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实践的思考

“知行合一”实践的思考
“知行合一”实践的思考

“知行合一”实践的思考

一直觉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最重实践,是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的结合的,但教了这些年的课程发现,落实实践其实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一直在说“基础”这门课是一种方法论,是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真正成为“四有”新人。所以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中一直强调“知行合一”,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知行合一”理解起来可以很明确,但在执行中却难度不小。总觉得临门一脚力道不够,最大的阻力来源于思想本身的非客观性。

十多年的学与考,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的磨练,学生已经很明白,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可以怎样说,可以怎样做。所以我们必须思考,必须明确,我们是否能相信,我们所听到的,见到的,是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点相信“两课”的老师都清楚。

每个高校都在上“基础”课,每个学生在期末的考卷上努力的书写着对道德的标榜,阐述着对法律的见解。但我们现实中又有看见多少在公交车上让座的身影?相反,却频繁上演了多少“快意恩仇”的闹剧。未被拧紧的水龙头,食堂里拥挤的嘈杂……看似简单却意味深远。这所有不得不让我们思政教师惭愧,到底,我们哪里出了错?

也许我们都没有错,作为教师,我们都在尽心尽力。为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花开遍地,要让“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茁壮成长。朝着这个目标,我们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方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学习,领会到时代的精神,有所知,有所获。找到前行的方向。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方向已然偏了。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代,我们采用的仍然是传统较为老旧的笔试考核办法,创新一点的,也许也仅仅是脱离了通俗意义的理论测试,而改为论文或是报告的形式,后者相对于前者的考核办法而言,是相应的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让教师可以相对感性的认识到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控,但是,“知”可以展示在一页纸上,“行”呢?我们最在意的“行”到底应该如何呈现?真的是“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如今新闻里有太多的官员落马,每次看到,我们都在沉思,公务员的考核相当的严格,能上任的自然是知书达理,各方面都是优秀中的优秀,但为什么理论背后的实践却让人这样的看不懂?作为思政工作的前沿一线的传播者,我们不得不担心,我们以为我们做了很多,是否在学生看来,我们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他们无奈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而这把泪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渴求创新,寻

求和谐的时代有何用?

我们都清楚,“思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思想”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

的行为的意识。所以要明确思想,必须行动。“八股文”的

腐朽就在于脱离现实的格式化,我们已经经历了伤害,为什么还要延续悲哀?

我们应该找一种方式,让学生溶入课程,让我们不仅明其知,更应见其行。如何让枯燥理论结合实践?如何让内在思想拓展外露?创新考核办法势在必行。人不仅要是一个思维者、一个认识者,而且还更要是一个实践者。人只有真正经历矛盾,解决矛盾之后,才能有将主体生来具有的生存意识和后天获得的全部知识经过思维融合产生结果。升华高度。

我们总在说“两课”要创新,但更多的提到的是教法的创新。我们总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的更好,但学的好不好,学生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反馈给我们,我们也很难知道学生到底缺什么,要什么?不能做到“知彼”如何能保证“战争”胜利?

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应该从这方面努力。

公务员的考核开始认识到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我们的思政类课程考核是否也能开始转向生活,不要局限一张试卷,而应该以“四有新人”的标准落实要求,如同学工方面对“三好”生的评定,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进来,比如:平日的消费模式,日常的习惯养成,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对校园工作是否热心,勤工俭学的实施情况,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完成情况……当然还有很多,我们都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去规制相应的内容,但最主要的就是,要从书本向外延展,我们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想看的只是一个行为,我们相信,行为是受意识指导的,行为正确,意识自然也是完整的,错误的意识是无法完成细节的体现的。我们应该以“知”确定“行”,以“行”反映“知”,这样肯定比一张纸能告诉我们要来的直观,来的真实。我们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口号,“纸上谈兵”是上不了战场,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要靠做,创新要靠做。思政要体现时代的精神,必须要落实在对行动的指导上,行动是不能靠写的,光说不做,嘴把式,吹是吹不出未来的,未来是要挣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无论大事小事,不做不能成事。我们要的不仅是言的高标,更要是行的巨人。

把目光从试纸上挪开,我们才能看见舞台的宽广,才能体味人生的真谛。从细节去深入,从细小去规范。做出来的才是真实。感受的不再是现象,而是本质。想听“童言无忌”,

必须让其不知道所谓的“标准”答案。才能表示的真实。唯有真实才是王道,才让我们知道教与学的方向。我们才能不惭愧,我们才能看到道德与法律绽开的希望之花。

学做结合 知行合一

学做结合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首先,坚持知行合一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学习了一个理论、知识便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付诸实践,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坚持知行合一是连接理论和实际的桥梁。在学习中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就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坚持知行合一是认识发展的前提。如果不能让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保持一致性,第一就相当与否定了认识的作用;第二就不能判断认识的真理性。这样认识就会止步不前。 在基层一线,必须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用心把控每个工作层面。既要“促发展”又要“保稳定”,准确锁定重点突破方向。既要“琢磨事”又要“琢磨人”,精熟运用有效工作方法,形成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在学习中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有很重要的意义。坚定执着追理想,不是一句空口号,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理想前进。无论身在什么岗位,干工作都一定要倾注心力,精心谋划,在实践中勤于学习、砥砺磨炼,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积极努力创业创新;同时要多像优秀党员学习,

要发扬敬业精神,甘于淡泊而又不失锐意进取,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常听人这样说“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这便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人的本能,而是需要培养的。在学习中要自觉地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同自己的行为相一致。长此以往,必定能够练就知行合一的好品质。 马克思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我们青年人要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更好的结合自身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自己成为一个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张晓敏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 值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摘要】“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从伦理学和科学实践层面看,探讨“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对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行合一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论述,是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在把握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主要是道德认知,“行”则是道德实践。“盖阳明之所谓知,专以德性之智言之,与寻常所谓知识不同;而其所谓行,则就动机言之,如大学之所谓意。然则即知即行,良非虚言也。”①因此,“知行合一”重点是把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是要认识事物(道德),而且要践行道德,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最高道德要求—“善”,这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最终价值归宿。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不是简单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知行合一”强调“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把

两者视为同一过程,即所谓的“知行并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知为行,行由知定。“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王阳明认为,传统道德思想应该指导人们的行为,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实践是“致良知”的根本,传统的道德观念是指导道德实践的关键,而道德实践又必须服从传统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行互含,知行互动。王阳明认为,知行不能分开,不能“知而不行”。在道德问题上,道德意识应该付诸道德实践,道德行为不能离开道德意识而独立存在,所谓的真知就是要付诸实践,而且要自觉实践道德,即所谓的“良知”。换句话说,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两个互动环节,互为表里,互为一体。当然,“知行合一”把行为动机当作行为本身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同时,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合理性更多体现在道德层面,而不是本体论、知识论层面,这是必须厘清的内在涵义。“知行合一”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方面,放到当今的视野下则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并具备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知行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在思想道德层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成道德信念、激发道德意识、培育道德精神、指导道德实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利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产生于内心对社会道德义务的责任感,又是个体对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确认。道德信念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信念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演讲稿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演讲稿 各位老师和同学,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综合中外相关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足见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中国高中部历来就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上周,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天,我们高一年级到达了从化一个名为山耕小寨的地方,进行了掏鸟窝,水上拓展,真人打地鼠,竹筒DIY等一系列充满趣味的活动;幽幽竹香沁人心,清风徐徐吹,可谓是欢乐多多。 第二天,我们又到了文化蕴涵丰厚的溪头村。溪头村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是流溪河三大源头之一,村民热情好客。我们在那里进行了户外团建和定向,品尝了溪头村的本土美食,领略到了溪头村的风土人情,溪头村不愧为“广东最美乡村”。 说到溪头村,就不得不提起流溪河。最后一天,我们怀揣着满满的好奇,到达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沿湖徒步。走在栈道上,穿梭在密林里,时而吹来阵阵秋风,甚是惬意! 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也让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团队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每个人都不虚此行! 在整个过程中,有欢笑也有烦恼,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雨天里泥泞坎坷的山路、体能上的考验等,这也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乐趣。 三天,我们获益良多;同学间互帮互助的那份可贵的真情不断发酵,最终珍藏于心间,化为我们人生历程中最美好的记忆。我相信,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会撒一路欢歌,笑看云卷云舒,携手共进! 与此同时,高二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去了南沙防灾拓展训练基地、中山市大尖山露营公园和中山市禁毒教育基地。高二年级的同学普遍说,三天的安排日程满满,收获多多。他们不仅对火灾、地震等多种灾害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还实地体验,培养了防灾能力和逃生技能;对毒品泛滥的社会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坚定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思想;各种野外拓展活动,还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系XX级的本科生蒲松柏。时光荏苒,不觉已与厦门大学情系三年有余,从漳州到厦门,从囊萤到海韵,逝者如斯却点滴于心。 XX年的金秋九月,自己手捧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南行的列车,在自动化系如家的氛围里开启了自 己书香生活。到现在也仍难忘记,入校当天自动化系学 长给我上的大学第一课,学长侃侃而谈大学里一朝不起床,便把课来翘,多一分浪费,60分万岁这些不成文的 规矩,埋怨工科课业繁重以及大学四年终究不过一个it 行业打工者的悲哀。那个晚上给我带来的冲击让我不得 不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度过大学的时光,是奋起拼搏 改变命运,还是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我很庆幸自己选择 了第一条路,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下自己作为一 个工科人所得到的收获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学以致用、知 行合一的综合人才! 自动化的英文是automation,而我们却常常打趣自 称outman,作为典型的工科男,我时常因为不知道谁新 出了专辑,谁又新拍了电影而被鄙视,却又时常因为一

段代码的成功运行,一块电板的成功焊接而兴奋地歇斯底里。过去三年里图书馆、自习室、教室、寝室是我最熟悉的生活模式,学习并不轻松,我的辅导员郑晖阁老师曾说过:当人没有办法改变客观环境时,就努力地改变自己。所以我总是给自己寻找学习的乐趣,我喜欢网络技术,时常编写节日祝福网页赠送朋友、同学;我喜欢创意,曾经还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水创意全国50强;我喜欢汽车,甚至曾经利用课余时间给大众公司的汽车研究所写过一封信与他们交流我对混合动力的看法。别人眼中清贫乐道的工科生活,却让我过得乐不思蜀,常常一早就窝进图书馆,到闭馆也舍不得离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学,是工科学习给我带来的启示,三年里正是刻苦严谨的工科精神和坚持兴趣主导的自娱精神让我多次获得了校级及国家级奖学金,辅助实验室开展远程油量检测的科研工作;我曾分别参加全国高教社及电工杯数学建模大赛,均获全国二等奖,三年来我的总成绩在全系119人之中归属三甲,现已顺利通过中科院光电技术所的考核,获得了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在大三阶段,我出任学院团委书记助理与其他主席团成员一起为学院发展出力,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我的双学位学习,没有节假日的生活节奏让我倍感压力,我

知行合一演讲稿

知行合一 两年前我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着酒店管理相关知识,这是我的认知。两年之后,我来到了这里,有知就应该有行,我出发了,开始从前台接待员做起,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酒店管理人而前行。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决定路途,敢想敢拼,有知有行才能赢。今天的主题——知行合一,就是我奋斗路上最好的的一次壮行。 有人说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是啊,知道到做到之间还有很大的鸿沟,而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知道又做到,知善而行善,此乃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在五百多年前提出的。那何为“知行合一”?知就是认知与良知,行就是实践与行动,知是行的出发点,行是知的落脚点,知可以让行更远,行可以让知更深,两者相互依存,就是知行合一。那么在人生路途中的你,知道又做到了吗? 知行合一的第一层次就是要“知”。很多时候我们做同样一件事情花费同样的时间和努力,但最后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而这种区别就在于知与不知。比如我刚开始工作时,面对客人不好的态度,甚至蛮不讲理时,由于认知不足,常常会因气馁造成即使做太多还是无法让客户十分的满意。后来,我通过看相关书籍,并积极参加酒店的培训活动,真正掌握了与客户良好沟通的技巧与方法,现在就能够灵活应对客人的各种问题,保证客人对酒店的满意度,这就是知的力量。李尚龙书中有句非常流行的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那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所以,身为酒店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去探索去学习,在平日里多读一些相关书籍,多学一些相关理论,多调研一些其他酒店的特色优势与经验,在学习中求认知,在反思中求良知,在实践中求真知,掌握更多的服务方法与技巧,才能让宾客更满意,让蒸蒸日上的西美更兴荣。 知行合一的第二层次就是要“行”。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轻松接触到大量的微课、方法或学习资料,但是这些信息真正能影响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则非常有限。很多信息和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要做到就非常难,正所谓知易行难。比如客人退房后如果遇到丢落东西,我们前台与客房应该耐心安抚客人情绪并帮客人去找,帮客人邮寄,但很多时候由于缺乏耐心,亦推卸责任,亦偷懒拖延,知道做不到,导致酒店失去忠诚的客户。又如每当我

知行合一贵在实践_知识贵在实践

下面是分享的知识贵在实践。供大家参考! 知识贵在实践 “伤哉啊,无知的人!“穆圣说了一遍.”伤哉啊,有知识而不遵行的人!“他却说了七遍. 穆圣说“与学者们同坐,从五个方面有所改正 从怀疑转变为坚信; 从骄傲转变为谦虚; 从敌对转变成亲善; 从沽名钓誉转变为忠心虔诚; 从贪图富贵转为淡泊名利。 穆圣说“不遵守知识的学者,无知者也会厌恶向他学习。不遵守知识的学者,

他的知识对他毫无裨益也无益他人。学习而实践者,不仅益己更益人.一位以色列人,他收藏了八十箱书籍,安拉启示了同时代的圣人你对这个学者说,假如你再有这么多书,也无益于你,除非你遵守这几样事 你不要贪婪今世,因为它不是穆民的家院; 不要以恶魔为友,因为他不是你的伙伴; 不要伤害穆民,因为那不是穆民的做为; 遵守知识的人是最高贵的学者,知而不行的人实际是无知者。 箴言末日最忧伤的有三等人 1>拥有清廉仆人的人,仆人进了天堂而他却进了火狱; 2>拥有很多财产的人,但没有用于主道,他死之后,继承者将这笔钱用于主道上,因而得到脱离,他却入了火狱; 3>人们通过学者的宣传而进了天堂,而宣讲的学者因不遵经训进了火狱。 穆圣说因为四种动机,求知者也将入火狱

1>用他的知识和人争名夺利; 2>用他的知识和无知者争论; 3>用他的知识拉帮结派; 4>用他的知识获取政治资本。 箴言 一、知识的获得第一是谨言,第二是慎行,第三是笔记,第四是遵守,第五是宣传. 二、知识需要用十件事来装饰 谨慎;害怕;进谏;怜悯;忍辱负重;耐力;有修养;谦虚;安分守己;10.博览群书。 三、十种人因十件事而变得丑陋为官不公;为富不仁;学者贪财;穷而趋附;将帅无谋;人老守财;男扮女装;女扮男装;阿谀权贵;10.盲目修行. 四、无知者的责任是学习,学者的责任是宣传,清廉的人的责任是看守。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_作文专题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1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別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話,那就大错特错!別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給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1 / 6

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 2 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千百年来,关于知和行的关系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争论不休,有人说知难行易,而有人说知易行难。经历了几千年,王守仁站了出来,提出了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2 / 6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 大学生演讲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2061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College Students' speech: strive to practi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演讲稿| Speech 大学生演讲稿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系XX级的本科生蒲松柏。时光荏苒,不觉已与厦门大学情系三年有余,从漳州到厦门,从囊萤到海韵,逝者如斯却点滴于心。 XX年的金秋九月,自己手捧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南行的列车,在自动化系如家的氛围里开启了自己书香生活。到现在也仍难忘记,入校当天自动化系学长给我上的大学第一课,学长侃侃而谈大学里“一朝不起床,便把课来翘”,“多一分浪费,60分万岁”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埋怨工科课业繁重以及大学四年终究不过一个it行业打工者的悲哀。那个晚上给我带来的冲击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度过大学的时光,是奋起拼搏改变命运,还是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第一条路,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工科人所得到的收获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综合人才! 自动化的英文是automation,而我们却常常打趣自称“outman”,作为典型的工科男,我时常因为不知道谁新出了专辑,谁又新拍了电影而被鄙视,却又时常因为一段代码的成功运行,一块电板的成功焊接而兴奋地歇斯底里。过去三 第2页

“知行合一”的实践境界

“知行合一”的实践境界 “知行合一”: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 王阳明(1472—1529年)的学说诞生后,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经过现代视域之下的重新诠释,作为王阳明思想体系核心内容之一的“知行合一”之说,仍然有其独特的现实价值。我今天大致讲三方面内容:一是王阳明为什么要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二是“知行合一”的基本内容,三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境界。 “知行合一”与朱子 到了王阳明的时代,朱熹思想的知识化倾向变得更加明显,理学本身“成为圣人”的目的指向更加模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原有的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被割断了。明代中叶思想界的这种一般状况,正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的基本背景。 王阳明的思想是宋代以来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理学整体结构的一个部分,因此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不能脱离这一基本背景。 中国传统的思想学说,从来都不是在纯粹理论兴趣引导之下产生的纯粹理论形式,不论哪个时代的思想,都内含着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沉关切,也都有一个可以被现实生活所还原

的实践维度,这一点在理学时代体现得尤为清晰而强烈。 理学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在理论上要努力解构的对象,那就是佛教。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不仅有一个以信仰为核心的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有一个为达成其信仰目的的完整的实践体系。理学要消解佛教,实质上就面临着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信仰体系重建的问题,其次则是为达成这一信仰目的而展开的行为实践体系之建构的问题。就前者而言,“圣学”或“圣人之道”“圣人之学”便成为首要的关键词,就后者来说,“工夫论”便成为理学各家都特别强调的独特的方法论。从周敦颐开始,理学的任何一家都突出强调其“圣学”目的,“学以成为圣人”也就成为理学的共同目的。但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各家观点便不尽相同。譬如从杭州到北京,坐火车、坐飞机、坐汽车甚至走路都可以,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我们沿途所看到的景致就一定各不相同。也就是说,理学虽然有其整体目的的一致性,但由于不同的思想家对其实现目的之方式的不同预设,终究会导致其思想结构与面貌的差异。所谓“工夫论”,简单地说,就是达成圣人目的的方式或者手段。在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那里,他的思想不仅有对圣人目的的清晰表述、围绕这一目的本身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同样有完整的、可以付之生活实践的工夫论体系,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有趣的是,元仁宗延祐年间,恢复科举取士,朝廷以朱熹

“知行合一”在年轻人中的应用

人如果能诚意面对生命,其实就很容易看见并化解生命的盲点。人如果总要靠衣服或语言的装饰,来炫惑他人的耳朵或眼睛,藉此让他人相信你都很好,或很称头或很成熟,这并不是在蒙蔽他人,而是在蒙蔽自己,因为人家觉得你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在於自己常不愿意内观生命,觅得心性的突破。而且,外在事业的开展,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历练与养成,很难不变成被事情牵引无主的俗人,终生在表象里打转,浪费时间,做尽无意义的琐事。人诚然需要有事业,不过,人的事业要有心性做基底,才能给出意义,不断过关,活出天命的人生。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年轻人的困惑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坚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什么是知行合一 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守仁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王守仁选集,具体了解知行合一思想。我在这里利用当年明月的话,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

知行合一演讲稿

循“知行合一”之道,育知书达理学子 金江中心学校陈凤辉 “知书达理”是我们学校的校训,知行合一”是我们学校的校风,“循‘知行合一’之道,育知书达理学子”是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意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也是习总书记推荐了6次的哲学理念。对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但改名叫“行知”,并且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我校践行养成教育,营造书香校园,讲求智育与德育并重,因此将“知行合一”作为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知行合一”这一校风比较贴切地概括了我校师生勤勉质朴、执著坚守、不尚空谈,注重自身修养的行为品质。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如何落实“知行合一”的校风呢?习总书记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总书记的高屋建瓴,给我们指出了实践的方向。 一、以“知”促“行”,积极创建书香校园 在教育孩子中要做到知行合一,那就要有知。我们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关怀,师生共享和谐的精神家园,为师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校园内的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如同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言行一致,以教学

中的道德准则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开学初,我们便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了学生一日常规、校园文明礼仪规则“五四三二一”。每个班级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公约,让学生有章可循,知规矩,守规矩。此外,我们学校重视班级管理,每月一个班级管理主题,如“穿戴整齐”“轻声慢步”“无垃圾班级”等,让学生知道一个“知书达理”的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规则,达到哪些要求。 二、以“行”促“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的使用才是力量,知识的坚持使用才是真正的力量,我想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内涵。陶行知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各种知行脱离的现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师生的践行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创造条件在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实现知行能力的统一发展,在教育孩子中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将知转化为行。 学校要加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也正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学以致用”观点的体现。我们的校本课程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熟读《校园解说词》的基础上,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让校园解说员去展示和运动所学知识。比如给参加幼小衔接活动的幼儿园小朋友介绍校园,带一年级新生参观校园,给来访的客人进行校园文化解说。我们的小解说员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成长起来。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王绥联上海学习心得)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上海跟班学习悟语 海口市丰南中学校长王绥联 知行合一要求我们教育者在与学生的教育生活过程中做到知道的和行动的一致,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关系。知行合一内容丰富,“知”指科学知识,“行”指实践行动;“知”蕴含道德良知,“行”强调道德实践。知行合一是古今中外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永恒命题,这个命题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它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和弘扬遵循规律、崇尚科学的“求真”精神。用它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培养有专业知识,勇于实践,善于创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名副其实的“真人”。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是知之真切笃行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知。美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先生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从做中学”的观点,也即“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陶老追求“真人”品格的体现。他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北京大学是强调:“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古往今来,伟人与教育家对知行合一的灼见阐述,对教育影响深远,指引一代又一代教

育人毕其一生探索教育真谛。 一、知行合一构建教育发展愿景蓝图 《礼记·中庸》一书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没有准备的盲目行动,只能是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知行合一,立德树人表达了我们对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的认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他认为:“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终极的目的。”他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与他的“从做中学”是一致的。1914年秋,陶行知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确定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师从约翰·杜威并受其影响。陶老回国后经过多年的的生活学习、教育实践,感悟,总结了杜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知行合一最终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影响并引导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主流。从众多优质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中即可窥见一斑: 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思考、实践和创造活动中成长和发展。 北京景山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 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的办学理念是:责任与服务;校训是:虚心有节,厚德笃行。何谓“责任”?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责任

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标签:杂谈 年轻人的困惑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坚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什么是知行合一 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守仁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王守仁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懒,虽知不行。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因为与私利不一致。虽知不行,本质上不是不知,如果一个道理人们真的懂了,认可了,怎么会不行?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 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虚幻的哲学思想,而是实用主义,适用于各行各业。它博大精深,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读。例如可以理解成:学以致用;知易行难;曲线救国;变通;以良知为基础,大智慧行事;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只有大目标,而没有具体可执行可分解可测量的步骤,只是空谈。 我们在系统地解释知行合一之前,先反思一下传统圣贤之道的弊端,而知行合一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这些弊端。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 知行合一-大学生演讲稿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大学生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系XX级的本科生蒲松柏。时光荏苒,不觉已与厦门大学情系三年有余,从漳州到厦门,从囊萤到海韵,逝者如斯却点滴于心。 XX年的金秋九月,自己手捧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南行的列车,在自动化系如家的氛围里开启了自己书香生活。到现在也仍难忘记,入校当天自动化系学长给我上的大学第一课,学长侃侃而谈大学里一朝不起床,便把课来翘,多一分浪费,60分万岁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埋怨工科课业繁重以及大学四年终究不过一个it行业打工者的悲哀。那个晚上给我带来的冲击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度过大学的时光,是奋起拼搏改变命运,还是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第一条路,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工科人所得到的收获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综合人才! 自动化的英文是automation,而我们却常常打趣自称outman,作为典型的工科男,我时常因为不知道谁新出了专辑,谁又新拍了电影而被鄙视,却又时常因为一段代码的成功运行,一块电板的成功焊接而兴奋地歇斯底里。过去三年里图书馆、自习室、教室、寝室是我

最熟悉的生活模式,学习并不轻松,我的辅导员郑晖阁老师曾说过:当人没有办法改变客观环境时,就努力地改变自己。所以我总是给自己寻找学习的乐趣,我喜欢网络技术,时常编写节日祝福网页赠送朋友、同学;我喜欢创意,曾经还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水创意全国50强;我喜欢汽车,甚至曾经利用课余时间给大众公司的汽车研究所写过一封信与他们交流我对混合动力的看法。别人眼中清贫乐道的工科生活,却让我过得乐不思蜀,常常一早就窝进图书馆,到闭馆也舍不得离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学,是工科学习给我带来的启示,三年里正是刻苦严谨的工科精神和坚持兴趣主导的自娱精神让我多次获得了校级及国家级奖学金,辅助实验室开展远程油量检测的科研工作;我曾分别参加全国高教社及电工杯数学建模大赛,均获全国二等奖,三年来我的总成绩在全系119人之中归属三甲,现已顺利通过中科院光电技术所的考核,获得了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在大三阶段,我出任学院团委书记助理与其他主席团成员一起为学院发展出力,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我的双学位学习,没有节假日的生活节奏让我倍感压力,我却还常常需要为一份策划与一个活动熬夜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使我想到过放弃,但是自我锻炼的要求和老师的信任使我咬牙坚持,从那时起每天早上出门前我都对自己说一次:我能!我不断修正着自己的作息规律,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及同学学习,不放过任何一点可以利用的时间,最终学院学生会获得了学校优秀学生会的称号,我也用事实回馈着自己每天的承

知行合一的巨大作用__王阳明的理论

知行合一在年轻人中的作用 年轻人的困惑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坚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什么是知行合一 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守仁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王守仁选集,具体了解知行合一思想。我在这里利用当年明月的话,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王守仁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所以背诵并牢记王守仁的这些话吧,它会让你一生受用无穷。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知行合一”是成功的关键

“知行合一”是成功的关键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由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赵括只有理论知识(“知”),但缺少应用实践(“行”),不懂得融会贯通,没有内化理论知识,却自认为已“通晓”兵法,结果打败而归。 二、《新序·杂事五》 《新序·杂事五》中记载了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在“行”动上看似十分喜爱龙,但内心上(“知”)并非真正

喜欢,喜好只是流于表面,表里不如一,不可能将事情真正做好。 三、《传习录》 王阳明弟子记录的《传习录》中提到了王阳明本人对“知行合一”的解释:“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强调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精选】【精品】

读《知行合一》有感字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城建大厦项目部的张玉姣,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知行合一》。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摘要】“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从伦理学和科学实践层面看,探讨“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对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行合一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论述,是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在把握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主要是道德认知,“行”则是道德实践。“盖阳明之所谓知,专以德性之智言之,与寻常所谓知识不同;而其所谓行,则就动机言之,如大学之所谓意。然则即知即行,良非虚言也。”①因此,“知行合一”重点是把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是要认识事物(道德),而且要践行道德,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最高道德要求—“善”,这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最终价值归宿。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不是简单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知行合一”强调“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把两者视为同一过程,即所谓的“知行并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知为行,行由知定。“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王阳明认为,传统道德思想应该指导人们的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