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视阈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公民社会视阈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公民社会视阈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 局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52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办理 提案人:民革中央 主题词:管理,创新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当前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执政党和政府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政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其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如何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基层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管理与发展相协调,我们认为,应以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为突破口,在城市形成街道重服务,功能区重经济,市辖区政府抓管理的体制,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由此,我们建议: 一、剥离街道经济职能,强化街道服务职能 改变街道“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现象,将街道工作中心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上来,实现街道办事处职能“归位”。建议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经济统计等经济职能,将街道职能具体界定为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综合治理等。同时调整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撤销街道经济职能科室,增设社会事业科、社区建设科、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指导中心等,以充分保障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此次街道职能转变的近期目标是,完全剥离街道的经济管理职能,将街道办事处这一区级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转化。而改革的远景目标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实现政府在社会管理的方面的扁平化指挥,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良好借鉴。 二、完善街道配套制度,强化职能调整保障措施 一是调整街道财政体制,取消街道的一级财政职能,街道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最新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杨宜勇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9日 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相对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快速流动的人口、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成为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编者 所谓社会,是指政府、企业、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社会管理体制是与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相并行的一种管理体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作出了部署。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旨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社会管理包括“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三项内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创新“管什么”: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加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未来我国社会管理的调整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创新社会管理,当前需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创新与完善[摘要]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是司法行政机关强化工作职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点。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视阈下,研究和探索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刑释人员;特殊人群;管理;创新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为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他提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1]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和创新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工作,完善对刑释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刑释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意义 所谓社会保护,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相应的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救济福利制度。[2]目的在于向弱势群体提供充分的服务和保障,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建立康复教育制度,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虽然弱势群体的定义很少包括刑释人员,但是,由于长期监禁生活使刑释人员与社会脱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在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而加强对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创新与发展对于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对刑释人员进行社会保护,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 释放是监狱对罪犯执行刑罚的最后一道环节,也是罪犯被人民法院所判处的监禁刑罚已经执行完毕的一个标志。而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与释放紧密相连,是刑事执行工作的延伸。它们共同构成了保护人权,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系统工程。刑释人员社会保护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本身就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目的是通过社会保护工作,力争使大多数刑释人员增强改过自新的信念,在就业、教育和社会救济等方面不受歧视,实现有家可居,有业可就。对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刑释人员进行帮助教育,落实重新犯罪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很好地再社会化,从根本上防范他们重新犯罪。这种预防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在对他们合法利益的保护和必要的援助上。 (二)对刑释人员进行社会保护,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提升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镇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镇按照十七大“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提升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一、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一是抓好镇党委自身建设,提升管党水平。坚持民主生活会常态制,建立班子成员早会制度,促进党务公开,保证党内民主。建立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对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总体要求以及相关具体政策加强学习,深刻理解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实际,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激化纳入党建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党委书记要担负起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以自身行动影响和带动基层。 二是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保证队伍素质。大力抓好项目书记产业党员培养,结合村“两委”换届,将“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服务群众观念强”等“三强”型农村优秀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保证了村支部书记队伍的指导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整体素质水平。规范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切实做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注重党员党性培养。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承诺制,抓好农村党员志愿者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广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组织联系困难群众帮发展、党员联系群众访

民情活动,扩大党组织服务群众范围。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以群众满意为唯一测评标准,不断改善服务群众质量,保证农村党的队伍素质。 三是抓好农村社区党组织规划建设,确保组织领导。继续推进“双先双覆盖”工程,按照党建先行、规划先行的要求,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结合……镇实际情况,规划建设……等示范社区。先行成立了示范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注重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宣传,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指导社区建设,规范征地拆迁等相关行为,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推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科学规范化进行。 四是抓好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机关等领域党组织建设,提升管理层次。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员经费,促进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实施党建“凝聚力”工程,选派机关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务工作志愿者,广泛开展“七星级”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层次。大力开展“思想作风纪律建设”活动,改进机关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机关效能提升。加强站所建设,切实提高各站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镇政府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实施“三级联创”工程,促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镇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各部门在各村设立服务代理站,实行为民服务代理制,零距离、无缝隙、主动式和全方位地为群众服务。坚持“不与民争利”,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是美文网带来的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

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初探(修正版)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初探 杜元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这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管理体制的含义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至少应该包括:一个完善的能够凝聚各方社会力量的管理主体结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合理格局”;一套完整的能够规制所有社会生活领域的制度体系;一批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整合社会关系、协同社会行动的运作机制;一系列从信息收集传递、社会反应调控、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到系统的修复和演进的社会设臵。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五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较大成绩,推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和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就要求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首先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多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等等。就社会保障而言,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偏少,已成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说明,关注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了建设这一美好的社会,实现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必须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增强创造活力、发展社会事业、搞好社区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健全社会保障、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建立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毫无疑问地包含了社会建设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能够为创新社会管理体

社会管理学作业

社会管理学考试题 学号:20135219007 姓名:陈鹏 1、我国社会管理格局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程,谈谈你对我国社会管理格局走势的看法? 答:建国后,我国社会管理格局经历了4个阶段: 1、1949年建国到1978年:高度一元化的社会管控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一个从晚清时期开始整个国家政治解体与社会解组相结合的“总体性危机”。尽快恢复社会秩序,使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步入正常轨道,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任务。面对如何将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我们党借鉴了战争年代实行的供给制经验,在城市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居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从而实现了对城市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和整合,达到了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的目的;在农村,我们党建立了农村基层组织“农村苏维埃”,实行“议行合一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农村经济、文化、生活单位,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成为准行政化组织,农民几乎完全依赖行政体系,社会呈现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倾向。在这种高度一元化的社会管控体制之下,全国人民几乎都被纳入了行政权力控制的范围之内,国家的触角延伸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整个社会实现了高度整合。 2 、改革开放到1992年:传统社会管理体制惯性演进并走向解体

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适应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性推进而进行的应对性调整,是传统社会管理体制逐步走向解体的过程。在城镇,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城镇街道办事处条例》、《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1989年《城市居民居委会组织法》得以通过并颁布实施,街居制得以恢复和发展。城镇社会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逐步演变为“单位制+街居制”。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缓慢,虽然居委会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大大拓展了,但它更多地充当了政府“脚”的角色,政府和公营企事业单位依然是社会事务管理的绝对主体,社会组织发育受到严格的管控,成长缓慢。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空间虽然不断扩大,但对单位的社会心理依赖依然存在。在农村,人民公社被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所代替。1988年6月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试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在探索中起步。但由于乡镇政府对农村管理的全方位渗透,以及单向行政权力的强制性运用,再加上村民委员会带有明显的行政倾向,农村村民社会自治成长缓慢。 3、1992年到2002年:“残补模式”的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上,农村村民自治逐步完善,城镇街居制由于职能超载,角色尴尬而陷于困境,社区制开始浮出水面,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标志着社区制建设正式启动。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发展加快,1998年修订与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从抑制、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

集体经济·中国集体经济·2011· 36(12月)财政管理 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摘要:从逻辑上看,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从当前社会现实看,公共物品的需求是农村对社会管理体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从逻辑角度还是农村现实的角度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以公共物品的供给为中心。 关键词:公共物品;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 10%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的奇迹。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 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短时期内同时展开。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显现出来,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在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规律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异乎寻常地强烈。这要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已经是社会共识,但是我们优化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功能如何定位等问题,在理论和认识上仍不是太清楚。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改革就可能偏离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甚至是南辕北辙。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全新领域,科学务实的改革理念是保证改革少走弯路的关键,而改革价值取向又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因此,确立公共物品供给为取向的改革理念至关重要。其理由如下: 二、从社会管理的含义理解,提供公共产品是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 社会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 其基本内涵也日趋丰富。在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学那里,对该概念的理解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各类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实际上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管理是同等范畴的概念。狭义上的社会管理,一般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狭义社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立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从概念表述看,理论界对社会管理从管理主体和对象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另一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但是,对社会管理功能的定位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即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从特点和模式上看,现代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中,除了完全体现国家暴力特征的那部分职能,已经很难区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准确边界。 三、从农村发展的历史阶段看,公共物品是农村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乡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从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来看,不同时期社会管理的主体、治理客体以及治理模式是不同的,但提供公共物品是所有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因此,可以说,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是实现农村公共物品合理有效供给的前提,而有效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又成为实现乡村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历史上,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演变,主要的形态有封建社会时期的以乡绅治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人民公社时期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市场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考察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可以发现,今天的农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产生这种强烈需求的根本原因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本身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农业生产处于一种低技术壁垒和低生产协作化形态,农业生产主要以个体农户家庭为单位,农业产出品也主要作为家庭内部的消费品。这些自然经济的特点导致乡村民众之间社会经济联系微弱,公共利益空间窄小;同时,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血缘关系纽带部分满足或替代了民众对乡村公共物品的诉求。因而,传统农业社会对乡村公共物品的需求水平和数量处于较低层次,其需求内容包括养老保障、教育、治安、与农业有关的较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低层次的生态保护和单个家庭成员难以承担的公共生活事务。传统社会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是以乡绅为主体的乡绅管理模式,虽然这种模式供给公共物品能力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 ■ 许彦彬 5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XX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我国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X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X围,应与社团的住所X围相一致。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社会身份”,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一些业务X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X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下试题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下)试题 总分值100.0分 您的考试成绩:68.0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社会建设比社会管理更重要。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2 题. 基层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不用强化公共服务。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3 题. 社会管理不必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4 题. 社会管理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观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 监控的过程和活动。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5 题. 社会管理应该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 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里去谋划才有出路。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 1 题. 社会建设是社会管理的()。 A. 目的 B. 依据 C. 手段 D. 前提和基础 标准答 D 案: 您的答 D 案: 第 2 题. 下面不属于社区供给的是()。 A. 社区治安巡逻 B. 社区绿化 C. 社区环境维护 D. 红十字会对社区的捐赠 标准答 D 案: 您的答 D 案: 第 3 题. 本课教师认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没有将社会管理中重要的主体——()概括 进去。 A. 政府 B. 企业 C. 非政府组织 D. 私营企业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C 案: 第 4 题. 强弱关系不包括()。 A. 工商界人士之间的关系 B. 干群关系 C. 劳资关系

我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我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对于社会组织,我国形成了以双重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为此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改革创新。该文对各地政府创新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比较,最后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当前对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其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随着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化公民社会目标的确立,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一、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及其困境 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确立于1989年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其规定社会组织的成立和运行必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管理。在该种体制下,如果成立一家社会组织,创始人首先必须找到相对应的政府部门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然后才能到当地的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门登记,同时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拥有广泛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1]。 双重管理体制是在整个社会发育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的,它在成立初期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保证了社会组织的质量和正确发展方向,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社会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

面我国政治民主化改革不断深化,迫切要求放宽对民间力量的管制,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从全球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化进程加速,我国社会组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在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之时,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在该种情况下,双重管理体制显得落后且不合时宜,其罪魁祸首就是政社不分,社会组织实际扮演了“二政府”的角色[2]。今日的双重管理体制,不仅饱受西方国家的批评,国内学者也纷纷对其提出了质疑,甚至惊呼“第三部门失灵”。 二、各地改革双重管理体制的探索 旧的双重管理体制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取而代之。当前,许多地区针对改革双重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从改革的地域来看 1. 北京:首推“枢纽型”社会组织 2009年三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表示,将社会组织管理逐步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大部分行政部门只行使行业指导职责,原则上不再作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逐步实现社会组织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分开,而授权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不断促进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四月份,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正式认定首批10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

浅谈公共社会视阈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浅谈公共社会视阈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环境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现代治理理念及管理要求的不断变化,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公共社会视阈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 标签:公共社会;社会管理;创新 公共社会背景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中,如果社会管理工作仍然按照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则政府、社会组织、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将产生更多的问题。面对这一境况,需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方式,使得社会管理更加符合公共社会视阈的要求。 一、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治理诉求冲击问题 社会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参与到公共的事物当中,产生了大社会下的小政府的理论,对基于政府作为权利的核心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我国的社会力量较弱的同时独立社会意识方面也很弱。然而现代的社会治理应该是权利来自于政府但同时又不仅是仅限于政府的一些社会的机构和一些行为人。各种服务机构和个人在行使其服务权利的同时如果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认可,它就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权力中心,政府只能是维护公共的一些利益却不能过多干涉私人事务,这也就对以往的传统的社会管理来說具备一定的挑战。 (二)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问题 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问题的出现同样不能忽视,从本质提出了来讲,这些主体之间的责任的界限并不清晰,怎样处理各主体之间的责任相互推诿的问题值得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政府也将更多的公共性质的服务交给社会去承担,在这个大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组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这样就导致了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责任是不明确的,也就导致了相互之间的责任推诿,出现所谓的管理“真空”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二、公共社会视阈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一)政府职能变更方面 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必须跟得上,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一个总体方案来推进行政管理,建立一个大的、将职能能够统一的体制,这样一来就可以消除在政府部门中有些职能有交叉的现象和工作职责有交叉的现象,同时也能消除一个政策出自多个部门的现象,这样一来对于规范行政审批和提高办事效率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一名基层干部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建言 湖北省兴山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 过去,社会管理的中心在城市,而当前,社会矛盾较多地集中在农村。农民增收难、农民土地权益被侵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安日益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由此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农村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年多来,我立足本镇实际工作,全面了解全镇10村情况,并挂驻一个高山烟叶村-龙门河村。此外,利用党校学习、乡镇交流等机会深入我县多个乡镇和行政村实地考察,现就调研所获略谈山区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问题及思考。 兴山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 (一)创新“两会两评”模式 我县现有96个村(社区、居委会),每个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般为4至5人,需要面对600至2000余名群众,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但部分村存在挑“双岗”未履“双责”的现象,加上党员干部老化,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无财力,难于服务群众。面临这种窟境,我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一方平安。“党支部+关怀理事会”和“村委会+户联理事会”的成立,整合了留守人力资源,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和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加快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南对河村的快速发展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两会两评”机制,是教育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是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更是增强党员、干部、理事履行职责动力、持续力、活力的好手段。 (二)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农业人口13.6万人,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如南阳镇两河村,古夫咸水村,水月寺镇梅坪村,榛子乡育林村,高桥乡双堰村等,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差,且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面对建设资金不足、发展相对滞后,而待建地区多的困境,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榛子乡共种植烤烟16000余亩、南阳镇共种植烤烟4000余亩,多年来和平村、龙门河村坚持将烟叶、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被确定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基本实现了水、路、渠、电、网的“组组通”,成了改善农村环境的“金钥匙”,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010年全县已投资2860万元,完成全县8个乡镇130.1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投资2270万元,解决了8个乡镇85 个村5.86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增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使全县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44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民生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逐年提高。2010年落实义务教育新机制保障资金1014万元(中央637万元,省级315万元、县172万元),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100所,全县农村参合人数131760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61%,基本建成农村卫生医疗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年完善,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600余个,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9万人,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管理活动。当今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也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基础平台,该组织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辖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从社区层面对基层社会管理组织进行界定。 基于大连城市社区分析,探究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路径。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管理的相关概念、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基层社会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随后结合对大连社区的调研资料,分析了大连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探讨了其内部管理机制,指出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接着,论文探讨了我国以及国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模式,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有益的实践经验。 之后,探讨了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机制创新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包含五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从我国近些年来倡导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背景出发,引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总结、归纳、对比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热点,进而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管理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对本文所研究的基层社会管理进行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明确了本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研究范围,并系统阐述了文章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对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各个阶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大连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指出了基层社会管理法律制度薄弱、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力量发展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等存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做法。我国具有典型代表的上海和沈阳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国外发展比较好的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第五部分,结合前文的分析和研究内容,从构建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理顺不同层级的关系、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完善基层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几个方面,提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社会管理主要内容

社会管理主要内容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政策选择 (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系统和机制 首先,深入研究社会管理的对象、手段、目标、监测指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社会政策,开发适应社会管理和调控需要的社会指标,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系统。 其次,要确定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当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混合所有制社会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社会管理和调控问题;社会事业(文教、卫生、文化、体育等)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统一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这些关键领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最后,还要处理好管理社会发展的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中央政府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来说,这些社会发展管理部门需要本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而不是各自为政,为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来配置公共资源。 目前有关社会发展管理部门管理的社会资源实际上是第二次分配后的公共财政收入。众所周知,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共财政出现的前提是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政权组织的角色,依据政权力量,以市场失效为范围,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实现,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发展管理部门必须本着公共性和非营利性这两个基本原则来使用公共财政资源。不从根本上认识这个问题,就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