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蝉(唐诗)

虞世南的蝉(唐诗)
虞世南的蝉(唐诗)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

1、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籍(jiè):凭借。

3、虞世南:约558~638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

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

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诗文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首句表面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含象征意。“垂緌”暗示显宦,作者把显贵与“清”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形象中。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三、四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藉助秋风,诗人却别有会心,用“自”“非”二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强调“居高”而自能致远,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考试题型: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体、习性、声音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首句写了蝉的形体“垂绥”,习性“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

力度。

2、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3、“居高”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这首诗实际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达感情含蓄,寓意深刻,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虞世南《蝉》高考诗歌鉴赏

虞世南《蝉》鉴赏 古诗鉴赏 0216 2021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 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刘学锴)

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蝉·本以高难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言】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注释】 ⑴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蝉》就是这样。诗 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 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

蝉古诗 虞世南带拼音

蝉古诗虞世南带拼音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1出处编辑选自《全唐诗》卷三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2作品简介编辑《蝉》【年代】:唐【作者】:虞世南【作品】:《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翻译 1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2 清露: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 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4 藉(jiè):凭借3译文编辑蝉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的高,声音自然传的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虞世南(558—638年7月11日),唐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有《虞世南集》,[1]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虞世

南,隋大业初授秘书郎。入唐,太宗引为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633)转秘书监,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太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旧唐书》卷七十二及《新唐书》卷一百零二之本传云:“世南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卷八以为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群书理要》五十卷、《兔园集》十卷等,另有诗文集十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四卷。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 篇一: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清露: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④藉(jiè):凭借 【译诗】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 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篇二: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篇三:蝉古诗阅读答案 篇一:蝉古诗阅读答案 篇二:蝉古诗阅读答案 篇三:蝉古诗阅读答案 摘要:下文是蝉诗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同时也借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尚和洁身自好的人格。【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 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 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 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 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 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 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 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 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 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 远扬。四:

李商隐《蝉》诗词鉴赏

李商隐《蝉》诗词鉴赏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

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 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

虞世南《蝉》教材分析

虞世南《蝉》教材分析 《蝉》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 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 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 出 来了。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今人刘水济《唐人绝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 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前四句写形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 思深。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五言古诗:《蝉》

五言古诗:《蝉》 《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作品评述 (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 有些相似.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 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 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 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 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音 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 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因为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 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 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所以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 点道,这完全是因为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因为凭借秋风一类 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 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 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 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 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

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 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杨义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 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 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 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个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 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 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 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 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对应。“流响”状蝉声的 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 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个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 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个句对蝉声远 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 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因为“居高”而自 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协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 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

虞世南《蝉》原文及译文读练习及答案

[标签:标题] 篇一: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 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清露: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③流响:指连绵不断 的蝉鸣叫的声音。④藉(jiè):凭借 【译诗】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赏析】 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 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篇二: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 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 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4分) 【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 不能展翅高飞。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篇三:蝉古诗阅读答案 篇一:蝉古诗阅读答案 篇二:蝉古诗阅读答案 篇三:蝉古诗阅读答案 摘要:下文是蝉诗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讴歌了蝉的高 洁品格,同时也借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尚和洁身自好的人格。【注释】①虞世南:初

古代诗歌中的蝉

古诗中的蝉 (256500)山东博兴师范学校耿宝强“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骄阳似火的夏季,法布尔所说的“不知疲倦的歌手”——蝉,又一次在林间枝头开始了它们的歌唱。古往今来,它们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动人而含义不同的诗篇啊! 蝉最常见的含义是比喻高洁的品德与情操。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是靠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维持生命的,而成虫则靠吸食树木枝干的汁液为生。然而,古人却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曹植《蝉赋》写到:“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噭噭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郭璞的《蝉赋》更说:“虫之清洁,可贵惟蝉。”唐代咏蝉诗“三绝”都是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三位诗人的地位、际遇、气质不同,使三诗旨趣迥异,各臻其妙。隋朝旧臣虞世南笔下的鸣蝉是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借蝉抒怀,抒发了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的愤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咏蝉》)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诗则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自然而然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同情之人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与颂扬蝉的高洁相反,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的污浊的。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便是如此。在陆龟蒙的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

《蝉》虞世南(拼音版)

蝉ch án 【唐t án ɡ】 虞y ú世sh ì南n án 垂chu í緌ji ào 饮y ǐn 清q īn ɡ露l ù,流li ú响xi ǎn ɡ出ch ū疏sh ū桐t ón ɡ 。 居j ū高ɡāo 声sh ēn ɡ自z ì远yu ǎn ,非f ēi 是sh ì藉j í秋qi ū风f ēn ɡ 。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注 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

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白话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诗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关于蝉的古诗

关于蝉的古诗 一、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 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 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 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 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 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 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 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 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 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 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 物咏怀的典型。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 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三、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 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 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 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 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 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 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 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 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

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

二年级上学期古诗及欣赏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衰败。 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风过栏干水不波。 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注释】 ①倒影浸天河: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天河: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是由许多恒星构成,通称天河。 ②水不波:水面上没吹起波纹。 ③想见:由推想而知道。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 ④萤火:指萤火虫的亮光。萤火虫:昆虫名,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带绿色的光。【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诗。夏天夜晚,人们坐在荷花池边,看到天空的银河和池塘内荷花的影子,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看上去又好像荷花的倒影浸在银河里一般。微风吹过池边的栏杆,池塘里的水也没兴起波纹。可以想象,夜深人们散去以后,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它们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虚实兼写,以动衬静。前两句写眼前之景,后两句写想象之景。实景写静,而想象中的虚景,却以萤火飞动,映入水中,以动写静,动与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山亭夏日 (唐)高骈(pián)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作者小传】: 高骈(pián),字千里,唐代著名武将、诗人。 【注释】: 1. 水精帘:又作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2. 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意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的诗,主要是捕捉夏日凉快的一面,在炎夏或者烦闷气躁时读来倍感清凉安详。作者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绿树荫浓、池塘倒影,这些景象都可消除暑气,让人的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如果再看到微风轻拂水晶帘,吹动满庭花香,那么就更能感觉出夏日的可爱,而不觉得它的漫长与闷热了。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诗的第三句中“水精帘动”是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cha);微风吹来,水光潋(liàn)滟(yàn),碧波粼粼(lín),这一景象,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美妙而逼真,多美啊! 蝉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释】: 1.绥: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绥”。“垂绥”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2.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3.流响: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4.疏桐: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5.居高:身在高处。 6.藉:借,凭借,借助。后两句指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

蝉唐虞世南全诗意思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

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咏蝉·垂緌饮清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其古诗全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言】 《咏蝉》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注释】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咏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 阅读语文,获得知识。下面是的虞世南《蝉》阅读答案,欢迎来参考!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蝉古诗垂緌饮清露

《蝉饮清露》是唐代诗人于世南的作品。它也是唐代最早的蝉吟诗。通过描写蝉鸣的清脆,作者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这首诗,连同罗宾王听蝉和李商隐听蝉,成为唐代文坛上独具特色的三首蝉诗。 这首咏物诗是初唐著名大臣于世南的咏物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每一句话都是关于蝉的形态、习性、声音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诗人高洁清晰的性格和情趣,吟唱事物的深层含义是吟唱人物。关键是要把握知了的一些特点,找出它们的艺术搭配点。松垂,是古代官帽的一条结带,也指蝉下巴上的吻部,类似于这条带子。 蝉用它美丽的嘴唇吮吸着露水。由于语义上的双关,它暗示官吏应该戒除贪污,追求廉洁。蝉生活在又高又直又稀疏的梧桐树上,这些梧桐树天生不同于那些在烂草和烂泥里打滚的昆虫,所以它们的声音可以很响亮很美。 在诗的结尾,据说这完全是因为蝉能够“远远地大声说话”,而不是依靠秋风等外力。这些诗句的寓意,其深层含义是隐喻,只不过是说,作为一个官员,作为一个男人,应该站得高高在上的德行,这样他就可以大声说话,并获得广泛的声誉。 这种崇高而深远的力量,完全来自于人格美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能靠双方或任何力量、共同和支持来获得。事实上,唱蝉包含了俞世南丈

夫的自学。他是唐贞观时期二十四位凌烟阁之一,以博学多才和耿洁高贵著称。 他与唐太宗谈及历代王维正的得失,能够畅所欲言,对贞观的治理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为此,唐太宗说他有“五个必修”(德、忠、博、文、书) ,并称赞说: “诸侯都像于世南,为什么世人不关心呢? ”从他出身寒蝉而非鲲鹏老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谨慎而有自知之明的人。 这首小诗是唐代最早的诗歌,具有支撑物的意味,为后世所称道。表面上,第一句“饮露”,是关于蝉的形状和饮食习惯。事实上,它使用比较的手法来暗示一个人的突出的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上有两个触角,形状像官员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古人认为蝉生活在高大的树上,只喝干净的露水,所以他们用“喝清露”来象征人们的高尚品格。 事实上,蝉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生存。他们只能喝露水的地方?第二句“流出疏桐”写的是蝉的歌唱。为什么稀疏的梧桐树上连续不断的蝉鸣?这是因为在古人眼中,梧桐树是一棵高贵的精神之树。据说像夫妻这样的鸟儿不住在梧桐。” 如果国王指定贤惠的人民,梧桐就会在东厢出生”.当诗人把自己与

虞世南《蝉》阅读训练附答案

虞世南《蝉》阅读训练附答案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流响:连绵的声音。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状、习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6.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7.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8.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9.“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10.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