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1.行为的定义

行为可定义为动物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胜利的变化所做出的对整体性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也也可定义为动物所做的有利于眼前自身存活和长远基因的任何事情,如动物的跑,跳,飞翔等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或者说动物行为学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

2,动物依靠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适应环境

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行为,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通常动物越底等则本能行为越发达。细腰蜂在短短的一生中虽然主要是依赖本能行为,但也必须学习很多东西,如必须学会辨认每一个洞穴的位置,以便狩猎后能准确无误地把后代准备的猎物带回家。另外,食肉兽虽然主要依靠学习行为适应环境,但是他们从小就具有一定的扑食倾向,这种倾向肯定是一种本能。犹如雄鸟婉转的鸣叫一方面是以先天不断地学唱。但是,所有鸟类的报警鸣叫以及对报警鸣叫所作出的反应都是先天的和本能的,如果这种反应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那么动物很可能在学习中丧命。

学习的好处是使动物对环境的变化有较大的应变能力,这对于长寿物种比对于寿命只有几周的昆虫更重要。此外,身体的大小与学习能力也有关系,因为高度发达的学习能力需要有相应的脑量做基础,而小动物的脑量不可能很大。另一方面,自然选择的作用也可以能同等大小的动物具有很不相同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膜翅目昆虫和双翅目昆虫的大小和寿命都差不多,但是膜翅目昆虫除了具有丰富的本能行为以外,还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蜜蜂在短短的3周的才是期就能学会辨认巢箱的方法,熟悉各种蜜源植物的空间配置,他们在一天中经常变换采食地点,好像他们知道每一种花朵都在一天什么时刻产蜜量最大。双翅目昆虫则完全不同,虽然他们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如习惯化,但是他们适应环境主要是依靠对事物,隐蔽场所和异性遗传反应。

3,本能行为包括动性,趋性和固定性行为

动性是动物对某种刺激所作出的一种随即的和无定向的反应运动,其反应强度随诱发次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导致身体长轴没有特定的指向。动性虽然是一种随机的和无定向的运动反应,但动性的最终效果是是动物趋向于有利刺激源和避开不利刺激。动物在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中最为常见。

趋性是动物接近或离开一个刺激源的定向运动。定向是沿着动物身体的长轴直接指向刺激源的方向。最常见的趋性有趋光性,趋地性,趋湿性,趋触性和趋流行等。趋性的机制是靠身体两侧的感觉器官把同等量的刺激强度传到中枢神经,如果右侧眼所接受的光刺激强于左侧眼,动物身体就会向右侧偏转,知道使两侧眼所接受的光强度保持平衡。在试验中,把一只具有正趋光性的甲虫放在一个圆盘中,圆盘前有一个光源,在这种情况下,甲虫很快就会朝光源直线爬去,当圆盘缓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甲虫的身体就会连续向左作补偿性转动。

固定行为型是按一定时空顺序进行的肌肉收缩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动作并能达到某种生物学目的。由于固定行为型是一种刻板不变的动作形式,所以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所持有的固定行为型,它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例如慧眼回收蛋的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固定型,当蛋从浅盘状得巢中滚出巢外时,灰雁就会本能地伸长脖颈,把下颌压在蛋上,然后把蛋拉回。固定行为型在诸如求偶、筑巢取食和清洁本身等行为中最为常见。织巢鸟可以用树枝树叶编织成一个非常复杂和精致的鸟巢,它所依赖的就是那么几个固定的行为性动作,生来就会,不用学习,它们像机器一样反复动作就能制造出令人惊叹和无与伦比的产品来。

4习惯性和印记是比较简单的学习类型

习惯化是动物界最常见的最简单的一种学习类型,所谓的习惯化就是当刺激连续或重复发生时就会引起动物反应的持久性衰减,就广义来说,习惯化就是动物学会对特定的刺激不发生反应,例如,一只鸟必须学会对当风摇树动时不飞走;当敲打玻璃杯时,生活在水杯中的水螅会马上缩回它的触手,身体也迅速缩短,但敲大背几次后,它的反应会减慢,并可能不再发生反应;鸟类起初会被安放在田间的稻草人吓跑,但久而久之它们就不会再害怕甚至会停在手臂上自鸣得意的梳理羽毛。习惯化的适应意义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一个动物对某些无害的刺激总是重复的做出反应,那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能量,从而减少它花费在其他重要活动上的时间,如取食、求偶、喂幼等

印记与一般的学习类型不同,它只发生在个体发育早期的一个特定阶段。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印记学习的敏感期。动物早期的印记虚席对于长大后的社会行为和性行为都具有长期的影响。印记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就是动物能够准确可靠的辨别自己的双亲和本种的其他成员,并保持求偶是在本种个体之间进行和确保双亲所抚养的后代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这对每一个物种都是至关重要的。

5,联想性学习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是条件反射

经典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场中,无条件刺激是必不可少的饿,它的作用是强化条件反应。如果没有无条件刺激不断给予强化,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条件反射的建立常常是靠把一个无关的刺激与一个痛苦的或不愉快的事件相结合。条件反射有利于动物生存实例很多。

操作是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是在于操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总是先有刺激,后做出反应,最后才得到报偿。操作是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过程是让动物依据某一信号必须做一件事情才得到报偿。例如徐丽娜动物在听到风引起发出声响时去压杆。起初,一只饿的动物是随机运动的饿,也许当风引起发出声响的时候它赶巧压了一次杆,此时事物便出现,以后,事物的出现每次都是在这一特定场合下。这一情况有助于增加这一特定场合出现的概率,直到最后建立起来一个可靠的刺激——反应链。

6、顿悟是一种最高级的学习行为

顿悟学习是动物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包括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简单的顿悟学习是绕路问题,即在动物和事物之间设置一道屏障,动物只有先远离食物才能接近食物。章鱼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鱼类和鸟类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获得成功,哺乳动物能很快学会解决这给问题。

黑猩猩是除了人类以外顿悟学习能力最强的动物。实验证实,黑猩猩能够像人类想象的那样利用物件达到他们的目的。再后来的复杂试验中进一步证实了黑猩猩有着极强的顿悟学习能力,甚至在解决某些难题方面,已与人的能力想接近。

研究动物的行为不仅有利于防止有害动物,而且也为各种有益动物的理由和珍惜濒危动物保护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目前人类已将动物行为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养殖业和医学部门。此外,研究动物行为也有利于促进仿生学、生理学、遗传学、进化论、分类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7.动物的生殖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是处于社会优势的个体有更多的交配机会少数情况交配机会是相等的个体适合度主要指个体大小、外貌等

为了回避面对面地与较强的或较有经验的对手进行较量,从属个体往往会采取不同的交配方法。

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对策。

如某些蟾蜍、青蛙和蟋蟀中所见到的所谓“卫星”行为,就是安静等待机会,伺机中途拦截雌

性个体强行交配

精子授精的竞争——只有生活力最强的精子才可能受精。(黑翅豆娘)

保护配偶:在很多动物中,雄性个体在交配并输送精子后,都会紧密伴随在自己配偶身边,以防配偶与其他雄性个体再进行交配,这种行为就叫保护配偶。

群居物种比独居物种表现出更发达的保护配偶行为,通常只有在雌性动物具有可受精的卵时,雄性动物才会在保护配偶上作大量投资。

在有些物种中,雄性个体必须向其配偶提供物质上的好处(如食物)才能与其交配。如一些雄鸟给自己的未婚妻赠送礼物。

钻石鸟赠送的礼物是一根草棍(赠送这种礼物意在提示对方应该尽快筑巢)。

太平鸟是一边跳着灵巧的舞蹈,一边给自己的女友赠送一只浆果,而燕欧赠送鱼

婚配体制

雄性动物婚配体制的多样性

虽然雄性婚配体制存在着多样性,但大多数雄性个体是一雄多雌的,为什么在动物界一雄多雌现象如此普遍呢?

性选择理论对此提供了可能的解释。通常情况下,雄性个体对后代是不作亲代投资的,而雌性个体则是亲代投资的主要参与者。因此,雄性个体的生殖成功率是靠与很多雌性个体交配来获得的,这就导致了雄性彼此争夺配偶的现象,胜者便可占有多个雌性个体,生下较多后代。

有些雄性个体在每个生殖季节只与一个雌性个体配对或是与其他几个雄性个体共同占有一个配偶。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仅仅是因为雄性个体难以获得很多配偶。

一雌多雄的婚配体制

在这些物种中,生殖期间总是有几个雄性个体与一个雌性个体进行婚配,而且两性的作用常常颠倒,即由雄性个体承担全部或大部分亲代抚育任务,而雌性个体则为占有配偶而互相竞争。

矶鹬(yu)一雌多雄制存在几种不同的情况

有些雌鸟是为了从不同雄鸟那里获得精子。

有些雌鸟是为了从多个雄鸟那里得到婚宴食品。

有的只是为了得到几只雄鸟的亲代抚育。

一雄多雌的婚配体制

保卫妻妾群的一雄多雌制

动物行为学论文_1

动物行为学论文_1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通信111 齐利刚 2011132071 1 动物行为学论文 通过将近一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首先,我更进一步对动物有了了解,其次,动物的行为很神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最后,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保护人类的朋友~ 一、那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呢, 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20世纪以前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早在旧 10500年前),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动物,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石器时代(34000, 类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周期和行为。

17、18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多了,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如德国人约翰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地、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及本能行为。19世纪末,人们使用迷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 2 动物行为学论文 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写出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 柏林的海因罗特在1871年至1945年间,详尽研究了多种鸭、鹅,比较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解剖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及繁殖行为,并且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他独自阐述的同源性学说,现在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行为学真正诞生的标志之一 近年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 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呢, (1)观察法(描述法):要了解行为的原因、发展、适应与进化四个问题,首先必须对某种动物的行为方式进行精确、详尽、反复的观察、记录,并制订该种动物行为方式的行为谱。 (2)实验法: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体或行为的环境条件加以改变来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四个基本问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发情的雌老鼠身上提取的

动物行为学习题

动物行为学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属于后天获得的行为是: A.候鸟迁徙B.鸟类筑巢C蜘蛛结网D.复杂的“鸟语” 2、生活在离海边50公里的某种小鸟,每天飞到海边取食时间都比前一天迟到50分钟。这种现象叫: A.日节律B.潮汐节律C。月节律D。无规律 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最终对动物行为起支配作用的遗传物质是: A.染色体B.DNA C.基因D.RNA 4、蜜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社会生活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体形态和职能分工上的高度专门化,在蜜蜂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 A.蜂王B.蜂后C。工蜂D。雄峰 5、城市中喜鹊的巢与巢间距很近,远小于市郊野外种群的巢间距离,其原因是(多选): A.合适的巢址分布密集B.食物充足C。利于繁殖D。喜鹊喜欢群居 6、下列行为中哪种行为属于后天学习来的行为?(多选) A.小鸭子出生后跟随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 B.小狗看到装食物的空盘子时也会分泌唾液 C.幼猴将马铃薯放在水中后洗净后再吃 D.山雀喜好取食个体较大的毛虫 7、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现象属:(多选) 拟态中贝茨拟态是指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缪勒拟态是指一种生物模仿其他生物以便于接近进攻对象的拟态如蚁蛛。 A.贝茨拟态B.缪勒拟态C.警戒色D.保护色 8、根据动物行为的定义,你认为下列哪项不是动物行为: A.黑猩猩为另一只黑猩猩梳理毛发B.雄螽斯在交配时,给雌螽斯提供食物C.地松鼠在洞穴附近直立,观察周围环境D.郊狼盘算如何阻止同伴来争夺猎物 9、动物的警戒色是用来: A.吸引配偶B.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 C.保证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D.吸引传粉昆虫 10、Lehrman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1)全为雌鸟,单独饲养;(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结果发现:第(1)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6,7和8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 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 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11、在繁殖季节,个体小的雄鸟对同类的鸣唱反应强烈,它们会靠近播放类似鸣唱录音的设备,并将回应播放的录音而发出鸣叫。通过这一技术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这项技术的理论依据是: A.个体小的鸟傻,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B.个体小的鸟聪明,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探讨(一)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探讨(一)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革命性领先技术,其产业化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利润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利润率为8.1%的信息产业的两倍。因此,展望未来,多数分析家认为,生物技术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在21世纪初将与信息技术产业并驾齐驱,并最终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核心产业。生物技术和产业如此巨大的发展前景,有着其必然的原因: 一、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世纪的一百年,人类凭借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发明和创造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和交通设备与工具、电子与系统集成化的通讯设施与器具、家用电器、电脑以及化学合成物质,极大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生产和经济方式,迈进现代化的阶段。欢欣之余,人类也不能忘记在发展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在准备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的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却面临着全球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与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粮食生产滞后、能源耗竭和资源短缺的五大危机。这些问题显然是发展中带来的,它们直接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毋庸置疑,一项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工业革命发展进程表明,人类一味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忽视技术对人类自身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时,人类最终要饱尝在技术发明初期未曾预料的苦果。曾几何时,滴滴涕一问世便被誉为人类技术史的里程碑,声称它可以杀死害虫却对人畜无“害”,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1946年,该产品在美国上市引起巨大轰动,以至引来化学公司投巨资开拓杀虫剂市场。仅在1947~1949年间,滴滴涕的投入就达38亿美元,旦利润逐年直线上升,到1951年利润额猛增1.1亿元。它的发明人保罗·米勒被人们称为救世主,获1948年度诺贝尔奖。然而时隔6年后,滴滴涕就被发现具有激素效应,严重影响动物(包括人类)的性分化和生殖,并且通过母体传递后代,导致许多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到1970年,美国率先下令禁止使用滴滴涕。 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类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安全性对于人类自身生存与繁衍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技术的先进性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因此,由联合国提出、各国政府共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今后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具有双重使命:既促进生产力进步和为人类谋福利,又保护人类及其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和产业日益显示出强大、高效、经济与生态和谐的特点,体现和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方向。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正在悄然地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工业、农业和经济的性质、结构、模式和价值取向,其范围和程度令人耳目一新。难怪,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把生物技术产业定义为:利用细胞和生物分子进行药品、农产品生产开发和环境治理的产业。该产业技术由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共同组成。医药生物技术重点攻克癌症、艾滋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危害人类的顽疾;农业生物技术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环境生物技术重点用于清除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生物垃圾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废弃物,是制造许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的原材料。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和再生技术的三"R"模式,即对垃圾和废物采用消除、再循环和再生(remove、recycle、regeneration),清除石油副产品污染物及其他有毒物质,进行资源利再利用意义重大。 2.认识、开发和利用生命系统的要求 在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中,几项划时代科学与技术成果扮演着重要角色。汽车、飞机和航天器因为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因而主宰20

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 院系:人文科学与管理系 选课代号:709A0002 班级:行政管理 102班 姓名: 张青 学号:2010047746 浅论动物的学习行为 前言: 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另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学习行为学习能力环境 正文: 一、学习行为的分类: 1:习惯化学习 雏鸡、幼鸭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比如说掉下一片树叶,它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伏或其他惊恐的举动。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损失,这是习惯化学习的作用。人类社会中也有

这样的现象存在,人们常会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见怪不怪,如果每天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不到噪音了。中国有句古话“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人兰花之室而不知其香”,这也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 2:模仿学习 动物在幼年时会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幼小的黑猩猩会学习年长者如何取食白蚁,一些鸣禽的学唱,都是模仿学习。如果一只普通的灰雀在 金丝雀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它也能发出像金丝雀一样美妙的歌声。模仿行为在动物适应环境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使得动物能从同种其他个体的经验中学习知识,还可以绕过完全依赖遗传机制的途径直接继承,这对社群传统的形成大有好处。 3:印痕学习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也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这种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印痕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 4:联想学习 联想学习就是一种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完全是人为控制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适应意义,而操作条件反射确实是更接近自然界的一类学习,大多数动物的觅食及躲避行为都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

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行为学 课程论文 题目动物的学习行为 二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二零一四年六月九日 动物的学习行为 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动物的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的学习行为主要受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的影响。学习行为主要包含习惯化反应、模仿学习、印痕学习、联系性学习和推理学习等类型。 关键词:影响因素分类作用 引言: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另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学习行为是人类

和动物适应环境和求得生存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环境的变化每日一个面孔,人类和动物必须依靠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但人类和动物都有各种的学习方式,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和种族的延传。 1 行为的分类 动物的学习行为包含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可将其归纳为习惯化反应、模仿学习、印痕学习、联想学习和推理学习等类型。 1.1 习惯化反应 当同一种刺激反复发生时,动物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可完全消失,除非再给予其他不同的刺激,行为反应才能再次发生。雏鸡、小火鸡、幼鸭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比如说掉下一片树叶,它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伏或其他惊恐的举动。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消失。也就是说,它们对这种刺激的敏感度已经降低了。当然,如果出现了陌生的飞过物体,如一只老鹰, 它们仍然会表现出惊恐举动。在人类社会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人们常会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见怪不怪,也常会对自己天天吃的东西感到厌倦,如果每天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不到噪音了。中国有句古话“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入兰芷之室而不知其香”,这也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吧。[1] 1.2 模仿学 模仿学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本世纪60年代,动物学家辛德在大不列颠岛研究了当地山雀的学习行为,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只山雀偶然撕开放在订户门前的牛奶瓶盖,从而取食牛奶。之后不久,这一行为传遍了生活在大不列颠岛的所有山雀,以至于送奶工人不得不在每个奶瓶上扣上一个杯子。这便是一

动物行为学 自作答案

《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动物行为和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 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不断探索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出于好奇心,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也希望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来理解自己的行为。 更好地了解动物行为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物种。濒危动物迁地保护时,需要研究、掌握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有利于澄清关于动物疼痛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2.简述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亚里士多德《动物记》----行为的基本观察、记录。 法布尔《昆虫记》----昆虫行为的系统观察和记录。 达尔文《物种起源》和《人类及动物的表情》等----行为的进化。 1947. 行为学期刊《Behaviour》(行为) 1953. 《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 1954. 《Insect Society》(昆虫社会) 1956. 《Behavioural Science》(行为科学) 1963. 《Experimental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实验杂志) 196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行为实验分析) 1966. 《Physiology and Behaviour》(生理学和行为) 1970. 《Brain, Behaviour and Evolution》(脑,行为与进化) 1971. 《Behaviour Genetics》(行为遗传) 1978. 英国出版第一本行为生态学论文集《Behavioural Ecolog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1982. 第一本行为生态学理论专著《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Ecology》 1983. 在Mainz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动物行为学讨论会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 Ecology》第四版(Krebs & Davies) 1973. 《Learning and Behaviour of Animal》(动物的学习与行为) 1975. 《Applied Ethology》(应用行为学) 1975. 《Animal Behavioural Process》(动物行为进程) 1977. 《Bird Behaviour》(鸟类行为) 1977. 《Behaviour,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行为、生态和社会生物学) 1978. 《Behaviour and Brain Science》(行为和脑科学) 1980. 《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行为学与社会生物学) 1998. 《行为生态学》尚玉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蒋志刚,科学出版社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对动物的行为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即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研究法。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它们都进行大量的野外工作,以野外工作为主,但也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它们都十分注意推理过程,包括所研究动物生态学方面和自然选择对动物行为作用方式方面。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二节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编写探究报告。 4.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6.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与动物行为相关的资料(课件、图片等) 学生:收集动物行为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一课时 了解动物的行为学生观看、讨论 方案一: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 方案二:学生饲养或了解的小动物有哪些行为。 方案三:观看录相、光盘中的动物行为有哪些。 方案四:学生课前收集的动物行为资料。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区别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对有些行为,如鸟类的迁徙,到底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可能还会辩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的哪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哪些是后天通过学习才形成的,并及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能说出书中资料1和资料3中的行为不是学来的,而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且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 行为。先天性行为有利于动物生存繁衍。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不能够随环境改变。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很多动物生下来就会吃奶、睡觉?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先天性 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书中的资料3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观察、对比书中资料1与2、3和4、资料1和5后讨论交流。能说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 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形成的时间就越短。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的繁衍意义 重大。人类和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鼓励学生抓紧时间发愤学习,否则 晚矣。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在 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方 案一: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探究活动的资料,并分析有关问题,了解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如对照实验的设定等。 方案二:学生讨论怎样探究动物的行为后,播放一段科学家工作的录相,使学生明确探究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 物 行 为 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号:222012314011030 姓名: 计爱霞

关键字:生态环境蚂蚁搬家保护 摘要 (1)奇妙的蚂蚁社会 蚂蚁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类社会性昆虫,小小的蚂蚁早在一亿多年前就已经居住在地球上了,与恐龙为同一时代。随著地球环境的变迁,躯体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而身躯细小的蚂蚁却仍活跃在地球上。它们依靠群体的力量取得食物、生长、发育及繁衍后代,它们成功地适应了地球上各种恶劣的环境,造就了繁荣鼎盛的蚂蚁王国,全世界的蚂蚁共有260属、16000种,其数量在一百多万种陆生动物中首屈一指。 (2)蚂蚁搬家 1.与其它许多动物一样,蚂蚁也是一种需要抢占并保护自己地盘的动物,当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时,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两个蚁群之间就有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其结果是失败者失去自己原来的家园,到“远方”避难。 2.某些种类的蚂蚁本身就有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当其种群数量较大时,就会本能地开始建立新的蚁窝,以便分流出去一部分蚂蚁。. 3.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经过工蚁们充分的考察、准备,终于发现了一处食物更加丰富的地域,于是,蚂蚁们通过发出某种特定的气味信息,就开始了举家大搬迁行动。 (3)蚂蚁群体的建立 蚂蚁建立群体是以雌蚁与雄蚁通过婚飞方式相识交尾为起始点,在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下,带翅膀的年轻雌蚁从蚁巢飞向空中,吸引了许许多多雄蚁的奋力追赶,只有那身强力壮的雄蚁捷足先登,有幸在飞行中或飞行后与雌蚁交配,”新郎”在交配后不久就死亡,留下遗孀蚁后独自过著孤单的生活。受精后的雌蚁脱落翅膀,在地上选择适宜的土质和场所筑巢,产下第一批受精卵。蚂蚁为完全变态类昆虫,它们的一生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述 行为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变化(如转基因,基因敲除或下调等)最终表现为与基因相关的行为变化;环境的变化(如声、光、电的刺激和药物的处理)不仅其本身可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而且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动物的行为。学习和记忆更是这种相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学习是一个获得外界环境信息(对动物而言)或有关世界知识(对人类而言)的过程;记忆则是对这种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encoding)、储存(storage)和再现(retrieval)的过程。人类的记忆复杂,包括对事件与物体的明晰记忆(explicit memory)或描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与学习无关(如适应性和敏感性)或有关(如操作技术和习惯养成)的模糊记忆(implicit memory)或非描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而动物记忆相对较为简单,包括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前者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者则持续24小时到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与此相对应得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参考记忆(reference memory)。工作记忆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储存较短的时间,因而代表短期记忆;参考记忆是指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试的任何一天)均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过程,因而代表长期记忆。 记忆的脑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不清楚。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神经外科医生Wilder Penfield 第一个获得证据表明,记忆的加工可能是在人脑的某些特殊部位进行。他从上千例的病人观察到,电刺激病人的脑颞叶皮层(temporal lobes)会产生一连串对早期经验的回忆,病人称之为“经验反应”(experiential response)。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给一个患癫痫长达10年的病人施行脑手术治疗,Penfield将病人双侧的海马·杏仁核和部分颞叶皮层切除。术后发现,病人的癫痫症状大为改善。但出乎意料的是,病人的记忆同时受到破坏性的损害。虽然病人保留了几秒到几分钟的短期记忆,且对手术前的事件有非常好的“长期记忆”,但是,他却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对人·地点或物体等信息的保持不超过一分钟。而且,他的空间定位能力也大大受到削弱,甚至花了长达一年时间才学会走一条围绕一栋新房的路而不至迷路。事实上,所有因手术或疾病使内侧颞叶的边缘结构受到广泛损害的病人都具有类似的记忆缺陷。这些结果说明,大脑边缘系统在记忆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脑内至少存在5个不同的结构系统相对特异性地参与学习记忆的调节,包括海马、杏仁核、皮层(尤其是鼻周皮层,perirhinal cortex)、小脑和背侧纹状体。针对这些脑结构建立了相应的具有一定特异性地学习记忆的行为测定方法。海马是空间记忆的最重要的调节脑区,同时也参与情绪记忆的调节。毁损海马回导致空间记忆的完全缺失,情绪记忆也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情绪记忆主要由杏仁核调节。测定杏仁核依赖的记忆主要用条件恐惧(fear conditioning)法;而测定海马依赖的记忆方法则很多,包括各种迷宫和抑制性回避(inhibitory avoidance)实验等。鼻周皮层是调节视觉物体记忆(visual object memory)的特异性闹区,常用物体认知模型(object recognition)检测。小脑是调节与骨骼肌反应有关的经典反射的特异性脑结构,眨眼反应(eyeblink conditioning)模型对小脑依赖的记忆有很高的特异性。纹状体对刺激-反应习惯(stimulus-response habit)的学习记忆过程其重要作用,主要调节与药物滥用有关的学习记忆。测定纹状体记忆的方法很少,目前主要用赢-留放射臂迷宫(win-stay radial arm maze)法。纹状体毁损会导致动物在这一模型上的记忆操作障碍,而毁损海马或杏仁核对这种记忆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赢-留放射臂迷宫法对纹状体记忆具有特异性。 尽管记忆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yclic

动物的先天性和学习行为行为教案

动物的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过程 引言: 复习运动系统的组成? 动物因为有了骨骼、肌肉关节才能运动,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多姿多采灵动的世界。 出示课件:几种动物的行为图例,还有古人的诗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说的就是自然界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行为。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他们的运动和行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今天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动物的行为,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和获得的过程。 一、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问:看一看:这些是动物的什么动作?这些动作统称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 问:想一想:你能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吗? 问:老虎的奔跑跳跃是动物的行为吗?老虎的凝神静卧呢?你还能说出一些动物行为的例子吗? 总结:动物的行为包括动物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功击、防御、繁殖、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动物行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动物的行为进行了分类,请同学门阅读课本P65,思考、并讨论问题:动物的行为分为几种?它们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有什么意义? 2.动物行为的类型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影片中的有关动物行为的相关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每种动物的行为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有什么意义。 (1)觅食行为 概念:是动物通过独特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意义:觅食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 (2)争斗行为 概念: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争斗的动物双方很少受到伤害

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选题

论述动物的行为节律 摘要:动物的行为节律按节律期长短可区分为6种类型,即年节律、月节律、潮汐节律、圣夜节律、短期节律和间歇节律。行为节律大都是由体内的生物钟调控的,但需靠外在的定时因素的作用,使动物的行为节律与环境的周期变化保持同步。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hythms of animal behavior rhythm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period length categories, namely years rhythms, months rhythms, tidal rhythms, o holy night rhythms, short-term rhythms and intermittent rhythms. Behavior rhythm is mostly by body biological clock control, but need to rely on external factors, the timing of that animal behavior rhythm and environmental cycle changes in sync. 关键词:年节律月节律潮汐节律昼夜节律短周期节律间歇节律定时因素同步 动物行为周期性地重复发生的现象称为行为节律,动物行为节律可分为年节律(circannualthythms)月节律(lunarrhythms)、潮汐节律(tidalthythms)、昼夜节律(eircadianthybhms)、短周期节律(Epieyelesthms)和间歇节律(intermittentthythms)。 1年节律 气候的季节周期变化对动物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动物常常靠迁移和冬眠躲过不利季节,而在有利季节进行生殖。对有些动物来说,行为的年周期变化是由体内的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决定的。例如:庭园林莺(Sylvia borin)、亚高山林莺(S.cantillans)和暗绿

动物行为学论文

蚂蚁搬家现象的研究 1 引言 经过一个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学到了许多动物的行为学,比如动物的求偶、交配、繁殖、鸣叫等行为,了解到动物学界许多奇特现象。从而也增加了我对动物行为的兴趣,研究动物的行为学对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论述一下蚂蚁搬家的行为。 1.1 蚂蚁搬家是否与下雨有关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总结出了大量的与天气变化有关的谚语,如蚂蚁搬家,即被认为是将要下雨的先兆。至于蚂蚁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搬家,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的暴晒对蚁卵可能造成的伤害,由于在夜晚人们不注意蚂蚁的行动,但常常能够在阴天看见蚂蚁搬家,于是,就将蚂蚁搬家与下雨联系了起来。但是蚂蚁搬家究竟与下雨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呢? 1.1.1 蚂蚁搬家与下雨有关 如果说蚂蚁能够凭借其本能准确地感觉出即将下雨,甚至感觉出下雨量的大小,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劈头盖脸的雨点打在谁身上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如果在下暴雨前蚂蚁不能及时地回到窝内,就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大雨冲走,以至于回不了家,甚至送命。虽说蚂蚁的生命在人眼里不值什么,但对蚂蚁自己来讲还是蛮可贵的,干吗要白白丢掉呢?因此,蚂蚁完全有可能感觉出天将下雨,也有可能知道在下雨前要及时回家避雨。 天气变时,空气中水蒸气增加,泥土返潮,蚂蚁巢特别潮湿,蚂蚁难以安居。动物能预感空气湿度,当它感觉湿度过大时就会知道要下雨了.蚂蚁的窝是通入地下的.所以下雨会把它的窝完全淹没.因此它们要搬到地势更高的地方为什么蚂蚁搬家就会下雨为什么蚂蚁搬家要下雨?因为蚂蚁一般住得比较低,雨水往低处流,它的家就没了无论哪一种生物,都需要有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而动物为了适应各种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行为。就拿蚂蚁来说,它对自己窝里的湿度一定的要求。下雨前,空气中的湿度增大,蚁窝就变湿了。如果太湿了,蚂蚁就呆不下去了,于是只好往干燥的地方搬家了。因此,蚂蚁是在大雨来临前搬家的。 1.1.2 蚂蚁搬家与下雨无关 众所周知,蚂蚁是一种低智慧生物,其生物意识和生存知识相对于人类来讲要落

《昆虫记》文学常识与考点附专项练习题答案

《昆虫记》文学常识与考点附练习题 作者简介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年),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47年,来到阿雅克修中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了他人生选择的两位学者,他从此打定主意,教学之余潜心研究昆虫。 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达尔文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在《物种起源》中称法布尔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 内容简介 《昆虫记》是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涉及蜣螂、蚂蚁、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现在已知的昆虫种类约100万种,占所有已经知晓的动物种类的5/6;并且仍有几百万的未知晓的昆虫仍待人类去发现和认知。法布尔在19世纪中期,于学校教课之余,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观察各类昆虫,为之定名,为之讴歌。 《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另外,此书不仅详尽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更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和生活状况等,尤其是《阿尔玛实验室》、《返祖现象》、《我的学校》、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案例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案例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动物运动和行为较多,并由一定的观察,分析资料的基础。引导学生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探究活动。教是举例,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学习目标: 1.学生认识两种行为获得的图径是不同的。 2.举例说出动物的一些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资料分析,两种行为的特点,两者的关系及在生存方面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分析,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 通过资料分析,是学生认识到学习要不断的强化巩固,还会经历困难合挫折,理解学习对美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两种行为的区别和联系,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以某新闻内容导入新课: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给出“鹦鹉救主”的新闻,提出问题: 1、鹦鹉是不是一出生就会模仿警报器的声音? 2.如果不是,你认为它可能是怎样学会的呢? 3.鹦鹉有没有生来就会有的行为呢? 4.模仿警报器和吃食,这两种行为有什么区别?

二、先天性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展示一些动物先天性行为的图片,如教材第32--33页中的资料分析的“母袋鼠与有袋鼠”“小鸟喂食”,提出问题: 1.图片中的动物行为是如何获得的? 2.不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否有差别?为什么? 3.刚出生的袋鼠如果不具有这种先天性行为,它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4.你是如何理解美国红雀这种行为呢? 三、学习性为的特点和意义 展示学习行为的图片并提问: 1.为什么大公鸡不能像鹦鹉那样学人说话? 2.野生的黑猩猩为什么不会吸烟? 3.你会轮滑吗?说说你学习轮滑的故事吧。 4.大山雀不断偷饮牛奶是偶然的吗?你认为这中行为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5.通过交材中蚯蚓走迷宫的图片,组织小组学生讨论,比较老鼠走迷宫的形成过程。 四、人类的学习行为的重要性 阅读资料:狼孩的故事。提问: 1、狼孩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说明什么问题? 2、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关系 学习行为和先天性行为都是动物的行为,请同学们思考比较:

生物八年级动物的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先天性行为和 学习行为》检测案 1、下列各种行为中,与其他行为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马戏团的猩猩、猴子等动物会打篮球 B狗看见手持木棒的人就吓得赶紧跑开 C幼袋鼠出生后会爬进母兽的育儿袋内 D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出来索食 2、“孔雀开屏”和“蜻蜓点水”分别属于动物的( ) A. 攻击行为,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繁殖行为 C. 防御行为,攻击行为 D. 防御行为,防御行为 3、①被蜜蜂蛰过的猴子,不再取食蜂蜜;②失去雏鸟的红雀,饲喂张口求食的金鱼;③母鸡孵卵;④老鼠走迷宫而取到食物。其中属于先天下行为的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4、下列现象和典故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 望梅止渴 B. 老马识途 C. 杯弓蛇影 D. 受烟熏而流泪

5、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D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 6、下列关于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学习行为占比例越大的动物越高等 B、一般来说,学习行为占比例越大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C、一般来说,学习行为占比例越大的动物大脑越发达 D、社会行为是学习行为中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 7.攻击行为是指________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等而发生的相互攻击的行为。 8.鸟类占有巢区、筑巢、求偶、孵卵和育雏的行为属于____行为 9.判断 (1)动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看,都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3)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通信111 齐利刚 2011132071

通过将近一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首先,我更进一步对动物有了了解,其次,动物的行为很神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最后,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保护人类的朋友! 一、那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呢? 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20世纪以前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早在旧石器时代(34000~10500年前),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动物,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类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周期和行为。 17、18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多了,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如德国人约翰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地、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及本能行为。19世纪末,人们使用迷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

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写出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 柏林的海因罗特在1871年至1945年间,详尽研究了多种鸭、鹅,比较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解剖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及繁殖行为,并且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他独自阐述的同源性学说,现在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行为学真正诞生的标志之一 近年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 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呢? (1)观察法(描述法):要了解行为的原因、发展、适应与进化四个问题,首先必须对某种动物的行为方式进行精确、详尽、反复的观察、记录,并制订该种动物行为方式的行为谱。 (2)实验法: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体或行为的环境条件加以改变来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四个基本问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发情的雌老鼠身上提取的气味物质,涂在幼鼠身上,这只幼鼠对成年雄鼠就有吸引力;有人摸拟雄螽斯的声音,促使螽斯跟着人的模拟声交替地鸣唱起

类比动物与人类的伪装【动物行为学论文】

类比动物与人类的伪装 摘要:动物为了生命的延续,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伪装自己,例如通过改变外形,模仿声音,装死等行为来躲避伤害,获取利益。动物伪装术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方式,正面的冲突会导致伤亡情况的出现,为了长久的生存,伪装躲避正面冲突是一种更明智的生存策略。人类的伪装行为在当代社会存在着较强的目的性,大家在生活中展现的也并非真实的自己,依靠树立人设、化妆整形、语言表情等来包装自我的公众形象,大多伪装行为是为了获取当下或未来的利益。动物的伪装行为大多是针对其他不同物种,而人类则多是针对人类本身。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伪装都属于一种谋略,恰当地隐藏自己的锋芒能让自己遭遇较少的风险,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益。 关键词:伪装行为自我保护生存本能 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都有天敌,为了避免被敌害吃掉或攻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长出了独特的自卫武器,掌握了特殊的防御本领。然而,长期的斗殴并不利于种群的繁衍与生存,许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在身体形状行为颜色等上进行了某些适应性变化。这些特殊的自然伪装因物种间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类自称是高等动物,其本质也是一种动物,动物的伪装往往是全身性的,而人类会运用更多的方式进行伪装,无论是表情、动作还是语言,只要在具体情境中能达到目的,它们都会被充分运用起来。[1]因而伪装行为在人类身上也又十分多样的表现。 一、动物的伪装行为 1 体色伪装 1.1 根据环境改变体色 有许多动物的毛在春夏季的时候是稀疏的棕黄色或灰褐色,但一到冬天,大地覆盖白皑皑的冰雪时,它们就换上浓密的冬毛,浑身雪白,如雪鼬、雪兔、雪鸮、银鼠等动物。[2]又如:北极熊的皮肤其实是黑色的,我们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上就能看见皮肤的原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帮助北极熊保暖,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但在白茫茫的北极,黑色显得格外的明显,于是它们半透明的皮毛,在雪地里呈现出雪白色,便于与背景融合。 有些动物则是通过身体内分泌的色素进行伪装,改变体表颜色,隐匿环境中。例如:乌贼章鱼变色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