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2课时).

《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2课时).
《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2课时).

《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本文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作者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建立分论点的方法,把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责任感对人的重要性,体会孔子、曾子、孟子关于人生苦乐的见解。(二)教学建议

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及训练;文章论证思路严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围绕“责任”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三)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

1、领会文中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苦乐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文中阐述的人生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提问:在生活中你认为最快乐的是什么?最痛苦的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新课:作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二、简介作者,明确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曾和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其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一)、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朗读时适时引导学生标注课文关键字词,并做适当积累。

1、关键字读音: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2、重点词语的解释:

莫若:不如。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二)、解析课题,感知大意。

1、大家已经朗读了课文,我们来看看发现课文标题有何特点?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讨论:是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讨论:很好,引人注目。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把课文标题改成“苦与乐”可以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与“最乐”的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合作探究,理解论点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3、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4、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理解的要点: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担负未尽的责任。最大的快乐是尽了应尽的责任。

第2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3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们没有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4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课时作业设计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快乐又是什么?

解题思路:紧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可以从文中把握设问句来体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解析: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联系你的实际说说你的责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有尽责体会到快乐的经历吗?

答题要点:要联系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的角色来体会身上担负的责任。列举生活中的经历要做到要素完整,内容具体。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谈“最苦”。

(一)研读第1、2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二)精读第3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最苦与最乐》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同学们喜欢我上课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三、课文朗读:《出示课件》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契(qì)约揽(lǎn)悲天悯(mǐn)人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3.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分析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结构:《出示课件》 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如何?而不能如何? 进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A.(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B.(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C.(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分析课文: 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出示课件》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出示课件》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最苦与最乐》原创同步练习(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契约音:义: 2.恩惠音:义: 3.悲天悯人音:义: 4.卸却音:义: 5.如释重负音:义: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对错 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教案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永久的生命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本文是严文井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富有哲理,鲜明生动, 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有改动。本文是罗素为自传作的序言。罗素才学非凡,尤其在哲学、数学、逻辑学方面造 诣颇深。罗素一生都在不断求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 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

【臼齿】磨牙的通称。 【盲肠】大肠的一段,上接回肠,下连结肠,下端有阑尾。 【兴味】兴趣。 【洗涤】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遗留】(以前的事物或现象)继续存在;(过去)留下来。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卑微】地位低下。【牛犊】小牛。也叫牛犊子。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疲倦】疲乏;困倦。【消逝】消失。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威势】威力和气势。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濒临】紧接,临近。【俯瞰】俯视。 【缩影】指同一类型的人或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事物复杂深奥,难以揣度。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教学过程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人类的生命却是永久的,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最苦与最乐练习题及答案

最苦与最乐练习题及答 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11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模拟试题】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缠着()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讹诈() 斟酌()娓娓动听()时髦()河堤() 2. 辨字组词。 惠()慧()契()擎() 缆()揽()陪()赔() 毫()豪() 3. 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 (2)达观: (3)心安理得: (4)悲天悯人: 4.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2)“任重而道远。”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从到。 论点: 第二段:从到。 论点: 第三段:从到。 论点: 三个论点间的关系: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2、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为什么说生命就是“奇迹”? 因为生命的消逝是暂时的,而不朽却是永久的。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 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

七年级语文下册《15 最苦与最乐 练习(1)》 含答案

15 最苦与最乐练习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 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 2.解释下列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 心安理得: 海阔天空: ①失意:不得志。②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③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④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⑤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6)契约:旧社会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等。 (7)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8)死而后已: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 (9)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10)心安理得:事情做得合理,对己对人都是很坦然。 (11)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3.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7.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10《散文两篇》教案

10.《散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技能目标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走向高考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平实叙事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和我们一起走进情感世界] 一.新课导入 有位同学曾经问我:“老师,你的家在哪儿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居然把我问住了,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人人都有家,而我的家呢,是曾经和父母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的那个家?还是有了工作现在一个人居住的地方?或是未来我所憧憬的那个家?同学们,“家”是什么?你心中的家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94岁的老人笔下的那个“家”。翻开66页,默读冰心老人的另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我的家在哪里冰心] (学生默读) 二.课文分析 师:通过阅读文章,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 生1: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对了,就是这一点题之句。冰心94岁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对家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全体:梦,做了一个梦。 师: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巧妙构思。这一切是从老人的梦境里幻化出来的。奇怪了,为什么在梦里找到了这个答案?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全体: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师:有时梦是不会撒谎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梦里“暴露”与“揭发”的往往是他寄情最深的东西,唤起他潜藏在心底的美好感情。冰心先生漂泊了一生、走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用她的话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

七年级语文下册《15 《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含答案

15 《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作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号任公,别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契.约讹诈 ..弄巧成拙. ..斟酌 3、解释下列词语。 契约恩惠悲天悯人卸却 4、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①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 ②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如释重负:_______ 6、下列词语中加划线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洗濯(zhuó)酝酿(n iànɡ)踉踉跄跄(liànɡ)获益匪浅(fěi) B.霎时(shà)猝然(cuì)头晕目眩(xuàn)忍俊不禁(jìn) C.贮满(chù)滑稽(jī)春华秋实(huá)随声附和(hé) D.雏形(chú)磅礴(bó)玲珑剔透(tì)苦心孤诣(zhǐ)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喧腾蹂躏海枯石滥慧心未泯 B.喑哑眩耀芊芊细草瘦骨嶙峋 C.奢望弥漫心旷神怡窸窣作响 D.静谧虐杀闲情逸至轻飞曼舞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茶,滚滚红尘中偶尔的一颗散淡的心。

同题散文两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佃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篇议论性文章,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推而广之,去略读很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论说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1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论说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2

收集资料,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一、作者介绍导入(布置预习,请学生介绍,老师点评):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3

最苦与最乐练习题及答案

11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模拟试题】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缠着()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讹诈()斟酌()娓娓动听()时髦()河堤() 2. 辨字组词。 惠()慧()契()擎() 缆()揽()陪()赔() 毫()豪() 3. 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 (2)达观: (3)心安理得: (4)悲天悯人: 4.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2)“任重而道远。”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从到。 论点: 第二段:从到。 论点: 第三段:从到。 论点: 三个论点间的关系: 8. 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9.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 二. 强化阅读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

八年级语文上册15-散文二篇优秀教学设计

15 散文二篇 课题散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 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 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2.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课 前预习作者 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 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 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 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 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

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 观情绪。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略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 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读准字音兴.味(xìnɡ)洗涤.(dí)卑微.(wēi)土壤.(rǎnɡ)牛犊.(dú)茸.毛(rónɡ)消逝.(shì)繁.殖(fán)蔓.延(màn)凋.谢(diāo)遏.制(è)濒.临(bīn)俯瞰.(kàn)深渊.(yuān)星辰.(chén) 辨清字形殖(zhí)繁殖蹦(bènɡ)蹦跳值(zhí)值日崩(bēnɡ)崩溃植(zhí)植树绷(bēnɡ)绷带 理解词语卑微:地位低下。 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兴味:兴趣。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遏制:制止,控制。 臼齿:牙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一个。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牛犊:小牛。 洗涤:冲荡;清洗。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飓风:最初只指加勒比海的热带气旋;后来又可指任何具有狂风的热带气旋。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最苦与最乐》公开 课教案

《最苦与最乐》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同学们喜欢我上课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三、课文朗读:《出示课件》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契(qì)约揽(lǎn)悲天悯(mǐn)人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3.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分析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结构:《出示课件》

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如何?而不能如何? 进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A.(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B.(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C.(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分析课文: 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出示课件》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出示课件》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出示课件》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15、《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15、《最苦与最乐》(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略读文章,把握观点; 2. 理解“责任”,树立“责任感”; 3.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酌情取舍)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三要素; 2.略读文章,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责任”,树立“责任感”; 2.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梁启超(1873—1929),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

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8岁学为文,9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中国近代是一个中西交汇、新旧杂糅的历史转折时期,时代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要求。梁启超在政治、文学、思想、学术等领域的显著功绩,使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字词过关(详见课件) 四、初识“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

最苦与最乐阅读练习及答案演示教学

最苦与最乐阅读练习 及答案

关于《最苦与最乐》的阅读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8分)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简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

《散文二篇》名师教案

《散文二篇》教案 主备课人: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文章的内容。 (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体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探讨体会富含哲理的文句,以合作探究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 教学过程: 永久的生命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茸 róng 毛蔓màn 延凋diāo 谢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洗涤:洗。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3.(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①“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②“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4)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因此,我们认为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等恶势力就是那些“暴君们”,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我们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会凝结成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表现了作者革命热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 (5)人活着,就要创造自身的价值,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不朽。从重复的“不断”一词可体会作者的这种对生命的期许。 3.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讨。 4.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中“却”字,可见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生命自身神奇”“生命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而且逐渐增强, 1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