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十大军阀之粤军

国民党十大杂牌军——粤军
粤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扭转乾坤的功效,孙文以广东一省割据一方,进窥中原,十年之内而统一寰宇,定鼎金陵,这是近史上旳奇谭。近代史上的粤军其实相当落后而杂乱。
在八国联军之后,清廷以袁世凯统筹新军,算是中国陆军正式迈入现代化。在袁中堂练成近畿六镇之后,清廷更以各省分别负责编练新军,要完成卅六镇新式国防军的规模。各省分练的新军在编制,操法与干部选用上均向袁中堂的北洋六镇看齐,部队编制要完全采泰西编组方式,部队操练一律用洋操,部队干部则多用新式军事专门学堂学生。新军的编练完全与各省原有的绿营旧军不同。不过各省在编组新军上纷纷遇到一个难题:新军的干部要用新式学堂的学生,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正是反清思想的大本营!所以清廷倾举国之力,在十年之内编练出来的新军竟都成为辛亥年间反清革命的主力。辛亥武昌起事,各省新军纷纷起而反抗清廷。在袁大总统建政之后这些新军首领为各省军头,袁大总统采远交近攻策略,逐一削平这些方兴未艾的割据势力,不幸壮志未酬,斋志以没。在袁大总统病逝之后中国陷入长达十年的军阀割据,这些军阀多半以省为割据单位,并多渊源于该省的新军。
与大多数省份不同,广东在清朝灭亡之后的割据势力渊源于该省的旧军。因为在宣统年间新军屡次动乱,所以两广总督对新军非常不放心,干脆收了新军的子弹剌刀以免生变。广东的防务仍由传统的巡防营担任主力。
巡防营是传统的绿营与洪杨之乱时期成立的勇营两种部队的混合体。这种部队的干部与士兵由原有的绿营与勇营选拔,编制仍是传统的勇营模式,部队以一个“营”为战术单位,这个营有较现代步兵连略小的三个“哨”,全营有官兵300人。各省视需要再合数营为一“路”,路设统领。这种编制的用意是作为各省守护地方的武装。用民国时代的术语,巡防营等于保安团队,新军则等于国军。
巡防营与新军的最大差异在于人员的素质。各省新军在编练的时候都取法袁中堂练新军的不二法门,所有士兵要从农村重新招募而不用原有的勇营人员,以免新军沾染旧军的习气。干部也一样,袁中堂的干部不是传统的军功将领或文官武职,而多是北洋武备学堂、陆军协和学堂训练出来的学生。各省在干部的取择上也多仿袁中堂定制。相较之下,巡防营就差太多了。以现代眼光,这些军官是一色的“行伍军官”。只有部队中的历练,没有正规的军学素养,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只能在地方剿剿土匪,办办团防。最糟糕的是广东的巡防营中有为数不少的军官正

是招抚收编的绿林好汉。
辛亥大乱时广州将军凤山遇剌殉国,广东全省大乱,各路豪杰纷纷拉起武装起兵举事,广东省境当时兴起的“革命军”大多渊源于这类巡防营或者抄袭巡防营临时编成的民兵。而广东的新军很快就在内乱中消亡。袁大总统以广东鞭长莫及,所以让出身“土司”的原广西提督龙济光率本部济军入粤靖乱,整理军务。在袁大总统病逝之后龙济光也被击败,广东“各属民兵复起,称总司令者以数十计”。
1917年孙中山南下举事,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不晓得什么是打仗,什么是治军。但他用了三位军事天才,竟然让他由军界的笑谭成为最后实力统一中国的军队所尊奉的革命导师,连带也让粤军在近代史舞台上闪亮登场。
孙文用的第一位天才是陈炯明。陈炯明文人领兵,但他是不折不扣的军事天才。他利用广东省长朱庆澜拨给孙中山的亲军20营练出了一支持闽粤军。援闽粤军完全依旧式巡防营编制编成,陈氏手下的主要将领如林虎、刘志陆、洪兆麟、叶举、熊略、黄任寰等也清一色巡防营派行伍军官,陈氏单凭其治军作战的天赋,据闽南,平广东,最后击败同为巡防营型的广西军阀。陈炯明极盛时期拥兵十万,统治两广,名动全国。
孙文用的第二位天才是邓铿。邓铿出身于广东新军,早年自广东将弁学堂毕业,曾担任广东陆军小学校长、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教习。在辛亥事变之后长期辅佐陈炯明,任陈氏的参谋长。邓铿受的是正规军事教育,所以一心想练出新式陆军。在1911年陈炯明自任都督举事的时候,邓铿即依新军编制将收集的各路民兵编成两个师,但没能持续发展。1920年陈炯明定粤之后邓铿终于得以腾出手来编练自己的理想部队,于是他编组了一个日后将震动全国的部队——粤军第1师。
粤军第1师完全依照新式国防军的师旅团营连编制编成,邓铿在编组部队的时候尽量使用新式军事专门学校出身的军官,并且不断加强师内干部与士兵的素质。在邓铿遇剌之后他的粤军第1师很难得地保存下来并继续发展,结果这个师在1925年之前搜集了陈炯明部粤军中素质最高的一群军官。强兵在将,在1925年扩编成第4军前夕,这个师已经战功彪炳,战力强大。整个广东的本土部队(包括陈炯明的救粤军、广东南路的邓本殷八属联军、许崇智的讨贼军、据守粤中的福军与一些小队伍如魏济平部、黄明堂部等)与第1师相比均相形失色。北伐开始之后几乎所有老粤军部队都逐渐步向消亡。1918年之后军界中所谓的粤军,可以说清一色渊源于粤军第1师。
孙文用的第三位天才是蒋介石。蒋介石拉起广东一省杂七杂八的数万乌合之众

,两年内平定全省,组建了一支有信仰的革命军,进而统一全国,允为近代史上的最大奇迹。而粤军第1师也跟着蒋总司令的步伐走向中原,拓展壮大,并左右了国家前途。
在1925年由粤军第1师扩编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下辖4个师,分别是陈铭枢的第10师、陈济棠的第11师、陈可钰的第12师与徐景唐的第13师。其中除第13师在1929年被消灭之外,另外3个师分别演变成中国近代军事历史上的三大名师。第10师就是日后一二八抗战与闽变的主角,大名鼎鼎的第19路军。第12师在张发奎的领导下成为铁军第4军(这个铁军的一个分支,今天被尊为解放军的源头)。第11师则演化成陈济棠的第1集团军。
在北伐时第4军军长李济琛坐守粤垣,他留了第11师与第13师保护革命根据地,让副军长陈可钰率第10师及第12师出师北伐。出战的两个师在战场上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北伐军的中坚。而第11师与第13师没见过世面,相形之下就显得实力平平。1927年秋由第11师扩张而成的第4军与由第10师扩张而成的第11军先后返省争夺政权,在李济琛的布置下张发奎第4军被逐出省外,陈铭枢第11军被放逐到粤南边区,徐景唐第5军在1929年底因勾连桂系而被击灭,广东省内的粤军就只剩由陈济棠的第11师扩编而成的第4军。
李济琛虽然是第4军军长,但他威望不足,没有办法让出省作战的张发奎、黄琪翔、陈铭枢、蒋光鼐甚至薛岳心服。心直口快的张发奎将军一回省垣,就正告李老军长他才是“第4军军长”,老长官若想继续当军长,请另外就“新4军军长”。李济琛是中国陆军大学的第一届高材生,与张发奎、陈铭枢这两位保定退学生相比,智谋明显高出一筹。所以他像下棋一样将这两位张牙舞爪的手下先后送出省或送到边区,只留下他眼中的“庸才”,也就是日后威震南天的陈济棠。
陈济棠卒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是邓铿的学生。早年的陈济棠在旧粤军林虎部任职,并不见特出之处。因为与邓铿旳私人关系,陈济棠在粤军第1师成军的时候就任职营长,日后逐步升迁到该师的第2旅旅长。陈济棠在战功上并不见高明,他早年唯一独当一面的胜仗是追击一股广西小军阀沈鸿英残部时的“七战七捷”,在北伐的时候陈济棠屯师粤垣,负责警备后方。1927年8月叶、贺的八一起义军直捣潮汕,李济琛急命陈师长督队阻击,结果陈济棠在汤坑打到伤亡近3000人还没能“剿灭”这股叛军。最后叶、贺被新成立的新1师打垮。这个新1师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薛岳将军。薛将军打垮红军后进占汕头,并且严防陈济棠前来争夺胜利成果,陈济棠部队想进汕头必需向薛军登记,连陈师长本人也不例外,

成为粤垣流传的一个笑话。
1928年1月张发奎部第4军被逐出广州,陈济棠又奉命出击,再度大败。幸赖陈铭枢支持才免于覆亡。陈济棠虽然打仗不甚了了,但李济琛对这种将才却深感中意,李总指挥需要的就是这种没能力造反的手下。所以陈济棠也水涨船高,一路扩编成军。
1929年3月李济琛北上南京因政争被扣押,在广东的陈济棠与陈铭枢见状况不对,联名通电拥护中央,背离了他们的老长官。南京当局即以陈铭枢升充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升充讨逆军第8路军总指挥,以为酬馈。不久桂军联合张发奎部两度进攻北江,陈济棠的部队大败,幸赖陈铭枢与朱绍良的队伍解困才转败为胜,将桂军逐出粤省。1930年粤军入桂,粤局自此进入安定局面。
1930年6月,蒋总司令命令能征惯战的陈铭枢部两个师由蒋光鼐将军率领直捣衡阳,抄击桂军后路。此战澈底打垮桂军,李白从此不再出省逐鹿。蒋光鼐部因骁勇能战被蒋总司令留在身边,成为中原战场的主力,并编成了第19路军。中原大战结束之后陈铭枢北赴中央,1931年底竟一跃而代理行政院院长。第19路军也入戍京沪,成为中央的禁军。张发奎部则在北江大败之后濒临瓦解。此时只能在李宗仁手下苟延残喘,仰人鼻息。1932年1月第19路军在上海抗敌,成为中国军史上永垂不朽的英雄部队,不过陈铭枢却宧场失意。1933年11月陈铭枢在福建策动第19路军称变,成立了连江西红军都不表示支持的福建人民政府,断送了这支抗日名师。
在第4军与第19路军先后败亡之后,陈济棠在广东的军事地位无可动摇。在第4军三雄之中军事能力最显平庸的一个师得到最后胜利。陈济棠在陈铭枢赴京之后接掌了广东省政。1931年4月国民党内所有反蒋派系在广州大会合,在陈济棠的支持之下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在政治上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陈济棠此时才展示了真正实力——他在政治上纵横辟挞的高妙手腕及眼界。在陈济棠的巧妙布局之下,原来在广州磨拳擦掌,想利用陈济棠出兵北伐与南京争夺政权的政客汪精卫、孙科、许崇智、唐生智、邹鲁等派系逐一被陈济棠“编遣”,在孙派、改组派、西山会议派与下野失势派等众政客眼中陈济棠只是一介武夫,但这个一介武夫居然在政治上与南京达成和平,说服南京承认广东的半独立地位,成立了南京政府认可的半独立党政军领导机构并推出国民党夙负清望的元老胡汉民为名誉领袖。陈济棠在中国政坛上兵不血刃地下了一局绝妙好棋,完成了陆荣廷、陈炯明等两广实力派廿年来的心愿——制造了一个独立于中央号令之外的广东。
与陈济棠相比,在战场上威名显赫的张发奎

、蒋光鼐、陈铭枢乃至邻省的李宗仁等人才是呆头呆脑的一介武夫。
陈济棠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大局之后致力于稳定粤局,并创造了广东的小小经济奇迹。他整理赋税,奖掖实业,提倡国贸,保护农产,倡办交通,重视教育,与中央同步形成了广东的“黄金建省五年”。广东一省自鼎革之后即成为各路好汉尽情剥削的地区,从老桂系、孙中山、胡汉民到李济琛、广东的经济被搞的一塌胡涂,鹑衣百结。陈济棠从零开始,到1936年六一政变中央接掌广东的时候广东已经成为全国建设的模范省。笔者对陈济棠的眼光与能力深感折服。
1935年广州港的吞吐量逼近1千万吨。抗战胜利之后资源委员会在广东最大的投资案是引进美资创办广东糖厂,陈济棠早在10年前就使粤糖外销!
陈济棠在制造广东经济奇迹之时也锐意整军,陈伯公的手笔大到连南京都吓了一跳。南京编练德国装备的教导师,广东也同步练出来一个(注1)。
南京与德国交易军火,商量建厂,陈伯公也向德国买了一个能量产重炮的琶江兵工厂。南京编训鱼雷快艇部队,伯公在黄埔建立雷艇基地。南京经营空军,伯公也练出一支质量精锐的广东空军。南京提倡国民兵训练,广东练出10余万后备军人。南京有陆军大学,广东有深造班;南京有黄埔军校,伯公有燕塘军校!
不过陈济棠在军事上的底气毕竟不足,他手下的各级将校也一样。在军事上这批陈派的粤军将校一辈子没有出过广东。打过的仗多半是广东内部旧军阀间的混战。他们没有在汀泗桥、武昌见识过战争的惨烈,没有在豫东与西北军对垒,没有见识过中原战场的精采战略侧袭,没有在十里洋场与日本鬼子肉搏的经验,甚至没有认真地与江西红军交过手。这批将校错过了十年内战中的每个锻练机会。陈伯公相当清楚这支部队的实力,所以他大力延揽原本属于第4军与第19路军的军官补入他的新粤军,张发奎的手下大将李汉魂、缪培南、邓龙光,蒋光鼐手下大将梁世骥、华振中、邓志材、赵一肩等俱受伯公重用。这两派流散返乡的军官也多能在伯公手下的部队机关团队继续任职。陈氏对这些“外系”军官的重用使他自己的嫡系将领大感眼热。
相较之下,伯公对自己那批缺乏历练的“嫡系”就显得不很优厚,而且还处处提防他们造反,提防到沦入苛刻。陈济棠手下的三位巨头是余汉谋、香瀚屏与李扬敬。
余汉谋在白泥战役时督师前线,主张在北江以东占领阵地迎战张桂军,但陈总指挥要余旅长渡过北江出战。余汉谋知道自己的实力不愿意去背水出击。刚一申述意见,陈济棠马下手令让总部参谋长挂专列赶到新街站将余汉谋抓起

来。余汉谋堂堂少将旅长,被抓的时候不仅卫队被缴械,连身边备吸的几包”三五牌”也被没收。余旅由李扬敬指挥直趋四会,果然大败。余旅的两个团长与全旅军官悲愤之余致电省垣,告诉总指挥不放旅长则全旅官兵将要“罢战”,余旅长才得以官复原职。
香瀚屏自许儒将,平居吟诗弄画之余,对陈总指挥的诸多弊端多有书生气的露骨直谏,颇有你为太宗我为魏澄的味道。陈济棠对这位忠臣的报酬是免职监视。
李扬敬是最忠于陈济棠的将军,陈济棠下野时众叛亲离,只有这位李军长随扈左右,护着伯公登上英国军舰流亡香港。但这么一位忠诚之士也因三言两语被陈济棠关过。最不幸的是在李军长入狱期间其尊翁仙逝,李军长因身系囹圄无法见上最后一面。陈济棠闻讯赶忙放李扬敬回家,李军长到家后被李母罚跪灵堂大骂一顿,陈济棠随后赶到百词劝解,说钦甫是有重要任务不能返家,伯母不要误会云云。李军长在灵堂痛哭一顿之后又回军继续被软禁,直到陈总司令觉得够了为止。
最高级的三位将领如此,自郐以下无需问矣。
伯公最信任的一批将领是他自己的钦廉同乡,在1936年伯公举事前夕粤军共有15个师,有7个师长是钦廉籍贯。这么一来陈济棠部粤军的优劣就呈现极端。一方面陈派嫡系军官素质并不见佳,对伯公也没有坚定信仰。非陈派的另外两系统军官则在新粤军中站稳脚跟,逐渐势不可辱。
1936年6月1日,陈济棠宣布成立抗日救国西南联军。7月1日通令要北上“抗日”。5天之后粤军第2军副军长李汉魂将军宣布辞职并飞赴香港。伯公的一批亲信黄涛、李洁之、张建等将领在港通电反对他。10天之后伯公手下第一大将粤军第1军军长余汉谋通电就任中央委派的第4路军总指挥,服从中央并准备对广州用兵。再过一周,他的广东空军全部北上投效中央。其它的将领们态度也不很热诚。陈济棠见起事不到3周,手下已经离心离德,众叛亲离。只好在7月18日晚上黯然避往香港。1周之后余汉谋入穗以广东绥靖主任名义接管广东军政大权。
在六一政变结束之后广东部队由余汉谋将军统率,余将军并服从中央命令对粤军进行两次整编以节省军费。不久之后发生了西安事变,余主任坚决支持中央出兵讨逆而不趁火打劫,这也给中央留下极深刻印象。余汉谋上将的忠诚深为中央信任,所以整个抗战期间旳广东军政事务均由余上将继续主持。
余汉谋字幄奇,广东省曲江县人。他的曾祖父余孔章是三水县守备(三水县上尉团防指挥官),祖父余玉麟是广东抚标左营千总(广东省属保安营中尉排长)。余汉谋于保定军校第6期毕业,该期为保定军

校各期中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期,而且广东籍学员特别多。余汉谋在校表现优异,毕业之后被选入参战军(当时全国陆军的精锐)任排长。不久余氏返粤,在粤军魏邦平部任连长、营长、副官长。1923年7月粤军第1师第2旅的主任参谋陈培鎏阵亡,陈济棠旅长急着要务色一位新参谋长。该旅的第3团团长是日后搞第三党的邓演达,而邓演达是余汉谋的保定同学,于是向陈济棠推荐了余汉谋。余汉谋调任主任参谋不久即被邓演达请调为第3团第1营营长,余汉谋在营长任内表现甚佳,所以在第2旅扩编成第11师的时候升任该师第31团团长,从此成为陈济棠的左膀。第11师成军之后参加了东征与平琼,1926年到雷州半岛清剿土匪,余汉谋在这些小仗之中均有功劳,于是受到陈济棠的器重,升任第11师副师长兼团长。1927年8月叶贺红军急趋汕头。第11师奉命出发拦截,余汉谋团是主力,但余氏本人正好卧病,由其中校团附余子泰代理团长出征,结果余代团长在肉搏中阵亡。战后第11师扩编成第4军,余汉谋升任第11师师长,两年后升任粤军第1军军长。从1929年12月的白泥战役,1930年秋的进军广东到1932年的江西剿共,余汉谋成为陈济棠名下每场硬仗的前敌指挥官,也因此余氏在粤军中形成了一定威望。所以当余汉谋宣布服从中央之后,陈济棠的手下部将即使不支持他,也不致于反对他。
余汉谋个性雍容、沉着、勇敢而安详。依据他早期在军事上的作为并不能看出他是个大将之才,因为他没有得到过充分展布的机会。但是关于他的一些轶事很能说明其为人。
1928年12月余氏在宾阳督师,他的部队在公路边集结等待余师长检阅。当部队正以军号向师长致敬的时候搭载师长卫队的大卡车也到了。军队中的习惯认为从部队中间插过去相当不礼貌,但这位横行霸道惯了司机想也不想就从部队前面飙过去,在公路上检阅部队的师长走避不及。车轮直接从师长的脚面上碾过去。这个司机当然马上被抓起来了,此时痛澈心肺的余师长居然忙不迭冲着左右怒气冲天的警卫挥挥手让他们算了,这是我自己不小心……余汉谋这一次负伤,要到半年之后才能正常步行。
关于余长官雅量的轶事还有不少,他老家的祖坟被邻居侵占了一点,余长官函示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不计较。余总司令到英德督师时兵站安排的座艇故障迟到,总部的军官们跺脚大喊严办,独有总司令不生气,反而为这些面如土色的兵站官兵开脱,说这个机械故障在所难免,我们军人最值信赖的就是自己的一双脚,没汽艇就走着去吧。
余汉谋的个人勇气也没话讲,抗战时一次日机轰炸他的长官部,一枚炸弹落在防空洞

附近,炸的防空洞地动山摇。他的左右侍从军官们个个面如土色,一位上校吓到失禁,状甚狼狈,独有余上将镇定如常。轰炸结束之后余长官对这位上校说道:“勇者不惧。愈是怕死,死神愈喜欢同你开玩笑”。
余汉谋的作战能力虽然未获验证,但是这种忠义,襟怀坦荡而又勇敢足式的将领最能获得军队景仰,所以余汉谋在广东部队中深获军心。
1935年冬陈济棠下定决心要兴兵反抗中央,但认为余汉谋不会同意。于是将在江西前线督师的余军长召回省垣,不给理由就直接软禁起来,不让余将军返防。在江西前线的军部感到疑虑,派人潜回广州查探,得到实情之后前线两位师长叶肇与李振球大为愤怒,于是两位师长开始联名谎报军情宣称红军西犯,第1军已经已退到信丰、安远云云。陈济棠见前线紧张才不得不释回余军长。据说余汉谋返回军部之后并不安排布署,接见完冒险将他救出来的军官们之后,他在卧房里哭了足足两天。此事在粤军中流传甚广,所以没有人会质疑余汉谋的忠义。
余汉谋在1936年所接掌的粤军是一支兵精粮足的部队,陈济棠的五年经营使广东一省和平富庶而且发展稳定。在军事上陈济棠不但留给余汉谋15万大军,而且也留下一切作战所需要的条件与物资,包括兵工厂、干部、装备、常备兵、稳定的财源与地方组织。但是这支部队也存在着隐忧。在五年内由燕塘军校训练出来的大量连排干部只打过土匪与土共,没上过真格的战场。翻看第4路军高阶将领们的资料,其中一大半人没出过广东。久训不战也使这支部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化问题,余汉谋本身的宽纵助长了这个趋势。余汉谋身边也没有具备对现代化战争有深刻认识与准备的参谋群,连陆军大学毕业生都屈指可数。余长官身边的参谋主官如邓龙光、王俊、林熏南、周址、梁世骥、华振中、汪醒吾等将领都不是陈济棠自己带出来的将军。

注解:
注1:1931年9月广东当局编成了第1集团军教导师。这个师仿效德国1931陆军师步兵师编制新编,采用2旅4团,团辖3营,营辖4连,连辖3排,排辖6班,直辖高射机炮营、炮兵营,团辖高射机炮连、炮兵连,使用德械、德国顾问。
注2:文中所提到的几位粤军元老,如陈济棠字伯南、张发奎字向华、余汉谋字幄奇、蒋光鼐字憬然。部份文中依当时习惯分别称之为伯公、向公、幄公、憬公。)



公元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农历庚寅年[虎年]七月二十一)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