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和十一学校

李希贵和十一学校
李希贵和十一学校

普通教师可以成为教育家

在教育界,李希贵是个名人。作为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有众多的追随者,拥有很高的人气,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李希贵的工作历经数次变动,他先后任山东省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筹建工作负责人等职。2007年仲秋,他接过李金初的接力棒,做起了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不做官员做校长,李希贵的选择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纷纷猜测,在教育行政岗位上如日中天的李希贵,为什么突然又回到学校当起了校长?在当今教育面临重重挑战的大发展时代,他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校长角色?3年多来,他在十一学校进行了哪些静悄悄的变革?他将把十一学校带到一个怎样的新的领地?暖暖的冬阳下,记者与李希贵临窗而坐,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当局长与当校长,就如同有人喜欢吃米饭,有人喜欢吃馒头,在我看来,米饭馒头都很好。我在学校呆的时间长了,很喜欢学校的生活方式,有很深的校园情结,说白了,喜欢离学生更近一点。”面对人们的不解,李希贵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

31岁就做了高密四中校长的李希贵,在经历了数次岗位升迁之后,发现最让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那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校园生活,在他心中埋下的朴素的教育情结,一生都挥之不去。

“我想得很清楚,当有可能渐渐远离这个目标的时候,我就会重新作出选择。”今天重新回到学校当校长,别人感到很意外,但对于李希贵来说,却特别自然,他并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李希贵完成了一次心灵的使命———回归校园。

“一心办学校!”刚刚上任的李希贵,在十一学校全体干部会议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从此,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做好该做的事。整整3年,李希贵谢绝了所有媒体的追踪采访。

“刚刚到十一学校,还没有产生新的想法,还没有任何行动,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这个时候我需要安静下来,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事,尽量避免太多的干扰。”李希贵认为,知名度太大会影响工作,所以他一直在控制知名度,尽量避开过多的关注,这样对于深入思考、潜心做事会很有帮助。

在教育界,李希贵的名字是和无数改革联系在一起的。他在任山东潍坊教育局局长期间,那里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最具活力与典范效应的地方。如今,这

位推动潍坊教育改革的“魔术师”,在十一学校前任校长李金初创下的业绩上,会有哪些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又会书写出怎样美丽动人的教育诗篇?

到十一学校以后,李希贵首先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追寻十一学校的历史发展,寻找十一学校的成功基因,与大家一起总结、分享、品味十一学校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研究新时期学校的下一步发展战略,形成了《学校行动纲要》。

3年多来,十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办学基础以及首都教育界活生生的教育改革实践,给了李希贵更多的灵感和智慧,使他多年的积淀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从年轻时迈进高密四中的那一天起,李希贵一路走来,从做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教育局长……如今,他又重新回到学校做校长。那么,这一次做校长与以往做校长有什么不同呢?李希贵说,年轻时当校长,不免有些急躁,总想快些做出成绩,快些把学校办好。而如今,对学校优势的判断与把握、对学校问题的看法与分析,都较之以往更加清晰准确,也更有深度、厚度和宽度。

的确,今天的校长李希贵多了几分自信、从容与淡定。这位从乡村走来的教师,有着深厚的基层工作积淀,多次参与国家高层教育工作的调研与决策,出国学习考察,使他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滋养,形成了全新的视野,办学的思路更为广阔。过去那位犀利、敏锐、果敢的李局长,如今每天生活在校园里,变得更加亲切与平和,心态也变得更加年轻。

30年的教育实践,一路创新一路歌。如今的李希贵校长,厚积薄发,犹如轻松驾驭一叶扁舟,在举重若轻中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对于李希贵来说,在什么岗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创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学校

——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本报记者徐启建苏令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令人十分震撼,据我所知,全国很少有中小学这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提出“伟大”的概念?这样的目标定位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否冲突?

李希贵:有人说,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达到品德崇高、才识卓越这样一个伟大的境界,的确并非易事。但是,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经过学校骨干会议、教代会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学校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

关于伟大,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段话,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有些人却是被迫伟大。十一学校似乎兼而有之。

生而伟大是因为这所学校建校之初所担负的使命。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

这所学校还是一所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的典范,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首任校长林月琴女士在建校初期,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许多资源,将学校办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解除了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后顾之忧;我的前任李金初先生在担任校长2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一系列的破冰之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应该说,十一学校有着伟大的奋斗史。

说到被迫伟大,局外人似乎以为是调侃,其实,身处十一学校的氛围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今天别无选择,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让十一学校继续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学校办得令人尊敬,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教书育人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如果我们教育者自身没有道德底线,就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力量。我们将“受人尊敬”写入学校愿景,既是我们的崇高追求,也是对我们的道德约束。十一学校原系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许多老校友经常说,我们出身名门,应该有大家风范。既然要“受人尊敬”,那么学校的任何教育举措都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既然要“有大家风范”,那就要摆脱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零碎琐事,有大思路,有大视野,有大战略,有大举措,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或者发展规划,我发现十一学校有个与众不同的《学校行动纲要》,这个“行动纲要”与一般学校的发展规划有何不同?你们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着眼于行动的“纲要”?

李希贵:很好!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工作计划或者发展规划,是为了明确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做什么事情,而我们制定的《学校行动纲要》则是彰显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价值追求。是要解决为什么做事和如何做事的原则问题,也就是要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明确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如

何定义成功、如何定义失败,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各个领域的价值观,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有所遵循。

制度管理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事实上,如果我们试图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要求全部靠制度来管理,推行所谓“全覆盖”、“无缝隙”管理,那就很有可能造成组织的“窒息”,人们很容易缩手缩脚,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再说,社会在发展,学校内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很难为变化了的形势预先准备好所有的制度。应对新的变化,需要处在每一个岗位上的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大胆决策,而这些自己的判断又必须与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文化价值相一致,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组织内部提供这样一个行动纲要。

记者:《学校行动纲要》的制定,是不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

李希贵:是的,十一学校建校已经有59个年头,在59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与其他名校一样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传统。如何使这些富有价值的文化传统成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融入《学校行动纲要》,就成为摆在今天“十一”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曼纳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是什么成就一所好的学校?这与学生的穷富、课程几乎毫无关系;与特别的课程、昂贵的运动场、巨额的捐赠、时髦的制服、名誉校友或是这所学校是否联网无关。是什么造就一所好的学校?无论她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教会的还是非教会的、特许的还是普通的,一种情感,一种被全体员工所享有的情感(也包括家长和学生),这种情感就是:“他们的学校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而这种情感来自哪里?文化!

我很欣赏菲利普的这一观点。所以,在我主持学校工作的第一个骨干会议上,就和大家一起寻找学校的成功基因,我们提取了学校发展历史的七大成功基因,那就是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其中尤其感觉到,一位善于创造和发现机遇、心无旁骛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这对我本人也是一个鞭策。在第二年的教代会上,我们又通过集体智慧,梳理出了学校发展历史上被普遍认可的20条文化与价值观。譬如,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为高考,赢得高考;实施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这些价值观源于学校历史的长期积淀,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高度,也规范着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就成为《学校行动纲要》的基础。

不过,我们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组织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的荣耀是不会有所作为的,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文化假设,并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于是,在2009年暑期的学校骨干会议和秋季的教代会上,全校教职员工集思广益,形成了《学校行动纲要》。

《学校行动纲要》共分15章100条,对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均明确了我们的文化定位。很多老师说,这是十一学校的小宪法,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学校行动纲要》中寻找依据,寻找力量。譬如说,学校如果制订或修改任

何一个评价方案,都必须遵循《学校行动纲要》第十三章“评价”中确定的价值观: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进步;评价要以结果为导向,注重业绩———教师的业绩,就是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成长;团体必须通过评价认清那些穿着闪亮的鞋子,却怎么也走不快的人;寻找正确的而不一定是精确的评价;评价必须立足于评价团队,优秀的评价体系是最佳的整合机制,没有评价的综合,团体就不可能综合起来;运用非正式表扬,创造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人的闪光点……遵循这些基本的价值观,我们就不会产生出一些违反管理本义,或者自相矛盾的评价制度。

同时,这个纲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大纲,它在题目中就标注着“行动”二字。因为我们知道,学校工作不能浮在云间跳舞,必须贴在地面行走。所以,你会看到,在《学校行动纲要》里,有关乎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八大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又有100多条量化指标,只有完成这些指标,才能逐步接近学校的愿景。因而,这也是一个指标很硬的战略计划书。

■给学生装一台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

记者:十一学校设计了中学生的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这在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中学显得很“另类”,为什么你们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做这样一件事情?这似乎更应该是大学的职责啊!

李希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其实已经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而已。我们认为,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要从职业规划着手。建立学生咨询中心,系统设计并认真实施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就是十一学校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做法。

孩子的成长是家长和老师所无法替代的,只有他自己期盼成长并愿意为之付出汗水的时候,成长才有可能。所以,我们提出,给每一位学生装一台主动成长的发动机;找到学生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确立目标。确立人生目标,必须首先从认识自己开始,我们帮助学生从个性、志趣、特长,到多元智能、情商、财商等方面了解自己。还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特别是要系统地让他们进行职业考察———我们把从业人员最多的近30个行业作为重点,开发出了学生职业考察课程,每一种职业由一位老师担任考察顾问,在每一个学年里安排4次考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与。

第二,职业阅读。当学生通过考察对某一职业比较认可的时候,我们还要他至少读两本书,一本是介绍本行业的入门书,一本是从事本行业的名人传记。

第三,结交同道。我们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交两位朋友,一位是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另一位最好是研究本行业的专家。

第四,实践体验。学校开辟了职业体验基地,如广告公司、学生电视台、HCC 网站、动漫传媒中心、咖啡厅、汽车设计、服装设计、烹饪等,寒暑假则到校外基地体验,同学们在体验基地挂职锻炼,亲身参与职业体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当然,我们也建议学生在自己选定的这个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义工服务,以期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有更深切的了解和体察。

经过这样几个步骤,我相信大部分高中生应该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大致的规划,并知道要实现这个规划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在职场上,人们喜欢说一句话: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就差一点点,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修改方法,但绝不轻易放弃目标;不成功的人总是改变目标,却不改变方法。这句话却并不适合未成年的孩子,在他们进入职场之前,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不断地修订自己的职业与人生目标,以期最终接近或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通向伟大的人生道路。

记者:对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进行职业考察、实践体验外,学校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李希贵:我们推出了3项具体措施:成立学生咨询中心,为学生配备导师,班主任担任兼职咨询师。学生咨询中心特聘了2名美国专业咨询师及国内4名兼职咨询师,对学生进行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咨询指导。目前该中心已取得初步成效,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和广泛关注。

今年新学期开学,学校为高一的每位学生配备了3位导师,即学术导师、成长导师和学业导师,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老师的身上发现不同的优秀品质和不一样的智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

学校还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由外籍教师担任的助理班主任。外籍教师担任助理班主任,不是去分担班主任的工作,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培养其国际视野,世界眼光,让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养成多元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习惯。

同时,我们还要求全校所有班主任都要转变角色,不仅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还应当成为兼职咨询师,为每一个有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课程,我接下来要问的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十一学校的课程建设有哪些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

李希贵:课程是学校改革的核心,课程不变,学校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几年,十一学校作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全面推动课程改革,使传统的所有学生读一样的书、上一样的课的单一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例如,我们多年前就有了比较成熟的“二?四课程”,近年来又陆续开设了科学实验班、人文实验班、自主研修学院、枣林村书院、中英中美合作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一套具有“十一”特色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

“二?四课程”是学生两年学完初中课程,第三年就进入高中内容学习。实践证明这一学制改革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辟了一条新路。

由市教委批准今年开始面向全市招生的高中科学实验班,以培养未来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和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为目标,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开发不同的课程,特别是增加了每年两个小学期的校外考察与实践,包括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社会实践场所、国外友好学校等。

自主研修学院为学科素养很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枣林村书院为具备特殊技能的学生开辟新的成才途径;“中英中美合作项目”提前招生,聘请外教任课,学生毕业后可直接申请国外一流大学;学校还将与美国多所著名中学互派交流生,为学生交流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为了把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我们开设了18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其中甚至包括马术、滑雪、击剑等课程;我们还开设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藏语、维吾尔语等语言类选修课,使语言课程的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英语、单纯的外语向多种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延伸。

每周三下午的“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也是帮助我们实现“志存高远”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位政治精英、科学巨擘、商界领袖、艺体明星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一句话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的话多了,教育的力量就大了。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我们引进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国际品牌课程,通过借鉴以期形成十一学校自己的国际化特色课程;我们力争把学校变成一个世界,用世界的资源办好学校。现在,学校几乎成了一个模拟联合国总部,每一个班代表一个国家,研究一个国家,且定期轮换。国际社会已有的组织,如安全理事会、教科文组织、世界环境署、国际原子能机构,学校里都有相应的模拟组织;同学们还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成立一些现在国际上还没有的创新性组织。孩子们能够以这样的形式去关心这个世界,我感到特别欣慰。其他一些活动课程,同学们也根据培养目标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和开发,譬如运动会,每年重复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我们改为三年一循环的国际性运动会:第一届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二届是世界民族运动会,第三届是五洲城市运动会。运动会期间,一个班或代表一个国家,或代表一个民族,或代表一个城市,学生们借此研究世界、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兴趣盎然,眼界大开。

记者:的确是非常精彩的课程方案。但是,无论多么好的课程方案,都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课程目标才能落实。那么,在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学校作了哪些努力?

李希贵:是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至为关键。在学校里,学生8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如果课堂不改变,学校的教育就不可能真正改变。

所以,我们坚持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观,在《学校行动纲要》里明确提出了调整教学关系的要求,其中包括: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从来不提问的学生不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学生;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得到解决;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计划,将老师的教学计划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计划,让知识树在学生心里扎根。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设计特别是问题设计方面狠下功夫,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如何在课堂的主战场上,激发学生、点燃学生,能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最起码也能够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想法……

要真正落实这些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令人欣慰的是,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情很高,他们不断挑战自己,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目前普遍实施的导学制和学习任务书制度就是这些变革的具体体现。

■不为高考赢得高考

记者:我特别注意到,《学校行动纲要》20条中第六条提出:“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现在,教育部门似乎都在避谈高考,高考似乎成了应试教育的原罪。在这个背景下理直气壮地提出“不为高考,赢得高考”,会有“以正视听”之效,但会不会因此招来“应试教育”之嫌?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这是一个令高中校长们无不感到困惑的问题。

李希贵: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十分重视学校的教育质量,当然也十分重视升学率。只是,追求的方式可能与一些学校不同,我们有两个“特别关注”:

第一,在追求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特别关注这样的成绩是如何获得的,是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加班加点获得的呢,还是通过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索获得的?这关乎我们的育人目标。因为高升学率不是目的,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才是我们孜孜以求、始终咬住不放的终极目标。为此,学校特别强调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对所有年级、所有学生均实行学分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专业领域之外,包括体育与艺术技能、综合实践活动、义工服务、选修课与社团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学分,才能毕业。对班级、年级、学科的评价同样如此。这样,不仅能从机制上确保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能确保学生在此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当然也包括升学率。

第二,我们还特别关注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尽管十一学校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已经接近100%,但仍然有极少数学生没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这虽然是“小众”,但我们依然给予了特别关注,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专门调查并予以解决。“面向全体”在十一学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关心这些孩子的未来,是我们的责任,也考验着我们的教育良心。

对升学率避而不谈并不是什么好事,不谈升学率就能证明学校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吗?在这方面,许多人喜欢拿西方教育说事,其实,欧美的学校也谈升学率,英国的许多学校甚至把自己升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比率挂在学校的网站上,称为“牛桥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在搞应试教育。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另外,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个人的成绩是他们的隐私,但学校的考试成绩却不能成为学校的隐私,花着纳税人的钱,就必须让纳税人清楚学校的业绩。现在一些地方打着反对应试教育的旗号,封锁所有学校的成绩,颇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如果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那实在太愚蠢了。

■让学生的想法在校园里生长

记者:“在校园里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十一学校的这个提法特别有价值,因为有自己的想法意味着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意味着有个性化的人生追求,而这恰恰是当代中国公民素质中最匮乏的元素。但是,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体系,统一的评价模式,统一的中高考……这么多的“统一”再加上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抑制个人想法的文化传统,似乎让你们这个“想法”实现起来有些困难?具体你们是怎么落实的?

李希贵: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学校工作的难点。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确实统一了许多不该统一的东西,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落实这种培养目标也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但从难处入手正是十一学校一贯的风格。譬如,面对同样的教材,我们倡导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们提出,要首先梳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弄清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这种做法难度很大,因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可能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如何尊重这种差异,如何在差异存在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由于我们的培养目标已定,所以,再困难我们也要向前走。譬如,我们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过去由学校老师们来做的事情,现在我们尽量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挥创意。国际文化日、特色运动会、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升旗仪式、名家大师讲座、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就全部由学生组织。十一学校的“校园机会榜”也是激励学生产生想法的一个平台,如设计学校吉祥物和文化标志,策划各项大型活动,制定各种活动预案等,都以“校园机会榜”的方式向全校公布,征集响应者。我主持学校工作的第一笔采购是投资30万元购买室外体育活动器械,这项采购从制定采购计划、规划器械安放位置及管理办法,一直到招投标,都是由一个学生团队自主完成的;学校有5个书店,全由学生承包经营;校园里的两个电影院,从播放规划到经营管理也是由学生轮流承办;包括每月一次的校务会,必须有一项议题来自学生,且由学生参会研究,学生代表第一次参加校务会,开始有些紧张局促,但领导和老师们的笑容以及对他们建议的尊重,让同学们渐渐能够大胆发表看法,学会了沟通和协商,也找到了校园主人决定学校事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们还有一个“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活动,每天中午,学校都会确定一位校级领导与学生共进午餐,学生自愿在网上报名。在轻松的氛围中,校长可以及时倾听来自学生的真实的声音,这种平等民主、充满生活气息的沟通,帮助我们

准确把握学生的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的想法特别多,他们不仅反映问题,还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积极提出建议,许多好点子都是我们在吃饭时聊出来的。

为了鼓励学生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法,我们还设立了相关的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专门奖励学生的奇思异想。

当同学们的想法在校园里得到尊重和鼓励,特别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变成现实的时候,就会激励他们源源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想法,学校的创新氛围就会自然形成。

■让教育家从课堂里面走出来

记者: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中看到,十一学校启动了教育家成长工程,据我所知,这在全国又是领异标新、独树一帜。我有两个困惑可能也是广大老师们的困惑:第一,教育家这个伟大的称号能跟普通教师关联在一起吗?第二,引领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具体你们是怎么操作的?

李希贵: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只有当教育家是从课堂里面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有可能是充满智慧的教育。今天,我们即将迎接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关于教育家与普通老师的区别见仁见智,但是,有几点大家基本上还是形成了共识:首先就是教育家要有使命感,要把自己眼下从事的教育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甚至与世界的未来建立联系。其次是执著的专业追求,一位教育家型的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乐此不疲,勇于探索。他不会因为挫折和困难而裹足不前,也不会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他已经决定将一生献给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这一目标已无人能够撼动。再其次,育人应该成为他工作的主旋律。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本学科教学中作出卓越成绩,我们一般会习惯地把他作为一位优秀教师看待。但是,作为教育家远没有那么简单。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本原问题。

上述教育家的基本特点,已经在我们身边相当一批老师的身上体现出来。在十一学校,我每天都被一些这样的老师感动着,他们身上可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敬佩,把这些老师与教育家的称号连在一起已经显得十分自然。

当然,培养和造就校园里的教育家,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家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他们需要关怀,需要帮助,更需要磨砺。我们在学校设立了教育家书院,把教师培训机构定位为教育家成长的地方。尽管一些老师刚刚参加教育工作,但我们一开始就将成为教育家这一目标作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方向,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对骨干教师当然就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为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老师提供不同的专业发展通道,构建教师自主发展机制,启动教育家成长工程,聘任课程研究专员,成立老师之间专业分享的教师互助中心,设立教师自主选择的专业发展基金,等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天教室里教师脸上是否有笑容,将决定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明天有没有笑声。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幸福的明天,我们今天有责任来塑造幸福的老师,来培养教育家型的老师。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记者:“非正式表扬”是十一学校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学校很有吸引力的一个看点。什么是非正式表扬?十一学校有代表性的非正式表扬项目有哪些?进行非正式表扬应注意哪些问题?

李希贵:在任何组织中,评价都是一项高利害的工作,不可轻易为之。所以我们提出,尽可能少地运用评价这个武器。有些学校已经将评价覆盖到师生每一个汗毛孔的时候,我们开始淡化评价。

首先是将检查和评价分开。有些事情可以检查,但不要评价。譬如老师的备课,对一些青年老师来说,学校需要通过对他们的备课情况进行检查,进而发现他们教学中的优缺点,然后促进他们成长进步,但却不适合以此评价他们的工作。因为,对备课情况的评价是最容易引发诸如弄虚作假、千人一面等问题的。有些检查需要认真仔细,但评价却不要太计较,譬如对学生的常规检查,如果我们与班主任老师分分计较,老师就必然与学生分分计较,既影响师生关系和班级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慎用正式评价的基础上,我们更多地使用非正式评价。因为,基于标准的正式评价,一般要经过明确评价目的、阐明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发或选择评价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处理评价信息、达成评价结论、评价结果的呈现与反馈等多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环节才能完成,这是一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搞不好,在某些环节上缺乏科学性,它的结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够或者都需要正式评价。一位领导者不可随意评价任何一位老师的工作,你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坐井观天。我到十一学校工作已经3年多了,还没有在全校大会上进行过一次总结评价,因为,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非正式评价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譬如,每个学期我们都进行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调查,让学生评选自喜爱的老师,其中许多同学满怀深情地给老师写下了很多令人感动的评语,我们把它汇总在一张贺卡上,很郑重地交给老师,甚至将它镌刻在笔筒上送给老师;每个月我们搞一个生日聚会,每年有一个主题,其中有一年就是寻找身边的感动,工会录制了他们的同事、学生的赞美,生日聚会现场播放,令老师们感动不已;每一位退休的老师都会收到一份退休纪念册,其中展示的是他们在学校闪光的业绩和辉煌的历史;即使刚刚入职的新教师,也会在迎新酒会上听到入职几天以来同事发现的自己的优点。这样的事情让大家都很轻松,评价者无需殚精竭虑,被评价者亦心情愉悦。

当然,非正式评价也不可随意为之,它的出发点必须真诚,且要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

非正式评价的运用,悄悄地改变着学校的生活,使老师们在校园里感受着“家”一样的温暖,体味着教育工作带来的幸福与快乐,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试行)》摘要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是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今后6年工作的总纲,每3 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每年修订的行动纲要都应该成为面向以后6年的行动纲领。

第1条:愿景。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第3条:战略改进领域。课程与课堂是学校今后6年需要加大气力改进的战略领域。

第5条: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第6条:师生导向。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必须以师生为导向,有利于简化程序,快速响应师生、教育教学的需求。

第25条: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亲情如父子母女,友情如同伴朋友,严而有格,爱而不纵。

第30条:课程建设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应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

第35条:坚持主体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

第38条:成功是成功之母。给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打造学生的亮点,用成功酿造成功与自信。第40条:坚持多元评价。多几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形成全面、系统、多元的评价体系。

第42条:重视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

第45条:重视校园欺负现象的解决,设立“同伴关系日”,营造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47条:调整教学关系,建设新的课堂文化。

第52条:项目研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

第58条:坚持“哪个层级获得的信息最充分,就在哪个层级做出决策,或者哪个层级的人员参与决策”的决策原则。

第63条:要事第一。以战略目标和关键成功因素为依据,区分核心工作与一般性工作;不仅仅是正确地做事,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

第67条:沟通与协作。“你是天下第一也要由天下第二来帮你”。

第69条:标杆学习。定期寻找自己工作领域的制高点;努力在100个细节上比同类学校好1%。

第71条: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应急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安全的地方。

第72条:管理情绪。当过于情绪化时,控制与矛盾方的正面接触,延迟决策,尽量“忍过一个晚上”。第78条:问题意识。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80条:倾听。专注地倾听既是沟通最有力的武器,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许多时候,倾听完了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第82条:多元思维。寻找中间地带,“你对我也对,”避免两极思维;事情的成功不一定按一种思路完成,有时候按我们的想法办,事情会成功;按别人的思路办,也照样成功。

第88条:寻找正确的而不一定是精确的评价。

第90条:运用非正式表扬。创造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人的闪光点。

第92条:学校资源建设应该把钱更多地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教育教学最需要的地方。

第93条:让最需要资源的人员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取资源,尽量让使用资源的人有权利合理管理资源。

第97条:致力于家长与学校思想的统一,成立各层次教师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家长的智慧,让教师、学生、家长的脉搏一起跳动。

■数字:十一

40:北京十一学校的毕业生中有40位成为共和国的将军。

14:2010年1月10日,北京十一学校丁光成、方习鹏、王笃年、王春易、孙京、刘海东、乔文军、闫存林、汪春燕、周志英、赵继红、贺千红、秦建云、魏勇等14位教师首批入选中国教师报教育家成长工程。

6:北京十一学校开展了“美利坚周”、“英国文化日”“法国文化日”、“德国文化日”、“澳大利亚文化日”、“罗马尼亚文化日”等6个以不同国家名字命名的文化日(周)活动。

120:北京十一学校每周三邀请一位名大师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12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文化名人,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

4:北京十一学校设立了“校长奖学金”、“令德奖学金”、“英才奖学金”、“乐仁奖学金”等4项学生奖学金,以激励学生成长。

3:北京十一学校以特殊日期命名的纪念日有“5?22”多元文化理解日、“6?12”同伴关系日、“11?1”黄辰亮日。

24:北京十一学校开设了24门社会职业考察课程,涵盖金融、经济、信息技术、文化出版等多个不同领域。

202:北京十一学校开设了202门选修课,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商务与经济等8个领域。

1:北京十一学校从2010年开始,在高中设立科学实验班,这是北京市教委批准的全市唯一的、也是全国首个设在中学的科学实验班。

162:北京十一学校活跃着162个学生社团,这里成为孩子们自主成长、自我发展的空间。

4:北京十一学校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社科院、少年经济学院等4个学生自主管理的学院。

33:北京十一学校聘请了33位外籍教师,他(她)们主要来自美国、英国。

(完整版)学校体育学(课后题答案及全部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简述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其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 雅典的教育则是一种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追求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职责。其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公民.其雅典妇女地位较低,深居家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但其教育实践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自由教育的强调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与斯巴达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2、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3、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受儒家思想影响,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文举盛而武举衰,很多体育项目难以普及和推广。统治者不重视,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喜欢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不愿意人民拥有太多的武艺。 4、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5、二战后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1、教学内容更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军国民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军国民教育的定义:是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评价1)赋予进步的内容,反映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7、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念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增强未来意识,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2.重视学生的“主体观”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把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传递各种文化的方式和纽带。 1、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哪些要求? 答:特征:良好的健康素质、终身学习的意识、高超的智力、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1、学校体育要坚定的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导终身体育思想,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2、重视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竞争拼搏和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

十一学校:2+4初中段 (一)改革学制,实行二?四学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把中学六年重新划分为二?四学制。初中两年完成原三年的教学任务,从第三年开始进入高中阶段。对于不能适应的学生仍按三?三学制。 初中两年的主要任务:完成原初中三年课程教学任务,夯实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科学习方法的积淀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学段,各实验区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整体考虑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经过基础学段的学习不参加中考的实际情况,注意确定每一学年的工作重点,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初一年级的工作重点是:高标准要求,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实验角色意识,实现高起点;初二年级的工作重点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水平的质疑能力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制定适当的指导策略,通过加强竞赛等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各方面崭露头角,防止落后生的出现; (二)改革教学内容,对主要学科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实行语文、数学、英语工具学科重心下移,物理、化学、生物重心上移并开设科学课(理科综合课)、历史与社会课(文科综合课)和创造课,改革和增加体育课、艺术课。 1、在这一学段,要特别加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工具性学科的教学,适当提高教学标准,适量增加课时。不仅要使学生在两年的时间优秀地完成原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掌握较完整的语文和外语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以及数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学科素养的培养。语文和英语一定要增大阅读量,通过说话课、演讲课、辩论课等课型发展学生的中英文的口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设置“科学课”,实施模块教学,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综合五大模块。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多角度、多形式寻找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要切实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思考、探求、分析和直接发现。如通过查阅科技发明的历程资料、追溯科学家的成长等形式,体验科学发明的艰辛和科学精神的内核。 3、综合设置“历史与社会课”,要降低教学的理论难度,运用主题式、活动式、合作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信息、分工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耐挫折而不回避困难、善分析而不止步于现象、善解决问题而不停留于只是提出问题等。避免大拼盘,注重学科之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的整合。 4、加强音、体、美学科的教学,每周增加体育1课时,音、美适量增加课时。体育课要以增强健身意识,健身强体为主要目标(而不是运动技术),每两周或至少每个月要进行一次自然体育课(如跑步到玉渊潭公园)和军事体育课,以培养学生耐劳、吃苦的体力和意志品质。 5、设置综合活动课。 综合活动课是以综合性、专题性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能力、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内容有主有次、有分有合、交叉互补。参考我校制定的《初中阶段综合活动课指导纲要》,多方面寻求综合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6、开设竞赛指导课,鼓励学生在某一学科超前发展。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把人民教育“语文主题学习”专辑中,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以学习借鉴。 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 “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选择文章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的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已去学习。方法上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 为此,需要澄清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

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 对于文章,老师的指点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对学生太危险。 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能不能把7本书让学生读完。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个阅读量完全也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比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9年读完400本,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左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64本,这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成年人。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族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 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理科学习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_ (9)

人民教育2011.21 REN MIN JIAO YU SHI DIAN 视点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⑨ ●国家督学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读者热线:(010)82296705 电子信箱:Lif@edumail.com.cn 教育的崇高,教师的神圣,我们已经说了若干,而且还可以继续说出许多。但是,如果教育不能创造一个令人欢畅的氛围,再好的良苦用心也会大打折扣;尽管教师自古就是一个被认为值得尊崇的职业,但如果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再好的铺路石上也没有学生踏入。回忆自己30年教育生涯里与学生的风风雨雨,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学其实首先是关系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句话,幸好被我初入职时看到了。他说,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结束。我想把这句话说得再严重一些,不要说讨厌学生,就是你处在一个中庸的状态,既不讨厌也不喜欢学生,教育也有可能要结束。 后来,我又看到了一本对我影响至深的书,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的代表作《人性的弱点》。在书中,卡耐基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如何使人喜欢你。他的这个命题让我认为,《人性的弱点》不仅是一本管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教育学著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何让学生喜欢你,是所有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也许有些出人意料。过去我们讲“师德”,基本上是用全部精力去研究教师应该怎样为人师表、蜡炬成灰。我们有点固执地认为,只要我爱你了,你就会喜欢我。岂不知,一旦我们的爱承载了过多的使命,带着另外的附加条件,孩子们就会从中“嗅”出别样的味道。真实的情况是,孩子们常常拒绝带有“异味”的东西。 在我们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里,有一章是专门谈师生关系的。其中一条明确提出,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这样一来,老师们心上的压力可能更大。但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不喜欢你,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我们一直不太愿意承认“关系”的重要性,还经常把“关系”当作贬义词,因为我们觉得,“讲究关系”和“没有原则”似乎可以画上等号。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关系”的研究,也影响了我们以关系学的原则去提升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如果我们能正视“关系”,设定关系学中的一些底线,坚守一些关系学的基本原则,关系学其实是一门健康 的学问。 像与教育有关的关系学,就是操作性很强的行为关系学。老师和风细雨的声音,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尽快记住所有学生名字的技巧,特别注意倾听,等等,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认可这门学问,敢于将关系学放到师范专业的课程里,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里,甚至放到学校招收新教师的考查里,教育也许会变得更美好和更顺畅。 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权利却在学生手上。换句话说,只有当学生认为他和你关系很好的时候,这才是真实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如此的状态下,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 有一天,一位学业成绩不佳但喜欢画画的学生很自豪地告诉我,今天他被美术老师“踹”了两脚。他那兴奋的神态,令我好生奇怪。细究之后才知道,那位令他崇敬、叫他折服的美术老师对他取得的进步实在是按捺不住、无从表达了,只好以这样一种颇有点别致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奖赏。这种越“踹”越近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我们必须加一个“不可盲目效仿”的温馨提示,理由就是如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谁来判定师生关系的质量 15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贵希;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文章来源: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新闻中心 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特邀主讲嘉宾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李希贵,男,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曾经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令人十分震撼,据我所知,全国很少有中小学这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提出“伟大”的概念?这样的目标定位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否冲突? 李希贵:有人说,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达到品德崇高、才识卓越这样一个伟大的境界,的确并非易事。但是,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经过学校骨干会议、教代会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学校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关于伟大,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段话,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有些人却是被迫伟大。十一学校似乎兼而有之。生而伟大是因为这所学校建校之初所担负的使命。 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这所学校还是一所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的典范,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首任校长林月琴女士在建校初期,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许多资源,将学校办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解除了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后顾之忧;我的前任李金初先生在担任校长2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一系列的破冰之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应该说,十一学校有着伟大的奋斗史。 说到被迫伟大,局外人似乎以为是调侃,其实,身处十一学校的氛围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今天别无选择,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让十一学校继续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学校办得令人尊敬,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教书育人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如果我们教育者自身没有道德底线,就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力量。我们将“受人尊敬”写入学校愿景,既是我们的崇高追求,也是对我们的道德约束。十一学校原系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许多老校友经常说,我们出身名门,应该有大家风范。既然要“受人尊敬”,那么学校的任何教育举措都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既然要“有大家风范”,那就要摆脱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零碎琐事,有大思路,有大视野,有大战略,有大举措,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

浅谈语文备课组的建设

加强团队合作,抓好四个中心 ——浅谈语文备课组的建设 邱展能 备课组是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管理单位 关于备课组的重要性,我想引用《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中的一段话:“学校宏观教学管理可以有许多,但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还是要依靠备课组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教学目标如何确立,重点、难点是否明确,教学起点到底在哪里……离开了具体的进度、内容、学情,任何教学理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备课组里下功夫,让教学专家产生在备课组,让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辐射到所有课堂,我们的教学效益就会大不一样。” 备课组和班级一样,是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单位。李希贵还告诉我们:“管理学上有一个划小管理单位的策略,军事领域里有一个小分队作战的理论。在学校里,关注最基本的管理单位——班级和备课组至关重要,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也是最为高效的管理策略。” 备课组的失位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失序 我县许多农村初中,只有教研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备课组。教研组也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只是配合学校其他部门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降低了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的“含金量”。 备课组的失位导致各种教学乱象的产生: 教学进度不统一。 教学目标各自定。 上课不备课,照本宣科,信口开河。 先上课再备课,应付检查,照抄照搬。 教师差距导致学生成绩分化,有失公平。 教学质量难以大面积地提高, 高效课堂缺少基础性的支撑,推进乏力。 备课组的四个中心工作 一、以钻研教材为中心,开发系列化教学资源。 二、以有效教学为中心,落实常态化集体备课。 三、以破解问题为中心,开展微型化校本教研。 四、以操作规范为中心,构建特色化教学范式。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 纲要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第1条愿景 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十一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想活跃,成为志远意诚、行圆思方的杰出人才。 伟大的学校应该是一所师生品格崇高、才识卓越的学校。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 第5条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行圆思方,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十一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 第17条勇于担当。十一学生应该胸怀天下,具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应该勇于担当责任,自觉为国家、为团队、为家庭、为朋友排忧解难;自觉奉献社会,主动服务他人。志远行近,既胸怀天下,又脚踏实地,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动力。 第18条诚实守信。十一学生必须坦诚待人,信守承诺。 第19条尊重他人。要尊重父母家人,尊重老师长者,友善同学,学会用谦恭的态度与人交往。 第20条拥有感恩之心。别人的帮助让我们获取幸福,帮助他人让我们传递幸福;懂得随时回报他人,并以感恩的态度回报社会。 第21条克己让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健全的对话人格,“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坚持平等对话,学会换位思考,设立“道歉日”,培养协商与妥协的能力。 第22条领袖气质与谦虚品格。独立思考,具有自己的想法,谦逊而有韧性,质朴而无畏,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挫折,严于责己,归功他人。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参与,善于决策。主动锻造自己的领导能力。

读懂十一学校的十个关键词

读懂十一学校的十个关键词 作者:吴田田 盘点今年的教育界,最受瞩目的学校莫过于北京十一学校。 自2月27日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发布会,介绍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开始,中央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和各大门户网站连续展开了一系列对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报道。密集的宣传使十一学校迅速闻名全国,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一时间慕名“取经者”络绎不绝。 正面报道之外,对十一学校的质疑声也甚嚣尘上,其中以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魏忠的六篇《质疑十一学校模式》为代表,由此展开了一场有关十一学校模式的大讨论。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长期的跟踪和细致的研究,整合数据和信息,本刊试图拨开重重迷雾,解开与十一学校有关的疑问。 1.适合: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 打开北京十一学校的网站,“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两句话滚动出现,抓人眼球,彰显“十一人”的教育追求。 “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这是李希贵的新学校宣言。 除了秉承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十一学校还创造出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教育机制,把大量选择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李希贵提到,中国加入WTO时,有文件把教育视为服务业,这给了他启发: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是可以认定为教育的服务对象的。如今,在今日十一学校的校园里,教育确实是在演变成为服务业,而且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由此,十一学校的教育创新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合学生的个性,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职业规划:梦想从这里出发 李希贵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他认为,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要从职业规划着手。建立学生咨询中心,系统设计并认真实施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就是十一学校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做法。 学校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1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①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校长室在哪里? 曾经在一些学校的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校长室在哪里”的调查,结果令人意外,也叫人遗憾。80%以上的学生或说不知道或曰不清楚。 如果对该项调查不以为然的话,我们可以找出诸多理由,譬如学校规模太大,校长工作太忙,来说明这个调查结果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我们把校长仅仅当作一个行政官员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为校长开脱:校长面对的是教师,与学生打交道应该是教师的本分,如此说来,这个调查结果也就十分自然、不足为奇。可是,如果我们把校长的职责再梳理一遍,仍然不得不把“教育”这个字眼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尽管在当下做一名校长有诸多难处,内部的困惑和外部的干扰也可能层出不穷,但是,理过千头万绪之后,我们仍然无法回避“教育”这项最根本的职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孩子心中已经没有太多的迷信和权威,但是,校长在一所学校中对孩子们的影响力还是不可低估的。校长的爱憎好恶,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们的爱憎好恶;校长的言行举止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每每在关键时刻,校长到底在想些什么?面对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校长是如何的脸色?走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时,校长又是怎样的眼神?这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学生人生历程中的绊脚石。身为校长,能够明确自己的身份,在教育中小心翼翼而又大显身手,是一件恪守本分、责无旁贷的责任。 2011年,我们去美国纽约市的斯蒂文森中学考察,发现该校的校长极力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在带我们考察学校的两个小时里,他一箭双雕,表面上是带我们参观学校,实际是在进行着他的走动管理,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不断地创造与学生接触、互动的机会。在教室里,他不时参与到师生的课堂讨论中,如果因为时间所限不能深度参与,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开个适度的玩笑也是他的特长。在走廊里遇到脸色忧郁的孩子,他也要驻足停下来,与之交谈几句。当然,收走在扶梯上丢下的学生手机,抽查学生的橱子,没收学生的扑克,作为一位“公平的仲裁者”,他也是毫不含糊的。最后,校长告诉我们,11点到12点的一个小时,是他雷打不动、接待老师和学生的时间,这个时间谁也别想让他离开办公室,他必须随时等待不期而至的或预约好的老师和学生们。 这位校长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如何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中,仍然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不缺位,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对学生施展影响,扩大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当是目前许多校长面临的一大挑战。 说实话,我们对校长有着太多的期待,于是校长的责任和压力也似乎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但是,校长不能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位管理者,单就在学生面前的地位来说,他还应该首先是一位首席教育官。 首席教育官影响到的,往往是学生的精神与梦想。回顾教育家张伯苓,其实我们已记不得他在人、财、物方面如何管理学校,也想不起他是如何与社会各方周旋以保护南开的利益,但是,他所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其实也是南开的灵魂)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甚或整个中华民族。校长室该在哪里,校长该如何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值得我们三思。 关注最基本的管理单位 学校最重要的单位在哪里?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第1条愿景 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十一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想活跃,成为志远意诚、行圆思方的杰出人才。 伟大的学校应该是一所师生品格崇高、才识卓越的学校。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 第5条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行圆思方,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十一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 第17条勇于担当。十一学生应该胸怀天下,具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应该勇于担当责任,自觉为国家、为团队、为家庭、为朋友排忧解难;自觉奉献社会,主动服务他人。志远行近,既胸怀天下,又脚踏实地,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动力。 第18条诚实守信。十一学生必须坦诚待人,信守承诺。 第19条尊重他人。要尊重父母家人,尊重老师长者,友善同学,学会用谦恭的态度与人交往。 第20条拥有感恩之心。别人的帮助让我们获取幸福,帮助他人让我们传递幸福;懂得随时回报他人,并以感恩的态度回报社会。 第21条克己让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健全的对话人格,“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坚持平等对话,学会换位思考,设立“道歉日”,培养协商与妥协的能力。 第22条领袖气质与谦虚品格。独立思考,具有自己的想法,谦逊而有韧性,质朴而无畏,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挫折,严于责己,归功他人。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参与,善于决策。主动锻造自己的领导能力。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 李振村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李振村 经营管理 10-21 0943 : 理想的学校应该这样:学生自由呼吸,得到自我教育、自我锻造;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引领学生快乐前行。《学生第一》因为展现了这种学生自由生长、师生共同追求理想的教育图景,从而显得异常可贵,令人钦佩。 探寻“学生第一”背后的秘密 古今中外的农夫田园耕作,流程几近雷同:疏松土壤、播撒种子、浇水施肥,然后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庄稼自己破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因为所有农夫都明白,庄稼只能自己生长,再聪明、再有本事的人也没有办法代替庄稼生长——拔苗助长的倒是有那么一位,不过留下了千古笑柄。 这简单至极的庄稼种植理念其实蕴含了生命发展的大道理:所有的生命都只能自己成长而无法由他人代替!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可是,审视当下中国的教育,却有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化气息:从课程到教学都有进入标准化的趋势,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被预设的流程牢牢控制,鲜活的生命在“被成长”中苦苦挣扎。于是,营造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的教育环境,努力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造、自我成长,已经成了众多教育有识之士的执著追求。 拜读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新著《学生第一》,令人惊喜不已,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幅风清日丽、鸟语花香的教育图画。在这里,每个生命都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其间,我们能够深切领略生命成长的动人景象。 学生自由地展示风采 校长和老师们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宽广的舞台,舞台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 一所名校,外事活动总是比较频繁。承担外事活动的,大多是学校领导。但是,在十一学校,“接待客人”被精心开发成一门特色课程,“十一学生大使团”应运而生。学生们以自己富有创意的方式,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自己的风采。 学校书店、广告公司、咖啡馆、校电视台、校报校刊、每周的升旗司仪、奥运志愿者、北京市田径比赛裁判员、体育器械招投标、食堂饭菜质量评测……这些岗位和工作的主角,全部是学生!学校不定期通过“校园机会榜”把凡是适于学生来做的事务,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承办者。于是,学生拥有了一个又一个课堂之外的展示舞台,校园里增加了一门又一门崭新的职业体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

(摘自人民教育2011年10期P13-15)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2)(国家督学、北京十一中校长)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曾经听过一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复习课,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任务是让每一个小组用5分钟时间,共同完成本章内容的知识梳理并绘制知识结构网络图,以方便他们日后的理解与记忆。 我发现,5分钟过去了,8分钟也过去了,但没有一个小组能完成老师的任务,甚至接近一半的小组真正的工作还没有开始。因为,他们的思想尚未统一,小组每个成员都各执己见,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梳理和归纳。 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每一位同学的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都千差万别,他们关于抗日战争结构图和知识树的绘制方法也必然有着诸多个性化的思考,让一个小组四位同学去绘制一模一样的东西,既不符合他们各自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以后他们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我们给学生的学习方式选错了。 按照常理,我们应该将绘制结构图的任务交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在研究教材、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习惯去建构符合自己特点的图系。在每一位同学的独立思考、反复揣摩和精心设计下,最终形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知识结构图系,这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当然,到这一步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享展示,取长补短,让同学们丰富、完善,或修正自己的图表。 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曾经与一位讲课十分精彩的老师谈心,他向我坦露了他对自己两节课的反思。他谈道,一节课上,他以自己早已习惯的讲授法为主,效率和效果都达到了最佳,且学生喜欢;但同样内容的另一节课,他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却屡屡受挫,不仅课堂平淡无味,而且连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说实在话,因为有过同样的教学体验,我十分理解这位老师的心情。当老师在讲台上酣畅淋漓地讲授时,当老师面对讲台下那些聚精会神甚至如痴如醉的脸庞时,讲课的确是一件叫人非常享受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孩子最终要离开课堂,当他们踏进社会后,就没有人给他们讲课了,所以我们应该及早帮助他们准备好相应的除了听之外的其他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有诸多方法,但帮助学生选择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动手做与亲身体验肯定是一种既受学生欢迎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时也需慎之又慎。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老师讲的是伟大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那是一首明白如话的诗作,内涵挖掘要凭借学生的想象。可是,老师却要大部分同学体验一把躺在床上的感觉,让接近一半的同学爬到课桌上躺下,本来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变得滑稽可笑。这里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老师没有选择到适合的学习方式。 毕竟,再好的形式也要与相应的内容匹配才好。 说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明白我为什么一直不赞成用一种教学模式统率全校课堂:每一个学科是如此不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着如此独特的内涵,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品格、气质和教学经验……诸多不同,怎能用一个相同的教学模式去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和个性各异的学生?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十一学校行动计划

十一学校行动计划 篇一: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在继承学校原有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试图在学校工作的主要领域明确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为构建学校机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等提供引领。 行动纲要是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今后6年工作的总纲,每三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确定重大原则与基本价值观;每年由校务委员会组织学校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并对有关具体事宜进行修订,每年修订的行动纲要都应该成为面向以后6年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学校战略 第1条愿景 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十一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成为志远意诚、行圆思方的杰出人才。 伟大的学校应该是一所师生品格崇高、才识卓越、尤其要具有杰出才能和谦虚品质的学校。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

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氛围。简言为:质量、队伍、待遇、和谐学校。 第2条关键成功因素 总结建校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的历史经验,学校成功的基因为,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展望学校发展的未来,学校今后6年的关键成功因素为:教师、机制、国际化、课程、生源、经费、数字化、改革创新。 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量化分解,可以得出关键成功因素指标(见附件)。学校各层级、各岗位对关键成功因素指标的全面落实,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 第3条战略改进领域 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实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开发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与课堂是学校今后6年需要加大气力改进的战略领域。 第4条学校文化与价值观 总结建校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学校倡导并强调以下价值取向。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文字实录]: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育同仁,就在上一个星期我们接待了一个有21位美国校长组成的美国教育代表团,在我向他们介绍学校之前,我做了一个现场的调查,我告诉他们,在最近四个星期里,在座的各位有那一位曾经拿出超过30秒钟的时间认真地审视过你爱人的脸庞,或者照片。结果非常遗憾,尽管是在那样一个浪漫的国度里,举起手来的人也寥寥无几。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不想做这样一个调查,但是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想一想,如果有这样一个调查的话,我们有没有资格举起自己的手。 我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事情,就是因为许多时候,我们太熟视无睹了。我们有时候真的是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学校中。要真的把你天天观察,天天熟视无睹的事物,有一定研究,那真的需要换一种眼光、思路。我们试图这样做,我们希望从这样一个通道里来发现一些学校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 首先,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学校的本意到底有哪些?一提到学校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想的是学校就是学生来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在家里学习,学生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们一位老师曾经在初一刚刚入校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他调查学生说:你来到学校,感到最不习惯的是什么?结果有71%的学生认为最不习惯的是他们因为思念小学时的同伴。又问说:“你来到这个学校你想适应这个学校,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87%的学生选择了要尽快找到好朋友。 所以,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真正吸引他们来到学校的不是学习,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同伴。如果我们教育的起点能够坦率地承认这样一个起点的话,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会办的更加适合我们的孩子。怎么去做?尽管我们做了好多工作,比如说我们会成立学长团,我们甚至会邀请过去的毕业学生、杰出的校友来跟我们的学生结对子,我们甚至要创办一些“同伴关系日”。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没有办法真正真实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这些都不是常态过程当中让学生找到同伴的方式。他们80%以上的课堂时间,他们的同伴仅仅局限在他这个班上,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为了创造更加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就对现在国家的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它更加校本华,更加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包括怎么叫学生在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不一样的志同道合的同伴。 比如数学领域,我们把数学分为三个层次: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当然,也包括我们给优秀的学生一些像微积分、数论、线性代数这样大学的选修课程。在人文与社会领域,政治和历史地理分为两个类型,科学领域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或者两个领域,同时把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和普通生物学,这样一些大学的课程作为优秀学生的选修课。 我们还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了整合,把它们其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涉及到的要素,整合到了我们要开设的10个技术课程里面。 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话剧的力量、歌剧的力量,所以我们把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剧组,每一个剧组有几个剧团。这样的开发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尽管他编在某一个行政班里,但是他选择不同的课程的时候,他会进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像数学课,张三可能和李四都爱数学一,但是上物理课的时候,张三又和王五在物理二,他们演剧的时候,可能他又和初中的某一个学生,或者跟其他班的学生到了哈姆雷特歌剧组,他在整个常态的课程学习里面,不断会寻找到新的同伴,而这个同伴已经区别于过去我们按照行政的方式给他硬性划分的团队,是他选择的结果,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情或者发展方向的同伴,我们叫志同道合的同伴。 一个班的学生有了不同的课表,他有了不同爱好的同伴,经济里的发展方向的学生是这样的课表。没有明确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就有可能在选择上相对比较保守一点。人文和科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李希贵:学校是什么-3篇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李希贵:学校是什 么?3篇 李希贵:学校是什么? 过去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给学校定义的时候,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学生来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没有问问孩子,我们的学校应是个什么样子,我想展示一个泼水节的照片,从狂欢节到泼水节,我们事实上是通过这样的一个课程,来叫学生们能看得见老师真的希望和你们平等,它带来一个最重要的值得我们欣慰的事就是,我们的学生真实了,但是学生真实了以后,他和你交流的问题就不一样了。去年秋天,我们高一一个男生给我发过一个短信,他说,校长,请你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在初三的时候,曾经暗恋一个女生,但是这个女生呢,中考的时候没有考到第十一中学校,她考到其他学校去了,现在每当我闲下来,大脑里满都是她的形象,问我怎么办?这也是我工作了三十多年了,接到的第一个关于这种问题的短信,所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会让我们看到孩子真实的内心,我们也会真正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去研究怎么教育他们,这是我们为什么苦苦地追求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我还想给大家看第二个照片,这是学校话剧《雷雨》的一个剧照,前几个星期你去听课,你去看他们演戏的时候,一片混乱,因为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剧务,每一个角色,都感觉到自己最重要,一个一个孩子就像大爷一样,特别大,但是经过一个

学期,他们之间的冲突,他们之间的磨合,他们之间的沟通,最后他们终于发现一个道理,你不合作,就没有办法成功。所以到最后一个学期,当他们在戏剧节上演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学生全变了,他们从那种大爷变成了孙子,一个一个都像孙子一样。给别人递个话筒啊,给别人整整服装,给别人化化妆拿拿道具,这就是教育,这点是我们感受到他们在体验当中成长。当然,这个戏剧课事实上还给我们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就是我们感受到了男生女生在这个青春花季他们有一个正常交往的平台。你说在数学课上吧,你说男生女生老两个一块接触,是不是不太好,在这个物理课上吧,你两个天天在一块做实验,也不太好。但是我要说,青春花季的学生,如果没有了异性之间的目光,他们就缺了好多人生的营养,没有他们之间正常的交往,他们的情商就不会健康。所以他们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舞台,使他们去交流。 我上高中的时候,你要男生女生说话,那马上老师就跟上了,我记得一个比我高两届的校友,他长得很帅,也特别外向,很喜欢跟女生交往,但在学校里没有机会,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发现他心爱的那位女生,家里院子里栽了一棵杏树,结满了杏子,他想以这个杏树为媒介,来和这个女生交往,但是很麻烦,他要去偷杏子,首先遇到一个挑战是,必须在她爸妈不在家的时候,为这事,他暑假里就在她院子门外,溜达了两个星期,才终于发现一个机会,但当他实施去偷杏的时候,又遇到第二个挑战,就是他要弄出很大的声音,一定要被这位女生发现,结果这个女生对这个杏树不太关心,以致邻居发现了,要出来抓他了,这个女生还没有发现,所以这个男生只好抓起一把沙子洒向了她的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