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鬼形象的注评选论

关于山鬼形象的注评选论
关于山鬼形象的注评选论

关于山鬼形象的注评选论

刘秀秀

(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九歌·山鬼》是《楚辞》研究中的一项难题,尤其关于“山鬼”形象的讨论,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就针对“山鬼”形象与意境的不同理解,以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选择“屈原自喻”、“精怪说”、“神鬼一体论”和由此延伸出来的“巫山神女”之神话原型等主要观点做研究流程之梳理,侧重援引并分析原始文献(或著书原文),以究其艺术魅力和千百年来之被阐释、被研究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山鬼形象历代注评《楚辞·九歌》屈原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屈原:《九歌·山鬼》节选

《九歌·山鬼》是《楚辞》研究中的一项难题,尤其关于“山鬼”形象的讨论,历来说法不一:或谓“山神”(女性山神、男性山神),如汪援、刘梦鹏、马茂元;或谓“人鬼”,如胡文英、王闿运;或谓“怪兽”,如洪兴祖、王夫之;或谓“物妖”,如朱熹、蒋骥;或谓“巫山神女”,如顾成天、陈子展。此外也不断有人将之推源到湘西山中精灵、桃江小山娘娘、君山女神、商于山神、神武罗、南浦美人、九隆仙女、尸女、猿猴……还有臣僚说、降神女巫说、烛阴说、西王母说、酒神说、野人说、小鬼说、农奴说等等。实际上,对“山鬼”之不同理解早在宋代以前就已开始了。朱熹《楚辞辩证》云:“《山鬼》一篇,谬说最多,不可胜辩,而以公子为公子椒者,尤可笑也。”其所谓“以公子为公子椒者”指的是王逸。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在注释《九歌·山鬼》中的“山中人兮芳杜若”一句时说:“山中人,屈原自谓也。”又在“留灵修兮檐忘归”一句注释说:“灵修,谓怀王也。”对“思公子兮徒离忧”一句,他注释说:“公子,谓公子椒也。言己所以怨公子者,以其知己忠信,而不肯达,故我怅然失志而忘归也。”①王逸以“山中人”为“屈原自谓”,遂以“公子”为“公子椒”,开《山鬼》篇“屈原自喻”之传统:

明代汪暖《楚辞集解》认为:“屈子作此,亦借此题以写己之意耳,无关于祀事也。”②

陈第《屈宋古音义》说:“此篇以人况君,以鬼喻己,而为鬼媚人之辞。”③

陈本礼《屈辞精义》也说:“此屈子被放山中,寂寞自写幽怀,岂真为祀鬼设耶?”④近人刘永济先生将《山鬼》篇与《涉江》、《九辩》比较,认为《涉江》和《九辩》中对主人公的描写“与山鬼的处境既同,由境生感之情亦同”,所以他断定“此篇的山鬼,竟是屈原自身的影子”。⑤等等。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下同,不注。

②(明)汪缓:《楚辞集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第137页。

③(明)陈第:《屈宋古音义》[M],新版《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清嘉庆十年(1805)张海鹏辑刊《学津讨原》本。

④(清)陈本礼:《屈辞精义》[M],清嘉庆十七年(1812)衷露轩刻本。

⑤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102—103页。

王逸的注极大程度影响了后世注《九歌》者,以至于五四以前的各家注本基本都遵循《九歌》乃屈原自抒悲怀的论调。其实这是自楚辞开篇之《离骚》而沿袭下来的“古老”主题,司马迁谓“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①至于王逸认为“子,谓山鬼也……言山鬼之貌既姱丽,亦复慕我有善行好姿,故来见其容也。”这就出现了一个纠结难解的局面:一方面提出《山鬼》是写山中女神“山鬼”思慕屈原,另一方面又认为是屈原自己在言志——“留灵修兮憺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君思我兮然疑作”三句中的“灵修”和“君”指怀王,“怨公子兮怅忘归”、“思公子兮徒离忧”中的“公子”指公子椒。难怪此说会遭到大学问家朱熹的嘲讽!

其实宋儒朱熹《楚辞集注》诸作以经史传统注《楚辞》,虽认为王逸之解“尤可笑”,但对于山鬼的痴情乃是屈原忠心的外化之“屈原自喻”说还是作了细致发挥的:“此篇文义最为明白,而说者自泊之。今既章解而句释之矣,又以其托意君臣之间者而言之:则言其被服之芳者,自明其志行之洁也;言其容色之美者,自见其才能之高也;子慕予之善窈窕者,言怀王之始珍己也;折芳馨而遗所思,言持善道而效之君也;处幽重而不见天、路险艰又昼晦者,言见弃远而遭障蔽也;欲留灵修而卒不至者,言未有以致君之痞而俗之改也;知公子之思我而然疑作者,又知君之初未忘我,而卒困于谗也;至于思公子而徒离优,则穷极愁怨,而终不能忘君臣之义也。以是读之,则其它之碎义曲说,无足言矣。”②作为《九歌》中悲剧之最,《山鬼》篇毫无疑问隐含着屈子对楚王的怨恨、对佞臣的鞭挞。《楚辞章句》注释“东风飘兮神灵雨”说“《诗》曰:匪风飘兮。言东风飘然而起,则神灵应之而雨,以言阴阳通感,风雨相和,屈原自伤无和也。”认为此处即是屈原自伤无和的表现。从文本出发明显可以看出,山鬼与“公子约会”当天的天气环境非常诡异:晴空万里,顷刻就风雨大作;不仅“雷填填兮雨冥冥”,还夹杂着“猿啾啾兮又夜鸣”,飒飒的风把落叶吹得萧萧直响。这个环境里有天籁、有地籁,而唯独没有人籁。风雨过后只有山鬼的一声叹息“思公子兮徒离忧”。这是屈原对楚国黑暗现实最沉重的抨击,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失落之情。

(屈原)“言己在深山之中,遭雷电暴雨,猨狖号呼,风木动摇,以言恐惧,失其所也。或曰:雷为诸侯,以兴於君,云雨冥昧,以兴佞臣,猨狖善鸣,以兴谗言,风以喻政,木以喻民,雷填填者,君妄怒也。雨冥冥者,群侫聚也。猨啾啾者,谗夫弄口也。风飒飒者,政烦扰也。木萧萧者,民惊骇也。”(《楚辞补注》)

就论证的系统、全面、充分来看,曹大中先生可以说是山鬼为屈原自喻说的集大成者。他在《山鬼——屈原的自我写照》③一文中,根据王逸在《九歌序》中所说“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认为“《九歌》存在着双层结构,它的表层结构是敬神,但深层结构却是颂君、思君,包含着表白冤情与讽谏两方面的用意”。他分析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及其惯用的写作手法,依据弗洛伊德显梦与隐意的释梦理论,认为屈原存在明显的“恋君情结”,“常常以妻子对丈夫的依恋,来比喻他作为臣子对君王的依恋”,“常常以破裂的夫妻关系,来比喻他与怀王之间破裂的君臣关系”。断定:“《九歌》中所有失恋的女神女鬼,都是屈原的自我写照。”他把屈原自我艺术形象与山鬼作了五个方面的比较,发现这两个形象之间

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②(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45—46页

③《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J],1989年第3期,56—58。

存在同一性,因此认为:“山鬼是屈原的自我写照”,《九歌·山鬼》是“以山鬼的失恋来象征他政治上的失宠”。

近年来,关于“屈原自喻”的论证也有不断更新。但这种解读赋予《九歌》过于沉重的现实意义,一再囿于此说,则诗的“韵外之致”将大打折扣。下面就从《山鬼》篇角色形象的“韵外之致”出发,观几种主要论述:

一、夔、枭阳:艺术上的美丑加工

洪兴祖在《楚辞补注》解题《山鬼》时有过这样一个疑问:“《庄子》曰山有夔,《淮南》曰山出袅阳。楚人所祠,岂此类乎?”这又引发了后世关于山鬼即怪物“夔”或“枭阳”的一系列争论:

南宋醇儒项安世《项氏家说》引《澧阳志》曰:“五通神出屈原《九歌》,今澧之巫祀,呼其父曰太一,其子曰云霄五郎、山魈五郎,即东皇太一、云中君、山鬼之号也。”①朱熹在《楚辞集注》的《山鬼》题下注云:“《国语》曰:木石之怪,夔、罔两。”

清代林云铭《楚辞灯》注曰:“按山鬼即《庄子》所云山有夔之类。如俗所谓山魈是也。”②

夔之为物,习见于典籍,传为一足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名曰夔。”③张衡《东京赋》之“夔”的综注云:“夔,木石之怪,如龙有角,鳞甲光如日月,见则其邑大旱。”枭阳,《山海经·海内南经》曰:“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在后世传说中,二者乃为一物。而山鬼与“夔”之类的联系在其他文献中也常可以找到。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安固县有山鬼,形体如人而一脚,裁长一尺许,好噉盐,伐木人盐辄偷将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犯,犯之即不利也。喜於山涧中取食蟹。”清洪亮吉《山斋访冒鸣茹寿衢两秀才》诗:“书声出户虫不鸣,山鬼一足深宵行。人头鱼身惯窥户,见惯不怪心能平。”尤其早在唐代,以大诗人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明确地指出了“山鬼”即“夔”。清代王夫之也坚持“山鬼”为动物的看法,他在《楚辞通释》中详细解释道:

山鬼,旧说以为夔、袅阳之类,是也。孔子曰:“木石之怪夔、魍魉。”盖依木以蔽

形,或谓之“木客”,或谓之“”,读如霄。今楚人有所谓魈者,抑谓之五显神,巫者缘饰多端,盖其相沿久矣。此盖深山所产之物类,亦胎化而生,非鬼也。以其疑有疑无,谓之鬼耳。方书言其畏蟾蛤。楚俗好鬼,与日星山川同列祀典。而篇中道其娇媚依人之情,盖贱之也。④

洪兴祖、王夫之等人“山鬼为山魈”之说,有大量民间传说皆可为此说之支撑。但后世所谓的“山鬼”与《九歌》之“山鬼”就是否一物?“夔”或“枭阳”无疑都是可怕的凶残山怪,那么它们的丑模样如何与《九歌》中“窈窕”的“山鬼”联系在一起呢?屈原大夫既然托山鬼以抒情,脱胎于“夔”或“枭阳”的形象自然也不能让“爱美”的诗人满意的。胡文英在《山鬼》题下就发出质疑:“或以山鬼为山魈,则又不然。夫屈子挟九死不悔之操,

①《从书集成初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89页。

②(清)林云铭:《楚辞灯》[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挹奎楼刻本,齐鲁书社,1997。

③袁轲:《山海经校注》[M],巴蜀书社出版社,1993,第416页。

④王夫之:《楚辞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43页。

因挫折而乞哀于魑魅魍魉,岂复成其为屈子哉?”①

对此,翻译家孙大雨认为山鬼虽是夔一类的山中精灵,但她不具有夔的骇人面目,她是一位像仙女般美丽的精灵,所以他把《山鬼》篇的题名译成“Hymn on the Mountain Sprite”(山中精灵的赞歌)。郭维森这样说:“山鬼的原始形态,当是夔、枭阳、罔两,也就是山魁之类。然《山鬼》中却经艺术加工成为一位美女形象,并且极具人情,称作山鬼,或亦因其接近于人。”②

二、人、鬼、神的融合

“山鬼”之接近于“人”,自然也就有“人鬼”之说。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许多学者认为《山鬼》篇其实就是对“人鬼”的祭祀。

明代的张京元《删注楚辞》认为:“又注《山鬼》曰:灵修、公子、君、山中人,皆指所祀鬼言。”

清人朱冀认为:“夫鬼属常祀之末,即今郡属厉坛,春秋设祭,祀土谷正神之余,遍及无主群厉,可见此风相沿至今。”

胡文英在《屈骚指掌》中说:“人死曰鬼。……所谓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盖有德位之人,死而主此山之祀者。”

戴震云:“《山鬼》六章,通篇皆为山鬼与己相亲之辞,亦可以山鬼自喻,盖自吊其与山鬼为伍,又自悲其同于山鬼也。”

王闿运《楚辞释》说:“鬼,谓远祖。山者,君象。祀楚先君无庙者也。《易》曰,载鬼一车,《礼》有祷则索鬼祭之。《记》曰,去坛为鬼。”③《广雅·释天》云:“庙、祧、坛、场、鬼,祭先祖也。”《墨子》中提到周文王之“鬼”也属“先祖”类型。但王闿运没有指明“山鬼”的性别。

胡文英、王闻运等人从文字训话的角度进行阐发,并无系统深入的论证的过程。现当代的学者则结合了传统的考据学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等知识,从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闻一多先生在《怎样读九歌》中说:《山鬼》、《国殇》二篇的‘兮’字,译成虚字,不如完全省去更为了当,那里节省虚字的趋势似乎又进了一步。”这从语言形式上说明了《山鬼》与《国殇》有紧密的联系——《山鬼》与《国殇》相联,《国殇》中就有“魂魄毅兮为鬼雄”之句,《九歌》中唯有这两篇提到“鬼”。张元勋先生在《水早病疫则摊于郊祀—论<东君>、<河伯)、<山鬼>、<国疡>》一文中认为,先秦所葬皆在山,山葬为古俗。人死葬于山,故谓其魂曰“山鬼”。“山鬼”之祭其旨在抚鬼、驱鬼。作者从考释“山鬼”二字出发结合对古葬俗的考察,从而断定《山鬼》祭的是“人鬼”而不是“神”。尤其在《九歌十辨》一书中论道:

“《九歌》的《山鬼》本是祭坛上的歌唱,《九歌》的篇次是按照先秦的祭规一丝不苟地排列成章的,当我们的问题讨论到《山鬼》之时,实际上在祭祀的日程上已进入到了一个

①胡文英:《屈骚指掌》[M],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清乾隆五十一年(1768)富芝堂刊《武进胡氏所著书》本,1979。

②郭维森:《屈原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73页。

③(清)王闿运:《楚辞释》[M],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衡阳刊《湘绮楼全书》本。

新的阶段,即祭祀‘人鬼’的阶段,《山鬼》、《国殇》、《礼魂》皆是祭祀人鬼的纪实。《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①

其实最早自明人汪瑗开始,就有“山鬼”即“山神”的“鬼神一体”论说:“谓之山鬼者何也?……盖鬼神通称也,此题曰山鬼,犹曰山神、山灵云耳。”②这也是现代楚辞研究界最为流行的说法。

刘梦鹏《屈子章句》云:“辰沅安洞庭之间,其地多山,故赋其所在以起兴。山鬼,山神也,如《山海经》载诸山神之类。神通谓之鬼。”③

陆侃如先生认为:“《山鬼》是楚人祭祀山神的乐歌。”

马茂元《楚辞选》的解释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曰:“山鬼即山神,称之为鬼,因为不是正神。”④这种看法保留在他主编的成《楚辞集成·楚辞注释·山鬼》中,并作了强调:“山鬼即山神。古籍中,鬼神二字往往连用。”

苏雪林先生也认同此说:“上古鬼、神通作,山鬼即山神”;“至于‘山鬼’,大约是一种山神。楚国多山,祀祭山神,原情理中事。这种山神的祭典,流传至后汉还未断绝。”

⑤其根据是《后汉书·宋钧传》:“凌遒县属庐江郡,故城在庐州慎县南,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以为公妪,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宋令莫敢禁。钧乃下令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苏先生指出:“庐江在战国前属楚国的版图,这当然是楚国传下来的风俗。”她还曾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山鬼”原型是希腊酒神Dionyseus。但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

至于山神何以得“鬼”之名,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史诗》解释说:“我们知道鬼神二字同意,在古书中二字本来常连用……因此,二字在意义上也相通。《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集解引郑注‘人神曰鬼’,《广雅》(《释天》)也说‘物神谓之鬼’。所以汉《郊祀歌》中的‘鬼’字,如《朱明》‘百鬼迪尝’,《天马》‘化若鬼’,其实即是‘神’字(《天马》颜师古注‘言其变化若鬼神’)。那么,《九歌》中的‘山鬼’当即‘山神’,与湘之有君,河之有伯一样,而旧注以鬼怪来解释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了”(103—104页)

窃以为“鬼神一体”说最符合《楚辞》之浪漫飘逸、想象奇崛的文辞风格。诗人流放江南时得见楚地信鬼神好祀的风俗,遂化悲愤忧惧为美丽、动感的言语,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美丽、野性、率真、痴情,“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恰如《诗经》中的大“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山鬼》通篇采用“山鬼”神内心独白的方式,传情达意上细腻委婉、深沉感人,从其精心准备礼物(“折芳馨兮遗所思”),到欣喜赶赴约会、痴心等候,最后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之中“思公子兮徒离忧”……,一言一行皆具灵动的情态与生命活力。

不过这样的解释也越来越不能让人满意——在一些较早和较权威的古籍中,“鬼”、

①张元勋:《九歌十辨》[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182页。

②汪瑗:《楚辞集注》[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第140页。

③《四库存目丛书》[Z],集部,卷二,第253页,济南:齐鲁书社,2001。

④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⑤苏雪林:《屈赋论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95页。

“神”二者的含义还是有区别的,如关于神,诸书言: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说文》)

山川之令,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国语·鲁语》)

山林、山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

神者,天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说苑·修文》)

关于鬼,诸书言:

鬼,人所归为鬼。(《说文》)

鬼之为言归也。(尔雅·释训)

人死曰鬼。(《礼记·祭法》)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为鬼。(《礼记·祭义》)

而且“山鬼”为神,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清人顾成天《九歌解》最早试图将“山鬼”与具体山名联系起来的,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楚襄王游云梦,梦一妇人,名日瑶姬。通篇辞意似指此事。”(《九歌解》),引证具体,指向明确,奠定了山鬼之女性性别的主基调。

三、源起“巫山神女”

从现存资料来看,“巫山神女”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中次七经》云: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蘨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稍后,化为“草”的“女尸”又变为“瑶姬”,并与巫山发生了地域上的联系。如《文选·别赋》李善注引《高唐赋》所记瑶姬之言云(今本无):

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

《文选·高唐赋》李善注也引《襄阳耆旧传》说:

赤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

从时间上来说,《山海经》的成书应在战国时期,早于屈原的《九歌》,也即“巫山神女”的传说在先,而《九歌》“山鬼”的形象在后。大概是作为“巫山神女”的“山鬼”先成为民间祭祀的对象,待到屈原根据楚地民俗创作《九歌》,又对此进行艺术加工,揉进了楚人爱情生活的内容——美丽的山鬼成了性爱女神,成了爱与美的女神。

本世纪以来最具权威性的《楚辞》学家,游国恩、姜亮夫、汤炳正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就此说进行了发挥创造,“山鬼”当为“巫山神女”的意见逐渐被广泛接受。

陈子展《楚辞直解·山鬼》论道:“窃谓初以山鬼为巫山神女者,盖自杜甫始。大历中,公居夔州,出峡至江陵,所作诸诗其第一首《虎衙行》云:巫峡阴森朔汉气,峰峦窈窕溪谷黑。杜鹃不来猿狖鸣,山鬼幽忧霜雪逼。此实初泄《山鬼)之秘。”以为顾成天“始揭出《山鬼》之谜”,郭沫若则“孟晋一步,戮穿《山鬼》谜底”。

姜亮夫先生说:“然以本篇细绎之,则山鬼乃女神。而其所言,则思念公子灵修之事。灵修者,楚人以称其大君之谓也,则山鬼岂亦襄王所梦巫山女神也耶?《高唐赋》托之于梦,此则托之于祠,故高唐可极言男女匹合之事,而此则但歌相思之意,则山鬼为神女之庄严面,而神女为文士笔底之山鬼浪漫面矣。”①

①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九歌·山鬼》[M],华正书局,1974,第263—264页。

马茂元解释道:“象《离骚》、《九章》诸篇,间句用‘兮’字几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不过都用在句尾,是有声而无义的。到了《九歌》,则大大跃进一步。《九歌》中的‘兮’字用在每句中间。……成为一种职责分明的虚字的总替身。”举例说明“兮”字的“代字作用”,接着说:“《九歌》里‘兮’字具有於字作用的最为普遍,如‘捐余袂兮江中’(《湘夫人》)之类的句子不可胜举,与‘采三秀兮於山间’句法相同。如果‘於’照本字解,则和‘兮’字重复。……‘於’古音巫,是同声假借字。……了解‘於山’即‘巫山’,就可以进一步肯定篇中所写的女神就是楚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巫山神女。”①

郭沫若最早对顾成天的提法进行呼应,也最惹人争议:“‘采三秀兮於山间’,於山即巫山。凡楚辞兮字每具有於字作用,如‘於山’非巫山,则於字为累赘。”(见《屈原赋今译》32页注语)关于郭论之不严密性的批评不鲜见。举杨钢在《谈屈原<山鬼>的旨意》一文中的考证为例,他认为“兮”字后的“于”字并非都可省去,“东汉著名楚辞注家王逸早就写有‘委玉质兮于泥涂’、‘虎兕争兮于庭中’的辞句,‘于’字并未因有‘兮’字而省去。‘于’字的省略与否,实与‘兮’字的性质和行文字数的要求相关。《说文》说:‘兮,语所稽也。’”他又借段注指出:“分稽叠韵。稽部曰:‘留止也,语于此少驻也’。”他指出清黄生《字诂》曰:“兮,歌之曳声也……楚辞多曳声于句中……句中则其声必趋数而噍杀。”“‘兮’字在句中其声既数噍杀,无以取其声之长,在要曼声歌唱、抒发从容语气时,便可在‘兮’后添上一音节(如‘于’),使‘兮’语助余声的损耗得到一些补偿。再考《楚辞》含‘兮’的句子,在多数情况下,奇句和偶句字数相同。《山鬼》通篇偶句皆为七言,故奇句为六言者也就加上虚字成为七言了。然则‘采三秀兮于山间’一句所以不作‘采三秀兮山间’,正是为了与下句‘石磊磊兮葛蔓蔓’在节奏上一致。”同时还指出:“‘于’,上古音为影母,是全清的喉音字,而‘巫’字上古音则明母,为次浊的唇音,二字不仅发音方法有别,连声母的发音部位也相距甚远,绝非同声假借字。”②

汤炳正虽不同意郭氏的“于山”即“巫山”的说法,认为“于”字为衍文,但他从诗的内容上考察,认为山鬼与《高唐赋》、《神女赋》中所描写的巫山神女隐约相似,《山鬼》乃是“巫山神女愿荐枕席于先王的神话缩影”。③

三十年孙作云的《九歌山鬼考》对山鬼为巫山神女说的论证最为细密翔实。他从古文字

学上考证,“鬼”、“神”二字意义本来相通。《说文·鬼部》收有一个“”字,字从“鬼”,释为“神”,因此“山鬼”即“山神”。孙氏又证以原始部落“民神杂揉”的风俗,认为祭九歌诸神的主祭者是楚王,《九歌·山鬼》中的“君神杂揉”的描写与宋玉《高唐赋》中的描写相合。而且诗中描述的山鬼的姿容、所居住的地点以及所涉及的“云”、“雨”、“三秀”、“幽重”、“灵修”等事物都与巫山神女的传说相合。加之“人祖”为鬼,“山鬼”和“巫山神女”应同为“楚之先姚”。总结上述论据,孙作云断定“山鬼之山即巫山,山鬼之鬼即巫山神女”。④自此以后,巫山神女说乃成为山鬼原型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并为后来的学者不断阐发。

“巫山神女”说绝对是《九歌·山鬼》篇研究中的一大创获。虽然近年来屡有专题反驳文章,如李延陵《关于“山鬼”——和郭沫若、姜亮夫、马茂元三位先生商榷》、潘啸龙《<

①马茂元《楚辞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107—108页。

②杨钢:《谈屈原<山鬼>的旨意》[J],《文史杂志》1992,(1):13。

③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72页。

④孙作云:《九歌山鬼考》[J],《清华大学学报》,1936年第4期,976—1005。

九歌·山鬼>研究辨疑》等文,实难以撼动这一当今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说法。

由此出发,对于《山鬼》篇内容的解说,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来解读。苏雪林较早提出《九歌》诸篇均表现“人神恋爱”之说,后来当以马茂元、陈子展的“女神失恋”说为代表。

马茂元发挥郭氏之论明确指出:“篇中所写的女神就是楚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巫山神女”;诗中的“子”、“灵修”、“公子”、“君”“都是指山鬼所思念的人”;全诗“所描绘的则是一位女神失恋的悲哀”,“通过她的失恋,表现出一种始终不渝坚贞纯洁的情操”。

陈子展先生更进一步,不仅断然肯定“山鬼”就是《高唐赋》所称帝女瑶姬未行而亡的“巫山神女”,甚至推测诗中那位“慕山鬼者殆与帝女生前有婚约”者;而《山鬼》所表现的,正是这帝女瑶姬与“有婚约”者的生死恋情:“一则未嫁而死,一则待娶而生,生死睽违,永无邂逅。是诚一大悲剧!”①

但无论是“女神失恋”,还是女神与“有婚约”者的“生死睽违”恋情,马、陈之说的前提仍在于必须证明《九歌》所祭“山鬼”必是“巫山神女”。笔者以为,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荡妇发展为《楚辞》中专一、执着的贞女,巫山神女不过是山鬼形象的原型。萧兵的评价甚为中肯:

“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甚为有力,以灵修当楚王,以‘三秀’(灵芝)为神女化身,俱系内证,颇难推翻,山鬼与巫山神女无论在神格、特性,还是在地望、族属上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细审全篇,很难说她们就是一人。”

特别要提及游国恩先生。他亦认同山鬼即“山神”之论,却在“巫山神女”这一大趋势下,反而别开蹊径,提出了“设为山鬼思其山公”说。其《论九歌山川之神》一文论道:“夫《九歌》一篇,祭神之辞耳,今篇中再三致意于拳拳眷媚之情者何哉?曰:此又古人谓山鬼亦有配偶,如河伯之有妇,湘君之有夫人,故作者设为如此之词也。”

并以《后汉书》所记九江太守宋均,禁止浚遒民间为山娶亲之例为证,以为“浚遒本楚故地,其民间娶山之事,必楚人之遗风。”可知“《九歌·山鬼》之词,断为作者故作山鬼思其配偶语气,非慢然而为之也。又浚遒民俗之祠山也,既用山公,又用山岖,则是山神本有男女之分,而《九歌》所祀之鬼之必为女鬼,又可知也。其写缠绵婀娜之情者,岂非古者神民相杂,设为山鬼思其山公(即篇中所屡称之公子),有如生人婚姻之故者,故不觉其言之眷恋如此乎?”

四、“古戏剧”的神话演绎

若以“生人婚姻”寄托在神之思慕、眷恋中,山鬼与高唐神女(或巫山神女)同宗,而闻一多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及《补记》②等文又指出了高唐神女的神话与塗山氏女的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鬼”的原型则可以溯源为禹的爱情悲剧,与《湘君》、《湘夫人》反映舜与娥皇、女英二妃的传奇异曲同工。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传》记:“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塗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麦,来宾为王,成室成家……天人之际,于兹乃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氏女。”禹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禹曰:‘予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及“居

①陈子展:《<楚辞·九歌>之全而现察及其篇义分析》[A],马茂元主编:《楚辞研究论文选》[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

②《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1936年第1期,832—865。

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见《史记·夏本纪》)夫妻缺少感情交流,埋下不幸的种子。“禹行功,见塗山氏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女乃令其妾侯于塗山之阳,女乃作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为南音。”(《吕氏春秋·音初》)无望的思念,如杜鹃啼血的悲哀。这场婚姻结局如何呢?

“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塗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塗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渐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

塗山氏化作一块冰冷的石头,即永远的“望夫石”——郭维森先生《<九歌·山鬼>与望夫石的传说》一文(《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揭示出了《山鬼》深厚的思想和感情的蕴含,深得我心。

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是,闻一多在《<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中给《山鬼》的布景,设置了远望可及的“水远深藏在云雾中的女神峰—巫山十二峰中最秀丽,也最娇羞的一个”,显然也以为此“山鬼”与“巫山神女”的神话背景有密切联系。而在剧情唱词中,则又以“公子”、“山鬼”对唱的方式,表现他们之间的思恋之情——闻先生吸收了“巫山神女”和苏雪林的“人神恋爱”诸说,将其熔为一炉,并自创巫觋对唱的“古戏剧”说。他虚拟楚巫祭祀乐舞的场景,将《山鬼》理解为男巫与女神的对唱歌辞。其中的男巫即山鬼思慕的“公子”、“灵修”,而山鬼由女巫扮演,自抒对爱人思而不得的情怀。这种理解根基于《山鬼》篇的祭祀性质,以之为一篇祭祀词,并由“山中人”和山神共同来完成的,形成了一种场景式的表演效果。

这样的安排也就意味着“山鬼”即“巫山神女”在祭祀中是降临祭坛的。陈子展的解说则恰与闻一多相反:

“文之首段,言山鬼出行,求其所思者。其称子,乃指慕山鬼者之称。其称予,或称余,则山鬼自称。明此为饰山鬼之巫所歌……彼段云山之上、山中人,指慕山鬼者无疑……末段,言慕山鬼者留待山鬼不至,而自悲年岁迟暮,徒遭离忧。其称神灵与灵修,公子与君,皆指山鬼。其称予称我,则慕山鬼者所自称。此当为饰慕山鬼者之现所歌。”

陈先生在《楚辞直解》中又指出,《山鬼》“全篇明为先后巫现两不见面之独唱”。既然“首段言山鬼出行”,可见陈氏也认为“山鬼”在祭祀中降临了现场,只不过未与“慕山鬼者”相遇而已。

很明显,闻一多的“古戏剧”论属于研究界普遍认为的“山鬼”之女性角色一说。他从巫人与女神的对唱角度理解文本,就突破了已往所持《山鬼》全篇为女性山神独白的传统论调,而是双重的声音——有男女即神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就不是单方面的人对山神的渴望、等待、幽怨等,而是山神的声音与人的声音产生了共鸣,甚至可以认为,在盛大而诚挚的娱神祭祀活动中,女神与其爱慕者或等候者会面了……

若说山鬼是男神角色,则对唱之论亦可成立——这就非常有意思。以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上海三联书店,1990)为例。他就认为《九歌》无女神,《山鬼》所咏为一地位不高的男性山神;另一方面又同意闻一多的对唱说,而且在沅湘地区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与之极其相似的青年男女对唱歌词“歌九”。从女巫与男神的对唱、交流角度审阅,可将文本做如下分配:

男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女巫: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男神: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女巫: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男神: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女巫: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男神: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女巫: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男神: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阙一句),君思我兮然疑作。

女巫: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结语:

有关“山鬼”的身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争相解读数以千百年,学术界至今还没有达成明确的、统一的结论。屈原作《山鬼》篇之无穷魅力可见一般。唐人沈亚之《屈原外传》不无夸张地写道:“尝游沅湘,俗好祀,必作乐歌以乐神,辞甚俚。原因栖玉笥山,作《九歌》,托以讽谏。至《山鬼》篇,四山忽啾啾若啼啸,声闻十里之外,草木莫不枯死。”可以说,有关山鬼形象的研究不单纯是一个楚辞学的课题,也涉及神话学、民俗学、历史学、原始宗教学等等学科范畴。上述几种主流性论点就体现了从宏观文化的角度考辨文学形象的趋势,相互继承并不断创新,可以想见前辈们付出的大量心血。若要拨开层层迷雾,揭示《山鬼》的本真境况,注定会是一个漫长过程,而诗中那个“既含睇兮又宜笑”的美丽形象也必将吸引相关学者做持续性探究。

参考文献

[1]吴世尚:《楚辞疏》[A],《楚辞评论资料选比》[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2]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苏雪林:《屈赋论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元勋:《九歌十辨》[M],中华书局,2006。

[5]姜亮夫:《屈原赋校注》[M],华正书局,1974。

[6]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汪瑗:《楚辞集注》[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8]陈子展:《<楚辞·九歌>之全而现察及其篇义分析》[A],马茂元主编:《楚辞研究论文选》[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

[9]胡文英:《屈骚指掌》[M],北京:古籍出版社,1979。

[10]闻一多:《怎样读<九歌>》[A],《神话与诗》[C],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11]闻一多:《“九歌”古歌舞剧悬解》[A],《闻一多全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2]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3]汤炳正等:《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4]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6]洪兴祖:《楚辞补注》[M],中华书局,1983。

[17]孙作云:《九歌山鬼考》[J],《清华大学学报》,1936年第4期,976—1005。

[18]赵逵夫:《<九歌·山鬼>的传说本事与文化蕴蓄》[J],46—53。

[19]杨钢:《谈屈原<山鬼>的旨意》[J],《文史杂志》,1992(1):13。

[20]刘毓庆:《<山鬼>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第25卷第4期,3—9。

Note on the selection of Shangui’image

Liu Xiu-xi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410082)

Abstract:"Nine Songs Shangui"is"Chu"study a problem,especially in the discussion on"Mountain Ghost"image has always vary.In this paper,for the"Mountain Ghost"image and mood of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to Hong Xingzu"Chu sidebar"for the master copy,select"Qu Yuan self-evident","Spirit said,""The Bourne one theory"and,by extension,out of"Wushan Goddess"of the main points made myth prototyping process of combing research,and analysis focused citing original documents(original or a book)in order to study its artistic charm and thousands of years of being interpretation,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Keywords:Note;Shangui;Image;Comment on"Nine Songs";Quyuan

作者简介:

刘秀秀(1988—),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论《左传》的战争叙述艺术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左传》的战争叙述艺术 学生姓名:熊君 学号:200563210226 班级:0502班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李彤 2009年5月

论《左传》的战争叙述艺术 学生姓名:熊君 学号:200563210226 班级:0502班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指导教师:李彤 完成日期:2009年6月

论《左传》的战争叙述艺术 摘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瞻的编年体史书,它工于叙事,尤善写战争,作者在叙述战争时,对战争有一个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把握,故而叙事有条不紊,结构严谨,又由于常常变化叙事角度,灵活运用各种叙述手法,恰当处理详略问题,因此把战争叙写得有声有色,独具一体,成为后世叙事文学效仿的典范。 关键词:左传;战争;叙述;艺术

N A R R A T I V E A R T O F T H E W A RS I N《ZUO ZHUAN》 ABSTRACT Zuo Zhuan is the annalistic style history book which our country first narrates in a detailed way gazes,it works in narrating,especially in the wars,When the author narrates the war,he has a vision to grasp the overall situation.The wars are often narratived in an orderly,well-structured,due to changing in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various narrative practices,level of detail appropriat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o Zuo Zhuan can be described splendidly,and becomes its own unique body,being the model which the later generation narrative literature imitates. Key words:Zuo Zhuan;war;narrative;art 目录

关于《园冶》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植物配置艺术及其在瞻园中的体现

得分:_______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6 ~ 2017 学年 第 二 学期 二○一 七 年 二 月 课 程 号: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关于《园冶》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植物配置艺术及其在瞻园中的体现 学科专业: 风景园林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摘要 明代计成所著《园冶》是我国造园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造园理念,是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在造园方面的写照。本人通过对《园冶》中植物配置方面的研究,分析出中国古代文人及士大夫的植物造景理念,并同时参照《园冶》中的植物配置理念,阐述瞻园植物造景中的亮点,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字:《园冶》;植物配置;瞻园;古典园林

目录 前言 (4) 1 (4) 2 (4) 下略 (4) 参考文献 (110) (113)

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造园艺术亦是源远流长,古代也涌现出不少的造园家、美学家。但古代关于造园艺术的书籍却寥寥无几,《园冶》作为一本相对比较全面的讲述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著作,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着重研究《园冶》一书中讲述的关于古代文人士大夫在植物配置方面的理念,并通过南京瞻园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实地考察,讨论瞻园植物配置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1.《园冶》概述 《园冶》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造园巨作,书中的许多造园手法及美学思想对人们的造园实践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分为兴造论、园说及相地、立基、屋宇、装折四篇;第二卷专述栏杆;第三卷讲述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六篇。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二百三十五张。 2.《园冶》中关于植物景观的叙事内容 《园冶》全书中没有设置单独的植物及植物景观章节,但有关植物及植物景观方面的内容却涵盖造园的多个层面,全书共3卷13节中有9节55处阐述了植物景观。卷一“兴造论”中1处,“园说”中8处,“相地”中21处,“立基”中7处,“屋宇”中1处;卷三“墙垣”中1处,“掇山”中6处,“选石”中3处,“借景”中7处,其中叙述植物的主要语句摘要见表1 《园冶》中植物景观的叙述语言力求文笔气韵,不乏华丽的词语,诉诸于人们种种感官知觉和审美随想。全文多用木、树、花、林、藤、萝、嫁、卉等泛指植物,对有些植物种类的具体名称缺乏清晰的界定,如竹、杨、柳等。全文的涉及的竹、柳是否是指同一种植物,无从考证。全文涉及有具体名称的植物26种,其中常绿乔木3种:松、柏、桂花;落叶乔木9种:梅、梧桐、槐、柳、梨、杨、桑树、桃、李;灌木1种:蔷薇;草本11种:兰花、白芷、白苹、红廖、芭蕉、芍药、麻、芦苇、荷花、菊花、溪荪;藤本1种:薜荔;竹类1种:竹。 表1《园冶》中的植物景观语言和园林植物种类表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 1.善于叙写重大事件,往往会突出一个中心,并能围绕中心写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 2.善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融合在一起,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3.善于叙写谋杀,政变,行刺等一类事件 4.善于叙写战争.重在表现战前准备和战后结果. 以下为各家杂谈,只看粗体标记即可! 史通?载言》篇说:“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而梁启超也这样评论过《左传》的叙事方法:“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圈,平均叙述。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一类,亦采集不遗。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 这些正好说明了《左传》的叙事特点——言事相兼,详细生动。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史官分工十分细致,当时的史书都是言事分记的。比如《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而《左传》作者摒弃了单一的记言或记事的成法,博考旧史,广采佚闻,集记言与记事于一身,展现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以“言事相兼”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左传》这一历史巨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标志着史传文学的真正形成。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不但增加了事件情节,甚至丰富了许多细节描写。在《春秋》中寥寥几个字的事件,在《左传》作者的笔下,常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一点在战争的描写上可见一斑。《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写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而又条理清楚,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但其中对具体战况的描写很少,长勺之战仅用了40多字,而崤之战甚至一个字也没有。《左传》 的作者在叙事中,着重把笔墨放在对战争的原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的描写。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左传》“言事相兼”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善于写人,善于生动地描绘历史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人物性格。这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是一次质的飞跃。《左传》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

左传的特点分析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的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是叙述手法多样性也是其特点。如《殽之战》中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就是运用预叙手法。 其次,《左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一言以蔽之,粗略描写,不作细致仔细的叙述,反而着重战争的完整性,深入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同时其描写又极具戏剧性。 《左传》对战争描写的完整性有极高的价值。《左传》对战争的结果在文中会做详尽的铺垫,使得战争双方的成功或失败都有理有据,毫不突兀。 《左传》会对战争双方状况进行表现,即通过人物对话或人物行为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多方面表现。如《殽之战》中王孙满对秦军“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的评价。 这些都足见《左传》对战争过程描写的细致。同时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如《城濮之战》中子玉羞愤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且大喜。使得这场战争如故事般被完整讲诉。 《左传》描写战争具有戏剧性,《左传》对战争的描写不仅仅是记述,而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任人物行为来表现的,这种写作方法使《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成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文学精品。这样的叙述让文章很具有戏剧性,使得人物形象深动,更好地描写了战争。又如《殽之战》中描写因释秦囚先轸发怒是通过语言及行动描写的如“不顾而唾”。又称襄公之母为妇人,使得这一形象跃然纸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小说等都有影响。 第三,则是《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叙述中常常有神秘因素,通过一些神谕或卜示来预测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也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水平。如《殽之战》中借柩有声如牛而发动战争。 另一点是道德因素,即《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很注重“礼”。看战争双方是否有礼,人心向背。这些在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体现的很明显。如“师直为壮,曲为老。” 最后是语言特色,《左传》的语言很具有艺术特色,运用了许多辞格。如秦穆公骂蹇叔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史记》十分重视对战争的描写。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记事上的最大特点,它的一些战争描写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史记》在战争描写上,积极吸取《左传》的成功经验,广泛采用其手法,把战争写得完整、全面、深刻。 首先,《史记》继承了《左传》并不孤立写军事行动,而是常常把军事行动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来加以全面 叙写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次之多,其中较著名

山鬼形象分析范文

山鬼形象分析范文 《山鬼》是《楚辞·九歌》篇名。关于山鬼的身份,中国民间有多种传说,女神,精怪,山神等。为祭祀山神之歌,所描写神姿态和衣饰,系一女性。内容多表现离忧哀怨之情。下面是给大家的山鬼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鬼形象分析 《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 《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 据说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 《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 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本文也是如此.[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 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 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 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 倍感伤心、哀怨. 诗的第一节主要从各方面描绘了[山鬼]的美好.“若有人”一词, 准确地传达出[山鬼]给人的迷离惝恍、来去飘忽之感. “被薜荔兮带女罗”以及下文中的“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 等写[山鬼]的装束, 既活画出[山鬼]这样一位身为山林之神的自然女儿的形象, 又暗示了她外表和内心的美好, 这也是[屈原]的善于以香草比

美好品德的手法的体现.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山鬼]的这两句突如其来的自夸,就好像演员在舞台上的第一个亮相, 其美好形象让读者眼前一亮.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没有仔细地描摹[山鬼]的外貌,而是借她的爱人之口来赞美她的神态之美. 这不禁令人想到《诗经·卫风·硕人》对“硕人”的美貌的描写:“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面几句穷形尽相的比喻固然煞费创作者的苦心,可欣赏者们并不太领情, 而“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这能见出“硕人”女儿情态与生命活力的诗句才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誉.《山鬼》中的这句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何况它是出自[山鬼]的爱人之口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山鬼]在赴约途中,想起爱人对自己的赞誉,不禁满心欢喜,此时更恨不得马上与爱人见面.为了与爱人见面,她还特意准备了礼物:“折芳馨兮遗所思.” 第二节写[山鬼]在约定处焦急等待爱人的情景,见出她温柔、痴情的性格.天色变了, 下起雨来,由于还没见着爱人,[山鬼]并不甘心就此回家.“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写出古今女子共有的心理:对于时时威胁到自己青春容颜的时光流逝, 惟一可令她们感到欣慰和放心的就是爱人对她们的欣赏和宠爱;如果爱人不在身边呢, 自然容颜暗淡,没有光彩了.这句心理描写,使[山鬼]形象更多了凡俗气息,更让人觉得她的亲切、可爱. 而类似的表达在后世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 如“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里就有“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 .在长久的等待中,[山鬼]不免要揣想,他到底因为什么不来赴约呢?“君思我兮不得闲”既是为爱人开脱, 也是自我宽解之词吧.

智慧树知到《园林艺术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园林艺术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中国北方园林中的典型代表是以()为中心分布的大量皇家园林。 A:洛阳 B:南京 C:北京 D:西安 正确答案:北京 2、江南”四大名园”是南京的瞻园、苏州的()和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 A:个园 B:留园 C:怡园 D:沧浪亭 正确答案:留园 3、花街铺地是()园林特有的一种铺装形式。 A:江南私家 B:北方皇家 C:岭南 D:寺庙 正确答案:江南私家 4、()是一种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灰岩,宋代书画家米芾曾传神的概括了它的艺术特色:“瘦、漏、皱、透”。 A:黄蜡石

B:黄石 C:太湖石 D:英石 正确答案:黄蜡石 5、()古典园林中,雕塑一般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或动物作为原型,多为石材和青铜制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中国 正确答案:法国 第二章 1、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和拙政园都属于()园林。 A:自然式 B:混合式 C:规则对称式 D:规则不对称式 正确答案:自然式 2、与中国园林相比,同为自然式园林的()园林的服务对象更广泛,也更具开放性和公众性。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日本 正确答案:英国 3、苏州留园的(),江南四大名石之一,相传为明代之物,以其体量特大,姿态不凡且遍布涡洞而著称。 A:玉玲珑 B:皱云峰 C:冠云峰 D:瑞云峰 正确答案:冠云峰 4、()花坛以色彩美为其表现主题,不采用复杂的图案,但图案轮廓鲜明、对比度强,着重观赏开花时草花群体所展现出的华丽鲜艳的色彩。 A:立体 B:带状 C:模纹 D:盛花 正确答案:盛花 5、“藉也,借景而成者也。”属于借助周围景色而见长的游憩性建筑,四面开敞,这种建筑类型称为()。 A:亭 B:台 C:廊 D:榭 正确答案:榭

各校古代文学真题集剖析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一、简答:试论<诗经>的艺术特征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 二、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唐传奇江西诗派公安三袁元白诗派“三言、二拍”南开大学1999年中国文学史试题(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叶儿索隐派《全唐文》楚辞南杜 二、简答题:“诗无达诂”“沉郁顿挫”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默写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三、论述题: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南开大学1999硕士入学文学综合试题 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 1.《诗集传》的作者是朱熹,《五经正义》的作者是孔颖达。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的《出塞》。 3.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赵崇祚编的《花间集》。 4.散曲包括散曲和小令两种主要形式。 5.《墙头马上》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裴少俊和李倩君。 二、判断题 1.《关雎》是一首吟咏“后纪之德”的诗歌。错误(爱情诗)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长篇抒情诗的艺术典范。错误(叙事诗)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自常建的《乌鸣涧》错误(《题破山寺后禅院》)4.“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是苏拭对柳宗元在散文史上地位的评价。错误(韩愈)5.《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伯元。正确(又名李宝嘉) 三、名词解释《乐府诗集》“郊寒岛瘦”婉约派南戏四大传奇 四、简述故事梗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桃花扇》 南开大学2000硕士入学文学综合试题 2000文学综合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将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l0分) 1.《天问》的作者是屈原。 2.《七发》的作者是枚乘。 3.阮籍长于五言诗,其代表作为《咏怀》八十二首。 4.刘义庆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 5.《河东先生集》是唐朝柳宗元的文集。 6.《霍小玉传》的作者是蒋防。 7.成语“江郎才尽”的“江郎”指南朝梁诗人江淹。 8.江西诗派的开创者是黄庭坚。 9.元杂剧《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 10.《三遂平妖传》的作者是罗贯中。 二、判断 1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是词人辛弃疾。错误(李清照) 2《诗经》中的“三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正确 3“桃花庵主”是清代孔尚任的号。错误(唐寅) 4《三国志平话》属于讲史话本。正确 5传奇小说《会真记》就是《莺莺传》。正确 三、名词解择:骈文《昭明文选》唐宋派欧阳修《浣纱记》 复旦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基础知识:1、写出下列简称中作家的全名(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2)前七子 2、写明下列作家生活在公元几世纪及其著作集名(1)贾谊(2)蔡邕(3)江淹 (4)韩愈(5)陈与义(6)元好问(7)钱谦益 二、名词简释:笙诗元和体变文浙西派谴责小说 三、论述:试比较“古诗十九首”与阮籍《咏怀》的主题与风格。 “子美集开诗世界”,试述其在诗上的创辟之处。 试述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文学宗尚的异同。 华东师大文学专业 永明体公安派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看法试论《史纪》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桐城派比兴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试述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经过。 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互见法性灵说沈宋《鸣凤记》正始体《论小说与群治关系》

南京瞻园园廊营造艺术探析

南京瞻园园廊营造艺术探析 摘要:南京瞻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体现了江南园林精巧秀丽的造园特点,是我国传统造园理论和营造技法的成熟展现。本文从瞻园中的从属建筑“廊”入手,分析了瞻园园廊的营造艺术及功能。 关键词:古典园林;瞻园;园廊;营造艺术 作为南京现存最久的古典园林,瞻园已有600余年历史。瞻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瞻园初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为开国功臣徐达的西花园。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由刘敦桢教授受托主持修复工作。修复后的瞻园园中有园,景中含景,既存留了原本的建筑格局,又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造园精髓。 瞻园位于南京秦淮河畔,占地约1500~1600平方米。由于是小型园林,所以通过人工手法分割组景,建成自然式的山水园。因为形态狭长,瞻园主体空间以静妙堂为界分为南小北大两个部分,以蜿蜒长廊联系引导各庭院、轩榭、亭子,使得观景序列层次渐进,有序组织。 瞻园主体院落以水体为中心,采用内向布局形式,建筑物、亭榭、回廊都在园区四周布置,从而形成一个亲切、宁静且富有变化的空间环境。整个东部景区可划分北部、中部

和南部。南部的建筑分量较重,由各式厅堂和深邃曲折的庭院组成相对独立的空间。中部是草坪绿地,并配置花木,方便游人休憩和活动。东侧为长长的曲廊与几重叠落廊结合,沿水面,经坡地,蜿蜒前行,贯穿南北空间。三景区原本散乱独立的庭院空间经廊道的有机衔接,得以发挥其功能和艺术价值。 瞻园园廊的营造及布局是古典园林中园廊设计营造的 典范,深入分析其营造艺术及功能对于现代园林中园廊的运用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1 入口空间旷奥对比强烈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入门奥如”,习惯在入口处设成或奥或旷的曲折空间,较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之与园林的庭院空间产生鲜明对比,以烘托园内的主要景点是设计的重点[1]。瞻园入口由旷奥程度不同的廊空间将大小不同的天井和院落串联起来承载交通,避免行人在封闭狭长的空间内感到乏味。其围合方式依据廊的开敞情况各不相同,院落的组织对丰富入口至主馆的序列起了重要作用。进入门厅,便是一扇漏窗,窗后以山石花木遮挡去路,使园内景色若影若现,引人一探究竟。由曲廊进入玉兰院、海棠院、桂花院等小庭院,至花篮厅西半亭,曲廊两侧景致大相径庭,一侧由粉墙和漏窗形成近封闭空间,一侧是由海棠、桂花、麦冬、山石组景的半开敞空间。不仅景色变化丰富,使人目不暇接,随

左传艺术特色分析

左传艺术特色分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在两千多年绵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文化领域里,产生了极其深远广泛的影响。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彩细密的叙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委婉巧妙的辞令三方面,而其中能充分体现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和高超的叙事能力的就是它的战争描写。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中赞誉道:“左氏极工于叙战,长短各奇妙……篇篇换局,个个争新。”由此可见左传的战争描写语言之精妙。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如实地将这一特殊的生活记录下来,从无数成功或失败的战例中及时总结新鲜的经验,这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左传》以大量篇幅描写战争,?正是时代的需要在作品中的体现, 据《春秋》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军事行动多达四百八十三次。《左传》详细地记录了其中十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小战役不计其数。其中以对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韩之战等著名战例的描写最具代表性。不同于其他史书的侧重记载战争过程的叙事风格,作战描写战争往往只是简略地表现战斗经过,而把战争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集中笔力去叙写双方或胜或败的原因,充分揭示礼义道德、政通人和等综合因素对战争的牵掣,显现出作者具有卓越历史家的眼光,也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复杂更为动人的社会生活画面。 概括地说,《左传》战争描写的写作模式有两种,一是注重交代战前与战后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包括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活动即战争准备和人心向背),同时辅以对占卜,天象,预言,征兆,梦境的描写赋予战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增强战争结果的必然性,以具体揭示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而对战争过程则一笔带过.如秦晋"肴之战".二是全景似的战争画卷.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就写得曲折传神,惊心动魄.战前,有齐侯使请战,高固逞勇等;战中,重写晋军主帅战车上三人(主帅却克,车左张侯,车右郑丘缓)的身负重伤,相互激励,终于化不利为胜利的情景;战后,齐侯请和,晋人提出无理要求,齐使交涉,迫使晋人放弃无理要求.在描写战争过程中的激烈场面时往往选取只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刻画,借助人物在战场上的语言和动作集中凝练地展现战场上战士们奋力厮杀的姿态。战后则侧重于对两国交战结果的叙述和双方态度,反思的描写。 左传战争描写这种淡化战争过程描写,强化战前战后前因后果的写作特点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记史的思想倾向是崇礼崇霸崇智,其记述历史是为借古鉴金,表达自己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必然由客观形势所决定,但参与者的个性态度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赏析左传中战争描写的语言特色,我以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和晋楚邲之战五篇文章为例具体分析。 首先是课上所学的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作者对秦晋双方战前的战略战术状况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文章开头首先借蹇叔之口揭示秦国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概括分析一下,则可看出秦方战术上贸然出兵,失去战争隐蔽性,不能做到“潜师”,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精髓,发展现代园林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以其顺其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流传。亭台楼阁等是传统园林的主要建筑特色。但在近代,中国园林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我们应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特色现代园林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若把我国园林艺术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大致可分为:商朝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秦汉由囿发展到苑;唐宋由苑到园;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 由于历史的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们想往的游览胜地。 在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曾一度出现了“自然热”。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后改为皇家植物园,除模仿中国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出现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从此以后,我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二.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一) 亭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左传》的叙事特点

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答:《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此外,《左传》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由上可见,《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山鬼原文及注释教学文案

山鬼原文及注释

精品资料 山鬼[1] 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2]。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3]。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4]。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5]。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6]。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 下[7]。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8]。留灵修兮儋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9]?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10]。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11]?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12]。君思我兮然疑作[13]。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14]。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15]。 【注释】 [1]选自《楚辞·九歌》。屈原(约前340一前277),战国时期政治家、诗人。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山鬼》是屈原的组诗(九歌》中的一篇,是祭祀山神的歌曲。山鬼,山中女神。屈原以楚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创造了美丽痴情的山鬼形象,非常细腻地刻画了山鬼赴约、在风雨中等待的复杂心态,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追求。从屈原的遭遇和一贯创作风格来看,诗里的山鬼在凄风苦两中痴情等待的形象显然寄寓着诗人在流放中忠君忧国的个人身影。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外,抒情和叙事结合,句式以七言为主,语言华美等,也都体现了屈原诗歌的一贯风格。 [2]“若有”二句:好像有个人在山角落,身上披戴着薛荔和女萝。若:好像。阿(ē):山的转弯处。被:同“披”。 [3]“既含”二句:眼睛脉脉面带笑,小伙子都爱慕我长得好。含睇(dì):脉脉含情地看。宜笑:口齿好,笑起来好看。子:与后面的“灵修”、“公子”、“君”等,皆指山鬼等待的人。予:山鬼自指。窈窕:美好的样子。 [4]“乘赤豹”二句:驾着赤豹带着花猫,辛夷车上插满了桂枝旗。文狸:毛色有花纹的猫。 [5]“被石兰”二句;把石兰和杜街戴在身上,摘下鲜花送给思念的人。石兰、杜街:都是香花善草。遗(wèi):赠。 [6]“余处”二句:我住在深山竹林里终日不见天日,山路崎岖难行你大概会晚些到。余:山鬼自称。幽篁:茂密的竹林。后来:迟到,来晚。 [7]“表独立”二句:我突出地站在高山上,朵朵云彩在我脚下飘。表:标志。独立:独自站立。容容:溶溶,这里指云彩飘浮的样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左传的写作特点

第九节《左传》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分析《左传》在叙事、人物描写和行人辞令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在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把握《左传》细密详赡、微婉蕴藉的总体特征。 重点难点分析 1、关于《左传》叙事方面的成就和特征,要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还要重点掌握它在战争描写上的特点。 2、关于《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不仅要能说出其具体表现,还要联系时代特点说出其形成的原因,例如春秋时代对礼的重视,对贵族的文化修养的重视等等。 教学内容 《左传》虽是采自旧史料,但经过精心的加工整理,全书具有统一的风格,其散文艺术比《尚书》、《春秋》乃至《国语》都有很大发展。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概而言之,《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显明得体现出这一特点。 精彩细密的叙事

《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总要具体而微地展示其发展过程。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有时,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例如,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春秋》仅用“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话来叙述此事,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把弑君者说成赵盾。《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一篇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文中先叙述晋灵公“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想除掉他,第一次派鉏踶去行刺,鉏踶被赵盾的恭敬所感动,不从君命,触槐而死;第二次想在酒宴上杀他,又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提弥明舍身卫主,格斗而死。就在这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掉转笔锋,插入当年赵盾在桑翳救灵辄的往事,然后写灵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保护赵盾脱身;接着又叙赵穿杀灵公,赵盾因出奔未越境而被史官书为“弑君”,并引孔子的话表示惋惜。文中有曲折的情节,有惊险的场面,波澜层出而又脉络分明,虽是编年叙事中的一段,却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当然,作者如此安排,不仅是追求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而且意在说明:赵盾恭敬仁厚而得人心,所以能转危为安;而灵公被杀,实在是咎由自取。作者并不赞成“弑君”,但他通过深切著明的叙事,展示了事实真相,寄托了鲜明的爱憎。又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节,也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生动再现了统治者家庭内部为争夺全力和财产而骨肉相残的斗争。作者对这种礼制败坏、人伦沦丧的现象极为不满,文中详写郑庄公和大臣的几次

《山鬼》课程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第二章古代文学第一节:诗词曲赋《山鬼》 授课时间安排第1周周一5、6节课教学器材与工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理论课□赏析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双语课程□其他 教学目的、要求: 1.要求了解《山鬼》的相关背景知识。 2.重点掌握《山鬼》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山鬼的人物形象 难点:《山鬼》中的心理刻画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山鬼》的背景知识介绍 一、作品的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楚辞·九歌》。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旧楚地、今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门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 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实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开题报告】浅析温州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浅析温州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口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许多谚语经过人们的不断流传、锤炼、加工和创新,如同艺术殿堂中的颗颗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温州民间谚语也是温州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一 要研究谚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谚语的定义。从古至今,对谚语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人杜文澜就已对谚语的定义做了搜集和罗列,其著作《古谣谚》一百卷辑录前人关于谣谚的解释不下百种,其中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 “谚,俗语也”。(陆德明《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文) “谚,传言也,从言,彦声”。(许慎《说文解字》) “谚,直语也”。(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 以上三种解释,各有各的可取之处,但都有片面性。相对而言,颜师古《汉书·五行志》注释中对“谚”下的定义比较全面: “谚,俗所传言也”。 这里指出谚语的第一特点是“俗”,二是“传”。既然能“传”,当然是比较固定的语句。 近现代对谚语的界定也层出不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谚语的定义符合谚语的特点,它说“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辞海》对谚语做的解释是:“谚语, 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杜峻晓、王锡义先生在《谚语简论》里反驳了“谚语就是俗语”的观点,但也肯定了这一定义能够反映谚语口头流传的特点,而他们对谚语的定义为:“谚语就是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极其凝练,富有哲理,反映了一定实践经验的较为固定的语句。”在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方言与俗语研究》一书中,温端政先生也提及谚语的界说问题。他从语言运用的实际出发,将经验与认识统一起来,给谚语下了一个宽严适当的定义:“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谚语,大体上相当于俗语,包括歇后语和惯用语在内;狭义的谚语,相对于歇后语和惯用语,是以传授知识(包括经验)为目的的一种俗语。” 二 谚语在民间的流传方式是口头语言,至少主要是口头语言,因此它具有一般口头语言的特征。

屈原《山鬼》赏析

屈原《山鬼》赏析 《山鬼》不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但是屈原作品中比较活泼灵动的一篇,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作品描写了一位巫儿,一位极其有气质的美女去迎接山鬼的故事。山鬼是传说中的山林女神,未被封为正神,故称鬼,是一位半神半人半鬼的形象。作品没有直接描写山鬼,但根据当时祭祀的习俗,巫儿去迎接山鬼,应该打扮成与山鬼一模一样的形象,所以巫儿的形象就是山鬼形象的折射,也就是山鬼的形象。 二、赏析 《山鬼》采用女巫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这位少女既是现实中的巫女,又是传说中的林中女神山鬼。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巫儿到偏僻的深山里去迎接山鬼,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山鬼却没有出现。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忘记了回家,但山鬼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夜穴齐鸣中,倍感伤心和哀怨。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 《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本文也是如此。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楚国神话中有巫山神女的传说,本篇所描写的可能就是早期流传的神女形象。她只能在夜间出现,没有神的威仪,和《九歌》中所祀的其他神灵不同。歌辞全篇都是巫扮山鬼的自白。 读这首诗先得注意两点:一是“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本文的品赏即以此说为据,想来与诗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为接近〖注一〗。苏雪林提出《九歌》表现“人神恋爱”之说以后,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解说此诗,笔者却以为不妥。按先秦及汉代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扮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注二〗。

论中国园林的布置形制和艺术特点

论园中国园林的布置形制和艺术特点 摘要: 中国园林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中衍生的。一开始是私家的花园,供富贵之人观赏并成为了古人显示富贵的象征。故在做法布置形制等方面十分考究,艺术特点十分鲜明。园林的布置形制和艺术特点都反映了造园者的思想情趣和喜好。以下,我就对中国园林的布置形制和艺术特点抒发我对中国园林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正文: 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世界园林三大系统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精湛的技艺。作为一名学建筑的学生,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希望自己能够像前人一样能够设计出使人感到舒服的建筑景观。 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是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安怀起的《中国园林史》中也讲到了这点。设计者们的创作手法就与画山水画是的手法有想通之处。书中说: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他的六法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其三是:“应物象形”,其四是:“随类赋彩”,其五是:“经营位置”。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绘画的相通性。 一开始我认为,园林只是单纯的依照人们的意愿,把喜欢的花卉树木等种植在自家的后院,来达到美观的效果并供主人休闲娱乐时观

赏的。《中国园林史》一书中把园林按照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园林不仅有种类之分,还有规模大小和种类之分。不仅在平面布置、空间布置、花卉布置、廊道布置还是假山溪水的布置,还是在细部做法上都有一定的风格流派和考究。 查阅冯钟平的《中国园林建筑》一书知道,园林依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园、囿、苑、园亭、庭院、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这应该是园林的功能符合人的需求。这样就能提供不同种类的人和事不一样的需求。 布置形制:《中国园林建筑》中把中国园林的特点归纳为:师法自然,创造意境;巧于因借,精在宜体;划分景区,园中有园。 师法自然,创造意境,就是融汇了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自然的山水与现实的生活的艺术的融合。皇家园林一般都为自然的真山真水,而私家园林都是在城市的平原地带建造,没有真正的自然山水。要使私家园林百看不厌,必须要解决三个很实际的问题:园林空间范围较小,要实现小中见大的效果。要解决园林边缘整齐生硬的效果,创造自然的意趣。要突破没有真山真水的先天不足,以人造的自然创造真山真水的意境。 巧于因借,精在宜体就是因地制宜,从客观实际出发,如:以水为中心,以山引水,以水衬山。在水的处理上,似隔非隔。划分景区,园中有园就是用划分景区的办法来丰富园景的变化。扩大园林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