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肺复苏发展战略观

中国心肺复苏发展战略观
中国心肺复苏发展战略观

·述评·

中国心肺复苏发展战略观

王立祥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5.03.001基金项目: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课题计划(BWS11J07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9BAI79B03)

作者单位:100039 北京,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通讯作者:王立祥,Email :wjjjwlx@https://www.360docs.net/doc/f24289502.html,

纵观现代心肺复苏(CPR )发展史,中国CPR 事业发展之路可谓步履蹒跚,突破性进展寥寥无几,尤其是成功率及生存率并无大的改善。究其原因,以往过多从技术层面考量,忽略了我国现代CPR 体系的建设,致使导向性总体战略缺乏、顶层设计缺陷,弱化了国际竞争力。如何明确方向、立足本土、把控规律、实现复兴,制定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中国CPR 发展战略势在必行。鉴于此,笔者拟以“三大”理念、“三立”工程、“三界”跨越为主线,与同道一同探讨中国CPR 发展战略之路。

1?秉承“三大”理念

1.1?大视野:所谓CPR 发展大视野,是指开阔对CPR 历史与现状的理解与认知。在现代CPR 发展史的长河中,遇到的诸多挑战皆因一条路走到黑,早晚会行不通。对于同一事物,若能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去观察,就能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如若能跨越时空边界,另辟蹊径,则会别有洞天。以胸外按压CPR 为主导的现代CPR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里程,遇到了诸多挑战,总结下来,有三道过不去的坎:一是胸外按压的局限性,胸廓畸形、胸肋骨骨折、血气胸等是胸外按压的禁忌证;二是胸外按压的缺陷性,传统胸外按压中约1/3被救者发生了肋骨骨折,此时标准的按压力度和幅度难以保证,影响了CPR 的质量;三是胸外按压的片面性,传统胸外按压不能兼顾循环和呼吸,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异常,影响肺内气体交换,不能形成有效的血

氧分压[1]。笔者在“胸路”不通时,另辟“腹路”[2-3],通过腹外途径(如腹部提压CPR、腹部按压CPR 等)、腹内途径(如经膈肌下抬挤CPR 法、咳嗽复苏法)、胸腹途径(如胸腹联合按压、胸腹联合提压、插入式腹主动脉反搏等),使力作用于腹部,引起腹腔内压力和胸腔内压力变化,充分利用“腹泵”“胸泵”“肺泵”“心泵”以及

“血泵”机制,取得良好的复苏效果[4]。由此看来,提高CPR 成功率需要尝试各种CPR 技法,且需不断完善;同

时注意心搏骤停前期的预防、心搏骤停期的救治及心搏骤停复苏后综合征的恰当处理,这为不断开阔视野、开启大思路提出了要求与挑战。

1.2?大格局:所谓CPR 发展大格局,是指架构CPR 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发展格局。传统意义上的CPR 通常以陆地心搏骤停复苏为主,而笔者倡导的立体发展格局,不仅仅局限于陆地上的CPR,而是在海洋、太空领域的军事、经济、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前提下的必然结果。海水淹溺心搏骤停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别于普通心搏骤停患者,基于海水淹溺心搏骤停的基本规律,结合海水淹溺临床CPR 的实际需求,探索海水淹溺特殊条件下的CPR 技法,是科学实施海水淹溺CPR 的重要保证。笔者曾提出海水淹溺特殊化CPR 程序、方法和时限,进行因人、因情而异的CPR [5]。而在航空航天保障中,针对太空舱以及宇宙环境改变等因素,确保宇航员在与地球迥异的太空中生存,探索全方位的生命支持,发掘太空CPR 的技法尤为重要。笔者曾通过分析太空的特殊环境及宇航员的特殊状态,探讨了特殊的应对方法,包括自动除颤背心、感应式复苏腹带及反搏式

加压短裤[6]。在完善陆地上CPR 的同时,着眼于建立海陆空立体发展结合的多通道立体发展格局,是保证心

肺复苏学良性发展的关键。

1.3?大数据:所谓CPR 发展大数据,是指优化CPR 海量信息资产的应用与配置,包括从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到形成结果的整个过程,以及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2007年,美国一项针

对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870名医生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医生认为使用电子化临床信息与决策支持,可

以帮助他们每周至少减少1次用药差错[7],如果中国能建立CPR领域大数据网络,优化转化应用平台,使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工具,使临床医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临床抢

救,必将提高CPR的成功率,也为大样本多中心CPR临床试验提供帮助。

2?夯实“三立”工程

2.1?立言:所谓CPR发展的“立言”工程,是指创立中国特色的CPR理论体系。众所周知,现代CPR方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步形成,已挽救了众多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命。美国心脏协会(AHA)1974年开始制定了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并在医学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完善CPR内容,并于1980年、1986年和1992年多次修订再版,且作为全美高等急救培训教程应用于CPR主要机构,为救助者和急救人员提供了有效、科学的救治建议,指导挽救了更多的心血管急症患者。作为第一个国际性CPR和ECC指南,2000年由各国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经过2年的时间,认真讨论和详尽评估,制定出一个全球性的标准,意在指导救助者与急救人员以最有效的方法救治心血管急症。现今AHA每5年更新一次CPR指南。由于中国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伦理学的限制,使得进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受限,因此很难得到有说服力的临床数据来制定中国的CPR指南。用AHA主席Robertson教授的话来说,指南制定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最科学的救生方法,照搬国外指南显然不是对中国CPR事业最科学的救生方法,应充分认识到国际复苏指南是一个原则性指导纲要,具体执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不同人群等诸多差异,并结合心搏骤停时的多重因素加以灵活运用[8]。在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建立由中国复苏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经过科学、客观的

评估,制定出中国人自己的CPR指南已刻不容缓。

2.2?立基:所谓CPR发展的“立基”工程,是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化医学应用基地。2003年美国国立卫

生研究院(NIH)正式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后,受到各国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医学转化打破了科研与临床应用的固有屏障,弥补了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为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美国设有NCATS(National?Center?for?Advancing?Translational?Sciences)部门,对其60多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进行资助,以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产业化过程的快速实施。我国的转化医学尚处在起步阶段,全国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相继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政府的重视程度日渐增高、企业的投入逐渐加大,为我国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腹部CPR转化基地为例,目前在全国已经建立了26家腹部CPR医教研基地,然而,对于中国人口基数而言,此数量远远不够。从解决CPR成功率低的现实需求以及医院技术实力出发,应加强转化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临床技术研究,以科研带

动临床,用创新性成果来解决CPR的问题,力争在临床诊治水平上有重大突破。

2.3?立众:所谓CPR发展的“立众”工程,是指打破CPR专业界限,做好公众普及。心源性猝死80%发生于院外,第一目击者往往是家庭成员。研究表明,心搏骤停发生4min内给予CPR,并于8min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患者生存率可达43%[9]。如果家庭成员能够担负起实施CPR的重任,第一时间给予复苏,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CPR的成功率。然而笔者对万余名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却显示,不足1%的医务人员曾向其家庭成员传授CPR技法[10],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造成普及资源的极大闲置与浪费。因此,调动社会各方因素,深入发掘普及潜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促进CPR普及、降低心搏骤停致死率,我们曾提出过倡议:在我国应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11];起草类似“Good?Samaritan?Statutes”的法律;注重提高偏远农村地区CPR的普及工作;对高危人群和特殊人群(警察、消防员、司机等)及高校学生进行CPR普及等。应建立医务人员是主教员、家庭成员是主对象、医院是主考官的“三主”CPR普及模式,其中从事医疗专业的医生理应率先垂范,重视普及工作,即每一名医务人员要对其身边至少5名家庭成员每隔一年进行一次CPR知识与技能的普及,通过这种以点带面乃至“滚雪球”的方式,以突破我国CPR普及率低的“瓶颈”,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CPR普及之路。

3 实现“三界”跨越

3.1?跨越科界:所谓CPR发展跨越科界,是指突破科系间分工界限,共同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良策。心搏骤停的病因复杂,涉及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的最终转归,而且患者年龄和性别也不同。如果为急性心脏病变或是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如果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或癌症等),则复苏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高。这也决定了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难以满足临床CPR的需求。这种科室各自独立、临床条块分割导致的沟通藩篱和行政障碍,使得包括会诊在内的各类跨学科医疗合作难以顺利和有效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专科高度分化的团队合作风险,用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解决疾病的诊治需要。虽然医学专业人员学习和实践CPR已有30多年的历史,急救人员参与CPR的实践也有25年历史,但至今CPR的结局仍不理想。现代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3.2?跨越院界:所谓CPR发展跨越院界,是指中国CPR应能顺应新形势,加强院际交流合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加强院际合作,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协作机制,形成院际结合的科研攻关模式,实现科研规模化、系统化、效益化已成为时代趋势。医院要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使医院实现数据采集实时化、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交换兼容化、信息管理规范化,最终把医院建设成为一个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高安全的具有示范性的一流数字化医院,实现区域信息共享,医院间卫生数字化体系连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3.3?跨越国界:所谓CPR发展跨越国界,是指中国CPR走出去、走进来的“两走”发展模式。现代CPR理论体系以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为基石,目前公认的关于CPR的最早记载是国外公元前800年左右对先知Elijah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技术一直为国外助产士所使用;直至1956年Zoll等成功实施了第一例电击除颤和心脏起搏术,首次引入除颤器的使用;1960年,Kouwenhoven和同事们公布胸外按压对恢复心搏骤停者的循环是有效的方法,现代CPR体系才基本成形。然而,若是对中国古典医学有所了解,就会发现,早在?1800年前我国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对CPR方法有所描述,书中详细记载了自缢患者的急救复苏方法,包括通畅气道、胸部按压和压胸抬臂通气等,如此看来,最早的CPR应是起源于中国。然而我国CPR研究在国际的影响力却寥寥,归结起来原因种种,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的CPR没有充分“走出去”,使得既

“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研究成果珠沉沧海,或者妄自菲薄,认为只有“舶来品”才是CPR良方。另一极端则是,

一心只读圣贤书”,关起门来做学问。在信息爆炸发展的今天,中国CPR只有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才能步上飞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我们坚信昨天虽已过去,但前辈CPR人用心血浇灌出的生命之花依然灿烂芬芳;今天虽已来临,但吾辈CPR人用肩膀承接出的生命之托依然任重道远;明天虽未到来,但后辈CPR人用双脚走出的生命之路依然朝霞满天。“日月同心盈满圆,血脉连心换红颜,江河齐心昭天地,阴阳禅心挽狂澜”,以此“心环”与同道共勉!志谢 感谢李静、孟庆义、王娇、马文君、李银平对本文所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立祥,于学忠. 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之窘境[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11):703-704.

[2]王一镗,盛志勇. 急救技术推介:“胸路”不通走“腹路”的心肺复苏智慧[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电子版),2014,2(10):600.[3]王立祥,郑静晨.开辟经腹心肺复苏新途径[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2):68-69.

[4]王立祥. 腹部心肺复苏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4-6.

[5]王立祥. 海水淹溺特殊化心肺复苏[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电子版),2014,2(6):305-307.

[6]王立祥,杨利伟. 构建太空心肺复苏生命支持系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2):133-134.

[7]李新伟,代涛,胡红濮. 美国卫生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与应用[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3):251-255.

[8]王立祥,沈洪. 个体化心肺复苏[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8):895-896.

[9]Kagawa E,Inoue I,Kawagoe T,et al. Assessment of outcom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 an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treated wit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using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J]. Resuscitation,2010,81(8):968-973.

[10]王立祥,王一镗. 医务者向家庭成员传授CPR<1%的反思[J]. 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1):986-987.

[11]王立祥,郑静晨. 从心源性猝死谈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J]. 中国急救医学,2009,29(5):457-458.

(收稿日期:2015-01-26)

(本文编辑:李银平)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0)要点 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万余人死于淹溺,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淹溺,淹溺已成为其第一死因;故淹溺是急诊重要的理化损伤综合征之一。 1 相关定义与术语 1.1 淹溺 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 1.2 水中获救 指游泳期间经历一定程度的危难,但意识仍清醒的,患者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只表现短暂、轻微的症状,如咳嗽,但很快好转,常被留在岸边休息,一般不被送至 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1.3 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 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发生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的临床急症,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抢救困难、病死率高,但可以预防,常于游泳、船只沉没、潜水、意外及自杀等情况下发生。 1.4 溺死 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是一种“致死”性的事件,溺死通常描述溺水后24h 内死亡患者,即溺水后在复苏现场、急诊科或医院内经历心脏停搏并复苏无

效宣布死亡的溺水事件。 1.5 溺死相关死亡 如果死亡发生在溺水24h后,可定义为溺死相关死亡。 1.6 溺水者 在溺水相关死亡之前,患者常被称为溺水者。 1.7 近乎溺死或溺闭 描述溺水后存活超过24h,并需积极救治一种以上溺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并发症可能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性并发症等。不过,目前溺死、溺死相关死亡、近乎溺死或溺闭等定义还存在争议,因为溺死与近乎溺死通常不能依据时间(24h)来区分。 1.8 CA 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 1.9 CPR 是应对CA,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求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ROSC)、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 2 DCA前期的“三预”方针 2.1 DCA前期的预防 2.1.1 水域的管理 2.1.2 水岸急救体系的建立 2.1.3 开展淹溺预防宣教并采取必要措施 2.2 DCA前期的预识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Circulation)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指南针对医务人员的有何提醒呢?又与此前2010版指南有何变动呢?以下为“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部分供大家学习。 及早识别患者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015(更新):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2010(旧):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时,也应检查反应。 理由: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胸外按压的强调事项* 2015(更新):医护人员应为所有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提供胸部按压和通气,无论这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而且,医务人员比较实际的做法应是,根据最有可能导致停搏的原因,调整施救行动的顺序。 2010(旧):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理由:建议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因为这种方式相对易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医护人员理应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才能够有效实施按压和通气。但是,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单独行动时,仍应是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给予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顺序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改变,比如在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取得并使用AED时。 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2015(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而且视患者情况,应在设备可供使用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2010(旧):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立即可取得AED,施救者应从胸部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在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医院和其他机构,治疗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在AED/除颤器可供使用后尽快使用。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对救治的时效性要求高,总体预后不佳。传统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是心脏骤停治疗的基本手段。但CCPR时心输出量仅为CA前心输出量的25%~40%,仅能够为心脏和脑分别提供CA 前血流灌注的10%~30%和30%~40%,通过CCPR治疗的CA患者仅有47%能够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出院存活率仅为8%~10.9%。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转归,是全球心肺复苏领域临床和科研的热点。 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是指在潜在的、可逆病因能够祛除的前提下,对已使用传统心肺复苏不能恢复自主心律或反复心脏骤停而不能维持自主心律的患者快速实施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提供暂时的循环及氧合支持的技术。与CCPR 相比,ECPR治疗的CA患者ROSC可达到95%,出院生存率及出院患者的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提高。ECPR目前在国内部分医院已经得到应用,但规范性和经验积累还有限,笔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专家共识,为更好地指导急诊ECPR 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 1 ECPR的历史和现状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汇总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正式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以下简称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BLS)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特别强调了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意义。该标准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AED的普及使用。(具体修改内容见如下2005年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比例表) 随着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实施,原先2000版心肺复苏标准中的按气通气15:2和按压通气四个循环必将废除和停止执行,掌握和运用新指南势在必行。上海康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在这一时机率先开发出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第六代(BLS)系列最新标准技能训练与考核模拟人与ACLS系列技能训练教学系统。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第一部分科学共识 第二部分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 第四部分培训教育 一.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 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 以循证https://www.360docs.net/doc/f24289502.html,'>医学(EBM)为依据: ※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 ※推荐经过严格循征https://www.360docs.net/doc/f24289502.html,'>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 ※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 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 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 《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 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 保持呼吸顺畅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2019)要点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 (2019)要点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因其突发性、致命性而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死敌”,全世界都为其倾注了大量的劳力财力。近年来,《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强调的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即心搏骤停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心搏骤停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心搏骤停后期的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是针对心肺复苏(CPR)本质规律认识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何贯彻心肺复苏生存环理念,在围心搏骤停期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病而为地开展心肺复苏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缘于实施传统的标准心肺复苏(STD-CPR)时受到胸外按压禁忌证限制,同时在实施STD-CPR过程中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甚而导致肺损伤、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CA 患者高质量STD-CPR的实施,影响了CA患者的CPR成功率,如此种种,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AACD-CPR)应运而生。 1 适应证 AACD-CPR适应证包括:开放性胸外伤或心脏贯通伤、胸部挤压伤伴CA且无开胸手术条件;胸部重度烧伤及严重剥脱性皮炎伴CA;大面积胸壁不稳定(连枷胸)、胸壁肿瘤、胸廓畸形伴CA;大量胸腔积液及严重胸膜病变伴CA;张力性及交通性气胸、严重肺大泡和重度肺实变伴CA;复杂

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包积液、心包填塞以及某些人工瓣膜置换术者(胸外按压加压于置换瓣环可导致心脏创伤);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裂继发CA;纵隔感染或纵隔肿瘤伴CA;食管破裂、气管破裂伴CA;胸椎、胸廓畸形,颈椎、胸椎损伤伴CA;11 STD-CPR过程中出现胸肋骨骨折者。AACD-CPR禁忌证为腹部外伤、腹主动脉瘤、膈肌破裂、腹腔器官出血、腹腔巨大肿物等。 2 操作方法 经过多年临床摸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AACD-CPR临床操作方法,即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LW-1000)吸附于CA患者中上腹部,以100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对腹部实施向上提拉(提拉拉力10~30kg)和向下按压(按压压力40~50kg),达到同步建立人工循环和通气的AACD-CPR,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2.1 AACD-CPR标准化操作方法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标准化操作方法包括:跪在患者一侧(身体中线与患者肚脐和剑突的中点一致),双手抓紧手柄(图2A);启动仪器,将仪器放置患者的中上腹部自动吸附;吸附完毕后,根据指示以100次/min的速率进行腹部提压;下压力度:40~50 kg,上提力度:10~30 kg;提压过程中肘关节不可弯曲(图2B、C);提压时面板要与患者平行,使用过程

国际2019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国际2019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 2010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 1 0.18,美国心脏病学会公布了期待已久的 201 0 年心肺复苏指南,本次指南主体结构与2005 指南基本相似,本人最关心的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 .生存链: 由 2005 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早期识别与呼叫;(2)早期 CPR: 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 )胸外按压频率由 2005 年的 1 00 次/min 改为至少 1 00 次/min (2)按压深度由 2005 年的 4-5cm 改为至少 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 ABC改变为CAB 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 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 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 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 1 0mmol/L 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 5s 3.整合修 1 / 6

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2016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 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 万人发生,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患者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仅为1% 左右。 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发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心室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顿以及无脉性电活动(,),后者并称为电- 机械分离。 本质上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或疾病状态的终末表现,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常常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首要因素。发作突然,约10 s 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 黄金时段及时救治可获存活,贻误者将出现生物学死亡,且罕见自发逆转者。就是应对,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期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因此,大力提升临床急救的施救能力,切实实施高质量的,也就成为了抢救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已经证实,大部分发生在院外,部分患者发作前会有先兆,及早识别发作,发作时第一反应者及时实施,获得自动体外除颤仪(,)及时除颤,当地有高效、专业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决定患者存活的关键。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医疗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患者的整体抢救成功率,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和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这一防治体系贯穿前预防,抢救的全程直至复苏后处理的完整过程。强调前要以「预」字为纲,变被动抢救为主动防控;突出抢救中以「化」字为主,使科学技术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准确把握患者和技术共性标准和个性特点,辨证施救与科学化解;后则以「生」字为重,尽显敬畏生命、拓展生命的发展观,优化后管理的全过程,使生命得以恢复和延续。 从古人的唤醒和刺激复苏法,到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胸外按压人工循环法及体外心脏电除颤法三大要素构成的现代复苏术,均是人类对死亡发生机制逐步认识的结果,随着时代进步与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与复苏方法的认识相向而行永无止境。 为规范和指导我国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方略与目标,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汇集国内领域专家,基于国际指南的科学共识,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涵盖了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与后期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共同制定了《2016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作为指导我国综合防治体系构建和临床实践的行动指南,为政府部门机构、医院、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团、公益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务人员、教师、市民及群众等单位、团体和个人,提供有关科学的专业指引和参考。 前期的「三预」方针 前期是指患者未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前的时段。狭义的理解是指发生前极短暂的先兆症状时间,往往只有数分钟至数小时。这里定义的前期应该涵盖患者真正出现前的整个时间过程,这期间从个人到家庭、社区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每个相关要素的构

心肺复苏最新指南(2018)

AHA心肺复苏(CPR) 及心血管急救(ECC)2017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 程指南更新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使其循环、呼吸系统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或部分恢复的急救技术,适用于几乎所有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 2017年11月6日,美国心脏学会(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关于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 新版指南在《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基础上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强调,主要包括调度员协助的CPR、旁观者参与的CPR、急救医疗服务(EMS)提供的CPR、心脏骤停后CPR、胸外按压—通气比例5个部分。以下进行这几个方面新旧版本的比较 1、调度员协助的CPR(Dispatch-assisted CPR) 2017AHA更新:建议针对疑似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在需要调度员指导施救的情况下,调度员应指导呼救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旁观者参与的CPR(Bystander CPR) 2.1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未经过培训的旁观者应在调度员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2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推荐经过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021铸造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

2021铸造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 生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贯穿于“生老病死”整个生命周期,而与死亡抗争的主角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为与死神博弈的利器。半个世纪以来,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起死回生的CPR,以美国心脏协会颁布的指南为其代表,形成了以患者CA后依据不同时段采用以救求生的救治链条——生存链。但无论是从救到救的流程不断优化(OHCA和IHCA),还是从救到救的技术不断改进,纵观全球CA患者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就我国CA患者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仅为1% 左右,表明仅仅贯穿以救为主线的生存链尚有完善和发展的空间。 三预三化三生 《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根据CA的发生发展规律,从围心搏骤停全周期考量,首次将CA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依期赋予“三预”(预防、预识、预警)、“三化”(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三生”(复生、超生、延生)的内涵与外延,这就为人们改进生存链不能满足CA 的需要奠定了基础,顺势将“三期”依次相连围绕成的心肺复苏生存环(survival cycle of CPR)亦呼之欲出。

中国心肺复苏术(CPR)生存环 心搏骤停患者临床问题导向的“三个有什么?” 心肺复苏生存环的产生是基于临床CA患者的反馈而得出的,通过临床调研反映CA 患者的需求归结三个方面:一是经过CPR成功的患者表示能否在CA发生前有什么征象加以识别,能够有什么警示并加以预防。二是经过CPR成功的患者表示在复苏过程中如胸部按压不能用了有什么技术可替代。三是经过CPR没有复苏成功的患者家属表示能否在去世后有什么途道,完成逝者的组织器官捐赠夙愿。正是基于C A患者临床问题导向的“三个有什么?”让我们对CA的不同阶段有了“心”的认识,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生存链的反思,如何突破现今局限于CA救治时段展开CPR已刻不容缓!即在

2019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第一步先评估患者 1、判断患者的意识;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大叔,醒醒”,确认患者意识丧失,无应答,立即呼救。 2、判断呼吸:解开上衣看---病人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口鼻有无出气,约 5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确认呼吸停止。(准备抢救车!除颤仪!) 3、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确认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10秒)。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计时下午16:00.复苏体位—去枕平卧、背部垫硬板、松解裤带。 第二步行心肺复苏(CPR) 1、首先行(C)胸外心脏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手指相扣,左手五指翘起,双肘关节伸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按压30次。 说明:(按压和放松时间1:1,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对儿童及婴儿则至少胸部前后径的1∕3 ) 2、(A)开放气道;患者置于仰卧位,判断无义齿,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分泌物,头复位,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 3、(B)人工呼吸:(1)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吹起见胸廓抬起即可,嘴包严患者的口部。(2)应用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10L/分,一手以“CE”手法固定面罩,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8-10次/分。 CPR操作要点:按压与人工比例为30:2,持续进行5周期2分钟CPR(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再次判断效果,时间不超过10秒 第三步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可扪及颈动脉搏动;收缩压60mmHg以上;瞳孔由大缩小;对光反射恢复;口唇指甲由紫绀变红润;自主呼吸恢复。

2015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摘要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目录 简介 (1) 伦理学问题 (2) 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3)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5)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 LS (7) 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11)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3) 心脏骤停后救治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 (16) 特殊复苏环境 (18) 儿科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 (20) 儿童高级生命支持 (23) 新生儿复苏 (25) 培训 (27) 急救 (29) 参考文献 (32) 致谢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hanks the following people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ublication: Mary Fran Hazinski, RN, MSN; Michael Shuster, MD; Michael W. Donnino, MD; Andrew H. Travers, MD, MSc; Ricardo A. Samson, MD; Steven M. Schexnayder, MD; Elizabeth H. Sinz, MD; Jeff A. Woodin, NREMT-P; Dianne L. Atkins, MD; Farhan Bhanji, MD; Steven C. Brooks, MHSc, MD; Clifton W. Callaway, MD, PhD; Allan R. de Caen, MD; Monica E. Kleinman, MD; Steven L. Kronick, MD, MS; Eric J. Lavonas, MD; Mark S. Link, MD; Mary E. Mancini, RN, PhD; Laurie J. Morrison, MD, MSc; Robert W. Neumar, MD, PhD; Robert E. O’Connor, MD, MPH; Eunice M. Singletary, MD; Myra H. Wyckoff, MD; 和A HA《指南摘要》项目组。 简体中文版:Neil Huerbin, MD 和A HA Guidelines Highlights International Project Team 版权所有?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要点 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对救治的时效性要求高,总体预后不佳。传统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是心脏骤停治疗的基本手段。但CCPR时心输出量仅为CA前心输出量的25%~40%,仅能够为心脏和脑分别提供CA前血流灌注的10%~30%和30%~40%,通过CCPR治疗的CA患者仅有47%能够恢复自主循环(ROSC),出院存活率仅为8%~10.9%。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转归,是全球心肺复苏领域临床和科研的热点。 体外心肺复苏(ECPR)是指在潜在的、可逆病因能够祛除的前提下,对已使用传统心肺复苏不能恢复自主心律或反复心脏骤停而不能维持自主心律的患者快速实施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提供暂时的循环及氧合支持的技术。与CCPR相比,ECPR治疗的CA患者ROSC可达到95%,出院生存率及出院患者的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提高。 1 ECPR的历史和现状 [推荐意见1]:对于可逆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经传统心肺复苏治疗不能恢复自主循环或反复心脏骤停不能维持自主心律的患者,如果患者和医院的条件允许,可考虑及时使用体外心肺复苏辅助循环及氧合。

2 ECPR的病理生理机制 [推荐意见2]:体外心肺复苏提高患者存活率的机制包括增加全身组织器官血流及氧供,减轻组织缺血缺氧损伤,促进心脏功能恢复,保护脑功能等。 3 ECPR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目前认同度较高的ECPR的适应证包括:(1)年龄18~75周岁;(2)CA 发生时有目击者,并有旁观者进行CCPR,从患者CA到开始持续不间断高质量CCPR时间间隔不超过15min;(3)导致CA的病因为心源性、肺栓塞、严重低温、药物中毒、外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可逆病因; (4)CCPR 进行20 min无ROSC、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出现ROSC但自主心律不能维持;(5)CA患者作为器官捐献的供体或即将接受心脏移植。 如果患者存在如下情况,不建议选择ECPR治疗。 (1)心脏骤停前意识状态严重受损;(2)多脏器功能障碍;(3)创伤性出血无法控制,消化道大出血,活动性颅内出血;(4)有明确的拒绝心肺复苏的意愿;(5)左心室血栓;(6)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相对禁忌证包括:(1)主动脉夹层伴心包积液;(2)严重的周围动脉疾病;(3) 严重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 - 急救与重症监护 - 好医生论坛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 急救与重症监护- 好医生论 坛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 China Guidelin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 preliminary draft)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制定 前言 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成人发生SCA最常见原因为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其他包括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等非心脏性原因。小儿发生SCA的主要原因为非心脏性的,包括呼吸疾病(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溺水、感染、婴儿猝死综合征),中

毒(包括药物过量),神经系统疾病等。 SCA表现为4种类型,即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无脉室速,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和心室停搏,其中VF最为常见。如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VF的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心室停搏的复苏成功率仅为1%左右。 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包括通过胸部按压建立暂时的人工循环,通过电除颤转复VF,促进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恢复自主呼吸。CPR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BLS 主要是指徒手实施CPR,包括ABCD 4个步骤,即开放气道(A,airway),人工呼吸(B,breathing),胸部按压(C,compression)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电除颤(D,defibrillation)。ACLS是指由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循环辅助设备、药物和液体的应用,电除颤,病情和疗效评估,复苏后脏器功能的维持等。 早期识别与启动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早期CPR,早期除颤和早期ACLS

2019年度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9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 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201 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201 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 .生存链: 由 2005 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 )尽早识别与激活 EMSS;(2)尽早实施 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3)快速除颤: 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 )胸外按压频率由 2005 年的 1 00 次/分改为至少 1 00 次/分(2)按压深度由 2005 年的 4-5cm 改为至少 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 2)(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 ABC 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 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 PEA 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 ROSC 的血氧饱和度在 94%-98% (8)血糖超过 1

0mmol/L 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 5s 3.整合修改了 BLS 和 ACLS 程序图 201 0 新亮点: 《201 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 0`AHA CPR&ECC 指南》《201 0`AHA CPR&ECC 指南》成人 CPR 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 、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 CPR 上 2、按压频率至少 1 00 次/分(区别于大约 1 00 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 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CPR 操作顺序的变化: A-B-CC-A-B ★201 0(新): C-A-B 即: C 胸外按压A 开放气道B 人工呼吸●2005(旧): A-B-C 即: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 0(新): 1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旧):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2019)要点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2019)要点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因其突发性、致命性而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死敌”,全世界都为其倾注了大量的劳力财力。近年来,《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强调的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即心搏骤停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心搏骤停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心搏骤停后期的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是针对心肺复苏(CPR)本质规律认识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何贯彻心肺复苏生存环理念,在围心搏骤停期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病而为地开展心肺复苏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缘于实施传统的标准心肺复苏(STD-CPR)时受到胸外按压禁忌证限制,同时在实施STD-CPR过程中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甚而导致肺损伤、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CA患者高质量STD-CPR的实施,影响了CA患者的CPR成功率,如此种种,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AACD-CPR)应运而生。 1 适应证 AACD-CPR适应证包括:①开放性胸外伤或心脏贯通伤、胸部挤压伤伴CA且无开胸手术条件;②胸部重度烧伤及严重剥脱性皮炎伴CA;③大面积胸壁不稳定(连枷胸)、胸壁肿瘤、胸廓畸形伴CA;④大量胸腔积液及严重胸膜病变伴CA;⑤张力性及交通

性气胸、严重肺大泡和重度肺实变伴CA;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包积液、心包填塞以及某些人工瓣膜置换术者(胸外按压加压于置换瓣环可导致心脏创伤);⑦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裂继发CA;⑧纵隔感染或纵隔肿瘤伴CA;⑨食管破裂、气管破裂伴CA;⑩胸椎、胸廓畸形,颈椎、胸椎损伤伴CA;11STD-CPR过程中出现胸肋骨骨折者。AACD-CPR禁忌证为腹部外伤、腹主动脉瘤、膈肌破裂、腹腔器官出血、腹腔巨大肿物等。 2 操作方法 经过多年临床摸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AACD-CPR临床操作方法,即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LW-1000)吸附于CA患者中上腹部,以100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对腹部实施向上提拉(提拉拉力10~30kg)和向下按压(按压压力40~50kg),达到同步建立人工循环和通气的AACD-CPR,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2.1 AACD-CPR标准化操作方法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标准化操作方法包括:①跪在患者一侧(身体中线与患者肚脐和剑突的中点一致),双手抓紧手柄 (图2A);②启动仪器,将仪器放置患者的中上腹部自动吸附;③吸附完毕后,根据指示以100次/min的速率进行腹部提压;④下压力度:40~50 kg,上提力度:10~30 kg;⑤提压过程中肘关节不可弯曲(图2B、C);⑥提压时面板要与患者平行,使用过程中垂直进行提压(图2D)避免前后左右晃动;⑦操作完毕后,双手指按

2010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0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患者对刺激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三无 1、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肢抽搐; 2、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注: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三、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四种心律类型 1、心室颤动: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2、无脉性室速:脉搏消失的室性心动过速。 注: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应电除颤治疗! 3、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是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电除颤无效! 四、心脏骤停的治疗——即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五环生存链

心肺复苏:是指对早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采取人工循环、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方法帮助其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它包括三个环节: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早期除颤/复律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五、新增环节——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一)心脏骤停的识别——三无 1、无意识 判断方法:轻轻摇动患者双肩,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2、无脉搏 判断方法: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 注: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如10s内不能明确感觉到脉搏,则应开始胸外按压。 3、无呼吸 判断方法:不再推荐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二)呼叫急救系统 一旦发现患者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则可判定发生心脏骤停,立即高声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或附近医院电话。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

中国公众心肺复苏指南

近期,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及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团和中国心肺复苏科学普及团等组成的中国公众卫生健康指南编写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 指南指出,当有人突然倒下,目击者(或第一反应人)立即识别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按压、通气和电除颤)是成功救命的关键。指南建议: 一、心跳骤停预警:重视“三痛”某些心跳骤停发生前会有一些 警示信号,那就是“三痛”,即胸痛、腹痛、头痛。 1、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症状,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冠心病、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能诱发心跳骤停的一些心血管疾病; 2、腹痛:腹腔血管及脏器疾病易诱发心跳骤停,同时它也是某些心肌梗死患者的起病表现。 3、剧烈头痛:常常是脑出血、脑梗死等脑部血管疾病的主要起病表现,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心跳骤停。 中、壮年则应该谨防心脏病和过劳死,而老年人出现心跳骤停多是因为慢性疾病没有有效控制或者急性加重,对老年人应该防控慢性病。 二、心跳骤停预判:把握“三停” 公众在第一时间识别心跳骤停的发生尤为重要。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关键点主要是“三停”,即意识停止、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1、意识停止:常用的方法为用力拍打呼叫,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 2、呼吸停止:如果没有意识,要迅速判断患者的呼吸情况。、 常用方法:用手指置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侧头平视患者胸廓,观察是否有起伏。 3、心跳停止:判断心跳骤停最为重要。

常用方法:用手指触摸气管正中部旁开两指的凹陷处,有无脉搏搏动,判断时间6-10 s。 一般情况下,我们发现有人突然跌倒或没有反应,可用力拍打他或他的双肩,大声询问“喂,你怎么啦?”如果患者还是没有反应,且呼吸停止(胸廓没有起伏)或异常超过5秒钟,我们就可以认定为心跳骤停。 三、救治心跳骤停:突出“三法” 公众需要掌握使用“三法”:即胸外按压CPR、腹部提压CPR、海姆立克急救法。 1、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姿势:在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 按压: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6cm,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持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以此法周而复始进行,直至复苏。如果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也可持续胸外按压。 2、腹部提压CPR:是基于胸外按压CPR使用禁忌症而诞生的、避免按压导致胸肋骨骨折的心肺复苏方法。 3、海姆立克急救法:够为气道阻塞(食物嵌顿或窒息)的人员进行现场急救的有效方法。 姿势:其操作方法为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然后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然后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 发力:左手握拳,右手从前方握住左手手腕,使左拳虎口贴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 四、心跳骤停防控:牢记“三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