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误区-文档

走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误区-文档
走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误区-文档

走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误区

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封建社会,株连九族,世代承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法律制度,决定了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当今世界,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成为社会的主题,人们对智育的水平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家庭教育开始将德育同智育等同起来,甚至只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忽略孩子品德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早期训练。家庭教育一日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就会造成家长教育行为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以下将浅析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原因,并得出几点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原因

原因一:家庭德育还没形成良性的社会舆论。健康的社会舆论是鼓舞、激励和约束人们言行的巨大精神力量,能起到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当前对家庭德育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社会舆论,传统习俗,邻里环境及大众传媒(包括电影、广播、书报刊物、网络等)都没能很好地配合家庭的德育工作,宣传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办法的内容很少。相反,神童天才,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屡见不鲜,人们对此的兴趣极浓。“文凭风”、“天才热”冲击着家庭教育,家长认为:分数=知识=智力=文凭=成才。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考高分,

盲目用物质金钱奖励。有的家长不问试题难易威吓孩子,甚至拳脚想见。于是学生中考试舞弊者有之,让人代答卷者有之,改分数者有之。家长在关注孩子分数上升的同时,却失去了对孩子的良好品性的培养,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

原因二:社会德育的下坡使家庭德育陷入困境。当前许多新事物新现象使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家庭德育的内容与社会德育、社会风气的格格不入。例如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可社会上的一些乞丐利用孩子的纯真进行各种非法的变相乞讨来骗取钱财。比分数、比名牌日渐成风。家庭相互间攀比心理等等使得家庭德育难以抵制社会的功利、物欲和世俗,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

原因三: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能中心主义等现象。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分数,而素质教育提倡发展人的各种能力。本着素质教育的宗旨,家长们忙开了,家长成了教师的“助教”,“第二课堂”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孩子承载着学钢琴、绘画、外语、电脑等智能教育的超负荷,家长忽略了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和良好品德的培养。

二、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轻德的误区的对策

对策一:提高社会德育的效率,改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全体对家庭德育的重视。社会德育是指一个社会教育机构,通过对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施加教

育影响,以养成其品德的活动。社会教育机构应承担为下一代着想的责任,制止有些部门不顾教育影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毒害广大青少年思想的活动。对媒介传播的一些不健康、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容加强管制。抵制现在社会流行的黄赌毒现象、功利主义、物质第一等毒害。积极引导青少年对社会现象、新鲜事物的正确判断并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鼓励、奖励真正给人以精神享乐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产品。净化社会宣传,改良社会风气,形成社会关心德育工作,社会重视家庭德育的大气候。

对策二: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的德育网络,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体化,既是孩子成长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中学校将扮演沟通联络的角色。从人的发展看,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社会中的公共教育领域,如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电影院、报社、博物馆、青少年宫、文化宫等都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每个孩子都是从一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起奠基作用。作为学校教育应合理地引进社会教育内容,特别是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由素质教育过程中,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而不是成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助手。

对策三:注重家长自身素养的提高,思考现代社会该给孩子一些什么。家长是整个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每位家长都应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对自己交往亲近的人的言谈举止,模仿极强。家长自身的修

养将影响青少年的道德面貌的形成。当然,家长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家庭伦理观念,独处道德的同时,也要从现代人的角度思考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孩子不缺吃穿用,也不缺父母爱,而是缺少“磨难教育”和“挫折教育”,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生存能力、合作观念、竞争意识等。此外,生活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正常生活最基本的能力。多让孩子从事各种劳动,能使孩子意识到人类生存是一种本能,人的求生求存欲望来源于对劳动的体验,同时在劳动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和训练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运筹能力等。还有,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等也是当代父母所要重点考虑的。

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中的随意性 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的。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的。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的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的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的实际。平常的教育,总是一厢情愿,甚至填报考学志愿(中考、高考)都包办代替。随意性的教育往往事与愿违。 (二)、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 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的说服教育,不是随意的批评、训斥,有些家长的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的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的,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的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的。 (三)、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问题 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内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据调查,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主要反映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上,一是管教方法,二是孩子花钱问题,两个问题的背后是教育思想的不统一。家长的教育不一致,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不知听谁的好,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去听从,而不辨是非。家长的不一致,还可能造成孩子的烦恼情绪,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以至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 (四)、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薄弱 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误区。目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就比较薄弱,家庭教育中就更为严重,社会上对劳动教育也不够重视。以往我们大力宣传、提倡的“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似乎成了历史,这应引起深刻的反思。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劳动果实不珍惜。由此又引发出其它方面的道德欠缺,如不尊重他人劳动,不艰苦朴素,追求享乐安逸,等等。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劳动还算积极,但回到家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懒虫”。据调查,中小学生在家里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的仅占1/3左右,其他的是家长逼着干点儿活,有的根本不干家务活。长此以往,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如何培养?(五)、孩子的超消费现象 什么是超消费?很难做出科学界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一般人的消费水平出发,可以判断一些学生的消费行为有“过头”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过生日请客,一次花去几百元;过元旦买贺卡花去上百元;追求名牌服装、名牌鞋;花很多钱买各种新样式文具;春游、秋游时随便花钱;借各种名义上饭馆聚餐;无节制地玩游艺机……小学中年级以后,孩子渐渐进入了主动消费阶段,一旦养成了超消费的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出现超消费现象,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的原因。近些年,大众传媒中对消费问题的宣传存在着“误

浅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身受益,而不良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贻误终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冲击,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或者在教育上出现了偏差。这就使家庭教育存在更多的问题与困难,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社会、家庭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来加以解决。 本文结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剖析了当今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方面一些不当之处;对如何改善、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方法,怎样通过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提出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长;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中国社会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了;由于多种媒体的发展,他们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了;由于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孩子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复杂了……这一切使今日的孩子遇到了许许多多过去孩子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一切也使中国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无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随着接触家长和孩子越来越多,发现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些情况,我总在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培养孩子呢?现在的家庭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为了找到这些答案,也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我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二、主要概念、范围 1、家庭 日本学者森冈清美先生给家庭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家庭,就是以夫妇、亲子、兄弟等少数的近亲者为主要成员,由成员间深厚的相互感情联系结成的、最初的社会福利之间的集团”。 2、家庭教育

“重智轻体”本末倒置鼠目寸光

“重智轻体”本末倒置鼠目寸光 细想想,青少年身体弱不禁风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某小学生升旗仪式晕倒,某中学生课间操中暑,某大学生军训装病……更有一些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令人忧虑的青少年体质状况。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与2000年相比,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 既然这种现象不是头一次发生,为什么北大学生军训病倒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大概由于这条新闻里有两个惹眼的关键词:北大学生,6000人次。在很多人心目中,北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但是,极具讽刺的是,这些孩子们半个月内居然人均看病1.7次!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的体质如此之弱,未来的中国将会怎样? 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体育似乎成了点缀。很多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就报了奥数班、英语班,早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学校里体育课经常被占用,语文、数学等学科名正言顺地挤掉体育课;一些少年宫、夏令营,也被英语、奥数及各种考前冲刺班占据。产生这种怪现象,与父母老师的高期望有密切关系。 然而,一旦我们忽视了体育,只把考高分、考名校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我们就把这病根种下了。难道家长、老师不希望孩子身体棒棒的吗?当然不是!只是整个社会都太急功近利了,都

在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自家孩子比邻家孩子缺少运动家长不担忧,比邻家孩子少背单词少认字家长们就火烧眉毛觉得没面子。学校也是一样,升学率才是硬道理,学生体质不是考核的硬指标。一些青少年服务机构更是靠各种培训班创收。之所以忽视和冷落青少年体育,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现本末倒置倾向。 体育是强国之育,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要“三育并重”,强调“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而且,体育的价值远非只是强身健体。体育对青少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社会化技能、缓解压力、减轻焦虑等诸多方面都有好处。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们可以学会坚强、忍耐、合作、沟通、理解、协调、表达、变通等各种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看似和学习无关,却是保证一个人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正能量,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要去除病根,就要先转变教育观念和评价机制。教育观念是根本,观念指挥行动,评价机制是行动的指挥棒。只有改变了观念,才能改变评价机制;只有改变了评价机制,才能真正还给孩子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教育需要大胸怀和长远眼光,只看成绩和升学率的教育是鼠目寸光的教育,也必将是失败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说得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的东西,至少这样犯的错误更少,错误的影响也会更小。 错误一: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玩具。 著名作家老舍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错误二:期待孩子的感谢。 很多家长认为:我养育了你,我有权指使你。这些家长在为孩子奉献的时候,其实也在内心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方式去成长。如果孩子并不如其所愿,他们就会深深地失望,并用这种失望去伤害孩子。 错误三:和孩子没有亲密接触。 弗洛伊德提过,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除了需要被细心照料,还需要和母亲有温柔的身体接触。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情,美国纽约大学曾做了一个触摸心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体接触的儿童,长大后普遍缺乏温情和体贴,而且也往往不自信,自我评价偏低,这样的孩子总是不懂得向别人传达自己的快乐情绪,对周围的人也冷漠,没有亲和力。 错误四:不理会孩子的哭闹。 哭,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家长做沟通。 错误五:习惯责备孩子淘气。 孩子淘气并非全是坏事情,那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并且能从淘气的过程中学会不少东西。 错误六:对孩子缺少耐心。 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家长要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进步,不要试图超越自然规律对孩子的成长抱焦急的心态。 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阶段性总结

个人收集整理-ZQ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麻兰镇大孙小学 . 当前家庭教育地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地发展,教育观念地革新,更多地家长认识到对孩子地教育不在只是学校地事情了.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完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虽然重视对子女地培养,但是由于在观念上,教育方法上有一定地片面性和局限性,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期,美国心理学家兼家庭问题专家约罗斯蒙德发表文章谈到:二次大战以来,关于家教地指导书出了不少,现代父母们在孩子身上花地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然而,就总地情况而言,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他认为,这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遗憾地情况,是因为在家长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地观念,并根据自身地体验和社会调查地结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家教领域存在地主要问题.近二十年来,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置越来越高.可悲地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其实,除了婴幼时期,孩子并不需要很多地注意.这情景恰如给他们吃东西,孩子总在要吃,如果你有求必应,他们就会谈成贪食者,影响正常发育.长期给予过多注意比这更为有害,它会使你地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将来难以适应社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课题研究概况: (二)、研究目标: ()、提高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抛却自卑、自嘲、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教会他们正确地看待身边地事物,正确地去处理学习、生活中发生地事情,遇到问题时能自我排解,而不是选择消极地人生态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通过课题地实施,提高全校师生地心理知识水平,加强全校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促进教师队伍地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地教育环境地和谐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研究地内容方法 当代家庭教育地主要误区,有如下情况,我们主要对以下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家庭教育中地随意性.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地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地.许多家长地家庭教育是被孩子地“问题”牵着走地.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地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地家长按照自己地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地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地实际.平常地教育,总是一厢情愿,甚至填报考学志愿都包办代替.二六年高考后,我班有一位学生,他地家长就是这么一位家长.当时,我正准备上交本班全部学生地地高考志愿,家长来要求对王宇地志愿进行更改.我说:“不行,要改志愿至少需要他本人同意”.他立即回去做孩子地工作,在征求孩子地勉强同意后,全部进行了更改.结果,孩子被其中一所大学录取后,反悔不去了,最后又到另一所高中复读了一年.有趣地是,孩子第二年还是被录取到当年他自己填报地第一志愿:青岛海洋大学.由此可见,随意性地教育往往事与愿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家庭教育中地口头说教.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地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地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地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地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地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地说服教育,不是随意地批评、训斥,有些家长地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地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地,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地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地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地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地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家庭教育中地“不一致”问题 .家庭教育中地“不一致”,是相当普遍地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地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地反映在教育内

中小学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反思

中小学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反思 绥棱农场学校马永瑞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对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教学内容:中小学生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形势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近几年来,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在这种新形式下,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成长的环境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和方向,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这个调研结果,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目前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一、当前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应试教育尚未从根本上消除,重智轻德,智育唯上,以智育代替思想教育的现象依旧普遍。一些学校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抓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一好遮百丑”的思想严重,依然把成绩当作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 二是学校教育的封闭体系已不能适应今天社会的开放状态,德育教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比如道德教育内容脱离未成年人实际,表现为道德标准太高深,与未成年人实际生

活脱离;在德育方法上,多年来德育“说教式”、“政治运动型”、“灌输式”、“说服式”的单调模式完全把受教育者当成了被动的容器,这种呆板乏味的教育方式会使受教育的未成年人逐渐陷于麻木状态,甚至产生不应有的负面作用。 三是班级人数偏多,影响德育的效果。老师因工作量大,无暇顾及德育教育、连家访都少了。 2.家庭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一是重智轻德。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多家庭对孩子不惜代价的投入,几乎全用在智力开发上,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位置。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一好百好。调查显示,有20.6%的中小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但家长不让做,很多父母总是爱对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有的家长则忙于生计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如城一小学的生源很多来自金沙市场的经商家庭,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意好时,忙于做生意,没空管孩子,生意差时又没心情教育孩子。 二、家长缺位,“留守孩”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严重。 近几年小吃发展得很好,但是有人说小吃富了一代人,也误了一代人,“留守孩”的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孩”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冲击。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育子的误区。 2、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到育子的误区,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日前,在第二南开中学大会堂举行了名为推动世界的手——让花开,蕴成就之果大型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主讲人是资深青少年成长训练专业导师、心理咨询培训讲师曹廷珲。 曹老师还是全国首家青少年成长素质训练体系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 曹廷珲说: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他指出了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误区,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子观点。 2、请家长谈谈现阶段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家长各自谈一谈。 3、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四、给出建议:恶性比较会带来恶果曹廷珲认为,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 误区之一就是恶性比较。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孩子平时学习不好,可有一次拼命学习,最后考了90分。

他兴高采烈地跑到妈妈面前,告诉妈妈他考了90分。 这个时候,他的妈妈和很多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 而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在悄然发生变化,自信心没有了,且这样下去,往往不会使孩子奋发图强,反而让他慢慢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不会用正当的手段去超越别人。 曹廷珲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小男孩经常被父母拿来与自己的哥哥做比较。 每次父母都会对他说:你看哥哥学习多好啊!久而久之,每次参加家庭活动,小男孩总会问:哥哥去吗?如果哥哥去我就不去。 有一次考完试,小男孩十分开心地跑到父母面前,父母以为他考出了好成绩,可没想到小男孩十分高兴地对父母说: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哥没及格!这就是恶性比较带来的恶果。 物质奖励是不当的爱父母应该善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比如可以经常拍拍孩子的肩膀,直接告诉他,爸爸妈妈有多爱你、多喜欢你。 但很多父母都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这份爱。 有时候,这会导致孩子学不会爱。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王冰 论文题目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指导教师 朱桂琴 职称 教授 2013 年 05 月 10 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 (4) (一)家长德育观念淡薄 (4) (二)家庭德育内容匮乏 (5) (三)家庭德育方式简单 (5) 二、家庭德育缺失的原因剖析 (6) (一)家长的过分溺爱 (6) (二)家长教育方式的偏颇 (6) (三)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 (7) (四)家长德育能力偏弱 (7) 三、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8) (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 (三)家庭仍然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9) (四)目前的社会现状要求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9) 四、应对家庭德育缺失的具体措施 (10) (一)家长要走出家庭德育的误区 (10) (二)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10) (三)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0) (四)家长应以身作则 (10) (五)家长应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态度 (12) (六)注意家校联系 (11) 参考文献 (13)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摘要: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为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品德的好坏却能够决定他的一生。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道德教育;缺失现状;对策分析 Abstract:The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character training should put moral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rgents’primary task is to grasp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Virtue is the soul of talent, and the foundation of doing. A pers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high or low would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his life, but the character is good or bad will determine his whole life.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capacity and quality, but it ignores teaching children the truth of becoming a person.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loss condition; strategy analysis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史学家司马光指出,“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迹无不至矣”。 [1]这就是说人的知识、才能要靠道德来统帅,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决定了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去干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些家长重智轻德,许多父母都会说一句相似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正是在这种“共识”的驱动下,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书呆子应运而生。 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 家庭德育有自身的特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负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家长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学习,重点放在了孩子正确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而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对孩子良好道德和优良品格的培养。老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2]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误区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

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

德育活动案例1

依托革命传统丰富德育内涵 ——新添教育管理中心德育主题活动实施案例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确保德育活动的多样化,对于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十分重要。而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德育教育应该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也只有这样,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分布面广、家长文化素质低、学校教育手段少、方式方法滞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不足,再加之不少老师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导行等问题,使德育工作难上加难。成绩不好出次品,品德不好出危险品,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让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是目前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我们新添乡教育管理中心依据本乡实际开展了“依托革命传统打造红色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丰富德育内涵,探索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一、活动背景 会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一片被打上深深红色烙印的黄土地。七十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也成就了会宁“红色圣地”的崇高荣誉,给会宁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给会宁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革命传统。勤劳勇敢的会宁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团结胜利”的红军长征精神,顽强地与严酷的自然条件做斗争,治穷致富,使会宁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成就还是毁灭自己的孩子,在家长一念之间,爱孩子是一只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爱,家长应注意以下容易发生的家庭教育误区。 (1)忽视“做人”的教育。成才先成人。“做人”的教育,尊敬师长,与同伴之间相互谦让,和同伴的合作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当高度重 视孩子的品德培养。 (2)过度溺爱。“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一家六个大人争着抢着去宠爱一个孩子。溺爱使孩子出现了诸多问题,家长不会 有效地处理问题,当孩子出现打架,恋爱问题时,家长会出现有的是冷暴力, 一看到孩子就把脸拉得老长,有些是热暴力,一点不对就拳打脚踢。其实溺 爱和严厉只有一线之隔。家长不懂得爱的技巧,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转 向社会去寻找情感安慰,这样下去,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3)只重分数,忽视素质。在应试导向下,家长把家庭教育重心完全倒向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最重要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成长永远比分数重要。青 春期的目的,是为了释放个性,孩子的个性正在经历必需的变化,从儿童期 的有组织,经过青春期的无组织,到成年期的再组织。青春期是一段可治愈 的狂乱期,每个十几岁的孩子必须在这段时期再造自己的个性。他必须把自 己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同龄人的新的认同,找到 自己的身份。 (4)过分唠叨,父母过分的唠叨导致了超限效应,也给孩子产生了心理暗示,意思是我不够好,父母才需要反复说。 (5)忽视实践锻炼。静态知识的学习可以进行灌输,而动手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道德品行的形成更是既需要实践也需要体验。家庭教育需要设计各种有 利于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家庭传统的教育,比如参 加传统节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6)忽视个体差异。孩子的发展存在个体间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庭不发掘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甚至贬低孩子,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家长要寻找孩子与众不同之处,引导孩子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而 不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全能全优的。

中国家庭教育弊端

在亿万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里,孩子满青不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个。面对此情此景,与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评孩子本人及其极端行为本身的道德问题,过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不如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致命因素和败笔。 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孩子选择离开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一种沉默的妥协,一种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笔者要说,满青是理智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更加极端的方式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开始摆脱自身的不利因素,主动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接受社会的熏陶和教育。同时,满青又是冲动的,因为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他忽视了必要的道德因素,从此抛却了家庭的亲情,淡化了父母的感受,无视了亲人的悲伤。 面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很难笼统而简单的一言闭之,笔者姑且把家庭教育相对模糊地分为两个阶段: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 细细数来,可概括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败笔: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倾向与指导

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倾向与指导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新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重视程度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在孩子培养上所下的功夫也可谓史无前例。然而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少认识和行为上的偏颇。许多家长一谈到培养孩子成才,就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认为只要盯住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的学习,保证孩子的学习就可以了;家长热衷于“0岁方案”、热衷于给孩子各种知识的学习如舞蹈、画画等,而对于孩子做人的教育则忽略了。因此,要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扭转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和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被恩格斯誉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意大利诗人但了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添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古今中外的事例表明,一个人具备优良品质越多,其聪明才智往往发挥得越好。否则,纵有聪颖的天资,也会被不良品性和习惯所淹没。家庭对学生实施德智并重的教育是培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关键词:家庭教育、望子成龙、溺爱迁就、智力第一、相互矛盾、物质奖励、放任自由。 主要内容: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的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女方法,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望子成龙,操之过急 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未来,孩子回到家中,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给孩子“加餐”,补充一些提高性的知识及特色:请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希望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家、画家……各种压力使孩子筋疲力尽,难以承受。这种由“望子成龙”进而“逼子成龙”的做法,违反了教育规律,与全面提高孩子素质相悖。 二、溺爱迁就,宠爱过度 宠爱孩子过度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视他们为心肝宝贝,不能让他们受一点“委屈”。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溺爱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家长包办过多,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对他们百般呵护千娇万宠。现在的小学生有25%的由家长帮忙穿衣服,整理书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叠被子、不洗袜子、不刷碗筷;孩子们吃饭都是家长准备好端到跟前……家长们只有一个愿望:只要孩子学习好,我什么事都可包干。这样过分地溺爱孩子,不仅使一部分孩子有才无德,还使孩子渐渐地养成了依赖心理,同时也抑制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悖。 三、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孩子培养成材,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于是,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

“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感想

“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感想 2011年10月29日上午,由教育局举办的“万人家长培训”专家报告会上,我有幸聆听了教育专家刘凤华的讲座,他以“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为主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全市部分中小学家长上了一堂教育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 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所以对孩子就给予了过高的期望,主要诱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引起的,喜欢把孩子的优点夸大炫耀,对缺点却避而远之,以获得别人的赞许和羡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使自己只注重孩子的外部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在品质。一旦孩子的表现未能达到我的预期所想,首先想到的不是帮孩子分析原因,加以改正,而是先“挽回面子”,回去再“好好教育”。尤其是每次考试成绩发下来以后,我就会询问儿子某某考多少分呀?其实这就是我的最大攀比心理。 针对严父慈母这个问题,我做了详细的剖析,孩子是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结果,我就应该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担起自已应该担当的责任。在学习方面配合爱人一起做孩子得支持者和参与者,推进孩子的课后反思和复习。更应该建立起教育权威。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夫妻相互配合,不能溺爱、纵容。最后被孩子牵着走。平等但也要有敬畏。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还记得我带儿子去逛商店,孩子总

是不愿进,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的手套掉了,当我蹲下的那一瞬间,我发现眼前的可怕“儿子矮小的个子,他的眼中,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手……。这件事提醒了我,孩子和我的视平线是不一样的。我要更多的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要时常和孩子沟通,要把孩子当朋友。不要以命令口气去教育和强迫方式教孩子去做事。多给予孩子以鼓励和表扬,孩子做错什么事情不要一味的去批评和指责。要培养孩子自信心。 二年八班孙晨曦家长薛晓明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教育恐慌”环境下父母如培养让学前儿童快乐成长 摘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是怀着望子成材的心态,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并且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专家们认为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沉重的起跑线”,“消失的童年”,反映了当前儿童成长的现状,家长过度教育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如何在教育恐慌环境下让儿童快乐成长,培养孩子的生活和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教育恐慌,学前儿童,快乐成长 一.引言 “虎妈”战歌的硝烟未尽,“狼爸”又张牙舞爪地来了。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就是“龙子龙女”。“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边在热议、热评、热转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还该为孩子多报名哪个课外班,家长们看上去焦虑、烦躁,而且心口不一。教育学者杨东平,把中国教育中存在的过度竞争现状,用“教育恐慌”一词来形容。 夏惠贤教授认为:“教育恐慌的气氛下,最可怜的是孩子,原本应该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段,小孩子却不得不上这个班,那个班,他们现在缺少很多体验,而这些体验对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减轻家长对教育的恐慌和误解,让教育回归正常的教育,让家长做一个正常的家长,让孩子做一个正常的孩子,已经刻不容缓。家长首先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努力克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注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培养孩子的生活和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体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因此,针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

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托起明天的太阳 山东省安丘市浯河中学 多少年来,我们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从小让小孩多识几个字,多背几首唐诗,会算几道数学题,认为这是最为要紧的。这些年来,家长对智力教育也重视了,让孩子参加思维训练班等等。家长重视孩子知识教育与智力教育,这是完全必要的。 我个人认为,很小的孩子教他数数、认字,并不在于教会数学和认字的知识,而在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励和启发孩子的思维活动,培养孩子好学的习惯。一个三岁小孩能背十首八首唐诗,就感觉了不得,甚至家长误认为是天才,其实孩子再大一点,到了十岁背几首唐诗是很容易的事情。过去人们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智力教育,现在家长也开始重视智力教育,强调智力投资、智力训练,特别重视早期智力教育。早期智力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早期智力教育并不等于知识教育。有些家长误认为早期智力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孩子识的字越多,背的唐诗越多就表示开发了孩子的智力,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知识和智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是一件事情。一个人短时间内可能获得了很多知识,但一个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智力上有多么大的发展。对于我们很多家长来说,一定要把握知识和智力的相互关系。 人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脱离具体的知识,纯粹的智力是不存在的。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智力越发展,获得的知识越多。但是,智力不等于知识,我们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判定孩子的

智力发展情况。 有的家长很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看到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误认为孩子的智力超常,这些都是误区。智力超常与否,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确定,而主要看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看孩子其它智力要素,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来判定。 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识多,谁不希望孩子聪明。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 我们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我们的家长也常为孩子的不礼貌,不体谅大人,任性,脾气暴躁而深感不安,也感到非常生气。我们绝对不能培养出智力水平高,但道德水平低的孩子;我们也不能 培养出学习成绩好,但个性发展畸形的孩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高新技术具有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