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中,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实质上市县发展的优先地位问题。优先发展城市还是优先发展县域,实质上又是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城市是社会发展效率的载体,坚持效率导向,就要优先发展城市。县域发展是社会公平的保障,我国县政府管辖下的人口占据总人口的70%左右,中西部省份县域人口比例更高,没有县域的发展,就不能保障我国多数群众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下,优先推进了城市的发展,县域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在当前我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比较显著的背景下,加强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迫切性。省直管县体制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这种体制有利于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处理好与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另外,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全世界人口的30%以上集中在离海岸线100公里的城市里,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离海岸400公里的城市里,发展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优先发展城市仍然是一条正确的战略选择。因此,不能只考虑眼前的需要,要从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和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这个高度,来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在选择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体制时,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区域内城市总量的发展。

一、市管县体制的诞生

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政府层级主要以四级制为主,只是在较大的市和自治州才实行五级制。中共中央1982年第51号文做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决定,首先在江苏省试点,随后在全国试行。实行市管县体制,是为了打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在此之前,中国绝大部分县市都是由省级政府派出的专区专员公署或是地区行政公署代为管辖。从1982年推行市管县体制以后,我国政府层级已经由四级制为主变成五级制为主,即中央政府—省级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级政府(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级政府(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乡镇政府(乡、民族乡、镇、苏木、民族苏木)。上世纪九十年代,市管县体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形式。市管县体制的实行对于增强大中城市实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市管县体制的弊端

一般来说,政府层级过多,会造成以下弊端:一是信息传递不畅通,信息传递成本加大;上情难以及时准确地下达,下情也难以及时准确地上达;二是权力运行机制不畅通,容易形成压力型体制,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自主权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不符合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不利于调动县级基层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提高行政效能。

除上述一般情况之外,“市管县”体制还特别造成了以下问题:

(一)是“市管县”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旧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原本虚设的地区一级变成了实设,不仅增加了政府层级,降低了行政效率,而且与宪法中有关地方行政架构的规定相违背;

(二)是在市与其所辖的县(或县级市)竞争发展过程中,加剧了各个县(或县级市)与市之间在人、财、事三方面的矛盾,加大了市所辖各个县(或县级市)之间的离心力。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由于乡镇工业的兴起和繁荣,有些县级市的实力甚至已经与地级市本市区的经济实力相当,各县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在资源、市场、人才、投资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展开竞争,为争取到项目,市县争相到省城跑计划、跑指标,为争取投资,竞相进行政策攀比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三)由于“市县竞争”造成内耗及资源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等原因,一方面导致中心城市的极度扩张,城市发展没有边界,没有止境的土地征用和旧城改造;另一方面,市所辖县的城市化水平极度落后,虚假城市化现象严重,整体上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更加剧了城乡“二元化”结构;

(四)普遍推行“市管县”体制,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严重导致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地级城市普遍能量不足,对周边管辖的广大农村地区无法产生足够的辐射能力;但由于实行“市管县”体制,不得不管辖自己无法带动的县(或县级市)。

三、省管县的提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而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也提到:“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四、省管县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域面积较大,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600多个城市。600多个城市中,省会城市、大城市占少量,地级市300多个,其余300多个是县级市和少量的大城市。其中,县级市和县一般被看成一个单元。如此大的国家,假设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经济得不到比较高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进程,会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扩权强县”是一个国家的大战略,是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增强县域经济,这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因此这是客观上需要的。

另外,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大幅度提升,各行各业都比较立体地健康发展,交通方面也不例外。过去有人说省直管县以后,省管不了那么多,一个县委书记到省上开会,一天去不了,得花费好几天,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化已经完全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手段。过去一级一级地传递信息要好几天,现在通过数字化信息,一点击就到最终端去了。高速发展的交通,快速推进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只是所有有利条件的一小部分,也有力低说明了省管县体制已经非常可行。

五、省直管县体制对问题的解决

(一)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减少了政府层级,实现了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在管理流程上,由省直接对县进行管理而不再经过市(地)这个中间环节,降低了政府交易成本;

(二)省直管县实现了扩权强县,在行政上弱化了市对县的领导,避免了多层次行政干预对于市场竞争关系的扭曲,大大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省级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在省直管县体制下,地级市的管理范围只是市区和郊区,不再管理周边的广大农村区域;市(地)与县之间,不再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协商与合作的关系;

(三)增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省管县财政体制实现了省直接对市、县市的管理,增强了省级财政的直接调控能力,有利于有效分配和利用各种公共资源,使县市政府更有能力、有财力发展县域经济,更有实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发展各种社会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四是省管县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有利于一个省各地区间均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六、总结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地理以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工

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认真对待,科学运作。目前的试点只是“扩权强县”和从财政的角度来突破.真正意义上的“省管县吁}政体制改革还处在理论探讨之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减少行政层级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不断总结经验,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孙雷.“十一五”大趋势:财政省管县I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0-24.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体制变迁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体制变迁 周天勇 近年来,在中央下发的文件中,不断涉及“省管县”的改革问题,这表明了中央鼓励地方进行大胆创新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决心。从“市管县”体制向“省管县”体制改革,是一种简政放权式改革,目的在于调动地方行政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尽管市管县的现行体制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亟待体制和制度创新,需要在管理体制上对县域经济进行松绑,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扩权强县”,最终到“省直管县”。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市管县体制的阶段性和局限性,从而理解省管县改革的背景、利弊和着力点。 一、市管县的由来和历史作用县乡政权体制,以及管理县的省派出地 区行署,是适应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区划管理方式。而20世纪80年代普遍实施的市管县体制,是工业和城市经济,对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一种进步。 (一)市管县兴起: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行政体制选择 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市制萌芽开始,市一直是人口密聚“点”上的一个行政建制,市与县、城与乡之间被严格封闭、隔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型政区的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开始出现,建制市逐渐演变为一种广域型行政建制。

当时的市领导县体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城市蔬菜、副食品基地建设问题而设置的,并无“带”县之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市领导县体制的范围有所扩大。195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逐步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并推广。1959年9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推进1958年以后的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促进工农业的相互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此后,这一体制便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得以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乡分割、生产重复、流通堵塞、多头领导、互相牵制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政府急切需要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方式。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市带县,成为当时的一个可行的选择。 从微观的角度看,实行市管县体制,主要是为了协调城乡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而从宏观角度看,实行市管县体制,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主要是为了适应和促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即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 (二) 市管县的发展、作用及利弊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982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肯定辽

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

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 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如何对其改革已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这一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存在的利弊,以及目前市管县体制改革探索的方法和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今后改革的设想。 标签:市管县体制改革;扩权;自治 行政区划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合理的行政区划将促进国家的发展。我国行政区划现状,同历史和国外比都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省级规模过大,省区间规模悬殊,管理层级过多等,而市管县体制最为典型。在保持社会稳定前提下,逐步对我国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一、历史发展 所谓市管县体制,是指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它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依据行政权力关系,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共同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区域整体。建国后,随着城市行政区的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开始出现。195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京、津、沪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逐步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并推广。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推进行政机构改革,1982年,中央下达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此后,地市合并,城市升格,建立市管县体制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取向。目前来看,市管县体制已成为各省市区最基本的区划模式,构成了最基本的纵向权力结构体系。这一体制的施行,使我国行政区划由宪法规定的四级制向五级制转化,成为世界上少数的多级制国家之一。 二、改革的必要性 1.市管县体制违背宪法 我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自治州、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但是,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我们看到在省、县之间又多了一级建制——地区或地级市,并逐渐演变成了“市管县”格局,使我国实际运行中的地方行政区划转化为四级制,这在本质上是违背宪法原则的。 2.市管县体制运行中的弊端 1)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大。增加和强化地方行政层次,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增加行政层级反而可能加剧城乡之间的矛盾。在市领导县体制下,县的自主权较

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城市体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8217383.html, 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城市体系的影响 作者:叶涯剑孟珈蒂 来源:《老区建设》2015年第06期 【提要】演在中国城市体系之中,市管县体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城市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经过将近半世纪的发展,在21世纪初达到其鼎盛期,同时对中国的城市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促成了地级市这种类型的城市得到大发展,基本奠定了20 世纪晚期至今中国城市体系的大体格局。 【关键词】市管县;城市体系;中国城市;制度史 【作者简介】叶涯剑1975—?,男,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 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空间社会学、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孟珈蒂1991—?,女,华南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广东广州 510640) ?眼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基金2011年青年项目“城市空间治理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GD11YSH06) 1949年之后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体系的独特性,在于它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市管县”城市行政体系。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在个别城市实行过市领导县的体制,但为时极短,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穴1949一1983?雪》记载,杭州市于1949年至1951年管辖过杭县;兰州市于1949年至1950年管辖过皋兰县;昆明市曾于1951年至1953年管辖过昆明县;重庆市于1951年至1952年管辖过巴县;贵阳市于1952年至1955年曾管辖过贵筑县,除此以外?熏1949年无锡市曾管辖过无锡县;徐州市管辖过铜山县;此后,北京、天津、旅大?穴今大连?雪、本溪等市先后实行过市领导县体制,当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城市的蔬菜、副食品供应,因此?熏领导县的市仅限于部分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个别大城市。[1]还不能称为一种普遍性的体制。 市管县真正作为一种全国普遍推行的城市行政体制正式形成于大跃进时期。当时认为市管县可以起到城市带乡村、市支持县的作用。1958年1月?熏江苏省所辖的上海、宝山、嘉定 三个县划归上海管辖,此后无锡、常州、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自发跟进?熏到1958年年底?熏全国已有29个市管辖120个县级单位,几乎所有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大城市都实行了市领导县体制。至1960年年底,除京沪两个直辖市外,在24个省、自治区有50个省辖市?穴约占全国省辖市的75%?雪实行了市领导县体制,共辖县237个,约占全国县总数的 1/7。[2]演但市管县的第一次高潮来得快去得也快,1960年的经济困难使全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城市不仅难以领导下属的县,甚至连自己的粮食供应也难以保证,市管县体制也就失去了经济基础,1961年?熏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停止推广市领导县体制,仅1961年一年

从_市管县_到_省直管县_的体制转型分析_楚明锟

收稿日期:2010-12-18 基金项目: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专家咨询课题 我国省县关系的历史演革与现行省县关系的利弊分析 。作者简介:楚明锟(1956-),男,河南新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 省直管会 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咨询专家,主要从事行政管理 学研究。 崔会敏(1974-),女,河南郾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行政学与地方政府管理研究。周军(1984-),男,江苏射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研究。 第27卷第1期2011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7 No .1 Januar y .2011 从 市管县 到 省直管县 的体制转型分析 楚明锟1 崔会敏2 周军 3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 消除 市管县 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 省直管县 体制转型改革。相 对于 市管县 体制来说, 省直管县 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 省直管县 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 市管县 到 省直管县 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关键词:市管县;省直管县;行政区划 中图分类号:D03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1)01-0060-06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迅速成长,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如城乡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加大,行政系统的纵向管理体系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使经济增长日益陷入条块分割和城乡分割的困境中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建立 市管县 体制,扩大城市和行政区的边界,把城市和周围县之间跨区横向联系转化为同一行政系列中的科层制关系,形成 省 市 县 的三级行政区划,成为解决此类矛盾的有效方法。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市的辐射范围,而且清除了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因此, 市管县 体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当时行政体制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建立的 省 市 县 的三级行政区划;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管县 体制的预期优势逐渐被一些问题销蚀,消极因素逐渐增多,出现了 小马拉大车 、 市刮县 等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发展,同时也为了减少行政层级和提高行政效能,中央提出 省直管县 体制改革的任务。本文就市管县 体制利弊进行分析,指出 市管县 体制弊端是体制 转型的原因, 省直管县 体制优势是体制转型的依据, 省直管县 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在从 市管县 到 省直管县 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当措施。 一、 市管县 体制的历史成效与现实弊端 可以说,在解决我国社会转型初期 行政区 和 经济区 的磨合问题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这一体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就现时代而言, 市管县 体制的消极因素逐渐增多,弊端日益凸显。 (一) 市管县 体制所取得的历史成效第一,促进了城乡分割的区域经济趋于统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流动和资源配置基本采用计划调配的方式,城市与周边地区各自独立发展,区域间的联系更多地依赖于上下级政府间的行政命令。 市管县 体制打破了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与城乡分割的局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腹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紧密协作,摆脱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有效地发挥了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了人

市管县体制讲稿

第一部分 “市管县”——现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第二部分 “省管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新路径

“市管县”——现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一、“市管县”体制的涵义 二、“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市管县”体制的作用 四、“市管县”体制的弊端

一、"市管县"体制涵义 “市管县”体制,又称市领导县体制,指由具有地级行政建制的市领导县的行政区划体制。 目前,“市管县”是我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体制。

“市管县”体制是我国过渡性的地方行政区划体制,是特定时代背景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市代管县”名义上由市受省委托进行代管,事实上省不再过问,而由市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管 理。)

二、"市管县"体制的“两起两落” (一)改革开放前“市管县”第一次大起大落 背景:建国至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市县分治的行 政管理体制,即城市管工业,地区管农业。城市 蔬菜和副食品供应存在不足,不少城市开始分管 周边的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经济政治的 调整。 目的: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解决城 市蔬菜和副食品的供应问题。 历程: 1、1958年河北省撤销天津地区,将其所管辖的武清、静海等12个县划归为省辖县的天津市领导,开创 了省辖地级市可管辖县的先例。

2、1958年底,全国已有29个市管辖120个县级单位。 3、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对市管县体制做出了法律上的规定,直接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 4、1960年底,全国已有52个市领导243个县,约占全国县建制总数的八分之一。 5、1961年后,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市管县失去了相应的客观经济文化基础,发展受阻。 6、1966年,全国领导县的市下降到25个,领导县的数还不到1960年的三分之一。

在全县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动员及工作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动员及工作 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大会,是我县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是我县城市管理水平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是动员全县上下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刚才XXX同志和XXX同志分别传达了县里出台的工作方案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三定方案,涉及职能划转任务的部门代表作了表态发言,XXX副县长针对加强规划执法作了工作安排,一会儿XXX县长和XXX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找准定位、看清形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国务院在去年的12月24日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从8个方面36条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意见,目的在于强化基层城市管理功能,拓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深度和广度,形成“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管理网络。到现在,整好一年的时间,我们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了城市管理领域的机构综合设置,解决了一些问题:

一是解决职责边界不清。在原体制下,住建、城管、规划、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城市管理的职能,但缺乏有机的协调与配合,造成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脱节,特别是群众息息相关如农贸市场建设,一直没有跟上城市发展需求,存在不少以街代市现象;又如在建筑工地占道施工、城市人行道占道经营、违法占道停车等管理方面,往往出现“要管都在管、要不管都不管”的现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成立后,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5+N”模式,我们建立了市政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这5项城市行政管理职责,加上“N”项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需要纳入统一管理的公共空间秩序管理、环境保护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全部行政强制权和处罚权的综合执法体系,权责清晰。 二是明确执法主体资格。原来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主体资格不明确,执法依据不强,手段不硬,既无法律赋予设立的相应条件、标准和程序,也无授权空间。城管综合执法基本上是借法执法,且大多处罚额度设定偏低,缺乏行政强制措施,案件执法很大程度都是要求立竿见影,难以形成执法成效。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成立的同时,州人大经过多方调研,拟出台《黔南州城市执法管理条例》,从执法范围明确、法规依据条款清晰、执法文书统一、执法程序规范以及队伍建设、司法衔接、责任追究、执法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建立健全相应机制,从而规范和保障城市管理

中国27个省直管县

中国27个省直管县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中国行政区划之一,属于县级行政区,是指独立于地级行政区之外单独建制,由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直接领导和管理,与地级行政区基本享有相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的县级行政区。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的行政区划类别为县级行政区,分为省直辖县级市(也称省辖市)、省直辖县(也称省辖县)、省直辖区。当前,我国仅河南、湖北、海南、新疆有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河南省1、济源市景点:小浪底风景区,王屋山景区,五龙口等。湖北省2、仙桃市景点:沔阳古城、陈友谅纪念馆、排湖、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沔街等。3、潜江市景点:曹禺 公园、水杉公园等。4、天门市景点:陆羽故园,石家河遗址,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汉江-兴隆水利枢纽等。5、神农架林区景点: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海南省6、五指山市景点:海南民族博物馆,五指山,热带植物园等。7、文昌市 景点:铜鼓岭、文昌航天城、东郊椰林、八门湾绿道、七洲列岛、宋氏祖居等。8、琼海市景点: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白石岭,玉带滩、万泉河等。9、万宁市景点:兴隆热带植 物园,东山岭,日月湾冲浪俱乐部等。10、东方市景点:天南第一泉,大田坡鹿保护区、俄贤岭、感恩学宫等。11、定安县景点:南丽湖、母瑞山、文笔峰、热带飞禽世界、定安

古城、久温塘冷泉等。12、屯昌县景点:木色湖、卧龙山、洪斗坡、银岭、深田湖等。13、澄迈县景点: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红坎岭陶艺园、美榔姐妹塔等。14、临高县景点:临高角,高山岭、百仞滩、居仁瀑布等。15、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景点:黎母山森林公园,百花岭、长兴飞水岭瀑布、白沙起义纪念园等。16、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景点:和坊茶楼、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等。 17、白沙黎族自治县景点:红坎瀑布,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陨石坑,坝王岭森林自然保护区等。18、昌江黎族自治县景点:棋子湾,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等。19、乐东黎族自治县景点: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毛公山、黎母岭、莺歌海等。20、陵水黎族自治县 景点:分界洲岛,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湾猴岛,香水湾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阿拉尔市景点: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等。22、图木舒克市景点:西海湾旅游区等。23、五家渠市景点:青湖御园、青格达湖风景区、将军博物馆、滨河公园等。24、北屯市景点:白沙湖、鸣沙山、红叶林、额尔齐斯河河谷林等。25、铁门关市景点:铁门关景区等。26、双河市景点:怪石峪风景名胜区等。27、可克达拉市景点:那拉提大草原、赛里木湖等。

中国市管县体制实施25年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8217383.html, 2008年01月28日16:02 《决策》杂志-张占斌 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长期实施的市管县体制,使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分工和协作,中心城市也为所属周边县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协作网络投入了大量资金。“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的体制是否适用于这种在经济上已依附于中心城市的县是需要慎重研究的问题。 2008年2月,中国的市管县体制整整走过25年。在这25年间,这一管理体制呈现出哪些阶段性特征;地方市管县体制改革探索还存在哪些现实困难;下一步如何突破?这些问题都有待在这样一个时刻给出答案。 地级市大规模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当时国务院提出实行地市合并,打破城乡分离,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局面。1982年,中共中央51号文件作出《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肯定了辽宁等省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经验。198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实行地、市合并”,从此,地级市建制很快在全国铺开。 80年代:合并与升格成为关键词 从1982年开始,江苏、四川、广东、吉林、山东等省纷纷尝试“市管县”的新体制。1983年,全国就撤销了35个行政公署,将368个县划归城市领导,另有22个县与市合并,40个县改为县级市或地级市。江苏、辽宁和广东分别于1983、1984和1988年撤销了地区;1988年海南建省时就没有设置地区建制。地级市的演变过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地级市与地区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二是将地区所在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管辖原地区所属的县;三是将新设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按照国务院最初设立地级市的初衷和设想,就是要发挥地级市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从地级市的情况来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地级市所选择的城市经济中心的地位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其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它们之间的经济落差较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这样,地级市对于周边地区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就有自然天成的效果,其他周边城镇的发展往往依托地级市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一种和谐共进的城镇群发展模式,地级市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二是有的地级市是在各地希望升格的大气候中形成的,并不具备条件,但也在积极推动中采取行政指定的方式解决,有的“矬子里拔大个”,有的采取新建式的人为培植,结果是并不能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有些地级市的经济实力甚至还不如所管辖的县,这些逐渐成为后来市县长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三是介于两者之间,按照行政建制,所属县接受市的领导,但这样的市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对所属县也没有能力给予帮助。

市管县和省管县

摘要:通过对“市管县”和“省管县”进行理论界定。井比较分析了“市管县”和“省管县”各自的利弊,指出“省管县”在理论上仍不具有成熟性,在实践探索中仍应耐心试点,尤其是要分别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只有试点成功后方可在全国推行。关键词:“市管县”;“省管县”;利弊 1 基本概念的理论界定 1.1 “市管县”体制 “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地级市”分为兰种:一是地市合并型,即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直辖市与地区行署合并;二是合并升级型,即地区行署与所在的县级市合并升格为地级市;三是县改市型,即将新设的县升格为地级市。我国“市管县”体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全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实行了省政府领导下的“市管县”体制。 1.2 “省管县”体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介绍,“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完整的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最先在我国实施“省管县”改革的是浙江省,其进行“省管县”改革是从“县财省管”开始,即财政上的“省管县”。而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实行了完

整意义的“省管县”,仍维持了省——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体制。 2 实行“市管县”后产生的利弊 2.1 “市管县”体制之利 我国的“市管县”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它将省县之间一级政权由虚置变为实权,从而加强了对县域的行政管理,适应了改革初期相对落后的时代条件,避免了由省直管县的幅度过大、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问题,在经济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促进了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城乡经济日益融合为相互依托的区域性经济,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社会及文化方面,它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工业与城市文明向农业与乡村文明的辐射和渗透,有利于劳动生产率与人的素质的提高。 2.2 “市管县”体制之弊 (1)“市管县”体制导致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 “市管县”体制在省与县之间层次由虚变实,行政层次由中央——省——县(市)——乡(镇)四级变为中央——省——市——县(市)——乡(镇)五级。人为地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一级政权机

最新-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 精品

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 1980年代初期,市管县体制之所以得到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城乡发展的特殊要求和体制转轨初期的特点。 一方面,农村经济改革使原本隐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来自城市的技术、人才、设备和资本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产业的发展由于受行政区域的限制,缺乏相应的原材料、资源和更广泛的商品消费市场。 因而,在体制转轨的初期,只能依靠行政体制改革来满足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要求。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市管县”体制逐步失去了当初的功效,反而成为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一)市管县体制束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在中国是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强县,因为县域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基层单元。 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体制障碍是行政管理体制僵化,这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层级过多,“市管县”体制效率较低,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职权干涉太多,没有真正发挥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市管县体制下,城乡的资源不是依据市场的原则来配置,而是以人为的行政力量来分配,自然会进一步侵害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从而形成所谓“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的局面。 由于“市管县”体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它主要是为市里服务的,因而它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地级城市无法带动所辖县市的经济发展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乡的经济发展,但是,许多城市由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根本发挥不出这一作用,形成“小马拉大车”现象。 除省会城市和一些中等发达城市带动力量较强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和由县级升为地级规格的城市就很难有力量来带动县乡的发展,更无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湖南省直管县方案

湖南省直管县方案--建立副地级市 原则: 1、符合省直管县的原则,不增加新的地市级单位,调整后全省设14个地级市,16个副地级市。 2、调整后地级市基本保持原地级市州框架不变,人口基本控制在200~350万之间(长沙、张家界、凤凰-湘西州除外)。 3、通过合并组建新的副地级市(有利于撤县),其组成原县级单位控制在2~4个之间,总人口基本控制在100~200万人之间。 4、新增副地级市采用从上至下、撤县并镇的方式调整机构,合并后各二级单位级别定为副处级。 优点: 1、原有地级市级别、机构无变化,阻力应该相对较小。 2、通过升为副地级市的方式进行撤县,有利于人员安排,操作性较强。 3、副地级市由于撤销了县级机构,且进行了并镇工作,可大幅消减编制。 4、条件成熟后还可进行第二阶段调整,进一步增加省直管的副地级市数量。 正地级市: 长沙市:由原属长沙市的岳麓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组成。总人口469万,面积6820平方公里。 株洲市:由原属株洲市的天元区、芦淞区、石峰区、荷塘区、株洲县、醴陵市组成。总人口222万,面积4173平方公里。 湘潭市:由原湘潭市保持不变。总人口281万,面积5006平方公里。 衡阳市:由原属衡阳市的雁峰区、珠晖区、石鼓区、蒸湘区、衡阳县、衡南县组成。总人口300万,面积5696平方公里。 邵阳市:由原属邵阳市的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阳县、洞口县、隆回县组成。总人口342万,面积7488平方公里。 岳阳市:由原属岳阳市的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临湘市、华容县、岳阳县组成。总人口288万,面积7573平方公里。 常德市:由原属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桃源县组成。总人口300万,面积9294平方公里。如实际可行,可考虑将临澧县南部地区划入常德市。 张家界市:由原张家界市保持不变。总人口158万,面积9518平方公里。 益阳市:由原属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桃江县、安化县撤县合并而成。总人口303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利弊整理版

韩颜明:中国省直管县的利弊 作者:韩颜明时间:2010-09-28 浏览次数:2215 次 省直管县是近年地方政改中的热点,在乡村直选试验偃旗息鼓之后,省直管县就成了政改内容里面惟一还能够引人关注的事情。 省直管县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在于地方财政的分配比例:在市管县体制下,大部分地方的财政资源都过分地向市一级集中,导致县财政贫血,县域经济发展乏力。 市财政对县财政的“侵占”在中西部地区比东部沿海地区严重,在经济落后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更严重。财政资源越少的地方,市一级机构截留的比例越高。 市管县的利弊 市管县曾经是作为地方行政管理的先进模式加以推广,它代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对地方放权的政改思路。在市管县体制下,市一级管辖区域增大,取代了以往地区一级行政管辖权力。市管县之后,市机构(地级市)事实上承担起了两种不同特点的地方事务的管理角色,一个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管理者,另外一个身份是广域范围(包含下辖县区)的地方事务管理者。两种身份既有冲突,也有协调。从冲突的角度讲,中心城市与其它县区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有自己的利益受众和区域特色,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上差异巨大。市机构同时兼任两种区域的管理者,厚此薄彼的情况几乎难以避免。 从协调的角度讲,在地区体制下较为分散各自为政的县域经济在市管县后彼此关联度加强,通过市一级的整合,在中心城区与县区之间,以及各县区之间可能形成较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经济较发达,中心城区辐射能力强的市较有可能形成市县区的发展联动,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市管县后发展良好,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苏州、无锡、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苏州的GDP在2002年超过了天津,2004年超过深圳,仅落后于上海、北京、广州三个特大级城市,无锡、宁波、温州也在全国百强城市榜中排名靠前。 因为上述这些成功的例子,市管县在此后二十年间被广为推广,目前全国333个地级机构中,市管县的比例已经达到85%,总数为283个。 市管县体制下,市县管理的整体性加强,相对于地区制度下比较分散的县为主体的地方经济,市县一体化后对各项政策的应用能力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可以看作是形成了283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主体(不包含没有改制的其它区域),这些区域性竞争主体成为地方发展活力的重要源头,也是二十年间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 市管县制度在推广过程中,其局限性开始显露出来,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日渐突出。市一级是两种利益主体共同的管理者,但它与中心城区有更密切的利益关联,中心城区的发展建设更能体现市一级管理者的政绩,这一点在单一集权体制下对官员的意义尤为重要。市一级官员更愿意把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这一点上,而不是分散撒落到下辖县区,尤其是下辖县区中广大的农村地区。在市管县体制下,中心城区变得华丽、整洁、气派,俨然一个现代化都市特征。与之相呼应的是下辖县区内财政资源紧张,广大农村地区残破凋蔽,类似情况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地区较少的财政资源竭尽所能才勉强可以供养一座看起来繁荣的中心城市,这样的繁荣需要财力和资源上对县域经济进行搜刮才能完成。 市管县制度最初的设计者恐怕不会想到目前的结果,这项制度出台的初衷是为了放权给地方,以激发地方发展经济的活力。它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确实达到了激发地方活力的作用,它同时也在另外一些地区,让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障碍。

四大定位明确省直管县(市)发展方向

本报讯(记者郭海方)记者11月5日获悉,为进一步加快省直管县(市)改革发展步伐,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就省直管县(市)改革发展重点工作任务予以分解,要求省直管县(市)争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样板,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争创扩大开放招商的高地。 争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样板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加快省直管县(市)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省直管县(市)要做培育集群的样板,争取尽快率先打造一批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基础较好的巩义、永城等争取培育几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做优化结构的样板,巩义、长垣、永城、汝州等地要重点加大对现有产业产品的改造提升,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邓州、固始、滑县、鹿邑、兰考、新蔡等县(市)要重点通过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的“无中生有”。做创新驱动的样板,支持本地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和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工程,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加速集聚。做绿色发展的样板,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争做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通知》指出,省直管县(市)要做城区规划建设的典范,按照以人为本、节约集约、产城互动、生态宜居、文化传承等理念,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水平建管,高速度集聚人口;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典范,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同质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居民所有权利义务同等化;做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和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争做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 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要按照大部门制的思路,综合设置机构,不搞上行下效、对应设置,争取在行政审批标准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 农村综合改革方面,争取用2至3年时间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承包权证和经营权证分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积极推进金融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水管体制等领域改革,年内基本完成代管县农电体制改革任务。 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落实国家和省里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的政策,大胆突破,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 要素保障方面,支持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在直接融资方面积极创新;有条件的省直管县(市)适时启动筹建农村土地信托中心,探索开展土地存贷业务,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确保县(市)域内每名农民工至少得到一次免费基本职业技能培训。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在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文化、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方面当好标杆。 争创扩大开放招商的高地 《通知》强调,省直管县(市)要用好直管“牌子”,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及各行业领军企业的对接,不断优化开放招商环境;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提高招商成功率和质量。 《通知》明确了各地各有关部门促进省直管县(市)改革发展的具体责任,并强调将省直管县(市)“十三五”规划纳入全省盘子,与省辖市同等对待。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重点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 随着国务院机构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专家指出,这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管理层面上,推进和完善"省管县"的改革。"省管县",这项触及中国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内容的改革措施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省管县"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在说,目前的"市管县"的格局是从1982年开始的。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过去不少地方地区和市并存问题,希望通过一些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方的发展。 汪玉凯认为,"市管县"的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一是"市管县"体制扩大了市的行政"势力范围",加之市的权力大于县,造成一些市随意扩张,市与县争资源、争土地、争项目的竞争关系与行政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屡屡发生冲突,行政成本高、效能低。据记者调查,由于有地级市这一级政府的存在,有的地方每年多支出近亿元的行政成本。更有甚者,个别地方市县内耗严重,关系相当紧张。二是由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和传统体制的影响,一些地级市只顾中心城市的建设,有的甚至截留政策、资金与项目,成了县域经济的"抽水机"。 专家分析,管理体制层级越多,行政成本就越大,公共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越难以准确落实。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目前开展的"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改革试验,基本导向是力求实现省以下财政层级的减少。这些改革如果走通了,会进一步带动中国行政架构的改变,意味着省和市县之间不用再搭建地级市,乡镇可变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从而实现政府层级的改进,有力促使事权划分的清晰化、合理化和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明显降低行政体制的运行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再配之以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加强与完善,将有效地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有利于形成"长治久安"的机制。 两种模式:"财政管"与"行政管" 汪玉凯说,目前"省管县"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浙江模式,一种是海南模式。 浙江模式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财政体制上的"省管县",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管理的权限。汪玉凯说,這是向"省管县"模式转变最直接也最容易的切入口。 实践证明,实行"省管县"激活了浙江县域经济的活力。据统计,2007年全省58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了亿元,其中24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10亿元。但是,由于仅仅在财政上实行管理,浙江模式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省管县"。 而海南从1988年建省开始就没有实行市管县,海南省所有的县、县级市、地级市都是由省直接管理,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不存在地级市对县和县级市的行政管理问题,二者之间只有行政级别的差别而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汪玉凯认为,"省管县"改革应该首先从容易的地方即财政管理做起,逐渐过渡到行政的"省管县"。但是,改革也不一定一刀切,可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汪玉凯说,海南的改革可以进一步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把中央没有明确规定的权限下放到县里,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充分释放县域经济的活力。

浅论市管县与省管县体制

浅论市管县与省管县体制 前言 现阶段,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除台湾、香港、澳门、海南和直辖市外,基本上是省(区)—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市管县体制已成为全国各省(区)最基本的行政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市管县体制的历史适应性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束缚,市管县体制在我国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失去制度支撑,其负面效应和历史局限性日益凸显,该体制下的市县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群区行政区划管理中的最突出矛盾,直接推动了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试行。本文总结归纳我国市管县体制的历史由来及其弊端,并进一步指出省管县体制优越性,并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行政区域的分布现状和特征,提出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设想, 一、市管县体制的由来与发展 建国后,为了解决大城市蔬菜、副食品基地建设问题,1949年兰州市管皋兰县,1950年旅大市(今大连市)领导金县、长山二县。为了进一步推进1958年以来的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密切城市和农村的联系,促进工农业的相互支持,便于劳动力调配,1959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至此,这一体制便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得以迅速发展。到1981年,全国有57个市领导147个县,

平均每市领导2县。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推进行政机构改革,1982年,中共中央(1982)51号文件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此后,地市合并,城市升格,建立市管县体制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取向。为了推动市管县体制和行政机构改革,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以后,市管县体制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并向西部地区和部分欠发达省份转移。然而,这一举措在推行过程中逐渐变异,被演变为地改市,即在本来并不存在地区与地级市同城的地方,将一个个县级市乃至城关镇升级为地级市,然后实行地市合并。近年来,随着地市合并和市领导县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1999年机构改革之后,原地区行署建制逐渐式微,目前仅在一些边远省区有少量存在。目前,市管县体制已成为各省市区最基本的区划模式,构成了最基本的纵向权力结构体系。这一体制的施行,使我国的行政区划由宪法规定的四级制向五级制的转化,成为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多级制国家之一。 二、市管县体制的弊端 (一)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现“市卡县”现象。“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层级,造成行政管理效率的损失。一方面,行政层级的增加,导致信息传递速度的降低和信息失真风险的扩大,上情难以及时准确地下达,下情也难以及时准确地上达,影响行政效率。行政管理的层次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市

市管县体制案例

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调 查与分析 据新华社信息杭州12月8日电(记者林楠胡作华)拥有4000多个专业市场、逾5000亿元年成交额的“块状经济”,给浙江带来了市场经济先发地区的美誉;在去年率先突破6000元大关、今年有望连续第20年夺全国冠军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则见证着浙江居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的诸多实惠。 在最近公布的2005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浙江30个县市入选后,浙江的县域经济现象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识之士认为,在民营特色和块状经济这两大特色的背后,支撑浙江县域经济的一项“秘密武器”,在于这个省实行了多年的“省管县”的财政体制。 ——浙江县域经济普遍增强 时近年末,在人们关注强县的眼光之外,武义县-一个曾戴“贫困帽”的浙南山区小县,也在不起眼地盘点着自己近10年来的财政快速增长。“穷县”壮大的实践,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尤其有着说服力。据了解,继去年首次实现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后,今年前8个月武义县又创下了新的高峰,已完成工业总产值88.2亿元,同比增长21.5%,完成财政总收入5.14亿元,增速为33.3%。 上世纪90年代初,武义县是浙江省8个省级贫困县之一,到90年代中,这个县财政还有1830万元的赤字。县财政局副局长程云庆介绍,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浙江省仍然保持了分税制前的“省管县”财政体制。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基层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省里进一步推出了针对贫困地区的“两保两挂”政策,在县财政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实行省补助和奖励与其地方财政收入挂钩。也就是说,地方财政增长的越多,省财政补助奖励越多。如当年省财政给武义县的机动财力补助为500万元,以后每年按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补助增长0.5%的比例递增,到2004年,这类补助已增加为6600万元。 程云庆说,新体制让转移支付变得公开透明了,用足用活政策成为基层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随后几年,当地的经济思路不断明确,在财力分配导向上大力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并压缩办公经费,以安排资金用于技改、中小企业孵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等。1999年武义县出台政策,对每出口1美元予以补贴

“市管县”暴露的问题和“省管县”体制的优势

1.标题:“市管县”暴露的问题和“省管县”体制的优势 作者:null auth 时间:2011-2-15 0:00:00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正文: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市管县体制之所以得到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城乡发展的特殊要求和体制转轨初期的特点。一方面,农村经济改革使原本隐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来自城市的技术、人才、设备和资本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产业的发展由于受行政区域的限制,缺乏相应的原材料、资源和更广泛的商品消费市场。因而,在体制转轨的初期,只能依靠行政体制改革来满足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市管县”体制逐步失去了当初的功效,反而成为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一)市管县体制束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在中国是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强县,因为县域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基层单元。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体制障碍是行政管理体制僵化,这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层级过多,“市管县”体制效率较低,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职权干涉太多,没有真正发挥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市管县体制下,城乡的资源不是依据市场的原则来配置,而是以人为的行政力量来分配,自然会进一步侵害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从而形成所谓“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的局面。由于“市管县”体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它主要是为市里服务的,因而它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地级城市无法带动所辖县市的经济发展 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乡的经济发展,但是,许多城市由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根本发挥不出这一作用,形成“小马拉大车”现象。除省会城市和一些中等发达城市带动力量较强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和由县级升为地级规格的城市就很难有力量来带动县乡的发展,更无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地级市与县(市)同处发展初始阶段,根本没有能力带动周边县区,中西部地区问题更为严重。 (三)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管理层次和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