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与自我救助措施

作为一种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始终是悬浮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刃,随时会取走我们灿烂的生命年华。从古至今,地震始终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又有多少地区因此陷入瘫痪状态。地震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悲痛与恐惧,在选修课上,我了解到了地震的危害,在资料库里,我更加深入的了解的地震的产生跟危害,下面,是我了解到的关于地震的一些知识与预防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或“地牛翻身”。它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其中5.0-5.9级地震约800次;6.0-6.9级地震约120次;7.0-7.9级地震约18次;8级以上地震约1次。只要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地震发生。地球科学家把地球表层——全球地壳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在它下面的软流层(地幔层)流动的驱动下不停地移动,故称板块运动或叫大陆漂移说。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较活跃的地带,也是地震、火山较为集中的地带,就是说地震的基本成因是板块间的互相作用产生的(指构造地震)。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应力在某一地点相对集中,当地应力集中到超过该岩石圈的弹性模量。岩石承受不了,就产生形变、断裂、错动,此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面,产生快速振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的突然性、瞬时性以及所引起

的次生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

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达4000多次,造成人员伤亡的有346次,死亡人数多达230余万。本世纪以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多次,其中7.0~7.9级地震98次,8级以上地震9次。建国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近4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每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死亡24.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由此看来,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确实十分惨重。此外地震灾害造成的间接损失也不可忽视。如强烈地震可以诱发山崩、地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喷沙冒水等多种地质灾害,从而诱发地基失效,边坡失稳,加剧地面建筑的破坏可直接摧毁地面工程设施。此外,地震还可以造成火灾、水灾(供水设施破坏所致)爆炸、毒气蔓延等次生灾害。

地震带给我们无尽的痛苦,而我们也在想方设法减轻地震带给我们的危害。首先是我们的自身生命安全,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

遇到地震时如何做到自我保护?地震时,保护自己的金玉良言就是不要惊慌失措。地震是一种地面的强烈振动。它将在几秒到几分钟内平息。在这激烈振动的关键时刻,保持头脑冷静,防止生命和四肢受到伤害。可以说人们免受伤害程度,取决于保持镇静的程度。

1、首先要遵循就近躲避原则。当地震来时,立即用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就近躲到床下,桌下等安全角或橱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注意不能靠近窗户,镜子及建筑外墙(这些地方容易被玻璃、框架砖石砸伤),强震过后迅速有序撤离,避免余震再次伤人。这就需要人们平时留心自家有那几处是理想避震位置(并腾出一定空间)

2、大震前一般会出现一些大震预警,如地声、地光和地颤动(小震闹大震到)等宏观现象,我们要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

当你感觉地面在作上下簸动时,这就是先到的纵波,意味着地震发生在不远的地方即近震。距横波到达尚有3-7秒钟,人们可利用这短渐几秒钟作为迅速逃生的机会。当横波到达时会出现前后、左右摇动,造成建筑物损坏倒塌。

3、当地震来临时应先打开房门、关闭电源、关闭煤汽等(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时,如果你是住在平屋的,应迅速冲出屋外,到空旷地带避震;你是住在一般楼房的(8层以下无电梯)要遵照前面讲的就近躲避原则避震,千万别心急跳楼;你是住在有电梯的高层楼,请记住不能乘电梯,要走安全通道,有序撤离。在影剧院或体育馆的应在排椅下避震,在商场的应在立柱或墙角避震,在学校等人员集中的场所应就近躲避,不能盲目乱跑,避免挤死挤伤。1984年5月21日江苏省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江苏沿海地区和上海市强烈有感,但未造成明显的破坏或人员伤亡。可是少数群众由于震时惊慌拥挤,甚至急不择道而跳楼,造成挤伤,碰伤和跌伤,据统计仅江苏省南通市和上海市就有88起受伤事件,这些次生事件大部分发生在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这是一个教训。

4、在山区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陡峭山坡以免塌方或滚石压伤;

在海洋或海岸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海边。避免海啸把人冲走。

5、逃到屋外避震时要注意避开狭窄胡同,高压线、变电站、广告牌、街灯等危险地点。震后不要急着回家,应尽快到应急避震场所如广场,体育场。公园等开阔地,因为一次地震往往有多次余震发生,避免余震造成伤害。

6、如果不幸被压在废墟内,要坚定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险,不可悲观绝望,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强周围的支撑,防止重物坠落和进一步坍塌,确保生存空间。尽量用衣服,湿毛巾等织物包好头部,掩住口、鼻防止意外撞击和烟尘窒息或中毒。被压时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延长生命。当感觉外界救援自己时,应设法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用硬物不时敲打水管,煤气管等以示求救并指示方位。

我通过上选修课与查找阅读资料,对地震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对自我救助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只希望,永远不会有用到这些知识的一天。

化环学院2011级矿加三班李峰学号:11103100309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课题背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震,这次地震破坏程度之、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惨重以及救援难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当看到在这次地震中受伤的或失去生命的人们时,我为之流泪,心痛和惋惜。于是,结合人教版选修5地震知识的内容设计了这节特殊的地理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简述地震的原因并了解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②运用地图,了解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③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 ④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从图片、视频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3、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活动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为学习《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2008年我国地震灾害的视频: 5.12四川汶川地震。 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是啊,多么可怕的地震灾害。地震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那么如此可怕的地震灾害是谁“惹的祸”?在全球范围之内分布在哪里啊? 学生: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方。(地震灾害都是板块“惹得祸”)教师:那么最主要的两大的地震带知道在哪里吗? 学生: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

防灾减灾与地震安全

五、防灾减灾与地震安全 一、单选题 1.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A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2.由于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 B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3.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 C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年唐山发生级地震,使整个城市的建(构)筑物破坏,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这次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唐山地区的建设( A )。 A.没有考虑抗震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摩洛哥艾加迪尔的一个旅馆,在级地震的袭击下成为一堆瓦砾,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它( B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日本新泻地震造成多栋建筑倾倒、下陷,其原因是它( C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在离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约400公里的海域连续发生了级和级强

烈地震,给远离震中的墨西哥城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和经济损失,其原因是墨西哥城( C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建于软弱地基上 8.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 C ) A.越大 B.一样大 C.越小 9.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 A )相结合”。 A.救助 B.抗震建设 C.预报 年4月22日,江苏省溧阳县发生级地震,全县倒塌和毁坏房屋万间。在震后恢复重建中,不少房屋重建或修复时,未考虑( B )。5年后的1979年7月9日,在原地又发生一次6级地震,使34多万间房屋倒塌和毁坏,特别是上次地震破坏的房屋,原样修复,这次又遭破坏。 A.设计翻新 B.抗震设防 C.重新装修 11.我国地震专家认为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是:震时( B )。 A.迅速逃离 B.就近躲避 C.就地不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适用范围,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 A )、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 A.地震应急 B.地震预报研究 C.防震减灾宣传 13.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 C )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个月年年 14.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 A )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

我对生命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我对生命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扪心自问,19岁以前的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关于生命的问题。懵懵懂懂地过完了童年,而后不断地求学至今。经历过的欢乐、苦恼、工作、娱乐,想起来是那么的自然,自然得快让我感觉不到真实了,好像这只是对这个世界的自然反应一样。 进入大学后,生活依旧。每天重复演练着睡觉、吃饭、学习、娱乐、工作,看不到头。我唯一能隐隐感觉到的,是这样的日子将一直不断地重复下去,直到我死去。只不过,大学生活有一项很明显而且突出的特点——给学生留有绝对充足的自我思考时间。终于,我渐渐地开始在这些时间里面觉察到了自己的迷茫。考上了大学之后,我达成了我十多年来所追求的目标。可是,然后呢?我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以后要做什么,要去哪里我完全没有规划。我这样活着究竟意义在哪里?我开始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做这些日常琐碎的事,同时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其他所谓“有意义”事。有时,我冷眼打量自己,看这机器似的人重复着说话、喝水、吃饭、刷牙、洗澡、睡觉的动作,心里讽刺地想着:“真是一具行尸走肉啊。”可是生活仍是要继续的。既然没有人能指引我人生的方向,那么我生命的意义,只能靠自己去体验、观察,在阅读和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这样的自我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我选修了《生命教育》。希望上完课之后我能对自己跟生命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吧,毕竟我那十几年的人生经历过于狭窄肤浅,再也难以引起我有任何其他方面的思考了。而以下便是一些我在上课后,结合自己生活得到的感悟。 一、请善待自己的身体 岁月匆匆,人生短暂。人走向幸福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所以善待自己是征服这个敌人最好的方式。只有学会善待自己,人才能活得精彩,得到幸福。当然,在获取最高的精神胜果的终极目标之下,我们必须搞好自己的革命本钱。那本钱名曰“身体”。我不知道大学生们是否都认为凌晨睡觉是正常的,可是在我眼里,他们这样都是在慢性自杀。原本在高中时,学校制定那压榨睡眠时间式的,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作息表就让我在高中三年里过得苦不堪言,然而进入了大学后,我才知道更加让人伤不起的还在后头。宿舍区内学生们吵吵闹闹到晚上11点,然后才渐渐回到各自宿舍,或对着各自电脑手机,或与舍友谈天说地,奋战至凌晨才满怀不舍地上床睡觉。前者安安静静地干自己的事倒还好,可是后者在聊天期间不加抑制的大笑大叫却是当真让人难以接受了。我常常会在这些突然爆发的声响中惊醒,而后便在这些声响的伴随之下辗转难眠,不能成寐。 为了能睡得安稳一点,我开始延后自己的睡觉时间,大概是晚上11点30分到12点30分之间,迎合大众的作息规律。然而课堂上看到肥姐的案例后我不禁害怕了。我这样熬夜透支自己的健康,以后是否会遭到身体的报复?抛开我早期已有的失眠、健忘这些长期熬夜得来的症状不说,我最近紊乱的生理周期更是向在我控诉:该好好休息了!一味盲目地去迎合环境,我从不好好聆听来自身体的声音。直到脸上爬满了难看的痘痘,黑眼圈在眼窝安营扎寨,经痛来袭之后,我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去看医生,喝中药,足足花了今个学期一整个学期的时间来缓和症状。现在好是好很多了,但是脸上都是坑坑洞洞的痘疤,十分难看,抬脸见人都觉得不好意思。原本好好的一张脸蛋就这么被毁了,真是得不偿失。 二、人要有自己的梦想 年过六旬的乐山飞人衣瑞龙,自制滑翔机,在花甲之年完成了自己的飞行梦想。他的壮举是那么的震撼人心!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香港的一位漫画家,黄玉郎先生曾在一档广播节目中这么说过:“人应该要有梦,你只要朝着这个梦继续努力下去就会成功。”虽然这句话并没有包含什么遣词造句上的艺术美感,但是它的朴素,却更加直接真切地向听众传达了玉郎先生“只要有决心,美梦能成真”的想法,也让当时在收听节目的我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阅读答案]对地震的认识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阅读答案]对地震的认识浅谈对地震的认识 ①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③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类。按震源深浅可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 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 5-20千米上下,如汶川 __的震源深度只有 10 千米,而雅安芦山地震也仅有13千米,它们都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

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震可引发多种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沙土液化,沿海地区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等。 ⑤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但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 仍未成熟,其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地球表面的观测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的。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⑥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 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小题1】从说明内容角度看,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请简述说明 顺序。(3分)

地质灾害的认识

地质灾害的认识 1 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由地质灾害的定义可知,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展,人类活动对地层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故这类地质事件属于灾变;如果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沉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则可称之为灾害。 1.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65 年,WI.Garrison 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GIS 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将GIS 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 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法国利用SPOT卫星三维测量立体成图技术进行大范围的灾害监控。另外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 国外关于地质灾害研究多集中在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实现上,如“3S”在地质灾害的监控与可视化、数字减灾系统DDRS(Digital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等方面的应用。DDRS 是利用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最新)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最新) 一、判断题 1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对)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其他危害人类社会的破坏现象。(对) 3我国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对) 4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是不可预测的。(错) 5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差异性。(对) 6巨灾频发已成为亚洲人居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对) 7亚洲的巨灾以地震、洪水、风暴、干旱、海啸、山体崩滑为多。(对) 8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群发性。(对)

9次生灾害是由一种灾害引发的其他灾害。(对) 10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自然灾害现象也并非惟害而无利。(对) 11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经济。(对) 12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人道。(对) 13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灾害链。(对) 14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灾情评估、重建等工作中都可用到卫星遥感技术。(对) 15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 16《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朝廷要求“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这是我国最早对报灾提出的要求。(错) 17秦朝制订的《田律》是关于环境保护、减轻灾害内容的规定。(对)

18“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是由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提出的世界性防灾减灾的战略构想。(对) 19目前,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军队、科研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34个单位组成。(对) 20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年均因灾平均死亡数万人,到目前年均仅死亡2000余人,这是党和政府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物力用于减灾工程建设和重视非工程建设的结果。(对) 21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提出“安全奥运”理念,也包括了减灾工作。(对) 22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是国家减灾委员会。(对) 23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设定了4个响应等级。(对) 24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一发布灾情。(对) 25因灾死亡30人以上,可以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规定的4级响应。(对)

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临沧市一中赵珍 1、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地震、地震灾害等相关概念; ②、结合图2-1-2“震源和震中”理解并记忆地震的构成要素; ③、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衡量地震的指标及其分类; ④、通过合作探究理解震级和烈度的联系与区别; ⑤、读图2-2-3“板块边界构成地震带”和世界自然灾害分布图,知道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并比较横波和纵波的速度; ⑥、通过学习,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2、教学的重难点及其突破 ①、教学重难点: A、地震的构成要素; B、衡量地震的指标及其分类; C、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及其名字。 D、震级和烈度的联系与区别。 ②、重难点突破 A、利用图2-1-2“震源和震中”和2-2-3“板块边界构成地震带”以及世界自然灾害分布图强化加深教学重难点A和B; B、通过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难点C。 3、新课导入 采用与授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进行导入,已达到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效果。 4、教具 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进行教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指令明确。 5、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①、新课导入(2分钟) 以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地震灾害和地震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②、预习检查(5分钟) 通过结合地图提问和小组相互检查评分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A、教师每组提问一个问题,分值为1分; B、各小组采用采用“递评”(1组评2组、2组评3组……10组评1组)的方法对每个小组的预习案进行评分——分值为9分; C、以上两项的和为每个小组课前预习的得分,并由评价小组的小组长把该组的得分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里。 ③、合作探究(20+4+2=28分钟)

防灾减灾教案

防灾减灾教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 三年级三班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的可贵。 2、使学生懂得地震防护知识及其灾害小常识。 活动过程: 一、地震知识介绍: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那些曾发生在居民区,尤其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不少人心理上蒙上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甚至谈震色变。一次地震,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倒塌,通常只有十几秒的时间。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无论是跑出去还是就地躲避,都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会。经验表明,震时就地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较好的办法。避震时要重点保护好头部、颈部、眼睛、口、鼻等身体重要部位。 二、介绍几种可以简单辨识的地震前兆 1.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三、在震中紧急避险的方法

1、在家中或办公室,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容易形成三角区的地方,要注意保护头部,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震后20秒左右要立即跑出室外,到开阔地避免受余震的伤害。 2、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 4、在百货商场或超市,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高大的货架或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在工作间,要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6、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所。为防止余震伤人,地震后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7、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避免行李掉下来伤人。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8、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三、自由畅谈对安全的认识。 四、结束语:同学们,学习掌握一些有关地震、防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减灾技能,是减轻地震灾害和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学会用知识守护自己的生命。

精心整理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0.1感受生命的意义教案(二)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第1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探求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2.理解生命意义是具体的,生命的意义需要发现和创造。 能力目标 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现自我价值,更加明晰生命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探求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难点 生命的意义需要发现和创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本课引言的散文诗: 生命中有哪些值得珍惜,值得追求? 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 师:听了这首诗让人心潮澎湃,怎样探求和实现生命的意义呢?本课时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问题吧。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生命的追问 1.阅读教材第111页“运用你的经验”,出示问题: (1)采访三个你生命中重要的人物,请他们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 (2)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问题引导: (1)活动材料中外祖母活着是为了什么? (2)你准备采访哪三个生命中重要的人? (3)你在准备采访的过程中,准备了什么问题?

2.教材研读 阅读教材第112页正文,思考问题: (1)人为什么活着?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 (2)你认为探索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有必要吗? (3)你认为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3.阅读感悟 阅读教材第112页“阅读感悟”中《雷锋日记》的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雷锋在日记中思考的是什么问题? 问题提示:雷锋在日记中通过一连串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活动二:发现我的生命 1.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 (1)阅读教材第113页“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①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怎样的意义? ②与同学分享生命故事。在这些不同的生命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处理方式: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2)研读教材第113页正文,思考问题: ①人类为什么要探索生命意义? ②“我的人生”为什么是独特的? 问题提示:①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②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 2.生命的意义需要发现和创造 阅读教材第114页“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同样是志愿者,为什么大家对参加志愿活动有着不同的回答? 问题提示:“探究与分享”中的几位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初衷不同,对志愿活动的理解也不一致。这启示我们, 不同的人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人生的意义需要每个人去发现和创造。 三、课堂小结 探究生命的意义是我们对生命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不同的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不同,反映了人生意义需要去发现和创造。 板书设计 感受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追问?????探索人生意义是必要的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发现我的生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建构我的人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吴丽红人文学院历本101班 10020126 一、实验目的 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分类、危害以及地震的防灾措施等。 二、实验内容 体验模拟地震的震动状况、观看关于地震的影片,了解地震灾害的特征、危害、分布等基本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三、实验原理简述 当今人类面临着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目前,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与此同时,认识了解地震灾害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期有朝一日对地震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报,制定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对策等已成为广大科学家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7162607.html,/i?word=%B5%D8%D5%F0%B4%F8&opt-image=on&cl=2& lm=-1&ct=201326592&ie=gbk) 1、地震灾害的相关概念 大地或地壳的突然震动就是地震。震源是地球内部直接发生震动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距是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的。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多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大,震级的数字越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地震按震级大小四类: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且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4.5级且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又可称为巨大地震。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一样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 2、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氛围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又称为P波,它使地面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又称为S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为L波,是由纵波与横伯伯哦字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波长大,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原因。 3、地震的成因及分类 地震的成因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但是地震的发生大致可以分为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其中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自然引起的,成为天然地震,其中天然地震又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策划能够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认为地震可分为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两种。人工地震是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如工业爆破,矿山开采,核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面剧烈振动,但是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4、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带分布主要包括四个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来自这个带,大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个地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广。 大洋中脊带:地震活动性较弱,均为浅源地震。 东非裂谷带:地震活动较强,均为浅源地震。

防灾减灾知识点

填空 地震的相关概念: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亦是一区域),称为震中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 1.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暴法”,是一种通过召开专家讨论会、促进新思想产生的方法。 2.防灾减灾的含义: 减灾狭义:减灾一般指灾害发生后采取适当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广义:减灾不仅包含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而且包括灾前的准备、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 防灾,顾名思义就是防止灾害的发生,即主要包含“预防”一层含义,在大部分文献中,防灾主要针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策略、防灾工程、防灾规划等 3.气象灾害的相关内容: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过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自然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4.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部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 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灾害分为什么:根据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5.灾害系统构成:1.孕灾环境2.致灾因子3.承灾体4.灾情 6.Mitigation的中文解释:灾害减除 选择 1.人为风险的分类:行为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 2风险评估的限制性:1.不完整性2.客观性3.与评估人员的经验相关 3.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1.查阅各种与灾害有关的书籍或典籍,如《20世纪水旱警示录》、《灾害管理文库》2.查阅各种报告3.查阅相关论文 4.查阅建国以来的各种年鉴,如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以及专门的统计年鉴如水文年鉴、气象年鉴、经济年鉴 5.通过互联网搜索各大权威网站,查找有关信息。 6.到有关各部门走访,如公安、消防、安监、民政、交通、环保、气象、农业、林业、海洋、供水、供电、城管、保险险公司等部门,查阅各种纪录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材料 7. 查阅各种古籍,如地方志,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些灾害。 4.地震处置中的注意事项: 5.毒气事件中个人避险的知识: 6.灾害管理的阶段: 7.如何让编制事故树: 8.人为灾害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人为影响为主产生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9.事故灾难的性质:1.人为性2. 因果性3. 突发性4. 破坏性5. 偶然性、必然性6. 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珍爱生命心得体会范文5篇

珍爱生命心得体会范文5篇 珍爱生命心得体会范文1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意思就是说:爱护自己的生命,首先要注意安全。一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旦消逝就永不再来。可见生命是何等的珍贵!多么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啊! 注意安全,就是呵护生命,安全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与稳定。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要懂得感恩,不能因忽视安全或一时冲动,伤及身体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这会伤父母的心,是不孝的行为。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去郊游,去爬山,去上学,去逛街。一起欢笑,一起歌唱。这一切美好的事情,皆因有生命的存在。 珍爱生命,就要遵守纪律。在学校里,不要把楼梯扶手当滑梯,课间时,不要追逐打闹。不要压在同学身上打滚,不要搞恶作剧,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有安全意识。 珍爱生命,就要学会善待自己,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学会与人相处,遇到困难与挫折,沉着应付,要相信,人生没有迈不过的坎。 珍爱生命,就要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生命因奋斗而精彩。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让我们从自身做起。

珍爱生命心得体会范文2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有的人会回答:“是钻石。”有的人会答:“是荣誉。”也有的人会回答:“是成功。”但是我认为,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因为只有生命的存在才可以挖掘钻石,才可以赢得荣誉,也才可以获得成功,但是钻石、荣誉、成功等任何东西都换不来鲜活的生命。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只有有生命的人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只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活泼身影,才能使我们的校园充满阳光,充满生机;但是生命又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不注重安全意识,视安全隐患而不顾,对安全问题措施不及,防范不严,责任心不强,把生命当儿戏,那么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交通事故、食品中毒、疾病染身、游泳溺水、玩耍坠楼等等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损失了多少财产,我们身边随时都潜伏着多少张牙舞爪的杀人凶手,随时威胁着你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 新闻中一件件,一桩桩血腥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一幕幕惨剧目不忍睹,这些只因为我们忽视了安全问题;只因为我们忽视了安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凋零,给社会、家庭、亲人带来的只是悲痛欲绝,血的教训,到那时我们失去的就太多太多,到那时再注意安全就为时已晚;因此对生命的关爱,不能成为美丽的词藻,难道只有失去之后才能醒悟。特别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安全意识的淡薄、责任心的冷漠、玩忽职守会造成更多的灾难,会给更多的家庭带来灾难。难道我们不该反思,不该把安全视为重中之重吗?而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得

认识地震

认识地震 认识地震 地震是自然灾害的其中一种,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命。一旦地震后,有多少 的人会丧失掉性命;又有多少的人会失去自己的家人或是亲朋好友。让一个平静 的城市,立刻变得喧闹了许多。 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一大半,当 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 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看着那些小小的, 带着红领巾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孩子,她说她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勇气都没有 了。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 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 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 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 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 往下陷,那几个往钻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 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 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 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 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 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 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已经泣不成声。汶川地震让我学会了 "勇气"二字。这次大地震不仅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爱的奉献,在朴素的 面孔后,曾经跳动着同一旋律的心旋,让我们为灾区尽一份微薄之力,在非常时 期,考验的更是我们的团结一致,地震无情人有情,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那些灾 区人民振作起来,带他们走出那片疼痛哀伤的土地,如幸福之船撑出伤心之河, 地震来势汹汹,但震不住我们牵手的力量的共同的决心!

灾害与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 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 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灾害特点 1.灾害成因背景复杂 我国地形和地质构造都很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我国处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交绥地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2.灾害种类多 我国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冰雹、霜冻、雪灾、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火灾等。 3.灾害频率高、强度大 4.灾害群发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众灾丛生的局面,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性。 5.地域分异明显 各类灾害在地区上交织发生,但相对以某一主导灾害为核心,伴生其它自然灾害。旱灾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水灾多出现在七大流域中下游沿河两岸;台风多见于东南沿海,雪灾、寒潮大风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高原;沙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三大地震带上。滑坡、泥石流集中以西南地区最盛。 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logE=11.8+1.5M 因此,震级每增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约31.6)倍,震级每大二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3(1000)倍。 一、中国是地震灾害损失最惨重的国家 1.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地震的预报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灾害的定义: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特征:(1)危害性(2)突发性(3)永久性(4)反复性(5)广泛性(6)群发性 分类:(1)灾害形成机制分两大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 人为灾害可分为个体行为灾害、社会灾害(2)灾害发生过程分为:原生灾害(一次性灾害)和次生灾害(衍生灾害) (3)从过程特性来看,自然灾害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突变型(2)发展型(3)持续性(4)环境演变性 2、防灾减灾的概述 防灾减灾对策是指预防或减轻各类灾害的对策,包括灾害预防、预测,管理、防护与监控,灾害报警、应急预案等。 “防灾”就是尽可能地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受灾区所发生的灾害对该区造成难以控制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减灾”包括两重含义: (1)采取措施以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及频率; (2)减轻灾害对受灾区所造成的损失。减灾工程主要由下面几个环节构成: 1、灾害监测:监测测量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变化数据的工作。目的是取得自然因素变化的资料,用来认识灾害发生规律和进行预报。 2、灾害预报:根据灾害的周期性、重复性、灾害间的相关性、致灾因素的演变和作用、灾害发展趋势、灾源的形成、灾害载体的运移规律及灾害前兆信息和经验类比,对灾害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估计或判断。灾害预报一般分为:近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3、防灾:防灾是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的避难性措施。防灾的措施主要有:规划性防灾、工程性防灾、技术性防灾、转移性防灾和非工程性防灾等。 4、抗灾:抗灾是指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做出的反应,如抗洪、抗震、抗风等的工程措施。 5、救灾:抗灾是灾害已经发生后采取的最紧迫的减灾措施。 6、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是指在遭受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之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建设。恢复生产是指在灾害发生后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这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 第二章地震灾害 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的现象。 2、震源: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指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地震的分类: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3、塌陷地震(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4、诱发地震(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5、人工地震(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4、地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推算地震时的能量划分的,它是表示某处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等条件的强烈影响。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动态,建筑物毁坏及自然现象的表现等宏观现象判定的 5、各国防震对策的特点: (1)以防为主,各有侧重 (2)全面防御,重点突出 (3)多学科综合研究 (4)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探索地震灾害 (5)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指挥作用 第三章地质灾害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东台市地震局丁辉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l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l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对策 引言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例如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等等。这些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社会影响巨大,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其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探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出现的新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城市地震灾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1 城市地震灾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5%~60%左右,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4.56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几乎要翻一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的数量不断上升,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倒塌房屋7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这些城市中51.3%位于地震烈度Ⅷ度以上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破坏程度均非常大。 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相互叠加 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生态的基础之上,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巨大,尤其是在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城市。据统计大多数的城市地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地面下沉等现象。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河北乐亭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