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发展成效、问题与建议

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发展成效、问题与建议

一、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成效

三农金融事业部按照改革试点方案要求,构建了“三农”金融服务组织架构,基本落实了“六个单独”管理机制,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能力得到增强,经营效益显著提升。

(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有所加大

2021年末,三农金融事业部各项贷款余额13.31亿元,比试点前的2009年增长120.73%。其中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5.04%,比2009年上升14.77个百分点。信贷服务有所优化:一是信贷审批管理下沉。改革后,三农金融事业部有独立审批人,拥有大部分贷款审批权限,3项公司类和12项个人类贷款实现了就地审批。二是信贷产品创新增强。改革后,三农金融事业部可根据经济主体需求自主选择信贷产品。目前,该事业部新推出了“公务员+多户联保”、“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多种信用模式。例如,推动中小企业建立联保小组,向永鑫工贸公司等三家棉花加工企业分别提供了500万元小企业联保贷款,有效满足了企业资金需求。

(二)“三农”基础性金融服务不断拓展

三农金融事业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获得“新农保”业务代理权,发行了5万多张社保联名卡。加快乡镇服务网点建设,在乡镇地区自助银行达到12个,ATM机、POS机保有量分别达到

16台、375台。提高乡镇支付结算便利化水平,安装转账电话2471台,建成255个“三农”金融服务站,方便农户支取小额现金、办理“新农保”和转账结算。

(三)经营实力逐步增强

2021年末,三农金融事业部各项存款余额58.08亿元,试点以来年均增长率18.33%,存款市场份额稳居钟祥市首位;实现拨备后利润10098万元,占全市金融机构41.98%,排名第1位;不良贷款余额2728万元,不良贷款占比2.05%,较2009年下降3.2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问题

(一)未能落实单独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投放缺乏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有独立的信贷计划,农行湖北省分行也明确提出对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单独配置信贷规模。但三农金融事业部在改革试点中,实际并未单独配置信贷规模。2010年,在上级行信贷规模倾斜下,该事业部贷款发放爆发式增长,当年净增5.5亿元,增幅达91.48%。而2021年受信贷规模控制,该事业部当年仅新增贷款1.77亿元,比上年少增3.74亿元,增幅降至15.34%。从余额贷存比、增量贷存比看, 2021年末该事业部余额存贷比22.92%,比年初下降1.02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17.91%,比上年下降64.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2个百分点。

(二)重存款轻贷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偏弱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方案存在注重负债业务、强调中间业务、轻视信贷业务的现象。三农金融事业部2010年营业网点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仅包含个人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计划完成率两项信贷指标,各项贷款增长及中小企业贷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增长等均未纳入考核范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可持续发展项目只包含了存款和中间业务评价指标,将“三农”信贷增长排除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之外。

(三)服务质量与效率仍然偏低,制约了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当前,三农金融事业部现有信贷客户经理年龄结构较为老化,专业知识欠缺,部分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薄弱,办事质量和效率较低。根据抽样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贷款实际办结时间一般在半个月左右甚至更长,农户贷款办结时间在10天左右,办贷效率与改革前相比没有实质性提高。2021年贷款增长额仅为钟祥信用联社的26.14%,贷款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低于当地农信社和农发行。由此可见,该事业部改革后的信贷市场竞争力未明显提高。

(四)偏重利润最大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客观上制约了“三农”信贷业务的发展

在经济资本单独配置后,三农金融事业部为提高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率,更加注重利润最大化。因此,在信贷客户拓展上,县域中小企业、个人中高端客户仍然是事业部的主要客

户群体。2021年末,该类贷款净增6.58亿元,客户数、贷款余额比2009年分别增长了 43%、144%。但“三农”信贷业务因经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收益水平低而增长不足。部分基层网点缺乏拓展涉农信贷业务积极性,只求完成个贷、小额农贷基本任务,不愿下工夫拓展农贷业务。据统计,2021年末,该事业部农户小额贷款户数增加了1449户,但每个网点平均增加不足120户、年均增加不足60户;贷款净增1.23亿元,但户均净增不足9000元。无论是农户贷款覆盖面还是贷款金额均处于较低水平。

三、人民银行在推动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由于制度设计原因,发挥的推动作用有限:一是政策的针对性不足。执行优惠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旨在增加三农金融事业部的可用资金。但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对县域和“三农”的投入不足,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其市场定位问题。例如三农金融事业部,其余额贷存比、新增贷存比均非常低,不宜实施优惠政策来增加其可用资金。二是享受优惠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的门槛太低。中西部三农金融事业部本身涉农贷款占比高,指标容易达到;东部地区三农金融事业部贷存比本身较高,指标也易于达到。绝大多数三农金融事业部都能享受优惠政策,反映出门槛过低。三是对未达标事业部没有惩罚性措施。政策规定对未达标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继续执行与农业银行相同的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就不再有约束和惩罚性措施,对不达

标事业部现有利益根本没有触动,难以体现政策的推动力。四是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整周期过长。现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实行按年调整,周期太长,频次太低,不能体现政策的时效性、灵活性。

此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推动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上缺乏手段。当前,基层人民银行负责三农金融事业部检查评估、提出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建议;分行负责审查、汇总并上报总行;总行根据评估报告决定和调整三农金融事业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除此之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主要是对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进展情况开展监测调研,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但始终缺乏及时、有效的手段来督促和推动当地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试点。

四、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检查评估指标体系。除余额贷存比、涉农贷款增长指标外,建议把对于引导农行事业部将新增存款用于县域和“三农”具有极大导向意义的新增贷存比纳入重点考核范畴。对新增贷存比未达到50%或低于当地金融机构平均新增贷存比的三农金融事业部,不得评估为达标。

二是扩大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上下浮动区间。对评估达标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相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对评估不达标的三农金融事业部,限期执行与农业银行相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对限期内不能达标或新增贷存比偏低的三农金融事业部,跟进采取降低在人民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

实施定向低息或无息特种存款等措施。

三是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执行方式改革试点。建议选择部分试点省份,由总行授权分行或省会中支按季或半年考核调整辖区内三农金融事业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对试点省份的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人民银行视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其存款准备金向所在地人民银行交纳。

支持“三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有关建议

**县反映金融支持三农工作中存在的 困难问题和有关建议 一、金融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使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当前制约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因素还存在,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尚未形成服务三农的有机整体,从而抑制农村金融完善和农村经济发展。但农村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其业务变更与这种要求相差较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商业银行呈现拿出不同程度的离农倾向。为了增收节支,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放弃了一些乡镇网店,即使留下来的网店也更大程度体现出吸储功能,基本没有放贷功能。在贷款客户选择方面更好地偏好于一些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而对处于成长期的乡镇企业以及农户则慎贷、惜贷,支农力度明显不足,体现为农村正规金融主题缺位,农业政策性银行日渐萎缩。商业金融的趋利性是推进商业金融改革的根本动因,而农村金融环境较差,借贷风险大助长了商业金融在农村的撤退。 2、我国农村合作社社会金融业是定位于农村的基本金融机构,但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合作社金融经营效率低下,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合作金融内部人控制,甚至合作金融的趋利性动机,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的需求。 3、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城撤离以及农村基金会被清理后,邮政储蓄获得了超长发展,导致大量资金从农村经济体系中流出。 4、农村非正规金融尚未得到法律认可和规范。非规金融业称为民间金融。但这种金融借贷关系单纯依赖社会关系作为信用的保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在正规金融为了规范农村市场的风险,不愿顾忌农村金融市场时,乡镇中小企业和农村只能从正规金融之外寻求金融支持,这种非正规金融便应运而生。非正规金融虽然对推动农村金融建设,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一直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在实际运行和操作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和弊端。 二、金融服务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 1、商业银行经营趋向对农村金融需求有较强的排斥性。当前商业银行经营趋向决定其在风险控制、市场营销和产品定价等方面对农村金融需求造成金融排斥性。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虽然近年来业务范围一再扩大,但主要还是针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一些大项目,对改善农村资金矛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性的特性要求贷款期限与之相对应。目前一些正规金融机构规定不向农户提供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的期限不超过3个月,或者按照公历年度不准超过年底,以至出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尚未结束,农山品尚未成熟,出售之前就要偿还贷款的情况。 3、农业的高风险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业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户分散,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加之农业收益不高,对银行资金的吸引力不大。农业银行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定位于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当前只零星发放贷款,对象大多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 三、提高金融服务三农功能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支农合力。农业银行要把支持农业、服务农村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适当增加乡镇营业网点,发掘和培育优质客户,发挥商业性金融支持三农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拓宽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发挥政策

浅谈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分析了财政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如何解决的意见和方法,使金融行业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持续的服务。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整个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发展。在国家经济转型并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期,金融行业如何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作用,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农业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将占到越来越大比重,农业产业化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服务“三农”,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但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与成效 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等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支农机构组织体系,部分金融市场已出现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支农风险基金为主体的中介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推出了以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

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为主体的金融支农系列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推送。就拿我们农业银行来说,秉着“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宗旨,近几年开展的“惠农通”、“普惠金融”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金融业服务“三农”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使我国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农村市场因其长久形成的经济模式,对于开展金融服务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与困难。一是农村市场抵押担保难、信息不对称、社会诚信低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二是金融服务产品普及较少,抑制了服务“三农”经济的开展。据调查,大多数农村金融的需求仍然是传统存、贷款,对于适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了解比较单一。三是在服务“三农”中,金融业经营包袱沉重。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化程度低,经营成本高,历史包袱沉重。

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发展成效、问题与建议

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发展成效、问题与建议 一、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成效 三农金融事业部按照改革试点方案要求,构建了“三农”金融服务组织架构,基本落实了“六个单独”管理机制,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能力得到增强,经营效益显著提升。 (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有所加大 2021年末,三农金融事业部各项贷款余额13.31亿元,比试点前的2009年增长120.73%。其中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5.04%,比2009年上升14.77个百分点。信贷服务有所优化:一是信贷审批管理下沉。改革后,三农金融事业部有独立审批人,拥有大部分贷款审批权限,3项公司类和12项个人类贷款实现了就地审批。二是信贷产品创新增强。改革后,三农金融事业部可根据经济主体需求自主选择信贷产品。目前,该事业部新推出了“公务员+多户联保”、“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多种信用模式。例如,推动中小企业建立联保小组,向永鑫工贸公司等三家棉花加工企业分别提供了500万元小企业联保贷款,有效满足了企业资金需求。 (二)“三农”基础性金融服务不断拓展 三农金融事业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获得“新农保”业务代理权,发行了5万多张社保联名卡。加快乡镇服务网点建设,在乡镇地区自助银行达到12个,ATM机、POS机保有量分别达到

16台、375台。提高乡镇支付结算便利化水平,安装转账电话2471台,建成255个“三农”金融服务站,方便农户支取小额现金、办理“新农保”和转账结算。 (三)经营实力逐步增强 2021年末,三农金融事业部各项存款余额58.08亿元,试点以来年均增长率18.33%,存款市场份额稳居钟祥市首位;实现拨备后利润10098万元,占全市金融机构41.98%,排名第1位;不良贷款余额2728万元,不良贷款占比2.05%,较2009年下降3.2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问题 (一)未能落实单独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投放缺乏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有独立的信贷计划,农行湖北省分行也明确提出对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单独配置信贷规模。但三农金融事业部在改革试点中,实际并未单独配置信贷规模。2010年,在上级行信贷规模倾斜下,该事业部贷款发放爆发式增长,当年净增5.5亿元,增幅达91.48%。而2021年受信贷规模控制,该事业部当年仅新增贷款1.77亿元,比上年少增3.74亿元,增幅降至15.34%。从余额贷存比、增量贷存比看, 2021年末该事业部余额存贷比22.92%,比年初下降1.02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17.91%,比上年下降64.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2个百分点。

银行业“三农”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

银行业“三农”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银行业“三农”服务机制有新局面 (一)辖区实现了银行服务网点全覆盖 随着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放宽,专注于农村市场的村镇银行开始蓬勃发展,开县泰业、梁平澳新、云阳恒丰、忠县稠州等村镇银行相继开业,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也在酝酿之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进一步完善了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在少数偏远山区乡镇金融网点空白区,则通过创新支付方式等解决农村存取款难题。如农商行的农村便民服务点,农行开县支行的“乡镇自助银行服务平台+流动客户经理+社会协作”的服务延伸模式,邮储银行的商易通,农业银行的惠农通等,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度,有效延伸农村金融服务半径。 (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 一是服务载体信息化。各银行以银行卡为载体,发挥网络优势,推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产品及配套设施。二是服务过程信息化。如邮储银行支行按区域设置8个农村信贷中心,利用远程视 —1—

频系统召开审贷会,农村地区3个工作日就可以放款。农行分行建立服务农村个人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全力推进贷款网上审批。 (三)具有农村特色的信贷产品种类逐渐增多 得益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各商业银行针对不同层面需求,开发了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农村市场逐渐释放活力。农商行针对林权、专业合作社和再就业等领域,推出了信贷产品。农商行开发同地就业担保贷款2.3亿元,帮助2500多名下岗职工和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支持30多家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民工700余人。村镇银行成功发放了县内首笔最大金额林权抵押贷款500万元。农发行抓住农村已从城市生产资料的供应者转变成劳动力供应奢侈这一变化,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信贷支持重点,向职校发放2000万元贷款,建成后将帮助近5O万名农民工完成转岗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农发行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5000万元,支持16个乡镇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近1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四)信贷担保方式进一步拓宽 一是放宽农村贷款有效抵押品范围。各银行立足农村实际,以“先— —2

涉农贷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涉农贷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涉农贷款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主要抓手,在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全省涉农贷款余额累计新增4167.87亿元,2019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9.64%,为“十三五”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是,全省涉农贷款增长仍然面临产业化支撑不足、基建贷款增长压力加大、创新业务开展难、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省涉农贷款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全省涉农贷款保持稳定增长。截至3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19万亿元,比年初新增563.93亿元,同比多增169.16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1.65%,高于上年同期增速2.37个百分点。 从“三农”口径看:全省农业贷款余额1774.15亿元,比年初新增54.60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3.44%;农村贷款余额9953.97亿元,比年初新增535.6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5.09%;农户贷款余额3245.89亿元,比年初新增183.62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5.69%。 从主要用途看:全省农林牧渔业贷款比年初新增54.60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3.4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比年初新增108.60亿元,余额同比增长4.42%;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比年初减少1.8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37%。

二、目前涉农贷款效用发挥面临的掣肘 (一)贷款需求仍缺乏农业产业化支撑。从全省农业发展现状看,近年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成效明显,但全省农产品供给仍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程度低、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等问题仍是全省农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造成相关领域贷款需求增长缺乏有效支持。截至3月末,全省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制造、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动等产业类涉农贷款余额为732.68亿元,占涉农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6.18%,余额同比减少4.07%。 (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增长面临制约。近年来,全省县域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在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基建类贷款需求的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累计新增1467.73亿元,5年年均复合增长17.43%。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具有公益性特征,需要地方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不断攀升,叠加政府融资行为规范力度持续加大,农村地区基建贷款的增长空间逐步受限,贷款增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截至3月末,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2753.62亿元,同比增长4.42%,较上年同期下降5.27个百分点。 (三)缺乏政策保障及相关配套导致创新业务展业难。目前,两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均有指导性的管理办法,但因土地流转配套机制不健全,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从价值评估、登记到处置变现等环节,没有相应的政策及配套做后续保障。如

银行三农调研报告

银行三农调研报告 根据近期对三农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以下为银行三农调研报告: 一、三农情况概述: 1. 农村金融需求较大:在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较慢,金融需求较大。农民对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支持。 2. 金融服务不完善: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比如金融机构覆盖率不高、金融产品丰富度不够等。同时,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加普及的金融知识教育。 3. 农村金融地区差异大:不同地区农村金融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比较完善,而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差距较大。 二、问题分析: 1. 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服务范围较小。同时,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2. 农民金融知识缺乏:由于农民的金融知识较少,很多人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和认知有限,容易受到欺诈和误导。 3. 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下:目前农村金融服务还主要依赖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模式,缺乏足够的金融科技应用,导致服务效率低下。 三、建议:

1. 加强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设立和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的覆盖率,确保更多农民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 2. 多样化农村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应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包括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金融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产品认知度。 3.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推广金融科技应用,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提升服务效率和便利性。 4. 加强金融知识教育:开展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金融消费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通过以上调研和建议,我们希望能够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乡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乡村金融的概念也逐步被引进到农村的发展当中,同时,乡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乡村金融概念起步相对较晚,在其发展中还存着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对乡村金融在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组织;金融服务;问题对策 前言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三农”问题仍然是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出乡村金融的效能,使得乡村金融给予农村经济发展极大的支持。另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深入同样与金融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也就为乡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 1乡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乡村金融服务功能缺位 对于目前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来说,它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邮储银行,但是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只有少部分是用于乡村金融的发展。针对现代的农村经济而言,其已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了大规模的进步,而且农业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所以说,现存的金融机构已经无法满足乡村借贷的需求,其中一些乡村金融服务功能的缺位,更是没办法有效的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 1.2乡村金融产品结构单一 由于乡村金融的起步和发展相对而言比较晚,所以目前的乡村金融市场比较分散,能够为乡村金融提供服务的机构数量也并不是很多,这就导致乡村金融产品的结构是比较单

一的。同时,各个机构对乡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是困难,即使有了新的信贷产品,其也很难在乡村中进行广泛推广,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乡村保险没有发挥作用 在乡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乡村保险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部分,而且作为村民,相对于金融而言他们更加信任保险。不过,由于农村农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乡村保险的发展确是较为滞后的,所以现在的乡村保险很难快速追赶上乡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三农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1.4乡村信贷抵押规模较小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所具有能够作为抵押担保的物品是非常有限的,这也就导致乡村金融的信贷规模比较小。即使在近些年中,有的地区提出了一些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采矿权抵押贷款等新型的担保产品来解决乡村信贷的问题,但是仍无法真正满足乡村金融方面的需求。 1.5乡村大量的资金外流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资金,而目前的乡村金融却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另外,部分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其目的是吸纳乡村的存款,将大量的资金投向非农项目,导致大量农村资本流出,严重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 2乡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2.1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些涉及到乡村发展的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要能够进一将网点布局进行优化,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对于现有的金融服务要不断进行升级创新,适当根

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1.1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设有一定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农村金融的建设不断在推进,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农村金融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由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和涉农贷款都是不断地在提升。 1.2金融机构改革逐步进行 近几年,为了实现金融机构更全面的服务“三农”,国家持续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出台了多项政策,并且在多地进行试点。尤其是在2003年,农信社整改后,农村金融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2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份额缩减 虽然金融机构投放到农村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是在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从而导致对农村信贷的支持力度欠缺。走访的一个农商行在乡镇的支行,该行2013年存款规模3亿零400万,但贷款仅有9100万。每户农户最多贷五万,这还必须是养殖种植大户,一般的农户仅贷三万。农民普遍反映这笔贷款要是发展

2.2农村资金严重流失 由于农业的周期较长,效益较低,属于弱质产业。金融机构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说农业对其吸引力不大。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令农业资金在农村内部循环流通,而是扮演了抽血的角色,这也是受它的发展历史所影响。然而,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完成了的使命,但是也没有安安分分地为“三农”服务,而是继续把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投向城市的工业或商业,试图获得更高的利益。很多扎根在农村的金融机构,虽然很积极的履行惠农政策,但对支农政策却只是喊喊口号,干打雷不下雨。 2.3对乡镇企业支持不够,过分强调 抵押物的所有权乡镇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解决农产品剩余问题,能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乡镇企业的资金周转期都是一年,当地的农商行只能给乡镇企业提供三、四百万的贷款,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远远不够,很多企业都在民生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更有甚者,由于个别企业的产房是租赁来的,没有所有权,虽然该企业的货物库存量很丰富,但是当地的农村金融机构不给放款。这也反映出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和管理以及风险控制过于僵化。 2.4农业担保市场发展迟缓 农村金融没有给农民提供担保方面的服务,这就反映了我国农

农村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农村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据对辖区18家农村金融机构(农商行、农信社)调查显示,农村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已成为同业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农村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已占到全市金融机构同业业务量的74.2%,农村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余额594.01亿元,同比增长34.99%,高于总资产增速16.16个百分点,同业资产在总资产占比为34.76%,同比提高4.12个百分点。但农村金融机构也存在产品期限错配、农村资金外流、流动性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应予关注。 一、同业业务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 (一)县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县域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县(市)优质企业较少,而民营小微企业扩大生产、新增投资的意愿不高,造成有效的新增信贷需求规模降低,加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受地域限制,形成了大量闲置资金,是促成了同业资产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规避信贷风险。近两年,中小银行信贷风险处于频发易发阶段,相对于信贷资产来讲,同业存单、利率债投资等同业资产在风险占用、资本计提等方面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例如:国债、政策性金融债风险资本占用为0,信贷资产风险占用为100%),在目前中小银行资本普遍紧张的情况下,有助于银行机构优化指标,降低经营风险,对中小银行增加同业资产投资有引导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同业业务产品期限错配。调查显示,邢台市农村金融机构期限一年以上同业资产逐年提高,截至9月末,期限一年以上同业资产181.91亿元,较年初新增75.55亿元,占比32.26%,较年初提高9.19个百分点;而同期一年以上同业负债仅为9.5亿元,较年初减少1.9亿元,占比14.59%,较年初降低17.79个百分点,同业业务期限错配现象明显。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不断加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杠杆,流动性缺口随着业务发展不断积累。一旦市场资金面紧张,过度的期限错配将使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难以融入足量资金而无法平盘,导致发生流动性风险,甚至因“羊群效应”而引发市场恐慌。 2017年-2020年三季度同业资产/负债期限趋势图 (二)农村地区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其定位应是立足本地,为县域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信贷风险处于

银行发展合理化建议和几点意见

银行发展合理化建议和几点意见 银行发展合理化建议和几点意见 时代在不断改变,银行在发展上,应该怎么样合理化呢?你有哪些建议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银行发展合理化建议,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银行发展合理化建议篇一 xx市是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全国第二批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地区,大连市的村镇银行目前已稳健运行,但仍有制约村镇银行前行的因素,影响其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进程。为此,提出如下促进大连市村镇银行发展的相关建议: 其一,创新金融服务,以适应农村地区多层次的金融产品需求。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设立的目的是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村镇银行必须致力于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创新金融服务主要途径,一是丰富贷款产品。要不断探索研究“三农”金融产品需求,准确地定位目标客户群,不断地量身定做特色产品,进行产品创新、细分产品,以推出符合农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如开办应收账款抵押贷款、未来权属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返乡农民自主创业贷款、各种担保和联保贷款等多种多样的贷款类型,用产品与服务打动和招揽客户。二是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村镇银行要建立高效、的支付 清算系统,改善村镇银行的结算功能和支付条件,实现资金跨行处理,加快资金周转,为居民提供与之密切相关的支付结算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拓展金融服务产品品种。如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理财产品销售,代理保险等,这些中间业务不仅对于增加农村储蓄、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有着积极的作用,更可以优化村镇银行经营结构、提高利润水平、巩固其前期发展基矗 其二,加强规范管理。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防范金融信贷风险。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调查中了解到,尽管大连市辖内五家村镇银行的到期贷款回收率100%,贷款收息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杨羽宸 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07期 农村金融已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促进了农村资源的再分配,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根据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这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背景下,农村金融的发展成为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回顾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历史上,我国长期采用的是城乡二元化发展的方式,农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为解决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金融服务历来是“三农”工作的短板,新形势下,其工作方式、内容必将面临重大的转折和跃进。因此,要想有效提升农村金融发展的效果,就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桎梏,开发出有效的金融发展路径,构建起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好的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 一、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 为扭转我国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出台了各种惠农、强农的政策,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8000多万,农村贫困比例降低了 8.5%。虽然农村发展的成绩喜人,但应看到的是,“三农”问题仍是当前影响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根本性问题。为彻底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总体部署,“战略”提出:“新时期应优先发展农村,在实现农村扶贫重大转变的同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该背景下,“三农”工作成为了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金融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9 年,中共中央联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在新时期,金融产业链、新兴互联网金融应在合规、合法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农村金融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分支,应主动承担起服务于农业,助力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这是时代对农村金融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较早,改革开放以前,就建立了较为完善、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覆盖的范围也较广,其早期的主要业务是服务于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和助力于各类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面貌变化较大,农村经济也得到一定的恢复、提高。为此,我国农村金融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力求推动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面貌的提高。 (一)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初 该阶段是农村金融的恢复性发展阶段。标志性事件是农业银行的恢复建立。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此项举措,并明确了农业银行的主要职责:专注服务于农村金融,统一监管农业发展的各项资金,领导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并努力拓宽农村的融资渠道。新中国成立以后,经不断的摸索,广大农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金融意识,尤其是实施家庭联产责任制出台后,农户具有极高的生产积极性,整个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这一单一的农村金

普惠金融发展成效、困难不足及工作建议

普惠金融发展成效、困难不足及工作建议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普惠市场主体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点和做好当前金融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行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辖内普惠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但同时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影响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进展及成效 (一)进展情况 一是积极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强化优惠资金供给力度。截至2022年3月末,全市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余额13.5亿元,均为新增贷款,支持涉农、小微主体共计1063户,其中共发放普惠口径678户,金额9.36亿元,占比达69.33%;向小微民营、绿色科技领域办理再贴现8笔,金额1241.59万元。强化实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截至2021年末,全市累计延期普惠小微企业贷款24.15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471户。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4.90亿元,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共计583户。 二是强化信贷窗口指导,发挥平台功能挖掘信贷需求。及时召开货币信贷联席座谈会,有效推动了政银信息互通共享;主动向有关文旅、商务等行业分管部门及市、县业园区、农业产业园收集有融资诉求的市场主体清单,进一步疏通融资渠道;指导各银行机构积极对接2022年省、市重点项目清单,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启动市、区两级首贷服务中心窗口试点服务,发挥首贷平台功能作用,持续挖掘新设普惠市场主体融资潜力,激发信贷投放活力。 三是扩大部门联动协作,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地方相关部门出台《关于设立县(区)“乡村振兴风险补偿金”的工作方案》,设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基金,并做好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与乡

我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我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2021年,H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目前,H市培育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4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21家,家庭农场6269家,扶持5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65个,建立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8个。早春3月,人民银行H市中心支行与金融机构协同开展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了十多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涉及种业、农产品加工、葡萄生猪家禽种养殖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体情况如下: 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2021年末,H市涉农贷款496.41亿元,比年初增加37.47亿元,增幅8.16%。其中,农户贷款151.71亿元,农村企业涉农贷款128.06亿元,城市企业涉农贷款215.47亿元,农村小微企业贷款83.89 亿元。H市金融业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灵活利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工具和普惠金融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支持了乡村振兴。 (一)金融支持农业丰收增产,实现产业链延伸 2021年,H市实现“十八连丰”,小麦单产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6.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

基础稳固,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稳居全省前列。H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种业、农业与商业、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一是农业与种业相互促进发展。扎实推进种业强市工程,建立小麦、大豆良种繁育面积50万亩,选育审定农作物品种9个,引进培育农产品种子培育、种植、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濉溪县是国家级制种大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0多万亩,标准化小麦“良繁带”50万亩,每年向全国输出2亿多斤小麦良种,3000多万斤优质大豆良种。金融支持农业种业取得成效,例如,邮政储蓄银行和濉溪县农商行长期支持的永民种业公司,是围绕优质小麦大豆种业培育、种植、销售为一体的的产业联合体龙头企业,年产加工良种5100万斤。联合体内有23家成员单位,农民合作社为其纽带,家庭农场为其基础。濉溪县在良种研发、品种标准化种植、收储销售等产业链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发展。二是农业产业链向加工业不断延伸。H市重点打造小麦、生猪、家禽三大农业全产业链,引进培育饮料酒、食品、面粉、饲料、肉猪、禽类加工六大食品加工业集群,形成四大食品专业园区。例如,百善工业园内皖雪食品公司,从30年前的小作坊夫妻店到10年前引入能够日处理小麦600吨的面粉进口生产线,再到如今集粮食购销、面粉及制品加工与销售、仓库服务为一体的“安徽省百强重点粮油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其发展

浅谈当前“三农”金融服务效率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当前“三农〞金融效劳效率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当前“三农〞金融效劳效率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支持效劳“三农〞开展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2021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开展等新情况新趋势新要求,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开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效劳“三农〞开展的假设干意见?。在此次意见中主要强调银行怎样去进一步贴近式效劳农村市场,提供更加全面、有针对性的金融效劳。做为农业大市的信阳地区,我们同样面临着在快速开展的“三农〞市场中,如何发挥金融机构作用,积极创新工作方式,顺应本地农业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开展等新情况新趋势新要求,提升农村金融效劳的能力和效率。 一、信阳市农村金融机构情况简介 信阳市下辖八县二区,地处大别山片区8个县都是贫困县,农业面积大、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60%以上。2021年,信阳市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439.81亿元,增长4.3%,对GDP 增长的奉献率为10.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68元,比上年增长11.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2%。 我市共有金融机构16家,2021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094.9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488.43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净增200亿元,其中全市新增涉农贷款119.2亿元,同比增长23.8%,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1.2亿元,同比增长24.4%,涉农类贷款成为了2021年全年贷款增长的重要渠道。通过2021年“三农〞经济开展的数字与金融指标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增长绝对值与增幅速度飞快,经济的开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三农〞开展对金融需求度也势必会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市在开展与金融支持方面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效劳渠道单一,贷款需求与供应不平衡,贷款流程复杂贷款形式僵硬不适合日新月异的开展需要,农村地区金融效劳能力低、效劳覆盖率低、效劳效率低等“三低问题〞较为突出。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支撑“三农〞开展、提升金融效劳能力与效率,通过金融助推“三农〞开展破茧成蝴。 二、影响当前“三农〞金融效劳效率的几点原因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缺乏 目前我市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二家金融机构为主要构成,农行也仅在局部县的较大乡镇保存着数量不多的支行。虽然近几年逐渐引入了珠江村镇为代表的4家村镇银行和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3家股份制银行,但是绝大多数新增加机构都在县城以上开设支行,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到乡镇之中。在县以下乡镇,农联社的网络覆盖率较高,邮储银行次之,二家机构共同承当了区域广阔的“三农〞效劳重要工作。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存在本钱高、收益低的特点,不同程度影响金融机构下沉设立的积极性,造成目前县以下的乡镇金融机构数量有限,业务竞争不充分,金融效劳过程中难免出现效率不高的情况。 农村金融产品相对单一 由于农村地区客户群体与城市客户群体存在结构性偏差特征,金融创新与转型的应用在农

农行服务“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农行服务“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行四平分行作为农行服务“三农”的试点行,将“立足三农,服务城乡”为己任,在支农信贷投放、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户贷款暴露出的风险问题也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农行四平分行服务“三农”工作情况的分析,揭示了农行服务“三农”工作对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农行自身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三农”信贷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农户贷款风险 2008年,农行四平分行被农总行确定为服务“三农”试点行,该行将“立足三农,服务城乡”为己任,在支农信贷投放、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户贷款暴露出的风险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 农行四平分行共有63个营业网点。其中:县(市)支行4个,县域网点46个,农村乡镇网点23个。在岗员工1286人,其中县域“三农”客户经理194人。服务“三农”试点以来,累计发放涉农贷款86.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农户贷款近70亿元,累计发放惠农卡72万张。 二、服务“三农”的主要方式 (一)积极创新“三农”贷款方式,增加“三农”信贷投入 1、努力探索,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户保证担保贷款。在服务“三农”试点期间,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风险难控制问题,该行积极探索贷款方式创新,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农户保证担保贷款,有效增加了农户贷款的投放额度。一是“农行+公司+农户”贷款方式,主要是由公司为其下属农户提供担保,然后由农行贷款;二是“农行+合作社+社员”贷款方式,主要是由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其社员提供担保,然后由农行贷款,解决了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生产资金不足问题;三是“农行+担保公司+农户”贷款方式,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四是“农行+信用村+农户”贷款方式。选择经济基础和村民信用好的村,实行整村推进发行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五是“公务员+农户”贷款方式等。 2、全面推进,积极发放财政直补资金质押贷款。2010年,吉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试点开办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公主岭支行作为首批试点行,当年累计发放此类贷款1.5亿元,较好地解决了困难农户贷款难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2011年,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在全省推广后,该行高度重视,先后几次召开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协调会,认真研究发放直补贷款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上级行沟通,解决发放直补贷款的外部环境、操作细节及难点问题,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力推进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截至2012年6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4.7万户、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李晓琳 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12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在实地考察烟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措施,为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脱贫攻坚战胜利完成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十四五”时期的总抓手。而“三农”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的实施,农村新业态、新环境的出现,对金融支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核心作用,打通堵点,全面提升金融支农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烟台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仍然严重 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发展时期,资金缺口较大,但由于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低,抗御风险能力弱,有效抵押资产少等特点,授信不达标无法取得信贷资金。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气候环境影响很大,极端天气会对农业生产经营带来极大损失,加大其违约风险,导致贷款无法偿还。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或者不提供资金。所以农户贷款难,融资成本高,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支农激励政策不到位 由于农业资金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人口居住分散,单产单户较多,贷款金额相对偏小,金融运营成本高,需要有足够的财税优惠政策等相应激励机制,否则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难以向乡镇及以下地区倾斜。 1.不能有效分担农村信贷风险 商业性担保门槛较高、风险补偿机制缺失,为了控制贷款风险,财政注资的担保机构和民营融资担保公司未深入到农村乡镇地区,造成许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一、背景 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下,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2018年,我国将出台多个相关配套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大背景下,农村经济将迎来了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金融多样化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要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政策体系不健全。我国在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金融产品创新、征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监管政策还较弱,相关法律及政策协调机制、财政税收支持体系、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与普惠金融的需要还有差距,政府在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2.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以传统银行业为主,如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无论是机构种类、数量、还是服务功能与

效益上仍存在不足,少数金融机构垄断了整个地区的金融市场,服务主体间缺乏健康、高效率的竞争机制,导致地方经济不能更快发展。3.农村金融供需失衡。供给方面,金融支持有限,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和支农力度相对较弱,农村信用社由于资本实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力不从心。需求方面,农户除了有小规模种养、商业贷款上的资金需求,目前在购房、装修、子女上学、结婚等方面的小额消费贷款需求也急剧上升,信贷供需失衡。此外,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4.农村金融创新不足。我国农村地区,尤其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业务仍然为最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人们受传统金融的影响,还不能熟练运用智能化金融产品。并且农村存在着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网点布局较少等问题,金融业务需求与创新不足,导致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需要。5.民间金融市场缺乏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民间借贷为主的民间金融行为,成为农村融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生产与生活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使得诸如非法高利贷行为等现象不断蔓延,这样不仅影响了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而且不断发生的借贷违约、欺诈、暴力等事件还将严重影响到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