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与客体

写作主体与客体
写作主体与客体

【教学目标】

1、理解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含义、构成以及在写作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2、弄清四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3、体会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的重要启示。

【教学难点】

1、为什么说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相互协作、共同作用,构成写作的横向系统?

2、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怎样的启示?

3、作者怎样才能做到在顺应读者的同时引导读者?

【教学方法】

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注意把握写作系统的整体性,重点突出其中“写作主体”的核心位置。

【学时安排】6学时

第一学时

从写作的生成和传播系统来看,写作活动是由写作主体(谁来写)、写作客体(写什么)、写作受体(为谁写)和写作载体(怎样写)等因素构成。它们是写作赖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缺一不可。其中,主体在写作过程中起统摄、主导作用,是写作活动的实施者,也是其它构成因素合而为一的归宿。客体是写作的基础和本源,它既制

约写作主体又受制于写作主体。载体是写作的成品、写作行为实施的结果,它负载着写作主体所要传递的各种信息,成为沟通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的媒介。受体是写作主体诉诸的对象和写作载体的接受对象,是写作活动的先导起因和自然延伸。写作活动中的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常常受到受体的影响。它作为主体意识渗入写作过程,而且在接受过程中可以对载体进行“二次写作”。

第一节写作主体

一、写作主体的含义

1、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状态、实施写作行为的人。

2、写作主体与作家、作者的区别和联系。

一个人,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并拿起笔来,就进入了写作行为过程。随着他由日常状态进入写作状态,这个人自身也由常态的人转化为写作主体。当他写完搁笔,此次写作行为宣告结束,写作状态随即消失,他又由写作主体转化为常态的人,直到进入下一次写作行为过程。因此,“写作主体”这一概念与“作家”、“作者”的概念有所区别。“写作主体”与“写作行为”紧密关联,更加强调当下所处的行为状态。而“作家”指从事写作职业并有成就的人,“作者”的概念比较强调作品的归属,他们只有在进入写作状态、实施写作行为时,才成为写作主体。

二、写作主体是写作系统的核心

一切有关写作的心理的、思维的活动和行为,都是由写作主体发出的。在整个的写作系统中,写作主体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写作系统

的其它组成部分都受到写作主体的制约,并围绕着写作主体展开。

1、写作主体成就写作客体。“客体”的概念本来就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一处自然景观再优美、再引人留恋,只要它没有成为写作主体观照的对象,就不能称作写作客体。也就是说,写作主体是写作客体赖以存在的前提。

2、写作主体控制写作载体。写作载体中的内容和形式要素都是写作主体赋予的,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取、结构的营建、语言的运用,都离不开写作主体的思维活动。

3、写作主体影响写作受体。写作受体接受的对象是写作主体通过写作活动生产的产品——文章,受体的接受活动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和实现的。写作主体通过自己的文章对受体施加影响,包括控制受体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方式,引导受体的理解,培养受体的能力和水平等。

三、写作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因为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要提高主体的写作水平,也必须从提高主体素养和能力入手。

(一)写作主体的素养

素养是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合称。素质指的是人的某些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修养指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水

平,属于后天性的条件。写作素养,即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阅历等的综合反映。刘勰在论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时指出,作者应“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文心雕龙·神思》)。他认为要领会为文之道,首先要积累知识、辨明事理,要参考自己的阅历来获得对事物的透彻理解,并训练情致以整理、运用文辞。他的主张,正与我们强调的写作主体在生活、文化知识、思想、审美几个方面的素养相一致。

1.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①社会生活是写作活动的源泉,生活素养是人们从事写作的根基。写作主体要记述生动的事件、塑造鲜明的形象、抒发对人生的感受、表达对事物的观点,都需要了解生活、研究生活。许多成功的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表现的都是作家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司马迁能写出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长期游历中收集到大量的详实的史料,从而把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历史事件写得绘声绘色。近年来流行的“行走文学”,也是要求作家深入生活,为写作积累材料、积累思想、积累情感。脱离生活,或某些方面的生活储备不足,写出的东西就会内容干瘪失实、缺乏生活气息,或者根本无法写作。

②生活素养的升华。写作主体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这不仅要求写作主体有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更要有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很难想象,一个对外界事物漠然处之、毫不关心的人会成为优秀的写

作者。写作主体只有带着一颗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心灵去看、去听、去感觉,才能够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使感性和理性的积累得到充实,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写作主体的学识素养

①内涵: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学识是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

②写作需要有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即使写作短小的文章,也必须以丰厚的知识储存为基础。知识储备越丰富,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写作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组合和运用,写作主体也就既要有历史方面的知识,又要有现实方面的知识;既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又要有自然科学知识。《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因为这部巨著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故事情节外,大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建筑装饰、花鸟鱼虫、医药占卜、官场皇室、酒家商肆、三教九流,无不应有尽有。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曹雪芹就无法写出这样的皇皇巨著。鲁迅在谈创作时说过:“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全集》第13卷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当前,文理合流已经成为趋势,这对我们涉猎综合知识提出了新要求。例如,我们师大就要求学生必须文理兼修。

3.写作主体的思想素养(人格品味)

思想素养包括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两个方面。思想水平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幸福观和责任感、义务感等一系列内容。从选材立意到文章格调,写作主体的思想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写作过程和文章的各个方面。

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历来十分重视作者的人格、人品与文章之间的关系,王国维就曾经说过:“没有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盖未之有也。”屈原有“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怀,才写出《离骚》等不朽诗篇。李白以傲岸不屈的风骨,才铸造成凌厉奔放的诗调。杜甫若无关心人民疾苦的意识,何来一代史诗?文天祥若是贪生怕死之辈,哪能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讨论:比较《金瓶梅》与《红楼梦》风格与格调的不同。

提示:两者之间不仅是风格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红楼梦》格调之高雅。

理论水平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以及对思想观念加以理论表述的水平。文章的价值往往在于独到、深刻的见解,写作主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超越单一的事物和事物的单一方面看到联系,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品位。伟大的作家往往也是杰出的思想家,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等。

4.写作主体的审美素养

①“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作者创造美的意图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为本位的审美类的

文体,如诗歌、小说、散文,一般的议论文、说明文、实用文也包含着美的属性,是写作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果,写作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写作主体的审美素养包括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等。比起一般人,优秀的写作者应该能够摆脱日常俗务、平庸观念的困扰,勇敢地追求美,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能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刻画出美的形象。于是我们才能看到一块“丑到极处”的石头在贾平凹的笔下焕发出大美,看到春天被朱自清描绘得那样富有节奏的美感。

②审美创造需要激情和美学常识。

美的创造需要一种激情。除了激情诱发和情感体验,学写作的人还应当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美学常识和美学理论。有了丰富的美学常识和美学理论,无论是创造作品还是分析作品都容易进入艺术的境界,也容易透过现象抓住美的本质所在。例如,理解下面月首诗,就需要有关的常识:

你,悬崖上的红杜鹃,

对着我莞尔一笑,

却使我心惊胆颤,

我惟恐你掉下来,在峡谷里粉身碎骨——

美,从来都面临着灾难。

这是徐刚《红杜鹃》中的句子。如果缺乏中国传统的美学常识,这几句新诗似乎不好理解。古代诗论讲究空灵、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首诗就显得意旨深远。“红”是美的象征。但在封建专制摧残下,“红”又是那么不幸。《红书梦》就描绘了一幅“千红俱哭”,“万艳同悲”的画卷。唐人羊士谔有写秋日荷花的诗:“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红袖倚阑干。”明人谢榛有咏牡丹的诗:“花神寞寞展春残,京洛名家识面难。国色从来有人妒,莫教红袖倚阑干。”这几首诗可以相互印证。为什么那么美的“红颜”,往往出现“命薄”的结局呢?显然,是有恶势力的存在。而上述作品给人们的启示就是维护美,对抗恶。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绪论 作为政府管理国家的公共政策,其拥有着强大的政府作为其保障,以及拥有者强大群众基础为其支撑,公民是国家里的公民,因此与公共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包括着整个国家以及国家里的人民。

目录 一、公共政策的主体 (1) 1、政策主体 (1) 2、公共政策主体 (2) 二、公共政策的客体 (2) 1、公共政策的客体 (2) 2、公共问题 (3) 3、目标群体 (3) 三、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4) 1、公民是主体 (4) 2、公民是客体 (4) 3、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4)

一、公共政策的主体 1、政策主体 政策的主体可以一般的界定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或组织。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等。西方很多的教材把主体分为官方主体与非官方主体 A、官方主体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官员等 B、非官方主体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 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个体以及民间 思想库等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政策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和个人。公共政策作为政策的一部分,因此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政策主体所包含的所有个人或者组织。主要有国家机构、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公民个体等。 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公共政策出现和实施的主要推动者,是公共政策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变量。在客观现实中,公共政策主体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几乎所有的社会力量都可以纳入主体范畴。这一趋

设计概论试题与答案一

设计概论试题与答案第一套 注意:(红色字体为重点) 第一章设计的内涵 思考题答题要点 1."设计"(Design)的本义是什么? 设计(Design)源于拉丁文Designave,其本义是"徽章、记号",即事物或人物得以被认识的依据或媒介,在中国,设计最初是分开使用的,"设"指预想、策划,"计"指特定的方法策略等。 2.不同的学者对设计的理解提出了哪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 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 3.如何理解设计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设计的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design最基本的意义是计划乃至设计,即心怀一定的目的,并以其实现为目标而建立的方案,这个界定几乎涵盖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文明创造活动,其所蕴含着的构思和创造性行为过程,则是现代设计的内涵和灵魂;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design特指在一般的计划和设计中,对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各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关系上,

组织成为一个作品的创意过程。 4.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①对"艺术"《辞海》解释为:"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珠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 ②设计虽然超越了纯艺术,存在于设计、生产或制作的全过程,和技术、材料、工艺、市场、消费、等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它与艺术创作并不能截然分开,设计师的设计至始至终总是要考虑到具体设计对象,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和制作技艺的可行性,而进行创造性工作,这个创造性过程始终与审美发生联系。 5.什么是设计的形式?它包括哪些因素? 设计的形式指形态、色彩、肌理等外在造型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受到实用功能的制约,同时又对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形态:通常指某种特定的外形,即物体在空间中的特定形态。物体的形态特征是我们区别不同物体的依据,这里的形态概念既指设计物外形,也包括设计物内在结构,是设计物的内外要素的统一的综合体,构成形态的基本形式有点、线、面、体等; 设计物的形态创造要善于运用变化与统一,韵律与节奏,主从与响应、过渡与均衡、对比与协调、比例与尺度、比拟与联想等多种造型手法,以达

写作规律理论

写作规律理论 着眼于写作主体的三律论:“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多元作用律”、“循序渐进律”和“写作生化律”、“写作整合律”、“写作通变律”。) 着眼于写作过程的“一步论”、“物意文双重转化律”、“三重转化律”(写作行为的“三级飞跃”、“化一律”、“渐递律”、“适宜律”。“四体化一律”、“四环操作律”) 着眼于写作系统的“五体化一律” 主体三律论之一 物我交融转化律:周姬昌先生1989年《高级写作学教程》里首先提出的。“物我交融转化律”把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相互关系放在写作过程的运动变化中去考察,研究者认为客体作为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最终能被吸纳到作品中来,不可缺少写作主体的发现、认知、采集、提炼、融合的主导作用,最终将其与写作主体的主观思想融会在一起,使得客体融入主体,主体寄寓到客体之中,组成既融合了写作主体思想认识、感情体验,又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本来面目的非物非我的第三者——内容。研究者认为,客体作为文章反映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对写作主体具有激发、促进和制约作用,但它始终是被动的、外在的,是变化的条件;而主体却发挥着萌发、吸纳、再生再造的母体胚胎的内因主导作用。 主体三律论之二 “博而能一综合律”研究了写作主体在写作实践活动中自身多种素质能力的组合方式及所起的作用。分别在周姬昌主编的《写作学高级教程》、袁昌文主编的《基本写作教程》及张杰著的《大学写作概论》中提出。 研究者认为主体不但具有综合客体反映世界的能力,而且在写作的不同阶段善于随时调整发挥自身各种素质、修养、能力之所长;因此写作主体的多种素质、修养、能力决定着写作成品的质量,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主体的思维,它主宰并支配主体各“部门”通过合作,启发认识,诱导回忆,调遣语言,从而观察生活,架构文章框架,选取恰当体式,锤炼语言,描述内心构划的文章蓝图。 研究者将写作主体的“内部构件”一一解剖,找出各“部位”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发现了其中的“关键部件”。 “博而能一”律要求我们学习写作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就其素质而言,主要包括人生观、美学观、伦理、道德、文化水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习惯、兴趣等等。就其修养来说,主要指生活阅历、思想品格、知识结构、艺术修养、语言修养等等。就其能力来讲,它包括观察、感受、理解、记忆、思维、想象、分析、推导、判断、表达等等多种能力。 解剖文章的要素,我们也会发现“博而能一”律在写作中的体现。文章的“主题”,主要体现写作主体的政治素质、思想修养和思维、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文章的“材料”,主要体现写作主体的生活阅历、知识修养以及观察、感受、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文章的“结构”、“语言”和写作方法,则主要体现写作主体的文化素质、艺术和语言修养以及思维、想像、表达、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文章的风格特点,也体现了写作主体的性格、气质、兴趣、习惯等心理方面的素质。 综上所述,“博”是写作主体赖以综合、写作的基础,“一”是写作主体进行综合的过程和结果。有“博”才有“一”,“博”是“一”的基础,“一”是“博”的综合和结果。整个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博”与“一”相互矛盾与统一的过程,亦即在写作主体的支配下,由“博”到“一”的综合和创作的过程。 主体三律论之三 “法而无法通变律”以写作主体学习写作方法和过程为范围,辩证分析了写作主体在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章写作得系统 【教学目标】 1、理解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得含义、构成以及在写作 中得地位及其作用。 2、弄清四体之间相互影响得关系。 3、体会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得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 得人得重要启示。 【教学难点】 1、为什么说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相互协作、共同作用, 构成写作得横向系统? 2、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得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得人 怎样得启示? 3、作者怎样才能做到在顺应读者得同时引导读者? 【教学方法】 以教师得理论讲解为主,注意把握写作系统得整体性,重点突出其中“写作主体”得核心位置。 【学时安排】6学时 第一学时 从写作得生成与传播系统来瞧,写作活动就是由写作主体(谁来写)、写作客体(写什么)、写作受体(为谁写)与写作载体(怎样写)等因素构成。它们就是写作赖以发生、存在与发展得条件,缺一不可。 其中,主体在写作过程中起统摄、主导作用,就是写作活动得实施者, 也就是其它构成因素合而为一得归宿。客体就是写作得基础与本源, 它既制

约写作主体又受制于写作主体。载体就是写作得成品、写作行为实施得结果,它负载着写作主体所要传递得各种信息,成为沟通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得媒介。受体就是写作主体诉诸得对象与写作载体得接受对象,就是写作活动得先导起因与自然延伸。写作活动中得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常常受到受体得影响。它作为主体意识渗入写作过程,而且在接受过程中可以对载体进行“二次写作”。 第一节写作主体 、写作主体得含茨 1、写作主体,就就是进入写作状态、实施写作行为得人。 2、写作主体与作家、作者得区别与联系。 一个人,由于受到外界得刺激,产生了写作得欲望并拿起笔来,就进入了写作行为过程。随着她由日常状态进入写作状态,这个人自身也由常态得人转化为写作主体。当她写完搁笔,此次写作行为宣告结束,写作状态随即消失,她又由写作主体转化为常态得人,直到进入下一次写作行为过程。因此,“写作主体”这一概念与“作家”、“作者”得概念有所区别。“写作主体”与“写作行为”紧密关联,更加强调当下所处得行为状态。而"作家”指从事写作职业并有成就得人, “作者”得概念比较强调作品得归属,她们只有在进入写作状态、实施写作行为时,才成为写作主体。 二、写作主体就是写作系统得核心 一切有关写作得心理得、思维得活动与行为,都就是由写作主体 发出得。在整个得写作系统中,写作主体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写作系统得其它组成部分都受到写作主体得制约,并围绕着写作主体展开。 1、写作主体成就写作客体。“客体”得概念本来就就是相对于“主 体”而存在得,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一处自然景观再优美、再引人留恋,只要它没有成为写作主体观照得对象,就不能称作写作客体。也就就是说,写作主体就是写作客体赖以存在得前提。

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实证分析

2002年第2期(总第105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ICAL INV ESTIG A TION No.2,2002G eneral.No.105 收稿日期:2001-12-20 作者简介:朱广忠(1957-),男,黑龙江呼兰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策与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研究。 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实证分析 朱 广 忠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公共管理学科作为舶来品,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本土化,特别是需要对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与范畴进行实证分析。在公共管理学科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对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证分析的具体问题;在对我国企业管理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权力;主体;客体;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2)02-0062-03 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公共 管理教育本土化原则已经确立。因此,有必要在吸收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实证分析的必要性与分析的具体问题 11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实证分析的必要性。目前,尽管学术界对公共管理存在多种定义,但对公共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或公共管理概念作为管理概念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一点存在普遍共识。众所周知,管理的根本属性体现为以下三个属性的统一: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属性的统一;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属性的统一;三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属性的统一。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是管理的最根本属性。从公共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出发,公共管理应该具有管理的一切根本属性。其中,由于公共管理更加注重公正与公平,其生产关系属性更加突出。从公共管理的根本属性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必须结合特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不仅是由公共管理的定义决定的,也是由具体的国情实际,特别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决定的。因此,不论我国学术界对公共管理如何定义,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差异,也 就是说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也必须实现本土化。公共管理概念作为管理概念的分支概念,决定了公共管理学应该属于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也决定了公共管理学应该具有管理学的科学属性,也就是公共管理与管理所具有的上述三种属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我国将公共管理确定为管理学学科的一级学科,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中还存在着公共管理学究竟属于政治学还是管理学的争论,这一争论与公共管理学的政治性与社会性、科学性有关。从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所具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这一根本属性出发,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存在公共管理学属于管理学还是政治学的争论,这一争论是由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属性决定的。这一根本属性在管理学主要以企业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发展阶段被人们忽略了,这一忽略是以西方企业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为社会背景的。在管理学发展到产生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阶段,公共管理将管理具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属性突显出来,才引起人们对公共管理学属于管理学还是政治学的争论。这种争论的实质是对公共管理学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学的一种强调,这就是:(新)公共管理学既要克服传统行政学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传统,也要克服传统行政学单纯追求效益(企业行政管理)或单纯追求效率(政府行政管理)的局限,注重效率与公正研究、注重价值取向研究。 2 6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福师《文学创作论》2017秋在线作业一及答案

福师《文学创作论》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10 分。)V 1. * 形象是_D_。 A. 感情特征 B. 生活特征 C. 艺术形式特征 D. 感情特征,生活特征和艺术形式特征的三维结构 满分:2 分 2. 中国古典诗论中所经常强调的比兴手法,兴则遵循_B_程序。 A. 相似联想 B. 相近联想 C. 相反联想 D. 相同联想 满分:2 分 3. 诗歌形象是C_。 A. 生活特征、自我感情特征二位一体 B. 自我感情特征和符号特征二位一体 C. 生活特征、自我感情特征和符号特征三位一体 D. 生活特征和符号特征二位一体 满分:2 分 4. *' 在人的五官感觉中,最重要的无疑是A_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触觉 满分:2 分 5. 观察的最后任务是_D_。 A. 把握局部 B. 把握整体 C. 要在局部上把握主要特征 D. 要在整体上把握住主要特征 满分:2 分 二、判断题(共45 道试题,共90 分。)V 1. 许多反向联想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相似、相近联想结合在一起的。有些反向联想因处于相近的地位而形象显得更鲜明。 A. 错误 B. 正确O 满分:2 分 2. * 艺术形象是再现生活和表现作家自我的统一。

A. 错误 B. 正确O 满分:2 分 3. *'从写作来说,工夫不仅仅在于找到主要特征,而是排除非主要特征。这在中国戏曲理论家李渔的理论中,叫做立主脑,减头绪。没有减头绪的魄力,文章就可能很芜杂。 A. 错误 B. 正确O 满分:2 分 4. * 有特点,就不是一般的总体的,而是一个点。这就是细节,细节不是全部。全部不及细节,因为它能唤起经验记忆,让读者去补充它。 A. 错误 B. 正确O 满分:2 分 5. 自我抒情优势,是诗与散文分化的起点。 A. 错误O B. 正确 满分:2 分 6. *'不同艺术形式的特殊规范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历史的灵活性。 A. 错误 B. 正确O 满分:2 分 7. 概括性使诗的意象不容易老化。 A. 错误O B. 正确 满分:2 分 8. 在特殊的文学形式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美感经验才不断积累上升为审美规范。而作家也只有通过形式才能掌握浓缩在形式中的艺术技巧。 A. 错误 B. 正确O 满分:2 分 9. *'从根本上来说,作家的特殊心理素质就是多情,多愁善感。 A. 错误 B. 正确O 满分:2 分 10. *生活特征是纷繁的,确定主要特征并改变它与其他诸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完全以事物本身为准,这要看作家此时占优势的情趣的性质。 A. 错误 B. 正确O 满分:2 分 11. *概括性使诗的意象不容易老化。 A. 错误O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 形象是生活特征、自我情感特征和形式特征(规范)的三维一体。当这三个要素形

美在主体与客体相遇的途中

美在主体与客体相遇的途中 美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相遇的途中,除了食物本身存在的特质,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是美产生的重要因素。“美”既不是客体本身存在的一种状态,也并非是唯心论者口中单纯凭借人类喜好而存在的。 王阳明讲“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便是纯粹唯心主义上的对花这种事物的主观臆断了。 美,是要人,这种可以有主观意识并能评断美学的主体在面对大千世界不同事物,不同客体时产生的意识。 客体一定是有自身的特质,再经由主观意识的作用,才产生了美的意识观感。 客体本身要存在一定的属性,如一朵花,它那样存在便有那样存在的状态,它含苞待放时,它吐露花香时,它凋零落入泥淖时,皆有不同状态,这便是客体本身应有的属性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状态。 而主体的主观性则由很多种因素造就。如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所受文化熏染……诸多因素,造就了不同人的不同眼光、态度。因而在相同的客体面前,不同的主体也有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因而这种“美”的定义会有所影响。 在美学上,事物不能被定着为美,而只有当美遇到人时,事物才坍塌成一种状态,美或者丑。所以美产生于客体美学属性的叠加状态遇到主体后的坍塌,在不同的主体条件下,客体坍塌的方向和程度也是不同的,坍塌的方向和主体的美学修养相关。主体对美的感觉的体验能力会随着时间空间变化,也会受主体本身的属性,例如心情、身体状况、境遇等的转变的影响。客体的美由于不同主体的差异和同一主体不同时空转变的影响千变万化,从而产生了被人类所认为的绚丽恢弘的美的世界。没有主体的审视判断,客体的美只是一种亦丑亦美的叠加状态,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没有客体的美学属性,主体的美的感受便没有事物来源。美是客体存在状态和主体审视判断相遇的结果。甚至主体不仅可以发现已存在的客体的美,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叠加状态的事物模糊的美的趋势再重造出不同寻常的美的新的叠加状态,等待另一个主体的审视。 151050073 王婉庆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资本周转时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用十六个部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核心内容。其他内容是这个核心内容的展开和延伸。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有哪些?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六条重要原则,即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归根结底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我们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事物的运动没有止境,时代的前进没有止境,追求真理的过程没有止境。任何政党、组织、个人,如果不能与时代一道前进,思想就会僵化,就不能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就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师生之问的“主导”和“主体”作用?并举实例作出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和思想教育于一身的学科,它从总体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都有所提高。这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共同完成的。首先,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客体。学生通过掌握教师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在教师的影响下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者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开展与学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教师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智力,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因此,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认识的主体或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在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下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如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章写作的系统 【教学目标】 1、理解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含义、构成以及在写作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2、弄清四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3、体会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的重要启示。 【教学难点】 1、为什么说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相互协作、共同作用,构成写作的横向系统? 2、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怎样的启示? 3、作者怎样才能做到在顺应读者的同时引导读者? 【教学方法】 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注意把握写作系统的整体性,重点突出其中“写作主体”的核心位置。 【学时安排】6学时 第一学时 从写作的生成和传播系统来看,写作活动是由写作主体(谁来写)、写作客体(写什么)、写作受体(为谁写)和写作载体(怎样写)等因素构成。它们是写作赖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缺一不可。其中,主体在写作过程中起统摄、主导作用,是写作活动的实施者,也

是其它构成因素合而为一的归宿。客体是写作的基础和本源,它既制约写作主体又受制于写作主体。载体是写作的成品、写作行为实施的结果,它负载着写作主体所要传递的各种信息,成为沟通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的媒介。受体是写作主体诉诸的对象和写作载体的接受对象,是写作活动的先导起因和自然延伸。写作活动中的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常常受到受体的影响。它作为主体意识渗入写作过程,而且在接受过程中可以对载体进行“二次写作”。 第一节写作主体 一、写作主体的含义 1、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状态、实施写作行为的人。 2、写作主体与作家、作者的区别和联系。 一个人,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并拿起笔来,就进入了写作行为过程。随着他由日常状态进入写作状态,这个人自身也由常态的人转化为写作主体。当他写完搁笔,此次写作行为宣告结束,写作状态随即消失,他又由写作主体转化为常态的人,直到进入下一次写作行为过程。因此,“写作主体”这一概念与“作家”、“作者”的概念有所区别。“写作主体”与“写作行为”紧密关联,更加强调当下所处的行为状态。而“作家”指从事写作职业并有成就的人,“作者”的概念比较强调作品的归属,他们只有在进入写作状态、实施写作行为时,才成为写作主体。 二、写作主体是写作系统的核心 一切有关写作的心理的、思维的活动和行为,都是由写作主体发

2020新版安全管理客体的内涵、外延及特征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新版安全管理客体的内涵、 外延及特征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0新版安全管理客体的内涵、外延及特 征 一、安全管理客体的内涵和外延 客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与主体相对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安全管理客体也可称为安全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安全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在这一概念中,之所以要用“能够”一词,是因为只有与一定安全管理主体构成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客观事物,才能称为安全管理客体;之所以说是“客观事物”,是因为作为安全管理客体它有客观存在的属性,有自身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行规律。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安全管理几乎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而且还在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因此,安全管理主体具有极为广泛的外延。

按照安全管理主体的各种存在形式和各种安全管理的不同特点,可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安全管理客体进行分类如下。 ①从安全管理组织的角度看,安全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企业安全、地区安全、部门安全、学校安全等各种不同的实体。 ②从安全管理领域的角度看,安全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煤矿安全、化工安全、冶金安全、航空航天安全、石油化工安全、铁路公路安全等不同产业部门。 ③从安全管理资源的角度看,安全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 ④从安全管理业务的角度看,安全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行政等各个不同企业活动范畴。 ⑤从安全管理性质的角度看,安全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不同体制、不同所有制条件下企业实体的安全活动领域。 上述只是安全管理客体的一些比较常见的类型,还可进行其他的分类,每种类型还可以进行再细的分类,从而看到它更加具体的存在形式和涉及的范围。从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的角度来看,安全管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第三章公共关系与信息传播 【学习目标】 1.理解公共关系传播的要素和过程 2.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方式 3.了解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和特点 4.理解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5.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手段与艺术 第一节信息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一、传播及其要素、过程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的基本行为。 1.传播的要素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传播行为和过程都必须包含4项基本要素:发送者、信息、媒介、接收者,四者缺一不可。 发送者即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在一般情况下,又是信息的来源。 信息即传播的内容,涵盖了消息、动态、情况、知识、资料、数据、观点、思想、情感等交流内容。 媒介则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借助于一定的媒介,转换为符号的信息才能从发送者那里,被传送给接收者一方。 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在传播学上,尤其是大众传播理论中,往往将之称为“受众”。具体就公共关系传播而言,接收者就是公众,特别是目标公众。他们绝不是被动的“受众”,而同样是具有积极主动性、选择性的关系主体。 2.传播的过程 现代的信息传播,特别是公共关系的传播活动,其过程是双方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内和关系背景下,发送者精心选择信息和符号系统,通过相应的媒介,把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对方通过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挑选,关注、记忆那些有用的、感兴趣的信息,并对之做出反应;然后再通过特定的渠道,将自己的反应信息反馈、传递给另一方。该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3—1 传播过程示意图 二、传播的主要方式 古往今来的传播方式可以归纳为5种主要类型。

专利-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

专利权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授予申请人或其权利继受人在法定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下面来看看关于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 专利是技术含量较高知识产权,一般涉及权利人关键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专利的技术和市场垄断直接与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相关。因此,了解专利的实质要件和专利权的内容尤为重要。 专利权的主体 专利权的主体是指有权享有专利法保护的单位或个人,并且是能够承担专利法所规定的相关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或者是有权依照专利法申请专利并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 各国专利法均有规定,自然人和法人可以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权。但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中,对每种主体又有不同的资格条件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人、设计人及其合法受让人有权获得非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单位有权获得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外国人也可在我国申请和获得专利权。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办理。

专利权客体 专利权的客体就是专利法保护的对象,也就是依照专利法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 我国《专利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因此,专利权的客体应该是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 同时,《专利法》第5条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第25条规定,“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一)科学发现;(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四)动物和植物品种;(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六)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对前款第(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专利权。” 专利申请选择汇桔专业优质服务,只需提供资料,知识产权专家代办,省心省力。汇桔网严选商家资质,筛选优质专利服务商,担保交易,保障咨询、信息安全。您的权益,我们全力守护。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复习要点、习题及答案

文学创作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之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养气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但在著名的《答李翊书》中,韩愈将文学创作的根本之点确立在人的道德修养上。)“胸有成竹”说(这种观点由苏东坡首先提出,清代郑板桥将这一观点发展到一个新的深度,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间的不同。)“镜子”说(这种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在古老的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深层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决定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欲升华说是这一派观点的主要代表。) 【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 【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文学创作的客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所谓“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是指文学创作既不是作家的任意而为,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 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 【艺术直觉】艺术直觉(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认知直觉(认知直觉又称为科学直觉,它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一般认知活动与科学研究过程中。)艺术知觉(艺术知觉是在一般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知觉,其特点是除了一般知觉的特点外,还带有审美趣味、欣赏习惯、艺术观念等因素的印记,简单说,艺术知觉就是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艺术直觉和认知直觉的区别(二者的对象不同,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

著作权的主体与客体分别是什么

著作权的主体与客体分别是什么 著作权这个范围有几个分类,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一些文章等等,都是属于著作权,而且在网络上面流通的很多文章都是已经被授了权的,但是有个别是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著作权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指的是什么 享有著作权的主体主要是作者,也可以是除作者之外的其他依照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作品。著作权的内容主要是著作权人的权利义务。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著作权人也应尽一定的义务,即对其权利作了适当的限制。 著作权客体的条件 第一,作品产生于文学、艺术和科学等的领域内。 第二,作品的内容须具有独创性,且须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作品必须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作品须能够被复制。 第五,作品的形式和种类须符合法律规定。 著作权客体作品的分类 1、按照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作品可分为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曲、曲艺、

舞蹈作品、美术、摄影作品、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计算机软件等,这是对作品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我国著作权法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2、按照创作人的不同,作品可分为自然人作品、法人作品、非法人单位作品。 3、按照创作人数的不同,作品可分为独创作品和合作作品。 4、按照创作行为的顺序不同,作品可分为原作作品和再创作品。 5、按照作品创作与职务的不同关系,作品可分为职务作品和非职务作品。 6、按照作品创作的根据不同,作品可分为委托作品和非委托作品。 保护期限 1.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2.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3.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不再保护。 4.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著作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一、主体性:人、作家作为主体的前提条件 在人类活动中人是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是主体。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对。但是,有人把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体是人”这一命题变成了:“人从来和永远是主体”,断然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主体,并以此否定人作为客体存在的可能,这就颇令人费解了。 人成为主体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并不仅仅像人们一般所表述的那样:只要人作为活动的施动者和承担者,人就是主体。不错,人作为主体,必然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之中,并成为活动的承担者和对客体的施动者,这是起码的要求。但是,奴隶在劳动中虽然作为活动的承担者和对客体的施动者,然而,他们是在一种强制性压服之下,戴着脚镣去承担活动的,他们显然不是主体。我以为,人是否作为主体存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是否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存在的根本条件和前提。 主体性和主体是两个有联系而又不相同的概念。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而主体指的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一些文章往往把两个概念等同混用)。那么,主体性的内涵是什么?有的学者把主体性解释为主观性,这是欠妥的。主体性和主观性虽然在英文中同出“Subjectivity”一词,但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主体性不同于主观性,后者一般指主体看待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态度,往往是在认识与对象实际不相符合的意义上使用的,而不是作为人的某种本质属性的规定,所以不能把主体性解释为主观性。主体性也不能笼统地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观点去理解,简单地归结为独立自主、自我决定、自由自决、自我、自我意识或个人特殊性、个体价值等,因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主体性已被抽象化。对主体性的内涵作出科学论述的是马克思。他谈到在一般劳动中“人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而是一个主体,这种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文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1]显然,“支配”客体的属性正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因而也就是主体性的本质内涵之一。人对自然的支配正是人成为主体的开端,支配自然的属性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的本质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思想看,“支配”客体不仅仅指支配自然客体,还包括支配社会客体和自我。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作为主体的人,就是“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_写作指导

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_写作指导 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案写作与新闻写作的区别(1 )真实性要求的区别新闻写作与广告文案写作都要求真实。但是,两者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在范围、尺度、对象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广告文案写作的真实是信息内容的真实,《广告法》对广告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违反了《广告法》中对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就是违法广告作品。但《广告法》对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上的真实性要求只是艺术真实尺度。在表现方法上,并不要求体现现实的、完全的真实,允许虚构。(2 )媒介运用的区别新闻作品的发表和传播,有一定的媒介制约。而广告文案作品的发布和传播,对媒介无特殊要求。广告文案写作的媒体运用范围远远超过了新闻写作的运用范围。只要是有利于目标受众接收、有利于说服受众的接触途径就是好的媒介途径。(3 )时效性的区别新闻写作强调作品所体现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但广告文案写作对时效性问题没有特殊要求,它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任何一个时期所发生的。为有效传达广告信息、加强广告信息的亲和力,广告文案写作甚至可以为产品特意营造一个合适的时代背景。同时,为了利用时效性,达到信息传播的新闻效果,广告文案写作经常利用信息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运用新闻写作的特殊结构、新闻写作的特殊语言表达程序和表达风格来吸引消费者的视听,表现消费者的需要。广告文案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1)两者共属于信息传播方式两者都是信息传播方式,都是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写作形式。(2 )广告文案写作运用公文的写作形式达到目的公文形式有其规范化、程式化特点。这些特点,使公文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说服力:庄重、典雅、规范、具有法规效力。这种形式的规范力和说服力,被广告文案的写作者运用,体现在广告文案文本之中,可达到更进一步的广告目的。(3 )两者对写作形式的具体要求不同公文写作对写作的形式要求非常严格,每一种公文都有一种独有的格式;公文写作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须庄重、典雅,用词准确无歧义,形式规范化。广告文案写作对形式的要求和规范却不同,只要有助于广告信息的有效传达的形式就是好形式,只要是符合产品特性、目标受众接受特性、媒介有效利用的语言风格就是好风格,无任何形式约束、语言约束、结构约束。广告文案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1)写作目的性不同文学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独具的表达方式,使形式本身的创造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目的。让读者陶醉在对文学形式的审美过程之中,是文学写作者的写作意义之一。广告文案写作不应该产生游离或凌驾于广告运动目的的文本形式。只有传达广告信息、获得与目标消费者沟通的、能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和购买愿望的文本形式,才符合广告文案写作目的。 (2 )写作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不同广告文案写作首先注重的不是如何表达撰稿人的思想、体现撰稿人的才情,而是如何运用才情将信息处理、表达得更准确、更完美、更有吸引力。写作者的主体性是为客体表现服务的,主体风格是为了客体的目标而存在的。(3 )文学表现手段的运用为加强文案的吸引力,诱导受众读完整个文案,广告文案写作往往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文学语言、文学笔法、文学句式的运用,只是为了让受众在文学的氛围里得到感染,并对产品产生感激之情和购买欲望。文学的表达,在这里只是广告作品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相关内容:秘书如何提高执行力 秘书的工作就是执行和参谋,执行力作为工作最基础也是最能体现个人能力的一种表现,必须高度重视自自觉转化落实。在此,根据工作经验,我向秘书朋友们介绍一个提高执行力的方法,相信你以后的工作效率会得到加倍提升:这个方法就是问自己... 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