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_谭汝为

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_谭汝为
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_谭汝为

社会科学论坛2010/19130名字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从表面看,人名是语言现象,但实质属于文化现象。人名既然属于语言现象,那么人名研究就可归入词汇学专名研究范畴,自然也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归根到底,人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载体的功能,典型地体现出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伦理性、地域性的特点。因而本文认为:人名研究属于文化语言学的范畴,更为合适。

一、破译人名的深层文化密码

大约二十年前,中文系学生曾提问:“社会学家潘光旦、《中国语文》主编侯精一,这两位先生的名字究竟有什么含义?”我回答:“潘光旦之名和复旦大学的校名都出自《尚书》所载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月光华既夜而复明,即光明代代相传。侯精一之名出自《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精粹纯一。”“光旦”“精一”等名字都是典故词语,要搞清其真正寓义,应追溯典籍源头,破译其深层的文化密码,才能理解这类名字的文化意义。

笔者在阅读书刊时,对于比较特殊的人名,常随时翻检工具书,力求搞清其寓义。多年来,收集此类人名溯源析义的卡片有几百张之多,例如:刘知几之名出于《易经·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意为:“预知事物发展之几微。”沈德潜之名出于刘歆《遂处赋》“处幽潜德,含圣神兮”,意为:

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

□谭汝为

【作者简介】

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学和民俗语言学研究。

学人随笔

131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

“品德高尚,但不为人所知。”吕夷简之名出于《晋书·曹志传》“少好学,以才行称,夷简有大度”、《梁书·庾诜传》“性托夷简,特爱林泉”,“夷简”意为:“恬淡质朴。”高若讷之名出于《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为:“虽有辩才,但表面上却好像不善辞令。”王引之之名出于《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意为:“子孙后代当不废而引长之也。”周邦彦之名出于《诗经·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所谓“邦彦”,指国家的优秀人才。钱谦益之名出于《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意为:“谦虚谨慎,使人获益。”

有些人的“名”与“字”同出于古书的一个成句。如:《茶经》作者、唐人陆羽,字鸿渐。其名、字都出于《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名与字搭配,比喻仕进。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其名与字出于《左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其名与字出于《礼记》“诚则明”。清代文人、研究李商隐的专家冯浩,字养吾,其名与字出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现代著名人士邵力子,字天富,其名与字出于《后汉书·樊晔传》:“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意为:“上天要酬报勤勉的人。”

国民党要员陈诚,字辞修,其名与字出于《周易》的名句:“修辞立其诚。”诚如《白虎通·德论》所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则知其名。”可见使用典故词语的“名”与“字”在意义上的密切关联。

有些人名含有深刻的哲理,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其名源自《易经·系辞上》:“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意思是:用蓍草占卜变化无常,是神灵的象征;用卦列爻各有定体是智慧的体现。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照为他取名时说:“蓍圆而神,卦方以智,藏密同患,变易不易。”“方以智”这个名字的文化意义确实很深邃,从字面义上分析:“道德方正不阿,为人聪颖多智,二者相辅相成。”谈到父为子取名,令人想到著名文献目录学家余嘉锡的名字,其名出自《楚词·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余嘉锡”意为:“我这美好的名字是父亲赐给的。”此名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景仰,又与父为子取名的情境相契合,而且以姓连名成意,确实是以典故词语命名之上品。

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原名恩润,后改名为“韬奋”,其名出于《晋书·慕容垂载记》:“当隆中兴之业,建少康之功,但时来之运未至,故韬光俟奋耳。”“韬奋”意为:“隐匿声迹,待时奋发。”邹先生曾向友人解自己的名字:“‘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

有些人名的用典是很隐曲的,不细加寻索,很难体会其中包蕴的深义。

如复旦大学中文系吴礼权教授曾向笔者解释他的名字说,典出《孟子·离娄

下》:“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意为“既坚持原则性,又

有灵活性”。吴礼权先生的字是“中庸”,亦与其名用典之寓意相谐。

二、典故命名的主要类型

1.源于《尚书》的名字

笔者在撰写语言学论文时,曾参考过林柷敔先生发表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篇文章。“柷敔”之名,陌生而新奇;请教同行,也搞不懂。翻查辞

书,果然找到了这个词条:“柷敔”读zhuyu,古代乐器名。这个词始见于《尚

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意思是在音乐开始时奏“柷”,在音乐结束

时奏“敔”。以此命名,含“古雅、有序、尚美”的寓义。再如《艺概》作者、清代

文史专家刘熙载,其名出于《尚书·舜典》:“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熙

载”意为:“发扬功业。”出于《尚书》的典故词语用作人名的还有:玄德、嘉言、

弘厚、厚生、崇德、崇信、丕显、彝宪、立教、启佑、德馨、俊彦、达德、重光、惠

迪、朔方、树滋、洪范、无逸等等。

2.源于《论语》《孟子》的名字

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其名源于《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此名与胡三省、陈省身一样,都寓“严于律己”之意。文学翻译家沈起予,其名源于

《论语·八佾》:“起予者商也!”“其予”意为:“得到别人的启发教益。”美学

家王朝闻,其名源于《论语·里仁》:“朝闻到,夕死可矣!”表达出对真理的无

限尊崇与不懈追求。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陆侃如,其名源于《论语·乡党》:“与

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侃侃如”是温和快乐的样子。文史研究专家王利器,

其名源于《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器”意为“精良

的工具”,比喻杰出的才能。毛泽东给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李敏、李讷,典

出《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勤勉、迅捷;讷,语言迟钝,引申

为谨慎。这两个名字表达出对子女“多干实事,力戒空谈”的期望。清代史

学家戴名世,其名源于《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期间必有

名世者。”“名世”即辅佐王者而闻名于世。另外,源于《论语》的名字还有:

本立、道生、敏中、慎行、中行、孝慈、继周、安仁、怀德、忠恕、思齐、德邻、三

思、行简、居敬、质彬、仁静、博文、弘毅、任重、恂如、坚白、进之、退之、归

仁、辅仁、德骥、修己、自厚、以群、友直、友谅、三畏、九思、思聪、思明、逸民

132

社会科学论坛2010/19

学人随笔

133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

等。源于《孟子》的名字还有:定一、乐天、继之、明伦、振德、揆一、慕之、沛然、志仁、居仁、明善、得志、泽民、有为、自得、尚友、成章、执中、尚志、中道、修平等。

3.源于《老子》《庄子》的名字

“五四”时期文字改革家钱玄同,其名出自《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玄同”即“与天地万物混同为一”之意。哲学家王若水其名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若水”意为“像水一样有益于万物”。经济学家厉以宁,其名也出于《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翻译家楚图南,其名出自《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之名意为“飞往南方”,这与南宋文天祥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哲学家严北溟,其名也出自《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北溟”是鲲鹏“图南”的起点,此名亦寓含“展翼远翥”的志向。源于《老子》的名字还有:守中、希夷、抱朴、盛德、见素、若海、希然、超然、自任、以清、以灵、广德、建德、若愚、大方、大器、希声、至柔、至坚、无闻、弥远、自然、知常、自正、张弓等。源于《庄子》的名字还有:止水、散木、旦宅、应物、德机、彭年、天随、大同、大年、葆光、达生、陶铸、无功、梦蝶、无己、语冰、天翼等。

⒋源于《诗经》的名字

词学专家唐圭璋之名源自《诗经·大雅·卷阿》:“颙颙邛邛,如圭如璋。”“圭璋”是珍贵的玉器,比喻人品高尚,为世所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周翰之名源自《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周翰”意为“周朝首都的垣墙”,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材。哲学家邢贲思之名源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之思。”“贲思”意为“疾驰而来”。美学家蒋孔阳之名源自《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孔阳”意为“十分鲜明耀眼”。文艺理论家郑朝宗之名源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朝宗”意为“百川归海”。古文字学家裘锡圭之名源自《诗经·大雅·崧高》:“锡而介圭,以作尔宝。”“锡圭”意为“赐给大块宝玉”,比喻难得的人才。另如:长庚、思成、邦宪、维汉、其琛、闻天、梦熊、烈文、自牧、洵美、高冈、琼瑶、锡爵、令仪、令德、万年、大任、淑君、白华、公刘、则虞、常棣、柔嘉、凯风、小宛、华棠、斯年、宜之、作人、绥之、维群、纯德、仁美、秉均、其陈、启明、龟蒙、维高、其馨、徽音、友声、绳武、翘楚、辑熙、白驹、鹤鸣等名字也都出于《诗经》。

5.源于《楚辞》的名字

诗人兼翻译家戴望舒,其名出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是

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含有“光明的前驱”或“迎取光明”之寓义。文学

研究专家、作家朱自清,其名出自《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自清”意

为“保持自身的廉正清白”。原《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沈兹九,其名出自《离

骚》:“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兹九”含有“培育人才”之寓意。戏剧教育家、上

海戏剧学院教授于上沅,其名出自《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含有“溯流而

上,追求真理”之寓义。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之名出自《离骚》:“苟余情其信

芳。”意为“情志真诚芳洁”。另外,源于《楚辞》的名字还有:保真、琳琅、曼远、

扬灵、佩琼、灵均、秋兰、佩兰、木兰、蕙芷、灵修、成言、兰畹、芳芷、芳菲、修

常、维圣、维哲、中正、修远、琼枝、荣华、兰芳、翼翔、九韶、辛夷、自慎、保璐、

怀德、自珍、德辉等。

⒍源于诗词的名字

著名女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其笔名出自唐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出对冰清玉洁、澄澈纯真的

精神世界的追求。著名小说作家张恨水之名出自五代李煜词《相见欢》:“自

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抒发了人生苦短的遗憾之情。台湾诗人郑愁予之名出

于南宋辛弃疾词《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昭示对社会人生的

忧虑。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程千帆之名取自温庭筠词“过尽千帆皆不是”和刘

禹锡诗“沉舟侧畔千帆过”,含有在求学、治学上不断质疑、不断超越这两层

意思。文字改革专家倪海曙,其名出于唐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诗:“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海曙”描写旭日升临大海,曙光映照云霞,

很有气魄。文史专家何满子,其名为古代舞曲名。唐人白居易有《何满子》诗;

唐人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更为

著名。“何满子”之名充溢着悲剧色彩。国画家关山月,其名为汉乐府旧题。

台湾著名歌词作者庄奴,其名出自宋代诗人晁补之《视田五首赠八第》诗:

“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庄奴”即田庄的佃户,始终为别人耕作。庄奴

从事歌词创作,怀抱着“为人作嫁”的精神。邓丽君演唱的歌曲,百分之八十

是庄奴作词。“庄奴”之名昭示出诗人的志趣与追求。

另如:杜若飞——关山杜若飞(《木兰辞》),安如山——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马蹄疾——春风得意马蹄疾(孟郊《登科

后》),蓝田玉——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万夫雄——当场只手,

毕竟还我万夫雄(陈亮《水调歌头》),楚天舒——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

舒(毛泽东《水调歌头》)。以上从诗词名句中精心选取三个字,以姓连名成

意。所取之名与姓氏相配合,或典雅或飘逸,寓意深远,读音顺畅,易晓易

134

社会科学论坛2010/19

学人随笔

135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

记,别有情趣。

7.源于史籍的名字

史学家郑天挺,其名出于《后汉书·黄琼传》:“光武以圣武天挺,继统兴业。”“天挺”意为“天资卓越。”语言学家胡明扬,其名出于《三国志·魏武帝纪》:“二三子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明扬”意为“举用、选拔”。作家、翻译家徐懋庸,其名出于《隋书·李安传》:“懋庸册赏,宜不逾时。”“懋庸”意为“奖励功绩”。训诂学家郝懿行,其名出于《新唐书·柳公绰传》:“实艺懿行,人未必信。”“懿行”即善行。另如:“怀远、居正、世济、鼎铭、济美”等名出自《左传》,“宁一、守正”等名出自《史记》,“嘉祥、高才、致祥、显祖”等名出自《汉书》,“逸群、守文、灵芬、自力”等名出自《后汉书》,“拔群”之名出自《晋书》,“独秀”之名出自《宋书》,“文房”之名出自《北史》,“夷白”之名出自《南史》等等。

8.源于典籍的名字

文学史家郑振铎,其名源自《淮南子》:“振铎以令于兆民。”“振铎”原意是宣布政令时摇铃以警众,后引申为从事教育,教化百姓。语文出版社前社长李行健,其名源自《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名寓意为“努力上进,永不停息”。国学大师章炳麟,其名源自扬雄《剧秦美新》:“帝典阙者已补,王纲驰者已张,炳炳麟麟,岂不懿哉。”“炳麟”即光明显赫的样子。古汉语专家裴学海,其名源自扬雄《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学海”含有勤奋学习,志向高远之寓意。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孙席珍,其名源自《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此名比喻至美的人才。另如:“羡璧、执信”等名出自《周礼》,“奔星、知非、鹤寿、昭华”等名出自《淮南子》,“四维、重民、树人”等名出自《管子》,“特立、盘铭、大昕、润身、可人、居易、绍箕、箕裘”等名出自《礼记》,“克家、大壮、大中、化成、志行、无咎、鸣谦、贞吉、大成、大有、既济、中孚、致用”等名出自《易经》。

9.源于成语的名字

很多成语出于经史子集,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其出处的考释并不重视,而注重成语的内容;因而直接从成语中择取典故语料取字命名的更为多见,如:国画大师张大千(大千世界);语言学家赵克勤(克勤克俭);古典文学专家刘叶秋(一叶知秋);编辑出版家叶至善(至善至美);语言学家魏建功(建功立业);训诂学家朱起凤(腾蛟起凤),修辞学家郑颐寿(期颐之寿)等等。另如马识途(老马识途)、周而复(周而复始)、于立群(鹤立鸡群)、黄君坦(君子坦荡)、陈残云(风卷残云)、张经武(文经武略)、陈人杰(人杰地灵)、胡

慧中(秀外慧中)、黄火青(炉火纯青)、张寿康(福寿康宁)等。

有的“四字格”成语可以产生两个人名,如居安思危→韦居安/成思危;

嘉言懿行→李嘉言/钟懿行;龟年鹤寿→李龟年/王鹤寿;鹏程万里→杜鹏

程/杨万里;任重致远→王任重/马致远;玉树琼枝→陈玉树/沈琼枝;安

邦定国→戴安邦/于定国;济世爱民→孙济世/张爱民;超然自逸→梁超然/

谢自逸;金梁玉柱→赵金梁/宋玉柱;怀真抱素→陶怀真/韦抱素;祥麟瑞

凤→许祥麟/张瑞凤;敬业乐群→许敬业/刘乐群等。至于“乃文乃武”“佩

韦佩弦”“立人达人”“至善至美”“克勤克俭”“美轮美奂”等固定语往往成为

兄弟或姐妹以典取名择取的语料。

以上人名都是从古代诗文典籍或成语中择取典故词语命名的。这种命名方法典雅别致,所取之名词约义丰、含义深远而婉曲隽永。对这些人名的

分析,只有上溯典源,破译文化密码,才能把握其蕴含的文化意蕴。

三、对人名用典溯源阐释的现实意义

汉族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乐于使用典故词语命名,借以表达情操志向和思想追求。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一种典型的体现。寥寥二字之名却

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人们一旦弄清了名字用典的真正含义,

就会充分领略它所蕴藏着的无穷之意。另外,以典命名的概括性极强,可谓

“辞约而旨丰,事进而喻远”。如创造社早期诗人王独清,其名出自楚辞《渔

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独清”之名令人深思遐想。再如

著名诗人贺敬之,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意

为“戒慎啊,戒慎啊!天道是昭彰显赫的”。以“敬之”为名,含有自箴自戒之意。

再如唐朝大书法家孙过庭,其名出自《论语》:“常独立,鲤趋而过庭。”是说

孔子教训儿子孔鲤的事;后以“过庭为典”,指受教于父亲。国画大师刘海粟

之名出自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出开阔的

胸襟和谦虚的品德。这些名字都具有简约含蓄之美。

有些人名的巧妙用典并不是取名者苦思冥想地酝酿出来的,而是“妙手偶得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仲揆。1902年,他十四岁时离开家

乡湖北黄冈,到省城武昌报考官办高等小学堂。由于心情紧张,在填写报

名单时,误在姓名栏内填上了年龄“十四”二字。他急中生智,把“十”改为

“李”;可是,“李四”的名字又太俗了。正犹豫为难时,他抬头看见大厅横匾

上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于是,就在“李四”后边加上一个“光”字。“光

136

社会科学论坛2010/19

学人随笔

137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

被四表”出自《尚书·尧典》,赞颂尧的德行高尚,美名远扬。“四光”之名寓有光照四方、四处光明之意。这个偶然的命名,却成为人名用典的一段佳话。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原名守信。1930年,十八岁的聂守信在上海一家歌舞团任小提琴师。因为他对乐音的听感灵敏,加上姓氏由三个“耳”字组成,同事们都亲昵地称他为“耳多”。后来,他以“聂耳”为笔名,说:“四个耳字加在一起,不是像一门大炮吗?”聂守信在为自己取笔名时,可能并没有想到“聂耳”之名还是一个古老的典故。《山海经·海外北经》载:“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悬居海水中。”郭璞注释说,“聂耳”国人的耳朵很长,每当行走时,就用双手把耳朵摄(聂)住,故以“聂耳”为国名。作为音乐家的名字,“聂耳”这个典故是十分有趣的。

应指出,我们分析以典故词语命名的人名,其中某些名主可能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名字中使用典故词语的内涵。另外,名字系由长辈所取,不一定表示本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长辈在为新生儿取名时,只是力求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罢了。说到底,名字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指称(Signifier)与被指称者(Signified)两者之间不过是一种任择(arbitrary)的关系。就是说,人名同实际的人生历程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联。比如历史上的杨国忠、李辅国、魏忠贤、汪精卫等,其名含意何等美好,但名主却是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旧社会一些名叫“才顺”“满仓”“有福”的人,却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名叫“聪颖”“俊杰”“茂才”的人,可能他们的智商还不如普通人呢!

通过对汉族人名用典的溯源分析,进行文化阐释,具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帮助我们考察在人文心理、文化概念、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历史与现实的异同,从而把握取名者的生活思想、道德准则和哲学追求;对于在社会发展中人名与文化因素演变规律的科学总结,颇有裨益。二是对于指导新生儿取名,克服当前社会生活中在取名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弊病;对于推进语言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刘奶奶买牛奶绕口令【完整版】

刘奶奶买牛奶绕口令【完整版】 导语:汉族民间流传的绕口令保持和发扬了它的通俗浅显的特点,下面###跟大家分享几篇绕口令,方便了解! 刘奶奶绕口令 刘奶奶找牛奶奶买榴莲牛奶, 牛奶奶给刘奶奶拿榴莲牛奶, 刘奶奶说牛奶奶的榴莲牛奶不如柳奶奶的榴莲牛奶, 牛奶奶说柳奶奶的榴莲牛奶会流奶, 柳奶奶听见了痛骂牛奶奶你的榴莲牛奶才会流奶。 柳奶奶和牛奶奶泼榴莲牛奶吓坏了刘奶奶。 刘奶奶找牛奶奶买牛奶, 牛奶奶给刘奶奶拿牛奶, 刘奶奶说牛奶奶的牛奶不如柳奶奶的牛奶, 牛奶奶说柳奶奶的牛奶会流奶, 柳奶奶听见了痛骂牛奶奶你的才会流奶, 柳奶奶和牛奶奶泼牛奶吓坏了刘奶奶, 痛骂再也不买柳奶奶和牛奶奶的牛奶 扩展阅读: 绕口令《天上看,满天星》 天上看,满天星;地下看,有个坑;坑里看,有盘冰。坑外长着—老松,松上落着一只鹰,松下坐着一老衲,僧前放着—部经,经前点

着一盏灯,墙上钉着一根钉,钉上挂着一张弓。说起风,就起风,刮 得男女老小难把眼睛睁。刮散了天上的星,刮平了地的坑,刮化了坑 里的冰,刮倒了坑外的松,刮飞了松上的鹰,刮走了松下的僧,刮乱 了僧前的经,刮灭了经前的灯,刮失落了墙上的钉,刮翻了钉上的弓。 绕口令《瘸子和矬子》 小山屋南面来了个瘸子,腰里别着个橛子,北边来了个矬子,肩 上挑着担茄子。别橛子的瘸子要用橛子换挑茄子的矬子的茄子,挑茄 子的矬子不给别橛子的瘸子茄子。别橛子的瘸子抽出腰里的橛子打了 挑茄子的矬子一橛子,挑茄子的矬子拿起茄子打了别橛子的瘸子一茄子。 绕口令《演员屈服》 男演员穿蓝屈服,女演员穿棉屈服。蓝屈服是棉屈服,棉屈服是 蓝屈服。男演员穿蓝棉屈服,女演员穿棉蓝屈服。 绕口令《提灯笼绕口令》 提灯笼小凤提着圆灯笼,小龙提着方灯笼。小凤的圆灯笼上画着龙,小龙的方灯笼上画着凤,小凤要拿圆龙灯笼换小龙的方凤灯笼。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2、从文化角度来看(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苗族和瑶族服饰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似狗尾。德昂筒裙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个别地区的德昂妇女还以藤篾制的“腰箍”缠腰为饰,多者缠到二三十圈,颇为别致。德昂族男女都爱戴头帕,并以绒球为饰。二、民族建筑1、竹楼干栏式建筑,日本学者称为:高床式2、木楞房称为:井干式 3、土掌房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4、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 5、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第五节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与命名方式人名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与该民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姓氏特色:1 、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就以其房名作为姓氏的代称。 2 、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据说原来没有姓,丽江贵族“钦赐以木姓”,从此,官姓木,民姓和。 3 、有的民族直接采用汉姓,如回族等民族就是直接采用汉姓,但仍以马、金姓居多。二、名字连名制:1 、正推顺连法: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冠在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2 、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3 、冠姓连名法。其连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要冠上一个姓。第六节云南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学一、云南民族艺术1 、原始社会的艺术:岩画、文身2、商朝至西汉时期的艺术:青铜器文化艺术3、东汉至隋朝的艺术:碑刻和书法艺术孟孝琚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 米,宽96 厘米,碑文共15 行,每行残存21 字,(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上缺7字),隶书。由于碑文残缺,仅有“丙申”、“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样,给确定建碑时间带来困难。学者们考证,各抒己见,聚讼纷纭,主要有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 年),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永元八年(公元96 年)、永寿二年(公元156

苗汉一家亲

苗汉一家亲 沂河实验学校四年级四班张凯 有一个村庄,那里是苗族、汉族的杂 居村落,村里住着一位已有八十多岁的苗 族老奶奶和几户汉族人家。 有一年,小红在小溪边开开心心的玩水时突然冲出一条家狗,吓的小红连忙往家跑可人那能跑过家狗呀?小红一不小心摔倒了,那条家狗一边狂吠一边向小红冲来,眼看小红就要被狗咬了,这时过来打水的老奶奶看到了这一幕,拿起一块石头就向家狗扔去,那条家狗一看有人来了赶紧跑了,嘴里还呜呜的叫着好像说:哼!你们二打一不公平!老奶奶看见家狗跑了就把小红扶起来了,还让小红到她家里做客。就在这时候小红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报答老奶奶。 时间快的像飞箭,转眼间小红已经从一位弱小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有爱心的十三岁大姑娘了,老奶奶也从一位有力量的老大娘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了。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小红躺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吃着糖,忽然想起老奶奶从家狗嘴下救自己的事,心想:老奶奶的老伴去世了,两个儿子远在边疆,一个女儿在外地读书好几年才回家一次。而且老奶奶还救过我呢!我一定要帮助老奶奶。想到这里小红穿好鞋就向老奶奶家跑去。到了老奶奶家小红发现老奶奶家没关门。小红悄悄地走了进去,屋里轻悄悄的老奶奶没在家。小红看见老奶奶的脏衣服很多。小

红心想:帮助老奶奶的时侯到了。小红拿起老奶奶的衣服向小溪边走去,到了小溪边小红开始洗衣服了,她先把衣服放进小溪里,然后往衣服上撒了些洗衣粉,接着认真地搓洗。过了一会衣服被小红洗得干干净净的。小红把老奶奶的衣服带回了老奶奶家把衣服晾在架子上了。这时老奶奶回来了看到自己的衣服一下子全明白了,握着小红的手说:“你真是比我的亲女儿还亲那!” 爱和给予无处不在,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美 好! 胜似亲人 沂河实验学校四年级四班赵磊 我们村寨有几十户人家,大多是 苗族,只有我家是汉族。 我的邻居是一位老奶奶,快80岁了, 身体还算硬朗,她有一个女儿在县城 教书,难得回来一次,一年到头出来进去总是她一个人。 老奶奶经济上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身边没有亲人。她毕竟上了年纪,腿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奶奶家去看看,帮奶奶做做饭;洗洗衣服……奶奶不能干的事,妈妈全部都包了。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

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浅谈中西方文化中狗的不同内涵

浅谈中西方文化中“狗”的不同内涵 Diffent Connotations of “Dog”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作者:高书立(Slade gao)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狗”在汉语里往往包含着贬义,而在英语里却常常带着褒义。文章通过对英语“狗”的词汇的研究,论述了“狗”在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在语言这一层面上的具体内涵的不同。 [关键词] 狗文化内涵差异中西方文化 [Abstract] Language is a cultural carrier,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 culture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vocabulary.“Dog” is a commendatory term in English while it is a derogatory term in Chinese.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datafrom a large corpus to analyze the words signifying“dog”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their various connotations. [Keywords] dog;cultural connotations;difference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一,引言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深深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之中,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其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语言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便是作为同意实体的动物名称“狗”,其所包含的寓意及其文化内涵也迥然不同,各自形成了独特额的狗文化观,本文主要从

汉族过春节作文600字

汉族过春节作文600字 汉族过春节作文600字1 随着春节的步伐越来越近,政府出资把大街小巷粉刷一新。瞧,道路两旁的商铺 装修的古色古香,树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和中国结;看,公园里摆放着五颜六 色的鲜花,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听,鼓声,鞭炮声,歌声,乐声,汇集成 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人们喜气洋洋,迎接春节的到来。 除夕的晚上,我家里可热闹了,表哥表姐都来了,我们在一起边说边笑,边观看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时间过的可真快呀,只听见主持人倒报着“十、九、八……一”“当—当—”除夕的钟声响起了。我高兴的叫喊着:“新年到啦,放 鞭炮了。”此刻,外面的鞭炮响彻云霄,礼花在天空中像天女散花一样撒下了数 不清的花瓣,看到这光彩夺目、千姿百态的礼花令人眼花缭乱,把除夕夜的夜空 映照得如同白昼。仰望夜空洒下的点点金雨,凝视地上绽放的朵朵彩花,我和表 哥表姐尽情地拍呀、跳呀、笑呀…… 大年初一是我最向往的日子,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跟随爸爸妈妈去拜年,这一 天我不想发财都不行,因为我能收到很多的红包。红包里面装满了压岁钱,我的 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过年就是这样隆重,我们的民风 民俗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眨眼间,春节就要过去了。我又该背起书包去上学了,我决心在新的一年里更加 努力地学习,争取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的抚养和老师的辛勤教育。 汉族过春节作文600字2 春节悄悄地跟着冬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欢聚了。爆竹、对联……湛江的春 节是欢闹忙碌的。 腊二十七、二十八,人人都要剪头发,不需要剪太多,一根也可以的。剪头发也 寓意着把这一年不好的、不顺利的事情剪掉。每到剪头发时,妹妹总是最兴奋:“我剪啦!我剪啦!” 除夕上午,家家户户大扫除,大扫除的寓意是把晦气、霉运都扫走,这一天当然 也要贴对联了,旧的对联撕下来,换上新的,迎接新的一年,家家户户的对联都 有特色。红色的纸,金光闪闪的字,晚上在夜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喜庆! 除夕夜,我们穿上新衣服新裤新鞋,围着大圆桌吃团圆饭。在湛江吃年夜饭,鸡 必不可少,白切鸡、姜葱鸡、豉油鸡……因为鸡寓意着“吉祥如意”,每年年夜

人名的时代特征

人名的时代特征 谭汝为 中国人历来是很重视自己的姓名的。汉族人名的形式与结构以及它所反映的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美学观念等等,都具有汉民俗文化的特征。人名具有民俗文化载体的功能,人名常被人类学家看作是人类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从古今人名的时代特征及其异同,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民俗文化的历史演进行程。例如我国上古时期夏、商两朝的王室和贵族崇拜太阳神,自视为太阳神的苗裔;因而形成了以“天干地支”命名的习尚:这两个王朝的君王中就出现了如孔甲、小乙、外丙、沃丁、太戊、雍己、盘庚、小辛、外壬、主癸等名字。 再如西汉统治者崇尚黄老之术,祈求长生不老,于是社会取名就以延年益寿为尚:如严延年、毛延寿、霍去病、陈万年、车千秋等。 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盛行,追求骈偶和好用虚字之文风对命名 风格也颇有影响,在单名后加一“之”字形成双名,已成为当时取名的一种时尚:如王羲之、颜延之、顾恺之、裴松之、祖冲之、陈伯之等。 另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因而带有佛 教色彩的人名大量涌现,如悉达、达摩、耶苏、婆罗、菩提、沙弥、罗刹、摩诘、金刚、罗汉等。 随着唐代古文运动的进展,“标榜复古,旨在革新”的时代意识在唐 人取名中亦有反映,如颜师古、张道古、李宣古、任希古、张蕴古等。 宋代部分文人名字呈现出龙钟老态,多以“老”“翁”“叟”字命名, 如胡唐老、苏元老、杜莘老、孟元老;刘辰翁、王次翁、魏了翁、张山翁;陈敬叟、徐荣叟、盛明叟、范彝叟等等。这类名字既反映了尊老敬老的时代风尚,也显示出当时人们对“老年”年龄切分划界的状况,同时也是当时文人心态的一种折射。杜甫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不过48岁;而苏轼写“老夫聊发少年狂”时,还不到40岁。 现代社会的烟雨沧桑也可以在姓名这个时代镜像里得到映现—— 1949年以前,中国普通老百姓代表性的名字是:赵财顺、钱满仓、孙福禄、李寿生等,反映出人们对富裕、丰收、幸福、长寿的企盼。 1949-1975年间的姓名,显示出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的特点,从一个具体的人名可以判断此人出生的年代。 如郑解放、李建国、叶南下等出生在1949-1950年; 张抗美、刘援朝、周卫国等出生在1951-1953年;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姓名:专业: 一、前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历史让我们民族闪耀着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姓名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作为别婚姻,明贵贱的重要工具,从诞生伊始,就随着文明的进步亦随之进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在当代,越来越自由化,许多人的姓名只是简单的继承了父姓或者母姓,随后在姓名后面亦随便加以名便了事。可以说当代人对我国姓名文化缺失相当严重,本综述将对中国姓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姓名文化。 二、姓名的由来 (一)姓氏的创建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很多姓都有女字旁,对于姓氏创建,三皇之首伏羲氏贡献最大,“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正是伏羲氏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嫁娶制度, 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二)姓氏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汉族之姓多处于黄帝、炎帝之后,故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另,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原为族号。因此很多姓都有女字旁或底。 姓氏的形成大抵有以下几种:(一)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二)以居住地为姓, 如姜姓,是因居于姜水之旁,以姜姓。(三)部落首领之子也可得姓。(四)祝融之 后,己、董、彭、秃、妘、曹、斟、芈(mǐ)等八姓。(五)以动植物为姓。(六) 以封国,官名,爵位为姓。还有很多,这里暂不一一列举。 三、姓氏的发展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因此,姓,是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氏,起源于父氏社会。二者有明显的前后 区分,直至三代之后,姓氏才合二为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贵族是姓氏 都有的,而作为贱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一)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百日时行命名礼。 古人对名是很讲究的,商人崇尚以天干为名,周人以礼节为名,战国贵族则占卜为名。到了秦汉,则讲究“五则”和“六不”。当代 人则大多蕴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 (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 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

回汉一家亲

回汉一家亲 秦雨果 我家是典型的回族大家庭。爷爷奶奶同大多数的回族老人一样每天礼拜上寺,严守伊斯兰教规。回民老人很多怕被汉族同化,不与汉民打交道。但是,爷爷却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大家庭,所以我们要亲如一家人。” 爷爷家的邻居赵爷爷家是汉族,他们家与爷爷家关系就非常好。去年夏天,赵爷爷家的儿媳妇生急病住院了,他儿子正好出差了,老两口要去医院照顾病人,家里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孙子没人管。爷爷说:“你们去好好照料病人,孩子我来管!”爷爷把小豆豆接回家,好可爱的孩子,但是也够调皮的。那天,爷爷打电话叫我陪豆豆玩。一进门,我就吓一跳,本来干净整洁的屋子,乱七八糟。小豆豆一会儿跳上了床,一会儿蹦到了沙发上,手里还拿着玩具枪“哒哒”冲锋着。真让人头痛,我束手无策,只好向爷爷求救。爷爷说:“豆豆,想不想听孙悟空的故事啊?”“听!”欢快的蹦到爷爷怀里,安安静静听故事了。爷爷一直帮他们照顾了两星期,病人出院,才将豆豆送回家。从此以后,他们两家关系就更亲了,赵爷爷家从老家拿来好多土特产送给爷爷家,爷爷家过乜贴也一定会给他们送油饼和粉汤。奶奶也与赵奶奶成了好朋友,一起晨练,一起买菜,一起逛街。 今年年初,奶奶得了脑血栓,赵奶奶去医院探望了好几次。出院后,病人需要每天运动,但又怕跌倒,需要有人陪着,家里人都太忙,爷爷身体也不好。赵奶奶义不容辞的承担起陪伴奶奶的任务。如果你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左手扶着一个步履蹒跚、戴着白纱巾的回族老人,右手提着一大包水果和蔬菜的情景,那就是赵奶奶与我奶奶,她们已经是小区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因为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爷爷家也获得了吴忠市“五好家庭”、自治区“书香之家”的荣誉称号。回族与汉族,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要团结起来,共同创造祖国繁荣灿烂的明天。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030911014 张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

汉族的习俗

汉族习俗(汉族人必读) 传汉族习俗 姓氏及名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姓氏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②以职业和技艺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 ③以祖先的名字、爵位为姓,如孟孙、叔孙、王孙、公孙等; ④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⑤以原始崇拜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等; ⑥以居住地方的特征为姓,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⑦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 此外还有些复姓如长孙、贺兰、呼延,则是由少数民族语音译而成。 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内收入单姓共408个,复姓共76个。近代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已收入单复姓共4129个。常用姓氏不过200个左右,最常见的单姓只有100个,而以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伍、郭、马为姓的人已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陆游,号放翁。 现代人命名没有古代人那么讲究,除少数人有字、号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并且多为一字或两字。名反映了汉族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有的用“富、贵、财、禄”等字,希望发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寿”等字,希望健康长寿;有的用“栋、杰、俊、才”等字,希望发达成材。男子用动物命名时,多用“鹏、龙、虎、豹”,象征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则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征雄伟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应用“凤、莺、鸾、燕”等字和“兰、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温柔、贤惠。 称呼习俗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这里仅选其中的一部分,以显示其层次关系。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 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 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 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Word版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 中国不产狮子,据说狮子最早是从西域传来的,东汉年间,狮子作为礼物被送给了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和麒麟一起成为了中国的灵兽,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只青狮子。民间为了辟邪,常用石狮子来守门。遵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脚下踩着绣球的是雄狮。踩着幼狮的,象征子孙连绵,是雌狮。 在欧洲,狮子的形象并没有被神化,仍是百兽之王,象征勇猛、力量、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很多贵族用狮子作为象征。在古代埃及,狮子是战神的化身,也是力量的象征,法老经常把自己的形象与它的形象混合起来。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当出名。 狮子来华始于东汉 多多出游和入游都很重要。因为有西汉时的张骞西行,才会有东汉时的佛法东传和狮子东来,然后有了大唐盛世的唐僧西游,有了洋旅士们在中国随处都能撞见的寺庙和石狮子 “黄金周”的前一日,正当“驴(旅)友们”准备撒蹄奔向四面八方时,中国送给阿富汗的两头狮子也上路西行了。有报道说,抵达那天,为争睹狮子,喀布尔市民“万人空巷”。 送人狮子的中国,自己并不产狮子。 不少所谓的权威人士说,狮子是在西汉时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丝绸之路传入的,却不见史载。最早出现有狮子记载的中国古籍,是东汉的《汉书·西域传赞》:“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之至。”这里的师子便是狮子,因为佛教中的文殊菩萨被尊为“百佛之师”,狮子便是他的坐骑。 传说在东汉顺帝年间,西域疏勒国王派遣使者到中国,送给顺帝一头犀牛和一头狮子,这时中国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狮子。在两汉间的昆阳之战中,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人兽联军”,孤注一掷的王莽放出猛虎、恶豹、犀牛、大象等野兽,却没见说有狮子助阵。我读《三国志》时,则发现狮子赫然出现在了孟获大战孔明的战斗序列中。所以狮子是在东汉传入无疑。 读完历史,再看地理,发现无论是张骞还是疏勒国的使者,与狮子走的都是一条路。而阿富汗就在这条路上,走过这条路的还有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过丝绸之路,最后翻过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便是印度次大陆了(那时巴基斯坦也属印度)。《西游记》中把唐僧经过的这最后一座大山称作狮陀岭,满山的狮娄罗。 如今满是狮子的却是中国。就算有中国人没见过狮子跑,总还吃过“狮子头”,不少外国旅游人说,在中国旅行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不过他们在中国看到的狮子肯定比庙还多,因为只要是庙,便至少有两头石狮子,此外古代大小衙门和如今的大衙门,还有那些比衙门更有钱或有势者,也都纷纷立两只石狮子给自己看门。看来虽说咱们有的是本土猛兽,但还是外来的狮子好看门。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所谓西方,是指今天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西方(Occident)最初是指相对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及以东的“东方”而言,亦即“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 )。所谓基督教世界起初主要是指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后来专指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地区。“西方”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地域,实质上就是随着上述这三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及地域的变动而定的。 1、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欧、北美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印欧人。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斯拉夫人还有北欧的日尔曼人及凯尔特人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基督教对中世纪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会将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尽管罗马帝国拒绝古代雅典很前卫的民主理念,但却将希腊语、拉丁语随着罗马法传遍了欧洲。罗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尔特文化,但随着罗马的衰落,希腊与罗马的许多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随着罗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圣经成为西方文艺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艺术、法律、哲学、教育以及政治。罗马基督教成立了许多神学院,现在的许多大学、学院即起源于此,总体而言这些学院促进了早期西方文化的传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知识,随着十字军东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尔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对西欧产生影响,终于在14世纪,希腊的文化遗产重又被西欧发现,于是文艺复兴诞生了。 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被探险者、殖民者、商人以及传教士传播到新大陆。随后的启蒙时代,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时达到顶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这些社会构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诸实践。如今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19世纪,美国开始发展自成一体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后,占据了主导地位,连同美国时尚、娱乐、技术以及政治,泛滥于其他西方世界。 2、西方文化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1)、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尔后是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

满人称谓

满人称谓 1.清代满族称谓 满族称呼与汉族称呼不同,称父亲为阿玛,母亲为额娘,儿子叫阿哥,女儿叫格格。仆人称男主人为老爷,称小主人叫小爷。儿子叫母亲除额娘外,俗称奶奶。而妈妈则是仆妇之称。 旗人间的称谓,因人而异。多是以名上第一字为姓。如某人名祥某,若是一般平民百姓,则称祥子;若是商号老板等稍有头脸的话,则称祥爷,若是当个一般的小官则称祥老爷,官至知府,同知一流的则称样大老爷;官至道台以上的则称祥大人;若是官至极品,当个宰相、大学士、军机大臣什么的,则称为祥中堂了。 官员间的称谓也各有所循,同知,州县等官见了上司自称卑职,知府对上司自称卑府,道台对上司自称职道,藩臬对上司自称司里。上司对下属不能呼名字,称之曰“老兄”,自称兄弟,但下公事时,在札示渝贴上,则称之曰“该府该县”,但口头上则呼之曰“某大哥”。其他如大臣对皇帝的称呼,大臣间的相互称呼,对太监的称呼,对宫女的称呼等,还有许多分别,不再详述。 “就说这最简单的‘跪’吧”———说到这儿,老人竟起身,颤颤巍巍地做了个标准的跪姿:“跪的同时还要行三叩九拜之礼,第一二叩时右手抬起,手一定要碰到‘二把头’(清宫里女子的标准发型),第三叩时才能直起腰。老看到电视剧里演的宫女叩头时还拿个手绢,简直是笑话!在当时,这样的做法是极不尊重人的,谁敢这样?” 为什么如今大多数满族人以及诸多了解满族的人都亲切地称呼满族为“满洲族” 为什么如今大多数满族人以及诸多了解满族的人都亲切地称呼满族为“满洲族”呢?很多不明白的人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中国的哪个民族呢?实际上,“满洲族”就是满族在正规标准的称呼。在清朝,满族叫“满洲”,而“满洲”在清朝这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域的双重称谓。今天也一样。 西元1635年,清朝开国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后金帝国的民族“女真”名称为“满洲”。从此开创了一个更新的女真后裔民族——满洲族。满洲族在清朝是处于统治民族地位,民国以后被迫逐渐废用“满洲族”族称,改称“满族”。 满洲,本来是女真各部尚未统一之前的一个部族名称,在今天的辽宁新宾赫图阿拉城一带。这里原来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出生地;新宾的旧称就叫“觉罗”。后来,努尔哈赤把建州女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