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2006-2020)

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2006-2020)
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2006-2020)

前言

渭南市地处关中东部,毗邻晋、豫两省,是陇海兰新经济带、关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安大都市圈的东方门户。渭南市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大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这里既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山、洽川),大量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渭北帝陵、西岳庙、司马迁祠墓等),而且还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风民俗。因之,渭南市一直是陕西旅游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中东部及秦、晋、豫三省毗邻地区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

为保证在严格保护各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整合当地的旅游产品,科学安排旅游业各项要素在渭南市域的布局,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渭南市外事旅游局于2003年委托我们着力编制《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促进当地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全面、有序和协调发展及带动第三产业的振兴是非常重要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多因子、庞杂的系统工程,它关联到诸多方面和领域。而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有相当一部分又是属于不能直接用定量方法求解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灰色系统的求解过程。

为了尽力编制出一个切合实际、操作性强且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力求与原有各项规划(如渭南市城镇体系规划;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华山、洽川、韩城、蒲城、白水、潼关等旅游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等)取得衔接,并在内涵发掘和功能外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在渭南市外事旅游局及各县(市)旅游部门的全力配合下,通过现场踏勘、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座谈讨论,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论证,于2004年元月完成了《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征求意见稿。

2004年3月24日,在渭南市由市外事旅游局主持召开了《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的研讨和初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主管副市长、市计委、市规划局、市文物局、市林业局、各区(县、市)旅游局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共约二十多人。会议在充分肯定规划文本各项内容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修改意见。2004年5月9日,规划编制组还在渭南与市外事旅游局及临渭区的相关部门就临渭区的旅游产业定位及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专题研讨。会后,规划编制组根据会议所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对规划文本及图件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补充。

2005年6月29日,在渭南市由陕西省旅游局主持召开了《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的评审会,陕西省旅游文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建设厅、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西安市文联、渭南市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委局、渭南市各区、县等的领导、专家、教授共约六十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成立了以西北大学原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玉槐教授为主任委员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委会一致通过规划并最后形成了规划评审意见(参见“评审意见”部分)。会后,规划编制组根据评审会所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对规划文本、说明书及图件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补充。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虽然编制完成了《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但由于时间仓促及水平所限,在我们所提交的成果中,谬误及欠缺之处仍在所难免,敬望各位专家及有关同志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最后,应特别说明,在本项目研究及文件编制过程中,省旅游局、渭南市政府、市外事旅游局、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县(市)旅游部门的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渭南市政府主管市长、渭南市外事旅游局冯新民局长、熊绮芬副局长以及刘玉林、郭巍、王海青等同志更给予了很多具体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对于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我们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编制组

二零零五年九月

一、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1、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

渭南市位于关中平原(亦称渭河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08°52′~110°35′,北纬34°13′~35°52′之间,东西宽约149.7公里,南北长约182.3公里,幅员总面积约13046平方公里。该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永济、临猗、万荣、河津、乡宁诸县(市)相望;东南与河南省灵宝市(属三门峡市)接壤;西与西安市(蓝田县、临潼区、阎良区)、铜川市(城区、耀州区、宜君县)、咸阳市(三原县)毗邻;南依秦岭与商洛市洛南县连接;北越黄龙山系,与延安市宜川、黄龙、洛县诸县相邻,该市依山傍河,扼东西交通之要冲,地理位臵非常重要。

渭南市的地貌类型属华北地区的陕甘宁盆缘区,地形呈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呈仰瓦状,海拔在330~2645米之间。本市地貌分五种类型:北部山区(属黄龙山系)为陕北高原向渭北台塬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形成以中低山(如梁山、壶梯山、小华山、将军山、万斛山等)为主的地貌,海拔在800~1600米之间,地广人稀,宜林宜牧;北部台塬以黄土台塬为主,相间有少量低山(如尧山、五龙山等)和河谷川地,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土地广阔,可耕地面积大,煤炭和石灰石蕴藏量丰富;中部平川为镶嵌于南北黄土台塬之间的渭、洛河冲积平原,海拔多在400米以下,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是粮、棉、油的主要生产基地;南部台塬以塬、梁、峁、壑及河谷阶地为主要地貌特征,海拔在500~800米之间,该处黄土台塬与洪积扇相间,素有“长稔原”之称;南部山区为石质山地,属于秦岭北坡的太华山段,这里山势巍峨,河道深切,地形复杂,地质地貌类型多变,海拔多在1000~2300米之间。山区地广人稀,林草丰茂,水源充足,并蕴藏有多种矿产资源。

渭南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变化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1.5~13.7℃(南部秦岭山地的年均气温为5.9℃);年平均降雨量为529~925毫米(秦岭山区较大);无霜期189~226天,气候条件优越。

渭南市的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除黄、渭、洛三大过境河流外,还有发源于秦岭的沋河、赤水河、罗敷河、长涧河、柳叶河、潼河等及发源于北部山区的滤水河、白水河、盘河、芝水河、孔走河、大峪河等。本市水资源总量为20.0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约458立方米,低于全国、全省的人均水平,但由于区内水资源分布不均,形成了局部的富水区。流经本市的黄、渭、洛三河容水平均流量达490.24亿立方米,现仅利用 5.55 亿立方米。因之,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2)历史沿革

渭南市域在西周时属王畿的一部分;春秋时期东北部属晋、西南部属秦;战国时期,以魏长城为界,分属秦、魏;秦代为内史辖地;两汉时期,南部属京兆郡,北部属左冯翊范围;魏晋时期,南部仍属京兆郡,北部则

分属冯翊郡、北地郡;北魏属雍州;北周分属雍州、华州、宜州;隋代分属京兆郡和冯翊郡;唐属京畿道和华州;宋代分属耀州、华州、同州;明代,同、华、耀三州归属西安府;清代,市域分属同州府和西安府管辖;民国初年,本区属关中道;1913年撤道由省直接管理各县;1939年,改设第八和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渭南解放,先后设立了陕甘宁边区大荔分区和渭南分区,1950年两区合并为陕西省渭南专区;1956年10月撤消渭南专区,1961年10月又重新复设;1969年改渭南专区为渭南地区;1994年撤消渭南地区,改设地级渭南市。

(3)社会经济条件

渭南市行政区现辖临渭区、韩城市、华阴市、富平县、白水县、蒲城县、华县(拟改华州区)、合阳县、大荔县、潼关县、澄城县等十一个县级单位。共有107个建制镇和77个乡,全市总人口约540万。渭南市各县(市、区)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列。

2002年渭南市各县(区)基本情况表表1

渭南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4.8%,其中非农业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7.5%;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3.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4人,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2.3倍。

渭南市是陕西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也是关中东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商贸、旅游、交通和信息中心。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约170.19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4.06%;第二产业占36.97%;第三产业占38.97%。当年全市财政收入约8.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42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89元。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情况如表2所列,以供参考。

渭南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表表2

2、基础设施条件

(1)交通条件

在渭南市域,分布有陇海铁路(经潼关、华阴、华县、临渭区)、咸铜铁路(经富平)、西延铁路(经富平、蒲城、白水)、西候铁路(经富平、蒲城、大荔、澄城、合阳、韩城)、同蒲联络线(经华阴、潼关)及正在建设中的西南(西安至南京)铁路。这六条铁路是陕西省“六横两纵”铁路网骨架中的三横一纵,在全省乃至全国铁路交通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渭南全境分布有各类车站38个。

在公路交通方面,渭南市域分布有两条国道主干线,即GZ40(西禹高速公路,经富平、蒲城、澄城、合阳、韩城)、GZ45(西潼高速公路,经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三条国道,即G31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G108(二连浩特至河口)和G210(只通过富平局部地区);另有七条省道,即S101、S106、S107、S201、S202、S304和S305等,其中最重要的有渭清(渭南至清涧,经临渭区、蒲城、白水)一级公路和大华路(大荔至华阴)等。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开通了沥青路。在主要旅游区(如华山、洽川、桥陵、泰陵等)也都修建了专用旅游公路。

在水运交通方面,全市沿黄、渭、洛三河共有26个港口。目前有渡船186艘,2001年共完成客运河渡17万人次。现在,年吞吐量30万吨的韩城港及石砰至禹门口约20公里黄河航道的治理工程也正在建设中。

(2)电力供应条件

渭南市是西北电力大网的主要电源基地,现有秦岭电厂(1050MW)、韩城电厂(380MW);规划期内还将建成蒲城电厂(1260MW)、韩城二电厂(2400MW)等主要电厂。渭南市域主要是以330KV双环网、单环网为电力系统主网,而330KV渭南变电站是关中330KV 双环网的主要节点、枢纽变电站和重要的电源引入点,它和西安多个330KV枢纽变电站形成330KV双环网。因之,渭南市的电力供应是有充分保障的。

渭南市各主要旅游区变配电能力(主要是变电站设备)如表3所列,以供规划中参考。

主要旅游区变配电能力表3

3、渭南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在渭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渭南市的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本市旅游人次规模及旅游收入的年际增长情况见附表4所列。1998年与1978年相比,旅游人次规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翻了4番(增长16.6倍)和9番(增长600倍),现在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凡

旅游人次规模及旅游收入变化表表4

在《渭南地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1991~2000)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已建成旅游景区7个,旅游景点120多个,在进一步完善华山、司马迁祠墓等旅游区的同时,还初步开发建设了洽川、党家村、桥陵、蒲城温泉度假村等旅游景区、景点40多个,并重新修复了西岳庙等著名文物景点。渭南市域现已形成旅游路线3条,旅游基地2个,并已初步构成关中东部及秦、晋、豫三省毗邻地区三角地带旅游环路格局,为本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经多方筹资,先后建成了华山北峰索道、黄甫峪进山公路、华山登山道路、岳庙街及桥陵、泰陵、洽川、佛头崖等多条旅游专用公路,完成了华山主峰区低压供电工程和山上国际直拔电话光缆通讯工程;另外,还建成了包括华山宾馆、金融宾馆、洽川宾馆及渭河、银河等十余家高档次的宾馆、饭店和一大批餐饮服务设施,基本建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其中包括九家旅行社)。

近年来,渭南市域各县(市)大多都编制了县(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如韩城、白水、蒲城、潼关、合阳等,各主要旅游景区及旅游点也都编制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开发建设规划》等,如:《华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华山仙峪分区规划》、《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墓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洽川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华山军事主题公园建设规划》、《少华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大荔沙苑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及《华山华麓景区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为渭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旅游业收入对全市GDP的贡献份额已超过了5%,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开始逐步由新兴产业向经济支柱产业过渡,它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会愈来愈显著。

4、制约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由于渭南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各方面投入不足,管理体制和相关法规尚不完善,全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尚存在以下主要制约因素:(1)缺乏吸引高产出游客的产品。目前渭南市的旅游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低产出市场,游客平均逗留时间短,日消费水平低,这也反映出本市的主要旅游产品现在的性质仍然属于“观光型”,而非“目的地型。”

(2)本市主要旅游产品(如华山、洽川、韩城、蒲城等)的深层次开发力度不够,其中包括:旅游产品新品牌的开发,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化为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某些旅游区(如华山)的扩容等问题研究不够,开发措施还不够有力。

(3)旅游投资、融资体制尚有待完善,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性投入不足,利用政策引导社会对旅游业投入也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兴办旅游的局面尚未在本地区形成。

(4)从几个主要旅游区管理方式、开发模式和设施建设的情况看(如交由企业违背规划进行开发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法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5)旅游交通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条件尚有待改善。如华山山岳区的供水问题至今没有获得有效的解决;少华山、仓颉庙、飞泉寺、梁山、朝邑等旅游景点的交通条件也急需得到改善等。

(6)部分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旅游景点的开发存在小而全、多而散、规模小、效益差、低档次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很难形成新的旅游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重利用、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的掠夺式的短期行为。

(7)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目前除华山等少数旅游区具有较完善的旅游服务功能外,其它旅游区普遍缺乏旅游餐饮及购物设施(包括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住宿设施也大多档次低,服务差。另外,本市的涉外饭店和星级宾馆,其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水准相比,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8)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运行机制不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各级旅游管理体制,特别是旅游景区和景点的管理体制急需进一步调整和理顺。

(9)旅游市场主体发育尚不够完善,旅游市场秩序也应利用法制进行规范;旅游营销辅助材料的质量(如宣传手册等)有待于提高;缺乏将全市整体定位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导游、讲解员的形象有待改善,水平也有待提高,如有的讲解员仍用地方方言,难以与国际性旅游观光的要求相适应。

5、旅游产业在渭南市经济中的地位

旅游产业一直属于渭南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旅游经济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逐年攀升,从2001年的6%上升到2005的8%,并呈继续上升趋势,预测在2010年左右可以达到10%,将成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保持旅游产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二、渭南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1、本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渭南市旅游业在经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几个历史阶段的持续发展后,已迈入了具有更广阔发展前景的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渭南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业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据专家及国际旅游组织预测,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国际旅游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约8~10%),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带动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形成了激烈竞争国际客源市场的格局。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各重点旅游省份纷纷制定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努力培育旅游业这一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

1998年底,我省作出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将旅游业作为陕西省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并促进其发展。在陕西旅游发展“十五”计划中,争取国际旅游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8~10%;国内旅游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9~11%。目前,我省各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世界、全国、全省的旅游发展既为渭南市带来了持续增长的客源市场,同时也带来了极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它既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但是,西部大开发将首先沿着陇海兰新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由东向西渐渐展开,同时又借助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形成若干快速发展的经济区。渭南市地处西部地区门户,地处陕西省“一线两带”(陇海兰新线、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星火项目产业带)重点开发建设的核心地带,又位于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安的辐射范围内,尤其是依据《西安战略发展空间规划》,渭南市是西安大都市圈的东方门户,都市圈环线高速道路(亦称关中环线)将由南(蓝田)向北(阎良)穿越市区。因之,西部大开发和西安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将促进渭南市社会经济发展并加快本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这不仅会为渭南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持续增长的客源,而且会有利于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的引入,促进渭南市旅游事业的整体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将加快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这也为渭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如西潼高速公路已向东延伸横穿整个河南,加上陇海铁路的提速改造,将把洛阳、郑州地区纳入本市的第一客源目标市场,西韩高速公路(已开始由阎良向禹门口修建,近期通车)延伸至山西境内,又可使渭南市的第一客源目标市场扩展至太原附近并连通京、津;西安至南京铁路的修建(该路经渭南市)可通达豫皖腹地,使本市被纳入到更大的旅游网络中;渭清路的改造又可使延安、榆林等旅游区和渭南市各旅游区连为一体等。

(3)加入WTO对渭南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加入WTO后,渭南市也将和我国其他城市一样,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这一方面将有利于国际资本、先进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高层次旅游专门人才的引入,有利于旅游信息交流和国际客源市场的开拓。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旅游企业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进入我们的旅游产业体系,它们将和我们在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收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因之,加入WTO对渭南市旅游业来讲,既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和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旅游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技术路线与规划方法研究

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与方法研究,包括以下主要部分:(1)利用拓朴图分析方法,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其中通过一级拓朴结构分析,求证出反映渭南旅游区在全省及相邻各旅游区中区位关系;通过二级拓朴结构分析,探讨本区域内各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空间联系(分析部分参见附录)。

(2)通过渭南旅游“点——轴”系统网络空间的动态变化分析及旅游目的地空间拓展机制研究,构建渭南市旅游可持续空间发展的结构,并确定各级旅游发展轴及发展中的建构(参见附录)。

(3)构建科学的、符合渭南市实际的“渭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析框架”(参见附图),用于指导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渭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析框图

3、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针对渭南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加入WTO以后,渭南市所面临的发展局面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变。由于城市先导效应的加强和城市首位度的竞争,西安市的发展空间将沿主要交通轴迅速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渭南中心城区将纳入西安大都市圈的范畴,华山、蒲城也将进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内。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思维,重新研究渭南市旅游产业的定位问题,将是本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首先面对并应予以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2)随着铁路干线的提速改造和高速公路网的迅速扩展,地区间的空间距离已被时间距离所替代。现在,华山旅游区的客源一级目标市场已东扩至郑州以东(4小时车程);韩城旅游区的客源一级目标市场也已延伸至临汾以北地区。面对迅速扩展的客源市场,如何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如何完善、提升和充实原有的旅游品牌,也是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认真研究解决的又一重大课题。

(3)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规划应当突破市域、省域的界限,以发展“大旅游”的魄力来规划市域范围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各项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讲,旅游规划除应安排省域内的各种旅游环线外,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还应将豫西、晋南三角地带的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到大三角旅游环线之中,以便将这些旅游景区、景点(如古函谷关、铸鼎台、鹳雀楼、普救寺、永乐宫等)的游客吸纳到本市的旅游网络之中。这也是本次规划编制中应予以研究和安排的问题。

(4)本旅游规划应提出华山旅游区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及今后的发展途径。

华山是渭南市的龙头旅游景区,在《华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华山被定位为秦、晋、豫三省毗邻地区的旅游中心和关中东部地带的旅游客源集散地。

但是,0.4平方千米的山顶面积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包括华山松林、水资源等)严重限制了华山旅游区的环境容量,也制约了华山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促进华山旅游区的健康发展并建成我省东部最大的旅游中心,渭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做出科学的安排,这些措施和安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开发新景区(如仙峪等),实现华山旅游区增容;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如太华池景区、华山军事主题公园的开发建设),丰富华山旅游区的产品系列;加大西岳庙、岳庙街、汉华粮仓、方山寺、北魏十八塚等平原景点的开发力度,逐步将旅游服务基地功能转移至华阴城区,以解决华麓景区面临的城市化威胁,使该景区恢复其历史文化功能;应利用华山独特的地理区位(位于黄帝陵、炎帝陵或神农祠、华胥陵、帝喾陵、尧陵、舜都、禹都的居中位臵)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理直气壮地打出“华夏之根”的旅游品牌。

(5)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必须解决好洽川旅游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

以瀵泉、处女泉为代表的洽川风景名胜区地域广阔、风光绮丽、具有非常好的旅游开发前景。但该地又是全国最大的黄河中游湿地和重要的珍禽保护区,其生态环境必须严格保护,其环境容量也将受到很大限制。因之,在规划中应当对此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例如采取如下诸项措施等:湿地开发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办法,以扩大容量,减小对局部地段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开发范围可逐步向南延伸(含朝邑地区北部),以期将来能与华山旅游区实现水上(通过黄河)连通;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河道整治及黄河防汛的关系,为此,大堤以外不能安排任何永久性的建构筑物;要注意做到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环境的交相辉映,除规划开发黄河沿岸黄土峰林景观外,还应注重开发沿河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以与华山旅游区及韩城旅游区形成承继、过渡、深化、连接的关系。其中重要的开发项目应包括:帝喾(五帝之一)陵、太姒(周武王之母)陵及其故里、四圣母庙、福山古建筑群以及古“有莘国”遗址等。

(6)渭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对关中东北旅游线的重要结点-韩城旅游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空间结构、旅游网络及开发项目上做出全面和科学的安排,其中应主要包括:

近期建设项目除交通设施外,还应包括:古城的保护、修缮和原貌恢复;龙门地区的环境治理;司马迁祠墓范围的扩大及司马迁文化纪念公园的筹建等;

规划应研究并安排与北部壶口旅游区及东部晋南各旅游区的交通联系方案;还应针对韩城旅游区各主要旅游景点(如:龙门、党家村、普照寺元代古建筑群、司马迁祠墓、古城区等)布局相对分散的特点,研究提出并规划安排便捷的交通联系方式及合理的旅游路线组织方案。

(7)蒲城旅游区是市域北部重要的旅游网络支撑点,随着西禹(西安至禹门口)高速公路的修建,该旅游区将直接纳入关中东北旅游线之中,这将带动该旅游区快速发展并使它最终成为渭南市最主要的旅游区之一。因之,在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也应对该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作出原则性的安排,其重要开发项目及实施方案包括:

为形成唐陵综合吸引力,应在桥、泰、景三陵间建设快速专用旅游公路并使其与西禹高速公路板桥渡立交和党家庄立交连通,使该旅游区以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综合知名度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新品牌;另外,应改善城区各文物旅游景点的环境并制定措施使其逐步恢复历史风貌,其中包括:文庙、双塔、清代考院及部分传统街区等。

(8)本旅游规划应对渭南城区(临渭区)在全市旅游网络中的功能和作用作出科学合理的定位,并确定城区的主要旅游开发项目,其内容应包括:

确定临渭区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管理中心、信息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对加入WTO后西安城市功能部分转移给临渭区带来的影响做出判断并由此确定渭南市客源市场及旅游网络结构将会发生的变化,以安排相关对应措施;为满足渭南城区及邻近居民休憩度假及各种旅游需求,规划应安排临渭区范围内的相关旅游开发项目,如:沋河公园、石鼓山、“西海”(位于渭河南岸)、慧照寺、寇准墓等。

(9)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对分散的旅游景点及主要为当地居民旅游需求服务的旅游景区做出安排并提出原则性的规划开发措施,这些景点主要包括:

白水县的仓颉庙、小华山及飞泉寺、林皋水库、方山森林公园等;

蒲城县的尧山、张家山林场及常洛温泉度假区(含金陵寺塔、海源寺塔)等;

华县的少华山、蟠龙山、渭华起义旧址(高塘)及蕴空禅院、文庙等;

潼关县的潼关古城、十二连城、风陵(风后陵)遗址、佛头崖等。

大荔县的岱祠楼、丰图义仓、金龙寺塔、黄河滩涂洼湖(均在朝邑)、沙苑古墓等;

澄城县的乐楼、精进寺塔、壶梯山冯原林场及石造像(沟西、南太平)等;

富平县的八陵、二墓、三塔、富平铁佛等,其中唐定陵、元陵、丰陵、章陵、简陵、西魏永陵、北周成陵、万斛寺塔及万斛山、法源寺塔、圣寿寺塔、李光弼墓、王翦墓等应根据开发价值及前景确定1~2项为开发重点;

其它如合阳梁山、下邽古塔、洛河河谷等,也均属地域性的旅游资源。

(10)针对目前渭南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规划安排,其中部分问题分列如下: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一直是影响旅游业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之在规划中,应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做出发展旅游商品生产、营销及新产品开发的规划安排,其中包括:现状旅游商品分析、可开发为旅游商品的产品系列分析、可引进或改造的旅游商品产品系列分析等;

针对目前渭南市参与性、游乐性、文化性等高档次、高科技、大投入、大产出的旅游名牌产品较少的现状,规划应研究做出切合实际的部署和安排,争取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建成1~2处集休憩、游乐、文化、科技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基地;

为保证渭南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规划应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物景点、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做出科学、全面、缜密的安排;规划应明确禁止“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等只顾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破坏性开发,规划应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制定有效措施;

旅游规划应为解决当前存在的条块分割、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等管理不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也应为相关法规、制度的建立提出框架,以逐步实现旅游业全面“以法管理”的目标;旅游规划还应为客源市场的管理、开拓及旅游产品的营销制定全面、系统的措施和监督办法;

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还必须在旅游形象设计(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进行研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安排意见,同时规划也应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方面提出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对策意见。

4、规划修编要点

(1)突出产业规划内容,制定加强渭南市旅游产业总量规模的措施,提升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确定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和旅游网络的层次结构,创建渭南市的著名旅游品牌;

(2)突出强制性保护规划内容,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尤其是华山、洽川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各旅游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文物保护、生态建设及污染防治的规划措施,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协调解决渭南市多年来在规划、建设、保护、管理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研究解决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等强制性内容;

针对各不同旅游区存在的主要矛盾,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华山的保护与扩容问题、洽川湿地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及韩城、蒲城的文物保护与开发问题等;

(3)协调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各种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本市旅游业发展的远、近期目标及相应的指标体系,如客源市场定位、旅游人次规模、旅游经济总量指标等;

(4)旅游规划应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加强旅游产品营销及产品设计的内容;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及旅游商品开发的内容;加强客源市场分析及市场开拓的内容;加强管理体制与组织管理的内容,研究并从规划上解决好现行体制存在的种种矛盾;

(5)应重点研究渭南市城市中心区(即临渭区)在全市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问题,即除了具有地区旅游管理中心、信息中心、营销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职能外,城区周围的休憩游乐设施及度假设施等也应在总体规划中予以安排。

5、渭南市旅游业发展战略

为适应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一线两带”、关中东部经济区及渭南市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促销为手段,以管理为保证,以环境为前提”的开发方针,实施“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创建旅游名市,特制定以下发展战略。

(1)名牌、精品战略

依托渭南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从市场需求入手,培育、创建、提升本地区的旅游精品、名牌产品,塑造渭南市“旅游名市”的形象。

渭南市创建名牌、精品的战略重点是:

山——华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以自然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主题;

河——洽川风景名胜区(国家级),以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主题;

城——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以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旅游为主题;

陵——渭北唐陵(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桥陵、泰陵为代表,规划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题。

(2)区域联动战略

依托渭南市的区位特点及毗邻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为创建以华山为中心的秦、晋、豫黄河峡谷旅游区,相邻地区应采取联动开发战略,力争实现双盈、互补、协调、共建的旅游发展格局。

区域联动的范围为:

渭清路以东的渭南市东部地区,含华山、洽川、韩城、唐陵及秦晋峡谷地区;

崤山、中条山之间的豫晋峡谷地带,含三门峡虢国遗址、古函谷关、黄帝铸鼎故址、仰韶遗址、秦赵会盟台、芦灵关等;

以稷王山为中心的汾河下游南岸地区,含解州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禹王城、稷王庙、万固寺、绛州大堂、禹门口、风陵渡、大禹渡等。

通过区域联动,实现区域内客源市场共享、旅游路线互通、景区及景点建设互补、旅游信息共有的共建目标。

(3)中心城市依托及带动战略

渭南市中心城区既是陕西省关中东部的中心城市,是“一线两带”建设的重要结点,又是西安大都市圈战略发展的东部门户。陇海铁路、西南铁路、西潼高速公路、关中环线高速公路、渭清公路均汇接于此,为此,应贯彻实施大城市依托与发展带动战略,其中主要包括:

与西安市的旅游业发展相协调,构建西安大都市地区的休憩度假中心、东部游客集散中心和游憩中心;

利用渭河、沋河两河四岸及南塬的地形特点,构建山水园林城市,使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与市政建设有机结合;开发渭河湿地、石鼓山、少华山、六姑泉等,丰富中心城区(含临渭区、华州区)的旅游产品结构,将中心城区建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完善中心城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将中心城区建成一个涵盖观光、度假、会议、游乐、体育、民俗、文化、工业等多项旅游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区。

(4)市域整体推进战略

在实施名牌、精品战略的同时,为满足专项旅游及当地居民休憩、度假旅游的需要,应实行全面发展和整体推进战略,其中包括:在发掘、提升华山地区旅游资源(含西岳庙、汉华粮仓及周围景点)创建名牌产品时,应注意开发潼关地区的旅游资源(如十二连城、渭河口、秦天寨、古潼关等),充实和丰富关中东部旅游线;同时应注意开发渭河北岸大荔县境内的沙苑、朝邑故城(含丰图义仓、岱祠岑楼、长春宫遗址、黄河滩涂等)并通过大华公路与华山旅游区连接起来;

在培育、创建洽川黄河湿地旅游区名牌旅游产品时,除应注意发掘洽川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帝喾陵、福山建筑群、古有莘国遗址、曹全碑等)外,还应注意分期开发西禹高速公路沿线及澄城、合阳城区的旅游资源(如乐楼、精进寺塔、合阳文庙、百良塔、罗山寺塔、玄武青石殿、千佛洞、千金塔、梁山等),以逐步形成新的旅游点;

随着西安——禹门口高速公路的建成,蒲城唐陵(尤其是桥陵、泰陵、景陵)及城区景点将有条件开发成为名牌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路线(距西

安仅1小时车程)。但在开发建设唐陵旅游区时,也应注意尧山、张家山、常洛温泉(以上属蒲城县城)、小华山、飞泉寺、仓颉庙、杜康泉、洛河谷地(以上属白水县城)、及富平七陵三塔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建成为专项旅游(如历史文化考查旅游)及为当地游客提供服务的旅游景点。

(5)环境建设优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长盛不衰的生命线,也是一切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结合渭南市的实际情况,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包括严格限制环境容量)。在旅游区开发建设中,绝对禁止“饮鸩止渴”和“竭泽而渔”的破坏性开发模式。应遵循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的原则。努力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要贯彻生态环境建设优先原则。环境建设既是创建优良的旅游环境,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良性生态系统),使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保障。

要贯彻旅游资源分期开发和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既有近期实施的重点旅游产品(如华山、洽川、韩城等),也有旅游资源的贮备,供远期开发的旅游项目(如富平七陵、洛河谷地等)。在规划上要做到旅游产品开发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保证渭南市旅游业发展的稳定性。

(6)旅游业系统发展战略

为创建旅游名市,必须推进旅游全行业全面拓展和系统建设的工作,既重视全市性沿交通轴骨干旅游网络的布局,也重视地域性(如某些县域)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既重视旅游产品(包括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路线设计)的开发,又重视旅游形象设计和旅游市场促销;既重视以旅游交通为代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又重视以旅游宾馆为代表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既重视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又重视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体制研究。总之,针对“旅游六要素”,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统筹安排,构筑本市旅游行业全面、协调、同步发展的大格局,完善全市旅游系统网络。

(7)实现国际接轨战略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旅游业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满足WTO 对我国旅游业所提出的种种要求及我们的相关承诺,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开放意识,并在旅游理念与措施上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此,应实施以下发展战略:

实施“世界品牌”战略,创建条件,争取渭南市有基础的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申报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如华山(历史文化及自然双遗产)、洽川黄河湿地(世界自然遗产)、韩城古城(包括党家村、解家寨、周边寺庙建筑及古遗址,实行捆绑式申报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等。以扩大本市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生态多样性保护原则,更新开发理念,创建与国际接轨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区”。规划应在黄河中游最大的湿地——洽川湿地,按

《魁北克宣言》所制定的原则,创建一处融“社区参与”、“保护与发展协调”、“公平与利益分享”、“监测与评估”等原则于一体的典型的生态旅游区,为实现旅游名市目标奠定基础。

应加大开放力度,使渭南市的旅游行业不仅向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开放,而且向世界开放,使渭南市旅游业各项要素,各个层面全面融入国内、国际的旅游大市场之中,通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理念、引进人才,全面提升渭南市的旅游发展水平。

(8)旅游产品多样化战略

树立大旅游思想,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突出渭南特色。在对原有重点旅游区(如华山等)深度开发的同时,针对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积极发展生态(洽川)、民俗(韩城等)、宗教文化(华山等)、观光农业(渭南城区、蒲城等)、历史文化、修学研习、温泉疗养(常洛等)、休憩度假(华山、临渭区)等新的旅游项目,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旅游产品的观赏性。

渭南市南依华山,东临黄河,北原诸山横亘于此,洛、渭二水蜿蜒流长,优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环境,使本市拥有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为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9)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旅游开发项目是争取国债资金、吸引外资、利用民间资金的载体,是实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我市应抓住国债资金向西部倾斜的历史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并做好协调与衔接工作。

为实现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渭南市应建立旅游开发项目储备库,同时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力度,做好项目的包装与策划,针对投资方关心的客源市场需求、政策环境、项目设计、实施周期、游客规模、投资回报等环节,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工作,提高旅游项目招商的成功率,争取做到“引进一个龙头项目,带动一个产业链”的效果。

(10)政府主导战略

为依照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渭南市的旅游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战略,由市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把握旅游业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确定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法规和措施;审查和组织重点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重点旅游区、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申报并组织重要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环境建设等)的建设;进行项目组织和项目贮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拓展投资渠道,加强行业管理,鼓励社会参与,创立整体旅游形象。

总之,市政府应协调各相关部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实现《旅游总体规划》所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而共同奋斗。

另外,在贯彻“政府主导战略”时,应注意不得将各级风景名胜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由企业、个人进行商业性承包经营,以防止出现破坏性的开发现象。

三、渭南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遵照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有关规定执

行;

(2)按照上述国标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3)为满足编制区域(市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区内旅游资源不进行逐个评价,而是根据需要进行分区或组合型单体的综合评价;

(4)评价采用由专家体系按打分方式进行;评价赋分分“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层次。

参照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有关规定,旅游资源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综合评价赋分值分配如下:

“资源要素价值”为70分,其中:“观赏游憩使用价值”25分;“历史科学文化价值”1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0分;“规模与丰度”15分;“完整性”5分。

“开发潜力”为30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美誉度”10分;“开发前景”5分;“适游期和预期客源市场份额”5分。

由于渭南市各旅游区“可进入性”(均邻接高等级公路)、“环境状况”及各种“名誉称号”均相差不大,所以本评价体系不考虑附加分值。

评价中,每一评价因子分为四个档次,其评价因子也相应地分为四级(参见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表5

2、各旅游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考虑加入白水富卓苹果人家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渭南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表表6

续表

经综合评判,渭南市旅游资源的评判结果(等级分配)为:

属于特品级旅游资源(值域≥90分)一处:华山(96分);

属于四级旅游资源(值域75-89分)三处:桥陵——泰陵(82分)、西岳庙(82分)、瀵泉——黄河湿地(80分);

属于三级旅游资源(值域60-74分)四处:蒲城城区(70分)、司马迁祠墓(70分)、韩城古城(65分)、党家村——解家寨(60分);

以上被认为是“优质旅游资源”。

属于二级旅游资源(值域45-59分)八处:韩城元代建筑群(59分)、朝邑(55分)、三河口——潼关(53分)、富平帝陵(51分)、仓颉墓祠(50分)、黄河龙门(50分)、三贤故里(47分)和福山——灵泉(46分);

属于一级旅游资源(值域30-44分)共八处,即:少华山(42分)、沙苑(38分)、常洛温泉(38分)、澄城(37分)、临渭区(35分)、尧山(35分)、十二连城(32分)和高塘(31分);

属于等外级旅游资源(值域≤29分)的共六处,即:合阳城区(29分)、小华山——飞泉寺(29分)、石鼓山(23分)、佛头崖(23分)、梁山千佛洞(18分)和富平农业观光项目(18分)等。

3、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渭南市域范围内旅游资源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其中不少旅游资源,无论从其规模度、保护级别、开发价值、特殊性,还是从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而言,都具有很高的区际比较优势,在全省、全国甚至海内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渭南市旅游资源的性质及特征,其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具有以下分布特点:

(1)质量较高的旅游资源呈分区富集形式分布,如:

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文物、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区。其主要景点包括:司马迁祠墓景点组群(含司马迁祠、墓;司马故里;魏长城遗址;文昌寺;七佛洞石窟;观音庙;芝水桥;挟荔宫遗址等)、韩城城区古建筑群(含文庙、城隍庙、东营庙、金塔公园、金城大街、关帝庙正殿、弥陀寺、庆善寺及毓秀桥等)、龙门地区景点组群(含禹门口、禹穴遗址、玉皇庙、石门、王峰摩崖造像、开化寺石窟、禹王庙等)、

党家村——昝村镇周边景点组群(含普照寺、法王庙、玉皇后土庙、大禹庙及党家村——解家寨聚落民居等)及沿河景点等。

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山为中心的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其主要景点除华山上下及周边景点外,还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岳庙、魏长城、汉华粮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阵遗址,玉泉院及班超墓、北魏十八刺史墓、方山寺、阴晋城、太白庙、东岳庙等。

自富平将军山至蒲城五龙山、沿北山一线分两组散布着大量的帝王陵寝和名人墓、如唐玄宗泰陵(金粟山)、睿宗桥陵(丰山)宪宗景陵(金炽山)、穆宗光陵(尧山)、中宗定陵(凤凰山)、代宗元陵(檀山)、顺宗丰陵(金瓮山)、文宗章陵(天乳山)、懿宗简陵(紫金山)、让帝惠陵、西魏永陵、北周成陵及李光弼、王翦、李重俊、王鼎、邓艾、李四笃、高力士等名人墓葬和陵寝。

在黄河沿线,除韩城河段外,还分布有洽川风景名胜区(含“洽川七瀵”、帝喾陵、夏阳古渡、福山建筑群、灵泉村、古有莘国遗址、“四圣母庙”、卜子祠等)、黄河湿地珍禽鸟类保护区、朝邑景点组群(含丰图义仓、岱祠岑楼、金龙寺塔、长春宫遗址、沙苑遗址等)及古潼关(含十二连城、秦天寨、佛头崖、三河口)等。

沿秦岭北麓(含塬区)分布有华山、少华山、蟠龙山、石鼓山等山岳景观及蕴空禅院、高塘起义旧址、崇宁宫遗址、北刘遗址等其他旅游资源。

(2)本市重要的旅游资源除具有沿河、沿山以分区富集形式分布外,还具有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特点。如渭南临渭区、华山旅游区等均位于西潼高速公路及陇海铁路沿线;蒲城唐陵、韩城、司马迁祠墓等旅游区均位于西韩铁路及建设中的西禹高速公路沿线;龙门、韩城、司马迁祠墓、洽川瀵泉、朝邑、黄河湿地保护区、三河口、古潼关等均位于规划开辟的龙门至风陵渡黄河水上旅游专线上;临渭区、三贤故里、蒲城城区及唐陵、飞泉寺塔、杜康墓祠、仓颉祠庙又都分布在渭清一级公路的沿线地带等。

(3)本市地区级的旅游资源则呈分区散布的分布形式,如沿北山山系散布的林皋水库(白水)、万斛寺塔、法源寺塔(以上属富平)、沟西石佛像、南太平石造像(以上属澄城)、张家山林场、岳王山无量殿、尧山灵应夫人祠(以上属蒲城)、梁山千佛洞(合阳)等;在城区散布的(除韩城、华阴外)有:精进寺塔、乐楼(以上属澄城);慧彻寺塔、崇寿寺塔、蒲城文庙、清代考院、南北关帝庙、杨虎城纪念馆、王鼎纪念馆(以上属蒲城);合阳文庙、千金塔、蒙汉合文碑(以上属合阳)等;其它零散分布的包括:常洛温泉(含海源寺塔、金陵寺塔)、小华山、孝义涝池、清代石墓群、沙苑、百良塔、罗山寺塔、永庆寺、玄武青石殿、七佛洞石窟、渭阳楼、六姑泉、富平铁佛、圣佛寺塔、杜康泉、慧照寺塔、文殊新塔及白水城隍庙等等。

另外,本地区的自然景观均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浓重的文化色彩。

4、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本市旅游资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资源档次

本市有一批旅游资源无论其个体品质、整体形象或知名度,均在全国甚至海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如:被称为“华夏之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山;被誉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被称为“三百里唐代石刻露天博物馆”中的九座唐代帝陵;拥有黄河流域最大湿地的洽川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和秦晋峡谷;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和众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魏长城、汉华粮仓、司马迁祠墓、唐帝王陵寝、西岳庙等)。这些旅游资源将在渭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2)资源品类

在渭南市的旅游资源中,既有山岳型旅游区,如华山、少华山、尧山等;有湖泊湿地型旅游区,如洽川瀵泉湿地、龙门湿地、在大荔盐池洼湖、三河口湿地等;也有古遗址旅游点,如汉华粮仓、魏长城、古有莘国及沙苑遗址等。既有古建筑、古祠庙旅游区,如司马迁祠墓、仓颉祠墓、韩城元代建筑群、西岳庙、蒲城文庙、澄城乐楼等;有古陵墓旅游区,如渭北唐陵、帝喾陵等;有古民居、古城堡旅游区,如韩城金城区、潼关古城、党家村——泌阳堡传统民居区等;也还有民俗旅游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旅游资源,如陶池、灵泉、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王鼎纪念馆等等。总之,本市旅游资源品类齐全而且各具特色,有着非常突出的开发价值。

(3)品级搭配

在渭南市的旅游资源中,既有面向全国及海外的旅游资源,如华山、韩城、司马迁祠、党家村、桥陵等;有面向全省及毗邻省市的旅游资源,如洽川湿地、三河口湿地、福山建筑群、杨虎城纪念馆等;也有面向本地区及邻近县市提供休闲度假场所的旅游资源,如面向临渭城区及华县客源市场的少华山、蟠龙山、沋河公园、慧照寺、蕴空禅院、高塘、石鼓山、孝义涝池、三贤故里及城区景点等;面向蒲城、白水客源市场的小华山、飞泉寺、林皋水库、尧山、常洛温泉、洛河河谷、张家山等;面向澄城、合阳客源市场的梁山千佛洞、精进寺塔、乐楼、合阳文庙、青石殿、解庄佛殿、百良塔、罗山寺塔等;面向富平客源市场的七陵、二墓、三塔及将军山;面向大荔的岱祠楼、盐池洼湖、沙苑以及面向潼关客源市场的十二连城、佛头崖、秦王寨、杨震墓地、风陵遗址等。总之,本市的旅游资源品级齐全、搭配合理,为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渭南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表表7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旅游规划设计说明书

旅游区是表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旅游区的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为:①有利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旅游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搞好旅游区建设要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做好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工作,使旅游区既具有本区特点,又能多层次、多方式地开展旅游活动。如在服务、交通等附属设施配套条件下,山区夏季可开展避暑、疗养、科学考察等活动,冬季进行滑雪、狩猎等旅游项目,有利于解决旅游业的季节性旺淡不均,并可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②有利于扩大客源,增加国民收入。通常,旅游者数量与旅游收入成正比,从长远利益出发,要使游客源源不断而来,必须搞好旅游区的建设;③有利于旅游业的远景规划,使其与本区各部门相互协调。旅游区的界线一般与行政区域一致。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商业、邮电、环保、建筑、服务等部门的配合。故在建设旅游区时,一定要对其方向、性质和规模进行充分论证。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必然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旅游规划理念:旅游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从而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旅游规划是为旅游的发展设计的一个框架,所以这个框架必须是长期的、稳定的,必要的。 旅游规划任务 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规划的困境 旅游规划编制已经普及到县、甚至乡镇。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旅游规划不能指导产业的发展,不断的要求修编。修编后发觉,仍不能解决招商引资、营销促销、景区经营等实际问题。其实,这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一、旅游规划不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二、委托方对旅游规划的错误理解。 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2010-11-16 15:42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二月二日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国务院新近 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圈总体规划》,未来20年,西安将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实施享誉世界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临潼作为西安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承载区域,已具备了全面启动建设、率先建设的各项条件。为了加快临潼旅游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和陕西、西安旅游产业的龙头,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临潼区人民政府就共同建设“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制定以下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临潼素有“中华源脉”之称,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历史遗存众多,地热资源丰富,拥有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华清池等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景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对临潼进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和曲江新区管委会、临潼区委、区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一项重大工程,对加快西安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1.项目名称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以下简称“临潼度假区”) 2.发展定位 以临潼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和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商贸会展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陕西、西安旅游的国际新品牌。 3.总体目标 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创造山水城市和现代旅游规划建设的国际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基本原则 符合《关中—天水经济圈总体规划》和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符合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建设与改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群龙瀑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说明书

1群龙瀑旅游区基本情况 1.1 位置与交通 贺州群龙瀑旅游区位于北纬24°32′30″—24°35′,东经111°33—111°35′,地处广西贺州市北侧,距贺州市区约18km,有近年新建沥青公路相通。 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市自古以来即为湘粤桂边陲的陆路交通枢纽,是从中原到岭南的重要门户,经贺江下梧州入西江可达广州、香港,过鹰阳关经连山、连南可到粤北重镇连州、韶关。现今,从内蒙锡林浩特到大陆最南端广东海安纵贯南北的207国道和从云南临沧到江西瑞金东西方向的323国道在贺州交汇,国家铁道路网规划的洛阳—湛江铁路和柳州—韶关铁路也经过贺州。作为桂林—梧州二级公路的中间点,贺州北距著名旅游城市桂林216km,南距桂东门户梧州165km。贺州与广西首府南宁市公路里程565km,距广州市325km。正在建设中的桂梧高速公路与拟立项建设的贺州—怀集-广州高速公路将更为拉近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附图1)。 1.2自然概况 广西贺州群龙瀑旅游区是一个拟开发的旅游区,处于贺州市八步区黄田镇路花村东北部的集体山地当中,规划区内现在无人居住,主要开发基础为自然旅游资源。 1.2.1 地质地貌 贺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南岭褶皱带,其北部燕山期花岗岩发育,规划区就处于燕山期姑婆山岩体之内。据区域地质资料,姑婆山岩体北东与北北西向线形构造发育,其中纵贯岩体的北北西向大断裂,正从规划区东侧通过(图1)

图1 贺州姑婆山地区卫星照片与构造解释 贺州市北部湘粤桂交界地区为南岭山脉中的萌诸岭余脉,属中山地区,地势总的来说是东北高,西南低。但规划区已处于山脉西南缘低山-丘陵过渡地带,东临断裂所成北北西向山谷,北面最高山峰姑婆山1730.9米,所以规划区内又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北面大横冲—独冲一带周围山头可达900-1000米,而南面的杨梅冲周围山头只有300-500多米。 1.2.2 气候与水文 贺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贺州市气象局历年观测资料,贺州市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704mm,年蒸发量1650mm,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299天。但山区海拔较高,温度偏低,姑婆山顶年平均温度只有10℃,比本地年平均气温低约8℃。一般情况下,山区温度也会比市区低2-4℃,冬春季节则会低6-8℃。 由于北北西向纵谷成为气流的良好通道,特别是规划区周围森林茂密,小气候明显,夏季比较凉爽,冬季则出现霜冻,有时也有降雪。 规划区属西江支流的贺江流域。由姑婆山发源的姑婆江在大横冲-独冲东侧自北向南经过,并在独冲口附近形成“Ω”形蛇曲和一段数百米的峡谷。在江流蛇曲以西,近北西方向的独冲山溪在末端折转两个90°以后,仍向南东方向在蛇曲顶部注入姑婆江(见附图3)。据有关资料,姑婆江最大流量86m3/s,最小流量0.8m3/s。 大横冲-独冲西部,十八水近北南方向的山溪到大横冲汇合以后,转为近东西方向,流淌一公里多以后与姑婆江汇合。由于下游1公里附近筑坝拦水发电

西安日月湾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本案例以温泉旅游开发为核心,将中国?西安日月湾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集温泉养生、文化休闲、会议度假、花木产业、山水运动、健康产业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国家5A景区。 秦岭余脉山脊线以东、洪塘路以西、高堡村南侧水泥路延伸至山脊线以南、环山公路(省108)以北150米,规划红线范围内面积为7.26平方公里,合计10890亩。 其中包括:7个村庄,共占地965.91亩。汤峪河贯穿南北,河道面积约335亩。

委托客户: 河北金大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房地产、地热温泉科研开发的综合性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4600万元。 项目区位: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 项目规模:7.26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1年 核心资源:温泉、蓝田猿人、秦岭山水 项目类型:温泉型+遗迹遗址型+农业休闲型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成效/后续进展: “原住农民搬迁就业专项规划”指导政府和企业推进搬迁工作

3个月完成规划报批流程,进入征地施工阶段 规划诉求: 提升旅游综合效益,改善当地生态景观环境,推动西安市国际大都市建设和蓝田县特色城镇化发展。 总体定位: 以温泉旅游的集聚开发为核心,以蓝田猿人的文化创意为亮点,以秦岭生态环境和花都景观打造为支撑,将中国?西安日月湾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集温泉养生、文化休闲、会议度假、花木产业、山水运动、健康产业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国家5A景区。 形象定位及口号:华夏猿祖·东方源汤

核心创意: 以温泉+度假酒店、会议+温泉、文化+温泉、花海+温泉、山水+地产+温泉的模式,放大温泉旅游内涵,提升综合竞争力和空间容量,打造多元复合度假综合体。 挖掘地方文化遗存——蓝田猿人和华胥氏,打造“中国远祖文化主题公园”,占据文化高地和政策洼地。 “日月同辉、北斗七星、天门福地、显山露水”的空间理念(日月、风水、生态)。 以汤都、花都、会都、主题公园为核心市场卖点,策划“日月湾十景“产品体系,积极申请全国4A级旅游景区。 通过各类环保新能源,解决基础供给瓶颈,成为全国环保低碳型温泉旅游开发试点。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则 开发建设单位: 四会市志高华美投资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单位: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范围与面积: 度假区规划开发总用地范围:东起迳口大道,西至迳口镇北乡村、新围村,南临118省道线,北至440县道和403乡道,总面积约22.31km2。 规划依据: 1.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旅游局,1992年2月; 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国务院,1992年; 3.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5月; 5.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技术标准监督局,1999年; 6.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 7. 《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年; 8.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国家旅游局,2003年; 9. 《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2006-2010)》; 10. 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规划参考: 1. 《四会市迳口镇总体规划(2006-2020)》; 2. 《肇庆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 3. 《肇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4. 《四会市天海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5.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2009-2017); 6.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立项批文(肇庆、四会、迳口共12份)规划分期: 本次规划年限为12年:2010-2021年,分三期:近期:2010年-2013年(重点规划建设期) 中期:2014年-2016年 远期:2017年-2021年 规划成果: 1.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2.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3、《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图集)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时间:2003-7-25 15:24:07 阅读488次 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黄春长 陕西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大自然造就的美好的生态景观,又有从新石器时代到 周、秦、汉、唐历代遗留下来的无与伦比的古代文化遗产。虽然深居内陆,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陕西旅游业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十多年来共接待入境游客45O万人,创汇超 过10亿美元。1995年接待入境游客44.23万人次,外汇收入1.39亿美元。旅游业为陕西国 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成绩。陕西省政府也已经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作为陕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充分认识到,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任务十分艰巨,不可盲目乐观。 1.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1.1.入境旅游 陕西的入境旅游业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一直处于数量增长阶段。这是由于封闭了十多年 的国门初被打开,神秘古老的中华文明对于海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而大批旅游团队涌入。这个时期我国旅游景区总体开发不够,主要景点大多以北京、上海、西安、桂林等少数城市为依托,开放范围也很有限,因而客流相对集中。其中陕西占有较大比例的客

流。但陕西旅游业接待能力的发展,总显得跟不上客流增长的需要,因而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自然增长状态。 随着改革开放向深度发展,东南沿海经济高速增长,以商务、会议、学术交流、科学 考察、学习、探亲访友为目的入境的散客比例上升,入境旅游团队比例下降。同时,国内各省大量的旅游资源相继都被开发利用,开放范围急剧扩大,各地旅游业全面兴起,入境口岸增多,形成客流分散的局面,陕西占有客流比例减少。这就导致入境来陕客流增长速度减缓,使旅游接待能力显得过剩,涉外饭店客房出租率不高。虽然旅游业的总收入在增加,但是获利率甚低。 客观地分析,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也必然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如果充 分认识这个规律,迅速调整陕西旅游业的结构和战略,适应同际国内旅游市场发育的特点,按照国际水准来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变自然增长、被动应付为主动发展、促进增长,那么就有可能很快实现陕西旅游业从粗放型经营到集约型经营的重要转折。 1.2.国内旅游 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由于较长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 作时间缩短,节假日闲余时间增多,许多人都有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加,环境污染加重,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再加上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强度增大,心理紧张因素增多,使大部分人都产生了休闲、游览、观光、娱乐、访占、探幽、回归自然、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丰富生活、调节心理、陶冶性情、锻炼身体等方面的需求。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当国家政策对国内旅游从“不提倡”转变为“积极发展”时,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则必然表现出爆发性特征。同时,旅游的形式也正由散客独自旅游,向通过旅行社组团旅游方向发展。因而,陕西旅游业将会占有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9A文】游客服务中心设计说明书

鹿邑老子游客服务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篇 第一篇规划背景 1、总体发展战略 (1)鹿邑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实施“老子文化兴县”战略。 ——做大做强老子文化产业,发展老子文化旅游。 ——着力打造“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2、相关规划 三河交汇、水青草绿、功能齐全,集老子文化和水景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工业城市、宜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1)鹿邑县城乡总体规划(20RR-2030) (2)鹿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鹿邑县旅游总体规划 (4)鹿邑县涡河公园规划 3、旅游景区建设 老子故里旅游景区建设(国家4A级景区)最早打出“老子故里”品牌的景区。20RR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恢复太清宫和明道宫唐宋鼎盛景观的基础上,鹿邑县兴建了十里生态文化长廊、老子文化广场、老子故居、三清大殿、问礼广场、睡仙广场、道源碑林、翰轩苑、老子文化博览园、李母墓等景点,形成了老子故里旅游景观群,目前规模已达800余亩。 先后成功举办了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老子庙会、公祭老子大典等文化活动。集祭祀朝拜、陈列展示、参与体验项目于一体。 第二篇规划目标 作为紫气大道上的入口景区,鹿邑老子国际慢城旅游服务中心担任整个旅游景区

的入口形象工程,在旅游配套类型方位方面应把握鹿邑的总体发展趋势和需求,探索适宜于老子国际慢城的新模式,为后续服务区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 功能定位 集合旅游服务,文化展示,特色购物,节庆娱乐复合型功能为一体的中国鹿邑老子国际慢城旅游服务中心。 形象定位 本项目的建筑设计,以中式现代休闲风格为主,结合老子文化、道家思想文化内涵,以高低错落的既现代又传统的建筑形式,配合高台,柱廊,屋顶,阳台,精致细部等构筑一个具有现代化,又充满中国传统特色的旅游综合服务区。 第三篇规划理念及原则 1、老子解读 老子,姓李名饵,字伯阳。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人。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2、文化解析 (1)国际慢城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国际城市发展模式→文化慢城 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寻求一种将现代化技术和传统生活相融合,使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和科技进步的同时,用一种怀旧的情绪,回归自己健康、规律和幸福的生活。国际慢城不是一个城市建设理念,而是一个生活方式理念国际慢城是最能代表当下国际上最为时尚的旅游观和旅游态度。和国际相比中国人的旅游观尚存差距,需要导引的中国文化旅游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鹿邑尤然,需要对标性提升转型。 (2)老子文化&国际慢城文化 鹿邑之慢,世界之慢,异曲同工。老子之慢,根正苗红,慢得其所。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旅游总体规划

. 旅游总体规划)(overall tour plan旅游总体规划称旅游综合规划,是在旅游资源又综合分析旅游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划提出旅游区发展战略;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区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制定保护和定旅游区和风景区的范围及外围保护地带;划分景区和其他功能区;确定旅游区的接待容量和游览活动的组织管理措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措施;施;对风景区的总体布局、绿化、交通、水电、旅游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全它进行总体投资预算和效益分析;进行环境经济及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面规划;评价和开发;的内容,如旅游资源调查、也常包括某些专题规划(或称部门规划)客源市场调查、分析和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规划;旅游商品设计规划;旅游环旅游总体规划是与旅游部门规划对应而言,境保护;旅游管理和人才培训计划等。它具有全局战略性,对景区内各景点及具体建筑 项目不作详细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的四大特点可操作性1.它与旅在这一点 上,旅游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特点,主要是指其实用性强。 则性很强,但游发展规划有着明显的不同。旅游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原可以切实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战术性很差,而旅游总体规划则战术性、是在旅游总体规划是旅游区建设与发展的蓝图,导旅游区的建设、布局和发展。密切联系实际、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各种问题的研究都比较深入、具体。因此,其实用性强是自然而然的。系统性2.旅游总体规划的系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规划内容上,即通过旅游总体规 用大旅游观抓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按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划,国内旅游和当地居民的休闲游憩活动视为念看待旅游业产业体系,将国际旅游、“大旅构筑区域旅游产业板块,将众多旅游相关产业纳入政府完整的市场系统,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体系,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发展目标,游管理”就其名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规划内所谓总体规划,供决策支持和政策保障。容的系统性,否则就名不副实。 具体性3.具体,而且要求其详细、旅游总体规划不仅要求其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 旅游支撑体系和旅游保障体系中的任何一个问即旅游总体规划对旅游产品体系、题都要事无巨细地认真对待,要对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发展目标、战略部署、对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要逐项落空间布局和功能组合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实。总体规划不是大而空的规划,而是大而实、全而实的规划。 4.层次多样年,远106—5旅游总体规划的期限可分为:近期规划为3—年,中期规划 从规划年以后的旅游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年以上,10并对20期规划在的内容看,是“近详远略”,如近期规划既要充分考虑旅游区内知名景点的开发及其道路交通的修建,还要考虑基本生活需求设施、基本娱乐、商业、服务设施和基础公用设施的建设,包括主要的饭店、宾馆、水电、通讯、出入交通网和商在区位选择上,应选择店等,以满足旅游者基本的食、宿、游、购、娱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