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卫星系列

陆地卫星系列
陆地卫星系列

陆地卫星系列

陆地卫星(Landsat)是美国地球资源卫星系列。是美国用于探测地球资源与环境的系列地球观测卫星系统,曾称作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陆地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地下矿藏、海洋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监视和协助管理农、林、畜牧业和水利资源的合理使用,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研究自然植物的生长和地貌,考察和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和环境污染,拍摄各种目标的图像,借以绘制各种专题图(如地质图、地貌图、水文图)等。

发展历史

自1972年7月23日发射陆地卫星1号以来,到1984年3月1日已发射到陆地卫星5号。第一代陆地卫星1~3号分别发射于1972年7月23日、1975

年1月22日和1978年3月5日。星体呈蝴蝶状,高3.04米,直径1.52米。这个卫星系列是在雨云号卫星的基础上研制的。陆地卫星取三轴稳定对地定向姿态,采用900千米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近极太阳同步圆形轨道),倾角99°,周期103分钟,每天绕地球14圈,第二天向西偏170千米,于地方时9时30分通过赤道上空,18天后又回到原轨道运行。每帧图像的地面覆盖面积为183千米×98千米,相邻两帧重叠14千米。

主要作用

陆地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地下矿藏、海洋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监视和协助管理农、林、畜牧业和水利资源的合理使用,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研究自然植物的生长和地貌,考察和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和环境污染,拍摄各种目标的图像,借以绘制各种专题图(如地质图、地貌图、水文图)等。用以收集地球信息的星载遥感器有多谱段扫描仪(MSS)和返束光导管摄像机(RBV)。这些信息以电信号形式记录,卫星飞经地面接收站上空时把电信号发送给接收站,经处理后供用户使用。陆地卫星还装有数据收集系统(DCS),为分布在各地的150个地面数据自动收集平台中继传输数据。这些平台收集当地的河水流量、雨量、积雪深度、土地含水量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等数据,经卫星中继以后集中送给用户。

①返束光导管摄像机(RBV)系统。由3台并列组成,可同步摄取同一景物的3个波段影像,分辨率为80米。陆地卫星3号上的RBV改由2台并列组成,可同步摄取互有重叠的两景单一波段影像,分辨率40米;②多光谱扫描仪(MSS),有4个波段,分辨率80米。陆地卫星3号上的MSS增加一个热红外波段,分辨率为240米。第二代陆地卫星4~5号,从星体外形、结构、星载仪器到数据传输方式均有新的改进。星体采用多用途积木式结构,直径2.1米,长5.4米,轨道高度705公里,倾角99°,周期99分钟,每日绕地球

18.5圈,覆盖周期16天。星上载一台多光谱扫描仪(MSS),一台新一代多光谱扫描仪TM(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它有7个波段,分辨率除热红外波段120米外均为30米。卫星新增一个高增益天线,用于将遥感数据发送给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并由它转发给地面接收站,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能力。1985年9月,陆地卫星系统的发射和管理由政府部门移交给地球观测卫星公司,实现了商业化。新的陆地卫星6~7号将把MSS的分辨率提高到60米,TM则新增一个分辨率为15米的全色波段。陆地卫星系列是20世纪70~80年代为世界各国提供航天遥感数据的主要遥感系统,对航天遥感的发展及其应用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陆地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简介(Resources satellite) 用于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资源卫星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面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多种波段电磁波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地面站。由于每种物体在不同光谱频段下的反射不一样,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后,便根据所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判读,从而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详细资料,人们就可以免去四处奔波,实地勘测的辛苦了。 资源卫星分为两类:一是陆地资源卫星,二是海洋资源卫星。陆地资源卫星以陆地勘测为主,而海洋资源卫星主要是寻找海洋资源。 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能使卫星的轨道面每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转动1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约1度的距离基本相等。这样既可以使卫星对地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又能使卫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飞临某个地区,实现定时勘测。 信息传输地球资源卫星获取的遥感图像数据信息量较大,卫星上需要有专门的宽频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因此常选用S和X波段,甚至Ku波段作为输出频率。卫星并不总是处在地面台站接收范围内,因此地球资源卫星上都带有数据存贮设备,待卫星飞越接收站上空时再将数据发回。“陆地卫星” 4号能通过数据中继卫星将所得数据实时传送到地面台站。 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是美国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名为“陆地卫星1号”。它采用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距地球920公里高,每天绕地球14圈。星上的摄像设备不断地拍下地球表面的情况,每幅图象可覆盖地面近两万平方公里,是航空摄影的140倍。 资源卫星示例 法国的史波特卫星(SPOT) 1986年2 月法国成功的发射第一颗SPOT 卫星(SPOT-1),1990 年1月再发射第二颗SPOT-2 。1993 年8 月SPOT-1 停止使用,9月底再次成功的发射SPOT-3 卫星,但不幸于1996 年11 月失去联络,随后SPOT-1 重新启用。 SPOT 系列卫星为太阳同步卫星,平均航高832 公里,轨道与赤道倾斜角98.77 °,绕地球一圈周期约101.4 分,一天可转14.2 圈,每26 天通过同一地区,SPOT 卫星一天内所绕行的轨道,在赤道相邻两轨道最大距离2823。6 公里,全球共有369 个轨道。SPOT-1-3 卫星上有两组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感测器,每一组感测器分别拥有多光谱态(XS) 及全色态(PAN) 两种模式。多光谱之三个波段分别为绿光段(XS1 :0.5 m m –0.59 m m) ,红光段(XS2 :0.61 m m – 0.68 m m) 与近红外光段(XS3 :0.79 m m – 0.89 m m) ,而全色态的波长范围则在0.50 m m –0.73 m m 。每一组HRV 之每一波段皆有6000 个CCD 。其中全色态每一个CCD 对应一个像元,多光谱态每一像元由两个CCD 之资料相加平均而组成。每一组HRV 之视野角(Field of View) 为4.25 度。 SPOT-4 号卫星

Landsat卫星的TM ETM各波段介绍

Landsat卫星的TM/ETM各波段介绍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拥有WorldView、QuickBird、IKONOS、GeoEye、SPOT、PLEIADES、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世界上最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代理权,能够为户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多分辨率、多尺度的影像产品。整合最丰富的遥感影像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最专业的遥感影像数据服务,北京揽宇方圆致力成为中国遥感影像数据服务第一品牌。 一、波段介绍 1.TM1 0.45-0.52um,蓝波段 对水体穿透强, 该波段位于水体衰减系数最小,散射最弱的部位(0.45—0.55um),对水体的穿透力最大,可获得更多水下信息,用于判断水深,浅海水下地形,水体浑浊度,沿岸水,地表水等; 能够反射浅水水下特征,区分土壤和植被、编制森林类型图、区分人造地物类型,分析土地利用。 对叶绿素与叶色素反映敏感,有助于判别水深及水中叶绿素分布以及水中是否有水华等。 2.TM2 0.52-0.60um,绿波段 对植物的绿反射敏感该波段位于健康绿色植物的绿色反射率(0.54—-0.55um)附近; 对健康茂盛植物的反射敏感, 主要观测植被在绿波段中的反射峰值,这一波段位于叶绿素的两个吸收带之间,利用这一波段增强鉴别植被的能力 对绿的穿透力强, 探测健康植被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的生活状况,区分林型,树种,植被类型和评估作物长势 对水体有一定的穿透力,可反映水下特征,水体浑浊度,水下地形,沙洲,沿岸沙地等。. 可区分人造地物类型, 3.TM3 0.62-0.69um ,红波段 对水中悬浮泥沙反映敏感。该波段位于含沙浓度不同的水体辐射峰值(0.58—-0.68um)附近,对水中悬浮泥沙反映敏感。 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 能增强植被覆盖与无植被覆盖之间的反差,亦能增强同类植被的反差,反映不同植物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率, 测量植物绿色素吸收率,并以此进行植物分类; 此外其信息量大,广泛用于对裸露地表,植被,岩性,地层,构造,地貌等为可见光最佳波段; 可区分人造地物类型 4 .TM4 0.76-0.96UM 近红外波段, 对绿色植物类别差异最敏感,为植物通用波段,用于牧师调查,作物长势测量, 处于水体强吸收区,水体轮廓清晰,用于勾勒水体,绘制水体边界、探测水中生物的含量和

(整理)常见遥感卫星基本参数

常见遥感卫星基本参数 前言: 遥感传感器是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由于设计和获取数据的特点不同,传感器的种类也就繁多,就其基本结构原理来看,目前遥感中使用的传感器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一些类型: (1)摄影类型的传感器; (2)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 (3)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 (4)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无论哪种类型遥感传感器,它们都由如下图所示的基本部分组成: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 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换、校正和编码等。具 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 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虽然不同卫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构造的精细度又是不同的,的,所以不同的卫星具有不同的分辨率。 一、 CBERS中巴资源卫星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由中国与巴西于1999年10月14日合作发射,是我国的第一颗数字传输型资源卫星 卫星参数: 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78公里,倾角:98.5o 重复周期:26天平均降交点地方时为上午10:30 相邻轨道间隔时间为4 天扫描带宽度:185公里星上搭载了CCD传感器、IRMSS红外扫描仪、广角成像仪,由于提供了从20米-256米分辨率的11个波段不同幅宽的遥感数据, 成为资源卫星系列中有特色的一员。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波段数:4波谱范围:B6:0.50 –1.10(um)B7:1.55 – 1.75(um)B8:2.08 – 2.35(um)B9:10.4 – 12.5(um)覆盖宽度:119.50公里空间分辨率:B6 – B8:77.8米B9:156米CCD相机:波段数:5波谱范围:B1:0.45 – 0.52(um)B2:0.52 – 0.59(um)B3:0.63 –0.69(um)B4:0.77 – 0.89(um)B5:0.51 – 0.73(um)覆盖宽度:113公里空间分辨率:19.5米(天 底点)侧视能力:-32 士32 广角成像仪:波段数:2波谱范围:B10:0.63 – 0.69(um)B11:0.77 – 0.89(um)覆盖宽度:890

Landsat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介绍

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 简介 “地球资源技术卫星”计划最早始于1967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受早期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所提供的地球资源观测的鼓舞,开始在理论上进行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系列的可行性研究。1972年7月23日,第一颗陆地卫星(Landsat_1)成功发射,后来发射的这一系列卫星都带有陆地卫星(Landsat)的名称。到1999年,共成功发射了六颗陆地卫星,它们分别命名为陆地卫星1到陆地卫星5以及陆地卫星7,其中陆地卫星6的发射失败了。 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覆盖范围为北纬83o到南纬83o之间的所有陆地区域,数据更新周期为16天(Landsat 1~3的周期为18天),空间分辨率为30米(RBV和MSS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为80米)。目前,中国区域内的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见图1)可以通过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 QQ电子网免费获得(https://www.360docs.net/doc/f22544046.html,)。 Landsat 陆地卫星在波段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水、植物、土壤、岩石等不同地物在波段反射率敏感度上的差异,从而有效地扩充了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范围。在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的一系列应用中,计算植被指数和针对Landsat ETM off影像的条带修复为最常用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两个应用。因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基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提供了1)基于Landsat 数据的多种植被指数提取。2)对Landsat ETM SLC-off影像数据的条带修复。 图1 Landsat 遥感影像中国区示意图 数据特征 (1)数据基本特征 Landsat陆地卫星包含了五种类型的传感器,分别是反束光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专题成像仪(TM),增强专题成像仪(ETM)以及增强专题成像仪+(ETM+),各传感器拍摄影像的基本特征如下:

卫星海洋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1 §1.1 卫星海洋遥感的应用 p1 卫星海洋学涉及的详细内容有: ①海洋遥感的远离和方法:包括遥感信息形成的机理、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光、微波)在大气和海洋介质中传输的规律以及海洋的波谱特征; ②海洋信息的提取:包括与海洋参数相关的物理模型、从遥感数据到海洋参数的反演算法、遥感图像处理和海洋学解释、卫星遥感数据与常规海洋数据在各类海洋模式中的同化和融合。 ③满足海洋学研究和应用的传感器的最佳设计和工作模式:包括光谱波段和微波频率的选择、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要求、观测周期和扫描方式的研究以及传感器噪声水平的要求。 ④反演的海洋参数在海洋学各领域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数据特点: 1.观测区域大 2.时空同步 3.连续 *卫星遥感资料和卫星海洋学的研究成果在海洋天气和海况预报、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岸带绘测、海洋工程建设、全牛气候变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检测等科学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有问答题时加上) §1.2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p6 我国气象卫星包括两个主要系统: 1.极轨卫星系统;2.地球静止卫星系统。 【了解】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风云单号极轨,双号静止) §1.3中国海洋遥感的进步p8 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A”与“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作为一箭双星同时发射升空; 2007年4月11日,“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 发射海洋一号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面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浅海地形、海流特征、海面上空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我国计划发展3个系列的海洋卫星: 1.以可见光、红外波段遥感探测海洋水色和水温为主的“海洋一号”系列卫星; 2.以微波遥感探测可全天候获取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海表面温度场为主的“海洋二号”系列卫星; 3.同时配备光学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的可对海洋环境进行综合监测的“海洋三号”系列卫星。 §2 气象卫星与水色卫星 §2.1 遥感和遥感技术p30

武汉大学遥感课件整理

第一章 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的遥感: 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探,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围。狭义的遥感: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距离把目标物的电磁波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目标物的电磁波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遥感分类:按平台分:航天遥感(卫星太空站)航空遥感(飞机气球)地面遥感(高塔、车、船)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可见光/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研究对象分:1资源遥感以地球资源为调查对象2环境遥感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空间尺度分:1全球遥感全球性资源环境、2区域遥感区域资源开发3城市遥感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覆盖 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2时效性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测范围数据3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 遥感应用:一、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1,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覆盖调查、农林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估产、森林资源的清查、牧场草场资源,野生动物生态环境、农用水资源等。2,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质现象,形象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找矿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和灾害地质3、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水资源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海洋调查等。青藏高原水资源调查夏威夷群岛淡水资源 第二章 电磁波:交互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谱:将整个电磁波按产生的方式和物理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波谱区。 绝对黑体:能够吸收全部入射辐射能量的物体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1cm2 面积的黑体辐射到半球空间里的总辐射通量密度的表达式为:W = σT T的四次方 σ= 5.67Х10 W/ cm ? K 黑体辐射的特性: 1,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辐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高。2,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移向短波方向。3,每根曲线不相交,温度越高所有波长上的波谱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包括了整个电磁波波谱范围,波长从短于1埃(1埃=10-10米)的γ射线到波长大于10KM的无线电波。各波长范围内辐射能量大小不同,可见光波谱段辐射强度最大。 大气散射的概念: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电磁波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的一种现象。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地物反射波谱: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表示方法:一般采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植被的波谱特性 在可见光波段 在0.45um附近(蓝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 在0.55um附近(绿色波段)有一个反射峰;

LANDSAT 卫星数据下载方法

LANDSAT 卫星数据下载方法 2010.10.14 叶震超 下载网站一:https://www.360docs.net/doc/f22544046.html,/index.jsp 该网站已经开放查询和下载的数据包括Landsat 7 ETM和Landsat4-5TM中国境内数据。用户注册 后可以浏览中国境内所有数据的元数据,免费下载本网站已镜像的所有数据,对于尚未提供下载的数据, 用户可以通过“数据预定”向我们提出需求,我们将尽力满足你的需求。 除提供Landsat原始影像的数据下载服务外,我们还提供基于Landsat的数据加工平台,为用户提 供数据服务:(1)基于Landsat数据的多种植被指数提取。(2)对Lansdat 7 ETM SLC-off影像数据的条带修 复。此外,我们向用户提供了Landsat陆地卫星全球影像拼接数据(MrSID格式)的免费下载。 可以下载中国范围的LANDSAT 卫星各种类型的数据: Landsat 1-5 MSS ?产品描述 Landsat MSS是由Landsat1-5卫星携带的传感器,他几乎获得了1972年7月至1992年10月期间的连续地球影像。Landsat-1,Landsat-2,andsat-3每18天扫瞄同一地区,即其18天可以覆盖全球一次。Landsat-4和Landsat5每16 天扫瞄同一地区。Landsat MSS影像数据有四个波段(如下),所有波段的分辨率为79米,南北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70km,东西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83km。

? ?卫星图片 Landsat 1 Landsat 2 Landsat 3 ? ? ?产品样图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绪论 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 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 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 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 互联系传播的过程。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 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 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 化而变化。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 3 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a 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 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 c 不同的地理位置 d 地物本身的变异 e时间、季节的变化 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 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不同植物;植 物病虫害 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 标准。 8、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灰体发射率小于1)。 9、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b.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绝对黑体表面,单位面积发出的总 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 移动。(维恩位移定律) 10、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航空遥感活动区)、平流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在可见光波段, 引起电磁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散射。在紫外、红外与微波区,引起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吸 收。引起大气吸收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水( 0.7~1.95)、臭氧( 0.3 以下)、二氧化碳 ( 2.6~2.8)。 11、散射作用:太阳辐射在长波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 读。 12、三种散射方式: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3、大气窗口的概念: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衰减程度较小,透过率较高的

常用卫星数据介绍

国外卫星有: WorldView 1/2/3,GeoEye1/2,RapidEye,IKONOS,QuickBird,Spot5,Spot6,Landsat-5 TM,Landsat-7 ETM+,Landsat-8 ALI,Pleiades,Alos,terrasar-x,radarsat-2,全美锁眼卫星全系列(1960-1980),印度Cartosat-1(又名IRA-P5) 国内卫星有: HJ-A/B CCD,ZY-02-C,ZY-3,CBERS-3/4,天绘系统,高分系列,资源系列等 一、Landsat7卫星的TM/ETM+数据介绍 TM是一种遥感器,搭载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卫星上。TM影像是指美国陆地卫星4~5号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所获取的多波段扫描影像。有7个波段 Landsat-7,星上携带专题制图仪ETM,ETM具有8个波段,其中1-5波段和7波段是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是30米,第六波段是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是120米,第8波段为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5米。景宽185公里,景面积为34225平方公里。 波段介绍: 1.TM1 0.45-0.52um,蓝波段 对水体穿透强, 该波段位于水体衰减系数最小,散射最弱的部位(0.45— 0.55um),对水体的穿透力最大,可获得更多水下信息,用于判断水深,浅海水下地形,水体浑浊度,沿岸水,地表水等;能够反射浅水水下特征,区分土壤和植被、编制森林类型图、区分人造地物类型,分析土地利用。对叶绿素与叶色素反映敏感,有助于判别水深及水中叶绿素分布以及水中是否有水华等。 2.TM2 0.52-0.60um,绿波段 对植物的绿反射敏感该波段位于健康绿色植物的绿色反射率(0.54—-0.55um)附近;对健康茂盛植物的反射敏感, 主要观测植被在绿波段中的反射峰值,这一波段位于叶绿素的两个吸收带之间,利用这一波段增强鉴别植被的能力对绿的穿透力强, 探测健康植被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的生活状况,区分林型,树种,植被类型和评估作物长势对水体有一定的穿透力,可反映水下特征,水体浑浊度,水下地形,沙洲,沿岸沙地等。. 可区分人造地物类型, 3.TM3 0.62-0.69um ,红波段 对水中悬浮泥沙反映敏感。该波段位于含沙浓度不同的水体辐射峰值(0.58—-0.68um)附近,对水中悬浮泥沙反映敏感。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 能增强植被覆盖与无植被覆盖之间的反差,亦能增强同类植被的反差,反映不同植物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率, 测量植物绿色素吸收率,并以此进行植物分类;此外其信息量大,广泛用于对裸露地表,植被,岩性,地层,构造,地貌等为可见光最佳波段;可区分人造地物类型

遥感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运算常用于突出遥影像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的类型或估算植被生物量,这种算法的结果称为植被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NVI=(NIR-R)/(NIR+R) 式中,NIR为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值。R为遥感影像中红光波段的反射值。 2.监督分类先在图像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训练区(应是波谱特征比较均一的地区),由训练组数据得出各个类别的统计数据,然后根据这些统计数据对整个图像进行分类,即把图像中各个像元点归化到给定类中。 3.瑞利散射由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的名字命名。它是半径比光的波长小很多的微粒对入射光的散射。瑞利散射光的强度和入射光波长λ的4次方成反比. 4.影像空间分辨率指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5.图像直方图直方图是图像中的每个波段亮度值的分布曲线。图像直方图的横坐标表示图像的灰度级变化,直方图的纵坐标表示图像中某个灰度级像元数目占整个图像象元数目的百分比或累计百分比。直方图是图像灰度分布的直观描述,它能够反映图像的信息量及分布特征。 6.密度分割将图像的亮度值(g)分为数目不多的若干层,根据各像元亮度大小确定其属于哪层,并赋以每层特定的颜色。 二、填空 1.(散射)主要是使传感器接收到的能量加上一个常数,这就造成图像反差变小、模糊。 2.遥感影像即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远距离对地表(地表扫描)或者(摄影)获得的影像,根据一定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3. 电磁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重特性。 4. 太阳辐射波谱曲线与地球的辐射曲线在约(3μm)处相交。由此可知,当人们对地面目标进行遥感时,传感器接收到的波长小于5μm部分,主要是地物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波长大于5μm部分,主要是地物自身的发射辐射(热辐射)能量。 5. 太阳、地物和人工发射辐射电磁波,都要通过地球大气。而大气作为一种传输介质,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散射)与(选择性吸收),致使电磁辐射强度减弱,其光谱成分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6. 影像拉伸处理主要通过处理(像元灰度值)增强影像。 7.遥感图像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几何特征)、(波谱特征)和(干扰因素)在图像中的表现。 8. 遥感图像的通用数据结构是按象元波段交叉式记录的BIP和按波段顺序式记录的(BSQ)、按行波段交叉式记录(BIL)。 9. 遥感图像的空间结构信息指的是(亮度)在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图像中的点、线、边缘、纹理都属于空间形态信息。 10.(方差和标准差)描述了遥感影像像元值与图像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是图像信息量大小的标志。 11.目前常用()作为衡量合成方案优劣的因子,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图像的统计特征来选定,就理论而言其值越大,则合成方案越佳。 12.(边缘增强)又称锐化,其作用在于提高边缘灰度值的变化率,使界限更加清晰。

Landsat卫星参数

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卫星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共同管理。自1972年起,LANDSAT系列卫星陆续发射,是美国用于探测地球资源与环境的系列地球观测卫星系统,曾称作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 陆地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地下矿藏、海洋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监视和协助管理农、林、畜牧业和水利资源的合理使用,预报农作物的收成,研究自然植物的生长和地貌,考察和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和环境污染,拍摄各种目标的图像,以及绘制各种专题图(如地质图、地貌图、水文图)等。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美国陆地卫星系列中的Landsat-5、Landsat-7和LANDSAT-8三颗卫星的数据。 卫星传感器全色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雷达最小最大最高最低垂直轨道方向Landsat-5TM 3 1 2 1 - 16 16 30 120 185 Landsat-7ETM+ 1 3 1 2 1 - 16 16 15 60 185 Landsat-8OLI/TIRS 1 4 1 3 3 - 16 16 15 100 185 Landsat-5卫星 Landsat-5卫星是美国陆地卫星系列中的第五颗。Landsat-5卫星于1984年3月发射升空,它是一颗光学对地观测卫星,有效载荷为专题制图仪(TM)和多光谱成像仪(MSS)。Landsat-5卫星所获得的图像是迄今为止在全球应用最为广泛、成效最为显著的地球资源卫星遥感信息源,同时Landsat-5卫星也是目前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的光学遥感卫星。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自1986年至今不间断的接收该卫星遥感数据,保存着20多年来接收的Landsat-5卫星原始数据,能够提供多种处理级别的数据产品,产品格式包括LGSOWG 、FASTB、GeoTIFF等。如需Landsat-5卫星数据,请与遥感地球所数据服务部联系。 Landsat-5的卫星参数、成像传感器、产品级别说明如下: 所属国家美国 设计寿命(年) 5 发射时间1984-03-01 失效时间2011-12-21 轨道类型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千米)705 轨道倾角(°)98.2 运行周期(分钟)98.9 每天绕地球圈数15 降交点地方时9:45 轨道重复周期(天)16 传感器数量 2 下行速率(Mbps)85 波段波长范围(微米) 分辨率(米) 1 0.45~0.53 30 2 0.52~0.60 30 3 0.63~0.69 30 4 0.76~0.90 30 5 1.55~1.75 30 6 10.40~12.50 120 7 2.08~2.35 30 1级经过辐射校正,并将卫星下行扫描行数据反转后按标称位置排列,但没有经过几何校正的产品数据。1级产品也被称为辐射校正产品。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整理(部分)

第一章 广义的遥感: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遥感信息源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划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②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 可见光遥感:波段在0.38-0.76μm 红外遥感:波段在0.76-1000μm 微波遥感:波段在1mm-1m 紫外遥感:波段在0.05-0.38μm 多光谱遥感: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 高光谱遥感:成像高光谱和非成像高光谱 ③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遥感,主动遥感 ④按应用领域划分: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水利遥感、海洋遥感、环境遥感、灾害遥感等。 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越大,从而可观测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②时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反映地表的综合特性,包括自然、人文等方面。 ④经济性: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⑤局限性:波谱的有限性、电磁波段的准确性、空间分辨率低等。 遥感信息源的综合特征:①多源性②空间宏观性③遥感信息的时间性④综合性、复合性⑤波谱、辐射量化性 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 ①像元大小(pixel size):针对传感器或图像而言,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②地面分辨率(Ground resolution):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 空间分辨率的表示形式 ①象元(pixel size)——瞬时视域所对应的地面面积象元(pixe1),即与一个象元大小相当的地面尺寸,单位:米(m)。 ②瞬时视场(IFOV),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毫弧度(mrad)。IFO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象元。 线对:成像平面上1毫米间距内能分辨开的黑白相间的线条对数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带宽) 光谱分辨率在遥感中的意义: 开拓遥感应用领域; 专题研究中波段选择针对性; 图像处理中多波段的应用提高判识效果 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重复覆盖的频率 时间分辨率的意义: 动态监测与预报;自然历史变迁和动力学分析;利用时间差提高遥感的成像率和解像率;更新数据库 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即探测器的灵敏度(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即最暗—最亮灰度值(亮度值)间分级的数目——量化级数。

遥感考试样卷及答案(详细整理版)

2005至2006学年第2学期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 .,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 8. SAR的中文名称是 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10.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 1. 黑体: 2. 邻域增强 3.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7分) 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 5分 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3.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 10分 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8分 5. 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 6. 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 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15分

2005至2006学年第2学期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我们使用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具体是:、 、、 6.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7.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 .,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8.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9. SAR的中文名称是 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10..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1.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12. 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8分) 1. 黑体 2.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2分) 1. 什么是地球辐射的分段性? 6分 2. 按遥感所使用波段,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哪三类?在这三类中,大气散射对它们分别有什么影响? 8分 3. 为什么要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纠正,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0分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10分 5. 什么是平滑和锐化,请分别说明其在遥感技术中的应用 8分 6. 影响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因素有哪些? 10分 7.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高光谱遥感的认识 10分

Landsat卫星影像简介

Landsat 卫星影像简介 同济大学罗新 1. Landsat系列卫星概述(Avalanche P) Landsat系列卫星是由美国的NASA和USGS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中NASA负责火箭的发射以及遥感卫星的研制。USGS负责卫星的运行以及卫星影像的接收和处理。Landsat系列卫星中由于Landsat 5长时间高质量的运行(运行了28年10个月)为全球地表的连续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撑,因此意义重大。 历代Landsat卫星的发射以及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2. 卫星影像获取 Landsat 7和Landsat 8都是太阳同步卫星,轨道相同,都是轨道高为705km,成像宽度为185km,视场角为15°,运动轨迹为地球阳面从北向南,卫星绕地球一周时间为99分钟,每天能绕地球14周,重访周期为16天。 Landsat 卫星重访示意图:

Landsat 数据接收站位置: 3. 传感器和波段设置 Landsat 1,2和3的传感器都是多光谱扫描器MSS,该传感器能收集4个多光谱波段(3个可见光和1个近红外波段),影像分辨率为79m。影像最终被采样为了60m分辨率。Landsat 4和5同时荷载了MSS传感器和可接受可见光,近红外,短波中红外波段且影像分辨率为30m的TM传感器。除此之外Landsat 4和5同时增加了一个120m分辨率的热红外波段(后被采样为30m)。 Landsat 7荷载的是ETM+传感器,在2003年5月31日时,该传感器发生故

障,导致获取影像上出现条带缺失,影像上缺失信息占影像总面积的

22%,严重影响了遥感影像的使用。 各传感器详细光谱信息如下: Note:Landsat ETM+ 获取的热红外波段影像分辨率为60 m, Landsat TM获取的热红外波段为120米!Landsat TM只有一个热红外波段,Landsat ETM+有两个热红波段,但是同一个光谱区间分别在低和高增益下获取的,Landsat 8有两个热红外波段,分别在不同光谱区间获取。 Reference: Landsat-8: Science and product vision for terrestrialglobal change research 4. Landsat 8数据 2013年发射的Landsat8卫星包含11个波段。影像特征较之前的Landsat 7卫星有部分改进。该数据详细光谱信息如上表所示。在Landsat 8数据获取过程中有一个质量评估影像(QA),该影像反映了像元受到传感器和云污染的影响。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概论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遥感概念 狭义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 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3.信息源,传感器概念 信息源:任何地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信号,都是遥感信息源;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主要有:扫描仪、雷达、摄影机、光谱辐射计等 4.遥感类型(区分不同波段属于那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面遥感 按工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收集和记录目标物在紫外波段辐射能量 可见光遥感:收集和记录目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摄像仪等 红外遥感μ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反射与发射的红外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 微波遥感(1mm-1m):收集和记录在微波波段的反射能量,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等 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按资料获取方式分类: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波段宽度与波谱的连续性分类: 按应用领域分类:土地遥感(Domanial)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大气遥感(Atmospheric) 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农业遥感(Agricultural)林业遥感(Forestry)水利遥感(Hydrographic)地质遥感(Geological )5.遥感特点(一帧遥感图像代表地面多大位置) 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手段多,信息海量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100nmile x 100nmile(185km x 185km)=34225km2 6.气象卫星有哪些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 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米 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10米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 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高到0.6米 7.遥感发展历史 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 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8-1857) 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 航天遥感阶段(1957-) 8.对遥感进行处理的软件 PCI ERDAS ENVI ER-MAPPER 9.SAR是什么 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的缩写 10.遥感发展现状 高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 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 遥感信息提取逐步自动化

Landsat 8卫星数据及其应用介绍

Landsat8 卫星数据及其应用介绍 1.简介 1.1数据简介 2013年2月1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发射Landsat-8卫星。Landsat-8卫星上携带两个传感器,分别是OLI陆地成像仪(Operational Land Imager)和TIRS热红外传感器(Thermal Infrared Sensor)。 Landsat-8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特性等方面与Landsat1-7保持了基本一致,卫星一共有11个波段,波段1-7,9-11的空间分辨率为30米,波段8为15米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卫星每16天可以实现一次全球覆盖。 OLI陆地成像仪有9个波段,成像宽幅为185x185km。与Landsat-7上的ETM传感器相比,OLI陆地成像仪做了以下调整:1.Band5的波段范围调整为0.845–0.885μm,排除了0.825μm处水汽吸收的影响;2.Band8全色波段范围较窄,从而可以更好区分植被和非植被区域;3.新增两个波段。Band1蓝色波段(0.433–0.453μm)主要应用于海岸带观测,Band9短波红外波段(1.360–1.390μm)应用于云检测。LandSat-8上携带的TIRS热红外传感器主要用于收集地球两个热区地带的热量流失,目标是了解所观测地带水分消耗。 1.2传感器参数 传感器波段波长范围/μm信噪比空间分辨率/m用途说明

1.3产品参数 产品类型Level1T地形矫正影像 分辨率1-7,9-OLI多光谱波段(30米);8–OLI全色 波段(15米);10,11-TIRS波段(30米) 输出格式GeoTIFF 取样方法三次卷积算法(Cubic Convolution Resampling) 地图投影UTM-WGS84投影坐标系 地形矫正L1数据产品已经经过系统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数据大小约1GB(解压后约2GB) 数据获取互联网下载,对于已经有数据实体的影像可以立即通过网上下载,对于未获得数据实体的影像,需要 提交数据预订后获取。 最快重返 周期>72小时 倾角98.2度 运行周期98.9分钟 轨道类型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05km 2.数据更新量 Landsat8每天至少可以获得400幅图像。Landsat8覆盖中国区域大约需要9天的时间。此前这个系列的卫星每天只能获得250幅图像。这是因为该卫星可以监测区域有更大的灵活性,过去的陆地卫星在轨道上只能收集卫星直接下面航迹线两边一定宽度的地带,而Landsat8上的遥感器具有指向偏离航迹一个角度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收集到本来要后面的轨道圈才处于卫星下面的地面信息。这有助于及时获取需多时相(如灾害)对比研究的图像。 3.应用领域 数据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诸如:研究全球变化、农业、林业、地质、资源管理、地理学、制图、水质、海岸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