称谓亦有异。系长幼不同,责权有别也。汉人示亲的最显明的方式不是拥抱接吻,而是称呼。以家族称谓称呼非家族成员是最大的赠与和接纳。这在其他文化里可能被视为不得体,而在汉文化圈理所当然,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和社交手段。工作场合同事关系的亲情处理方式,唯亲是举是习见的情形。这种亲情诉求远远超出了亲人场域,亲人称谓成为社会通称,视社会如一个大家庭,因此公平常受亲情左右,法制建设举步维艰,外资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冲撞亦不乏这类原因。

汉族人的核心价值观念还表现在子女的命名上。重男轻女,系因家族所赋予的使命不同。男则山河勇武,家国天下;女却花鸟鱼虫,风花雪月。家族的期望与命运于名字里作了指示和安排。

家族观念亦导致唯老是尊。礼貌用语以老称人为敬,做事论资排辈,倚老卖老;倚赖祖荫,推崇国粹,一种向后看的恃老文化根蒂很深。

人们一代又一代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承袭了规矩,默认了权力与权限。在父权的语言里接受了父权,并臣服于父权,“菲勒斯”无处不在。民族集体的无意识的默认是在语言中完成的,父权在语言里确立并执行。于是,接受并遵守的是文明人,违背者被斥之为野蛮人。于是野蛮人将失去文明话语权,一切文明由文明人发布。受教育意味着接近文明,争夺统治地位,是求取文明话语权的捷径,于是,“学而优则仕”、“城头变换大王旗”则成为获得法定话语权的标志。“人就能让世界进入话语的统治权中,这个话语有力量去表象自己的表象。”[11]争取话语权意味着争取平等。

两性的平等何以可能?女性何时不再是附属的第二性?妇女解放的出路在哪儿?男人并非解放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来自代代传承的语言及其携带的观念,人们被这些观念控制,“只要古典话语持续存在下去,由我思蕴涵的有关存在方式的询问就得不到表达。[12]”如尼采所说:“我很担心我们永远都摆脱不了上帝,因为我们仍然相信语法。”[13]文明在语言的统治和封冻之下。

语言———詈语也一样———“形成了一个有关传统、思想的沉默习惯和民族的晦涩精神的场所;语言积累了一种必然的记忆,这个记忆尚未自认是一种记忆。人们通过在自己不能把握的词中说明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置于历史维度要加以躲避的词语形式中,相信自己的言语服从自己的人们就不知道自己在服从这些言语的要求。”[14]因此清算道德旧账破除语言迷信是人类最大的解放,当然更是妇女的福音。

那么,詈语会消失吗?鲁迅说:“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倚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就是‘他妈的’,围绕在上下或四旁,而且这还须在太平的时候。”[15]“语言曾是一种认识,而认识曾理所当然是一种话语。”[16]詈语反映了社会观念及其变迁和兴衰。传统詈语随着文明的进化,发生很大的改变,有的消失,有的虚化,有的变异。无论怎样,文明教条还在,情感的发泄还需要,就还有詈语的存在。

詈语圈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既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又像孙悟空金箍棒划的圈,束缚着人们同时也保护着文明。它编织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之网,编织了一个文明最核心的部分,詈语就是一块活化石,就是汉民族千百年来在深邃的社会历史时空中模铸出来的特定的文化模型,它联结着古往今来的历史景象。就此意义而言,詈语的考察是发现汉民族文化之魂的捷径。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1.389.

[2]包亚明.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1.51.

[3]王燕.论汉语中粗俗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J].营口师专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10-12.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31.

[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31.

[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31.

[7]包亚明.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1.35.

[8]王岳川.尼采文集(权力意志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

版社,1995.12.

[9]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J].读书,2004,

(7):133.

[10]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1.228.

[11]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

三联书店,2001.403.

[12]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1.406.

[13]尼采.偶像的黄昏[A].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

科学考古学[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390. [14]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1.389.

[1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31.

[16]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1.386.

【责任编校 岩 宏】

9

3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摘要]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为人们解读分析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以BBC和《中国日报》对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和情态等方面对新闻标题及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新闻语言之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读者能够在新闻报道阅读中培养一种批评阅读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马航事件 新闻语篇,以其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而备受欢迎。然而,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新闻语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在反映社会事实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20XX年3月8日,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在执行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线途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BBC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对这一事件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关注。但这些新闻语言也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听众的理解。 本文选取了6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分别摘自英国和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新闻报刊媒体BBC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从中各选取3篇报道,分别是关于报道马航失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马航的搜救工作以及乘客家人的反应。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8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学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语言学的批判”[2],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或意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3]概念功能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反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即如何组织语篇。本文主要从词汇分类、及物性及情态等方面展开。 二、马航事件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一)标题分析 标题是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则新闻中最突出、最容易引起读者关注的部分。除了提供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信息,标题还具有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4]对同一新闻内容的不同表达,体现了不同的信息侧重点,传达给读者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以下是6篇新闻的标题: Chinadaily: Hunger strike off, but anger remains (T1) Li vows not to give up plan hunt (T2) Challenge s in serch for MH370‘unprecedent’(T3)

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

交际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交际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前提,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与形成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所以文化教学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教学要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一、交际文化的概念 由于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所以语言交际也包含了文化交际。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带着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也许在交淡中尽量使用汉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所用语言、所谈内容并非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程度。如果不经过特定的指点,他们是不会注意到有些语

言的运用是有具体交际场合的,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说的话不能传递准确的信息。由于汉语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并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符号系统。申小龙说过:“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汉语的分析和理解中,人的主体意识有更多的积极参与。”如果不结合文化教学,外国人学习到的汉语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当然本文主要是对汉语中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的。 运用的交际文化这一概念是接受了张占一先生的说法,他是最早明确提出交际文化这一概念的。他这样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从其功能角度来看,应分为两种一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交际文化。” 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语言系统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 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以儒济世”;儒学未来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 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 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 “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 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 “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 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 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 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2008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5月No13,2008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8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江志全 范 蕊 【摘要】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 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关键词】汉语;性詈语;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8)03—0192—04 詈语指粗野或骂人之语。《说文》:“詈,骂也。从网从言,网罪人会意。”[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言之触罪网者也。”[2]骂人的话当然属于极不文明的语言,相信任何文明社会的教育都不会教授骂人之语,但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却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詈骂语的词汇组成、表达方式等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深层心理机制和文化习俗,故观察和研究詈骂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詈骂词汇,据统计仅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词就有近1000条,此外在各地的方言中还存在大量没有收录的詈词,人们实际使用的詈词数目是非常大的。[3]但是由于詈骂词汇是粗俗之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学界往往缺少对詈语的关注。本文拟从詈语中的性詈语着眼,试探求这些詈语词产生的心理动因及其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 詈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涉及性的詈语是使用较为广泛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性詈语是指涉及性及具有性意味的詈骂词汇,通过考察性詈语可以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汉民族深层心理模式和文化内涵。由于性詈语的非正式性和各地方言的复杂性,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我们大体把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性詈语简单分为几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屌、鸡巴、妈的、奶奶的等;与性行为有关的,如日、操、干等;与性心理有关的,如骚货、破鞋、浪货、色鬼等;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娼妇、娼妓、婊子等;5.涉性的外围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脓包、屁话等。 为什么会产生詈骂和性詈骂呢?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有大量的利比多能量即性能量,性能量在本我和超我的调节下得到合理的释放、达到心理能量的平衡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本能的性能量由于不符合我们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因此就被压抑了起来,这些受到压抑的性能量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地在潜意识中寻找突破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能量一般是平衡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受到外界的威胁、刺激或攻击时,这种潜意识的能量平衡就被打破。利比多或性能量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否则就可能致病。[4]这种宣泄当然有许多途径,其中表现在行动上则可能是攻击和破坏的行为,表现在语言上就可能产生詈骂语。性詈语是与潜意识性能量联系最紧密的语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冲口而出的詈骂语便常常与性有关,性詈语成为了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有时候许多人口中的口头语,如“妈的、丫的、奶奶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利比多性能量的宣泄方式。 二 任何语言行为都有其指向和目的,性詈语也并不单纯是一种心理能的宣泄,它有时也具有特定的291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9319329.html,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作者:刘达临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06期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們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当前不少人都有这么一种认识,似乎在中国古代一直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而性科学则完全是“舶来品”。其实,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有着相当灿烂辉煌的性文化,有关的婚姻制度、房中理论、文学艺术、道德观念、医药卫生等都经历了一个起步很早、发展曲折的过程,而且时至今日,古代性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还有相当大的影响。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近两年来对中国古代性文化作了一些研究,下面就谈谈我们研究的三个目的和发现的十个规律。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一个目的是:了解过去,从而指导现在和将来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或是放眼从原始初民至今,可以说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性的发展变化史。性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的深刻变化。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群婚,到单婚,从性开放到性保守、性封闭,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女子沦为男子的掌上玩物,爱情之路被堵塞了从而只能通过曲折的途径表现出来,性科学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过早地燃起但不久又濒于熄灭,形形色色的性观念的冲突,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情缱绻,令人发指的罪与恶……这一切,勾勒成一幅复杂纷纭、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现在,我们对于这一切,了解了多少,又认识了多少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从原始初民到现代人都能从性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似乎是造物主的伟大恩赐,但是,性实在是一个怪物,它能给予人们以极大欢乐,又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是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人性解放的历史,性作为发于人之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它的追求、满足、压抑与抗争不仅对于性主体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观古以思今,那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至今还有多少残余影响,在这方面人性解放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1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所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体论思维模式和“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理学就如同隔岸观火。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如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2)“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3)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性文化_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当前不少人都有这么一种认识,似乎在中国古代一直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而性科学则完全是“舶来品”。其实,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有着相当灿烂辉煌的性文化,有关的婚姻制度、房中理论、文学艺术、道德观念、医药卫生等都经历了一个起步很早、发展曲折的过程,而且时至今日,古代性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还有相当大的影响。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近两年来对中国古代性文化作了一些研究,下面就谈谈我们研究的三个目的和发现的十个规律。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一个目的是了解过去,从而指导现在和将来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或是放眼从原始初民至今,可以说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性的发展变化史。性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

的深刻变化。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群婚,到单婚,从性开放到性保守、性封闭,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女子沦为男子的掌上玩物,爱情之路被堵塞了从而只能通过曲折的途径表现出来,性科学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过早地燃起但不久又濒于熄灭,形形色色的性观念的冲突,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情缱绻,令人发指的罪与恶……这一切,勾勒成一幅复杂纷纭、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现在,我们对于这一切,了解了多少,又认识了多少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从原始初民到现代人都能从性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似乎是造物主的伟大恩赐,但是,性实在是一个怪物,它能给予人们以极大欢乐,又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是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人性解放的历史,性作为发于人之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它的追求、满足、压抑与抗争不仅对于性主体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观古以思今,那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至今还有多少残余影响,在这方面人性解放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三个目的是如何对性实行正确的社会控制 为了使社会保持正常的秩序,这种秩序可能是为了使人们过得快乐而正常,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学习资料

如何看待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

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

对_中国日报_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_管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 J O URNAL OF S O UT HWES T JI A OTO NG U N I V ERSI T Y Ju.l 2005第6卷 第4期 (Soc i a l Sciences) Vo.l 6 No .4 [收稿日期] 200429227 [作者简介] 管 锐(1980-),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 对5中国日报6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 管 锐,魏俊轩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关键词] 5中国日报6;系统功能语法;功能语篇分析 [摘 要] 对报刊英语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的理解。以韩礼德功能语法理论指导的/功能语篇分析0模式为依据,对5中国日报6中随机抽取的三则英语新闻进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词汇密度、语法复杂度、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字系结构特征、句法和词汇特点分析,有益于对英语报刊新闻的深化认识和理解。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5)04-0034-07 A Functiona l T extua l Ana lysis of th e English N e w s R epor ts in Ch ina Da ily G UAN Ru,i W E I Jun 2xuan (College o f F orei g n Languages ,Southwest J 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 ) K ey w ords :Ch ina Da ily ;syste m ic 2f unctional gra mmar ;f uncti o na l textua l ana l y sis Abstr act :The f uncti o na l textual analysis of English ne ws in ne wspapers can f urther deepen our understand i n g of English ne ws .Based on the model of f unctional textual analysis within H alli d ay p s f u nctional gra mmar ,the paper analyzes three p i e ces of rando m ly 2se lected Engli s h ne ws i n China Da ily f ro 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of situati o n ,context of culture ,lexica l density ,gra mmatical co mplexity ,transitivity structure ,mood str ucture , the matic struct u re , the m atic progression pattern , 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syntactical and lexica l characteristics .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的介绍和迅速发展,这一学派中的语域、语类及语境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韩礼德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来自整个语言系统中的一组选择,即语篇是 意义潜势的体现。112 语篇中的语言结构和过程反映了发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立场观点和交际目的,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言语随文化背景和情景因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体。新闻英语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功能语体,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精确度0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次语体。根据情景因素的变化、语场的改变,可产生政治、经济、体育、医疗卫生等次语体;语旨的改变可产生新闻报道、社论、特 写、读者来信等次语体;语式的改变可产生报刊报道、广播报道和电视报道等次语体。 新闻报道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愈来愈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外,Cr ysta&l Davy ,Brook 和O p Donne&l Todd 等对英语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这一次语体上。122 Franc is 对英文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社论和读者来信三类新闻的语篇次语体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主位选择与体裁之间的关系。132 在国内,黄国文在对新闻报道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时,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写法:编年史法、新闻导语法(即倒金字塔法)和强光显要叙述法。国内其他学者张健如、郭可和陈中竺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英语新闻的结构特

云南省华坪县方言詈语及其文化分析

云南省华坪县方言詈语及其文化分析摘要;每个地区的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人口迁徙和 通婚中,语言也发生了改变。华坪地区的方言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巴蜀文化的影响和辐射。除此之外,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或者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是相互影响继而相互渗透的,华坪地区的方言詈语亦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是语言变革和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果。 关键词;华坪方言、巴蜀文化。文化分析。 华坪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与普通话同出一源,一致性较强。华坪县位于滇西与川西南结合部,全县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9乡2镇,总人口17.08万人,有汉、傈僳、彝、傣、回、苗等民族。华坪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大体而言,它的基本词汇与语言规则同普通话基本一致,不过同中有异。詈语则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它有自己的特点。 一、形容词类的詈语 在华坪地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聚居特点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各种经济和生活交往之中文化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又因为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詈语就兼具各方特点。如: 1、“打别时怪”意为无理取闹,是形容一个人不听话,不讲理,还自以为是本别人的不对,自己还生气闹腾的意思。如:“谁死定了你总是打别时怪的脾气?” 2、“精怪”意为大惊小怪,脾气怪。如:“你这个人精怪得很”。 3、“憨出出”意为人笨,但是是有一种可爱的感觉的笨。如:“外婆总是说我憨出出的”。 4、“日弄啪撒”意为很笨。形容一个人什么都做不好,而后脑子不好使。其中“日弄”这个词是四川话中引用过来得,而“啪撒”则是当地少数民族傈僳族得一个词汇。如:“弄啪撒的人才做得出来日弄啪撒的事。” 5、“帮臭”这个词形容一个人脾气很不好,很怪。但是也有什么东西很臭很臭得意思,如妈妈说你的鞋子“帮臭”。“帮”在在这里是一个副词,带有“很”的意思。如:“他脾气帮臭的,和他谈恋爱会吃亏。” 6、“翘脚了”意为无精打采,没有生气。“翘脚”意为死,像死了一样,就是没有活力。形容一个人做事不认真,不集中精力。如:“做事情不要像要翘脚了一样。” 7、”鬼米日眼“形容不正经,不靠谱,形容华而不实,异想天开。往往指某人突然冒出的一个让他人无法接受的念头。如:“不要做些鬼迷日眼的事情。” 8、“背时”意为倒霉,运气不佳。如:“人背时了也没办法。” 9、“爆鸡壳”本意本来是孵蛋的母鸡,但是引申为邋遢,不干净的意思。如:“穿的像爆鸡壳一样,哪个都嫌弃。” 10、“拗”意为顽固,倔强,脾气犟,要强。如:“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你这种拗到什么都听不进去的人。” 11、“绊盘子”意为话多,很不礼貌的打断别人的对话,说不该说的话,插嘴。如:“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不要当绊盘子。” 12、“筽得很”筽是凶的意思,加上副词很得修饰就是很凶,如:“我爸筽得很!” 13、“皱迷哇眼”形容某人品行不好,做人不道德也可以形容某人长得不好看。如:“那人长得皱迷哇眼的。” 14、“捧红踏黑”形容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人。如:“他已经很痛苦了,你还要捧红踏黑。” 二名词类的詈语 1、“啰啰”意为顽固,形容一个人脾气犟。在华坪地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聚居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出现了这个形容少数民族脾气特点的词。如:“他就是个啰啰。” 2、”过场多”这句话取自舞台戏曲。在戏曲中一些非主要人物、非主要唱段、人物自我介绍、跑龙套等统称为过场戏。意指麻烦,啰嗦等。如:“过场多了谁都不安逸。” 3、“绊盘子”意为话多,很不礼貌的打断别人的对话,说不该说的话,插嘴。如:“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不要当绊盘子。” 4、“毛驴子耳朵几排长”指人听不进别人的好言相劝,就像长耳朵的驴一样什么都听不进去。可以形容各种人。如:“你这个人怎么毛驴子耳朵几排长。” 5、“铲铲”大意是说一个人不够聪明,后点呆瓜的味道,是一种善意的骂人的话,也可以用做否定语后缀例句。如:甲说,不如我们去抢劫?乙说,那要得个铲铲! 6、“癞嗝宝”通常形容一个人长得丑。如:“那个人长得像癞嗝宝!” 7、“爆阔阔”原指孵蛋得母鸡为保护蛋而张开翅膀,呈现出很凶得架势,,形容一个人很凶,很暴戾。如:“凶得像爆阔阔一样。” 8、“喳拉子”用来形容话多的人,如:“不要像喳拉子一样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 9、“夹色子”说话结巴的人。如:“不好好说话就会变成夹色子。” 10、“叉巴子”笑得很不文雅的人,或者是插嘴的人。如:“我说话你不要当叉八子。” 11、“接话瓢”指喜欢接话,插话的人。如:“你这个接话瓢。” 12、“勺宝”吊儿郎当的人,如:“你这个勺宝。” 13、“老孔雀”用来形容很自恋的人。如:“他就是一只谁都看不起的老孔雀。” 三动词类的詈语 1、“跑暴”大人骂家里的小孩整天出去玩通常会用这个词。如:“作业不写,一天到晚在外变边跑暴。” 2、“桥脚拨手”意为笨手笨脚。如:“桥脚拨手的就不要来添麻烦了”。 3、“不得下台咯”不得了,自以为了不起了。如:“让着你一点,你还不得下台咯”。 4“铲尖夺石”喜欢在别人面前显露本事,好多管闲事的人,也可形容插手做事。如:“他就是个铲尖夺石的小人” 5、“窝利抱肚子”意为吃了就只会拉的人,用来形容好吃懒做的人。如:“做一个整天天窩利抱肚子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6、“假吧意思”意为假惺惺。如:“不要假吧意思的来讨好我。” 7、“搞刨咯”形容做事不作好准备或不经过思考。如:“这种结果还不是因为你搞刨咯造成的。”

农业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内容

农业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在农业社会里形成的,无不带有农业文化的特征。在最近几年的文化讨论中,人们似乎忽视了这个问题,在种种的文化热中,农业文化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同农业文化的地位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的。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缺少对农业文化的认识,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困难的。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已浸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其精华部分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不可避免的要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追求,高度哲理化的政治之道,以伦理为本位的政治规范,重视治术与策论的政治经验积累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倾向。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凝聚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首倡的“大一统”思想,在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过程中,始终起到特殊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二千多年中,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 经济形态是一切文化产生的根源,中国传统行为文化正是封建农业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产物。儒家、道家、墨家所倡导的行为文化尽管种类繁多,却无一不受到农业经济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才产生了中国特有的行为文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 模式 摘要:生态话语分析反映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及物性分析为主,但相关分析对小句的生态语义取向分类有待细化,已有的生态话语分析也较少关注教育语篇。针对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结合及物模式与作格模式,细化过程类型与参与者角色,并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探讨不同过程的语义生态取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展示该模式的应用,揭示教育语篇中蕴含的生态观,并为教学实践中的生态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及物性分析;教育语篇;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法

1、引言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范俊军,2005;韩军,2013;黄国文,2016a),是涉及语言和生态关系的所有研究总称(Fill&Mǜ hlhusler,2001;Fill&Penz,2018)。在生态语言学领域,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其中,豪根模式又称语言的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关注语言多样性、语言接触、濒危语言等,认为语言生态学要研究的是“任何特定的语言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Haugen,1972:57),并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因此被称为隐喻模式。韩礼德模式关注语言对生态的影响,即“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Halliday,2007:14),强调语言在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视语言为干预社会实践的方式,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黄国文,2016a;何伟魏榕,2018a)。 从豪根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学至今,生态语言学已初步形成了核心的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何伟魏榕,2018a)。研究主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语言政策和规划、语篇分析、语言教学等(Chen,2016)。其中,韩礼德模式下的生态话语分析偏重及物性分析,但相关语义分类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生态话语分析也较少关注教育语篇。基于这一考虑,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