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解说词创作之我见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之我见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之我见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之我见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范凯 271021

摘要:

画面和镜头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生命,而解说词则是其灵魂。即使不看纪录片,从听觉上它也应是主题统一、结构严谨、叙事清楚、说理充分的。因而,读起来仍会增长知识、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立足画面、重视采访、情真意切、推敲文字是写好纪录片解说词的可循方法。

关键词: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技巧

一、引言

当我们在欣赏专题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时候,不仅会被其中所展现的气势磅礴、多彩瑰丽的长江景色所震撼,同样会被片中资料翔实、感情充沛、悦耳动听的配音所吸引;在我们观看人文纪录片《藏北人家》的时候,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雪域高原天高气爽的盖世风光,也不仅仅是藏族同胞世外桃源般的雅淡生活,还有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字字珠玑的解说词;在我们观摩人物纪录片《雕刻家刘焕章》的时候,我们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有镜头如何摄制、场景如何过渡、音乐如何选配、采访如何调度,也领会到了解说词如何撰写才能更好的配合镜头语言、体现人物性格、深化全片主题,尤其是本片结尾处短短一句解说词(那么,雕刻家刘焕章到底在不在家呢你听……)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意境的作用,和雕刻木头的同期音响相映成辉,别有一番风味,为作品增色良多、加分不少。那么,到底什么是解说词怎么写作解说词或者说,在给一部纪录片写配解说词的时候,有哪些原则或技巧是需要注意和遵循的呢

二、什么是解说词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叙说,以及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感受和领悟的作用。

解说词是纪录片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它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

对纪实作品中风光的连缀、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意境的烘托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西藏的诱惑》让观众对藏北高原的独特风光有了一个直观接触的机会;曾经震撼业界的大型纪录片《大国的崛起》则对工业革命以来各大强国的中兴历史和侵略行径进行清晰地梳理;《雕刻家刘焕章》则让观者感受到主人公艺术世界的超然、人生追求的高远、创作过程的执著;《舌尖上的中国》则通过朗朗上口、饱含真情的解说让普天下的中国人感受到每一道华夏美食背后丰厚练达、蕴藉无穷的人情。

三、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作为一种用视听语言和声画手段来叙事说明的影视片种,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和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写作不同,因为它最终要和纪录片的画面融合,形成既诉诸于视觉又着力于听觉的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其写作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和技巧:

(一)立足画面、表现画面

影视艺术的本体语言是画面语言,但声音同样是其重要一翼。作为声音元素的一个分支,解说词应该服务于画面,并且与其相辅相成、相互映衬。有太多的案例可以证明,优秀的解说词不仅可以解释和补充纪录片画面所要表达的信息,甚至可以开拓其思想和艺术境界,产生蕴藉无穷、绕梁三尺的审美快感。

“大澳是香港观赏日落最好的地方,在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一席余味无穷的解说让观众的眼眶都湿润了。配合着生活化的画面、抒情化的音乐,虾酱作坊老板娘郭少芬女士对故去丈夫的思念、对传统美食式微的慨叹也如这落日余晖般愈加感伤。无独有偶,这一集的最后这样讲到:“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不仅点明“时间的味道”这个贯穿全片的主题,而且将美食的色香味和人情的真善美有机结合起来,真情暖人心,传递正能量。

(二)重视采访、体验生活

纪录片是真实地纪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节目形态。所以,创作者只有深入表现对象的生活,体验和调研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领悟和探索

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心路历程,才能在提炼解说词的时候做到知根知底、有理有据。反之,如果纪录片编导陌生和疏离于主人公的生活,没有与他们进行交心和恳谈,写出来的解说词肯定也是冷言冷语、寡淡无味甚至是谬误百出的。

中国纪录片巨匠张以庆的代表作《舟舟的世界》最后的成片只有50分钟,但创作团队却历时10 个月跟踪记录了智障儿舟舟的生活轨迹,拍了足足2100分钟的素材,难怪张以庆慨叹“拍纪录片像跑马拉松”。但是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才有了获奖无数、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成就了既丰厚翔实又含蓄幽默的解说词风格。

(三)情真意切、追求共鸣

)

作为纪实作品,情感的真实与独特是纪录片的真正生命所在。但有的纪录片流于事实的复述和资料的介绍,缺乏创作者鲜明的态度和立场,也就难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联想,更谈不上产生认同和震撼心灵,也就难谈是一部好作品。因此,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任务。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一段深入走心的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更加明白晓畅地领悟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更直接地表达创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编导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和同情心。

以纪录片《回音》为例,本片在感叹深山农民的旧观念时,连续运用了三个镜头:(摇)农家院落、(中景)槽上正在吃料的牲口、(摇)挂在窗台上的劳动工具。如果没有解说,画面意义很模糊。但富有韵律、感情蕴藉的解说给画面带来了生机:“还是那坨坨山,还是那片塬。不变模样的柴禾院,不成气候的庄户汉!”这段朗朗上口的文字,让观者在含义不清的镜头组合里真实地体会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感叹同情于三晋大地落后闭塞的自然环境、怒其不争于陕北汉子安于现状的执拗秉性、寄望期待于晋陇大地奋发图强的美好明天。正是编导把自己的真挚感情寄托在解说词里,才让整部片子焕发出更加人性化、思辨性、历史感的多样色彩。

(四)推敲文字、擅用修辞

虽然不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但是在解说词的写作中还是

需要有唐朝诗人贾岛对于“僧敲(推)月下门”这句诗到底是用“推”还是用“敲”的斟酌和掂量,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生动、可听性强,与画面的结合也能更加紧密和谐。另外,纪录片可以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在解说词的写作中借用比喻、对比、排比、对偶、通感、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其更加活泼形象、趣味横生。

“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厨房的秘密》开始的解说词便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内容预告,告知观众作品要讲关于厨房的这些秘密,而且用疑问句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对照联想到自家厨房的奥妙和秘笈,让食客和美食家们饶有趣味的密切关注这一集。

四、结语

在纪录片中,完成故事的讲述、主题的表达、意境的升华、细节的展现的不仅仅是精美到位的镜头、真实细致的采访、动人贴切的配乐,解说词撰写地是否恰当、朗诵地是否真情、剪辑地是否贴合,都事关全片的成功与否。可以说,解说词是否完美是衡量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的一把很重要的标尺!但凡优秀的纪录片,它们的解说词都能给观众以知识的增进、情操的陶冶、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徐舫州.电视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菊华.广播电视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第1集:《使者》 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2集:《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3集:《驿站》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4集:《根脉》 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5集:《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6集:《丝路》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7集:《敦煌》 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第8集:《会盟》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本集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9集:《苍生》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10集:《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河西走廊之一 使者

8集大型纪录片——路遥——解说词

8集大型纪录片《路遥》解说词 【导读:作家路遥,是永远值得我们记忆的。陕西作家尚飞鹏撰稿,路遥的弟弟王天笑监制的8集大型纪录片浮出水面,特转发这部纪录片解说词,以示我对路遥深切的怀念。】 第一集黄土 【本集提示:从路遥出生到离开王家堡的这一段童年时期,展开叙述路遥的出生地——陕北 陕北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的体现;包括具体与路遥生命和生存有关的渊源以及黄河、无定河、王家堡和郭家沟的小河。山川地貌、剪纸、腰鼓、民歌、民谣、谚语等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人文精神。 (采访对象:路遥的家人、父母、天笑、黄土文化专家、陕北艺术家)】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对于中华民族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这一天,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就在这一年的两个月之后,十二月三日,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父亲给他起了个乳名叫卫儿。 路遥的出生地陕北是一块贫瘠而广阔的土地,也是黄土高原的腹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古代战争的主战场,北靠内蒙,西接宁夏,向南是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大地,东临黄河与隔岸的山西省遥遥相望,著名的黄河大峡谷从天而降。 陕北在历史上属少数民族杂居区域,在这块不足一千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创造了很多奇迹,黄帝陵就坐落在这块土地上,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是陕北大地的骄傲,蒙汉人民在这里建立了永久的友谊,蒙古族的人民英雄成吉思汗,对这块土地的影响也十分广泛。 路遥在读小学前一直是没有名字的,直到一九五八年上四年制小学一年级时,才起名为“王卫国”,含保家卫国之意,卫儿才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 路遥这个名字是他开始写作,立志成为一个作家的时候起的笔名,当然是路遥知马力的路遥,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名字,三十多年后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响亮而流传久远的符号。 路遥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母先后生了八个子女,路遥在王家堡村生活到一九五七年的冬天,度过了他苦难童年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历史的记录片

中国史话,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史话》节目系科教频道特为暑期特别制作的大型历史题材系列片。《中国史话》——以时间为线,讲述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国史。《中国史话》上溯五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初始,下至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期民族危亡、奋发自强的五四运动,按照编年史的时间顺序,围绕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细节展示,浩浩荡荡地为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一套生动的普及性的历史知识电视文献。 中国史话共38集,每集47分钟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212623725.html,/playlist_show/id_372250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2623725.html,/playlist/id/6 944963/ 百年中国是中央电视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献礼片、全片共五十二集,三百六十二期,每期五分钟,约一千八百分钟。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其篇幅之宏伟,资料之丰富,视点之独到在电视界中也属史无前例. 本片的主题:通过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回顾,反映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史. 本片的风格追求: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立体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在历史中发现诗意,追求可触摸的历史。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212623725.html,/playlist_show/id_3421980.html 土豆上没找到 复兴之路,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 第一集: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 内容概要: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1949年 内容概要: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1976年 内容概要: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1992年 内容概要: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2002年 内容概要: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2007年 内容概要: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2623725.html,/playlist_show/id_237823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2623725.html,/playlist/id/ 6457360/ 汉字五千年,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通过生动展示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讴歌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汉字五千年》于2009年1月28日至31日15:10,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播出,每天两集,每集50分钟。第一集:人类奇葩。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第二集:高天长河。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第三集:霞光万道。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第四集:华夏心灵。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第五集:翰墨情怀。本集表现由汉字书写而演化出的书法艺术,并通过描述历代书法家不同的身世、命运,探讨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大明宫纪录片解说词

纪录片《大明宫》解说词 梦回唐朝大明宫 CCTV10 探索.发现《大明宫》系列专题解说词 一、盛世气象的大明宫 西安,一个充满了传奇和荣耀的城市。在这个城市的北部,有一个大型遗址。它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群,大小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4个紫禁城,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 这就是大唐帝国的皇宫——大明宫。一千三百多年前,长安是大唐的都城,长安城中的大明宫,是世界上最耀眼的宫殿。这里不仅蕴藏着一个帝国湮没已久的秘密,也铭刻着整整一个时代的记忆…… 1956年,在西安铁路学校的修建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的文字表明,这里是一个叫含光殿的宫殿和马球场遗址,据史书记载,含光殿的隔壁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代大明宫。历经半个世纪的发掘调查,这座沉睡在小学校之下、铁道之下、闹市之下,湮没在历史之尘中的传奇宫殿,渐渐显露出其巨大的背影,矗立在世人面前。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大明宫不但代表了唐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还是唐王朝繁荣鼎盛的象征。 大明宫的范围很大,东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位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整座宫殿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是唐大明宫的正南门,享有“盛唐第一门”之誉。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考古学家确证了丹凤门有5条门道,整个丹凤门东西长达二百米,可见当初丹凤门气势恢弘。 大明宫第一正殿: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极殿相似,它与丹凤门配合是举行“外朝”的地方,每至元正、冬至,皇帝则临此殿听政和举行朝会。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当时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大明宫里的皇帝办公室:宣政殿。 宣政殿是皇帝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之处。殿前东西则,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这里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 唐朝皇帝的日常办公室:紫宸殿。 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 大明宫的国宴厅:麟德殿。 麟德殿是皇帝举行宫廷宴会、观看乐舞表演、会见来使的主要场所。史载在麟德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公司的力量解说词-全

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令世人震惊。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公司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公司改变社会秩序、影响制度建设。但同时,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作为开篇,本集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城邦,从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到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用一个个穿越历史和现实的公司的故事,提出了本片试图探讨的一系列问题:公司是什么?公司从哪里来?公司与市场经济有怎样的关系?是功,是过,公司如何改变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1858年4月10日,泰晤士河畔耸立起一座95米高的新建筑,里面安置着当时英国最大的一座钟,重达15吨,分针长度超过4米,大笨钟后来被视为英国的重要象征,而最初它的出现,则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标准时。在此之前,各地的时钟是根据太阳运行各自调整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刚刚出现的铁路公司挑战了千年不变的自然法则,因为,如果每个镇都按照太阳照过各自教堂塔尖的位置来校准时间,火车的运营将错乱不堪,所以随着铁路的蔓延,人们无法再跟着上帝转了,在幅员广阔的美国,对标准时的要求更加迫切。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改变这一切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科学本身,而是一个叫作公司的组织。当然,被公司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时间,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种种成就,纷纷写下公司之名,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一集公司!公司! 这是一个普通的城市的早晨,这个人是你、是我、是我们,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身边的公司浑然不觉,因为一切都已经像呼吸那样自然,但是,一旦没有了空气,我们就会知道,真空中是无法生存的。2009年时,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解决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世界上有16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比不上沃尔玛公司,全球最大的10个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 “公司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公司也是十分重要的促进者”,“过去被雇用,我们获得生活所需的费用,成就自己的人生,养活自己的家人,这些钱是从公司那里获得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产生的”,“公司是一个过程,所有的国家都要用到它”。 世界上每天都有公司开张,每天都有公司倒闭,每天都有不同的公司上演着生死沉浮的故事,时至今日,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办公司早已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大约有260万家公司在英国登记注册,每年成立的新公司超过35万个,英国对公司注册的限制很少,股本金额甚至可以低至1英镑,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立公司”,“在美国注册公司很简单,不需要任何钱,一天之内就可以创立一家公司,你只需说:我要开一家公司,这是公司的名字。” 当我们享受产品或是服务的时候,找工作或是创业的时候,抱怨老板或是与同事竞争的时候,公司就在我们身边。NBA是一种篮球比赛,也是一个公司,每一次完美的对决,都会转化成合约和钱,公司能将一个人,甚至一双拳头、一只脚,包装成明码标价的商品;这是世界上最华丽的声音,这也是一门财源滚滚的好生意,公司能让形而上的艺术待价而沽,把最高贵的精神享受换算成一个具体的数字;这是一次国事访问,这也是一次商务谈判,总

最美行知校园解说词

行知校园文化解说词 序: 欢迎大家来到苏北农村,来到邳州、睢宁和铜山三县交界的邳南边陲小镇,来到这个偏远的农村中心小学——占城镇中心小学。 这所学校虽没有城区学校那般规模宏大,却也在农村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循行知路、践行知魂、育行知人”,扎根乡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爱无私。草根教育,默默无闻,心系孩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不正是行知思想的集中体现吗? “秉承历史、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立德树人、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特色校园”的建设目标,“崇德治校、质量立校、陶研强校、特色兴校”的战略目标,何尝又不是深入践行着陶先生的办学理念?! 多年行知思想的浸润,丰厚了学校“行知文化”的内涵,如今,在占小,以人为本——墙壁会说话,花草也劝学,国学经典诗墨飘香,学生齐贤而思、教师诲人不倦,弘扬着行知大教育的思想理念。在占小,以石为基——传承文化、述说故事、呵护生命,做人诚实、做事务实、为学惜时、意若磐石,已成品质,践行着行知“教育”的精神。在占小,以绳为媒——以绳健体、以绳增智、以绳促德、以绳创美,实现着培养“团结、创新”的人才队伍为目标的行知教育理想。 “循绳墨、崇笃行”的砺志校训,“严、勤、实、美”的务实校风,以“传承、规范、团结、创新”的绳文化内涵为校园特色文化积淀,一个朝气蓬勃、魅力无限的现代化小学正在“学陶、师陶”的阳光大道长昂首阔步。 整体布局: 俯瞰占小,恢弘大器,一路双区,界限分明,三楼四园,环境优雅,一条条蜿蜒小路,一个个文化草坪,花香、景美、人杰、地灵。 远望占小,校园色彩,格调以黄色为主。黄色,一为土色,代表着扎根农村乡土教育,脚踏实地专心育人;二为肤色,传承中华文明,做龙的传人;三为金色,代表着辉煌与成功,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辅助颜色五颜六色代表着缤纷亮丽的少年时光。 走进占小,一座明正桥连接着行知大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树立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为实现“家国

百年中国纪录片全集-百年中国经典散文

百年中国纪录片全集|百年中国经典散文 百年中国经典散文一 中国梦 有人说梦想是一种对未来的奢望,也有人说梦想是不现实的,但我却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认只有先有了梦想,我们才有实现它的可能,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么就更别提去怎样做了! 中国梦,一个承载了十四亿华夏子孙的梦,中国梦,展现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高远的志向,中国梦,激起了我们中华儿女“强国富民”的梦。 生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有自己的一份中国梦,那就是,“复兴中国古文化,创建世界一流教学”这个梦何尝不是每一位中国学生的梦啊!假如有一天我们的“清华,北大”成为世界的顶尖学校,那么我们每个中国学生不用出国留学,就可以享受世界最好的教育水平,难道这不值得骄傲吗? 中国的古文化,有着5000年的历史,承载了无数哲学家的一生,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不可以像“英语”一样流传于世界那?假如有一天,华夏文明传向世界,那么我们生为华夏子孙,难道不会为了文化的复兴感到自豪吗? 这些梦想一代代的有人去试着完成,终于“中国梦”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肩负了这样的使命,那就让我们去将中华文化

播撒向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的内涵。 有人会问,这样远大的国之梦与我们当今生活有什么关系那?我可以坚决的回答“生为中国人,祖国屹立在世界上,我们就屹立在世界上,祖国强大,我们就无比的自豪” 中国梦并不遥远,它承载了十四亿中华儿女的梦,那么终将由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去完成! 百年中国经典散文二 空山鸟语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 你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

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兴起的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20世纪末,随着新历史主义思潮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更多的西方纪录片工作者转向编年史纪录片的制作,纪录片界出现了偏重于回顾历史的“新纪录电影”潮流。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思潮引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中国文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在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书写各种“家族史”、“村落史”、“心史情史”和“野史秘史”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及“重构”、“戏说”、“调侃”和“解构”历史的影视剧,在文艺批评界,则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重写文学史”和“重写电影史”运动。作为一种以历史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中国当代文献纪录片在创作实践中已经常采用新历史主义的某些叙事策略,但是因为文献纪录片本身的复杂性和中国特色文献纪录片的特殊性,所以在理论上,学界还极少有人论及新历史主义思潮与中国当代文献纪录片的关联。 文献纪录片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而是发源于苏联的一种纪录片样式。文献纪录片在西方通常被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 film),意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提到,早在1921年前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就通过对新闻片的剪辑制作了历史长片《内战史》。美国电影史学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文献 纪录片是苏联电影工作者艾瑟?苏勃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的一种纪录片类型,其完成于1926年的影片《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是世界文献纪录片的开端。中国纪录片学者单万里认为,1927年黎民伟完成的影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是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端,如果以此为起点,中国的文献纪录片迄今已走过了80年不平凡的历史。 大历史,小细节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流其实是那些主题先行,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根据解说词去搜集影像资料或拍摄画面的专题片的方式,其创作视角大多采取居高临下的俯视,创作素材也基本来源于官方文献或正史档案,而新历史主义的叙事对历史题材的兴趣却全然不同,新历史主义“尤其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逸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历史的这些方面在‘创造性’的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诗学的’”。在“诗学的”意义上对待史料促使中国文献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发生了重要转向,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从宏大叙事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就是这一转向的具体体现。 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片是中国特色文献片的主要片种,主要内容涉及重大节日、重大事 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 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张 宗 伟 Arts criticism 27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在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从屈辱到自豪,从贫弱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从专制到民主,从分裂到统一,心情也从沉重到舒缓然后一种自豪油然而起。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被外国列强入侵分割领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神州大地哀鸿遍野,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一片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中国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五”成功升天、世博会将在中国举行、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世界的神经,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这部纪录片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意义。看完整部视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的充满风雨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要富强要强大,必须要有超出世人的卓越眼光,有承担一切责任的勇士,有敢于人先的领头羊,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必须抛弃腐朽落后的思想,敢于创新,与外界交流,团结一心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每一步都十分之不易。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次谈判当中占到便宜,这一路走来,实在是太艰苦了。纵

观前半世纪历史,让我明白,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有这样的人,他们实事求是,拥有正确的坚定的信念,用于破除旧思想,敢于创新,承担自己的责任。事实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里。 百年沧桑,再看今日的中国,已毅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不是个受人欺凌,任人摆布,胆小怕事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为生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自豪骄傲。加油吧!中国。

10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10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第一集)(解说词) 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令世人震惊。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公司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公司改变社会秩序、影响制度建设。但同时,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作为开篇,本集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城邦,从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到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用一个个穿越历史和现实的公司的故事,提出了本片试图探讨的一系列问题:公司是什么?公司从哪里来?公司与市场经济有怎样的关系?是功,是过,公司如何改变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1858年4月10日,泰晤士河畔耸立起一座95米高的新建筑,里面安置着当时英国最大的一座钟,重达15吨,分针长度超过4米,大笨钟后来被视为英国的重要象征,而最初它的出现,则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标准时。在此之前,各地的时钟是根据太阳运行各自调整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刚刚出现的铁路公司挑战了千年不变的自然法则,因为,如果每个镇都按照太阳照过各自教堂塔尖的位置来校准时间,火车的运营将错乱不堪,所以随着铁路的蔓延,人们无法再跟着上帝转了,在幅员广阔的美国,对标准时的要求更加迫切。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改变这一切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科学本身,而是一个叫作公司的组织。当然,被公司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时间,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

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种种成就,纷纷写下公司之名,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一集公司!公司! 这是一个普通的城市的早晨,这个人是你、是我、是我们,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身边的公司浑然不觉,因为一切都已经像呼吸那样自然,但是,一旦没有了空气,我们就会知道,真空中是无法生存的。2009年时,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解决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世界上有16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比不上沃尔玛公司,全球最大的10个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 “公司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公司也是十分重要的促进者”,“过去被雇用,我们获得生活所需的费用,成就自己的人生,养活自己的家人,这些钱是从公司那里获得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产生的”,“公司是一个过程,所有的国家都要用到它”。 世界上每天都有公司开张,每天都有公司倒闭,每天都有不同的公司上演着

《电视记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

《广电节目策划》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广电节目策划课程编号:23082020 课程总学时:36 实验学时数:16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1 实验项目数:5 一、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部分的演练学习,让学生根据记录片的基本特点、分类和规律,熟悉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步骤;掌握电视记录片选题与策划的基本技能;掌握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巧;学会正确的分析与解剖电视纪录片制作的相关技术与管理艺术。本实验课程将使学生能够了解电视记录片节目的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参与电视记录片的制作实务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电视记录片的创作能力。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并熟悉电视摄像与编辑的基本技能。二、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学时分配实验场所影视制作做一份电视记影片调研与学会做电视片市场1号实验1 录片现状调研

3 学时分析调研与分析室与分析报告影视制作完成一个电视影片选题与掌握电视纪录片选1号实验2 记录片选题与6 学时策划题的基本技巧室策划学会与掌握电视纪户外记录影片拍拍摄一部电视 3 录片拍摄的技能与9 学时摄记录片技巧 学会与掌握电视纪影视制作记录影片编编辑所拍摄记 4 录片编辑制作的技9 学时 1号实验辑录片能与技巧室影影视制影片评判与电视记录片作掌握电视纪录片评 5 9 学时作1号实解析品评判与解析议标准与方法验室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 11 月。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一)上机实战操作(二)实验作品呈现(三)实验报告呈现评分办法:上机实战操作:期末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电视纪录片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所花时间、熟练程度情况给与相应的成绩,占实验成绩的60%;实验作品呈现:完成三分钟电视短片的摄像,从拍摄技巧、画面构图、主题表现三方面评

《华尔街》(央视大型纪录片)解说词(全)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1~10解说词 第一集资本无眠 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 【主题】 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着世界?13万亿的日交易量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些钱是属于哪些国家、机构和个人,谁在操纵着这些钱?华尔街这张300年编织的“网”,有多广,多深?有多大的力量,又有多么地脆弱? 【序】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和印度君主的国书,率领船队经过70昼夜的艰苦航行,终于发现了陆地,这块被哥伦布坚持认为是印度的大陆,现在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1609年,荷兰商人继续寻找通往富庶中国的航海道路,但犯了与哥伦布同样的错误,他们的商船几经展转,最终驶入了现在的纽约港。 荷兰人给当地印第安人送上了他们不曾见过礼物——美酒,荷兰人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曼哈顿。“曼哈顿”在特拉华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就是“与君同醉的地方”。 华尔街街口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个看上去像是“与君同醉”后的算术公式:24美元x 370年=300亿美元,它记载了曼哈顿发生的第一笔大交易。荷兰人当年用了24美元的饰物,从印第安人那里买下了整个曼哈顿地区,现在仅曼哈顿的华尔街土地价值就达到300 亿美元以上。 其实不仅是土地,这个算术公式在今天的华尔街到处都行得通,华尔街所能聚集的财富甚至是这样的计算方式都无法满足。370年间,曼哈顿从一片荒芜变成了现在的金融森林,它主人也从最初的荷兰人,变成了英国人,又变成了美国人,现在成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 有人说华尔街成就了美国的崛起,从传统农业到传统工业,从现代科技到网络信息,华尔街一直在为美国的强盛铺平道路。也有人把华尔街称作“人类本性堕落的大阴沟”,因为它刺激了人类本性的贪婪和丑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就是华尔街,一直充满是非争议,一直被世人所关注。 【正文】 凌晨,华尔街街道上空无一人,但在迷宫一样的纽交所交易大厅里,150名技术人员正在小心翼翼的检查和测试各种各样的电脑交易系统。 离开市还有7个小时,纽交所第一批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确保每一台机器都能正常运转,每一个程序都不会对交易系统有任何影响是他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仅在纽交所的一个交易大厅里,就有5000台以上的显示器,1万多个电脑终端,1000多种电子系统。 采访:技术人员A 大致内容:只要纽交所存在,我们不会丢掉这份工作,只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要检测的更仔细些,因为那些交易员们经常会把他们的郁闷发泄到我们的工作上。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 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 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 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 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 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 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 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 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要么徘徊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

百年中国

《百年中国》观后感 作为一个理科生,因为对历史了解甚少,历史对于我来说有一种神秘感。但每每想起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不禁会感叹这浩瀚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心不由生出一种自豪感。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如我一般的情怀,但要说起近代史,想起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的历史进程,很多人可能就“另眼相看”了,把它当做是一段充满苦难,不堪回首的屈辱史。今天所看的一百多分钟的纪录片《百年中国》,讲述的就是这一段中国一百年来的充满争议的历史。《百年中国》的开篇把时间轴从1999年拨到1900年,那是一个新世纪,在西方,法国巴黎的万国博览会正在举行,它向人们展示着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而纽约的经济学家用“繁荣的恐慌”来表明北美经济的上升,像有讽刺意味似得,在介绍完西方的手摇电影机后,镜头转向了当时的中国,斑驳不清的影片画面是黑与白的交织,那是一段真实记录的影像画面,清朝末年的男人在狭窄的街巷中走走停停,灰暗的镜头里记录着他们没有生气的脸庞和一成不变的长辫子。在这明显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时的中国与欧洲和北美洲的越拉越远的差距,在统治者还沉醉于国家的地大物博时,殊不知这世界早已不是理想中的样子。落后就要挨打的验证也就是从此刻悄然开始。贯穿纪录片的是清朝末期一位重要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她是固执守旧统治者的代表,我一直认为光绪皇帝就像是慈禧的傀儡,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我印象深刻,主题是女性的启蒙运动,当叙述完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镜头转向中国的却是封建时期缠足陋习,那段时期的清朝女性还是以“三寸金莲”为美,女性的自由被封建礼教和时代的畸形审美所束缚。这样的反差让我想起了今天戴面纱的伊朗妇女和地位低下的印度妇女,不管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民族选择,但这绝对不是正确的,是一种对女性思想和行为的压迫。影片中出现了一位在幼年时期就开始裹小脚的老人家,我忘不了她说她还想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时脸上满满的笑意,就算现在中国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平,女性还是会遭受歧视,受到不平等对待,但事实上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已经获得了比前人更多的自由和幸福。《百年中国》纪录片的开始是现代史与近代史历史画面的交织,跳动的影片画面中有着欢笑有着泪水,有着自豪有着屈辱。而纪录片的结尾是一副太阳升起的画面,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