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屈自玲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拥有着前人留下的数不尽的艺术珍品,同时又有各式各样的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的本质也从技能教育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一方面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激活广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和品质。

一、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较弱,审美意识还很模糊,而这一阶段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通过上美术课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绘画规律和认识能力,还应该逐步的提高和具备发现艺术世界中美的能力。但是,当前受“应试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以及社会美术教育的影响,缺乏深入性和广泛性,学生即使上了欣赏课,缺乏对作品最主要的基本感受能力。这些“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

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悖的。

那么,如何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二、在美术教学中建构起正确的审美心理结构

在美术教学中建立和培养正确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先决要素。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升感受力。

在美术课堂上,几乎每一件艺术品都是教师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好范例,例如在学习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时,由于儿童的年龄偏小,对这种蕴含着劳动人民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不理解,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难免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教室的窗上贴着窗花,门上贴着随风飘动的门楣挂签,讲台桌的边上也贴满挂签,教室的四周张贴着各种剪纸作品,然后播放一曲抒情优美的中国民乐,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体会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再如,教学生《色彩的冷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冷暖色的差别,我将室内的日光灯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皱纹纸包起来。打开红纸包着的灯,在一片红色中感受暖色带来的心理变化;打开蓝色的灯,体会冷色与暖色的不同之处。除了从视觉入手,我还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进行多感官的体会:用手触摸冰块,联想冷的颜色;听一支喜庆的秧歌曲,为曲子设计欢快、热烈的色彩。通过这众多感官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感受力,使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的色彩美产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2.摆脱常规,大胆想象。

在具有较深刻的感受力的同时,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是进行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并不喜欢“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幼稚天真,天性好奇,想象力之丰富,往往出乎人所料。一次,我带领所教班级的小朋友把画好的大树剪下来拼贴在墙上,一片各式各样的大树组成了一片森林,给人一种清新的美。可是,另一个男孩把自己画的树剪下来卷成了一个桶形,戴在头上变成了树形的帽子,让人感到创意独特新奇。我不仅没有责怪他,而且当场给予肯定和表扬,他异常高兴,这种情绪感染了其他孩子,也启发了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关树的创意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奇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时常让学生由一样事物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创想,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使他们的画面异彩纷呈,别具一格。此外,在欣赏课、手工课上也可以鼓励学生不以老师的范例为标准,自己大胆的想象创新。通过想象,我发现了学生独特的审美角度;通过想象,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

3.多思多想,培养理解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评价。

对“理解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一种能改造自己内在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是对艺术作品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这种理解大大不同于感受,但又以感受作为基础,艺术的意味溶解在形式里,完全不

露痕迹,只有首先对艺术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要培养学生的这种特殊理解力,必须采取不同于一般的特殊教育方法,而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引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归于某一种类的思考习惯和分类标准,从而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情感模式对其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

在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介绍画家凡.高。这是一节内容极深的欣赏课,如果用普通的看看图片、听听书面介绍的教学形式,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一定无法理解凡.高的生活经历,更无法理解画家的绘画理念。对于这样的课程,我决定从学生普遍很感兴趣的油画作品《星月夜》入手,先和学生一起用水粉进行简单的临摹。通过临摹体会其作品与以往学过的绘画方法有什么不同,接着试着猜想画家的创作动机,也可以畅想画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后,再讲述凡.高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从体验入手而进行深入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从画家的角度去体会作品、体会生活,并且对这样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画家产生正确的审美评价。当一位十岁的孩子说出凡.高是“一个很坚强的人”时,我感到这节欣赏课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审美理解力不只是对审美对象表层的直接理解,不仅在于“懂”,而且还在于能透过形象把握更深的内涵,理解对象形式中的“意味”。对于年龄较低的儿童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的培养也是同样重要的,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上述三方面的协调和合作,自然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

形成人的整个审美过程。除此之外,在学校范围内,还可以利用特定或专门的美术教育途径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途径

从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途径上来说,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线来进行。

(一)课内的美术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欣赏课和创作课(包括绘画、手工、设计等)中得以体现。

1.通过欣赏课,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引导小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欣赏课中,教师不但要讲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尽量抒其“情”、增其“趣”,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创造力。例如:在《民间玩具欣赏》一课中,我先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民间玩具,让他们玩一玩,在玩中要求学生将玩具进行分类,有的根据制作材料分类,有的根据玩具的功能分类,也有的根据使用的对象进行分类,大家乐趣融融,很快就对玩具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中初步了解了民间玩具简单的制作工艺和纯朴的表现手法。通过学生这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多感官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涵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及审美想象,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2.在常规的美术课中,引领学生进行创作,将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美术作品中。

美术课可以用线条、色彩等空间信号,给予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从而陶冶和培养其相应的审美旨趣和能力。因为,人们在用线条、色彩这些绘画元素表现客观世界,创造作品时,愈来愈多的包容进了审美含义。也就是说,在线条和色彩中,已经积淀了无数深厚的对美的沉思。通过美术课这种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生活的审美专业课,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学知识,增加其审美素质的内涵量。在设计课中,巧妙将兴趣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上《标志设计》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学校的校徽,每个孩子都想为自己的母校做一点贡献,这样的设计要求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能力。又如手工课《自制生活用品》,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废旧挂历、硬纸、易拉罐等,学做几种不同造型的小像框、课程表框、笔筒等工艺品布置自己的课桌,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享受成功的欢乐,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结合利用起来,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中生活中去。美术课不是审美教育的全部,但它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知识技法传授的美术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面的,从课堂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学生美好行为和素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心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的审美实践活动,

增加他们对审美的感性认识,提高欣赏美、评判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

这一途径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形式,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广泛的审美鉴赏活动,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接受自然界那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熏陶和感染。因为,艺术美在很大程度上,用更典型更集中的形式表现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中。所以,对艺术美的鉴赏,就能够使学生对美的理解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比如,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通过对祖国名山大川、花鸟鱼虫、园林田野的游览,通过对日月星辰、云雾烟霞、江河湖泊的观赏,感受自然界那优美景物的感染和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再比如,组织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参观艺术馆、访问老艺人等多种形式,品赏人类创造的美,以及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让学生直接投身于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更能锻炼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改革传统教育的诸多误区,还给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阵地”和“空间”,加强学生“学”的成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欣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新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将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着眼点,为培养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教育美术》作者:叶学良第六章第三节

2.《美术原理》作者:胡师正第四章

3.《美术鉴赏》作者:张道一

注释:

①审美能力: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的能力。

②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审美能力对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具有对美的认识、感知能力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提高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审美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只有当学生对美术有了一定兴趣后,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课堂上有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好玩、好动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可是只要是有兴趣的事境,总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在教学生画漫画一课时,教师可先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再把这个故事以漫画形式描绘出来,然后让学生试着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讲的故事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这

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中,我首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体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变化万端、神奇迷离的色彩,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海洋、云朵千变万化的景象,还有各种鸟类的色彩,各种昆虫甲壳和翅膀的色彩。如果仔细观察分析,就能从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并感受色彩给人们的心理联想。在培养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中,我把几何形体同自然物体联系比较,使理念具体化。学生会感受到很多美的东西,各种植物的花、果、叶及其纤维木质的肌里,各种玉石及古典建筑,各种手工艺品。学生通过观察与体验,可以丰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逐步养成爱观察的习惯,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独有的艺术语汇和规律,视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影响听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美术欣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欣赏美术作品,必须首先学会欣赏的方法。 1.要让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分类。由于古今中外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浩如烟海,要让学生在这艺术的海洋中受到美的熏陶,必须先对美术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如绘画可分为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幼儿从大自然中寻找色彩,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蔚蓝的天,白色的云,使放飞在蓝天中的风筝变得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又如雨后挂在天边的七色彩虹、小鸟和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快乐地飞舞;春天,在绿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在奔跑、打滚,草地与孩子的服装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在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二)利用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发挥教师语言魅力的教育功能。语言可以通过语气、表情、语调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的意向。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配上不同的表情、动作即可表达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使用语言时不断提醒自己注意:语言本身的作用——表意和传

情(声情并茂),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意自身的语言面貌(包括语言的清晰度、适宜的音量和适度的表情等);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恰当的语词),让语言更富美感。“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由此看来,在文学欣赏中教师的语言美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1.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大量地接触作品。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与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从中得到美的情趣。 2.生活中我常见到孩子看电视非常喜欢模仿电视中的角色及语言动作。例如:“老师,我这个动作像不像奥特曼呀?这样的我很厉害吧,还可以打死很多的怪兽,我是英雄,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是天真的,让他们自由去寻找美,发挥美。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视等生动有趣、好玩、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 (四)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在

绘画活动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绘画活动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不断进步、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据社会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头脑敏锐、思路独特,同时又是积极进取,对社会充满爱心的人才。现在的幼儿正是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如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数年的工作经验所得,我认为,绘画活动对幼儿能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绘画是一种感受、思考、幻想相结合的活动。幼儿通过绘画认识周围的世界,表达内心感受。因此,幼儿绘画无论是对其智力的发展还是个性的健全,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培养兴趣产生自信心。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都是源于兴趣。当然兴趣有天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当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之初,大多出于好奇,如果过了好奇的时机而不去巩固,那就没有兴致画了,因此,应该让幼儿先动手画一些非常简单而又有趣的画,而且要对初学画画的儿童进行正面引导,采取多表扬,鼓励的方法让幼儿把兴趣持续下去,启发他们如果在某处改进一下,下次一定比这次画的更好。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牢固的自信心,因为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体验和充分估价。自信心对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二、培养幼儿观察力。 画过画的人都知道,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不管是临摹、写生或创作都是观察后才能进行的,观察能力强的人,对所画作品的敏锐程度也强,反之,观察能力较差的人,他的作品就不能表现出事物的逼真性。大同小异,幼儿绘画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要把握客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这就需要他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观察,不仅要注意事物的整体,还要注意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细节,多发现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有一次,我给幼儿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要求幼儿根据我的描述画一幅画,幼儿的作品表现的非常生动、美丽。画的田野,随层而变,远处的朦胧用浅色,近处的颜色较明亮、鲜艳。大树也逐层而变,内圈深绿,中间浅绿,外层黄绿,层次鲜明。那位小朋友告诉我,内层绿色是因为树叶长的多,越往外树叶长的越少,阳光照射树叶就是黄色的。瞧!观察的多仔细,多有趣啊!作为老师,应该在观察方面多指导,以提高其观察的敏锐度。在提供绘画的客体时,尽量少用仿制品,而要让幼儿对着实体绘画,要多看看大自然。还是画大树,教师首先引导他们去观察大树,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提示其特点:比比树干什么形状?树冠什么形状?各是什么颜色,再具体点,叶子什么形状,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有兴趣的去观察,从而把大树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观察力的最佳效果,做到“下笔如有数”。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幼儿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应大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进行绘画课时,我都将背景空出来,鼓励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强调添画和别人不一样的背景,构成不同的情节,幼儿的作品往往内容丰富,不拘一格,充满想象。因此,培养幼儿想象力关键的一点就是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有一次,我发现班级的一位家长对他儿子的画非常不理解,并说:“我花钱买纸、买笔,就是让你瞎画吗?”我看了那位幼儿的画,整幅画面五颜六色,初看是显的乱,但深入的看下去,不难发现构图的新颖和用色的大胆。其实这正表现了孩子与其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性。幼儿园和家庭都要为发展这种创造性提供条件,让它更好的发展。对于孩子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和家长都要予以鼓励,促使他们“标新立异”,提问是孩子积累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成人要鼓励孩子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已被普遍接受的结论持怀疑态度,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对孩子新颖独特的想法要给予赞赏;想的幼稚或是提错了,也不要简单否定,而要耐心的告诉他错在哪,应该怎样正确的提问和回答。

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审美的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审美的教育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飞龙镇发农小学陈佳摘要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育承担着引领少年儿童发现整个世界之美,唤起自我内心之美的责任。这样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活动,它不仅仅是技能,也是通过美术教育来体现的品质。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杜绝生活中一切不美的事物,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使学生成为审美的人。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活动创造能力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来上,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其结果就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

的审美能力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美术教育的最佳效果呢?设计一节美术课应该从头开始到结尾、教师的语言引导、教具的制作、音乐的选择配合,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中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现代小学生要充实自我的美术欣赏和审美评价,从而提高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一、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是不可能表现出兴趣来的。兴趣与好奇紧密相联,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发表时间:2013-06-28T11:37:24.0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5月总第118期供稿作者:宋晓丽[导读]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 宋晓丽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265400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几乎没有。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体上会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在前运算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情感表现性 相对于科学发现而言,审美发现对儿童探索周围世界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十一二岁的儿童尚未达到主客体相互独立的阶段,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 二、情节虚构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例如,幼儿在沙堆上插上树叶表示“绿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圆圈表示“点心”。 三、行动受知觉支配 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官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体儿童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艺术教育会因为没有“审美”而变成泛泛之谈。但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幼儿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是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凸显出来了。儿童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不是一种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是判断其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实在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可欣赏的美的内容,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欣赏环境的美 幼儿园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在布置教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2.欣赏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旷野之中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还包括生态美和园林美,这些内容,是带孩子到公园散步就能领略到的。 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的要求,在春游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去看树。有的幼儿站着远远眺望,有的弯下身看。让幼儿观其树形,更是千姿百态,“像伞、像头发、像人在跳舞”,这是幼儿尽情领略了色彩、造型、生态之美后发出的感慨。在春游时,我带幼儿来到鸽子房前,让幼儿感受鸽子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不一会儿幼儿喊:“老师,鸽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还用手去抚摸鸽子:“鸽子的羽毛好柔软呀!”幼儿对鸽子的印象是从书上不能得到的,这时鸽子和幼儿之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后面,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绿豆、南瓜等,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在那里观察。“玉米长得比我高”、“玉米长胡子了,像老爷爷”、“向日葵的花像脸盆”、“豆角像弯刀”……这些都是幼儿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审美力的表现。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的宗旨是要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在生活中具有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在现阶段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技能的学习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影响和伴随学生一生的事业。 一、转变美术教学理念让学生发现美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艺术素养以及审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引导学生认识美作为提升综合艺术素养第一要务,通过提升学生认识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理论联系生活等多种形式,多视角、多角度、多形式地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自身的观察、分析、判断、了解,以不断增强学生发现艺术作品中蕴藏的美。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学生参与美术评价的权利,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互动式、启发式的教育,不仅能够克服学生“填鸭式”被动学习的弊端,也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观察生活,不断地在身边发现艺术的美。

二、重视美术赏析课程让学生欣赏美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经典美术欣赏是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和联系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桥梁。经典美术欣赏主要是通过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了解、认识、挖掘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自身的品格,以达到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陶冶思想情操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对经典作品进行严格筛选,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及年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美的享受。同时,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美术作品分析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翔实的解读,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通过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展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及欣赏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作品内涵并从中欣赏和感受到美术作品所传达出来的艺术美,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底蕴。 三、创新美术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美 一节美术课应该从开始到结尾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的引导、教具的制作、科技的应用、音乐的选择、作品的展示等各个环节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美术教学手段大多是图片、实物展示配合教师讲解,现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得到应用并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1)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一.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由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衣食无忧,产生高级的精神需要和审美追求,而由于当前人们对审美认识的提高,所以就必须要求下一代也具备良好的审美观。人们常说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长大才能有好的作为,从小培养审美习惯也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柏拉图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养成爱美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他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感受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入美于心灵的习惯。”有审美的想法还必须有审美培养所必须的场合、环境,艺术教育就应该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艺术审美环境,家长应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对艺术作品进行直接的感知。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能力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从儿童到成年的转变,是心理成熟和审美理解力增强的表现,而这种转变又不是自动进行的,教育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类在培养小学生审美发展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从细节上培养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小时侯对事物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比如学习音乐、美术等,并不是要孩子成为音乐家、画家,但是让孩子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和美化孩子的精神生活,给孩子送去欢乐。家庭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第一次后天环境,也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打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人脑的左半部支配抽象思维,右半部支配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很多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和谐的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那么怎样去培养孩子绘画能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言语引导孩子绘画 当孩子想要画一件事物,却不知如何表现时,请您以“言语”来引导他去做画。例如:孩子想画“大象”,您可先和他一起讨论大象的特征,若能辅以图片或书籍,加深孩子的印象,甚至带孩子到动物园观看,都能加强孩子对画作内容的表现欲望及构成概念。然后,鼓励孩子以基本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做头部、身躯、四肢的描绘。“想一想,大象的头和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形状?圆形还是长方形?”“很好!身体又是什么形状呢?”…… 若要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绘画内容,则可和孩子共同讨论分享,掌握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原则,对孩子做言语上的刺激。以画烤肉为例,问孩子:“你和谁一起去呢?”“在什么地方烤肉呢?草地?河边?”“是早上、傍晚,还

是晚上烤肉呢?”“除了烤肉,你们还做了哪些事?聊天?喝饮料?唱歌?打球?” 二、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游泳、烤肉、爬山、唱歌、跳舞……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作画灵感的最佳来源。孩子要透过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老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让父母纳闷的画了。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三、提供能引起共鸣的图画书 借助图画书引导孩子作画,可培养他判断、选择与整合的能力。不过,图画书内容要合乎幼儿的语言理解程度,并且以图书为主、文字为辅。 像幼儿园里的孩子喜欢幽默风趣、充满新奇与想象的图画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各国民间故事,或近代创作中的《好饿的毛毛虫》、《下雨了》、《变色龙》等书,都是扩展孩子认知经验及刺激想象力的好作品。图画书的故事结构最好有三、四段不同的情况或高潮,且要易于描绘,孩子作画时才能得心应手,甚而将几个高潮加以整合,选择一段表现在画中。

欣赏能力

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通过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能让幼儿对生活环境、美术作品和大自然尽情感受和想象,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分析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一、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幼儿园要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其包含着情感、想象、记忆、知觉、感觉等心理要素,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首先要对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行培养。人类天生就对不同的颜色有着视觉的辨认能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能够关注和感知雕塑中的形象、图画中的图形和绘画中的造型。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已经能够将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事物在画面中指认出来,并通过直观感知方式来感受作品的意蕴。 2.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让幼儿能够根据已知的审美材料展开想象,在心理上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诱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随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意想象得到了发展,再造想象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幼儿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创造性,极速被加入到幼儿的审美想象过程之中。 3.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审美创造行为,表现出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幼儿的审美创造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由行为,随着幼儿再造想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1.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 要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首先就要让幼儿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要想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就必须让美术作品对幼儿产生吸引,使幼儿对其产生兴趣,这也是幼儿美术欣

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1

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战略、提高美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美育氛围,让他们自觉掌握正确的审美情趣,让他们主动地多思、多练、学会创造美,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转变评价标准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治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要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如儿童往往有这样几个特点:(1)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2)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3)用色、用线大胆、单纯,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自己要有这种审美意识,也要把这种意识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大胆创作,画出自己的感受,画出自己的想法,转变一贯的美术评价标准,提高审美意识。 二、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充分利用课堂作品欣赏,展览作品欣赏等手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欣赏美术作品,必须先学会欣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印象,激发其心灵深处美的感受,把握作品的意境。由于古今中外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浩如烟海,要让学生在这艺术的海洋中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掌握各类作品的艺术特征,社会作用及人类文明的关系,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比较与评价,把学生的欣赏引向深入。平时学生欣赏作品,只用“好”“漂亮”“美”

培养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趋于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对感情奔放,思想活跃的青少年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每个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成为欣赏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揭示美的形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始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内容。 譬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粮食》、《牛耕》等时,笔者把话题引到现实生活中来,针对当前学生劳动观念淡漠,歧视劳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很积极,想法各有不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没有积极的认识,对劳动者有鄙视的思想,这时笔者就对学生讲到:清晨马路上的清洁工,烈日炎炎下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厂里、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他们没有去想他们的劳动多么伟大、崇高、重要,他们的希望就是给孩子筹学费,给年迈的老人挣医药费,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最朴实、真诚的美德,最善良的情感。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劳动的经历,有些同学能主动帮助他人,而有些同学偷奸耍滑,因少干活而暗自高兴,实际上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时间一长,偷奸耍滑的人不被人信任,而那些认真踏实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赞扬。这就是劳动的魅力。通过引导,让学生树立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观念,加强他们感恩的意识,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这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感悟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征,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先感知形象美,进而感受情感美。以情感的体验反映客观的审美对象,是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现代建筑》等章节的内容时,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进展中慢慢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文景观。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通过介绍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庙宇、祠堂、园林庭院以及古墓

绘画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绘画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培养兴趣产生自信心。 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都是源于兴趣。当然兴趣有天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当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之初,大多出于好奇,如果过了好奇的时机而不去巩固,那就没有兴致画了,因此,应该让幼儿先动手画一些非常简单而又有趣的画,而且要对初学画画的儿童进行正面引导,采取多表扬,鼓励的方法让幼儿把兴趣持续下去,启发他们如果在某处改进一下,下次一定比这次画的更好。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牢固的自信心,因为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体验和充分估价。自信心对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二、培养幼儿观察力。 画过画的人都知道,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不管是临摹、写生或创作都是观察后才能进行的,观察能力强的人,对所画作品的敏锐程度也强,反之,观察能力较差的人,他的作品就不能表现出事物的逼真性。大同小异,幼儿绘画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要把握客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这就需要他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观察,不仅要注意事物的整体,还要注意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细节,多发现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有一次,我给幼儿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要求幼儿根据我的

描述画一幅画,幼儿的作品表现的非常生动、美丽。画的田野,随层而变,远处的朦胧用浅色,近处的颜色较明亮、鲜艳。大树也逐层而变,内圈深绿,中间浅绿,外层黄绿,层次鲜明。那位小朋友告诉我,内层绿色是因为树叶长的多,越往外树叶长的越少,阳光照射树叶就是黄色的。瞧!观察的多仔细,多有趣啊!作为老师,应该在观察方面多指导,以提高其观察的敏锐度。在提供绘画的客体时,尽量少用仿制品,而要让幼儿对着实体绘画,要多看看大自然。还是画大树,教师首先引导他们去观察大树,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提示其特点:比比树干什么形状?树冠什么形状?各是什么颜色,再具体点,叶子什么形状,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有兴趣的去观察,从而把大树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观察力的最佳效果,做到“下笔如有数”。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幼儿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应大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进行绘画课时,我都将背景空出来,鼓励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强调添画和别人不一样的背景,构成不同的情节,幼儿的作品往往内容丰富,不拘一格,充满想象。因此,培养幼儿想象力关键的一点就是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有一次,我发现班级的一位家长对他儿子的画非常不理解,并说:“我花钱买纸、买笔,就是让你瞎画吗?”我看了那位幼儿的画,整幅画面五颜六色,初看是显的乱,但深入的看下去,不难发现构图的新颖和用色的大胆。其实这正表现了孩子与其自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把握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由于美术是一种静态的造型艺术,要欣赏美术作品的美,必须以直觉感受的方式去感知对象。要通过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性状貌,以及美术家所使用的线条、明暗、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段,对整个外部形态产生一种直接感受。在最初欣赏作品时,感情往往多于理智,欣赏者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动情,有时会产生兴奋、喜悦,有时又会沉思、落泪,引起某些感情上的共鸣。 例如,学生一看到凡·高的《向日蔡》时,立刻就被它那强烈的色彩所感染,让学生来描述一下对这幅画的感受时,他们争着说这幅画给人的色彩感觉太强烈、太刺激了,每朵花都像一团火,它们在画面上燃出激情的火焰。此时,学生在感情上与这幅作品产生了共鸣,再问学生:这种强烈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说:是色彩,强对比黄色与蓝色的关系以及造型,也许初中学生的感受还比较简单、浅显,但这确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美术欣赏虽然依靠直觉感受,但这种直觉却经常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而不

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能动的再创造,这样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能够启发欣赏者的审美意象,诱导人们在欣赏中进行各不相同的创造,从而获得欣赏的极大满足。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就要诱使学生们调动他们自己的一切生活经验、知识、记忆和感情,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给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以补充和丰富,在头脑中重新联想和想象。 (3)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培养审美理解力。 美术欣赏又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感受和理解互相促进的心理活动。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必须在感受艺术形象的同时,自觉地运用各种知识、理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诸如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艺术创作的一般原理和具体方法等等,都要在欣赏中尽可能深入地去了解。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才能更准确地感受它,才能挖掘出题材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罗中立的《父亲》曾经感染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和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又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去了解达·芬奇和他的作品,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并涉猎音乐、诗歌、几何、天文学等多种领域,探究绘画的科学性,这幅作品中蒙娜丽莎安详端庄的神态、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那神秘的微笑,体现了一个新的时

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2008-05-02 提高孩子提审美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早期的审美教育。孩子在2~3岁甚至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把粗浅的审美教育输送到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娱乐中由浅入深地接受审美教育。 2、通过认识“丑”,提高审美能力。艺术的美妙只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赞叹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对丑的增恶,往往会显得对美的理解肤浅、淡薄。因而让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丑陋之处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3、审美教育应注意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孩子审美教育的重心应倾向现在,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 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应根据孩子特点,循序渐进。 1、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各种美的景象,那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林,都将给孩子带来美的乐趣和遐想,激励着孩子对美的追求。 2、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幅图画的悬挂、一个装饰品的陈设,都应具有形式美感的特点。可以从形状、色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统一诸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另外,还可通过观看图画、电视、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知识。 3、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一起赏析。比如欣赏风景画时,可问孩子:你在画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这个物体?假如让你画,你会怎样画?会添上什么?舍去什么?家长要细心倾听孩子回答,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必要时给予指正,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和辅助者,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让学生大胆地表现,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去创新。 一、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儿童美术活动专家板光彦认为:儿童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他们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学生完成一幅作品,与学生的眼睛、大脑、心灵、双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有密切关系,需要对所画对象的细致、敏锐的认知;需要大胆地作画,敢于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尽可能地表达出来;需要双手与身体及手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信心和恒心,需要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去画,细心去画,有始有终地画,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胆大心细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教学《七彩的落叶》时,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落叶有什么形状?落叶有什么颜色?什么动物喜欢在落叶上活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再进行作画。结果学生画出的画形态各异,色彩不同。有的一片落叶有多种颜色;有的落叶的位置和层次清楚;有的落叶一半是完整的,另一半被一只小虫吃了只剩一些叶脉;有的小花小草从落叶中钻出头来,露出了笑脸等等。 二、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

浅析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育中的重要性(定稿)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明显增加,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美育有了更高的认识,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美育与各学科之间相互融汇、贯通,并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成为了美育中重要的环节,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助于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关键词]美育、审美能力、文化素质 [Summary]along with society of fly soon the arrival of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based ages, make people of spare time time increase, the spiritual life is obvious in the specific weight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increment, people's spiritual life become abundant colorful.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esthetic sense also at occurrence change with each passing day of variety, it more and more become people a life in necessary of a part.Society of progress make people to the United States raise higher of understanding, under the ages background that present, the United States teach to melt to remit with of each academics mutually, master, and gradual become this ages development of inevitable trend.But appreciate beauty the development of ability doubtless become the United States teach medium the link of importance, appreciate beauty ability of exaltation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student's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exaltation their spirits state, formation exactitude of philosophy of life and value, more contribute to society development have Gao the modern talented person of the character. [Keyword]the United States teach, appreciate beauty ability, cultural charac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